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沟》课例研究

时间:2019-05-12 17:4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葡萄沟》课例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葡萄沟》课例研究》。

第一篇:《葡萄沟》课例研究

以生为本 共品葡萄

——二下《葡萄沟》课例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葡萄沟》一文介绍了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内容:

一、葡萄沟盛产水果。那里不仅有人们最喜爱的葡萄,还有杏子、香梨、蜜桃、沙果等(第一自然段);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第三自然段)。

二、葡萄沟景色美丽、独特。夏季,种在梯田里的葡萄长出了茂密的枝叶,山坡上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秋天,葡萄成熟了,五光十色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绿叶底下,十分美丽(第二自然段)。

三、葡萄沟不仅物产丰富、景色美丽,而且那里的人也特别好。淳朴的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当葡萄成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拿出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让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对那里产生喜爱之情。

新疆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既遥远又陌生,同时又充满着好奇和向往。孩子渴望了解那里,对教材中的许多地方充满了好奇,他们想知道:“葡萄沟在哪里?”;“梯田是什么样的?”;“荫房是什么样子的?”;“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诸多问题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解说就能解决的,即使是,那也必将是枯燥和无趣的。

那么,针对我班学生实际,我是如何在这方面引导他们的呢?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计。

二、教改行动

根据教学阶段目标要求,依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仍然是教学之首,然而与前不同的是,在识字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在不断巩固学生掌握生字音与形的独立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意思。

培养学生边读边思,大胆质疑的阅读习惯,应该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教学阶段,但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思考能力的不同,教师应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质疑的能力有所了解,并作出相应的帮助和引导。

(一)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教材分析和班级学生的学情进行对本班学生学习本课作出目标设定: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11个生字,会写3个字。

识字教学中,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放手,让识字能力强的学生领读、示范,教师适时点拨,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在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懂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继续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的习惯,更是至关重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朗读,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

抓住关键语句,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在情境中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这就是在本课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认1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通过朗读,感受葡萄沟的美丽与可爱。教学难点:了解葡萄干的制作过程,体会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图片、小黑板

(四)教学片段 1.初读课文,体验水果之乡。

师:朋友听了我的话,二话不说就向我介绍起葡萄沟来。

师:葡萄沟在哪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地图。教学“疆”、“鲁”、“番”。师:(课件出示第一段)谁能像我的朋友一样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读第一段)。其他小朋友找一找,葡萄沟有哪些水果?这些水果分别是什么月份出产的?

你们说,她介绍的好不好?学“蜜”。

师:谁来说一说,葡萄沟都有哪些水果出产?(杏子、香梨、蜜桃、沙果、葡萄出示水果图片)

师:它们分别是什么月份出产的?生答。(反复朗读体验葡萄沟是一个水果之乡)师:葡萄沟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是不是一个好地方?生答。师:既然葡萄沟出产那么多的水果,它为什么不叫水果沟,杏子沟、香梨沟或者蜜桃沟、沙果沟呢?(引出“人们最喜爱的是葡萄”)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到葡萄架下看一看吧!

2.深入体会,品尝葡萄

师:葡萄沟的葡萄长在哪?(山坡的梯田上)你们知道梯田长什么样子吗?(课件出示图片)介绍梯田。

师:让我们近距离地来看看这些葡萄。(课件出示葡萄图及本段第二句话)师:枝叶长什么样子?(“茂密”)什么叫“茂密”?(很多很茂盛)

师:葡萄叶长得那么多,像什么?(凉棚)要是在九十月份,你钻到这样的葡萄架下,什么感觉?(凉快)那你能不能把这股清凉带给大家呢?谁来读一读?你们感受到那一份清凉了吗?

师:这样的凉棚就只有一个吗?你从哪儿看出来不止一个?(“一个个”)这说明什么?(葡萄沟种了许许多多的葡萄)

师:透过茂密的枝叶,看到了什么?(请生个别读,找一找有哪些颜色的葡萄,划一划)师:看,这就是葡萄沟的葡萄。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这些葡萄的颜色?(五光十色 板书)是呀,颜色那么多,可真好看。什么叫“五光十色”?(强调颜色多之外还有光泽度)这样的葡萄你们喜欢吗?美美的读一读。

师:陈老师看了这样的葡萄后,也忍不住想要尝一尝了,你们想尝么?(再读体会)师:葡萄沟的葡萄五光十色,葡萄沟是一个好地方吗?

师:葡萄沟的葡萄除了颜色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生:很多。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一大串一大串”。师:谁能带大家体会一下“一大串一大串”很多的感觉。

3.深入了解,认识老乡

师:看,维吾尔族人民带着客人来到葡萄架下,端出来各种水果招待客人。你感觉维吾尔族老乡怎样?生:热情好客。师:从哪看出来的?生:“准会”“最甜”“吃个够”。

师:那你能来当一当维尔族老乡,招待一下这些客人吗?(读一读)。

三、教后反思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程导引的新课堂,其本质特征在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又是道德主体、审美主体。一句话,他们应当是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主体。而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离开了自主的、具体的、感性的学习活动,学生是无法获得主体地位,也不能发挥主体作用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朗读方式,自主选择作业方式,自读自悟,自己观察发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第2段时,有两个季节,我做了隐性设计,学生喜欢夏季则先学第二句,若学生喜欢先学秋季的,则先学第三四句,以此作为课堂调节手段去调适和引导学生的主体行为。

(二)创设情境,角色表演

一般的表演活动是排演成熟后的成果展示,而课堂表演不一样,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正是课堂表演的这种动态生成,才使得它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即表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手段。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这不仅是因为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而且有角色效应的作用。当了角色,孩子就由“本角色”我——一个小学生为“他角色”——维吾尔族老乡,那种新异、好奇心,使孩子激动不已。在本节课中,学生扮演老乡来招待游客,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

(三)理念为统帅,读悟结合,达到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以新课标精神作指导,努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不让学生一开始就听范读,然后有声有色地模仿,而让他们自读自悟,并大力赞赏提出疑问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关注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关注了他们的独特感受。我特别注重读的重要性,以读代讲,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生感悟,在读中激发情感,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巧用多媒体,营造意境,突破教学重点。

这节课我巧用多媒体先演示歌曲《新疆好》和吐鲁番简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用多媒体展现了吐鲁番鲜美的瓜果,葡萄丰收时的喜悦场面和阴房中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带孩子们走进远在新疆的葡萄沟,把静态图文变为动态画面,学生较快突破了重点,理解了难点,最后播放配有动态画面和音乐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所以,巧用多媒体定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深入探究教材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五)开放课堂,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在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和方法的相互交错、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在课前请学生搜集有关于葡萄沟的资料,课内请学生提取教师提供的关于梯田、荫房的信息,课后请学生给维吾尔族老乡写写信„„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务。

第二篇:课例研究(推荐)

一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四川省大竹县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室 罗恒

作者简介:罗恒,四川省大竹县教研室中小学英语教研员,大竹县骨干教师、科技拔尖人才、优秀青年教师。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市、县人民政府奖励,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

一、案例研究背景

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让课堂焕发了生机,它可以大容量、快节奏,声影并茂。但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使用多媒体教学就像中国人过年一样,少之又少。没有多媒体的英语教学,提高课堂的效益难道我们就举步维艰吗?只要我们遵循语言的教学规律,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改革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我们也是可以为的。

本案例来自大竹县自主乐学高效课堂展示的七节研讨课(七节课均为同一教学内容;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都没有使用多媒体)。听课的有省市县英语学科专家和县内一百多名英语教师。展示内容是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下Unit2 “What should I do?” the content from 1a to 2c。其中一位授课老师是大竹县石河中学杨英老师。杨老师这一节课的整体操作模式是按:“引-学-展-评-理”的程序进行的。授课班级为六十八人,虽然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但学生主体充分发挥,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讲授式、灌输式,课堂活跃,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及分析 Step1.Lead in

1.Greetings and free talk.2.Let the students check the task each other.分析:教师与学生轻松自由的英语交谈,学生感到很轻松,为课题的引入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之间的相互检查,不仅会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让学生充当了小评论家。(其实,学生的检查有时候比老师还认真,更能启发被检查的学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初步凸显。)Step2.Study(Pre—task)Task 1: Lucy wants to buy a new guitar, but she doesn’t have enough money.What should she do? Task 2: She argued with my best friend last week.She wants to get on well with her as before.What should she do? Task 3: I was away from my family for two month.I miss my parents very much.What should I do? Task 4: I was late for school.What should I do? Group1、3 finish task 4;Group3、6 finish two tasks;the other groups finish three tasks at least.Ask students to use the letters、phrases and sentences in page11、12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as much as possible.The students in group must help with each other.说明: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师把任务写在纸上,分发到每个小组。组内非常热闹,有大声朗读的,有教同学说、读的,还有的在关着书表演的等等。

分析:问题来源于生活,但解决问题的知识来源于教材。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情景带 1

动。让学生带着任务读、带着任务学、带着任务想。学生不仅要学单词、短语,还要会运用句子结构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真可谓一箭三雕。同时为后面的展示环节奠定了基础。Step3.Show(Practice)

Group7: We finished task1.We think she can borrow some.Maybe she should buy a second hand guitar.She can also get a part-time job and have more money.She can’t even buy until she have enough money.Group1: I should say to my teacher or my parents I’m very sorry.I’ll get up early and won’t play on the way to school.I should study hard.……

说明: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基本上把教材中的短语如“call…up、on the phone、surprise sb.、out of style、stay at home、argue with”等都用上了,而且在展示完后,都有学生评价其优点和不足。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远远超过老师对学生的一个“Good.Very good.Excellent”等。

分析:展示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不仅代表自己的水平,更代表本小组的水平,所以他不得不认真去看,认真去记。尽管学生在表达的时候会出错,如二手“second hand”中间应加短线,“she have enough money”也有语法上的错误。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学生的思维。其实,学生的思维是很丰富的,放开我们的手,学生或许会飞得更高更远。

Step4.Show(Further Practice)Example: M: What’s wrong with you, Lucy?

W: My clothes are out of style.I want to buy new clothes.What should I do?

M: Well.I think you should study hard and you’ll get a good job in the future.You can buy them.W: Oh.I don’t like studying.M: Maybe you could borrow some money from your parents.W: That’s a good idea.Thank you.教师建议:围绕你生活中的问题,小组讨论,仿照例子编写对话, 然后小组展示。

说明:教室先静了三四分钟,然后小组就开题讨论了。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中一个小组是这样编写的:

A: Tomorrow is my mother’s birthday.I have enough money to buy thing for her.What should I do?

B: Maybe you should go home early after school.Don’t play outside.Help your mother do more housework.C.That’s a good idea.Thanks for you.分析:学生仿照例子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运用中学知识、强化知识。老师并没有安排学生读教材,记短语和句型,也没有将句子的结构和单词的用法。充分相信学生,学生的潜能就能得到发挥。学生经过前面两个步骤的操练运用,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并初步掌握了这节课重点。

Step5.Evaluation(Feedback)

1.Practise listening.(Finish 1a,1b,2a,2b)2.Exercises(Students design some exercises by themselves)3.Students explain the exercises.说明:教师要求学生设计选择题,翻译题,对划线部分提问和对话题,然后学生讲解和评价,教师监督。

分析:从口头操练到笔头练习,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法任务型教学。这使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深刻,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通过合作使学生对自己的发言更加自信。每一步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教师担任的角色是导演、监督者和评价者。

Step5.Straighten out students’ thinking(Summarize)1.Which letters、phrases and sentences pattern did you learn in this class? 2.How to talk about problems and give some advice? 分析:梳理所学,总结所获。静下心来,让学生说,让学生想,让学生写,这是消化的过程。要提高课堂效率,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

Step6.Homework..1.Collect your problems in your study or daily life.2.If your mother’s birthday is tomorrow, you don’t have enough money.What should you do? 分析:作业设计新颖,突破了传统的作业形式,不是简单的抄写、背诵,而是要求学 生要用英语思维,根据所学用英语完成的任务。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案例反思与启示

多媒体是一种教学手段。在没有多媒体的条件下,要提高课堂的“精彩度”,即教学效率,杨老师这节课无疑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1.2011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这句话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引导者,指方向的人;二是知识形成途径,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而不是教师的灌输。案例中,杨教师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对学生的“引和知识的构建上”,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讲解和练习上。

2.《新课标》指出,“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杨老师在step2中就采取了分层要求。可见,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在没有多媒体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更精彩。

3.课堂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设置情景,让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只有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才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案例中每一个教学步骤都贯穿了这些思想,这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一些基本理念。

4.案例中,教学全过程都体现了情景认知理论。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怀特海(White—head,A.N.)指出,呆滞的知识——仅为人脑所接受却不加以利用,或不进行检验,或没有与其他新颖的思想融为一体,当需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它们往往被证明是没有用的。杨老师这节课超越了传统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应用性、互动性。

5.教学过程贯穿“任务型教学”的理念,即让学生用语去“做事”。我们注意到,杨老师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语言前结构(已有的知识)以及兴趣等等,所设置任务的难度,角度都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任务的执行是建立在充分的操练和练习的基础上,是有着充分的准备和铺垫的。否则,任务的实施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4.在评价这一环节中,杨老师一是适当的处理了教材,主要通过听力的操练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大胆的让学生设计反馈题,充分相信学生;三是让学生来讲解反馈试题,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充满了自信,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到底获得了多少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心里才清楚。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给压力,学生才有动力。如果教师一味的霸占讲台,学生就会离你越来越远,最终你的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差。

总之,在实施新一轮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实施教学,恰当地改变课堂结构,针对学生的实际,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上巧妙构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使在没有多媒体的条件下,广大农村地区的英语课堂教学同样可以精彩起来!

联系电话:*** 4

第三篇:课例研究

应该了解的定义

1、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在今年的研修当中也有特定的含义。它首先是要求我们锁定在教学实践当中的真实问 题。然后我们开展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课例研究。三次备课是第一次备课我们在确定了研究问题之后选择一节课,然后呢是老师基于已有经验进行备课,不要寻求帮助。在备课以后,研修组老师进行备课研讨。在研讨的基础上,授课的老师开展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第二次备课之后要进行观课准备,上课。观课和上课同时进 行。在上课结束以后,根据观课的情况,研修组进行评课议课。然后在评课议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再进行第三次备课。那么整个的过程就称作“课例研究”.(就是下面的磨课计划。

研究小组确定研究问题和方向-做磨课计划表-按磨课计划表的计划就行磨课-进行讨论研究问题)红色字体是自己总结

2、什么是混合式课例研究?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项目整合下行的载体。混合式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协同研究,是基于教师现实起点,解决自身教学问题的自主研究,是借助课例研究e流程跟进教学过程的混合式研究。

第四篇: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一、课例研究——唤醒教师的主题意识

在雅典德尔斐神庙的门楣上刻着这么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英国大作家莎士比亚说过“最重要的是:成为本真的你”。任何一个教师,那怕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课例研究中执教教师通过虚心的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

二、课例研究——分享教育智慧

就执教教师而言,课例首先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呈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的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而 这一面“镜子” 让每位教师都来“照”,都用这面“ 镜子”照到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必须要学会在了解自己中畅所欲言,提出教学中的疑惑不解,每一位教师则通过细致的诊断,结合自身的经验,给出认为合理的建议。教师又会对其所给建议生成新的问题,如此问题套问题,最终提炼精华,集体的智慧得以分享。

三、课例研究——真正让教师主动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课例打磨过程中,参与的每一位教师,对组中每个成员的问题都经过了思量,揣摩,有的会在瞬间,有的则会在教学之余反思自己的教学,可以说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在课例研究中,我体会到,只要给教师一个平台,便能使其尽显其才华;给教师一个台阶,就能使其登高望远。教师的专业成长道路何其漫长,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不懈努力,收获会更多。

也谈课例研究中的问题解决策略

课例研究关注教师的亲身体验,更注重问题解决活动的价值。更多的是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习一些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除此之外,通过问题解决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广泛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我认为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策略还可以有:

1、转化

六年级下册转化策略的教学

师:回顾一下,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生1: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生2: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3:推导圆面积公式时,把圆转化成长方形。

生4: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时,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那在数的计算方面有没有运用转化策略的例子啊?

生1: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生2:计算分数除法时,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生3: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电脑演示。

师:从同学们所举的这些例子看来,转化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生:转化能帮助我们把新问题都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旧问题,更方便我们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用“转化”这样一条主线将图形与数的运算串起来,使学生感受了数学学习的脉络,体会到转化策略的实际价值。这样,当学生遇到新的数学问题时,就会自觉运用转化的思想,在头脑中检索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将新的问题变成学过的问题。

2、比较

例如,四年级(下册)“画图”策略的第二课时是运用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行程问题。教学中,学生同时运用了画图与列表的策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解决行程问题应用哪种策略比较好”,让学生在不同策略的比较中明确优化的策略。

3、替换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已知a=b+1,则a与b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数替换a,b的值,使学生明白a,b的关系找到问题答案。

以上是我的几点粗浅认识,希望得到更多的见解,从而使教学因策略而精彩深刻,学生因策略而睿智聪颖。最近来访

第五篇:葡萄沟说课专题

标题: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下册《葡萄沟》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人文科学学院2011级初等教育班的徐盼。我说课的内容为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课葡萄沟。今天我将围绕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与学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七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葡萄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是介绍我们新疆吐鲁番的一个地方 –葡萄沟,课文是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的介绍了吐鲁番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地方表现在1盛产瓜果,2景色美丽,独特3维吾尔族热情好客4生产葡萄味美,可口。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结合生活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

4、懂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难点

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结合课文说说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采用的是让学生看实物的方法来理解课文,朗读法理解课文,表演法理解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五、说学情

这是个二年级的课文,学生的个性是比较活泼的,而且他们的年龄小所以我要采用多种的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运用多种器官和参与教学活动。六说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二:认读生字

你们都会读本课的生字吗?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看你们读得怎么样?(开火车、以组来读 男女生比赛)

三、课文学习

1、你们知道葡萄沟在什么地方吗?把你们的目光转向大屏幕(拓展:吐鲁番的气候)吐鲁番在新疆中部的低洼盆地,被称为火洲,因为它离海远,夏季气候干,温度高,地形为盆地,空气不流通,热量易积聚。地势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热量不易散失。

2、自由朗读课文,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自由说)预设: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3、看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4、端出葡萄,让学生观察葡萄的外形,接着学生品尝葡萄的味道,之后读第一自然段,(自己喜欢的方式)说感悟。齐读第一段(欣赏关于葡萄的图片)

5、端出葡萄干跟新鲜的葡萄对比。那你们知道葡萄干怎么制成的吗?请在课文中找出来。葡萄干制作出来可真是辛苦呀,那有谁来给大家读读这一段?(2人读)并且评价

6、葡萄沟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夸一夸的呀?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出示要求)(1)先读第2段,数数这段共几句话。(2)想想葡萄种在哪?

(3)看看哪几句是写夏天的?哪几句是写秋天的景色呢?(4)填写夏天秋天的内容

(4)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5)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的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用哪个词可以代替?

7、我好像看到了那五光十色的葡萄,真想摘下那新鲜的葡萄痛快地吃个够。看新疆老乡来了,你猜他会让我们吃吗?如果会让我们吃,请大家用笔画出关键词(表演)

8、看最后一个自然段,那你知道为什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了吗?再读最后一段。

9、播放我们新疆好地方

四、总结全文

七、说板书

10葡萄沟

水果

多 葡萄

香甜 葡萄干

色鲜味甜 葡萄

五光十色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下载《葡萄沟》课例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葡萄沟》课例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葡萄沟》评课

    《葡萄沟》 评课稿 《葡萄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对于低年级的阅读课到底应该怎么上,一直是小语界致力探讨的一个问题。......

    葡萄沟评课稿

    《葡萄沟》评课稿今天有幸听了陈婧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可以说学到了很多。《葡萄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从整堂课看结......

    课例研究方(范文)

    课例研究方案一、指导思想 围绕“县域性教师行动研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主题,以课例为载体,以县域教研和学科教研为依托开展教师行动研修,推进研训合一,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模版)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

    课例研究作业(本站推荐)

    课题:9加几研究主题:培养学生的正确运算能力学校:仓山一附小姓名:林玲学科:数学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6—98页例1、例2。2.......

    什么是课例研究

    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不是课例。课例是一节节具体的课,课例研究是要对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进行研究,是要弄清一节课为什么这样上而不那样上。 课例研究也不是教案。教案是具......

    课例研究学习体会

    课例研究学习体会 课例研究学习体会 课例研修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了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反馈教学,共同改进教学的平台。当老师们以“课例”为载体,表达课程实施中困惑与成功,教学......

    课例研究心得

    课例研究心得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培”真的是机会难得,受益匪浅。 在这两个月的学习中,与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交流、„„我们共同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心路历程。 课例研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