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01:2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热力环流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热力环流说课稿》。

第一篇:热力环流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人教版的第二章第一节。在这一节中学生首次接触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知识,这三部分知识均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本节内容运用到第一章中的“太阳辐射”等相关知识,又为后面要学习的“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等奠定知识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一学生已有一定气候方面的基础知识,也懂得热胀冷缩的道理,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缺乏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阅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动脑,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有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并能够描述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原理。2.能说出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提高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海陆风的形成过程,提高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过程; 【难点】热力环流的过程。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法。

六、说教学过程 1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武汉和拉萨同一天的天气预报,引导学生思考武汉和拉萨的纬度相近、但气温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大气的物质组成及作用

通过提问的方式师生共同回忆大气的物质组成及其作用,重点强调氧化碳和水汽对红外长波辐射具有很强吸收能力,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对大气的能量来源和削弱作用有比较直观、比较形象的认识。之后结合示意图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边演示、边解释总结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环节: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又能够让学生清楚大气逆辐射的概念。为加深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设置讨论活动,结合教材 P29 中的活动让学生讨论得出大气对地球表面具有保温作用。

3.热力环流

【实验感知】

在这里我会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热力环流概念的定义,学生通过定义想象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学生会反馈抽象的概念难以想象出来。因此,我会和学生共同做一个实验,实验中的密封容器内右侧摆放一个装满冰块的盆,左侧摆放一个装满热水的盆,在冰块盆上方点燃一束香,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香产生的烟雾的运动轨迹是由装满冰块的盆流向装满热水的盆,进而形成以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循环是顺时针进行的。

给学生展示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容器中的红色的烟运动方向是什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顺时针)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直观的感知,为探究原因奠定基础。

【探究过程】

(1)学生四个人为一小组,把刚才的实验过程画在草稿本上面,并且同桌之间尝试着去分析一下整个动态过程。

(2)学生展示交流。

(3)教师结合热力环流过程示意图进行讲解。1

师生共同总结热力环流的过程。

4.具体表现

为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掌握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会结合课本 30 页的活动,通过多媒体演示海陆风让学生得出结论:在海滨白天近地面吹海风,夜晚吹陆风。之后补充山谷风和城市的热岛效应,并运用多媒体演示过程,做相应的讲解分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并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加强对其的认知与探索。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内容,并着重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过程及表现进行回顾和梳理,加强学生对于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画一幅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岛环流图。假定城郊之间存在一个污染严重的企业,应该如何处理。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综合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又保温大地。

二、热力环流

三、具体表现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八、教学反思 1

第二篇: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程序个四方面来说一下。一.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二.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四.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展示室内空调的安装位置和暖气片的安装位置,问为什么这样安装?(创设情境,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分组探究】

主题一:展示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其形成过程

主题二: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让学生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和热岛效应,加强对热力环流的应用

【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师补充归纳总结。【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给予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意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不足之处:上课语速可以稍慢,尤其是重难点的地方,可以适当地提高音量,或稍作停顿,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要学会全方面调动学生,在分组讨论之后,最好一个小组回答一个问题,兼顾到所有学生的激情。我想,新课程强调的全体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并不是形式上的“动”,更应是思维上的参与。今后在这方面还应多研究,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此外,在板书的设计上要更加精练。

第三篇: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自:新课标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第二个知识点。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节分成三部分,在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的学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也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运用其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学会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原理。

难点: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

二、学情分析

情感上:由于大气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

知识水平上: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是,虽然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但对本节内容所需的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

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归纳规律的可能性。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还比较弱。

三、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为讲解法、师生谈话法、情景教学法,辅助以演示法、地理实验法。

学法:探究发现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创设情景:盛夏季节,走到河边、湖边特别是海边等地方的时候,通常会感觉风比较大,凉爽很多?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就可以回答这一个问题。

2、观看实验:以一个可以操作的模拟动画和一个实验录像,让学生思考如果动手来操作这一个实验应该怎么进行,为什么要这样,观察实验效果。

归纳分析:在实验中,归纳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分析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以及形成原因。

(二)知识补充(5分钟)

3、复习相关知识:什么气压,气压的单位是什么,气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是怎样的。

(三)新课教学(15分钟)

4、回顾总结: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知道,温度差异会引起空气的运动,而前面学习过太阳辐射在纬度间的分布是不均的,由此引起的温度差异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5、多媒体演示讲解:边演示边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引起了大气的垂直运动,因此,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高低压差异。重点向学生强调,高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水平气压出现差异,则会引起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

6、回顾总结:师生一起回顾热力环流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学生在草稿纸上,一起画出热力环流过程以及等压线形状。

(四)知识迁移应用(12分钟)

7、多媒体演示讲解:演示海陆风的动画,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热力环流知识分析海陆风是怎样形成的,并完成教材中活动中提出的问题

8: 合作探究:课本问题探究案例“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引导学生从气温变化、地表状态、景观差异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分析原因、影响、措施。

(五)课堂总结(3分钟)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通过学生回答填写热力环流的框架图的形式归纳整节课所学的内容,加强学生对内容的掌握。

第四篇: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说课稿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热力环流》。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首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形态。是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等的基础,更是本章教学重点。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一学生已有一定气候方面的基础知识,也懂得热胀冷缩的道理,这些都为他们学好本堂课奠定了基础。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缺乏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不能快速的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直观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开展实验活动,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其应用。【难点】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地理现象。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实验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部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拓展→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采用运用设置情境、设置悬疑的方式进行导入,首先播放歌曲《军港之夜》,给学生设疑:这首歌曲的歌词有点问题,大家能找出来吗?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采用设疑的方式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欲望,为后面的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实验感知

首先展示“烟雾飘动试验”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思考这么两个问题:①烟运动方向是什么?(顺时针)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冷热不均)展示实验,把“无形”的热力环流变得“有形”,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另一方面为后面学生探究热力环流的过程奠定基础。

(二)探究过程

过程的探究式本堂课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因此采用学生绘制交流,教师讲解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实验过程画在草稿本上面,并且同桌之间尝试着去分析一下整个动态过程,学生展示交流。

在教师讲解热力环流的过程中要注重两点:

第一,采用示意图进行教学。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较为抽象,采用示意图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形成过程。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第二,采用层层深入的问题牵引学生的思路,辅助学生理解。我设置如下三个问题:

①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②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风)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水平)最后让学生归纳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这样一方面能够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具体表现一一海陆风

为了加深学生对热力环流的认识,为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因此进入海陆风的学习。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的过程,因此海陆风的学习主要采用学生自学交流,教师点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结合热力环流的知识,绘制海陆风的示意图。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海陆之间是有差异的,海洋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所以升温慢,降温慢;陆地比热容小,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学生展示成果。

教师进行重点归纳归纳。海滨城市白天吹的是海风,晚上吹的是陆风。环节三:巩固拓展

把导入环节抛出的疑惑提出来。《军港之夜》,学生能够结合学习的热力环流和海陆风的相关知识得出,歌词中应该是“陆风”,而不应该是“海风”

我会顺势鼓励学生的表现,希望学生能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学以致用,做一个真正的地理人。

环节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城市风的相关资料,绘制出城市风的示意图,并且想想城市风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七、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的是综合式的板书,图文并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今天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第五篇:热力环流说课稿比赛

《热力环流》说课稿

长垣一中 李素玲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我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一节,是“地球上的大气”这一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知识。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复杂的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点。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为后面几节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迁移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教学重、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确定依据:这部分内容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因为大气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定为重点;生活中,学生对许多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因此把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定为难点。

解决方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验探究,让学生讨论分析、合作探究,教师补充归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法分析

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感知,并验证所学结论。

2、图示教学法: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析图,从而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三、学法指导

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带着目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实验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采用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干旱长达九个月的上方谷,为什么在蜀军即将胜利时突降大雨?假设你现在是诸葛亮,你将如何避免这场大雨?带着问题,走进新课。

采用这样的导课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内容及与之有关的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二)讲授新知 形成体系

新知的讲授通过实验探究、绘制热力环流原理图、理论联系实际,探讨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三个环节完成。环节一:实验探究

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是一个难点,很抽象,因为大气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不均匀会导致大气运动及具体运动状况,结合课本P29的活动,教师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感知。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大气是运动的。并且得出结论——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近地面大气受热不均。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抽象的问题更加容易理解。环节二: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由于循环运动中的因果关系学生容易混淆,在明确了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后,结合前面的实验,老师再次展示热力环流动态课件,并启发学生动手绘制热力环流原理图,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更能深刻地感知抽象的地理原理。

这样的教学程序,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理论联系实际 探讨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将学生分组,通过以下三个案例讨论:

案例1:分析山区山谷风的形成,欣赏古诗《夜雨寄北》,分析为什么巴山多夜雨? 案例2:展示海岸图片,让学生根据温度的差别绘图说明海陆风的形成。播放歌曲《军港之夜》,让学生找出歌词中的不妥之处。

案例3:根据城市市区和郊区的温度差别,引导学生分析 “热岛效应”原理。分析推导绿化带、工业区、卫星城的布局与城郊环流圈的关系。

学生积极讨论并展示本组答案,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学能致用。

(三)课堂小结

强化认识

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脉络: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大气垂直、水平运动构成地区间的热力环流,同时也点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注重系统直观,书写主干知识,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五)课堂检测

要分层训练,试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欢迎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下载热力环流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热力环流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热力环流说课稿(合集五篇)

    《2.3热力环流及其应用》说课稿 单 位:沁阳市第一中学姓 名:屈全胜时 间:联系方式:2015.10 《2.3热力环流及其应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22号选手——杨欣科,来......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二) 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三......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 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绘制热力环流过程图并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运用热力环流来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是重点也是难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而高一学生刚从以往的比较简单的初中地理跨入新的强度大的......

    热力环流评课稿

    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 ----评*老师省优质课《大气的运动》安阳市实验中学 马守知各位同仁,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我想以一个仰慕者的身份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总体......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5篇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在这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更是高考的重点,因此力求学......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大 气 热 力 环 流 单位:迁安二中 任教学科:地理 姓名:刘兴华 电话:***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