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课-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说课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周绍敏主编的《电工基础》第一章第4节,这本教材是国家规划教材,《电工基础》是一门电子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下面我将从九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地位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及伏安特性曲线,这一节将探寻之前内容的电压、电流、电阻等单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的重要定律之一。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是后续研究电学不可少一条定律。这一节教学内容安排为两块:第一块为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第二块是伏安特性曲线。
二、说学生情况的分析
从知识角度:
1、具有电路的概念;
2、具有电流、电压、电阻的相关知识。
从能力角度:
1、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2、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要求,针对职高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2)熟悉并能运用伏安特性曲线。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归纳、概括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想、探究、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I与U、R的关系。教学难点:伏安特性曲线。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动手、动眼、动脑的过程,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六、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利用率。
七、学法指导
让学生在做、看、想、议、练、的学习过程中自主的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掌握的全过程,使学生不仅将本节课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3分钟)
1、复习什么是电压、电流、电阻;
2、引入:电流、电压与电阻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呢? 提问学生,让学生思考,并进入本堂内容。
(二)确定任务(2分钟)
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和导体电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任务1:电阻不变,元件两端电压改变,电流会如何变化?
任务2: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电流会如何变化?
任务3:在电阻不变时,以电压为横坐标、电流为纵坐标,绘制图像,图像有什么特点?
(三)任务实施(25分钟)
任务1:电阻不变,元件两端电压改变,电流会如何变化?实验探究
通过对前面完成的两个任务的分析、归纳、结论得出: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任务2: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电流会如何变化?实验探究
通过对前面完成的两个任务的分析、归纳、结论得出:电流与导体电阻成反比。综合任务1和任务2得出: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它的电阻成反比。
U2、公式:I
R3、单位:U-伏特(V);I-安培(A);R-欧姆()。注:
(1)R、U、I须属于同一段电路;
U,但绝不能认为R是由U、I决定的; R(3)适用条件:适用于金属或电解液。
任务3:在电阻不变时,以电压为横坐标、电流为纵坐标,绘制图像,图像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绘制曲线
1、定义:以电压为横坐标,电流为纵坐标,可画出电阻的U-I关系曲线,叫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2)虽R
2、线性电阻: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是直线。
IU1K;R
URK3、非线性电阻: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
(五)练习(3分钟)UUI的变形式R、U=IR可不可以认为导体电阻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与导体内电流成反比?
IR给一导体通电,当电压为20V时,电流为0.2A,问电压为30V时,电流为多大?电流增至1.2A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多大?当电压减为零时,导体的电阻多大?
(六)小结与作业(2分钟)
小结:提纲挈领,既理清了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又突出了重点内容,促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安排选作题。
九、说板书设计
第四节 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
任务1: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任务2:电流与导体电阻成反比。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它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
3、单位:U-伏特(V);I-安培(A);R-欧姆()。任务3:伏安特性曲线
1、定义
2、线性电阻:伏安特性曲线是直线。
KIU;RU1RK
3、非线性电阻: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
设计依据:采用此板书,清晰在再现了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本节课的关键所在,突出了教学重点,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第二篇:全电路欧姆定律教案
《4.4 全电路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第4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概念;掌握全电路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电路问题的分析和计算;知道实验室中常用的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介绍全电路的有关知识后,通过实验,引出电动势的概念;通过类比方法,对全电路欧姆定律中的电动势、内电阻、外电阻进行讨论,总结出全电路欧姆定律;通过例题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全电路欧姆定律分析与求解电路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观察与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全电路欧姆定律。
【教学难点】
电动势的理解。
【教具准备】
电池组、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回顾复习初中所学电路知识
(1)一个正常工作的电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2)电路中出现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3)一段不包含电源的电路中的电流、电阻及两端的电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交流评价──教师讲述
闭合电路中的电流在由电源内部及外部元件所组成的闭合路径中闭合流动,这个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个关系就是全电路欧姆定律。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
一、电源电动势
1.探究闭合电路的组成
(1)外电路:电源外部的电路,由导线、开关、用电器等组成。电流由电源正极出发经外电路流至电源负极。
外电路上所有元件所组成的电路的等效电阻,叫外电阻。
在电源外部,由正极到负极电路两端的电压叫路端电压(外电压)。电路正常工作时,用电压表测闭合电路中电源正负极间的电压,就是端电压。
(2)内电路:电源内部,由正极到负极间的电路,一般是线圈(发电机)、导电溶液(化学电池),电流在电源内部流动时,它们对电流也有电阻,叫内电阻。
电源内部,正负极间的电压,叫内电压。
2.探究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
(1)按课本地第111页“实验与观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外电阻增大时,端电压也增大;外电阻减小时,端电压也减小。
(2)提出问题: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
3.探究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电动势
(1)探究电流的形成:电源的正极聚集有正电荷,负极聚集有负电荷,在电源的外部及内部,都会形成由正极指向负极的电场。在外电路上,这个电场迫使正电荷沿外电路由正极流向负极。正电荷到达负极后,进入电源内部,由于内部的电场方向是由正极到负极的,它会使进入的正电荷受到由正极指向负极的电场力,阻止正电荷由负极向正极的运动,若正电荷不能到达正极,电路中就不会有持续的电流。但事实上,电路中的电流是持续的闭合电流,这就说明,在电源内部存在着一种与电场力作用相反的作用,克服了电场力对正电荷运动的阻碍,保证了正电荷在整个闭合电路的流动,形成了持续的电流。若把闭合电路比喻成由高台、滑梯、小朋友组成的系统,把正电荷比喻成小皮球,则闭合电路中的电流就像在高抬、滑梯间流动的小皮球,重力就相当于电场力,小朋友将地面的小皮球送到高台上,要克服重力做功,这种作用就相当于电源克服电场力将正电荷由负极经电源内部送到正极。
电源的这一特性,用电动势表示。
(2)电源的电动势:电动势是表示电源特性的物理量,常用字母E表示。任何电源都具有电动势,电动势的单位与电压单位相同,是V。不同的电源,电动势不同,常见干电池的电动势是1.5V,铅蓄电池的电动势是2V。
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是两极间的电压。
(3)电源电动势的测量:直接用电压表测量未接入电路的电源正负极间的电压,测得的电压值就是电源的电动势。
二、全电路欧姆定律
1.探究闭合电路的外电压(端电压)、内电压与电动势的关系
(1)理论探究:电路闭合后,电源在外电路形成外电压,同时在内电路形成内电压。可以把闭合电路看成是由外电路与内电路串联构成的,电源的电动势E相当于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由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可知:。
(2)实验探究:科学家运用电压表分别测出闭合电路的内、外电压,发现:。
2.探究闭合电路中的电流──全电路欧姆定律
(1)推导全电路欧姆定律
设闭合电路中的电流是I,内外电路的电阻分别是r、R,对内、外电路分别运用欧姆定律有:和,将其代入整理可得: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公式表示的关系叫全电路欧姆定律,它反映出闭合电路中的总电流是由电源的电动势、外电阻、内电阻共同决定的。
3.交流评价:
公式中共涉及是个物理量,知道其中的三个,就可以求出未知的一个。
对于一个闭合电路,若运用全电路欧姆定律求出了电路中的总电流,接下来可以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或分压、分流关系对各部分电路进行分析求解。
◆案例研究──巩固所学
例1 课本第113页“例题1”。
三、对闭合电路的讨论
1.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电流流过闭合电路过程中,电流要做功,要消耗电能,这个电能是由电源提供的,电源提供的电能又是哪里来的呢?有能量守恒可知,只能是由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来的。
从能量角度讲,电路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比如水力发电机是把水的机械能转化成了电能,化学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太阳能电池板是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电源的这种本领的强弱,与电动势的大小有关系。
电流流过内外电路,产生焦耳热,把一部分电能转化成了热力学能。通过其它用电器可以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如通过电动机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通过电解装置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电路中的能量转化然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2.闭合电路的两种故障状态
(1)断路或开路:就是把外电路断开,相当于外电阻无穷大,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零,电源内电压等于零,端电压等于电动势。电路不能对外提供电流,用电器不能工作。
(2)短路:就是电源的正负极被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此时外电阻等于零,由知,电路中的电流是。由于一般电源的内电阻都比较小,所以短路电流很大,这会烧毁电源及用电器。因此在电路中要杜绝短路出现,在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前,一定先要检查连接情况,排除短路隐患。
◆案例研究──归纳总结
1.案例研究
例2 课本第114页“例题2”。
2.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是电源的两个重要特性。本题提供了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及内阻的方法,不过在实际的操作中,为了减小误差,通常测量出多组(U、I)值,建立U-I直角坐标系,利用所测得的数据做出闭合电路的U-I图象,图象与U轴的交点表示电源的电动势E,斜率的绝对值代表电源的内电阻r。
3.课堂练习:课本第115页“复习与巩固”
1、2。
4.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要点(见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复习课文,书面完成课本第115页“复习与巩固”
3、4。
2.撰写小论文《闭合电路的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
3.预习第5节。
【板书设计】
2010-05-06
第三篇:说课-纯电阻电路
《纯电阻电路》说课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周绍敏主编的《电工基础》第八章第1节,这本教材是国家规划教材,《电工基础》是一门电子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下面我将从九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地位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也是全书的一个重点,电阻元件是电子元件中的基础元件,在第1章第3节我们已经学习过电阻,对于处于直流电路中电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节课是来分析处于交流电路中的电阻,既是对电阻学习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学习纯电感、纯电容等正弦交流电路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生情况的分析
从知识角度:
1、具有电阻的一些知识;
2、具有交流电表示法的知识。从能力角度: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要求,针对职高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知道纯电阻电路的定义。(2)掌握纯电阻电路的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归纳、概括出纯电阻电路中电流和电压同相,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想、探究、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纯电阻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教学难点:纯电阻电路中电压与电流同相。
2、重难点的处理和突破
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理解掌握重点知识。通过实验突破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动手、动眼、动脑的过程,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六、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利用率。
七、学法指导
让学生在做、看、想、议、练、的学习过程中自主的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掌握的全过程,使学生不仅将本节课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3分钟)
1、复习电路;
2、引入:交流电路中,白炽灯与电动机所在电路一样吗? 引入纯电阻电路。提问学生,教师指正总结,并用多媒体显示内容
(二)确定任务(2分钟)
任务1:纯电阻电路的定义是什么?
任务2:纯电阻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任务3:纯电阻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是什么?
(三)任务实施(30分钟)
任务1:纯电阻电路的定义是什么?
1、教师讲授定义:交流电路中若只有电阻,这种电路叫纯电阻电路。
2、举例请学生辨别电路是不是纯电阻电路?(白织灯、电炉、电烙铁、电扇、电动机等)任务2:纯电阻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1、教师讲授电流的瞬时值的解析式 uUsinti ==mImsin t
RR2、推导纯电阻电路中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Um RIUUI = mm=
22RRIm
3、实验验证纯电阻电路中欧姆定律。
任务3:纯电阻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是什么?
1、实验验证纯电阻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在纯电阻电路中,电压、电流同相。
2、相量图和波形图表示纯电阻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四)练习(3分钟)
已知交流电压u=2202sin(314t45)V,它的有效是
,频率是
,初相是
。若电路接上一电阻负载R220,电路上电流的有效值是
,电流的解析式是。
(五)小结与作业(2分钟)
小结:提纲挈领,既理清了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又突出了重点内容,促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安排选作题。
九、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 纯电阻电路
任务1:纯电阻电路的定义
只有电阻的交流电路。
任务2:纯电阻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
I = U R任务3:纯电阻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在纯电阻电路中,电压、电流同相。
设计依据:采用此板书,清晰在再现了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本节课的关键所在,突出了教学重点,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第四篇:电流与电路说课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电流与电路》说课稿
作者:刘竹花 日期:2011年11月19日
核心提示: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与地位:《电路与电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电荷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三个:电流概念、电路概念、电路图,是后续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与地位:
《电路与电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电荷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三个:电流概念、电路概念、电路图,是后续学习电学的基础,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编者意图:
教材一开始就让学生连接电路,然后在实验和《电荷》(上节)的基础上学习电流的形成与方向,继而学习电路的组成,最后学习电路图——这样安排,既可让学生具有对电路的真实体验,消除学生对电的恐惧感和神秘感,也可唤起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电世界,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做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知道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和“能说出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电路”等要求,以及学生对电路、电流认识模糊但又有极强好奇心的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认识电流的形成与方向、电路的组成与电路图元件及画法。
②知道生活中常用的电源和用电器,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③知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及实验,认识电路元件及符号,尝试连接电路;培养观察、实验操作、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重点与难点:
电路组成是后续学习的基础,电流的方向对以后的电路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电路图则是分析电路的基础知识和手段,后面的学习会经常使用;而学生对“电”只有一些零星的认识。——由此确定本节的重点:
(1)重点:①电流的产生与方向;②电路组成。③会读、会画简单电路图。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电路识别、规范画电路图方面出错非常多,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纠正,因此确立本节难点:
(2)难点:会读、会画简单电路图。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学生的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多数学生对电路、电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多是道听途说,认识非常片面。
而现代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由此确定本节学法:(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思考(原因)——讨论——(练习)应用。
三、教法及教具:
1、教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探究法可以通过实验这种直观的演示(或体验),有效地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本节知识,所以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法;而部分物理知识是实验也难以显示出来的,必须用讲解法作为补充。
另外,教材设计的流程:电流 电路 电路图,是从看不见的电流入手的,不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习惯,可能会增加学生理解上的难度。因此,我把教学流程改为:电路 电路图 电流。
整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力图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教具:
多媒体展示台、课件、学生实验电路器材(电池、电灯、发光二极管、开关、导线)。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学习,可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意识,可有效化解学习新知识难度;以多媒体展示台、课件来帮助上课,可化抽象为具体、化虚无为直观,还可节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
3、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2演示电铃响。分钟)
泡亮和灭,怎么连接?——在学生实验后说明:你们连接的电池、电灯、开关、导线就组成电路。
二、新课教学:
1、电路:(3分钟)
用:(4分钟)
部分组成?
思考、讨论并激发兴趣,消除学生对
“电”的畏惧感和神秘感。提出问题1:想要用开关的来控制灯连接。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情景(1)概念: 问题2:观察电路,看看电路由哪些学生回答问
题,并通过思中归纳知识,建立理论联结合实验电路(或者课室电路),与考、讨论与回系实际的意识和环保意学生共同总结电路的概念并投影:由答,总结出电识,体现“从物理走向社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的电路的概念和组会”的理念;突出“电路”流的路径。
成。
这个重点;通过介绍三峡水电站的情况,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元件作投影:电源(电池和发电机)、用电
器、开关、导线的一些图片并简要介
绍)。
请学生思考、问题3:电路的这些元件有什么作用讨论、实验并培养学生联系的意识和呢?
引导学生实验并总结:
把电池取下来,观察灯还亮不亮?——提供电能。
尝试说出电
习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
源、用电器、力。再次突出“电路”这个作用。
1、电源:请学生在接通电路灯亮后,开关、导线的重点。
让学生自然地从电路过道电路图的作用。
2、电路图:
2、用电器:电风扇、电饭煲在什么情
(1)概念: 况下可以工作?通电——消耗电能。
(2分钟)
3、开关:开关断开时灯不亮,闭合时
灯亮——控制电路的通断。
4、导线:把电源和用电器连接起来
(2)常见的——输送电能。一些电路元件
符号:(7分钟)
见的一些电路:(3分钟)
3、电流:
思考、讨论并渡到电路图的学习,并知问题4:如果想要告诉其他人电路的回答。连接情况,我们要带着实物给别人看,很麻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引导学生说出:用图表示。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电路图:用统一的电路元件符号来表
练习画电路元让学生熟悉电路元件符件符号及连成号,练习画电路图,力求
通过练习和纠错讲解来突破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04页图5.2-8,画电路图。出电池、灯泡、开关、导线的符号并
连成电路,同时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
画。
结合学生的板画讲解电路图的画法。
强调:导线交叉不相连的画法并实物
尝试回答。
(3)生活中常演示。(投影并演示)
(1)电流的形
成:(2分钟)
画电路图注意事项:
1、导线横平竖直;
2、导线不能交叉;
思考、讨论并
实验、观察、加深对电路和电路图的3、元件不能画在电路拐弯处。思考。(2)电流的方投影:生活中的一些电路:小灯泡电
向: 路、手电筒、楼道电路、门铃电路、(4分钟)电吹风电路及电路图。
观察、思考
问题5:为什么电灯能亮?
有电流——大量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 电流。
(3)获得持续问题6:电流是怎么形成的? 电流的条件: 启发:水流、车流的形成。(2分钟)投影:电流形成的三种情况。
问题7: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有两个,我们怎样规定电流方向呢?
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指出: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电源负极。
演示:发光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实验。
问题8:是不是有了电源,灯就一定会亮?开关断开时灯亮吗? 结论: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1、有电源;
2、电路闭合
三、小结: 请学生小结本节内容或收获。学生大致小(2分钟)
结。
四、练习:
1、如图,通过电灯的电流方向 完成练习。(8分钟)是______。(插图)
2、想想议议。
3、P105页第1题。教师和学生一起讲评。
五、作业布置:
1、课本105页第2、3题(直接画出
(1分钟)电路图)。
认识,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从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自然地转入到电流的学习。通过类比,使学生的经验发生正迁移,有效理解电流的形成。
通过动画演示,把电流的形成形象化,具体化,给学生一个理解的阶梯,降低难度。
把问题细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结论,可提高学生实验的成功率,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总结的习惯和意识,进一步点明本课知识。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读图能力,并强化对电路的理解,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延续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
2、学生阅读两则小资料。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
一、电路:
1、概念: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元件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2)用电器:消耗电能
二、电路图: 画法:导线横平竖直
三、电流:
1、概念: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电路中的电流方向: 正极 用电器 负极)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①有电源 ②电路闭合
力,拓展知识面,能较好的突破难点。
把知识点网络化,可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第五篇:高二物理教案恒定电流--“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说课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地位作用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部分电路的基本规律知识后而编排的,它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延伸,也是复杂电路分析的基础.同时,通过本节的学习,能使学生会用能的转化观点分析有关电路问题.因此,本节是本章乃至整个电路部分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和图象.(2)会利用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及原因.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用逻辑推理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利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
使学生理解外电阻(R)的变化对电路影响的相互连系、制约的关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用定律讨论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及原因.2、难点:定律的图象的理解和利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推理过程.(四)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五)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辅助,增大课堂容量.二、讲授过程设计
(一)导课利用实验导入新课
1、让学生动手联接图示电路,并测量E1=3V,E2=9V.两电源的电动势.2、演示开关扳至1处的现图1象.让学生分析开关扳至2处时的现象,多数学生的结论是:更亮或烧毁.之后动手实验,现象与结论不符.先接1,正常发光,接2如何?
3、告诉学生在学习过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后,就可解释这一现象.板书课题.设计意图 从实验出发引入,演示出未知现象,激发学生要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以便达到最佳授课效果.(二)讲课
I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公式的推导
(1)从上节课学习的电动势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内、外电压与电动势关系,从而得出定律的表达式.①复习内、外电压与电动势关系.②引导学生利用部分电路欧姆定律进行推导.E=U+ U',U=IR,U'= Ir.指导学生明确各量物理意义.设计意图
由电动势和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已知知识,引导学生来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样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学生学会用已知推导未知的一般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让学生自主活动中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的能力真正提高.2、图象
(1)引导学生利用定律的导出式画出图象(图3).(2)分析图象的横轴截距、纵轴截距和斜率的物理意义.∵U=E-Ir ∴U是I的一次函数.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这是物理学中分析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3、比较
E=U+U',I=E/(R+r)
(1)从物理意义方面比较二者的区别.(2)从公式的适用范围上比较二者的区别.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清两式的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前者表示电源产生的电压升高等于内、外电路的电压降落,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后者则表示闭合电路中的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Ⅱ.U随 R变化的规律及原因
1、规律
(1)通过实验改变R的阻值,让学生观察两块表读数的变化.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关系分析U随R变化的规律.(2)讨论两种特殊情况:短路和开路,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保险丝可以保险及用电压表测电动势的方法的理论依据.①R↓→I↑→U'↑→U↓当R=0,I=E/r,U'=E,U=0 ②R↑→I↓→U'↓→U↑当R→∞,I=0,U'=0,U=E.(3)总结结论:U随R的增大而增大,随R的减小而减小.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利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会应用课堂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讨论U随R变化的原因.(1)提问:当r=0时,增大或减小R时,U如何变化.(当r=0时,U不随R变化).(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U随R变化的原因为r≠0.(3)利用已知知识分析导入新课时,所举电路产生现象的原因,得出高电动势不一定能向外提供高电压的结论.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利用从简单到复杂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总结结论的能力.(三)例题分析(投影仪打出)
例:图4的电路中R1=14Ω,R2=9Ω,当S扳至位置1时,电流表示数I1=0.2A;当S扳至位置2时,电流表的示数I2=0.3A,求E和r.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师板书,师生共同完成.设计意图
利用本节学习的内容,分析有关题目,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系统、周密地讨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四)巩固练习
(1)由电动势一定的电源和一个固定外电路(外电阻一定)组成的闭合电路中:
A.电源的内阻越小,总电流越大; B.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外电压;
C.电源的内阻越大时,外电压越大; D.电源的总电流越大,外电压越小.(2)如图5所示,设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当滑动变阻器R3的滑动端向左移动时,图中各电表读数变化情况是V0______,V1______,A1______,A2______,A3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利用本节学习的知识分析习题.习题(1)的目的是:通过定性分析,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习题(2)的目的是通过公式的灵活应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外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的掌握.同时,也可以借此锻炼、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五)小结
告诉学生本节学习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本章的基础,是我们解决电路部分问题的重要武器,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它,并应该深入地理解它,牢固地掌握它,从而达到今后能熟练地运用它解决问题的目的.(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靳秋 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