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12:3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情表》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情表》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陈情表》的教学设计

A.识记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等。

B.鉴赏文章构思技巧,揣摩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初中曾学过《出师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表现孔明鞠躬尽瘁的忠心,也“常使英雄泪满襟”,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与《出师表》齐名的是李密的《陈情表》,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后人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

1.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查,打牢基础。(投影)

A.对加重实词进行解释

慈父见背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衿育 不衿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B.注意多义虚词“以”

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C.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疑,了解文章内容。

你认为“情”在文中有哪几层含义?试用文中的话概括。

(1)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忠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3.探究问题

(1)李密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请求时,碰到了什么困难?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李密处在二难境地,特别是李密乃亡蜀之臣,如不应诏,会招来杀身之祸。

(2)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出于情,归于理。李密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述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抬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先尽孝,再尽忠,亦合情合理。晋武帝阅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足见这篇文章写得多么成功。

4.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它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1)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题。文中用了不少婉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用“猥以微贱”“犬马怖惧”等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表白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可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语言加以分析。

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崇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2)语言骈散并用

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让学生找出另外的句子加以分析。

阅读夏完淳《狱中上母书》中的一段,进一步体会文章真挚感情的表达形式和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孝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于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己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仅仅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性。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

对“孝”的再认识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观,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第二篇: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设计人:思南县第九中学——梁亚

时间2013年9月20日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过程目标:了解作者李密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炼的言

情感目标: 体会文中的人性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揣测作者李密陈青目的。

教学方法: 引导法、学生分析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好些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想做官,于是想方设法去拒绝。比如庄子,有人想推举他去做官,他竟然对人家说:你见过那用来你祭祀的牛吗?给他披上织有花纹的锦绣,给他吃草料和豆子,可是等到牵去太庙宰杀时,他却想做个没人看管的小牛都不可能了。再比如西晋初年的李密,朝廷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可是他却因为要照顾年老体弱多病的老祖母而只能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的情况。说出自己无法应诏的理由,由此打动晋武帝,不仅同意他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还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李密上奏的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陈情表》。“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可以介绍古代有关章、表书、议的知识)板书课题:《陈情表》。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把学生容易读出错的字的拼音展示出来。终鲜衅(xiǎn xìn僴)

兄弟 期功强(qiǎng)近

常在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岂敢盘桓(huán)庶刘侥(jiǎo)幸

2、出示配音朗诵的课件范读课文,并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3、设置问题,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1)是谁陈情?陈的是什么情?怎样陈?学生回答。总结归纳:

李密(224 - 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动情还是 ”晓理?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为之动容。

三、分析课文

(一)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 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老师做总结板书。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 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课件显示。第一:父丧母嫁 第二:多病伶仃 第三:门衰祚薄 第四:夙婴疾病 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父丧母嫁 第二:多病伶仃 第三:门衰祚薄 第四:夙婴疾病

作业: 反复吟读,品味情感

第二课时

教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第一自然段。

一、导入: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悲苦的家庭境遇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中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政权,招贤纳士,李密却推辞不就,这会不会引起皇帝的不满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看李密怎样化解误会。

二、分析课文

(二)1、齐读课文第二段

2、文中那些地方体现出新王朝对李密的启用,李密有事怎么应对的?

3、这一段中我们看出李密的态度如何呢?

4、李密一开始为什么要写到“伏维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明白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的计谋就是晓之以理。因为晋朝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5、梳理第二段内容。

三、分析第三段

1、李密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又是怎样化解的? 古代有“一臣不能二主”要矜守名节,所以金文迪怕李密也这样,李密在本节中写道: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其实就是为了消除误解。

2、李密为什么要写到“区区不能废远”? 因为祖母“日薄西山,朝不虑夕”

本段中李密写那么多都是在讨晋文帝的欢心,向他诉苦衷、求谅解,表心志。具体内容课文讲解时解决。

四、分析第四段。

1、教师范读第四段,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本段。

2、晋文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情感和态度会有哪些变化?学生自己讨论。

3、李密最后的请求时什么? 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五、学生讨论总结四段内容。课件归纳。

一、自诉家境夙遭悯凶、相依为命。

二、明写感激,实写辞不赴诏的苦衷。

三、喻孝道之理、明降臣守名节。

四、先尽孝、后尽忠,愿乞终养。

五、作业:背诵课文

第三课

一、分组背诵课文

二、分析艺术特点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等,让学生收集古代表示推举做官的词语。

四、口语训练:主要考察学生学习之后情感方面的变化。(让学生谈谈李密的《陈情表》的意义,对学生自身有何教育和影响)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布置作业:文中李密处处谈到尽孝道,情同学们分析一下,李密是在以孝为幌子不想赴任,还是真的要照看刘母?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篇:《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陈情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主要目的是领略“辞”“序”“表”等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让学生在体会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掌握借助背景材料来分析理解作品的鉴赏方法。

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章。主旨是申述自己“不就职”“乞终养”的想法。朝廷征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不应召,则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但相依为命的祖母老迈,又不能远离出仕。李密本着以情动人的目的,从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层层推进,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结果武帝不仅同意他的请求,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本文是学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抒情技巧的典型范例,同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忠”“孝”含义的认识,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经过前四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体读懂文章内容;基本学会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学习本文,学生一般能感知文章的主旨,并会受到形象、生动的语言的感染。但文章古今异义词很多,虽有注释,仍会给学生阅读造成障碍。理解本文缜密的构思、委婉的表达以及古人宁可不做官也要奉养长辈的“孝情”则是学习的难点。

三、设计思想

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学应突出语文科特点:文言文、文学作品、略读课文。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和体验,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并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3.阅读鉴赏,“读”是“赏”的前提。特拟本文的教学方法为:自主(自学)——讨论(小组学)——交流(师生学)。课前预习要求为:(1)结合页下注,疏通文意。(2)思考文章内容(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学生如果预习不深入,就可能缺乏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就难以达到有价值的表达和交流。为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特预设一些辅助性讨论问题。

四、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丰富文言语感,提高诵读能力。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方式,了解“表”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理解古代“忠”“孝”的含义,学习以情动人的语言表达技巧。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难点:理解本文多角度、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理解“忠”“孝”的含义。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 基础知识学习。

2. 鉴赏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行文思路。

(二)过程设计: 1. 导语与解题。初中时,我们学习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千百年来,人们常把它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原因何在?这节课让我们一块走进《陈情表》探个究竟。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这种文体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如《出师表》。(解说: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可根据需要,适时穿插。)2. 预习检查。

(1)基础知识(展示投影,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终鲜兄弟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除臣洗马 四十有四(2)翻译下列语句,并解释加点词语

慈父见背 舅夺母志 晚有儿息 形影相吊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除臣洗马 不衿名节 听臣微志 拜表以闻(解说:了解学情,夯实基础。正音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因义定音的认识,并为诵读作准备。词义解释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拓展,如联系《孔雀东南飞》中“见”的用法;联系“媳”的造字法理解“息”的义项。)3. 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默读全文。然后分组讨论:

(1)疑难文句:学生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解决。

(2)文章内容:“陈”了哪些情?是如何“陈”的?为什么要“陈”这些情?(教师巡行,倾听。)4. 全班交流。

(1)针对上述讨论内容,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2)教师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

(3)教师用多媒体逐层展示“板书”,进行小结(见“板书设计”),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要想让别人真正体谅自己,听从自己,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

5. 学生有感情的自由诵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情感。6. 作业布置(1)《晋书·李密传》中说,武帝读完《陈情表》后赞叹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请你站在武帝的角度,谈谈本文深深打动他的原因。

(2)整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虚词“以”的意思和用法。(3)熟读背诵课文。

(解说:作业(1)变换角度设问,训练分析、综合、应变能力,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难点;(2)、(3)为识记之用。)【附】辅助性讨论问题: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和使用方式。)1.李密申述祖母需要自己终养的理由有哪些?

(文中概括性的语句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1)对己恩深(2)境况凄凉(3)供养无主(4)孝乃人之本性(解说:引导解读作者多方陈述之“孝情”。)

2.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李密直接提出尽孝的请求,你会答应他吗?

不会。晋武帝建立新晋,希望招揽人才,收买人心,而李密却欲“徇私情”,不“报国恩”。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什么不舍孝而全忠呢?何况既然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是不是“矜守名节”,不与新朝合作呢?(解说:引导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时,应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行文思路。)

3.对李密来说,祖母老迈,自然不当远仕;但得罪圣上又会招来不测。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里,言辞不可不慎。只表达“孝”情显然是不够的,那么,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的呢?(1)开篇痛陈凄苦身世,把对方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2)对朝廷的征召表达陨首难报的感激之情,讨取欢心。

(3)用晋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为“终养”找出一个响亮的“法”据。

(4)直陈“少仕伪朝”之事实,剖白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表白无意抗旨,让晋武帝消除疑虑,明白自己的忠心,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5)以祖母病笃惨境打动晋武,让他明了祖母病重是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

(6)以年龄对比的方式说明尽节日长,报刘日短,从而提出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使“理”更加周全。

(7)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起誓动情。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 体会本文作者准确、生动、形象的用语,节奏的抑扬顿挫。2. 学生诵读能力训练。

3. 深化学生对“忠”“孝”的认识。

(二)过程设计。1. 巩固强化

(1)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前课布置的作业(1)、(2)。(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时评价、点拨。2. 咬文嚼字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句,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品味其艺术效果。例如:(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四字骈句,按时间顺序叙述,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以长幼、内外皆无,显示自己的孤苦伶丁。用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的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富有感染力。)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的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解说:品味本文的用语,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表达。)3. 诵读训练

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感恩的心》(学生都很熟悉)作诵读配乐,为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深情营造氛围。

(1)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2)诵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课文。(3)师生交流诵读方法。4. 拓展延伸

(1)思考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理由一: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挚情,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

参考理由二:对蜀汉有念旧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马氏是以屠杀篡权取得天下,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对官场厌倦;或想做官,但因对晋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总之,此刻他不想奉诏仕晋,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解说:此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圆其说的阐述独到见解,发展创新意识。)(2)思考讨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有这么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关于“忠”与“孝”,有人认为,是统治者用于维护自身统治提出的封建思想观念;有人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请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可联系古今人物、事件、有关论述。(解说:此为实践性问题,针对本文特点、目前“忠孝”观念日益淡薄的社会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5. 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小结。6. 作业布置

(1)查阅资料(如任继愈先生《谈谈孝道》等),将自己对“忠孝”的认识加以整理,写成文字。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诉苦情(……)求体恤 明孝情(……)告心愿

情 感恩情(……)讨欢心 动之以情

表忠情(……)消疑虑 引法理(以孝治天下)找依据

理 说情理(先尽孝后尽忠)解矛盾 晓之以理

第四篇:《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教学设计>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一、导入课题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教学设计>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终鲜(xiǎn)兄弟

期功强(jī)近

常在床蓐(rù)

猥(wèi)以微贱

岂敢盘桓(huán)

庶刘侥(jiǎo)幸

1、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2、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三、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四、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教学设计>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到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教学设计>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教学设计>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教学设计>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五、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教学设计>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己见,自圆其说。

六、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词类活用:夙遭闵凶 :名,忧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动,作孝廉,为孝廉

臣之进退: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举臣秀才:动,作秀才,为秀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远离

猥以微贱: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

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

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则刘病日笃:状,一天天地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修辞方式:比喻,对偶,婉曲(“舅夺母志”讳母亲改嫁)8.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第五篇:《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

刘晓爱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鉴赏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精粹的语言艺术。(2)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丰富文言语感,提高诵读能力,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交流等方式,理解作者所陈之情,以及陈情的技巧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让学生珍惜亲情,学会感恩。教学重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上的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教学难点: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用具:教案、导学案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了。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后人补:读《报任安书》不堕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以“孝”著称的《陈情表》。

二、课文诵读:

●学生活动:对照注释,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学生活动:听范读。校正字音,并注意语言特点。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琅琅上口,说服力强。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三、整体感知:

题目解读: “陈”:陈述、禀报。“情”:情况、情理、隐情、苦衷。

“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写法上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情色彩。

●学生活动:教师结合“表”的特征设问,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章大体内容。

1、谁在陈情?(知人)

2、向谁陈情?(论世)

3、陈什么情?(主旨)

4、怎样陈情?(手法)

(一)了解作者: 李密(224-287),又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辩才,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他又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上表陈情,婉言辞谢。晋武帝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准如所请。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本文写于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

(二)了解写作背景:

晋武帝,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靠杀戮废帝自立,建立西晋王朝,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晋武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他为笼络人心,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他上表陈情,以侍奉祖母为由,辞不就职。

(三)明确所陈之情: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自主完成)(2)梳理结构,把握主旨。(小组合作)

教师点拨:全文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共分四段。第一段: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家庭的困境。感情基调:凄苦,悲凉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诏的经过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感情基调:感激,恳切 第三段:进一步阐明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委婉表达自己辞不赴命并非为了保全名节。感情基调:真挚,诚恳

第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恳请武帝批准终养祖母的要求)感情基调:恳切,期待 关键词句:“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

明确主旨:李密借《陈情表》主要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请求辞官终养祖母。言辞恳切,感人至深,又言之成理,才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附同步板书:

(一)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基调:凄苦,悲凉)

(二)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基调:感激,恳切)

(三)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基调:真挚,诚恳)

(四)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基调:恳切,期待)

(四)明确陈情手法:(1)以情动人。

作者抓住“孝”字大做文章,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融理于情,融情于事。常言道,君命不可违,更何况李密是蜀汉降臣,拒绝帝王的征诏,本身是非常危险的,因而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必须用言辞打动君王。文中反复出现祖孙相依为命的内容,祖母对他的照顾,祖母病笃,祖母时日无多,让人看到作者对祖母深切而真挚的情感。尽管作者没有着意抒发感情,但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2)布局巧妙。

本意是辞官,奉养祖母,但文章直到第三段才道出真意,试想如果一开始便点明主题,势必引起武帝不满。作者思及此,从回顾自己悲惨的童年开始,婉转叙述,极尽铺陈,为后文主题思想的提出作了情感铺垫,也成了辞不赴命的强而有力的依据。

课堂小结:本文以情动人,朴素细腻,语句恳切,文笔委婉,记叙详尽,说理周密,表达感情淋漓尽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作者紧扣“孝”字表明自己要奉养祖母,辞不就职,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言辞恳切委婉,感人至深。下节课我们继续研读全文,赏析作者所陈之情及陈情的艺术。

课后作业:

1、研读全文,理解作者所陈之情以及陈情的艺术。

3、背诵课文一、二段。

★附课前预习知识点归纳练习题:(见学案)

提示:自主学习,积累古汉语知识及文化常识。要求结合注释,圈点勾画,整理重点字词,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包括以下7个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出自本文的成语及相关文化常识。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并把你认为重要的其它词语整理在空白处。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③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④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⑤而刘夙婴疾病

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⑦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⑧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⑩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⑾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⑿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⒀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⒁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⒃谨拜表以闻 ....⒄无以至今日

⒅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

2、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③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

蓐:通“褥”,草席子

④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3、辨析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①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至于:到;另提一事。

成立:成人自立;(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②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秀才:优秀人才;科举中最低级者 ..③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告诉:申述;诉说让别人知道。.. ④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谦言私爱;数量少。

⑤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⑥臣之辛苦..

辛苦:辛酸苦楚;身心劳苦。

4、找出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活用类型并解释。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名词,可忧患的事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③臣具以表闻.

使动,使皇上闻 ④则以刘病日.笃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⑤猥以微贱..,当待东宫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微贱的身份 ⑥历职.郎署

名词活用为动词,任职 ⑦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年老之人 ⑧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离 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⑩谨拜表以闻.

使动,使皇上闻

5、写出下列各字的不同义项。

门衰祚薄

犹蒙矜育(1)薄

但以刘日薄西山

(2)矜

不矜名节

厚古薄今

愿陛下矜悯愚诚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臣具以表闻

得复见将军于此

臣以供养无主(3)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4)以

谨拜表以闻

急于星火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吾祖死于是

猥以微贱,当待东宫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余船以次俱进

6、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

①臣具以表闻(省略句)

②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状语后置。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③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

④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婴疾病——被疾病缠绕,为疾病所困)⑤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省略句)

⑥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状后置。这样看来,我给陛下尽职的时间还很长)

7、出自本文的成语:

零丁孤苦:即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茕茕孑立: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茕茕:孤独无靠的样子。立:孤单单地呆着。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形:身体。吊:慰问。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薄:迫近。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人命危浅: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人命:寿命。危:危险。浅:不久,时间短。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8、相关文学常识:

孝廉、秀才、拜、除、拔擢、太子、洗马、功服、刺史、太守(具体略))

★附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一)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基调:凄苦,悲凉)

(二)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基调:感激,恳切)

(三)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基调:真挚,诚恳)

(四)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基调:恳切,期待)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一、二段背诵。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略)

四、研读赏析: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中心问题:违背圣旨,拒不受命,在封建社会,是“抗旨不遵”,罪当杀头;况且李密乃“降臣”,更多一份风险,他的拒绝,会被认为是“不愿意侍奉新朝”,具有反叛性质。然而,李密一封《陈情表》,不仅没有被杀头,而且令晋武帝十分感动,赏赐有加。试分析课文,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

回答以下小问题:

1、第一段“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一句在全段起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提示:总摄作用。以下分述他人生的四大不幸:

第一:父丧母嫁。(或: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多病零丁。(或:年幼多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第三:门衰祚薄。(或: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夙婴疾病。(或: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写本人的孤苦经历。横的方面:(外、内)写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突出“孤弱”二字)写祖孙相依为命的:“零丁孤苦”——靠祖母怜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直接写凄苦的:“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表现其孤苦之状,令人读而生悲。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现在祖母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作者是她唯一的感情支柱和生活依靠,他怎能置之不理?于情于理都必须照顾祖母,不忍离开,也不能离开。这些都是他不仕的事实依据。描写凄楚哀婉,感人肺腑,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故不能“废远”、“愿乞终养”做铺垫(伏笔)。

◆学生试背第一段。

过渡: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是,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那么,李密是怎样陈述的呢?我们再看第二段。

2、第二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两层,第一层重点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重点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1)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以看出什么?为何官职递增他却“辞不就职”呢?

明确:时间顺序: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作用:先郡,再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2)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这样说的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但“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

目的: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 “奉”“沐浴”则在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语言得体机智)小结: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难题:“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他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即祖孙之情与君臣之义的矛盾,尽忠与尽孝的矛盾。第一段侧重叙述祖孙之情——祖母情深似海(“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段侧重写君臣之义——圣上恩重如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学生试背第二段。

过渡: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第三段)李密面对尽忠与尽孝的矛盾时,他是如何为自己辩解的?

提示:李密从“孝”的角度展开说理,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提出不仕的理由,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分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圣朝“以孝治天下”。)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明白自己的忠心。(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C、正面陈述祖母病重现状是“不能废远”的唯一理由。“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晋武,让他明白自己克尽孝道,合情合理)

小结:本段语言委婉流畅,真挚诚恳,多用四字句,反复表明心迹,凄恻婉转,感人至深,而且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就职。

◆学生试背第三段。

过渡: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4、(第四段)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提出先尽孝后尽忠。以理喻人,明确提出陈情目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主旨句)。

李密进一步阐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同时保证祖母终老之后一定出来为国效力。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重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作者以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的办法,请求晋武帝赐他在“日短”之内“报养刘”,那么他日后将“日长”地“尽节于陛下。”说明终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国家,二者并行不悖,只是有先后缓急之分。这一请求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所以他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本段足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在于: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言之切(愿乞、愿矝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6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思考:能否将第三段和第一段调序,先讲理后讲情?

提示:不能。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再示之以忠。

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其次,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次,抬出“孝治天下”大旗,恳求准许,并表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先尽孝后尽忠。

前四个问题小结: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陈情于事,寓理于情,自始至终都围绕一个“孝”字大做文章,但又不离一个“忠”字,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逻辑力量。所陈之情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畏惧之情;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顺之情。而且对以往之情、现今之情和日后之情都做了陈述:

陈以往之情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现今之情

进退狼狈,不能废远

简洁朴实,真挚感人 陈日后之情

愿乞终养,死当结草 晋武帝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一是为了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二是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附同步板书:

孝情

孤苦祖母抚养

祖母情深似海

祖母病笃

忠心

沐清化蒙国恩

圣朝恩重如山

孝治天下

——揭示矛盾——(情)尽孝日短,尽忠日长

——分析矛盾——(理)先尽孝后尽忠

——解决矛盾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学生试背第四段。

小结:综合全文看,作者在“孝”这个字上大做文章,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也是可贵的。

五、拓展延伸:

1、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情,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提示:

观点1:不同意。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观点2:同意。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我们今天读这篇文章,就应从感情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考虑它的内容和表现技巧,而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篇“以孝感人”的“至文”了。当时,晋武帝是以孝治天下,李密的“孝”就是“忠”,“孝”敬祖母就是“忠君爱国”,“忠”是一种大孝。所以有人认为,忠孝两全是《陈情表》的中心,也不无道理。

2、结合历史上关于“孝”的故事,说说作为子女的我们将如何为父母行孝,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提示:

古人关于“孝”的故事:舜、曾参、汉文帝刘恒、仲由、郯子、老莱子、董永等人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毕淑敏《孝心无价》)

六、巩固练习:

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生动,富有现表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刻的情感。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古代称妇女在丈夫死后不再嫁为“守节”,“舅夺母志”的“母志”就是指母亲守节抚孤的志愿。

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些都是同族关系较近的亲属。

C.太守在晋朝时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D.“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孝廉”即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即优秀人才。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参考:

1、B

不是开篇提出辞官,而是第三段才道出真情。

2、C 在晋朝时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被看作封建社会的传统美德之一。阅读课后材料,谈谈你对传统孝道的看法。

要求:书面作业,500字左右。

★附课后材料:

(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二)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孝经 纪孝行章第十》 ★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孝情

孤苦祖母抚养

祖母情深似海

祖母病笃

忠心

沐清化蒙国恩

圣朝恩重如山

孝治天下

——揭示矛盾——(情)尽孝日短,尽忠日长

——分析矛盾——(理)先尽孝后尽忠

—— 解决矛盾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附课后作业参考翻译:

(一)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二)第一,要在平居无事的时候,当尽其敬谨之心;

第二,对父母,要在奉养的时候尽其和乐之心; 第三,父母有病时,要尽其忧虑之情;

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尽哀戚之情; 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要庄严肃敬。

★附历史上关于“孝”的故事:

1、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9 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5、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6、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7、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8、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下载《陈情表》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情表》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课题: 区、学校首都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姓名郑宁宁课题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 西安交大彬县阳光高级中学 梁敬荟 《陈情表》是必修5第二单元第四篇古文。《陈情表》一课重点有三个:一是是要学生继续学习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和重要句式......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1 我总是寻思:古文怎么教才能吸引学生?许多老师抱怨古文很难教,我也有同感。但我们不能因为难教而“简教”,也不能因为无趣而“怠慢”。......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 一、要重视教学设计,吃透教材 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 武陟一中 孟索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生成。所谓课堂教学的预设,显然是不言而喻了。课堂教学的生成,......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1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1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朗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正确断句,读懂......

    陈情表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1、本文是一篇情满笔端,措辞恳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体,悲恻动人。作者无论是诉自己的孤苦之情和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还是述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