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能有效性性的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能有效性性的研究报告
1.研究背景及意义 2.理论基础及依据 3.核心概念界定 4.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5.研究目标及内容 6.研究对象及范围 7.研究方法及运用 8.研究成果 9.研究影响与效果 10.问题与讨论 11.结论与建议
尾注、参考文献(按规范罗列)
附录(主要指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调查图表、实验方案、分析报告等)
摘要:从课堂导入及其设计的概念界定出发,对课堂导入及其设计从目的分析、设计原理、设计原则、设计类型、操作举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其中,在设计原理、设计原则、设计类型、操作举例等部分,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想法,并总结了教学实践中一些富有新意的做法,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导入 有效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问题的引入
常言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几分钟导入设计的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针对数学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研究小组对本校中高段三个年级共 1125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75.8%的学生反映数学教师上课时有课堂导入环节,但是也有 52.8%的学生认为课堂导入对于自己学习所起作用不大,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课堂导入形式单一。由此可见,在现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已经思考“应采用什么方法导入课堂教学”,但是对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思考不够,还只是限于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营造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导课环节的其他重要功能,有的甚至更没有将导课环节与其它课堂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设计导入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为题,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研究,通过优化课堂导入环节,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采用研究、分析、讨论、举例的方法,以数学课堂导入中几种常用的方法设计为例,总结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具体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具体尝试,是引入新课、启迪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的界定
课堂导入:应该是指在课堂教学伊始的 3-5 分钟内,教师和学生所有教学活 动的通称。
课堂导入设计:就是针对课堂导人阶段如何组织导入材料、怎样安排师生教学活动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设想和计划。虽然课堂导入部分在时间上只占整堂课的12%左右,但它同样具有系统的特性,因此我们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教学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和模式,教师不能把课程模式化了,同样也不能将导入模式化了,我们只是探索其一般的规律。
三、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①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②通过多样性的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加强导入教学的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以学生为本上来,促进新课程理念的转化。
2.研究内容
对小学数学典型课堂导入案例的分析,探讨多种形式的课堂导入策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3.研究方法
①文献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人已经做的研究 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②内容分析法:大量收集小学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分析。③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教师结合自身和对其他课堂教学实例的反思分析,实施对比教学,边研究边实践,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④经验总结法:在对反思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将课题研究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梳理,撰写有价课题的经验论文及报告。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现阶段课堂导入环节的现状
自课题立项以来,研究小级无论是在平时的随堂听课中,出去学习培训中还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都努力收集或运用一些较好的形式导入新课,并借助一些理论学习,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
1.以省市区级数学优质课,数学观摩课为主要参考对象,近距离聆听大师的教诲,了解新课改的最新动向,结合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关注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等。
2.自我时间走进课堂,调查研究导入的现状?
①采用访谈的方法,了解我们教师层面对导入的环节的认识: [问题]导入环节在上课之前都去设计过吗? 90%的教师回答在新授课之前都会去想一想导入环节的设计,想一想导入和新科之间的教学的关联和作用,说明我们的教师还是比较重视导入环节引入,但是在交谈的过程中,练习课、综合实践课,数学广角等课只有15%的教师考虑去设计。[问题]你是怎样设计自己的导入环节的? 5%的教师回答,每节课都是自己想的,设计的,75%的教师选择通过下载网络课件的导入环节;20%的教师通过其他的方式,例如练习题,教案中的导入设计。说明我们的教师虽然重视了导入环节,但是对如何在新课程下有效导入的思考不够,都是搬抄的形式。
②问卷设计调查我们的学生。1你上课那段时间注意力最集中:起始的10分钟45%,中间的25分钟40%,最后5分钟15%。但是通过调查学生说起始的10钟里,前1分钟一般都没有听,也不知道老师讲什么,后面的2—6分钟听得最认真和仔细。2老师前几分钟一般都是怎么上课的? 直接上新课25%,出示练习54%,操作游戏5%,口头讲授10%,其他7%。3你觉得导入重要吗?28%认为重要,65%认为无所谓,17%认为不重要
(二)和同伴仔细研讨课题导入的原则和作用
教师设计导入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把导入与本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遵循一定的原则。
教学的系统性: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束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构成了完整的教学,各个教学程序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要把导入与整个教学过程综合起来考虑,所以一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形成教学的高潮。
内容的科学性: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具体学科的特点,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要以理解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方式方法。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设计导入的内容。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仅仅是认知层面,还包括内在于知识符号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价值观。
(三)归纳总结导入的策略,探索不同形式的模式导入
知识所承载的文化以及现代的教学手段的发展使课堂的导入表现出更多的类型。不同的课型可以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同一课型也可以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研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精挑细选导入的方式。
1.依据“教学时间观”进行设计——直接导入——第二课时
即开门见山,一上来就将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或上课伊始就将即将学习内容做一个概述。引起学生注意,迅速的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典型语言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什么。前后一定是有相关联的。
2.依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设计——习题导入——起始课
①旧知导入 广大教师采用最多的导入方式是旧知导入。旧知导入就是通过复习旧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从而引入新知识。即以旧引新,主要的形式就是练习。从学生实际出发性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起点,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征、问题视野来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直接面临的社区问题或学生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中介,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世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由此来拨动学生理解与求知的心弦,引导学生不断地去研究。导语有针对性 对 导入要精心设计,做到短小精悍,要考虑到语言简明、操作简便,切忌繁琐复杂、冗长拖沓。导入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导课的基点在“导”,因此在情境设置上不要故意绕圈子、走弯路,语言上不要滔滔不绝而不着边际,应一语中的,切中要害,简洁明快,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②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的方法。如果已知的数学对象比较熟悉,新的数学对象通过与已知数学对象的类比,那么引入就比较自然。案例“比的基本性质”。比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方面都非常相似。如果在教学比时,引导学生将比与分数的性质进行类比,则关于比的教学将更加自然顺利。
③整体导入 数学章节教学最初从何入手?其实学生学习专题知识,首要是对其有一个全面的、高层次的、完整的总体看法。故我们可以在一个专题教学之前,将所教内容适当范围的总体背景,知识发生时的关联或演绎框架作一些概要说明,让学生对各部分知识在大范围内的地位和相互联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基本明了这部分内容的前因后果。
3.依据“活动的数学观”进行设计——操作导入 设计直观、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外显性实验活动来导入,不仅有助于学生头脑中建立动作表象,形成感知动作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能促进学生运用表象激发思维,进而促进学生建立符号表象,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能被绝大多数学生接受。
①直观导入 在学习新课题之前,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标本、模型、图表、幻灯、投影或电影录象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直观形象演示操作,感知数学知识,从而导入新课。案例 “轴对称”。“轴对称”概念的导入可以进行如下设计:(1)观察实物图片,鞋、景物等的对称。(2)观察一些几何图形对称。进而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模型进行归纳概括。
②实验导入 教师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通过演示或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发现数学结论,由此导入课题。
4.根据“建构学习观“进行设计——新知识点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如与一定情境相联系,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不仅使得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便于保持获取知识,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①问题导入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时,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
②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是设置情境利用与学生已有观念或知识造成认知冲突来导入新课。它使学生置于认知矛盾中,学生单凭现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暂时无法解决,故容易激起他们解决矛盾的强烈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始探究。
③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很多数学故事还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观念,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名言警句导入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感受新知,让枯燥的数学教学更具诗情画意。
从实用的目的出发,从教学活动方式的角度,我们主要结合小学数学中的一些典型的课堂导人实例,对课堂导人从理论分析到实例探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得出: 其一,课堂导人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其中,创造性的成分、艺术性的成分都很多,并且,师生在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方式是很关键的问题。只有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动”,才能很好地设计教师的“导”;
其二,进行课堂导人设计时,应把握好前面所述的课堂导入设计原理及原则,注意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协调,保证教师以较快的速度进入角色,保证学生以较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
五、研究的成效
1.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良好情绪,这种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因此,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而言,教师通过良好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决定着小学生学习结果的好坏。
2.其次,有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学成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老师教的好不好,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提高,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很好的契合,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而好的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可以使同学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集中注意力于所学的内容,这样一来,这种契合就会形成,进而使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良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预想一年后,有 90%的教师选会去设计一下课堂的导入环节;25%的教师能花一定时间去研究,而不是一味的抄袭和下载导入。
3.最后,有利于学生学习绩效的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是提高学生学习绩效的关键所在。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记忆力和其他各种学习能力非常好的阶段。因此,教师通过好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认识深刻,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来,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提升。
六、存在的问题
对照我们导入的教学现实,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我们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但是只有25%的教师会去全面思考导入环节的有效性。主要的问题和症结在于认识上的“误区”及以下几个方面。误区分析:
(1)一味强调引入,课堂本末倒置。
这是课堂改革中课堂引入的另一个极端,教师一味强调课堂引入,课堂中花大量时间来引入,致使淡化了探究新知的课堂主体,学生不能很快从“引入”进入本课的重心。作为课堂引入,虽然很让学生感兴趣,可是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致使课堂时间不够而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本节教学重点“正负数的概念及应用,有理数的分类”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草草了事。
(2)引入方式传统,伤害学生自信。
知识是有连贯性的,这是不错的,可是课堂引入还常用“复习”提问等传统的方式。是不妥的。教师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再简单不过的问题,还是有少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知道答案,如果教师一上课便点他们回答问题,他们答不出来,即使老师不会责备他们,而他们自己也会感到没有面子,无形地伤害了他们的自信心。这节课也就没有信心学好了。这样的引入方式显然是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我们常说,我们不关心你的过去,只关心你的现在和将来,教学也是这样,教师不宜在课堂引入时采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就是为了有意识地避免检查学生的过去。削弱学生的自信和对新知识的渴求心理。
(3)引入过于花哨,缺乏数学味
数学就是数学,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维持,主要在于教师所提供的数学问题的难度对他们是恰到好处的。这些问题应有明显的数学学科特点,围绕这些问题他们能够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并有所收获。学生并不在乎热闹和花架子。有时候我们过分的追求使用图片等,这样使引入所引用的问题离学生的数学思维比较远。
问题方面:
1.教师在设计导入时,从自己的理解和预想出发,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他们出现的反映。教师将导入构想付诸课堂教学实际时,对学生的问题考虑不周而 无言以对,由此可能导致课堂的混乱,有的教师将课堂教学一厢情愿地继续下去,但学生的思路却随着自己的问题发散开了。2.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努力打响第一炮。当然,导人方式很多,如猜谜语、听音乐,简单的一个设问,普通的一声问候,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短的一个新课导入也犹如一只小小的麻雀一样,处处体现着现代教学理念的精华之所在:生活与实际的介入、科学艺术化的教学手段、引导迁移变通培养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另外,在新课的导入过程中还折射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尤其再某些教学观摩课中,授课教师过多地考虑听课者的好奇,不去理会学生的感受。教师在选择其他融入形式时,要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所设计的导入结合考虑,不能脱离教学而故弄玄虚。
总之,课堂引入要坚持简洁性、趣味性、形象性、导向性的原则。导入形式的多样化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和运用知识,不能费时过多,在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后,应该立即投入新课的学习中去,并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而整个教学就是一场戏。这场戏的优劣好坏不能由其中一个来决定,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即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密切结合,共同完成整场戏,以求大家共同所期望的结果。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程中学数学应该重视课堂引入。
参考文献: [1] [日] 佐藤 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03.[ 2 ] 刘远涛.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J].新课程,2009,(12).[ 5 ] 陈志刚.反思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三离”现象[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9,(21).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
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课堂导入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在课堂导入上却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例如: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不重视教学中“导入”环节,认为导入太浪费时间,不如抓紧时间教书本知识或加强练习;有些教师虽然也很关注导入,可形式过于单一且呆板,譬如:回顾己学过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并从这些预备知识中转入本节课的学习;还也有些教师一直都很注重课堂导入,但是“事倍功半”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基于对上述情况的分析,本研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数学学科的特点等内容,设计课堂导入,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旨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研究的内容
.小学数学典型课堂导入案例的分析。
2.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性的导入。
3.探讨多种形式的课堂导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课前的预设能力和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
2.通过研究,探索如何从贴近学生生活、调动学生兴趣、找知识间的连结点、脱出教材制约等方面,来创设有效的探索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
3.通过研究,促使教师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四.理论依据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作用在于让学生热爱数学,迫切希望了解数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而课堂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在讲解新知或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始环节。
理想的导入是老师经验、学识、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应注重内容美,要能唤起学生的情趣,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美;引人的导入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愉悦,从而引起共鸣,使他们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中。
同时,良好的新课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的教学风格。因此,运用合适的导入方法,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五.关键词的界定
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三至五分钟不等)与新课内容相关的课引,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教学是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育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每堂课的开头也必然不同,因此课堂导入方法要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实际选取不同的导入方法。
六.研究的实施对象和范围
XX区XX小学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
七.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12-XX.2)。
.收集与学习有关课堂导入的基础理论、书籍,了解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制定研究计划,商讨实施步骤,撰写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2-XX.4)。
.根据上阶段查阅的文献资料,系统分析,构建研究方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课堂导入设计。
2.结合“同课异构”,分析、讨论课堂导入设计的不足和成功之处,选取其中几节课,形成个案分析。
3.加强案例收集,及时反思,并在网络平台上与同行分析交流。
4.邀请同行指导,不断调整实验方案,摸索改进,积极实践,并进行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4-XX.6)。
.通过对比,整理筛选有效的反思方案,指导教师积极运用。
2.根据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启示、反思案例,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相关论文。
3.整理并汇总研究材料与阶段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八.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2.观察法。制定课堂观察量表进行课堂观察。
3.案例分析法。大量收集小学数学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4.经验总结法。对教学实录、教学案例的课堂导入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九.预期成果
.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2.教育随笔、教学反思、教学日记。
3.展示相关课题的优秀课例示范资料。
4.攒写相关论文一篇《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研究》。
第三篇: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
长沙高新区南塘小学
张珍
课堂教学不仅应使学生获得发展,老师也要得到提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这是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教师不断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这是课堂教学最根本的吸引力。
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需要许多技能,由于文化背景、教学传统和分类思想的差异,对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也各不相同。其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并应用广泛。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可以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样的学生、教材和教学条件,会由于教师采用不同的导入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很多,如情境呈现、假想模拟、悬念设置、故事陈述、旧课复习、提问诱导、习题点评、铺垫搭桥、比较分析等。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方法和类型也很多,但我最常用的是旧课导入,又称原(旧)知识导入。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因此,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入、旧知识是新知识的生长点的关系,要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找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结的交会点;在交会点处下足工夫,复习旧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从已知的领域进入未知的境界。故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原(旧)知识导入,我采用了复习导入、直观演示导入、作业讲评导入、直接导入等。
一、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有利于学生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作了铺垫,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从而完成以旧引新的任务。我现在教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中的连续退位减”,在教学例2:507-348时,根据课本内容例1:517-348中的被减数517改为507,想想: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你能做出来吗?让学生自行解决,很快就有学生做出来了,并且陈述了计算过程: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当十。十位上是零不够减就要向百位上退1是100加上个位数再去减。我表扬了这位学生,并说明了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连续退位减法。从而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学生学得很轻松。
二、直观演示导入
直观演示导入,是一种先通过提出问题,从问题入手,自然而然过渡到课题教学的导入方法。如在教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我拿了一个和它同底等高的圆柱形教具,问学生,你们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吗?学生都说会,那你们想办法能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来推断圆锥的体积公式可以吗?于是我请二、三个学生上台,告诉他们演示。先把圆柱里装满米,再往圆锥里倒,三次正好倒完。这时候台下
1有学生马上举手回答,老师我知道了,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其他学生也
3说是的,这个时候,我又让学生观察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这个圆锥与圆柱的底和高一样,于是又拿几个不同底等高或者同底不等高的圆柱做同样的实验,结果不一样,这时又有学生回答,圆锥的体积公式应该是与同底1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不是与圆柱同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就不一样,这样通过直观3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基础。
三、作业讲评导入
作业讲评导入,一般是通过对学生练习、作业、试卷中出现的问题或教师有意设计的某种错误,进行分析、讲解,导入新课,或者是对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具体创见性的特殊处理方法或特殊看法,进行讲评、导入新课。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我先讲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作业2121与的大小”的解题过程:因为里有2份,里有1份,27272212份>1份,所以>。然后分析:由于是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7份取其7271中的2份,而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不能只看取的份数多2后,再给出:“就判断其大,还要看平均分成的份数的多少,如果平均分成的份数不相同,所取
222411=×=,=***×=,而<;所以<。在这里如果要求比少多少,如何列式?
7714141472212就有学生回答-。要计算这个式子,如何算出其结果呢?这就是本节课要研27的份数也不相同时,就必须进行通分。正确解法是:因为究的“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样使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从而掌握计算方法和算理进行正确的计算,突显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就是开门见山,紧扣教学目标,要求直接给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及知识之间的关系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通常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标本、模型、图表、幻灯、投影或电影、大赛等,或上课时教师运用巧妙的方法直奔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迅速定向,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和基本轮廓,感知数学知识。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拿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物体,如粉笔盒、书本、文具盒、砖、牙膏盒、积木等,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是正方体。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性呢?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样的导入,只短短几句话,既说明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着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几何体,体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又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思维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但直接导入一般适宜于学习积极性较高且具有一定意志力的较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不常用。
其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很多很多,我只略举几点平时用得比较多的、又觉得学生容易接受的简易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重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导入,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四篇:精心设计小学数学课堂导入
成功在一个好的开端
泸县福集镇金银学校 万明树 邮政编码:646106 “在记忆实践中,存在列在表中最前面的几个字比中间的字易于记住的倾向。”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所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理想的导入是老师经验、学识、智慧、创造的结晶。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要因教学内容而异,因人而别,然而,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的情绪。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运用新颖恰当的导入方法,就能做到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又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精彩。下面,就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新课伊始,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通过自己语言的铺陈渲染、生动描绘,让学生随着幽默轻松或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并能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取得水到渠成的教学功效。
例如:《分数基本性质》一课的导入,教师编了这样一段童话:一 天,猴妈妈得到了三个同样大小的饼(演示三个圆纸片),她把三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8份、12份,让三个孩子分别取其中的3份、6份、9份(板书3/
4、6/
8、/12),话音刚落,三只小猴子瞪大眼睛望妈妈,好像在说:妈妈今天怎么啦?3/
4、6/
8、9/12,一个个各不相同,以前妈妈可从不偏心呀?猴妈妈看透了小孩子们的心思,神秘地笑了笑说:“孩子们,妈妈的分配公平吗?为什么呢? 你们好好想想吧?”这时,老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然后取其中的3份、6份、9份(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要对应好)进行比较,最佳的教学情境创设成功,该是讲授新课的时候了。
二、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使心理是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教师要善于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个内容时,我先写出411这个数让学生计算一下,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通过计算知道它能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随便出一个多位数,我则迅速判断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十分诧异,同时又有些怀疑。“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做的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吧。”我借机导入了新课。此时,学生的思维已被教师巧妙的设疑引向高潮,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在上《小数的性质》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在黑板上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你有办法使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顿时同学们就议论了起来,有的说:可以在这三个数的后面分别加上单位米、分米、厘米,那么1米=10分米=100厘米;有的说:也可以分别加上元、角、分等单位;有的则说:还可以在10、100中添上小数点使它们相等,也就是1=1.0=1.00。接着我就提出问题:它们会相等吗,那就让我们一同来验证吧。顺势也就引入了新课。简单的三个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数学课堂唤发生命力。学生学得高兴,教师也教得愉快。
四、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采用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知道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运用我们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小明家客厅与卧室要装修装地板砖,客厅是40M2,卧室一共是30M2,一共用了1400元,问装修客厅与卧室各用了多少钱。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按比例分配,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和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情景导入
小学课堂导入技巧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新课的技巧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万事都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在一堂课的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因此,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致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之中,还能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同时,良好的新课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 “窗口”,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的教学风格。
那么怎样的导入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打下基石呢?
数学新课导入是教学首要的一环。数学新课导入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数学新课导入必须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任务,具体的教学内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一堂课的开始便被牢牢地吸引住了。下面,结合一些教学的实际,深入介绍十点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和策略。
一、关注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下开始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和热心’,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开课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课堂案例】在教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这堂课时,教师以亲近的谈话交流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
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小结】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案例中的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俯下身子看学生”,把自己作为学生中间的一员,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愿意吗?”、“可以吗?” 随和的话语、亲切的交谈,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极大尊重,伴随“穿不穿爸爸的衣服”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极具亲情味的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情绪体验无疑是愉快的,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高涨的,学生的思维已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学科领域,而是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二、合理有效地创设导入情境,能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投入学习。
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情境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顺利开展新授课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导入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情感共鸣,带着疑问与欲望走进课堂内容的学习,并在情境创设中对所学内容在认知上形成知识建构,方法上主要采取谈话的方式,教师通过问答、谈话等,带领同学走进预设的情境,并通过师生交流进一步感悟情境,深层感知学习内容。
因此,在课的一开始创设一个适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情感反应,可以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自主地投入到一堂课的学习中来。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抓住孩子们的心。
(教师出示三个角度不同的滑梯,如下图)
师:想滑哪个?
生:第三个,因为刺激。
师:哈哈,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矮一些,最后一个最高。师:还有不同吗? 生:角有不同。
师:对,这些角有大有小。
师:滑梯的角度到底多大才合适呢?这就需要我们量出角的大小。
【小结】我们的教学都极力提倡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宽松的,适合于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教学情境,数学教学情境的形式是多样的,最好要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只有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最感兴趣。创设情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同时要注意情境创设的思考性。因为创设情境不在于气氛营造是否热烈,而在于它是否刺激或引起学生的主体性反应,并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状态。
三、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说有故事可听,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几分之几》这堂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知识作深一度的思考。
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时引入新课,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小结】以简短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也是一个精彩的课堂开头。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课堂上把数学知识“蕴藏”于在有趣的故事中,能很快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整堂课,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充满生机,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教师也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巧设悬念进行导入,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数学天地。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个疑问来促使学生们思考,做到在玩中学,学中完。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休的图片)
师:大家认识他吗?这是一休,一个聪明又可爱的日本小和尚。老师有许多有关他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大家想听吗?
生:想!
师:天皇嫉妒一休的聪明与勇气,处处为难一休。有一天,天皇把一休关进了死牢。按照法律规定,死囚在临刑前还有最后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生”和“死”两张纸条,一休摸到“生”则可以生还,摸到“死”便会被天皇处死。
师:你们认为一休摸纸团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谁能用“可能”说一句话预测一下结果呢?
生:他有可能摸到写有“死”的纸团。生:一休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条。(师板书:可能)
师:可天皇偏偏想让一休死,于是天皇派人偷偷拿走了盒子里写有“生”的那个纸团,换成了一个写有“死”的纸团。这回,同学们想一想,结果会怎么样?谁能用“一定”或“不可能”来预测一下结果?
生:一休一定会摸到写有“死”的纸团。(师板书:一定)生:一休不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团。(师板书:不可能)师:一休难道就真的没有救了吗?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一定发生、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相信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一定能救出聪明的一休。(师板书:可能性)
【小结】教学时以悬念作为引发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不但会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浓厚兴趣。“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用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使学习内容变得更为真实、生动、有趣。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中的体验。”所以说以现实生活为原形的课堂教学,正是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相联系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要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堂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小数并了解小数的意义。
(教师把准备的一些人民币放在讲台上,用投影仪出示一组商品的图案及价格,要求学生按商品的价格付钱)
书包 15元 直尺 0.2元 钢笔 4元 铅笔 0.8元
师:同学们去文具商店买过东西吗?现在老师当营业员,你们当一回顾客。如果买一把直尺,你应该怎样付钱?
生:我付一个两角的。生:我付两个一角的。师:如果买一支铅笔呢?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三个一角的。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一个两角的,还有一个一角的。师:谁还有不同的付钱方式? 生:我可以付四个二角的。
生:我付的是八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生:我也可以付四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
师:投影仪左边的两个钱数大家非常熟悉,都是整数。右边两个钱数看来也不陌生,都是小数,分别读作零点二和零点八,并会用付钱的方式表示这两个小数,知道了0.2元表示2角,0.8元表示8角。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小数。
【小结】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我们应该将数学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六、利用旧知识做铺垫进行导入,过渡到新知,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这堂课时,因为在前面的知识中学生们已学过整数的除法,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新旧知识对比的方式让同学们更容易区分并掌握新知识。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六个梨和三只盘子。)请问同学们试试如何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
(学生们很快分完,并纷纷回答)师:好的!大家完成得非常好!(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梨)
师:现在一共有七个梨,请大家再把这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
(学生们观察了以后,纷纷说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
【小结】这种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醒学生的内驱动力,也为学生在新的知识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到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要掌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又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利用亲手实践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操作学具来导入新课。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这堂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厘米有多长?再数一数1厘米中间平均分成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拿出一把直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学生纷纷比划)
师:好,再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这个圈尺1米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分米?
生:边比划边回答1米等于10分米。
师:好的,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拿着尺子量一量家中的那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米、1分米、1毫米?
【小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把握得更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对所要学习的概念可以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进入新知识学习,有更便利的捷径。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听得到的事实,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八、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置身于游戏之中,思维会更活跃,能增添学生学习知识的乐趣。
游戏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游戏导入就是指通过引导学生做游戏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促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学习兴趣与数学自然而然地得到增长。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引人入胜的游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循环”“无限”等概念。
师:(老师演示)这个节奏能拍出来吗?(学生一起拍掌,中断后提问)
师:你们拍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
生:我们全班同学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这样相同的节奏拍的。师: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
生:要拍很多很多次。生:要拍无数次。
师: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 生:是有限的。
【课堂案例2】在教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游戏这样进行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搞一次拍球比赛,大家等下推荐6个人上来,分成两个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好。师:(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好,那现在就选这六位同学作代表,先分成甲乙两个队。每人拍5秒钟,请同学们当小裁判,老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
师:比赛开始!
(两个队的同学都开始拍球,学生们纷纷鼓掌,喊加油)
师:乙队分别拍了8个、13个、14个,甲队分别拍了11个、14个、16个。现在请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口算或用计算器计算每队的结果。
师:(热情洋溢地)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47个,乙队拍了35个,甲队胜了。我对获胜方表示祝贺。
(这时老师要求加入乙队,现场怕球5秒钟,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现在老师又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欢呼,甲队则没有反应)
师: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
生:我们队3个人拍球,乙队4个人拍球,这样比赛不公平。师: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对总体水平的高低吗?
(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重,学生提出“平均数”)
【小结】合理地运用游戏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课堂教学的成功铺下基石。但是,有的老师利用游戏进行导入时,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现象,如:游戏内容设计太过呆板、不丰富且不新颖;游戏展开不够生动活泼;游戏结构不合理等。因此,教师应多思考游戏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技巧性,使之更好地为数学课堂的教学服务。
九、运用归谬的方式进行导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正误比较,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从中意会或感悟到正确的方法。
归谬,是首先呈现错误的内容或假设错误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对这一内容或观点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及其荒谬可笑的结论。这种导入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归谬导入。
允许学生放错,给学生一个重新认识、思考的过程,在我们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学时不妨针对学生较难理解、易忘记的知识点设几个“陷阱”,引诱学生犯错,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主动、积极地思考,进而留下难忘的印象。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堂课时,教师可以归谬导入的形式让学生们走出认知的误区。
师:(拿一个长方形框架)大家认识这个吗? 生:这是制作风筝的一个普通的框架。生:长方形框架。
师:如果这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8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答略)
师:你能在不破坏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改变它的形状吗? 生:拉长方形的对角。
生:捏住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向外拉,它就变了。师:变成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这时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猜出它的面积吗? 生:它的面积不变,还是80平方厘米。生:它的面积比80平方厘米小了。生:比80平方厘米大了。
师:哪位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呢?相信你们学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就会茅塞顿开了。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堂案例3】在教六年级下册《量的计量复习》这堂课时,可以故意用错计量单位,导致错误,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错用计量单位引起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写日记,我们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写好日记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请看——
今天是2007年4月30日,星期三。
早上六点半,我被闹钟吵醒,便从长8厘米、宽4厘米的床上爬起来,我拿起一支长15米的牙刷刷牙,不知不觉过去了2个小时。想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不能迟到,于是我赶紧端起一杯200升的牛奶一口气喝完,背起1200千克重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生:哈哈大笑。这位同学的日记里计量单位用错了。
师:太棒了,可见学会正确使用计量单位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
【小结】《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是课程目标实施的对象,而且是我们教学的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共同创作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而动态生成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要求从学生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只有合理利用学生资源,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十、运用巧妙的猜想导入新课主题,促进学生学会独立猜想、思考的能力。
猜想导入就是让学生根据已知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的内容作出推断的一种导入方法。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研究的问题往往是他们一知半解或是陌生的。导入时,教师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想的理由,逐步展现实质。
【课堂案例1】在教六年级上册《确定位置》这堂课时,教师可以运用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们进行猜想从而导入新课。
师: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家长会,开会时,家长一般都要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为了方便家长找座位,你怎么向家长介绍你自己的位置呢?
生:我坐在靠窗那一排的正数第3个。生:我坐在第4排的倒数第1个。
师:你这个“第4排”是从哪里开始数的? 生:从门口开始数。生:我在第2组。
师:第2组的同学有很多,如果只说第2组,家长能知道你坐在哪儿吗?
生:我是第2组第3个。
师:既说了第几组,又说了第几个,这样就能把你的位置确定了。为了方便,我们把左边这一组定位第1组,正数第一个同学定为第1组第1个,好吗?现在统一了标准,谁愿意说说自己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
(自由发言)
生:每位同学在班里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现在你只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来确定好朋友的位置)
【小结】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体会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