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压题103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all kinds of industries.Network information-seek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search information.However, as there is a mass of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10.3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2010年3月23日起 共1个星期8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
一、考试要求:
《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八种。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还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二、考查方式:
由历年各地的高考卷(以湖南卷为主),归纳有关修辞的考查方式、及趋势。
投影显示各地的高考卷。小结考查方式、内容及趋势:
1、指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2、分析运用修辞手法作用
3、通过仿写、扩写、变换句式等形式考查
4、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考查
5、通过作文进行考查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
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
b语言表达运用题(尤其是温州10年三模要注意,是提醒信息,10年高考语用题可能恢复修辞考查)
c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d作文当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
三、结合实例详细讲解高考考查的八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概念、结构、特点、种类、辨析、作用及运用等)
比喻
(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六)、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七)、比喻要贴切
①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
没有相似点
②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
喻体不当
③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家俱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
前后不一致,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
④“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后面连接哪
一项才能构成最佳比喻句?(B)
A.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B.像从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
C.像千万朵闪烁的银练
D.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垛垛银棉
(八)、准确理解比喻句
1、我猜他把那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
本体是“看信”,喻体是“咀嚼食物”,相似点是:仔细、反复、回味。
2、虽然这是些无关大局的小事,可是在这位观察别人很精细的姑娘身上却投下了一个不太好的阴影。
本体是“印象”;喻体是“阴影”;相似点是“暗淡”。
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要问我的意思,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此人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将比喻指出来,并说明它所说的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什么问题。
①比喻句:(答案:驼子摔跤)
②比喻所谈的是(答案: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分量比例的问题。)
比拟
(一)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例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把运用于“人”的动词、形容词直接描写物。
例②:我不愿说,你只是一块矿石,因为你有理想,因为你要飞翔,为了创造祖国有声有色 3 的明天,你恨不得生出一千副手掌,一千双翅膀——用人称代词来指代物。
例③:井岗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等待着你们——把物当人来呼唤。
例④: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种在每一口莲塘里。(把惯用于描写莲耦的“栽”用来描写“绵绵情意”)
(二)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是把人直接当物写,或把物直接当人写,把写人的词语直接描写物,把惯用于写物的词语用来直接写人。
比喻则不同。把甲物说成像乙物,或是乙物,或者干脆用乙物来代替甲物。
例①:住口,你这吠人的狗
住口,你再吠人,我可要一木棒打死你
例②:炮弹愤怒地向敌人飞去。
我们要谨防弹衣炮弹——比喻
(三)比拟要注意问题
1、必须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2、进行比拟的人和物必须有相近的地方
例①:对诗句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1993年高考题)(C)
A.“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B.“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C.“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分析:“合”在这里是“环绕”的意思,“斜”在这里是“延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作者在这里是用描写景物来衬托心情,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绿树有人的感情。
例②: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香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1)下列词句在诗中的作用是:
①飞鸟: 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帆”,写舟行之快)
②依然不负远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巫山景色浓秀)
例③:分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参考答案:这两句写故乡水的“万里送行”,是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初次出峡的喜悦之情与离开生活已久的故乡的缱绻之情,又与题目“送别”照应。“仍怜”,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
借代
(一)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用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借特征来代替所要说的人和事物。
②我买了一台“康佳”——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
③樯橹灰飞烟灭——借部分代替全体。
④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物。
⑤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借材料、工具代该事物。
⑥读点鲁讯——借作者代著作。
⑦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捏把汗——借结果代事物本身。(代担心)
(二)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三)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
“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B)
A.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夸张
(一)夸张是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二)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b、缩小夸张。c、超前夸张。(举例见课件)
练习:选出下列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
A.下了一天雪,到深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静极了,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
B.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犹如幼小时候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C.大家略有一点兴奋,但又很淡漠,不大相信,因为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是谁都听得耳朵起茧了的。
D.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我真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说这些昏话!
答案:B项的“子曰诗云”是借代旧教育的读物。
(三)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
稻田禾苗密又密,卫星掉下来也要把它弹到半空中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
这句夸张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对偶
(一)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二)对对偶考查的几种形式
1、配对式。
2、组合式。
3、改写式。
4、话题情境式。
5、对句式。(举例和练习见课件)
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 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设问与反问
(一)设问
1、概念: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2、设问的基本特点:无疑而问。
3、设问的作用: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二)反问
1、概念: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屋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跑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2、反问的作用: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不同点:
1、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2、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
例:
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2、谁说孩子来到人间只是索取?孩子带给这个世界的幸福难道不比他们得到的要更多一些吗?
辞格的综合运用:
1、兼用
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
一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
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练习1: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不超过26个字)(4分)(1998年高考题)
参考答案: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练习
2、有人说,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
,使文句整齐;
使文章流动;
使文章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
使文章产生一唱三叹的节奏;,文章自有活泼之趣,文章会有古雅之风。(1991年高考题)
下列各项中填入上文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D)
①巧用口语
②排比
③多用些文言成分
④散句
⑤偶句
⑥反复
A.②③⑤①⑥④
B.⑤③④⑥①②
C.②④⑤①⑥③
D.⑤④②⑥①③
第二篇: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教案
教学目标
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重点及难点
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 教学时数:三教时
一、考试要求:
《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八种。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还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二、考查方式: 由历年各地的高考卷(以湖南卷为主),归纳有关修辞的考查方式、及趋势。投影显示各地的高考卷。小结考查方式、内容及趋势:
1、指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2、分析运用修辞手法作用
3、通过仿写、扩写、变换句式等形式考查
4、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考查
5、通过作文进行考查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 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
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c 作文当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
三、结合实例详细讲解高考考查的八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概念、结构、特点、种类、辨析、作用及运用等)比喻
(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博喻。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五)、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六)、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七)、比喻要贴切
①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没有相似点
②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喻体不当
③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家俱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
前后不一致,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 ④“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后面连接哪 一项才能构成最佳比喻句?(B)A.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B.像从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 C.像千万朵闪烁的银练
D.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垛垛银棉
(八)、准确理解比喻句
1、我猜他把那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
本体是“看信”,喻体是“咀嚼食物”,相似点是:仔细、反复、回味。
2、虽然这是些无关大局的小事,可是在这位观察别人很精细的姑娘身上却投下了一个不太好的阴影。
本体是“印象”;喻体是“阴影”;相似点是“暗淡”。
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要问我的意思,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此人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将比喻指出来,并说明它所说的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什么问题。
①比喻句:(答案:驼子摔跤)
②比喻所谈的是(答案: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分量比例的问题。)比拟
(一)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例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把运用于“人”的动词、形容词直接描写物。
例②:我不愿说,你只是一块矿石,因为你有理想,因为你要飞翔,为了创造祖国有声有色的明天,你恨不得生出一千副手掌,一千双翅膀——用人称代词来指代物。
例③:井岗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等待着你们——把物当人来呼唤。
例④: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种在每一口莲塘里。(把惯用于描写莲耦的“栽”用来描写“绵绵情意”)
(二)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是把人直接当物写,或把物直接当人写,把写人的词语直接描写物,把惯用于写物的词语用来直接写人。
比喻则不同。把甲物说成像乙物,或是乙物,或者干脆用乙物来代替甲物。例①:住口,你这吠人的狗
住口,你再吠人,我可要一木棒打死你 例②:炮弹愤怒地向敌人飞去。
我们要谨防弹衣炮弹——比喻
(三)比拟要注意问题
1、必须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2、进行比拟的人和物必须有相近的地方
例①:对诗句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1993年高考题)(C)
A.“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B.“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C.“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分析:“合”在这里是“环绕”的意思,“斜”在这里是“延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作者在这里是用描写景物来衬托心情,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绿树有人的感情。
例②: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香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1)下列词句在诗中的作用是:
①飞鸟: 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帆”,写舟行之快)
②依然不负远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巫山景色浓秀)
例③:分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参考答案:这两句写故乡水的“万里送行”,是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初次出峡的喜悦之情与离开生活已久的故乡的缱绻之情,又与题目“送别”照应。“仍怜”,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借代
(一)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用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借特征来代替所要说的人和事物。
②我买了一台“康佳”——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
③樯橹灰飞烟灭——借部分代替全体。
④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物。
⑤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借材料、工具代该事物。
⑥读点鲁讯——借作者代著作。
⑦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捏把汗——借结果代事物本身。(代担心)
(二)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四)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B)A.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夸张
(一)夸张是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二)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b、缩小夸张。c、超前夸张。(举例见课件)练习:选出下列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
A.下了一天雪,到深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静极了,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
B.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犹如幼小时候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C.大家略有一点兴奋,但又很淡漠,不大相信,因为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是谁都听得耳朵起茧了的。
D.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我真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说这些昏话!答案:B项的“子曰诗云”是借代旧教育的读物。
(三)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
稻田禾苗密又密,卫星掉下来也要把它弹到半空中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
这句夸张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对偶
(一)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二)对对偶考查的几种形式
1、配对式。
2、组合式。
3、改写式。
4、话题情境式。
5、对句式。(举例和练习见课件)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的种类:(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设问与反问
(一)设问
1、概念: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2、设问的基本特点:无疑而问。
3、设问的作用: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二)反问
1、概念: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屋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跑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2、反问的作用: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不同点:
1、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2、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例:
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2、谁说孩子来到人间只是索取?孩子带给这个世界的幸福难道不比他们得到的要更多一些吗?
辞格的综合运用:
1、兼用
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
一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
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练习1: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不超过26个字)(4分)(1998年高考题)参考答案: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练习
2、有人说,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使文句整齐; 使文章流动; 使文章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 使文章产生一唱三叹的节奏;,文章自有活泼之趣,文章会有古雅之风。(1991年高考题)
下列各项中填入上文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D)
①巧用口语 ②排比
③多用些文言成分 ④散句
⑤偶句 ⑥反复
A.②③⑤①⑥④ B.⑤③④⑥①② C.②④⑤①⑥③ D.⑤④②⑥①③
作业布置:.1.用比喻句的形式补写一段文字,说明“时时批评自己缺点”的重要性。
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答案示例: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
2.以“蜘蛛结网”为话题,分别写出褒义、贬义且语意完整的一句话,要求综合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
(1)褒义:像蜘蛛结网一样___
__________________(2)贬义:像蜘蛛结网一样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丝不苟,才有圆满结局。
(2)企图网住别人却也网住了自己。
3.试以“纪念碑”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各写一个比喻句。每个句子都应和题目的具体要求相吻合。
(1)以“纪念碑”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并采用至少两种其他景物对它进行衬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纪念碑”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并要求揭示将某一事物(比喻的本体)喻为“纪念碑”的原因。
答;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群山苍翠,江水澄碧,屹立在青山绿水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深情地注视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注视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伟大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和苏轼,还有曹雪芹和鲁迅,用他们令人着迷而又撼人心魄的诗文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纪念碑。
4.仿照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句子的形式,另选一个对象,说明前面加点句子所阐释的道理。
“唯有埋头,乃能出头。”急于出人头地的话,除了自寻烦恼之外,不会真正得到什么。就像一只蝴蝶,要想美丽如画,它的蛹就必须要经过地表下漆黑炼狱般的生活。如果不肯接受被压抑的痛苦,展翅欲飞之时,就是它的美丽终结之日。
答:
答案示例:就像一粒种子,要想长大,就必须先要经过在泥土中挣扎的过程。如果不肯忍受被埋藏的苦闷,破土而出之时,就是它生命枯萎之日。5.“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依照这句话的格式,造两个字数相同的句子。
①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②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答案示例:①无舵的航船,颠颠簸簸;没有方向。②漫漫的黑夜,昏昏暗暗,没有光明。6.在下面这段话里①②③横线处填上适当语句,组成由三个比喻构成的排比句;在④⑤⑥横线处也填上适当的语句,用衬托的方法表现出“中年妇女”的哀痛心情。
二月的春城,蓝天碧水,风和日丽。西山华亭寺的山茶①
,黑龙潭公园的玉兰花②
。圆通山的樱花③
。初到昆明的游客简直不敢相信世间竞有这样美妙的城市!可是对这位刚失去了女儿又失去了丈夫的中年妇女来说.这迷人的春色只是④,⑤
,⑥。
答案示例:在朝阳的照射下,绯红似火;②与蓝天共舞,洁白如玉;③在春风中流淌,宛若彤云;④灰暗的图画⑤满眼的凄凉;⑥无边的哀愁
第三篇:《修辞手法复习》教案
《修辞手法复习》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怎样才能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谁来说说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板书)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这些修辞手法。
二、图片激趣,深入讲解,学练结合.(一)比喻
1.大家看,这是一幅弯弯的月儿图。(课件2)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小船)
2.谁能用一个比喻句将这两图连起来。在句子中,“月亮”是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小船”是喻体(比喻的事物),“像”是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
3.我们来了解一下介绍比喻相关知识:全班齐读(比喻的定义和作用)(课件3)
4.第一组的同学读例句:谁来说说哪个是本体、喻体、比喻词。
5.比喻句有三种形式:
A 明喻
(课件4)在这个句子中本体、喻体、比喻词分别是什么? B借喻(课件5)这个句子中,本体是什么?喻体呢?
C暗喻(课件6)这个句子中本体和喻体都没有出现,只出现了喻体,喻体是什么?把什么比作银条儿? 6.运用比喻句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全班读。(课件7)
7.不是所有含“像”、“好像”、“仿佛”等词的句子都是比喻句。我们看一下这些句子就不是比喻句(课件8)我们来判断哪些句子是比喻.(课件9)
8.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对比喻句的掌握情况,大家看题目。(课件10)
(二)拟人
1.过渡:一阵风吹来,花儿向我点头,小树向我弯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师:什么拟人?全班齐读(定义和作用)(课件11)3.我们来找找句子把事物人格化的词:(课件12)
4.拟人句真是太有趣了,让我们也来试试吧!请大家一起完成这些拟人句。(课件13.14.15.16)
(三)夸张
1.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三种修辞手法:夸张,什么是夸张?全班一起读。(课件17)
2.夸张有三种类型,我们来了解一下。第一个句子小组读,这样的夸张我们叫做(课件18.19.20)
3.下面大家来看这几题,想想用了哪种夸张手法。(课件21)4.我们来说说下面句子怎样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课件22)
(四)排比(课件23)
1.介绍:排比和其作用。
2.同学们找一找句中相同部分。
3.同学要注意:排比句中有3个或3个以上的相同部分。(板书)
(五)设问(课件24).现在上课了吗?上课了。老师这句话里用到了什么修辞? 2.介绍设问: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设问是自问自答。(板书)3谁来说一个设问句?
(六)反问(课件25)
1.师示例:难道这种修辞手法我们没有学过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全班齐读: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蕴含在问句之中。
3.提问学生造句。
(七)对偶(课件26)
1.我们一起来了解在古诗中常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偶 2.谁来举个例子。
三、交流练习,说说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七种修辞手法,接下来就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们一起来玩冲关我最棒的游戏。请同学们拿出练习,进行第一关的练习。(课件27--31)
四、如何用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
1.第一关我们已经顺利过关了,接下来我们增加难度,冲过第二关:如何用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冲关之前,老师有些小小的建议,请全班同学一起读读。(课件32)
2、交流完成练习。(课件33--35)
五.进行语段训练
1.单个的句子大家已经掌握得不错了,现在我们加大难度,冲第三关,进行语段训练。
2.出示语段
(一):(课件36)
这段话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景,感情细腻,层次清楚。这样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句话,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啊!
(2)课内的语段同学们掌握得非常牢固,那么课外的呢?我们继续增加难度,继续闯关!
3.出示语段
(二)(课件37)你发现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能全找出来吗?
(1)生交流
预设:句子
(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①生读句子。
②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只有人才会“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我觉得这里把桃树、杏树、梨树当做人来写,把树写得亲切可爱,有生命力。
句子
(二)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①生读句子。
②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儿比作火、霞、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儿的美丽的颜色。
③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生2:这个句子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也将花儿的颜色写得很美。
④师:是啊,这一段话中,运用了这么多的修辞手法,多么生动、多么 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景物的美好。
六、师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再一次地了解了常用的几种修辞手法。修辞是对语言的锤炼与加工,恰当地运用修辞是十分必要的。说 话 如 此,写作文也是如此。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做有心人,说生动话,写锦绣文。
七、课后作业:(课件38.39)
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公园里”为开头写一段话,用上你喜欢的修辞手法,看谁用得多,写得好。
板书
1、比喻: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2、拟人:把事物人格化
3、夸张: 夸大、缩小、超前
4、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
5、设问:自问自答
6、反问:明知故问
7、对偶:结构、字数相同
第四篇:复习修辞手法教案
《复习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熟知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2、能够正确判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3、能够把普通句子转换成含某一修辞手法的句子。教学重点:
复习常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准确判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教学难点:
1、掌握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技巧。
2、能把普通句子转换成含有某一修辞手法的句子。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同学们,请看这里的一组句子,请大家读一读,读后告诉我,你觉得哪一句比较好,说说理由。
对,“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比“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要好。因为用上翩翩起舞让句子更加形象,更生动,使句子表达的更透彻,明了,增强了语言的美感。这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复习常用的修辞手法:
1、好,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六年来,我们都见过哪些修辞手法?
2、学生各抒已见。老师板书学生汇报的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
排比 设问 反问 夸张 对偶
3、对,以上是我们学习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同学们能不能各写一句含有以上修辞手法的句子。可以小组来完成。(前后相邻两桌的4个同学可组合成一组)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4、抽两个小组来汇报结果。老师带着同学们听取汇报,并发表自己好的见解。
三、判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1、读这张幻灯片里的句子,独立思考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抽学生回答自己的判断。并说说判断的思路。(1)请第一个学生回答“不努力,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老师补充说明:这个句子从标点符号来判断是一个问句,但它不要求人们做什么回答,因为答案就在其中,它的意思是:不努力,就不能取得好成绩。不过是用问的形式来加强这层意思罢了。反问句和一般的问句比较,它有较明显的标志词“怎么
呢”“难道
吗”(2)请第二个同学回答“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它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老师补充说明:这种修辞的句子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你看,一个碗很轻的,在这句中却觉得有千斤重,实在言过其实了,夸大其词了。还有缩小的那种,如:他的家只有巴掌大点地方。(3)请第三个同学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
老师补充说明: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句子,一般诗句常用这种修辞手法。(4)请第四个同学回答“课外活动时间到了,同学们有的学习电脑,有的排练合唱,有的外出写生,有的制作标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老师补充说明:这种句子的特点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含有三个或以上的“有的”或“有时”“一会儿”的通常都是排比句。(5)请第五个同学回答“庄稼长得好,玉米粒粒饱,高粱乐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老师补充说明:这种句子明显的特点是把人当成动物或植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6)请第六个同学回答“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老师补充说明:这种句子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说成另一个物体。两种物之间有相似之处,句中通常还有“是”“像”“如”“好像”等字眼。不过不是所有含有这样的字眼的都是比喻句,关键还要看句子是不是把这种东西说成了另一种。他们之间有没有相似之处。比如:“小明像他爸爸。”这一句就不是比喻句,因为“小明”和“他爸爸”是同一类。(7)请第七个同学回答“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老师补充说明:设问句最明显的特点是自己提问自己作出了回答。设问句的好处是更能引起注意,表示强调。
四、把普通的句子转换成指定的修辞句
以上我们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我们也知道运用修辞手法句子会更形象生动优美,所以接下来我们来按要求转换句子吧。(出示第三张幻灯片)
1、大家看这张幻灯片,读句子按要求转换句子。
2、老师每题抽两到三个学生回答自己做的答题。参考答案看幻灯片。
(1)、这里的工作这么重要,我不能离开。(改成反问句和设问句)反问句: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怎么能离开呢?
设问句:这里的工作这么重要,我能离开吗?肯定不能。(2)、天上下着大雨。(改成夸张句)夸张句:天上下着倾盆大雨。(3)、天上正下着大雪。(改成比喻句)比喻句:天上正下着鹅毛般的大雪。(4)、风轻轻地吹动小树。(改成拟人句)拟人句:风姑娘轻轻地抚摸着小树。
五、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小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只要你掌握了修辞的特点,就能合理的运用了。希望同学们能灵活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把语言表达得更动听更精彩些。
六、作业:
以上修辞手法各创作一句。板书设计
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排比 设问 反问 夸张 对偶
第五篇:复习修辞手法教案
《常用修辞手法复习》教案 秦小 魏利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知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2、能够正确判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3、能够把普通句子转换成含某一修辞手法的句子。教学重点:
复习常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准确判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教学难点:
1、掌握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技巧。
2、能把普通句子转换成含有某一修辞手法的句子。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古罗马故事课件引入,说话的艺术性,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因用了排比,使演讲振奋人心,鼓舞人心,很有气势,故而当选。(激发兴趣)
2、同学们,请看这里的一组句子,请大家读一读,读后告诉我,你觉得哪一句比较好,说说理由。
3、对,“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比“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要好。因为用上翩翩起舞让句子更加形象,更生动,使句子表达的更透彻,明了,增强了语言的美感。这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复习常用的修辞手法
1、好,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六年来,我们都见过哪些修辞手法?
2、学生各抒已见。老师板书学生汇报的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
排比 设问 反问 夸张 对偶
对,以上是我们学习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大声的读出来。
三、判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出示课件)
1、读这张幻灯片里的句子,独立思考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抽学生回答自己的判断。并说说判断的思路。(1)请第一个学生回答“不努力,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老师补充说明:这个句子从标点符号来判断是一个问句,但它不要求人们做什么回答,因为答案就在其中,它的意思是:不努力,就不能取得好成绩。不过是用问的形式来加强这层意思罢了。反问句和一般的问句比较,它有较明显的标志词“怎么
呢”“难道
吗”(2)请第二个同学回答“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它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老师补充说明:这种修辞的句子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你看,一个碗很轻的,在这句中却觉得有千斤重,实在言过其实了,夸大其词了。还有缩小的那种,如:他的家只有巴掌大点地方。(3)请第三个同学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老师补充说明: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句子,一般诗句常用这种修辞手法。
(4)请第四个同学回答“大课间活动时间到了,同学们有的打篮球,有的打羽毛球,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绳,玩的可高兴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老师补充说明:这种句子的特点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含有三个或以上的“有的”或“有时”“一会儿”的通常都是排比句。
(5)请第五个同学回答“庄稼长得好,玉米粒粒饱,高粱乐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老师补充说明:这种句子明显的特点是把人当成动物或植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
(6)请第六个同学回答“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老师补充说明:这种句子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说成另一个物体。两种物之间有相似之处,句中通常还有“是”“像”“如”“好像”等字眼。不过不是所有含有这样的字眼的都是比喻句,关键还要看句子是不是把这种东西说成了另一种。他们之间有没有相似之处。比如:“小明像他爸爸。”这一句就不是比喻句,因为“小明”和“他爸爸”是同一类。(7)请第七个同学回答“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老师补充说明:设问句最明显的特点是自己提问自己作出了回答。设问句的好处是更能引起注意,表示强调。
四、找一找
以上我们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我们也知道运用修辞手法会使句子更形象生动优美。那你们有火眼金睛吗?请你们在本册课文中找出使用了修辞的句子,并有感情地读读,看谁找得快,找的多。
五、展示、评价
六、课堂检测
(一)下列句子是否用了修辞手法,如果运用了,请注明那种修辞。
(二)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是()句。
(三)抢答练习。
(四)练一练。
(五)用一用。
(六)记一记。
七、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小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只要你掌握了修辞的特点,就能合理的运用了。希望同学们能灵活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把语言表达得更动听更精彩些。
八、作业
板书设计
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排比 设问 反问 夸张 对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