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历史

时间:2019-05-12 17:0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历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历史》。

第一篇: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历史

《第一单元 儒家思想与古代中国》知识梳理

儒学演变:

一、孔孟之道(C)

(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

2、孔子的主张:

①“礼”,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

②“仁”,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③“义”,孔子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3、评价:

①保守的一面:面对春秋以来的社会大变革希望通过恢复过去西周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来实现治国救世,且强调等级制度。②积极的一面:孔子的学说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在历史上被称为“圣人”。

重视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实现社会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对当今建立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二)孟子继承发展儒家学说

1、背景:战国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2、孟子的主张:

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③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

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称“孔孟之道”。

3、评价:“仁政”的主张是当时抑制统治者暴政的有力武器,民本思想也考虑到下层民众的需要,被广泛认同。但孟子的“民本”观念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三)荀子的思想

①从“性恶论”出发;②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③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二、儒学的经学化(B)

1、背景: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家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

2、形成:汉儒大家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基础,兼采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

3、内容: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顺应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评价:董仲舒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神圣化,其学说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作用,“天人感应”的主张也有利于限制君权。但儒学的独尊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不利于其他学术的发展。

三、程朱理学(B)

1、背景:

①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儒、道、佛三教并行对儒学的正统地位构成威胁,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②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内容:

①北宋中期的程颐、程颢兄弟合称“二程”,他们明确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认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二程”还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

②南宋的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核心是天理论,他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提出“明天理、灭人欲”。

③“二程”和朱熹都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力图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追求。为此,他们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途径和“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要求人们通过一步步的体验、领悟,逐渐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

3、影响:

“二程”、朱熹的学说世人习称“程朱理学”,后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严重束缚个体独立、自由;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独特民族性格——重气节、重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有积极意义。附

1、为什么儒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落? 第一:儒家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

第二: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独尊儒术的结果;

第三: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是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

第四,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附

2、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1)春秋:孔子,仁、礼,创立阶段

(2)战国:孟子,仁政;荀子,礼法并用,初步发展阶段(3)秦朝:秦始皇,崇法排儒,遭到打击(4)汉初:黄老之学,逐渐复苏

(5)西汉: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正统、黄金时期(6)两宋:朱熹,天理论,新发展时期(7)维新时期:利用

(8)新文化运动时期:否定

3、儒学地位演变的原因: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需要。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文化--指广义的文化,也就是文明,对世界影响颇大。1.思想方面。

(1)儒家思想辐射东亚:儒家思想约于公元前3世纪传入越南(秦始皇戍五岭、赵佗建立南越国),约于1世纪前后传入朝鲜,6世纪初,又经朝鲜传入日本。①儒学逐渐成为三地居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

A、三国都设立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B、私学—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儒学。

C、尊孔—三个国家都建有崇奉孔子的文庙,定期举行祭孔大典。

②越、朝、日三国在仿效中国体制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革时,儒家文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科举制—越南和朝鲜都仿照中国,以科举制选拔官员,考试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

③儒家思想深深渗入三地人们的社会观念、伦理规范和日常生活之中。时至今日,上述三国仍保留不少与中国相似的社会礼仪与风俗习惯。

(2)儒学远播西方:耶稣会士来华(16世纪中后期)后,更对儒家经典进行系统的翻译与西传 ①过程 A、16世纪:a、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

b、长期居留中国的利玛窦贡献尤为卓著,他悉心钻研儒学,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篇幅对儒学及其社会影响做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

B、17世纪:a、明朝天启年间,金尼阁对“五经”作了部分翻译,刊印于杭州。b、清朝康熙年间,寓居中国20多年的柏应理回欧,他在法国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内容包括作者对儒学的详细介绍、孔子传和孔子画像、“四书”译文等,并附有中国王朝纪年表。

C、18世纪: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

②影响:儒家思想传入后,在欧洲引起极大反响,欧洲掀起儒家文化热。18世纪的许多启蒙思想家深受启发,大加赞赏,孔子与儒学由此成为启蒙运动中的一面思想旗帜。(法国的一些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狄德罗等皆对儒学大加赞扬,把孔子哲学作为理性的组成部分)2.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术和印刷术;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了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3.文化方面(狭义的)

(1)唐朝至19世纪上半叶,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其中以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中国化的佛教等主要介质辐射于整个东亚地区,从而形成的文化圈,称为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2)中国的城市发展对世界也有很大影响,宋代以前,世界许多国家学习中国的城市建造。(3)在艺术门类内,中国的书法、国画、诗歌独树一帜。

(4)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推动作用。(5)《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以及《聊斋志异》、《金瓶梅》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文坛。德国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曾感慨地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举世闻名的中华武术,是我国民间流行最广泛的体育项目。千百年来,中华武术对世界武坛尤其是亚洲武坛有过重大影响。

4.交通方面: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促进了各地的交流。四大发明除火药是蒙古军队带去的其它都是经丝绸之路传过去的。

5.经济方面:中国还是最早养蚕的国家,丝绸也是中国的重要发明。中国烧造的瓷器也是中国独特的创造,中国人china,就与陶瓷有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如今茶的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英国的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

练习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物形象。在漫长的历史中,似乎还没有一个人能像孔子那样不停地受到崇拜、敬仰、追捧,也不停地受到菲薄、扭曲、利用乃至抨击。孔子在中外历史上有十种历史形象,„„在历史舞台上不断地变脸,扮演神圣或可笑的角色,令人感叹不已。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 第一种形象是“圣化”。孟子曾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司马迁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意思是说孔子有王者之德,无王者之位。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概是二千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

第二种形象是“矮化”。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第三种形象是“正统化”。汉代董仲舒极力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一书,认为“《春秋》之道,大得之则王,小得之则霸”。《春秋》一书具有“大一统”的观点,追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包含了国家政治版图与意识形态的双重统一。

第四种形象是“神化”。在汉代公羊学派儒生在《春秋纬〃演孔图》、《孝经援神契》等书中从孔子的出生、相貌至行为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编造的神话:孔子并非是俗人凡胎,孔子生有异相,孔子预言刘邦将取代秦王朝而登上帝位……

第五种形象是“僵化”。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渐渐被理学家所僵化。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第六种形象是“维新化”。晚清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自写成的作品。

第七种形象是“丑化”。晚清以来,孔子的形象江河日下,或被严重扭曲,或被无情抨击。后来,袁世凯窃国、登上民国总统之位,定孔教为国教,提倡尊孔读经。章太炎写《订孔》一文,指出儒学是“中国的祸本”,“我们今日要想实行革命,提倡民权,孔教是断不可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塞绝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孔子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

第一种形象是“哲学家”。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史》中说:“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他所说的和他的生活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许多西方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故此,他所说的或所写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直到现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

第二种形象是“智者”。著名哲学家德国黑格尔虽然说过“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但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是哲学家。(注:黑格尔本人不懂中文,他对孔子思想的了解只是限于传教士的译本,黑格尔是欧洲中心主义者,轻视东方文化,他甚至不无偏见地认为汉语不宜思辨。)

第三种形象是“完人”。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大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他在自己的礼拜堂中挂了孔子的画像,朝夕礼拜。

法郎士〃魁奈是法国重农学派的创造者,马克思称之为“现代经济学始祖”,人称魁奈是“欧洲的孔子”。这一派对于孔子作了高度的评价:“孔子立教的目的在于恢复人类天性,不再为愚昧和情欲所蒙蔽,……应以理性为标准;凡是不合理性的,叫他们勿动,勿思,勿言。” ——摘自《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2007.9.30《解放日报》第7版(有删节)⑴依据上述材料,选择你认为对孔子评价最极端的两种形象,写出它们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10分)

⑵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孔子在中外历史上形象多变的现象。(15)

(提示:总的论述之后,可以选择其中3-4种形象做进一步的分析论述。)

第二篇: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

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

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管理,管理的重心在于管人,管人的精髓在于管心,管心的精髓在于共同认可的文化。文化是企业发展之魂,儒家文化是管心的文化,儒家文化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文化。

儒家人文主义的管理理论,以尊重人出发,以人性假设为基础。以道德自律为核心,以阴阳为其方法论,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当代管理中正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管 形 需 先 管 心

企业管理应有两大管理系列,一是原则管理系列,科学管理创始人泰罗以及后来者他们所创立的系列管理模式——MBA管理,一言以蔽之,原则管理,我们笼统称之为刚性管理,当然其中也不乏文化管理的要求,但不构成其主流。二是文化管理系列,文化管理是管心的艺术,是柔性管理。我们倡导的文化管理,是管心的文化,原则管理大体上源创于西方,文化管理大体上源创于东方。我们加强文化管理研究,但我们并不排斥原则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原则的企业将是混乱无序的企业。原则是管人形体,文化则是管其心智。原则需要人去执行,执行原则的人,心必须是正的。两大系列,一“东”一“西”,一刚一柔,一内一外,刚柔兼济,内外相谐,“东”“西”结合,才是企业管理的最佳境界。

第三篇: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

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

——2010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发言摘登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任蜜林

光明网-《光明日报》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12-31

论坛综述

2010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于9月27-28日在浙江省衢州市召开。本次论坛由浙江省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领导小组主办,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光明日报社和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协办,浙江省衢州市委、市政府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联合承办。来自中国内地、台湾及美国、日本、英国、韩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等地的高校、科研机构的6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具体又包括以下几个分论题:

一、儒家文化的本质及其在构建时代精神中的地位、作用、意义

儒家文化从古至今不断发展,其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换言之,从古至今儒家文化有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这实际上也关系到儒家文化对于当代的时代精神构建能够发挥何种作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存山研究员指出,在探讨儒家文化是否符合我们的时代精神时,就有必要反思儒家文化的“常道”是什么。他认为这个“常道”应是从先秦儒学到秦以后儒学所一以贯之、始终坚持、具有根本的普遍意义的那些道理、原则或理念。在他看来,这个“常道”所包含的主要内涵或核心价值就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他认为在我们现当代的“时代精神”中,继承了儒家文化的“常道”,弘扬了“中华精神”,这是中国文化之相“因”;而其所“损”掉的是“三纲”以及其它具历史局限性的文化因素,其所增“益”的则是民主法治、市场经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原则等等。安徽大学解光宇教授认为儒家的本质包括“内圣外王”的人生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为贵”的人际观、“性善论”的人本观、“大一统”的国家观等五个方面。南开大学李宪堂副教授则指出,传统天然具有建构性与阻滞性的两面性。他反对把传统奉为拜物教的对象,反对在未经基础清理的情况下建造迎合民族虚荣心的形象工程。认为对待传统的正确做法是,服从于实践的辩证法,把握时代的根本,关注现实的课题,把伦理、道德总是与战略、策略问题分开处理,把群众性的精神需要和集团、个人的利益诉求区别对待。

二、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创新儒家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儒学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儒学,而且是世界的儒学。因此,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创新儒学也就成了儒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清华大学钱逊教授指出,在当前弘扬儒家文化中,有很多不对的地方。如民间推广《弟子规》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似乎认为读好一本《弟子规》,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甚至把《弟子规》当成根本,四书、五经等当成枝叶。他认为这把《弟子规》说的太过,颠倒了本末关系。因此,他认为经典学习需要深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首先就是要倡读《论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学做人。美国学者田浩教授主要介绍了朱氏家族最近的一次婚礼,这个婚礼继承了朱子家训,也吸收了西方婚礼的一些仪式。同时又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做了一些改革。他通过这个例子来谈如何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礼仪。俄罗斯学者布罗夫指出,在全球化过程中,当今世界遇到了诸如局部战争、种族冲突、自然灾害、生态灾难等大量问题,而儒学中的和谐、诚信、在社会中相互依赖、自我修养等各种价值能够为解决这些问题发挥重要的作用。他还认为,在当前这个全球化的世界里,儒学正在变为具有普适性的学说,其不应受到国界和领土的局限,可以在全球的任何一个地方使用。浙江大学何俊教授指出,很多人对儒家的中庸之道有很大的误解,如把它理解为折中主义、机会主义。但实际上它指的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把握这个动态平衡的操作方法便是忠恕之道。忠道就是指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而恕道则是指能够包容、接纳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在他看来,当今社会忠道比较容易实现,但恕道则很难做到。因此,只有恕道精神在我们的意识和行动中能够与忠道达到高度的一致,我们的社会才能呈现一种比较好的和谐状态。中国社科院郭沂研究员指出,儒学如果要融入到我们这个时代,成为时代主流思想的一部分,其根本途径就是使儒学创新发展。只有创新发展了,儒学才能真正为我们的时代所接受。在他看来,儒学的创新发展有两个途径:一是儒家之道的弘扬和拓展。这个儒家之道,不是超越的概念,而是人的道德行为准则。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儒家之道就是指儒家的价值理念或价值观。二是对儒家的常道做一论证。他认为,儒家的常道或核心价值已经形成了,我们的任务就是重新论证它,让它重新回到我们这个时代。因此,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建立新的哲学,用新的哲学来激活儒家的核心价值,使其回到我们这个时代。

三、儒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与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创新儒学相关,儒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也是当今儒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浙江大学李明友教授指出,我们现在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儒学,不是历史上的尊孔读经,而是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一个觉醒。因此,我们要把它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思考。他认为,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儒学中一些负面的、过时的东西已经基本上被清除了。这些东西我们现在可以不讲。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儒学当中跟现代化能够融合的、能够对中国人的精神建设和思想建设起积极作用的东西进行弘扬。在他看来,儒学对当今现代化能够起积极作用的主要部分就是关于人的理论,也就是说人的品格、人的道德以及一种忧患精神和和谐观念。中国台湾学者林安梧教授以《论语》为中心阐述了儒家文化与21世纪人类文明的关系。在他看来,《论语》在未来21世纪的文明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用一种交谈式的思考来取代用一种语言、命令颁布戒律的方式的“启示性的经典”。是用人间的文化教养的薰习来取代一种启示的以及带有强烈性的、独占性的、排他性的宗教传统。山东大学王新春教授指出,孔子的杰出贡献在于肯定了每个人生命的内在价值。在孔子看来,无论哪一层次的人的生命都有其内在价值。这就是“仁爱”的“仁”。既然如此,正视自己的生命、发现自己生命本身所固有的内在价值、善待自己生命的内在价值、善待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应进而正视并善待他人生命的内在价值,善待他人的生命。中国社科院王青副研究员则主要从总体、专题、中日儒学比较及日本儒学与现代化关系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中国大陆日本儒学的研究作了介绍。

四、孔氏南宗文化对江南发展的影响

衢州号称“东南阙里”、“南孔圣地”。因此,探讨孔氏南宗的地位、作用等无疑对于认识南孔文化乃至整个儒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衢州学院吴锡标教授从文化符号视野的角度审视了孔氏南宗的历史地位。他认为,孔氏南迁之后,其代表的儒家文化在浙西南地区得以广泛传播,在强化区域国家认同、改变社会风貌、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文化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儒家文化在南方的传播;二是推动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三是推动了儒家文化自身的发展。衢州市委党校李洁芳教授指出,孔氏南宗文化对衢州、对闽浙赣皖乃至整个江南的思想文化、道德伦理、民情风俗及政治经济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促进学术中心南移、促进了文学艺术发展、推进了教育发展等几个方面。衢州学院刘小成认为,从对孔氏南宗各个支派梳理的基础上来认识孔氏南宗对江南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操作性。在他看来,江西临川、浙江的金华温岭,这些支派都属于孔氏南宗。此外,南宗支派在其他省份如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都有广泛的分布。他认为,应该对这些支派加以深入的研究。

最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李景源研究员从三个方面对此次论坛作了总结:一是要从中国的发展路线、发展道路、发展理念来理解儒学研究的意义。在他看来,我们之所以看重儒学的复兴,归根到底是因为其涉及到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二是要破除长期支配我们的二元对立思维,推动中国文化的光明发展。他认为多元性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属性,因此,当前发展儒学不是把它同马克思主义绝对对立起来,而是要吸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跳出某些新儒家在这些问题上的对立思维方式。真正实现儒学研究领域中的百花齐放、兼收并蓄是今后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三是儒学的发展取决于它自身的创新。儒学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儒家要想成为我们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与历史同步。只有如此,儒学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才能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此外,本次论坛还通过了《2010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宣言》,呼吁通过中外学者的定期研讨和交流,继承和弘扬儒家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发掘儒学中普遍和永恒的价值,从而为达到共建人类和谐与道德的精神家园之目标不懈努力。

领导致辞摘要

中国社科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王伟光

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历史文化的核心和主干,其精华成为塑造和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儒家文化自产生以来,对我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结合当前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实际,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加强对儒家文化传统的挖掘和承继。

一是刚健进取的精神。儒家自创立以来,形成了一种积极入世、刚健有为的传统。这种刚健进取的精神在儒家经典《易传》中的表达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诗经》中的表达就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二是道德理性的传统。儒家传统中的理性主义,主要表现为道德理性,出发点并不在于人对自然的征服和利用关系,而首先在于解决人类社会内部的伦理关系问题。三是和谐中道的观念。儒家思想文化中的核心观念是和谐中道。中道不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更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种道德和精神境界。四是“民本意识”和注重民生的思想。作为先秦儒家精神来源的周文化中,一直存在着“敬德保民”的思想传统。

我相信,儒家文化的精华部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时代精神过程中将会发挥应有的作用。继承儒家和谐中道思想、民本主义观念和理性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我们应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大交流和大融合的背景,在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大力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始终站在前沿,处于文化强国之列。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茅临生

南孔儒学是浙江文化的源头活水之一。几百年来,浙江文化思想史上大儒辈出,学派特立,涌现了南宗永嘉学派、永康学派、明代阳明学派、清代浙东学派、浙西经学等多个有浙江特色的学派与学说体系。这些学派所倡导的“义利双行”的价值观、“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以民为本的经世关怀,在中国儒学史上大放异彩、泽惠后世、影响至巨。

近年来,浙江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繁荣发展为主题,以服务群众为方向,秉承浓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取得了显著的文化发展成就,文化大省建设不断实现新突破、跃上新台阶。

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省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儒家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儒家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对当代儒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对文化发展有精辟的概括,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具体到儒家文化而言,就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如果没有文化基石,一个地区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历史潮流中,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增强国家软实力,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力量。让我们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建设文化大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不懈努力。

中共衢州市委书记 孙建国

衢州是孔氏南宗所在地,是一座具有1800多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南北同宗,同根一脉,同出一源。作为儒学文化的重要一脉,南孔儒学是儒家文化学说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在推动文化传播、促进人文教化、改良民风习俗、倡导社会文明、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衢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着眼于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角度加强对儒学文化的研究,探索儒学文化的现代意义,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自2006年以来,我们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儒学论坛,获得了丰硕成果。

本届论坛以“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为主题,旨在以时代视野诠释传统儒学的深刻内涵,挖掘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资源。

当今时代,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精神力量。第一,继承和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继承和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倡导“改革创新”的精神,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第三,继承和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倡导“厚德尚和”的理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第四,继承和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倡导“好学崇智”的风尚,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本组照片均由周芸拍摄

专家发言摘要

李景源(中国社科院文史哲学部副主任)

自从上个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学?在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和转型的条件下,如何在文化重建当中,来发挥儒学的作用,以及在学术上怎样研究发展儒学?我个人认为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遭遇的民族难题之一。我认为有两个历史难题,一个就是中国在选择自己发展道路时,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长期困扰我们,另一个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处理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这一难题我个人觉得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我感觉到儒学研究正在日益扩大,许多研究机构,新的建制陆续设立,也出现了一批有志于弘扬和发展儒学,推进儒学进入新的形态的一批中青年学者,现在已经崭露头角。尤其是民间学术力量积极的参与进来,出了一些高质量的论文。他们的这种研究成果,我认为对我们儒学研究是一种源头活水。非常实际,非常有价值。33年前,邓小平在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时候,他提出一个要求,中国将来不仅要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而且要成为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大国的基础是学术大国,学术的积累,学术的繁荣,是儒学推陈出新的关键环节,所以,衢州儒学论坛今后发展的方向,是不断的提升论坛的学术含量。

钱 逊(清华大学教授)

我希望,在民间开展“读论语,学做人”这么一个活动。所以我提出进一步要读《论语》。《论语》是儒学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经典,它的中心思想是讲做人。今天提倡读《论语》,主要也是要学做人。从现在社会现状看,大家都感到,我们的社会缺乏信仰,没有精神支柱,道德沦丧;很多人对于究竟为什么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感到迷惘。还有,中国人一向以礼仪之邦引以自豪,但是现在到了国外却被人批评为不文明,这就是说当前有学做人的需要。而我们要从我们的文化中找寻资源,首选的就是《论语》;只停留在《弟子规》,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这就是我倡导开展读《论语》,学做人活动的原因。很多先生都希望《论语》进课堂。我赞成这个意见。不过,《论语》进课堂实现起来比较难,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所以,我想我们可以把思路放开点,不把希望全寄托在进课堂,先从民间做起来;如果你认可这个活动,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开始去做这件事。这样就可以把这件事推动起来。

李存山(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

儒家文化的“常道”是什么?汉代以后把孔子所说的“相因”解释为就是“三纲五常”。实际上,“三纲”并非儒家文化的“常道”,而是汉儒为了适应秦汉政治制度所增益,它用“阴阳”比附君臣、父子、夫妇,其源出自黄老之学的《黄帝四经》,它所蕴含的绝对尊卑和绝对主从关系也不同于先秦儒家所讲的,实际上出自法家韩非。儒家文化的“常道”应该是指先秦儒家和秦以后儒家所一以贯之、始终坚持、恒常而不变、具有根本的普遍意义的那些道理、原则、理想或理念。以此为判据,我认为儒家文化的“常道”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其凝聚为《易传》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与我们的时代精神相契合的,而且它可以参与到我们对时代精神的构建。我们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里既继承了儒家文化的“常道”,又对历史上的儒家思想有所“损益”,所“损”者如君为臣纲等等,所“益”者如市场经济、民主法制等等。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正在走向复兴,一个强盛的中国奉行“与邻为善”、“和谐世界”的外交方针,这也是世界人民的福祉。

林安梧(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

这次来参加会议,在我们的会场上,大家讨论的蛮热烈,从早上到下午,讨论的议题是《如何保持儒学的精华如何保持儒学的特色》。从大家的讨论我发现了几个特点:从古希腊到当代,从日本到西方。在讨论过程中大家最关心的是怎么发扬怎么落实,这些年来也是一再被提及,这个问题我想是整个中国文化到了一个真正的春回大地的时候了,但是我的感觉就是有一点雷声大雨点看似也不小,不过很可能大地承接到的水还不够,所以真正是否真的春回大地值得我们努力。这点跟我们看到的,包括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有很大不同。这些华人他们文化基本上杂糅了古宗教或者民俗。有人说民俗宗教像杂草一般,不过杂草为维护水土最重要的,它有这样的一个功能,所以这些在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保持了很多宗教的传统。21世纪是以一种多元文化对话的世纪。我们能够为这个人类文明提供些什么呢?儒学不只是人间的伦常之学,他是大礼者与天地同节也,大乐者与天地同和者也,天人性命贯通之学,这部分他在常民世界里就有了。这是儒学的一个生长,儒学的生长是个重要的时候了,我这次来,有些感触,这些也是会上大家讨论引发的一些想法。我愿意说看到年轻一辈对儒学的投入,对古典的熟悉,整个儒学文化正在春回大地当中,我希望真的能够落实,能够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在大地春回中,这是我的一个小小期待。吴锡标(衢州学院教授)

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提到孔氏南宗的时候,常常提到衢州孔氏家庙,第二个把衢州孔氏当作孔氏南宗,其实我们这样认识孔氏南宗的话,显然是不对的。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应该把视野再放大一些,走出南宗家庙也走出衢州孔氏,从更深的范围更广的领域里面去认识孔氏南宗。.孔氏南宗我们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识,第一方面他是中国文化。第二方面他是一种地方文化。第三方面他是一种政治文化。第四方面他是一种思想文化。孔氏南宗无论是在衢州也好在江南其他地方也好,它对民间思想文化的传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无论是在民间教育还是放在书院当中,他对推动儒学的演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当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责任。从以上这几个层面说孔氏南宗不仅仅是衢州的孔氏南宗,也是浙江的孔氏南宗,也是全国的孔氏南宗,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共同的努力把他推向更广的层面,使他成为世界的孔氏南宗。

第四篇:历史 中国古代名将

中国古代名将

开国,平叛,安边。

战术高超者

一战成名者

影响巨大者

春秋

1.孙武——(前535年—?)

兵家圣人、百世兵家之师。字长卿。军事家、政治家。与伍子胥合力攻入楚国都城。作《孙子》十三篇,为后世推崇备至

2.伍子胥——(前559~前484)军事家、政治家。名员,字子胥。初为楚人,楚王无道,杀其父兄。辗转入吴,辅佐吴王阖闾,强盛吴国。与孙武合力,攻入楚国国都,掘平王尸,鞭三百。后因谗言被夫差赐死。

3.先轸——(前?—前627)

晋中军元帅,指挥城濮之战,奠定晋国霸主地位。崤之战,第一场歼灭战。外交伐谋,开启兵家诡道。后因怒斥君主,自觉惭愧,自杀式冲锋而亡

战国

1.吴起——吴子(前440-前381)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武庙十哲。作为军事家与孙子齐名,作为政治家与商鞅并论。在魏而秦不敢西进,在楚而三晋不敢南图。在魏魏强,在楚楚盛。首创魏武卒。开商鞅改革先河。平生七十六战,六十四胜,其余皆平。著作《吴子兵法》武经七书之一。后因改革触犯楚国贵族权利,被楚贵族杀害。

2.白起——杀神、人屠(?—公元前257年)

军事家。战略家。秦武安君。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武庙十哲。战国时代赫赫有名的将军,好歼灭战,以歼灭敌军主力为战略思想。以战止战,以杀止杀。战术灵活,指挥艺术高超。百战百胜,无一败绩,指挥鄢郢之战,伊阙之战,长平之战。一生歼敌一百三十多万,攻城七十余座。在世时,三晋与楚无敢攻秦。后被昭襄王赐死。六国闻白起死,举杯相庆。

3.孙膑——(?—前316)

军事家,鬼谷子弟子,孙武子后人

。精通兵法。受同窗庞涓陷害,受膑刑,后入齐,以军师身份指挥桂陵之战,批亢捣虚,攻敌之必救。马陵之战,减灶计,诱杀庞涓。两次大败兵锋正盛的魏国。奠定齐国霸主地位。著有《孙膑兵法》。马陵之战之后不知去向

4.廉颇——(前327-前243)赵国将军,战国四大名将,战功卓著,为赵国转战四方。擅长防御战,长平之战初期,以阵地战成功抵御秦国进攻。长平之战后,击败浑水摸鱼的燕国军队。被赵王猜忌,辗转魏楚,并无功绩,老死于楚国

5.李牧——(?-前229)

赵国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赵武安君。守备赵国北方,大破匈奴,使赵国边境安定十数年。召还朝中,屡破强秦,成为秦国心腹大患。平生未尝一败,是战国后期东方六国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将军。赵王中反间计,杀死李牧,三月后,赵国灭亡。

6.王翦——(?-?)

秦国军事家,武成候,战国四大名将。始皇尊其为师,帮助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居功至伟。急流勇退,安享晚年

7.乐毅——(前?—前?燕昭王惠王)

燕国军事家,燕昌国君。率五国联军攻齐,下齐七十余城致使齐国几乎灭亡。使齐国一蹶不振。不复东方大国形象。后被燕王猜忌,归隐而去

8.田单——(前?—前?齐闵王襄王)

齐国贵族,齐安平君。出将入相,指挥即墨战役,运用火牛战,大破燕军。短时间内收复齐国故土

9.匡章——(宣王威王闵王)齐国名将,桑丘之战,击败千里入侵的秦国军队。伐燕,征楚,攻秦。统三国联军,攻陷秦国函谷关,秦国求和。后六国再无入函谷关者。

10.赵奢——(?—?惠文王孝成王)

赵马服君,指挥阏与之战,一战封神

1.蒙恬——(?—前210)中华第一勇士,秦国将军,灭齐有功。后率军三十万,北筑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经营河套平原。后被秦二世赐死

2.王贲——(?—?)将领,王翦之子,通武侯。秦始皇灭六国主要将领,灭魏、燕、齐

3.章邯——(?—前205)

秦少府,将领,雍王。大秦帝国最后一根顶梁柱,率军转战四方,消灭各地起义军。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秦朝的灭亡,杀死项梁。巨鹿之战投降项羽,后败于韩信。自杀而亡。

4.冒顿单于——(前234—前174)匈奴单于,杀父自立。雄才大略,即位初期,忍辱负重,麻痹强大敌人东胡,而后将其一举击败。统一漠北草原。随后征服西域二十多小国,控制西域。“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缔造了最为强盛的匈奴帝国。汉建立后,刘邦亲自出征匈奴,冒顿用计围刘邦于白登山,绝汉军粮,刘邦用陈平计,侥幸得脱,遣使求和,为汉朝奇耻大辱。

1.项羽——(前322—前202)西楚霸王,名藉,字羽。中国勇战派代表。“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初起兵,展现无双武力,独自格杀百余人。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消灭秦国主力军队。掌天下,分诸侯。彭城之战,以三万兵急袭刘邦联军五十六万,大获全胜,雎水断流。然而四面皆敌,不断作战,且未能有稳定后勤保障。最后为刘邦统天下之兵所围。突围至乌江,最后一次展现无双武力。身杀汉军数百人,自刎而死。

1.韩信——(前230—前196)兵仙,西汉开国元勋,军事家,战略家。齐王,楚王,淮阴侯。大将军,相国“王侯将相”荣加一身。汉初三杰,武庙十哲。萧何称其“国士无双”,刘邦乃拜之为大将。独自领军作战,出陈仓,定三秦,平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与刘邦会合围项羽于垓下,全歼楚军。天下无能与其争锋。汉之疆土三分之二出自韩信之手。“功高无二,略不出世”。后人称“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楚汉之际,天下局势皆在韩信之手,向楚则楚强,向汉则汉胜,自立则三足鼎立。后因功高震主,不知收敛。被斩于长乐钟室。

2.英布——(前?—前196)“汉初三大名将”,楚九江王,汉淮南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楚汉战争期间,隔岸观火。后被刘邦策反,共围项羽于垓下。归汉后造反被杀。

3.彭越——(前?—前196)“汉初三大名将”汉梁王。常年率兵扰乱项羽后方,袭其粮道,使其疲于奔命。堪称游击战争鼻祖。后因被诬造反,被刘邦杀死。做成肉饼

4.樊哙(前242—前189)汉开国将军,舞阳侯,相国。早年从刘邦起兵于沛县,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作战勇猛,攻城先登,临阵杀兵。刘邦称帝后,帮助刘邦平定各路反王,稳定刘氏统治。

5.曹参——(前?—前190)汉平阳侯,丞相。从刘邦起兵于沛县,身经百战,屡立战功。破二国,一百二十二县。汉开国功臣第二位。继相位,与民休养生息。恢复大汉生气。

6.周勃——(前?—前169)汉开国功臣,绛侯,丞相。随刘邦起兵于沛县。身经百战,屡立战功,攻城好先登。刘邦言“安刘氏必勃”。吕后死后,与陈平共铲诸吕,保存汉室。

7.灌婴——(前?—前176)汉开国功臣,颍阴侯。丞相。作战勇猛,统领汉军骑兵,屡立战功。用兵迅速且勇猛。潍水之战,韩信败龙且,灌婴手下斩龙且。垓下之战,项羽突围,灌婴紧追不放,逼项羽自杀。刘邦称帝后,帮助刘邦平定异姓诸侯王反叛,吕后死,协助铲除诸吕

8.周亚夫——(前199—前143)汉军事家,条侯,丞相。周勃之子。治军严谨,驻军于细柳军营时,文帝入营,尚需通禀。景帝时七国之乱,统帅汉军,三月平叛。挽救汉朝。后因事下狱,绝食而死。

9.李广——(前?—前119)飞将军,汉朝大将。初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夺旗扬威。后长期驻守边境,与匈奴交战。作战勇猛,保境安民。匈奴畏惧,数岁不敢入侵。但自己也经常损兵折将。后随卫青北征匈奴,迷路,自杀。

10.卫青——(前?—前106)字仲卿。西汉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多次北征匈奴,为汉开疆拓土,战功赫赫。用兵深入,出奇制胜漠北之战,与霍去病深入漠北,几乎消灭匈奴有生力量,威胁汉朝的匈奴边患,基本解决。

11.霍去病——(前140—前117)卫青外甥,西汉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勇猛果敢,骁勇善战,精于骑射。用兵灵活,擅长千里奔袭,出奇制胜。继承卫青战法并发扬光大,将骑兵机动性发挥到最大。古代最优秀骑兵将领之一。自18岁初上战场,多次北征匈奴,使匈奴闻风丧胆。漠北之战,与舅父卫青深入匈奴腹地,大破匈奴,使之元气大伤。漠北之役,霍去病封狼居胥,饮马瀚海。成为中华民族武将最高荣誉之一。因病去世

12.赵充国——(前137—前52)字翁孙。西汉将领。早年从李广利征讨匈奴,被匈奴大军围困。充国率百余人突出重围,身受二十余创。后以古稀之年,督边西陲,下令屯田,长期与羌人对峙,只打必打之战,瓦解羌人各部联合,收买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最终平定羌人叛乱。

13.陈汤——(前?—前?汉元帝)西汉将领。出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时,审时度势。果断率领胡汉杂军,突袭匈奴,斩郅支单于。解除匈奴对汉威胁。边境安定半个世纪。“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其口

14.吴汉——(?—44)字子颜。东汉开国元勋,广平侯“云台二十八将”协助刘秀平定河北,击败收编各地农民军,壮大刘秀势力。消灭公孙述,平定川蜀。治军不严,为人诟病

15.耿弇——(3—58),字伯昭。东汉开国元勋,将领,好畤侯。“云台二十八将”,从刘秀平定河北,消灭农民军。率部转战山东,以寡军消灭张布十万军队,尸横遍野,平定齐鲁之地。军事指挥艺术高超,作战灵活,首创围城打援。

16.岑彭——(?—36)字君然,东汉将领,舞阴侯,“云台二十八将”。率军南征,平定荆襄

17.

第五篇:中国古代诗人雅号别称与历史

中国古代诗人雅号别称与历史

诗仙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点评:李白的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诗圣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点评:杜甫的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诗魔 白居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点评: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作诗非常刻苦,“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人称“诗魔”。

诗鬼李贺(唐代诗人 福昌昌谷(今河南 洛阳 宜阳县)人)点评: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创造出了很多璀璨多彩的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诗骨 陈子昂(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点评: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诗佛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点评:王维不少诗歌中有浓厚佛教禅宗意味,以禅入诗,故有“诗佛”之称。

诗杰 王勃(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

点评: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狂 贺知章(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点评: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诗囚 孟郊(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唐代著名诗人)点评:孟郊作诗苦心孤诣,元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诗奴 贾岛(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唐代诗人)点评: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诗豪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人)点评: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五言长城 刘长卿(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点评: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诗家天子七绝圣手 王昌龄(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点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诗神苏轼(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点评: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其诗更是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因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故人称“诗神”。

词中之龙 辛弃疾(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点评:辛弃疾善诗文,但以词明世。其《稼轩词》还六百二十余首,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冠两宋,乃人中之杰,故人称“词中之龙”。

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点评: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也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隐逸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故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凌云诗才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点评:李商隐享年只有46岁,却是唐朝上千诗人中极富才华的一位,在当时就享有很高的赞誉,故有“凌云诗才”之称。

中华诗祖诗魂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点评: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1.郑鹧鸪——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2.崔鸳鸯——唐代诗人崔珏因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3.寒酸夫子——孟郊一生坎坷,际遇凄凉,被称为“寒酸夫子”。4.长爪郎——唐代名诗人李贺因手指奇而长,被时人称为“长爪郎”。

5.杜紫薇——杜牧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6.温八叉——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呼他为“温八叉”。7.米颠——米芾性格孤傲,行踪怪痴,有浑号“米颠”。

8.贺鬼头——诗人贺铸,体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人家叫他“贺鬼头”。

9.贺梅子——宋代贺方回有首《青玉案》词,结句“梅子黄时雨”,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画圣吴道子、酒圣杜康(夏)、武圣关羽 书圣王羲之、医圣张仲景(东汉)、文圣孔子、史圣司马迁、药王孙思邈、神医华佗兵圣孙武茶圣陆明(唐)

三苏:苏轼、苏询、苏辙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刘白:刘禹锡,白居易 三班:班固、班彪、班昭 两司:司马相如、司马迁 大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春秋时期越国人)、王昭君(西汉时期南郡秭归人)、貂蝉(东汉末年山西忻州人)、杨玉环(唐代蒲州永乐人(今山西永济)【杨贵妃】)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美女: 西施,貂蝉,王昭君,杨怀玉(杨贵妃),冯小怜,苏妲己,赵飞燕,郑旦,褒姒,甄宓

古代四大名妓:柳如是 苏小小 李师师 陈圆圆

古代十大名妓:绿珠 苏小小 李师师 如是 董小宛 陈圆圆 顾媚 李香君 小凤仙 赛金花

古代四大妖女(四大妖姬):妺喜、妲己、褒姒、骊姬

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 李清照 班昭 上官婉儿

蜀中四大才女: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 中国现代文学“四大才女”:庐隐、石评梅、萧红、张爱玲

古代四大丑女:嫫母、钟离春(钟无艳)、孟光、阮氏

古代四大美男:潘安 兰陵王 宋玉 卫玠 上古四大神兽: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

上古四大凶兽:混沌 穷奇 梼杌 饕餮

上古十大神兽:太阳烛照、太阴幽荧、青龙、白虎、玄武、朱雀 龙黄龙 螣蛇 勾陈

上古十大魔神:兵神蚩尤 战神刑天 星神夸父 水神共工 风伯飞廉 医师屏翳 幽冥双神 魔星后卿 旱神女魃 遁神银灵子

大荒十大凶兽:九翼天龙、赤炎金猊兽、冰甲角魔龙、珊瑚独角兽、裂天兕、裂海玄龙鲸、雷电蝠龙、八爪火螭、夔牛、蓝翼海龙兽。

中国四大发明:造纸(蔡伦)、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毕升)

中国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下载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历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历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儒家文化

    我与大人之道 我天生就是一个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人,“对于儒家文化”既熟悉又陌生,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与“儒家文化”打交道:“礼、义、廉、耻、仁、爱、忠、孝”是最......

    儒家文化

    1)儒家的礼仪有什么作用?孔子所说的礼乐文明,其内涵是什么 2)儒表法里是什么意思? 3)你认为汉武帝的治理理念有什么优点?如果有不足之处,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地方的不足?儒家的礼仪有......

    儒家文化与企业文化(精选5篇)

    儒家文化●企业文化徐全忠内容摘要: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现代企业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中国的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塑造时可以借鉴和吸收中国儒家......

    儒家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儒家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儒家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并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的精华是我们今天需要着力去继承和弘扬的。但是,由于中国儒家文化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

    儒家文化与法治精神

    儒家文化与法治精神 作者:《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8日 11版) 演讲人:陈云良 演讲地点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演讲时间:2015年10月 冷静对待儒家文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

    儒家文化与管理工作之我见

    儒家文化与管理工作之我见前言(20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殊不知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早已深深植入中华文明基因之中,又经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历代大儒扬弃传......

    儒家文化与中国梦

    儒家文化与中国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首次提出“中国梦”。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民族辉煌历史的美好追忆,对近代中国遭受苦难经历的深刻反思,对民族全面......

    论文 儒家文化与经济

    儒家文化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深刻影响浅探 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梁亦 20110384232 世界上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三种:以英美为代表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日耳曼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