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一)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一)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绍兴阮真著 序
近年以来,西洋各国因心理学教育学的发达,对于各科教法教材上都经科学的研究而大有进步。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了没有几年,各科教法教材几乎是完全从西洋抄袭来的。惟有本国文字的教育是无从抄袭,因此国文的教法教材方面多还一仍旧贯。这固然是中国人对于新教育根本上没有深切的认识,但也由喜欢研究文学的人就不愿意谈科学,完全不了解科学方法是可以应用于一切的学术研究的。
现在渐渐有人明白历史可用科学方法去研究,于是有所谓国故整理之说了。但是国文教学的问题,似乎还少人敢说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就是有去研究的,也至多限于小学的国文。
阮先生抱了十年中学国文教学的经验,立志再作十年中学国文教学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就主观的经验所得,把一切中学国文教育的问题加以分析,一方面再求客观的事实来推断教学的因果,这都是科学方法上所不可少的。不过后者工作较大,全部结果必非短少时间所能得到。所以在本书先把前者发表一部分,以后再把研究所得的结果,陆续发表。我们希望阮先生的研究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加以批评及帮助,开一国文教学上的新纪元!
至于阮先生的著作,已在前著中学国文校外阅读研究(本丛书之一)中介绍过,恕不再述了。
民国十八年七月,庄泽宣序于中山大学教育学研究所。
自序
今日中学生国文成绩之不良,其最显著者,莫如作文;中学国文教学之问题,最复杂者,亦莫如作文。旧式教师,于命题练习批改,犹不脱科举时代之习气!新式教师,一任学生自由写作,几无所谓教法矣。即从事教学研究者,又若文无定法,学无定程,而练习又无一定方式,欲求教法之运用得当,适应裕如,戛乎其难?
本书凡七章,本作者经验所得,参酌众议,列举中学作文教学之实际问题,详加讨论。凡此所言,虽未敢以为定则,然根据学生之赏际程度立论,亦有足供教学之参考采择者。至实际应用,仍赖教者之去取得宜耳。
附录二篇,为作者一年来对于中学生作文程度研究之结果,虽有未尽合科学方法处,而以此为研究之嚆矢,冀得国内教育家之指正,由草创而进于完美也。抑吾人研究教学,必须根据学生之实际程度,所言方不致袭虚蹈空,高远难行。读吾书者,取正编与附录合观之,方知作者之言,平凡近实,非欲标奇立异,惊骇流俗也。
本书属稿初成,蒙本校教育研究所主任庄泽宣博士详为审阅,并为删其芜杂,正其纰缪,作者深为感谢!其犹有未妥善者,则作者原稿之过也。
本书正编,颇有采取孟宪承先生初中作文教学之研究处,附录第二研究,复蒙庄泽宣、崔载阳、徐锡齢、古直、何鹤年、白序之、林瑞铭、张恩荣、张特嵩、吴元始、刘冕群、庄星云、蔡门桓、王子经、陆厚仁、王文新诸先生评阅文卷,而泽宣先生于指导研究费力尤多,并此志谢!
十八.七.十五,作者自序于中山大学教育学研究所。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作文教学之目的及现行教法之错误
(一)作文教学之目的(二)现行一般作文教法之错误
第三章作文教学之进程及批分标准
〔一〕教学的进程标准
(二)作文的批分标准
第四章作文之拟题…
(一)拟题的预备问题
(二)拟题的方法问题
〔三)题面的修辞问题
(四)题目的限制陴题
第五章作文之练习
(一)练习的方法问题
(二)口语练习与写作练习的关系间题
(三)练习的时间及次数问题
(四)文体及字数的限制问题
第六章作文之规约及指导
(一)作文的规约问题
(二)作文的指导问题
第七章作文之批改
(一)改文的问题
(二)批文的问题
(三)发文的问题
附录
(一)中山大学预科入学国文试卷研究
附录
(二)作文试卷分等评判的研究 第一章引言
作者前著国文教学之问题,(广西教育厅编译处版)曾取教材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制度各方面几十个问题详细讨论,而没有论到作文教学的问题;继著中学读文教学研究(同前〕,中学国文校外阅读研究(中山大学教育丛书民智书局出版),虽间或论及作文,也不过寥寥数语。这并非因为作文教学上没有问题,不过因为问题太多而太复杂,为了全书组织关系,不能畅所欲言,所以只得另著专书分论了。我为要使阅者明白我所以要著本书的原因,所以要在本章中先来说些题前的话。这些话,统而括之,叫做引言,且在下面分节述写罢。
(一)作文教学的重要
论到中学国文教学的成绩,虽有读作二方面,但我以为读文是因,作文是果。读文成绩的好不好,往往在作文中表现出来,所以作文教学的成绩,也可包括全部国文教学的成绩。我们平时评判学生国文程度的好坏,往往只看他的作文;好多学校考査国文成绩,也只看学生的作文如何。这虽然未必尽对,原是也有些这理的:因为读书能力薄弱的,作文也不会好;作文好的,读书能力自然也高些。
从教育上看来,读文是吸收智识,发展智识的判断力;作文是运化智识,发展智识的发表力。读文好比蚕的吃桑叶,作文好比蚕的吐丝。吃了桑叶不会吐丝的蚕是没有用的;吃了燊叶仍吐燊叶的蚕,是消化器患了病的瘟蚕。我们要看所吃的桑叶好不好,消化不消化,原要看他吐丝的成绩如何!
读文与作文是互相关连的。这中间的关系,又好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在有些教师教国文,读文与作文毫不相干。譬如,读的是苏东波赤壁赋,作的是双十节感言;读的左国史汉,作的是什九语法不通的白话文;种的是瓜,希望得的是豆,那有这个这理?还有种的是稊椑,而希望得到谷米丰收的,那眞似缘木求鱼了。这是教读文不顾到作文的缘故。但也有种子并不下错,只因误了灌漑之方,失了土气之宜,也是不能丰收的;而揠苗助长,反致稿死的也不少;这便是教作文不得其法的缘故了。那么作文教学在国文教学上不是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吗?
(二)作文教学问题有研究的急切需要
现在中学作文教学上,很有许多复杂而难解决的问题:如作文教学的目的及进程标准问题,作文的批分标准问题,作文的拟题,练习,指导,规约,批改,种种问题,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在一般中学国文教师,对于读文的教材教法,还能做些凭空著想的讨论;对于作文,多是随意乱教。大家遇到作文教学上的困难问题,难免模模糊糊的忽略过去,或者竟不把他当作问题。所以尽管讨论读文教学,而读文与作文,几乎不生关系;尽管照例办事的作文改文,而学生的文字很少进步;尽管教学生去读经史子集,而作文仍然不通;尽管教学生做小说新诗,而做日常应用文字不能下笔;而且在一年级与六年级的教法,毫无差别;学生程度能否及格?能否升级毕业?也是亳无标准。那么作文教学问题,不是很有研究的急切需要吗?
(三)作文教学法与作文法不同
有人说:“现在已有许多人注意作文教学的研究了,你看!坊间出版的语法,文法,作文法的书,不下数十百种,这都不是指导中学生作文的书吗?单以作文法而论:有统论文章作法的,如作文津梁,实用文章义法,白话文做法,国文作法,文章作法等等;有专论特种作文法的,如论说文作法讲义,纪事文作法讲义,白话信写法,应用文作法等等;有专论文艺作法的,如新文学作法,骈体文作法,短篇小说作法研究,新诗作法讲义等等。这许多书,辽不够作文教学的研究参考吗?”这话不然,我以为这些书不过是讨论各种作文的规矩准绳。学生看了这些规矩准绳,仍然不能使用到作文上去而发生功效,那么我们在教学上就要注意如何使用这些规矩准绳?用什么方法?造什么机会?出什么题目?要怎样练习,指导,矫正?方可使学生能使用这些规矩准绳,在作文上发生了功效。所以我在本书所要讨论的是这些作文教学上的实际问题,却不是那些作文的规矩准绳了。
(四)现在没有研究作文教学问题的专书
论到研究中学作文教学的书,据我所看见过的,只有梁任公的中等以上作文教学法和胡怀琛的作文研究。粱著多是些近于作文法的理论;胡著比较的切实些,但也没有论到许多作文教学上的实际问题。此外如吕云彪的作文题目五千个,附带了一些作文教授法;夏丐尊的文章作法中也附带了些教学上的讨论;张震南等编的中学国文述教,张须编的师范国文述教,都附带了作文教法一章。他如刘半侬,钱基博,孟窓承,夏丐尊,都有讨论作文教学的文章,但都不是专书。其他讨论中学国文教学的人,也有许多在篇中说及一段,但都是东鳞西爪的片段,而且多是个人理想之谈,对于教学的实际问题,没有深切的讨论。
我尝自奇怪,论作文法的书这么多,何以论作文实际教学的书竟没有一本?仔细想来,自然有些特别的原因了。一则,现在中学的国文教师,几乎没有一个不怕改文的。平日演讲一小时,只须一二十分钟的预备;改一期几十篇的作文,那就麻烦了几十倍。而且一般学生很注意教师演讲的好坏,不注意批改的。教师只须在讲台上演讲得天花乱坠,便可引起学生的信仰,博得「讲授详明」,「学问渊博」,「富有新思想」,等等的评论;否则便要失了学生的信仰,得到相反的评论了。至于学生的注意批改,却是相反。圈的愈多,改的愈少,宽给分数,优加赞语,学生没有不欢迎的。倘使愚笨的教师,多加删改,少加圈点,多指出文中的疵病,学生便要大不高兴,和他纠纒不休了。倘使给分大严,批语多坏,便要引起学生的反对了。所以教师对于改文,不妨惜墨如金;对于讲演,不能不口若悬河。有经验的教师,熟悉了学生的心理,尽管敷衍,教学很顺手的;没有经验的教师,尽管努力,教学反致劳而无功的。所以聪明的教师,宁可致力于演讲,不肯致力于改文的。至于作文的教学,不过随便想出几个题目,教学生随意做一篇文章,就完了事,还有什么教学的问题?二则,教师改一篇文章,平均已要花二十分钟,〈最易改的约十分钟,不易改的约三四十分钟,长的竟有一二小时改一篇的)。改完了四五十篇不通的文章,已经麻烦的要头痛。甲班改了,乙班又来,还有什么精力去研究?三则,教师从文学国学上研究,还有进身做大学教授的希望,或者还可得些小名气,至少也可写些小说新诗,取巧的国学小书,赚得一些稿费。改学生的文章,只是完全牺牲;在作文教学上研究,不但一辈子没有进身升级的希望,而且难得社会奖励,书局收买,简直是笨牛耕田,毫无出息的。有此三因,我们希望中学国文教师从作文教学的实际问题上去硏究,恐怕很难;即使有这种研究,也难得书局给他出版;所以也就没有这种专书出现了。
(五)我写本书的动机
我在教中学的八年经验中,觉得照例办事的作文改文确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如要学生作文进步,那就处处发生困难,处处发生问题。我的教作文,也有学生说我好的,也有学生说我坏的,也有学生极端反对我的,我都不很在意。学生最反对我的地方,就在命题及练习上尝有规定的限制,在批改上标出许多不通的句子,多多指出他们文中的疵病。有些学生因此和我纠纒不休。例如:题目出得少了,要我多出几个:题目文体限定了,要求自由去做;时间字数限制了,要我去了这种限制;有时我要他们在两点钟之内做两三篇文字,每篇限定只要做几十字至百来字的短文,有时我在前一小时演讲,教他们在后一小时内做一篇短文,有些学生好像大难临头,以为作文的旧例不当如此。在作文卷子上杠子(即粗直线〕瓜子(即粗点)打得太多了,有些学生看了眉批还不认错,还要带了不好的面色来质问我。譬如学生文中说:“广西地瘠民贫,出产甚少,比之膏富之省,眞是风马牛不相及了”。我把他改为“比之土地膏腴之省,眞是望尘莫及了”。上面批了「用典不当」四字,学生还是不明白的。因为他根本误解了「风马牛不相及」的典子,还得细细和他说明。有的学生,说了一遍还不明白,还要再三反复的说明,再造一句「风马牛不相及」的用法的句子给他看,才能明白。可见误谬观念的不易改正了。
(学生的文卷,还有很复杂奇异的不通的式样,我因没有改过的文卷在手头,所以只好拿广西大学的试卷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又如「骨肉痴情,恋恋不舍」。我把他改为「骨肉亲情,依依惜别」。所差只在亳厘之间,而他在小说上学来的「痴情」「恋恋」都用不著了。(按该生写其别父母来校之情,凭我记忆所及者)。又如「中华民国的诞日已有十六个」,这是文意谬误了。又如「地瘠民贫的广西,物质文明甚不发达,故人民生活程度日高一日」。这是论理矛盾了。这种地方都是应该打杠子的。
学生怪我杠子打得太多,往往和我争论不休,有的竟把这页文章撕去了。后来我索性在发文的时问,把一般学生易犯的毛病,不通的句子,一一写在黑版上公开批评。我虽然没有写出作者的姓名,但一班同学往往推测得到这大概是某同学的卷子,所以被批评者十分反对,结果做了几回,只好不做了。我于作文批分,曾定六条标准,很想用比较客观的方法,还他一个眞正的价値,所以坏的文卷往往有批一二三十分的。结果教务课的人!说我批分太严,所以我认为不及格的学生,学校都让他们毕业了。照此说来,还是毫无标准,自五分至五十五分的文章都批六十分好些。(一般教师大都如此。)可见略微有些科学头脑的人是不适宜于做现在的国文教师的了。而我认为作文的批分标准,究属应该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的。
我有一学期曾教某校高级教育科的国文,有十几个学生程度特别坏的,我曾经建议教务课,应该按照程度,随班补习。我开了一张名单,有须在初中一年级补习的,有须在初中二三年级补习的,好些同事目我为迂论,因为学生挂了高级的头衔,有谁肯到初级去补习?结果事实办不到,那些学生都视我如仇敌了。后来我就改教国学专门班,把这班让给别的同事去教。那位同事一学年只教学生做六次作文,而且几乎不加删改。但是学生个个及格,个个戴了高帽子,也就个个欢迎他。不料这班学生毕业之后,竟有一位去教某初级中学的国文,一星期之内,就闹得笑话百出,连写两封不通的信给校长,校长也只好请他辞职了。因此,我以为学生作文的升级标准,毕业标准,也就成了问题,不能不研究,不能不规定的。(我曾在教务会议席上主张师范生国文不级格的不准毕业。许多同事都目为迂论。但是我看见全国教育会议上也通过这样的一个提案了。)作文教学上还有许多困难的问题,都是必须详细研究,澈底讨论的。这些问题,数年以来,常常盘旋在我的胸中,终于没工夫把他写出来。最近一年中,我脱离了中学国文教师的生活,专做国文教学的研究工作,才有机会写书。在我的研究工作上,第一步是解剖问题,根据经验,假定理论;第二步是调査考察,做事实上的印证。第三步是以实地试验的结果,证实理论。本书所言便是根据经验,假定的理论;下面附录的两种研究,便是事实的印证。我希望多有同志去实地试验,所以一起把他发表了。第二章作文教学之目的及现行教法之错误
本章的要旨在根据作文教学之目的来评判现时一般中学作文教学法之错误。所以要分两节来说:
(一)作文教学之目的
作文教学之目的,总说一句,在养成学生的正确而有法度的表述能力。因为要正确,所以教作文时要注意下面的几个条件: 1.思想淸哳。所谓淸析便是:(1)达意明白正确而不含糊;《2)思想有主脑而不琐碎;(3)思想有层次条理而不复杂纠纒。
2、文意切题。所谓切题便是:
(1)不作题外的空言浮文;(2)不用通套滥调凑成篇幅
3、论理正确,所谓正确便是:(1)因果关系切近而适合;
(2)言论不背逻辑的规则。
4、辞语确当。所谓确当便是:(1)用字或辞精确而有分寸;(2)用成语或古典适得其当。
5、见解切合、即言之中肯。所谓切合便是:(1)经验确凿,而不言之无物,游谈无根;(2)论证切实,而不空疏罢漏,迀阔陈腐。
因为要有法度,所以教作文时要注意下面的几个条件:
6、文法(或语法)通顺。所谓通顺便是:(1)文句组织完全,而不前后剌谬;(2)句中虚字妥当;
(3)造语用辞不犯文法上的规则。
7、结构谨严。所谓谨严便是:
(1)篇章有组织而不散漫;
(2)篇中前后布置得当,详略适度;(3)提要汰冗,删繁就简,文有剪载有精釆。
8、修辞雅洁。所谓雅洁便是:
(1)用辞用典雅驯而不怪僻,通俗而不鄙陋;
(2)造语简炼修洁,不烦不赘。(白话文句尤忌拖泥带水)
9、段落分明。所谓分明便是:
(1)分条分目有确定不移的标准,而不参差凌乱;(2)每段起结淸楚而有眉目,不致头咬尾巴,纠纒不淸。
10、标点淸楚。所谓淸楚便是:(1)使语意不致移变,不令入误解;(2)使阅者一目了然,易于诵读.『我主张标点只求读者明白,可省则省。譬如说「广州中山大学阮真」,一定要加上三条直线,实在大可不必。至多在阮真上加上一条直线好了。因为恐怕人家不知这我的大名,有时下面没有逗点容易和下一字连读的。例如「胡适之文章淸浅」。很可读成胡适或胡适之两个名字了。但在下面有逗点的,也可不必。英文私名起头字母用大写,而中文则已有姓冠首,不标等于标出。譬如阮真的阮字,大家一定知这是姓,决不曾作别解。便是必须要标出的名字,倘在上文己经标过,下文也可省了。又如「你去上海吗」,「君赴沪否」,这「吗」字「否」字已经表明是问句,何必再加「?」,但点有形式的统一关系,以不省为是。标则有时很可省的。中文中类似这种可省的地方很多,我常常觉着标点太麻烦。我们何必强学英文的赘疣呢』?『试问这个英文的「英」字要加上直线吗?英是代表英吉利,应该加上直线的。但实际上实在可省』。
以上十条,我认为在中学作文教学上必要注意的。不过初中和高中的作文标准,还有分别;各条应占的百分比还有不同;在各学年的进程标准上,各条的注意点也该有些差异。这些问题,只好论作文标准的时候再说,此地不能详论了。至于还有文学作品的艺术方面是不能定标准的,而且在中学作文教学的目的上还谈不到文学作品的艺术,所以不必在此讨论了。我们所要注意的,便是根据这些条件,来评判现在的中学作文教学是否能达到教学目的?是否向着目的做去?现行的中学作文教学法有没有走错了路?
(二)一般中学现行作文教学法之错误
现在一般中学作文教学的状况,因为教师的主张不同,可以分为四派:
1、古文派
从前举人拔贡出身的中学国文教师多是这派,现在受了时代思潮的影响,渐渐的淘汰了。但在偏僻的地方,还有不少。他们教作文能注意笔法篇法,我以为这是他们的优点,却是未可厚非的。不过他们太注重形式,专在「起承转合」上做工夫,教学生做些「秦始皇论」「汉武帝论」一类的空文章,有的还教学生学做寿序,墓志铭。他们对于古文义法是有相当的工夫的,但对于新思潮多不了解,多不注意。甚至痛骂白话文,即使学生自己做些白话文字,教师也不肯批改。他们的教学法,当然谈不到了。所谓作文教学,不过出一个题目,教学生做一篇八股式的文章,再把学生的文章圏点一下,删改几字,末了写一个批语,如「独出冠军」「气盛言宜」,「文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等等就完事了。他们教一年级如此,教六年级也是如此。学生能不能做一篇「起承转合」完整的文章?学做这些文章有什么用处?他们是不问的。他们以科举的经验教学生,不知学生用不着考科举了;他们以文人的经验教学生,不知学生不要替人做寿序墓志铭赚些「笔敬」了。这种教法,一方面阻塞学生的思想,一方面桎梏学生的发表力;一方面灌输许多陈腐思想,一方面误解许多新思潮;这当然是不能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而且与时代思潮,教育宗旨,都是背这而驰的。但是,他们还能注意一点法度,学生的作文虽然不好,也还不至于毫无规则的乱做。他们的批改虽然也不很仔细,但对于学生文中的错字,不通的句子,却是很注意的。所以有些学生的父兄还很敬重这派教师。
2、新文艺派
这派教师是研究新文艺的。他们教读文全是白话的小说,剧本,新诗,教作文当然也是这样。他们教作文是完全任凭学生自由,不加一些限制的。学生作文的题目是自由拟的,文体是自由做的,时间和字数,当然更自由了;便是数星期不交卷,也不妨的。这派教师把学生看作文学家,所以他们说:「教学生作文,不是考文。教他们自由去做,方才做得出好文来。古今文家的作品,都是兴到就写,那里是强迫出来的呢?」这种主张是对于古文派的反动思想,确是学生最欢迎的。因为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写,就怎样写;便是几星期不作文,也不妨对教师说一句:「我近来没有文学的兴会(Inspiration)」。这样一来,学生也以文学家自命了。所以学生的作文簿面上不写「作文」,都写得五花八门了。有的写「浪花集」,「秋两集」,「心田集」等等;有的写「哀鸣」,「苦涙」,「意园」,「我的花园」等等;有的写「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垃圾桶」,「字纸篓」等等;我还看见过一本最奇怪的作文,簿面上居然写了「吊袜带」三字。翻开一看,原来他第一篇新诗的题目是「吊袜带」。学生做些什么文章呢?多数写的恋爱,性欲或婚姻问题,有的写土匪,有的写学生生活,有的写骂人文章,自校长教职员同学以至校工,无所不骂,尤其爱骂女同学。最高明的能写些自然界现象,或对政治社会发些感慨。这些作品,多数不但文字不通,连题目也不通的。还有不能自己拟题的,往往抄些小学时代做过的课卷,或者抄些小刊物上不出名的作品去敷衍塞责了。教师的改文,不但不仔细,便是错字也不改正,甚至于不通的句子也加圈了。文后也是随便写些批语,如「写得很有情趣」,「很有文学天才」,「再加用功,不难成文学家了。」等等,这种教法的不当,实在比古文派的教法更甚了。因为教师差不多完全不负责任,作文完全由学生乱写;还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吗!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要把个个学生养成文学家吗?学生到了毕业,文学还未入门,普通的应用文字不能下笔,写封家信还是不通。怎能有正确而有法度的表述能力呢?但是,这派教师是最为学生所欢迎所祟拜的。我在这派教师之后接手教过两班学生,要想把这种教学习惯矫正很不容易。于是有些学生说我不懂新诗,违背新潮流了;有些学生说我束缚思想,作文太不自由了;结果我只好定一期限制作文,一期自由作文,以为调剂。但也有些作文上了轨这的学生背后说我改文很仔细,一字一句不轻易放过,还比从前教师的教法得到一点益处。
总之,我认为教学的行为是要师生共同负责的;教学的方法是要有计划的;教中学生的作文,要把社会上需要的文字,从多方面来练习,不能偏重文艺的。何况学生只能做些画虎类犬的小说,非驴非马的新诗,绝对谈不到「文艺」二字呢?文学家的作品虽然要「兴到就写」,中学生的练习作文,必要有些限制才可达到教学目的的。所以我以为这派的教法把中学生看作文学家,恐怕是错误的。
3、新思潮派
这派是灌输新思潮的。平时上课的时候多是讨论问题主义,作文也多做些这类的文章。学生的作文也很自由,所以往往有写得洋洋数千言的。有些学生也有一学期之内做好一篇数万言的长文才交卷的。这派教师的主张刚和古文派极端相反。他们注重新思潮,对于文章的句法篇法是不屑重视的。所以他们的改文,只注意思想。实际上批改洋洋数千言或数万言的长文,也就难注意他的句法篇法了。他们的主张,以为讲求句法篇法是空疏无用的。现在的中学生要能了解新思潮,文章不必多做,但要「言之有物」。结果学生的思想固然灌输得丰富了。但是不澈底,不正确,而且未必了解;学生的文章固然能写洋洋数千言了,但多是一堆瓦砾,篇章散漫,语无伦次,文句多是拖泥带水,纠纒复杂,很少淸晰有条理的。而且篇中多是空言浮文,纵然拉拉扯扯,胡乱写了数千字,按其实质,也不过几百字。用笔这样不经济,有点像旧式女子的纒足布,又臭又长!这种文章请我来改,除了大加删削之外,没有办法。我因为这样删削,有时很结怨于学生。但要我圈下去,心里便觉着难过。这种教法,我以为很难养成正确而有法度的表述能力的。我以为我们教作文固然要注意学生的思想,但更要注意思想的整理;固然要注意发表能力,但更要注意发表的方法和技术。我在论高中读文教学上篇,(此文载中华教育界十五卷六期。)曾有一段批评这派教法的话,现在节录于下。
『……近年教国文者,恒重内容思想而轻形式章句,潮流所趋,无敢反其说者;而教者学者习伪成是,此不可不辨也。夫国文一科,其所以异于哲学,教育,政治,经济,社会,史地,理化,生物诸科者,正以此重形式章句,而彼重内容思想也。学生既学习诸科,获得常识,有所思矣,而笔不足以达之,此有赖于国文也。使其为文,句无修炼,章无结构,即富有思想,则谓国文教学之失败可也。而今之教者乃曰:「吾重新思潮」。举凡政治经济社会之主义问题而讨论之……。如是则喧宾夺主,使观者几疑为问题主义之讨论课,而不知其为授国文也。即以内容言之,以国文教师之学力而足以讨论政治经济社会之主义问题,谓有澈底之见解者吾不敢信。凡此皆专门学者之所研究,夫岂教国文者所能博而通之耶?抑岂仅阅报志之论文,即能解决若大问题耶?其有以偏激之主义宣传于思想未成熟之靑年者,则既误靑年,亦所以自误其主义也。虽此种教法易受学生欢迎,固有合于靑年之兴趣者,然绳以国文教学之这,则相去远矣。考其结果,则使学生仅能为粗浅之白话,而复字句累赘,篇章散漫,语不成文,文不成章,下笔輙数千言,而纠纒复杂,无可取者。此重思想内容而不重发表思想之形式训练故也。……』现在中学的国文教师,前派和这派居了多数,学生的倾向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一看中学生的文卷,便觉得非常潦草,想到那里写到那里,很是漫不经心的乱写。譬如做「学生要重体育」的论文,起头便是外交失败,国势凌夷,帝国主义者利用军阀走狗来压迫我们一类的话,到后从体育说到卫生,从卫生说到医院,从医院写到医院中的病人。有的在结束的时候,又来高呼口号。这样的写法可以写至无限长,便写十万言也是写不了的。错字别字脱字,一页中总有几处,便是书法也不淸楚,并且不写在卷格中了。旧式教法的反动结果到了这个地步,我以为或者还楚古文派的教法比较有些绳墨了。
总之,这派的教法,也是不负责任的教法,也是不能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的。但是,这派教师,学生也很祟拜的。因为不论写些什么文字,都可交卷,岂不自由?岂不容易?文章的好坏他们那里知这?
最奇怪的,数年前我听见我的友人在长沙教书的说:长沙中学师范的学生,分成马克思派,安那其派,波尔希微克派。一个国文教师到校,学生先要问他,你是信仰那种主义的?没有主义的教师,马上请他「滚蛋」!即使有主义的,倘使信仰马克思主义,安那其派就不满意了;信了安那其主义,波尔希微克派就要反对了。这是各个国文教师,宣传各个主义,灌输新思潮的结果啊!这种教师,简直以教育为工具了。我在某校也看见过这派的教师,便是学校当局有时也无可如何他。因为他很得学生的信仰,有时为了换教员,怕要闹起风潮的。
4、国学派
这派可以说是翻陈出新的旧思潮派。他们主张多读书,少做文;读书贵能积理,积理愈多,文章自然能茂达的;多做空文章,有什么用处?我在八年前,也曾有这种主张。我从前所以有这种主张,是由于我在中学生时代每星期作一篇空文章,徒徒刮尽枯肠,没有得到实益而来的。其实也可说是对于古文派的反动思想。我们要做些好文章,确是要多读书,多积理的。肚子里「空空如也」,那里做得出好文章呢?譬如厨房里有了鱼翅海参,自然有好菜做出来;倘使只有些靑菜萝卜,那里做得出好菜来?中学生只作文,不读书,便是天天做一篇,也做不出好文来的。所以这种主张,还有一面的真理。我在初级师范做学生时,还能在空文章上出些风头。所以还不怕作文。但是我看见一班同学,到了作文课便头痛,既讨厌他,又害怕他。见了题目,捜索枯肠,写不出一句适当的话。有的同学还请我来替他起一个头,让他可以接续下去,胡乱扯说几句,便去敷衍交课。当时我们同学怕作文的情形,我还宛然在目。我们同学把作文课叫做「刮油班」。一到上作文课,大家便说:「又要刮油去了……」(刮油便是捜刮枯肠的意思)。这种作文,确是不用多做,确是没有进步的。我记得梁启超,胡适之,刘半侬都有这种主张。我现在且录梁先生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第五一页上说的一段话如下:
『现在中学生至少一星期做一篇文,不但中学生做不好,便叫我做,也必定越做越不通。我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 多做学生便要讨厌,或拿一个调子套来套去。……』
但是梁先生主张用课外随意做笔记来补助作文,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做一篇要得一篇的好处的。
现在中学的一般国学教师,大概也有这种感想,固然一学期中只教学生做两三次文了。但是学生的笔记还没有看见,学生的文章也多不用心批改,究竟学生能否做一篇得到一篇的益处呢? 他们因为要学生多读书,所以题目出得很大。如「诗歌在中国文学上的位置」,「评史汉之优劣」等等。这种题目很可做大学文科生的毕业论文的。中学生有没有这样的学力识见去做,他们是不问的。有些学生拿了他们教师的题目,不知这一部廿四史从何处说起,便跑到我那里来问我参考些什么书?我把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陈钟凡韵文通论,中国文学批评告诉他们。他们便东抄一些,西抄一段,凑成一篇文字去敷衍课文了。到后他们来吿诉我,他们的教师也只有看这些书,所以秘而不宣。他们没有读过几十篇史记,汉书,也没有读得几多诗歌,只有读了一本薄薄的文学史,便做起这种题目,安得不从别人的抄袭书上去拾些牙慧呢?但这种抄袭书上引证的书却不少,中学生抄成这样一篇煌煌大论,着实可以惊到浅学的人,要说「某先生的教学成绩很好」,或「某生的文学很有根底」了。但是离开了书本,教他们写一封信,或作一篇普通文字,仍然是很多不通,真相毕露了。(不但中学生,便是现在的大学生。还有好多如此呢。)
这种教法,可以说只教学生抄书而没有练习作文。抄来的书是不用改的,所以教师也可省得删改了。这样教去学去,能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吗?能养成正确而有法度的表述能力吗?倘使学生已经有些识见,真能细心抄书,到也可以养成些读书的判断力。可是他们抄来的书并不了解,连自己抄袭凑成的大文也不尽看得懂,那不是空有这些好成绩了吗? 讲到作文次数多少问题,我近年的主张也和八年前不同了。我以为没有做通文字的学生,应该多多练习;不过从前那种「强做题目,硬写空文」的练习法应该改良。孟宪承先生在初中作文教学法之研究篇中,(见教育杂志十七卷六号,并见中学国文教学论丛。)根据学习心理,主张练习次数要多,作文应该每星期做一次,还要天天有一点练习,我认为不错的。梁先生的主张,似乎陈义太髙,对大学生讲则可,对中学生讲,还是不行的,我希望对学生的进步负责任,而希望达到作文教学目的的教师,还要仔细研究才好。那些国学派的教法,多是好高骛远,不求实际的。梁先生自己没有做过中学国文教师,而他的天才,学力,经验,都和现在的中学生离得太远,所以他在教学上的主张,我们不能盲从的。至于作文的练习方法应该如何?各年级作文的次数问题应该如何酌定?我后面还要详论,此地不能多说了。
我写了以上四派,几乎没有一派的作文教学法能合上面所举的教学目的的。我不是说现在的中学国文教师个个如此,不过多数教师的教法,恐怕不出这四派了。这大概是我们国文教师多注意在文学国学上研究,少注意在实际教学的问题上研究的缘故。
第三章中学作文教学之进程及批分标准
中学作文教学问题中之先决问题,除了教学目的以外,还有教学进程标准及批分标准两个问题,这是不能不研究解决的。本章且来讨论这两个问题罢。
(一)教学进程标准
现在要定中学作文教学的进程标准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许多语文教学上的基本问题,如高初中学生字汇及词汇的用量标准,成语及古典的用量标准,文字中理解力及组织力的标准,发表能量技术及速率标准,现在都没人用科学方法研究确定,那么我们要定教学进程标准,拿什么做根据呢?但是,现在一般中学,同在一校的学生,往往有一二年级生的作文程度高于三四年级的,也有三四年级的作文程度低于一二年级的;同在一校的教师,往往有一二年级的教学高于三四年级的,也有三四年级的教学低于一二年级的;同是一个教师,往往有自一年级至六年级同用一样的教法,一样的标准的。那么升级既无标准,毕业也无标准,我们对于学生的程度,教学的进程,还有什么把握呢?
我明知凭一个人的经验来假定这种标准是难得大家公认的。但是,如果要得大家公认,用会议的方式来决定呢?还是用调査统计的方式来决定呢?现在一般中学国文教师,恐怕有的不曾感觉到这种问题,或者没有这种研究的兴趣与习惯,那么便是会议调査,也难得正确的结果的。所以我只好根据个人的经验来假定一个中学作文教学的进程标准了。不对的地方,我希望研究这种问题的同志加以修正!
1、初中一年级的教学标准;
(1)能运用常用的字二千五百字。(占识字量三分之二,以下同此比例,)
(2)能运用常用的辞及成语古典约与前条相当。
(3)能在两小时内写成二百五十字左右的白话文字。(自二百字至三百字。)(4)文中思想淸晰,简单的文句组织完全无病,标点百分之六十淸楚。
2、初中二年级的教学标准;
(1)能运用常用的字三千字。
(2)能运用常用的辞及成语古典约与前条相当。(3)能在两小时内写成三百五十字左右的白话文字。(约自三百至四百字。)(4)文中思想淸晰,文意切题,辞语确当,语法大致通顺,标点百分之八十淸楚。
3、初中三年级的教学标准;(1)能运用常用的字三千四百字。
(2)能运用常用的辞及成语古典与前条相当。(3)能在两小时内写成四百五十字左右的白话文字。(4)文中思想淸晰,文意切题,语法通顺,辞语确当,段落分明,标点淸楚。
以上是初中作文教学的毕业标准。至于书法一项,至少要端正淸楚能写在卷格内。这种技能,在小学的毕业标准就该养成的。
4、高中一年级的教学镖准:
(1)能运用常用的字三千七百字
(2)能运用常用的辞及成语古典约与前条相当。
(3)能在两小时内写成五百字左右的文言文。
(4)所作文字在初中毕业标准之上,能文法通顺,论理正确。
5、高中二年级的教学标准:
(1)能运用常用的字四千字。
(2)能运用常用的辞及成语古典约与前条相当。
(3)能在两小时内写成六百字左右的文言文。
(4)所作文字在初中毕业标准之上能文法通顺,论理正确,见解切合。
6、高中三年级的教学标准:(1)能运用常用的字四千二百字。
(2)能运用常用的辞及成语古典约与前条相当。
(3)能在两小时内写成七百字左右的文言文。(约自六百字至八百字。)(4)所作文字在初中毕业标准之上能文法通顺,论理正确,见解切合,结构谨严,修辞雅洁。
这高初中学六年中作文教学的进程标准,是我个人假定的标准。我还要附带几条说明如下:
(1)学生常用字汇,已有好些人研究过。我此地所定的标准是假定高级小学毕业生能识三千字,能用二千字为标准,以后在中学按年增进的(增进律逐年减少)。但用字量为识字量的三分之二,(这也是假定的),则按照我所定的标准,初中毕业的用字量为三千四百,识字量当为五千一百字;高中毕业的用字量为四千二百字,识字量当为六千三百字。(2)照我所定的用字量标准,或者有人要说太低了。其实不然,我们所识的字或者超过七千字,但所用的字,实在也不过四千多字。(因为有许多子史书上识来的字,现在用不着的。)何以中国常用的字这样少呢?这是另有原因的。在中国文字上两或三字以上联成的辞,往往是一个字的意义。那些从英文,日文,梵文中翻译的辞不消说了,便是纯粹中国的辞,也非常之多。
例如「月白」,「竹靑」,「枣红」,「银灰」,两字相联,皆成特种之染色名辞,这还可以望文生义的。又如:商人营业叫做「经营」,买卖叫做「生意」,这些辞中原字的本意,已经有些转变了。又如「行李」一辞的意义,中间经过四次转变,在左传作使臣解(如寡君使一介行李),在汉书作随从解(如行李满道),后来作出行使用的银钱解,现在又作出行用的铺盖解了。但这辞还有一个「行」字的意义相同。又如利息的奖金叫做「花红」,商量叫做「斟酌」,那便和原字的意义大不相同了。这种辞都有单字的意义,和单字一样的用法,那么中国的字,因此增加了几倍或几十倍了。但是,现在还没有人做常用词汇的研究,我对于中学生的用辞量毫无把握。所以只定了和用字量相当的标准。所谓相当,并不是说数量相等,那是说和这些字汇造成的辞相当。
(3)古典和成语,在文章中有同等的价值。有时用了三五个字的古典或成语,往往可省数十字的文章,或者竟有数百字的效力。这是为文笔经济着想不能不用的。譬如说:「以弱小之爱尔兰,抵抗强大之英国,虽不能胜,很有勇敢精神」。不如说:「爱尔兰以螳臂当车,其勇可嘉」。譬如说:「你走错了向方,目的达不到了」。不如说:「你真是南辕北辙了。」不过古典和成语都要用得其当罢了。但是在中学生必要能识能用的量数标准,还待研究。
(4)在发表的速率及能量,我都以两小时为单位标准,这是指学校普通的作文言的。因为学校普通的作文都以两小时为单位的。但有时我们应该教学生练习短文,有时也可练习片段的文字(不是整篇的),那么有时一小时内做两篇(如电文布告等),有时一二十分钟内做一个练习,都无不可。发表能量,可照时问比例酌定。
(5)我所定的学生作文的技能标准,是根据上章作文教学目的下的十个条件的。在各年级进程上各条的轻重虽然有些不同,但在批分时,初中可以三年级所定六条为标准;高中可以三年级所定五条为标准。因为实际的作文,各条都要注意,不过在某年级进程上特加的某条要特别注意罢了。照这些标准做去,方可养成学生的正确而有法度的表述能力,方可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二)作文的批分标准
现在一般中学国文教师对于学生作文的批分是毫无标准的。即使有的教师有些标准,也是各人不同,难得一致的。要定这种标准,更有极复杂的困难。批分标准和进程标准是相关连的。譬如在一年级的标准可批六十分的文章,在二年级就不及六十分了;在三年级的标准只可批五十分的文章,在一二年级可批七十分或六十分了。倘使进程标准不确定,则批分标准亦无把握,这是第一种的困难。又譬如我们把批分标准假定了,但各条标准应占的分数比例如何,又是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使大家公认,又和解决进程标准有同样的困难,(参看上节第二段。)此是第二种的困难。又譬如我们把各项标准都确定了,而应用这种标准批分的时候,仍然不免困难。因为文章中很有许多「心营意造」的原素,仍然在标准以外的。这是第三种困难。我在广西中等四年生的作文程度研究(载中山大学教育研究第十二期。)篇中曾经说: 『……学生的文卷,往往有思想虽然清楚,而理解力太幼稚浅薄的;也有文法虽然通顺,而语调太拙劣简单的;所以实际上又须注意他的理解力与发表力。又如形式上的错误,不但要注意量的多少,还要注意质的轻重。同是文法犯规,而犯的轻重不同;同是用辞不当,而不当的程度又有不同。他如作文的技术,修辞的技术,文章的声调,都是难有标准的。所以作文的分数,决没有人能批定这篇文字是五十九分或六十一分的。所以我所批的分数,只能以五分为差数。五分的差数,或者仍然不免眼高低的毛病,那么只好看所分的十等程度,大概不差罢了……』
譬如我们按文字长短,错误多少的比例来定分数,也是不能正确的。因为长而无当的文字未必胜于短文,而且中间有很多复杂的问题,这种比例也不易定。这是第四种困难。有此四种困难,所以假定些批分标准也不过在批分时比较得有点把握罢了。要求严格的有科学根据的标准,恐怕非经过许多人长期的研究是不易确定的。,有人说:『作文批分的标准,只能用品质量表的方法,制定一种量表来衡量学生的作文程度,比较得容易些』。但要制定量表,也有种种极复杂的问题:
1、先要确定中学生作文应用的各种文体,用文体来分门。因为一种文体的量表,不能用于各种文体。
2、次要用各种文体的各种作法来别类。因为一种文体中还有各种作法不同,限于一种作法的量表,又不能应用于各种作法。
3、次要用各类题目来分目。因为某种文体某种作法之下,尙有各种题目的类别不同。一类题目的量表,仍然不能应用于各类题目。
4、次要用题材来分细目。因为各类题目之下,又因题材不同,所做文字面目大异。一种题材的量表又不能应用于各种题材。
5、在每种细目之下,各做一种各等程度的量表,那么至少要做几百个量表了。譬如一个量表要用十篇文字做代表,那么全部量表要几千篇文字了。要做成几千篇文字的量表,非要捜集几十万篇的学生文字来研究不可。
6、这种量表的工作,须要有十几个研究员研究,几百个学校的帮助,几年的光阴方可成功。现在我个人用一点一滴的工作,期以数十年,成功与否,尚无把握。
7、即使这种量表成功,应用的人或要同査字典一样困难。所以作文量表的研究,在初级小学比较容易;在高级小学,就很困难;在中学程度,或者竟无办法。如果用我的办法,分门别类的做去,在有法度的文章,或者可能。但在现在一般毫无法度,完全乱做的中学生的作文,恐怕根本不能取作量表的材料。那么简直没有办法了。
但是,现在一般中学教师对于学生作文的批分,也有这个批五十分,那个批八十分的;即使请同一教师看同一文章,今天批六十分,明天未必不批五十分,或七十分;有些教师竟会把六十分以下至零分的文章,一律都批六十分。所以学生尽管不及格,仍能升级毕业。我曾经选了中山大学的入学试卷六十篇,请十几位国文教师批评,请他们把试卷程度自大学一年级至小学四年级分成十等,结果发现同是一篇文章,有的评为大学一年级程度,有的评为小学五年级程度。各人批评同一篇文章,最高的与最低的平均都差五六年。中间有四篇,各人批评程度相差有八年之远。那么我们在没有办法之中,也不能不想出一些办法;在没有标准之中,也不能不假定一些标准了。现在且凭我个人的经验来假定各级中学生作文的批分标准如下:
1.初中各级学生作文批分标准表:
标 准
一年级百分比
二年级百分比
三年级百分比(1)思想淸晰 〇〇,四〇
〇〇,三〇
〇〇,二五(2)语法通顺 〇〇,三〇
〇〇,三〇
〇〇,二五(3)文意切题 〇〇,一〇
〇〇,一五
〇〇,一五(4)辞语确当 〇〇,一〇
〇〇,一五
〇〇,一五(5)段落分明 〇〇,〇五
〇〇,〇五
〇〇,一〇(6)标点淸楚 〇〇,〇五
〇〇,〇五
〇〇,一〇
2、高中各级学生作文批分标准表:
标 准
一年级百分比
二年级百分比
三年级百分比
(1)思想有系统 〇〇,三〇
〇〇,二五
〇〇,二〇(2)文法通顺
〇〇,三五
〇〇,二五
〇〇,二〇(3)论理正确
〇〇,一五
〇〇,一五
〇〇,一五(4)见解切合 〇〇,一〇
〇〇,一五
〇〇,一五(5)结构谨严
〇〇,〇五
〇〇,一〇
〇〇,一五(6)修辞雅洁
〇〇,〇五
〇〇,一〇
〇〇,一五 作文批分标准表的说明如下:
(1)这两个作文批分标准表是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及进程标准的。
(2)高初两级的批分标准不同,如第(1)(2)两条,在高中的程度,不过比初中提高;初中(3)(4)(5)(6)各条,在初中毕业已该养成,所以在高中改了标准。(3)各年级各条批分的百分比不同,是表明各年级各条注意的轻重。在初年级批分甚宽,高年级批分较严。例如在初中一年级学生的作文,只要思想淸晰,语法通顺,已经可得七十分,在三年级只能得五十分了。三年级生倘使不注意下面(3)(4)(5)(6)各条,他的作文便不易及格。又如高中一年级生的作文,只要文法通顺,思想有系统,已可得到六十五分,在二年级只得五十分,在三年级只得四十分了。所以高中二三年级学生若不注意下面(3)(4)(5)(6)各条,作文便不易及格。教师如能这样的严格注意,庶几可以养成学生的正确而有法度的表述能力。
(4)各条标准的解释见前章第一节作文教学之目的下,阅者可以参看。(5)各条标准在实际批分时,虽不能绝对适用,但也可比较得有些把握。如果各教师有了共同标准,批分可不致相差甚远;一教师批分有了标准,所批分数,不致前后不同,判若两人。
(6)作者个人假定是项标准,是否适当?太宽抑或太严?太简抑或太繁?还请阅者加意研究,批评指正!我希望各教师对于学生作文的批分,大家要有一致公认的标准!(7)我看了两广中等四年生一千八百本的作文,(大学入学试卷)知道能合思想淸晰,文法(或语法)通顺两条标准的不到过百分之十三;患其余各条的毛病的更多;有的简直用不到这些标准。(我认为小学的程度的)。我以为这不是我的标准太严,恐怕是一般教师毫无标准的教法养成的(请参看第二章第二节)。所以无论我的标准对与不对,我们做国文教师的总须研究。作者的意见,不过供给诸位研究的参考罢了。我希望有经验而能研究的教师,多多的指示我。因为我正想做这种调査,又因事实上的困难而搁置了。而我看了近人许多讨论中学作文教学的论文,都没有说到这个问题,所以研究上更觉困难。
第二篇:《中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
中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
目 录
摘要„„„„„„„„„„„„„„„„„„„„„„„„„„„„„„„„2 导言„„„„„„„„„„„„„„„„„„„„„„„„„„„„„„„„2
一、模式作文的弊端及形成的原因„„„„„„„„„„„„„„„„„„„2(一)模式作文的弊端„„„„„„„„„„„„„„„„„„„„„„„2(二)模式作文形成的原因„„„„„„„„„„„„„„„„„„„„„2
二、生活作文的提出及其和模式作文的区别„„„„„„„„„„„„„„„3
三、如何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生活作文 „„„„„„„„„„„„„„„„3(一)引导学生参与生活,积累“感情”素材„„„„„„„„„„„„„3(二)让学生自主体验,个性写作 „„„„„„„„„„„„„„„„„„4(三)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4
四、如何处理应试教育中模式作文和生活作文的矛盾冲突„„„„„„„„„4(一)走出模式作文的误区 „„„„„„„„„„„„„„„„„„„„4(二)应试作文与生活作文的融合„„„„„„„„„„„„„„„„„„4 参考文献„„„„„„„„„„„„„„„„„„„„„„„„„„„„„„5
摘要
作文教学从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但是当前的作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的生活实践与情感体验的方面还存在不足,学生写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怎样改变这种现状,使作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里,写以人为本的生活作文,对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模式作文
生活作文
真情实感
导言
中学生作文往往习惯于摹仿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不是取材于真实的生活。改变这样一种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作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生活积累入手对于学生作文生活化,让学生抒写真情实感,提高作文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模式作文的弊端及其对形成的原因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探究学生表达能力的一项指标。一直以来,不少的教师习惯于按固有的模式来指导学生,教作文套路和模式,让学生跟着套路写作文、背作文、抄范文。炮制出内容空洞,千篇一律,思想苍白,毫无新意的模式作文。所谓“模式作文”,主要表现在:教学程序的模式化、作文形式的模式化、语言风格的模式化,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的发展。
(一)模式作文的弊端
有人曾经反映个这样一个写作文的现象,写一件小事,不是写自己扶老奶奶过马路,就是“我在马路边马路上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一写到自己的母亲父亲,都是多么美好善良,高大无私的,写到老师,不是“春蚕”就是“园丁”或“蜡烛”,伟大的无私得不得了的。难道现实生活中真的是那样吗?真的有那么多的伟大的人吗?记得有一位高考改卷老师感叹:数不清的作文写到不是父母离婚就是单亲家庭,要不就是患什么绝症。这样一种捏造苦难,乞求博取评卷老师的同情的行为着实不该提倡。
写作文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手段,我们的老师在教育孩子作文时,传播积极、向上、健康的观念无可厚非,但更应指导孩子们正确的写作思路,以及对人性“真、善、丑、美”的客观描述和真实表达。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性情各有差异、千差万别。为此,建议我们老师改变一下教育方式:多引导学生的思路和思维,而不是给他们给出统一的命题,给出一定的框框架架,让学生像“选词填空”一样的去填出一篇篇的“照葫芦画瓢”的“模式作文”。“模式、编造、抄袭”教育下的学生,成才之路,让人担忧。
(二)模式作文形成的原因
深究模式作文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
功利性的追求高升学率,“重理轻文”大环境,老师往往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没有对学生的作文思维进行发散性的启迪和训练,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应付考试的标准化习作上。
2、缺乏积累。
“学生作文最大的毛病是言之无物,语言空洞。”课堂内外杂志社《创新作文》主编赫学颖告诉记者。“之所以学生们不喜欢写作文是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写的东西。”赫学颖认为,学生写不出好作文的最大症结在他们缺乏生活积累,“虽然身边的生活千姿百态,可不少学生的思想却被‘禁锢’在学校、家庭狭小的空间。” 相反的,有的学生写作文行云流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那是在平时就积累了不少的素材,因此,应引导学生勤写观察日记,多作读书笔记,多做摘记,加强积累。
3、生活太单调。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两点一线”或“三点一线”的生活。我们小时有许多孩子们喜欢的事,但现在他们根本无暇也无机会做这些有趣的游戏。学生的生活体验少,也是不利于学生写作的一大因素。
4、教学理念的落后。
受信息交流和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缺乏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为作文的进步和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许多老师面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往往不去静下心来分析研究,而是长期重复微效的劳动:作文——批改——讲评。
教师在批改和讲评中惯用“找错法”——只找出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学生对作文会产生抵触心理。
二、生活作文的提出及其和模式作文的区别:
日本的芦田惠之助最早提出“生活作文”,他指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首要意义是培养学生“要写”的愿望。
在中国,也有不少的教育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或多或少的谈论过生活作文的重要性。鲁迅先生有一篇《作文秘诀》,把怎样写文章概括成四句话,总共十二个字,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有真意”不就是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吗?
模式作文和生活作文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模式作文是“叙他事抒我情”,生活作文是“写我事抒我情”。“叙他事抒我情”的模式作文可操作性极强。随便找一本文摘文选就能找到符合要求的写作素材。再加上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认为文章不过就是“讲故事抒感悟”,于是作文变成了一种码字游戏,写作技巧也被删繁就简了。
生活作文因为书写的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人.甚至是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学生的思想倾向明显,情感流露真挚,人物形象血肉丰满,立体感人。
2、模式作文是速吃快餐,生活作文是老火汤。快餐是预先做好的能够迅速提供顾客食用的饭食,大众化、节时、方便,可以充当主食。快餐已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并因此出现了“快餐文化”和“速食主义”。模式作文是在应试教育下的产物,为了在考试中能拿到高分,而套用各种各样速成的模板下形成的千篇一律的作文,有着快餐文化的特点。
而生活作文就有如老火汤,慢火煲煮,火候足,时间长,既取药补之效,又取入口之甘甜。生活作文那种取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添加情感的配料,经过内心文火的熬制的结晶,也有如老火般醇厚。
三、如何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生活作文
作文的灵感是来自于生活的,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也是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
(一)引导学生参与生活,积累“感情”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知识来自实践,作文来自生活。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或与学生共同参与生活的体验,以获得真实丰富的写作素材。记得有一阵子玩丢沙包,在学生中风靡一时,他们个个玩得很好,我也亲自与同学们玩了几回,却怎么也玩不好,看来,玩中自有学问,值得一写,我便给学生布置了题为《玩丢沙包》的作文,没想到学生一见题目,竟高兴得欢呼起来,胸中有话说,下笔如有神。这次作文,从沙包的结构,变化多端的玩法技巧,其中隐含的原理,带给人的乐趣等诸多方面娓娓道来,写得既具体,又生动有趣,趁热打铁,我又布置了一篇半 命题作文《跟我玩……》这次学生的作文更让我大开眼界,许多新奇有趣的玩具、游戏,我闻所未闻,学生作文中表现的智慧,也令我自愧不如,让我真正感受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一定能写出无穷的童趣来。
(二)让学生自主体验,个性写作
1、用随感提炼生活
培养学生养成随时记录生活点滴的习惯,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感悟,培养对生活的敏感度,积累写作作的素材。如《大自然的春夏秋冬》、《谈谈心中事》等,给了学生自由的形式和个性的内容。改作文的时候,注重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引导他们写出对生活的体会。
2、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
有时候,在课堂上遇到有好的话题,好的题材,要适当的给时间让学生当场动笔,写出他们的感受体会,有的时候设置一下开放性的题目,如“东施该不该效颦?”,“叶公真的好龙吗?”让学生开到脑筋,开拓思维,有利于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
3、重视基本功,有利于培养作文表达能力。
在做语言运用题时可以着重训练。如词语的得当,句子的冗长简洁,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及修辞的巧妙运用,多训练那些寻常语言艺术化和不同常规的思维转换表达方略,有利于培养娴熟表达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生活。真实的情感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文贵有真情”。中学生爱幻想,甚至有一些不切实际,但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
总之,教师作为引路人,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与生活相联系的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看、去听、去摸、去嗅、去尝、去思„„,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必须让学生的每个细胞都参与到生活的碰撞之中,然后帮助他们抓住这碰撞之中闪现的火花并让他们及时记录下来。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二者密不可分。
四、如何处理应试教育中模式作文和生活作文的矛盾冲突
提倡学生自由写作,我不赞同。目前,谁都知道我们的教育机制是应试教育,虽然向着素质教育过渡,但真正离素质教育带远,分数对于想通过高考来进入理想高校的学生来讲还是很重要的。而自由写作的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文体不清,写走了题,说明文用了抒情的口气,记叙文却用了辨证的方式。这都需要我们辩证的去看待。
(一)走出模式作文的误区
作文模式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曾流传过一句话:“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意谓吟诗作赋,只要按照苏文体例、文风,在社会上就比较吃得开,往往功名顺畅,自有羊肉可吃;反之就很吃不开,只有“吃菜羹”的份了。这就是模式作文的前身。
那为什么学生在习得了作文模式后,反倒写不出高质量的文章了呢?恐怕根子不在模式本身,而在于对待模式的态度。许多同学写作文,模式先行,然后再挖空心思地搜罗材料充实模式,其结果是作文成了简单的填鸭游戏―――模式+材料=作文。这样一来,作文模式竟成了束缚学生手脚的绳索镣铐,使他们丧失了写作的自主性,不能畅所欲言,自然言不由衷。如何走出误区?关于素材和模式,我将之比作“脚”和“鞋”的关系,要根据脚的尺码去选择合适的鞋,而不是先有鞋,然后再削足适履―――此种情况下,鞋子反而成了脚的“噩梦”。磨刀不误砍柴工,切题的素材,恰当的结构,自如的表达,这是写成一篇优秀考场作文的重要保证。
(二)应试作文与生活作文的融合
作文教学是一个艰辛过程,我们教师必须跳出应试的窠臼,要让学生自陈心曲,为时、为事、为情而作文,真正让孩子们做到“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另一个方面,又不能 脱离了应试教育,单纯的写自己的兴趣,而是应该在应试作文的格式要求下,让自己的生活融情于笔端,写出既符合应试要求,又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梁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探究[J].教育交流·理论版.2008(5).
【2】黄华斌.农村初级中学的作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10). 【3】童巧珍.作文教学生活化之我见叨.成功教育,2009(5).] 【4】李琳.初中生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尝试与思考f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1,2009(5). 【5】何志刚.关于农村初中生生活写作素材的探讨[J].中小学教育f下半月),2009(10). 【6】朱俐.五环节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索运用[J].初中语文教与学,20l0.(12):15.16. 【7】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学术图书出版社,2002. 【8】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9】俄罗斯文艺.俄罗斯文艺杂志编辑部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第三篇:中学写作教学研究
中学写作教学研究
综合材料 2009-04-01 11:32 阅读233 评论
1字号: 大 中 小
领雁工程省骨干语文教师培训记录
(十二)中学写作教学研究
余永刚
宁波市北仑区柴桥中学
余永刚,就叫他刚哥吧,这是我这次对他的讲座记忆最深的一样东西,顺便还有这次讲座的衍生物《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写作的阶梯训练》,始终让我觉得他在推销他的这本书,或许是我对他误解了,但现在是我们误解了,可见刚哥对这本书的宣传力度确实盖过了他所要讲述的内容,这或许也是一种功力,能把一堂作文课上的像推销课,这其实让我们很多学员感到困惑。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刚哥的推销还有点兴趣,很想看看这本书里面到底蕴含了什么精华以至让刚哥念念不忘,但到后来他在老师对这本书的疑惑的解答进行中,我想所有的老师都对他所深爱的这本书渐渐的失去了兴趣,以至到最后对他的这堂课失去了兴趣,即使我们很需要这种写作教学的讲座,但我们选择了消极视听。而真正把他的尴尬和我们的兴趣挑动起来的还是他在最后和我们所讲的“精神恋爱”,对于他的这种做法和想法我并不敢苟同,但作为茶余饭后的一种谈资也不愧是一个好的素材。刚哥,或许是我们太过挑剔了,或许是你太随意了,或许你并不明白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即使你也还是一名基层教师。
刚哥的幻灯片开场白是一段很长的自我简介。自我介绍:余永刚,中学高级教师。工作单位:宁波市北仑区柴桥中学 研究领域:中学作文教学。发表四十余篇教研论文,出版两本关于写作教学的专著。主持两个课题:“高中语文心灵写作的研究与实践”获宁波市优秀课题一等奖;“生命化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立项,正在进行时。其实刚哥大可不必如此,只要您的讲座对我们有启发,其实您就是没有读过书的农民,我们也是举双受欢迎。但刚哥不知道或许也没人和他讲过。接下来就进入正题吧!
首先他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
一、什么是写作?当然答案肯定是自问自答:(1)写作是语文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的要求。这是性质决定论。(2)考试考作文。中、高考都有写作要求,且比重占40%以上,写作起决定性作用,写作好语文成绩就好,写作不好语文绝对拿不到高分。所以,作文跟中高考成绩密切相关,也跟每个学生录取学校、人生发展密切相关;当然也跟我们的老师考核有关。这是应试决定论。3.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要用文字与周围的人交流。这是实用决定论。4.内心情感需要,不吐不快,是一种倾诉的需要。这是情感需要论5.写作是人的天赋,是人的本能。这是天赋决定论。语言是人的天赋权利。人是符号的动物,语言符号则是 “人类最惊人的符号手段”。没有语言的媒介,人就无法生存。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语言天赋;儿童天生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可以称之为语言习得机制。这种机制是人脑由遗传得来的,是人脑具有的理解和创造句子的机制。它使人区别于动物,是一种物种属性。人都有一本天赋的词典,具有分辨语词变化的能力,具有自我表现的动机。6.写作能够促进人的生命成长。写作不仅是倾吐,还是吸收、熔炼和提升。
这是写作教育决定论。
二、当前写作教学状况与困惑1.学生的写作动机困惑。福建师大教授潘新和曾经在浙、闽、苏三省10所高师、30所重点中学,作过一个关于“语文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对写作的态度统计结果是:很喜欢6.1%,喜欢39.6%,不喜欢的44%,害怕的10.3%。这样的统计数字还不是很难看,我们学校的统计数字比这难看。如果现在调查的话,还有下滑的趋势。也希望各位老师调查自己学生的写作态度。而动机不足的原因大致有:为应试而写、为分数而写是当前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动机单
一、匮乏,学生“不愿写”“不喜欢写”,是当前写作活动的核心问题。应试动机被强化放大,却日益疲惫、后继乏力。当应试动机成为写作主要甚至唯一的动机后,我们的写作或写作教学就必然性地走向实用主义:追求文采,讲究技巧,脱离生活,轻视阅读,甚至张冠李戴,随便拼凑,胡编乱造。教师技术批发,学生技术实验。结果就是假大空流行,照抄套时尚,技术化泛滥。迷航于“技术化”的写作教育,把原本个性的心灵表达实用为简单的技术劳动,把原本精致的言语生命欲求异化为肤浅的技术写作,脱离人的发展,忽视人格养育。这种虚假浮华、功利实用的写作观正悄然冲击着广大中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文化人格,导致人文丢弃,个性丧失,人格卑微。写作与人格一旦隔离,其后遗症便是严重贫血、软骨缺钙、失魂落魄2.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困惑:初中写作课程目标有十条解说要点,分别从写作对象、情感体验、捕捉特征、表达方式、文体要求、训练方式、独立完成、交流心得、使用标点、训练数量等十个方面提出要求。这些要求是笼而统之,大而化之。严格地说,这不是写作课程目标,而是空洞的泛泛的写作教学要求。它缺乏写作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发展性和精确性(层次性:指课程目标有鲜明的等级差异。发展性:单项能力提升的逐层分解目标。精确性:指每一阶段发展能力的准确性表述,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科性学。)比如写作文体要求是:“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我认为这样的表述实在是不负责任,太轻描淡写了。首先这三种文体的轻重是有区别的。初中六册教材共三十六单元,记叙抒情类20个单元,说明文3个单元,议论文5个单元,其他实用类体裁8个单元;由此看出记叙文是训练重点,20个单元的训练怎能用一句“做到内容具体”概括得了呢?其重要性又体现在哪里?能力要求的层次性与发展性又体现在哪里?课程标准都没有回答。其次,这三种文体的能力发展是有先后次序的,记叙文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初中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最快也最完善,而议论文体所依赖的抽象思维是高中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在初中还只是初级发展阶段。这一点在课程标准
里也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课程目标的经验性的粗率的表述,就失去作为指导初中写作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的意义。从深层次说,这样的课程标准是造成今天语文教育、写作教育混乱的重要源头之一。谈作文教学改革,首先得从
语文课程目标处改革。
附: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
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
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
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3.新教材写作单元的困惑。初中语文新教材(人教版)的作文教程编写与老教材比,应该说有巨大的进步。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按照主题模块编写,突出写作与生活、社会、自然、艺术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联系,写作主题系统化,突出对人文素养的重视。二是基本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材料比较明确集中,即使需要补充也不是很困难。三是有一定的操作性,提供了写作教学的相关情境,有少量的操作步骤。困惑在哪里呢?首先是有训练项目的却没有训练目标,使写作教学陷于盲目,流于形式,失于效率。好比赛跑,只要大家跑起来,至于你跑多少跑到哪里是不管的,这叫什么训练?其次是没有精确的评价标准。什么情况达标什么情况不能达标,教材没谱,课程标准也没谱。结果只能老师说的算,一千个教师一千个标准,所以最终老师说的还是不算。一个没有评价标准的教学活动,只能以随意散漫收场。最后是单元写作专题由多项活动(写作 口语 综合性学习)交杂组成,围绕主题,相互渗透,彼此联系,逐步深入,对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既是挑战也是高标。因为有前面两种困惑,加之应试教育的干扰,写作专题活动往往得不到落实。四是写作主题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或者学生有生活没体验,写作易陷入感觉的困惑。举例:第七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这一专题,有三个活动:介绍自然界的朋友,感受四季风景,心中的美景。这三个活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心中的美景”突出想象力;“感受四季风景”突出感受力与描写力;“介绍自然界的朋友”除了观察细致、说明有条不紊,还要有心灵交流。要组织这个写作活动,就要拟订不同的训练目标和评价标准,就要组织三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唤醒体验,促进交流。
工作量大,要求极高。4.语文教育写作教育的现实困惑。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在塌陷,写作问题到大学集中爆发,病根在中小学(当然有外部环境问题)。病因有:文体意识不清,五种基本表达方式有缺陷,尤其议论能力弱化,实用写作遗漏,缺乏写作动力,没有精神内核等等。——这是危机感。
“ 秦朝时,秦孝公运用管仲的„商鞅变化[注:原文如此]‟使国富兵强”;“ 战国
时 期的曹操,在赵文姬的帮助下一步一步走上历史政治舞台……最后终于和赵
文卓结为夫妻”; “李煜在唱:载不动,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宝钗吟道:你是风儿,我是沙;孔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四书五经不知道背得有多熟,有一次进京赶考,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考上了”;“ 倘若不是蒙哥马利将军从失败中做出反省继续努力,又怎能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败拿破仑呢”;“东坡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霍金曾经是美丽的女孩,年轻的时候很可爱,后来瞎了眼睛,写了《假如给我天光明》” 那个忧郁的大盗(2003年全国高考零分作文)
写的是一个小偷的经历:
我的职业与众不同。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工作;别人没有保管好的东西,我帮他保管,我就是这么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对于和我一样的职业的人,大家都称为“小偷”。我很不喜欢这样的名字,我既不小,也不偷小的东西。所以,我叫自己“温柔大盗”……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我要的东西……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我带
走了很多的钱财。“最后说一句:老师,你就看着给个分数吧,只要你出则对得起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入则经受得了良心深处的拷问,你随便给。不然也无可奈何,就算我在任何一条街上咒骂,也不能损你一根毫毛。”
这两段文字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存在以下问题:
1.张冠李戴、随便拼凑、胡编乱造。2.内容庸俗,歪用经典,玩世不恭。
3.许多学生知识储备亏空、文史常识匮乏、轻视阅读积累的现象是多么严重!这是极度的贫血,是软骨缺钙,是失魂落魄。徐江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为啥这样差?学生从小学到高中12年里,为学语文仅课堂时间就用了2800多课时,到头来文章写不通顺者还大有人在?……我们的语文教育教了太多太多没有用的东西,浪费了孩子们宝贵的时光。”他进而指出当下的语文教育是“无效教育”,是“愚民教育”。徐老的话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他确实击中了当下语文教育的弊端。我们认为,教育是高尚的事业,也是危险的事业,因为教育可兴国,亦可误国;教育可
育人,亦可害人。语文教育、写作教育滞后于中国当前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与中国古代灿烂文明、写作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这是我们的紧迫感。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捍卫汉语的尊严,守护人的精神价值,不跪着教书,对语文教育要有一片赤子之
心——这是我们的使命感。三.写作教育与人的成长——写作是慢教育。传统的写作观只关注写作的表达功能与表达技巧,而心灵写作十分重视写作的养育功能,因为心灵(人格)是写作之本,是表达之源。我们欣喜的发现,初中新教材的编写有了新的变化,以主题系列为编写方式迎合了心灵写作的要求。富人格学养,并不是一促而就的事情,而是慢的教育。这是因为,首先教育是慢的艺术。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养成,经常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就像种子的生长,你无法打乱它生长的节律。我们经常要等待一个学生的成长: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有时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态度,一句话就是人格与学养。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这些成就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而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的。”所以,人格发展是心灵写作的根本任务。教育如此,写作教育亦不例外。如果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待写作教育,我们会获得新的开阔的视野。写作首先从阅读的慢滋养中开始。读书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源头之一。初中三年应该是读书的最好时光,是培养读书习惯的最佳时期。如果没有课外阅读,没有专题阅读,只读教材,只在语文课上读课文,甚至这课文也是教师代讲代读,并没有自己的解读与品味——严格意义上说,这算不上读书。课内的阅读教学往往只注重讲,而不注重读;只注重背诵,而不注重体验;只注重字词句篇,而不注重思想内蕴与哲理智慧;只注重应试,而不注重与学生人格成长的联系。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既没有学养,也无法从读书活动中汲取营养获得人格成长,那么,他的作文也一定荒芜贫瘠。所以,写作的慢教育成长,必须从阅读的慢滋养中开始。慢教育须从寻找心爱的作家开始。林语堂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教育是储存、传播和再生产精神产品的主要形式,而读书就是储存、酝酿的过程。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这样他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如无一个心爱的作家,则是迷失的灵魂。他依旧是一个未受胎的卵,一个未得花粉的雌蕊。一人的心爱作家或“文学情人”,就是其灵魂之花粉。写作慢教育须从文化与精神的沟通开始。读书主题讨论活动可以弥补教学活动中的缺陷,建立文化与学生精神的联络通道。如“孔子哲学”、“庄子哲学”、“生命哲学”等哲学专题,对学生的智慧启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大有裨益。丰厚的传统文化和当代许多先进的文化是促进学生文化人格发展的沃土。优秀的文化人格包括以下品质:追求真理,坚守原则;热爱祖国,善待生命;胸怀宽广,心忧天下;善于学习,积极向上;敢为人先,勇于担责;富贵而仁,贫穷有义等等。写作慢教育须从培植善良人格开始。朱光潜认为:“文学教育的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心灵的陶冶、丰富和升华,即是写作的纯正趣味,是诗意的人格意识。这“高尚纯正的趣味”中许多最美好的因素,就始于对生命、对自身、对他人的垂爱与怜惜。孟子有言:“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没有恻隐之心,就谈不上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就是怜悯心、同情心,它是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一切良知的基础。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威廉?贝内特在他精心“编织”长达八百页的“美德书”把同情列在经典性的、不会随着时代与价值变迁而消逝的永恒美德的首位。中外哲人都认为,同情是人与兽区别的开端,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没有同情,人就不是人,人沦为兽,就是从同情心的麻木和死灭开始。由此下去可以干尽一切坏事,晚上可以听贝多芬,白天到集中营干他的勾当,成为暴徒,成为恐怖者。善良是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后界限。善良人格应包括以下美好品格:同情、悲悯、善良、羞恶、辞让、是非、感恩、宽容、博爱、敬畏。褚树荣老师曾讲:“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应该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语文教育与写作教育的使命,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悲悯、学会怜惜,拥有一颗利他、向善之心。这样的人文关怀教育,就促使学生的言语人格从狭隘成长为宏阔,从自爱发展到他爱、博爱,从自我中心到推己及人,从卑下走向崇高,从为名为利升华到为人生、为人类,使学生成长为心灵丰盈、精神饱满、充满爱心的人。这就是语文教育写作教育所应给予的人文关怀。写作慢教育须从审美的构建开始。美最能打动人的心灵,故审美乃人生一大乐事。纪伯伦说: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听李白的歌吟《将进酒》,我们既感觉到诗人那挟天风海雨迎面扑来的磅礴气势,也体悟到那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的巨人式的感伤。诗人以豪迈奔放之笔,赐予每一位读者惊心动魄的审美情趣。读杜少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不禁感时伤坏,思绪万千,与诗人同悲同戚。读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有胸襟开阔,视野无限,目尽之处是苍凉静穆的壮美。审美是诗意的创造,诗意是审美的天眼。要欣赏美,就要有审美感受力、创造力、想象力,要有情趣、理趣和谐趣,能分辨崇高与卑鄙、优美与粗放、高雅与世俗。审美是超实用的。不美满的人生有了审美,也会流溢出超凡脱俗的美感。生活中有了美,人生就有了缤纷的色彩、无穷的趣味。但是,今天语文教育与写作教育,实用至上,应用第一,难有审美立锥之地,自然弃之如敝履。学生如此“成长”的代价,就是感觉的钝化,天真的丧失,审美“天眼”的闭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有“劳绩”而无“诗意”的人。
四.诗意的作文教育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每个人都是一座两层楼,一楼有客厅、餐厅,二楼有卧室、书房,大多数人都在这两层楼间活动。实际上,人生还应该有一个地下室,没有灯,一团漆黑,那是人的灵魂所在地。自己常走进这个暗室,闭门不出,日子久了,就有了一篇篇东西出来。”是啊,常走进心灵的“地下室”,就有了一篇篇东西出来,这就是心灵写作,就是诗意人生。写作应该是一种诗意的、审美的精神生活。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着,会使我们感觉到不曾经意的竹外桃花、荷尖蜻蜓、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可以遥看近却无的草色,可以闻琵琶而青衫湿,可以赏松间明月听石上清流而无比闲适,可以万里悲秋叹艰难苦恨而与诗圣同悲苦……诗意地栖居,让我们每一个心灵都蕴藏着朴素的诗,面对大千世界,即使是苦难,它也是人生的财富;即使是磨砺,它也弥足珍贵。心灵生活是写作的主要土壤。每个人都生活在两种世界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纯客观的,物质的,表象的;一个是心灵的世界,纯主观的,精神的,内敛的。写作需要的生活主要不在前者,而在后者,即人的心灵世界是写作者的主要土壤。所以我们曾经认为,只要客观地观察、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这种观察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只是浏览生活的表象,因为他们观察的只是现实的世界,只是物质的表象,而缺乏对心灵世界的充实、改造甚至扣问。席慕容看到贝壳这样感叹道:“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造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既而又联系到自己:“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这就是心灵生活,就是开悟,就是诗意。平凡生活也能显出珍珠的光辉。我们不必用羡慕的眼神去追逐外面世界的精彩,也不必寻寻觅觅走“千里路”去捡拾别人的生活。只要打开心灵的天线,接受生活的频道,就能走进生命的湿地,捕捉生活的喜怒哀乐。即使是平凡的东西,只要你用心灵抓住了,它就能显出珍珠的光辉来。不是吗,梵高用心灵挥洒向日葵太阳般的热情;达芬奇用心灵洋溢着蒙娜丽莎幸福的微笑;朱自清用心灵感受年迈而潦倒的父亲的背影;史铁生在地坛用心灵体悟生与死的意义。他们的作品之不朽,是因为他们用“心灵”写作,从平凡的生活中悟出诗意。即使是枯燥、抽象的科学研究也有美,也有诗。数学家克莱茵就讲:“一切精彩巧妙的证明,精神上近乎一首诗。”日本数学家冈洁先生曾经说:“欣赏田野上绽放的一朵紫罗兰之美的心就是数学。”多么有诗意呀!写作缘自生活,又超然于生活,表达生活。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我拾起一片叶子/秋天脱下的红羽毛/不知道今年/它要飞到哪里去/会不会又来/我的心里做窝/孵出一堆/唧唧喳喳的忧愁/叫我无法/在雨夜里安眠诗人把拾起的一片叶子想象成一只鸟,让它停驻心间,然而这只不安分的小鸟,像“两个黄鹂鸣翠柳”般,唧唧喳喳地做窝、孵蛋,孵出的却是叫“我”无法安眠的忧愁。从诗中我们读出了相思或乡思,读出了离愁与别绪,也读出了诗的鲜活的生命力。写作就是这样缘自生活,又超然于生活,表达生活。真的好作品,是把黄金的粉尘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就写作本身而言,没有大作家、小作家之分,只有大细节、小细节之别。观察得细致,想象得生动,感悟得别致,你心灵的世界就丰富多彩,你心灵的土壤就丰厚肥沃。用生活滋养你的心灵,用心灵捕捉生活的细节,写作的诗意就会长流不息。五.介绍名家写作教育实践与研究。名家的写作教育思想与理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资源,他们的研究思路与过程是我们借鉴的重要经验。下面介绍李镇西、毕淑敏、赵谦祥、韩军等几位特级教师或专家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理念。
(一)李镇西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特色
李镇西作文教学的最大特色是指导学生办报纸。李镇西喜欢指导学生办报纸,乐此不疲,走到哪儿办到哪儿,先后办了三分报纸,第一份报纸叫《未来日报》,因为在乐山一中带的班级叫“未来班”,故名《未来日报》。第二份报纸《玉林日报》是在成都玉林中学办的,第三份叫《石室早报》,在成都石室中学。学生办报,积极性高,踊跃参与,每一份报纸都是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李老师认为自办报纸给语文学习带来了不少好处,收到多方面效果。主要表现在:
(1)促进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比如关注周围生活、写日记、查字典等(2)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自己办报,就是一块“作文自留地”,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编辑能力、阅读扩展及其他方面的社会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3)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社会视野。比如时事评论、热点讨论都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拓宽学生的关注视野,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和责
任感。
(4)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比如介绍语文小知识,引伸课文内容,探讨课文
观点。(5)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比如介绍其他学科学习方法、自然现象、社会知识等。
(二)毕淑敏《我的成长我做主——心灵快乐游戏》 毕淑敏有这么几个头衔: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她的“心灵快乐游戏”,其实就是一个作家与心理学学者结合的产物,是一份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写作教材。举例:书中第二个游戏叫“枫叶档案”。游戏分个人玩法和集体玩法。这里介绍集体
玩法。有四个步骤:
1.拣一片叶子。
2.看叶子,画叶子。注意它的大小、颜色、轮廓、柄的长短、叶脉的走向
以及有无残缺。
3.把班上所有同学的叶子都汇聚在一起,然后让同学们再一个个找出自己 的那片叶子。一般都能找得到,个别粗心鬼可能一时难找。
4.看着你的叶子,谈谈你的感想……
5.请同学们谈自己曾经自卑的经历。并举例一些名人曾经自卑。这个游戏很简单也引人思考:世上有没有标准的叶子呢?没有。世上有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呢?也没有。叶子是渺小的,是不是该自卑呢?不是。每一片叶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珍贵的,这一片不能代替那一片。这便是叶子哲学。联系到人,就有如下结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能代替的,都是无比珍贵的,一个人不比另一个人高贵,不因他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自负或
自卑。这就是人生哲理。
从写作教育看,这是游戏式作文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整个教学过程清晰简易,便于操作。
2.游戏有趣味性、生动性,学生易进入,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3.思考有启发性、深刻性和针对性,容易开悟,突出人文性。
4.贯穿各种能力训练:观察力、思考力、口语表述力。
(三)赵谦祥:绿色作文
赵谦祥的“绿色作文”概念是与“灰色作文”相对应的。灰色作文也就是应试作文,就是照抄套假大空。那么绿色作文的内涵有哪些呢? 1.以人为本。就是扎扎实实地教育人发展人,让写作教育成为人的成长平 台,而不仅仅是升学的敲门砖,是应试的成绩单。赵谦祥老师曾写过“„人‟之我悟”的四句话: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以人为本,要有“三动”:心动、笔动、行动。2.以活为源。活,首先是鲜活、灵活,与“死”相对。教师要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学生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活,还指生活,生活是写作之源。“把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美国文艺复兴领袖、散文大师爱默生。3.以悟为魂。赵谦祥老师认为题材是文章之肌肉,而悟性则是文章之灵魂。没有悟性就无法对写作素材加工制作,就无法提炼创造,只能照抄套,玩空手道。对“悟”字,赵老师也有自己的解读:从左往右看,乃“思之吾也”;从右往左看,乃“吾之思也”。“思之吾”,旨在做一个思想者;“吾之思”,旨在求一种独创性。故此,“悟”,乃追求个性鲜明的创造思维之谓也。
4.以真为纲。即以倡导“真话”为其纲领,说真话,抒真情,写真感受,真中有“我”。写真话,才是提纲挈领,才是抓住“绿色作文”的牛鼻子。5.以导为脉。“导”重在导悟,就是开导、引导、诱导、指导,类似于雅斯
贝尔斯的“摇动”与“唤醒”。
(四)韩军关于文言与写作 网上流传一段口头禅,说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
(鲁迅作品),三怕文言文。学生普遍害怕文言文,觉得枯燥、难懂、无用,如果不是高考要考,文言文肯定无人问津。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文言是汉语的根,是白话的母亲。白话绝大部分来源于文言,大部分双音节词是由文言的附缀演绎而来;绝大部分鲜活的成语源自文言典故。汉语的“整齐、精练、优雅”“讲究审美,讲究联想,讲究神性与灵性”,指的不是白话而是文言!没有文言博大精深的根,就没有白话的枝繁叶茂;没有文言母体的滋养,就没有白话的茁壮成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汉民族的心灵寄托在方块字,寄托在文言里。中国文坛在20世纪上下半叶有一个鲜明而令人深思的现象: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上空升起一片璀璨的群星,他们是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语堂、穆旦、张爱玲等,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风流儒雅,他们学贯中西,鉴古知今。他们的作品90%用白话写成,灵动的驾驭白话,垒筑起白话汉语的华彩篇章。他们可以说是运用白话的语言大师。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黯然失色,再也没有像20世纪上半叶那样以群星方式涌现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能够堪称“白话大师”的寥寥无几。形成如此反差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就是这些文化旗手在少年时期都受到严格的文言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可是,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开始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教育的血脉,使得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的文人们在少年时期就断奶了,从白话学白话,不是通过文言学习白话。有研究表明,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古文,打好文言根基,再运用白话来表达,写出的文字就比较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而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白话,写出的文字难以达到以上境界,反而可能拖沓、冗长、烦琐、欧化、罗嗦。所以,通过白话学习白话,似近实远,事倍功半;通过文言学习运用白话,似远实近,事半功倍。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文言学习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文言是白话的根基。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褚树荣老师曾有过文言仿写教学实践,见于他的专著,这篇案例叫《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堂仿写课上出了文言之趣味、真味,仿写体例丰富,有绝句,有歌词,有文言名篇;有学生写,有教师写。把文言的简洁、干净、纯粹、典雅、传神等特点比较完美的展现出来,既有实效,又妙趣横生。
六.作文教学关注事项与教学情境的创设
1.就写作教学过程而言,一般包括前作文、中作文、后作文三个阶段。前作文就是教师的辅导、学生的酝酿与腹构,中作文是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后作文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评讲与修补过程。三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教学实践中,一般比较重视前作文,忽略中作文,不太重视后
作文。2.前作文的核心问题,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写作目标空白的填补。有四个空白。以第七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专题为例。这是一篇记叙文写作。首先课标中关于记叙文的课程目标是“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这样的课程目标实在太简单太廉价,这是一个空白(?)。其次,“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也是课程目标中的一个要求,如何捕捉?自然的特征有哪些?这是第二个空白。第三,教材的写作单元是按主题编排的,也就是按人文素养专题编排,却没有写作能力写作技术的专项要求与训练——这是一个麻烦,以前是只有技术训练没有人文素养的训练,现在全反过来了,这是写作能力目标空白。第四,这堂作文训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没有,评价的空白。这四项空白我们必须要填
补、要明确。
例如第七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专题,空白可做如下补充:
课程目标(人文素养):通过感受自然、亲近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对自然的审美能力。训练目标(技能目标):检测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感受力与描写力;语言技巧组织力(譬如“介绍自然界的朋友”就要有拟人的技巧)等。评价目标:是对上述两项目标的达成的评价。例如对自然的情感是真是假是深是浅是柔软是生硬,文字是骗不了人的,一目了然。想象与联想是否具体细致
丰富? 3.后作文评讲要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写作的优点和缺点,要有步骤有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以鼓励为主,即使批评也是鼓励性的批评。李镇西老师作文评讲课做得好。他的作文评讲课一般有六个环节:榜上有名,佳作亮相,片段欣赏,出谋划策,恕我直言,老师试笔。4.写作教学情境的创设,作用是激发动机,增强感受,唤醒体验。原理是以“境”激“情”,以情发辞,以辞促思,层层递进,相互联动。教学情境的创设手段是很丰富的,有图画、音乐、游戏、语言以及生活现场等。下面以2006年浙江省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张全民老师一堂音乐感受课为例,说明
写作教学的情境创设的方法与作用。
课题:感受?唤醒?表达——关于一次自由写作的对话
主讲人:张全民 主要环节的四个层次:
(1)对马思聪《思乡曲》的初步感知,学生表达听后感。(2)教师“现身说法”:朗读自己作品《这个世界很美——关于马思聪<思 乡曲>》的三个片段,然后谈自己的写作体验:欣赏艺术,感受人生,需要文化的介入,需要知人论世,方能触及灵魂。
(3)对马思聪《思乡曲》的深度感知:课堂里《思乡曲》缠绵感伤的旋律再次响起,学生一边听一边进入写作状态。曲终,学生再次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4)课堂小结与祝愿。
这堂课除了张全民老师比较出色的个人素养、流畅的教学组织,有两点做得特别好:一是音乐选择好,《思乡曲》有很强的感染力,最大程度满足现场学生的想象与个性化体验;二是教师的下水文章能够唤醒学生体验,开启学生思路,从课堂表现看,教师的现身说法是起到了唤醒的作用,学生确实进入“悱恻”状态,写出了很多动情的文字。因此,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摇动与唤醒,需要多层
次的组合与呈现。
最后刚哥给了我们一次再回首:再回首,写作,是人的自我确证与自我实现。言语是存在的家,是生命的寓所,是幸福的彼岸。也衷心的希望刚哥能圆满的顺利的达到他所到达的彼岸。祝愿是真心的,即使收获是甚少的。因为我们知道不管这堂课是好是坏它都是您的劳动成果,而我们会尊重它,我想这是我们每位有道德修养的老师所具备的。我们还是真心的谢谢这堂付出了您劳动力的课。
谢谢。
第四篇: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研究一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研究一
时间:2011年9月21日
地点:生物实验室
参与人:生物组
主题:让学生了解仪器和药品
学生了解仪器和药品,是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基础
“知其然,应该知其所以然”。对仪器的原理、药品的特性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运用能力。例如,学生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选择上,经常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来使用。学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无知,总是一上来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总比低倍镜观察清楚。这种盲目性,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而且倍数越高,能看到材料的厚度就越薄,高倍镜适宜观察局部和细节。低倍镜所看到的面积大,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以及寻找观察目标。只要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确选用低、高倍镜。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如果图像不太清晰,只需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以看清图象了。学生只有了解了上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才能正确使用高倍镜。另外,如果镜中有污染的花斑或异物,就会影响对微细结构的观察,清除花斑或异物,也是形成运用能力的一个方面。清除污染物,首先应确定污染物在目镜、物镜还是装片(或切片)上。因此应让学生了解目镜在镜筒上可用手做圆周转动,装片(或切片)在载物台上可用手向任意一个方向移动或用移动器上下左右移动,如污染物在装片(或切片)上,移动装片(切片),污染物则随之移动而反方向移动,否则,污染物就在物镜上。在清除直镜筒的显微镜目镜和物镜上的污染物时,还应让学生了解先后顺序,应先摘下物镜,然后再摘下目镜,试擦完毕装上时,则应先装目镜后装物镜,因为这样可以防止因摘装目镜时与镜筒摩擦下来的尘渣沿镜筒落人物镜的内部。
在明确学生实验中药品的运用能力方面: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让学生了解龙胆紫或洋红是与染色体结合的碱性染料,碱性染料是指有色离子是阳离子的染料,而不是染液的pH呈碱性。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醋酸起什么作用?应让学生了解2%醋酸是染料的溶剂,在染色时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而不引起细胞膨胀,利于染液的离子进入细胞而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在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时,要让学生了解自来水中有许多阳离子,可以将已交换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交换下来,使蓝色的根变浅,而影响实验效果,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用蒸馏水冲洗根上的浮色,并且知道整个过程中所用的蒸馏水不能被污染。在提取叶绿体色素中,要让学生了解叶绿体色素是有机物,可以溶于有机溶剂。了解在叶绿索中的Mg易被叶子的细胞液内的有些有机酸的H取代而转变成去Mg的叶绿素,影响对色素的观察,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用丙酮作提取剂,为什么一定不要让层析液没及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在研磨前要加入碱性盐一少量的碳酸钙。当然,也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灵活地运用它。
总而言之,教师要善于把实验仪器及药品性质、使用原理讲清,这对提高学生使用它们的能力大有好处。
第五篇: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策略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让教师基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践和研究。因而任何有帮助的研究者应高度重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过程,并帮助他们提高。但这里有一个矛盾。事实上,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可是又不太清楚自己应该怎么样去研究。因此我个人觉得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教学研究内容
其实,课堂教学的研究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是天天在做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透视课堂教学,除了对课堂教学理论的探究外,还可以对教师、教材、学习策略、学生心理、交际能力、学生自我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在英语课堂上的使用等进行研究,如讨论课文内容时可以分组进行讨论、设置情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讲解语法时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交替使用等等。有些教师对自己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能力存在着疑虑,总在想“我究竟能否把这节课安排的最高效率”其实,他们同时还在考虑其他问题,如:“我是否能够讲出重点部分”“我怎么知道我的教学设计方法是否恰当?”“如何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我的设计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三、确定要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使设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如果要研究初中口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的作用,“初中”、“口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三种”(如pair work、group work、games(bingo)、role play等)和“作用”成为四个要素,而研究的着眼点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特定的教学技巧的作用。再如,许多教师了解交际法,也尽力在自己的英语课堂上使用这一专教法。但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听一些示范课上得很好,却又觉得方法自己都能想得到,而操作时却没办法做得好一点。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在运用交际法进行英语课堂教中如何使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相吻合。此时,最重要的数据便是课堂教学实录(录音或录像),以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之间的差异,找出这些差异(gaps)到底在哪里。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去改进教学实践。
四、查阅相关文献,决定研究方案
笔者认为,在选定研究专题或课题前后,查阅相关文献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研究是“踏在别人肩膀上”做的。在申报课题时,我们一般有“与本课题相关的先前研究成果”一栏。订阅一些刊物,阅读一些专著对了解中学英语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大有裨益。语言学的专著、中学英语教育学和教学法专著、科研方法专著、中学英语教学方面的杂志对于中学英语教学科研至关重要。
在开始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时,不管用什么研究方法,都需要搜集数据。例如研究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也许要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有一个量的依据,然后,在一段时间里,用录音机进行课堂实录,从课堂活动总量、teacher talk、student talk及研究对象的参与量、学习成绩等多个变量来看问题。思辩法、文献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可以适当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也应相互结合。
五、分析数据,报告成果
课堂教学研究的数据,可分为定量数据(quantitative data)和定性数据(qualitative data)两类。定量的数据均为一些数字,较为直观,可直接用来进行统计、描述或计算相关性、概率、方差等。而定性的数据则是一些文本、采访、观察记录、学习日记、社会现象的描述等非数字材料。定量研究由于它有一定的研究套路,因而可以使研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更加有效。而定性研究会给研究者加重负担,因为它更需要研究者的洞察力、直觉和理解力。不过,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研究应两者有机结合,依据课题内容确定研究方案后去收集数据,应以能完成课题内容为原则。
参考文献:
1.陈向明.什么是“行动研究”[J].教育实验与研究, 1999(2):60-67.2.葛炳芳.行动研究:中学英语教师科研新方法[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0(2):41-44.3.Brown, 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M].NJ: Prentice Hall Regents.1994.4.Cook, G.& B.Seidlhofer, Principles &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Oxford: OUP.1995.5.Kemmis, S.Action Research and the politics of reflection[A].In D.Boud et al(eds), Reflection: turning experience into learning[C].London: Kogan Page.1985:139-164.6.Sch?n, D.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New York: Basic Books.1983:333.7.Seliger, H.& E.Shohamy.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 [M].Oxford: OUP.1989
8.Skehan, 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 OUP.1998.9.Stenhouse, L.Authority, Education and emancipation[M].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1983:36.10.Widdowson, H.Aspect of Language Teaching [M].Oxford: OUP.1990.11.Williams, M.& R.Burden.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tructivist Approach [M].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