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六章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科目]历史 [年级]高二 [章节] 第六章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教案/高二
[文件] 第六章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oc [标题] 第六章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内容] 第六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 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4. 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是重点。它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一个整体。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2. 难点分析:(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以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尽管成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并没有改变,仍然处在封建军阀统治下,在思想领域中,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彻底,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在头脑,思想上是黑暗时期。在经济上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袁世凯上台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难点。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共同分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让学生分析对东西文化的正确认识是什么。课堂教学设计
师: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就是民主革命,根据领导阶级不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两个时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哪些阶级、阶层领革命,结果如何?说明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师:随着历史条件的成熟,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不是突然的。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孕育着新的革命的到来的条件,其中新文化运动就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板书第六章与第一节的课题)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
师: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仍然处于封建军阀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对外妥协卖国,对内残酷压迫人民,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激化和发展,预示着一场新的革命风暴必将来临。在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特点是什么?新文化运动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师:袁世凯上台后,大搞专制独裁,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袁世凯尊孔的目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师:有中外反动势力的撑腰,社会上出现许多尊孔团体,尊孔复古逆流猖獗,带动封建沉渣泛起,中国思想文化界一片乌烟瘴气,为中国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生:(回答)
师:1915年,正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新青年》旗帜鲜明反封建,立即引起国内知识界的关注。为什么改名《新青年》呢?
生:(回答)师:《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还有谁?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师: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新旧思想在北大斗争十分激烈。究竟用什么思想来冲破封建的罗网、启迪国民呢?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指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在《青年杂志》第一卷中,陈独秀指出民主就是人权。科学指自然科学,也包括从西方传入的社会科学理论,以及对事物的科学态度。“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地,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于人权并重”——陈独秀陈独秀说的“蒙昧时代”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生:(思考并回答)" 师:陈独秀还认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同学们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生:(回答)
师:当时,尊孔复古宣传很嚣张,尤其是1916年,康有为等上书北洋军阀政府,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并列入宪法,正引起激烈的争论。所以,批判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封建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突出问题。2.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指什么? 生:(回答)
师: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为什么他们把矛头指向孔子?生:(回答)师: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师: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
3. 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文学革命的内容有哪些? 生:(回答)
师:文学革命不仅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从文学形式上进行改革,还主张从内容上加以改革。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都投入了这一场文学革命。白话文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鲁迅的《狂人日记》等是白话小说的典范。俄国十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新内容?
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师:最早提出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是李大钊。他发表了一系列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赤旗的世界”指的是什么?
生:(回答)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李大钊敏锐地看出同法国大革命预示着世界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一样,俄国十月革命预示着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到来,这是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如果说举起民主和科学近代启蒙大旗的第一人是陈独秀,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社会主义新因素的却是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哪些?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相互补充)师:对东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生:(回答)
师: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内容。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动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最重要成果。
北京东直门中学 刘玉娟
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及经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 能力方面:(1)通过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共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五四爱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教学,使学生能分阶段的,并能完整的认识新文化运动。(3)引导学生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为救为进行的探索与抗争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不屈的探索与抗争才是中国不致灭亡的根本原因。(2)通过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的讲解,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爱国是学生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4. 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五四爱国运动历史背景的有关材料,最终得出结论,搭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条件框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国际条件,国内条件等,训练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思路。(2)训练学生自我设计问题,解答问题:如何形成历史事件背景的全貌,如何将事件经过结构化,对事件意义的分析可归纳为几个层次等。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是重点。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必然的。革命爆发的基础在于中国内部正式发生的变化。中国人民不屈的探索与抗争及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结构的大变动,是爆发革命运动的内在因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使更多的中国人清醒,必须寻求新的出路。而十月革命,恰好为在黑暗中苦半的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新的方向。这一历史背景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革命不可避免。同时自然反驳了一种错误的说法:“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就不会有五四运动”,这种说法夸大了偶然性因素,忽视了必然因素。
2. 难点分析:(1)观克思主义的传播。讲清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阶段特征,通过对各派别思想的了解,及“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分析,表明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知识分子,最终转向马克思主义,是根据自身的亲身实践,审慎的思考,才作出的抉择。(2)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要与以往的革命相比较,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目标、前途、历史背景等方面分析、体会,得出结论: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他们不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五四运动以后,领导革命的伟大历史使命就由中国无产阶级承担起来。这样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堂教学设计
师:请思考1840~1919年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都有哪些?结果如何?教训有哪些? 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思考并回答)师:(板书: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师: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1.中国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材料
1:民国初年新注册的工厂数(不包括矿山)单位:家材料2:辛亥革命前工人达50万~60万人;1919年产业工人200万,手工工场工人和店员已增至1200万;1912~1919的7年间,工人罢工130次,仅1919年的前5个月就达19次。师:分析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及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引起阶级结构的哪些变化。生:(分析概括,及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师:1918年新文化运动有了哪些新的发展?生:(回忆旧知识)师:为什么十月革命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启发了中国人民?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人民具有哪些特殊的吸引力?生:(对此并回答)师:20世纪初中国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中国的思想界正发生着大变动,而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否改变?黑暗的现状是否改变?生:(思考并回答)3.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材料1军阀护充军队数目:1914年全国陆军45万多人;1918年85万多人。材料2对人民的压榨:1912~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材料3从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期货为担保。材料4据统计1913日本在华投资总和4.9亿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4.47亿日元;美国对货贸易额从1913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1.08亿海关两。材料5日本首相寺内称:在他任期内1916~1918年日本对货借款3倍于前,日本在华权利何止十倍于二十一条。
师:结合材料思考: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一战期间仍加紧对华侵略的是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段祺瑞政府以图实现其独霸中国目的的是哪一国? 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概括)
师: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革命运动的爆发不可避免。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及经过
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师: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派全权代表陆征祥等参加。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如下:材料1(1)取消列强在华特殊性权的七项希望(放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撤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2)取消日本和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3)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原德国在山东占有的特权。材料2“和会”议长克里蒙梭以其不在和会权限之内,拒绝讨论第一项和第二项内容;山东问题,日本在战中获的权益已由英、法、意得以承认,以及中日双方曾有的换文,故日本拒绝交还在山东的特权。材料3和会规定德国应归还八国联军入京时夺取的中国的天文仪器;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殊性权交给日本。师: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使深受帝国主义欺压的中国人民的长久积压的怒火一下子迸发出来,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如火山爆发般的开始了。
2.经过
师:请大家新闻记者课本第189页、第190页、第191页有关内容及《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松沪沪军史-卢永祥电》及第195页《北京市民宣言》等有关内容,回答如下问题: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时间,地点,口号;运动前期的主导力量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师;然而学生讲演者“垂泪而道”,听众“掩面而泣”;却感动不了军警。6月3日军警逮捕学生170余人,6月4日逮捕700余人,6月5日2000名学生遭到军警马队的冲击。回答:这时的学生运动有什么局限性?生:(结合材料回答)师: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唤醒了中国各界民众,工人首先起来支持学生运动。6月3日一个重要的事件发生了,6月5日开始,上海商人罢市。许多商店门前贴着“国家将亡,无心营业”。那么,从6月起,运动的主导力量有什么变化?运动的中心有什么变化?五四运动波及的范围?从运动的口号分析,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从《北京市民宣言》看,陈独秀、李大钊在五四运动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胜利?
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回答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师:一战的空前残酷,战后的极度混乱,使世人为之震惊,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后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吸引力;而巴黎和会列强对中国的态度又给中国人以实际的教训,使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的主要原因。“寻求根本的解决”是知识界的呼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是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突出特点,从此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学生阅读课本第192页、第193页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师:比较全面的、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哪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刊物,有哪些?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几位代表人物是谁?“问题”与“主义”的各自观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生:(依据课本有关内容及教师设问的要求回答)
四、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师:(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课本有关内容深化、理解教材)性质:中国近代史上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问:五四运动是否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为什么说是彻底的?从斗争的坚决性上思考)社会各主要阶层在这场革命中的表现:学生、工人、商界及先进知识分子等,说明这是一场人民大革命。生:(归纳分析)
师:为什么说“中国工人阶级能发展自己阶级的独立力量与独立斗争,显然与此次罢工有很大的影响?”
生:(联系旧知识。从中国产业工人诞生起就进行的反抗与五四运动中工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师: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怎样理解五四爱国运动的世界意义?
生:(结合课本回答)
师: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表现在哪些方面?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设计如下问题:(1)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2)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理解?领导阶级、群众基础、指导思想、革命目标、革命前途、国际背景)
师:(做小结)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民作出了奋斗和牺牲,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仍未改变,一场更为巨大的革命风暴正在孕育着。五四爱国运动所表现同的蓬勃的气势,特别是其中孕育的无限生机,使这一运动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投影片:概括本节内容)背景:国际――[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十月革命的影响国内――[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A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B政治力量的变化――C思想结构的变化经过:爆发 初期阶段 发展 结果意义:性质国内意义:范围 群众基础 伟大功绩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国际意义:
北京市第119中学 曹卫东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目标
1.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伟大意义;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
2.能力方面:(1)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根据问题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关系,党成立后中国出现的工运高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历史条件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一大”有关内容和“二大”有关内容的讲解,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的党是在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诞生的,党要搞好自身建设,要制定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方针政策,必然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历程。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我党“一大”,“二大”的有关材料,最终得出结论,体会认识问题的过程。(2)训练学生学习自我设计问题,解答问题。如何看待“二七惨案”的教训,可归纳为几个层次。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是重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必然的。诞生的基础在于中国内部正发生的变化。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运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运的结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我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作了干部和组织的准备。加上共产国际的帮助与指导,使条件成熟。(2)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二大”有关内容是重点,通过分析这一知识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任务,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二七惨案”的经验教训是难点。要从敌我力量的对比后的状况引出思考,得出结论:必须联合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几千万人口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课堂教学设计师:中国人民是带着八国联军侵占首都的民族耻辱进入20世纪的;正是在20世纪中国人民正规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心革命开始了。请思考辛亥革命有哪些功绩?生:(思考并回答)
师: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思想的解放,以及中国人民战胜卖国的封建政府,打乱了帝国主义在中国原有的反动统治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取得的胜利是巨大的。但辛亥革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失败的。讨论并思考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这场革命有哪些明显的弱点?(学生可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引导总结)
生:(讨论)
师:从辛亥革命的爆发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间隔只有十年。“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建立“一个革命的党,一个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及其走狗”的政党,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板书:第六章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师:(投影材料)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基本规律。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两者缺一不可。(1)无产阶级是伴随着大工业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而出现的,它是当前与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真正的革命阶级。(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有产阶级中学识丰富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在艰巨的阶级斗争的实践中和科学研究中创造出来的。(3)马克思主义必须到工人运动中寻找自己的物质武器,才能使自己有所依托并形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否则会在书斋中枯萎下去;工人运动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形成自觉的共产主义运动。
师:(回答问题:结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请思考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是否具备了建党的条件?)
生:(思考,教师引出下文)
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1. 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师:在“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工人运动有了怎样的发展?生:(回忆旧知识)师:“五四运动”后,工人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1921年工人的罢工斗争49次,参加人数10.8万人。他们迫切地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组织领导。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思想基础 师:“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状况?“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什么?
生:(回忆旧知识并分析思考)
师: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突破少数知识分子范围,并与中国工人运动进一步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所进行的主要工作。
3.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干部和组织条件 师:(指导学生看第196页<共产主义小组分布示意图>指出图上标有党徽的八个地名。及党成立前夕国内6个共产主义小组和国外2个小组的所在地=
生:(读图分析)
师:介绍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情况及其活动。使学生体会“有计划,有组织的宣传马克思主义”(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97页有关内容)。体会“进一步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生:(分析体会)
师:在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中,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1920年8月,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各地团组织的建立,为党造就了一批后备力量;成立共产主义小组的地方,多是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较深,业工人较集中,已经出现了一批想念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中心城市;先进的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桥梁,通过这一桥梁,马克思主义被灌输到无产阶级的斗争中去,通过这一桥梁,无产阶级才明确自己的使命,看到斗争的前途,由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的雏形,它表明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了。
4.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 生:(阅读第196页有关内容)师:到20世纪20年代建党的条件成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决不是偶然的。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师:(通过对课本有关“一大”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一大”的时间,地点,代表,及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党的名称,党的纲领,奋斗目标,中心任务,中央领导结构)(投影材料)我们党的纲领如下: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3.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英文译本)
师:“一大”确立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斗争予头是什么?革命的动力是什么? 生:(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回答)
师:中共“一大”的意义是什么?“新型”政党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分层次理解:指导思想与以往的不同;奋斗目标与以往的不同;阶级基础与以往的不同;中国共产党诞考后中国革命的面貌与以往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
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暴统治下的中国,“新型”的政党诞生了。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投入到直接的革命斗争中,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富有革命的首创精神和坚强的战斗力。尽管人数很少,仅有50余人,却使旧社会一切腐朽势力深感恐慌,北洋政府惊呼“其祸甚于洪水猛兽”,应“严加防范,以遏乱萌”。她在诞生给灾难学生蝗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自雅片战争以来,历史就给中国人民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中国人民已经进行了80年的抗争,虽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但一次次失败表明,这两大任务既不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可能完成的,也不是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能完成的。她带领着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着坚决、彻底而有效的斗争,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有了先进的政党,就要解决两个根本的问题:第一认清革命的对象;第二广泛地发动群众。必须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情况,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做“第一任务”。
三、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中国的现状 生:(回忆华盛顿会议有关内容;及军阀混战局面)
师:1922年1月,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共产国际于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每欠代表大舍国共产党派代表参加,大会号召远东被压迫民族,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争取民族的自由、平等、独立。这次大会对中国共产党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起了直接帮助作用。
2.中共“二大”的召开时间 地点 中心任务(革命的敌人、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动力)最高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反帝”、“统一、真正、民主共和国”(投影材料)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目前政治状况又另开了一个新局面。这个新局面一方面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实行华盛顿会议所决定的共同侵略政策,一方面延长中国的纠纷情势”。为了实现革命目标,必须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奋斗目标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9页,第200页有关内容,结合本专业回答以下问题)师: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革命动力有什么变化?与“一大”比较有何变化?根据课本及本专业归纳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
生:(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得出结论)
3.意义(1)第一次提出明确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到辛亥革命的纲领口号,都没有正面的明确的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都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当然也不会为这个目标而采取彻底的革命步骤)
师:中国共产党虽然是初生的党,就已破天荒的明确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她成为动员、组织、鼓舞人民朝着解放的道路前进的一面旗帜。(2)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至此,中国共产党创立的过程完成了。
四、工人运动的高潮师:“一大”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生:(及时反馈课堂知识)
师:“一大”后中国共产成立了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自此党在工人中和整个社会上的政治影响日益扩大。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在持续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在斗争中工人们都组织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
1. 概况 生:(阅读课本第200~201页)师:这场气壮山洒的工人的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和革命精神,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信。
.“二七惨案”的教训 师:请思考:(1)革命的敌人是谁?力量如何?(2)工人阶级仅仅依靠罢工,进行合法斗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工人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有无成功的可能性?(3)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能否完成民主革命?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还有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派在民主革命中的地全和作用如何?(投影材料: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农民状况)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给中国农村带来新的灾难。1.1920年消费资料占中国进口货物的71.5%。大量的日用品倾入农村市场,进一步排斥了家庭手工业,农民不得不用农产品换日用品,成为帝国主义直接剥削对象。2.帝国主义倾销商品的同时,迫使农民放弃原有的生产,为帝国主义种植和出售他们所需的原料,造成粮食缩减。1914~1919年对15省的调查,水稻种植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1%;1924~1929年降为37%。1922年粮食入超300万零碎2担。3.20世纪20年代,地租占收获量的50%以上,湖南湘乡达90%;农村借债户占全体农民的50%~70%,利息20%~80%,有的地方为100%;附加税的增加超出了正税数倍,许多地方原来的军阀征过税,新来的军阀再征;预征赋税在四川梓潼1926年已预征到1957年的田赋。除横征暴敛外,广大农民还要受军阀的兵差,兵饷的痛苦,农民畏兵如虎,逃亡他乡。中共二大宣言:“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如果贫苦农民要除去穷困和痛苦的环境,就非起来革命不可。而且那大量的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就可以保证革命的成功。”师:看材料1、2、3、谈一谈感受;并结合“中共二大宣言”分析农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阅读材料,分析,思考)师:中国共产党的下一步工作是什么?生:(学生归纳分析)师: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带着这些经验教训,投入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人民大革命的洪流。(投影片:概括本节内容)历史条件:国际――[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帮助国内――[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运的发展――初步结合――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干部、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 时间 地点会议 代表内容:党的名称 纲领 奋斗目标 斗争方式 中心任务 中央领导结构 意义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 时间 地点中心任务:社会性质,革命的对象,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动力最高纲领 最低纲领(意义)工人运动的高潮 概况 教训
北京市第119中学 曹卫东117
第二篇: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是重点。它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一个整体。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2.难点分析:(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以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尽管成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并没有改变,仍
然处在封建军阀统治下,在思想领域中,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彻底,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思想上是黑暗时期。在经济上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袁世凯上台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难点。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共同分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让学生分析对东西方文化的正确认识是什么。
课堂教学设计
师: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就是民主革命,根据领导阶级不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哪些阶级、阶层领导革命,结果如何?说明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师:随着历史条件的成熟,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不是突然的。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孕育着新的革命的到来的条件,其中新文化运动就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板书第六章与第一节的课题)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
师: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仍然处于封建军阀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对外妥协卖国,对内残酷压迫人民,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激化和发展,预示着一场新的革命风暴必将来临。
在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特点是什么?新文化运动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师:袁世凯上台后,大搞专制独裁,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袁世凯尊孔的目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师:有中外反动势力的撑腰,社会上出现许多尊孔团体,尊孔复古逆流猖獗,带动封建沉渣泛起,中国思想文化界一片乌烟瘴气,为中国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生:(回答)
师:1915年,正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新青年》旗帜鲜明反封建,立即引起国内知识界的关注。为什么改名《新青年》呢?
生:(回答)
师:《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还有谁?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师: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新旧思想在北大斗争十分激烈。
究竟用什么思想来冲破封建的罗网、启迪国民呢?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指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在《青年杂志》第一卷中,陈独秀指出民主就是人权。科学指自然科学,也包括从西方传入的社会科学理论,以及对事物的科学态度。“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于人权并重”
——陈独秀
陈独秀说的“蒙昧时代”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生:(思考并回答)
师:陈独秀还认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同学们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生:(回答)
师:当时,尊孔复古宣传很嚣张,尤其是1916年,康有为等上书北洋军阀政府,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并列入宪法,正引起激烈的争论。所以,批判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封建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突出问题。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指什么? 生:(回答)
师: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为什么他们把矛头指向孔子?
生:(回答)
师: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吃人”的含义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师: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文学革命的内容有哪些? 生:(回答)
师:文学革命不仅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从文学形式上进行改革,还主张从内容上加以改革。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都投入了这一场文学革命。白话文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鲁迅的《狂人日记》等是白话小说的典范。
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新内容? 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师:最早提出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是李大钊。他发表了一系列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
“赤旗的世界”指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李大钊敏锐地看出同法国大革命预示着世界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一样,俄国十月革命预示着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到来,这是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
如果说举起民主和科学近代启蒙大旗的第一人是陈独秀,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社会主义新因素的却是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哪些?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相互补充)师:对东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生:(回答)
师: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内容。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动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最重要成果。
第三篇: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第三课民族复兴的新道路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觉醒
一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辛亥革命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专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时间:1915年开始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鲁迅(《狂人日记》)4 口号:“民主”和“科学”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打倒孔家店”——猛烈抨击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意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儒家学说?——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待传统文化, 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地继承)
二 五四运动(待讲)
第二节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
①思想基础: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南陈北李)
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七一建党节来历)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与会代表13人: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注意陈独秀、李大钊并未出席)
三 中共“一大”内容
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③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④工作重点是开展工人运动
四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焕然一新的含义: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②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③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五中共“二大”时间:1922年地点:上海
主要内容:这次大会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诞生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诞生历史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共产主义组织。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
七月之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弹指一挥间,悠悠90载。在绿色涌动的七月,在鲜花开放的七月,在彩旗飘飘的七月,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90岁的生日。凝望鲜红的党旗,默念着曾经在党旗下的誓言,我们时时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90年来,中国共产党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勇猛直前,不断腾飞。
从建立到今天,中国共产党碰到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最终先烈们用自己的身躯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造就了今天。党的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永存我心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是为了歌颂党的伟大而谱写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强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繁荣与昌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和平与自由„„
翻开中华民族的史册,映入眼帘的肯定是一幅精彩的历史长卷。那里记载这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多少人为此骄傲——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多么伟大,多么强盛!不过这本史册的背面,看到的却是中华民族腐败黑暗的一面。有多少昏庸的皇帝做尽坏事,遗臭万年?有多少神圣的土地被
残忍地入侵,满目疮痍?有多少奇珍异宝被抢劫一空,又有多少名胜古迹被毁坏?„„这些残忍的历史给祖国的脸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饱经沧桑的祖国之所以能够重现华夏辉煌,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风雨90年,无论是3年自然灾害,还是98抗洪、“5.12”地震,重重灾难没有打垮中国人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90岁的党用其行动证明了他的能力,不知不觉中已成了我的偶像。中国的发展告诉我:“只有自尊自爱,只有爱护他人、尊敬他人,才能赢得尊重,赢得地位”;中国今天的成就告诉我:“只有努力,只有智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的成功告诉我:“只要严于律己,善待他人,必将获得更大的成功”。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在我心中到底是什么?是自由女神?是爱菲尔?是珠穆朗玛?都不是。其实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过我会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党,像崇敬伟人一样崇敬党,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党,我会为党在我心中的形象而奋斗终生!
国家实力的增强,国民素质的提高,终于在2011年,我们向世界展示力量。2011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经济上,国民生产总值gdp从3000多亿人民币增加到25万亿,经济
总量从占世界1。8%上升到6%;政治上,奥运会成功举办,“神七””遨游太空,辉煌与壮举接踵而至,令世界刮目相看。
如今,我们再次站在党旗下,伸出我们的右手,用生命和热血,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效益,为祖国奉献,为党旗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