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册《陈情表》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时间:2019-05-12 17:3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语文上册《陈情表》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语文上册《陈情表》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第一篇:高三语文上册《陈情表》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陈情表》

【教学设想】

通过生活中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孝行故事导入课文,让大家对作者的真情有一定的感情接受力,然后入情入理引入本文。如:二十四孝、驴子孝。【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情况;

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本文的成语以及了解古代官职情况,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一些虚词。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特征。过程与方法:

1、感受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体会作者凄切婉转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至孝深情,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成语、重点实词和虚词。【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至真至诚、凄切婉转的感情。【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教具】录音机、常规教具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古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闵,通“悯”。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词:

1.九岁不行。古义:不会行走。今义:不可以,不中用。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3.臣之辛苦。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今义:指劳累的意思。4.臣欲奉诏奔驰。古义:为国奔走效劳。今义:驾车快跑。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苦衷。今义:对某人说

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7.拜臣郎中。

古义:上书部的属官。

今义:中医医生。8.除臣洗马。

古义:太子的属官。

今义:清洗马匹。9.寻蒙国恩。

古义:不久。

今义:寻找。

(三)、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愁不幸的事。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6.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9.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10.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四)、特殊句式:

1.而刘夙婴疾病。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绕,被动词。

2.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3.实为狼狈。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4.本图宦达。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5.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6.①具以表闻(之)。②拜表以闻(之)。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7.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宾后置。8.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宾后置。

(五)、固定句式: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2.有所希冀。“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六)、成语:

1.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2.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在一起互相安慰。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吊,安慰。4.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5.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6.朝不谋夕: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7.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鸟。8.结草衔环: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9.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

10.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七)、古代官职知识:

(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bì)、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拔擢、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chǐ 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官员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如摄政)、权(临时代职)。(2)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

14、罢,革除官职。

15、复,恢复旧职。

三、整体感知 题目叫“陈情表”,那么,是谁“陈情”,他向哪个人“陈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为什么要“陈情”,“陈情”的内容是什么?陈情的目的是什么?他怎么“陈情”,请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李密陈情(介绍李密,见前文);他向晋武帝陈情(介绍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陈情的背景,“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做官;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或请求辞官回家奉养祖母;陈情的方法,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一段】

1、作者写陈情表是有自己的目的的,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目的,而从自己的幼年写起呢?现在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幼年遭遇,他的幼年与他人有何不同?

明确:为了打动皇帝;作者幼年孤苦,有很大波折。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六月,慈父见背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九岁,不行 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 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时间:逮 前 后 寻朝廷征召之殷

征召: 察 举 拜 除 当 两难之情 官职: 孝廉 秀才 郎中 洗马

事态紧迫:切峻、责、逼迫、催、临门、急进退两难的境地 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 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寓理于情、晓之以理 感恩之情

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

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两全之情:先尽孝后尽忠

2、作者幼年有哪些波折?说出具体的语句(见上表)

3、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由于身世的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4、作者不仅提到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而且还提到自己对祖母的赡养感恩之情,如果用第三段的一句话来概括,是哪句话?

明确: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两句话就点出了作者与祖母的深厚感情。

5、小结:第一段,写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论述,即“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段】

1、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表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找出来。

明确: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明确: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3、由此可见,本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第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按时间顺序。

4、表时间的词语有哪些?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辞不就职”?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

明确:表时间:逮、前、后、寻。表征召:察、举、拜、除、当。表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事态的严重紧迫: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5、第二层如何体现出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处境狼狈: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目的:诉说自己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6、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第三段】

补充,教师承接语: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同意李密的请求吗?(不同意;同意,因为“百善孝为先”,如果他都不能尽孝,又怎么能够去尽忠)。如果文章第一、二段就打动了这位皇帝,后面的内容就不用看了。李密原来是蜀汉旧臣,原来在祖母有病的时候就一直做着官,而现在一归顺晋朝就不做官了,这样会招致晋武帝的怀疑的。所以,他在动之以情之后,还要晓之以理。那么,他是怎么晓之以理的呢?现在我们来看第三段。

1、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请大家讨论,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

明确: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

2、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明确: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3、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 明确:不是,因为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小结:李密在剖明自己的心迹(即仕伪朝的目的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后,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第四段】

1、面对这样一个忠孝两难全的难题,李密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明确: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在最后再次表明忠心,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2、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你们觉得他答应李密了没有呢?

明确:晋武帝不但答应了李密的请求,而且还赐给他奴婢二人,令地方官供养他的祖母,并且称赞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李密祖母去世后,他才到京城洛阳,先后任太子洗马、汉中太守等官。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

四、构思艺术

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 ? 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 本文读者极为特殊。晋武帝是一个皇帝,用阴谋篡夺了皇位,以阴险多疑著称,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情的目的。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到第一段的位置。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依据,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陈情于事,动之以情,再寓理于情,晓之以理,情真意切。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五、语言艺术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就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的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总结: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 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总结: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以狼狈比喻进退两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总结: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总之,《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六、结束语

有人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述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第二篇:高三语文上册《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很特殊的文章,从文题看,应该是一篇标准的以介绍阅读方法为主的说明文,而通读全文,才知道作者把自己对阅读的热爱、对时下快餐文化风行的担忧,对广大青少年阅读经典作品的殷切希望,全都融入到这看似理性实则充满激情的字里行间。教师也可以从陈洁的访谈录《张汝伦:八千里路云和月》入手,让学生懂得作者写本文的激情,全面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然后概括出本文的写作内容,明确文章材料、主旨、文题之间的照应关系,从而领会本文独特的写作手法。【教学目标】

1、了解经典的价值和阅读经典的意义。

2、掌握阅读经典的方法,培养自己阅读经典的习惯,产生热爱经典的情感。说明:

在张汝伦教授看来“读书应该是生命的一种需要”,“阅读经典,应该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文中,作者没有工具化地介绍阅读经典的具体方法,而是在文中详细地阐述了经典的价值,阅读经典对于提高人文素养的意义,阅读经典的心态等,希望通过它们,让广大的青年尤其是中学生能够了解经典,喜爱经典,走进经典。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通过充分品读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在理性表达下对通过阅读经典传承文明的殷切希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分析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如何阅读”的。

2、难点:作者诠释“如何阅读”的方法。说明:

本文不同于一般以介绍方法为主的说明文,针对许多学生面对应试教育重理轻文,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令人信服地告诉读者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要读经典。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在解读文题的基础上,挖掘作者赋予本文怎样丰富的内涵,在相关资料的参考阅读中,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张汝伦是我们不太熟悉的一位作者,有没有同学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张汝伦先生的情况与大家分享。

2、这样一位声名鹊起的学者,他渊博厚重的学识积淀是从何而来的呢? 二.析题比较分析文章独到的写作视角

1、请同学从分析文题入手,推导本文的写作内容。

学生运用所学说明文知识,从分析文题看,本文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具体介绍阅读经典的方法

2、请同学们通读全文,概括本文的写作内容。(1)通读全文。(2)分小组概括本文的写作内容:如什么样的作品才算经典;阅读经典的意义和价值;阅读经典的基础;为什么今天更需要加强对经典的阅读;经典与创新的关系;今天怎样经典等

3、阅读资料,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不同,感受本文独特的写作视角。

阅读张汝伦先生在复旦大学的讲演《生命与读书》中有关怎样阅读经典的节选部分,交流阅读感受,体会本文淡化工具性写法的独特写作视角。三.再次品读文本,深层次理解全文

援引相关文章,让学生进行全面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再次通读全文,想想文章的哪些内容似乎与文题无关,是否要删除这些内荣,为什么?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在概括出各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材料和文题的关系:例如第2、5、6、10自然段,作者强调经典与创新的关系,时下快餐文化风行的现状,实际上就是在紧扣文题中的“今天”二字,强调在这个时代阅读经典的迫切性。

2、文章是怎样体现“如何阅读”这一核心的? 讨论交流文章体现主旨的方法:文章第8自然段中对经典两个基本条件的介绍,实际上是紧扣“如何”展开的,如何阅读经典,其实回答很简单,就是阅读真正的经典。所以作者巧妙地用“是什么”的方式告诉了读者“怎么样”;而第9自然段中的内容通过对选则经典的“重文轻理”肯定,不也正告诉了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吗!

3、从文章的内容中看出作者怎样的写作目的。

联系预习的资料,通过分组讨论明确作者在本文中不仅要告诉大家如何阅读经典,更要告诉大家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本身就是一篇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得极好的文章范例。

4、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告诉读者怎样阅读经典的文章,让学生感悟怎样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语言风格表达同样的主题。四.课后作业

1、你认为文章的标题改为《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是否合适?为什么?

2、对于作者认为时下课外阅读中的“重文轻理”现象是一种“补充”的观点你是否赞同?说说自己的理由。

第三篇:高三语文上册《悼念一棵枫树》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悼念一棵枫树》

【教学设想 】

1.创新设计点:活动建构,深度对话,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

2.对话的方式:吟诵,勾画,描述,倾听,倾诉,质疑;

3.对话的目的:赏析枫树形象,品味诗人情感,探求诗歌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诗歌中的意象,在此基础上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2.领会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与价值观

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庄严思考。

2.体会诗歌在平白得近乎于“散漫”的文字中所流露出的诚挚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七月派”诗人牛汉的一首新诗——《悼念一棵枫树》(板书标题、作者)。问:看到这个标题,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鼓励质疑标题)

学情预测:① 一棵枫树有什么好悼念的呢?是不是有点大惊小怪?② 这是一棵怎样的枫树呢?③ 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悼念的呢?④ 诗人是怎样悼念一棵枫树的?

教师对策:是呀,看来大家对这首诗已经充满了强烈地阅读的期待。同学们的疑问可以整合成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悼念一棵枫树?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这首诗,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二、解题:

1.出处:《牛汉诗选》。

2.作者:

牛汉,1923年生,原名史成权,曾用名谷风。山西定襄县人,诗人。

作品集有:

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诗论有《学诗手记》。被列为“七月诗丛”,称作“七月诗人”。

3.写作背景:

“文革”期间,诗人受胡风案株连,被囚禁。这一时期,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这些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痛苦而崇高的精神面貌”。《悼念一棵枫树》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三、掌握下列生字:

哆嗦(duōsuo)浓郁(yù)粗犷(guǎng)苦涩(sè)

贮蓄(zhù)荆棘(jīngjí)簌(sù)凝固(níng)

四、吟诵诗歌:

1.教师配乐吟诵。

2.同学自由吟诵。读后请参照下面的某一个句式谈感受:(屏显)我似乎看到了(听到了、嗅到了、感觉到了、想到了)……

五、活动建构:

㈠ 活动一:

1.引入:牛汉曾由衷地感言:“枫树伟岸的姿态令我敬仰和感念不已”、“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艳的树叶!”下面我们就先看看诗人悼念的是怎样美艳的一棵枫树。2.建构:(课件展示)

活动任务:

想象,描绘

活动步骤:

1.自由朗读诗歌;

2.勾画描写枫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诗句;

3.整合诗句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细致入微地富有创造性地口头描绘枫树的形象。

3.进行:学生自主朗读、勾画,想象、描述。

4.展示:学生描述,师生共评。教师点拨,再作描述。(重点:细致入微,富有创造性)

师:难怪诗人说:(屏显)“我的骨骼里树立着它永久的姿态,血液里流着枫叶的火焰。”

㈡ 活动二:

1.引入:但是当如此美艳的枫树突然有一天被人伐倒,如此美好的事物被人一点点撕破展示在诗人面前,诗人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感波澜呢?

2.启动:

① 老师来读第一小节:“在秋天的一个早晨/湖边山丘上/那棵最高大的枫树/被伐倒了……”

② 老师读的有什么问题吗?这不是一样吗?(讨论:“在秋天的一个早晨”一句的内涵:枫树死得太可惜了!秋天本应是枫树绽放生命最美的季节,可它还是一棵苍翠的枫树,哪怕再给它多留一天的生命,一场秋霜过后,定会红遍漫山遍野!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的开始,是充满希望的时候,迎着朝阳的枫树该有多美!可是它就是在这样一个季节和时间被伐倒了。这岂止是让人感到可惜!)

③ 左拉说过:“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屏显)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就是在和文章和作者对话,我们要能倾听出文字背后的声音。第一节诗人要说的话,我们已经听懂了。下面把理解化作朗读传达出来,可以吗?(多生试读)

3.建构:(屏显)

活动任务:

倾听,倾诉,质疑

活动步骤:

1.仔细默读2-14小节;

2.倾听: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揣摩,用心倾听诗人的心声;

3.倾诉:任选一小节,用朗读向其他同学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质疑:提出不理解的诗句。

4.进行:学生自主默读、揣摩、朗读。

5.展示:下面开始用朗读的方式向他人倾诉诗人的心声。举例:组织甲同学朗读一个小节后,问乙同学:你听到了诗人在说什么?再问甲:是这样的吗?然后反复朗读。(如听不出,就再读一遍,直到听出为止;或改为让乙读,让甲听;实在没办法,只好由甲自己说出来。)(读出来,读进去;重点小节,反复朗读,甚至背诵。)

介入:

你为什么把这个词读这么重?(都、家家、每、但、却、还、哦、也)如果你是这棵枫树,此时你会说一句什么话?你想象一下白鹤和老鹰来到后会怎样?

6.深入:有没有听不懂诗人在说什么的小节?组织其他同学用朗读的方式帮助他听懂,实在不懂,改为口头解释。

介入:

我有一个小节听不懂诗人在说什么,请同学帮帮我。(屏显)最后一节:“伐倒了/一棵枫树/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补充问:这是不是有点矫情,夸张,大惊小怪?)

(组织讨论,最好有点多元化的解读,如敬畏生命、惋惜生命、忧虑环境等——第一次讨论:主观性解读。在不依赖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大家个性化的解读都是合情合理的。)介入:

① 诗人牛汉说过:“任何一首真正的诗,都是从生活情境中孕育出来的,离开产生诗的特定的生活情境是无法理解诗的。”看来,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产生诗的特定的生活情境。那么这个“特定的生活情境”是什么呢?

② 诗坛硬汉——牛汉,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是当时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1955年,“七月”诗派领袖胡风含冤被捕,牛汉也牵连入狱,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释放后也失去了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作品的权利。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理所当然地被关进“牛棚”接受批斗、从事强制性的劳动,被下放到湖北古云梦泽之地劳动改造。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苦役之下,诗人蓬勃的诗心诗情却没有湮灭:“……而到了‘文革’后期,当苦难到了它的尽头,郁结在诗人心头的悲烈之情丰盈涌动,他在七十年代前期的浓重暗夜中受到不屈的心灵之光的召唤,写出了系列诗篇……这些涌动着雄性的血,爆发着激愤的生命之火的诗,是诗人用他毕生的苦难铸成的……”

相信这些资料,会给同学们的理解以很大的帮助。

③他还说:“我这个人以及我经历的一切坎坷、屈辱都无法和诗剥离。我是历史的伤疤、活着的伤疤,我的肉体与心灵里里外外都是伤疤,每一首诗都是伤疤在诉说。读者如果能从我的诗中感受到历史的疼痛,我就知足了。”

请同学们发表看法:枫树到底有什么深刻的象征意义?(力求对枫树的象征意义有所认识:自我形象的写照;“文革”中含冤去世的知识分子;被砍伐、被遗弃、被践踏而依然正直、高贵的生命—第二次讨论:客观性解读。)

7.再深入:其实,在那样一个指鹿为马的疯狂年代,被践踏的生命又何尝只有作者和胡风呢?(课件展示)请看大屏幕:

①贺龙,这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元帅,1969年,被迫害致死。

②曾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彭德怀彭大将军,1974年在北京含冤去世,享年76岁。

③性格刚烈的傅雷,不甘受辱,1966年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自缢。

④我想给大家讲一讲最后的老舍:下面是老舍夫人的回忆——那天老舍被打得皮开肉绽之后,已经站不起来,有人怕他当场被打死,就把他拖到附近一个派出所。几个红卫兵听说他是“反革命”,马上又进屋你踢一脚,他踹几下。我知道消息已经是晚上了,到派出所把他扶回了家。第二天,听说我离家不久,老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拿上一本《毛主席诗词》就出去了。走到院里,他见4岁的小孙女在那里玩,还把小孙女叫到面前,拉着孩子的小手说:“跟爷爷说再见。”老舍出门后,就一直往北走,走到太平湖边,坐在那里读起了《毛主席诗词》。整整读了一天,天黑以后,他头朝下、脚朝上投进了那一汪平静的湖水。一直找到第二天下午,才有人告诉我,太平湖有一个老头儿投水死了,好像是老舍。我找到湖边,见到他已被人捞上来,平放在地上。他嘴、鼻皆流着血,上身穿白衬衫,下身穿蓝裤子,脚上的黑色千层底鞋子,白色的袜子等都干干净净。可见那是他把头埋进水中之后,自己用双手硬性扒住湖崖石头淹死的。

在“生命与尊严哪一个更重要”的质问面前,他选择了尊严,选择了人格的完整和高大。他的死是对那个疯狂年代的控诉!

⑤还有国务院副总理陶铸,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就连国家主席刘少奇也不能幸免遇难!

8.总结:这些雄伟美丽的枫树呀!这些与大地相连的生命哟!就这样被伐倒了……下面再读最后一节肯定和刚才不一样了!带着理解读,带着想象读,带着感受读!(齐读、再齐读、背诵)

下面我想请一位男生一位女生合作为大家朗读全诗,同学们最愿意听谁朗读?(推荐后音乐声中对读)

9.教师深情总结:诗人说:“我悼念栋梁之材,民族的伟大人物一个个地倒下,是可悲的。如果专指某一个人的倒下,就太没价值了。”(屏显)可以推想,诗人创作这首诗,更多地是着眼于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这既是对饱受摧残、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的每个优秀个体、包括自我的痛悼,更是对有着辉煌的过去如今却满目疮痍的我们的民族和祖国命运的痛悼!

10.让我们带着所有的理解和感受,深情地齐诵这首诗!(师生齐诵)(机动环节)下课!

六、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词。

2.完成相关练习册。3.查阅牛汉的其他作品。

七.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不可重复的一段生命历程,每节课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是师生一次精神的探险,并为此收获丰厚愉悦的高峰体验。那种没有思维含量的浅表对话,是对语文教学的异化和戕害,造成学生对语文情感上的疏离和轻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真正的“对话式”语文教学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第四篇:高三语文陈情表教案1

陈情表

教学目标 :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

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古代,忠的思想也占据着人们的心灵,这就造成了有些人在忠与孝前的矛盾心理,到底孰轻孰重,如何选择呢?下面就让我们从李密的《陈情表》中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三、解题:

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全文,注意划线字的读音。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微贱 非臣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2、把握文章脉络并概括段落大意。提示:

第一段: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第二段:写自己忠与孝的两难处境。

第三段:为打消武帝的疑虑,重申自己的人生态度及特别处境。第四段: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先尽孝后尽忠。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注释,试翻译全文。

2、根据对全文的理解,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分组检查背诵。(四人一组)

二、分析段落,掌握重点字词(1)学生齐声朗读第一段。

(2)每组进行讨论,指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找两组回答(3)找学生翻译本段内容。

(4)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作答。

问题:本段作者是怎样形容自己的处境的?共同的特点是?(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提示: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问题:作者陈述自己的幼年丧父失母的“孤苦”,为了表现祖母养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无伯叔兄弟的“孤苦”,有无其它原因呢?

提示:为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孝的责任。

三、分析理解第二段

(1)学生齐声朗读第二段。

(2)每组进行讨论,指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找两组回答(3)找学生翻译本段内容。

(4)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作答。

问题: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

提示:讨论得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问题: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提示: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1)学生齐声朗读第三段。

(2)每组进行讨论,指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找两组回答(3)找学生翻译本段内容。

(4)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作答。

问题: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问题: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讨。

提示: 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五、分析理解第四段

(1)学生齐声朗读第四段。

(2)每组进行讨论,指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找两组回答(3)找学生翻译本段内容。

(4)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作答。

问题:请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请目的的语句。

提示:“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问题: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达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陈请目的之前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是否多余,为什么? 提示: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六、总结全文

第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夙道闵凶 第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辞不就职 第三段:提出以孝治国之大理。愿乞终养 第四段:表明尽忠尽节之诚心。尽忠日长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

2、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

第五篇:《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梳理课文,积累文言词句。2 品味文本语言,感悟至爱亲情。教学过程 1 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若仍不能解决,从文中划出,待课上教师解答。(2)把重点实词、常用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2 导入。

大屏幕展示:苏轼曾说过:读《 》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 》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 》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学生填空。

明确:出师表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展一问:这句话说明了三篇文章的主题情感各是什么? 明确:忠君 孝顺 友爱

导入一问:为什么读《陈情表》不下泪,其人不孝呢?这篇课文为什么会如此打动人?我们来学习《陈情表》。3 梳理词句。

(1)针对课前预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2)利用投影仪投影一位学生整理的情况,其他同学作补充。4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断句。②教师示范朗读。③学生配乐朗读。

(2)一句话概括:是谁陈情? 向谁陈情? 陈什么情?

明确:李密向晋武帝上表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终养祖母的衷情。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密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欲征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辞不应征。

李密作《陈情表》时,正处在改朝换代的非常时期,蜀魏两国旧臣中不少人为了保全名节不愿同司马氏合作,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就是例子阮籍整天饮酒作乐,不问政事,常常醉醺醺的,曲折地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嵇康则公开表示不合作,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最终被司马集团所杀。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兆蜀汉旧臣李密到洛阳任职。6 语言艺术赏析。

在对作者的介绍中有这样一句话“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辞不应征。”也就是说作者所说的孝情只不过是一个借口,那这个李密的语言艺术何其高超,竟使得晋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并且“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能打动晋武帝的地方,并阐述理由。明确:

一、祖母舐犊之情和我奉养祖母之情(第一段)

二、陛下的知遇之恩和我的两难境地(第二段)

三、晋国的治国思想和我尽孝行为的一致(第三段)

四、表明忠心,打消对方疑虑(第三段)

五、先尽孝后尽忠的解决办法(第四段)

六、态度谦恭,言辞恳切,语气委婉。(全文)7 文本细节赏析。

如果没有真感情,只是靠语言文字的技巧来打动对方是很难的。鲁迅先生说过:“能憎能爱才能文。”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也说:“情为文之经。”只有注入感情,文章才能打动人,才能以流传。你认为《陈情表》是李密的真情流露吗?他流露出了哪些真情?

(1)概括有哪些真情。明确:至孝之情 至忠之情 两难之情(2)体会孝情。①至孝之情体现在哪里?

明确:文中第一段和第三段中的部分语句(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这两部分描写虽语言简洁,但却给我们勾勒出了两幅图:祖母抚孤图和孙儿尽孝图。对于这两幅图作者用了大写意的手法,并没有精描细刻,留给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选择其中的一幅,细细描绘出来。(字数不少于200字)

写完展示交流。

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部分。(3)体会忠情。①找出相关部分。

明确:第二段(逮奉圣朝……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和第三段(且臣少仕伪朝……有所希冀。)

②将相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③提问:你认为这份感情是真的吗?

明确:这句话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真的,但是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经历上来说,也可能是为了使晋武帝放过自己。

(4)体会两难之情 ①找出相关部分。

明确:第二段(臣具以表闻……实为狼狈。)

②写作训练:或模拟皇帝写诏书上的话,或模拟郡县写逼迫的话,或模拟州司写催促的话。8 深层探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有人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明确:李密反复强调孝亲是出自真情。1.李密所说句句属实,奉养祖母无人可替。古人认为“孝”有二层含义:孝养和孝敬。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只“养”不“敬”,不算“孝”。所以李密肯请

晋武帝准其终养刘氏,确非“不愿出仕”的假托之词,诚为骨子中的“孝情”。2.《古文观止》评价此文“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假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出自真情之语才可以打动别人。

他也确实是不愿出仕。1.他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认为汉主刘禅是个“可次齐桓”的人物,对于蜀灭汉心中不服。2.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今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

总而言之,对祖母尽孝是他拒绝晋武帝最根本的因素,绝不是借口。9 结束语。

《陈情表》以动人之笔述动人之情。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关注的往往是友情,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容易忽略的常常是孝情。读了李密的《亲情表》我们感动,我们自责,然后我们应该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我们最真诚的回报。

下载高三语文上册《陈情表》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语文上册《陈情表》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

    《陈情表》教学设计

    关于教材: 本文选自《文选》,是魏晋时期的名流李密向晋武帝上的表文。李密曾为三国时期蜀国旧臣,蜀亡后隐居乡里,累举不应。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 《陈情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主要目的是领略“辞”“序”“......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教学设计>文章凄切婉转的......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设计人:思南县第九中学——梁亚 时间2013年9月20日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过程目标:了解作者李密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

    高一语文上册《邂逅霍金》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邂逅霍金》 【文章思路】 文章以作者与霍金的相遇为线索,从作者不断变化的心理感受出发。 先是敬意 、期待、百感交集、震撼 、感染 、惋惜、庆幸最后到期望。作者不断变......

    高二语文上册《自然笔记》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自然笔记》 【教学目标】 1、 了解大自然无穷的奥秘,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学会对自然现象作合理的想象与哲理的思考。 2、 利用诵读方式使学生能够欣赏本文融科学性与文学......

    2016-2017学年[华东师大版]高三语文(上)《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 2、诵读课文,梳理本文行文思路。 3、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