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2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乘法、笔算乘法。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

1、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

2、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3、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4、重视估算的教学,注意各种算法的结合,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时安排:

1、口算乘法„„„„„„„„„„„„„„3课时

2、笔算乘法„„„„„„„„„„„„„„9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内容及练习十五的第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

十、整百数相乘。教学准备:主题图、乘法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讨论后提出问题。

二、根据回答,学习例题。

1、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

2、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尝试解决,探索算理。

(1)计算第一题,2×9=18(元)怎样计算2×10元? 学习讨论后汇报方法。

(2)巩固练习:口算3×10 10×4(3)第二题怎样列式?

20×3等于多少?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想法。(4)第69页“做一做”

3、总结规律,掌握算法。

讨论:这些题因数和积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后师总结。请你用这一方法口算:200×3 4000×2 1000×6

三、思维训练。

1、练习十五1、2、3题。

2、看卡片写得数

四、课堂小结(略)。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2×9=18 2×10=20 20×3=60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乘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内容及练习十五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思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重点:估算的方法。教学难点:估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及相关器材。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课件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想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出示课本70页的例2主题图。学生提问。

老师补充: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先让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 怎样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

启发生想出用前面学习的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解决。

三、拓展延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18×2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

练习十五4、5、6、7题。

五、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又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估 算

8×29≈24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口算乘法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73页练习十五的第8—12题。教学目标:

1、复习乘法估算的方法,使学生能运用所学习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教学重点:口算乘法和估算的方法。教学难点:估算的方法。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口算。

(1)10×4 40×6 70×8 300×4 400×5 20×4 60×7 700×3(2)练习十五第8题

2、估算:

49×4 65×9 38×8 54×7 131×4 287×7

二、用数学知识解题

完成练习十五第9、10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析。

三、拓展练习

1、整十数乘一位数,积是240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交流。

2、练习十五第12题。

四、全课总结

五、游戏:小小邮递员。

板书设计: 口 算 乘 法 练习

整十数乘一位数,积是240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几个?

30×8 = 240

80×3 = 240

40×6 = 240

60×4 = 240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笔算乘法(不进位)

学习内容:教材第74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六。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好奇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习重点:理解竖式的算理,竖式书写方法。学习难点:理解竖式的算理,竖式书写方法。学习准备:主题图制成的课件。学习过程:

一、演示例1的情境图。

画外音: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师问:这道题怎样算呢?

小组试算、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全班汇报,教师板演出来。

三、分类评价

师提出要求: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类,看看有几种思路。

四、介绍竖式

课件一步一步展示竖式的书写过程,突出书写步骤与书写的位置,边演示边说明。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的第1、2、3、4题。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不退位)12×3 = 3 6(枝)2„„因数 × 3„„因数 3 6„„积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76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的算理,掌握乘的顺序以及积的写法,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进位问题。教学难点:进位问题。

教学准备:情境图制成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9×2+3 5×3+6 7×3+8 6×8+32、3 3

2 4 3 1 2 1

× 2 × ×

× 4 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一位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例2情境。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王老师要买3套连环画,每套18本,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画外音:你能算出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吗?)

三、指导研究

1、探讨交流: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所说,师板书:18×3=

这道题该怎样计算? 师生共同探讨18×3的算法.(1)学生探索:请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同桌间可以相互商量一下。

操作演示:遇到个位积满十应该怎么办?我们不妨用小棒图来帮忙。同时请思考两个问题:(1)先乘哪一位?再乘哪一位?(2)遇到个位上积满十怎么办?在竖式中对进到十位的数该怎么处理?

(2)演示课件1:师:单根小棒有24根怎么办?为什么一共有5捆小棒? 演示课件2:师:进上来的2捆就相当于这里的“2”。所以1乘3,再加上进来的2。为了避免漏加,我们在十位上写一个小“2”。(课件出示)

2、小结:应从个位乘起,乘数依次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尝试练习:教材第76页“做一做”,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动手计算。

四、巩固练习:练习十七的第1、2、3、4题。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18×3 = 54(本)1 8 × 2 3 5 4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八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两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及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体验迁移、类推的思维和方法。

4、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连续进位的问题。教学难点:进位问题。

教学准备:情境图制成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3×8+5 7×8+9 2×6+7 7×3+6 5×7+6 8×4+4

2、笔算 3 2 5 1 2 1 9 ×× 3

× 4

二、指导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例3情境图,生看图编题。

学校开运动会,一些同学在休息室领取矿泉水。每箱24瓶,地面上放着9箱,一共多少瓶? 由学生列式:24×9(板书)请同学们估算一下,9箱一共多少瓶?

(先算10箱是240瓶,9箱一定比240少,再减去24瓶约等于220瓶。)

2、师:要知道,我们估算的准不准确,同学们自己动手试做,在做的过程中体会一下与前一节课讲的有什么不同,互相交流一下。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3、汇报自学情况。

学生归纳出:今天做的竖式是连续进位的,每乘一位都需要向前进位。师板书课题:连续进位乘法 请一学生板书竖式。

师:进位数字一定要写,还要写清楚(用红笔描出)

4、师:同学们说一说与上节课的有什么相同?(学生讨论)

交流汇报:计算方法一样。都是从个位乘起,并且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5、完成78面“做一做”,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今天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2 4 × 9 = 2 1 6(瓶)2 4 × 9 2 1 6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八的第5—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多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及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多次进位。教学难点:多次进位。

教学准备:例4情境图制成课件。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例4情境图:运动场的看台分8个区,每个区有634个座位。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多少人?由学生列式:634×8

二、学习新知

1、师:这道题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体会一下与前一节课讲的有什么不同。

2、汇报自学情况指两名学生演板: 6 3 4 ×3 8 5 0 7 2

3、订正评讲:先请计算正确的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出本题与前面学的进位乘法有什么不同(多次进位且连续进位),再请计算错误的学生说出错在哪里,为什么错?

4、训练:P79“做一做”

5、巩固练习,反馈调节。4 1 5 8 2 6 3 6 4 2 × 8 × 4 × 5 × 9

三、多层次练习,提高能力

1、对比练习。

(1)337×4(2)389×6 做完后讨论两题的相同点各不同点。

2、改错练习。

249×6=1294 348×7=2336 2 4 9 3 4 8 × 2 5 6 × 2 5 7 1 2 9 4 2 3 3 6

四、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十八第5、6、7题。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6 3 4 × 8 = 5 0 7 2(个)6 3 4 ×

5 0 7 2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81—82页的练习十八的第8—13题。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多次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及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多次进位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2+9= 7×5+5= 5×3+7= 5×5+6= 6×9+8= 9×4+5=

2、笔算

58×7= 156×4= 253×5=

二、练习

完成练习十八的第8、9、10、11、12、13题。

1、第8题: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第9题:改错题,先检查,判断,然后把错题改正过来。

3、第10题:先读题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4、第11题:读题,讨论:

怎样求第4辆车要坐多少个同学?你能想出多少种方法?然后让学生分步解答。

5、第12题:读题分析题意:

要求合唱队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怎样求乐队人数?

6、第13题:指导学生观察各题的因数与积有什么特点,找出其中的规律。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找规律,用规律。99 × 1 = 99 99 × 2 = 198 规律:9与第二个因数相乘的积左右分开,中 99 × 3 = 297 间插入一个9,即是所求的积。„„„„„„ 99 × 6 = 594 99 × 8 = 792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笔算乘法(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

教学内容:教材第83—84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九的第1—4题。教学目标:

1、知道“0”和任何数学相乘都得“0”,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体验迁移、类推的思想方法,激发兴趣,培养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教学难点:0和乘法与0的加法进行比较。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学习过程:

一、用课件呈现3幅图:

1、一天王母娘娘叫七仙女到中蟠桃园去摘仙桃为自己祝寿。

2、七仙女来到蟠桃园,见树上一个仙桃也没有了,孙悟空正坐在树上吃桃子。

3、小精灵问: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

二、教师提问:

想一想:用加法怎么列式计算?用乘法怎么列式计算? 板书:0+0+0+0+0+0+0=0 0×7=0 7×0=0 想一想:0×3=()0×9=()0×0=()

三、“做一做”P83直接写在书上。

四、呈现例6的主题图。

师提问:老寿星为什么会长寿?

小精灵问:你能算出老寿星每天步行多少来吗?怎么列式? 师问:你能先估算积大约是多少吗?

算法一:500×3=1500 算法二: 5 0 8 8×3=24 × 3 1500+24=1524 1 5 2 4 师问:因数十位上的0应该怎么乘?

五、巩固发展

1、P84“做一做”

2、猜一猜,205×4各502×4两道算式中,积的哪些数位上是0?为什么?

3、比较异同,并计算出结果。

① 1 3 8 1 0 8 ②1 0 2 1 0 9 × 4 × 4 × 3 × 3

4、很快说出下面两个算式哪个得数大。(1)1+2+3+4+5+6+7+8+9+0=(2)1×2×3×4×5×6×7×8×9×0=

六、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0+0+0+0+0+0+0=0 5 0 8 0×7=0 7×0=0 × 3 1 5 2 4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笔算乘法(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

教学内容:教材第86的内容及练习二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写几个0。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课件(学校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先估算一下:大约要多少元?

3、小精灵:自己算一算?

4、学生汇报交流、质疑。(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做法)2 8 0 2 8 0 × 2

× 2 3 8 4 0 8 4 0

5、比较两咱方法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一些?(第二种方法简便些。)

6、即时训练:P86“做一做”用简便方法计算。指4名学生演板,然后集体订正。

二、归纳小结 谁能说一说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笔算比较简便?笔算时应注意什么?(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先用第一个数0前面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笔算时应该注意: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0前面的那个数字齐,多位数末尾有向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三、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1、练习二十的第1—4题。

2、你会计算207×4与8×420吗?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

0 2 8 0 × 2

× 2 3 8 4 0 8 4 0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笔算乘法(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练习课

学习内容:教材第88的练习二十的第5—8题。学习目标:

熟练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并能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409×7 2800×5 380×6 207×8

二、应用问题

完成练习二十的第5至8题

1、第5题: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导学生把算出的积填在表格相应的位置上。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后让算错的学生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错? 提问:四题有什么不同?

2、完成第6题:

读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然后让学生用竖式计算。

3、第7题:

先要求学生检查判断每道题有无错误。错在哪里,然后改正过来。

4、第8题: 观察、找特征,可以看出;连加题中是几个连续的自然数相加,加数的个数是奇数个。因此,可以用最中间的那个数乘加数的个数。

三、全课总结(自我整理)

四、独立训练。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981+982+983+984+985+986+987 =984×(7)=(6888)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整理和复习

学习内容:教材第89页的内容及练习二十一的第1—4题。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一位数乘法计算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2、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情境,提高学生选择和判断算法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应用数学

1、师:我们已经学过口算、估算、笔算乘法,下面各题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算法?

2、出示课件

(1)小军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学校约要走8分钟,他家距学校约有多远?(2)每套课桌椅坐2人,学校新买来200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人?(3)阳光小学每个年级都是136人,全校6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3、讨论:

每题各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计算?为什么?请说说理由。

4、思考

(1)笔算乘法计算算,应该从哪位乘起比较简便。(2)每次乘得的积,应该写在哪里?

(3)如果某一位上乘得积满几十时应该怎么办? 四人小组汇报思考结果,并进行评价。

二、深化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2、独立解答第2题。

3、讨论完成第3题。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口算 估算 笔算

65×8 ≈ 560(米)×200 = 400(人)

136×6 = 816(人)

教学反思:

第二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时 分 秒

秒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第1、3题。

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教学时可以用录像的形式让学生看一下这个场景,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每天新闻联播前面也有这样的倒计时,还可以拿一个钟让学生听一下“滴答声”,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结构;还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重点: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三次不同形式地观察钟表,在观察、比较中求知。难点: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亲身体验1分、1秒所做的事情,充分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活动所用的器材等。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播放动物运动会场面。

同学们,你们想去奥运会吗?今天老师带你们观看动物运动会。(课件出示动物运动会百米赛跑情景。)

哪个小动物是冠军?为什么?

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二、引导探究,合作求知。

1、认识“秒”。

那你们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秒”吗?学生自由说。(课件中准备了三个镜头:新年倒计时、红绿灯、跑步比赛。)

2、介绍计量“秒”的工具。

你们知道有哪些钟可以计量“秒”?学生自由介绍。(课件出示四幅图片:电子表、秒表、机械钟、刻漏。)

3、三次观察,合作求知。仔细观察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次观察。(独立观察)

请拿出你们的钟表,观察秒针,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秒针。第二次观察。(同桌合作观察)

请同桌合作观察秒针的运动,结合屏幕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1大格呢?走1圈呢?)学生汇报。

②师用课件演示秒针分别走5小格(每小格停顿一下),即1大格有多少秒,再继续演示秒针走3大格、6大格和1圈,引导学生说出秒针分别走的秒数,从而得出: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把这句话板贴出来)

③请一对好朋友到讲台分工拨一拨秒针,说一说秒数。④同桌利用学具盒互动拨一拨、说一说。第三次观察。(小组合作观察)

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第三次观察:

秒针走1圈,分针走了多少?找出秒针和分针之间的关系来。学生汇报。

②师利用课件演示秒针和分针同时走动。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分=60秒,并板书出来。

③(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1分=60秒)

三、活动体验,感受1分、1秒。

1、分组活动,加强体验。感受1分。

那如果给你1分钟,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来做做试验。画画、写字、看书、做口算题、默古诗

师定下活动要求,再利用课件“秒针走1圈的画面”计时。②感受1秒。

那假如老师再给你们一秒时间,你们可以干什么? 学生感受

3、认识1分、1秒的价值。

①1分钟时间不算长,可同学们都能做很多事情。对比1分钟,1秒钟的时间实在太短了,可有的事物1秒能做很多事情,请看课件介绍,并小声地读读。(课件出示: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

②同学们还知道这方面的信息吗?(学生自由说。)

③课后我们也可以搜集这方面的信息,找个班会时间举行一个信息交流会。

4、畅谈感受。

同学们,虽然1秒时间非常短,可能拍一下手就过去了,可时间是一秒一秒积累起来的,那现在你对时间有什么看法呢?请谈谈对时间的感受。(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四、联系生活,发展提高。

1、课内练习。

请打开书6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汇报。

2、补充练习。

课件出示两题练习,设计如下:

A、请判断下面的时间单位用得是否合适。

1、我们每天做早操用20分。()

2、小芳跑50米用了10分。()

3、小亮吃饭用了15小时。()

4、小兰每天从家步行到学校用了12秒。()

5、我们上数学课时,所唱的《拍手歌》大约15分。()B、连线。

请学生上讲台连线。C、动动脑

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五、畅谈收获,延伸号召。

1、畅所欲言。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一节课40分钟快要过去了,我们在这段时间里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2、延伸展望。你还想学到什么?

3、情感号召。

相信同学们今后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行吗?号召:“我能行!

教学反思: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欣赏“秒的寄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秒应用的广泛性,了解比秒的更小的时间单位,既拓展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时间的计算》

学习内容:课本第62页的例

1、例2及“做一做”。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重难点: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小导游,你们想认识她吗?(播放录像,出现一位漂亮的小导游。)

导游: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我想采访大家,星期天你们都做些什么呢?你们想和我过一个快乐的星期天吗? 出示:快乐的星期天

二、联系实际,讲授新课。1.时间的换算。

(1)导游:你们知道,我们家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现在就跟随我一块儿去看看吧!

(播放录像:柳州的变化,龙潭公园等场景。)

(2)导游:我游览了两个小时了,你知道2小时等于多少分吗? 生:2小时是120分。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小时是60分,2小时是2个60,是120分。

(3)导游:你们真聪明!可KITTY猫不服,出了一些题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挑战一下吗? 出示题:

3时=()分3分=()秒 240分=()时1时=()分 2分=()秒180秒=()分 指名说。

问:240分等于4时,180秒等于3分,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

2.时间的计算。(1)情境教学。

导游:同学们,这几天正上演迪斯尼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呢,很好看,你们想看吗?一起走吧!

(进电影院,小导游和售票员阿姨的对话。)导游:请问阿姨,《海底总动员》几点钟开始呢? 阿姨:10:45分开始。导游:谢谢阿姨。

导游:现在是10:30分,电影10:45分开始,我再过多长时间才能看上电影呢?(2)讨论算法。

师:大家这么快就知道是15分,你是怎样想的?请把你的好方法讲给组里的小朋友听。(小组讨论)

师:谁愿意介绍你的好方法?

汇报:① 数钟面上的大格,有3个大格就是15分。② 数小格,15个小格是15分。③ 45-30=15(分)

师:你说的真好,用计算的方法时,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这么多算法里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汇报。

小结:大家认为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3)情境练习。

导游:还有更好玩的地方,走吧!(录像:游览柳侯公园)

导游:同学们,现在是2:40,我是2:00进去参观的,你知道我参观了多长时间吗?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我算算吗? 生:用了40分钟。

师:你是怎么算的?和同桌讲一讲。(同桌交流算法)

三、钟表王国

师:你们出色的表现,吸引了钟表王国的国王,今天王国里要举行盛大的比赛,邀请聪明的你们去参加,想去吗?走吧!1.拨表比赛。(教科书第63页的第4题)

师:王国里正举行拨表比赛,按要求拨表,填出答案。汇报。

2.智慧大比拼。

师:机器猫表要来考考你们,经过了多长时间,你会算吗? 出示钟面:7:15—7:50 2:55—3:25 3.运动会比赛。

师:看,热闹的运动会,都有哪些项目?你想参加哪个?请算出你参加的比赛项目用多长时间,算对了,就可以参加比赛去了!出示:运动会日程安排

50米跑:上午9:00—10:00 1分钟拍皮球:上午10:20—11:00 1分钟跳绳:上午11:05—11:45 跳远:下午2:30—3:25 4.比速度。

师:这里有三只可爱的小动物在比速度,它们都认为自己最快,想请你们当评委,帮它们排排名次,好吗?

先出让学生猜测谁的速度快,自由说。再出示:跑相同路程所需的时间。

狗、12:00—12:45 豹子、1:05—1:15 大雁3:55—4:15 学生计算,汇报。

5.联系生活,连一连。

中央台的新闻联播1小时30分 做眼保健操5分钟

一集蓝猫三千问30分钟 看一场电影20分钟

6.请小朋友计算下面经过的时间。吃饭:7:15—7:35 锻炼:9:25—9:45 看书:3:10—3:55 看少儿节目:5:40—6:00 问:你自己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几点上的课?现在是几点?上了多长时间?

四、全课小结

师:这是KITTY猫的作息时间表,看它把时间安排的非常合理,不浪费时间。我们也要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做个时间的小主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互化。在练习环节中,我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练习内容,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同时还教给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效果较好。

第三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四 边 形 第一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

学习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

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内容分析:

《四边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四边形是本单元的起始内容中的第一课时。通过涂一涂、说一说、围一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知四边形,抽象出四边形的特征。教学重点是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情分析:

我班的学生,善于在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以良好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活跃,因而课堂上我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我在教学《四边形》时,出示“喜羊羊开店”的情境,这样的导入设计,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有效地吸引学生倾听,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其中,真正意义上作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就自然愿意倾听了。课堂中我始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身边感兴趣的事情,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兴趣。

2、这节课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及自主探索,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学习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内容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和边的特征。而平行四边形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从具体的实物和图形中识别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征有个初步直观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为下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了铺垫。并为今后深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由于本学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直观阶段,因此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引导观察和操作获取数学知识。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重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难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师: 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新课标给课堂带来的新的生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时,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思维,有的能研究三个图形,有的能研究两个图形,有的研究问题很全面,有的只注重了图形边的特点,而忽略了角的秘密,有的同学能用多种方法得到结论,有的只能用一种方法,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使我切身感受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人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课时 周 长

学习内容:

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1.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

第四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第六课时 估 计

学习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学习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第四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测 量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学习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课程标准:“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习重点: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学情分析: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八)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分米和毫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接着通过猜测、验证,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再通过讨论、数一数、画一画、比划、举例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课本22、23页 课程标准:

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等特点,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节课的易错点.对物体进行估测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分米的长度表象,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及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同时学会估测的方法,提高估测能力;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习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学习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 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整节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学会学习。

第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内容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测量》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情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学习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学生学习重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1)练习二第二题(2)补充题(略)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充分交流,也有对关键内容的及时概括与适时板书„„而这一切,最终都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准确理解、深刻感悟,实现了学生对新知的主动建构。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

教材第8页例四

内容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测量》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学习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 1米=()厘米 1米=()分米 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第 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学习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内容分析:

本部分知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如果只讲1千米=1000米,学生会感到抽象,印象也不会深刻。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教学千米、米的简单换算时,要在已学过的米、分米、厘米等换算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例1是把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即从1千米是1000米,推想出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例2是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即从1000米是1千米,推想出5000米里有5个1000米,就是5千米。这两个例题都是根据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用口算直接推算出结果。教材中介绍了换算的推理过程,目的是使学生碰到这类问题知道该怎样去想,但学生做题时,只要求写出结果,不必写出推理过程。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第 六 课 时 吨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

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内容分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学情分析:

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略有所闻,但接触并不多。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先通过码头装卸货物的情景、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吨”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提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 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大白菜、奶牛、猪、水泥、油桶、小学生体重等物体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及质量单位的合理运用。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学习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自身及实际的密切关系,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学、有兴趣学这样的学习状态

第 七 课 时 生活中的数学

学习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说出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流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生活和数学是离不开的,他们相辅相成.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第五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内容分析: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教师演示分苹果。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 ?哪些不是?说出理由。(1)(2)(3)(4)

1、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3)小结:像1/

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反思:在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中,设计了一组涂色部分都是图形面积的练习,引出一道思考题“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然后老师放手让学生用一个圆自己动手去验证一下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也教会了学生通过实践寻找例证的学习方法,另外,通过同桌两人互相合作折出一根绳子的等合作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合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实践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几 分 之 几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4页~95页。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

4、3/

4、2/

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4、5、6题。

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课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1)3/4里有()个1/4 2)2/5里有()个1/5 3)4/8里有()个1/8 4)5/9里有()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三、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教学反思:同分母分数间进行的加减运算,学生掌握得较好,但是用整数1减一个分数的情况比较难理解,应加强教学和练习。所以在这堂课的学习中围绕这些内容设计教学和练习,学生学得较好,基本上掌握了所教内容。

下载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课文16-20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小松鼠找花生》、《雪地里的小画家》、《借生日》、《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5篇课文、语文园地六和口语交际六......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六、采摘节 ——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60页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三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壮丽的祖国山河》教学设计 河南省林州市市直第八小学 张彩霞 [单元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72—74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积.......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 东湖洲小学执教者:刘佩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5页 【课型】 新......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分桃子》教学案

    玉门镇学区三年级数学教学案 使用人:张炜 审核人: 使用时间: 月日 评价等级( ) 除法:《分 桃 子》教学案 导学设计 :------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11节)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中的主题图。 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