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备课组教案 三圈环流
高中地理备课组教案模板
课题 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概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圈环流的构成、能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画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并标出近地面的风向
过程与方法: 边讲解边画示意图的方法是学生形象地理解三圈环流,并让学生亲自画图亲身体会其形成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三圈环流的学习,能理解世间万物都是运动并且联系的,都各自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某种联系
重点 三圈环流的构成及形成过程 难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近地面风向 课型 新授 教具
直尺或三角板 教法
讲解、画图、提问、让学生亲自尝试画图、尝试将其形成过程讲清楚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札记/学生活动
1、引入
2、讲述三圈环流形成的因素
3、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在进入我们今天的内容主题以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谈到的热力环流(画图说明)。再讨论单圈环流的情况(画图说明)。好的,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圈环流的形成与分布情况。(画图先解释单圈环流不考虑地球自转与公转和地转偏向力,再画立体图“长方体”解释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的形成主要受热力、重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并利用引入的热力环流来解释热力因素。
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又因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图示意)在教师画图中配合教师的提问完成上堂课的复习任务
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并能深刻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能熟练地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其形成,知道地转偏向力是怎么回事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幼教开学准备
小学教师教案
小学教师工作计划
初中教师教案
初中教师工作计划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札记/学生活动
4、讲解中高纬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5、整个三圈环流的梳理
6、课堂作业互动
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该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中高纬两个风带利用地转偏向力向学生解释风向的变化(在图中示意)
根据之前分开学习过的三圈,连在一起整体地讲解疏通一次,把它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统一起来向学生分析三圈环流
布置基础训练上的有关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并根据北半球的例子画出相应的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
根据教师的讲解理解重力这一因素对环流的影响并继续加强对地转偏向力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在听完教师的讲解之后自己对着示意图再慢慢理解一次,在大致了解之后,自己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并且将每一个环流的形成和位置表示清楚
根据老师的要求开始做作业遇到不会的或者不怎么理解的向教师请教
课堂小结及教后反思
对于三圈环流的内容是整个地理教学的重点,原理性较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之前的原理不理解的话就很难把握住其形成的原因与过程,所以一定要把原理先解释清楚,让学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一来就能够轻松地把三圈环流讲解清楚,学生也学的轻松。一节课下来也许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懂,但是一定要保证让大部分学生懂,还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向其他同学请教或者在自己的探索中慢慢理解 板书设计
三圈环流
一、热力环流、单圈环流 二、三圈环流的成因
1、热力因素
2、动力因素:重力、地转偏向力,气团的抬升作用 三、三圈环流的构成 教学作业 教后反思
第二篇:三圈环流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特性及分布
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运用假设逐步理解三圈环流原理,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分布示意图,能够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认识到全
球气候是在复杂的大气运动下形成。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式: 讲授法、绘图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同时提问:那么在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二、讲授新课:气压带及风带的形成 提问: 大气环流的概念?
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1)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
含义:地表物质均一,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不自转,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而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提问: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近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地面及高空的气流如何运动?(学生回答)
小结:地球表面受热不均产生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在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称为单圈环流。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2)假设:地表均一 ;地球自转
含义:大气运动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题问:(先讨论北半球)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教师在黑板上随学生回答逐步完善环流图)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在高空聚集起来。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讲述: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即常说的“副高”,但考试要书写完整)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那么,在近地面风向就由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形成东北信风带,吹东北风。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
4、北极地区高空气流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讲述:北极地区终年寒冷,高空气流下沉,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那么,在近地面气流开始向南流。
5.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
讲述:由于气流由高压吹向低压,那么,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暖气流和极地低气压带的冷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且暖气团被迫抬升,使得近地面气压降低,在北纬60°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6.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讲述:气流由高压吹向低压,那么,风就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低低气压带,在北半球向右偏向转,形成盛行西风带,吹西南风。同时,风由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极地东风带,吹东北风。至此,分别形成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也就形成了“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同时,在南半球的30°附近、60°附近、极低附近也分别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北半球不同的是,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形成东南信风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形成盛行西风带,吹西北风;由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形成极地东风带,吹东南风。
7、三圈环流是否都是热力环流?
讲述:低纬环流及高纬环流是热力环流,成因是地表受热不均。而中纬环流中,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高空气流在重力作用下沉集聚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冷暖气团抬升后近地面气压降低而形成,是动力因素,因此形成了动力环流。在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中,低压带及西风带为多雨带,且西风带降雨为锋面雨;而高压带、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为少雨带。
3、大气环流的作用:大气环流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间的平均状态。由于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力差异,会驱动大气不断的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从而调节高低纬度、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请同学们在课下阅读35页的活动,自己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便对本节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三篇: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
课程章节: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流之
三圈环流。
课时:1课时
一、教材和内容分析:
本小节是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第二单元主要讲大气,我们这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三圈环流就是一种特殊的大气运动形式。本节课主要是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影响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的分析,来推求出大气运动的运动方向,进而形成三圈环流,即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高纬度环流。课堂上以北半球为例,具体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讲解完后,让同学自己动手,根据所教授的原理把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画出来,据学生所画的步骤与方向来查漏补缺,以加深印象。同时要了解并掌握三圈环流所形成的气压带与风带,而且能够运用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的问题。总而言之,本堂课就是要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模式,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学习者分析:
1、知识水平:
学生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才从初中升入高中。据了解,我们可知,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中学,而这些学校对地理这门课程并不重视,讲解的老师多由教授其他课程的老师来兼任,对于地理知识的讲解并不专业,不能很好的让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一种恐惧感。更有老师只是对着课本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索然无味,进而使学生丧失了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总而言之,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地理知识的积累极其有限,其空间分析能力不是很强,对于地理空间思维要求高的三圈环流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应注意趣味教学,改变学生对地理传统的看法,提升其对于地理课程的兴趣,做到趣味教学、轻松学习。
2、认知特征:
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需要正确有序的引导。
3、学习特征:
学生才步入高中,同学之间不是很熟悉,可以通过讨论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及相互学习。学生大致处于15—17这个年龄段,活跃、喜表现、想象力丰富,在课堂中可多制造机会让学生展现自己,并用积极的教导方式来对待,多鼓励,以提高其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
2、能力目标:
a、不仅要知道三圈环流的运动模式,而且要理解环流之所以这样运动的原理,要懂得用科学的方式来推理三圈环流的形成,培养良好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
b、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绘制地图的技能。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了解三圈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掌握三圈环流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
1、重点:
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模式,气压带、风带的成因与分布。
2、难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3、应对措施:
由于内容抽象,空间性强,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讲解需详细,且要有趣味性。讲解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思维能力,多设问,让学生参与教学。分解式讲解,逐步推理,层层推进,然后让学生根据北半球的形成过程自主推理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形成及模式,根据学生们的绘制过程及结果来进行查漏补缺,以加深印象,帮助理解。最后,播放全球三圈环流形成的视频,巩固知识在同学脑海中的印象。
教学方法:
结合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法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课程导入(设问:冰岛火山灰)——影响因素——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学生参与(绘制南半球三圈环流图)——解决问题——总结(三圈环流的名称及范围、气压带、风带)——课后思考。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请学生观看一幅有关冰岛火山灰的图片,根据它的大标题“冰岛火山灰云蔓延欧洲大陆,近6000航班停飞”以及图片中的冰岛与欧洲大陆的相对位置关系提出两个质疑:a、火山灰是怎样越过海洋蔓延欧洲大陆的?b、火山灰怎么能够影响到航班(飞机在平流层飞行,平流层据地面有一定的高度,这个问题的具体含义就是:火山灰为什么能上升那么高)?
2、影响因素:
三圈环流是特殊的大气运动,根据上一节课学习影响大气运动的因子来推断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既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又开始新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地理联系的思维。
3、形成过程:
a、以北半球为例,假想下垫面性质一致,根据前面所说的影响因素来进行有序推理(在推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适当的时候给以一定的引导)。
b、让学生依据讲解的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并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示例,根据同学们画图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对出现的问题逐一讲解。
c、总结画图技巧:标明高压、低压(由高压指向低压);逐一地转偏向力的偏向(北右南左);箭头有弯曲(反气旋性弯曲)。d、插入全球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视频,进行知识的巩固。
4、总结三圈环流的名称与范围:
a、低纬度环流(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 b、中纬度环流(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c、高纬度环流(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5、气压带极其主要成因:
a、赤道低压带(热力); b、副热带高压带2个(动力); c、副极地低压带2个(动力); d、极地高压带2个(热力)。
6、风带(6个): 北半球:a、东北信风带; b、盛行西风带;
c、极地东风带(东北风)。南半球:a、东南信风带; b、盛行西风带;
c、极地东风带(东南风)。
7、课后作业:
a、根据所学,画出完整的三圈环流图; b、预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c、思考三圈环流对全球气候会有怎样的影响。
课堂总结 :
本节课我们主要讲解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及其所形成的气压带与风带,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们理解性记忆,讲解的过程应注意趣味性与条理性,课后学生应多回顾,并自己动手绘图。能够在了解这一节知识的同时,也形成良好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及绘图能力,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第四篇: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绘制热力环流过程图并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运用热力环流来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养成动手操作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
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二)新课教学 1.温故知新:
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②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观察热力环流的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展示实验。提问:玻璃缸内的烟是如何飘动的?为什么会这样飘动? 3.探究热力环流过程:
①引导学生分析图中若 A、B、C 三地受热均匀时,海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相等。
②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③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④引导学生观察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得出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page] 4.揭开悬念:
再次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歌词中的风向正确吗?
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绘制图示,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三)拓展提升
讨论分析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提问: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怎样布局?(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
热力环流过程: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运动 课后探究:
创设情境、制造问题: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五篇:四川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四川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提高从实验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发展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实验活动,获得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其应用。【难点】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你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并提出疑问军港的夜晚吹的是不是海风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实验感知 给学生展示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容器中的红色的烟运动方向是什么??(顺时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冷热不均)
让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直观的感知,为探究原因奠定基础。(二)探究过程
1.请大家四个人为一小组,把刚才的实验过程画在草稿本上面,并且同桌之间尝试着去分析一下整个动态过程。
2.学生展示交流。
3.教师结合下列图示进行讲解
①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②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风)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水平)4.学生总结
冷热不均一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一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一空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具体表现一一海陆风 1.学生绘制
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结合刚才学过的热力环流的知识,尝试着画出海陆风的示意图。2.教师提示
海陆之间是有差异的,海洋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所以升温慢,降温慢;陆地比热容小,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
3.学生展示成果。
4.教师归纳
由于海陆比热容不一样,所以在白天的时候,陆地升温快,是一个热源,海洋升温慢,是一个冷源。陆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受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压流向低压,所以白天,风从海洋吹响陆地,所以是海风。同样,晚上的时候,海洋降温慢,是一个热源,空气膨胀上升,陆地降温快,是一个冷源,空气是收缩下沉。同样的道理,高压流向低压,所以在晚上的时候,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所以是陆风。
环节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军港的夜晚吹的是海风么? 通过前面的讲解学生容易辨别军港的夜晚陆风。
教师鼓励:老师希望大家能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环节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主要学了热力环流的过程和海陆风,同学们课后搜集城市风的相关资料,绘制出城市风的示意图,并且想想城市风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