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作文教学研究。

时间:2019-05-12 17:4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内外作文教学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内外作文教学研究。》。

第一篇:国内外作文教学研究。

国内外作文教学现状对比研究

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

杨世碧

目前我国的作文教学是怎样的一个现状,大家是清楚的。我们需要把视野拨宽,看一看国外的作文教学,进行现状对比分析,就会明显发现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的不足和缺失。当然中外教育背景不同,基础不同,母语特点不同,教育哲学不同。中国语文教育自有优势,自有传统,只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更好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一、国内外作文教学现状对比研究

(一)作文教学理念对比

1、美国

美国学者克莱默认为,促使儿童书面语言充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语言的创作,即创设一 种情境,使儿童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创作者。他认为如能达到下述六点要求,书面语言的教学就能产生最大的效果。(1)运用学生的经验。(2)激励儿童写符合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东西。(3)通过阅读典范的文艺作品,发展儿童对优美词语的语感.教会他们从构思、语言和风格方面将自己的作文同典范的作品进行对照分析。(4)教师必须亲自指导儿童的作文过程。(5)教师应该同儿童一起写作文。(6)应该使儿童的作文具有实用的目的。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Stephen D Krasken),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观点:1.增加作文训练的次数只对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有益,但对发展高年级学生的作文熟练程度帮助不大;

2.学生自发的课外兴趣阅读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

3.在高中阶段,让学生多作一些说理性的、评价性的、鉴赏性的写作训练,有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迅速提高与发展;

4.学生作文技能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方式等因素是可以并且能够教会的,但其他因素教不会;

5.作文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草稿,即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反馈,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确有效果,但教师在家里或办公室批改作文后再发给学生,则对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没有什么作用;

6.语法教学指导对于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毫无帮助;

7.学生中优秀写作者作文时大多花较多时间构思、复读和修改;

8.学生作文总是“受题目的束缚”,很少花时间考虑自己文章的读者,应像专业作家一样,花较多时间考虑所写东西对读者的影响,即怎样把自己观点传送给读者,读者需要怎样的背景知识才能读懂,什么东西能引起读者兴趣等问题。

2、俄罗斯

 维果茨基的研究。维果茨基是第一个在心理学中把书面语言作为特殊信号活动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

从心理学角度看,书面语言同口头语言和内部语言有根本的区别,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形成物。书面语言的特点在于它是在交谈者不在场的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同口头语言和内部语言相比,它可以更加充分地表达交际的内容,并且是由不同的动机所引起,也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和自觉性。

 维果茨基指出要把书面语言看成是形成一种确实是新的、复杂的语言活动。这是维果茨基研究书面语言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 根据书面语言的特点.维果茨基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书面语言的教学原理。建议要设法激发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动机,向他们提出特殊的任务。让儿童形成相应动机的一个方法是激励(不是布置!)他们去写“能引起内心激动的题材”。书面语言是以许多复杂的心理形成物作为基础的。这些形成物有内部语言、抽象能力、语言过程的随意性和自觉性等。因此在发展书面语言的教学大纲中首先必须规定书面语言形成的专门条件。

 儿童掌握书面语言必须“从画物体过渡到画语言”。十分重要的是,要引导儿童去发现“绘画的对象不仅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语言。”维果茨基的思想是进一步研究小学生掌握书面语言过程的重要理论基础。

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认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它总要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的知识技能,但是,良好的心理能力则是掌握语文能力的心理学前提。心理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 苏霍姆林斯基持有同样的观点,他为1~10年级的学生精心设计了500道作文题。这些命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遵循一条“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1~3年级都是形象描绘的题目,如“当太阳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我的金鱼缸”等。4年级则有“假如我是一个隐身人”、“最美的和最丑的”等理想性和比较性的题目。5年级有“从一滴水看太阳”、“给国外的同年龄儿童写一封信(读了报纸上的记载以后)”等涉及从个别到一般和放眼世界的题目。6年级有“早秋也有一个短暂而美妙的时刻……(丘特切夫的诗句)”这样的题目,以引起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

7年级安排了“在我们今天还有变色龙式的人物吗(读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以后)”的题目。8年级的题目有“没有目的生活就像没有舵的船(印度格言)”。9年级的题目是“在我们今天父与子的矛盾是什么性质的(读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父与子》后写)”。10年级的题目有“俄罗斯离开我们中的每一个人能够生活,我们中的每一个人离开俄罗斯就不能生活(屠格涅夫语,写在即将开始劳动生活的前夕)”。

看得出,这些作文题依次安排,从思维水平说,是由浅显向纵深发展,思想感情是由幼稚走向成熟,作文题型设计的阶梯与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尽可能做到同步。以心理能力的发展作为安排作文训练的理论基础,这是国外作文教学序列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

3、日本

日本教育的“生活作文”教学思想。即“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文章表达活动),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 以作品的内容为中心的讨论,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从定义上看,“生活作文”的目标在于将学生培养为语言活动的主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主体。小川太郎在他的《生活作文与教育》一书中对生活作文的本质作了如下的整理,①表达真实的自由,②依 据事实的现实主义,③人道主义,④集体主义教育。

6、我国

我国大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 这些论述,是针对传统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学生害怕作文,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命题学生做,学生习作教师评改等弊端提出来的,具体阐明了“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作文教学思想。

(二)作文教学内容对比(中、美对比)

 美国学生写作的生活材料很丰富,作文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以到图书馆查资料或调查访问,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准备的余地。中国作文取材要求要来源于生活,其真实性使得中国学生作文取材范围更多的来自于学生生活的家庭、学校、可能接触到的社会。

美国的作文重叙事,中国的作文重情感。美国作文往往是在搜集整理,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如《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这些个话题是没有定论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学生谈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写法上没有规定,关键是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

 美国的作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想像力的培养,如《当你乘坐的轮船沉了,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你将怎样生活?》、《评论想像中的一场音乐会》等,因为大家都没有经历过,所以可以充分发挥想像,海阔天空,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作文兴趣。 中国作文就不一样,如《我了解的XX人》、《我的故乡》等,则更多地要求学生将自己所经历的人或事如实地记录下来,要求主次分明,条理清楚而且要尊重事实,而缺乏丰富多彩的想像。

1、中国小学生作文教育中有明显的“道德判断”,在美国小学生作文中难觅踪迹。

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道德教育,所谓“制礼作乐以摄取社会势力,倡人格教育以羁縻士学”。再如孔子《论语》所言“学以四教:文、行、忠、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们的母语教学自然负载着德育教育的重任,“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学作文就是学做人”,是我们多年来作文教学的主要的德育目标,这是值得肯定的。值得研究的是在这样目标的指引下,我们的作文大多是一些渗透着“德育”意识的选题,诸如《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尊敬的人》《责任》等等, 如有一作文题是这样的:老师给了一幅图画,进行看图作文(画面上是天下着大雨,一名小女孩在雨中跑,另一小男孩在拿着一把雨伞在后面追)。这位学生是这样写的:“老天不作美,竟下起大雨来。丽丽和明明因一点小事而打起来,丽丽冲进了雨中,明明拿着一把伞做‘武器’,丽丽边跑边朝紧追不舍的明明喊道:别打了,别打了!”结果,这位学生也因思想内容不健康被挂了“红灯”。经过老师的指点,这位学生才恍然大悟,应该要写好人好事,如小男孩雨中给小女孩送伞。由此可见我们的作文必须去写道德观念允许、大家普遍认同的东西,才能换取较高的分数。

 就是阅卷评分的老师相互间的道德标准也相差甚大。譬如,某年中考的作文题目是“变了”,有个考生为此写道,他在路边骑车,不小心撞倒一棵小树苗,本想一走了之,后来还是停下来,扶正了树苗,又将也被人撞倒的绿化宣传牌重新插好。对于这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给了最低等的评价,认为题目是“变了”,而全文却找不到一个“变”字,明显文不对题!但在复评时,这篇作文被判为优等,理由是,小作者没有单纯地就“变”写“变”,意蕴深长,是难得的一篇佳作。试想,连判卷的老师都有如此相佐的“道德”观,学生对此该有多大的困惑!

 而我们看美国小学生的作文题,却发现另有一道风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你认为谁对二次世界大战负有责任》等等,用疑问的形式显示你个人的价值判断,开放性的作文题目让人少了许多“道德标准”的束缚。主题的确定、研究视角的选择、方法的运用和语言的表达,也均有很大的灵活度。“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谁是谁非,孰优孰劣,没有公理论断,任凭你个人的理解与判断。只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就能得到老师的高度认可。其评价标准也不可不谓“多元性”。开放性的选题与多元性的评价给了小作者广阔的思维空间。

2、美国小学生的作文重“研究性”写作,中国小学生的作文则重自身的情感与体悟。 美国是崇尚研究性学习的国家,作文教学中也极力地主张学生进行研究性写作。《我心目中的美国》《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你认为谁对二次世界大战负有责任》,这些作文题从宏观出发,以整个世界和社会为研究对象(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结论。

 《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黄全愈也曾为自己的儿子所折服。儿子矿矿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搞“研究”了,他才刚能读点稍厚的书,能写出由几个长句子拼凑成的所谓文章。有一天他从学校图书馆带回来十几本参考资料,说要做关于蓝鲸的研究。看着儿子带回来的全是关于蓝鲸和鲸鱼的书籍,作者也不禁觉得美国的作文教学不可理喻。谁料到,没过几天,儿子竟将由三张活页纸订成的研究报告呈现于爸爸面前,而且还煞有介事地在封面上清楚地写道,论文包括4个小题目:1.介绍;2.蓝鲸吃什么;3.蓝鲸怎么吃东西;4.蓝鲸的非凡之处。有模有样的“研究成果”不得不令爸爸叹服。从确定问题到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材料、分析资料、取得结论、语言的表达等一系列过程,儿子都始终处于一种独立工作的状态。几年下来,孩子的信息处理能力、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已大大增强。一粒沙子见世界。

因此美国学生的作文需利用很长的时间去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活动:选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去收集材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验证结论等等,最后才能下笔成文。即使写一个人物,学生也惯于去观察,得出第一手的材料才去写作。由此可见,美国小学生的作文侧重于收集资料、独立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

而我们中国小学生的作文却截然相反,从微观入手,侧重于日常生活的经历与自身作文的体验。试以XX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作文题为例,一学期写的作文是:《给远方的小学生写信》《童年趣事》《写一份发言稿》《写一件令你感动的事》《缩写一篇文章》《写一个熟悉的人》《自由想象作文》。这些作文题都是写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和人,写自身情感的体验与感悟,说明某一个哲理。毋庸查阅资料,也毋需探究问题,只要将自己真切的感受记叙下来就行。显然,我国小学生的作文与美国小学生的作文有着很大的差别。

(三)作文教学命题对比(中、美对比)

 中美小学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文是大不相同的,这从下列作文题目就可窥见一斑:  美国小学生的作文题,如“当你乘坐的轮船沉了,你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你将怎么生活?”再如“任选一个州,介绍这个州的风土人情”,《我心目中的美国》《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你认为谁对二次世界大战负有责任》《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才能结束战争》《你的未来的职业是什么》(写一份报告)等等;

 中国小学生的作文题,如《一个最熟悉的人》《一件最难忘的事》《我的爸爸(妈妈)》《向大家介绍我》《我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等等,两者的区别显而易见的。

 我们的教师在作文命题中,一直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放在重要位置,像《暑假的一天》,也希望学生能通过暑假的所见所闻,感受到社会的变化,人情的冷暖等。把文章的立意是文章成败的关键,过分追求立意的结果,导致了学生无谓的拔高,空话连篇。

 例如:98年高考题《战胜脆弱》与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对比。对于同一篇作文题目,不同学生构思各异,中国教师常常偏爱构思独特新颖的文章。美国的作文不讲究这一点,重在让学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作文命题也很广,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与社会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并且追求真实和实用。

 如同题写《我的父亲》,美国教师要求一周内交稿,要求孩子们去采访父母亲、亲戚、邻居和父母的同事,要求孩子们从多侧面、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父亲,一篇生动而深刻的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就这样完成了。让学生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应用文,既避免了说假话、空话,又让孩子们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今后在工作上也能派上用场。我国则要求当堂完成,按照写“父亲的外貌—事例—表现的品质”模式进行,容易造成孩子的作文说假话,千篇一律,同一模式。

 例如美国的一位女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一道作文题是:“我们来找出自己以后所希望从事的职业,并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去访问一个真正从事该行业的人。”这道作文题,使那些十三四岁的孩子感到惊讶,但他们还是遵照老师的要求去努力完成。别小看这样一篇作文,它起码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五种能力:

一、抉择能力 经过慎重考虑,选择、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

二、思维能力 如何确定职业种类,如何从现在起为实现未来的理想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写作能力 即写一份“针对未来的职业”的文字报告;

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学习如何去访问一位与自己未来职业相关的陌生人;

五、口头表达能力 还要在班上向老师和同学作条理清晰的口头报告。

这样的作文形式,便把学生的做、写、说、想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 从《我心目中的美国》《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等作文题已充分可见美国学生的自主空间很大,这些作文题目在中国的小学教师看来,一定是大得没有边了。奇怪的是,美国的小学生面对着这些“宏大”作文,不仅毫无难色,而且兴致勃勃,他们到图书馆去查阅大量的参考书、权威工具书,然后信心百倍地作着大文章。实际上,是知识性、趣味性的作文题唤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是在满足心理欲求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写作这一工具。

相比较,当我们中国的小学生面对着小而具体的作文题目时,却是个个愁眉苦脸且毫无兴趣。写这些作文是用不着学新知识的,需要的只是把生活中的人物写得光辉灿烂,把生活中的事物写得丰富多彩,把生活中的经历写得曲折动人。小孩子的生活原本是简单的,而中国孩子的生活尤其是枯燥单一的,尽管他们竭力按照老师的要求去仔细观察生活,由于缺乏具体的生活体验,怎么观察也达不到老师要求的程度,只好痛苦地生编硬造以完成作业了事,这样的作文过程自然是令人望而却步的。

对比中美两国的作文题目,发现美国的作文题多侧重生活事件及历史事件的评价,而中国的作文题则侧重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及道德问题的评判,各有侧重和所长。作文的内容无疑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写作的手段,美国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心人类命运方面的世界性问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展现自我意识、想象力及生存技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中国的教师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上,这无非可议;但是不能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对写作能力之外的能力是不太关心的。导致中国孩子不爱写作文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作文题目缺乏趣味性和求知的广泛性,使学生在作文时只能进行文字的排列组合,而不能进行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的排列组合。

(三)作文教学形式对比

 国外给“口头作文”以应有地位。美国是一个作文教学多样化的国家,有其自身的特点。现在,普遍重视“口头作文”。他们不仅把用文字写的叫作文,而且把用口

 头表达的也称为作文,并不把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截然分开,异样对待,而是把二者视为相辅相成的作文统一体。所以,在美国的小学,甚至中学,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具有同等的地位,人们没有厚此薄彼的想法和做法。

无论是前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在作文教学中都一脉相承地注重“口头作文”训练。他们十分强凋口头作文的重要性,把口头作文的训练贯穿在多种写作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每进行一种写作能力训练,首先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他们认为,作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写”,而目先要让学生学会“怎样说”。因此,有些作文的题目,只要求学生口头作文,不要求书面作文,有些作文的题目则先让学生口头作文,再在口头作文的基础上进行书面作文。显然,他们把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把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得益彰的做法,应该说是十分可取的。法国的语文老师还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把口头作文提到首要地位。他们指出,语言是交际工具,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教者应该特别注意交际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书面表达是建立在口头表达的基础之上的,要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首先应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们为了某种交际需要才说话和写作的,完美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自然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去为学生营造各种客观需要,促进学生的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因此他们进行了多种训练,把口头作文提高到了重要地位。

德国由忽视说话训练到重视说话训练。近年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口头作文”进行了探索,他们曾发行一本语文教学袖珍手册,比较系统地安排了生动活泼的口头表达练习。如:

讲述练习。让学生从生活中,或从书报中搜集故事,然后在上课时讲述,并且要求弄清重点和高潮,确定讲述顺序,做到言之有序,重点突出,能吸引人。比如提供一则书面材料,描写一个学生是怎样机智勇敢地抓住小偷的,让学生阅读之后集体讲述。

讨论练习。让学生按规定的题目和要求,事先搜集资料,拟好提纲,然后在小组会上口头发表。比如就某一事件,让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情况,发表意见,在讨论中提高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看图说话练习。让学生看单幅图画,然后口头描述该画的场面;或让学生看多幅连环画,然后再按顺序讲述,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比如有这样一组幽默画:要求学生看过画面后思考下列问题:①猎人朝哪儿开枪?猎狗带回了什么?②故事中包含着幽默笑料,怎样讲述才能逗人发笑?在思考之后,让学生口头发表意见。

新加坡强调说写结合,以说带写等等。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口头作文”,但已与之密切相关。事实证明:“口头作文” 在国外的作文教学中已受到普遍重视,并以方兴未艾的势头向前发展,层次和水平在不断提高之中。

由此可见,“口头作文”,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考虑表达中心,选择材料,安排顺序.又要推敲词语,思维活动是十分复杂、十分紧张的。这种训练要求速度快——可以锻炼思维的敏捷性;要求条理清楚——可以锻炼思维的条理性;要求紧扣中心——可以锻炼思维的目的性;要求表达准确——可以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坚持长期的口头作文训练,不仅有助于写好书面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疑是值得借鉴的。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修订稿)首次在教学目标里列出了“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求,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口语交际进一步作了规范和要求,使教学目的更明晰化。在教学中注重了听、说、读、写的训练,把“口语交际”与作文结合,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们设想,如果认真总结我们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的作文教学经验,切实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将其中的“说”的内容和方式突出出来,认真进行研究与探索,取得经验.加以推广,也许会使长期困扰我们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见效不快的问题,逐步有所好转。

(五)作文批改对比

日本的作文评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日本的作文教学重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如表现父母的恩情、奋斗的乐趣、朋友的情谊、教师的关心、人生的体验等等。作文评改要着眼于和学生感情上的交流。评语应对学生所表现的感情表示自己的态度。 例如,一个学生的作文写自己怎样收养了一只被别人遗弃了的小猫,表现了一种对孤独可怜的动物的深刻同情。老师的评语就写道:“小猫的遭遇真可怜,它在雨地里发抖的样子和凄苦的叫声,使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现在他终于有了一个体贴的朋友了,我真为她高兴。”又如学生写假日和父亲一起到郊外放风筝,表现了自己欢欣喜悦之情,老师的评语就写道:“看了你的作文,想到你在野地里牵着风筝跑的高兴劲儿,我真有点羡慕呢。”

在作文评改方式上,日本的语文教师创造了一种由学生、家长、老师共同评改的方法:同学评——家长评——老师评。

我国的教师以往只是把注意力放在评价学生在作文中的思想倾向、写作技巧上,却很少在作文的成因上深思熟由,也很少对作文题目的恰当性提出质疑,更没有对现行的作文审美观和评判标准作出反省。

二、我国作文教学的反思

第一,我国作文教学应以先进教学思想为指导,注重思考能力的培养。

反思当前我国作文教学,虽然有《语文课程标准》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作指导,但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为文而文,就事论事,不关注学生的发展或国家民族的命运,真正表达学生思想、感情、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从传统教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关心社会时事,多留意报刊、电视、电脑网络等媒体的热点问题的讨论。通过写作,整理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开拓社会视野和知识视野。

 我们还应该把作文教学当作训练学生的生存技能来考虑,指导学生写一些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广告、小新闻,产品说明书等等。把作文教学与社会科技结合起来,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与生活生存应用结合起来。只有把作文教学当作一种生存技能的理念放在作文教学第一位,我们才能改变传统的共性作文的思路和做法,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使作文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享受作文的快乐。

第二,我国的作文教学应破除陈规,增强开放性

 反思我国作文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对封闭的现象依然存在,还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XX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作文题目分别为“老师,我想对你说”、“写朝夕相处的人”、“写你喜欢的动物”、“写自己印象深刻或喜欢的活动”、“写生活中让你感动的事情”、“写你最感兴趣的故事”、“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想象,写下来”、“写你与家人之间发生的事”。这些题目分别从写一 件事、写一种动物、写一个活动、写一个人物等角度来确定,把作文变为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表达的有次序的、有规则的、机械的训练。作文的题目在时空分隔上系统化,而实质上是僵硬化、程序化。

 作文的题目在时空分隔上系统化,而实质上是僵硬化、程序化。例如教师对“ 写你喜欢的动物”的作文指导一般都是这样的1.选择一种动物写:

2.按“样子——生活习性——特点”三步把动物写清楚。尤其要把“生活习性”这部分写具体。这样的“作文指导”比比皆是,例如《写朝夕相处的人》“一般可以从他(她)的外貌、语言、行为、事例等几方面写。”《写喜欢的活动》,按“活动开始——进行中——活动结束”三步把活动写清楚。再如《写一处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这个顺序可以是方位顺序,也可以是观察顺序。”等等,形成一种呆板,机械的程序化教学模式。

 将电脑的处理过程来分析人的写作过程,程序化地描绘一种物、一个人、一件事,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起什么作用呢? 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学生费力使劲地学,却没有获得作文教学的好收获,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令人啼笑皆非,出现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我们应积极倡导个性化作文教学,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让学生充分表现童真,童趣,童心。引导孩子在作文中多写“我想”“我认为”式的个性作文,当孩子说出有创意的话时,教师要用“这是你的想法”“这是你的独立创造”等话语来鼓励,持之以恒,孩子就会养成有创意表达的习惯,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来。

 案例:1篇107字的小学生作文获“冰心文学大奖”。

妈妈回来了

妈妈到杭州出差就要回来了,我非常高兴。

妈妈回来了,能给我做很多好吃的饭菜,还辅导我做家庭作业。妈妈的怀抱很温暖,我还能躺在妈妈怀里听她讲故事。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会更丰富。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非常想念她。想妈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第三,我国作文教学应端正价值取向,增强应用性。

 反思我们的传统作文教学,大都是为考试而教,充满了功利色彩。大多数老师的态度是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为应付考试,教师、学生找范文、套模式,更有甚者,毕业班在临考前先背熟多篇“范文”,考试时根据题目套用,将“范文”填充到试卷上,取得考试的高分。

 一位每年都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大学教师说,在如今的高考作文中,拿腔作调、八股式的文章比比皆是。这显然是与中学教师的训练指导大有关系,其中“扣题”的模式化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譬如,一个中学生说,学校的老师是这样教他们的:以后再遇到像“责任”之类的作文,就按照“谈谈孔繁森,批判王宝森,想到钱学森,联系中学生”的程式来写。实际上,反映在学生作文中的模式化、八股化现象,是教育者在作文教学与阅卷中思维程式化、语文政治化的必然结果。

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立足应用,面向实践,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所必须的写作能力。应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人生,处理好作文与生活的关系,追求作文教学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作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未来人才需要什么写作形式,我们就教什么作文;需要什么写作知识,我们就教什么知识。从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入手,开发作文教学资源,拓宽作文训练途径。

第四,我国作文教学应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想象力。

 反思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只写纪实性的记叙文和少量的应用文,很少写想象作文和自由作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想象作文”;“写想象中的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是对传统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束缚太多的一个矫正。

 传统的命题作文,大多拘泥于记人或记事,为学生提供的发挥空间很小,这也是导致学生害怕作文的一个因素。而想象作文就不同了,它适合儿童富于幻想的天性,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儿童的约束,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老师应解放思想,大胆放手,首先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放得开,能够纵横驰骋,然后再进行一些合理想象、科学想象等方面的训练,对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

 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有一个比较,他说,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他还说,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由此可见,鼓励学生多写想象作文意义之重大。

 进行教学比较研究,著名学者杨振宁先生有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他说,中美教育哲学比较,“到底哪个好,哪个不好?得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他说:“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的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的30%~40%的学生较有益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接部就班地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人竞争,他们有扎扎实实的知识,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我最后得出的结论:如果是一个美国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是一个亚洲学生,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永远太胆怯。”(《走好,新千年──人类叩响新世纪之门》,新华出版社)

http:// 档。

第二篇:初中作文教学研究初探

初中作文教学研究初探

李彬平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提高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中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是很强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老师应在“新”字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作文课中“活”起来。

一、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全班营造一种写作的氛围,作文教学自然就事半功倍了。那么如何营造写作氛围呢?

1、以身示范,潜移默化。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倘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得学生如沐春风。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萌发出表达的欲望。同时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教师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文字,可以是班内、校内的真人真事,可以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将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可能自己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你会变的很伟大,学生会觉得自己的语文老师很神奇,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甚至是崇拜你,“亲其

师,信其道”,学生也许会因喜欢上他的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我上初中的时候,刘佳平老师教我们语文,经常将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给我们念,我清楚的记得那时刘老师念的神采飞扬,陶醉其中,乐在其中,我对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我想,我喜欢上了写作,和刘老师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后来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也经常在学生面前“卖弄自己的作品,一方面是自我陶醉,一方面确实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开展活动,构筑平台。

初中生都有自我表现和被肯定的需要,创办本班或者本校特有的作文报刊,让学生拥有展示自我的舞台,无疑对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促进作用。在下口中学的时候,我们办过“棋盘山”文学社,在管道峪中学的时候,曾经和古月中学的“山花”文学社进行联谊活动,在古月中学的时候曾经办过“关山情”文学社,这些做法吸引了大批的文学爱好者,为他们喜欢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我还利用手抄报的形式,将学生作品张贴上墙。

二、激发快乐写作兴趣

单纯从作文教学上看,便是语文教学中“望文轻叹”的区域: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教学效果确实如吕淑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思维的呆滞性;老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的单一性。这三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思维怪圈”,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基于以上问题和现象的现实存在,对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改革,首先要改掉学生的“苦”和“烦”,还学生一个“乐学”和“乐写”。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让学生“乐”起来呢?“快乐作文”是笔者近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探索最优化途径的一次尝试。

三、生活素材,让学生的心“活”起来

学生要写作,首先要有素材,而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言之无物,没有时代感,没有生活气息,根本原因就在于离开了写作的活水源头——生活。曾有人说:“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作生活的主人。长期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写作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无话可说,时间长了,写作给学生的心加上了沉重的枷锁,周围的生活在他们眼前觉得很平常,没有新意,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很空洞,更多的学生则为了完成任务,东搬西凑,写出来的文章没有真实性。例如:我让学生写自己的童年生活,有部分学生写到了在大海边玩耍的情景,还写了跟着姥爷在沙滩上见贝壳的现象。其实,在我们农村生活的孩子,根本没有见过大海的真实面目,更不要说自己在沙滩上捡贝壳。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在写作前让学生实地去观察一下生活中活的事物,让他们去了解事物,感受生活,使他们的心

也随着新鲜的事物“活”起来。只要学生有一种想写的欲望,就能从生活中找到活的素材,写出来的内容也是活的。例如:在中学一次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写某一处的景色。明明是在春季,但很多同学却写了《我喜欢秋天》、《冬天的雪花》等文章。还有部分同学写春天时还写了到河中游泳,去树林采野果的片段。我当时我很生气,但事后静心一想,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我们给学生到野外去观察的机会太少了。于是我专门抽出两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到校外去观察春天的景色。回来后我再让他们继续写这次的作文,结果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观察到的真实的景象和感受。虽然语句不太通顺,但内容是真实的,是活的。

以后,每次作文课,同学们都要求我带他们去野外,我也根据写作的实际需要,尽力的满足他们的意愿。并在野外的活动中引导他们找写作的素材,感受生活的美好,使他们有“心”去写作。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对作文不但不那么害怕了,而表现出了一种想写作的欲望,我认为这就是写作的一个很好的开始。只有学生的心活起来,写出的文章才会活。

第三篇:作文教学研究总结

作文教学研究总结

本学期我教学研究的主题是写作瓶颈突破的深入研究,现将其总结如下: 当今语文教学,面对应试教育占了上风,严重的脱离了学生思想实际,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反映自己独立见解、真实思想感情和贴近生活实际的作文少之又少;学生厌恶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将如何摆脱写作教学困境,走出写作教学的误区呢?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作文教学研究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自觉中往往给学生设置了许多障碍,在一种处处受限制的氛围中写作,势必感到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更少地限制束缚,多一些拓展扩散,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无拘无束地去驰骋思维,多写“放胆文”、“真情文”。近几年来做了大量改革,高考作文要求中常见的“文体不限”,即是减少束缚的体现,这样学生可不受文体框架的约束,能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我们可以将优秀篇目推荐给学生,并不时将自己偶尔发表的好的作品与学生共赏,不断熏陶。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与学生同题材,同要求,同时间多写“下水”作文,与学生共同体味习作的甘苦,做学生习作路途上的贴心人、同行人来激发学生的好感。

当前很多中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写作,对写作没有兴趣,认为这只是完成教师的作业、任务,教师尽管苦口婆心,学生却是唉声叹气!逼得急了,高压之下完成的作文也只是敷衍之作。而新课标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从这表述中不难看出,它强调了表达的兴趣和欲望。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只要我们关注他们兴趣的焦点,把握住他们流行的话题,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要写,把话写好,鼓励学生写自己的话,写与别人不同的话,自然能提起他们表达的兴趣来,而不是刻意要求、强迫写作。这就要求教师能有更多的激趣方法,能充分体现新课程“主动”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

古人讲究“厚积薄发”,作文教学也要重视对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好作文都有一股浓浓的醉人心脾的底蕴味儿。没有积累,临写作时自是“腹中空”,抄作有时也就难以避免了,只有积累,才能信手拈来,才能“腹有诗书文自华”。新课标明确提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说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写作的出发点、写作的实际活动还是写作的结果,都应该深化对感性的语言模块的认识,大量积累各种生活经验材料,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大纲》也同样指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吕叔湘先生说:“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就不难了。”届时,只要激活储存于学生大脑中的材料,就可产生综合效应,使写作能力得到整体提高。材料越广泛,可以展开的思维空间就越开阔,文章就越大气、越灵气,越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越富有创新精神,在作文的舞台上就可以上演自己“创新”的性灵文章。

在新课程写作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少限制束缚,多激发好感”、“少刻意强迫,多激发兴趣”、“少敷衍抄作,多阅读积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及时把握和巩固学生主动作文的状态,认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我们就不怕他们无话可写,不怕他们写不出独特的感受和细腻的体验,到那时,孕育许久的思想火花才会在人和事或景与物的撞击中迸发起来,真正实现突破写作教学瓶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第四篇: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的阶段小结

金鸡滩镇中心小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们,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假话连篇,缺乏生活经验,没有了自己的主张,写出的东西严重脱离生活实际。于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努力做了以下工作:

(一)走进生活,丰富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停”。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我们希望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的方法。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进行记事作文的训练时,可以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作文。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我打算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

(二)描绘生活,谱写生活

1、从点切入,夯实基础小学生作文,往往对客观事物描摹得不够具体,不够真切.而单项素描,是小学生作文十分重要的写作基础训练。基本功练得好,学生写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笔自如。因此我打算首先强化学生的单项素描,指导学生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动作等多方面的特点进行形象地描绘,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通过训练,希望学生练就基本功,为作文综合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分线入轨,掌握写法小学生习作,无非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写好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法,把握规律。比如,写人可通过一件事写人,可通过几件事写人;可表现人物一方面的特点,可表现人物几方面的特点。为了表现人物的特点,必须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特点;必须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打算结合范文剖析让学生掌握这些写法,并让学生从读写中领悟。

3、全面拓展,自由倾吐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三)创造生活,展示新天地

1、看物联想。小学生想象力往往是随着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的,具有无意性。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作文课上,我打算有意识出示几件小物件,给学生直观刺激。引导他们看物件,想联系,构环节,写成文。

2、动手创作。我计划组织学生开展小制作竞赛,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一些具体现象和问题,开展动手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大胆地发挥创造才能,并引导学生把构想的过程和实践经过通过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从而升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设计生活。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未来的老师、厂长、医生、工人„„去设计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社会、生活、职业、工作、成果。

(四)改变评价机制。

1、评语生活化。作文评语是老师批改的主要阵地,是师生交流的另一片净土,起着独到的催化作用。传统的“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语句通顺”已让学生感到厌倦。实践证明,生活化的评语学生不但乐于接受,而且兴趣极高,也给学生留下了自我创造、修改的空间,因此我打算努力使自己的评语生活化。

2、批阅方式生活化。由教师的单一批阅转变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性批阅。如:教师点评、家长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各种形式。

第五篇:教学研究

教学准备:

一些象形字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连线游戏。

(一边是几个象形字,一边是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连线)

2、你发现了什么?

3、揭题、读题并引出第一小节(象形字,真奇妙,模仿形状把字造)

(1)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2)学习生字“模、仿、形、状”

“模、仿”---可换部首记忆。“模”是多音字。“形、状”——读准字音。

说明:

生字的学习可分步落实,在本文中依据生字的分布规律可分3次完成。

识字教学需注意几点----(1)结合语言环境识字,做到文中识字,句中识字或词中识字。例如“模和仿”“形和状”本来就可以组成词语,在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成词语进行学习。“舟”、“勺”、“川”都是象形字可进行归类学习。(2)预留给学生一些识字的空间和时间。学习生字教师不能把得太牢,每个字都要求面面俱到,逐一讲解,也不能放得太松,让学生自由学习,一笔带过。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时间自学之后,教师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字有所侧重地进行引领和指导。

(二)读课文,学生字:

1、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接龙读文反馈。

3、再读课文,圈出文中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象形字?

4、多媒体演示图画到象形字的演变过程。

(1)小组讨论这些字和它们模仿的形状像在哪?

(2)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象形字怎么来的。

说明:

为了让学生对“象形字”是古人模仿形状把字造这一特点有形象感知,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图和字的连线游戏,感知字与实物的联系,发现这其中存在的规律。再通过由图到字的媒体演变,让学生理解象形字由来并加强对字形的记忆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从而达到对汉字强化识记的目的。如在学象形字“舟”时,设计了一艘小船慢慢变成“舟”字的图景。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的视线,学生从情境中体会到象形字“舟“的由来。这样的形式符合学龄儿童的兴趣特点,强化了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对字义的理解。

5、交流并学习生字“舟、勺、川”(自由交流怎么识记这几个字并注意读音)

6、游戏-你来画,我来猜(同桌合作,一个画图,一个猜字)

7、生字放回课文,再读文。(自由读,师生配合读,同桌配合读,男女生读)

8、学习剩下的其余生字“棵、轮、古”。(棵与颗2个量词的区分,轮是形声字)

9、再读课文,(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试背。

(三)复习巩固,课文拓展:

1、生字巩固:换部首,变一变

2、词语跷跷板

3、猜一猜(出示更多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象形字)

4、发挥想象,古人是怎么造出这些字的。和好朋友合作编个小故事。

5、指导写字“舟”。

6、寻找我身边的象形字。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形、模、仿、状、棵、舟、轮、勺、川、古”10

个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禾、川、舟、古”。

(2)朗读课文,(3)做到不(4)加字、不(5)漏字、不(6)改字,(7)按标(8)点停顿。尝试背诵课文。

(9)初步了解象形字的造字特点,(10)学习用事物的图像识记一些象形字。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并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准确认读。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字理识字”法——象形字教学基本模式

[作者] 贾国均

[内容]

“字理识字”教学法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抓住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汉字形音义的教学。在上万个汉字中,象形字只有二百多个,但它们是最基本的汉字,构字能力最强,是学习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的基在小学阶段,象形字大多集中在低年级教材中。是小学低年级识字的重点。从6─8岁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基础。运用字理进行象形字的教学,笔者提出“定向──明理──析形──练习”的基本模式。

一、定向。这一环节是指在开始教学生字前引导儿童进入准备状态,产生对学习新知的趋向心理。教学一开始,教师应在学习者熟识的一定语言环境中提出所要教的生字,以建立儿童的定向基础。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把一个生字排在都已认识的字句中,以引导儿童识这个字的需要和注意。如教学“牙”字,可通过课文中“小马画月牙”的语句提出,还可以从头天晚上出现的月牙,哪位同学牙痛等见闻提出,一般不宜孤立地提出生字。

二、明理。这一环节是指教师用展示汉字形体演变过程的办法阐明字理。

先展示实物彩图。象形字源于实物,源于大自然。因此,可根据字形表现的客观物体的形状绘出与汉字相应的具体事物彩图。

再展示黑白概括线条图。这是实物图的抽象。如教“水”字,就须在展出流水彩图的基础上展出强调概括线条的黑白图(画三条浪线)。概括线条图是帮助儿童由图到字形成思路,进而理解和识记汉字的重要条件,不可随意删减。接着展示篆体汉字。实物彩图和概括线条图都是图画,不是文字,只有大篆、小篆等才是文字,其字形大多与现今使用的楷体相去甚远。在通常情况下,以小篆作为从概括线条图到楷体汉字的过渡比较适宜。最后展示正楷汉字,字体须与教材上的字体──正楷相同。

上述内容一般有两种展示的方式:1.按顺序分步骤展示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这种展示法常见于最初学习象形字的时候或学习一组象形字之初。2.将按顺序排列的四个内容一次性展示出来,再引导儿童按顺序逐步观察理解每个内容。这种展示法常见于通过多次性展示法进行识字教学,掌握了一定的汉字演变规律之后。

在教学中,对汉字演变过程重在引导学生联想,重在启发学生思维,不背不考。

三、析形。这一环节是指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将楷体汉字各部位与客观物体各部位进行对应分析,这是形义联系的关键步骤。有些字,将汉字每个笔画与物体的部位一一对应,如“月”字。有些字,不可能将汉字每个笔画与实物的部位逐一对应,而是将汉字的一个局部与实物的某部对应。如“日”字。还有些字,只要将汉字的局部与物体的某部作大体对应的分析即可。汉字必竟不是图画,不可能对实物形体进行细致的描绘。许多字在造字时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而对其余部分进行了一般的造形。在字形分析时,也只要抓住代表物体本质特点的部分进行对应,而对其他部分只求大体对应即可,不可拘泥。如“象”字。

四、练习。这一环节是指教师指导儿童对所学的汉字进行读、写用的练习,其中重点是指导书写运用。

本环节有三个要点:

(一)、指导书写。与常规识字教学一样,如注重范写,讲清汉字各部位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重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指导书空、组词、造句等等。

(二)、强调默写。默写综合运用笔画、笔顺、间架结均等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听写。这是儿童的再认过程。对于强化儿童记忆的保持,克服识记后的短时期内的遗忘,提高当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要注意的是:

1.听写前不要将范写的生字擦掉,以便差生利用。

2.报出生字听写时,宜按照讲课顺序语句进行。不宜过早颠倒生字顺序和使用非教学时的原来语句。颠倒顺序听写可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

3.这一环节要踏踏实实地实施,不可用游戏或活动代替。游戏或活动只能作为这一环节的补充或延续。

以上所述,为象形字教学的基本模式。既是基本的,则是稳定的但不是机械的,是通用的但不是绝对的。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形、模、仿、状、棵、舟、轮、勺、川、古”10 个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禾、川、舟、古”。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尝试背诵课文。(3)初步了解象形字的造字特点,学习用事物的图像识记一些象形字。

2.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并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准确认读。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3. 教学准备: 一些象形字的图片 4.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连线游戏。

(一边是几个象形字,一边是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连线)

2、你发现了什么?

3、揭题、读题并引出第一小节(象形字,真奇妙,模仿形状把字造)(1)自由读、个别读、齐读。(2)学习生字“模、仿、形、状” “模、仿”---可换部首记忆。“模”是多音字。“形、状”——读准字音。说明:

生字的学习可分步落实,在本文中依据生字的分布规律可分3次完成。

识字教学需注意几点----(1)结合语言环境识字,做到文中识字,句中识字或词中识字。例如“模和仿”“形和状”本来就可以组成词语,在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成词语进行学习。“舟”、“勺”、“川”都是象形字可进行归类学习。(2)预留给学生一些识字的空间和时间。学习生字教师不能把得太牢,每个字都要求面面俱到,逐一讲解,也不能放得太松,让学生自由学习,一笔带过。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时间自学之后,教师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字有所侧重地进行引领和指导。

(二)读课文,学生字:

1、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接龙读文反馈。

3、再读课文,圈出文中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象形字?

4、多媒体演示图画到象形字的演变过程。

(1)小组讨论这些字和它们模仿的形状像在哪?(2)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象形字怎么来的。说明:

为了让学生对”象形字“是古人模仿形状把字造这一特点有形象感知,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图和字的连线游戏,感知字与实物的联系,发现这其中存在的规律。再通过由图到字的媒体演变,让学生理解象形字由来并加强对字形的记忆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从而达到对汉字强化识记的目的。如在学象形字”舟“时,设计了一艘小船慢慢变成“舟”字的图景。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的视线,学生从情境中体会到象形字“舟”的由来。这样的形式符合学龄儿童的兴趣特点,强化了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对字义的理解。

5、交流并学习生字“舟、勺、川”(自由交流怎么识记这几个字并注意读音)

6、游戏-你来画,我来猜(同桌合作,一个画图,一个猜字)

7、生字放回课文,再读文。(自由读,师生配合读,同桌配合读,男女生读)

8、学习剩下的其余生字“棵、轮、古”。(棵与颗2个量词的区分,轮是形声字)

9、再读课文,(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试背。

(三)复习巩固,课文拓展:

1、生字巩固:换部首,变一变

2、词语跷跷板

3、猜一猜(出示更多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象形字)

4、发挥想象,古人是怎么造出这些字的。和好朋友合作编个小故事。

5、指导写字“舟”。

6、寻找我身边的象形字。说明:

编故事的练习包含着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听与说的能力,合作能力、模仿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培养,可谓 “一举多得”。

写字仍是重点,在学生落笔前,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字的笔顺,也可以教师当场板书,让学生在了解生字笔顺的同时,还要细心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摆放的位置。因为这个字书写容易出错,在学生描写前,教师还可带领书空一遍。学生写字时,教师要不断巡视,关注学生的写字态度、习惯和姿势的正确,及时提醒。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还可进行一定的交流点评。

中新网3月31日电 据国家汉办网站消息,汉字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刚接触汉语的英国中学生来说,由于英语在语系和文字体系上跟汉语完全不同,要掌握汉字的音形意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谈“字”色变,望“字”生威,闻“字”丧胆一点都不夸张的形容了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的心理障碍。

近日,在伦敦Bishop Thomas Grant School, 一场别开生面的汉字学习课展开后,学生对汉字学习渐渐产生了兴趣,树立了对汉字学习的信心。对36个典型的象形字的学习展开了此次汉字学习的序幕。在观看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经典动画片《三十六个字》之后,学生惊叹于中国汉字造字的无穷魅力和智慧。

在观看完这部经典动画片后,学生拿起毛笔,有板有眼的在纸上练习起中国书法,通过毛笔字来感受汉字的演变过程和造字艺术。短短一个小时的学习之后,学生合上笔记,能不费吹灰之力之力地对36个象形字进行识认。虽然象形字在整个汉字体系里只占部分比例,但是通过此次象形字学习,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从心理上战胜了这头“拦路虎”。

“字理识字”教学法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抓住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汉字形音义的教学。在上万个汉字中,象形字只有二百多个,但它们是最基本的汉字,构字能力最强,是学习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的基在小学阶段,象形字大多集中在低年级教材中。是小学低年级识字的重点。从6─8岁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基础。运用字理进行象形字的教学,笔者提出“定向──明理──析形──练习”的基本模式。

一、定向。这一环节是指在开始教学生字前引导儿童进入准备状态,产生对学习新知的趋向心理。教学一开始,教师应在学习者熟识的一定语言环境中提出所要教的生字,以建立儿童的定向基础。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把一个生字排在都已认识的字句中,以引导儿童识这个字的需要和注意。如教学“牙”字,可通过课文中“小马画月牙”的语句提出,还可以从头天晚上出现的月牙,哪位同学牙痛等见闻提出,一般不宜孤立地提出生字。

二、明理。这一环节是指教师用展示汉字形体演变过程的办法阐明字理。

先展示实物彩图。象形字源于实物,源于大自然。因此,可根据字形表现的客观物体的形状绘出与汉字相应的具体事物彩图。

再展示黑白概括线条图。这是实物图的抽象。如教“水”字,就须在展出流水彩图的基础上展出强调概括线条的黑白图(画三条浪线)。概括线条图是帮助儿童由图到字形成思路,进而理解和识记汉字的重要条件,不可随意删减。接着展示篆体汉字。实物彩图和概括线条图都是图画,不是文字,只有大篆、小篆等才是文字,其字形大多与现今使用的楷体相去甚远。在通常情况下,以小篆作为从概括线条图到楷体汉字的过渡比较适宜。最后展示正楷汉字,字体须与教材上的字体──正楷相同。

上述内容一般有两种展示的方式:1.按顺序分步骤展示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这种展示法常见于最初学习象形字的时候或学习一组象形字之初。2.将按顺序排列的四个内容一次性展示出来,再引导儿童按顺序逐步观察理解每个内容。这种展示法常见于通过多次性展示法进行识字教学,掌握了一定的汉字演变规律之后。

在教学中,对汉字演变过程重在引导学生联想,重在启发学生思维,不背不考。

三、析形。这一环节是指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将楷体汉字各部位与客观物体各部位进行对应分析,这是形义联系的关键步骤。有些字,将汉字每个笔画与物体的部位一一对应,如“月”字。有些字,不可能将汉字每个笔画与实物的部位逐一对应,而是将汉字的一个局部与实物的某部对应。如“日”字。还有些字,只要将汉字的局部与物体的某部作大体对应的分析即可。汉字必竟不是图画,不可能对实物形体进行细致的描绘。许多字在造字时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而对其余部分进行了一般的造形。在字形分析时,也只要抓住代表物体本质特点的部分进行对应,而对其他部分只求大体对应即可,不可拘泥。如“象”字。

四、练习。这一环节是指教师指导儿童对所学的汉字进行读、写用的练习,其中重点是指导书写运用。

本环节有三个要点:

(一)、指导书写。与常规识字教学一样,如注重范写,讲清汉字各部位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重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指导书空、组词、造句等等。

(二)、强调默写。默写综合运用笔画、笔顺、间架结均等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听写。这是儿童的再认过程。对于强化儿童记忆的保持,克服识记后的短时期内的遗忘,提高当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要注意的是:

1.听写前不要将范写的生字擦掉,以便差生利用。

2.报出生字听写时,宜按照讲课顺序语句进行。不宜过早颠倒生字顺序和使用非教学时的原来语句。颠倒顺序听写可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

3.这一环节要踏踏实实地实施,不可用游戏或活动代替。游戏或活动只能作为这一环节的补充或延续。

以上所述,为象形字教学的基本模式。既是基本的,则是稳定的但不是机械的,是通用的但不是绝对的。

王筠《说文释例》分象形为正例变例两类,“正例”如其说“日”“月”“变例”有“其形不能显白,因加同类字以定之,是谓以会意定象形”,“会意定象形而别加一形者”,“兼声意之象形”等等多种。

朱骏声有象形兼指事、形声兼象形、会意兼象形、会意形声兼象形。

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分做纯象形、合体象形、变体象形三类。

郑樵分象形有正生、侧生和兼生(形兼声、形兼意)三类,“今推象形有十种,而旁出有六象”;“又有象形而兼谐声者,则曰形兼声;有象形而兼会意者,则曰形兼意。十形犹子姓也,六象犹嫡庶也,兼声兼意,犹姻娅也”。

综观古今“合体象形”之说,我们就很容易地看出许慎与《说文》的影响是重要的。细察《说文》,凡在分析解说中许慎言及“从某”,或者是“象形”、“象某某之形”的,后世学者在六书分类时大多视为“合体象形”,或者采用与其相类似的名称。正因为如此,在汉字之具体归属类别上,就显示出诸多的混乱,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学者那里就可能或者归之于象形,或者归之于指事,或者归之于会意。

对于合体象形产生的原因,余国庆有论:“有些物体,如只把它的本形画出来,不能给人以明确的认识,常误会成别的东西,因而这类物体,须依附于一定的有关物体,才能显出它的形象。这种依附有关物体以显形的字,就称之为合体象形。”由此可见,这种“依附于一定的有关物体”,显然是与文字学意义上的组构合体字的独体文有着本质区别的,也是我们对合体象形持否定态度的基本依据。

在合体象形的问题上,虽然持合体论者不在少数,但是我们认为,就“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这种文字学意义上看,合体象形是不存在的,因而这种观点也是应该否定的。这种看法的基本理由,则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考察是否有合体象形,在考察对象上,应该对汉字形体有具体阶段的确定,一般来说,应该以甲骨文等图画性较强的古汉字阶段为好。甲骨文是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汉字体系,其所具有的象形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我们知道,象形字“是由原始绘画再经图形符号 演变来的,笔画随同物体的外形而屈曲”,也就是用“随体诘诎”的方法画出物体最突出的部分特征或全形特征的造字规则所造成的独体文字符号。这就是说,甲骨文中的象形字,从构形体态上看是独体或者称为整体的,即其无论是取象于物体的部分特征,还是物体的全部特征,其符号表现形态都是凝结的整体。所谓凝结的整体,就是不可分割,如果硬性地做以分割,那就不是原本的汉字,而就可能变成什么也不是的什么意义也没有的一些符号了。因此,象形字里就根本不可能存在有“合体”,也就是说不管它的字形体态简单还是繁复,都是对客观世界里那些形体纷杂的万事万物取其最主要的特征进行或正面、或侧面、或俯或仰的多方位多视角的摹写。但是,这些摹写不是具象的或逼真的,它是勾勒其精神的符号式的,“它是将客观图象典型化、抽象化了的符号”。隶定之后若还称象形字的话,那是沿袭此前的习惯叫法,而不是说此时的象形字还有象形的性质,只是“不象形之象形符号”。因此,甲骨文时期的象形字,应该说是“独体”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合体”。这也就是唐兰“我们所谓象形文字,只限于段玉裁所谓独体象形一类”和姚孝遂“所有的‘象形’字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形体,不能加以分割”,“象形字有独体与合体之分,这种说法是难以成立的”的观点的原因所本。

其次,考察象形字,如果认为有“合体象形”的话,就应该对其构件有严格的硬性的要求,那就是其是否具有形音义三方面的要素,是则为合体,否则为独体。这是一个标准问题,以此标准就最能检验是否有“合体象形”的存在。如“眉”,许慎《说文》_“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也。”王筠将“眉”列入“象形”中,说:“骒象眉形,灸象额理,在目之上,额之下,是眉也。”又如“果”,蒋善国说:“上象果实,下象果树”,“只有把圆形和椭圆形画在树上,才陪衬出它是果子,不致误会作旁的东西。”“这些字,很显然无论是王筠还是蒋善国,都是将其作为合体象形看待的。我们认为,这种“合体”,决非“合体为字”之“合体”。以“眉”为例,它虽然可以分为或为毛,或为额理,或为目的等构件,但是我们如果再细究下去,追究它们各自能显示什么意义,又有什么读音,实在难以说明。如“果”,究其真义。也就只能“把圆形和椭圆形画在树上,才陪衬出它是果子,不致误会作旁的东西”。这种“陪衬”是“部件形态互相结合才显其义”,是同由几个具有图形性的象形符号比配在一起,“以见指挥”表达出一个具体的意义:“目上毛也”,实在是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为此,姚孝遂认为,“果”是“不可分割的形体”,“‘果’如分割则为从木从田„„显然是无法成立的”;“合体”,“应该是两个以上独立形体之‘合”’,而所谓的合体象形字,“分割之后,就无法成为各自独立之形体”。其实,事实正是如此,那些所谓的合体象形字,有的是将隶变之后的字形作为分析对象,有的是扩大了甲金文字形里的那些处于从属位置的点画之类的作用,而将其看做具有音义的独体“文”。因而,我们可以做再次强调,象形字是独体的“文”,是用“随体诘诎”的方法画出物体最突出的部分或全部特征的造字规则所造成的独体文字符号。象形字就是这种规则在文字符号上的具体表现,其突出特点是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因而“合体象形”是不存在的。

再次,考察象形字,就其研究历史总体上看,也有个上下传承的问题,其主流意识还是将其作为独体的文而对待的,由此,也将其定位在合体之外。明代赵撝谦说:“故六书初一曰象形,文字之本也。次二曰指事,加于象形者也。三曰会意,次四曰谐声,合乎象形指事者也。次五曰假借,次六日转注,惋夫四者之中者也。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象形指事文也。象形文之纯,指事文之加也。”他还说:“昔者,圣人之造书也,其肇于象形乎,故象形为文字之本,而指事会意谐声皆由是而出焉。象形者,象其物形,随体诘(契吉切)诎(曲勿切)而画其迹者也。”就历史长河中看,汉字结构在体态的变化中也是变动不居的:独体可变合体,合体也可变为独体。在此,辨析一个具体汉字的构成,一是要确定某一时段,二是不要用此一时段的形体去笼统地谈说另一时段的形体,或以某一特定时段去概括跨时段的形体。

总之,在独体与合体的问题上,无论是理论上的分歧,还是具体字例的归类,我认为其落脚点在对是否象形字的具体归属的认定上。既然象形是独体的“文”,是数量极少的字根或字元,那么在具体字例的归属上就要严格把握,不得宽以类之。因为,宽了一个,可能引出的将是一类,生生相连,则如蔓草之绵延,而无法分割了。

下载国内外作文教学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内外作文教学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研究

    教师怎样说课 良好的说课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它集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为一体这是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由过去听上课......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一)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一)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绍兴阮真著 序近年以来,西洋各国因心理学教育学的发达,对于各科教法教材上都经科学的研究而大有进步。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了没有几年,各......

    初中语文作文序列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作文序列教学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课程......

    《中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

    中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 目 录 摘要„„„„„„„„„„„„„„„„„„„„„„„„„„„„„„„„2 导言„„„„„„„„„„„„„„„„„„„„„„„„„„„„„......

    小学生作文有效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以“有效教学”为关键词,从研究有效教学内容这个方 面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有效......

    小学生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

    小学生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 摘 要: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将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首位,主张小学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

    创新作文教学研究(xiexiebang推荐)

    “创新作文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中语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子课题 “表达真情实感与创新写作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2009年......

    小学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

    小学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 【摘 要】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一般是教师对作文内容和题材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创作,待学生完成作文后,一方面课堂上进行批阅,另一方面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