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球性大气环流(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季节性移动规律,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与特点。
能力目标: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图上理解并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在季风形成图上理解季风的成因与特点。
德育目标: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与水量平衡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各地的天气与气候,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制约的辩证关系。理解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性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季风的形成以及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通过创设情景,利用假设条件的逐步否定,引导学生渐进式的分析问题,最终得到符合实际条件的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探究式教学〔在对基本理论的处理上,做到“重新发现”与“重新组合”,强调自主学习。〕
教辅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大气时刻在运动,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是热力环流,它所发生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区域,比如城市风等,也可以是一个大区域。就全球性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是本节课咱们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板书〕
〔讲授〕概念:具有全球性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与意义: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高低纬、海陆间水热交换
〔讲授〕1.单圈环流: 〔动态过程演示:以北半球为例〕为简化起见,考虑三条假设条件,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为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赤道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而终年炎热,大气因受热膨胀上升,两极因纬度高,太阳斜射而终年严寒,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进而在赤道与两极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
〔讲授〕2.三圈环流
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但考虑地球自转,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为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动态过程演示:以北半球为例〕
〔分析〕①关于低纬环流
赤道大气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压带;赤道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转西南风再到西风。结果在30°n附近上空堆积因重力下沉,在30°n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在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流向赤道低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东北信风带。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就形成低纬环流圈。
②关于中高纬环流
在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还有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盛行西风带(西南风向),与此同时,在近地面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极地东风带(东北风向)。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分别流向副高与极高上空,补充其下沉气流。这样在30°n与北极之间分别形成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
〔分析〕①关于低纬环流 〔结果〕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三低四高六风带。
〔指导学生观察回答〕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位置与分布规律。
①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并且气压带以赤道为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
②风带风向在北半球中低纬呈“s”型。
〔学生活动〕补充南半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分布。
〔分析〕气压带的成因
①赤道低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空气运动而形成的,属热力原因。
②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是由于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变化而形成的,属动力原因。
〔讲授〕3.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动态过程演示:以北半球为例〕引起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移动。具体来说,就北半球而言,在夏季,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北移,冬季南移。
〔讲授〕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导入〕由生活现象:盛夏中午,在沙滩或游泳池边,光脚在下水前后感觉一样吗?为什么? 〔总结〕下水前在沙滩上光脚感觉热乎乎的,下水后感觉却很温和。因为在同样日照条件下陆地吸热快,故积累的热量多,而海洋吸热慢,积累的热量就少。我们就把陆地与海洋在获得热量方面的这种差异称之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学生读图2.16与图2.17观察后回答〕
①南、北半球一月和七月图上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 ②为什么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存在差异? 〔总结〕①南半球两个气压带基本都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在30°s以南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尤其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割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②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决定的。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温对比与季节变化,进而影响海陆冬夏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从而破坏了气压带与风带的带状分布规律,在同纬度海洋与陆地之间形成高低压相间分布,完整的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故地表性质单一,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演示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北半球为例〕
〔拓展:课后自学完成小论文〕“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与旱涝”
〔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除三圈环流外,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重要组成部分,像黄土高坡歌中唱到“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就是指我国东部的季风,下面咱们就学习季风环流。
二、季风环流〔板书〕
〔学生思考〕①季风的概念? ②季风主要分布在世界哪些地区?风向在海陆间如何变化? ③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显着? 〔分析讲解〕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显着,主要是它地处世界最大陆-亚欧大陆与世界最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极大,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从内陆吹向海洋,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高温湿润。
〔学生读图思考〕我国西南地区及南亚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冬季,由于赤道低压移到赤道以南,南亚受冬季形成于亚欧大陆的亚洲高压影响,吹东北季风,因冬季风远离源地,故势力较弱;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赤道低压与形成于亚欧大陆的印度低压连成一体,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右偏形成西南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会带来大量水汽并形成丰沛降水。可见南亚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总结〕
亚洲东部季风 我国西南与南亚一带
相同点 成因都涉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都是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比较湿润,冬季相反
不同点 成因 只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成因还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不同 偏南风(夏)偏北风(冬)td& 西南季风(夏)东北季风(冬)风力强弱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板书设计:2.4全球性大气环流
第二篇:全球性大气环流 教案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 前面我们花两节课,学习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和风。那么你们还能回忆起什么是热力环流吗? 生答…….,很好!
(板图):我们假设,近地面A地受热B地遇冷,两地空气首先该怎么运动?(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地遇冷空气冷却收缩下沉,A地形成低压,B地形成高压,A地上空形成高压,B地上空形成低压。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便产生气压差异,空气就由高压流向低压,就形成了热力环流。这里水平方向上的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便产生了风。
那你们还记得高空风和近地面风与等压线的关系吗?高空风与等压线呈什么关系?
(高空风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近地面风呢?近地面风与等压线是斜交的。这里的热力环流和风都只是大气的局地性运动,小打小闹的,大气还有大规模的全球化的运动,现在全球化很时髦,我们今天也来时髦一回。请翻到课本37页,2.4全球性大气环流。
首先,请思考什么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有什么作用?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并且还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素。
过渡:那全球性的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为了便于我们研究,我们做一些假设,假设 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也就是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因此引起大气运动的条件就要考虑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请结合热力环流思考,此时的全球性大气运动情况怎样? 我们以北半球为例来分析:(PPT)赤道地区受热多,大气受热膨胀上升;极地地区受热少,大气冷却收缩下沉,于是在赤道的高空形成高气压,而极地的高空形成低气压,气压梯度力指向极地上空,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赤道地区的近地面因大气的上升并流出而形成低压,极地的近地面则形成高压,于是大气就从极地近地面又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就形成了单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形成一个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
可是,现实不同于理想,实际上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在自转,大气一运动,地转偏向力就马上干活,使大气发生偏转,因此就形成了三圈环流。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三圈环流。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快速浏览三圈环流的相关内容,重点读图2.14。
(生看书,师画板图北半球,画大些)
PPT 好了,请看PPT。我们仍然假设 地表均匀、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于是大气运动的条件就要考虑高低纬间冷热不均,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板图讲解)同样以北半球为例,赤道地区温度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降低,形成………低压,由于它在赤道地区呈带状分布,所以称为赤道低气压带;而极地地区大气因冷却而收缩下沉,致使近地面形成……….高压,因位于极地地区,而称之为极地高气压带。而赤道的高空,因上升气流堆积,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极地上空因气流下沉,密度减小,形成的是……低压,于是在赤道与极地的高空就产生气压差异,空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那么这一支北上的气流能顺利的一直北上吗?…….不能,一旦形成风就会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板图极地与赤道高空等压线)背风而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逐步偏转为…..西南风。而课前我们回忆了高空风的情况,高空风是与等压线呈什么关系的?
平行
在高空 风最终会和等压线平行,于是西南风最终在北纬30°上空偏转为了西风
(副板书:在黑板旁画出高空风与等压线的平行),这样以来,空气就在北纬30°上空自西向东地流动,不能再北上了,而赤道上空却有源源不断的大气蜂拥而来,气流就在北纬30°上空不断堆积,堆积太多、太重,受不了啊,就产生了下沉气流,可是入地无门,就在北纬30°的近地面堆积,使得近地面密度增大,气压…….升高,而形成高气压,因为它在热带旁边,所以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而此地气压升高了,空气就会受力向南北两侧流出,于是一部分空气就感恩式的回老家去补充赤道近地面的大气流失,这就完成了赤道与副热带地区的空气环流,形成低纬环流。
中高纬环流: 而另一部分大气还想北上去极地,来到北纬60°附近,就不能顺利北上了,为什么呢?
因为极地近地面是高压,空气会向外扩散,也就是向南运动。极地向南流的冷空气就和副热带北上的暖空气在北纬60°附近相遇,由于这两支冷、暖空气的性质不同,水火不容,二者相遇后就形成一个交界面,称为极锋。这涉及到后面的锋面知识,此时我们只考虑,冷空气冷而重在下方,暖空气暖而轻在上方,暖气流就会沿极锋这个面向上爬升,使北纬60°近地面的空气因上升而密度减小,形成低压,因为它位于极地旁边,所以称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而空气上升到高空后,高空密度增大,气压就升高,形成一个高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空气便向南北两侧流动,向北的气流就在极地地区下沉,完成了副极地与极地之间的空气环流,形成高纬环流。
向南的气流在北纬30°附近地区下沉,完成了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的空气环流,形成中纬环流。于是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就形成了,并且在近地面还形成了四个气压带。【(PPT)我们再来观察一遍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理一理思路(播放PPT动画)】 提问: 1 现在请思考,这四个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PPT填空),…所以,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2请再思考:这四个气压带哪些容易降水,哪些较干燥?
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都是上升气流,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降水多;而极地高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盛行下沉气流,气温是升高的,不容易成云致雨,降水少。刚才分析的是北半球的情况。
过渡:请看课本,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也是同样道理,只是地转偏向力是向左偏。同样形成高、中、低纬三圈环流,和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并且成因和对降水的影响都一样。
(PPT),于是全球就形成了7个气压带。请观察,其分布特点:七个气压带是关于赤道南北对称分布的,且高低气压相间分布。我们再来总结归纳一下,(PPT)全球的七个气压带。
过渡:这七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就会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在高低气压带之间就会形成风。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全球的风带,以北半球为例,A、首先看低纬地区: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气压梯度力指向赤道,风向右偏,形成什么风? 现在呢,请拿出你们的右手,我们使用“左右手法则”来确定风向,为东北风,由于这支风风向稳定,讲信用,我们称为东北信风,信风由较高纬地区吹向较低纬,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因此信风干燥,它影响形成的气候也干燥。
B 再看中纬地区: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的风带该是什么风? 西南风,气压梯度力指向副极地,风向右偏,形成西南风,我们称为盛行西风。盛行西风并不是西风哦,它应该干燥还是湿润?
盛行西风湿润,它是由较低纬吹向较高纬,气温降低,容易形成降水,较湿润。
C最后来看,高纬地区:副极地低压带与极地高压带之间,气压梯度力指向副极地,向右偏形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这支风由高纬地区吹来,寒冷而且干燥。
这是北半球的风带情况,南半球的情况同理,但是注意风是向左偏转,南半球就用左手来定方向。(PPT 从低纬、中纬、高纬进行展示,利用左手法则)好了,请看PPT,于是全球就形成了6个风带,这6个风带也是南北对称分布的。(这北半球的风就像汉字笔画的一撇“ /”,南半球的风就像一捺“”)接下来,我们再来总结比较这六个风带的情况(PPT展示)
(PPT)于是三圈环流,就在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这幅图你们一定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它掌握好。
在分析三圈环流的时候,我们是假设地表均匀,且太阳始终直射赤道,而由于地球在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南北回归运动,这就会影响全球的热量分配,从而导致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气压带风带位于南北的平衡位置,而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到达最北端、在北回归线上,气压带风带也向北移动到最北端;冬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到达最南端、在南回归线上,气压带风带也移动到最南端。所以,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相一致,具体体现就是: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相反。
好了,本节课的重点就在课本图2.14,一定要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对降水的影响,以及图2.15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接下来,我们就来小试牛刀,练一练。
第三篇: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
湖北师范学院 http://www.xiexiebang.com
全球性大气环流
地理科学系1002班 舒颖莲
1,教学目的:
A.掌握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B结合图形,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教学重点和难点: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3,教学方法:用多媒体授课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授课内容]
全球性大气环流
了解大气环流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一、三圈环流
1.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赤道和极地之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形式?(单圈环流)
2.(1)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2)两者在60°N附近相遇后大气将怎样运动?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3)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3,全球共形成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分别是什么?
5,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认识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湖北师范学院http://www.xiexiebang.com/
湖北师范学院 http://www.xiexiebang.com 6,课件设计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作用 二、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2)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湖北师范学院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了解其分布规律;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原理示意图的能力,通过阅读形象直观的图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并由此达到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初步形成地理的空
间思维。教学建议
关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的教学分析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在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原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会有所改变,因为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特别是对于北半球来说,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冬季时北半球陆地是冷源,在大陆中心地区形成高气压中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这个冷高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夏季北半球大陆是热源,升温速度非常快,因而在陆地内部形成低压中心,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这种高低气压的分布特点教材通过一、七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阅读掌握。由于这种高低气压的存在,因此在不同季节,陆地和海洋之间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下,就会出现随季节改变风向的风,这就是季风的形成。应该明确的是季风环流也属于大气环流的一部分,通过知识间的相互关联,可以了解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但也有例外,南亚的夏季风其形成,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过赤道右偏形成西南季风,即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因此形成季风环流的因素应该由两个,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环流的知识教材配备了相应的图像,使学生能
够更直观的理解这部
分知识。
关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教学建议
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可以从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入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七月气压分布图或利用黑板上已绘制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边讲解边绘图,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素材库提供的动画演示,以亚欧大陆为例,使学生明确,夏季时,亚欧大陆是一个热源,空气强烈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一个低压中心,切断了副热带高压,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时,亚欧大陆是一个冷源,空气受冷下沉,近地面大陆内部形成一个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其保留在海洋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由于这种影响使得海陆之间在不同季节出现了气压差异,从而导致海陆之间出现了随季节转变风向的风。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引入季风环流,比较利于学生递进式的学习,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学习季风环流应该明确三点:第一,注意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图像资料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的能力;第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成因上的差别,使学生明确季风的成因除海陆热力差异外,还有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的原因;第三,无论是东亚季风还是南亚季风,冬、夏季风的特点一及影响的范围应该明确,这为学习气候知识奠定基础。运用各种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应该是本课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的教学分析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此地球表面受太阳辐射多少的变化就会引起气压带和风
带的移动,因此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产生季节移动,移动规律教材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形象直观,利于学生判读理解。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教材没有明确提出,但在后面章节中会用到这部分知识,因此教师在这里可以适当补充,一般情况下高气压控制的地区,由于气流作下沉运动,水汽不易凝结,多呈晴朗天气,低压控制地区,空气作上升运动,水汽容易凝结,多阴雨天气,对于风向,一般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运动的空气,随着空气的运动,气温不断上升,水汽不易凝结,而由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运动的空气,随着空气的运动,气温不断下降,水汽容易凝结,多阴雨天气。
关于三圈环流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即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分析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相关知识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及季风环流的形成等。关于三圈环流的知识,使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切入,首先明确赤道与极地间冷热不均,引起赤道地区空气上升,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形成赤道与极地之间近地面和上空气压的差异,导致赤道与极地之间近地面和上空的大气作水平运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则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由于三圈环流的成因各不相同,因此七个气压带的成因也各不相同,其中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热力因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于动力因素形成的。由于近地面有了高低气压的差异,因此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在高低气压带之间形成了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教材通过图像形式体现出来,便于学生掌握。
关于三圈环流的教学建议
三圈环流不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内容,但了解其形成对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应该讲清楚其形成过程。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时,注意知识的迁移及图文结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引出赤道和两极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分别形成大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水平方向上:低空由赤道向两极的运动,高空由两极向赤道的运动;当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时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空气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从而形成三圈环流,教师边讲解边在黑板上绘制教材中的图2.16,或用计算机动画演示这个形成过程。学生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所绘制的三圈环流图,思考赤道附近地区空气上升,两极附近地区空气下沉,在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纬度30°附近地区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纬度60°附近地区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可以了解不同纬度地区气压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气压分布规律,完成由形象直观图像的判读达到抽象思维的水平。明确了气压分布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图上绘制高低纬度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并提问学生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下,风向应如何绘制?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同时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图像,了解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移动的规律,使学生明确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另外各气压带和风带的特性也应该让学生明确,这对后面学习相关的气候知识有一定的帮助。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高气压区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较为干燥;低气压区空气以上升运动为主,容易出现云雨天气;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风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运动,水汽不易凝结,较为干燥;西风带,风由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运动,水汽容易凝结,多云雨天气。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①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②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③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的范围。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
(教师绘制板图或展示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区获热最多,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极地附近地区终年或热较少,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考虑地表起伏和海陆分布,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的结果如何?三圈环流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
一、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圈环流示意图多媒体动画或思考)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比较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成因上的差异?比较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的差异?由于近地面高低气压的分布极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如何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否不会改变?气压带和风带各有什么性质?
(板书)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
2.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七月气压分布图,或黑板上绘制的板图或多媒体动画)以亚欧大陆为例,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
称是什么?
(板书)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是一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
(板书)
四、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成因
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设计思想】
本节以讲授、谈话法为主。由于本节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各种地理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板书设计】第四节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
2.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
四、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成因
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探究活动
题目: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而与之纬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区却是沙漠广布?
分析:本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内使用(最好放在已经讲授了全球大气环流还没有讲季风环流时进行。这样可以引入季风环流的教学。本探究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实际上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海陆分布和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第五篇:《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大庆四中 李宏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大气环流是各种规模运动系统的形成和活动基础,又是各地天气变化、气候形成和突变的重要条件。本课内容在大气环境单元中起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2、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内容是上一节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三圈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是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对各地区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它不是简单的赤道和极地间的闭合热力环流,而是较为复杂的三圈环流,低纬和高纬环流都是热力因素形成和环流,中纬是因动力因素形成的。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上述大气环流及其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在地球表面性质均一的假设和条件下的理想状况,实际上地球表面并非均一,而是海陆相间分布着,在北半球中高纬尤为突出。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仍是热力作用,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海陆分布决定的。随季节带变化在大陆上气压系统随季节强的变化,显著地影响着气压带和风带的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北半球,气压系统是可见块状相间分布。
4、大气活动中心是冬夏季节海陆上势力强,影响范围广的高低气压中心。它们和气压带风带一样也随季节向南北移动,并对世界气候和天气产生重要影响。教材中分析了对我国天气和气候影响最大的副热带高压,使学生了解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降水和旱涝的关系。
5、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已经详细的介绍过,本课课结合教材图2·20“亚洲季风”对季风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并要求了解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形成,性质的差别进行简略的概述。
6、本节课有二个活动题均是开放的
第一题“用资料说明我国季风的存在”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
第二题“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让学生通过初中学过的有关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加强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分布及成因。教学重点
①三圈环流的形成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③季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
①三圈环流示意的绘制与理解
②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移到天气气候的影响 ③西南季风的成因 ④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后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观察和分析地理解问题。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本课内容抽象,空间感强,要求对大气热力作用的过程及结果等知识基础较为熟练,对相应的结论运用自如,因此课前进行必要的复习和巩固。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化抽象为直观,理解过程,掌握结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达到不同的级别。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
本节知识点多且学习知识难度较大,讲授时通过精心设问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克服畏惧和厌烦心理,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本课。
4、学法分析
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分折地图的方法。将三维空间的运动以平面的图形表达出来,必有许多不足之处,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和推理过程,加深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提示:
(1)本课教学内容较多,教师可利用教材插图和自制示意图,引导学生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2)热力作用是本课中的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3)本课的内容学生已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学习过有关知识,而高中教材要注意从理论的高度和研究性的角度去分析,而不能停留在对初中地理知识的简单重复。
1、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景
什么是风?什么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受其影响风向如何?地转偏向力对风有何影响?
2、引导思考,自主探究 复习热力环流,启发式提问
①赤道与极地受热状况如何?受热不均造成两地大气在方向作什么运动?这种运动使赤道和极地近地面形成什么风带? ②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的大气是否直接到达北极上空?风向如何变化?30N附近上空空气堆积,产生什么运动方向气流?对地面气压有何影响? ③近地面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大气如何运动? 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启发式提问:怎样移动、有何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气压带和风带还会移动吗?
展示“7月份和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展示“大气活动中心”内容,以教材图2·
18、2·19及教材内容讲述大气活动中心、概念、并结合实际分析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结合教材图2·20“亚洲季风”讲述季风概念、成因、风向、影响等。
启发式提问:亚洲东部季风环流为什么最典型?
启发式提问:7月份中、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与东亚东南季风的形成有何不同? 启发式提问:冬季风与夏季风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反思结论,归纳总结:
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三圈环流
气流运动方向
低纬环流
北半球
南半球
顺时针
逆时针
中纬环流
逆时针
顺时针
高纬环流
顺时针
逆时针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分布:全球7个气压带(3低4高)、6个风带
4、题组复习(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大气环流理论性很强,揭示的是全球性的大尺度气体运行规律,使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缺乏实践感受,因此学习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其中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这样抽象的地理规律和本校学生的特色,采取了如下策略处理本课知识。
1、纲要信号式板书:
利用纲要信号式板书整理梳理知识,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思路理解本节课内容。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季节移动—块状分布---季风环流
2、以图代文法教学:
顺着讲课进程,边讲边画示意图。以北半球为例,半球表示,箭头表示风向(图示略)。目的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
3、读图识图训练: 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说明问题。如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的学习环节中,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提出一些逐渐深入的问题,“如不同月份图中高低压的分布,以及高低压的位置变化说明什么---”。这些问题起到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和分析图利用图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部分知识。“
4、注重精确设疑:
结合我校学生智能发展水平,以最近发展区原理,问题的设置要让学生既有思考空间又能力所能及的经过分析找到思路,避免太难太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