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9《猫的故事》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2

时间:2019-05-12 17:3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上册 9《猫的故事》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上册 9《猫的故事》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2》。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9《猫的故事》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2

9.猫的故事

1教学目标

(一)读准读通课文,能理解词句含义。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二)品味文章幽默诙谐,生动有趣的语言特色。

(三)通过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了解文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四)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动物”母爱的赞美和对动物生命的珍视之情。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程度还算可以,但本文文言词汇较多,晦涩难懂。在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这样第二课时的教学才能顺利进行。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一)对“动物”母爱的赞美和对动物生命的珍视之情。

(二)对作者感情变化的理解 教学难点:

文章幽默诙谐、生动有趣的语言特色所产生的表达效果。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ppt展示)

看,多么精彩而又温馨的画面啊!每一份母爱都是一个传奇,每一个传奇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现代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要给我们讲述猫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回忆自读课文四步曲:

1、初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精读课文,领会写作意图

4、品读课文,体会写作特色

(一)初读 掌握基础

1、文学常识:抽生解读作者。

2、生字词的音、形、义——开火车完成 万籁()俱寂 嗥()叫 夤夜()1 如诟()如詈()跳踉()窗棂()按捺()不住 鼎鼐()赫()然 殚()智竭力 圆箍()缓颊()膺惩()猱升()文言词汇:

1、一之已甚/岂可再乎?

2、除了调和(tiáo hé)鼎鼐之外/还贯通不少左道旁门

3、终于夤夜/ 又复光临寒舍

4、天地之大德/曰(yuē)生

教师评价:看来同学们都预习得很好,掌声鼓励。

(二)再读 把握内容

1、师:课文的题目是《猫的故事》,作者写了关于猫的哪些事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对照课文,教师明确:

出示课件:猫扰我家——猫受惩罚——猫返喂奶——猫离我家 在这些内容中,你认为最感人的情节是哪一个? 生答

(师:为什么你觉得是最感人的?)

猫冒着生命危险回来喂奶,可以说是“不顾一切”。

三、精读 领会意图

1、从猫的这种不顾一切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2-3)母爱

教师评价:确实,一次次破窗而入是母爱力量的驱使,最终刁离书房同样是母爱力量的推动。

2、除了动物的母爱外,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主题归纳:本文通过写一只猫不顾一切,冒着生命危险,去而复返,哺育四只小猫的故事,赞颂了动物母爱的伟大,批判了人类的自私,残忍与冷漠。教育我们要珍视生命。(出示第3张幻灯片)

四、品读 体会特色

1、表现手法

在故事当中,作者对猫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从文章中找关键词语,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教师适时点拨。)划出“我”对猫的感情变化过程的语句和词语 当猫三番五次在我屋瓦上跳来跳去的时候,我“不耐烦”,这显示出了我对猫的厌恶;厌恶到了极点,我准备用厨师的办法,去活捉猫,这个时候我对猫的情感,其实已经到了憎恨;但是捉住以后,我舍不舍得把它处死?不舍得,为她缓颊,这表现了我对猫的同情和怜悯;我放了猫以后,我认为自己可以高枕而卧了,但没想到的是她竟然又来了,这时我的心里就不仅仅是憎恨了,而是痛恨,于是我下了决心,如果再抓住猫,一定要对她用重典,可是当我恨到极点的时候,突然发现了猫的秘密,猫在干什么?给小猫喂奶。这个时候我一腔怒火化作了对动物母爱的赞美。哪一句话是赞美?“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

无以复加是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小结: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一篇也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阿长与山海经》

2、语言特色

过渡语:梁实秋先生是我国第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人,是一位语言大师,本文的语言诙谐幽默,我们以第3段为例,一起来品味一下

指生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本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下面我们开始小组讨论,四分钟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展示结论,教师总结。(1)大词小用

“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出示第15张幻灯片)

执法如山这个词,一般是说在庄严地法庭上,坐着威严的法官,这个威严的法官对下面的罪犯是执法如山。但是今天这个法庭上的法官是谁?是一位煞有介事的厨师。而下面的罪犯是谁?不知道自己都干了哪些伤天害理的事的小猫。

(2)比喻句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出示第16张幻灯片)

“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啦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 这个比喻恰当吗?(恰当又不恰当)

本体是猫拖着罐头逃跑,喻体是新婚夫妇驾着车离开教堂去度蜜月。既然是比喻句,那必定有相似之处,那么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从速度上来说,都很快。那为什么会形成强烈的反差呢?猫拖着罐头稀里哗啦绝尘而去是为了逃命,心里是慌慌张张的,看上去是狼狈不堪的;而新婚夫妇是充满幸福的。指生表演猫仓皇而逃的场景。(3)文言词汇(出示第17张幻灯片)“缓颊”,“绝尘而去”。

1、全篇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文言句式

如:“如是者数日”,“一之已甚岂可再乎”,“终于夤夜又复光临寒舍”,“天地之大德曰生”

2、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文言词汇呢?如果把这些文言词汇改成白话好不好?

3、现在我想请一个同学来给大家表演一下,你想一想,一只猫,三番五次捅破窗户纸,爬到你的书桌上,把东西弄得凌乱不堪,甚至撕破了你的书,这个时候让你用上“执法如山”和“一之已甚岂可再乎”来训这只猫。生表演。

4、想一想,这只小猫能听懂“一之已甚岂可在乎”是什么意思吗?它能不能知道什么叫做“执法如山”?那么在这种幽默之中,对人类的调侃是不是就出来了?在幽默之中,作者其实更多的是对人类的一种调侃。

小结: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它大词小用,我们觉得可笑;它用了恰当不恰当的比喻,我们觉得可笑;它用了大量的文言词汇,我们也觉得可笑。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语言特色:幽默诙谐,生动有趣。

这篇文章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品析的句子,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小组交流。

5、猫的秘密被我发现以后,猫又做了什么呢?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教师总结:同学们,如果说我们是在笑声中读完了文章的前半部分,我们再读文章的结尾段,你还能笑出来吗?

猫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不肯离去。但当她得知自己子女的生命有可能受到威胁的时候,她就立马带着自己的子女走了。作者的心情如何呢?(指两生答)

愧疚和自责,这是猫对作者最重的惩罚。不管什么时候想起这只猫,想起这母子几个,内心就会深深的愧疚。

五、拓展延伸

母爱是伟大的,一杯热茶,一声问候,一个眼神,足以温暖整个心窝。请 以“我不能忘记母亲的,因为。”的句式说话。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从大家的答案中我体会到了一份份纯真的情感,看到了一颗颗懂得感恩的心。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此中的遗憾,大家因为年龄小的原因呢,可能还未必全能了解,但我想在座的老师可能会有很深很深的体会,那么就让我们在今后生 活当中少一点过失,多一点关爱,让我们共同举起珍视生命的大旗!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猫的故事》教案 北师大版

第9课《猫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动物”母爱的赞美和对动物生命的珍视之情。

(二)通过分析关键词,把握关键情节,提高对叙事性作品的复述能力。

(三)品味文章运用大量的文言色彩浓重的词汇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

(一)对“动物”母爱的赞美和对动物生命的珍视之情。

(二)对叙事性作品的复述能力。教学难点:

文言色彩浓重的词汇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媒体准备: 投影的文字资料。教学时数: 两课时。预习要求:

(一)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二)朗读全文,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三)在自己感悟较深的地方,写上评注。

(四)“阅读练习·探究”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生命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它只有一次,是不可重复的。不管是人的生命,还是动物的生命,都是一样。热爱生命,关注生命,歌颂生命,珍视生命,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反思自己行为而发出的真诚呼唤。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著名现代散文家、学者梁实秋写的《猫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祖籍河北沙河,寄籍浙江杭县,后落籍北京。1915年秋,入清华学校,开始清华八年的学习生活。1923年赴美,插入科罗拉多大学英文系四年级,192

4用心

爱心

专心 1 年秋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主修欧美文学。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1949年6月,抵达台湾,长期执教于台湾师范大学。

梁实秋从1927年开始以“秋郎”的笔名在上海《时事新报·青光》副刊写作杂感小品,直至1987年病逝绝笔,前后六十年,出版有散文集《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雅舍散文》等20余种。他的散文以理节情,化俗为雅,趣味醇正,蕴涵淡远,熔性情、经验、学识于一炉,集雅人、达士、学者散文为一体,卓然独立,成为继周作人之后闲适派散文大家。

(三)检测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饽饽(bō·bo)值更(gēng)梆(bāng)子 万籁(lài)俱寂 .....嗥(háo)如诟(gòu)如詈(lì)跳踉(liáng)窗棂(líng).....鼐(nài)殚(dān)智竭力 赫(hè)然 缓颊(jiá)....膺(yīng)惩 猱(náo)升 夤(yín)夜 ... 2.词语解释。

【如怨如诉】形容乐器声、风声等好象在埋怨或诉说。课文中用来形容猫的叫声。【一之已甚岂可再乎】(错误、干扰等)有一次就已经很过分了,怎么还可以有第二次呢?

【凌乱不堪】凌乱,不整齐,没有秩序;不堪,用在消极意义的词后面,表示程度深。【贯通】(学术、思想等方面)全部透彻地了解。【势必】副词,根据形势推测必然会怎样。

【奄(yǎn)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引申为事物即将消亡或毁灭。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息,呼吸时进出的气息。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开释】释放(被拘禁的人)。

【高枕而眠】把枕头垫得高高的,无忧无虑地睡大觉。形容麻痹大意,盲目乐观。也比喻思想上解除武装,放松警惕。也作“高枕无忧”。

【光临寒舍】谦敬之辞,用于称他人到自己家里时。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寒舍,谦辞,称自己的住所。

(四)学生交流评注,教师作出评价和示范。

(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对学生的所写的评价要求不能过高。)教师示范:

用心

爱心

专心(1)故事的结局是“一夜功夫”瘦猫把四只小猫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破窗入户是母爱力量的驱使,“叼离书房”同样是母爱力量的推动。母爱的天性使这只瘦猫表现出一种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精神。

(2)瘦猫给“出生不久”、“眼睛还没有睁开”的四只小猫喂奶,使作者联想到“妇人生产”,视之为“喜事临门”,顿时“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进而对这只瘦猫予以了由衷而高度的赞颂——“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赞颂中点明了题旨。作品这种由“抑”到“扬”的情感描写。

(五)阅读全篇,整体感知,集中注意力,在3分钟内默读完全文,然后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看谁遗漏的关键情节最少,保留的重要词语最多。

(复述能力的培养是七年级四大能力培养目标之一。它的形成在于平常学习过程中的点滴积累,反复实践。默读形式是完成此能力的保证。此项活动的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原文复述的能力,为了使复述变得小型多样,机动灵活,教师在教学过程可指导学生选取片段,或有重点的复述。如教师可要求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有条理的复述。这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也突出了说的训练,促进学生把消极的词汇变成自己的积极词汇。)

学生复述,明确:(投影或板书。复述时应找出“我”对猫的感情变化过程的语句和词语。)

“我”对猫的态度和情感变化过程: ——起初,感到“搅得一家不安”;(厌恶)——接着“有些不耐烦”; ——终于“按捺不住”;(憎恨)

——再接着“看到被吊的奄奄一息的猫”并“为她缓颊”、“稍予膺惩”;(同情)——过后“准备高枕而眠”,打了一个冷战”并“决心用重典”;(痛恨)

——最后发现了四只小猫瞬时“一腔怒火消去”以至发出赞美之情“天地之大德曰生”。(赞扬)

——为猫的离去而忏悔。

关键情节:“看到被吊的奄奄一息的猫”并“为她缓颊”、“稍予膺惩”;(同情)——为猫的离去而忏悔。

作者对猫的态度变化,以及对猫的伟大母爱的赞扬,表现了作者对于动物生命珍视。

(五)布置作业

用心

爱心

专心 1.熟读三、四、五自然段。2.完成练习二第2小题。第二课时

(一)细读最后两段

1.文章后面的变化使读者触动。触动读者的是猫的母性还是“我”对此事的态度、感叹?请具体谈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

在第一层面上,读者和文中的“我”一样,是被猫的母性所触动的。

在第二层面上,“我”对此事的感悟是既深刻又动人的,这应当是更重要的触动读者之处。“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也就是说,人世间的大功德、大恩大德就是对创造生命的敬重,对生命的珍惜、爱护、尊重,而且应该普及到一切有生命的人和动物、植物的身上。

最后,对不顾一切危险的伟大的母爱给予了礼赞。而母爱最感人、最重要、最实质的就是对弱小生命的保护,不顾一切的无私的守护。这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在母爱!所以,“我”被触动了,我们读者也被触动了;而无论“我”和读者,这个触动都不仅仅在猫的母性,还应在那个关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2.以前后桌5~6人为一组,交流所写的结尾。与原文比较,说说哪一种写法更好。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明确:

对于全文来说,原文结尾其价值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增加了文章的思想深度。人对于动物的侵害,已经成习惯,即使觉悟了以后,往往永远无法弥补已然的过失;第二,全文的风格是幽默的、轻松的,但是到了最后,却不幽默了,不轻松了,而是来一笔沉重的忏悔。

从文章的情绪来看,这里是一笔抒情,和前面的幽默形成一种对比。有了这一笔,文章的情绪显得更加深邃,结构显得更加丰富。对于生命的珍惜是无声的,情感的伤害是隐性的,有了错误是不可弥补的。缺乏文明修养的人对这样的事情可能是没有感觉的,只有高度文明、感觉十分细腻的人,对于生活真谛才有这样精致的体验。

(二)细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 以课文第三自然段为例进行说明。

(学情预测:学生对各类文章都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像本文这样的文章,则需要他们进一步去感知和品味,去读出其中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本文在接近口语的白话中使用了大量的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师示范:看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

(1)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按:指猫被吊着),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原来的铁丝上系一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啦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的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

划线的词语都是很庄重的书面、文言词语,并具有司法意味,把这些词语用在一只猫的身上显得不伦不类。但是,一方面,通过这些词语可以显示出厨师在惩罚猫的过程中的姿态和神情。另一方面,这些词语在适用对象上,语义上出现了错位。使其用语上构成诙谐有趣(大词小用),以此充分显示了作者对于厨师所表现出来的姿态和神情的调侃。

(2)“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猫逃跑时的狼狈像,同时也写出了猫逃跑的速度之快。新婚夫妇度蜜月与猫为了逃命而仓皇奔跑,本是完全矛盾的两者,意境完全不同。但作者却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以此更显示了文章语言的幽默与诙谐。就为了猫给人带来一点不便,号称文明人的知识分子居然容忍这样的事在眼前发生。从这一点来说,可以说是对人类的一种批判,然而又不是一般的严厉的批判,而是一种快乐的批判,是在会心而笑的过程完成的批判。这是幽默的特殊功能:即使是对你的批判,也能让你笑着、舒舒服服地接受。这样的幽默是一种文明的熏陶。

一般都可用适当的口语去代替,但这种洗炼和谐趣的表达效果就消失了。比如,改为“厨师对于捉到的猫,一向按他自己定的老规矩作出处理,一点余地都不留。”“终于半夜又摸到我家里”等等。

(三)当堂背诵第三自然段

(四)小结

梁实秋的《猫的故事》,以”猫的故事”和”我”感情变化为线索,叙述了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的冒着生命危险回来喂奶,表达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和对动物生命的珍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四、五自然段。【附】板书设计

猫的故事 →作者感情变化→ 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由憎恨到赞扬)(珍惜)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渔夫的故事》教案 北师大版

《渔夫的故事》

课前预习:

通过上网查阅,了解民间故事和《一千零一夜》的相关常识,通过查阅字典,预习解决本课的生字词(附:铁叉、桅杆、倒霉、恩将仇报、罗嗦)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2、学会从人物语言、心理描写抓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并能归纳寓意

3、通过分析语言特色,增强对民间故事语言的赏析能力。

评价任务:

1、通过复述故事,检测目标一的达成度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观察目标二的达成度。

3、通过提问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赏析语言,增强对民间故事语言的赏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

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痛恨王后对他的不贞,就把她杀了。以后国王每天晚上娶一个王后,到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杀掉。当时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其他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晚上,她给国王讲故事,讲到最紧要的时候天就亮了,国王急着要去早朝,但为了听故事的结局,国王就把她留了下来。此后,她每天晚上给国王讲故事,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最后,国王终于被感化了,同山鲁佐得王后白头偕老。这就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内容。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地区为“天方”,“谭”通“谈”),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世界著名文学作品之一。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今 天我们要学习的《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就选自《一千零一夜》这部民间故事集。板书:渔夫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

1、学生简介搜集到的有关民间故事的常识: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它们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民间故事可分5类,即: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像广为流传的《孟姜女的传说》,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他三大著名故事是《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再如《燕昭王筑黄金台》等故事,早已载入史册。

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立足于现实又富有幻想,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扫清字词障碍,认读生字。

渔(yú)锡(xī)撬(qiào)魔(mó)耸(sǒng)桅(wéi)啰(luo)唆(suo)吻(wěn)

三、交流研讨。完整的故事情节

朗读文本,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完课文之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交流。

2、课文主要讲了个怎样的故事?用已掌握的技巧讲述故事的情节

3、用最快的速度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并用最简明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

(1-2)捕鱼捞瓶,(3-15)放魔出瓶,(16-23)诱魔入瓶,(24-25)投瓶入海。

教师小结:本文故事情节不仅完整,而且曲折生动,扣人心弦,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构思能力。

四、再读课文,深层理解,研习性格

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有关语句来分析其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这是一个 ___________的魔鬼,我是从文中 ___________ 语句/词语读出来的。这是一位___________ 的渔夫,我是从文中 ___________ 语句/词语读出来的。学生讨论,板书:凶恶、愚蠢、狡猾(魔鬼)

诚实、机智、勇敢(渔夫)

五、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主要是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除了对话描写之外,还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生:对渔夫有心理描写,对魔鬼有外貌描写。这些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再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

六、检测点拨:

1、《渔夫的故事》选自_______,又名_______,是_______民间故事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主要反映中古时代阿拉伯和亚洲一些国家的_______和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无恶不作 下流无耻 恩将仇报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渔夫和魔鬼在听对方叙述前都要求对方说得简短些,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展示

上节课我们从对话描写分析了渔夫和魔鬼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从心理描写和外貌描写来分析这两个形象。

二、自主学习

1、快速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渔夫心理描写的句子。

指名朗读心理描写的语句,分析心理描写的作用。(1)喜悦好奇的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2)写出渔夫思想的转化,这时他已清醒地认识到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战胜魔鬼,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这处心理描写是作品的精华所在,它深刻地揭示了渔夫之所以能战胜魔鬼的根本原因,也使故事情节发生了180度转折,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2、阅读课文,找出对魔鬼外貌描写的语句,体会其特点。

指名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师生对口朗读(老师读本体,学生读比喻词和喻体);分析作用:这一系列的比喻,形象而具体地勾勒出了魔鬼的模样,仿佛触摸得到。

小结:作者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渔夫;运用对话描写和外貌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魔鬼。人物性格鲜明。

三、交流研讨。

(一)分析语言特色

与括号内句子对比,体味加点处的表达效果或不同含义。

1、(渔夫)愣是不知如何是好。(呆呆的不知如何应付)

教师明确:“愣是不知如何是好”比括号内句子更为紧凑,口语表达的色彩更浓,更适合于故事表述的语气。“如何是好”除包含“不知为何应付”外,也还包含其他方面的意义,含义更为广泛。

2、你这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你是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

教师明确:“你这个魔鬼”比“你是魔鬼”显得更有力度,对魔鬼的鄙视程度也更重。

3、这么小的胆瓶,既容不下你一只手,更容不下你一条腿,怎么容得下你这样庞大的整个身躯?(这个胆瓶,根本就容不下你这样庞大的身体)

教师明确:加上了这些具体的说明、比较的语句,胆瓶体积与魔鬼身躯不成比例、悬殊巨大的反差才给人鲜明的印象,也更有利的强调了渔夫无法相信这个事实

4、下流无耻的魔鬼,你这是骗鬼。(可恶的魔鬼,你这是说谎呀),教师明确:“下流无耻”显然比“可恶”更准确形象的反映了魔鬼当时的拙劣变脸,也更好表现出渔夫对魔鬼可耻行径的极度气愤。自然用“骗鬼”比“说谎”有力得多,也更带口语色彩,更合于讲故事的口吻。

5、我要把你扔到海里,你说你在海里已经呆过一千八百年,这一回我非叫你在海里呆一辈子不可。(我要把你投到海里,你说你在海里已经住过一千八百年,这一回我非叫你在海里住一辈子不可。)教师明确:“扔”比“投”更有力,“扔”感情色彩明显,在这里表现出一种气愤,而“投”则没有这个感觉。“待”是停留、滞留,与正常“住”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魔鬼已在海底等待得太久,用“呆一辈子”显然比“住一辈子”显得更不舒服得多。

(二)分析“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艺术特色

课文以完整的故事情节,用口语化的语言,叙述了渔夫机智地战胜魔鬼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里面,哪些是现实的事物?哪些是幻想的事物?作者是怎样把现实生活与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的?

教师小结: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但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真善美与假恶丑斗争的曲折反映,最后的胜利则寄寓着劳动人民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四、教师小结:明确主题思想

指名回答:正义的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的势力。对像魔鬼那样的敌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决不能心慈手软。

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在《天方夜谭》中,故事并不是中止于魔鬼的被制服,后续的情节是魔鬼苦苦留情,对安拉起誓感动了渔夫,渔夫终于听信了他的话,把他从瓶子里放了出来,魔鬼也没有失信,而是履行了诺言,为渔夫指出了一条生财之道。这则故事在以往选入中小学课本时,也如本文一样,删去了上述结尾。你认为原结尾是保留好还是删去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六、检测点拨

1、“假如渔夫在第三个世纪救了魔鬼”,请设计一段话。学生构思。

收服了魔鬼的渔夫,拖着渔网回到了家。妻子见他空手而归,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条鱼都没打上来?”渔夫说:“你听我慢慢讲讲海边的故事吧。”渔夫的妻子说:“说吧,可要简短些,我还要去织渔网呢!”想想渔夫会怎样简短的说给妻子听,把它写下来。

教师明确:保留原故事结尾当然更符合故事的原貌,我们阅读它能更好地了解阿拉伯世界的某些观念,更全面了解阿拉伯文化给魔鬼赋予的内涵,对世界人类的看法也更全面、辩证。对魔鬼的恶狠打击后,可能使其改恶从善。

七、反馈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定有许多的收获,生谈收获。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民间故事,在教学时,抓住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初步学会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按照故事情节给文章划分段落,然后赏析人物形象,进而品析语言,在结尾时将原著补充完整,感受 5 浓郁的地方色彩。

由于本文内容不复杂,又是学生喜欢的故事,再加上全文主要运用对比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没有太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而是抓住两个主要人物:魔鬼和渔夫,运用加定语的方法,填空“——的魔鬼”,“

——的渔夫”。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好好体会体会。学生们很快就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凶恶的魔鬼、恩将仇报的魔鬼、勇敢的渔夫、聪明的渔夫„„

上完这节课后,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猫》教案 新人教版

17.猫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3.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2.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故事中一共出现了几只猫?如果说它们是在给我们演出,哪只是主角,哪只是配角,哪只是跑龙套的?

明确:一共出现了四只猫,主要写了前三只,重点写第三只。这篇文章就是写的郑振铎先生家里三次养猫的经历。(阅读要仔细,不能粗心)

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跳读第 17-29段)

明确: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3.“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明确:“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4.“凝望”是何意?(目不转睛地看)。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明确: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 饥饿所杀。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 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5.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明确: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

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6.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7.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齐读第30、31段。

明确:这是我的忏悔。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想要告诉同学们:凡事要实事求是,对人对事都不要存有偏见和私心,要宽容。请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生活中能够应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五、板书设计 《猫》

第一次养猫——难过、酸辛 第二次养猫——怅然、愤恨 第三次养猫——受伤、愧疚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单元写作《鸟》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教学反思

本课是初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7课。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意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告诉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凡事要实事求是,对人对事都不要存有偏见和私心,要宽 容。

教学程中注重和学生的课堂互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的配合老师讲课,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金色花教案 北师大版

金色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浓浓的母子情,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激发他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3.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教学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浓浓的母子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难点: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一幅妈妈和孩子的照片,请学生观察照片,理解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给照片拟一个小标题。由照片中的母子情深这样一个主题引出课文《金色花》。

二、初读感知。

1.介绍金色花和泰戈尔及散文诗。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诗人,代表作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了解散文诗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 “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2.检查预习——学生展示积累的字词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匿(nì)笑

祷告(dǎo)

花瓣(bàn)

衍(yǎn)(2)解释下列词语。匿笑:偷偷地笑。

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3.深情诵读

教师范读课文。再由学生自由朗读,读时注意重音、语速、节奏和感情,并在最喜欢的或者感受最深的语段旁就“重音、语速、节奏和感情”等方面作一下标注,然后由学生推荐他的同学来朗读。

4.试读以下诗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②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要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我不告诉你,妈妈。”(要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调皮和对母亲的爱恋。)④“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要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三次嬉戏)

第一次嬉戏(1~4):“我”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次嬉戏(5~6):“我”在妈妈读诗时,将影子投射到书页上。

第三次嬉戏(7~9):“我”在妈妈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她身边,恢复了原形。这些看似是孩子与母亲嬉戏的诗歌,其实表达的是孩子对母亲的喜爱、依恋。2.“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事?

妈妈

我 做祷告时

————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读书时

————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拿灯去牛棚时————跳妈妈面前,恢复原形

四、美读悟情

①诗中“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因为。

而且还不让妈妈知道,是因为

。朗读感悟:因为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的,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做了好事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②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

请用“当妈妈

的时候,我就

”说一说。

朗读感悟:当妈妈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入妈妈的心脾)。当母亲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当母亲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③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______的孩子和一个________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

朗读感悟: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位圣洁的妈妈。我读出了一个神奇的孩子,一位笃信宗教的妈妈。④妈妈见到孩子说“你这坏孩子”?妈妈真的是在骂他吗?

(妈妈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着急担忧,一见到了孩子,又惊又喜,这是嗔怪的语气。)⑤诵读这首散文诗你感受到怎样的感情?你发现诗歌美在哪里?(学生自由讨论)

五、写法探讨

作者为什麽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写法有何特点?

讨论并归纳: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蕙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这首诗诗人想象“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是本文一个巧妙的手法。即是托物寄情的写法。

六、仿写延情

请用“假如我变成了„„”说一句话来表达对母亲(父亲)的爱。

七、教师寄语

3(展示图片)母爱是一条长河,是一片大海,它恬静、清澈、轻柔,源远而流长。人类之爱中,它最崇高、最神圣、最仁慈、最伟大!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呢?汪国真说“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无论如何,请用小草的芳馨,请用溪流的欢歌来回报我们的母亲。从现在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

板书设计

散香气

金色花

投身影

母子情深

捉迷藏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感悟亲情》导学案中的“预习案“。

3.为妈妈(其他亲人)做件小事,如刷刷碗、捶捶背、洗洗脚„„注意观察母亲(其他亲人)的神情,并结合自己内心感受,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随笔。

教学反思

总结这节课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中,既鼓励学生读,又让学生明白应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充分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的同时,还掌握了朗读技巧,不仅读懂了诗,也学会了怎样读诗。

二是简化了教学环节。以前教诗歌时,总是将“语言赏析”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这次我尝试将“朗读”、“理解”、“品析”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课堂。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或创设氛围,或激发兴趣,或配乐朗诵,或画面点缀等,为课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师优美的语言也让课堂富有情韵。

不足之处是教师的示范朗读由于普通话不够标准,影响了朗读效果,以后在这方面还须努力。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 9《猫的故事》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2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 9《猫的故事》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短文两篇 教案9 (七年级语文新-人教版)(精选5篇)

    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二、教学步骤(一)《行道树》 1.看导语,默读《行......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渔夫的故事》教案 北师大版

    第8课《渔夫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 复述故事,了解渔夫是怎样战胜魔鬼的。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揭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故事揭示的道理。 难点:把握渔......

    七年级语文上册《感悟亲情》教案 北师大版

    《感悟亲情》 课前预习读几篇感人的文章,初步感受亲情。散文《荷叶母亲》《我与地坛》 对本单元所学的课文进行再阅读,感受各篇文章所表达的亲情。 相关课程标准 “写作要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山行》教案 北师大版

    《山行》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扫清字词障碍。 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 相关课程标准: “反复诵读诗词,读出诗的韵味,思索诗歌哲理。”“欣赏品味优美的语言,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雪地贺卡》教案 北师大版

    《雪地贺卡》(2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扫清字词障碍。 2、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课《人生寓言》教案2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 人生寓言教案 一、锁定的问题: 1、掌握本文生字生词 2、理解寓言的含义。 3、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4、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二、解决问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 新人教版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城关镇初级中学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方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明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

    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案新人教版

    江苏省省锡中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狼》学案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学生结合文下注释,翻译全文。 2、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通过学习,学生能从文中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