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含5篇)

时间:2019-05-13 01:1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第一篇: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真光中学 张馨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部分

二、学生分析

我校生源学习成绩普遍高,但刚进入高中生活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还是比较薄弱,地理基础也相对比较差,而大多数学生还是对地理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也较强。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方法能力目标: 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实际生活的具体表现形式

难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等压面随气压高低的变化而发生的形状变化

五、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法、探究教学法、情景设置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

六、板书设计: 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

2、形成原理: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3、实例研究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大气环流实验》视频,由学生总结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讲授新课: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提问过渡:为什么冷热不均会产生热力环流呢,它是怎么产生的呢?

2、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回答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1)、假设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此时的等压面是平行于地面的,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实际上,由于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地面状况等因素,地面的受热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动画、板图相结合,说明“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的整个环流过程

引导学生总结:(1)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地面的冷热不均。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3)不同海拔:海拔越低,气压越大;高空和近地面气压高低相反。(4)相同海拔:等压面下凹-气压低,等压面上凸-气压高(高高低低)。

知识运用: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导入中《大气环流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实例探究:

(1海边的渔民说,一般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比较干爽,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提示:白天,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2)诗: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知道为什么巴山会有夜雨吗?(3)城市热岛效应。

学生展示探究结果:上台画出或课件演示热力环流,并解释上述现象。

课堂总结

课后作业:完成学案

第二篇:《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 教学重难点

(1)

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二.

学生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四.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五.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的比较,让本节知识实际化。六.

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采用多媒体展示和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1.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按照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这一线索,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3.归纳总结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4.实践探索:展示一组海陆间、城郊间、山谷间的图片,启发学生依据热力环流的模式,熟练绘出各种热力环流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先有垂直运动后有水平运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七.

课型 新课

八.

课时安排 1课时 九.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复习大气受热过程

出示图文,提问: 1.白天和夜晚的云层对地面的气温有什么影响?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春暖花开,大家都喜欢到野外放风筝。为什么人们会选在春天放风筝? 【设计意图】用简单的生活现象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空气受热上升形成感知。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第29页,思考并回答问题

2、小组合作完成烟雾飘动的实验

实验演示:在教室门口点燃蚊香,让学生观察其烟雾的飘向,并分析原因。小结:以上实验表明,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那么,大气受热不均匀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大气运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到烟雾的飘动,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3、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问题(1)、气压值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2)、物体受热或受冷后,体积怎样变,密度怎样变?

(3)、大气上升后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密度和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受冷呢?(4)、密度变化后,原来同一平面的气压会怎样变化?(5)、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后对大气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大气受热均匀空气相对稳定;空气受热不均时大气产生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上升时,近地面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高空密度变大,形成高气压;空气遇冷下沉,近地面密度变大,形成高气压,高空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方向,大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形成环流圈。

总结过程: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水平运动

总结:地表冷热差异就会形成环流,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问题;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纬度分布不均,高低纬度之间存在温度差异,大气会怎样运动呢

【设计意图】从复习物理学科相关原理开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作用与运动的关系,把环流形成的过程通过问题进行分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加强学生的理解,再进行过程总结;提出问题为以后讲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做好铺垫

4.读图分析,加强理解

(1)、学生比较A B 两地气压值的大小(2)、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绘制等压面,展示讲解得出规律(3)、读图总结,得出结论

①、近地面受冷形成高压,受热形成低压,高空与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②、等压面高压向上弯,低压向下弯

③、水平方向大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高空和地面风向相反

小结:无论是高空还是在低空,同一水平面而言,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而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压也比低空的低气压数值小,气压低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通过读图回顾强化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方法,形成技能。

(三)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地表存在冷热差异,就会形成环流。(1)、海陆风的形成

结合问题学生探讨理解海陆热力环流 问题:

1、白天陆地与海洋的温度有何差异?气压呢?大气如何运动?

2、夜晚海陆间的大气运动状况

3、海陆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2)、拓展提高

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山谷风的形成(原因,影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

课堂小结

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环流)十一. 布置作业

课后实践活动观察锅中水烧开时,如何流动。十二. 板书设计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 1.概念

2.形成过程

太阳辐射→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能量来源)

(上升和下沉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实例

(1)热岛效应

(2)海陆风

(3)山谷风 十三.教学反思

本课采取多媒体、图示分析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力环流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虽然整体水平比较高,可对于地理这门在初中被忽略的学科,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若想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新课标思想,有一定的难度,本人便采用播放录像,给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便于接下来自主探究的顺利开展,并在课前发了自主学习的相关指导和思路途径,使学生更能有的放矢,避免造成不知所为,无从下手。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加强,考虑到这点,本人将图片和动画从课本的二维平面转换成三维图,这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

在学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并作简图,学生知识会掌握得更深刻、牢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引导他们通过小组探讨交流合作,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平时都比较习惯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接受知识,对于这样几乎完全靠自己的课,还不是非常适应,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画热力环流简单示意图,有部分学生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依葫芦画瓢。因此,如果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这还待探讨和深究。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分析图、思考、讨论等活动,通过学生活动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地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地理经验。上课初始,采用对比差异产生的原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使学生觉得轻松、自然、又有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习的积极性

“让地理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地理”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地理离他们很近很近。这节课内容知识理论性强,但是实效性也很强,学习这节课内容能够解释很多生活现象。在教学中我力图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容易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处理力求形象、直观、简单。

第三篇: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大 气 热 力 环 流

单位:迁安二中

任教学科:地理

姓名:刘兴华

电话:***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有助于大气运动原理、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高考中结合等压线、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是考查形式。

二、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包括了解大气受热的热量来源;大气受热过程,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的基本原理等。另外,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三、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学习、探究、发现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并且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通过实验、绘图、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和亲自操作,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六、教学难点:空气的垂直运动与气压的关系(判读等压线图)

七、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用具:玻璃缸,塑料薄膜,热水,冰块,玻璃管,香,打火机,黑布,香皂。【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⑴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形区是哪个?而为什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地区? ⑵乞力马扎罗山雪山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⑶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是为什么?

引入新课:大自然中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目标一:热力环流: 教师举例如下:

(1)夏季空调的位置在屋子的上方,冬天暖气的位置为什么在下方?(2)在初中物理为什么在山顶鸡蛋煮不熟? 带着疑问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步骤: A、实验前先在玻璃缸内壁用香皂轻涂一次。

B、用黑布遮住玻璃缸面向讲台的一侧。C、把一小盆热水和一小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两侧,迅速在缸顶盖上胶合板,小孔对着装冰块的小盆。

D、点燃几支香,让烟通过玻璃管慢慢流进玻璃缸内。

E、观察烟的运动方向——烟会在冰块一方下沉,然后流向热水一方,再上升,在上空再流回冰块一侧,形成热力环流。

实验结论:由于近地面的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在同一水平面形成气压差,空气由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通过上面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解释前面两个问题,师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2、绘出热力环流的简略示意图:

3、总结规律: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下面等压面与气压、气温的关系相关问题: 同一水平面上(高度相同),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

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

区。在近地面,一般情况下等压面上凸,说明气温

气压

;等压面下凸,说明气温

气压

。在垂直方向,近地面气压、气温比上空

。规律:地区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4、图解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联系框图

目标

二、热力环流的应用:

分析城市和郊区之间温度差异,然后画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导出城市风这一新名词。接着展示海陆和山谷示意图,引导学生画图并得出“海陆风”和“山谷风”因受热不均而在不同时间风向不同。

推理分析:海洋和陆地,山谷和山顶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获得引起空气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地面的冷热不均的经验。由于下垫面的不同,导致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空气从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板书设计】:

一、热力环流大气的热力状况→地面的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平面的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二、热力环流的应用:

山风:

谷风:

海风:

陆风: 城市风: 【目标检测】:

1、有关热力环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B、上空的气压与近地面相反 C、近地面的气压总比高空要高 D、气流无论在什么方向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2.读下图,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4点气压: 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3、(事例分析)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教学反思】: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利于提高学习兴趣。采用问题思维链,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去理解热力环的形成原理,通过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应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注重师生交互活动,教师在这节课里除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指引学生学习、思考和讨论的引导者,即体现了新课程目标,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效果良好。

第四篇:《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是重点也是难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而高一学生刚从以往的比较简单的初中地理跨入新的强度大的高中地理,学习地理的方法及理解能力一下子难于应对,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若想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新课标思想,有一定的难度,本人便采用“浅入”的方式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如从视频片段“火烧上方谷”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浇灭这场大火的大雨,天意乎、人为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下来通过观察“热力环流”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其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对热力环流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本人在黑板上一边讲解一边画出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图,这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比较直观地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

在学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到黑板上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简图,并一一讲解分析,这样学生的知识会掌握得更深刻、牢固,并通过思维拓展,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学原理解答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既拓展了学生思维,又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引导他们通过小组探讨交流合作,自主学习,但由于高一学生地理基础薄弱,动脑能力不强,平时惰性使然偏于依赖老师,都比较习惯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接受知识,所以这样就容易导致课堂偏向于老师主讲,学生单听的陷区,这就要求老师要极力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精神气,让他们投入状态,能够台上台下地和老师进行互动,在愉悦的探讨氛围中完成学习。

此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这就要求课堂上老师多问,学生多讲,加强锻炼学生的地理术语的表达能力。画热力环流简单示意图,有部分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同学则依葫芦画瓢。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和工具,一幅简单的地图里就蕴含了所有相应的地理知识,因此让学生掌握读图、画图、记图能力至关重要。所以,在本节课后半段,本人安排了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简图的练习,目的就在于此。

地理课堂学习永无止境,若想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这还待继续探讨、深究,反思和总结,不懈努力。

第五篇: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自:新课标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第二个知识点。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节分成三部分,在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的学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也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运用其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学会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原理。

难点: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

二、学情分析

情感上:由于大气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

知识水平上: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是,虽然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但对本节内容所需的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

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归纳规律的可能性。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还比较弱。

三、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为讲解法、师生谈话法、情景教学法,辅助以演示法、地理实验法。

学法:探究发现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创设情景:盛夏季节,走到河边、湖边特别是海边等地方的时候,通常会感觉风比较大,凉爽很多?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就可以回答这一个问题。

2、观看实验:以一个可以操作的模拟动画和一个实验录像,让学生思考如果动手来操作这一个实验应该怎么进行,为什么要这样,观察实验效果。

归纳分析:在实验中,归纳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分析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以及形成原因。

(二)知识补充(5分钟)

3、复习相关知识:什么气压,气压的单位是什么,气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是怎样的。

(三)新课教学(15分钟)

4、回顾总结: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知道,温度差异会引起空气的运动,而前面学习过太阳辐射在纬度间的分布是不均的,由此引起的温度差异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5、多媒体演示讲解:边演示边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引起了大气的垂直运动,因此,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高低压差异。重点向学生强调,高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水平气压出现差异,则会引起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

6、回顾总结:师生一起回顾热力环流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学生在草稿纸上,一起画出热力环流过程以及等压线形状。

(四)知识迁移应用(12分钟)

7、多媒体演示讲解:演示海陆风的动画,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热力环流知识分析海陆风是怎样形成的,并完成教材中活动中提出的问题

8: 合作探究:课本问题探究案例“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引导学生从气温变化、地表状态、景观差异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分析原因、影响、措施。

(五)课堂总结(3分钟)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通过学生回答填写热力环流的框架图的形式归纳整节课所学的内容,加强学生对内容的掌握。

下载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程序个四方面来说一下。 一.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二) 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三......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 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热力环流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

    《热力环流》的教学反思专题

    热力环流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虽然整体水平比较高,可对于地理这门在初中被忽略的学科,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若想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新课标思想,有一定的难度,本人便采用先播放......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5篇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在这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更是高考的重点,因此力求学......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大全五篇]

    对于本次竞赛课,我结合各位老师与评委的宝贵建议,以及个人从其他课程学习中的收获做一下几点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热力环流原理,其难度并不大,但由于它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的......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样例5]

    名称 执教者 《热力环流》 郭宝田 课时 基本信息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所属教材目录 地理湘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