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www.xiexiebang.com 2017-04-12 18:50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秦朝暴政的表现;结合《秦末农民战争形式图》,概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包括原因,时间,地点,领导者,大致过程,结果)。
2.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与影响,认识秦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理解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
3.了解楚汉之争,通过前后对比,认识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4.理解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与楚汉之争中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策略
史料教学法;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相结合;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查找有关“秦朝灭亡”的相关史料、秦的暴政的文字资料。学生准备:通过查找资料或上网的形式,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知识。排练课本剧“陈胜的‘鸿鹄之志’”。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的建立者秦王嬴政有这样一种想法:(PPT展示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历史的发展与秦始皇的初衷是否一致?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梦回大秦帝国,一探其究竟,请同学们看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板书课题)【讲授新课】
师:秦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使秦始皇的愿望落了空。那么同学们是否有这样的疑问:(前面我们学习的夏商周,每个朝代都历经几百年)如此强大的秦王朝,为什么招致百姓如此激烈的反抗呢?让我们继续看大屏幕:
柳宗元说:“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世人皆曰:“秦亡于暴政,正所谓秦王无道,天下俱反。”
设计意图:用PPT展示上述两则史料,并且把“秦亡于政中的‘政’和“秦亡于暴政,正所谓秦王无道,天下俱反中的‘暴政和无道’”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也为更好的引出对秦的暴政的学习。
师:通过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看出“秦的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那么秦的暴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目(课本47页—48页),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标注出这个问题。
学生看书,小组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根据刚才的学习,看一下这几则材料分别体现了秦暴政的哪些方面?
PPT依次展示以下几则材料。材料一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从而导致了“男子力耕不足饷粮,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材料二 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材料三 秦朝的刑法残酷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人们动不动就要受处罚,而且一人有罪,家族邻居都要受牵连,每年被处以各类刑法的人多达100多万。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材料四 秦二世下令将秦始皇无子嫔妃全部陪葬;把修骊山陵墓的工匠全部活埋;诛杀兄弟、姊妹22人;杀蒙恬等大臣不计其数;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
生:依次回答出答案──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师:面对如此残暴的统治,当时的人民苦不堪言,有史料记载:(PPT展示以下内容)天下苦秦久已。——《史记·陈涉世家》
丁男被甲,丁女传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安传》
(意思就是:男子身穿铠甲忙于打仗,女子承担着沉重的赋税劳役,百姓困苦、无法维持生计,走投无路,往往自杀于路边的大树,相隔不远就可以见到一自杀者。)师:假如你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中,面对如此“状况”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这里可以多找几个同学回答自己的想法,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就应给予一定的鼓励。肯定有学生会说“起义,或推翻秦朝”之类的,这时老师应顺着学生的观点继续向下说。师:这仅仅是一个人的想法吗?当然不是,秦的暴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强烈不满。他们在等待时机……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目“陈胜、吴广起义”。
用PPT展示这次起义的原因、时间、地点、主要领导人、大致的过程、结果及影响这些主要字眼。并用PPT展示出相关问题,并配大泽乡起义图片。学自主学习,同时在课本上标注相关问题。
(此时教师可适当地巡视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个别学生做适当的指导。)师:哪位同学愿意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这里可以多找几个小组的同学起来展示,并及时地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生说的答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出起义的原因──戍边遇雨误期要被处斩;同时给学生补充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农民反抗暴政树立了榜样。之后,根据陈胜、吴广起义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给学生简单归纳一个“范例”,即告诉学生学习农民起义或是一次战争时可以从原因、时间、地点、领导者或双方、过程、结果及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为后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师:陈胜、吴广率先领导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那么同学们,你对陈胜、吴广了解多少? 陈胜,字涉,所以又叫陈涉。农民出身,少年的时候曾经在富人家里做佣工,有一天,他对一起耕田的伙伴说:“以后如果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起吃苦受累的兄弟哟!”大家都觉得好笑:“咱们给别人种田,哪来的富贵?”陈胜不免有点感慨,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麻雀怎么知道大雁、天鹅的志向呢。后来他也用行动证明了他所说的话。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PPT展示: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生: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小组的交流成果。
师:历史是真实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因为秦的暴政,秦末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苦秦久已”,只有推翻秦的统治才是唯一的希望与出路。而“遇雨误期”只是一个“偶然”,为他们起义提供了一个“机会”而已。所以说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通过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看到,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就是──秦的暴政,而“遇雨误期”则是直接原因。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有更多的“陈胜、吴广”站了起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项羽和刘邦率领的起义军。他们把秦末农民大起义推向了高潮。PPT展示:项羽、刘邦起义这一标题,并提出以下问题。
1.哪次战役消灭了秦军的主力?领导者是谁?这次战役有什么特点? 2.谁最终灭掉了秦朝? 3.秦朝什么时间灭亡?
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阅读课本49页中间自然段并作答。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师:强大的秦朝仅持续了15年的时间就灭亡了。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这两大“功臣”由谁来“统治天下”呢?为此两人又进行了四年的帝位争夺战,历史上称为“楚汉之争”,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自主学习这一部分。1.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什么?
2.楚汉之争的结果如何?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
生:根据提示自主学习,并在课本上简单标注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最后由几个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师:既然说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帝位,那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 师:对,楚汉之争不再属于农民起义了,而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情感升华,以史为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尤其是强大的秦朝因暴政而亡,楚汉之争项羽败刘邦胜这两件事,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归纳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课堂小结】
师: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简单地把本课的主体知识说一下。展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快速记忆本课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本节的主要内容,以锻炼学生的概括与表达能力。
第二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的灭亡。
解读与转化:
1.将课标的要求作为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内容和活动设计载体,课堂过程融入“家国情怀”素养的主题概念(用历史细节浸润家国情怀)和“史料实证”素养的主题概念(运用多元史料论证历史问题),通过优化“微媒介”(微素材、微介质、微策略、微路径)的设计,在解释历史的体验碰撞中,实现浸润“家国情怀”的终极目标。
2.在基本史实运用上,抓住“知道”这一学习行为动词,来设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秦暴政的表现以及影响;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教学难点: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3.基本史实落脚点:秦的暴政表现以及影响;陈胜吴广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学情分析】
本校地处闽南沿海地区,属农村学校。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历史知识比较薄弱,思维意识较浅,且秦朝的暴政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故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的要求,采取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应该从动手、动脑、动口等方面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教材编排了图片、历史成语故事等学生喜欢的素材,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组织学生课前收集成语故事、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教材分析】
《秦末农民大起义》为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内容,处于秦统一与西汉统一之间,有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知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
本课介绍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主要学习内容有三部分,包括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其中,前两部分内容之间是因果关系,即秦的暴政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部编版教材《秦末农民大起义》续写的特点:
1.基本栏目: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
2.教材资源:相关史事1则:“焚书坑儒”。插图4张:秦空心砖;秦代的刑具;《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材料研读2则:秦简的记载内容,思考这一记载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史记▪高祖本纪》的内容,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问题思考1则: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课后活动2则:1.你认为下列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有哪里?试着在右侧的¨中画“√”;想一想: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意义。知识拓展1则:破釜沉舟。
3.续写特点: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秦的暴政”,讲述的是秦朝在建立后采取的暴政,以及暴政的表现。第二子目“陈胜吴广起义”,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情况:时间、原因、结果等。陈胜、吴广首举义旗,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第三子目“楚汉之争”,讲述陈胜、吴广之后,继续领导反秦斗争的是项羽和刘邦。巨鹿之战项羽歼灭秦军主力,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宣告了秦的灭亡。刘邦项羽为争夺皇位,又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这三个子目层层递进,清晰、完整呈现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其叙写的基本逻辑是“秦亡之源:暴政——秦亡之路:农民大起义——秦亡之后:楚汉之争”。
【学习目标】
1.必备知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说出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时间、建立的政权、结果;知道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以及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2.关键能力与思维
(1)经由《汉书》、《史记》等文字史料以及相关图片、表格,让学生在了解多元历史呈现方式的同时,学会从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增强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问题探究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研读,思考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渗透史料实证意识素养,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思辨能力。
3.学科品格及学科素养
(1)唯物史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2)史料实证:以史料,图片、图形等历史细节呈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秦朝政策及其影响;材料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刘邦能最终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形成论从史出的史观。
(3)时空观念:学生以“秦朝大事年表”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地图”以及“项羽刘邦起义的地图”,构建时空框架,增强时序意识,厘清前后相关知识脉络。
(4)历史解释:以问题探究引发思考,学生通过探究“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你怎么看’?”、“有人说:秦末农民战争是因为那场大雨如果天不下雨能按期到达,就不会有起义,秦朝就不会灭亡。你同意吗?为什么?”、“既然说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帝位,那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等问题,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理性分析与客观评判,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揭示出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果关系。
(5)家国情怀:通过搜集与讲述历史成语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形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刘邦成功原因的探究,以及对秦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之处的探究这两个历史细节,悟出民心向背,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而浸入本节课的家国情怀,也初步形成对王朝兴衰更替历史规律的情感认知。最后本课的教师小结,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得出民心是政权巩固的基石。联系实际,当今的新光肺炎疫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战胜困难。
【学习重点】
1.秦暴政的表现以及影响
2.陈胜吴广起义
3.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学习难点】
1.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
2.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学习环境】
教室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材料研读法、谈话教学、自主学习探究教学、合作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出示图片材料:阿房宫、万里长城与“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师问生】:阿房宫、万里长城都是秦朝伟大建筑工程,你们观后有什么感想?(学生:好看、漂亮、壮观等等)反映出秦朝的国力如何?(学生:强大)但是,当时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这说明秦朝灭亡与阿房宫有着莫大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呀?强大的秦又是怎样在短时间内灭亡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学习第十课秦末农民起义
(设计意图:用阿房宫、万里长城,阿房宫导入,设置悬念:秦朝灭亡与阿房宫有什么关系?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导学生感受历史,增强学习兴趣。)
二、展示课标、解读课标
三、讲授新课:
(一)展示大事年表,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对应历史事件
【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花几分钟时间,完成这个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02年
【师问】:从这个表格中,秦朝共存在了多少年?大家动手算一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大事年表,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归纳要点的能力。组织学生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让学生感知秦朝统治的短暂,进而引出秦朝的暴政。)
第一部分:秦亡之源--暴政
1.【材料研读】:
【师问】:强大的秦是怎样在短时间内灭亡的?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0页,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秦朝看看,看看秦朝统治末期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老师将给出三则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秦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
材料一:他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部编版七上历史课本
材料二:收泰半(三分取二)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先黥(在人脸上刺字)、劓(用刀割掉鼻子)、斩左右趾(砍掉左右脚趾),笞杀之(用藤条或荆条将人活活打死),枭其首(斩首并将首级示众),菹其骨(将尸骨捣烂),肉于市(在市场上将肉卖掉以供食用),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其舌(有诽谤漫骂行为者,先割断其舌),故谓之具五刑” ——班固《汉书·刑法志》
2.【表格为例,教师引导】
问题1:算一算材料一:每年服役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15%左右
问题2:再算一算材料一:2000万人口中,除去妇女、老人、儿童还有多少青壮年男子在家耕田?所剩无几
问题3:繁重的徭役会带来什么影响呢?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造成田无人耕,衣无人织,秦的统治不稳。.(设计意图:问题驱动教学,利用课本中的文献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教师接着出示饼状图,让学生更直观形象感知历史.通过问题链,层次递进,学生明白秦朝的徭役繁重带来的严重后果,符合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渡】: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3.【论从史出】
【师问】:材料三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呢?
【生答】:秦朝的刑法严酷。
【师追问】:你能从课本上找到其他多元材料来论证你们的观点吗?
【生答】:P50刑法的种类非常多,而且残酷。P51秦简的记载 出土的秦朝的刑具图片
【师讲述】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懂的运用多元史料来论证你们的观点。懂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文本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论证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论从史出”和历史思辨的能力。老师进一步让学生运用多元史料来,培养学生运用多元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4.【焚书坑儒 】: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秦始皇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大家看P51相关史事
5.【各抒己见】: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培养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同时可以复习旧知,巩固新知。)
【过渡】:秦始皇的暴政简直可以和夏桀商纣相提并论了,但是秦始皇再厉害也难逃一死,那么,那么这些压迫在秦始皇去世以后有没有得到一些改观呢?秦始皇的继任者秦二世胡亥是个怎样的皇帝呢?
6.【生讲故事】:指鹿为马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7.【学生总结】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总结一下秦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役多 2、赋重3、刑酷 4、二世更加残暴
8.【打油诗小结】:现在我们用一首打油诗来总结一下秦朝的暴政。(一生读众生听)
PPT出示诗歌:《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设计意图:1.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用打油诗引导学生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关键知识,使主体知识更条理、更清晰、更系统,便于强化记忆和巩固。)
9.【历史换位】假如你生活在秦朝末年这样残暴的社会中,你会怎么做?
生:太残暴了。生不如死,起义吧
(设计意图:历史情境创设,让学生亲身体验,可以增加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切身感受,增加了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充分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第二部分:秦亡之路--农民起义
(一)陈胜、吴广起义(第一步)
【过渡】:毛主席生前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是秦的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人民反对秦的残暴统治成为历史的必然。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此拉开了序幕,点燃反秦火焰的是谁?陈胜吴广。这边注意一下: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由于我们是第一次接触农民起义,教给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学习农民起义要掌握五要素、三步曲。(大屏幕打出)
1.【学习指导】
2.【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第二框,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填写在表格内,等下请一个同学结合地图来复述起义的简单经过。
事件
大泽乡起义
时 间
公元前209年
地点
大泽乡
领导人
陈胜、吴广
直接原因(导火线)
遇雨不能按时到达,按律当斩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政权
张楚政权
结 果
被秦军镇压
意 义
P56最后一段
(2)【生上台讲述起义经过】
(设计意图:1.通过交给学生学习农民起义的五要素三步曲,引导学生学习事件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完成表格内容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3.学生看完课本后结合地图进行讲解起义的简单经过,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识图能力。)
【过渡】:陈胜、吴广起义虽败,但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形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农民反抗暴政树立了榜样。
3.【合作探究】
有人说“秦末农民战争是因为那场大雨如果天不下雨能按期到达,就不会有起义,秦朝就不会灭亡。”你同意吗?如果陈胜吴广在前行途中没遇雨,秦末的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破本课的重点,在讲解完知识点后,运用问题驱动教学,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充分讨论农民起义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理解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
【过渡】:陈胜、吴广倒下了,但是千百万个陈胜、吴广却又站了起来。接下来是谁接过了起义的大旗呢?
(二)刘邦、项羽反秦斗争(第二步)
1.巨鹿之战
【师讲述】: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纷纷响应,在起义队伍中有两个人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他们把秦末农民大起义推向了高潮。
【师问】:公元前207年项羽军与秦军在巨鹿展开激战,史称巨鹿之战,关于这场战役有个成语故事,你们知道吗?(破釜沉舟)。
【生讲故事】:(破釜沉舟)。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师总】:项羽破釜沉舟,体现了他义无反顾与秦军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激励了士兵英勇作战,最后终于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2.刘邦灭秦
(1)【师导言】:在项羽和秦军巨鹿之战的同时,刘邦在文臣萧何张良和武将韩信辅下直捣黄龙,进军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以此为标志,秦朝灭亡。
现在我们来做两道选择题
(2)【牛刀小试】
1、下列消灭秦军主力的是(C)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2、推翻残暴的秦朝统治的(C)A、陈胜吴广起义B、项羽的起义军C、刘邦的起义军D、刘邦项羽起义军
(设计意图:用小试牛刀进行测验让学生区别易错点,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并且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过渡】:秦朝灭亡了,国不可一日无主,那么接下来谁来当皇帝呢?我们看看历史的选择。
第三部分:秦亡之后——楚汉之争
1.【史实接轨】中国象棋棋盘,【师问】:棋盘中有什么字?源自什么战争?这场战争是谁和谁争战?为什么争战?(争当皇帝)结果如何?
【师问】: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什么?
2.【合作探究】
秦灭亡之后,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请同学们合作讨论,完成这个表格。
指导学生从战争目的和人物身份的变化(代表阶级)、战争性质分析生:讨论分析,明确变化秦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起义的范畴,而在秦亡后的活动则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
(设计意图:1.通过象棋棋盘上的文字吸引学生的兴趣,拉近历史要与现实的距离,提问学生楚汉之争的目的?2.之后进步追问那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老师从学生情况如何,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战争目的和代表阶级、战争性质分析,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表格。有利于学生一步一步感知历史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历史知识,化解难点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历史思辨的能力。)
3.【生讲故事】
【师问】:为争夺帝位,项羽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在楚汉相争中有个故事叫鸿门宴,大家看P57.这个故事中包含着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答】: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4.【材料研读】:
【师引导】:那么楚汉之争的结局怎样?刘邦能最终战胜项羽。现在请同学们。依据材料,归纳刘邦能最终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材料一: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你能找出关键词?
——《史记·项羽本纪》
【生答】:刘邦进入咸阳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赢得人心;项羽相反,纵兵烧杀抢掠,丧失人心。
刘:a、赢得民心,入咸阳后,废秦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b、重视人才,得到萧何韩信张良的辅佐。C、有根据地,进入关中后,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项:a、推动民心,进入咸阳后大肆杀掠,b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不采纳范增的意见
(设计意图:提问学生楚汉之争的结局,进一步追问刘邦胜利的原因,设置两个问题链,问题有层次,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接着进行材料研读,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史料的习惯,提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5.【师引导】:现在大家想想:联系秦朝灭亡史实,你认为根本因素是什么?秦灭亡和项羽失败有何共同之处?我们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连续问题升华主题,结合课堂内容,对比刘邦项羽的政策,使学生产生思考,落实本课的家国情怀——“得民心者的天下”。同时通过学习,学生初步学会反思历史,懂得以史为鉴、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初步形成对王朝兴衰更替历史规律的情感认知。)
五、成语擂台,智力比拼:
师:学习到这里,大家可能发现本课的一大特点成语特别多,现在请同学们说说本课包含哪些故事 ?谁找得多。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归纳、整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师引导】: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秦的暴政,表现在四个方面:役多,税重,刑酷,二世更加残暴。秦朝暴政引起了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最先起义,接着项羽在巨鹿之战沉重打击秦朝,刘邦入关推翻秦朝。后来两个人为了争夺地位进行楚汉之争,最后刘邦胜出,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从本节课中,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强秦因暴政失民心而失天下,刘邦因顺势得民心而得天下。民心是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的兴替中汲取营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纲领,实行改革开放,抓民生促发展,深得百姓之心!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设计意图:1.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方便同学们对本课主要内容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掌握历史重点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最后本课的教师小结,进行情感态度家长观的升华,得出民心是政权巩固的基石。联系实际,当今的新光肺炎疫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战胜困难。)
【板书设计】:
【课前反思】:
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如何用收集到的微媒介素养通过微路径的设计来转化落实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微媒介”实践性研究,为了达到课程自愿教学目的化的目标,本课围绕“秦亡之源:暴政——秦亡之路:农民大起义——秦亡之后:楚汉之争”,在基本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后,从学生认知水平与认知规律出发,共选择或改造或自制13个教学媒介,以图片、表格、史料为主要呈现形态,通过微路径的设计,力求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课后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课程标准与初一学生的学情,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收集到的微媒介素材,通过不同微路径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进行思考和审辩,整节课有非常明确的中心及核心价值,做到了知识性与价值观的统一,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导入简洁一针见血,容易让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究欲,从而很好地导入了新课学习。本课分为三个模块学习,小循环,大容量,深挖掘,有助于学生掌握夯实基础知识。采用表格法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多次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共同探究史料,锻炼学生合作、探究、发言、参与的学习能力。与多媒体技术,地图、成语相整合,时刻渗透历史核心素养。
3.本节课重难点突出。在家国情怀素养这一个主题概念的落实方面。我采用了不同环节的三种方式去渗透。第一,通过搜集与讲述历史成语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形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第二,通过学生对刘邦成功原因的探究,以及对秦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之处的探究这两个历史细节,悟出民心向背,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而浸入本节课的家国情怀,也初步形成对王朝兴衰更替历史规律的情感认知。第三,在最后结束教师小结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得出民心是政权巩固的基石。联系实际,当今的新光肺炎疫情,提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打赢这场阻击战。
4.本课的问题在于,扩展的知识点比较多,比如补充了《我家有三子》打油诗来总结一下秦朝的暴政。多次让学生讲成语故事,补充课外史料。虽然课堂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是也占用了比较多的时间,课堂结构会比较快,因此,可相应地、有选择地筛选、删除一些并非特别重要的史料,减少课
第三篇: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闫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
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三、课前准备
学生自主预习本课并收集与本课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温故知新(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 生答:秦朝
师: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一、秦的暴政
情景: 当时在秦朝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 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由此情景引出秦朝的刑罚(1)刑法的严苛
死刑:坑杀、腰斩、车裂、醢(音海,即剁成肉酱)等十多种 肉刑:割鼻、断腿、挖膝盖等 秦法还规定:族诛 连坐等(2)赋税和徭役繁重
多媒体出示秦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等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要修这些规模宏大的建筑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出示数据材料: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50万,南戍五岭50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70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计算:秦朝全国总人口有2000万人 妇女人数有1000万人
男子中的老弱病残、小孩650万人 青壮劳动力还有多少? 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300万人 耕田种地的还有多少?
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同身受,不到50万的人口,需要种地养活2000万人。
思考: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
3、以上图片和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答出赋税徭役的繁重(3)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秦始皇去世后这些暴政是不是随之消弭了?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出示材料:秦二世即位后下令将秦始皇无子的妃嫔全部陪葬,把修骊山墓地里机弩的工匠全部活埋在墓中,诛杀兄弟、姊妹22人,杀害蒙恬等大臣不计其数,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想一想:在秦的统治下,你有何感想?如果你是一位秦朝百姓,你打算怎么办?(让学生知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二、秦末农民战争
1、陈胜吴广起义(播放视频)
多媒体出示自主学习框架,播放视频时注意找到起义的时间、原因、口号、经过、结果。并根据幻灯片提示,填写完整。出示陈胜吴广起义的地图,标出地图中的关键地理位置,请学生根据地图复述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
师生一起总结这次起义的历史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探究:有人说“秦末农民战争是因为那场大雨如果天不下雨能按期到达,就不会有起义,秦朝就不会灭亡。”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自主思考:陈胜、吴广直接领导的起义失败了,秦末农民战争就此结束了吗?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知道,不仅没有结束,大泽乡起义的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那么在这之后,是谁又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最后一框“刘邦项羽起义。”
2、刘邦项羽起义(1)巨鹿之战
学生讲解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故事,知道这次战役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并歼灭秦军主力。
(2)公元前206年,刘邦进入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争
出示项羽、刘邦图片,学生讲述刘邦项羽故事“鸿门宴”“约法三章”“霸王别姬”最终刘邦胜利。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讨论:楚汉之争还是农民起义吗?
发散思维:刘邦建立了汉朝,请结合本课的学习,如果你是刘邦,你怎么去治理国家?
五、板书设计
一、秦的暴政
1、刑法的严苛
2、赋税徭役的繁重
3、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二、秦末农民起义
1、陈胜吴广的起义
2、项羽刘邦的起义
三、楚汉之争(帝位之争)
六、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很多,如秦的暴政中的阿房宫、骊山陵墓及相关的兵马俑、修长城、各式各样的残酷的刑法,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及与他们有关的人物、事情等,这些内容很多,且都是很多学生很感兴趣的。这就使上课时的选材产生了难度,不讲吧,会使学生索然无味,讲吧,又会显得太多,而且不能很好地突出重点与难点。如何才能适量地讲述,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在设计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利用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我把全节课分成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学生表演与补充故事,让学生既能乐于学习课文知识又能知道更多的课外知识;第二部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以讲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并配以相互间的提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相互的问答中感受提问的乐趣和体验成功的喜悦;第三部分:讨论探究,很多学生对刘邦与项羽的故事都会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因而对他们的故事和老师的提出的问题表现出了很大的好奇心,因而在讨论时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气氛热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中学习历史知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而且也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不过,这课的设计也存在着不足:能利用上的影音资料有限。虽然我准备了一些关于这个时期的影音资料,但最后利用上的不多,这也许是一件较为遗憾的事情吧。在以后的课的设计中,我要努力实现影音资料与课堂教学的相统一,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丰富,学生学得更有乐趣。
第四篇: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宜宾县育才中学
任 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以及秦王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
2、通过数字故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帮助理解历史事件。
3、通过合作探究重难点问题,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秦朝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光辉。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
难点:
1、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2.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PPT课件 《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 数字故事等 【教学活动】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巨鹿之战的数字故事
师:这是历史上的那个故事?里面有个成语大家知道吗? 生:„„
过度:破釜沉舟,也就是我们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特殊时
期的特殊做法。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中灭秦的决定性战役,想当初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的时候,自称始皇,希望他的统治能传至千秋万世,可强大的秦朝却二世而亡,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究其原因,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看一看,秦始皇的千秋大梦,为何会昙花一现?
(揭示课题:千秋大梦
昙花一现)
二、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 要求:1.自主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过关部分。
2.小组内自由订正,决选一人起来汇报结果。过渡:告诉我,你们走进历史搜集到了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二)自学展示,论从史出:
你觉得上述哪则材料可以论证你的观点? 生:„„
过渡:秦朝的暴政,已经严重破坏了秦朝的社会经济,深深地伤害了秦朝人民的思想感情,人民对秦朝的统治失去了信心,如果你是秦朝的人民你会选择继续忍受苦难,还是勇敢地起来抗争?最先起义的揭竿而起,对抗暴秦的是谁? 生:„„
(揭示课题:揭竿而起
前赴后继)
(一)再现历史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数字故事,了解大泽乡起义的经过,里面有几个成语,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到
生:观看视频,找出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鱼腹丹书,篝火狐鸣
(二)结合教材,分组讨论
师:看了数字故事,结合教材,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去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见大暴雨,那么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 生:„„
(三)你说,我们听(学生尝试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生:„„
师:相机指导,如何讲清楚农民起义,主要讲清楚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和五要素(事件、地点、人物、事件、影响/意义)过渡:自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以后,天下群雄积极响应,各路起义军不断壮大,其中就包括刘邦和项羽的队伍。他们继续起义,实力不断壮大,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于此同时刘邦率军入咸阳,秦朝灭亡。当初起义的时候,诸侯们就有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论实力,项羽自然是最强的,所以,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一山不容二虎”,楚汉之争由此开始。
(揭示课题:揭竿而起
前赴后继)
(一)了解历史,观看数字故事---刘邦、项羽入咸阳以后的不同做法 生:观看视频
(二)对话历史
结合教材,合作探究:刘邦为何能够战胜军事实力强大的项羽?
(三)借鉴历史,得出结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三、课堂总结
师: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强秦因暴政失民心而失天下,刘邦因顺势得民心而得天下!民心是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的兴替中汲取营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纲领,实行改革开放,抓民生促发展,深得百姓之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梦!四:课后作业布置 五:教学反思
本课容量较大,教师最大限度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探讨,在教学中教师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必要时给予方法指导,尽可能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第五篇: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优享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难点: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不朽的功业。秦朝的力量强大啊!我们知道,夏朝存在了400多年,商朝存在了500多年,周朝(从西周到战国)存在了800年左右。按理说,秦朝存在的时间应该更长。秦始皇也希望他的皇位能传之万代。可事实上秦朝只存在15年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会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 新课讲解:
一、秦的暴政
1.提问:现在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来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思考老师之前提到的问题:为什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
2.引导:那农民为什么要发动起义呢?
秦朝推行暴政,迫使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
3.引导:很好。那么秦的暴政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为了修宫殿、陵墓、长城和驰道等,秦朝每年服役的不下300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的赋税也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刑法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而且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归纳:回答得很全面,现在我们在黑板上归纳一下。
(1)徭役繁重(2)赋税沉重(3)刑法残酷(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酷
4.讲解:我们先来看看秦朝的徭役。秦朝法律规定男子从17岁到60岁都必须为国家服役。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被抓去服役的人加起来就不下300万。就是说每20个人中,就至少有3个人需要去服役,而这20个人中只有三四个才是青壮年男子,其他的都是老弱病残、妇女小孩。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抽去最主要的劳动力之后,农业会受到何等打击,剩下的人们的生活是何等困苦!大家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传说秦始皇时代,有一对新婚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范喜良在新婚不久就被征去修长城,由于承受不了沉重劳役的折磨,终于死在长城上。孟姜女在家里日夜思念自己的丈夫,饱含深情地为丈夫缝制好一件御寒的大衣,就历尽艰辛,跋涉千山万水,满怀希望地去看望丈夫。可是,她来到长城边上时却得到丈夫已经死去的消息。她伤心欲绝,放声痛哭,哭声震动天地,沮水溅到长城上,城墙立刻倒塌了一大段,形成了一个四十里长的大缺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境况的悲惨,也是当时劳动人民对秦始皇修筑陵墓、宫殿、驰道、长城这些劳民伤财的工程的控诉。
秦始皇修筑那么多工程,除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之外,当然还需要大量钱财。为了从百姓身上搜刮钱财,他制定了名目繁多的赋税。田租、口赋、杂赋等加起来就占去农民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人们这样描述当时百姓的生活情况:“男子力耕不足食,女子纺织不足衣”。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百姓的生活是何等悲惨。
除了沉重的徭役、赋税,秦朝的刑法也是让人闻之色变的。光是死刑就有十多种。其中,车裂就是将人的双手、双脚和脑袋分别绑在五匹马上,然后让马向五个不同的方向拉,直到人的身体四分五裂,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五马分尸。相比之下,一些腰斩、剖腹、戮尸等就算是比较仁慈的死刑了。
有些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被抓人大牢,甚至糊里糊涂就给砍去了脑袋。这就是当时最不合理、最不人道的刑罚:连坐。一个人犯了罪,往往会牵连到他的家族和邻里。
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继位,后称秦二世。他的统治更加残暴,连秦始皇都望尘莫及。这样就使朝廷上人人自危,忠臣不敢说话,奸佞小人当道,民间则民怨沸腾,最后终于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材料研读(p.51)
这一记载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 说明秦朝的法律非常残酷。
二、陈胜、吴广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
引导:同学们阅读第二个子目的内容,看看陈胜、吴广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公元前209年,900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到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之中的小队长陈胜和吴广设计杀死了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补充:由于起义首先发生在大泽乡,所以这次起义我们也称它为大泽乡起义。课本上有一幅《大泽乡起义》图。站在前面振臂高呼的人是陈胜,而跟在他后面紧握大刀的人则是吴广。现在我想请两位同学来扮演陈胜、吴广,重现一下当时陈胜、吴广是如何商议发动起义,又如何发动群众的。我和其他同学就来扮演穷苦百姓。
(1)起义过程。
讲解:起义发生后,起义军“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接连攻下了几座县城,在陈建立了政权,国号称为“张楚”。陈胜自立为王,并封吴广为假王,接着就派主力军向秦朝的都城咸阳方向进攻,一直打到咸阳附近的骊山。这把秦二世吓坏了,他急忙下令赦免当时在骊山修筑陵墓的几十万刑徒,将他们组织起来,配合秦军镇压这场起义。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下,不到半年,起义就被镇压下去,陈胜、吴广也相继被部下杀害。
(2)意义。
这次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却历来都为人们所称道。现在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它的意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问题思考(p.51)
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 秦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对秦朝施政的反抗。
过渡:不错,这次起义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陈胜、吴广虽然死了,但各地的农民并没有从此屈服。接下来是谁接过了起义的大旗呢?
2.项羽、刘邦起义。
(1)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
①过渡: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在此过程中,有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就是巨鹿之战。这个战役里包含了一个什么样的成语?(破釜沉舟)
②提问:这一战役中,项羽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当时的情况是项羽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接近1:10的比例。按照常规的战术打,不大可能取得胜利,而项羽的做法是将他和士兵们的退路堵住了,要么胜利前进,要么战死沙场。为了活命,将士们除了与敌人英勇战斗,别无选择。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斗志,起到以一挡十的威力。项羽在特殊的情况下,运用特殊的做法,应该说是非常高明的。
③过渡:在项羽指挥巨鹿之战的时候,刘邦也没有闲着。他率兵一直打到咸阳。由于当时秦军的主力都在对付项羽,结果让刘邦捡了个大便宜,轻轻松松就攻陷了咸阳。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就这样走到了它的尽头。
(2)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7年)。
过渡:所谓“一山不能藏二虎”,秦朝灭亡后,两位农民军的领袖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由谁来称王呢?论实力吧,项羽确实比刘邦强大得多,但是他们又有个约定,谁先攻破咸阳谁就称王。虽然秦军的主力是给项羽的军队打败的,但是咸阳却是刘邦先攻下的,论理应该是刘邦称王。项羽当然不会甘心将宝座拱手相让。于是,为了争夺统治权,项羽、刘邦在秦朝灭亡后又进行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
三、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皇位,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历史上称楚汉战争。(通过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了解史实。)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秦的灭亡和项羽的失败有什么共同之处?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楚汉之争的性质:由推翻暴政到争夺皇位。
讲解:之所以叫“楚汉之争”,是由于项羽原本就是楚国名将的后代,加上巨鹿之战后,他的威望和实力都大增,不但自封为西楚霸王,还封刘邦为汉王。因此,人们就把他们争夺天下的战争称为楚汉之争。虽然战争初期项羽无论在实力上还是威望上都占据优势,但公元前202年却被刘邦在垓下之战中打败了。项羽在乌江边上自刎而死,刘邦则建立了西汉王朝,定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知识拓展
1、阅读(p.53):破釜沉舟。
2、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3、项羽在巨鹿中表现他聪明才智,但是楚汉之争项羽却兵败自杀,为什么?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以及楚汉之争。其中,秦末农民起义是这节课的重点,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现在请同学们综合之前学习的内容,思考一下:楚汉之争与之前的农民战争在性质上是否相同?、(楚汉之争是项羽和刘邦争夺统治权利的斗争,因此算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夺权斗争,而农民战争则是被统治阶级反抗统治阶级残酷统治的战争)作业:课后活动(p.53)
1、你认为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有哪些?试在右侧的口中画V。(略)
2、想一想: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虽然起义失败了,但他们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