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1-5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想想做做”第4-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数数以及相应的操作活动,加深对1-5各数的理解,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5以内的物体个数。
2、体会1—5的数序排列,并练习读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3、指导学生规范地进行写数。
教学重点:加深对1-5各数的认识,理解和认识这5个数。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规范地写数。教学准备:数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5各数,你能在周围找一找,有哪些东西的个数在1-5之间吗?找出来数一数并和同学说一说。
同桌之间用1-5各数分别说一句话。指名学生进行交流。
说明:生活里经常需要数数,需要把数的结果写下来。这就要认识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认数。(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练习巩固。
(1)师:有几个东西就用几来表示。那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说数字好吗?3只小鸟,5个苹果、4朵花,2瓣香蕉,1个西瓜。(2)完成第4题。① 教师读明题意。
② 让学生在小组里分别排一排准备好的卡片,并依次读一读,体会数的顺序。③ 让学生跟着教师共同完成,如果学生还是不会,教师可以媒体示范。(3)完成第5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去玩一玩,你能来数一数动物园里有几棵树,几个苹果,几只小兔子,几只小猴子,几只小鸟吗?
让学生看图数一数,说一说,充分交流后再在相应的小图下面写数。(4)完成第6题。① 教师读明题意。
② 师问:这个花瓶上应该有几朵花呀?可是这里只有几朵?还缺几朵?缺几朵就应该画上,应该再画上几朵?
③让学生独立画,不要求画的很像,只要数目对就可以了。(5)完成第7题。
1、教师黑板示范,先让学生书空练习。
2、再让学生在“日”字格里书写,不要求写的很多,要求着重写好。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数。再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呢?
四、布置作业: 练习书写1-5各数。
第二篇:认识厘米和米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2)
主备教师: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53页内容。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目的:
1、结合实际,使学生经历用米尺和铅笔、身高及桌面长度相比的活动,体会1米的实际长度,认识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1米的实际长度,认识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体会1米的实际长度,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体会1米的实际长度,正确使用长度单位。教具学具: 一米的线 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通过刚才的量,你们有什么想法? 那么该怎么办呢?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小组想办法探索。交流。
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品的长度可以用米表示?哪些物品的长度可以用厘米表示?
第三篇:第二课时 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正方体的认识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
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
(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长宽高)
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们借助手中的正方体物品来观察研究,看看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体的特征。
交流汇报。(汇报时重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预设:
①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都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 ③正方体有8个顶点。
小结:同学们从棱、面、顶点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了“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12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2)制作模型,加深认识特征
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绍你制作的正方体的特征。用剪好的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做一个正方体。
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设计意图:学完长方体后,学生已明确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知道了从哪些方面探究图形特征,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动手,学生亲身感知正方体这个立体图形。考查目标1】(3)对比观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我们都是从面、棱、顶点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4人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交流汇报后,教师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立体图形 相同点 面(个数)棱(条数)顶点(个数)
长方体 正方体
立体图形 不同点 面的形状 棱长(长度)
长方体 正方体
引导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主动探索,从而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考查目标2】 3.巩固练习
(1)第20页的做一做。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①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试一试。②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③搭一个四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余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面、棱、顶点三方面认识了正方体,有 6个面,都相等,12条棱也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课时作业
1.(1)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每个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2)正方体棱长的和是48厘米,每个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答案:(1)32分米、64平方分米(2)16厘米、16平方厘米
解析:通过对正方体面、棱特征的考察,加深理解,为后面学习表面积和体积打基础。【考查目标1、2】 2.根据所提供的条件,回答问题:
它的前面是()形,长()厘米,宽()厘米。它的右面是()形,长()厘米,宽()厘米。它的上面是()形,面积是()平方厘米。答案:略。
解析:通过“线”想“体”,再从“体”中找“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同时感受每个面与长、宽、高的关系,为表面积打基础。【考查目标1、2】
第四篇:《认识负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认识负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页例
3、例4及试一试、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简单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进一步加深对负数意义的认识。
四、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导入。
读一读,说说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30、-
5、+12、32、-
3、-
7、+15
2.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温度、海拔高度用正负数来表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好多情况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表。
(1)指名读一读表中的数据,说一说知道些什么。
(2)提问:正数表示什么?负数表示什么?
(3)从表中你还知道些什么?
2.小结。
在通常情况下,正数表示盈利,负数表示亏损。
3.指导完成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再集体校对。
三、教学例4。
1.出示例4平面图。
(1)让学生说说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
(2)提问: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100米,可能会到什么地方?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可以记作什么?
(3)小华从学校出发,沿南北方向走了1240米,可能会到什么地方?如果把向南走的1240米记作+1240米,那么,向北走了1240米可以记作什么?
(4)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2.小结。
让学生明确: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行走时方向相反的路程,确定其中一方向的米数记作正数,则与它相反方向的米数记作负数。
3.指导完成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说数轴上数的大小情况,0的左边是什么数,0的右边是什么数。
再试填方框中的数,填好后读一读,体会这些数的大小,然后思考:-2接近2,还是接近0?
4.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先让学生看表,判断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收入还是支出,再联系具体项目内容,说说各项收入和支出。
(2)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填空,再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么想的,还可以让学生再举一些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日常生活问题。
五、介绍“你知道吗”。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组织交流。通过交流,是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板书设计。认识负数
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如:一月份盈利3000元,记作:+3000 三月份亏损1800元,记作:-1800
七、教学后记。
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简单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篇:《8.1认识压强》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8.1认识压强》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肇庆市颂德学校
授课教师:王伟娟
授课班级:八(7)班
2012年4月13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知道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思考、计算,提高对压强的理解和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养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根据压强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增减压强的事例
难点: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认识压强》这节的一些知识,现在我们先回顾一下。(压力的定义,方向,作用点,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
(二)新课教学
1、从课件问题中提出压强的定义和物理意义,随后根据定义介绍压强的文字公式,在文字公式中分别把所代表的物理量用字母表示,根据公式写出相应的单位,引出压强的单位,N/m2 以及专门的符号Pa。介绍代的单位物理意义。
2、感受压强单位(Pa)的大小
我们已经知道压强的单位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那么帕到底有多大呢?我们了解一下。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为0.5Pa,芭蕾舞蹈演员单脚独立时足尖对地面的压强可达5x105Pa,推土机的履带对地面的压强约为3x104Pa,我们的物理课本平放时对桌面产生的压强约为60Pa。
3、压强公式的应用
4、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四)练习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8.1认识压强
1、压强:P
单位:Pa
3、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减少受力面积
2、(2)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
求压强
p=F/s
4、减少压强的方法:
求压力
F = p S
(1)压力不变,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减少压力
求受力面积 S=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