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7:1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

第一篇:“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

“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

添加日期:2017/6/2 15:08:40 点击率:323 来源:钱金明 录入人:海风

“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

嘉兴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 钱金明

一、技术与工程领域解读

新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技术与工程”列为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并列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这是我国首次将“技术与工程”纳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未来公民,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国际科学教育界日益关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交叉融合,提出以整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并能进行灵活迁移应用,解决现实问题。为此,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目标上明确设置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到课程内容的技术与工程领域3个主要概念,即16.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17.工具延伸和增强了人类的能力;人们利用工具生产产品、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18.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每一项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并进一步分解细化为9个学习内容,并分段设计和呈现相应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这为课程教材编写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依据,也方便我们一线教师理解课标,更好解读教材,把握目标设计学习方案。

在原《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虽没有单独设置“技术与工程领域”,但我们认真分析,此理念、要求也早就隐含在其中,分散在各个部分里,如在其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把“观察、实验、制作”作为一个部分进行了阐述,它包含了对简单工具使用方面的要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把“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包括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科学对社会的双重作用等内容。在物质世界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运动与力”中包含了简单机械。两者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有:一是原课标没有自成领域,也没有以3个主概念及细化成9个学习内容这样清晰的呈现;二是新的课标中增加了2个主核心概念的内容,“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和“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每一项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和6个学习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工程师职业特点,认识科学家是探索世界以发现科学原理,而工程师是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实际应用的产品,这些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设计和制作作品或产品,来了解设计作品、完成项目的基本过程。意识到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意识到创意设计能够改善生活质量,同时也要意识到技术进步会带来某些不良的影响,如环境污染问题等。

我们原使用的教科版教材是将这些涉及技术与工程的相关内容有机地镶嵌在各单元的学习内容之中,包括一些常用工具的使用,如放大镜、酒精灯、温度计等。对于这方面的学习内容原教材中也占有一定的课文量,如学习“形状与结构”单元,让学生《用纸造一座“桥”》,学习“热”单元,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学习“时间的测量”单元中,让学生《制作水钟》、《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学习“光”单元,让学生《做个太阳能热水器》,学习“运动和力”单元,让学生《设计制作小赛车》等等。都结合具体的科学概念学习后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动手动脑,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认为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科学教材,也一定会有机、有层次将技术与工程学习镶嵌在具体的领域内容里而呈现的。小学科学课里的技术与工程领域,如果离开了具体的科学知识或概念为基点,那不是科学课而是劳技课,因为科学课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课。

二、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建议

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教学内容是以一定的科学概念为基点,通过技术设计、技术制作从而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科学概念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此类课旨在通过对已学习内容的融会贯通,设置情景,鼓励孩子们小组合作、动手制作,并且能够根据科学原理的设计制作,形成一定的“产品”。

“技术与工程”不是对某一或某些技巧的专门性训练,它不同于劳动技术课,设计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背景之下展开的,教学中找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并转化为科学技术的教育契机。技术是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升的,教师不能拘泥于课堂,应努力突破课内外界限,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在模仿和改进中逐步发展的,在多次的导、仿中打实基础,开展有目的的创造实践活动,由制作向创作方向发展。

1.创设“自助餐”式的材料区,培养创新能力

技术与工程方面的内容教学,材料是一个关键因素,它与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的教学一样,都需要准备有结构典型材料。对技术与工程内容来说,材料的要求还需要多样性,以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多样性的材料,既给予学生选择的余地,又为学生的设计打开了思路,可诱发学生有更多的思路,制作出不同的有新意的作品。其次在材料设置上可设置“自助餐”式材料区,学生可根据自己设计的模型去选择适宜的材料,从而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所以,在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准备丰富、本土、生活中可寻找到的材料,同时要求学生也准备相关材料,并可在实验室里设置材料区。

在思考材料的同时,我们还必需准备相关的工具,合适的工具有利于学生去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同时也需要教师具有这方面的素质及教师如何引导与指导的能力。

2.以基于模型的科学教学,提升思维品质

(1)锚定现象。上课伊始,要提出制作作品的具体技术功能指标,这是开展设计的方向和目标。如原教科版小学科学《设计和制作小赛车》一课,设计一辆怎样的小赛车(具有什么功能)是教师要明确的问题。在充分考虑教学的科学性和现实性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应组织学生思考“运用橡皮筋或气球作动力,怎样设计一辆尽量跑得远的小赛车”。在师生的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确了“用什么做材料?”“怎么增强动力?”“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这三个结构性的问题,组成了学生设计小赛车的基本框架。在这样的大思路下,学生的后续设计、制作就会变得有章可循。知道如何构思、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调整方案,还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作品和他人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

目标引领。条件限制是科学技术走向现实生活必然面临的问题。因此,在技术和工程领域的学习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量规,提出明确的限制条件,这是理解真正的科学技术设计的开始。如在《设计和制作小赛车》一课中,教师在材料的准备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动力材料为气球或橡皮筋,车身的长度不超过25厘米,同时给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车身材料——KT板、轮子、奶茶吸管和透明胶、线,要求利用相应材料制作小车,并以行驶距离的长短作为评价的核心标准之一。同时还要考虑设计的美观和创意、时间限制作为评价的量规,让学生在制作前了解优、良、及格等标准,赋予活动以更大的教育意义。

(2)构建模型。在构建模型时要激活科学概念。明确任务后,教师要想办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对解决任务所需概念的理解。如设计小赛车,要激活学生前面所学的力学知识和材料知识,如:物体的运动、常见的力、摩擦力大小、材料的轻重等。这是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科学概念后的迁移和运用。

在优化设计时,各小组根据任务和相关的科学概念,在构思和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经过“小组讨论——选择——确定方案——画出草图”,这就是建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思考哪个方案最可行,哪个方案最实用,哪个方案最节约等问题。这个环节是学生设计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多种方案进行选优的过程。但这一过程目前我们往往比较弱化,导致学生没有按模型来制作,想到哪做到哪,随意性大,这对验证模型这一环节的教学是极为不利的。

(3)验证模型。这个环节是技术和工程类教学的核心环节,学生将根据构建的模型将它制作出来,成为作品。在实际教学中,很容易受到材料或其他小组的影响,轻易否定或更改原先的设计方案,甚至将方案丢在一边,想到哪做到哪。因此,在实践的第一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先做验证,看看自己原来的构思行不行,问题出在哪里,在小组研讨或听取别人意见后慎重修改,再在多项可能的选择中进行优化。如果在实践中有新的创意,最好立即在方案中加以体现,调整和完善原先的设计方案。

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个眼高手低的问题,想得很好,却很难做出来。比如制作小赛车时,细节问题会在制作中充分暴露出来,比如轮子会左右晃动、车子跑不直、轮子打滑、气球喷嘴口过大或过小等。发现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自我解决问题的空间,减少过多的干扰,以发展学生技术设计的实践能力。

(4)评价模型。在展示与交流的过程中,一要介绍作品的科学原理,二要介绍作品的特色,并对照作品评价量规进行现场检验,是否达到了预设目标,尤其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如《设计和制作小赛车》,把跑得最远和最近的两组小赛车挑选出来,在对比中就不难发现原因的所在,为修正模型奠定基础。

(5)修正模型。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反思,寻找原因,在反思中促进新的观念的形成。这比作品本身的优劣更值得关注,是学习的隐性成果之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作品的精致化程度不会很高,我们不妨将这些作品看成是“模型”或“样机”,给反思改进留下了很大空间。我们既要让学生反思设计中所运用知识的合理性,更要反思制作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合理,引导学生从较多的问题中寻找关键的问题,思考如何着手下一步的解决方案,使模型更完美。

(6)解释模型。模型毕竟是模型,要将模型与生活中实际联系起来,并根据这一模型去解释生活中事物和现象。如《设计和制作小赛车》就要让学生设计制作的小赛车去解释生活中赛车或汽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将元认知融入教学之中,在反思中提升

元认知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学习者能根据学习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认知策略,监控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不断取得信息和反馈信息,评价每种认知策略的有效性,坚持或更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及时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元认知策略一般指学习者用以计划、管理、监控和评估学习策略,因而它可以协调各种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主要分为三类:元认知计划策略、元认知监控策略和元认知调节策略。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学习者一般先认识自己的当前任务、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然后监控自己的进度情况,并根据监控的结果采取补救措施,使用一些标准来评价自己的理解。

技术与工程教学过程融入元认知,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为学生的制作时间与有限的课堂时间出现矛盾、学生的设计与制作出现两张皮而绞尽脑汁,元认知便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在基于模型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锚定现象后,学生如何在建模中运用好计划策略,需要教师的合理安排。教师在对教材知识结构理解和把握的同时,更要注意了解和掌握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验证模型之前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从而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以便更有效地学习。

强化验证模型过程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边做边思考的习惯,在验证模型过程中,要观察材料的特点,根据模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有时可稍作间歇,停下来思考、检查制作的可行性,有什么困难,并分析其原因,尝试解决。评估模型就是让学生验证模型后,及时去发现自己制作的模型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获得元认知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1)这个模型优势是什么?(2)这个模型的局限性是什么?改变什么来改善这个模型?等等。通过评估,为修正、完善提供了明确方向,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4.以评价量规要求为引导,确保作品质量

技术与工程内容的教学中,指导与制作是一对矛盾:指导过细,学生易产生思维定势,作品千篇一律;指导过多,学生制作时间就少,难以完成任务。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与设计、制作在一节课中,时间如何安排比较合理,让学生有比较理想的作品,需要有强大的评价工具来保障。

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和使用相应的评价工具,这些评价工具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模、验证模型、评估模型以及修正模型。我们改变以往先有学生作品后有教师的评价标准的情况,将评价标准前置,用评价工具来导航。小学生好胜心强,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这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来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设计好相应的评价量规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作品质量。评价量规可从任务要求、设计、材料、制作、习惯等方面列出相应的指标,并为每个指标,在不同的测量等级(例如优、良、合格)下加上描述性语句,低年级可用相应笑脸或五角星的个数来表示,以反映出该等级的特征。这些描述性语句或笑脸个数就构成了各个等级的评价量规。

学生才能的发挥需要展示的舞台,正面的激励和成功的体验会强化他们积极的情感。为此,我们要强化课与课之间、课中活动与活动之间的结构研究,从联系的角度思考如何为每个活动做适当的“伏笔”。还要着力营造科技创新和研究性学习的氛围,整合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各种资源,合理衔接各级科技创新评比活动,通过兴趣活动、实践活动、比赛活动、评星活动、展示台等,点面结合,整体推进,让学生在成功的激励下不断进步。

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还要注意安全准则。在各种工具使用或制作中,粗心、仓促、缺乏知识或不必要的冒险都会引发事故,所以,在开始每一项活动时一定严格遵守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师生要随时保持安全意识。

第二篇:幼儿园五领域教学目标与内容

小班上学期教育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划分为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教育目标: 1)健康:

A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B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C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D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2)语言:

A乐于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B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C能清楚说出自己想说的事。D喜欢听故事、看图书。E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3)社会:

A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信心。

B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C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D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E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4)科学:

A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B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C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D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E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5)艺术:

A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B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C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这是一个总的教育目标,小班上学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引导幼儿对幼儿园生活感兴趣,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能基本遵守幼儿园的一日常规,也就是说,小班上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对幼儿进行一些常规教育,如教孩子独立进餐,独立入睡,独立入厕,能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能开开心心的入园,愉快的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与同伴友好相处等。具体目标如下:

(一)健康:

1、学习入厕的基本方法,教育幼儿及时大、小便,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学习洗手和进餐的基本方法。学习睡眠的基本常识。

3、初步培养幼儿主动饮水的良好习惯。

4、学习擦鼻涕的基本方法,教育幼儿不要把手指和不干净的东西放入嘴里。

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收拾玩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6、学习认识常吃的主食和蔬菜。教育幼儿不挑食。

7、初步学习穿脱衣服的基本方法,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

8、学习穿脱鞋袜,初步掌握基本穿法。

9、初步了解治疗疾病的简单知识,教育幼儿不怕打针和吃药,不随意吃药。

10、初步培养幼儿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11、教育幼儿不轻信陌生人,初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12、教幼儿玩几种主要的大型体育玩具,知道几种大型体育玩具的名称和玩法,知道玩大型体育玩具的常规。

13、练习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和跑。初步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14、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轻轻的走和跑。使幼儿初步习惯集体走和跑。练习在指定范围内四散跑,发展幼儿动作的速度和敏捷性。

15、练习双脚原地向上跳,初步发展幼儿下肢力量的弹跳力。练习双脚向前行进跳。发展下肢力量和耐力。练习手膝着地向前爬行,要求初步掌握动作要领,发展幼儿上下肢动作的协调性。

16、练习双手滚接大皮球,要求幼儿教熟练的掌握动作技能,发展幼儿手和眼的协调性及控制力。

17、练习正面挥臂向前自然投物,发展幼儿的下肢力量和手眼的协调性。

18、练习在宽25厘米的平行线中间走,发展幼儿的平衡素质。

(二)语言:

1、能够安静地听他人讲话;

2、听懂和学说普通话,学习逐步正确地发出感到困难的音,纠正因受地方环境影响而习惯发错的音,如zhi chi shi ri zi ci si ji qi xi 等。

3、学会运用能理解常用词,主要是名词、动词、人称代词和少量的量词、形容词等。

4、学会听成人和同伴讲话,愿意和别人交谈,能用简短的言语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逐步学会用简短句讲出一幅图片的主要内容。能使用常用的礼貌用语,喜欢用于言语人交流,培养为名交往的习惯。

5、记住10首幼儿诗歌,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复述1个简短的故事。欣赏5个故事,2-4首幼儿诗歌。

6、初步培养 幼儿看图书的兴趣,学会一页一页地翻书。学习讲述图片、欣赏故事和诗歌。

(三)社会: 社会性认知:

1、知道好朋友的姓名和性别;

2、知道家庭主要成员的称呼;

3、能辨别生活中明显的对与错,知道遵守规则;

4、识常见的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和公共设施的名称及作用; 社会情感:

1、能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喜欢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喜欢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社会性行为:

1、能够正确的要求行为,初步理解并遵守幼儿园的基本规则;

2、能独立选择玩具,资源参加各种游戏和活动;

3、初步懂得分享和交流;

4、能够分清自己和他人的物品。

(四)科学:

1、教幼儿认识自己的“五官”,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作用,以便为今后运用各种感官综合感知事物和发展感知能力奠定基础。

2、引导幼儿观察日常周围最常见的小动物,认识他们的外形特征、习性、用途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教幼儿认识常见的一串红、大白菜、萝卜等植物,认识苹果、梨等水果,认识它们的特征、生长季节,了解水果蔬菜的营养价值以及花卉的观赏价值。

4、感知秋冬季节中大自然的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以及人们适应环境的生活调整,使幼儿初步获得环境科学的知识。

5、认识生活中最常见的肥皂,直到对杀菌、清洁的作用,以及促进幼儿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习惯。

6、学习按物体的名称分类;学习区别“1”和“许多”及其关系;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直到物体有多、少和一样多。

小班五大领域教育目标

幼儿健康教育总目标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5、发展幼儿体能,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小班上学期阶段目标

一、身心保健

1、喜欢上幼儿园,新入园幼儿能初步适应集体生活,在一日活动中情绪稳定、愉快。

2、愿意在幼儿园睡觉,午睡时不影响别人,能安静地午睡。

3、正确使用小勺,独立用餐,进餐时情绪愉快,习惯良好;了解常见的食物,爱吃各种食物,愿意喝白开水。

4、乐意对待晨起、午睡及晚睡前的盥洗,尝试早晚刷牙。

5、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逐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擦嘴与漱口的习惯,学习使用自己的毛巾和手帕。

6、学习独立上厕所,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7、知道身体的五官和四肢,并懂得简单的保护方法。不把手指放在嘴里。乐意接受预防接种和身体检查。

8、学习并尝试自己穿脱衣服和鞋袜,并把它们放在固定的地方。

二、体育锻炼

1、上体正直,自然协调地走,向指定方向持物或拖物走,在指定范围内四散走,互相不碰 撞。

2、能迈开步子平稳地跑,双臂自然摆动;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跑,能沿着规定路线跑,向指定方向持物跑。

3、初步掌握简单的跳跃动作(向前跳、向上跳),能双脚同时用力蹬地起跳,动作连贯有节奏。

4、能自然的向前方或远处挥臂投掷各种物体,有将物体投远的愿望;双手能向上、前、后抛球,体验投掷活动的乐趣。

5、能在简单、固定的平行线上或窄道中行进,保持身体平稳不摇晃。发展幼儿前庭器官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培养勇敢自信的品质。

6、能正面钻过障碍物,做到低头、弯腰紧缩身体。熟练掌握手膝和手脚着地爬等基本动作,3 有一定速度并能较好地控制方向。

7、平稳地上下楼梯、玩滑梯,克服恐惧感。

8、能听懂基本的口令和信号,做出相应的动作,会一个跟一个走圈。

9、较合拍地做模仿操,体验与同伴做操的乐趣。

10、乐意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感受运动带来的愉悦,懂得玩大型运动器械的规则,不推挤,不做危险动作。

下学期

一、身心保健

1、自己穿脱衣裤并把它们放在固定地方

2、有主动接受预防接种和身体检查的意识

3、知道外出时的安全知识,不到危险地地方玩

4、从自身的活动中认识自己、喜欢自己,克服不怕黑、不怕生的胆怯心理

5、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能持续一段时间并乐意表达积极的情绪

二、体育锻炼

1、能一个跟一个沿圆圈走不掉队,学会几种简单的模仿走,在简单的障碍物中走 2在指定范围内四散追逐跑,会走跑交替,在成人引导下调节跑速

3、能轻松自如地双脚行进跳、纵跳,初步掌握跨跳动作并跨跳一定距离

4、学习拍球和自抛自接球,5、掌握多种爬法动作灵活协调,爬过较低得障碍物

6、能在成人的引导、鼓励下攀登障碍物

7、会用小型多样的器械进行身体锻炼,并会整理、收拾 教学内容参考:幼儿园里真快乐 我喜欢 我能干 冬天到 亲亲热热一家人 春天真美丽 我的故事 夏天真热闹 幼儿语言教育总目标

一、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会说普通话。

1、会安静地倾听别人说话,知道认真倾听是一种尊重人的表现。

2、能够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地倾听,迅速、准确地掌握别人说话的内容,从而正确理解。

3、能听懂普通话,会说普通话,能识别普通话的正确发音。

二、乐于与人交谈,讲话礼貌,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1、有与人交谈的愿望或动机,乐于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情感的快乐。

2、能围绕主题,突出重点,运用自己的有关经验,连贯地表述。

3、会用多种方式清楚地提出问题。

三、喜欢听故事等文学作品,对早期阅读活动感兴趣。

1、喜欢故事、儿歌等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语言美。

2、能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并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文学作品。

3、喜欢阅读图书,建立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联系。

4、知道阅读和前书写的基本方法,有良好的阅读、前书写习惯。

小班上学期阶段目标

一、倾听理解

1.会安静地倾听别人说话,并用眼睛注视讲话者; 2.能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

3.理解简单的指令和要求,学会识记成人的指令要求;

二、表达交流

1.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正确发出普通话中大部分语音; 2.乐意说普通话;喜欢与同伴交流,知道在与别人对话时要轮流进行;

三、欣赏阅读

1.喜欢听故事、诗歌等,愿意参加文学活动,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感兴趣; 2.初步理解文学作品主要内容,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3、对阅读图书感兴趣,学会重点观察单幅画面,会独立辨认图书中的人或物。

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

一、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1、会用一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爱好、情绪、情感。

2、学习正确地评价自己与他人,能正确地对待他人的评价。

3、主动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有好奇心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4、爱动脑,愿意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参与活动,尝试成功。

二、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1、愿意与他人共同游戏、活动并友好相处。

2、善于与人交往,懂得问候、交谈、与人合作及参与活动的技巧,掌握几种交往策略。

3、能主动帮助弱小同伴,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老人和残疾人,经常自愿的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物品。

三、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1、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常规要求,培养一定的规则意识,养成按规则进行活动的习惯。

2、感受生活中规则的重要,能围绕自己的生活、学习、游戏制定简单的规则。

四、认真倾听并理解任务性的语言,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1、有困难或需求帮助时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成人表达自己的需要、想法。

2、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尽可能自己解决。

3、做事有信心,能有始有终地做完一件事。

4、了解自己周围环境的关系,能较快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五、爱父母长辈、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1、知道自己的成长与家人的关系,感激父母长辈的辛勤养育之恩。

2、了解周围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及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

3、了解祖国传统的民俗节日,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

4、萌发爱周围环境、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愿意接触或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外国人,感受他们的风俗习惯。

小班上学期阶段目标

一、自信心培养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年龄和姓名,知道自己是和别人不同的。

2、不好哭,不怕生,保持愉快的情绪;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寻求帮助。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帮助或告诉别人。

3、愿意表现对游戏、活动选择的喜好。

二、人际交往

1、知道班级中同伴的姓名、性别,会辨别生人。

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会运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主动问候、招呼小朋友。

3、遇到纠纷时,不打人、不骂人,试图讲道理;体验与老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

4、知道做客的要求,不乱翻别人家的东西。

三、行为规则

1、理解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发出的规则性信号,并按要求执行,知道一日生活中主要环节的要求。

2、不受冷、热和天气变化的影响,坚持天天上幼儿园。

3、愿意和他人分享游戏材料,不干扰妨碍别人游戏活动;游戏开始结束时,能按要求摆放和收拾玩具材料。

四、民俗文化

1、了解幼儿园、家庭、社会周围环境,喜欢自己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2、了解为自己服务和帮助自己的人,尊重他们的劳动。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

1、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及探索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关心、爱护自然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发现周围事物的典型特征,并探索事物间的关系。

3、能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概括自己的经验和处理简单信息,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4、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小班上学期阶段目标

1、引导儿童观察周围个别的动物(家禽类)、植物(水果)的特征,初步了解它们与儿童生 活的关系,培养幼儿亲近动物的情感。

2、引导儿童观察周围常见的两种植物(花草)的特征,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初步了解它们与儿童生活的关系,培养幼儿关心、爱护植物的情感。

3、带儿童观察周围常见自然现象(天气)的明显特征,感受它们和儿童生活的关系。

4、引导儿童观察家庭和幼儿园生活中常见物品(玩具服饰等)的特征及用途,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感受它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5、帮助儿童了解各种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各种感官感知的方法,发展感知能力。

6、引导儿童观察家庭和幼儿园生活中常见物品(沙、石、交通工具等)的特征及用途,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感受它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7、激发儿童参加科学活动的兴趣,并乐意表达自己的发现。幼儿科学(数学)教育总目标

1、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并喜欢参与数学活动。

4、发展幼儿的智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小班上学期阶段目标

1、引导幼儿按物体的名称或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2、以自身为中心,区别上、下、前、后、里、外。

3、初步感知时间,知道白天、黑夜。

4、认识“1”和“许多”,初步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

5、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

6、引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7、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正方形、三角形。

8、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幼儿艺术(美术)教育总目标

1、初步感受、欣赏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美术活动,能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幼儿对艺术的敏感性。

3、掌握一些简单的美术技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美术表现活动,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4、能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在美术活动中能理解、接纳、欣赏、尊重他人的创作与表现,喜欢欣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发展幼儿的审美情趣。小班上学期阶段目标

一、兴趣和审美

1、在成人的指导下,学习观察周围环境,对常见的、形象突出且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

2、喜欢周围生活用品及环境中美的东西,尝试用语言、表情、动作表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亲近之情。

3、愿意参加各种美术活动,感受故事、木偶剧、动画片和儿童剧中的美,尝试在游戏中借助角色、道具等表现自己对美的感受。

4、愿意参加美术欣赏活动,初步体验美术欣赏活动的快乐。

二、绘画

1、引导幼儿愿意参加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对绘画活动感兴趣,大胆涂鸦。

2、能认识常用的笔,油画棒、水彩笔和纸等绘画工具材料,掌握其基本使用方法,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作画姿态,工具和材料摆放有序。

3、尝试用点(雨点、圆点等)、线条(直线、曲线、折线)和简单形态(圆形、方形等,)表现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简单的物体特征。

4、对色彩有兴趣,能认识红、黄、蓝、绿和黑、白等常见的颜色,并愿意尝试选用自己喜爱的颜色作画,学习正确的涂色方法;尝试用多种颜色作画,愿意掌握正确的涂色方法,涂匀、涂满。

三、手工

1、对手工活动感兴趣,愿意参加手工活动,体验手工活动的快乐;愿意尝试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养成良好的手工活动的习惯。

2、鼓励幼儿大胆玩泥,初步了解泥的性质、质地,尝试用简单的技能(搓、团圆)表现简单的立体物象。

3、会随意和有意识地撕纸,能撕出各种形状,并能自己命名。

4、对折纸活动有兴趣,能折出简单的形象。

5、初步使用胶棒粘贴,尝试用剪刀随意剪纸,知道安全使用剪刀的方法。

二、幼儿艺术(音乐)教育总目标

1、初步感受、欣赏环境、生活和音乐作品的美。

2、喜欢参加音乐活动,能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对艺术的敏感性。

3、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发展艺术表现能力。

4、能通过多种感官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用不同的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5、在音乐活动中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能理解、接纳、欣赏、尊重他人的创作与表现,喜欢欣赏不同表现形式与风格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幼儿音乐领域阶段目标

一、歌唱活动

1、喜欢参加歌唱活动。

2、尝试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学习听前奏整齐地开始。

3、尝试理解和表现歌曲的形象和情感。

二、韵律活动

1、愿意参与音乐游戏和有简单舞蹈,活动,尝试随音乐做简单律动。

2、尝试感受音乐节奏、旋律的显著变化,并随之变换动作。

3、学习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情感和内容。

三、节奏活动

1、愿意玩弄打击乐器,参与集体的演奏活动。

2、感受手铃、串铃等打击乐器的音色,3、学习随熟悉的音乐合拍地演奏,能参加两种乐器的齐奏,尝试看指挥开始和结束演奏。

4、尝试用乐器演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四、欣赏活动

1、愿意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2、尝试听辨音乐中差异明显的音区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感受典型的摇篮曲、进行曲等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3、乐意用自己的体态、嗓音和动作参与欣赏活动。

4、尝试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地倾听或观看自己喜欢的音乐舞蹈表演。

社会;我上幼儿园啦 我是某组小朋友 幼儿园像我家 玩具找家 大家轮流玩班上的老师 猜我是谁 我会打招呼小手 马路上的车辆 冬天不怕冷 新年来到了

语言: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你是我的好朋友 点名时间 这是谁的声音 上课了

小青蛙听故事 我爱吃的水果 我会自己走 做客 大家关心我 炊事员忙呀忙 美术;娃娃穿新衣 看哥哥姐姐的画

小班五大领域教学目标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健康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健康教育是以健康为目标,以卫生科学、体育科学为内容的教育,也是对幼儿进行保护身体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

1、了解盥洗的顺序,初步掌握洗手的基本方法;学习保护自身的清洁,会使用手帕;坐、站、行姿势正确。

2、进餐时情绪愉快,进餐习惯良好;认识并且爱吃几种主要的食物,有时能主动饮水。

3、初步认识身体的器官,并懂得简单的保护方法;能配合成人接受疾病的治疗。

4、过马路、坐自行车、玩大型器械时能注意安全,不把异物放入耳、鼻、口内。

5、能姿势正确、自然协调地走和跑,能向指定方向走和跑,能在指定范围内四散跑、追逐跑,能走、跑交替100米左右,能步行1千米,或连续跑约半小时,能较轻松地双脚交替跳着走,能一个跟着一个走,走成一个人圆。

6、能较轻松自然地双脚同时向前跳、向上跳,能从25~30厘米高处自然地跳下。

7、能单手自然地将沙包等轻物投向前方,能双手用力将球向前、上、后方抛。

8、能在窄道或宽25厘米、高(或斜高)20厘米的平衡木或斜坡上行走。

9、能在65~70厘米高的障碍物(如绳子、皮筋、弓形门等)下钻来钻去,能手、漆着地(垫),自然协调地向前爬,能在攀登架(网)上爬上爬下或从架(网)的一侧爬越至另一侧(必要时教师可以帮助)。

10、能听懂基本的口令和信号并做出相应的动作,能边念儿歌或边听音乐较合拍地做模仿操或徒手操。

11、会玩滑梯、攀登架、转椅、荡船或其他大型体育活动器械,会骑小三轮车,会推、拉独轮车,会滚球、近距离传接球和原地拍皮球,会用球、绳、棒、圈等多样小型的体育器械进行身体锻炼活动。

12、愿意并能愉快地参加各种身体锻炼活动,体验身体活动的愉悦。

13、初步掌握有关体育活动的粗浅的知识,遵守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要求,团结合作,爱护公物。

14、能合作收拾某些小型体育器械 社会

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幼儿园社会教育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核心是做人教育。

1、了解并初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2、愿意与老师和同伴交往,学习与同伴友好相处。

3、初步懂得并遵守一日生活中的各项规则。

4、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表达自己要求和愿望。

5、对生活有好奇心,能愉快地参与各项活动。

6、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最基本的规则。语言

重视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是近年来国际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共同的趋向。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强调语言教育过程中重视语言交际的功能,重视学前儿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在幼儿的语言教育中,我们应当为幼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环境,使儿童通过主动积极地与周围环境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材料交互作用,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语言。

1、愿意并能够安静地倾听同伴说话,不随便插嘴。

2、能听并愿意在集体面前说普通话。发准某些难发的音,初步掌握方位词及人称代词,学习正确运用动词。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围绕某一实物、图片或情景进行谈话或讲述。

4、初步学习日常生活的交往语言和礼貌用语。

5、喜欢欣赏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语言感兴趣,能初步感受文学的语言美,知道故事、诗歌和散文是不体裁的文学作品。

6、初步理解短文作品的情节内容或画面情景,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7、喜欢看书,对书面语言感兴趣,知道看书的基本方法,能用口头语言将儿童图画书的主要内容说出来。

科学

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学习科学方法,发展智力和好奇心,并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萌发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知识方面

1、引导幼儿观察周围常见的个别自然物(动、植物和无生命物质)的特征,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初步了解它们与幼儿生活、与周围环境的具体关系。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常见自然现象的明显特征,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并感受它们和幼儿生活的关系。

3、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触的个别人造产品的特征及用途,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感受它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方法技能方面

1、帮助幼儿了解各种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各种感官感知的方法,发展感知能力。

2、帮助幼儿掌握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从一组物体中挑选出所需物体,并归为一类的分类方法。

3、帮助幼儿掌握通过目测等简单方法,比较物体的形体大小和数量的差别。

4、引导幼儿能用词语或简单的句子描述事物的特征或自己的发现,与同伴、教师交流。

5、帮助幼儿学习使用他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科技产品的简单方法,参与简单的制作活动。

情感方面

1、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使其乐意感知和摆弄他们能够直接接触到的自然物和人造物。

2、萌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和参与制作活动的兴趣。

3、使其喜爱动植物和周围环境,并能在成人的感染下表现出关心、爱护周围事物的情感。

数学

数学教育应该让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使幼儿获得一种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工具。在数学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幼儿认知的发展,还必须注意幼儿整体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注意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数量、形状,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培养幼儿主动、积极地参加数学活动的态度,能够独立选择、参加数学活动或游戏,并能遵守活动的规则;培养幼儿能正确使用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总之,在数学教育中,应重视幼儿兴趣、态度、动作技能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发展。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2、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3、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

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5、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并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6、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7、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照 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地回答问题,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8、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按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

9、在教师引导下,能注意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和数量。艺术

幼儿艺术教育,是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通过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美术艺术熏陶,帮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建立起以艺术创造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提高其审美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完善和社会化发展的一种教育。

音乐教育的目标:

1、学习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歌唱,理解和表现简单儿童歌曲的形象、内容和情感,学习为短小、工整、简单、多重复的歌曲编填新歌词和表演动作,体验创造性地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2、学习按照音乐的基本拍子自然、均匀地做上肢或下肢的简单基本动作和模仿动作,跳简单的集体舞蹈;使用目光、表情、姿态、动作与同伴交流,体验在随乐运动中表达、创造和交流的快乐。

3、学习几种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在集体中随熟悉的歌曲或乐曲有节奏地演奏,看指挥开始和停止演奏,在不演奏时不随便玩弄乐器,按要求取放、交换和收拾乐器,体验操作乐器、管理乐器的快乐,4、学习感受性质鲜明单纯、结构短小明晰的歌曲和有标题的器乐曲的形象、内容和情感,在有感受的同时,进行多种方式的创造性表达,体验比较典型的摇篮曲、舞曲、进行曲和劳动音乐的不同情趣。

美术教育的目标:

一、欣赏教育的目标:

1、愿意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体验美术欣赏活动的快乐,并养成集中注意力欣赏的习惯。

2、学习欣赏与自己生活经验有关的、具有鲜明色彩和简单造型的物品和美术作品,能对这类作品感兴趣。

3、学习欣赏同伴的美术作品。

二、绘画教育目标:

1、愿意参加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对绘画活动感兴趣,并养成大胆作画的习惯。

2、认识油画棒、蜡笔、水彩笔、水粉画笔和纸等绘画工具和材料,掌握其基本使用方法,有正确的握笔方法和作画姿态。

3、学习画线条(直线、曲线、折线)和简单形态(圆形、方形等),并用于表现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简单物体的轮廓特征。

4、认识红、黄、橙、绿、棕、黑、白等颜色并选用多种颜色作画,对使用颜色感兴趣。

5、学习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大胆地安排主要形象。

三、手工教育目标:

1、愿意参加手工活动,体验手工活动的快乐,对手工活动感兴趣,愿意尝试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并养成良好的手工活动的习惯。

2、学习用浆糊、胶水等粘贴沙子、种子等点状材料。

3、学习撕、拼贴、折(对边折、对角折)印纸等面状材料。

4、学习用搓、团圆、压扁、粘合的方法塑简单的立体物象。

第三篇:矩阵与变换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人教A版选修4—2《矩阵与变换》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金克勤

“矩阵与变换”这一模块是高中新课程中的新增内容,为了提高对新增内容教学的认识,更准确地把握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实践对《矩阵与变换》作教材解读。

一、教学要求解读 1.基本要求

(1)理解二阶矩阵的概念。

(2)了解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之间的关系。

(3)掌握旋转变换、反射变换、伸缩变换、投影变换、切变变换这五种变换的概念与矩阵表示。

(4)了解变换和矩阵相等的概念。

(5)了解二阶矩阵与向量相乘的概念,会用矩阵与向量的乘积表示线性变换。(6)了解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

(7)了解一些重要的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8)理解复合变换的意义。

(9)了解矩阵与矩阵相乘的意义,会用矩阵的乘法表示复合变换。(10)掌握矩阵乘法的性质。

(11)理解逆变换的概念,根据变换与矩阵的关系理解逆矩阵的意义。(12)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逆矩阵。

(13)会证明逆矩阵的唯一性和(AB)-1=B-1A-1等简单性质,并了解其在变换中的意义。

(14)了解二阶行列式的定义,会用二阶行列式求逆矩阵。(15)能用变换与映射的观点认识解线性方程组的意义。(16)会用系数矩阵的逆矩阵解方程组。

(17)会通过具体的系数矩阵,从几何上说明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性,唯一性。

(18)初步了解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能从几何变换的角度说明特征向量的意义。

(19)初步会求二阶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20)初步利用矩阵A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给出Anα简单的表示。(21)初步了解三阶或高阶矩阵。(22)了解矩阵的应用。2.发展要求

(1)从代数和几何的角度理解矩阵乘法的性质。(2)了解各种变换矩阵逆矩阵的意义。(3)特征向量与特征值的应用。3.对教学要求的解读(1)深入浅出,扩展视野。

矩阵与变换这一专题,是中学课程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它以初中数学平面几何知识为基础(学生熟悉对称变换、轴对称变换、中心对称变换、放缩变换等为背景)开展研究,以低维度的二阶矩阵为研究对象,通过几何图形的变换研究二阶矩阵。通过从学生熟悉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入矩阵与变换内容,把矩阵作为几何变换的一种表示,着重突出矩阵的几何意义,矩阵的运算的几何意义,矩阵的逆的几何意义,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几何意义,为进一步从代数的角度认识矩阵提供了一个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模型。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数学理论、思想方法。力图通过学生熟悉的语言、实例、图形等多种方式介绍有关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思想上对矩阵、变换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习重要的数学思想,为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但“矩阵与变换”既不是科普读物,也不是理论专著。应在充分的活动、操作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专题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数学思想,突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不追求数学的形式化。(2)展现过程,注重联系。

在“矩阵与变换”基本概念和结论的学习中,应充分强调“过程性”。教学通过由学生熟悉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变换,然后用映射的语言重新叙述之,接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进一步进行研究,得到这个变换的坐标变换公式,它可以由一个二阶矩阵完全确定,并给出本专题中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类比解析几何中对曲线与方程的讨论,对二阶矩阵与某些几何变换进行类似的研究,最后明确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安排了从具体线性变换的实例中抽象概括出基本概念和重要结论的活动,以引导学生经历基本概念、重要结论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样的,在引入二阶矩阵、矩阵和向量的乘法、矩阵的乘法、逆矩阵等基本概念时,在讨论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矩阵乘法的运算律、逆矩阵的性质、用变换的观点来认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时,都充分地展现了它们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样既使学生感觉到这些概念和结论是自然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同时也有助于对这些基本概念、重要结论的理解。(3)感性认识,强调直观。

矩阵的有关概念和结论比较抽象,要求充分利用几何直观、利用矩阵所对应的线性变换来介绍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结论,从而有效地“化解了”矩阵内容的抽象性。由于平面上的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本专题在研究二阶矩阵时,常常通过研究矩阵对应的几何变换(线性变换)来进行。对于每个概念和结论,总是先通过具体的线性变换从几何直观上获得感知,进而抽象出矩阵中一般性的概念或结论,再从理论上对结论进行严格证明。这样就使原本抽象、难以理解的结论变得自然、易于理解;通过两次具体的线性变换的实例,引入二阶矩阵的乘法;并且通过学生熟悉的几何变换的实例,说明矩阵的乘法不满足交换律和分配律;通过旋转变换、切变变换等具体的线性变换,借助于几何图形,充分利用几何直观,引入逆矩阵的概念,引出并理解逆矩阵的性质;通过分别考查在两个几何变换(关于轴的反射变换、伸缩变换)作用下的“不变”直线,进而考察“不变”向量,引入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并通过这两个几何变换感知特征向量的性质;教材还从线性变换的角度来认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

总之,本专题中,矩阵中的所有概念和结论都是先通过具体的几何变换使学生获得感知的,借助几何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代数内容,从而也降低了矩阵内容的抽象程度。借助几何变换(线性变换)研究二阶矩阵是本专题的基本出发点。

(4)渗透思想,适度抽象。

本专题中涉及类比、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数形”结合、算法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引入概念、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适当渗透并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是本专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例如,类比解析几何中研究曲线与方程的方法,讨论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曲线与方程是一一对应的,由曲线的性质可以研究对应的方程,由方程的性质也可以研究对应的曲线.与此类似,二阶矩阵与平面上的线性变换也是一一对应的,因而,我们既可以通过二阶矩阵来研究对应的线性变换,也可以通过平面上的线性变换来研究对应的二阶矩阵.本专题中,更多地是通过线性变换来研究对应的二阶矩阵。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获得一般性的概念和结论,使学生理解概念和结论。

二、教学建议

1.重视引言部分的教学

引言部分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旋转、相似等变换入手,让学生了解图形是由点组成的,只要知道了图形上每个点的位置,就确定了图形的变换。平面上的变换,是一种对应关系,将平面上每个点P对应到平面上某一点P

'。平面上建立了直角坐标系,就可以知道变换前的点的坐标(x,y)与变换后的点的坐标(x’,y’)之间的函数关系,也就确定了平面上的变换。平面内许

abxaxby,多几何变换都具有形式而这个变换可以由二阶矩阵完全确ycxdy.cd定。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了解数学中经常通过引入新的工具,建立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来研究问题,这是重要的数学方法。类比解析几何中的曲线与方程,由于曲线与方程是一一对应的,由曲线的性质可以研究对应的方程,由方程的性质也可以研究对应的曲线,本专题学习的目的是以矩阵为工具,研究一些几何变换,以平面图形的变换为背景,讨论二阶矩阵的乘法及性质、逆矩阵和矩阵的特征向量的概念,用变换的观点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了解矩阵应用的广泛性。

2.关于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的教学

矩阵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数学工具,但它是一个很抽象的数学概念。要从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自然地引入概念,学生就不会为概念的空洞、抽象与难学而烦恼。教师应该从具体实例入手,突出矩阵的几何意义,遵循从具体到一般,从直观到抽象的教学原则。教学中应采用“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抽象概括”的教学方式,紧密结合线性变换,引入矩阵的有关概念、得出矩阵的性质。要使学生了解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是一一对应的,矩阵作为线性变换的一种表示,教

xaxby,学中应着重突出矩阵的几何意义,让学生了解任何一个线性变换都

ycxdy,xabx可以表示成为,即一个二阶矩阵与一个向量的乘积,同样,任ycdy何一个二阶矩阵都唯一确定了一个线性变换。要强化学生对二阶矩阵与平面列向量乘法的几何意义理解,使他们认识并理解矩阵是向量集合到向量集合的映射,为后面学习几种常见的几何变换打下基础。

对于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应该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寻找旋转变换、反射变换、伸缩变换、投影变换、切变变换和恒等变换所对应的矩阵,伸缩变换是沿x轴或y方向的伸缩变换,对于其他方向的伸缩变换,在本专题不作研究,但要了解通过坐标的变换(基底的选择)总可以使这些变换对应于教材所给出的矩阵,即不同基底下的变换矩阵是相似的。性质1的本质表明二阶矩阵所表示的变换是线性变换,性质2则是线性变换的几何特征,在证明二阶非零矩阵对应的变换把直线变成直线时,可先复习由两个不同向量α,β的终点所确定的直线l可表示为γ=λ1α+λ2β(λ1+λ2=1),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是要使学生从几何直观理解变换的特征,从“形”上认识线性变换,进一步加深对线性变换及其基本性质的理解。

要使学生了解矩阵与变换是不同的数学概念,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事物的客观规律,变换和它的矩阵分别从几何与代数角度描述同一事物,两种方法各具特色,从中体会数学揭示客观规律的深刻性,数学的抽象性更有助于人们对问题的思考。

3.关于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教学

教学中要通过实例考查在直角坐标系内连续施行两次线性变换的作用效果是否能用一个线性变换表示,引入线性变换的复合,介绍二阶矩阵的一种重要运算——矩阵的乘法,要了解矩阵的乘法规则其实就是求这两个向量数量积的规则,矩阵乘法AB的几何意义是对向量连续实施的两次几何变换的复合变换。要使学生理解两个二阶矩阵相乘的结果仍然是一个二阶矩阵,从几何变换的角度来看,它表示的是原来两个矩阵对应的连续两次变换。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矩阵的乘法;通过类比实数乘法的运算律,研究二阶矩阵乘法的运算律,证明矩阵的乘法满足结合律,通过学生熟悉的某些二阶矩阵所对应的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结果,得到矩阵的乘法满足结合律但不满足交换律和消去律。矩阵乘法不满足交换律,这可能是学生第一次遇到乘法不满足交换律的情况。此时,可以从几何变换角度进一步明确矩阵的乘法一般不满足交换律,在适当的时候,有些特殊几何变换(如两次连续旋转变换)满足交换律。4.关于逆变换与逆矩阵的教学

教学中要借助几何图形、充分利用几何直观,了解逆变换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引入逆矩阵的概念,对于旋转、反射、伸缩、切变变换,要引导学生从几何直观上给出其逆矩阵,并了解逆矩阵可能会不存在,要使学生认识到旋转、反射、伸缩、切变变换(矩阵)的逆变换(矩阵)仍是旋转、反射、伸缩、切变变换(矩阵)。从线性变换的可逆性出发,引出并理解逆矩阵的性质,利用同一法证明可逆矩阵的逆矩阵是唯一的,要求学生掌握性质(AB)-1=B-1A-1的证明,要求学生会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解一般二阶矩阵的逆矩阵。作为发展性的要求,可以在学习了逆矩阵的性质后,让学生用逆矩阵的知识解释二阶矩阵的乘法何时满足消去律。

要使学生了解二阶行列式的定义,会用二阶行列式求逆矩阵和解方程组,对于二阶行列式,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工具来使用,不能作为重点,不要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从线性变换的角度来认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从代数的角度讨论矩阵与方程组的关系,用变换或映射的观点理解解方程组的意义,认识到求逆矩阵方法的多样性,从几何上讨论方程组解存在的唯一性。利用逆矩阵求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不见得简便,但提供了一种一般性的方法,当未知元很多时,矩阵就成了一个研究的有力工具,这里强调的是思想方法,对于利用矩阵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无需做大量的练习。

5.关于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的教学

德国数学家克莱因(F.Klein)在1872年运用变换群的思想来区分各种几何学,他提出,每一种几何都是研究图形在一定的变换群下不变的性质。因此对变换的不变量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引导学生通过考查在关于轴的反射变换、伸缩变换作用下的不变直线,进而考查“不变”向量,引入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所谓“不变”就是在一个线性变换下,一些特殊的向量通过变换,变成了与自身共线的向量。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与变换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关系,通过这两个几何变换感知特征向量的性质,要从几何变换的角度讨论矩阵的特征向量定义以及用特征向量作为不变量的意义,不应只从定义上形式地理解。将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概念转换成矩阵与列向量的乘法表示来理解,其目的在于引出矩阵的特征多项式。对于特征方程f()acb2(ad)adbc,教材没有对特征方程作展开讨论,d其意图是仅仅让学生将之作为一个工具,对于一些重要的线性变换,要能从直观上说出其特征向量,可将直观观察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和利用特征方程求解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结合起来,互相印证,用形的直观来探索,用数的严谨来求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几何变换进行。利用矩阵A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给出Anα的简单表示,了解它的几何意义,并知道它的简单应用。

6.关于学习总结报告

学习总结报告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总结报告应该包括知识的总结、应用和拓展、感受和体会等三部分,教师要创设科学、多元的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激发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探究的兴趣,关注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小组交流过程中表现出的合作的态度、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

第四篇: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介绍与教学建议

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介绍与教学建议

通用技术教材的设计与编写思路

课程标准制定之后,教材编写及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根据教育部有关部署,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各方面的教育专家、技术专家、特级教师、优秀中学教师以及技术教育研究人员,编写了通用技术实验教科书。2004年5月,苏教社所编的《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家政与生活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5个模块的教科书经教育部专家组教材评审,获得全部通过。现将该套教材的设计和编写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教科书编写的目的、指导思想(一)教科书编写的目的

本套实验教科书的编写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满足我国城乡普通高中学生技术课程学习的需要,为高中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和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对话的文本,进而为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贡献。

2。寻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在通用技术教科书中的转化路径,验证《普通高中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价值和有效性。

3.构建一套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本取向、具有创新意义和中国特色的高中技术教科书(通用技术),推动我国普通高中技术教科书建设的多样化。

4.探索普通高中技术(通用技术)教科书设计和编制的基本规律,为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教科书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的素材。(二)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体现在:

1.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当前“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为指导。

2.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为指南。3.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当代系统科学方法为思想武器。

4.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外技术教育先进经验,吸取当代科技发展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最新成果,充分考虑未来社会对技术课程的需要。

5.从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出发,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二、教材编写的主要理念

1.教材编写应着力普通高中技术(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转化

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既不同于职业技术教育,又不同于高等学校的专业技术教育,它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人人必须经历的教育。本次课程改革立足于素质教育和社会转型的恢弘背景,从普通高中的性质、特点、任务出发,回归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进行目标定位,确立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努力使学生通过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主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以更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姿态和一定的科学精神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对技术的决策,参与技术创新的实践。

普通高中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新增的一个领域,它的确立是新课程改革中教育创新的重要成果,是与时俱进、体现当代科技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的重要产物。它承载着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崭新的教育追求,但这些理念和追求只有通过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等环节去转化,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课程理想,才能真正使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受益。因此,必须深刻把握技术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并努力使之渗透于教材中的编写线索、内容选择及组织形式、体例结构,渗透于教材的字里行间。这既是教材编写的前提,也是教材编写的使命。

2.教材编写应立足于对当代技术的重新解读

自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人们便把技术与技能划上等号,这样,技术教育就成了技能训练,就成了操作学习,成了程序化的以体力劳动为主要特征的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世界、认识事物方式的变化,技术已不再是僵硬的、冰冷的、单调的程序与方法,它既是一个由设计、制作、评价等环节组成的丰富过程,也是一个集一定的思想与方法、一定的操作要领以及包括道德感、艺术性、文化特征等在内的人文特性于一体的结构。这样,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就应当是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过程,教材的内容也应当是一个多方面知识综合、多学科视野渗透的广袤世界。与此同时,技术教材还应反映当今技术的最新发展,以使学生透过这些,感受技术的未来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技术观念。3.教材编写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多种功能,努力实现其功能组合的最优化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科书视为储存信息和知识的容器,视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即所谓“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而新的教材观则认为,教科书既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教科书应力图将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知识予以提炼和概括,并以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式予以呈现,从而为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这里所提到的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式,并不是指考虑技术学习内容时将技术内容简单化或形象化为“科普读物”,这种“科普读物”只是信息和知识发布的一个变式而已,并非学生发展的中介。而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工具,教材不仅要向学生展示必要的知识内容,还要提供师生活动、对话的话题和范例,还要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工具并不仅仅是学生“复制知识”的工具,而应是学生“产生新知识”,即得出自己结论、形成自己见解的工具。此外,教科书还承载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新教材应当体现新的功能观,应当追求各项功能实现的“最 优化”。

4.教材编写应遵循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

传统的教材被认为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教材”。而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则认为教材首先应当是“学材”,它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教学引领和推进教学策略创新的需要,同时更应遵循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围绕学生的发展组织课程资源,改善学生学习。

通用技术教材的编写是一项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工作,这里的“专业”,不是技术上的“专业化”,而是多种专业因素综合而成的教材编写上的“专业性”。随意堆积技术方面的知识、事例,不按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去设计和组织,不按高中学生的特点去设计和组织,不按现实的教学条件与可能去设计和组织,即使再丰富、再精彩的技术知识、技术事例,也只是一个没有教育灵魂的素材而已。

因此,通用技术教材的第一属性是其教育属性,本质特征是其技术教育的特征。应当运用教育的思想、理念来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用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去规范通用技术教材的编写。

三、教科书编写的体系、结构(一)教科书编写的体系和框架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本套高中技术(通用技术)实验教科书共9册,目前送审教科书共5册,具体为:必修2册,《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选修3册,《家政与生活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供高中一至三年级学生使用。全套教科书依据课程改革的理念进行整体设计,体现较为共同的目标追求和基本一致的体例风格,但在具体的内容结构和体系特征上,各模块又以其专业特性和标准要求,自成体系,各有个性。此外,本套教科书还将编写配套的教师参考书、教学辅助材料和学生学习辅助材料,以便教师有效性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是在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具体内容与目标基础上,根据本教科书的总体思路和特点进行重新编排的。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在本教科书中已得到全面的落实,其大部分是相对集中的体现,一部分贯穿于教科书各内容之中,个别的还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予以前后呼应式的强化。

在教科书框架结构上,本套教科书根据不同模块的特征,采用了三种不同方式:一是“章、节”式,一般适用于内容结构性强、前后联系紧密的模块,如《技术与设计1》、《电子控制技术》等;二是“单元、主题”式,一般适用于内容结构灵活性强的模块,如《技术与设计2》、《家政与生活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等;三是“专题”式,一般适用于内容弹性大,不作普遍要求的模块,本次送审的教科书没有这种类型。(二)教科书编写的结构和体例

在教科书的体例上,采取了以下安排:

每册书的结构是:

前言

各单元(专题、章)文图

附录

每单元(专题、章)的结构是:

单元(专题、章)名称

导语

各节文字

本章总结

综合实践

学习评价

每主题(节)的结构是:

主题(节)名称

学习目标

本节文字

练习

各节依据其内容的不同,设有案例分析、马上行动、思考、讨论、探究、小试验、阅读、链接、小辞典、小资料、欣赏等栏目,在这些栏目中,除案例分析、马上行动、思考、讨论等基本栏目外,其他栏目内容均为选学。此外,每节的练习、每章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科书一般提供1~3道练习题或活动,也是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以上是本套教科书所涉及的基本栏目,在各册的具体编写中又往往根据各册的特点选择其中部分栏目作为基本栏目。

四、教科书编写的特色(一)教科书的基本特色

1.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技术素养不仅仅包括基本的技术操作技能,还包括对技术的理解、选择和管理能力等。本套教科书立足于对技术概念的重新解读,立足于对技术素养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基本目标,进行教科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努力做到全面体现“理解技术、选择技术、使用技术、管理技术”的内容结构,真正实现“作为方法的技术”、“作为行为的技术”、“作为文化的技术”三者的统一。

在教科书内容的组织上,本套教科书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技术素养这一目标,以学生与教师共同建构的有效性学习活动为基本线索,注意个别知识与一般知识、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学习活动的交替作用,注意知识组织顺序上的“总一分”(如设计过程,先给学生总的过程的认知框架,使学生获得感性,从广度上领会设计过程,后再分别讲述设计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使学生在深度上理解各阶段,形成广度基础上的深度,从而使课程标准中有关设计过程的目标得到很好的完成)和“分一总”(如电子控制技术,就是在学习电子控制系统各组成部分之后进行总体学习,以实现知识的综合组织和综合运用)的有机结合。

2.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广阔舞台。本教科书一方面通过调研、构思、制作、表达、交流、试验、探究、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挑战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力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和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在相当一部分设计与制作范例中,通过多种方案的提出、分析、比较,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批判性思考和发散性思维。如《技术与设计1》中,小凳子设计范例中所提出的4种材料20个不同的方案,台灯设计中的诸多不同方案的分析,《技术与设计2》中结构设计的多方案、流程设计的多方案、控制设计的多方案等。所有这些,必将对学生建构基本理念、强化思想方法和促进思维方式改变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立足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经验不断积累和知识不断重组的过程,是在原有知识与经验基础上,同化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最感性、最接近的联系。因此,本教科书几乎在每一节、每一个知识与技能点的编写过程中都要分析学生已有的经验体系、知识结构,寻求学生最易于理解、最生活化、最靠近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内容。如在《技术与设计1》中,我们选择了生活气息浓郁、城乡学生咸宜、结构相对简单、创造空间丰富、师生教学方便的“台灯”作为载体,以一种主线的案例贯穿4~8章的主要设计过程;而在《技术与设计2》中,我们选择了集结构、流程、系统、控制现象于一体,生活逻辑、知识逻辑、学生认识逻辑相统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外的做相兼顾的“自行车”作为贯穿1~4章的范例的主要载体。这些载体的精心选择无疑集中了课程改革和教科书设计的基本理念,对保障技术课程的实施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决定性作用。4.尊重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

普通教育领域中,技术教材内容的本质属性是它的教育属性,而非它的学科特性,也就是说,学科知识本身不构成学生学习的全部目的。因此,根据教育的规律来组织学科知识、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要求。对此,本套教科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本线索,努力实现学生认识发展的逻辑、技术学科知识的逻辑以及社会需要的逻辑三者的有机统一。

从学生学习的总序列来说,本套教科书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特点以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序为线索。

“学习目标”明确地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便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过程,更好地围绕学习目标组织学习过程。“本章(单元)小结”则是引导学生在经历一章(单元)的学习过程之后就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和归纳,使所得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结构化,而最后的“学习评价”则使学生在每一章(单元)的最后环节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作一回顾、总结和反思。

从学生内容学习的具体过程来说,本套教科书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特点形成了如下教材内容编排的思路。

各章、各单元的导语是教科书设计中旨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先行组织者”,使学生在承上启下的导语阅读中感知所学内容的结构性框架,以便为学生进入有意义的学习创造心理条件;本教科书中在课文正文之后穿插诸多的马上行动,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马上确认和内化;课文结束后,通过练习使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和类化;而每章结束后的综合实践活动则强调学生将本章所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实现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与转化。

本套教科书设计的基本线索、各类栏目都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学生动机、态度、认知、体验、反思、迁移等心理结构或因素的综合参与提供了方向上的有效引导和资源上的有利条件。

5.兼顾城乡学生,关注学生学习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智能结构,有的偏重于言语智能,有的偏重于运算智能,还有的偏重于运动智能等。不同个体在智能结构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学习上的差异,因此,差异不仅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中存在,而且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中存在。对此,本教科书在保证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的同时,为有不同技术学习需求、有不同技术学习速度和不同认知范式的学生提供富有弹性的教科书设计,从而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具体表现在:(1)教科书中提供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使得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2)教科书的设计和制作项目立足于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丰富性成为可能,有利于激发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能,同时,不同学生的不同设计在交流和评价中成为学生相互启发、反思改进的良好资源,学生之间互为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使班级授课制和班集体的潜在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3)教科书中的阅读、小辞典、小资料等栏目,以及课文后的练习等为学生的选读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了非常宽松和富有弹性的学习空间;(4)教科书中的信息链接为不同学生在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下的进一步探究和继续学习提供了富有弹性的引导和帮助;(5)教科书中技术试验和综合实践中的载体的可选择性和条件的可替代性也为学生结合当地特点和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和巩固提供了较大的自主空间。6.体现技术的时代特征

当今技术发展瞬息万变,一日千里,如何改变传统教科书部分存在的内容陈旧、老化、缺乏生气,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教科书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通识性质、基础性质着手,精心选择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对未来发展有益、与当代科技发展相关”的内容。如《技术与设计1》中对技术的未来描述,《技术与设计2》中的系统、控制方面知识与技能的介绍,《电子控制技术》中的传感器、遥控器系统的介绍等,一方面吸引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信息,激发他们参与当代技术活动,树立为技术发展而学习、而努力的决心。

7.注重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教科书应以教师能教、学生能学为前提,对此,本套教科书采取了以下措施:

(1)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要线索进行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编排,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和学习上的先后条件,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部分栏目、项目、内容的可选择性使教师和学生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加大了教学的弹性和实施的可行性。

(3)教科书中所涉及的设计项目、试验内容力求用最简单、常见的材料和设备来完成。同时,在教学参考书上还将提出一些条件替代的设想,以利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的实施和目标的完成。

(二)教科书的创新特点 1.坚持技术的人文引领

技术因人而生,因人而变。人是技术的目的,也是技术的动力。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过程中,技术既改变人的观念,又受到新的观念的引导。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重新解读技术的内在结构,注重人文因素在技术教育中的应有之义。我们设计的教科书正是基于这一思想,真正摒弃技术即技能的传统观念,坚持“技术应当造福人类,应当以人为本”的技术理念,并以此引导学生的技术学习。如《技术与设计1》不是单纯地堆积技术史实,而是从技术与人的角度切人,使技术的理念与历史的画面高度融合,有机统一,从而给学生一个开阔的历史画面和哲学视野,使学生对技术的学习立足于较高的文化平台。又如《家政与生活技术》则以“家庭生活的幸福体验”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品尝生活甘苦、憧憬未来家庭生活远景中不知不觉地走进家政与生活技术的大门。《电子控制技术》一开始就以门锁的发展不断满足人的安全需要为例,予以人文引导,然后用电子控制技术中的传感器放大人的感觉器官,利用遥控技术延长人的肢体,采用逻辑电路替代人的部分思维,设计新的产品满足人的需求等内容,让学生处处感到技术以人为本,学好技术才能为人服务,正确使用技术可以造福人类。这样的教科书可使学生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游弋于技术的物质特性和文化特性之间,在享受技术学习乐趣的同时实现文化悟性的升华。2.注重技术的思想与方法

技术所内含的思想与方法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技术课程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实现能力迁移的“秘密武器”。本教科书着力挖掘各个模块专业内容中所蕴藏的思想与方法,并依据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的先后序列进行教育意义上的重组和优化。如《技术与设计2》的控制部分,将干扰因素、反馈原理、功能模拟方法和黑箱方法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呈现,使学生能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领会其思想方法的精髓,并将之迁移和应用于日常的社会和组织生活中。3.强调技术试验

技术试验既是技术学习的内容,也是技术学习的方法与手段,对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本套教科书中,《技术与设计1》将技术试验专列一节进行介绍,并贯穿整个设计过程;《技术与设计2》也从教育的角度,经过课程资源的意义分析和价值挖掘,设计了若干具有一定操作性,同时又能体现试验目的的小试验。在《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中都可见到技术“小试验”的栏目,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从亲身参加试验实践的过程中,承受试验失败的磨练,培养百折不挠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作风,造就追求独特的创造精神。

在教科书对技术试验的处理中,我们还注意一方面培养学生严格而规范的技术试验的思维和方法的意识及技能训练,同时也从人文因素出发,注意培养学生从事技术试验所应具有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克服困难、精益求精的意志和品质。技术试验在教科书设计中的凸现体现了技术课程内在的特征,是高中学生技术学习在方法方面的标志之一。相信学生在经历了一系列技术试验之后,其观念、意识、思想方法将会得到更好的熏陶,对技术将会有更为独到的感悟和理解。4.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建构

在当代知识转型的时代,教科书已不再是浩繁卷帙的知识的容器,而是师生对话、共同建构未知意义世界的平台,是提供学生学习资源的重要文本。这种文本,决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一个人”,也就是与学生“对话的一方”。因此,我们所编写的教科书成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中介”,成为学生对话的“对象”。(1)让学生走进教科书之中。在编写教科书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学生视为“客观的‘主观存在”,让他们也参与教科书编写中的对话,成为教科书中的主人。如《技术与设计1》中,“设计的一般过程”一节,以及第四、五、六、七章,我们就将高中学生放进教科书,使“教科书中的高中学生”和“教室中的高中学生,形成一种“我一你”之间的对话关系,一起面对设计过程的各种情境,共同感受设计过程的烦恼与乐趣。又如《家政与生活技术》中,某位同学设计的并不合理的家庭预算收支总表、高中生钟山家的家庭消费结构饼形图等,都与教室中的学生形成“对话关系”。

(2)围绕对学习内容的共同建构组织师生的双边活动。教科书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逻辑体系,从教育的意义出发,剪裁学科的学习内容,并根据知识的特性灵活选取呈现方式,以丰富师生对学习内容的共同建构的双边活动。有些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准备性知识,作为学生后继学习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采取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让学生“理解知识”;有些内容则不直接给出知识的结果,而是将知识还原为“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中“发现知识”;有些内容则通过案例分析、集体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让学生去“悟出知识”;有些综合性的内容则采用指南、导读等方式让学生去“推导知识”。

(3)充分的“教科书留白”。为了留给学生更多的想像空间和创造天地,也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教科书不再以“权威的面孔”发布具有确定意义的知识,而是处处引导学生“质疑”,对业已形成的知识进行富有挑战意义的思考。如“你认为技术语言还可以从什么角度划分?”“从你的生活经验出发说明其理由。”“这些问题还有其他解决办法吗?请补充。”这类例子不胜枚举。这也是教科书设计中的基本策略。与此同时,我们所编的教科书中在版式上还留有适当的空白,为学生表达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提供物理意义上的“空间”。

5.体现通用技术的学科特点

教科书继承了技术类教科书文字规范、图文并茂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在内容呈现、配图风格、习题形态、综合实践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在内容呈现上,尽可能多地采用图形语言,这些形态各异的技术图形,对学生建构新的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习题形态上,全书突破了以往较为单一的形式,开发了问答题、调查题、作图题、填空题、判断题、改错题、案例分析题、设计题、作文题等,使学生的技术练习形式和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趋于多样和丰富。

在配图风格上,教科书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大胆尝试,采用了部分分册的漫画配图,如《家政与生活技术》,使学生在寓庄于谐中轻松地学习技术。

此外,教科书从技术的综合性、实践性出发,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加强了技术课程与科学、社会的联系,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引导。6.尝试建构技术课程的学习文化

本教科书着力进行技术课程学习文化的建构,首先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富有意义的文化现象,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单一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向具有意义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形成一种体现高中学生风貌、情趣,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且充满时代感和青春活力的意义生成过程。其次是还原技术本身所具有的热情的、个人的和人性的成分,挖掘其丰富的、具有启迪意义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学习的对象不再简化为单一的程序和方法,不再简化为单独的零件和规范。如《技术与设计2》中流程、控制部分的内容看起来似乎很专业,与生活很遥远,但本教科书编写中通过对流程中时间意义、时序意义的揭示,使其更具有技术文化的穿透力;控制部分从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目的与手段关系的潜在揭示,体现了其文化意义的丰富性。再次重视学生的技术实践,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各种使学生亲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实践的机会,如设置马上行动、小试验等栏目,强化学生的试验、探究与创造,使技术的学习文化成为实践的文化、探究的文化、创造的文化,从而展示技术的本质和魅力。

此外,还在技术语言、技术活动、技术实践等方面形成独特的风格,使之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技术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成为无意注意、潜移默化的学习资源。

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教学策略和实施建议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已经公布了,新的《技术与设计1》教材到了教师和学生们的手中。课程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教学实施也因此就成了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项突出的中心任务。

为了搞好新教材的教学实验工作,结合本册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具体教学内容,提出如下的教学策略和实施建议:(一)坚持技术的人文引领

打开新教材,第一个内容就是“技术与人”,它开门见山地呈现了本套教材以人文为引领的设计思想。

技术是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创造的各种调节、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活动,也是人类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的重要过程。马克思关于技术是人与自然中介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认识技术本质的基本线索。

技术因人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同时技术的发展又影响人的观念改变,导致了新技术的产生。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无数事例充分地体现了技术的人文引领。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冲破从认识工具使用和技能训练出发的传统技术教学的束缚,以人文引领学生进入技术世界,认识技术与人、技术与自然以及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立足于更高的平台,有一个更宽广的视野,形成以人为本、技术与自然和谐共处、技术与社会互动发展的新技术观。

要积极地创设激发学生对技术需求的情境,形成学生主动地参与技术活动的持久内驱力,通过技术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体验技术可以解放、保护和发展人的真谛,并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技术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要充分运用教材中体现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技术设计的案例、练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注意在人文引领下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使学生认识学习技术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学好技术可以更好地为人服务,正确地使用技术可以使世界更美好。

(二)发挥教材中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对话平台,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技术学习和设计活动,转变学习方式,让他们自主地建构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为使新教材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的实际,本教材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进行设计。

在每节课文前有学习目标,指引师生把握学习方向,掌握需要达到的最低学习要求。生动而简洁的课文正文作为引领,导入学习主题内容。接着有精彩的案例分析、讨论、思考或辩论等

栏目,创设一个学习情境,搭建一个师生间、学生间可以互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去理解、分析主题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地建构技术知识,“同化”学习的内容,通过练习中的“做中学”的方式动手实践,实现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进一步的“消化”和巩固。在每章的最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综合化,并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学到的认知、方法、技能“综合化”,实现“顺应”。

同时,教材内容中的实例、设计和项目都十分贴紧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本册书中以每家每户都使用的灯具作为横贯教材的前后内容的一个主要教学载体。由于灯具已经为学生熟悉,所以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可以从现有水平比较容易地完成一个设计任务,达到一个解决设计问题的新水平。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是一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技术设计过程中又包含大量的实践活动,可以采用“做中学”的方式进行学习;技术设计过程活动中经常需要几个人协作,提供了使用合作学习方式的台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认识通用技术课程中所具有的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改变单一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技术教学模式,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对这门课的情感兴趣,研究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用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技术设计在中学教学中的规律、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扎扎实实推进新教材实验工作。(三)运用教材中技术设计载体,让全体学生亲历技术设计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这场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点。技术设计是技术中的核心,技术设计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个十分优秀的有效教学载体,是通用技术课程的一个闪光点。

教材中的技术设计内容是根据《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为高中学生精心编制的一般设计过程与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紧紧把握一般技术设计过程中的核心、关键和方法,积极组织学生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让他们亲历设计方案的构思过程、方案转化为模型的过程、技术试验的过程、交流和评价过程等技术设计过程,并从中体验和领悟技术设计的本质是一种创新。

改变“重视操作训练,轻视创新设计”的旧的技术教学观念,大力加强学生的设计活动。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诱发学生构思,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鼓励大胆创新,指点学生从人、物和环境三个方面系统地进行设计分析,不断地促进构思的发展,形成多方案的设计思路,通过比较、权衡和决策,产生技术设计方案。

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多方案的形成,它是衡量技术设计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枥-、心j=,力求避免全班只形成千篇一律的结果。

(四)。重视技术的思想与方法的教学,扎实地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通用技术教学与职业技术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十分重视一般技术思想和方法教学。一般的技术思想和方法可以迁移到不同的技术类别中去运用,甚至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例如,技术中的模型方法是与常用的“解剖麻雀”、“抓典型”等工作方法一脉相通的。

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是通用技术课程的精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它为学生打开技术大门提供了一把钥匙,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在本册教材中,一般的技术方法主要有: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方法。模型的方法和技术试验方法。

在本教材中技术设计一般过程的编写采用了“先总一后分一再总”和循序渐进、逐步深人的教学策略,所以在教学中要正确领会编写意图,把握教学要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避免急于求成或一些没有必要的重复。(五)加强技术试验教学,充分发挥技术试验的教育价值技术试验在《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它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并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

技术试验是技术方法论中重要的经验方法。首先,因为它具有普遍性,一切比较复杂的技术不经过技术试验往往不能产生,不能完善,不能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实现其价值。历史上发生的“大东方号事件”、“魁北克大桥倒塌”等案例中可以证实。其次,通过试验可以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权衡和决策。另外,在技术设计、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技术推广等过程中,技术试验不仅是检验其是否成功、能否取得社会承认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暴露问题、深化认识、推动技术发展的环节,许多技术方法都是围绕这个中心环节展开的,它在技术方法中处于中心地位,技术试验是技术研究的一种强大武器。

技术试验除了对技术活动本身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价值外,还存在不可忽视的巨大教育价值。发掘技术试验活动的教育价值,是落实和实现通用技术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方面。

技术试验在本册教材中占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教材中为此专门设置了“技术试验及其方法”一节和众多的“试验栏目”。通过学生经历这些试验活动,参与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不断探究精神,体验解决技术问题的艰辛和感受获得成功的愉悦,养成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品质,培养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

在技术试验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好奇、爱好和追求,勇于不断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才能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技术试验活动中。要明确试验的目的和要求,了解试验的基本步骤,提醒学生在试验过程中要主动地进行观察。最后,要求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写出简单的技术测试和技术试验报告。

在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试验失败、如何评价试验失败,成为教学中经常碰到的问题。要认识技术试验失败经常可能发生,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试验中的失败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增长知识和技能,使其成为成功之母,并经历失败的磨练,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品质。(六)利用教材的开放性、选择性和丰富性,提高教材的适应性

为适应我国地广人多、各地经济发展又不平衡的情况,本教材在编写设计过程中,通过采用如下策略提高教材的适应性:

开辟丰富的阅读、链接等栏目,设计不同的教学案例,提供多种设计项目,编制学生可以挑选的练习题和综合实践活动题,设置“留白”和开放性问题„„用增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选择性和开放性大力提升教材的适应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对教材正文之外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组合。

此外,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开发出适合教学实际的富有地区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案例或练习,弥补新教材在某些个别地区使用中显露的不足之处。(七)开展教学研究,推动教师自身的发展

《技术与设计1》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老师往往都是改行或兼职,加强教学研究是当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学校要像其他必修课程一样,建立技术教研组,展开讨论、听课、讨论、公开教学、课题研究和教学评比等活动。有条件的地区可成立校际联合教研组,加强沟通,定期开展交流。技术与设计2模块的教学策略和实施建议

技术与设计2模块共有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四个主题。

本模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构和凝练技术设计的核心思想和方法的层次展开,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简单技术设计问题,使学生体验和感悟技术设计的思维和实施过程,领会核心的技术设计思想和典型的技术设计方法。模块内容所体现的整体、协调、关联、控制、稳定、权衡、改进、优化等思想和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可迁移性,有利于学生构成对个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独特益处的设计思想。

本模块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小到一只书架,大到一座桥梁,都是结构设计的结果;

◎人们一天生活的轨迹,一条生产流水线等,都需要进行流程设计;

◎室内装修的优化设计、山坡土地的植物合理套种等都可看做系统设计的成果;

◎使蔬菜大棚保持恒温、保持煤气管道的压力在安全值范围内,都是控制设计的结果。

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身边找到这类典型设计的例子,大家都能参与设计。

本模块从学生容易理解的案例着手,分析典型设计的内涵,学会运用技术设计的思想方法,解决设计问题,感受技术设计的乐趣。

一、模块结构

二、模块内容 1.结构与设计

理解与分析: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结构和不同结构分类的特点和应用场合,结合案例分析结构的简单受力,理解和分析稳定性、强度这两个结构的重要参数。例如,实体结构的长城千古流芳,框架结构的建筑实用坚固成为当今民用住宅的主流设计形式,壳体结构的骄车外壳简捷明快。

设计与制作:

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并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出作品或者模型,感受结构设计的过程。例如,可以设计一只个性化的、不同支撑形状的台式相片架,设计一只个性化台灯罩,设计一个可升降的淋浴喷头固定架,设计蔬菜大棚的框架等,也可以根据生活、学习实际需要运用结构设计思想解决问题。

体验与欣赏:

在设计过程中,体验结构的稳定、实用、和谐、简练和经典等特性,学会欣赏结构设计的技术特点和文化特性。2.流程与设计

理解与分析:

通过对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案例的分析,理解流程、时序、环节的概念,以及流程设计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例如,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各种联合收割机的工作流程,农村住宅建造的流程,快餐配送中心的工作流程等。

理解流程的优化与工作效率、与提高质量之间的关系,体会设计的革新与财富的创造之间的必然联系。例如,比较银行储蓄所在使用电脑系统进行存取款工作前后的工作流程,进而分析该流程设计的改进与设备、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设计与制作:

进行简单的流程设计或流程的改进设计,能画出流程设计的简单框图,进行必要的作品制作,体验流程设计的过程。例如,建造一间农家住宅的施工流程设计,邮件处理(分检)工艺的流程设计与改进,一次自助式旅游的流程优化设计等。3.系统与设计

理解与分析:

通过对身边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解系统的概念、系统的基本特性、系统设计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系统的优化,掌握系统的基本思想,理解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问题,学会妥善协调系统的主要关系与次要关系。例如,在居室的室内装修中,各个环节(房屋结构改造、水电安装、地面、墙面、家具、平面布局等)的配套设计方案,某种农副产品加工(考虑各个环节之间关系)的优化设计等。

设计与制作:

运用系统设计的思想进行设计,如学校教务处课程表的编排设计,学校运动会的设计(比赛场次、场地、人员的统筹安排等),养殖厂的策划设计(从可行性调查、养殖品种选择、厂房设计到供销渠道联络、人员组织等设计)。4.控制与设计

理解与分析:

通过对生活及生产中的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解什么是控制系统,以及简单的开环控制系统和负反馈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学会画控制系统的方框图,会分析简单控制系统的干扰因素。例如,路灯的声光控制构成了一个开环控制系统,家用电冰箱的温度控制是闭环控制系统等,方框图分别如下:

设计与制作:

根据一个生产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简单的开环控制设计,如通过改变水箱的重心来控制公厕定时冲水的水箱设计、升国旗的定时控制装置等,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和替代材料可以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制作。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因涉及传感、控制装置的选择和使用,有一定的复杂性,如花房的恒温控制等,有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

三、模块的教学

在本模块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应该把握如下几个重要问题: 1.根据本模块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本模块符合技术课程的一般特性,研究对象是技术设计,但又超越了纯粹的技术与设计的本位取向。在教学实施中,需要教师在整体把握模块教学目标、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对每一单元、每一节的教学进行系统的设计,分析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背景,设置学习任务,综合处理教师、学生、教材和资源这四个要素,恰当选择教学形式。如“结构与设计”单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条件确定学时数,每一学时的大致安排,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演示的试验有哪些,学生应做的试验和设计有哪些,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应给他们哪些方面的引导,建议学生阅读的资料和建议利用的制作资源有哪些,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案设计过程中的评价和激励措施有哪些等。

教师切忌迷失在按照教材内容顺序教师讲、学生听,再由教师指定制作一个统一的作品的套路中。

2.根据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选择安排教学策略 在模块内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确定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各部分的学习任务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作出安排,并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调节。本模块的学习符合技术课程学习的一般特征,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和直接经验的获取,需要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互相融通。如学习“结构的稳定性与强度”的内容,学生可能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可以引导学生作为学习这一内容的铺垫,根据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进行哪些试验和设计,能够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水平,教师应该给出的重要提示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将案例的一般分析上升到方法和理论的角度,进而理解稳定性和强度等。教师在本模块教学中的这一系列执行活动,构成了教师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3.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模块内容中的某一教学任务,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和学的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因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而异。倡导教师根据模块中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特点,多样化地选择教学方法。陈述性知识可以采用讲解、展示、演示等方法。对于程序性知识,可采用任务解决、对话、讨论和自主型教学方法等多种形式,如教学“识读流程图”,可侧重采用讨论、情境对话等方法,教学“设计一个简单开环控制系统”,可采用任务解决和自主型教学法相结合等。

本模块的一个重要学习特点是在运用中学习知识,也就是运用知识与实践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不加运用的技术设计知识会大打折扣,设想一下,在一个结构试验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表现为仅仅讲解试验的原理和理论直到一节课结束,学生是不可能掌握的。

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关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学生的技术设计过程中,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4.多角度实施教学评价

在本模块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都是重要的,恰当的评价会成为激励学生技术学习的催化剂,也能成为教师反思教学成败的一面镜子。把学生技术设计的学习过程和作品记入技术学习档案袋,可以体现与教学目标对应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

第五篇:浅析多媒体技术与社会发展解读

浅析多媒体技术与社会发展

课程名称:技术与设计

学院:旅游管理

姓名:罗成周学号:20141100094 摘要: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如前两次工业革命一般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时代,随着而来的则是新型的多媒体技术。作为技术,其体现了当代科技高度综合的发展方向。“多媒体信息技术”并非“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同义语。一般认为,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对文本、声音、静止图像、动画、运动图像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技术。它包括多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技术、传送技术、转换技术和综合处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清晰度电视、VCD和 DVD技术、可视电话和视频会议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光纤通讯,以至“信息高速公路”,均含有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的成分。多媒体信息技术正以一种汹涌难阴的气势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社会发展与生活。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应用 社会发展

1.研究背景 世纪的社会信息化已使社会的经济与发展依赖于信息,通过网络传播信息,而信息的传播又依赖于媒体。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了新兴的多媒体技术,并形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产业。多媒体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影视动画于一体的,具有交互特性的传媒展示综合技术。因为是图文并茂、有声有色、会动会跳,所以引人入胜,使用效果显著,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和接受,多媒体不仅展示新颖,更因为它采用的是最新的数字技术,所以又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几乎涉及了高新技术的每一个热点。

使用多媒体技术造就的各种用户界面是人类社会使用信息的出入口,如何将各种类型的信息处理、传输并还原成信息原来的面目则是多媒体技术涵盖的内容。多媒体技术广泛的地应用于各种政校企单位,用于高端科研、文化教育、形象宣传各方各面。更为重要的是该技术一改以往的广播电视的单向传播方式,变广播电视为双向的客户定制播送方式。多媒体技术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正引发一场企业革命,特别是教育、出版、印刷、广告、娱乐和影视等行业,一旦引入了多媒体技术,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几乎是无法估量的。多媒体技术为人类开拓了崭新的视觉和听觉领域,进而改变着人类的传统的生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生活的内涵。

2.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现阶段人们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改变是具有变革性的,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依赖着多媒体技术。

2.1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媒体在计算机行业里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语言、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等;其二是指存贮信息的载体,如ROM、RAM、磁带、磁盘、光盘等,目前,主要的载体有CD-ROM、VCD、网页等.多媒体是近几年者出现的新生事物,正在飞速发展和完善之中.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

真正的多媒体技术所涉及的对象是计算机技术的产物,而其他的单纯事物,如电影、电视、音响等,均不属于多媒体技术的范畴。简单来说,多媒体技术就是对多种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技术。

2.2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应用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多维性,也可称为媒体的多样化或多维化。它把计算机所能处理的信息媒体的种类或范围扩大,不仅局限于原来的数据、文本或单一的语音、图像,而是结合起来,更好地表现信息,丰富其表现力,使用户更准确、更生动地接收信息。

.集成性,多媒体的集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多媒体信息媒体的集成;另一是处理这些媒体的设备和系统的集成。在多媒体系统中.各种信息媒体不是像过去那样,采用单一方式进行采集与处理,而是多通道同时统一采集、存储与加工处理,更加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及利 用它所包含的大量信息。

实时性,由于多媒体系统需要处理各种复合的信息媒体。决定了多媒体技术必然要支持实时处 理。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媒体在时间上必须是同步的,比如语音和活动的视频图像必须严格 同步,因此要求实时性,甚至是强实时。例如电视会议系统的声音和图像 不允许存在停顿,必须严格同步,包括“唇音同步”,否则传输的声音和图像就失去意义。

3.多媒体技术应用推动社会发展

多媒体技术以其突出的优势特点,而具有更有效的使用效果,从而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青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商业、娱乐等行业,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1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培训是多媒体计算机最有前途的应用领域之一,世界各国的教育学家们正努力研究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与培训。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并引发教育的深层次改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在较大范围内替代了基于黑板的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步向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转移。

多媒体为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又增添了一种新的手段:音频、动画和视频的加入.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AI)及各类视听类教材、图书、培训材料等使现代教育教学和培训的效果越来越好。多媒体技术在有些领域的培训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对飞行员的飞行培训,飞行员在采用多媒体技术的飞行模拟器中模拟进行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安全飞行,进而掌握处理紧急情况的基本技能。这不但能大幅度降低训练成本,而且还可以确保飞行员和设备的万无一失。并且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普通大中小学的课堂上,如ppt、投影仪、语音计算机等多项现代多媒体技术都对学生课堂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

3.2多媒体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

多媒体的便利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成泵不再是多媒体技术普及的限制条件时,其所能带来的商机是无限的。在国内,体现多媒体技术特点的VCD、SVCD及DVD等数字家用电器产业已经形成。它不仅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便利和轻松,而且也给广大的商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此外,在广告和销售服务工作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高质量地、实时地、交互地接受和发布商业信息,进行 商品展示、销售演示,并且把设备的操作和使用说明制作成产品操作手册,以 提高产品促销的效果,为广大商家及时地赢得商机.另外,各种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演示查询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如车票销售系统、气象咨询系统、病历库、新闻报刊音像库等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4多媒体技术在娱乐中的应用 有声信息已经广泛地用于各种应用系统中。通过声音录制可获得各种声音或语音,用于宣传、演讲或语音训练等应用系统中,或作为配音插入电子讲稿、电子广告、动画和影视中。

数字影视和娱乐工具也已进入我们的生活,如人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影视作品、观看交互式电影等,而在娱乐领域,电子游戏软件,无论是在色彩、图像、动画、音频的创作表现,还是在游戏内容的精彩程度上也都是空前的。

3.5多媒体技术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办公自动化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声音和图像的处理上,采用语音自动识别系统可以将语言转换成相应的文字,同时又可以将文字翻译成语音,通过 OCR 系统可以自动输入手写文字并以文字的格式存储。

管理信息系统(MIS)在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后,信息的管理、查询、统计和报表更加及时和方便,并且多媒体数据类型的增加使早期的数据库转变为多媒体数据库,能够获得更加生动、丰富的信息资源。

多媒体还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通信业、旅游业、军事、航空航天业、家庭娱乐等领域。

4.多媒体技术的负面社会影响

多媒体技术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在教育、经济、科研等各行业上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我们肯定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正面影响。

但多媒体技术在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积极方面的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影响和阻碍着社会积极的发展。我们也有必要认识到这一点。

4.1.多媒体的“容器人”效应 多媒体技术所打造的太过真实的虚拟环境容易让人沉迷其中。西方学者认为,信息环境中的人是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之中,成为所谓的“容器人”。这种“容器人”整日将大量时间耗费在传媒上,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沉浸于媒介内容之中,对未来漠不关心,视野狭窄,极端自我内化。久而久之,造成忧郁焦虑的心理,甚至发展成忧郁症。在计算机环境尚未形成时候,电视环境下的“容器人”——“ 电视人”效应就引起了大量的关注和研究。人们对“伴着电视长大的一代”伤透了脑筋。现在和将来,多媒体信息环境,特别是交互性计算机环境,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和人机对话的便利性,让使用者陶醉于控制机器的“自我实现”中。

4.2盗版侵权现象

现在互联网侵权盗版现象十分猖獗,很多网站都依靠大量转载报纸和杂志的新闻报道来增加点击率,但很多都未经授权,且没有支付费用。日益红火的网络博客也成为侵权灾区,公民在博客上发表的文字、照片应受到法律保护,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站,如果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的照片、文字,属于侵权行为。同时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如垃圾邮件、虚假信息、失实信息、过时信息等。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在给社会带来积极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新媒体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为了更好的发展新媒体,我们要积极正确运用新媒体,尽最大努力发展新媒体的正面作用,限制约束新媒体给社会带来的负面作用。

4.3负信息的负面影响

“负信息”,泛指对特定社会的人群和社会秩序产生不良影响的信息内容,包括多暴力的、多恐怖的、色情的、极度虚幻和歪曲的信息内容。电影和电视中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儿童的侵犯行为。这一结论经常得到各种研究和调查的证实。有一项研究认为,儿童看电视与使用暴力和与家庭发生冲突成正相关。尤其使人提忧的是,近来媒介呼吁“因特网”上“黄货”泛滥。有的文章介绍说,美国在网络上的色情服务,做到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不道德活动条件,真是让人瞠目结舌。这种负面影响,直接污染了人的心灵,诱发了人们背弃伦理道德的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我们应该尽早寻求对策来预防和控制。结语

多媒体技术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深入发展,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和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从文化教育,技术培训,电子图书到观光旅游,商业管理及家庭娱乐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并对大众传播媒体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但在多媒体技术对社会发展和生活起到巨大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多媒体时代的壮大是一个肯定的趋势,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个时代的利弊则是一个问题。本文旨在初步对多媒体技术做一个大体上的客观阐述,以期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一个客观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婷,.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决策与信息,2015,0(32)[2]严玲,.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新媒体研究,2015,1(11)[3]方基甸,.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发展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16)[4]史元春,徐光祐,高原,.中国多媒体技术研究:2011[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12,17(7)[5]单秀娟,.浅谈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及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10)[6]焦智峰,.浅谈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改革[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7]张秀莲,.数码媒体设计与学科发展的思考[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下载“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焊接技术与工程

    1就业方向: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就业于石油、化工、锅炉、压力容器、航空航天、电子通讯、船舶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的研究机构或大型国营企业、外资与合资企业以及政府相关职能......

    图形运动内容的分析与教学建议

    图形运动内容的分析与教学建议 运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所谓图形的运动,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中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位置发生变......

    区块链技术如何解决票据P2P领域难题解读

    近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均已经暂停了P2P企业的注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近年来P2P企业风险频发,跑路的P2P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暂停注册P2P企业的事件,充分说明目前我国的互联......

    幼儿园领域课程总目标及内容与要求

    幼儿园领域课程总目标及内容与要求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幼儿园指导纲要》将和幼儿园教学课程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与心得

    一、回顾“十一五”取得辉煌成就全会认为“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技术课程标准解读——课程评价建议(共五则)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解读——课程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建议第二节 课程评价建议一、关于发展性评价观 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教师业务水平......

    高中物理必修课程解读与教学建议的看法和体会

    《高中物理必修课程解读与教学建议》 视频课程后,谈谈我的体会 高中物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来说它更是“老大难”。因此,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怎......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领域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领域-- 光电子产品与技术领域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领域 光电子产品与技术领域全世界光电子技术产业的市场规模己达1万亿美元。国外光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