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家具发展史
第四节 外国现代家具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现代家具
(一)曲木家具
托耐特(1796~1871)生于莱茵河畔伯帕特的工匠之家,1842年6月,托耐特的“用化学、机械法弯曲木技术”在维也纳获取了专利。1852年,托耐特经过研究以后发明了加金属带使中性层外移的曲木方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些原理现在仍用在很多曲木机上,并将其称为“托耐特法”。从1895年开始生产的14号椅子(也称维也纳椅),是托耐特家具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到1903年已累计生产5000万件,目前仍在继续生产。1860年开始生产的7027号曲木摇椅,生产期年产量达10万件以上。这种椅子打破了千百年来椅子设计原则,将“动”的观念融合到作品中。
(二)手工艺运动
手工艺运动主要是英国的艺术运动,1888年由莫里斯(1834~1896)倡导。这一运动的基本思想在于改革过去的装饰艺术,并以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的廉价产品来满足人民的需要,因而它标志着家具从古典装饰走向工业设计的第一步。
(三)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1895年由法国兴起,1905年结束。新艺术运动是以装饰为重点的个人浪漫主义艺术,它以表现自然形态的美作为自己的装饰风格,从而使家具像生物一样也富于活力。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海格尤马特和比利时的饭·德·菲尔德等。他们的作品虽然有些过于罗曼蒂克,而且因不适于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最终被淘汰,但他们使人们懂得应当从对古典的模仿中解放出来,这是欧洲古典主义艺术传统向现代主义运动的过渡阶段。
(四)德意志制造联盟
德意志制造联盟是一个由德国建筑师穆特修斯倡议的,与1907年10月在慕尼黑成立的协会,成员包括艺术家、设计师、评论家和制造厂商等。穆特修斯曾经到过伦敦,因而受到莫里斯公司及“手工艺运动”的深刻影响。他主张“协会的目标在于创造性地把艺术、工艺和工业化结合在一起,并以此来扩大其在工业化生产中的作用”。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实践活动在欧洲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并导致了1910年奥地利工作联盟、1913年瑞士制造联盟和1915年英国工业设计协会的先后成立。德意志制造联盟曾于1937年被纳粹分子关闭,1947年从新恢复活动。
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现代家具
(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艺术运动及学派
1、风格派
1917年在荷兰的莱顿组成的一个有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为主要成员的集团,将画家蒙德里安和万杜埃士堡在绘画中创造的具有全新、自由的风格,空间几何构图应用于建筑、室内和家具设计中,并以集团的创始人万杜埃士堡主编的美术理论期刊《风格》作为自己学派的名称。风格派接受了立体主义的新论点,主张采用纯净的立方体、几何形及垂直或水平面来塑造形象,色彩则选用红、黄、蓝等几种原色。1918年里特维尔德加入这一运动,并设计了其代表作——红蓝椅。
2、国际新建筑会议
1928年在瑞士洛桑市附近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新建筑会议(C.I.A.M)。1928~1956年,国际新建筑会议共召开了10次,参加会议的建筑师有柯布西耶、阿尔托、格罗皮乌斯、布劳耶和里特维尔德等。
会议的目标是为反抗学院派势力而斗争,讨论科技对建筑的影响、城市规模及培训青年一代等问题,为现代建筑确定了方向,并发表了宣言。
3、包豪斯
包豪斯是德国一所设计学校的简称,是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它的前身是魏玛艺术学院的魏玛工艺学校,由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改组后成立。该校创造了一整套新的用新技术最经济地解决家具新功能的教学和创作方法。包豪斯的设计特点是注重功能和转向工业化生产,并致力于形式、材料和工艺技术的统一。包豪斯的学派代表作是西斯卡椅、布劳耶椅和S34椅。
(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著名设计师及作品
1、阿尔瓦·阿尔托(1898~1976年,芬兰)
1925年阿尔托从浩二星级赫尔辛基大学建筑系毕业,1923年开办了事务所,1929年设计了他的第一件层积胶合板椅子,不过最初还带有木框的层积弯木椅。1930年他创建了阿泰克公司,专门生产他自己设计的家具、灯具和其它日用品。1940年任美国麻省建筑学院教授。
2、密斯·凡德罗(1886~1969,德国)
密斯15岁就离开了学校当了描图员。1908年他在贝伦斯事务所担任设计师。1926年他被任命为德意志制造联盟副理事,同年设计了悬挑式钢管椅。1929年他受邀设计巴塞罗那博览会中的德国馆,著名的巴塞罗那椅由此诞生。1937年移居美国并于1944年加入美国国籍。
3、格罗皮乌斯(1883~1969,德国)
格罗皮乌斯1919年任包豪斯学院院长,1937年移居美国,任哈弗大学建筑系主任。
4、勒·柯布西耶(1887~1965,瑞士)
柯布西耶1920年创办了《新精神》,早年他在法国的一所艺术学院学习。1929年他同贝里昂·夏洛蒂合作,为秋季沙龙设计了一套公寓的内部陈设,其中包括椅桌和标准化柜类组合家具,1930年入法国国籍。1942~1948年,他完成了著名的模数制研究工作。他设计了钢管沙发。
5、布鲁诺·马特松(1907~1988,瑞典)
马特松1907年出生在瑞典的一个木工家庭,长大后继承父业,成为瑞典有名的家具设计和室内设计师。马特松对家具的工艺结构极感兴趣,经过研究他成功的设计了一批层积木弯曲成型的椅类家具。他的作品在1940~1950年的瑞典家具业中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
6、马塞尔·布劳耶(1902~1981年,匈牙利)
布劳耶1922年进入在魏玛的包豪斯学院学习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1925年成为学院制作车间的主任。他为学院设计家具,此间完成了著名的钢管椅——瓦西里椅。1933年移居美国,1946年起在纽约开办了自己的事务所,开始研究家具。
7、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1888~1964年,荷兰)
里特维尔德是木工出身,建筑和家具设计是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的。1918年他设计并制作了红蓝椅,椅漆成红、黄、蓝、黑几种原色,被认为是运用和阐明风格派理论的代表作。1919年加入风格派,并一直探索设计能大规模生产的廉价家具。1928年他参加了首届国际新建筑会议。1933年设计了板状的Z字形椅。
三、北欧现代家具
北欧四国即丹麦、瑞典、芬兰和挪威,这些国家的生活方式基本相同,其家具敦实而舒适,且对住宅及室内用品设计极为重视。世代相传的手工艺技术和较高的审美水准,使设计师、工匠和家具公司之间有着紧密合作,他们重视整体效果与局部细节,由此产生了风靡全球的北欧设计风格。
(一)丹麦现代家具的发展
丹麦家具设计传统可追溯到450年前。1554年一些家具师创建了哥本哈根家具协会,1777年皇家家具杂志创刊。1770年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创建家具设计学校,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系统培养家具设计师的学校。
1、凯拉·克林特(1888~1954年)克林特是丹麦家具设计的大师和奠基人。早年学习建筑,年轻时为美术馆制作家具,此后专心从事家具设计。他在家具设计上强调木材的质感,把保持天然美作为一种追求。他认为“将材料的特性发挥到最大限度,是任何完美设计的第一原则”。从人体工学、人的心理和家具的功能这三个方面的角度对家具进行研究,他的设计思想影响了北欧四国家具的发展。1924年他在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创办了新家具专业课,形成了他的家具设计理论,培养了大批设计人才,形成了克林特学派。
2、阿尔内·雅各布森(1902~1971年)
雅各布森是克林特的学生,1927年毕业于哥本哈根皇家美术学院,是使丹麦家具走向世界的国际家具设计大师。他的家具采用了现代新型材料——发泡聚苯乙烯作壳体,其代表作有蛋形椅、天鹅椅、蚁形椅等。
3、汉斯·J·瓦格纳(1914~1989年)
瓦格纳的家具是丹麦家具走向成熟的标志。17岁学木工,后来进入工艺美校,之后留校任教,1948年自办工厂,成为独立家具设计师。他的动手能力与设计能力同样不俗,材料应用、加工手段和结构造型方面堪称一流高手。在椅子设计上瓦格纳对全人类有着突出的贡献,他的作品连获金奖,并为七个国家博物馆收藏。他对中国明清家具极为欣赏,并以此为原形,设计了不少新的椅子造型。
4、芬恩·尤尔(1919~1989年)
尤尔是克林特的学生。他的设计作品简洁,充满雕塑感,与家具制作师沃登合作,一生获得28次国内外大奖,有些作品成为纽约现代艺术馆的永久展品。
5、博格·莫根森(1914~1972年)
莫根森是克林特的学生,是功能主义设计大师。他注重木材质感,精巧灵活的结构和富于感性的造型,设计与工业机械化紧密结合。
6、汉森公司——丹麦较大规模的家具工厂
汉森公司由弗里茨·汉森创办。丹麦家具设计能享誉全球,应归功于一批热衷于精美设计和擅长使用有才干的设计师的家具制造商,汉森公司的代表性公司之一。早期以木制天花板和钢木轻便椅见长,后来试验用托耐特工艺制弯曲木椅子。1950年小汉森设计出全新结构,汉森椅和安乐椅。
传统创新的精神是丹麦家具设计风格处于领先地位的特征。汉森和瓦格纳一样,一椅子设计扬名天下,但他们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分别代表着“北欧风格”中两种不典型的设计流派。
(二)芬兰现代家具的发展
1、阿尔瓦·阿尔托(1898~1976年)
阿尔托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著名设计师(前文已作介绍),也是芬兰现代建筑和家具设计大师。阿尔托的作品,1928年获帕米欧疗养院设计竞赛一等奖,1930年他公开开在全国设计展展示了他设计的堆叠座椅和可折叠沙发床等。受从层压木制滑雪板的启发,阿尔托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探索。阿尔托把家具看成是“建筑的附件”,他的作品以其强烈的个性影像了芬兰一代设计师。
2、约里欧·库卡波罗(1933年至今)
库卡波罗开创了广泛使用钢、胶合板及合成塑料的新型现代设计。曾获众多的国际国内设计大奖,33岁获龙宁设计奖。1958年毕业于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1959年建立个人设计事务所。1974返回母校任校长,同时任室内设计教授。库卡波罗曾说:“座椅也应当尽量如人体一样柔美,应是人体的反射镜”。
(三)瑞典现代家具的发展
1、卡尔·马尔姆斯滕(1888~1972年)
马尔姆斯滕终身致力于手工艺及民间艺术的开发和研究,集教师、学者、艺术家和哲人于一身,在他的影响下,瑞典形成了注重造型和精湛做工的家具设计路线。马尔姆斯滕被称为瑞典现代家具之父。他极力倡导在瑞典成立手工艺及民间艺术学院,为艺术家和工匠的结合提供了一种创作气氛。
2、古恩纳·阿斯普隆德
古恩纳是一名建筑师,1930年为瑞典生活用品展览会设计了富丽堂皇的钢与玻璃结构的展览大厅,对年轻的设计师产生了强烈影响。他设计的优美家具也誉满瑞典。
3、布鲁诺·马特松(1907~1988年)
马特松出身于木工世家,从未受过正规教育,但非常聪明好学。16岁开始学习家具制作技术,经过10年不懈的努力,成为本领超绝的技师.他利用胶合板弯曲技术,设计了外形柔美、坐着舒适的椅子,成为瑞典乃至北欧家具的经典。他受国际式和功能主义的影响,从研究人体结构和姿势与家具的关系着手,全身心投入到椅子的设计去。他的设计原则是“技术的开发与形式相结合,遵循功能主义的设计原理”。从1968年起,他设计了许多金属家具,20世纪80年代又在铝合金、朔料等材料方面进行的新的探索。
(四)挪威现代家具的发展
奥斯陆国立工艺美术学校,在挪威家具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56年毕业于该校的阿达尔便是当今挪威家具界的权威人士,他为挪威家具奠定了国际地位并保持向上发展的势头。挪威家具业的竞争意识,归功于设计师在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方面的不懈努力,并不断推出新设计,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北欧国家不断有精美的家具涌现,并为全世界所钟爱的产品,并经久不衰,北欧国家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家具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代家具
(一)美国现代家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优秀的欧洲建筑师和设计师来到美国,这无疑对美国的现代设计是一个重大的促进,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思想火花,在美国形成了燎原之势,这对于推动美国现代家具的发展,使美国家具走向世界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克兰布鲁克学院
1923年出生于芬兰的建筑师埃列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 1873~1950年)来到美国,并在底特律市郊创办了克兰布鲁可(Cranbrook)艺术学院,创建了极具包豪斯特点又有美国风格的新艺术设计体系,成为美国现代工业设计的摇篮。一些美国最有才华的青年设计师如伊姆斯、小沙里宁、贝尔托亚等都来自该学院,并成为美国工业设计界的中坚力量。
2、纽约现代艺术馆
成立于1929年,与一些企业联手合作、共同推进现代设计事业,特别是米勒公司和诺尔公司。它们将优秀设计师的作品和新生产技术结合在一起,投入批量生产和销售,创造出许多有影响的家具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伊姆斯和小沙里宁。从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宣传现代设计,收藏现代家具设计经典作品,并举办设计竞赛和各种展览来推动现代设计在美国的发展。如伊姆斯和小沙里宁共同设计的三维成型模压壳体椅就曾获得1940年的大奖。
3、查尔斯·伊姆斯
查尔斯·伊姆斯(Charles Eames,1907~1978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位天才设计师。设计了层压椅、钢丝椅、DAR壳体椅、金属脚椅的一系列家具,将一流的设计观念运用到材料、技术和创新的造型之中。他受过建筑学教育,精通家具设计、平面设计、电影制作、摄影和教育,多才多艺,充满创造力和灵感
4、埃罗·沙里宁
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1910~1961年,埃列尔·沙里宁之子,又称小沙里宁)系列柱脚椅,将椅脚与坐面形成统一而完美的整体造型。他能出色的完成从大型建筑到细致精巧的家具的各种设计工作,永远保持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注重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而这些都被他称为“新时代的新精神”。
5、诺尔家具公司
汉斯·诺尔(1914~1955年)是美国著名诺尔家具公司的创始人,出生于德国家具制造商之家,与包豪斯学校有密切的来往,制作包豪斯设计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诺尔来到美国,1939年在纽约设立诺尔家具公司,以大规模机械生产的现代经营意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具制造公司。
诺尔家具公司以优质的设计使顾客产生信任感,并对设计师给予充分信任,支持他们的创造,鼓励创新,不断开拓新产品,使诺尔公司保持了国际一流家具公司的地位。
6、米勒公司
米勒公司是美国与诺尔家具公司齐名的家具公司,成立于加州,公司创始人为米勒先生。米勒公司最初主要生产传统家具,1931年著名设计师罗德加盟米勒公司,开始现代家具的设计和制造。
20世纪40年代开始大批量生产伊姆斯的做作品,将优秀的设计转移到生产,花费了很大精力研究家具设计与制造的前沿技术难题,如胶合板的三维成型、朔料的应用、金属条自动点焊技术等,以设计与技术开发为先导,开拓了广阔的市场。
1964年,著名设计师乔治·尼尔森又加盟米勒公司,成为公司新骨干,生产出一批家具杰作,如著名的椰子椅、药蜀葵大沙发等。1959年,尼尔森研制出组合家具,开创了板式组合家具的先河。
米勒公司不仅大量挖掘设计人才,而且还不惜重金购买优秀设计作品的生存权,如设计师潘顿、诺格什、查德威尔、派尔等的设计作品。
(二)意大利现代家具
意大利现代家具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大企业、小作坊和设计师密切协作的基础之上的,它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意大利的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以一流的设计和一流的质量而享誉世界,并形成了以米兰和都灵为首的世界家具设计与制造中心,每年举办的米兰国际家具博览会吸引力全球的家具企业和设计师云集米兰,成为家具业的奥林匹克竞技大会。
1、金圆规奖
为了鼓励扶持优秀的工业设计,米兰著名的拉里纳百货公司决定设立金圆规奖。1945年9月,第一届金圆规奖揭幕,著名设计大师吉奥·庞帝设计的轻体椅获大奖,被誉为意大利现代家具的经典作品。金圆规奖为促进设计师与生产者的结合,工业与艺术的联姻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为意大利现代设计走向世界发挥了重大作用。
2、吉奥·庞帝(1891~1917年)
庞帝不仅是杰出的建筑师、设计师,而且还是教师和作家。他吸收了北欧家具设计的精华,为创立现代意大利设计风格,使意大利进入世界一流设计大国起到了先驱者的作用。1928年他创办的《Domus》杂志是世界上至今为止最好的专业设计杂志之一,为培养现代设计人才和传播现代设计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
庞帝的设计追求真正的形式美,并把功能与形式美结合在一起,在造型上偏重于有动感的线条和不对称的形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现人类情感的造型形式和哲理精神。
3、卡西纳家具公司
卡西纳家具公司是引导意大利现代家具设计和生产潮流的重要中心。这个公司以“设计引导生产”,有著名设计师负责,如科隆博、曼彻劳蒂、思卡尔帕夫妇、马季斯特雷特、奥伦蒂和博内特等一批当代意大利才华横溢的家具设计师,发展了具有魔力般魅力的“意大利线条”的独特风格的家具设计,引导了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家具设计的潮流,从而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家具中心——米兰家具设计与制造中心。
“不跟随时尚,而是创造时尚”是意大利家具设计的理念。意大利家具的成功经验是因为它开发出了一套融合全部生产环节(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市场、营销和展览)的现代家具工业化系统,并且特别重视设计创新,领导世界家具设计与消费的新潮流,是意大利这个小国家成为全球家具设计与制造的强国。1997年,意大利家具工业总产值达150亿美元,出口额达86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一。
(三)法国现代家具
法国的家具曾有过光辉的历史,法国也曾经一度是欧洲的家具中心,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家具永载史册,对世界家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北欧四国和意大利、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现代工业设计方兴未艾,法国相比之下明显落伍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20世纪80年代起,法国政府官邸中的古典家具改为现代家具,以示对现代设计的重视和鼓励。同时,扶持现代设计教育,举办设计竞赛。至80年代中期,法国的现代设计已逐渐赶上国际先进行列。
1987年巴黎国际家具展上,展示了法国新一代设计师的家具作品,一批现代家具设计师脱颖而出,如斯塔克、佩里昂、穆尔格、波林等,出现了一批现代世界家具精品设计。
(四)日本现代家具
日本现代工业设计的起步,首先是从学习和借鉴欧美设计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发展初期,其工业设计从模仿欧美产品着手,进行改良设计,以求打开局面,这个时期的不少作品都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自70年代后,日本经济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工业设计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模仿到改良,从改良到创造,逐步形成了日本特色,成为世界设计大国之一。日本家具界的一批设计大师,如柳宗理、川上元美、喜多俊之、司朗仓松等,为日本家具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创造了一批世界现代家具的经典作品。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上兴起了一系列新艺术潮流,如“波普艺术”、“欧普艺术”、高技派与高情感派、后现代主义等,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现代设计的特征开始走向多元化。形形色色的设计风格和流派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因素都促进了设计的多元化达到空前的繁荣。
五、后现代家具
后现代主义创始人勃兰奇在1981年提出“新设计”目标:
1、绝不迷信计划的完整性,专心于整体相联系各部分间的自由间融;
2、寻求一种新的有表现性的形式语言,以此作为解答设计之谜的手段,使其具有一切可能的新意;
3、在我们生活阅历范围内使目前流行的风格全部再循环;
4、恢复作为装饰和色彩的生命力;
5、超越人体工程学的限制,把研究重点放在周围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这也为推动后现代家具(20世纪80年代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篇:林氏木业家具发展史
佛山阿里顺利家具有限公司
企业概况
企业简介
佛山市阿里顺林家具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运输、安装、售后于一体,同时又以全国最大家私批发集散地、家具贸易之都——佛山乐从为发展的互联网家具公司。经过4年迅猛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互联网家具第一的家具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现代、田园、新古典、欧式、藤艺、中式等各种风格的家具!年销售额过亿元、拥有3家独立生产的工厂共20000平方米,营销公司、摄影公司、物流运输公司、仓储式家居体验馆,共1500名员工。旗下自主品牌众多如:林氏木业、卡伊莲、克莎蒂、持家太太等等。还与众多知名厂家合作,一直致力于“让林氏木业家具走进千家万户”的使命而不懈努力!
发展历程
2007年05月 林氏木业淘宝店正式成立,成为淘宝家具行业第一家品牌企业 2007年12月 公司下半年销售额创下记录,成为淘宝家具销售Top1 2008年08月 阿里顺林旗下品牌——卡伊莲正式进驻淘宝商城,第一家商城店开业 2008年11月 阿里顺林旗下第三家品牌店——林氏木业家具旗舰店进驻淘宝商城 2008年12月 公司三家店铺总销售额达新高,保持淘宝销售第一的称号 2009年03月 阿里顺林首家工厂林氏木业沙发厂正式投入生产
2009年03月 林氏木业淘宝店冲冠成功,成为淘宝大家具行业第一家淘宝皇冠店 2009年10月 阿里顺林旗下第四家品牌店——林氏旗舰店开业 2009年12月 公司第二家工厂——克莎蒂软床厂正式投入生产
2009年12月 公司四家店铺总销售额再创新高,继续引领淘宝家具龙头 2010年03月 公司第三家工厂——简尚家居厂正式投入生产
2010年06月 阿里顺林旗下第五家品牌店——持家太太旗舰店开业
2010年11月 淘宝数据盛典,林氏木业家具旗舰店获得最受消费者欢迎淘品牌、消费者最喜欢的家具品牌、淘宝家具销售NO.1的三重荣誉!
2010年11月 阿里顺林旗下第六家品牌店——克莎蒂林氏时尚店开业
2010年12月 阿里顺林旗下第七家品牌店——林氏木业官方旗舰店开业(拍拍商城)2010年12月 公司五家店铺总销售额再创新高,蝉联淘宝家具榜首 2011年02月 阿里顺林旗下第八家品牌店——叁斗阿里顺林专卖店开业 2011年03月 公司仓库搬迁扩大至3个,总面积8万平方!2011年04月 卡伊莲英伦田园浪漫生活馆正式上线
2011年04月 4.18销量排行榜 全淘宝第9,单日销售额刷新了林氏木业去年的记录 2011年05月 北京淘宝商城爱蜂潮线下家居体验馆之林氏木业隆重开业!2011年06月 阿里顺林旗下第九家品牌店——奥妮帝斯顺林专卖店开业
2011年07月 阿里顺林旗下第十家品牌店——林氏木业家具旗舰店开业(新浪商城)2011年09 月 全面启动广东地区物流运输服务安装体系 2011年09月 林氏木业首家家具体验馆将在佛山正式开启
林氏木业家居生活体验馆(佛山站)
企业文化
企业理念
我们的使命:让林氏木业家具走进千家万户!核心价值观: 客户第一、员工第二、盈利第三
品牌传播
品牌内涵
林氏木业的创立是源自于两个年轻人的梦想,一个承载着创造未来绿色家居的梦想!更是源自他们对家共同的理解和追求。正如林氏木业的LOGO是一颗小树,绿色是代表着环保健康和希望,更是象征着对家居生活高品质的要求!而小树代表的是林氏木业家具,代表着林氏的希望与前景,更代表着林氏人的梦想。从一颗小树长成一片森林。更代表着林氏人的团队,亲如家人,团结协助,蓬勃朝气,欣欣向荣,用年轻和激情努力去描绘出家具市场一片绚丽多彩的天空!正所谓一滴水可以流成一片海洋,一棵树可以长成一片森林,而一颗执着的信念可以让林氏木业展翅翱翔!林氏人会用自己的品质、服务、售后、信念,为消费者带去最梦寐以求的家具产品和最愉快的网购家具体验,让林氏木业成就网络家具市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品牌理念
林氏木业:给您回家一个简单的理由!
品牌荣誉
2007年
公司下半年销售额再创新高,成为淘宝家具销售top1 2008年12月
林氏木业三家店铺总销售额再创新高,保持淘宝销售第一的称号 2009年06月
总经理林佐义进入阿里巴巴第六届网商大会三十强
2009年11月
林氏木业成为淘宝商城和消费者共同推荐的网络原创品牌——淘品牌
2009年12月
林氏木业四家店铺总销售额再创新高,继续引领淘宝家具龙头 2010年
销售额再创新高,继续保持淘宝家具第一荣誉。
2010年
淘宝数据盛典,林氏木业家具旗舰店获得最受消费者欢迎淘品牌、消费者最喜欢的家具品牌、淘宝家具销售NO.1的三重荣誉!
2010年
林佐义获得 “第四届中国家具行业总评榜”2010中国家具行业创新型企业家
2011年4月
18日淘宝商城大促,销量排行榜全淘宝第9,单日销售额破记录!2011年7月
2011年全国家居建材品牌影响力盛典林氏木业“2011全国家居建材品牌影响力之新锐品牌奖”。
爱心公益
玉树,窒息的美丽,林氏木业全体工作人员向青海玉树捐款
林氏木业第一届“心路启程”西南之行爱心资助活动——用爱心托起孩子们的明天 林氏木业第二届“心路启程”贵州行爱心资助活动——幸福离他们其实很近
媒体报道
2009年 南方都市报对林氏木业家具旗舰店进行全方面的报道 2009年10月 南方卫视“e时代”节目采访林氏木业,反响盛大
2010年04月 云南个旧电视台、云南省委共青团报道林氏木业第一届“心路启程”抗旱扶贫 爱心活动
2010年04月 《淘宝天下》杂志专访林氏木业总经理林佐义,发表 “林氏木业10000倍增长率的家具网店 “一文
2010年07月 佛山日报采访林氏木业总经理林佐义先生
2010年09月 淘宝《卖家》杂志NO.31 采访报道林佐义总经理
2010年10月 最具权威性的家具杂志《今日家具》杂志采访林氏木业总经理林佐义 2010年 《榜·家居》
10、11月刊“各家百纳”推荐林氏木业家具 2011年 林氏木业与太平洋家居网合作
2011年6月 南方都市报、亿邦动力、搜狐焦点、深圳家具采访报道了林氏木业
2011年6月 中国家具商报、中国日报网、贵州希望网报道林氏木业第二届“心路启程”爱心活动
2011年07月 2011上半年腾讯拍拍网优秀商家 最佳销售奖 2011年 《家装家居》杂志7、9月刊推荐林氏木业家具 2011年 《玩家惠》杂志推荐林氏木业家具
2011年8月 林氏木业总经理林佐义受邀参加阿里巴巴2011首届家居峰会,并接受主持人李丹的专访
2011年8月 广告主市场观察杂志社莫玉鑫专访林氏木业总经理林佐义
员工风采
玩乐篇
长隆欢乐世界血腥游
爱去流浪 在三亚过年吧!
两天一夜0尺度性感海陵岛大角湾之行 三水南丹山原生态风景区浪漫休闲之旅 月圆狂欢之夜——林氏群雄高歌贺中秋 天龍VS地虎 林氏篮球PK赛
庆生篇
林氏木业“放飞奇迹”三周年店庆
林氏木业“荣誉 超越 信仰” 四周年店庆 员工庆生会上的美图
爱家篇
几代办公司对比
魅力篇
双十一打了鸡血癫狂热情的林氏人 4.18林氏人感动与辉煌同在 90后最年轻元老内心大揭秘 80后客服华丽丽的蜕变成长记
林氏木业“荣誉 超越 信仰”联欢晚会
客服团队 企划团队 团队文化
林氏木业官方网站:www.xiexiebang.com
林氏木业淘宝商城店铺:http://lshmy.tmall.com/ 官方直销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结束语:2012年已经到来,在这一条坚持让林氏木业家具走进千家万户的使命中,全体林氏人始终坚信和不懈努力中,即使这条路上我们不知道前路还有多少荆棘,但我们从未懈怠,不断改进我们的产品、服务、售后等各方面。也同样希望所有的消费者和我们林氏人一起共同努力和见证,2012年林氏木业将续写荣耀,再创辉煌!
第三篇:中国现代语文发展史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发诞生、艰难成长、曲折发展、走向成熟四个阶段。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1878—1926年)中国古代教育是一种混合型的教育,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语文教学内容包容在综合性教育之中。中国现代教育起源于清末的新式学堂。从清末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
(一)清末的语文教育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端
19世纪5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兴办了教会学堂,清政府官方创办了各种同文馆和洋务学堂,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私人也开办了各类学堂。新式学堂借鉴西方经验,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教育也逐步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与修身、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并列的独立学科。其中,光绪四年(1878年)张焕纶在上海县梅溪街创办的正蒙书院,最早设国文科,以“俗话译文言”“讲解与记忆并重”为特色。清末的语文教材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套小学语文教科书《最新国文教科书》。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虽然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独立设科,但从总体上看读的是古文,写的是文言,教法是讲解,学法是记诵,与传统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民国初年的语文教育
改革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就认为“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所要学的并不限于文字和文学,于是提议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蔡元培等人190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称为“国文”。1911年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总长,对清末封建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12年1月,教育部宣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等。同时,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其中将各类学校“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这两个文件的颁布,以法令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教育成果,促进了普通教育的发展。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并正式公布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从语文教育史的角度看,蔡元培主持的教育部所作的改革有两点尤其值得重视:一是废止“讲经读经”科,阅读教学正式脱离经学;二是将“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合称,并正式定名为“国文”科,较全面地反映了语文学科的内容。
随着封建政体瓦解,共和政体建立,人们对语文教育学科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1912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规定:“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教育部同时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国文首宜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简易文字,兼课习字。”这些规定表明:语文是自由发表思想的工具,是培养文学兴趣的工具,是启发智德的工具。袁世凯复辟与恢复读经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职务,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为袁世凯所纂夺,民国共和政权变成北洋军阀政府。1913年10月,袁世凯在《天坛宪法章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并且要求经训“务以孔子之言为旨归”。1915年1月,袁世凯在《特定教育纲要》中要求“中小学校均加读经一科”。(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育文学革命与白话文运动
辛亥革命不仅没有根除封建主义及其代表势力在社会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甚至也不能巩固和发展文化教育领域在反对科举、八股和旧学斗争中所取得的成果。由新的思想启蒙运动逐步转化而成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当时激进的民主主义战士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的领导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提出“拥护民主”“拥护科学”的口号,同时亮出了“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旗帜,掀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从历史进化的角度,指出了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的发展趋势:“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公开亮出“文学革命”的大旗,并进一步提出了文学内容革命的问题。1918年4月,胡适又在《新青年》上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文中说:“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乃是我们的根本主张。”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钱玄同、刘半农等人起而响应,站在反对“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前列。《新青年》自1918年第4卷第1号起率先改用白话文,并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先后发表了胡适、刘半农、沉尹默等人的白话诗和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白话小说。此后,各大报的副刊,包括当时号称四大副刊的《北京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也差不多以白话文为主了。
在全国文教界的一致呼吁下,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于1920年1月明令:“定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规定至1922年止,凡旧时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止,改为语体文;至于中学各科教科书,也都逐渐用语体文改编,高等学校的讲义,也都采用语体文。自此,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现代白话文终于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并开始占领国文教科书的阵地。
新学制与语文课程纲要
1921年10月至11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会议,讨论学制改革,建议“根据共和国体发挥平民教育精神”,将学校系统分成三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所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稍加修正,即于11月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该学制规定小学六年(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这个改革案,废止了1912年“教育宗旨”的名称,改用“教育本义”。教育本义共七项: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其总的精神是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普及教育、发展个性、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1922年,《教育杂志》第14卷特发“号外”,组织全国著名学者对“学制”和“课程”进行讨论。随后,第八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了一个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负责拟定各科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科,由胡适、叶圣陶、吴研因、穆济波等主持起草。《小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该课程主旨是:“学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并涵养感情、德性;启发想象、思想;引起读书趣味;建立进修高深文字的良好基础;养成能达己意的发表能力。”《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该课程的目的是:(1)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
(2)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
(3)使学生能作文法通顺的文字。
(4)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
《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规定该课程的目的是:
(1)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
(2)增加使用古书的能力。
(3)继续发展语体文的技术。
(4)继续练习用文言文作文。
1923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审定颁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已开列出国语、国文课程纲要,内容包括课程目的、作业、教材、教法说明及毕业最低限度标准等等,成为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第一个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依据的、体系较为严整的语文科课程标准。这些《纲要》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及分阶段教学的要求,对后来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此,国语、国文并存的局面形成,并维持到新中国成立。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材
为配合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国文改授国语,依教育部公布的注音字母和国音字典编辑、黎锦熙等校订的《新体国语教科书》八册于1920年2月出版。较早出现的现代白话文教科书有洪北平编的《中等学校用白话文范》(商务印书馆1920年),该教科书课文多是当时报章杂志上的时文,间有旧白话小说、诗歌、语录等,并用新式标点符号。稍后出版的用现代白话文编写的国文教科书还有孙亻良工、沈仲九编的《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上海民智书局1922年)等。
这一时期,语文教材的编制,除在形式上文言、语体兼采外,选文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反映“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白话文学作品和白话议论文被大量选用,如鲁迅的短篇小说,郭沫若的新诗,周作人的散文小品,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的论文、讲演等。外国译文《卖火柴的女孩》等首次用作教材,即使是文言文,也扩大了选材范围,把近人梁启超、蔡元培的文言作品及古人的文言说明文选入课本。这些教科书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实绩,在宣传“五四”时代精神、反帝反封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学研究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界对语文的教育目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学的自觉性大大增强。当时,有人将国语国文课的教学目的分为“主目的”和“副目的”:主目的,是对语言、文字(文章)的理解、领会和发表能力的培养,即教会学生具有听、读、说、写的能力;副目的,则是在实现正目的的同时,获得知识,涵养德行,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趣味。主目的强调的是国语国文的工具性,副目的强调的则是其教育性(陈启天《中学的国文问题》,《少年中国》第1卷第12期、第2卷第1期)。朱自清提出:语文学科有双重目的,一是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二是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而在分科的原则上说,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应分轻重的,但在论理上,我们须认前者为主要的”。(朱自清《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教育杂志》第17卷第7号)朱自清第一次从理论上正确论述了语文学科的文道关系。这一时期出现了20世纪第一个语文教学法研究的高潮,出版了不少语文教学法研究的著作,如吴研因的《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1921年)、张士一的《小学“国语话”教学法》(中华书局1922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24年)等。其中,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教学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教科书形式编写的语文教学法专著。《新著国语教学法》吸收了国外新的教育理论,结合我国传统的教育经验,归纳出国语教学的四大目的,即自动的研究与欣赏、社交上的应用、艺术上建造及个性与趣味的养成,提出通过教学达到能读、能听、能说、能作、能写的五项具体目标,并提供了许多方法和教学范例,对国语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育测验,是测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一种方法。廖世承、陈鹤琴合编的《测验概要》于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对阅读测验的内容和做法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和介绍。这一时期,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被介绍到国内。张文昌的《中学国文教学底几个根本问题和实际问题》(载《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8期)就介绍了启发法、自学辅导法、分团教学法、设计法、道尔顿制等教学方法。
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艰难成长阶段(1927—1949)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事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在战火中艰难成长。(一)国统区的语文教育
二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语文课程标准与国统区语文教材
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教育宗旨草案“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同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行《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和《教科书审查规程》。《教科书审查规程》规定:未经教育部审定,或失审定效力者,不得发行或采用。
1932年,国民党政府审定并正式公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读经问题争论与大众语文运动
读经问题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反复争论的一个问题。从1929年开始,国民政府又掀起了“读经”逆流。陈立夫等人还主张初级小学读《三字经》,高等小学读“四书”。这一时期,湖南、广东等省国民党当局都将四书五经选编为教科书的内容,强令中小学生读经。针对“尊孔读经”的主张,蔡元培、胡适、吴研因、叶圣陶、鲁迅等人纷纷撰文给予批驳,表明反对读经的观点。
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6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大陆)的语文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事业在摸索中前进,走过了一段曲折发展的道路。
(一)建国初期的语文教育
“语文”学科的命名
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的工作,将新中国中小学语文学科的名称正式定名为“语文”,揭开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新的一页。叶圣陶解释道:“‘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此前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答滕万林》1964年2月1日)新中国的教育宗旨和建国初期语文教育的特点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革新教学内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听说读写并重,全面训练语文能力。三是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改造旧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方法。汉语、文学分科实验
早在1951年3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上,胡乔木即提出了将“汉语教育与文学教育分开”的设想。
语言训练是语文课的最基本的内容,但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语言的训练却是片面的、不系统的。汉语的单独开设,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也系统地教学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加强了文学教育。在中等学校里单独开设文学课,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也是第一次。
1958.3,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召开座谈会,决定对中学汉语和文学课本作根本性改编。汉语和文学合并为语文。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熟练地运用祖国的现代语文,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二是讲授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道德修养。这个决定结束了汉语、文学的分科教学。
(二)“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 “大跃进”时期的教育方针
“大跃进”时期,对教育方针的理解也存在着明显的“左”的偏向。例如:有人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四、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走向成熟的阶段(1977—
第四篇:参观现代家具之感悟
参观现代家具之感悟
(邹涛,工设一班,学号:20107331)红星美凯龙大门口
包豪斯家具是现代简约型的代表之一,360度的通透设计,简约时尚的造型与繁杂的都市形成鲜明的对比;敢于大胆的去运用色彩,是家居环境有个性而不张扬;完成了从外观到产品自身的自由组合,很好的解决了家居环境的空间利用问题,极大的给予了我们对家居环境生命力与想象力的思考。包豪斯家具简约,舒适;在灯光的映衬下,有一种很温馨的家的感觉。
现代简约型家具,简约时尚,舒适;她的成本较实木家具而言,便宜。
藤缘家具是现代比较流行的家具之一,她简约,时尚,同时洋溢着绿色自然的气息。她舒适,取材方便;极大的节省了木材,创造了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她传承里中华古老文化技艺,营造了古朴典雅,温馨浪漫,自然清新,环保的家具生活理念。
中国风家具是继明清家具之传统,吸纳现代家具的造型,舒适等的特点。她又很浓的名族特点和民族气息。她做工精致,形体气派。她采用上等红木做成。
明清家具采用全实木做成,做工精致,雕刻细致;她给人只用大方气派的感觉,她严谨,古典。是中华古老文化传承下来了宝贵作品。
小结:1)家具卖场的装饰设计,通道设计等基本上符合人体功效学院里,但是其个别卖场,如:欧式古典家具卖场,室内空气不太,给人很沉闷的感觉,设计的不够人性化;该卖场应该设计一个或两个通风通光的窗口
2)现代社会,家具设计都很时尚,风格化,舒适化;都非常讲究人性化; 从外表颜色到内心的感受出发,全方位的为家具设计对象———人服务。实木类家具,如中国明清家具、中国风家具、博洋家具、欧式古典家具、伊利莎白家具等等,她做工精致、取材狭隘,生产周期大、工序复杂、搬运不便,她气派却奢华;极大的浪费了物力与人力还有生产成本,及社会效益。她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悖谬。她营造的古老文化气息的氛围并不一定能让每一个人接受,更何况其他地区的人不了解其家具背后的古老文化。其高生产成本导致的高卖价,在现代社会上班族中,广大劳动群众,尽有极少数人能够消费得起。简约型家具类,如包豪斯家具、北欧风格家具、欧式家具、地中海风格家具、藤缘家具等等,她们简约,时尚却不张扬,她们舒适却制作较简便;她们讲究环保,不浪费;她们的成本较实木类的而言,便宜很多;由她们高昂的卖价也许可以估算得她们的成本并不是很低。高昂的卖价,现代社会中,想消费的话,起码也得“勒紧裤腰带”生活吧?因此我认为,作为简约型家具,她的设计不仅美观,时尚,人性化,但她的成本要更低,工序更简单,更环保;在市场上的卖价更低。作为家具设计师,应该把设计对象转为最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不是有经济,有政治地位的上层社会人物。简约型家具,应该能让社会中每一个劳动人物享受得起。
第五篇:中国现代语文发展史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发诞生、艰难成长、曲折发展、走向成熟四个阶段。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1878—1926年)
中国古代教育是一种混合型的教育,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语文教学内容包容在综合性教育之中。中国现代教育起源于清末的新式学堂。从清末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
(一)清末的语文教育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端
19世纪5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兴办了教会学堂,清政府官方创办了各种同文馆和洋务学堂,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私人也开办了各类学堂。新式学堂借鉴西方经验,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教育也逐步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与修身、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并列的独立学科。其中,光绪四年(1878年)张焕纶在上海县梅溪街创办的正蒙书院,最早设国文科,以“俗话译文言”“讲解与记忆并重”为特色。
清末的语文教材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套小学语文教科书《最新国文教科书》。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虽然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独立设科,但从总体上看读的是古文,写的是文言,教法是讲解,学法是记诵,与传统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
民国初年的语文教育
改革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就认为“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所要学的并不限于文字和文学,于是提议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蔡元培等人190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称为“国文”。1911年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总长,对清末封建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12年1月,教育部宣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等。同时,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其中将各类学校“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这两个文件的颁布,以法令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教育成果,促进了普通教育的发展。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并正式公布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从语文教育史的角度看,蔡元培主持的教育部所作的改革有两点尤其值得重视:一是废止“讲经读经”科,阅读教学正式脱离经学;二是将“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合称,并正式定名为“国文”科,较全面地反映了语文学科的内容。
随着封建政体瓦解,共和政体建立,人们对语文教育学科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1912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规定:“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教育部同时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国文首宜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简易文字,兼课习字。”这些规定表明:语文是自由发表思想的工具,是培养文学兴趣的工具,是启发智德的工具。袁世凯复辟与恢复读经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职务,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为袁世凯所纂夺,民国共和政权变成北洋军阀政府。1913年10月,袁世凯在《天坛宪法章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并且要求经训“务以孔子之言为旨归”。1915年1月,袁世凯在《特定教育纲要》中要求“中小学校均加读经一科”。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育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运动
辛亥革命不仅没有根除封建主义及其代表势力在社会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甚至也不能巩固和发展文化教育领域在反对科举、八股和旧学斗争中所取得的成果。由新的思想启蒙运动逐步转化而成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当时激进的民主主义战士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的领导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提出“拥护民主”“拥护科学”的口号,同时亮出了“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旗帜,掀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从历史进化的角度,指出了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的发展趋势:“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公开亮出“文学革命”的大旗,并进一步提出了文学内容革命的问题。1918年4月,胡适又在《新青年》上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文中说:“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乃是我们的根本主张。”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钱玄同、刘半农等人起而响应,站在反对“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前列。《新青年》自1918年第4卷第1号起率先改用白话文,并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先后发表了胡适、刘半农、沉尹默等人的白话诗和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白话小说。此后,各大报的副刊,包括当时号称四大副刊的《北京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也差不多以白话文为主了。
在全国文教界的一致呼吁下,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于1920年1月明令:“定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规定至1922年止,凡旧时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止,改为语体文;至于中学各科教科书,也都逐渐用语体文改编,高等学校的讲义,也都采用语体文。自此,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现代白话文终于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并开始占领国文教科书的阵地。
新学制与语文课程纲要
1921年10月至11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会议,讨论学制改革,建议“根据共和国体发挥平民教育精神”,将学校系统分成三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所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稍加修正,即于11月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该学制规定小学六年(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这个改革案,废止了1912年“教育宗旨”的名称,改用“教育本义”。教育本义共七项: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其总的精神是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普及教育、发展个性、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1922年,《教育杂志》第14卷特发“号外”,组织全国著名学者对“学制”和“课程”进行讨论。随后,第八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了一个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负责拟定各科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科,由胡适、叶圣陶、吴研因、穆济波等主持起草。《小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该课程主旨是:“学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并涵养感情、德性;启发想象、思想;引起读书趣味;建立进修高深文字的良好基础;养成能达己意的发表能力。”《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该课程的目的是:(1)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
(2)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
(3)使学生能作文法通顺的文字。
(4)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规定该课程的目的是:
(1)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
(2)增加使用古书的能力。
(3)继续发展语体文的技术。
(4)继续练习用文言文作文。
1923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审定颁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已开列出国语、国文课程纲要,内容包括课程目的、作业、教材、教法说明及毕业最低限度标准等等,成为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第一个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依据的、体系较为严整的语文科课程标准。这些《纲要》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及分阶段教学的要求,对后来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此,国语、国文并存的局面形成,并维持到新中国成立。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材
为配合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国文改授国语,依教育部公布的注音字母和国音字典编辑、黎锦熙等校订的《新体国语教科书》八册于1920年2月出版。较早出现的现代白话文教科书有洪北平编的《中等学校用白话文范》(商务印书馆1920年),该教科书课文多是当时报章杂志上的时文,间有旧白话小说、诗歌、语录等,并用新式标点符号。稍后出版的用现代白话文编写的国文教科书还有孙亻良工、沈仲九编的《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上海民智书局1922年)等。
这一时期,语文教材的编制,除在形式上文言、语体兼采外,选文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反映“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白话文学作品和白话议论文被大量选用,如鲁迅的短篇小说,郭沫若的新诗,周作人的散文小品,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的论文、讲演等。外国译文《卖火柴的女孩》等首次用作教材,即使是文言文,也扩大了选材范围,把近人梁启超、蔡元培的文言作品及古人的文言说明文选入课本。这些教科书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实绩,在宣传“五四”时代精神、反帝反封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学研究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界对语文的教育目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学的自觉性大大增强。当时,有人将国语国文课的教学目的分为“主目的”和“副目的”:主目的,是对语言、文字(文章)的理解、领会和发表能力的培养,即教会学生具有听、读、说、写的能力;副目的,则是在实现正目的的同时,获得知识,涵养德行,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趣味。主目的强调的是国语国文的工具性,副目的强调的则是其教育性(陈启天《中学的国文问题》,《少年中国》第1卷第12期、第2卷第1期)。朱自清提出:语文学科有双重目的,一是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二是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而在分科的原则上说,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应分轻重的,但在论理上,我们须认前者为主要的”。(朱自清《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教育杂志》第17卷第7号)朱自清第一次从理论上正确论述了语文学科的文道关系。
这一时期出现了20世纪第一个语文教学法研究的高潮,出版了不少语文教学法研究的著作,如吴研因的《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1921年)、张士一的《小学“国语话”教学法》(中华书局1922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24年)等。其中,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教学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教科书形式编写的语文教学法专著。《新著国语教学法》吸收了国外新的教育理论,结合我国传统的教育经验,归纳出国语教学的四大目的,即自动的研究与欣赏、社交上的应用、艺术上建造及个性与趣味的养成,提出通过教学达到能读、能听、能说、能作、能写的五项具体目标,并提供了许多方法和教学范例,对国语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育测验,是测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一种方法。廖世承、陈鹤琴合编的《测验概要》于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对阅读测验的内容和做法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和介绍。这一时期,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被介绍到国内。张文昌的《中学国文教学底几个根本问题和实际问题》(载《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8期)就介绍了启发法、自学辅导法、分团教学法、设计法、道尔顿制等教学方法。
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艰难成长阶段(1927—1949)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事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在战火中艰难成长。(一)国统区的语文教育
二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语文课程标准与国统区语文教材
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教育宗旨草案“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同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行《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和《教科书审查规程》。《教科书审查规程》规定:未经教育部审定,或失审定效力者,不得发行或采用。
1932年,国民党政府审定并正式公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
读经问题争论与大众语文运动
读经问题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反复争论的一个问题。
从1929年开始,国民政府又掀起了“读经”逆流。陈立夫等人还主张初级小学读《三字经》,高等小学读“四书”。这一时期,湖南、广东等省国民党当局都将四书五经选编为教科书的内容,强令中小学生读经。
针对“尊孔读经”的主张,蔡元培、胡适、吴研因、叶圣陶、鲁迅等人纷纷撰文给予批驳,表明反对读经的观点。
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6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大陆)的语文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事业在摸索中前进,走过了一段曲折发展的道路。
(一)建国初期的语文教育 “语文”学科的命名
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的工作,将新中国中小学语文学科的名称正式定名为“语文”,揭开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新的一页。叶圣陶解释道:“‘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此前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答滕万林》1964年2月1日)
新中国的教育宗旨和建国初期语文教育的特点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革新教学内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听说读写并重,全面训练语文能力。三是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改造旧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方法。
汉语、文学分科实验
早在1951年3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上,胡乔木即提出了将“汉语教育与文学教育分开”的设想。
语言训练是语文课的最基本的内容,但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语言的训练却是片面的、不系统的。汉语的单独开设,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也系统地教学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加强了文学教育。在中等学校里单独开设文学课,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也是第一次。
1958.3,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召开座谈会,决定对中学汉语和文学课本作根本性改编。汉语和文学合并为语文。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熟练地运用祖国的现代语文,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二是讲授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道德修养。这个决定结束了汉语、文学的分科教学。
(二)“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
“大跃进”时期的教育方针
“大跃进”时期,对教育方针的理解也存在着明显的“左”的偏向。例如:有人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四、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走向成熟的阶段(1977—
“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通过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学校的教学秩序得到了恢复,中国(大陆)的教育事业走上了正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在语文教学大纲的编制、语文教材的建设、语文教学的改革和语文教育的研究等方面都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