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问题教学法案例)人教版.doc
《陈情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紧扣单元要求,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初步体会文中表达的真挚感情(主要在第一课时完成)。
二、分析理解,着重引领学生把握全文脉络,紧扣题目,学会通过题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在第二课时完成)。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真切体会全文所表达的一个“孝”字,发扬光大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
教学时数:两节课(90分钟)
教学设想:
跟现代文一样,文言文也是文化的载体。“文言文要教文化”,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要教文化,就不能像过去那样被字词缠住了手脚,必须以抓住文化的精髓(如本文中词语的承传和民族的传统美德等)为主来做文章,所以,本课我们在这方面做了较多的开掘,试图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以致用,联系现实社会中尊重老人、赡养老人的社会问题,培育学生的“孝”心。可以说,古为今用,挖掘文言课文的现实意义,或者说用现代观念去审视古人的进步思想,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前大讲特讲的文字,把它们渗透到文化学习中即可。学语文与做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样可以防止“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发生。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所以本文教学特别注意方法的传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尊重老人、赡养老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力尽孝道、赡养老人的文章——《陈情表》,作者李密。(板书:陈情表,李密)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或教师范读;教师及时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2.提出几个词句,检查学生的预习、理解情况。如: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互文”手法,主人下马客....在船)。
用心
爱心
专心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④零丁孤苦,至于成立。..⑤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强调:书下注解一定要看好、记牢固,这是高考中重要的考点。
三、词语积累。
解决课后“练习四”,积累和巩固词语。
①零丁孤苦(现常作“孤苦伶仃”或“孤苦零丁”):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②茕茕孑立:文中,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茕茕,孤单的样子。孑:孤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 ③形影相吊:文中: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吊,安慰。《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形容孤独(吊:慰问)” ④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用日落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 ⑤气息奄奄: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呼吸时出入的气很微弱。表示快要不行了。
⑥朝不虑夕(现常用为“朝不保夕”)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这是说随时都可能死亡。虑,想。《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朝不保夕】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也说朝不虑夕。” 齐读课文。(以上几点均立足于熟悉课文和掌握关键字词)
四、学习从题目入手,分析课文的方法。
题目是“陈情表”,题目有个“情”字,请大家再快速把课文默读一遍,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齐读课文(问题可能有点难度,教师加大提示力度)。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并和刘氏相依为命的亲情以及自己受到当朝者赏识重用的感激之情。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有必要继承这一传统美德。
五、诵读训练。注意四字句的特点。
六、作业。
回家后,亲自对爸爸或妈妈说一声:“××,我爱你!”看看父母有何反应,并以此为素材写一篇话题作文。
第一课时结束。
第二课时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接上一节导入
上一节我们分析了本文的陈了什么“情”,了解李密在文章里表达了“和刘氏相依为命的亲情以及自己受到当朝者赏识重用的感激之情”,其实这还不是本文“情”的全部,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显情”,还有一部分必须经过深入挖掘才能体会的,是“隐情”。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挖掘一下。
指名朗读第二段。注意“孝廉”、“秀才”、“郎中(皇帝特别亲信的宫廷侍卫长,文下注解说是尚书省的属官,)”“洗马(辅佐太子的官职)”,前两个还着重在于精神鼓励,后两个则是实实在在的肥差,特别是“洗马”,太子的老师,而太子将来很可能是要继承王位的,太子继承了王位,那太子的老师还能不好处大大的吗?这些官职一个比一个大,而李密却始终没有应召,叫我们看是不是有些不识抬举?请大家思考为什么李密敢不识抬举?难道真的像文中所说的只是为了他的祖母能够安度晚年吗?
指名朗读第三段。
请大家注意第二、三段透露的信息:“逮逢圣朝”“少仕伪朝”,李密原来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司马氏灭掉蜀汉后,李密成了亡国之臣。在这里两个词语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司马炎所当政的朝代是“圣朝”圣明的朝代,而自己过去在蜀国做官的那段经历是“少仕伪朝”(伪朝,就是不合法的朝代)。那么,在李密的心目中,司马炎的朝代真的合法,刘禅(刘备的儿子)所统治的蜀国真的就不合法吗?(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引出背景分析)
一个用“非法”手段抢夺来的政权,李密怎么会在心里说它是“圣朝”呢?所以真正的意思是,奉养刘氏安度晚年,是实情,更是借口,因为李密从心灵深处不愿和这样的人同流合污。
所以本文的情有两个:
板书:
陈
情
表(一种文体,书信)
情
显情:和刘氏相依为命的亲情以及自己受到当朝者宠遇的感激之情
隐情:不愿和司马炎这个篡权者同流合污
二、试着背课文或再次齐读。
三、着重探讨“陈”字。
上面我们弄清了什么情,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怎么“陈”的?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就是其中之一。前面已经提到,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召,会被误认为是“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合作,定会招来杀身之祸。应当怎么向当朝者解释呢?——作者要解决怎么“陈”的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陈情于事(练习二),就是通过叙述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就是阅读提示中说的“含蓄委婉”。为什么要陈情于事呢?
还有最后一个简单问题,请大家自己概括,作者叙述了哪些事情?也就是说,陈情于事,陈情于哪些事情?比如,少年不幸……
齐读体会。我们读下来,觉得本文分寸把握得相当好。这篇文章是给司马炎晋武帝看的,大家想不想知道司马炎看后怎么说的?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同意李密不出来做官,而且……请看练习二中的有关内容。这显示了李密文章的独特魅力。
四、总结。
学习一篇文章,从题目入手,简单而又有效。可以通过题目把文章的三个主要内容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我们正是从这三个方面来学习这篇文章的,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尽快掌握起来。
附录:
原文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qióng)孑(jié)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逢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è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yǔn)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yǎn),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用心
爱心
专心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用心
爱心专心
第二篇:高中语文《我若为王》教学设计(问题教学法案例)人教版.doc
例谈“问题教学法”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现代汉语词典》对“问题”一词是这样解释的:①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这次考试一共有五个问题/我想答复一下这一类的问题。②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思想问题/这种药治感冒很解决问题。③关键;重要之点: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④事故或麻烦:那部车床又出问题了。
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问题”的含义不只是包括英语含义中的“ask(询问, 问, 要求;问, 要求, 需要, 邀请)”“question(询问;质问;表示怀疑)”,还包括其中的“task(任务, 作业;分派任务)”和“program(节目, 程序, 纲要, 计划;规划, 拟...计划, 安排...入节目)”等。准确把握“问题”的基本含义,根据“问题”的含义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设置相应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可以让“问题教学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起到其它方法无法起到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课程改革要求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而深化素质教育改革。
“问题教学法”包括了英语的“任务型语言教学”,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任务;更包括了物理的“诱思探究教学法”,问题本身就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还包括数学的“尝试教学法”,所有的问题都具有尝试解决的性质,等等。问题教学法历史悠久,有着独特而旺盛的生命力,“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每一种方法都有独特的价值,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先接受它,研究它,思考怎么让它为我所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古人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此之谓也。
问题的设计是很有讲究的,好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思惟的活跃状态,受到即时有效的启迪。如何设计问题,问题有哪些类型,我这里以《我若为王》课文为例来说明之。
设计问题一般从三个角度进行:
“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怎么样”的问题;这三种类型的问题呈现递进态势,可以在进行分层教学的时候使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走进文本:
导入一:同学们,你们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做王吗?你们有过将来想当王的想法吗?做了王以后到底怎样呢(是什么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肯定这样想,是啊,做了王以后到底怎样呢?然后就可以带着一定的兴趣听下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样内容的一篇杂文——《我若为王》。
导入二:(因为学生已经在课下预习过了,所以开场白直入课题就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杂文——《我若为王》。大家已经在课下预习过,下面我就出几个小题目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熟悉文本:
1.检查朗读(任务型问题)。
2.任务型问题(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上黑板书写篇名,给“为wéi”字注音释义;写作者名字,注音释义(这一点必须检查,很多学生在这些内容上存在问题)。
强调:作者名字多么形象:天青色的、用机栝(guā)发箭的弓。在现代文学史上,聂绀(gàn,红青,微带红的黑色)弩(nǔ)是继鲁迅、瞿秋白之后的一位战斗的杂文家。如果把鲁迅的杂文比作是投向敌人的匕首、投枪,那么,聂绀弩的杂文就是射出去的箭。
3.本文中的“王”是什么意思(任务型问题,是什么的问题)?从文中找出理由说说它的意思是什么。
“王”是国王、皇帝之意,文中有“王后”“太子”“王子”“公主”“万岁”等词语与此对应(这个问题很巧妙,既是对文本熟悉程度的检查,又是以文解文,用文中的意思来解释文中的意思,另外还是训练和培养学生上下文联贯思考的一种思惟训练方法,有助于后面的整体阅读和整体理解)
解读文本
(本课教学,基本定位属于“思路的探究”,但最后的升华部分,显然已经超越了这个定位,所以,从总体上看,应该属于“主旨的把握”。“思路的探究”是为“主旨的把握”服务的。)
同学们,你们在阅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文章每一段的开头差不多都有“我若为王”这几个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初中学过一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文章,每一段的开头总是出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句,可以参照那篇文章来提示学生。“为什么”的问题,启发性问题,探究性问题)?
一方面,是紧扣题目,照应题目;另一方面,告诉读者,作者把这一句放在每段的开头,是表示后面的内容都是一种假设(后一点学生可能回答有困难,教师可联系相应段落内容来提示启发学生:阅读指定的段落,如果去掉这四个字,整个语段会有什么变化?也可以结合题目进行启发提示。“若”就是假设)。题目中的“若”字就表示假设的意思。这就告诉我们作者是在假设(文中也有相关词语“假定又假定”“假如我做了王”“纵然„„”等等)自己做王以后会怎样。请问(任务型问题,是什么的问题,探究性问题):作者这样一假设,有什么发现没有?
引导启发学生探究前面五段,教师边和学生一起分析前面五段的内容,边板书内容概要:
①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 ②妻是王后
③儿子是太子或王子 ④女儿是公主
⑤我的姓名改作“万岁”
然后进一步又发现了什么(追问,启发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是什么的问题)? “我”正在洋洋得意的时候,突然感到:没有在我之上的人了,没有和我同等的人了,我甚至会感到单调,寂寞和孤独。自己这不成了孤家寡人了么,作者脑际突然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二是为什么我当了王以后别人会对我这样呢(即文中语句“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
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最后恍然大悟,原来我们都是奴才,我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所以“万岁”就是奴才的另一个称呼。第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我”突然的领悟,是上文所谓“万岁”的概括,又是下文内容的引领。
那接下去又写什么呢(过渡性问题,衔接性问题,是什么的问题)? ⑦新时代的民国国民具有新思想:废除一切奴才和奴性。⑧普天同庆,我成了天下最大的王(大家一切平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任务型问题:一起把课文读一遍,或指名朗读课文。升华文本
一、拓展,把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起来,任务型问题:刚才我们在分析的时候提到了两个概念:奴才和奴性。“奴性”是什么意思呢?卑鄙的或下贱的奴隶根性或驯从;奴态,卑从,奴颜婢膝;恭顺的性质或状态。从时代上看,现在早已经废除了奴才,可是奴性有没有废除呢?生活中奴性还存在吗?到底存在在什么地方,能否举例说明一下?
学生列举生活中一些有关“奴性”表现的事例(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处理问题缺乏公正公平之心,等等)。
教师总结。所以,今天我们学习这篇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章,仍然有它现实意义,可以说,根除奴性任重而道远。要从思想里根除我们身上的潜在的奴性,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否则,一不留神就会有奴性表现。
二、本文从题目开始就进入一种假设的状态,就是这样近乎可笑的假设,却让我们在心灵的震撼之中明白了十分深刻的道理:奴性大量存在,必须根除奴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假设的方式去思考一些前瞻性的问题,或者是一些不确定的问题,这其实是一种创造性思惟方式。
知识拓展:假设性思惟又称极限思惟或假言演绎推理,它是一种创造性思惟,它通过一种假设(常用的词语是“如果„„分怎样”“假如„„会怎样”等)引发一种猜测(联想和想象),来训练思惟,通过一系列思考领悟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在教学中经常使用会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下面我列举了一些例子,仅供参考。
探究性学习是通过设置一个问题、一种情境的方式去进入„„设置也是假设,通过假设性思考去解决学习问题,是重要的学习能力的训练;通过假设性思考去解决实际问题,则是日后走向社会极其重要的能力。
据有关资料,哈佛大学懂得用假设性思维去解决问题的学生也只有1/3。但哈佛出一个比尔·盖茨就惊动了世界。其实,比尔·盖茨没读完大学就去搞企业,并非不爱读书,而是渴望发挥自己的探索性创造力。
《南方周末》经常采用的专题式报导形式能够有效地建立故事和原因,故事和假设性思维之间的连接。它的专版一般都由这样几个部分构成:编者的话,记者采写的有关新闻故事,读者来信和专家分析,有时还附上一些相关法规或背景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通常的情况是,在新闻报导的旁边,即会配发编者的言论型文字,或者有专家访谈,对相应的案例做分析和解释。这种版面设置因此能够非常有效地实现从故事到讨论的转化。这种版面设置避免了“片断性”报导容易停留于表面并容易随着媒介舞台上日新月异的“流动”而消失的的局限性。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站在原文思想倾向、思维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问题,对可能发生的事情作种种猜测,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我在教《项链》一文时,让学生想象当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的生活。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说得合情合理。
假设作文:就是假设某种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如我讲《小橘灯》“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的情境时,就开展了“假如几十年过去了,‘我’怎样在春节灯火辉煌、热闹祥和的气氛中想起了那盏小橘灯”的想象。此外,我还让学生写过《假如我是班长》、《假如我当上了环保局长》等作文。
总之,可以根据不同人物、不同情节和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合情合理、丰富多彩的假设性想象,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陈情表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1、本文是一篇情满笔端,措辞恳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体,悲恻动人。作者无论是诉自己的孤苦之情和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还是述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之情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都十分感人。在阅读理解时,应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古代散文,读懂文字是关键。只有在真正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才谈得上鉴赏。本文有许多古今异义字和一词多义的现象,讲解时须着重指出。本文运用语言十分精练准确,在熟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着重鉴赏语言特色,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
3、学习古代散文,要特别注意诵读,最好能熟读成诵。本文文笔简练流畅,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四字句和对偶句的交错使用,不仅言约意丰,而且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教学中,采用“以读为经,以悟为纬,读悟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加以体会,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和快慢节奏,读出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节奏感。
〖学情分析〗
就像秃顶的人怕人说“灯、光、亮”一类的话一样,基础知识差的学生也不愿听到“差班、差生”一类的话,我所教的班级正是这样:基础差、有自卑感、学习怕困难、缺乏自信心,但自尊心、好胜心和表现欲很强,渴望得到肯定、表扬和鼓励,情绪容易激动。在文言文学习方面。他们有如下特点:
1、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太少,对文意和词句的理解存在很大困难。在疏通课文语句的过程中需要补许多基础知识。学习进度缓慢,课时要增加。
2、语文基础薄弱,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但他们一旦有一点小小的进步和成功,就会有很强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在提问和讨论时的启发和引导中,多给他们一些肯定和鼓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学生在阅读时只猜测文章大概意思,不注重字词落实,对作者写作意图、感情等方面往往片面地推测或断章取义。但学生喜欢反驳与己不同的意见,乐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在教学中设置一些适量的质疑问难,以引起他们的讨论或争辩。教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加以正确的引导,恰当地梳理问题,可使他们加深对字词的印象和对文意的理解,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认知能力的提高。
4、学生不愿朗读和背诵。但学生模仿能力较强,用领读和范读指导朗读,可达到诵读的效果。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苦情、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语言特色,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和其用词的精练准确。
3、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讲解表达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讨论作者说理周密,表达感情淋漓尽致委婉陈情的方法步骤;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学习难点〗
作者委婉陈情的方法步骤;诵读时的对各段情感的把握。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解法,在疏通课文时注重常用实词和虚词的讲解。
2、运用提问和讨论加固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的掌握。
3、联系背景和关键语句,启发和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感情。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提供相关讨论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予以适当点拨和启发,然后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取新知。
4、通过范读和讲解表达作者感情的关键语句,指导学生有表情地反复诵读课文。
〖课时安排〗共3课时。
〖教具使用〗相关课件PowerPoint格式。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实录)
教师:上课!
学生:起立!
教师: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教师:今天,在上新课前,我们先回顾一下昨天学过的课文内容,检测一下课文中字词的掌握情况。(指名学生解释屏幕显示的划线词语,对个别难理解的词语,联系语境启发提示)
行年四岁 九岁不行 至于成立 形影相吊 夙婴疾病 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告诉不许 臣之辛苦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臣生当陨首 谨拜表以闻
(有的学生能正确解释,有的学生经启发后可解释出来,有个别学生不能解释)
教师:刚才这些同学的解释说明我们对字词的掌握不牢固,以后还需加强这方面的学习。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逐个显示下列问题)
1、由课文标题展开思考:
A 为什么要“陈”?(“陈”的原因)
学生1:他祖母有病要他照顾。
学生2:他不想做官。
教师:“他祖母有病要他照顾”是理由,但是,李密真的“不想做官”吗?那他在蜀国做官了没有?那时他祖母没有病吗?
学生:做过官,祖母早就有病了。
教师:看来,李密不是不想做官,而是——
学生:暂时不能去做官。
教师: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显示):
刘病日笃,供养无主,不能就职。
教师:下面,我们看看李密“陈”的什么“情”(显示):
B “陈”什么?(“陈”的内容)
学生1:幼年多病,父死母嫁,祖母抚养他。
学生2:祖母现在有病,离不开他。(显示):
陈以往之情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祖母躬亲抚养
教师:如果李密眼里只有自己和祖母,因为这些就不去就职,晋武帝不发火吗?他还应该陈述哪些方面的情,让晋武帝不发火又不怀疑他,同意他的请求呢?
学生:对朝廷忠心,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教师:说得好!李密不仅是陈过去的情,还有现在的情和以后的情。(显示):
陈现今之情忠孝两难,进退狼狈,不能废远
陈日后之情
先尽孝,后尽忠;愿乞终养,听臣微志,生死报恩
教师:有这么些内容要陈,李密是怎么安排的?(显示):
C、如何“陈”?(“陈”的方法)
(提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陈述,然后归纳):
(显示):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再叙进退两难的处境;然后提出 “孝”之大理;最后表明先尽孝、后尽忠的愿望。
教师讲解:(板书划线的词语)
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全文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和家庭凄苦,突出祖孙二人的特殊关系,把对方带进一种悲怆酸楚的气氛中,引出祖母“躬亲抚养”的艰辛不易,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然后表明自己愿意奉诏,不是有意要违抗圣旨,但又以刘病日笃,自己处于狼狈境地,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又抬出晋武帝提倡的“以孝治天下”的大旗,同时 2 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晋武帝对他的怀疑。最后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融理于情,融情于事,以情动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教师: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点名提问:学生找出后归纳)(显示:)
父丧母嫁 慈父见背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门衰祚薄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祖母多病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教师讲解:(板书划线词语)
父死母嫁,写祖母“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祖母“躬亲抚养”的不易。表现了祖母抚养孙儿的艰难、辛酸与劳苦,“无”“鲜”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祖母多病,抚养孙儿就难上加难了。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教师:有这么多的原因和理由,李密不可能只说要奉养祖母,还要陈述哪些难处?(显示):
1、李密在陈请“愿乞终养(祖母)” 时,摆出了什么困难?
学生1:朝廷催他快去就职。
学生2: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学生3:他去就职,祖母就没人照顾。
学生4:他不去就职,朝廷又不准许。
教师:回答得很好!李密处于一种忠孝两难的境地(显示):
忠孝两难: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要尽孝)
亡国贱俘,过蒙拔擢,宠命优渥。(要尽忠)
教师进一步引导: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左右为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学生1:祖母九十六岁了,活不了多久了。
学生2: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学生3: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学生4:先养祖母,然后再去就职。
教师归纳:很好,同学们回答非常正确。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合情合理,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显示):
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教师进一步讲解:这样一来,李密“辞不就职”就不会激怒晋武帝了。(显示)
A、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召李密本来就是政治上的一种需要而作出的姿态。
B、晋武帝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政策,而李密以“尽孝”推辞,正合晋武帝之意,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C、李密措辞得当,情真意切,消除了晋武帝对他的疑虑。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感动。
四、朗读指导:
教师: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可见,这篇文章的抒情和语言的艺术感染力是多么强烈。同学们看看,本文抒情最强烈的在哪里? 学生:在最后两段。
教师:现在,大家一起来朗读这两段。为了让大家朗读时整齐、有节奏,大家看着屏幕,按照屏幕上划斜线的停顿 3 提示来朗读。
(显示朗读段落,学生朗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教师:同学们朗读得很整齐,但却没有把作者的感情充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现在我们看看哪些词语表达了一些什么样的感情。
(显示第三段,讲解:)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1、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这段首句就说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则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合情合理亦合法,因此,“以孝治天下”要重读。
2、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这里,“不矜名节”要重读。
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准确地陈述了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这里的“至微至陋”和“宠命优渥”要重读。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如泣如诉,字字都表达着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所以,“日薄西山”和“人命危浅,”要重读,“朝//不虑夕”要慢读。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这是最能表现“辞不就职”的理由。作者的笔下,展现的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悯孙儿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正因为此,作者才与祖母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有着深切无比的感情。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同时,作者倾述了祖母的年老多病孤单无依、祖孙相依为命的境况。在这种情况下,怎能忍心离开祖母呢?在此,“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和“区区/不能废远”应该重读。
教师:现在,我先读一遍,同学们按照刚才讲的注意听。(范读第三段)
教师:现在,大家按屏幕提示来读第三段,字词下有划线的表示重读。
(显示):(全班齐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教师:同学们读得很好,领悟能力很强。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显示第四段,讲解)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贯穿全段的是“尽节”“报养”二语。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以便后文提出先尽孝后尽忠。所以,这里“尽节、长”和“报刘、短”要重读。
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到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这诚挚恳切的感情洋溢了整篇文章,怎么能不打动人?“愿乞终养”是这篇表文陈情的目的。因此,“愿乞终养”要重读。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这里的“辛苦、非独”和“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应重读。
4、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当“陨首”“结草”以报,都是就“忠”“孝”二字而言,说得入情入理。这是表达自己对朝廷 4 忠心的句子,应重读。
5、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作者也确实有着一种实实在在的恐惧。生活在一种不被信任之中,生活在一种犯罪感中,想做一点自己要做的事情,必然会有这样的恐惧。这里“犬马怖惧”可重读。
教师:现在,我先读一遍,同学们按照刚才讲的注意听。
(范读第四段)
现在,大家按屏幕提示来读第四段,字词下有划线的表示重读。
(显示):(全班齐读)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教师:太好了,!太好了!同学们读出了文章的感情,读得很感人。可以听得出,同学们的领悟能力很强,有很高的诵读能力和水平。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把课文读熟,最好能在这两天背诵课文。
布置作业:第113页第三题。
教师:下课!
学生:起立!
教师:同学们再见!
学生:老师再见!
〖教学后记〗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培养智力,发展思维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以读为经,以悟为纬,读悟结合”的方法,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讲文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以学生为主体,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我只作向导、顾问,乃至伙伴的角色。这种设计,教与学的双方不是以老师和学生的身份出现,而是互相激发思维和情感的一个个的人。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我安排了一些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有基础知识方面的,有理解方面的,数量不是太多,但有深度,质疑问难中,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探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由我自己一人作答,而是引导学生或者鼓励学生去分析。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课堂气氛就热烈了。
在文言文学习中,朗读可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读出了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起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这堂课可以说是学生们全员全程参与。他们不仅在学,在读,在想,在说,还在实践,课堂上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兴趣,尊重他们想法,指导他们活动,使课堂成了掌握知识、交流思想,产生智慧的所在。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上,我让能独立回答问题的同学指名下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学生有了答对问题的成就感,有了选择同学回答问题的权利,心理上有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这就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第四篇:《陈情表》教学案例
《陈情表》教学案例
(2015-10-15 21:28:22)
转载标签: 陈情表 ▼
分类: 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案例
转自 何有湖的博客
设计背景:
设计思路:高中语文课标特别强调对中学生的情感培养,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语文课就是用教师自己的情感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最好平台。一封《陈情表》,篇幅不满五百字,却流传千古,作者李密也因此被后世的史官载入正史《孝友传》,成为封建时代立德立行的楷模。本教案将通过《陈情表》的教学,引导学生对于古人“至孝”行为的理解,唤醒他们对亲情的珍惜。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情节,检查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
2.通过阅读对祖孙之情的描写,具体体会“孝”这一中华美德。3.引导学生赏析李密说情的艺术以及至真至诚的说情语言。教学流程(3课时):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声激情
充满真情的课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引进我们设置的情境里,于是我在课前选择了满文军的一首《懂你》,把整个课堂引入深情的氛围,然后导入:
读《出师表》不泪下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泪下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泪下者,必不友。今天,让我们走进李密的陈情表,去体会一个孝子面对恩重如山的祖母和皇帝诏命时无奈的述说吧!
二、涵咏功夫兴味长,以读诉情
阅读能体味文本思想的多姿多彩,深化作品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我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有层次梯度地三读了,即:第一读,读正确音;第二读,读准字词轻重;第三读,把握感情。所以,上课时,我让学生伴着舒缓忧郁的节奏朗读时,他们已经把李密的感情处理得十分到位了。
三、润物无声潜人心,细节析情(课堂实录片段)
在分析文本时,好的问题设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采用的创设情境法,不单停留在对课本的文字的解说上,更注重调动学生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构筑画面,我设置的问题如下:
幻灯显示1:从第一段中,有几个数字,“六月、四岁、九岁”,这几个时期李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故?你能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李密的童年遭遇吗?
生:李密6个月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四岁母亲也嫁人了,九岁还不会走路,他的童年非常悲苦。师引导:一般小孩子13个月就会走路了,为什么李密九岁还不会走路? 生:他营养不够,缺钙。
生:他没人带,也没人教他走路。
师引导: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哪里会看到类似的小孩? 生:步行街,那些衣服破烂、全身肮脏、到处讨饭的小孩。
师引导:对,李密的童年和他们很相似,我们可以推测他还会有哪些遭遇呢? 生:受人歧视,没钱读书,没有同伴,没有玩具,性格孤僻,自卑至极…… 幻灯显示2:李密说自己险衅,有哪些句子可以抒发他命运悲苦的情怀呢? 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和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师引导:为什么李密会“晚有儿息”呢? 生:家里穷,没有人愿意嫁给他。师:是一般的穷吗?古代穷人可多了。
生:穷得看不到希望,家里人都快死光了,感觉这种家庭快灭绝了!
师引导:那么李密结婚后呢,他应该不再孤单,为何还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生:莫非他的妻子不是他的真爱,不能理解他。
生:那么穷,有人愿意嫁给他,在古代门当户对的观念下,估计这个妻子自身条件也不太好,所以李密觉得不幸福!幻灯显示3:第二段中,李密历任了哪些官?他为何在最重要的升职前推脱呢?说说他的“狼狈”在哪里? 生:做了秀才,到郎中,要升到东宫冼马。
师引导:能为太子冼马,这是多么荣耀的官职。哪些词可以看出这个皇帝对李密的看重? 生:切峻、逼迫、急于星火。
师引导:越是急,李密越是推时间,他的苦衷是什么? 生:刘病日笃,没有几天光景了。
师引导:课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刘的病情严重?
生:“朝不虑夕”,早上活着,还不知道能熬得过晚上吗。
幻灯显示4:第四段中,李密欲说服皇帝的胜算筹码在哪里?他是如何巧妙述说使皇帝打消怀疑他是亡国践俘的顾虑呢? 生:圣朝以孝治天下。
师引导:他称本朝为圣朝,而称前朝为什么?
生:伪朝。这样能讨好皇帝,打消怀疑他是亡国践俘的顾虑。师引导:还用了哪些句子来打消?
生:亡国践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幻灯显示5:李密最后还是选择了留在祖母身边,他用了怎样的说理艺术去感化皇帝的呢? 生:他用了重复述说他与祖母的感情。
师引导: 重复几层,各表明什么意思?层次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三层,第一层述说与祖母的关系是相依为命,二人不可或缺;第二层用两人的年龄告诉皇上祖母光景不长,在人生70古来稀的社会,96岁已是极寿了;第三层以乌鸦反哺例子,动物尚能知孝,久病床前怎能无孝子。三层之间呈递进关系,层层剖析,多次强调。
师引导:在去与不去之间,你听到了李密内心怎样的挣扎? 生:去吧,圣旨催得急,去吗?祖母的汤药谁人侍奉?
生:去吧,为了光宗耀祖,为了优越的俸禄,去吗?祖母又咳嗽了。生:去吧,前途要紧,能去吗?祖母已经96岁,我不能没有她!
一层层的铺设,引导学生一层层的思考,让他们理解李密平淡的文字后面唱出的深沉的孝之歌。全班顿时一片寂静,大家陷入对李密的同情之中,也理解了作者文字背后更深沉的东西。自我反思:
1.《语文新课程》强调“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所谓人文性,不仅落脚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上,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主体——学生的人格塑造上。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本文打破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只停留在字词的讲授上,课前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解决了文言字词的障碍,教师把课堂的时间花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情感的体会和把握上,使得整节课充满生命力,充满探究与思考。教案设计非常实在,紧扣文本;很有思路,引导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2.本课试图通过教学,唤起学生对亲情的感受,设置情境,让学生挖掘到文字背后的泪水。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本节课在教师的成功引导下,学生在自己构筑的画面里真情流露,整节课以孝穿情,完成既定的三维目标,也带来情感上的共鸣,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文学形象。
3.课堂设计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应该把自己平时对家人的态度拿来和李密做比较,比如“当妈妈生病时,你又刚好遇到升学考试,那么你会怎么处理?”这一问题穿插其中,引发他们的讨论,这样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
品《陈情表》
宋朝皇族大臣赵与时的《宾退录》有言曰:“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无独有偶,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曾说过:“读《陈情表》而不动心者,其人必不孝。”时至今日,读罢此文,依然触动内心,久久难平。当然,在“礼义仁智信,忠孝节勇贤”盛行的封建社会,君主需要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来向民众传播一定的道统思想,以期达到驾驭民众、巩固统治的目的,那么该文文逢其时,千古传诵确有政治原因做支撑的一面;但当我们剥离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目的后,深潜文中,依然可以汲取不尽的言语养分,学到高妙的说话艺术。因此,《陈情表》入选各地各类的语文教材,也凸显了当前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和实用性。
笔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恰从两句对《陈情表》的评论中来。
(1)清人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说道:“(《陈情表》)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2)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说道:“(《陈情表》)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笔者认为这两种评论所下定语过于偏颇,实未理解李密当时的政治身份和特殊处境,下面笔者就从“说话的艺术性和技巧性”这一角度重新梳理本文,以兹补缀前人的评述。
众所周知,李密是前朝旧臣,晋武帝司马炎让他出来做官,目的只有一个:采取怀柔政策,博爱才美誉,笼络士人之心,减少灭吴阻力。由此可见李密在当时已经很有威望了,不然也不可能进入司马炎的法眼。史书记载:李密研究学问从不倦怠,以谯周(蜀汉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陈寿的老师)为师,门人把他比作游夏(孔子最重视的学生之一,相传是《论语》的撰稿人之一)。这样的人才如果可以入选东宫侍读,定可感召天下,以德服人。所以,以种种形势看来,李密想不仕基本是死路一条,这就成了此表非常难写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因为李密不仅要让司马炎这个逼君退位,篡权摄政的阴险毒辣之人感受到自己的孝心,更要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忠诚,这样才可能全身而退,自保于世。自古“忠孝难全”,本文却极好地解决了这一人文命题。笔者认为,这也是《陈情》高于《出师》的地方,高在心思缜密,高在说话艺术,高在不露痕迹。
本文首段述“悲”。以时间为叙述主轴,可以概括如下:童年时期,年幼丧父、母亲改嫁,祖母抚养;少年时期,行动不便、零丁孤苦,祖母耐心呵护;成年时期,无亲无仆、较晚得子,祖母尽心支持。事实是最有力的明证,唯有真实才能打动人。这一部分的叙事即为汇报,向晋武帝汇报自己的成长史,怎一个“悲”字了得?《晋书》言曰:“母何氏改醮,密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一个前半生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能活下来,除了“上天厚德”外,定有“贵人”相助,而祖母刘氏就是李密的“贵人”。她自始至终辛苦的付出终于换来了李密的长大成人,这是何等伟大的母性啊!但长期的独自劳作,一人担当累垮了比李密大五十四岁的祖母。于是接下来的一句“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让李密之悲从自身蔓延到了祖母身上。本可以在孙子成人立业后安享晚年的祖母,孰料重病附身,丧失行动能力。这对李密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于这位曾经对自己“头顶肩扛、悉心付出”的祖母,李密则以孝偿情,亲自照顾、不离左右。《晋书》记载:“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这是李密第一次表露“孝心”和“孝行”,有为下文铺垫之意,其实更是提前向晋武帝创设了一个“现在祖母已离不开我”的情景。
首段表述皆为事实,言语融情,处处显悲,渲染出了悲凉的阅读氛围,描绘出了一幅“病榻老妪、风烛残年、孙子在侧、跪奉汤药”的悲情感人的画面。美国著名演讲家卡耐基在其风靡世界的著作《有效的沟通艺术》中提到的第一条演讲法则就是“讲出属于你自己的故事,因为只有你的故事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故事,才是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才最能吸引人。”本文第一段深合此法则精髓。
讲完“己悲”,按理应该详细描述祖母的病情以及自己的难处,然后恳请晋武帝让他在家照顾老人。但作者却别开生面、宕开一笔,特写本朝无论是地方官还是圣主对自己的重视和重用。真是匠心独运、独树一帜。本段婉转地表述了自己四次拒绝做官的经过:第一次,太守逵聘他为孝廉;第二次,刺史荣聘他为秀才;第三次和第四次的聘用人都是晋武帝,而聘任的职务也十分显赫,前次为郎中(厅级官员),后次为太子洗马(前途无量),但李密是无论你是谁,给何职务,我都以一言拒绝——祖母重病,供养无主。着实执着。
第二段的结尾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我相信这是李密当时真实而真切的表述,但李密的言语技巧在本段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一句是奉承之言,接下来便是上述的四次拒绝经历。其中既从两位官员的重视角度抬出了自己的人品和实力,又把晋武帝对自己的超级信任(当太子的属官)表述出来,并剖露以死相报之心。可是心存侥幸的李密依然没有赴京任职,晋武帝一定是被他拒绝的行为激怒了,于是开始了封建帝国里有趣的逐级威逼和催促,文中一连用了“逼迫”“临门”“切峻”“诏书特下”等词语来形容。迫于形势李密也不得不“奉诏奔驰”了,这也是在为自己开脱,表明自己其实是准备赴京的,这是自己“尽忠”的心理表现。但此时祖母的病情日趋严重,李密的孝心又一次使他斗胆请示,“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这是最妙的一句。明知不可能却非要有此一说,我相信他的孝心,但我也相信这是他精心的设计,把自己的孝心和抗旨之罪并列排开,天枰的两极盛放的一边是祖母的生命一边是自己的生命。难怪莎士比亚也曾下过论证:“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还需要强调的是,李密的两难抉择是一种真实存在,上到晋武帝,中到地方官员,下到街坊邻居都应该知晓,否则李密早已欺君遭刑了。司马炎是司马懿之孙,司马昭的长子,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为西晋开国皇帝。此人阴险狡诈、城府极深,你想忽悠他,那真是嫌命太长,所以李密很清楚应该怎样说才能打动这位不好惹的皇帝。李密的说服策略从上述两段可观其大概,即老老实实说情况,真真切切显孝心,认认真真表忠心,这才有可能触动晋武帝。第三段又开始回归自我,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分四个层次。首句就给皇帝戴了高帽,“圣朝以孝治天下”,我李密乃至孝之人,圣朝将如何待我?把球踢给了皇帝。随后的“犹蒙矜育”“特为尤甚”两词,展现圣朝厚待自己,自己也将对此知情铭恩。是啊,知恩就应该图报才对,按理下文当在报恩上着墨才对。但李密说话艺术之高妙,就在“不按常理出牌”上。他随后的十句“剖露仕心”真真把晋武帝的心思看透,在本文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十句的整体心理布局是大说特说自己本意做官,这是在消除皇帝的戒心,尤其是“不矜名节”一句,真是把自己的声誉和人格都搭进去了,可谓破釜沉舟!然后是对圣朝的越级提拔和优厚待遇表示惶恐之至,理应投桃报李,即刻进京,以死尽忠。这前半部分的确塑造了一个铭恩图报、为国尽忠的的臣子形象。这一形象确是真实的,可以接受的。一点也不矫情。
但祖母的“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又让李密顾虑重重,深怕自己这一去即为祖孙永别,足留人生最大遗憾。《曾国藩·黑雨》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大臣潘祖荫的一句“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救下了这位大清国最后的顶梁柱。后来左宗棠收复我国新疆全境,这可是在当时相当于六分之一国土的山河啊!我相信李密更是以一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深深打动了晋武帝的心。此句对仗工整且不必说,那其中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信念足以震撼世人。文采斐然,匠心独运啊!接着,此段结尾道出了李密的最终抉择——“不能废远”,即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硬气!这可是在对当朝皇帝说话啊!但笔者相信,这份硬气,来自于对自己说话艺术的底气和对晋武帝心理把握的自信!
前三段李密的说服思路是细数悲情——两难抉择——剖露内心,而最后一段的表述则回归谦逊和忠情。年幼丧父,母亲改嫁的李密,能够活到四十四岁,无疑祖母的付出是居功至伟的。今年九十六岁的祖母,在世之日当为不多,按照“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此祖母当属稀世珍品,放在当代也是长寿明星,于是李密讲出这一事实,顺便带出来了尽孝刘氏日短,尽忠陛下日长的对比,这一对比很实在,很客观,很有效。接着他又拿动物来做比较。乌鸦反哺、且知孝养之意,何况人乎?这两处对比,一个是时间上的,一个是种群上的,极有力度!而且下文又引出可证明自己实情的人,有前朝的也有本朝的,在舆论方面也得到支持。最后借祖母之名表示感谢,更再次为自己表忠心:生为人臣,死为鬼雄。生死之间,除祖母之外,绝对尽忠。真正的让皇帝放心。
本文至真至诚,历来为人称道,而笔者在如此真情溢满的文中,也读出了作者高妙的说话艺术和技巧,其淋漓尽致的多维凸显,委婉波折的极尽能事,真是鬼斧神工,令人折服,这正是成熟政治家的必备生存技能。难怪晋武帝也被其感动,《晋史》有载:“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古文观止》也记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看来此文的效果真是相当的好啊!
顺便再说一句,李密有两子,一为李赐,一为李兴。两子都有文采。李赐死在被推荐为秀才的那一年,李兴后为诸葛亮和羊叔子写碑文,传诵一时,为人称道。
《陈情表》:“陈情”有法
《陈情表》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是古代表章史上的奇迹。
文章一开始,李密便以“四苦”精心营造了一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一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二苦:“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三苦:“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四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四重悲苦的经历,不但揭开了作者苦难的身世,也交代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更能引发晋武帝的怜悯心理。
第二段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开头,巧妙地以恭敬之心称颂圣朝功德,顺理成章地说到地方举荐和朝廷征召,不动声色地向主题靠拢,接着笔锋一转,交代了自己“辞不就职”的尴尬境况:一方面自己“欲奉诏奔驰”;另一方面“则刘病日笃”;含蓄表达了自己“尽忠”“尽孝”难以两全的矛盾心情。这样,一个既想报皇恩又想尽孝道的进退两难而又无助茫然的忠臣贤孙形象立刻浮现在晋武帝眼前。
为了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顾虑,作者在第三段中先恭维“圣朝以孝治天下”,并赞赏新朝“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政策,表达了自己对皇恩浩荡的高度认可,接着宕开一笔,谈了自己做官的目的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不会为保全名节而“不事二主”;并且非常感激朝廷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但我的祖母已“气息奄奄,朝不虑夕”。这样一番发自肺腑的倾诉,自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人力量,“区区不能废远”的陈情目的已见分明。
有了前三段的情感铺垫,作者大胆地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通过一组年龄数据的对比表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说明“报皇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从长远着眼根本没有矛盾,并表示“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和对皇帝绝对尽忠的感情,晋武帝哪里还会拒绝呢?不仅准其所请,还特地“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至此作者终于转危为安,实现了他的陈情意图。
说理类文言文因其长于论辩与精于说理,近年来在高考文言文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考查难度较之传记类文言文等要大得多。因此,考生抓住说理类文言文的特点与解题技巧,快速掌握其主要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介绍一些方法以资借鉴。明确中心论点
文言说理文往往有一个表明作者立场的中心观点,阅读时要准确抓住文章论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说理文除有一个中心论点外,还有围绕中心论点而设的几个分论点,阅读时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理清文章的层次,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到纲举目张,从而把握文章的内容。一般从题目、开头和结尾这三处可以把握并概括出来。如《陈情表》的说理目的在于报养刘氏——“区区不能废远”。把握说理凭借
论据是用来证明作者观点的理由与根据,在文言说理文中不可或缺。阅读时,必须准确找出本文主要论据,并把论点与论据结合起来,具体分析论据是怎样为论点服务的。把握了说理凭借,方可更深入地领悟文章内容。如分析《陈情表》,就要在找出报养刘氏“区区不能废远”这个中心论点后,迅速找出文中“愿乞终养”“辞不就职”所列的论据,进而理解全文的中心论点。梳理说理逻辑
所谓说理逻辑,是指说理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掌握了论点、论据后,就要深入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进行说理逻辑论证的。如李密的《陈情表》,就应把握其独特的论证逻辑,即“情真意切,委婉诚恳”。文章就是围绕这一点层层推进说理的。这样阅读,就能将论文三要素串成一线,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体味说理艺术
文言说理文往往文、理、情兼具,高考文言文信息筛选试题在考查文章艺术技巧方面时有涉猎,因此对其说理艺术的把握也不可忽略。我们应掌握文言说理文的三大艺术特色:一是说理讲究生动形象,二是说理注意启发诱导,三是说理注重对比议论。特别要重点弄清说理文结构上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递进式等;修辞上用了比喻、对比还是排比、拟人等;论证手法上是比喻论证,还是对比论证等;语言上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独创性,还是具有哲理性、深刻性、凝练性等。只有掌握了这些艺术技巧及其基本作用,阅读时,才会思路清晰。
试析《陈情表》的陈情策略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邓艾、钟会等伐蜀,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新成立的司马氏政权为笼络民心,征蜀汉旧臣入朝做官。李密在蜀汉以至孝闻名于世,且为人刚正,颇有文名。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像李密这种孝子贤孙,当然是首选。朝廷征召李密,这可给他出了一个难题,因为含辛茹苦将自己一手带大的祖母年事已高,卧病在床,急需照顾。李密希望供养祖母以尽孝道,但对于朝廷的征召,又不能置之不理。司马氏政权是夺取曹魏政权而得来,在道义上是不正当的,为当时士林所不齿。统治者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因此特别看重士人对朝廷的态度,曾杀害许多不愿与司马氏集团合作的士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于262年被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杀害。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面对一个特殊的人物,提出这样一个敏感的要求。李密想达到目的,但又不激怒朝廷,以免招来杀身之祸。故对于如何写这样一封表文。着实费尽心思。《陈情表》的陈情策略,是课文学习的重点,我们要透过语言文字去探究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图,学会综合运用现代的文体知识去领悟古代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从语言的认知进入到写作艺术的鉴赏。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我认为李密采取了以下四个策略:
一、以悲惨身世感人
文章开头李密便陈述苦情,讲述自己的悲惨身世:刚生下六个月,父亲死去;四岁时,母亲被迫改嫁;自幼体弱多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家门人丁不旺,孤苦无依,全赖祖母抚养长大。真可谓祸不单行,这样的身世,岂一个“惨”字了得。尤其读至“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时,令读者无不动容。可以说文章开篇便定下了哀婉真挚的感情基调。
二、以谦卑自贬敬人
在封建专制社会,皇权威加海内,“普天之下,莫非王臣”,臣民十分渺小,微不足道。李密是蜀汉旧臣,陈情的对象为当今皇帝。提出的要求又有违旨之嫌。因此,李密在行文时处处小心谨慎,一味谦卑自贬,以示对朝廷的敬畏。这种谦卑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满口称臣。全文共用二十七个“臣”字,除“前太守臣逵”、“后刺史臣荣”两处的“臣”字外,其余全是自指。李密左一个“臣”右一个“臣”,其用意在于表明:虽然我是蜀汉旧臣,但对朝廷是臣服的。毫无不满反抗之意。二是多用谦辞。李密在文章中不时向皇帝表明自己是一个身分卑微低贱之人,如“猥以微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他把自己的请求说成“微志”。以“犬马”自比,对朝廷怀着像犬马一样恐惧的心情。为讨好司马炎,他甚至称蜀汉为“伪朝”。蜀汉是李密的祖国,他竟将祖国称做“伪朝”,那等于说蜀汉四十多年的存在是非法的,这当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李密一方面谦卑自贬,另一方面又极力恭维朝廷,称晋朝为“圣朝”,说国家政治清明,自己“沐浴清化”。李密这样说,无非是向司马炎表态:我对朝廷是臣服的。
三、以委婉说理服人
朝廷四次征召,李密四次拒绝,如果换作其他人,早就被杀了。不管将自己的身世说得如何悲惨,语言上如何谦卑,若不能给司马炎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其后果可想而知,想必李密对嵇康之死也记忆犹新。故李密在陈述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后,接着便集中笔墨对自己的行为和请求作出解释:首先,我在蜀汉曾经做官,很想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但国破之后,就断了仕进的希望。如今有机会重入仕途,正是求之不得。其次,我“辞不赴命”不是为了矜名节,我很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这一点解释尤其必要。李密是亡国旧臣,却多次拒绝朝廷征召,于司马炎看来李密是在张扬一种忠于祖国的气节,或是表示对朝廷不满。李密这种举动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因此必须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猜疑。第三,我“辞不就职”实在有我的苦衷:祖母年迈,危在旦夕,急需照顾,且自己由祖母一手带大,很想报答祖母的恩情。所以我请求先尽孝,再尽忠。我风华正茂,感恩报国,来日方长;祖母已如同风中残烛,生命之火随时可能熄灭,尽孝时间越来越短。况且晋朝倡导“以孝治天下”的策略,我现在供养祖母,是以实际行动响应朝廷的号召,为天下人做表率。这番话逻辑严密,合情合理,且提出两全的解决办法。读到这里,晋武帝心里也许在想,你李密把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如果我还不批准你的请求,那我这个做皇帝的也太不近人情了。
四、以感情真挚动人
“情”是全文的核心与基石。作者将真情贯注于字里行间,融情于叙事说理中。从全文内容来看,文章的情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陈苦情、述孝情、表忠情。文章开篇便向司马炎陈诉自己的悲惨身世,情感的外在指向是为了打动司马炎,内在指向是为下文述孝情张本。李密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述了祖母生命垂危及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情形,最后用“乌鸦反哺”的典故将孝情推向高潮。在陈诉孝情时,却不能落下忠心不表,以免给司马炎造成眼里只有祖母没有皇帝的印象。故李密对司马炎满口称臣,并表示对朝廷的“宠命优渥,过蒙拔擢”充满感激,结尾以“结草报恩”的典故结束了对晋武帝忠心的表白。无论是陈苦情,还是述孝情、表忠情,都写得情真意切,发自肺腑。
以上四个陈情策略中,自述悲惨身世、谦卑自贬、委婉说理,都统一在“感情真挚”这一策略之下。“感情真挚”贯穿于前三个策略,是本文陈情策略的核心与灵魂,因为前三个策略是否有效、全文能否打动司马炎。主要决定于感情是否真挚。本文的陈情艺术向来为人称道,“按令伯之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况当时之君乎!”(宋·真德秀《文章正宗》)这四个策略的成功运用,赢得了晋武帝的同情、怜悯和理解。最终他收回成命,准许了李密的请求。
第五篇:《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梳理课文,积累文言词句。2 品味文本语言,感悟至爱亲情。教学过程 1 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若仍不能解决,从文中划出,待课上教师解答。(2)把重点实词、常用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2 导入。
大屏幕展示:苏轼曾说过:读《 》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 》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 》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学生填空。
明确:出师表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展一问:这句话说明了三篇文章的主题情感各是什么? 明确:忠君 孝顺 友爱
导入一问:为什么读《陈情表》不下泪,其人不孝呢?这篇课文为什么会如此打动人?我们来学习《陈情表》。3 梳理词句。
(1)针对课前预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2)利用投影仪投影一位学生整理的情况,其他同学作补充。4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断句。②教师示范朗读。③学生配乐朗读。
(2)一句话概括:是谁陈情? 向谁陈情? 陈什么情?
明确:李密向晋武帝上表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终养祖母的衷情。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密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欲征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辞不应征。
李密作《陈情表》时,正处在改朝换代的非常时期,蜀魏两国旧臣中不少人为了保全名节不愿同司马氏合作,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就是例子阮籍整天饮酒作乐,不问政事,常常醉醺醺的,曲折地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嵇康则公开表示不合作,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最终被司马集团所杀。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兆蜀汉旧臣李密到洛阳任职。6 语言艺术赏析。
在对作者的介绍中有这样一句话“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辞不应征。”也就是说作者所说的孝情只不过是一个借口,那这个李密的语言艺术何其高超,竟使得晋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并且“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能打动晋武帝的地方,并阐述理由。明确:
一、祖母舐犊之情和我奉养祖母之情(第一段)
二、陛下的知遇之恩和我的两难境地(第二段)
三、晋国的治国思想和我尽孝行为的一致(第三段)
四、表明忠心,打消对方疑虑(第三段)
五、先尽孝后尽忠的解决办法(第四段)
六、态度谦恭,言辞恳切,语气委婉。(全文)7 文本细节赏析。
如果没有真感情,只是靠语言文字的技巧来打动对方是很难的。鲁迅先生说过:“能憎能爱才能文。”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也说:“情为文之经。”只有注入感情,文章才能打动人,才能以流传。你认为《陈情表》是李密的真情流露吗?他流露出了哪些真情?
(1)概括有哪些真情。明确:至孝之情 至忠之情 两难之情(2)体会孝情。①至孝之情体现在哪里?
明确:文中第一段和第三段中的部分语句(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这两部分描写虽语言简洁,但却给我们勾勒出了两幅图:祖母抚孤图和孙儿尽孝图。对于这两幅图作者用了大写意的手法,并没有精描细刻,留给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选择其中的一幅,细细描绘出来。(字数不少于200字)
写完展示交流。
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部分。(3)体会忠情。①找出相关部分。
明确:第二段(逮奉圣朝……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和第三段(且臣少仕伪朝……有所希冀。)
②将相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③提问:你认为这份感情是真的吗?
明确:这句话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真的,但是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经历上来说,也可能是为了使晋武帝放过自己。
(4)体会两难之情 ①找出相关部分。
明确:第二段(臣具以表闻……实为狼狈。)
②写作训练:或模拟皇帝写诏书上的话,或模拟郡县写逼迫的话,或模拟州司写催促的话。8 深层探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有人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明确:李密反复强调孝亲是出自真情。1.李密所说句句属实,奉养祖母无人可替。古人认为“孝”有二层含义:孝养和孝敬。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只“养”不“敬”,不算“孝”。所以李密肯请
晋武帝准其终养刘氏,确非“不愿出仕”的假托之词,诚为骨子中的“孝情”。2.《古文观止》评价此文“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假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出自真情之语才可以打动别人。
他也确实是不愿出仕。1.他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认为汉主刘禅是个“可次齐桓”的人物,对于蜀灭汉心中不服。2.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今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
总而言之,对祖母尽孝是他拒绝晋武帝最根本的因素,绝不是借口。9 结束语。
《陈情表》以动人之笔述动人之情。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关注的往往是友情,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容易忽略的常常是孝情。读了李密的《亲情表》我们感动,我们自责,然后我们应该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我们最真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