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05:1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第一篇: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B组导学内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

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讲述: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

讲述: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C组导学内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D组导学内容

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板书:

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形成

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的分析:

《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

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

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

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

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

第二篇: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大 气 热 力 环 流

单位:迁安二中

任教学科:地理

姓名:刘兴华

电话:***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有助于大气运动原理、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高考中结合等压线、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是考查形式。

二、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包括了解大气受热的热量来源;大气受热过程,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的基本原理等。另外,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三、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学习、探究、发现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并且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通过实验、绘图、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和亲自操作,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六、教学难点:空气的垂直运动与气压的关系(判读等压线图)

七、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用具:玻璃缸,塑料薄膜,热水,冰块,玻璃管,香,打火机,黑布,香皂。【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⑴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形区是哪个?而为什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地区? ⑵乞力马扎罗山雪山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⑶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是为什么?

引入新课:大自然中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目标一:热力环流: 教师举例如下:

(1)夏季空调的位置在屋子的上方,冬天暖气的位置为什么在下方?(2)在初中物理为什么在山顶鸡蛋煮不熟? 带着疑问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步骤: A、实验前先在玻璃缸内壁用香皂轻涂一次。

B、用黑布遮住玻璃缸面向讲台的一侧。C、把一小盆热水和一小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两侧,迅速在缸顶盖上胶合板,小孔对着装冰块的小盆。

D、点燃几支香,让烟通过玻璃管慢慢流进玻璃缸内。

E、观察烟的运动方向——烟会在冰块一方下沉,然后流向热水一方,再上升,在上空再流回冰块一侧,形成热力环流。

实验结论:由于近地面的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在同一水平面形成气压差,空气由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通过上面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解释前面两个问题,师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2、绘出热力环流的简略示意图:

3、总结规律: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下面等压面与气压、气温的关系相关问题: 同一水平面上(高度相同),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

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

区。在近地面,一般情况下等压面上凸,说明气温

气压

;等压面下凸,说明气温

气压

。在垂直方向,近地面气压、气温比上空

。规律:地区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4、图解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联系框图

目标

二、热力环流的应用:

分析城市和郊区之间温度差异,然后画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导出城市风这一新名词。接着展示海陆和山谷示意图,引导学生画图并得出“海陆风”和“山谷风”因受热不均而在不同时间风向不同。

推理分析:海洋和陆地,山谷和山顶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获得引起空气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地面的冷热不均的经验。由于下垫面的不同,导致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空气从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板书设计】:

一、热力环流大气的热力状况→地面的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平面的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二、热力环流的应用:

山风:

谷风:

海风:

陆风: 城市风: 【目标检测】:

1、有关热力环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B、上空的气压与近地面相反 C、近地面的气压总比高空要高 D、气流无论在什么方向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2.读下图,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4点气压: 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3、(事例分析)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教学反思】: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利于提高学习兴趣。采用问题思维链,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去理解热力环的形成原理,通过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应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注重师生交互活动,教师在这节课里除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指引学生学习、思考和讨论的引导者,即体现了新课程目标,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效果良好。

第三篇:《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大庆四中 李宏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大气环流是各种规模运动系统的形成和活动基础,又是各地天气变化、气候形成和突变的重要条件。本课内容在大气环境单元中起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2、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内容是上一节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三圈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是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对各地区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它不是简单的赤道和极地间的闭合热力环流,而是较为复杂的三圈环流,低纬和高纬环流都是热力因素形成和环流,中纬是因动力因素形成的。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上述大气环流及其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在地球表面性质均一的假设和条件下的理想状况,实际上地球表面并非均一,而是海陆相间分布着,在北半球中高纬尤为突出。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仍是热力作用,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海陆分布决定的。随季节带变化在大陆上气压系统随季节强的变化,显著地影响着气压带和风带的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北半球,气压系统是可见块状相间分布。

4、大气活动中心是冬夏季节海陆上势力强,影响范围广的高低气压中心。它们和气压带风带一样也随季节向南北移动,并对世界气候和天气产生重要影响。教材中分析了对我国天气和气候影响最大的副热带高压,使学生了解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降水和旱涝的关系。

5、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已经详细的介绍过,本课课结合教材图2·20“亚洲季风”对季风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并要求了解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形成,性质的差别进行简略的概述。

6、本节课有二个活动题均是开放的

第一题“用资料说明我国季风的存在”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

第二题“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让学生通过初中学过的有关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加强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分布及成因。教学重点

①三圈环流的形成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③季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

①三圈环流示意的绘制与理解

②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移到天气气候的影响 ③西南季风的成因 ④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后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观察和分析地理解问题。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本课内容抽象,空间感强,要求对大气热力作用的过程及结果等知识基础较为熟练,对相应的结论运用自如,因此课前进行必要的复习和巩固。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化抽象为直观,理解过程,掌握结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达到不同的级别。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

本节知识点多且学习知识难度较大,讲授时通过精心设问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克服畏惧和厌烦心理,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本课。

4、学法分析

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分折地图的方法。将三维空间的运动以平面的图形表达出来,必有许多不足之处,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和推理过程,加深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提示:

(1)本课教学内容较多,教师可利用教材插图和自制示意图,引导学生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2)热力作用是本课中的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3)本课的内容学生已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学习过有关知识,而高中教材要注意从理论的高度和研究性的角度去分析,而不能停留在对初中地理知识的简单重复。

1、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景

什么是风?什么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受其影响风向如何?地转偏向力对风有何影响?

2、引导思考,自主探究 复习热力环流,启发式提问

①赤道与极地受热状况如何?受热不均造成两地大气在方向作什么运动?这种运动使赤道和极地近地面形成什么风带? ②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的大气是否直接到达北极上空?风向如何变化?30N附近上空空气堆积,产生什么运动方向气流?对地面气压有何影响? ③近地面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大气如何运动? 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启发式提问:怎样移动、有何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气压带和风带还会移动吗?

展示“7月份和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展示“大气活动中心”内容,以教材图2·

18、2·19及教材内容讲述大气活动中心、概念、并结合实际分析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结合教材图2·20“亚洲季风”讲述季风概念、成因、风向、影响等。

启发式提问:亚洲东部季风环流为什么最典型?

启发式提问:7月份中、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与东亚东南季风的形成有何不同? 启发式提问:冬季风与夏季风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反思结论,归纳总结:

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三圈环流

气流运动方向

低纬环流

北半球

南半球

顺时针

逆时针

中纬环流

逆时针

顺时针

高纬环流

顺时针

逆时针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分布:全球7个气压带(3低4高)、6个风带

4、题组复习(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大气环流理论性很强,揭示的是全球性的大尺度气体运行规律,使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缺乏实践感受,因此学习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其中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这样抽象的地理规律和本校学生的特色,采取了如下策略处理本课知识。

1、纲要信号式板书:

利用纲要信号式板书整理梳理知识,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思路理解本节课内容。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季节移动—块状分布---季风环流

2、以图代文法教学:

顺着讲课进程,边讲边画示意图。以北半球为例,半球表示,箭头表示风向(图示略)。目的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

3、读图识图训练: 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说明问题。如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的学习环节中,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提出一些逐渐深入的问题,“如不同月份图中高低压的分布,以及高低压的位置变化说明什么---”。这些问题起到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和分析图利用图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部分知识。“

4、注重精确设疑:

结合我校学生智能发展水平,以最近发展区原理,问题的设置要让学生既有思考空间又能力所能及的经过分析找到思路,避免太难太简。

第四篇:大气环流教案

高 三 地 理 教 案 课型: 新授 时间:2013.9 课题 课程标准 重难点 教法设计 大气环流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层层假设法 2.读图分析法 3.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学生通过多媒体阅读新闻报道,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提升学习的兴趣。2.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试画单圈环流,并思考确认假设一不是事实。一. 导入新课: 利用日本《产经新闻》2月3日 “中国大气污染物已飘到日本”的 报道。当学生兴奋时教师提出问题:“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会这样?”从而导出新课:学习大气环流,探求事实真相。二. 学习新知识: 利用胡适先生的治学经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和学生共同进行四个假设。假设一:地球表面均匀,地球不自转 即只考虑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大气运动状况是怎样的? 1.指导学生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试画出赤道与两极间的单圈环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吗? 从而学习假设二:地球表面均匀,地球自转 即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大气运动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1.师生共同画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讲清原理非常关键 2.指导学生模仿北半球画出南半球的气压带 3.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风的画法,画出各个风带(先画气压 梯度力,再画风向,主义原则)北撇南捺 四高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高 中副极地低气压带 三低中纬西风 低副热带高压带纬 东北信风,赤道低气压带相南东南信风 间北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西风分对 副极地低气压带布 称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4.师生共同寻找规律(1)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用上图的对联来记忆。(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 赤道低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作用形成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作用形成的(3)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有何影响?(形成降水的主要因素)上升湿润下沉干,西风湿润信风干 5.讲练结合: 假设三:地球表面均匀、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3.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前面所学,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4.能画出南半球的气压带。画出风带。5.读图观察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第五篇: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Fpg 高中地理“二元五步”案例教學設計系列

《必修 1》第二章 地球上の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の大氣運動

“大氣の受熱過程”教學設計

廣州市荔灣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潘玉貞

一、課標要求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の受熱過程。

二、內容分析

“大氣の受熱過程”所揭示の原理具有乘上啟下の意義,一方面可以解釋上章大氣垂直分層 の若干問題(大氣垂直分層氣溫變化規律),另一方面是本章學習の基礎,理解和鞏固了近地面大 氣熱源主要來自地面の認知,可為後面學習“冷熱不均引起の大氣運動”奠定基礎。

本課學習起點為物體輻射波長與溫度之間の關係,根據此原理首先區別太陽輻射、地面輻射 與大氣輻射の波長;大氣不同成分對各種輻射能の不同作用是學習の基礎,而教材缺失了該部分 知識,需要給學生補上;學習の落腳點是“氣溫”,需要明確大氣の受熱過程、大氣の熱源問題等,並以地球表面各地獲得太陽輻射能量差異而導致各地氣溫差異,從而引起大氣運動為引子為“熱 力環流”の學習作鋪墊。

三、學情分析

做好三點知識鋪墊:物體溫度與輻射波長の關係、太陽輻射能分佈特點、大氣組成成分及其 在大氣受熱過程中所起の主要作用,例如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水汽和 固體雜質對雲霧形成の關鍵作用等。

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之間の過程與關係,以及大氣の根本熱源與主 要熱源の聯繫與差異等,這些在新授課中對學生來說比較容易搞混。因此,結合教學過程通過“太 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還大地”の順口溜等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和區別學習關鍵點。

P28 圖 2.1“大氣の受熱過程”蘊含本課學習核心知識原理,是學習重點,貫穿整個學習過程; 並將“大氣の受熱過程”示意圖轉化為板書簡圖,要求學生同步在筆記中畫簡圖再現原理過程。其他知識如大氣對太陽輻射の吸收、反射、散射作用示意圖和溫室保溫作用示意圖,穿插在相應 環節,補充說明核心原理。

四、“二元”教學目標

“一元”知識目標:讀圖和畫圖理解大氣の受熱過程、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和對地面保溫作 用,記住地面是大氣の直接熱源。

“二元”能力目標: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某些自然現象の產生原因、解答相關問題。

五、“五步”教學過程

新課引人:對比月球表面晝夜溫差和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引出本課學習“地球大氣”。

Fpg

Fpg

Fpg

Fpg 【第一步】呈現原理示意圖:展示視頻課件“大氣の受熱過程”(原課件名稱為“大氣の保溫作用”),為便於學生觀察,連續播放一次後,第二次分步驟播放:太陽輻射幾乎穿透大氣層到達地面;地 面獲得太陽熱量後,以地面輻射の形式向外傳播熱量;但在穿越大氣層時受到大量截留,幾乎沒 能穿透大氣層。然後定格(圈定處為重點觀察部位),提出討論問題。

【第二步】問題引導:根據課件提出第一個討論問題:同樣是輻射,為什麼太陽輻射可以幾乎穿 透大氣層而地面輻射就不能呢?

【第三步】分析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根據之前の知識鋪墊,著重引導學生從大氣不同成分吸收輻 射能量の特性來思考解決問題。討論の思路為:(1)區別太陽輻射與地面輻射の波長;(2)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輻射能力の特性。

【第四步】問題結論:大氣層(對流層)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而對太陽輻 射只是吸收波長較長紅外線;臭氧也只是吸收波長較短の紫外線。所以太陽輻射能量能幾乎穿透 大氣到達地面。而地面輻射能量因波長較長被大氣強烈吸收而截留在大氣中。(教學小迴圈,繼續討論大氣受熱過程の後續環節,主要對大氣逆輻射の觀察和思考)【第一步】繼續觀察課件,大氣強烈吸收地面輻射而增溫,同樣以大氣輻射向外傳播熱量,其中 射向地面の大氣輻射因與地面輻射の方向相反,被成為大氣逆輻射。射向宇宙空間而散失の大氣 輻射與大氣逆輻射の關係為負相關(圈定處為重點觀察部位)。

Fpg

Fpg 【第二步】問題引導:是什麼決定了散射宇宙の大氣輻射與大氣逆輻射之間大小變化? 【第三步】分析討論:同樣引導學生從大氣組成成分所起の作用入手,著重討論(教師解釋)雲 量多少、雲層厚度の作用。

【第四步】問題結論:大氣中の水汽和固體雜質而形成の雲越多、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就越強,散失到宇宙空間の大氣輻射の就越少。

【第五步】核心知識結論:以板圖(教師)和筆記(學生)の形式,將本課核心知識“大氣受熱 過程”以簡圖再現。

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鞏固認知,將大氣受熱過程簡化文字表述,以及特別區分大氣 直接熱源與根本熱源の問題。

Fpg

Fpg

六、教學目標檢測 給出問題,引導學生引用本課知識加以解釋。

Fpg

下载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球性大气环流(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季节性移动规律,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与特点。 能力目标: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图上理解并......

    全球性大气环流 教案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 前面我们花两节课,学习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和风。那么你们还能回忆起什么是热力环流吗? 生答……. ,很好!(板图):我们假设,近地面A地受热......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

    湖北师范学院 http://www.xiexiebang.com 全球性大气环流 地理科学系1002班 舒颖莲 1,教学目的: A.掌握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B结合图形,理解、识记三圈环流、......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了解其分布规律;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原理示意图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绘制热力环流过程图并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运用热力环流来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说课稿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热力环流》。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

    高中地理大气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要来源 ? ? ? 的能力 ? ? 自主学习的能力 ?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