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季风环流教案简易版
季风环流
教学目标:
1.说出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根本原因——热力作用。
2.说出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纬向分布被海陆热力差异打破,以及1、7月气压中心。
3.绘制亚洲季风环流1、7月分布图,说出东亚、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
1.理解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和风带纬度纬向分布的破坏。2.准确说出1、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的3个气压中心。3.理解西南季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
1.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纬向分布的差异。2.季风环流的原因以及西南季风的成因。如何突破:
1.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让学生分别在图中指出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维度位置,通过对比的方法比较容易看出两者的区别。2.因为南亚季风涉及到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这一原因,所以在分析的时候采用带箭头的动态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形象生动。
教学思路设计:
此部分内容属于高考的重点,特别是对于季风气候形成原因的具体应用的考察,结合很多同学读图分析能力欠缺和知识迁移能力欠佳的实情,在讲解时主要采取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学生不是单一只学习某一个知识点,在区别中记忆相对要好。
教学过程
首先,以我们生活的实际自然环境为背景导入,为什么我们夏天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首先,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习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找出课本36,37页三幅图中的两个气压带(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和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其次,指出这两个气压带所在位置的气压中心的变化,进而指出原因,理解陆地上的气压带被截断。2.东亚季风和东南亚季风
(1)东亚季风特点,形成原因(2)南亚季风特点,形成原因 3.探讨课本38页活动题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是分析北半球东亚和南亚地区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其形成原因学生理解起来相对简单一些,但是对于季风气候的相关应用分析,学生还不能熟练的应用,所以在后面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学生对知识点的迁移运用。
第二篇:高一地理 季风环流教学设计 教案下载
季风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东亚季风环流及成因。理解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于作用。
2、能够运用所学的季风环流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大气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已知的条件,命制题目的能力。
3、通过对地理原理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对地理实际问题的探讨,最终掌握季风环流发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
2、根据已知的地理情景,并根据教师要求命制题目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法、小组合作、辩论法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区域如何作为呈现地理情景的舞台
1、出示区域地图,介绍地图中等大风日数,等年降水量等值线。创设区域承载必修知识的情景。
2、逐渐减少区域中的地理信息,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自主回答区域定位的方法。环节二:如何通过学生命题,解释发生在身边的实际问题 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互相命题题目,互相考查。
1、出示等大风日数图,鼓励学生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个角度命制关于等大风日数的题目,首先学生从大尺度出发,命制的题目应该比较容易把握在理想的范围内,即从西北到东南递减,并追问原因。但在命制小尺度时,学生可能会出现诸多教师无法掌握之题目,所以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功课做足,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
2、鼓励学生从大小尺度命制关于等年降水量的题目,首先学生从大尺度出发,命制的题目应基本在教师的掌控中,从小尺度命制题目时,教师要多做准备,做到充分准备,将学生可能命制的题目尽量列出,并做好准备。
3、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小组合作,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环节三:图解区域与季风环流(必修知识)在高考中的侧重点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是上述内容的总结及延伸,她在本节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结构如下:
环节四:总结提升季风环流
当向学生讲解了区域地理与必修地理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后,进一步将季风环流提升总结,知识结构如下:
六、板书小结:
第三篇:季风环流高中知识点
在一个大范围地区内因地表陆地、海洋的分布,形成陆地和海洋吸热、散热速度不同,而此情况延伸到长时间的季节时,也因季节天气的不同,其盛行风向或气压系统有明显的季度变化,便形成了季风环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季风环流高中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季风环流的特点
季风环流的简称是季风,即冬夏风或近乎风向相反的环流系统。在各个季风环流系统中,季风的开始往往是暴发性或突变性的,暴发时间各不相同。例如:西非夏季风系统在每年5月中旬间向北暴发;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从5月中旬到7月中旬阶段性的向北推进,在每个阶段又有迅速推进和停滞的时候;澳洲季风则通常在每年的12月份突发性地暴发
季风环流的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青藏高原等庞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因素。
海陆季风环流
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而引起的季风环流,称为海陆季风(Sea—land Monsoon)。夏季大陆增热比海洋剧烈,气压随高度变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产生从大陆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梯度,空气由大陆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压,大陆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流向大陆,形成了与高空气流方向相反的气流,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
冬季大陆迅速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上要高些,因此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
海陆季风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因此凡海陆之间温度差异较大的地方,海陆季风就很盛行。地球上季风最强盛的区域在热带和副热带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在赤道附近海陆温度差异终年都很小,随着纬度的增高,海陆温度差异增大,季风势力增强。但至中纬度以上,气旋活动增多,风向变化复杂。季风规律性便受到扰乱。
季风环流系统类别
世界上有很多季风地区,但最重要的季风气候区域主要位于东半球。各个季风地区都有独特的环流系统。根据季风系统发生的地域和环流特征的不同,季风系统有各种不同名称。主要季风系统包括西非季风系统、南亚季风系统、东亚季风系统和澳洲季风系统等。每个季风系统都是由一些环流系统组成的,它们称为季风系统的成员。每个季风系统成员的来源不同,有的是中纬度的系统,有的是越赤道的气流,还有的是副热带和热带的环流系统。
主要季风系统
西非季风系统、南亚季风系统、东亚季风系统和澳洲季风系统等。每个季风系统都是由一些环流系统组成的,它们称为季风系统的成员。每个季风系统成员的来源不同,有的是中纬度的系统,有的是越赤道的气流,还有的是副热带和热带的环流系统。
季风环流高中知识点
第四篇:三圈环流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特性及分布
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运用假设逐步理解三圈环流原理,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分布示意图,能够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认识到全
球气候是在复杂的大气运动下形成。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式: 讲授法、绘图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同时提问:那么在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二、讲授新课:气压带及风带的形成 提问: 大气环流的概念?
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1)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
含义:地表物质均一,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不自转,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而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提问: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近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地面及高空的气流如何运动?(学生回答)
小结:地球表面受热不均产生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在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称为单圈环流。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2)假设:地表均一 ;地球自转
含义:大气运动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题问:(先讨论北半球)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教师在黑板上随学生回答逐步完善环流图)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在高空聚集起来。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讲述: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即常说的“副高”,但考试要书写完整)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那么,在近地面风向就由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形成东北信风带,吹东北风。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
4、北极地区高空气流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讲述:北极地区终年寒冷,高空气流下沉,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那么,在近地面气流开始向南流。
5.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
讲述:由于气流由高压吹向低压,那么,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暖气流和极地低气压带的冷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且暖气团被迫抬升,使得近地面气压降低,在北纬60°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6.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讲述:气流由高压吹向低压,那么,风就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低低气压带,在北半球向右偏向转,形成盛行西风带,吹西南风。同时,风由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极地东风带,吹东北风。至此,分别形成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也就形成了“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同时,在南半球的30°附近、60°附近、极低附近也分别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北半球不同的是,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形成东南信风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形成盛行西风带,吹西北风;由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形成极地东风带,吹东南风。
7、三圈环流是否都是热力环流?
讲述:低纬环流及高纬环流是热力环流,成因是地表受热不均。而中纬环流中,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高空气流在重力作用下沉集聚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冷暖气团抬升后近地面气压降低而形成,是动力因素,因此形成了动力环流。在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中,低压带及西风带为多雨带,且西风带降雨为锋面雨;而高压带、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为少雨带。
3、大气环流的作用:大气环流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间的平均状态。由于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力差异,会驱动大气不断的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从而调节高低纬度、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请同学们在课下阅读35页的活动,自己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便对本节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五篇:《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
新:
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
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应用2:山谷风
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应用3:城市风
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城市区是一个高温区,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近地面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是由城市吹向郊区的。
五、当堂检测
见
六、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原理较为简单,所以再学习基本内容后能够引导学生解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学以致用,学生掌握程度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