第一篇: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教学内容简析:
1.群文议题: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群诗材料:《石灰吟》、《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卜算子*咏梅》、《竹石》
3群文特点:本课选用的四首诗词,都是托物言志诗,但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均有不同。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准备:课件、群文资料(教师)对资料的整体感知(学生)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托物言志
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并结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谜底:爆竹。托物言志:表达作者一旦时机到来就一鸣惊人的雄心壮志。那么古人为什么不直接抒发自己要一鸣惊人的壮志呢?(引出托物言志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见 课件)(板书议题)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四首古诗词的学习来品味托物言志(课件出示四首古诗)
二、共读一篇,打开思路学方法
1、咱们先来共度第一首诗,这是明朝的于谦所作《石灰吟》(课件出示)生齐读,师纠正后生再读。
2、托物言志重点应放在哪两个字上?明确:物、志因此学习此类诗文我们 首先要做的就是找,找什么?找物。
其次,既是托物言志,那么这个所托之物一定与所言之志有共通之处。所以第二步,我们是要看,看什么?看物的特点。(提示:从诗文里找)明确:《石灰吟》里的石灰特点:要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留清白。接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三步,析,析什么?从物的特点里析其品格和神韵明确: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他表现的“若等闲”“浑不怕”这是何等的坚强不屈甚至无惧死亡。而“留清白”又是何等的高洁。
最后我们要做的第四步就是悟,悟什么?所托之物的品格特点便是是人要抒发的志向明确:坚强不屈,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课件出示:找——物、看——特点、析——品格神韵、悟——所言之志)
三、再读一篇,加强理解固方法(课件出示)明确:找物——奇鸟
看特点——饮醴泉、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羽翼 自摧藏、处非位
析品格——“饮醴泉、栖山岗”体现品行高洁;“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体现才能出众,志向远大;“羽翼自摧藏”体现环境恶劣,才华不得施展;“处非位”体现不被赏识的悲苦
悟志趣——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四、自读两篇,小组交流用方法
要求:小组讨论用所学方法步骤完成表格(见课件)明确:找物——梅
看特点——断桥边、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香如故”
析品格——“断桥边、黄昏日落、风雨交侵”体现环境恶劣、境遇凄惨;“寂寞无主”体现独自挺立开放的孤苦无依、无人赏识的落寞;“无意苦争春”,体现的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与世无争的美德“一任群芳妒”它胸怀坦荡;“香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体现的永远保持着高洁的人格、清白的操守。悟志趣——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找物——竹石
看特点——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
析品格——“立根破岩、千磨万击”说明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咬定青山”体现其顽强“还坚劲”“任”体现其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悟志趣——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五、梳理统整,全班回忆理方法 一找二看三析四悟
六、拓展延伸,推荐阅读迁方法 课件出示推荐篇目:《墨梅 》——王冕 《菊花》——黄巢 《在狱咏蝉》——骆宾王
第二篇:托物言志作文
最喜欢的花儿就是那梅花,我尤其喜欢它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在那天寒地冻的冬天里,百花凋谢,惟有梅花是那么的生机勃勃,开得那么鲜艳美丽,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大家都以梅花为题赞美她,如宋朝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身姿优美,香气袭人,花儿更是惹人喜爱,有的白里透红,犹如刚摘下来的苹果;有的白似瑞雪,就象少女的脸庞;有的红似火,热情奔放。它们香气沁人心肺。在同一棵梅树上,可以看到各种梅花的姿态,给人一种清新自然有的才含苞欲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梅花已盛开许久,粉红可爱。
在北风呼啸的时候,梅花却傲然挺立在寒风中;在大雪纷飞的时候
梅花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神为世人所尊重。梅花以它的坚强,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向上的精神。
啊!梅花我赞美你!,梅花
不
屈
不
挠
傲
雪
而
放。
第三篇:托物言志作文
粉笔
黑板前的桌子上,零零碎碎的摆放着许多粉笔。这些粉笔都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小的不值一提。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飞快地跑到座位上,放好课本,等待老师的到来。老师迈着大步走进来,将书本放到桌子上,开始讲这节课的内容。
老师拿起了一支刚好能拿的住的粉笔,转身为我们写课题。“沙沙沙”“沙沙沙”,粉笔化作了粒粒白色的颗粒状,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后,就慢慢地不见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当这一支小小的粉笔为我们写出最后一个字,为我们传授最后一点知识,完成它最后一个任务后,就消失了。
从这一支小小的粉笔身上,体现出了多么一个伟大的品质呀。那就是————奉献。
奉献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而是一种无私的美。它无声无息,但它就在我们的身旁。哪有汽车的笛鸣,那就有警察的身影,不管风霜雨雪,不管严寒酷暑,他都在坚守岗位,吸进的是汽车的尾气,听见的是喇叭的噪音,而换来的却是交通的快捷通畅。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奉献吗?
粉笔啊,你的美是无私的,伟大的美,奉献自己,助与他人。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你是多美的伟大,我赞颂你,粉笔!
牛很普通,但它也很伟大。
牛头上有对犄角,四肢修长,身体健壮,尾巴细长。年轻力壮牛可以拉犁,奶牛可以产奶,牛皮可以做鞋,牛肉还可以吃。在乡间,随处可见它身影。牛把自己生奉献给了人们,却在牛棚角默默地死去,而不求回报。没有人会注意头牛死去,更没有人会在它死去后,想起它曾为们做过什么。牛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诞生在世上,又默默无闻地离去,却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东西。而它却从不要求什么,只要有堆干草和个牛棚就足够了。鲁迅先生曾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牛吃是草,挤却是牛奶。
这默默无闻牛让想起了,生活中像它样人。种地农民、工厂工人、学校老师,他们就像牛样,默默无闻地工作,却不求多大回报。而社会缺少了他们,又怎么可以继能续存在呢?没有了农民,人们就没有粮食蔬菜吃;没有了工人,就没有了高楼大厦;没有了老师,学生就学不到知识。
在西部,也有许多这样人。二零零六年七月日,青藏铁路开通了,这又使想起了那些参加西部大开发志愿者。他们忍受着天寒地冻,忍受着干旱洪水,为祖国西部换来了繁荣昌盛。那么困难事,他们都坚持下来了。然而他们又得到了多少回报呢?难道们就没有这样精神吗?其实,只要大家多加努力,人人都能做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尊敬牛,它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无私地奉献着。它可以和松树、白杨相提并论;可以和“四大君子”同起同坐。定要好好学习牛这种精神!
我赞美坚贞的松柏,我赞美勇斗西风的篱菊,我赞美莲花的傲视污泥,可我更赞美梅花的傲雪怒放。
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股股清香,沁人心脾。
那花白里透红,花瓣润滑透明,像琥铂或碧玉雕成,有点冰清玉洁的雅致。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还有的绿如碧玉。梅花开或有早有迟,在同一颗梅树上,可以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就有几只小蜜蜂钻了进去,贪婪的吮吸着花粉;有的盛开许久,粉红柔嫩的花瓣若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梅花,如今花瓣以凋谢。风吹花落,你不用担心花瓣会摔破,梅花不是娇贵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气雪压,它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它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它的不是清凉甘甜的雨水,而是寒气逼人的冰雪;照耀它的不是灿烂的阳光,而是严寒里的一缕残阳。只有具有挑战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它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面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笑得更灿烂了。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也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它有着一副傲骨,也从不骄傲自大。每当寒冬的清晨,一股别具神韵、清逸幽雅的清香就从窗外飘来。
它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赞美它,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重。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
梅花的色,艳丽而不妖。
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
梅花的姿,苍古而清秀。
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的建筑工人么?他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的工作着。
我要学习梅花,我要做一个像梅花一样的人。
像蜡烛的老师
日历一页页地翻过去,时间匆匆流逝,“教师节”迈着轻盈的脚步无声无息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有人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精心地照料我们,使我们可以茁壮成长;有人说老师是我们学习征途上的导师,是他们带领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还有人说老师就像一个永远不停止工作的机器;但我却要说老师像一枝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在老师的身上再恰当不过了。老师默默无闻地传授给我们知识,带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像蜡烛的老师
日历一页页地翻过去,时间匆匆流逝,“教师节”迈着轻盈的脚步无声无息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有人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精心地照料我们,使我们可以茁壮成长;有人说老师是我们学习征途上的导师,是他们带领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还有人说老师就像一个永远不停止工作的机器;但我却要说老师像一枝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在老师的身上再恰当不过了。老师默默无闻地传授给我们知识,带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每当放学后,经过老师的窗前总会看到老师们仍然在那些电灯的陪伴下认真地批改作业、备课,甚至为了使我们可以理解得更透彻,学得更扎实,老师不惜花费很长时间去做很多的模型。作业本上的每一个对勾以及每一个红叉都凝聚着老师的汗水。当我们有不懂的难题时,老师总会耐心地为我们讲解,“师恩重如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同学们,不要等到事业有成,就在今天,就在师生相处的日日夜夜,我们就要把诚挚的谢意和美好的祝福献给恩师,使我们的恩师时时感受到莘莘学子的爱的热流!
他们呕心沥血,他们甘为人梯,他们清贫一生为的是什么?为的是给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老师们是一枝不起眼的蜡烛,在关键时刻默默奉献的蜡烛,他们牺牲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然而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的栋梁之材。
老师是无私的,他们配受一切赞美。
第四篇: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类诗歌鉴赏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步骤
第一步:找出所咏物的外部特征
第二步:体会所咏物的精神品格
第三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由物联系到诗人的精神追求
托物言志诗歌的鉴赏例子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2.请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
鉴赏:
孤桐的特点:虽孤独却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
2、孤桐的精神品格:孤独、正直、向上、贴近大地、坚强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
答案:作者所抒发的是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情怀。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特点:作者借描写(咏)物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志向、理想或抒怀,讲求写物的形似与神似相结合。
鉴赏方法:例: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⑴诵读解意
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⑷手法:托物言志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一: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象征意味。例: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野满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写梅实写人,表明作者追求 的品质。
二:抓住在描摹事物中寄托的感情,物的品质透视出作者的人生追求、态度,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或说明 一定道理。例: 蜂
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白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借蜜蜂来歌颂,讽刺。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人间。墨梅:水墨色的梅花。
诗人赞美墨梅 的美德,实则以梅自喻,表达自己 的情厂操。三: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联系起来(物即作者自己的形象,目的侧重抒怀)。〈〈归燕诗〉〉
四:咏物诗艺术上主要采用象征,如〈〈蜂〉〉,或用比喻、拟人。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 五:达标练习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1. 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
2. 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 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答: 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
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呈浅黄色。“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
D.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清霜”指秋天肃杀的严霜。
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得精光。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
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
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 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沾,谁为表予心。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西陆:指秋风。②南冠:指囚徒。
梗犹泛:典故出白《战国策·齐策》中的一段寓言,说的是一个泥偶与一个桃梗做的木偶在对话,桃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被做成人的模样,到八月,大雨来临,洪水泛滥的时候,你就残破了。”泥偶说:“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破了,也就回归西岸的土地罢了。你呢,却是东国的桃梗,被削为人形,八月的大雨把你冲入河流,那么你就会漂离家乡,不知道一直漂流到哪里去了。”这里用桃梗漂泊流离来比拟自己的宦游生涯。
1. 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两首诗都在诗中表明白己的处境,前者是(),后者是()。
2.骆诗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
李诗写处境艰难的句子是
3.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心迹的词语是 李诗表示自己的心迹是 4.对两首咏蝉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位诗人都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B.骆诗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两句,写出自己在特殊处境中,听到秋蝉的悲鸣,引发心中的深沉悲恨。
C.李诗的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两句,笔锋一转,离开咏蝉,纯写诗人遭际,体现出此诗物我分合的灵动笔法。
D.在结构上,两诗采用了咏物——抒情一一咏物——抒情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富有条理,四联着眼点不同,感情却是一致的。
鹧 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就是 :
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的描写,为全诗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答:
3.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 答:
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答: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入。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霜天晓角 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株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驿:驿站,古时候供递送官府公文的公差和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1.同是写梅,两位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陆词用的是,范词运用的是 方法。2. 同是运用环境烘托的写法,两首词也是各有差异的,陆词突出环境的,塑造了梅花的 形象:范词突出环境的,塑造了梅花的 形象。
3.同是借物抒怀,但两首词寄托的深浅有别。陆词抒写梅花的 品格,范词抒写梅花的 品格。
4.对两首词中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词中“着”字不是助词,而是动词。“更着”意思是“再加上”,在上句的基础上递进一步。B.陆词中“无意”一词的意思是说“没有条件”、“没有资格”,与“苦”字一起写出梅花凄苦的生存环境。
C·陆词中“一任”的“一”字和范词中“一夜”的“一”字意义稍有不同,前者是“一概”之意,后者是“全”、“整”之意。
D.范词中“胜绝,愁亦绝”两个“绝”字的意思都是“到了极点”,都融进了诗人的情感。
5、对两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词都是咏梅,都不着重于正面刻画梅花的具体形态,而着重于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梅花的神韵
B.陆词为梅花创造了一个风雨黄昏的环境,范词为梅花创造的是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
C.两首词都表现了梅花的幽独气质,同时都借助梅花表现了诗人自己高洁不污的坚定信念。D.陆词最后两句从假设的角度,写出梅花惨烈的悲剧命运,也写出梅花孤芳不变的品格。练习:〈〈名师〉〉P328〈〈归雁〉〉、P338〈〈越山见梅〉〉、P342〈〈画眉鸟〉〉。
咏物言志诗鉴赏答案
两首《咏柳》 1.比喻 拟人
2.喜悦、赞赏 贬斥、嘲讽
3.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
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4.D(“解”字是“‘瞳得”、“矢口道”之意。)5. D(贺诗没有颂扬唐王朝兴盛光明的明显用意。)两首《咏蝉》 1.南冠 薄宦
2.器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3.高洁 举家清
4.D(李诗不是采用这种结构方式。)(鹧鸪,1. 啼
2.诗人选择荒水、野庙的地点加上“雨昏uf‘花落”的时刻,给诗歌点染出
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3.应是游子、佳人
4.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之
情。此诗吟咏鹧鸪,抒写了一阕游子思妇的断肠曲。
5.D(理解太实,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
在呼应呢,这是值得想象和玩味的。)两首(咏梅》 1.拟人 比喻
2.偏僻、凄苦,寂寞; 清冷、萧疏,“脉脉” 3.高洁刚强 孤寂幽独
B(“无意”的意思是不着意追求。)5.C(范诗没有表现出“高洁不污的信念”。)
第五篇:托物言志教师版
学习卷 科目 语文 设计者 张文娜 高三 年级 班 学生姓名
①视听结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②这两句与 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③为诗歌最
托物言志
一、学习目标:
自读学习卷预习部分,老师引导,准确解答与之相关习题。
二、预习内容:
托物言志,‚托‛是借、假托的意思,‚志‛是志向、情趣、理想、追求的意思。托物言志散文,常把作者自己的‚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所托之‚物‛一般是花草树木,或是某一具体的物体。这个‚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情感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便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来表达,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达也更巧妙、更完美。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故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其中,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象征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来说,它们是相辅相成。
三、预习检测:
请从已学初中、高中篇目中至少挑选出三篇使用有托物言志手法的古文或古诗,并分别说明其是如何托物言志的?
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①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②诗人托物言志,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二)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雅士形象。(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古诗/古文: 《爱莲说》《陋室铭》《无题》《己亥杂诗》《竹石》
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分别解析:
(一)(三)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二)蝉 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三)(1)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是描情摹态吗?
①不是,两首诗虽然分别冠以‚菊花‛‚蝉‛,但均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言志,别有兴寄。② 《菊花》
中,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高贵无瑕的品行。《蝉》中,作者借‚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
四、生成问题:
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
自己立身高洁,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2)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时如何显露出来的?
五、检测与反馈:
①作者的形象是借‚菊花‛、‚蝉‛的形象描绘而自喻出来。②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阅读下列诗歌,回答诗后问题。
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
(一)咏山泉
储光羲
品评出作者那种清高的节操来。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四)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高三语文第1页 【注】 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答: ①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②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及其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①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②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五)诉衷情(宋)仲殊①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②才点,月到门时。
【注】①仲殊:俗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尝应进士试,不中,弃家为僧,曾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
(1)词的上片写西湖清波门附近的春景,下片写晚归寺院所见之景,这两幅场景各有什么特点,又各以哪个字点出了景物特点?
①上片场景明丽热闹,是动态之美,以‚乱‛字点出;(3分)②下片场景寂静清幽,是静态之美,以‚闲‛字点出。(3分)
(2)‚月到门时‛,从这轮伴随诗僧回到山门的朗月,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人格?
天色已晚,僧人在月下迈着悠闲的步子回到寺院。(2分)‚钟声‛和‚篆香‛使这轮朗月充满了禅意,(1分)表现了词人自在从容的举止和洒脱旷达的胸怀。(2分)
(六)赠卖松人
于武陵①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②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③尘!
注释:①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②翠楼,泛指富贵人家。③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
(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写到了卖松人到都城长安卖松树,虽为求利,但心思独特。B.第五句写松树虽叶瘦却曾顶风傲雪,介绍了松树的特点及其经历。C.第六句写松树花色浅淡而缺少春意,暗含着作者对此的委婉批评。D.第八句写出了松树遍售于六街而无人购买、徒蒙灰尘的无奈际遇。(2)第二联中的‚寒涧‛一词有什么作用?(4分)
(3)作者借‚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两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请举例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1)C [3分。‚暗含着作者对此的委婉批评‛错,作者对松树没有批评。]
(2)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艰苦;与下一句中的‚翠楼‛形成对照;为下联的‚瘦叶几经雪‛做铺垫;暗示了松树难以得到权贵的喜爱。[本题4分。共4个要点,每点1分。答‚交代了上句‘怜君意独真’的理由‛,可充抵后三点中的一点,得1分。]
(3)[本题10分。‚社会现象‛表述准确,4分;举例恰当具体,2分;能分析事例的价值、论述这种现象的危害等,2分;表达准确、简洁、有条理,2分。] 社会现象表述示例:
①这两句以桃李受喜爱、松树无人买的现象,反映了权贵们只看重趋时媚俗的阿顺之人,(2分)正直有才能的寒士(人)不被任用(或屡遭打击)的社会现实。(2分)(举例可写寒士不被任用,也可写正直之人遭受贬谪。)
②这两句以桃李与松树境遇的对比,揭示了长安的富贵之人只看重人(或物)的外在魅力,而忽略其内在的价值,(2分)致使有德有才之人(或有美好内涵的物)被冷落的社会现象。(2分)知识分享:
(1)耕牛:描写耕牛紧拉套绳,步履坚定,任劳任怨。人格化地表现默默奉献、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得到的甚少,给予人的很多‛的品质的人。
(2)红叶、菊花:描写红叶、菊花霜凌之后叶更红、花更艳、人更爱。拟人化地表现人生经历艰辛苦寒是一种丰富,一种收获,一种精神财富。
(3)夕阳:描写‚夕阳无限好‛,依然绚丽依然辉煌。象征性地反映老一代老当益壮、甘愿奉献余热于人间的精神。
(4)溪流:描写溪流冲过各种艰难险阻,百折不回,奔向江河。人格化地表现某种永往直前、追求不息的性格。
(5)梯子:描写梯子朴实无华,忍辱负重。形象化地表现为了祖国未来、为了他人甘愿做人梯的奉献精神。(1)翠竹:描写翠竹傲寒凌雪,与松梅为‚岁寒三友‛,高洁而令人钦敬。但反其意而立新意,拟人化地反映那种徒有虚名、内心空虚、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人,启示我们应做内心充实、表里一致、朴实无华的人。
(2)牵牛花(藤萝):描写牵牛花(藤萝)枝枝蔓蔓,五彩缤纷,如荫如盖,浓郁茂盛,借助他物攀得远,爬得高。人格化地表现攀附权要,趋炎附势一类依附者形象,启发人们应有独立人格。
(3)芦苇:描写芦苇纤细轻盈,芦花如雪,随风摇曳,为秋色增美增趣。形象化地表现生活中见风使舵,随风摇摆那类人的性格特点,告诫人们做一个立场坚定的人。
高三语文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