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沁园春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邵刚中学 王学升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风骚”等。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三、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篇二: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习。
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鉴于我本着上诗词时教师应当充当学生朗读的教练,而不仅只是传授知识的先生,所以学生尤其以课堂诵读最为值得赞扬。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再从课本上来说的话,有几点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沁(qìn)湘(xiāng)碧(bì)舸(gě)击(jī)霜(shuāng)廓(kuò)浮(fú)遒(qiú)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2.继续训练诗词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3.围绕考纲知识要点,进一步加强全方位的训练。篇三:《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四: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因而在设计《泌园春·长沙》的教学目标时,即尽力体现这一点: 1.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并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的胸襟。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通过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3.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4.了解词的某些知识,学习本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这样能让学生在感受诗文美的同时,体会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襟,让同样热血沸腾的学生们在这一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角,备课最关键的是要备学生,应以学生为出发点,让他们在自我探究中领悟文章的真谛,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我的这堂课中虽然有学生的参与讨论,但由于自己没能很好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课堂的提问几乎成了自问自答,课堂气氛显得有些沉闷,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加上自己有些紧张,使得课程进度太快,在课文进行到三十四分钟的时候基本内容已经讲完。剩下的时间,自己提前做了预备,虽没出现课堂停顿的现象,但这十一分钟成了课堂的“垃圾时间”,没能高质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如何把握教材,从中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而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这是一个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但在这方面我还有很多的欠缺,还没能真正转变自己 的角色,依然停留在自己读懂的层面上,没能深入课堂,找到师生的共通点,这将是我今后教学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文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进行比较时,只做了浅层次的分析,如果能再做深入的探讨,就更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胸襟与气概。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培养,还包括教学语言表达的培养,爱默生说:“完美的表达=55%的面部表情+38%的语调+7%的言辞”。只有这样的表达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上课的愉悦,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我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身体力行,争取做一个现代社会需要的教师。总之,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评委老师的点评指导,更让我受益匪浅,它增加了我对未来的信心。我会吸取教训,不断前进!篇五: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习。
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鉴于我本着上诗词时教师应当充当学生朗读的教练,而不仅只是传授知识的先生,所以学生尤其以课堂诵读最为值得赞扬。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再从课本上来说的话,有几点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第二篇:沁园春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3月20日下午,按区继教中心的安排,我在所带教学班,上了《沁园春·雪》这节课。为了上这节课,我虽然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为了保证这节课的“原生态”,我既没有在本班提前预演,也没有在平行班级进行试讲。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课前的教学设计在推进,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教学设计往往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设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学生的调动不尽人意。
因为是下午最后一节课录课,考虑到学生的精神状态可能不会太好,因此,我特意在上课之前,换上平时不爱穿的本装,一走进教室,就听到学生的一阵惊呼,加之平时与学生的关系比较融洽,我以为学生会因此而亢奋,在教学过程中会有积极的表现。但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尽人意。我想除了因为学生没有见过这种架式有些胆怯外,可能还另外的原因:一是问题的设计,二是学生的活动设计。在设计问题时,我注意到尽可能只设计一些对学生体悟诗词感情的问题,而且尽可能使问题指向明确,但在实践中,有些学生的回答却与我的问题相去甚远,我想这也许是高估了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所致。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设计得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思考或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二、学生诵读指导不够细致和充分。
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计划通过关键字的品读,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感情,进而指导诵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未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品读上阕“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的滔滔”中的“惟”和“顿”字时,品读了作用情感,但没有即时指出该如何读。在品读下阕“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几句中的“略”、“稍”、“只”几个字的作用和蕴含的感情时,也没有及时指出应该如何处理朗读时的重音与语速等问题,使朗读指导的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改进:
1.进一步缩减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朗读上,并将朗读与关键词的品味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问题设计上少提一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上阕说到下阕,而是将上下阕的品读任务分配给各小组,由他们先品再读,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的指导,我想这样的话,品和读会结合得更好,既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效果可能更好。
2.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可以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读先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品和读的实践,谈朗读处理,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提高,学生由于有了说的实践,课堂发言可能也会积极和精准一些。
第三篇:《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3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沁园春·雪》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词,如何把毛主席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读出来,是本科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于既是领袖又是诗人的毛主席,本首词在遣词用字上也有很多值得大家细细品味之处,所以在设计上我也考虑到这一点。
上完这节课,有得有失,先总结如下:
1、资料的运用
为了让大家能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词,课前除了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我还特地在网上下载一段视频,既有画面又有朗读。课上,先提出朗读要求,让学生自己试着朗读,再交流、点评。接着,让大家看视频,轻声跟着朗读,感受名家朗读的语气语调。然后试着自己读,寻找差距,说说为什么那样朗读的理由。在分析完本文思想情感之后,再次使用这段视频,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试着配上肢体语言进行更加尽兴的朗读。经过多番比较朗读,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对词的内容和思想也有了更好的把握。
2、字词赏析的指导
在赏析字词的时候,我注重先举例,让学生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模仿示例,划出文中运用的较好的字句,做旁批,然后全班交流,点评,总结方法。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针对学生课上赏析的不到位的句子,让学生由口头化为笔头作业,检测课上评讲后掌握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培养笔头表达能力。在作业批改中,再次发现问题,再做个别指导和强调。真正将字词赏析落到实处。
2、词句内容分析的零碎
每次在赏析诗歌词的时候,对了解内容的设计似乎总让人头疼,在教学这首词的时候,一节课下来也有这种感觉。似乎内容讲解完后,原有的美感就被破坏了。原因何在呢?似乎问题提的过于零碎,总担心分析的不细,就有了很多其实可以精简一些却没精简的问题。这样,内容是咀嚼透了,但一首词的美感似乎就被破坏掉了。以后在诗歌和词的教学上,内容分析时要多思考问题设计,力争问题明确精要。
4、优美画面未能描述
这是课后我非常后悔的一个环节,当时没能想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口头或书面选择一个认为优美的画面进行描述,实在是一大憾事。如果当时除了看视频,再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行描述,效果会更加好。
一节课下来,有得有失,以后在课前还是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备学生,要大胆创新,不走老路,这样才会更有新意,更吸引学生,更有实效。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2今天正式学习新课,我在初四两个班中安排学习《沁园春雪》。作为诗词教学,我一直认为要通过诵读来进行感悟体会。词语分析、意境感悟其实都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解决。课堂上我按照读——品——思——感四个步骤进行教学。这四个步骤中,“读”是基础,我重点在朗读技巧上进行了指导。说实话,农村孩子的朗读确实需要加强,对朗读的状态以及语音语调、语速重音以及情感表现等,孩子们都表现出不太适应。两个班的课堂上我都进行了示范性的朗读。看得出来,孩子们还是很感兴趣的,虽然在自己朗读的时候有点扭扭捏捏,不好意思。作为教师要为孩子们创造这样一个“场”。品读词句环节,孩子们做的就比较好,可能与提前预习有关。我重点赏析了“惜”字的含义。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来体会感悟,多数学生频频点头,看来是理解了其内涵,并有所感悟,这样下一个环节思考感悟作者的情感就顺理成章了。最后请学生谈学了此文的收获,因为时间上的原因,没来得及展开,作为随笔之一写在作业本上。
回顾这一节课,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在朗读指导上,应该说达到了我之前预想的结果。如果能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更加的神采飞扬的诵读,那就是语文课堂的理想状态了。(如果是初一年级的话,是可以拿出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诵读的,因为初四,那就另当别论了)我是希望虽然是初四,但语文课堂上也不该少了朗朗的读书声。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3今天下午按教研组的安排,由我上一节关于小专题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展示的效度与信度》的研讨课。我考虑到是主要关于小专题研究课,所以我没过多的设计教学结构,而是沿用了《丰都县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导学案》,只是着重注重小组合作的效度与信度研究。所以课堂很朴实,但实在。
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也是让这节课在读的展示活动中推向课堂高潮,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但我觉得这节课我对学生诵读指导不够细致和充分。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也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但是未能没有即时强调该如何读,怎样读。也没有及时指出应该如何处理朗读时的重音与语速等问题,使朗读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这节课我注重体现了新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融洽、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造条件。
第三,我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以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为重点,改变旧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课型结构,努力创设一个指导自学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强化训练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使他们感受集体智慧的力量,分享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突出教学的情感功能,注重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与发展,追求学生智与情的和谐发展。
第四,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评价体系。利用小组内组长对组员的评价,班上学科班长对每个组的评价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使他们感受集体智慧的力量,分享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突出教学的情感功能,注重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与发展,追求学生智与情的和谐发展,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
总之,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展示的效度与信度》为主体的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4值得肯定的地方: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2、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不足之处: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5教学中的成功体验
⒈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充教学容量,让学生在知识积累之中学会把握重点。同时利用课文录音,引导帮助学生注意在诗词朗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⒉在诗词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学生解决、老师总结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所运用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4、在教学结束后,我注意了教学内容的巩固。我设计了练习题,对这首词内容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同时我还设计了作业题,检查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
需进一步探索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应多加研究、探索,能通过教学让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诗词的分析过程,体会出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需进一步提高的能力
学生方面
理解分析能力
教师方面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充实知识,总结出更多的诗词分析方法,教给学生。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6教学《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色轮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意境,很好得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且能让学生深入诗歌内部有切身的体会。请学生介绍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紧紧围绕词的内容义有所延伸,既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学生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课外拓展知识面的兴趣。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
总之,在诗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对话为主体的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7通过《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对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1、通过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诗歌的文学性很强,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词语的丰富之美,诗歌意韵之妙,进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课堂实验《沁园春·雪》的教学中,上阙教学中我用五分钟讲解内容,而下阙教学时我用五分钟给学生朗读,后经检查同学们对下阙的理解、感司要优于上阙。
2、古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整体领悟诗意朗读也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文本的直接对话,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3、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教师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8《沁园春·雪》和《雨说》教学反思 湖南省浏阳市集里中学周翠娥通过《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对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1、通过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诗歌的文学性很强,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词语的丰富之美,诗歌意韵之妙,进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课堂实验《沁园春·雪》的教学中,上阙教学中我用五分钟讲解内容,而下阙教学时我用五分钟给学生朗读,后经检查同学们对下阙的理解、感司要优于上阙。
2、古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整体领悟诗意朗读也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文本的直接对话,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3、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教师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9《沁园春 雪》 第一课时,重在用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来让学生达到当堂基本背诵的目的。另外,在课堂上,通过批注式阅读,学生会更好的明白诗词的内容,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学生预习的内容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脑子,没有主动学习的过程,对自己的提升还是有不利的地方。
另外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更多的养成自己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或者用批注式的阅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就学生不懂或者主问题设计,这样会好些。
应该更懂学习心理学,用积极的评价来对待学生。让学生更加自信。另外即使学生再做错,用一种更加温婉的方式,可以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懂得自己错了,还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去,会更好!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0《沁园春.雪》这一课我安排了一个课时,虽然上课的整个过程比较紧张,但学生的学习情绪是比较高涨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还是发现了较多问题。一、对课件把握不熟练,当那些该提的问题都分析完了以后,继续往下展示课件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这些问题都可以有条理地展示出来的,问题主要是牵涉到四个方面:第一,词的上片是如何展现雪景的?第二,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持何种态度?第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不看今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第四,本文是如何进行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第五,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你看,这四个问题就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了。中间再穿插着讲一讲静景与动景交替,实景与虚景搭配的表达技巧,以及那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全篇文章的脉络就明晰透彻了。看来,备课的时候,对这个最基本的框架还没有把握好。
二、应该稍微留点空间对课文的词句理解和把握,如“惟余莽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晴日”、“红装素裹”、“风骚”等词句。虽然他们手头有书,但我还是应该着重提示一下的。我想,肯定有很多的同学还没有能够充分地理解这首词吧!
三、读得不够。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他们齐读的时候,甚至没有指导一下,读本课应该饱含怎样的语气来读。其实,我可以也让学生感悟这首词的情怀,然后让他们对比着两种不同的语气,让他们在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革命必胜的决心,对自己满怀的信心来读。可以采用个别读、分男女生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
四、课堂上应该安排学生互动的环节。我今天的课显然太过于平淡了,没有高潮,这样的课是不能吸引人的。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个错误呢?是对课件不熟悉的原因。其实,我可以让学生在描述词的上片所写的景色的问题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专门留五分钟的时间给他们,这样一来,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起来了。学生经过一个小小的高潮,对于下面的内容的学习和把握也会更有兴趣。
当然也不能说我这一节课就上得一无是处。背景讲解部分对学生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把握词的主旨还是挺有帮助的。课堂条理基本清晰。问题的分析也基本到位。以后,我会注意,先把课堂的环节铭记于心:课件中要展示哪些教学步骤,牵涉哪些问题,哪些内容必须老师讲透,哪些问题必须学生合作探究,哪些问题可以一带而过……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1《沁园春雪》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词,上阙写景,下阕抒情,词人的豪情壮志不难读出,可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这一点的,因此,再学习这首词时,我主要通过读这一手段。
课前通读,让学生将这首词多读几遍,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的内容,力求能背诵。
课堂上,通过播放朗诵视频,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通过朗读技巧的点拨,是学生学会朗读。通过男女生分组朗读比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了三分钟背诵比赛,学生们热情高涨。在学生掌握了内容后,我引导他们对这首词的内容进行细读,先自己默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再小组内朗读、赏析,最后再在班级内交流,看着同学们积极地举手,我想,他们对于词句的理解还是不错的。再课堂的最后,我让学生们起立,配着背景音乐和画面,齐声朗诵这首词,在学生们慷慨激昂的朗诵声中结束了这节课
遗憾的是,我在时间的把握上做得不好。由于给了学生们展示自己理解的机会,对于这首词的表现手法,没有来得及进行讨论,使得我预设的内容没有能够全部完成,这还是我课前对学情的分析不够。虽然我将它放到了课后的作业中去,但还是要再花一节课的时间来与学生讨论。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多注意课前的分析,避免类似情况再出现。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2传统的诗词教学教师的讲授有余,学生的活动不足;理解、分析内容和含义等逻辑思维有余,而体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维不足。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色轮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意境,很好得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且能让学生深入诗歌内部有切身的体会。请学生介绍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紧紧围绕词的内容义有所延伸,既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学生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课外拓展知识面的兴趣。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
总之,在诗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对话为主体的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3《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词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毛泽东咏雪言志,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全词大气磅礴,写景,纵横千里,论史,上下千年,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它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本文在阅读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结合诗歌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两个目标:一是朗读中感受形象,二是品析中接受熏陶。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我采用了导入激趣——阅读展示——品读欣赏——角色朗读——拓展运用等教学步骤来展示教学,尤其侧重于朗读教学这一环节。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看,我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始终,并提出了朗读的三个要求:读准、读懂、读美。按照“初读全词——个性朗读——听读全词——角色朗读”的教学思路安排朗读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词,读出词味,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意境,并落实教学目标。
我认为,好的朗读教学,第一要任务明确,或认读,或感知节奏与旋律,或领会感情,或品味意境,要让学生紧扣文本,用学生的声音读出作者的感情、意味来。第二要范读准确,教师觉得自己读得不好,就利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读,多媒体固然好,但它不是教师的个性解读,带给学生的感受不是鲜活的。第三要学有成效,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我练习,达到品出意境、发展语感的境界。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朗读,我又提出了几个具体要求:
一、要读出节奏、重音:初步感受读诗的感觉。如: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要求学生在读这几个“韵脚”的时候,要打开胸腔,气发丹田,读出韵味、读出气势。
二、要读出意象(带有某种感情的形象)。
学生在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时,因为这几句是诗人的想像,我因势利导问:当同学们读到此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学生七嘴八舌,想象丰富:天朗气清,红日当空,阳光映雪,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真是多次多彩,气象万千,使人油然而生出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要读出气势(结合词作的写作背景)。
四、要读出作者的情感世界。
要读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要读出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要读出作者博大宽阔的胸襟,雄伟旷达的气魄,热爱华夏大地的深情。
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作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朗读还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诗歌分析时我都贯穿以朗诵。事实证明,这是诗歌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师生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语文朗读教学,应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1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觉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知道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毛泽东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毛泽东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惯。讲完上片就快下课了,对下片只提出了问题:上片所问“谁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吗?学生回答:“同学少年。”便下课了。下片的教学法用了三十分钟的样子,其余时间让学生做练习。
本来用一课时教完的,结果却用了两课时,还有一个原因是导入用得时间过长,我从章士钊评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帝王气象”说起,说到了朱元璋的《咏鸡鸣》、黄巢的《题菊花》然后说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实也有帝王气象,问“哪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的帝王气象”,由于所引用的诗学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书,用时较多,所以花多了时间。我一上课叫学生朗读,有一个学生就说那女生的朗读声音太小不能表现毛泽东的伟大政治抱负,其实我本该揪住这“伟大政治抱负”提问的,但当时就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备课内容,造成时间浪费。这就关系到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预设,但也不能被预设捆住手脚,当然有时也有“显摆”的心理在,这也就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要显示自己的才学。
这是这个学期的第一节正课。首先开始的就是诗歌。本身而言,我自己并不擅长诗歌,而目前的高中生诗歌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第一节课,我主要的思路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诗歌。
一、问学生自己是如何学习诗歌的?
基本上的同学会提到理解问题,有些同学会忽视朗读的重要性。
通过我自己的总结,诗歌学习包括:了解背景;初步朗读;理解情意;有感情朗读;自我思考。
其实应该要在整堂课中贯穿如何学习诗歌,这样学生就有可能通过课堂的学习记牢这几个环节。而一开始就把几个环节亮出来,在后面的时间里又没有进行及时的提醒反复,效果可能会差一点。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效果,解决字词问题。
在一个班级是全班齐读,在另一个班级是请几位同学读。还是后者的效果好一些。不过也要看学生的积极性。有的班级学生根本就不会站起来朗读,即使站起来,声音也很小声,再加上问题都差不多,并不能很好的检测他们,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恐慌。而有些班级学生比较积极,水平也各异,上课情绪比较放松,教师的点评比较有效。
三、理解情意
这首词写了哪几幅图景?有些学生对图景这个词都无法理解。三班的基础比其他两个班级会差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要鼓励学生或错或对的回答,而不要先指出他们的错误,不要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在三班上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从基本的开始讲,慢慢引导他们。这节课里,在三班已经是最后一节课了,我有点急躁,对学生如此简单的问题都不懂,没有心理准备,对他们有点凶,可能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下次要多加注意。
有些班级说是三幅图景,有些是两幅图景。而我是迎合了学生的看法,认为三或二都可以。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应该事先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想到足够的理由来应对不同的看法。
对诗歌进行了解释。
在解释过程中,我太想把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传递给他们。但是在过程中,我运用的方式是追问,不停的追问,问不出来的地方,就自己来讲解,缺乏教学的技巧。
在和学生讨论该用“独立”还是“伫立”时,引导学生不同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个环节我比较满意。
四、有感情的朗读
自读——齐读——请学生读。
在有些班级的朗读指导比较有效。通过我的分析,让他们更明白这首词的深意,以及该如何具体去朗读。
最大的问题还是教学语言太过琐碎。特别是对问题答案的整合。可能是因为没有准备充分,所以自己就说不连贯。上课前,还需要准备更充分一些。不要出现太多不规范的语言!
从大处着手,要领略到这首词的豪迈风格。其风格的体现,最重要的就是朗读。从目前班级的朗读情况来看,做得并不是特别到位。我分析一下了原因,高中手之所以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以及更不愿意举手来朗读文章,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担心自己所读或者所回答的问题不够好,引起同学的哂笑。伤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客观方面,确实是不是太熟悉班级同学,倘若熟悉了。就可以放得开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要求同学的点评,点评的同学说好话我会问好在哪里,说不好我要他示范,让他们有了畏惧心里。于是乎,在课堂互动这一块,就有点打不开。但是目前主动举手的还有几个。
从小处着手,对诗歌文本的分析来看,同学的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实在是基础薄弱,不过诗歌的欣赏和分析确实也很难——但不能因为难而止步。在文本分析的时候,学生还是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独立寒秋”之“独立”二字,教材分析中有三种意思,其一就是确实是一个人,第二,与下文的“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第三,就是表现了年轻革命家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另外,从古代诗歌中的传统出发,例如杜甫的“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金圣叹就点评“操危虑深”。但是在点到学生如何理解独立的时候,也有同学说道了毛泽东的心境的些许悲凉。其理由就是毛泽东即将南下广州,离开生活学习工作达十三年之久的长沙,内心会有不舍,再加上一个人,怎能不悲凉呢?这个是学生发现的,这种说法我当即肯定,是啊,我离开三年之久的瑞安还那样依依不舍呢。
另外,由于湖南省长赵恒剔派兵逮捕毛泽东,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应该说是“独”字所包含在里面的。我个人觉得还有一点,就是在一大二大三大之后,陈独秀和毛泽东的关系也越来越不好,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应该内心也有孤独感的。
不管后面的秋景描写多么壮观豪迈,不管多么有气势,有年轻革命家的伟大,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毛泽东细腻的情感也不可忽略的!
另外,我觉得如何引导同学们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很重要。李镇西老师说,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要读出问题,读出自己。诗歌何尝不是如此呢?但是学生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的引导。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们可曾有问题没有?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但是我却问:一首词中毛泽东为何会几次用“万”呢?几次用动词“击”呢?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带着他们进入了思考。可是,如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还是一个未待解决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2上课后经过我的认真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了课堂效率。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2、抓住职高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习,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跳动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对于学生,应该使他们懂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比应试更重要。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3上课时,我介绍完背景后,饱含激情地朗读了一遍,没想到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还的的同学说:“老师再读一遍!”于是我又读了一遍。更出乎我意料的是许多学生竟然也煞有介事的跟着读了起来!本来我打算读完后接着讲解、赏析,然后再读,看到同学们读的激情已被我激发起来,我放弃了原来的思路,先教学生读,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节奏的处理引导学生“读中悟情,以清带读”,使学生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感受加领悟。这节课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学生的这种情绪也感染了我,我不仅讲解流畅,而且优美的词句汩汩而出,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这节课!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教读诗歌老师必须先喜欢,老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容入朗读中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诗歌教学应吧重点放在朗读上,再获激昂奔放、或舒缓有致的朗读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
当然,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在一些问题的设置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善自己,完善教学!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4上课后经过我的认真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使用幻灯片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时间,把这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朗读,效果更好!
2、抓住职高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习,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跳动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对于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我应该使他们懂得提高对文学鉴赏的能力比应试更重要。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5在开学后,我没有正式上新课。因为根据经验,高一新生一个普遍特征是有热情,对什么都感到很新鲜,但同时又非常盲目。特别是语文学习,头绪很多,如果直接上新课,很多学生会仅仅停留在对一些细微的、具体的问题的解析上,而很难有语文学习的宏观把握。
因为是诗歌单元,所以我先找了一些比较经典的爱情诗,比如舒婷的《致橡树》、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等,并布置学生把这些诗改写成抒情散文,同时学生也尝试自己写写诗,因为是爱情诗,所以学生一下子就对诗歌产生了兴趣,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了。接着我就把学生分成小组,收集有关描写秋的诗歌,然后过渡到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6我的课已上到第三节课了,《沁园春﹒长沙》已翻过去好几天了。但今天我才觉得这一课还远远没有结束。首先,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依然还没有消去。今天有一位同学向我提出要《沁园春》的词谱,说自己想试试用这个词谱填首词。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我立刻对他说,我的个人主页上就有《白香词谱》,当然还需要细心揣摩,填词很有讲究,相信慢慢研究你可以写一首漂亮的词来。下午我就将《沁园春》词谱打印出来送给这位同学。
他的高兴劲儿让我也欣喜不已。其次,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教学还有拓展的必要,特别是课后练习最后一题我只是草草收场,太不应该了。于是今天中午我没有休息就上网收集毛主席的书法作品,打印出来。下午张贴到教室里去,让学生好好感受一下一代伟人的浪漫情怀吧。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7今天上完了《沁园春 长沙》,在备课的时候我把意象及情与景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在设计上想了很多的办法,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情,我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上切入的,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抓住文中线索性的词,根据线索词的变化,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如“立”、“看”、“怅”、“忆”、“记”。
上片重点讲看的部分,写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抓住哪些典型事物,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回答“山”、“林”、“江”……,由此引出意象,指自然事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为了更好的理解意象,以初中学过的《天净沙 秋思》为例,加强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作者写了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这首小令学生很容易理解。从而和古典的诗歌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另外注意写景诗的写景角度,描写手法
写这些意象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呢?注意观察角度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些意象组成的一幅什么的图景,这样的景色下引起作者深深的思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进而过渡到下片,那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呢?抒情,写景是为抒情做铺垫的。
下片注重抒情,这就和作者的经历、精神气质有关,和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壮阔的背景下,作者所抒发的是革命豪情。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学生根据板书能够分析出来,很容易想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中显志。
从讲的'效果来看,学生分析的很到位,但从整体来看,教学过程有一点乱,对课堂的把握度不够灵活。
为了巩固学生对意象的理解,我又找一些题进行跟踪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毛泽东诗词的特点。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寺
幽寂、寒冷
2、通过对意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意象描写,写出了羁旅者的孤独寂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卜算子咏梅 陆游(南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梅花的生存环境,这些描写对表现梅花具有
重要作用。从词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毛词:(飞雪、悬崖、百丈冰),表现梅花(坚强不屈、以苦为乐)的特点。
陆词:(驿外、断桥边、黄昏、风和雨),表现梅花(孤独、寂寞)的特点。
2、最能显示出两位诗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
毛词: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这两首词各自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毛词:乐观自信 胸襟博大
陆词:寂寞 孤独苦闷
4、下列对两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A“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明写梅花,实则点明作者的心境。
这个“愁”字,包含了作者几多失意,几多愁苦!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在作者,固然有“孤芳自赏”
之嫌,然而作者却以极生动的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C毛词好一个“俏”字!一般来说,“俏”字略显浮躁,此处却是个
例外,“俏”字不仅体现梅凌寒独自开的气质,更是盎然生机的反映。
D毛词好一个“笑”字。“笑”是梅花唤醒 百花齐放的自豪一笑,兼
有牡丹笑之艳丽,桃花笑之沉醉,荷花笑之清傲。
为了提高学生对词语的鉴赏力,我把前面写景的句子改写成了一道仿写题,学生对这道题非常感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
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它可能是XXXXXX,XXXXXX。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的纯粹。
学生根据沁园春中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进行联想,做出的答案 是
它可能是一湖水,让你领略至柔。
它可能是一线天,让你体味寥廓。
它可能是一片地,让你感悟苍茫。
从学生做是的句子中看出,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是非常强的,把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运用。
另外他们还想出了很多
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辽阔。
它可能是一缕阳光,让你享受温暖。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语文很感兴趣。
总而言之,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还是有很大的欠缺。讲完课这后,感觉教案写得不太好,又重新进行了调整。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8作为公开课,该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比较新颖,但也应该考虑学生是不是真有收获。
1、从老师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这一块看,感觉不太现实,疑是作秀,与日常的教学课相距太遥远。
2、在老师设置的“答辩”这一环节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有越俎代庖之感。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且不说学生的提问质量高低与否,学生能主动提问,觉得老师还是很成功的。
这是当时写的主要几点,现在回过头来看,又有了不同的意见。
曾经研读过王荣生老师的《从语文教学内容角度出发的评课标准》,很受启发,但具体操作起来感觉有难度,有一位老师说这是专业性的评课标准。也许,对我们一线老师来说,下面的评课思路我们更容易掌握。②“一般来说,公开课应遵循这么四个层面,依次展开。第一个层面:这堂课是一个什么设计思路;第二个层面:这种教学设计思路运用得成功与否;第三个层面:这种教学设计思路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教学理念;第四个层面:这种教学理念是不是一种正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因此,公开课必须具有鲜明的理论追求。
对于自己上次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评课内容,现在最想推翻的就是第二点。因为当时的出发点是单纯从教学角度来看的,而实际上它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活动,是教学评论的一种特殊形式。通俗点说,上公开课有点类似于T型台上的模特儿,窈窕淑女们身上的翩翩霓裳不是拿给台下的百姓穿的,是给台下的观众看的,它们展示的是服装界的一种流行趋势,体现的是服装设计师的一种设计理念。因此我把第二点改为:整堂课能体现我们现在提倡的新课改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时对于学生的潜力,我们老师可能难以相信。但事实上,在更多情况下,是我们老师不愿放手,老是想把学生保护在自己宽大的羽翼下。课例中,这位老师让学生课外去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如果任务清晰、如果时间充裕,即使最后找出来的内容不是很完整、很准确,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实录中,我们看到那位“生1”倒也介绍得头头是道,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精益求精,让这节公开课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动感地带”。
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要看这方法与目标是否一致了,如果方法运用得熟练,则更佳。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比较新颖的。比如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强,采用了交流、答辩(生1告诉大家他的观点、然后得到别人的信息反馈,再进行双方之间观点的交锋和碰撞)。但是,在这里关于辩论的内容我不敢认同。因为在这里这位学生虽然课外资料搜集比较全面,但作为学生,不可能理解很透彻,要招架来自全班同学的质疑,会勉为其难,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象征一下而已。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要吃透文本,也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图式,他们的认知加工过程。再怎么新颖的方式,一旦与教学内容错位,就丝毫发挥不出它的作用。在这里,我其实已经把第三点也解释了。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就把老师的主导地位给削弱了。③“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决定语文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生-生之间的交往则决定语文教学的质量”。一节课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就要掌握好学生原有图式和言语对象的连接点,过高或过低都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回答、自觉质疑,展开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形成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是很不错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提问的方式、提问内容的难度都学要好好把握。例如,老师借“激浊扬清”一词引出词的风格的时候,有这么一个问句:“那么是不是婉约风格呢?”全班学生:不是!应该是豪放词!我觉得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会引起异口同声地回答,这其中势必更多带上了形式的东西,学生心里到底有没有掌握、有没有内化,就值得怀疑。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9这是我当新教师的第一节课,课前准备十分充分,应该来说也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至少是自己还算满意的一节课。教师授课紧扣文本,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学生鉴赏诗词,由品味意象到体悟情感,再到感怀心志,循序渐进。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革命英雄气概,胸怀着激浊扬清,改天换地的鸿鹄之志。
当然最为上岗的第一节课,可能缺憾会更多,我无法排除自己心中的紧张情绪,可能语速会太快,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织一张“网”,使之通过一首诗的学习鉴赏,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应该提醒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掌握一套阅读鉴赏方法,甚至要比单纯从一首诗词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更加重要,更具现实意义。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0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习。
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鉴于我本着上诗词时教师应当充当学生朗读的教练,而不仅只是传授知识的先生,所以学生尤其以课堂诵读最为值得赞扬。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再从课本上来说的话,有几点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沁(qìn)湘(xiāng)碧(bì)舸(gě)击(jī)霜(shuāng)廓(kuò)浮(fú)遒(qiú)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2、继续训练诗词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3、围绕考纲知识要点,进一步加强全方位的训练。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1《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就教材而言,这首词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就学生而言,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就知识掌握、能力培养而言,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我的教学设想是:首先是从毛泽东生平事迹导入,引出高一新生来到新的环境前的志向,以及在新环境中的坚守。其次是关于词这一文学样式的介绍。重点教会学生读诗。再次是把握诗歌的根本性问题:景物——特征——情感。即景物、意象、意境的概念。掌握诗歌鉴赏的两个根本原则理论:披文入情与知人论世。最后是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视角变化、动静结合、色彩对比、渲染烘托。
两节课下来,觉得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收获,美中不足的是我太注重课堂结构流程的完整,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后我经过反思认识到在诗歌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一定要突出强化:
一、学生自我体验的培养发掘。
诗是一种文学表达形式,鉴赏诗歌是对诗人创造的意象世界的再度描摹,从而让我们沉浸于“对描摹世界的再度体验之中”。学生阶段,应该学会欣赏感悟,否则,会少了很多美的情感体验。具体过程就是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可在学生再读和品读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身为革命者的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的感悟。可以让学生从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四幅图中任选一幅感悟鉴赏体验。
二、学生诵读诗歌习惯的养成。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学诗歌要重视读,更要学会带着情感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因为诗人艺术概括生活的同时,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上下求索,驰骋古今,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那么解读诗作的最佳境界就是把诗人的想象还原,这一点不太容易做到,但我们可以诵读,让学生展开自己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尽力地去接近诗人,从而做到切实体会作品内容。就本课而言,课上加强诵读指导,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可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2)学生自由朗读初读,入境,审美感知(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5)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
第五篇:《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上课后经过我的认真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了课堂效率。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2、抓住职高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习,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跳动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对于学生,应该使他们懂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比应试更重要。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2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习。
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鉴于我本着上诗词时教师应当充当学生朗读的教练,而不仅只是传授知识的先生,所以学生尤其以课堂诵读最为值得赞扬。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再从课本上来说的话,有几点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沁(qìn)湘(xiāng)碧(bì)舸(gě)击(jī)霜(shuāng)廓(kuò)浮(fú)遒(qiú)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2、继续训练诗词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3、围绕考纲知识要点,进一步加强全方位的训练。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3今天上完了《沁园春 长沙》,在备课的时候我把意象及情与景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在设计上想了很多的办法,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情,我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上切入的,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抓住文中线索性的词,根据线索词的变化,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如“立”、“看”、“怅”、“忆”、“记”。
上片重点讲看的部分,写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抓住哪些典型事物,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回答“山”、“林”、“江”……,由此引出意象,指自然事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为了更好的理解意象,以初中学过的《天净沙 秋思》为例,加强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作者写了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这首小令学生很容易理解。从而和古典的诗歌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另外注意写景诗的写景角度,描写手法
写这些意象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呢?注意观察角度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些意象组成的一幅什么的图景,这样的景色下引起作者深深的思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进而过渡到下片,那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呢?抒情,写景是为抒情做铺垫的。
下片注重抒情,这就和作者的经历、精神气质有关,和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壮阔的背景下,作者所抒发的是革命豪情。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学生根据板书能够分析出来,很容易想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中显志。
从讲的效果来看,学生分析的很到位,但从整体来看,教学过程有一点乱,对课堂的把握度不够灵活。
为了巩固学生对意象的理解,我又找一些题进行跟踪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毛泽东诗词的特点。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寺
幽寂、寒冷
2、通过对意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意象描写,写出了羁旅者的孤独寂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卜算子咏梅 陆游(南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梅花的生存环境,这些描写对表现梅花具有
重要作用。从词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毛词:(飞雪、悬崖、百丈冰),表现梅花(坚强不屈、以苦为乐)的特点。
陆词:(驿外、断桥边、黄昏、风和雨),表现梅花(孤独、寂寞)的特点。
2、最能显示出两位诗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
毛词: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这两首词各自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毛词:乐观自信 胸襟博大
陆词:寂寞 孤独苦闷
4、下列对两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A“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明写梅花,实则点明作者的心境。
这个“愁”字,包含了作者几多失意,几多愁苦!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在作者,固然有“孤芳自赏”
之嫌,然而作者却以极生动的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C毛词好一个“俏”字!一般来说,“俏”字略显浮躁,此处却是个
例外,“俏”字不仅体现梅凌寒独自开的气质,更是盎然生机的反映。
D毛词好一个“笑”字。“笑”是梅花唤醒 百花齐放的自豪一笑,兼
有牡丹笑之艳丽,桃花笑之沉醉,荷花笑之清傲。
为了提高学生对词语的鉴赏力,我把前面写景的句子改写成了一道仿写题,学生对这道题非常感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
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它可能是XXXXXX,XXXXXX。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的纯粹。
学生根据沁园春中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进行联想,做出的答案 是
它可能是一湖水,让你领略至柔。
它可能是一线天,让你体味寥廓。
它可能是一片地,让你感悟苍茫。
从学生做是的句子中看出,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是非常强的,把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运用。
另外他们还想出了很多
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辽阔。
它可能是一缕阳光,让你享受温暖。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语文很感兴趣。
总而言之,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还是有很大的欠缺。讲完课这后,感觉教案写得不太好,又重新进行了调整。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4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计划通过关键字的品读,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感情,进而指导诵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未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品读上阕“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的滔滔”中的“惟”和“顿”字时,品读了作用情感,但没有即时指出该如何读。在品读下阕“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几句中的“略”、“稍”、“只”几个字的作用和蕴含的感情时,也没有及时指出应该如何处理朗读时的重音与语速等问题,使朗读指导的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改进:
1.进一步缩减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朗读上,并将朗读与关键词的品味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问题设计上少提一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上阕说到下阕,而是将上下阕的品读任务分配给各小组,由他们先品再读,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的指导,我想这样的话,品和读会结合得更好,既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效果可能更好。
2.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可以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读先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品和读的实践,谈朗读处理,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提高,学生由于有了说的实践,课堂发言可能也会积极和精准一些。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5传统的诗词教学教师的讲授有余,学生的活动不足;理解、分析内容和含义等逻辑思维有余,而体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维不足。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色轮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意境,很好得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且能让学生深入诗歌内部有切身的体会。请学生介绍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紧紧围绕词的内容义有所延伸,既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学生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课外拓展知识面的兴趣。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
总之,在诗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对话为主体的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6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觉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知道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毛泽东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毛泽东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惯。讲完上片就快下课了,对下片只提出了问题:上片所问“谁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吗?学生回答:“同学少年。”便下课了。下片的教学法用了三十分钟的样子,其余时间让学生做练习。
本来用一课时教完的,结果却用了两课时,还有一个原因是导入用得时间过长,我从章士钊评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帝王气象”说起,说到了朱元璋的《咏鸡鸣》、黄巢的《题菊花》然后说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实也有帝王气象,问“哪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的帝王气象”,由于所引用的诗学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书,用时较多,所以花多了时间。我一上课叫学生朗读,有一个学生就说那女生的朗读声音太小不能表现毛泽东的伟大政治抱负,其实我本该揪住这“伟大政治抱负”提问的,但当时就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备课内容,造成时间浪费。这就关系到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预设,但也不能被预设捆住手脚,当然有时也有“显摆”的心理在,这也就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要显示自己的才学。
这是这个学期的第一节正课。首先开始的就是诗歌。本身而言,我自己并不擅长诗歌,而目前的高中生诗歌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第一节课,我主要的思路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诗歌。
一、问学生自己是如何学习诗歌的?
基本上的同学会提到理解问题,有些同学会忽视朗读的重要性。
通过我自己的总结,诗歌学习包括:了解背景;初步朗读;理解情意;有感情朗读;自我思考。
其实应该要在整堂课中贯穿如何学习诗歌,这样学生就有可能通过课堂的学习记牢这几个环节。而一开始就把几个环节亮出来,在后面的时间里又没有进行及时的提醒反复,效果可能会差一点。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效果,解决字词问题。
在一个班级是全班齐读,在另一个班级是请几位同学读。还是后者的效果好一些。不过也要看学生的积极性。有的班级学生根本就不会站起来朗读,即使站起来,声音也很小声,再加上问题都差不多,并不能很好的检测他们,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恐慌。而有些班级学生比较积极,水平也各异,上课情绪比较放松,教师的点评比较有效。
三、理解情意
这首词写了哪几幅图景?有些学生对图景这个词都无法理解。三班的基础比其他两个班级会差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要鼓励学生或错或对的回答,而不要先指出他们的错误,不要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在三班上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从基本的开始讲,慢慢引导他们。这节课里,在三班已经是最后一节课了,我有点急躁,对学生如此简单的问题都不懂,没有心理准备,对他们有点凶,可能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下次要多加注意。
有些班级说是三幅图景,有些是两幅图景。而我是迎合了学生的看法,认为三或二都可以。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应该事先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想到足够的理由来应对不同的看法。
对诗歌进行了解释。
在解释过程中,我太想把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传递给他们。但是在过程中,我运用的方式是追问,不停的追问,问不出来的地方,就自己来讲解,缺乏教学的技巧。
在和学生讨论该用“独立”还是“伫立”时,引导学生不同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个环节我比较满意。
四、有感情的朗读
自读——齐读——请学生读。
在有些班级的朗读指导比较有效。通过我的分析,让他们更明白这首词的深意,以及该如何具体去朗读。
最大的问题还是教学语言太过琐碎。特别是对问题答案的整合。可能是因为没有准备充分,所以自己就说不连贯。上课前,还需要准备更充分一些。不要出现太多不规范的语言!
从大处着手,要领略到这首词的豪迈风格。其风格的体现,最重要的就是朗读。从目前班级的朗读情况来看,做得并不是特别到位。我分析一下了原因,高中手之所以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以及更不愿意举手来朗读文章,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担心自己所读或者所回答的问题不够好,引起同学的哂笑。伤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客观方面,确实是不是太熟悉班级同学,倘若熟悉了。就可以放得开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要求同学的点评,点评的同学说好话我会问好在哪里,说不好我要他示范,让他们有了畏惧心里。于是乎,在课堂互动这一块,就有点打不开。但是目前主动举手的还有几个。
从小处着手,对诗歌文本的分析来看,同学的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实在是基础薄弱,不过诗歌的欣赏和分析确实也很难——但不能因为难而止步。在文本分析的时候,学生还是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独立寒秋”之“独立”二字,教材分析中有三种意思,其一就是确实是一个人,第二,与下文的“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第三,就是表现了年轻革命家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另外,从古代诗歌中的传统出发,例如杜甫的“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金圣叹就点评“操危虑深”。但是在点到学生如何理解独立的时候,也有同学说道了毛泽东的心境的些许悲凉。其理由就是毛泽东即将南下广州,离开生活学习工作达十三年之久的长沙,内心会有不舍,再加上一个人,怎能不悲凉呢?这个是学生发现的,这种说法我当即肯定,是啊,我离开三年之久的瑞安还那样依依不舍呢。
另外,由于湖南省长赵恒剔派兵逮捕毛泽东,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应该说是“独”字所包含在里面的。我个人觉得还有一点,就是在一大二大三大之后,陈独秀和毛泽东的关系也越来越不好,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应该内心也有孤独感的。
不管后面的秋景描写多么壮观豪迈,不管多么有气势,有年轻革命家的伟大,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毛泽东细腻的情感也不可忽略的!
另外,我觉得如何引导同学们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很重要。李镇西老师说,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要读出问题,读出自己。诗歌何尝不是如此呢?但是学生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的引导。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们可曾有问题没有?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但是我却问:一首词中毛泽东为何会几次用“万”呢?几次用动词“击”呢?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带着他们进入了思考。可是,如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还是一个未待解决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7上课时,我介绍完背景后,饱含激情地朗读了一遍,没想到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还的的同学说:“老师再读一遍!”于是我又读了一遍。更出乎我意料的是许多学生竟然也煞有介事的跟着读了起来!本来我打算读完后接着讲解、赏析,然后再读,看到同学们读的激情已被我激发起来,我放弃了原来的思路,先教学生读,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节奏的处理引导学生“读中悟情,以清带读”,使学生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感受加领悟。这节课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学生的这种情绪也感染了我,我不仅讲解流畅,而且优美的词句汩汩而出,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这节课!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教读诗歌老师必须先喜欢,老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容入朗读中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诗歌教学应吧重点放在朗读上,再获激昂奔放、或舒缓有致的朗读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
当然,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在一些问题的设置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善自己,完善教学!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83月20日下午,按区继教中心的安排,我在所带教学班,上了《沁园春·雪》这节课。为了上这节课,我虽然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为了保证这节课的“原生态”,我既没有在本班提前预演,也没有在平行班级进行试讲。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课前的教学设计在推进,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教学设计往往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设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学生的调动不尽人意。
因为是下午最后一节课录课,考虑到学生的精神状态可能不会太好,因此,我特意在上课之前,换上平时不爱穿的本装,一走进教室,就听到学生的'一阵惊呼,加之平时与学生的关系比较融洽,我以为学生会因此而亢奋,在教学过程中会有积极的表现。但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尽人意。我想除了因为学生没有见过这种架式有些胆怯外,可能还另外的原因:一是问题的设计,二是学生的活动设计。在设计问题时,我注意到尽可能只设计一些对学生体悟诗词感情的问题,而且尽可能使问题指向明确,但在实践中,有些学生的回答却与我的问题相去甚远,我想这也许是高估了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所致。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设计得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思考或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9作为公开课,该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比较新颖,但也应该考虑学生是不是真有收获。
1、从老师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这一块看,感觉不太现实,疑是作秀,与日常的教学课相距太遥远。
2、在老师设置的“答辩”这一环节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有越俎代庖之感。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且不说学生的提问质量高低与否,学生能主动提问,觉得老师还是很成功的。
这是当时写的主要几点,现在回过头来看,又有了不同的意见。
曾经研读过王荣生老师的《从语文教学内容角度出发的评课标准》,很受启发,但具体操作起来感觉有难度,有一位老师说这是专业性的评课标准。也许,对我们一线老师来说,下面的评课思路我们更容易掌握。②“一般来说,公开课应遵循这么四个层面,依次展开。第一个层面:这堂课是一个什么设计思路;第二个层面:这种教学设计思路运用得成功与否;第三个层面:这种教学设计思路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教学理念;第四个层面:这种教学理念是不是一种正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因此,公开课必须具有鲜明的理论追求。
对于自己上次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评课内容,现在最想推翻的就是第二点。因为当时的出发点是单纯从教学角度来看的,而实际上它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活动,是教学评论的一种特殊形式。通俗点说,上公开课有点类似于T型台上的模特儿,窈窕淑女们身上的翩翩霓裳不是拿给台下的百姓穿的,是给台下的观众看的,它们展示的是服装界的一种流行趋势,体现的是服装设计师的一种设计理念。因此我把第二点改为:整堂课能体现我们现在提倡的新课改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时对于学生的潜力,我们老师可能难以相信。但事实上,在更多情况下,是我们老师不愿放手,老是想把学生保护在自己宽大的羽翼下。课例中,这位老师让学生课外去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如果任务清晰、如果时间充裕,即使最后找出来的内容不是很完整、很准确,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实录中,我们看到那位“生1”倒也介绍得头头是道,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精益求精,让这节公开课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动感地带”。
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要看这方法与目标是否一致了,如果方法运用得熟练,则更佳。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比较新颖的。比如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强,采用了交流、答辩(生1告诉大家他的观点、然后得到别人的信息反馈,再进行双方之间观点的交锋和碰撞)。但是,在这里关于辩论的内容我不敢认同。因为在这里这位学生虽然课外资料搜集比较全面,但作为学生,不可能理解很透彻,要招架来自全班同学的质疑,会勉为其难,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象征一下而已。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要吃透文本,也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图式,他们的认知加工过程。再怎么新颖的方式,一旦与教学内容错位,就丝毫发挥不出它的作用。在这里,我其实已经把第三点也解释了。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就把老师的主导地位给削弱了。③“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决定语文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生-生之间的交往则决定语文教学的质量”。一节课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就要掌握好学生原有图式和言语对象的连接点,过高或过低都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回答、自觉质疑,展开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形成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是很不错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提问的方式、提问内容的难度都学要好好把握。例如,老师借“激浊扬清”一词引出词的风格的时候,有这么一个问句:“那么是不是婉约风格呢?”全班学生:不是!应该是豪放词!我觉得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会引起异口同声地回答,这其中势必更多带上了形式的东西,学生心里到底有没有掌握、有没有内化,就值得怀疑。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0《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就教材而言,这首词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就学生而言,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就知识掌握、能力培养而言,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我的教学设想是:首先是从毛泽东生平事迹导入,引出高一新生来到新的环境前的志向,以及在新环境中的坚守。其次是关于词这一文学样式的介绍。重点教会学生读诗。再次是把握诗歌的根本性问题:景物——特征——情感。即景物、意象、意境的概念。掌握诗歌鉴赏的两个根本原则理论:披文入情与知人论世。最后是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视角变化、动静结合、色彩对比、渲染烘托。
两节课下来,觉得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收获,美中不足的是我太注重课堂结构流程的完整,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后我经过反思认识到在诗歌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一定要突出强化:
一、学生自我体验的培养发掘。
诗是一种文学表达形式,鉴赏诗歌是对诗人创造的意象世界的再度描摹,从而让我们沉浸于“对描摹世界的再度体验之中”。学生阶段,应该学会欣赏感悟,否则,会少了很多美的情感体验。具体过程就是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可在学生再读和品读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身为革命者的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的感悟。可以让学生从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四幅图中任选一幅感悟鉴赏体验。
二、学生诵读诗歌习惯的养成。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学诗歌要重视读,更要学会带着情感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因为诗人艺术概括生活的同时,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上下求索,驰骋古今,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那么解读诗作的最佳境界就是把诗人的想象还原,这一点不太容易做到,但我们可以诵读,让学生展开自己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尽力地去接近诗人,从而做到切实体会作品内容。就本课而言,课上加强诵读指导,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可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2)学生自由朗读初读,入境,审美感知(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5)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