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注意说话的语气》教学设计
《注意说话的语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在跟别人说话时注意说话的语气,使用恰当的语气。
2.敢于在同伴面前表演,声音洪亮,语气得当。能在情境中对话。
3.明确说话时的语气要求,做到语气委婉不生硬,交流中避免使用命令的语气。
教学重点:
1.能够在跟别人说话时注意说话的语气,使用恰当的语气。
2.敢于在同伴面前表演,声音洪亮,语气得当。能在情境中对话。
教学难点:
在交际中注意说话语气,真正做到语气恰当,内容清楚。做到语气委婉不生硬,交流中避免使用命令的语气。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也能把人说跳。”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自由畅谈。
请欣赏情景剧:《小白兔的白菜》。
说一说为什么小兔不给小猪白菜,却愿意给小猴子白菜呢?
预设:
小猪说话不客气。
小猪对人使用命令的语气。
学生自由交流。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重要的交际的注意事项——注意说话的语气。
二、读一读
1.说话的时候,使用恰当的语气,能让听的人感到舒服。读句子,注意使用不同的语气,效果也会不同。
2.读课本上的话,想一想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学生自由表述。
(1)“我不是故意的。”和“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这两句话有何不同?试想一下情景,假如你不小心碰掉了同桌的书本。应该怎样说比较合适?
学生自由表述。
引导区别:第一句话强调自己不是故意的,为自己开脱。第二句话强调抱歉,向对方道歉。比较而言第二句更注重了礼貌用语的使用。效果好。
(2)“阿姨,请您让一下。”和“阿姨,请您让一下好吗?”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一样,但是第一句使用了命令的语气,第二句使用的是商量的语气,效果更好。比较而言,命令的语气不容易接受,而商量的语气更容易被接受。而且跟年龄较大的阿姨,也不适合使用命令的语气,说话要看对象,对长者,对老师等特殊身份的人说话语气要委婉。
三、练一练
出示交际要求,温馨提示:
1.注意对方的年龄和身份。
2.语言要文明,不用命令。
3.不能生硬,语气委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表述。
四、选一选
1.选择一种情况,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
(1)妈妈让我学钢琴,我想学画画。我会跟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学迟到了,老师批评了我。下课后我对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到同学洗手后忘了关水龙头,我会跟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自由交流。
选择内容,选择合作伙伴。准备开始表演。
五、演一演
1.根据提示演一演。
学生开始表演。
(1)声音洪亮,富有趣味。
(2)吐字清楚,讲普通话。
(3)表演形象,表现大方。
(4)语气恰当,效果理想。
2.做文明听众。不要打断别人的表演。
3.评委自我推荐。邀请老师同学做最佳表演奖的评委。
4.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发言。
六、评一评
1.我们的评委有明亮的眼睛和敏锐的听觉。您认为表现最好的同学请投他一票。
学生评价完成后,请说一说评选理由。
2.颁奖。请评委宣布金话筒奖的获得者,奖励小红花或者其他奖励。
七、课堂总结
语气是有声语言的最重要的表达技巧。只有掌握了丰富、贴切的语气,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不时对通话人产生正效应,从而赢得交际的成功。
第二篇:《注意说话的语气》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中学会说话大方、听话认真,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2、激发、鼓励学生有相互交流的兴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自主、交流、讨论中提高语言能力。
3、从小懂得待人和气,以礼待人,以礼服人。
4、学会用和气的语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用和气的语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学会用和气的语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语气的魅力
1、观看情境剧 小白兔收了一筐白菜,高高兴兴地往家运。在半路上,它碰到了正准备找食物的小猪。小猪看见小白兔的一筐白菜,快速跑过去,说道:“小兔子,你这么多白菜,我拿两颗中午吃。”小白兔不高兴地说:“要吃白菜自己种,我才不给你。”小猪把嘴一嘟,气呼呼地说:“不给就不给,你以为我不会自己种啊。哼!”小白兔继续把白菜推着往家走,走着走着,它看见了外出散步的小羊,小羊说:“白兔妹妹,今年你的白菜又丰收了?”小白兔说:“是呀,今年气候好,白菜有了好收成。”小羊说:“你可真能干,我也要向你学习。多种白菜。”小白兔说:“山羊哥哥,你拿两颗白菜去吃吧?”小羊说:“好啊,谢谢白兔妹妹。” 小羊抱着白兔给的白菜,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2、师:同学们,小白兔可真奇怪,小猪向它要白菜,它却不给。而山羊没有给它要白菜,它却主动送白菜给山羊。这是为什么呢?
生1:因为小白兔喜欢山羊。生2:因为山羊懂礼貌。生3:因为山羊说话客气。
3、师:对了,因为山羊说话和气,让人听着心里很舒服,就愿意将种出的白菜送给山羊。看来,说话和气是非常重要的。
4:引出课题: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
二、对比感知,谈发现
1、出示例句:(1)我不是故意的。(2)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1)阿姨,请您让一下。(2)阿姨,请您让一下好吗?
2、讨论:这两句话哪句话听着更让人舒服,在使用的时候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3、全班交流。
生1:第二句听着更让人觉得舒服。生2:第二句更容易让人同意。生3:第二句更容易让人接受。生4:第二句更容易达成愿望。
4、孩子们说得真好,那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和气说话的妙用。我们无论在与谁说话,都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能让听的人感到舒服。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1、学以致用,解决以下问题
(1)妈妈让我学钢琴,我想学画画。我会跟妈妈说……(2)上学迟到了,教师批评了我。下课后我对教师说……(3)看到同学洗手后忘了关水龙头,我会跟他说……
2、走进生活:
从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说话语气不恰当,或者说话不文明的例子,修改一下,使内容合适,并在班上交流。
四、师小结。
和气的语气确实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的问题,有时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或者产生误会时,只要我们语气和蔼,真诚对待,就能将大事化成小事,将误会解除。
五、拓展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难以解决的问题了吗?试着用和蔼的和气交流试试看。
2、你和同学之间有没解开的误会吗?试着用和气的话语和同学化解矛盾吧!
第三篇:《注意说话的语气》教学设计
《注意说话的语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与人交流时,能使用恰当的语气,表达得当有礼貌,能让听的人感到舒服。
2、与人交流时,能注意用恰当的语气说话。
3、通过情境演练,进行口语交际锻炼。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话时,使用恰当的语气,礼貌用语,让听的人感到舒服。
难点:用恰当的语气沟通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班的几位同学要给大家表演《小兔子的白菜》,同学们想看吗? 生:想!
师: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我们的小演员闪亮登场。(鼓掌,学生上台表演),师问:为什么小山羊没有得到白菜,而小猴子却得到了呢?(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如何用恰当的语气与别人交流。(板书课题:注意说话语气)
二、读读想想
1、(出示课本两组对话)同学自由读对话,小组讨论,哪一种说话方式更好?为什么?
2、分别请小组上台表演情景,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我不是故意的。(读出骄傲自大,不讲道理的语气。说这句话时语速快,语调持续上扬,音调高,音量大)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读出愧疚,带着歉意的语气。语气弱,音量较小,配合表情。)
3、交流:说说哪种语气更合适,听起来更让人感觉舒服。第二句听起来更舒服。因为第二句更有礼貌,态度诚恳,语言带有歉意。第一句粗鲁,没有礼貌,虽然也是道歉,但是给人感觉不诚恳,让人听了不舒服。
4、小结。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常常会说这几句话,那么我们自己说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能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恰当的语气表达自己,这样让别人听起来舒服,也更加愿意和你交流。
三、案例分析
1、出示案例,学生分角色读。明明:你有墨水,正好借给我。小雨:真没礼貌!明明:你到底借不借。
小雨:为什么要借给你?你自己干嘛不带来? 明明:因为我……
小雨:(显得不耐烦)别啰嗦了。明明:哼,我就知道你是个小气鬼。(结果小雨没有把墨水借给明明)
2、交流:为什么明明没有借到小雨的墨水?(学生回答)
3、假如你是明明,你会怎么向小雨开口?(学生自由发挥)
四、解决问题
我们的好朋友丽丽最近遇到了一个难题,丽丽的妈妈让丽丽学习钢琴,可是丽丽却想学画画,那么丽丽该怎么样跟妈妈说呢?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助丽丽解决这个难题吧。出示事例:妈妈让我学钢琴,我想学画画。我会跟妈妈说些什么。
1、小组讨论,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教师指名说说学生的答案,给予恰当的评价和补充。
(示例:妈妈,比起钢琴我更喜欢画画,我画画画得很好,老师经常表扬我,我想学习我喜欢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妈妈,请您允许我学习画画吧)
3、同学们自由讨论,解决剩下的两个实际问题,指名同学来说一说。
五、课堂小结 经过了我们共同的讨论,我们初步的学会了如何通过沟通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在我们沟通的过程中,请注意我们说话的语气,不要生硬,一定不要使用命令的语气说话。说话语气要恰当,懂礼貌。希望同学们都做一个懂礼貌,人人都喜欢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
商量的语气 要礼貌用语 态度要诚恳 要说清内容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的教学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礼貌的交流,会使用恰当的语气跟人沟通。所以在这节口语交际课上,我首先用一个情景剧《兔子的白菜》导入本课,让学生不会停留在课本上,而是感受到生活中这些事情经常发生,从而紧密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了一起。教学上我采用讨论谈话、表演等的方法,让学生动脑筋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类似的情况会表达会解决,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整节课,把话语权交到学生手上,让他们充分的说,充分的表达,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
第四篇: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传”“统”等11个认读字,会写“贴、街”等9个会写字。能听写课后6个词语。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1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
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识字1。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课件出示)填空:本课讲了______种传统节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拍手、齐读小儿歌。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
tiē jiē sǎo zhōu ài zhuǎn tuán râ nɑo
贴
街
扫
舟 艾
转
团
热 闹
(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4)正音,指导:“舟、转、热”为翘舌音,“扫”为平舌音,“团”是前鼻音。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如:“扫”是“扌+彐”,“转”是“车+专”,“团”是“口+才”,“热”是“执+灬”,“闹”是“门+市”,“街”是“行+圭”。
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它们:如“贴”是“站”换掉“立”加“贝”。
还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它们:“丹心一点到白头”是“舟”,“苗头不对”是“艾”。
2.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贴 街 扫 舟 艾 转 团 热 闹
学生看笔顺图,指导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2)看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
(3)教师讲解笔画名称和笔顺,扩词。
(4)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街”的中间的“圭”最后一笔是提;
“转”的第七笔是“撇折撇”,从上面一笔写下来。
“闹”里面是“市”字。
另外,“贴、扫”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6)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
(7)展示学生作业,点评优缺点。
(五)及时训练、当堂达标:
1.同学们,同学们读完儿歌,你们认识很多我国传统节日,请你们借助拼音,再读读这些词语,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些字音读准。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chuán tǒng
yuán xiāo
mǎn táng
qǐ qiǎo
传 统
元 宵
满 堂
乞 巧
niú láng
yuâ bǐng
shǎng jú
xiǎo xiàng
牛 郎
月 饼
赏 菊
小 巷
2.刚才借助拼音,大家都能够读准字音,现在,老师把它们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
传统
元宵
满堂
乞巧
牛郎
月饼
赏菊
小巷
3.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齐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传统节日。(板书:传统节日)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的是哪些传统今日的活动,人们在这些节日里做些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合作分享,反馈点拨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的活动?他们正在干什么?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
(2)过春节了,人们还干什么?[拜年、吃饺子]
2.出示第二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元宵节)
(2)人们在这个节日里在做什么?(看花灯)
还有什么主要的民俗活动?(吃元宵、放烟花、小孩子挑灯笼)
3.出示第三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清明节)
(2)老师介绍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
(3)清明节这天,少先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碑前祭扫革命烈士,这就是扫墓。
(4)除此之外,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踏青。
4.出示第四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赛龙舟、端午节]教师介绍“端午节”。
(2)端午节这天,人们除了喜欢赛龙舟,还喜欢吃什么?(吃粽子)
5.出示第五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乞巧七月七]教师介绍“七月七”,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师介绍“乞巧”:汉族岁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汉族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6.出示第六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教师介绍“中秋节”。
(2)中秋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赏月、吃月饼]
(3)同学们看图上的人都相聚在一起了,这就叫:“团圆”[相机出示词卡:团圆]
7.出示第七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重阳节)
(2)教师介绍“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四)总结提升、适当拓展。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比较熟悉的,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要想知道更多的节日,还可以找找相关的资料。
三、整体感知
(一)分层解读
第1句介绍了春节及主要民俗活动。
第2句介绍了元宵节及主要民俗活动。
第3句介绍了清明节及主要民俗活动。
第4句介绍了端午节及主要民俗活动。
第5句介绍了七月七及主要民俗活动。
第6句介绍了中秋节及主要民俗活动。
第7句介绍了重阳节及主要民俗活动。
第8句介绍了春节团圆的情景。
板书设计
识字2
传统节日
春节 → 元宵节 → 清明节
↑
重阳节
↓
↑
中秋节 ← 七月七 ← 端午节
第五篇: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千人糕》教学设计
《千人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糕、特”等16个生字,会写“能、味”能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胆推测和想象“千人糕”的含义。
4、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
难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糕、特”等16个生字,会写“能、味”能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掌握会认的生字和会写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今天,小熊过生日,爸爸请了好多小动物来给它过生日。爸爸还给它买了千人糕,来给小熊庆祝生日。咦,千人糕。什么是千人糕呢?这可把小动物们高兴坏了,它们一起围着这些千人糕,津津有味地讨论着。有的说:“这就是千人糕呀?好像没有什么不同的呀?”有的说:“千人糕的味道怎么样呢?真想尝尝。”有的说:“这为什么叫千人糕呢?”这可难坏了熊爸爸,因为它也不知道这米糕为什么叫千人糕。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2、揭示课题:6.千人糕。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
1、请孩子们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如果你还没有圈出生字,请你圈出生字。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新词。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想想:千人糕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叫千人糕呢?
2、孩子们自读课文。
3、生字宝宝我来学。
(1)通过拼音学习生字。
(2)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学习生字。
(3)通过组词的方法学习生字。
4、交流汇报。
A 蔗、汁、售是翘舌音。
B 菜、算是平舌音。
C 嘛是轻声。
D 的、应是多音字。
de()
yīng()
的 应
dí()
yìng()
5、生字宝宝可淘气了,现在它们把帽子全脱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开火车读没有拼音的生字宝宝。
三、再读课文,理解生词。
1、生字宝宝非常淘气,它们又跑到词语中间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本课的15个词语。一定也许桌子平时难道味道就是知道加工种子农具甜菜工具劳动经过
3、先开火车读一读。
4、说说文中的句子,但要尽量用上这些词语。看谁说得多?
(1)孩子想: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师:一定是什么意思呢?那这糕真的一定特别大吗?真的比桌子还大吗?
生:没有。师:那孩子为什么说它一定特别大呢?
生:因为它叫千人糕。师: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千人糕吗?
5、请孩子们找出你认为这米糕为什么叫千人糕的原因,并把相关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再读一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读后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交流。
4、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爸爸给孩子们买米糕说是千人糕。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叫千人糕,爸爸告诉孩子们,千人糕是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告诉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五、作业。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选择你喜欢的三个词语写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生字新词,开火车读。
2、用你喜欢的词语说话。
3、说说千人糕一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探究课文,了解千人糕名字的来历。
1、小组合作,任务:
(1)找出千人糕名字来历的句子,用横线勾画出来,并分角色读一读。
(2)用自己的画说一说千人糕的制作过程。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米糕又叫千人糕?
(4)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由许多人做出来的?你们能举例说一说吗?
2、分小组讨论。
3、请小组成员汇报:
生1:爸爸说:“是啊,大米是农民种的稻子加工出来的。农民种稻子需要种子、家具、肥料、水……”
生2:爸爸接着说:“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甘蔗、甜菜也要有人种。熬糖的时候,要有工具,还得有火……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生3: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说:“你想,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4、孩子们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5、师:米糕要做、包装、送货、销售,需要很多人才能完成,而做米糕所需要的材料却更复杂。那做米糕需要哪些材料呢?
生:稻子、甘蔗汁、甜菜汁。
师:那稻子、甘蔗汁、甜菜汁又需要怎样做呢?
生:种稻子需要种、肥料、家具、水……;甘蔗汁需要种出新鲜的甘蔗,再压榨成汁;甜菜汁也需要种子、阳光、水、肥料……种出甜菜,再压榨成汁。师:是啊!做一个米糕,需要这么多材料,需要这么多工序,需要这么多人合作。所以我们由衷的发出感叹:
生: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师:孩子们再读。
三、深层探究,认识千人糕的真正含义。
1、探究不同千人糕的含义。
(1)师:请孩子们看看这句赞美中的“千人糕”与前面的“千人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这个千人糕加了引号。
师:同学们真聪明,真是观察入微。那你知道为什么这里的千人糕加了引号吗?
2、文前的千人糕。
(1)请孩子们找出前面的千人糕。用波浪线画出来。
(2)读一读,说说在孩子们的心里,千人糕是什么样子的?
(3)学生汇报:
A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爸爸说。
B孩子想:这糕要好多好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4)师:从“一定”一词看出孩子们是怎么想的?千人糕真的特别大吗?真的比桌子还大吗?
(5)生汇报。
生1:从“一定”看出孩子的想法很坚定。
生2:其实千人糕就是平常吃的米糕,一点也不大。
师:这里的千人糕是什么意思?生:这里的千人糕指的就是这普通的米糕。
3、回文尾领悟。
(1)师:那文末加引号的千人糕又指的是什么呢?师引导学生说一说。
(2)生1:是千人糕的制作过程。
生2:是说千人糕是很多很多人制作的。
(3)师小结。文前没加引号的千人糕是指一般的米糕,而文尾加了引号的千人糕是指经过很多很多人制作出来的千人糕。是成千上万劳动人民的成果。
四、拓展升华。
1、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是由很多很多人制作的?举例说一说。
2、学生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五、思想教育。
1、千人糕是由这么多人做出来的,你想对这些劳动人民说些什么?
2、你应该怎么做?
3、引导学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勤俭节约,做到不浪费一点粮食。
六、总结全文。
七、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