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三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
第六单元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 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望洞庭》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组内研讨。(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水翠,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1.投影映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看到 联想 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 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
教学反思:
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海滨小城
教学要求: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3.学习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4.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海滨小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按不同角度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仿照某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又要到美丽南国来欣赏,地处广东海滨的一座小城的迷人景色。(板书课题:20海滨小城)2.分析审题:海滨指的是哪里?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同学们,思考一下。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课文,标清段的序号,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滨的,哪几自然段是写小城的?
2.讨论分析:
第一部分(1-3)海滨的景色。第二部分(4-6)小城的景色。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海滨的哪些景物?用“横线”标出来。(板书:大海 沙滩)2.自由读1-2节,用“()”标出体现大海是美丽的词语,加以理解。3.学生找句子——抓词语——谈体会(板书:蓝 棕 银白 白 灰 金黄)小结:这两段主要抓住景物的颜色进行描写,表现了大海是迷人的,景色异常美丽。4.自由练读——互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颜色的美,大海景色的迷人)5.默读3节,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板书:贝壳 船队)6.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1)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2)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7.二人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要分别读出海滩的宁静与喧闹氛围)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过渡:刚才学习了1-3节,了解了海滨是美丽的,下面用同样的方法自学4-6节。3.投影显示思考题:
(1)课文写了小城的哪几个地方?用“
”标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用“()”标出。(2)抓住关键句体会:它们美丽在哪里? 3.讨论板书:
庭院——树多 花园——树茂 街道——干净 4.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5.指导朗读:作者把小城写得这么美、整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要通过你的朗读,让别人也体会到这种情感。6.自由练读——齐读。
7.根据提示练背5节,投影显示:
小城的公园()。这里栽着()。一棵棵榕树就像()撑开的(),树叶(),可以(),()。树下(),每逢(),()总是()。
五、总结。
1.齐读全文,体会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2.结合板书,思考: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板书设计: 海滨
小城 海滨(1-3)大海 沙滩
小城(4-6)庭院 花园 街道美丽 整洁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并没有告诉学生此文的写作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讨论,同桌间相互交流,结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就给了我一个启示:很多事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讨才会加强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要求:
1.在读中品词品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2.初步认识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和学习积累语言,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搜集的资料,揭题。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地出示课件(中国政区图,红点闪烁显示小兴安岭的位置),帮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的位置。
二、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品读,析文悟情。
1.利用写春、夏美景的段落,渗透学法:
(1)默读2~5自然段,想:在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中,你认为哪个季节的景色最美?划出有关的词句。
(2)按照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重点指导(次序不定)。夏天(当学生谈到夏天时)①出示夏天一段的文字课件,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认为夏天的景色最美,是从哪些词句读出来的?(学生自由感知,次序不定)•野花
学生自由读写野花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导读出野花的美。•树木
你从这句话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树木长得这么密,怎么样能把它读出来,自己练习读。指名读,请小老师给他评一评。指名读。
②观看展示夏天美景的视频。提问:看了视频,你想什么了? 春天(当学生谈到春天时)①出示描写春天一段的文字课件。请这个学生谈谈为什么认为春天的景色最美。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重点指导: •写小鹿的句子
自己读写小鹿的句子。你能读懂了吗?谁能加动作读一读?全体学生起立加动作读写小鹿的句子。•比较句子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树木长出新的枝条。
把“抽出”换成“长出”行不行?为什么?可以做动作体会体会。
②春天的这一段,老师也很喜欢,我想读读行吗?教师看着屏幕配乐读该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想: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③指名配乐读该段。学生齐读,能背的站起来背。2.总结学法,自主运用:
(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春、夏两段的方法。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自学要求:
①看一看,4、5自然段描写了秋、冬季节的哪些景物; ②想一想,这些景物美在哪,用“________”划出有关的词。③抓住划“________”的词反复读句子,体会景色的美。④读不懂的词句作上记号。(2)学生自学。
(3)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要求:有不同意见的,一起讨论,看看哪种意见最好;在自学过程中读不懂的词句提出来,请小组内同学帮忙。(4)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①这两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择机请喜欢野果、小动物的同学站起来读有关的句子,检查学生读书情况。②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
四、总结,深化认识。
1.学完课文,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2.带着赞美的感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下来。2.继续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述:树多、景美 分述春夏秋冬
总结:花园宝库景色美丽 物产丰富
教学反思:
在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的时候,我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以陶冶情趣为主:这篇课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所以在学生反复读课文之后,可以直接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同时,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情感。
2.以培养能力为主: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虽然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但是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们给通过报纸、网络等渠道去收集想要得到的信息。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朗读、欣赏,与人合作的多方面的能力。
3.以发展个性为主: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赏析完课文之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小兴安岭的热爱。孩子们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各显其能,张扬了个性,体现了学科的整合。
习作6 这儿真美
教学要求:
1.观察插图,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景物。
2.积累好词、好句,引导学生在进行描写时,适当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自己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写之前仔细观察,看看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能够详细的描写出来。
难点:写作的时候,尽量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
课前准备:
PPT课件。课本插图,风景画为主要素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大家为什么喜欢把书上图画涂上颜色?引入本次看图写话主题。板书:这儿真美。
出示PPT1(没有颜色),按顺序观察图中景物。1.学生说图中景物,引导学生注意听,并补充。
2.提问:能按顺序把图中景物说一说吗?
3.师板书引导:观察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4.PPT演示先后次序。
天空、白云—群山—树林—草地、鲜花—小河。
二、补充想象,丰富画面。
1.出示PPT2,引导。PPT1缺少了什么,你想加上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颜色、动物……
2.少了它们你会觉得怎么样?(冷清、寂寞……)
三、学生练习说话。
1.出示PPT3,添加Gif图片格式的风景画。
说话要求:选一种景物,用“多么……多么……”句式练习说话。2.欣赏PPT4,美丽的学校操场画面,感知整幅画面。(热闹非凡)3.词语欣赏。
五彩斑斓 咯吱咯吱 清澈见底 绿绒大伞 五颜六色 浩瀚
自由自在 葱葱茏茏 热热闹闹 淙淙流水 嫩绿
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成群结队 5.比较句子。
河岸边开满了小花。
河岸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
四、写话练习。
练习写话,写完后读给家长听一听。
如需范文参考请点击:这儿真美作文400字
板书设计:
习作6 这儿真美 按顺序 当成人 美丽 热闹
有的……有的……还有的…… 多么……多么……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时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阅历和体验较少,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但缺乏顺序重点,所以把“一句话表达一段的主要意思”,也就是写关键句列为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列为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难点,即是运用教材所学到的内容,围绕“关键句”来写,尽可能使用最近学到的描写景物的词语。考虑到学段的要求,可能拔高了,所以定为“把想到的内容通过说表达出来”,从教学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达到。在观察方面,我把能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改为“能按一定的顺序”,这不是对目标的外延扩大,而是针对学情做了适当的调整,例如学生以小河为界,先中间后两边进行观察与叙述也未尝不可。
一节课下来,感觉到“如何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设计上的定位,再落实到教学中的具体指导,没有课改的新理念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很难把握得住。
第六单元习作指导
这儿真美
写作思路:
1.审阅题目:我们周围有许多美丽的景物,如花香四溢的花园、硕果累累的果园,辽阔无垠的田野,波光粼粼的小河……让我们心驰神往,让我们流连忘返。请同学们从这些美景中选择一处介绍给大家吧!2.选定内容:
例如选取“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这个内容。也可以选取一些你认为你想写的地方的美景。
3.表达方式:
“这儿真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所以在选定“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这个内容时,选择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并在描写的基础上适当的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4.表现手法:
(1)抓住特点,大胆想象,景中有物,物有生情;(2)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表现手法。(3)采取首尾呼应的手法。5.结构顺序:
本文按照季节的顺序进行描写。首先在文章开头写出“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这一总起段,然后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介绍花园四季特点,最后再与开头相呼应,总结花园美丽。
下水文:
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
①我们学校操场后面有一个小花园,这个小花园可真美!
春天来了,②沉睡了很久的小花园睁开了朦胧的睡眼,花儿的枝条抽出嫩绿的芽儿。迎春花不愧为报春的使者,一朵朵黄色的小花在枝头绽放,③像一只只黄色的小哨子,吹来了春天,为校园增添了无限生机。
夏天是个生机勃勃的季节,小花园里葱葱茏茏。④月季花开了。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成群结队的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嘤嘤地呼朋唤友般唱着歌。我们在花园边赏花,边玩耍,真是其乐无穷啊!
秋天是个万物凋零的季节,可是小花园里却依然充满了花的芬芳。园丁爷爷亲手培植的各种各样的菊花竞相开放。大的像团团彩球,小的像盏盏精巧的花灯。我们从这些怒放的菊花中看到了生命的顽强。
冬天,小花园也安静下来了。花儿都被皑皑的大雪盖住了,准备在来年绽放得更加美丽。
我爱我们学校操场后面的小花园,它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美丽。
①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小花园的赞美之情。
②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花园当作人来写,表现了对花园的喜爱和期许。③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迎春花的样子。
④既是排比句,又是拟人句,表现月季花的种类和颜色多。⑤短文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
我也能照样子写一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园地六
教学要求:
1.在交流平台上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2.了解本课新学生字有什么共同特点。3.在词句段运用中扩大见识、开阔视野。4.在背诵中积累,增长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2.加深对偏旁相同的生字的理解。
3.学习ABB式词语,根据词语写句子。学会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4.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照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几个偏旁相同的生字词语:蝌蚪、飞蛾、螃蟹……
2.生自由轻声读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二、引导学生。
1.请几个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2.老师点评。3.揭示发现:
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偏旁相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三、导入。
1.课件播放ABB式词语。
2.生自由轻声读词语,让学生思考。3.让学生自由朗读课件上面的词语。4.指名读。
四、引导学生。
1.生自由选择两个词语造句。2.师指名讲述。3.老师点评。4.齐读巩固。
五、扩展知识。
1.课件展示句子开头,让学生自由发挥说一段话。2.老师点名,根据开头说一段话。3.老师点评。
六、日积月累 1.师范读古诗。2.师引导。3.生模仿读。4.比赛读。
5.师生合作、表演。6.竞赛背诵。
教学重难点:
本次在教学识字加油站时我特地把带有“虫”和“鱼”的生字的动物图片放出来给同学们看,让他们自己说说这些图片都有哪些动物,同桌间互相交流,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的快乐。
第二篇:部编三语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
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3.小组交流诗意。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XX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后这位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五、指导诵读诗句。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六、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第二课时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教学反思: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王”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2.小组内合作交流。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2.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的水泥道(亮晶晶)的水洼(绿油油)的麦苗
(青灵灵)的树叶
板书设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发现)(用比喻手法描写)(赞赏)水泥道上布满落叶水泥道——地毯 落叶——小巴掌
小雨靴——小鸟水泥道真美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首先通过问学生在上学路上有什么发现,引入新课。然后让学生通过PPT课件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把学生带入课文中,让学生在读中抓住重点句子:“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感受水泥道的美。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发现美的乐趣和美带给人的快乐。
秋天的雨
教学要求: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丰”等13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户外去感受秋天,还可查阅资料从文字图片上去感受秋天。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3.唤起情感: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b.有位作家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画面。
2.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本文语言文字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多读几遍。
4.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读给同桌听听。
5.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三、品读课文,想象动情。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谈谈自己对本段的看法。
(2)在品读时,注意读好“清凉和温柔”、“轻轻地”、“留意”,其中“留意”一词需引导学生理解。(3)想象画面: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写的景物简单地画一画。
(4)品析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5)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点评。
五、识字写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注:注意区别“飘、漂、票”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 3.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引读第二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b.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c.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
d.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e.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a.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4自然段?
b.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
c.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d.语言训练: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___。小喜鹊____________,小松鼠____________,小青蛙____________,松柏_____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三、总结拓展。
1.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带来冬天的消息丰收 欢乐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散文中优美及巧妙比喻的意境,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带着思考导入主题,给他们逐一看课件和故事,让他们找一找秋天有些什么景色,并边进行提问: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视频中小朋友们为什么喜欢秋天?引发学生学习并回答:作者把秋天的雨比做一把钥匙,秋天有很多的水果,也有很多非常漂亮景色。
但是由于准备不是很充足,缺少了单张图片展示,因此,学生在理解秋天的颜色,秋天的气味的方面都不是很顺利。尤其是“把黄颜色和红颜色给了谁?(银杏、枫树)没有孩子能回答出来,说明孩子们的知识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以后在活动之前,我都应该考虑到前期经验的灌输,使活动能很好地开展。比如说,秋天的气味方面,我可以让他们先闻一下橘子的香味,菠萝的香味……这样,他们就能充分的体验到秋天的好多气味。综合本次欣赏活动,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视频中学习到比喻手法和欣赏观看的讨论形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秋天的美。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秋的声音是什么?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课前准备:
1.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磁带。2.准备录音机1台、实物投影仪1架。
教学过程:
一、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1.描述引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放音乐磁带)。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3.交流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也听到了秋的声音,他听到的和你们的是不是相同,想知道吗?(揭题读题)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_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_”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用想象地表演来促读。)4.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b.指名朗读,当堂展示。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1.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2.当堂展示:把自己写的一段小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现出来。
3.汇编成诗: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诗,画上插图,制成作品,准备展览。
四、课外活动
举行小小诗展,感受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黄叶 蟋蟀 大雁 秋风
……声音美妙 秋天美好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秋天还有哪些特有的声音,并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自由组合写小诗的过程中,个别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进去,合作意识不够,另外,学生想象力丰富,但语言贫乏、口语表达能力也跟不上,导致了“我口难表我思,我手难写我想”,这些都是我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日后语文教学努力探索并积极改进的方向。
习作2 写日记
教学要求:
1.能读懂例文《日记一则》,知道例文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
2.能借助“习作要点提示”,通过欣赏优秀日记,明确日记在选择材料方面的要求。3.能把握作业要求,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日记。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选择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难点: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教师日记本。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日记本四本:猜猜这是什么? 2.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3.学生传看。
4.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一行正中要写清年、月、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5.清楚日记的内容包括哪些。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事都可以写。)6.是不是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应该记下来?(不,应该选择有意义的材料。)7.小结所写日记的格式、内容及选材要求。今天,我们就来学写日记。
二、阅读例文,感知写法。
1.这次学写日记,请同学们选择生活中的一件事,要求不但是有意义的,而且是能使自己动情的。
2.怎样写好这则日记呢?让我们先来读懂例文吧。3.学生阅读思考。
(1)这则日记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4.检查阅读思考情况。
5.巧作点拨后,师生共同小结。
三、分组讨论,明确写法。
1.学生阅读“习作要点提示”,思考它告诉了我们什么。2.四人小组讨论。3.检查学生讨论情况。4.明确写好日记的方法。
(1)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记录。(2)真实细腻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5.学生再读例文《日记一则》,体会写好日记的方法,重点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四、组织欣赏,引导选材。
1.引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作为作文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内容:写一篇日记。要求:
(1)选择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动情的事。(2)注意表达真情实感。(3)注意日记格式。2.展示教师的几篇教学日记。
3.幻灯片出示其中的两三篇日记,看看分别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些日记选材的范围很广,有写人的,记事的,也有写景物的,状物的,不但内容具体,而且较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4.知道教师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日记吗?(1)能够善于观察。
(2)已经养成了勤写日记的好习惯。
(3)多观察、善思考、勤动笔,文章当然越写越好啦!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就一定能写出优秀的日记来!
5.从这几篇优秀日记中,你学到了什么?又准备选择怎样的材料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6.学生选择材料,同桌之间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7.教师抽查学生选材情况,并作点拨。(1)写什么事?
(2)表达怎样的心情?(3)按什么顺序写?
8.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
这次习作指导我带着学生把课本上的习作读了几遍。然后和同学们探讨了一下日记的格式问题。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我很欣慰,下次再上课的时候我会多加一点和同学们的互动时间,增强他们的积极性。
写日记
写字思路:
1.审阅题目:本次习作就是写日记。日记的格式有一个特点:第一行要写明日记的日期和天气。
2.选定内容:(1)具体写什么事。(2)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哪里发生的。(3)事情的结局是怎样的。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
4.表现手法: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5.结构顺序:先交代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接着写事情发展的过程,最后写事情的结果。
下水文:
4月23日 星期日 晴
有趣的云彩
今天下午,妈妈带我去公园。在去公园的路上,我无意间抬头望了一眼天空,不禁被吸引住了。
①啊,那云彩可真有趣呀!②看,那一朵像一只大白狗,它缓缓地向东移去。在大白狗的旁边还有两只小猫在争一条鱼吃,它们打得上气不接下气。突然那条小鱼游走不见了,我想那两只小猫一定很生气吧!过了一会儿,不知从哪儿来了一只老虎,它张开血盆大口,吼叫着,吓得两只小猫四处躲闪。云彩不断地变化着,长颈鹿、小老鼠、大海龟……纷纷赶来,看得我眼花缭乱。
云彩虽然并不引人注目,但这些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的云彩合在一起就可以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③只要你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发现天空中的云彩是那么美丽,那么神奇,会带给你无穷的乐趣。
①这句是本段的中心句,总分的写法使段落条理清晰。
②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把云彩想象成大白狗、小猫、小鱼、老虎……并且构思出非常有趣的故事情节。
③结尾号召读者也去观察天空的云彩,引发大家的共鸣。
我也能照样子写一则日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园地二
教学要求:
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知道哪些词语形容哪些季节。用正确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3.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4.积累一些描写季节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组内交流一下,当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应该怎么做? 2.班里讨论一下有哪些形容季节的词语。3.使用钢笔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一些春天的图片)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春天的词语。2.(出示一些夏天的图片)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夏天的词语。3.(出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秋天的词语。4.(出示一些冬天的图片)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冬天的词语。
5.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相互交流。各自说说自己理解词义的方法。6.教师在一旁点拨。
三、书写提示。
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要想写好看的钢笔字,就要注意执笔的姿势和坐姿。1.观察钢笔字,你从中学到什么? 2.怎样才能把钢笔字写得规范、端正?
横画要写的平稳,竖画要写的端正,横平竖直,字就会平稳端正。3.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4.书写练习,老师边走边看,指出错误。5.展示、交流、评价。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9个词语。2.学生看课件和老师一起诵读。
3.小组讨论一下还有什么类似的词语。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先通过给同学们出一个之前他们不理解的词语来引入新课,然后和他们一起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接着让同学们通过PPT看到一些关于四季的图片等,让同学们真实感受四季的变化,把同学们带入到教材中,并且让同学们自己小组内思考有什么形容季节的词语,随后全班一起讨论。最后练习正确的使用钢笔,注意执笔的姿势和坐姿。
第三篇:部编三语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及反思
第五单元
搭船的鸟
教学要求:
1.正确书写“搭、父、嘴”等13个生字,会认“父、啦、鹦、鹉、悄”五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师:你喜欢小鸟吗?说一说喜欢哪种鸟?(谈感受)2.师出示“搭船”一词,问:你搭过谁的车或船?去过哪里?(生讲)师:一次,一只鸟就搭上了一位小朋友的船,它要干什么呢?这位小朋友心里怎么想的呢?让我们快去看一看吧!引入新课《搭船的鸟》。
二、检查预习。
学生读文,纠正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自读自悟。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检查朗读。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派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4.学生描红、摹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分段读课文。2.开火车认读生词。
二、精读读感悟。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自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搭船的鸟是什么鸟?这只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喜欢这只鸟吗?可以用铅笔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把你喜欢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1.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所画的语句,互相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2.班级内汇报。
三、重点句段指导。
1.你知道这只鸟长什么样子吗?(生说后,出示鸟样子的句子)板书:嘴——红色 羽毛——翠绿 翅膀——蓝色
得出:外形美丽(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2.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的问句。3.“我”发现翠鸟后仔细观察它可爱的样子,找到描写翠鸟样的句子后反复读一读。(生读)4.“一下子”、“没一会儿”说明了翠鸟的动作怎么样? 板书:一下子 没一会儿 得出:动作迅速、敏捷。
5.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师指导朗读。
6.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了那只鸟叫“翠鸟”。由此可见,大自然也是我们的老师。师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7.小翠鸟居然敢站在船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8.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四、拓展阅读。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同桌,可以说说为什么喜欢? 2.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的翠鸟的知识介绍给自己的伙伴。
板书设计: 搭船的鸟
翠鸟 美丽
嘴——红色 羽毛——翠绿
本领高 翅膀——蓝色 一下子 没一会儿
教学反思: 《搭船的鸟》一课,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作者用浅近、朴素而又清新的语言,来写他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文章语言虽然简洁,读起来却耐人寻味,不仅介绍了翠鸟的美丽,而且生动刻画了翠鸟捕鱼时动作的敏捷、灵动。在教学中设置相关提问:搭的是谁的船?搭船的鸟是什么鸟?它要做什么?为切入点作为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三个问题的提出层层深入,不仅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把学生很自然地带入到了文本中,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金色的草地
教学要求:
1.学生独立识字6个,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2.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都见过草地吗?谁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草地。
2.读了课题之后你们想到了什么?(这片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板书:金色的草地)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2.自由读,检查生字:
(1)预习时大家已经养成了独立识字的习惯,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3.指名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文中的这片草地在哪里?草地是金色跟什么有密切关系?
2.讨论交流:“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的位置。“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是金色的跟蒲公英有密切关系。3.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童真:
1.弟弟和哥哥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呢?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认真读一读。2.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弟弟和哥哥玩了怎样的游戏。(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探究“变色之谜”:
1.听老师读课文,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 2.分组讨论交流。我的发现:
早晨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是金色的;傍晚草地又变绿了。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早晨,花朵(合拢),是(绿)色的,草地也是(绿)色的; 中午,花朵(张开),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
傍晚,花朵又(合拢),是(绿)色的,草地就变成(绿)色的。3.为什么小作者这么厉害,能发现这个秘密?(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有了这一发现之后,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 2.讨论交流。
3.体会句子的作用:“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总结全文
美丽的大自然中有许多神奇的植物,课文里的小朋友正是因为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了花朵与草地颜色的秘密,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透过一棵小小的蒲公英,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板书设计: 发 现
早晨
中午
傍晚
绿
金
绿
合 张
合 喜 爱
教学反思:
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通过阅读,学生对课前的问题已完全掌握,学会理解课文内容并非最终目的。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实践精神的范例。让学生去留心大自然中的事物,练习说说他们的新发现,享受发现的乐趣。
第五单元习作指导 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写作思路:
1.审阅题目:本次习作的范围是“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缤纷的世界可以是写一种事物,也可以写一处景物。
2.选定内容:(1)描写一种植物——仙人球。(2)抓住仙人球颜色和形状进行描写。(3)描写仙人球的生活习性。
3.表达方式:描写、抒情。4.表现手法:对比手法,首尾呼应,借物喻人。
5.结构顺序:先直接点题,告诉读者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并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仙人掌的特点——坚强;接着写仙人掌的样子;然后写仙人掌的生活习性,再借物喻人,赞美解放军叔叔;最后在结尾赞美仙人掌与开头相呼应。
下水文:
仙人掌
我家养了许多花,它们争奇斗艳,可是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虽然它没有玫瑰的艳丽,没有牡丹的娇贵,也没有九里香的香味,它总是默默无闻地站在那里,不会去引人注目,但我喜欢它的顽强。
仙人掌的颜色是墨绿色的,绿得健康,绿得倔强。一眼望去仙人掌像一个个绿色的手掌。它的叶子就是那一根根刺,你可别小瞧那一根根小刺,它可以不浇水,而且在沙漠地带有特别多仙人掌,听说它那一根根刺,可以给它留住水分和养分,让它更加滋润。只需一点点水,它就可以顽强地生活。所以我非常喜欢仙人掌的坚强。虽然它外表不好看,而且看上去有点可怕,但它身上有许多东西值得我学习。仙人掌可以药用,也可以食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健脾止泻,安神利尿等功效。
仙人掌对人无所求,但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像保卫国家的解放军叔叔,他们在严寒的风雪中站岗;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放哨。不正是仙人掌顽强的精神的体现吗?
我爱那墨绿色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仙人掌!
我以对比的方式开头,突出仙人掌的特点,和让我喜欢的原因。
接下来我描写仙人掌的样子和生活习性,突出它的顽强,为下文打下铺垫。接下来我借物喻人,通过写仙人掌来赞美解放军叔叔,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结尾再次强调我爱仙人掌,与开头相呼应。
我能写一种我观察到的植物的变化过程,还能写得很有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5
教学要求:
1.能说出在日常观察中的发现;
2.能认真听别人说话,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比较完整地转述; 3.把话说清楚明白,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难点:
能真实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活中的观察发现。(一)课件播放书中的“三幅图”
1.同学们在这三幅图中发现了什么呢?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学生说,老师及时指导)2.这段时间我们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你一定有了新发现。那我们每个人就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有一个要求,别人说的时候,要专心听,你要记住,你们小组的同学都有哪些发现。(学生小组交流。)(二)好,老师特别想了解你们组的组员们都发现了什么?用“我们组的组员……”的句式说,看谁记得多。(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1.同学们说的真多,而且说得特别清楚,老师给你们一个建议,当你要说很多个同学的发现的时候,不用说每个人的名字,可以用上“我们组,有的同学发现了……有的同学发现了……还有的同学发现……”句式。(指几名学生说。)2.听了同学们的发现,老师对其中的一个发现可感兴趣了,那大家又对哪一个发现最感兴趣?(学生发言。)3.如果你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就去问问他(发现者)到底怎么回事?(学生提问,学生解释。)4.我们经过交流,就会越来越明白,因此老师提议,我们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人的发现,然后以他的话题,展开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小组交流。)(三)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交流得特别充分,而且有的同学还发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植物。1.指名让学生说出发现,然后其他学生提问,发现者解释。2.老师适时介绍自己的发现。
3.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植物吗?(学生回答。)小结:同学们,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如果我们有机会亲自去观察、去发现这些有趣的植物,该多好啊!
二、总结下课。同学们,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非常神奇,只要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如需范文请点击: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仙人掌作文400字
教学反思: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将重点都定在了发现一词上,大家都很积极,好像争着比谁的发现最多最奇,但把“观察中”忽视了,而怎么观察到的,自已观察时所做了什么,这个过程学生却大多数都是只字不提。引导学生将自已是如何观察到的,及观察时自已是否认真等过程说了出来,这就为观察的内容提供了真实性的证词。
第四篇:部编三语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
第三单元
去年的树
教学反思:
1.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本文。3.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4.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这句话有所感悟;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能读懂鸟儿心情的变化,通过相关句子,读懂它的内心世界。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3.抽读、评议、正音。4.感知内容:学生畅谈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____________。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话朗读,培养语感。
师引:这篇童话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
(鸟儿、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他们还会说话呢!
1.找出角色对话。用“
”画出小鸟说的话,用“____”画出、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说的话。
2.模仿朗读(学生自主尝试)选读喜欢的角色对话。
3.出示对话,通过个别读、对读、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大树与小鸟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小鸟与树根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鸟儿向山谷里飞去)小鸟与门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树嘛,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运到那边村子里卖掉了。”(鸟儿向村子里飞去)小鸟与小姑娘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4.想一想,说一说:
伐木人来砍大树的时候,树对伐木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1.师:大树还在吗?鸟儿又怎么认为的?
2.有感情地回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3.出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出示:跳跃的灯火、抒情音乐。学生自读思考: 鸟儿盯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鸟儿唱完歌儿,对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静悟,对着灯火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第二课时
一、演一演
1.小组分角色表演故事,进行评价,评出最佳演员。2.鸟儿明年还会来吗?续编故事。
二、写一写
1.你想对鸟儿说些什么呢?请想一想,再写下来。2.大家交流,评价。
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 树与鸟儿相约 鸟儿寻找树
信守诺言 珍惜友情
教学反思:
《去年的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初步体会到诚信的可贵。
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角色,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重点抓住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越来越明朗。这样,渐渐地,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再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学生从读中能有所感悟,懂得友情的珍贵。
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要求:
1.会认“缩、茎”等7个生字。正确朗读理解“舒服、舒展、努力”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种子成长,树木用途的图片、文字资料。2.教师准备ppt。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ppt图片:种子破土而出,枝繁叶茂的大树,手推车,椅子,说说想到了什么? 2.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一棵树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其中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3.板书课题:“那一定会很好”。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2.出示ppt,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大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在文中画出来。
2.小组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3.交流大树经历的历程。
(板书:种子被泥土包裹——钻出地面——长成高大的树——砍倒做成手推车——拆了做成椅子——成为美丽的木地板)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在大树的变化过程中,大树的心情怎样?(板书:舒服)5.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含有“舒服”这个词语的句子划出来。边交流边出示ppt句子,各种形式读,体会感悟大树变化中的快乐。
6.课堂小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成长快乐,服务他人也快乐)
四、对比学习,感悟体会。我们学过《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也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1.ppt出示《去年的树》,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3.ppt出示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有感情地朗读两篇课文。
六、课堂练习ppt出示练习题。那一定会很好
舒服种子被泥土包裹 钻出地面
长成一棵高大的树成长快乐 砍倒做成手推车 拆了做成椅子
成为美丽的木地板服务他人 也快乐
教学反思:
课文无论是种子钻出泥土,成长为一棵大树,还是大树被砍倒后被人们做成手推车,做成椅子,铺成木地板,“很好”二字一直贯穿其中。要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到这种无论在怎样的环境里快乐的心态很重要。因此,教学中抓住含有舒服的词语的句子反复读、感悟、体会,效果还不错。《去年的树》这个童话故事,意在让学生感悟信守承诺的重要,两篇课文的不同点因为学生年龄小,说不全面,需要好好引导。
在牛肚子里旅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重点指导书写、识记“胃、刚”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把握“答”、“应”、“骨”、“几”多音字的读音。
3.通过口语练习,让学生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和过程的同时,获得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4.通过读课文,初步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5.培养学生遇事冷静,相互帮助的处事哲理。
教学重点:
结合文本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口语练习,锻炼学生的口语概括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外出旅行吗?哪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去过的地方,旅行后有何感受?(指名说)师: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可谓是见多识广。今天吴老师也带着同学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旅行,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第10课。
二、揭题。1.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理解、区分“旅游”和“旅行”。(旅行重在“行”,主要指到处行走。旅游重在“游”,主要指观光、游玩。)3.引导学生在读课题后质疑:读完课题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指名说。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什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4.指名说说是谁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是小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结合图片指名让学生写写“蟋蟀”,并说说识记方法。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共同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
三、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快速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看一遍,然后说说哪些小节讲到了这两个问题。
2.指名说说自己找到的信息。(1-7小节讲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8-18小节讲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过渡语: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下面我们先来探讨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二)创设情境,探究原因。
1.请三名学生表演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发现问题。(指名说说自己发现的问题)2.学习多音字“答”。
课件出示多音字“答”,指导学生朗读。3.探究原因。
同桌进行口语练习(用课件出示“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说说红头到牛肚子旅行的原因。)过渡语:对于红头来说,这次旅行纯属意外。红头是怎样进行这次意外的旅行的?下面我们一起合作朗读课文的8-20小节。(三)再读课文,了解旅行过程。1.提出合作读书的要求:
(1)女同学读红头说的话,男同学读青头说的话,老师读旁白。(2)边读边思考: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 2.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1)课件出示多音字,学习多音字,相机指导书写“应”,指导理解相关词语。(2)指名说说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 A.指名说。
B.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3)口语练习:由于得到青头的帮助,红头顺利地完成了在牛肚子里的旅行。红头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请与同桌合作完成下列练习。
红头从________走到________,又从________来到了________。最后,在牛________的时候,随着________。
(过渡语:牛到底有几个胃?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4)指名结合画面内容完成以下口语练习。
牛共有________胃,前________,只有________。
四、归纳小结
1.初步了解科普童话小品的文学体裁。
师:课文用童话的形式,通过红头在牛肚子旅行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这样的体裁就是科普童话小品。2.概括分析,明晓事理。
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可以说是一次意外,如果没有得到青头的帮助,它也不可能顺利地从牛肚子里出来。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悟?(预设学生的回答:相互帮助,团结友爱,遇事冷静不慌张)是啊。不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事,都不能紧张,一定要发挥聪明才智,冷静处理好事情。更重要的是学会互相帮忙,共同解决困难。请记住: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设计: 在牛肚子里旅行
旅游线路: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里——出来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感觉要比上《那一定会很好》一课轻松得多。之所以会有这种轻松的感觉,全归功于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前,有老师特意提醒我:要注意处理好教学环节,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口语训练,预设前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点……可以说,这一席话让我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方向与思路,因此才会有如此的进步。但仍有诸多不足:如各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教师说得太多,学生说得太少,对学生进行的语言训练活动量不足,忽略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等。
一块奶酪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9个生字,认读“诱人”、“恼火”、“犹豫”等词语,掌握“处”“稍”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蚂蚁群体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习蚂蚁们的优秀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吃过奶酪吗?好吃吗?
面对一块美味诱人的奶酪,搬运奶酪的蚂蚁队长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一下。板书课题:“一块奶酪”。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ppt,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出示ppt朗读课文的指导方法,按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事。
四、精读课文,读出感受,读出感情。(一)默读课文,思考:
1.蚂蚁队长的禁令是什么?在文中画出。
2.蚂蚁队长想吃奶酪吗?结合文中句子说一说。3.你喜欢这位蚂蚁队长吗?说说理由。
(二)小组交流讨论,把自己想象成是其中一只蚂蚁。
(三)全班交流,根据交流,出示ppt句子,边交流边读句子体会,师随交流板书: 蚂蚁们多么自律,多么有毅力!他们的心真齐啊!
蚂蚁队长严格遵守纪律,不违反禁令,严于律己,爱护幼小。(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体会。
五、课外拓展,说一说。结合课文的学习,联系生活中曾经遇到的这样有诱惑力的事,当时怎么做的?学习后觉得应该怎么做?今后在生活中面对诱惑该怎么做?
六、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蚂蚁队长的品质。
七、小组内演一演这个故事。
注意指导学生表演时的动作、神态,把蚂蚁们的心理活动演出来。
八、知识拓展。出示ppt:
奶酪(cheese),又名干酪,是一种发酵的牛奶制品,类似酸牛奶,比酸奶浓度高,近似固体食物,营养价值更丰富。
板书设计: 一块奶酪
蚂蚁们:自律,有毅力,心齐 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爱护幼小
教学反思: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课堂上,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面对美味诱人的奶酪的小蚂蚁,随着文字走进蚂蚁们的内心世界,感悟体验蚂蚁群的自律,毅力,体验作为队长的蚂蚁的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从而受到教育。我要求学生们在生活实践中践行这些优秀品质。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课堂作为教育阵地的重要作用。
习作3 我来编童话 教学设计:
1.看图编写童话故事,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能抓住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能了解童话故事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培养一定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简单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想象力的培养。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故事,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多媒体:(上课开始,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现白雪公主的画面。)随着画面的出现,教师给学生讲《白雪公主》的故事。
2.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课前我们请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简要地说说大概,然后选出最有趣的故事在全班讲。(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3.小结并板书课题:同学们的故事讲得真精彩,让我们今天也一起走进童话世界。(板书:走进童话世界。)
二、点拨角度,开阔思路。
1.教师结合同学交流的故事及《白雪公主》的故事加以点拨,明白什么是童话。
2.教师讲解:童话故事最大的特征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人的感情。同时童话故事总是把恶和善极端化,通俗地说,就是坏人非常坏,好人非常好。[出示多媒体:童话特点:(1)大胆的想象(2)有趣的内容(3)生动的语言]
三、自主审题,明确内容。1.学生自由读读习作的要求。
2.小组讨论这次习作要求有几方面的内容。
四、观察动物,展开联想。
1.出示投影:有关动物活动的片断内容。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3.指导写作:
(1)故事的人物不宜选得过多,可以是书上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选择的。
(2)想象“故事”要注意说清楚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么发生、怎么发展、结果怎样。(3)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可以直接写出来,也可以蕴含在故事里面。
4.选择动物,编写故事。
(1)学生选择几种动物做主人公,想象一下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2)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写作。
二、交流展示,互相学习。
1.把写好的故事读给同学听,分享习作的快乐。
2.教师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3.学生修改作文。
三、学生把修改好的作文誊写在作文本上。
如需下水文请点击:《习作3我来编童话》习作指导(含下水文)
教学反思:
要大胆地让学生去想象,创新,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而使学生体验创作童话故事的乐趣。引导学生在讲述故事时不必过于严谨,能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即可。
第三单元习作指导 我来编童话
写作思路:
1.审阅题目:本次习作主要是写童话。我们要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以事实为基础的有想象力的童话。2.选定内容:
(1)故事里有哪些角色。
(2)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哪里发生的。
(3)他们在那里做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
4.表现手法:开门见山,首尾呼应。
5.结构顺序:先交代时间、事情的起因。接着描写啄木鸟看病和治病的过程,最后写治好病后的啄木鸟和树的心情。
下水文:
啄木鸟治病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小猴爸爸风风火火闯进了啄木鸟的诊室,慌慌张张地说:“我的桃树要死了。前一段时间还好端端的。可前两天开始,它好像快干枯了。眼看我就有鲜美的桃子吃了,这下可泡汤了。你快去我家看看吧。”
来到小猴家,啄木鸟医生看着那棵桃树,从容镇定地绕着树枝飞了一圈。啄木鸟一边飞,一边细心地观察:“这棵树啊,如果不是缺水,就是树虫惹的祸。”果然,他看见树上有许多小洞。于是,啄木鸟医生就用尾巴支着身子,用爪子抓住树干,稳稳当当地站在树干上,把它尖尖的嘴巴,伸进树洞里,把一只黑色的毛毛虫叼了出来,给猴爸爸看了看,然后吃了下去。
治完病后,啄木鸟说:“猴爸爸,你放心好了。我保证你会有桃子吃的。包你吃个够。”猴爸爸很感激啄木鸟医生,说他是森林好医生。
两个星期后,桃树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生机盎然。小动物们在树上玩耍,猴爸爸也收获了很多桃子,他拿出桃子和森木里的动物一起分享。
开头扣题,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用“风风火火”写出小猴爸爸的紧张的心情。动作描写,写出了啄木鸟工作认真。首尾呼应。
童话世界多么神奇啊!我们也来编一个童话故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园地三
教学设计:
1.以童话为内容进行交流,要讲清童话的特点,感受童话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从中受到的启发。
2.通过“减一减”的方法,认识一些新字。能自己发现这些字在读音和字形上的特点。3.通过“读一读”对学生写字进行巩固,并能够自己发现这些生字与偏旁之间的关系。
4.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试着修改自己的习作。5.积累一些谚语。
教学重难点:
1.能感受童话的奇特,和同学交流童话带给你的启示。2.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与同学们交流童话的特点。(1)童话世界里的人物、动物、植物都会说话。(2)童话世界里的居民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2.说一说,在这些童话里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3.读完童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你打算在生活中怎么去做?
二、识字加油站。1.读一读。
(1)同桌之间读一读。(2)齐读。(3)指明读。
2.如果去掉这些生字的读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3.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读读这些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a.小组交流。b.全班汇报。
这些字都有“口”字旁,说明都与口有关系。c.你能在写几个这样的字吗?请你写一写。d.比一比,看谁写得多。2.学习修改符号。
a,认识什么是修改符号。
b.明确修改符号的具体意义。c.学会运用修改符号。
4.巩固练习,修改符号的用法。(1)爸爸尚班走了。
(2)妈妈穿着一件红裙子,一顶帽子。
(3)果园里有许多水果:苹果、鸭梨、黄瓜和桃子。a.学生练习修改,并正确使用修改符号。b.小组内交流 c.全班交流
d.展示、评价。5.日积月累。1.课件出示。
2.学生随教师诵读。
3.说一说,你对这些话的理解。a.小组交流。b.汇报。4.生诵读。5.尝试背诵。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要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汉语的丰富。引导发现时不必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述,学生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即可。“日积月累”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第五篇:部编三语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
第七单元
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要求:
1.学会写12个字,熟悉本课相关的词语,认识7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让学生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说说有些什么新的发现。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有花、草、蝴蝶、小鸟等动植物,这是看到的。大自然里还能听到什么呢?你们可要听仔细啦!(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里除了刚才听到的声音外,还有哪些声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语言文字中去感受那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声音!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1.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检查反馈:
(1)要去参加大自然的音乐会,听那美妙的声音,得带上这群小伙伴。认识他们吗?自由读一读。
演奏 温柔 雄伟 充满 威力 汇聚 呢喃细语 汹涌澎湃 波澜壮阔 敲敲打打
淙淙 潺潺 哗啦啦 唧哩哩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2)先看第一行,谁愿意读?(评:你不仅字音读得准,而且声音非常响亮。)还有谁能像他这样读一遍?全班一起读一遍。
(3)再看第二行词,谁来读?(评:他的字音读得很准,尤其是“呢喃”鼻音读得很准。)全班一起读“呢喃细语”。
师:你们看,“呢喃”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怎样说话才是呢喃细语呢?我们去听听。(课件)两只小鸟挨在一起,轻轻的、柔柔的说话,这就是“呢喃细语”,全体女生读。
师:再来看这“汹涌澎湃”四个字,都是什么旁?说明什么?(水多)我们去看看。(课件)海浪猛烈地拍打着礁石,声势如此浩大,真是“汹涌澎湃”,全体男生读。全班一起把这些词连贯地读一遍。(4)这些词谁会读?(评:这位同学的平舌音和翘舌音读得很清晰)来,请这一大组的同学读。这些词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是表示声音的词,我们把它叫做——象声词。这些象声词读起来可有节奏了,声音听起来美妙极了(老师范读),请全体女生带着男生读。
三、整体感知。
1.现在字音读准了,让我们把这些小伙伴带入到文中,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看你知道了什么?【随机板书:风 水 动物】
2.大家真会读书。文中写了大自然里的风、水、动物都能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其实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况了全文的所有内容,齐读第一自然段。【板书:美妙】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那么风的声音美妙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告诉老师这一段有几句话?
2.是哪四句话呢,下面老师想请四位同学来给我们一句一句地读。
3.现在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第一句话,看你读懂了什么?他是在哪里演奏手风琴?
你们看,作者把风比喻成了一位音乐家,他在森林里演奏着手风琴!那么风用他的手风琴演奏了哪些美妙的乐曲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下文。4.出示: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1)哦,他是这样翻动着手风琴,就能演奏出不同的歌曲啦!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2)还有谁来读?原来风是这样演奏手风琴的,就像人一样。(3)他用手风琴还演奏了怎样的乐曲呢? 5.出示: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1)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第三句,看你知道了什么?
(2)好,同学们,老师来举个例子让大家好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柳树叶会发出“沙沙”的声音,梧桐树叶发出“唰唰”的声音。
(3)你们还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树叶长得嫩绿嫩绿的,女生就是春天那柔柔的声音,女生齐读这句。秋天来了,那一片枫树叶都变红了呢,那第一大组来读一下。冬天来了,男同学就像松树那样依然挺拔,树叶发出深沉的声音,男生齐读。
(4)这里用了四个“不一样”(在课件里将“不一样”点红),风这位音乐家可真了不起,用不同的乐谱奏出不同的乐曲。真是——生读“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6.除此以外,风这位大自然的音乐家还用他的手风琴演奏出怎样美妙的乐曲呢?
出示:“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1)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微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吗?谁来模仿一下?
(2)学生模仿“沙沙沙”的声音。(评:你的声音多柔和呀,多舒服啊!)还有谁来试试?再轻一点?全班来试试!
(3)你们听,这声音轻轻柔柔的,就像两个小朋友在小声说话一样,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微风部分?指一人读,(评:他的手风琴演奏的乐曲可真轻柔呀。)(4)还有谁愿意来演奏?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多么美妙的声音呀!让我们仿佛看到微风拂过的情景。还有哪些同学愿意来读,举手的同学一起来读。(5)同学们,微风给我们的感觉竟是如此温柔(板书:温柔),那狂风又是怎样的呢?谁来学一学狂风吹起的声音?
(6)学生模仿“呜呜呜”的声音。评价:你瞧,狂风吹起来了,你这棵小树怎么就没激动起来呢?小树激动起来是什么样子?大家做一做。
(7)狂风吹过来了,风声越来越大,森林的小树们都高兴起来了,兴奋起来了,激动起来了,这是一首多么有力量的乐曲啊!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狂风部分?狂风吹得更猛了,你们这一大组读。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了,全班一起读。
(8)多么有力量的声音啊,这真是一首雄壮而激荡人心的乐曲。【板书:雄壮】
(9)大自然里的风,有时是轻轻柔柔的,有时是雄伟而充满力量的,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句完整地读一读,女生读“微风”部分,男生读“狂风”部分。准备好了吗? 7.小结:
(1)风真是一位可与贝多芬媲美的音乐家呀!既会演奏舒缓的小夜曲,又能合奏出雄浑的交响曲,让我们发现大自然的风声原来如此美妙。
(2)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自然段,微风的声音,狂风的声音还有翻动树叶的声音,实际都是在围绕这一段的第一句话写,我们把这样的第一句话叫做总起句(课件显示“总起句”),后面的三句话都围绕着这句话,在具体的描写风这位大自然的音乐家用他的手风琴演奏了哪些美妙的乐曲,我们称作分述句(课件显示“分述句”)。这种先总起后分述的写法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的构段方式,称为总分的构段方式(学生说一遍“总分的构段方式”)。
8.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在书上画出总起句,写上总起句和分述句,还在第二自然段的下面写上总分的构段方式。
9.下面让我们合作读读这个自然段,老师读第一句总起句,你们读后面的分述句,让我们在读中进一步感受风演奏出的美妙声音(配乐)。
孩子们,在作者的描写下,我们感到风所发出的美妙声音真是太令人陶醉了!
五、感知第三自然段的构段方式。
1.除了风以外,水的声音又如何美妙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这一段的总起句,画上横线。
2.你真棒,这么快就掌握了这节课学的新知识,全班一起把总起句读一遍。那么这段话同样是——总分的构段方式。
3.作者又是怎样围绕这一个总起句具体描写水的美妙声音呢?我们下节课再去欣赏吧!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交了一个新朋友——大自然,他的家族里有好多无师自通的音乐家和歌手。今天,他想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齐读课题)2.不过,大自然说,要去参加音乐会,听那美妙的声音得带上这群小伙伴。(出示词卡)。认识他们吗?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分小组开火车读词语。
二、入境想像,美读感悟。
1.教师过渡:我们跟着大自然出发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你找到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书上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上记号。)2.师:你们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学生说出“水、动物”的声音,教师相机板书)3.关于水的声音(直观感知,美读悟趣)。
过渡:还有谁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在书上找一找,自己读一读。(1)指名生回答,为什么这样说呢?出示相关句子: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①“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声音多好听啊!连水也能演奏,真是趣事,像这些描写事物声音的词,它有个名字叫“象声词”。想像一下,小雨滴落在不同的地方还会发出什么声音?你能不能也说几个?(劈劈啪啪……)
②同学们说的这些词所描绘的声音真像。如果把它们补充到课文中来,小雨滴这敲敲打打的音乐会,也是生动有趣、热闹非凡啊!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指名读,指导读好“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的不同音效。
(2)指名生说:小雨滴不仅会演奏,还会唱歌。出示相关句子:
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①指名学生读。是什么让小小的雨滴拥有那么大的力量,可以唱出“大合唱”?一滴小雨滴能做到吗?
②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水之乐曲的美妙。想象小雨滴“汇聚”起来,从小溪→河流→大海的美妙经历。(体会不同水声的特点。)③出示填空:
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
小溪________,河流________,大海________。从________,唱到________。指名学生填空。
④师生小组合作朗读。1组读小溪,2组读河流,3、4组读大海,老师读最后一句话。(从体会“淙淙、潺潺、汹涌澎湃”感受水声变化的美妙。)(3)小雨滴又会演奏,又会唱歌,可真了不起!让咱们一起随着小雨滴的伴奏一起唱歌吧!(全班配乐读第三自然段)(4)你们喜欢这个自然段吗?喜欢就试着背一背吧!(5)学生试背——指名当堂背诵——想背的一起背。4.关于动物的声音(角色体验,美读悟乐)。
(1)教师导语:听到了风之曲水之歌,动物们也不甘示弱,来到音乐会上一展歌喉。
(2)谁想当这些小动物,来演一演。学生模仿出相应动物的叫声。大自然中,还会有哪些动物的叫声。看谁敢挑战难关,说说像课文中这样的词,学着叫一叫。(3)情境互动。
师:小鸟(小虫、蝈蝈),你在唱什么呀?出示句子“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教师范读句子。真是太快乐了,你们自己也读读吧。(4)指名读,同座轮读,小组赛读。
(5)看来,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都有歌声,快乐无处不在。全班一起齐读第4自然段。
三、回归全文,积累语言。
大自然的声音太美妙了,真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感受。这样吧,让我们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静心聆听这场天籁之声的音乐会。全班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四、想像拓展,课外延伸。
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当你走进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把你有趣的发现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声音 风 水
动物 美妙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品味。因此根据课程标准,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旨在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学生的想象在美读中飞扬。
大自然里有着许多美妙的声音,学习此课,学生听到了大自然中风、水、动物在大自然中形成的美妙声音,并学习模拟这些声音,学习兴趣浓厚,并通过学生平时生活中对大自然的观察、说、写,模拟出更多更奇妙的自然界中的美妙之声,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浓厚情趣。
父亲、树林和鸟
教学要求: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生字,学习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用“一瞬间”、“舒畅”造句。
3.一边诵读,一边想象,感受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根据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本课教学课件。
2.搜集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息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情。
1.蓝天是白云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草丛是蟋蟀的家,朝阳小学是孩子们的家,那孩子们,小鸟的家在哪里呢?(课件展示:小河、蓝天、草丛、校园等图片)2.你喜欢鸟儿吗?为什么?
请你用“我喜欢鸟儿,因为——”说话。(板书课题)3.和你们一样,我们今天也将在课文中接触两个人,他们和你们一样,十分喜爱鸟儿。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看看能读懂什么。2.检查自读情况: ①大家看,课文里有好多生字娃娃,你们认识它们吗?能和它们做好朋友吗?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生字,注意正音。重点指导:黎、喃、腾、喙、翎、瞬。齐读;开火车读。②看来大家已经和汉字娃娃交上朋友了,不知道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抽生指明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老师相机进行字音指导,然后齐读课文。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看看还有哪些不懂的,作上记号。自由朗读、勾画、标注。读通顺、正确。4.交流朗读,评议。
5.结合同学老师的发言,纠正读音。齐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交流记字的记忆方法。2.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课要求会写字的识记。
小结:大家真能干,虽然咱们汉字中有不少的同音字、形近字,但只要你根据部首想字义,自然能把这些调皮的汉字娃娃分清楚了。
3.词语练习:师提供词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对字义的理解。4.学生书写生字,师提示:注意根据字的间架结构合理安排书写。
四、作业。1.朗读课文。2.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听写课文生词。
2.孩子们,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
这样的句子是总写,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总的内容分别告诉我们的。
二、品读欣赏。
(一)引导学生自己读。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自己认为最能够说明父亲喜欢林子和鸟的语句。批注:为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相机指导朗读。(1)“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父亲看到叶子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这个可以说明什么?我们来读读这个句子吧。(2)“还有鸟味”。
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②出示图片:鸟儿群居睡觉的图片。
③请孩子们注意,我们上学期学习了引号的使用方法,知道引用别人的发言需要用引号,今天,你看这几个自然段,发现什么没有?
④听老师朗读父亲的话,看又能够体会到什么。⑤我们自己也来读读吧。
(3)“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快活”这个词语,用换词语的方法,可以怎样换?为什么父亲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对之后的一句话的理解是怎样?
(4)“鸟最快活的时候——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你怎样理解“一瞬间”,生活中什么事情发生在“一瞬间”,来练习说话。你又读懂了什么?(二)讨论升华。
你对课文最后一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是怎样理解的。我们一起来讨论吧!提示:如果父亲是猎人,又可能怎样呢?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课后的第三题处。
三、拓展延伸。
1.课题为“父亲、树林和鸟”,我们还可以怎样定课题?在此之后补充几个字,就可以总结出我们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了,你体会到的是什么? 2.你还搜集到哪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
父亲对我的谈话不仅是在对我说,更是对树林和鸟的谈话,是人和大自然的真情告白,是父亲对大自然深深的爱。
四、作业。1.写词语。
2.摘抄佳词佳句。
3.用给出的词语造句:一瞬间、舒畅
板书设计: 父亲、树林和鸟 看叶知鸟 闻鸟有味 知其快活
怕其受害父亲深爱大自然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父子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教学时,我采用了以读悟情,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听读、自读、品读、分角色演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在朗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如从“我知道这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父亲喃喃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等语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也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这样,以读代讲,学生感受深刻。
带刺的朋友
教学要求:
1.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2.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3.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4.学会介绍刺猬,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到的本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教学难点:
学会介绍刺猬,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到的本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秋天,是瓜果成熟的收获季节。瞧,图上画着什么呀?
出示《秋枣》图,学生说图意,师引导学生用上动词“挂满”、数量词“一颗颗”,来体现红枣儿的大和多。
2.枣儿长得可真好!想不想摘些来尝一尝?这不,咱们这位带刺的朋友就迫不及待,抢先行动了。
出示刺猬图,出示课题,齐读。
3.它是谁呀?出示“——刺猬”,再读。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大家课前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出示预习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刺猬的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 2.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共同点评。
3.课文写了刺猬的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
出示两幅课文插图,明确2~9节讲了第一件事,10~15节讲了第二件事。
三、小组合作,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四人学习小组分别轻声朗读2~9、10~15节,讨论:课文写了刺猬的哪两件事? 2.集体讨论交流。归纳板书:
一天晚上,刺猬偷枣儿。
第二天晚上,刺猬用刺击退了大黑狗。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刺猬是怎样偷枣儿的呢?默读2~9节,圈出刺猬偷枣时的动作。学生交流,归纳板书:
爬 停住脚 摇晃 掉 归 滚 驮 跑
2.刺猬偷枣儿的本事怎样?从哪些动作能看出?
引导学生体会“摇晃”、“归拢”体现了刺猬的聪明、机灵。
3.刺猬不但偷枣儿的本事高明,而且护身的本事也很大。我们再来看看它是怎样用刺击退大黑狗的。默读10~15节,用“○”圈出刺猬的动作,用“---”划出大黑狗的动作。学生交流,归纳板书: 刺猬:出来散步缩成一团 大黑狗:扑掉过头去哀叫着溜走
4.连续两天晚上,小作者亲眼目睹了刺猬如何偷枣儿,如何用刺击退大黑狗,他觉得刺猬怎么样?
出示“我”赞叹刺猬的两句句子,指导朗读。
5.是啊,刺猬聪明、机灵,本事真大,小作者可喜欢它啦,所以把它称为——(生接)带刺的朋友。
五、学习文中的事例介绍刺猬独到的本领。
1.那么学了课文,你喜欢刺猬吗?能不能来夸夸它? 出示两个说话练习,学生任选一个准备。指名交流。
2.请两个学生分别介绍两个事例,与老师合作介绍带刺的朋友——刺猬。出示说话练习。师:我有一个带刺的朋友,它就是刺猬。生1:刺猬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 生2:刺猬不但……,而且……。…… 师:我真喜欢这个带刺的朋友。
3.连起来介绍刺猬和分别介绍刺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句话起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体会介绍完一个事例,要介绍第二个事例时可用过渡句连接。4.谁能连起来介绍一下刺猬?指名介绍。
六、写作小实践。
板书设计: 带刺的朋友
(第一段)写秋天的枣树(第二到十段)写刺猬偷枣
(第十一段到十二段)写我对刺猬偷枣的感受。
教学反思:
整堂课比较顺利,但前半节上得比较从容,后半节上得比较仓促。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花了大量的时间读课文,却没有具体讨论归纳,以致于交流时,学生讲了大段意思,却没有归纳出重点。可见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于培养提高。这节课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出的问题也属正常。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教学效果良好。
口语交际7 身边的“小事”
教学要求:
1.通过活动懂得只要是对社会有利,对他人有帮助的事就是好事,学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逐步养成做小事的好习惯。
2.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观察、评价,与同学分享感受,身边的小事有哪些,哪些是好事,哪些是不文明现象。
3.愿意并能积极参与做好事活动,初步知道做好事是有爱心的表现,小学生做好事也是为社会作贡献。
教学重难点: 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小事。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收集身边的小事和自己做的小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跟大家讲了“观察身边的小事”的原因。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讨论“我们身边的小事”还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2.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别人的小事有哪些。(3—5名学生)3.其次,学生讲述自己做过的小事有哪些?(3—5名学生)4.讨论并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讲了自己做的小事和别人做的小事。那么,老师想问一问:到现在有没有人还不会做好事呢?
5.学生再次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小事我们可以做?
6.看书进一步学习:除了你们说的这些事情我们可以做,生活中还有哪些小事可以做呢?我们一起看看书上为我们讲了哪些事情。7.讲一讲身边的小事,并谈一谈感想。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的小事,每件小事都有不同的含义,让学生知道了解其中的道理。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节课我上得相对成功,因为我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去思考问题,互相探讨问题。他们在这中间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习作7 我有一个想法
教学要求:
1.学习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用词要准确,语言要通顺,表达要具体。3.听取别人建议,尝试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一个想法写清楚。2.尝试修改习作。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果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和解决办法,就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事例引导。
请同学们读一读生活中的小事例。(课件出示事例一)1.自由读,小组交流。
事例一提出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汇报。
(课件出示事例二)3.自由读,小组交流。
事例二提出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4.汇报。
5.你觉得这两个事例写得怎么样?评价一下。
三、畅谈想法。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 1.小组内交流。
2.小组选派说得好的代表发言。3.全班进行评价交流。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
四、写出想法。
从自己的发现或同学列举的现象中选择一个写一写。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1.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注意用词要准确,语言要有条理。3.写后读一读,自己尝试修改一下。
五、作文交流。
请完成的同学读一读自己的作文,集体评议。
如需范文参考请点击:我有一个想法作文300字
教学反思:
此次习作教学我教得比较成功,教学时间我把控得较好,对于本次习作的重点我花了很多时间给学生讲,大部分学生都听懂了。不懂的学生我课后进行了辅导。
第七单元习作指导 我有一个想法
写作思路:
1.审阅题目:本题要求我们写关于生活中的想法。
2.选定内容:自己生活中遇到过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否需要改进呢?把你的想法写出来,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3.表达方式:叙述。
4.表现手法:首尾呼应,开篇点题。5.结构顺序:在写作文时,首先提出问题,把你的想法写清楚,然后写对这种想法的改进办法或建议。
下水文:
我有一个想法
我有一个关于房子建设的想法。
①我觉得现在自己住的小区里,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就是没有一个像邮箱一样的收取快递的箱子,如果有这样的箱子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很实用的一个设计。
②因为白天的时候,我们上学,父母上班,家里都没有人在,快递员只好把快递送到物业保管。有的时候回家晚了,物业也就关门了,我们只有等到第二天的时候才能去拿。
有的时候,妈妈给快递师傅说,将快递放在我们家的门口就好,可是师傅为难的说,按照规定这样子做是不被允许的,还是要放在物业。
③所以我想,要是家门口有一个带锁的能够放快递的箱子,师傅就可以直接把快递放进去,然后我们回到家就可以拿,这是一件多么方便的事情啊。
④我希望在房子建设的时候,能够在每家每户的门口,都设计一个快递箱。
①开篇开门见山,提出问题。②指出以前房子建设的问题。
③根据妈妈和快递师傅的谈话以及房子建设方面的问题,产生了奇特的想法。④根据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看完上面小作者的想法,你有什么想法呢?请写一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园地七
教学要求:
1.通过交流平台,交流读书和积累的方法。培养积累能力。2.通过词句段的运用,学习带“得”字句子的特点,并加以运用。3.会用词语接龙的形式说句子。
4.掌握书写提示中字形的特点,并书写漂亮。5.积累古诗,体会中国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词句段的运用,学习带“得”字句子的特点,并加以运用。2.会用词语接龙的形式说句子。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全班交流介绍自己的读书、积累的方法。2.你觉得谁的方法比较好? 3.你打算今后怎么做?
二、词句段运用。1.(出示第一组句子)读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a.小组交流。b.全班汇报。
“得”字前面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后面用的是形容动作的程度。c.仿照写一写。2.(出示第二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a.小组交流发现。b.全班汇报。
前半句句尾的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就是用接龙的形式写句子。c.自己尝试说一说。d.小组合作说句子。
三、书写提示。
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要想写美观就要找出汉字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出示汉字)1.观察汉字,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都有撇捺。
2.你觉得怎样写才能把这些字写美观? 撇捺要写得舒展,字形就优美。
3.先在书上描红,再写一写,注意撇捺的特点。4.学生字形书写,教师巡视指导。5.展示、交流、评价。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采莲曲》学生边欣赏图片教师边诵读。2.说一说,古诗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 a.小组交流。b.汇报
3.生诵读古诗。4.尝试背诵。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因为提前让学生做了预习,这节课的教学进展比较顺序。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用词语接龙的形式说句子说得非常精彩,背诵古诗环节课堂气氛比较热烈,学生积极性很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