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9:0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圈环流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第一篇: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

课程章节: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流之

三圈环流。

课时:1课时

一、教材和内容分析:

本小节是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第二单元主要讲大气,我们这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三圈环流就是一种特殊的大气运动形式。本节课主要是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影响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的分析,来推求出大气运动的运动方向,进而形成三圈环流,即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高纬度环流。课堂上以北半球为例,具体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讲解完后,让同学自己动手,根据所教授的原理把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画出来,据学生所画的步骤与方向来查漏补缺,以加深印象。同时要了解并掌握三圈环流所形成的气压带与风带,而且能够运用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的问题。总而言之,本堂课就是要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模式,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学习者分析:

1、知识水平:

学生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才从初中升入高中。据了解,我们可知,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中学,而这些学校对地理这门课程并不重视,讲解的老师多由教授其他课程的老师来兼任,对于地理知识的讲解并不专业,不能很好的让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一种恐惧感。更有老师只是对着课本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索然无味,进而使学生丧失了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总而言之,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地理知识的积累极其有限,其空间分析能力不是很强,对于地理空间思维要求高的三圈环流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应注意趣味教学,改变学生对地理传统的看法,提升其对于地理课程的兴趣,做到趣味教学、轻松学习。

2、认知特征:

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需要正确有序的引导。

3、学习特征:

学生才步入高中,同学之间不是很熟悉,可以通过讨论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及相互学习。学生大致处于15—17这个年龄段,活跃、喜表现、想象力丰富,在课堂中可多制造机会让学生展现自己,并用积极的教导方式来对待,多鼓励,以提高其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

2、能力目标:

a、不仅要知道三圈环流的运动模式,而且要理解环流之所以这样运动的原理,要懂得用科学的方式来推理三圈环流的形成,培养良好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

b、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绘制地图的技能。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了解三圈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掌握三圈环流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 教学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

1、重点:

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模式,气压带、风带的成因与分布。

2、难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3、应对措施:

由于内容抽象,空间性强,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讲解需详细,且要有趣味性。讲解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思维能力,多设问,让学生参与教学。分解式讲解,逐步推理,层层推进,然后让学生根据北半球的形成过程自主推理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形成及模式,根据学生们的绘制过程及结果来进行查漏补缺,以加深印象,帮助理解。最后,播放全球三圈环流形成的视频,巩固知识在同学脑海中的印象。

 教学方法:

结合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法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 教学提纲:

课程导入(设问:冰岛火山灰)——影响因素——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学生参与(绘制南半球三圈环流图)——解决问题——总结(三圈环流的名称及范围、气压带、风带)——课后思考。

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请学生观看一幅有关冰岛火山灰的图片,根据它的大标题“冰岛火山灰云蔓延欧洲大陆,近6000航班停飞”以及图片中的冰岛与欧洲大陆的相对位置关系提出两个质疑:a、火山灰是怎样越过海洋蔓延欧洲大陆的?b、火山灰怎么能够影响到航班(飞机在平流层飞行,平流层据地面有一定的高度,这个问题的具体含义就是:火山灰为什么能上升那么高)?

2、影响因素:

三圈环流是特殊的大气运动,根据上一节课学习影响大气运动的因子来推断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既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又开始新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地理联系的思维。

3、形成过程:

a、以北半球为例,假想下垫面性质一致,根据前面所说的影响因素来进行有序推理(在推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适当的时候给以一定的引导)。

b、让学生依据讲解的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并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示例,根据同学们画图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对出现的问题逐一讲解。

c、总结画图技巧:标明高压、低压(由高压指向低压);逐一地转偏向力的偏向(北右南左);箭头有弯曲(反气旋性弯曲)。d、插入全球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视频,进行知识的巩固。

4、总结三圈环流的名称与范围:

a、低纬度环流(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 b、中纬度环流(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c、高纬度环流(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5、气压带极其主要成因:

a、赤道低压带(热力); b、副热带高压带2个(动力); c、副极地低压带2个(动力); d、极地高压带2个(热力)。

6、风带(6个): 北半球:a、东北信风带; b、盛行西风带;

c、极地东风带(东北风)。南半球:a、东南信风带; b、盛行西风带;

c、极地东风带(东南风)。

7、课后作业:

a、根据所学,画出完整的三圈环流图; b、预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c、思考三圈环流对全球气候会有怎样的影响。

 课堂总结 :

本节课我们主要讲解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及其所形成的气压带与风带,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们理解性记忆,讲解的过程应注意趣味性与条理性,课后学生应多回顾,并自己动手绘图。能够在了解这一节知识的同时,也形成良好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及绘图能力,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第二篇:三圈环流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特性及分布

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运用假设逐步理解三圈环流原理,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分布示意图,能够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认识到全

球气候是在复杂的大气运动下形成。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式: 讲授法、绘图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同时提问:那么在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二、讲授新课:气压带及风带的形成 提问: 大气环流的概念?

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1)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

含义:地表物质均一,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不自转,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而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提问: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近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地面及高空的气流如何运动?(学生回答)

小结:地球表面受热不均产生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在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称为单圈环流。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2)假设:地表均一 ;地球自转

含义:大气运动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题问:(先讨论北半球)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教师在黑板上随学生回答逐步完善环流图)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在高空聚集起来。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讲述: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即常说的“副高”,但考试要书写完整)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那么,在近地面风向就由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形成东北信风带,吹东北风。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

4、北极地区高空气流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讲述:北极地区终年寒冷,高空气流下沉,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那么,在近地面气流开始向南流。

5.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

讲述:由于气流由高压吹向低压,那么,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暖气流和极地低气压带的冷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且暖气团被迫抬升,使得近地面气压降低,在北纬60°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6.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讲述:气流由高压吹向低压,那么,风就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低低气压带,在北半球向右偏向转,形成盛行西风带,吹西南风。同时,风由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极地东风带,吹东北风。至此,分别形成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也就形成了“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同时,在南半球的30°附近、60°附近、极低附近也分别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北半球不同的是,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形成东南信风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形成盛行西风带,吹西北风;由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形成极地东风带,吹东南风。

7、三圈环流是否都是热力环流?

讲述:低纬环流及高纬环流是热力环流,成因是地表受热不均。而中纬环流中,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高空气流在重力作用下沉集聚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冷暖气团抬升后近地面气压降低而形成,是动力因素,因此形成了动力环流。在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中,低压带及西风带为多雨带,且西风带降雨为锋面雨;而高压带、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为少雨带。

3、大气环流的作用:大气环流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间的平均状态。由于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力差异,会驱动大气不断的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从而调节高低纬度、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请同学们在课下阅读35页的活动,自己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便对本节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三篇:高中地理备课组教案 三圈环流

高中地理备课组教案模板

课题 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概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圈环流的构成、能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画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并标出近地面的风向

过程与方法: 边讲解边画示意图的方法是学生形象地理解三圈环流,并让学生亲自画图亲身体会其形成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三圈环流的学习,能理解世间万物都是运动并且联系的,都各自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某种联系

重点 三圈环流的构成及形成过程 难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近地面风向 课型 新授 教具

直尺或三角板 教法

讲解、画图、提问、让学生亲自尝试画图、尝试将其形成过程讲清楚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札记/学生活动

1、引入

2、讲述三圈环流形成的因素

3、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在进入我们今天的内容主题以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谈到的热力环流(画图说明)。再讨论单圈环流的情况(画图说明)。好的,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圈环流的形成与分布情况。(画图先解释单圈环流不考虑地球自转与公转和地转偏向力,再画立体图“长方体”解释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的形成主要受热力、重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并利用引入的热力环流来解释热力因素。

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又因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图示意)在教师画图中配合教师的提问完成上堂课的复习任务

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并能深刻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能熟练地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其形成,知道地转偏向力是怎么回事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幼教开学准备

小学教师教案

小学教师工作计划

初中教师教案

初中教师工作计划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札记/学生活动

4、讲解中高纬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5、整个三圈环流的梳理

6、课堂作业互动

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该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中高纬两个风带利用地转偏向力向学生解释风向的变化(在图中示意)

根据之前分开学习过的三圈,连在一起整体地讲解疏通一次,把它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统一起来向学生分析三圈环流

布置基础训练上的有关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并根据北半球的例子画出相应的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

根据教师的讲解理解重力这一因素对环流的影响并继续加强对地转偏向力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在听完教师的讲解之后自己对着示意图再慢慢理解一次,在大致了解之后,自己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并且将每一个环流的形成和位置表示清楚

根据老师的要求开始做作业遇到不会的或者不怎么理解的向教师请教

课堂小结及教后反思

对于三圈环流的内容是整个地理教学的重点,原理性较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之前的原理不理解的话就很难把握住其形成的原因与过程,所以一定要把原理先解释清楚,让学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一来就能够轻松地把三圈环流讲解清楚,学生也学的轻松。一节课下来也许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懂,但是一定要保证让大部分学生懂,还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向其他同学请教或者在自己的探索中慢慢理解 板书设计

三圈环流

一、热力环流、单圈环流 二、三圈环流的成因

1、热力因素

2、动力因素:重力、地转偏向力,气团的抬升作用 三、三圈环流的构成 教学作业 教后反思

第四篇:《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 教学重难点

(1)

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二.

学生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四.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五.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的比较,让本节知识实际化。六.

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采用多媒体展示和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1.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按照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这一线索,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3.归纳总结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4.实践探索:展示一组海陆间、城郊间、山谷间的图片,启发学生依据热力环流的模式,熟练绘出各种热力环流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先有垂直运动后有水平运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七.

课型 新课

八.

课时安排 1课时 九.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复习大气受热过程

出示图文,提问: 1.白天和夜晚的云层对地面的气温有什么影响?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春暖花开,大家都喜欢到野外放风筝。为什么人们会选在春天放风筝? 【设计意图】用简单的生活现象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空气受热上升形成感知。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第29页,思考并回答问题

2、小组合作完成烟雾飘动的实验

实验演示:在教室门口点燃蚊香,让学生观察其烟雾的飘向,并分析原因。小结:以上实验表明,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那么,大气受热不均匀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大气运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到烟雾的飘动,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3、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问题(1)、气压值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2)、物体受热或受冷后,体积怎样变,密度怎样变?

(3)、大气上升后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密度和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受冷呢?(4)、密度变化后,原来同一平面的气压会怎样变化?(5)、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后对大气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大气受热均匀空气相对稳定;空气受热不均时大气产生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上升时,近地面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高空密度变大,形成高气压;空气遇冷下沉,近地面密度变大,形成高气压,高空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方向,大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形成环流圈。

总结过程: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水平运动

总结:地表冷热差异就会形成环流,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问题;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纬度分布不均,高低纬度之间存在温度差异,大气会怎样运动呢

【设计意图】从复习物理学科相关原理开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作用与运动的关系,把环流形成的过程通过问题进行分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加强学生的理解,再进行过程总结;提出问题为以后讲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做好铺垫

4.读图分析,加强理解

(1)、学生比较A B 两地气压值的大小(2)、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绘制等压面,展示讲解得出规律(3)、读图总结,得出结论

①、近地面受冷形成高压,受热形成低压,高空与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②、等压面高压向上弯,低压向下弯

③、水平方向大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高空和地面风向相反

小结:无论是高空还是在低空,同一水平面而言,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而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压也比低空的低气压数值小,气压低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通过读图回顾强化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方法,形成技能。

(三)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地表存在冷热差异,就会形成环流。(1)、海陆风的形成

结合问题学生探讨理解海陆热力环流 问题:

1、白天陆地与海洋的温度有何差异?气压呢?大气如何运动?

2、夜晚海陆间的大气运动状况

3、海陆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2)、拓展提高

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山谷风的形成(原因,影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

课堂小结

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环流)十一. 布置作业

课后实践活动观察锅中水烧开时,如何流动。十二. 板书设计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 1.概念

2.形成过程

太阳辐射→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能量来源)

(上升和下沉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实例

(1)热岛效应

(2)海陆风

(3)山谷风 十三.教学反思

本课采取多媒体、图示分析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力环流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虽然整体水平比较高,可对于地理这门在初中被忽略的学科,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若想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新课标思想,有一定的难度,本人便采用播放录像,给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便于接下来自主探究的顺利开展,并在课前发了自主学习的相关指导和思路途径,使学生更能有的放矢,避免造成不知所为,无从下手。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加强,考虑到这点,本人将图片和动画从课本的二维平面转换成三维图,这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

在学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并作简图,学生知识会掌握得更深刻、牢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引导他们通过小组探讨交流合作,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平时都比较习惯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接受知识,对于这样几乎完全靠自己的课,还不是非常适应,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画热力环流简单示意图,有部分学生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依葫芦画瓢。因此,如果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这还待探讨和深究。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分析图、思考、讨论等活动,通过学生活动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地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地理经验。上课初始,采用对比差异产生的原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使学生觉得轻松、自然、又有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习的积极性

“让地理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地理”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地理离他们很近很近。这节课内容知识理论性强,但是实效性也很强,学习这节课内容能够解释很多生活现象。在教学中我力图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容易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处理力求形象、直观、简单。

第五篇:《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大庆四中 李宏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大气环流是各种规模运动系统的形成和活动基础,又是各地天气变化、气候形成和突变的重要条件。本课内容在大气环境单元中起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2、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内容是上一节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三圈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是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对各地区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它不是简单的赤道和极地间的闭合热力环流,而是较为复杂的三圈环流,低纬和高纬环流都是热力因素形成和环流,中纬是因动力因素形成的。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上述大气环流及其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在地球表面性质均一的假设和条件下的理想状况,实际上地球表面并非均一,而是海陆相间分布着,在北半球中高纬尤为突出。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仍是热力作用,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海陆分布决定的。随季节带变化在大陆上气压系统随季节强的变化,显著地影响着气压带和风带的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北半球,气压系统是可见块状相间分布。

4、大气活动中心是冬夏季节海陆上势力强,影响范围广的高低气压中心。它们和气压带风带一样也随季节向南北移动,并对世界气候和天气产生重要影响。教材中分析了对我国天气和气候影响最大的副热带高压,使学生了解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降水和旱涝的关系。

5、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已经详细的介绍过,本课课结合教材图2·20“亚洲季风”对季风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并要求了解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形成,性质的差别进行简略的概述。

6、本节课有二个活动题均是开放的

第一题“用资料说明我国季风的存在”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

第二题“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让学生通过初中学过的有关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加强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分布及成因。教学重点

①三圈环流的形成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③季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

①三圈环流示意的绘制与理解

②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移到天气气候的影响 ③西南季风的成因 ④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后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观察和分析地理解问题。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本课内容抽象,空间感强,要求对大气热力作用的过程及结果等知识基础较为熟练,对相应的结论运用自如,因此课前进行必要的复习和巩固。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化抽象为直观,理解过程,掌握结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达到不同的级别。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

本节知识点多且学习知识难度较大,讲授时通过精心设问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克服畏惧和厌烦心理,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本课。

4、学法分析

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分折地图的方法。将三维空间的运动以平面的图形表达出来,必有许多不足之处,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和推理过程,加深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提示:

(1)本课教学内容较多,教师可利用教材插图和自制示意图,引导学生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2)热力作用是本课中的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3)本课的内容学生已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学习过有关知识,而高中教材要注意从理论的高度和研究性的角度去分析,而不能停留在对初中地理知识的简单重复。

1、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景

什么是风?什么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受其影响风向如何?地转偏向力对风有何影响?

2、引导思考,自主探究 复习热力环流,启发式提问

①赤道与极地受热状况如何?受热不均造成两地大气在方向作什么运动?这种运动使赤道和极地近地面形成什么风带? ②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的大气是否直接到达北极上空?风向如何变化?30N附近上空空气堆积,产生什么运动方向气流?对地面气压有何影响? ③近地面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大气如何运动? 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启发式提问:怎样移动、有何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气压带和风带还会移动吗?

展示“7月份和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展示“大气活动中心”内容,以教材图2·

18、2·19及教材内容讲述大气活动中心、概念、并结合实际分析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结合教材图2·20“亚洲季风”讲述季风概念、成因、风向、影响等。

启发式提问:亚洲东部季风环流为什么最典型?

启发式提问:7月份中、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与东亚东南季风的形成有何不同? 启发式提问:冬季风与夏季风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反思结论,归纳总结:

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三圈环流

气流运动方向

低纬环流

北半球

南半球

顺时针

逆时针

中纬环流

逆时针

顺时针

高纬环流

顺时针

逆时针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分布:全球7个气压带(3低4高)、6个风带

4、题组复习(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大气环流理论性很强,揭示的是全球性的大尺度气体运行规律,使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缺乏实践感受,因此学习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其中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这样抽象的地理规律和本校学生的特色,采取了如下策略处理本课知识。

1、纲要信号式板书:

利用纲要信号式板书整理梳理知识,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思路理解本节课内容。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季节移动—块状分布---季风环流

2、以图代文法教学:

顺着讲课进程,边讲边画示意图。以北半球为例,半球表示,箭头表示风向(图示略)。目的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

3、读图识图训练: 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说明问题。如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的学习环节中,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提出一些逐渐深入的问题,“如不同月份图中高低压的分布,以及高低压的位置变化说明什么---”。这些问题起到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和分析图利用图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部分知识。“

4、注重精确设疑:

结合我校学生智能发展水平,以最近发展区原理,问题的设置要让学生既有思考空间又能力所能及的经过分析找到思路,避免太难太简。

下载三圈环流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圈环流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含5篇)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真光中学 张馨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部分 二、学生分析 我校生源学......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大 气 热 力 环 流 单位:迁安二中 任教学科:地理 姓名:刘兴华 电话:***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

    职业规划三圈

    有一个比较经典的职业规划三圈理论,你可以画三个圈,先给自己做一个职业规划:第一个圈是我想干什么,就是你想做哪些事情,比如想应聘酒店还是想应聘翻译等;第二个圈是你能干什么,就是......

    三圈环流论文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论文关于高一地理全球的大气环流教学初探

    三圈环流论文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论文:关于高一地理全球的大气环流教学初探 【摘要】了解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其规律。 【关......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样例5]

    名称 执教者 《热力环流》 郭宝田 课时 基本信息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所属教材目录 地理湘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

    高一地理 季风环流教学设计 教案下载

    季风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东亚季风环流及成因。理解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于作用。 2、能够运用所学的季风环流的原理,解释发生......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是重点也是难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而高一学生刚从以往的比较简单的初中地理跨入新的强度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