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教案-第八章 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

时间:2019-05-12 17:3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教案-第八章 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教案-第八章 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

第一篇:马克思教案-第八章 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

第八章 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22800

——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一、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总趋势

1、社会进步及其特征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的过程。

社会的运动和变化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或方向性,具有前进性。社会的发展也像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交替,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低级形态)。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人类社会的进步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

2、社会形态的更替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性、必然性、决定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是一种质变或飞跃。马克思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 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过程。列宁说:“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①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能也不可能取消历史的前进性,也没有取消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一方面对前进中的曲折和挫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对未来要有充分的信心。

二、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1、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 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以主体的选择、意愿和意志为转移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对此,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了经典的表述,其核心思想是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及其面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的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决定。

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清晰地表明了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而这种决定性是在社会运动主体的选择中体现和实现的。

2、社会发展过程的选择性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选择余地。

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行为的选择性及其作用不能被任意地夸大。客观的历史规律性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第一位的,而人的选择是第二位的,它并不能使历史的发展违背自己的规律。

首先,主体的选择是以不可选择为前提的。马克思指出:“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① 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社会发展的阶段、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况以及文化传统。

其次,主体的选择不是无限制的,而总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所提供和展现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选择。在社会发展道路的不同层次上,它所提供的选择空间是不相同的。

再次,主体在这种可能空间中的选择,也是受着各种条件的决定和影响。

最后,主体的选择所达到的结果,也受着社会规律的决定。一种选择是否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是否促成了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的行为和努力,还取决于社会的客观条件和进程,受着社会规律的决定。

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是辩证统一的。

三、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

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性,是指社会发展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它主要表现为发展中的决定性和客观制约性。例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必须受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规律的制约。又如,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过程是严格地沿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第一阶段)的道路前进的。

2、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首先,处于同一个社会形态中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其具体发展道路各有自己的特点。

其次,在社会交替过程中,不同国家和民族所走的具体道路和途径也有不同特点。

最后,一个国家可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超越某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到更高的社会形态,这最突出地反映了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是与人类社会整体运动过程和发展道路相联系的,而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与构成人类社会整体的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过程相联系的。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机地体现着社会发展道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一方面,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人类历史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中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的特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必然带有中国的特色,这是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的体现。

第二节• 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一、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1、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属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主要是以本能需要为基础的食欲、性欲和自身保存(防卫本能)三种基本机能。

2、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形态和特征。

人的社会性是人的非动物性或超动物性。一方面是相对于自然性而言,是比自然性更高级的一种生存方式的特点,它是对自然属性的超越。另一方面相对于人的个性而言,也就是说人的社会性是在人们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社会属性是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离开了自然属性,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他的社会属性也就谈不上了。

人的自然属是社会化的自然属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它就不再是人的自然属性了,而是动物的属性。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 ①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把握人的本质,必须从第一个层面深入到第二个层面。

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的本质的第一个层面。人类早期曾崇拜动物图腾,只是主动地认同于动物界。随着自我意识的进步,思想家们指出人作为一个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各类动物,这是人类自我认识的重大进步。

要真正认识什么是人的本质,必须从人的共同性进到人的差异性,从人与人的区别中揭示人的本质。

把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从“类本质”深入到“类内本质”(人类内部的个体的本质),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人的本质的两个层面

马克思他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

劳动或生产实践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指出,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是人的劳动。是劳动创造了人,使人猿相揖别。人的道德性、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都是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关系是人的社会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根本区别。马 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以下几方面涵义:

首先,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其次,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应该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把握人。社会关系简单地说包括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进一步说可以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再进一步,还可以分为若干方面,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生产关系、业缘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以及道德关系、宗教关系、法律关系,等等。要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就应该从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入手。最后,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有主次之分。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起着基础的支配的作用,它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人在生产活动、交换活动、分配活动以及消费活动中所处地位和相互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

三、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1、价值与人的价值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标志着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

价值可以分为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所谓物的价值,就是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人的价值,就是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

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就其都具有价值而言,有共性,但从本质上看,二者有着重大的区别。

首先,物作为价值客体的时候仅仅是客体,而人作为价值客体时同时还是主体。

其次,物的价值的实现是被动的,而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主动的。

再次,物的价值是既定的有限的,而人的价值是无限的。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创造价值的价值。

人的价值集中体现为劳动的价值。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的劳动创造出了劳动产品。劳动的价值表现为劳动产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当劳动的价值表现为交换价值时,它的使用价值并没有消失。而且,交换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延迟的使用价值。当商品完成交换过程时,它又成为劳动产品或消费品了,它的价值就表现为使用价值。不论是使用价值还是交换价值,都是人的劳动所创造的。

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分为两个方面:人的个人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劳动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就是个人对于社会做出的贡献。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的社会价值越高。反之则越小。

人的个人价值就是社会对于个人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而从社会的获取。一个人越是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个人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有主次之别。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以人的社会价值为中心,认为更应该从人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他的价值。首先,社会能够给予个人的东西,是先前人们创造和贡献出来的。其次,社会给予做出贡献的人以满足和尊重,是为其进一步做出贡献创造条件。最后,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人们的贡献,只有贡献大于获取,社会才能不断前进。

3、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我国传统哲学历来有重视人生修养的传统。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准则,孟子提出“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等等。

中国传统哲学历来重视对理想人格的探讨,并形成了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在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也不乏有把个人价值融于社会价值之中,为追求理想人格而奋斗乃至献身的榜样人物。

当个体的自然生存与民族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就要舍弃个人生命以维护民族利益,这是传统理想人格理念和学说的主旨所在,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就历史渊源来说,肇端于孔、孟。在个体的自然生存和道德激烈冲突而难以两全时,强调放弃前者以维护后者,这在孔子那里叫“杀身成仁”,而孟子则称之为“舍生取义”。孔、孟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要求人们捐躯以实现“仁义”之道,但回响在志士仁人身上却是浩然正气与爱国情操的旋律。在外族入侵,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成为时代的主要矛盾时,“成仁取义”的殉道观就演化为爱国主义精神。宋元之际,文天祥在慷慨就义前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之所以成为彪炳千古的民族英雄,就是由于他自觉地为民族利益去“成仁取义”。他身陷囹圄中所作的《正气歌》,广为流传,使“浩然正气”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代称。自从西方的炮声,结束了大清帝国与世隔绝的状态后,中华民族面对的是国土沦陷、列强环伺的局面。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寻求真理时,又时时回顾传统哲学,作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思想武器。在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近现代中国,“成仁取义”成为志士仁人报国反帝,抗敌御寇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毛泽东在《致何千之》的信中说:“如果在你的书中证明民族抵抗与民族投降两条路线的谁对谁错,而把南北朝、南宋、明末、清末一班民族投降主义痛斥一番,把那些民族抵抗主义赞扬一番。对于当前的抗日战争是大有帮助的。” 中国哲学中的理想人格学说,强调民族气节,重视道德情操,主张为理想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个体融于民族集体的价值倾向。这里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论关于个人和集体等关系的观点之间存在着不少相近之处。

第三节• 人的自由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1、人的自由

自由是指人的活动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自由与解放有相近之处,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人的活动,一是受自然条件束缚,二是受社会条件束缚,三是受人自身条件束缚。相应地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也就在于在这三个领域中解除束缚,克服限制。人从自然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就是认识和驾驭自然力,不再受自然力的盲目摆布。人在社会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就是突破旧的社会条件的限制,更多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从自身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就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克服自己的弱点,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人的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人的自由总是在一定基础上和一定条件下的自由。人可以摆脱和克服某些条件的限制,但不能同时克服所有条件的限制。

2、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必然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人的自由在于认识必然性,并利用其来改造世界,达到人自己的目的。恩格斯所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①

二、人的发展及其特征

1、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的,主要指个人的发展,指个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体力或体能是人的身体组织,它是人的其他方面能力的生理基础。智力或智能指人的思维能力,它不仅包括人的抽象思维,也包括形象思维;它不仅是一种复杂高级的认识能力,而且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能力。个性指人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感情和意志等方面的品质。交往能力则指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能力和力量,它一方面是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丰富性和交往的广泛性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在社会关系中自主性等的表现。

2、人的发展的特征

人的发展具有综合性。它是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的统一。

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在人的综合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突出强调的是“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的发展是指的是人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马克思多次提到“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不受阻碍的发展”等。

人的充分发展则是从程度上谈人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才能的充分的发展是许多方面相互协调的发展,而不是单一方面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畸形发展。

人的发展具有社会性。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才能发展的最根本的途径。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由性和充分性,都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社会关系。人的才能的施展和发展离不开他人,离不开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使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①。

人的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的发展有不同的内涵和历史形态。

三、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1、经济形态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曾从经济形态发展对人的自由发展的影响的角度,把人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形态。

人的依赖关系 占统治地位是第一个历史形态。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方性联系。在这种原始的社会关系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 [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 ① 这个历史形态是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

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是第二个历史形态。此时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整体的能力的体系。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然而,它“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②,从而为更高历史阶段的到来创造着条件。这个历史形态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③ 是第三个历史形态。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这是与未来的产品经济相联系的。

2、社会形态与人的发展

结合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人的发展的历史阶段性。

在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相当简单。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那时物质生产活动、求知活动、艺术活动以及社会交往活动等,都融为一体。一方面,人的发展具有原始的全面性,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是相互协调的,是生存活动本身所同时需要的。人的各种潜能没有割裂开来,包含有进一步发展的朴素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人的发展的总体水平是低下的,尤其是人的智力的发展水平很低。这是与那时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简单相适应的。

奴隶社会 一方面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进入高级形态,另一方面,又是从公有制社会进入私有制社会。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了巨大发展,社会分工也开始发展起来。这就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社会的政治领域成为社会中一个新的领域,这个公共领域的存在为人们在这个领域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精神生产和艺术发展方面,也有了发展的条件。这些都是人的发展的巨大进步。但奴隶社会开始了阶级的分裂,人的发展也出现了分裂和极端的不平衡现象。奴隶们丧失了作人的资格,造成广大的奴隶在个人发展上的严重退化,这是对人的发展的否定。相反奴隶主作为特权阶级在自身发展上有优越的条件,但奴隶主由于脱离劳动而经历着另一种退化。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和前提。奴隶变成了农民,社会地位和劳动积极性有了提高,有利于农民在农业以及相关副业方面才能的自由发展。在手工业方面,由于劳动者通常必须熟悉劳动全过程,独自完整地生产产品,因而他们在自己的劳动技能方面的发展是比较全面的。封建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也有很大发展,地主阶级中出现了许多多才多艺的人物。但是,封建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着人的发展,特别是劳动者的发展。劳动者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苦,所受剥削和压迫十分沉重,他们的全部精力基本上都用于从事农业劳动以维持生计,没有权力享受和发展。而且劳动者被束缚在一小块土地上,从事着简单而单调的劳作,他们的社会交往范围和眼界受到极大限制。在精神生活方面受着严格的意识形态控制,没有发展的余地。知识分子虽然有较为有利的条件在精神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但他们由于脱离物质生产而往往只能是一种比较片面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后一个私有制社会和阶级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造成庞大的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工人阶级有了人身自由,社会工作岗位和生活方式多样化,也有利于人们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闲暇时间的延长为人们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时间条件。但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着人们的发展,特别是全面发展。分工的发展使生产完整产品的劳动过程分成若干个互不相干的环节,劳动者成为机器的附件。

从以往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也得到发展。但是,由于分工的发展状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状况,以及社会各方面状况的影响,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人的发展是分裂的。统治阶级由于占有社会财富,处于特权地位,能够支配并不充裕的社会财富,因而有更好的条件发展自己。这是以牺牲大多数人即劳动者的发展机会为代价的。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分裂一方面使劳动者失去发展机会,同时也使剥削者的发展具有先天的缺陷,特别是他们脱离生产,养尊处优,生活在自己的偏见之中。这说明,阶级社会的发展以及这个社会中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根本缺陷,这一缺陷的克服就是人类从阶级社会走向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四、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理想

1、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伟大理想,是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向往的伟大目标。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生产极大发展,物质财富充分涌流,消灭了阶级剥削和压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归于消失,社会的精神生产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社会摆脱了盲目的异己力量的支配,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自觉地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重视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揭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②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奉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在晚年,恩格斯又在一则信件中援引《共产党宣言》中的那段话,用以表述人类未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更高更充分的物质基础。

共产主义社会精神生产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另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差别和对立的消除,使一切人有了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必然实现的信念,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努力。

2、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自身发展过程中,只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理想才能最终得到实现。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要求的科学论断。他指出:“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①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特点。人的全面发展还具有更多的相对性。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相对地全面提高,即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其他素质的提高。

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2• 如何理解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3• 怎样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 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有何区别?怎样理解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5• 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2~33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3 页。

① 《列宁全集》第 29 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6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85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22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0 页。

《文天祥全集》卷十七《纪年录》,中国书店 1985 年影印出版,第 465 页。《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36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55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册,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36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485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09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04 页。

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7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94 页。

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

第二篇:理想追求

论点1:理想是引领人们前行的灯塔。

【相关论据】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给别人做雇工。一次,他停止了耕作,走

到田埂上怅惘很久,说道:“苟富贵,毋相忘。”别的雇工笑着回答说:“你给别人做雇工种

地,怎么会富贵呢?”陈涉叹息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宗悫志壮,长风破浪:宗悫年幼时,宗炳问他的志愿。宗悫回答说:“愿承长风破巨浪!”

3、马革裹尸:马援,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名将。他志向宏远,英勇善战,被光武帝封为“伏

波将军。”曾经说:“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

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黙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汉

书·马援列传》)。

4、理想之星深藏心底:在拿破仑还是一个单纯的孩子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的叔叔

问拿破仑,将来长大想要做什么?小拿破仑从他立志从军开始,一直说到想带领法国的雄兵,席卷整个欧洲,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大帝国,并且让自己成为这个大帝国的皇帝。不料,叔叔听完小拿破仑的抱负之后,当场大笑不已,指着小拿破仑的额头,嘲讽道:“空想,你

所说的一切全都是空想!想当法国皇帝?那是不可能的!依我看,你长大之后,还是去当一

个小说家,反倒更容易实现你的皇帝迷梦——”小拿破仑被叔叔这一阵抢白,非但没有动怒,反而静静地走到窗前,指着远处的天边,认真地问道:“叔叔,你看得到那颗星星吗?”这时

还是正午时分,拿破仑的叔叔诧异地走到窗前,茫然地答道:“什么星星?现在是中午,当

然看不到啊!孩子,你该不会是疯了吧?”再次面对叔叔的质疑,小拿破仑却是依然镇定而

冷静地说道:“就是那颗星星啊!我真的看得到,它依然高挂在天边,不分日夜,一直为了

我而闪烁着,那是属于我的希望之星;只要它存在一天,我的梦想就永远不会破灭——”事

实上,那颗希望之星从未高悬天际,它一直躲藏在拿破仑的内心深处,凭借内在希望之星的引导,终于使得拿破仑成为真正的法国皇帝。

【名言警句】

1、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

立兹)

2、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路明星——理想,那他的生活将会是醉生梦死的。(苏霍姆

林斯基)

3、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

泰)

4、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5、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就寸步难移。(雨果)

论点2: 追求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相关论据】

1、投笔从戎:东汉班超从小就很有志气,立志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一天,班超一边抄

着文件,一边想起自己的抱负,心情非常激动,忍不住猛然把毛笔扔到地上,叹息说:“大

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不久,他

参加了军队,因作战英勇,身先士卒而得到了升迁。后来,朝廷又派遣班超出使西域。在多

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班超只带着少数人,靠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

汉朝与西域各国和古罗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做出重要的贡献,被封为定

远侯。班超在西域三十余年,直至和帝时,才因年老回国。

2、毛泽东的“三不谈”: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救国,献身革命。他在中学念书的时

候,同学曾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在离家求学前夕改写了日本西乡隆盛的一首诗留

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4年,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全部费用只有169元钱,而且其中三分之一花在订报上,铺盖和衣服则非常简陋单薄。但他从不以此为念,常常和朋友互相勉励说,读书要有理想,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他还与朋友提出“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在校学习期间不谈男女恋爱问题。他认为,改造国家,改造社会,对学问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3、徐特立断指明志: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教育家徐特立早在青年时代,就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一天,徐特立在长沙市修业学校向师生员工们作时事报告。他援引中国近几年发生的惨案为例,历数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徐特立讲到激愤处,猛地一转身,跑进厨房,取来一把菜刀,当着师生的面,“砰”地一下砍断了右手的一节手指。接着,他又用自己的断指,在白纸上写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八个血字,以明心志。

【名言警句】

1、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奥斯特洛夫斯基)

2、你和你所有的一切,倘不拿出来贡献于人世,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莎士比亚)

3、只有同这个世界结合起来,我们的理想才能结出果实;脱离这个世界,理想就不结果实。(罗索)

4、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5、美满的人生是在使理想与现实二者切实吻合。(苏伦斯)

论点3:理想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

【相关论据】

1、马克思推崇普罗米修斯: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立志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进入大学后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读书笔记中写道:“像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天火之后开始在地上盖屋安家那样,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实世界。”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为了造福人类而献身的神。他出于对人类的同情,为使人类免遭毁灭,把天火盗出来送给人类,并把科学、艺术和医药的知识传授给人类。使人类从此能够战胜危机,并变得文明起来。他因此触怒了众神之王宙斯,被用铁镣铐锁起来,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让神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但他经受折磨,坚强不屈,对奉命来逼降的神使赫尔墨斯说:“我决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你奴仆般的命运;我宁肯被缚在岩石上,也不愿做宙斯的忠实奴仆。”马克思推崇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献身的精神,称他为“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2、拉齐尔献身科学:1898年,巴西流行一种可怕的“黄热病”。由于搞不清它的致病原因,人民提不出有效的治疗办法。“黄热病”夺走了一户又一户人的生命。一位叫拉齐尔的医生参加了一个科研小组,从遥远的异国来到疫区。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他发现这种病原体可能是由蚊子携带通过叮咬人传播的。但大多数人不相信它。为了使真理闪光,为了使疫区人民脱离苦难,他当众让这种蚊子叮咬自己,结果他身染重病。根据他的发现,人们采取灭蚊行动。瘟疫被控制了,成千上万的人得救了,但他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3、巴尔扎克的手杖:世界大文豪巴尔扎克是学法律的,可大学毕业后偏偏想当作家,全然不听父亲让他当律师的忠告,把父子关系弄得十分紧张。不久,父亲便不再向他提供任何生活费用,他写的那些玩艺儿又不断地被退了回来,他陷入了困境,开始负债累累。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他挺乐观,每当就餐,他便在桌子上画一只只盘子,上面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像的欢乐中狼吞虎咽。更发人深省的是,也正是在这段最为“狼狈”的日子里,他破费700法郎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石的粗大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正是这句气壮山河的名言在支持着他。后来的事实表明,他果然成功了。

4、阿基米德献身科学:最早发现杠杆原理的是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他曾经对国王说:“假如能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移动地球!”阿基米德不仅发现了杠杆原理,而且发现了浮力定律,发明了抽水机、投石机和聚光点火的方法,还发现了力学中重要的“浮力原理”。阿基米德把一生献给了科学。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偷袭叙拉古成功。一队士兵闯进阿基米德的家,他正在后院画几何图形,阿基米德斥责敌人:“别踩了我的画图。我得把这条几何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无知而残暴的士兵用长矛刺穿了这位年逾古稀的科学家的胸膛。

5、终生都在旅行的徐霞客:我国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不应科举,不入仕途,把全部精力都献给祖国地理学的研究事业。他从22岁出游太湖开始,直到去世为止,三十多年间都在旅行考察,足迹遍布全国名山大川,北至盘山,南及崇左,东到普陀,西抵腾冲。徐霞客是一个不畏艰险的人。他去的地方,常是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长年累月地跋山涉水,经常攀悬崖峭壁。他登山一定要登到最高峰,观察河流一定要追溯源头,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途中经常遇到危险。别人劝他回去,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带一把锄头走,何处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呢?”51岁那年他还要出游滇南,对儿子的劝阻,他回答说:“你们只当我死了。”

【名言警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

2、你的信念应当成为你的甲盔,它驱使你勇往直前,不遇难而退。(安格尔)

3、最甜美的葡萄串挂在最高的树梢上。(谚语)

4、谁害怕而留在港湾中,虽然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他永远不会到达渴望的目的地。(列宁)

5、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拿破仑)

论点4: 我们从小就要树立理想。

【相关论据】

1、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有一年暑假,周恩来到奉天城(今沈阳)东郊一个同学家里去做客。这位同学的祖父是一个很爱国的农村私塾先生,他带周恩来到附近的日俄战争遗址去参观。中国人民受列强欺侮的奇耻大辱,在周恩来幼小的心灵上种下救国救民的火种。有一次,学校里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课堂里顿时寂静无声。停了一刻,一个同学毕恭毕敬地站起来回答说:“读书是为了寻求出路!”话音刚落,另一个同学说:“为了荣宗耀祖!”这时,一个同学霍地从座位中立起。他,浓眉大眼,昂首挺胸,大声回答道:“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腾飞于世界!”他,便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当时,他年仅12岁。

2、笛卡尔的梦想:数学家笛卡尔从小是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有一次保姆给他讲神话:“你看天上那颗闪亮的星叫美女星,上面住着一位漂亮的小公主。”“就没有其他人?有还有王子?”“既然有王子,为什么还叫美女星?”保姆不敢再说下去了。她告诉笛卡尔的父亲,这孩子真聪明,应该送他去上学了。就是这样勤思好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日后的事业。他第一个想到为什么自古以来代数和几何一直分而不合呢?能不能用某种形式,在这两者间建立某种联系呢?经过不懈的探索,他终于如愿以偿,发明了笛卡坐标系即直角坐标系。

3、“我要周游世界”:1818年一个夏天的晚上,9岁的达尔文对他的父亲说:我想世界上肯定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奥秘,将来我要周游世界。为此他一直在做准备,在希鲁兹伯里学校,校长斥责他是个“不务正业”的学生。1831年12月27日,达尔文终于搭上了“贝格尔”战舰,开始了环球生物考察,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物种起源》就是他这次环球之

行的结晶。

4、董建华的童年之梦:董建华1937年出生在上海,1948年迁居香港。父亲董浩云对子女教育十分严格,为了从小培养董建华的自强不息精神和独立生活能力,便把还只有10岁的董建华送进了寄宿学校,叮嘱他要好好念书,将来能多做对社会有用和有意义的事情;还要他牢牢记住自己是中国人,要以中国人为荣。当时董建华一句广东话也不会说,同学们又听不懂他的上海话,常常取笑他。在学校背诵书本也用广东话,困难就更大了。但是董建华人小志高,并没有被困难吓倒,通过主动与同学交谈,一字一句用心学习广东话,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消除了语言障碍。1954年,17岁的董建华在香港完成了中三学业,父亲又送他去英国读书,并规定进大学后才可回香港。当时董建华只会说“Yes”、“No”以及“How are you”这样几句英语,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董建华知难而进,硬着头皮与英国同学多接触、多沟通,在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努力,便完全适应了新的环境;3年后进入大学的目标也如期实现。董建华在英国读书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人民生活比较艰苦,父亲寄给他的钱又严格限制在仅够学费及生活支出范围之内,所以到了暑期,他还得去打工,如到餐厅服务、去煤气公司铲煤等,这也使他从多方面接受现实生活的磨炼。董建华在回忆学生时代这段经历时说:“不会说广东话要进寄宿学校,不大会说英语要去英国升学,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种挑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锻炼。我喜欢为自己定下一个长远的目标。定下了目标,我便会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从小就培养出这样的个性。达到一个好的目标,是人生的乐趣。”

【名言警句】

1、抱负是高尚行为成长的萌芽。(英格里希)

2、每一个人对于明天都要有所希冀。每一个人对未来总有个目的和计划。(显克微支)

3、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加里宁)

4、青春的梦想是未来的真实的投影。(济惠)

5、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泰戈尔)

论点5: 要勇于为理想而付出。

【相关论据】

1、夏明翰的革命豪情: 1928年2月8日,由于叛徒告密,他不幸落入反动派手中。在狱中,夏明翰表现得非常坚强。敌人曾用种种酷刑折磨他,夏明翰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着所遭遇的一切。同年3月20日,他英勇就义。临刑前,他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千古绝唱,既表达了自己为革命而献身的豪情壮志,又激励后人继承革命烈士的遗志,为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

2、两弹元勋邓稼先:邓稼先是为我国核武器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被后人称为中国的“两弹元勋”。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作为物理学家的邓稼先深深懂得,搞原子弹就意味着:置身于放射性材料之中,进入军事禁区;隐姓埋名,不能发表文章,不能出国;长年在深山、沙漠工作,不能与家人团聚。但是,为了祖国的安危,他毅然选择了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邓稼先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消失了,从物理学界的讲坛上消失了。28个春秋过去了,当他从沙漠戈壁走出来的时候,癌魔已侵噬了他的肌体,邓稼先辉煌的生命已燃到了尽头。就在他生命弥留之际,他给人们留下了一句感人肺腑的话:“我死而无憾!”

4、轮椅上的科普作家:高士其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1928年,他在美国攻读医学博士时,在一次实验中不幸感染了甲型脑炎病毒,导致全身瘫痪。这对一个酷爱科学事业的年轻的科学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高士其并未因此消沉下去。他回到祖国后,尽管“被损害人类健康的魔鬼囚禁在椅子上”,眼不能看,手不能写,下肢僵硬,脖颈歪斜,说话不清,听力微弱,但他仍凭借其顽强的毅力,不分昼夜,艰难地从事科普作品与论文的写作。

他每创作一篇作品,都要先在脑海里将阅读过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形成初稿,然后,再一字一句地口述给秘书,由秘书将其记录下来。由于他吐字不清,对一些难发音的字,他必须反复说上十几遍,秘书才能领会。就这样,高士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地工作着。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400多篇科普论文和科学小品、200多篇科学诗歌、汇编成20多本书,总计达500多万字,为祖国的科普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名言警句】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2、谁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为人类兄弟而进行的斗争,谁才是不朽的。(涅克拉索夫)

3、在走向胜利的道路中,我们必须流洒不少鲜血,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实现。(乔万尼奥里)

4、我能丢弃一切,惟革命事业,却耿耿于怀,不能丢却!(方志敏)

5、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

第三篇: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一经提出,即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它不仅成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同时也成为目前学术热点中的热点。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古今对比,分析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本质,针对当今时代和谐问题的凸显现象,提出要重读古代先哲们的和谐社会思想,并全面地阐述了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儒、道、墨家学派的和谐思想内涵和追寻的和谐社会理想,系统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内容和传统和谐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得出了古代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启示。本文研究目的就是想尝试在前人分析研究基础上,通过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和谐思想和社会实践,以便从中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为我们解决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提供一些思路或启示,从而为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注入有益的内容。全文共分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和资料来源、研究意义和课题学术史研究情况。正文部分分为四章: 首先,分析了中国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和”的观念无所不在。被运用到人际关系、家庭伦理、国家治理和认识自然等广泛领域。“和谐”是一种组织精良、内外协调、左右逢源,上下有序的状态。中国和谐思想起源很早,周太史伯的“和同”论;晏子的“和与同”区别的论述,说明“和”是万物昌盛、繁衍不已的根据。在先秦儒、道、墨等学说思想中都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如孔子“和而不同”和中庸观;道家的“天人合一”;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等等。古代先哲们为了追求一种平等、富裕、文明的美好生活,还设计过许多“和谐”社会方案,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西汉时期《礼记·礼运》所描绘的两种社会生活状态,即: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这种大同社会构想在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次,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理论内容。“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和谐,亦即:心和、人和、天和三部分。心和指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人和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天和指人与自然界及其他生物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由心和推及人和、天和,这三和总称为太和。这“三和”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将是我们追求的极致目标。第三,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实践及经验教训。中国古代不仅有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而且历代封建盛世的统治者们也都在追求和实践着“和谐社会”。我国历史上若干强盛王朝出现了史称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雍乾盛世”的和谐社会现象,其主要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民丰物阜、吏治清明、安定统一、社会和谐。其形成的原因、经验和教训,能够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迪。第四,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启示。建设和谐社会应当“以史为鉴”,从古代传统和谐思想和治乱兴衰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教训,无疑对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巩固坚强的领导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重视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深入发展民主法治,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继承和弘扬和谐文化,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必须尚贤使能,广纳良才。只有充分吸收借鉴先人们有益的和谐思想和实践经验,才能使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和谐建设少走弯路,早日实现中国人民美好的理想社会。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解决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其中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改造和创新,必将为全世界的文明、和谐与进步作出令人瞩目的伟大贡献。

第四篇:追求与理想

追求与理想

自从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成为一名党员一直是我心中不变的信念。为此,我始终坚持了解认识我们的党。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带领着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把苦难深重的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多年来,始终不渝地坚持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中国自己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始终用最先进理论武装全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全国人民一步步地走向解放,走上富强。

我从小就受到党的教育,通过接受教育。我感觉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能吸引那么多人坚定不移地跟她走。通过学习以及接受其他各种教育,使我加深了对党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她坚定地相信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社会,并为此而奋斗。她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她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革命作风,以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自从申请加入党组织以来,我不断加强对党的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我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了更加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入党动机得到了进一步的纯洁,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并使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教学工作方面:我时刻牢记“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这一宗旨,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教学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为了上好每节课,我一直坚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及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关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积极参与教改,与教育改革的时代脉搏合拍。

作为一名教务工作者,我总是团结好校内每一位同志,协调好同事之间的关系,积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调整好课务,努力创建一个和谐、团结、积极、向上的教育集体。本着“吃苦在前、荣誉在后、服务大家”的宗旨,处处为大家着想,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赢得了广大教师的信任与支持。本学年,课务调整频繁,我在教务工作繁多的前提下,周任课量达15节。这正是践行党员先进性的最好注解。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注意取长补短,总是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平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加强班级管理,培养优秀的学风、班风,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积极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做到:勤下班、勤巡视、勤“谈话”。总之,勤能补拙,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质量、时间就是生命!

虽然我还不是一名党员,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一直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每天按时上下班,从不迟到早退。团结同事,热心助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干一行爱一行,扎扎实实工作,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

通过对党的知识学习,我的思想政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离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和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还存在一些缺点需要克服,主要缺点是工作缺乏经验、组织能力有待加强,在教学理论和思想认识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一定会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在各位党组成员及同事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克服缺点,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能力,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能经受任何考验的真正的共产党员。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能没有追求与理想,也不能没有信念,没有理想和信念,便会迷失方向,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我的理想就是加入中国共产,我的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知道我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为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尽自己所能,用短暂的生命做最有意义的事,投入到伟大的事业的建设中去。我深深地知道:只有加入中国共产党,我的人生才会更有意义,只有加入中国共产党,我的人生才不会虚度。

第五篇:理想的追求

理想的追求

追求那一抹光线

在寂夜里我辗转难眠。回想现在,人生沧桑、岁月蹉跎。我起身,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无限的黑暗将我吞噬。我绷紧了神经,打量这未知的空间。空气中弥漫着泥土潮湿的味道。挥之不去的阴霾犹如蔓藤缠绕心间。我艰难行走,身体像背负着沉重的担子,脑袋昏昏沉沉。夜,继续黑的弥漫。前方的光线一闪一闪,像黑暗中跳跃的火团。那点微渺的光线,像在鼓舞我前进,一点点,一点点的向前。空气也似乎凝重了,泥土的味道淡了些。就快看到光明了,我的心像开始剧烈的跳动起来。突然,一抹巨大的光明向我扑来,刺激了我的双眼,我用手遮住,感觉身上开始温暖起来。那一刻我微笑了……

光明的希望

我用颗颗珍珠编织成的希望,在空中飘舞、飞扬。看那似飘渺似仙幻的梦,被我凝结成寂夜里的星光,我用手撑起一弯明月,任洁白的月光在我手中舞蹈、轻轻扬扬。

后记

这只是我心中那个憧憬的梦罢了,如果那曾经的过往,曾经悲伤都化成这世间的过眼烟云。那么,悲伤的岁月也许可以不孤单不彷徨。因为有了光明才去追求,因为有了梦境才会不遗忘,这是驱动我前进的力量。

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凭。只要天空无限、青山依旧。我就不会放弃,去实现我的理想。

福田区上陆学校8年级 鲁亚兰

下载马克思教案-第八章 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教案-第八章 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果人类没有了理想

    如果人类没有了理想,世界又会怎样? 理想是登山运动员心中的高峰,长年保持着不变的磁力;理想是淘金者梦中的宝藏,永远闪烁着不朽的光芒;理想是幼鹰眼中的天空,始终涌动着湛蓝色的生......

    《追求人类更大的自由》教案(最终5篇)

    高立凌 《追求人类更大的自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训练准确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探求未知、探......

    《追求人类更大的自由》...-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训练准确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探求未知、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豪情。教学难点......

    永恒的事业 永远的追求

    永恒的事业永远的追求张顺良 在平顶山石龙区,有这样一道岭,它就是青草岭,还有这样一条河,它就是石龙河。大庄矿,这个已经有着40余年建矿史的矿井就座落在青草岭下,石龙河畔。一代......

    人类不变的追求 读书笔记

    人类不变的追求--------民主自由 民主自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幸福.-----题记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或者说自亚当造出人以后,民主自由就从没有离开人类而独立存在.不管是在原始......

    马克思教案

    §第17讲: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教学方法:归纳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一、物质和意识的含义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关于“物质”的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形态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形态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面世以来,马克思主义业已诞生了150多年,在这150多年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世界、对整个人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

    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思想汇报

    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思想汇报敬爱的党组织:这次的党课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使我对党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坚定了我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