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球性经济不景气

时间:2019-05-14 17:4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全球性经济不景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全球性经济不景气》。

第一篇:浅谈全球性经济不景气

浅谈全球性经济不景气

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劳资关系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08人力资源管理(1)班

赵楚

3080521130

摘要: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吸纳劳动力较多,而金融危机造成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大量倒闭,造成了严重失业尤其是失业农民工数量激增。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全球受危机影响而受损的区域进一步扩大,涉及的行业进一步增多,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大量倒闭以及失业人口的继续增加也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影响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劳资纠纷能够折射当前劳动密集型企业劳资矛盾日益激化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劳资纠纷领域的很多新动向和新问题,认真研究和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劳资纠纷面临的这些重大问题,在目前显得尤为必要和意义重大。关键词:经济不景气;劳动密集型;劳资关系

一、全球经济不景气现象

2008年9月底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通过金融间现代化交易链条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2008年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低价收购,次贷危机持续加剧首次震动华尔街。7月美联储和财政部宣布救助两大房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国会批准3000亿美元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其股票。然后,危机开始影响到那些与房地产无关的普通信贷,而且进而影响到那些与抵押贷款没有直接关系的大型金融机构。在这些机构拥有的资产里,大多都是从那些与房屋按揭关联的收益所取得的。对于这些以信用贷款为主要标的的证券,或称信用衍生性商品,原本是用来确保这些金融机构免于倒闭的风险。然而由于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的发生,使得受到这些信用衍生性商品冲击的成员增加了,包括雷曼兄弟、美国国际集团、美林证券和HBOS。而其他的公司开始面临压力,包括美国最大的存款及借贷公司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影响到大型投资银行摩根史坦利和高盛证券。

我国的经济体系和外汇储备体制与美元币值联系密切,与美国投资和直接贸易比重较大,同他国大量贸易和投资往来用美元结算,使我国经济紧紧地绑架在美国的经济战车上。基于应对金融危机的次优选择,到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19460亿美元,持有美国债7274亿美元,加上其他共持有美证券类资产达1.205万亿美元,占外汇储备2/3。危机先后使我国主权基金投资、银行及理财公司投资、大型实体企业并购或套保投资等直接损失达2000亿美元以上,导致几家大型企业高管更替,社会就业难度增大。

二、劳动密集型企业及其劳资关系管理的特征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

按经济学家的一般解释,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单位资金吸收较多劳动力的经济部门。从 统计角度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经济中,单位资金所吸收的劳动力明显高于本经济体平均水平的部门。在这一定义中,“一个经济体”可以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也可以是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明显高于”的标准是相对的,需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确定,可以定为50%,也可以定为一倍。

劳动密集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和研究对象的规模、层次以及比较的基准等有密切关系。一个经济体从整体上看可能不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其内部的某一部分可以是劳动密集型的。

所谓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种单位劳动占用资金或资本少,技术装备程度低,容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个相对范畴,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标准。我国现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典型的有: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服务业和农业中的各产业。这种产业具有投资少、资金或资本周转快、能吸收较多劳动力就业等特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转化为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或在新的物质基础上形成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是一个科技较落后、建设资金不足的国家,但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我国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

(二)劳动密集型企业

劳动密集型企业(labour intensive enter-prise)是指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也就是说产品成本中活劳动量消耗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又称为劳动集约型企业。现阶段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劳资关系,即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雇佣劳动关系。在这种劳资关系中,雇主是企业的所有者,他雇佣工人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并占有剩余价值,劳动者被雇主雇佣,是为了获得劳动报酬——工资。当然,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资关系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特殊的雇佣劳动关系。其一,它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下的非主流的劳资关系,受公有制劳动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其二,它是在党和政府鼓励、支持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社会主义法律、政策影响、制约的劳资关系。其三,劳资关系的主体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私营企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三)劳动密集型企业劳资关系管理的特征

从劳动密集型企业业联合会的调研情况看,我国大多数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处于稳定状态,即使是在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管理比较规范的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争议数量上升也不明显,劳资关系总体上比较稳定,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劳资关系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在稳定性方面存在明显隐患。

1、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争议案件大幅上升

劳动密集型企业本小利薄,在成本支出方面,特别是劳动成本支出方面能省尽省,因而,劳动争议多,上升幅度大。根据中劳动密集型企业业联合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业家协会的调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争议案件大幅上升。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的冲击,重点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2008年下半年和 2009年上半年,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破产倒闭和停工数量急剧上升,加上这些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大部分不规范,欠薪和欠缴社会保险的现象比较多,金融危机使这些企业的劳动关系矛盾进一步暴露甚至激化,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度上升,大大影响了劳资关系的稳定。

2、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企业劳动用工受经济环境影响大,波动显著

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用工基本上是以农民工为主体,而农民工的最大特点就是流动性强。哪里工资、待遇高,就流向哪里。另一个特点是“两栖性”。城里打工的收入高于农村,就进城打工;反之,他们就“打道回府”,重操旧业,干起老本行——务农。农民工的这两个特点,在经济平稳发展的情况下,对企业来讲没有什么影响,它们可以招聘到足额、符合要求的工人。相反,经济一旦出现波动或者是发生经济危机,企业就苦不堪言,劳资关系也就相应地处于动荡或者是不稳定之中。根据中劳动密集型企业业联合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业家协会的调查,震撼世界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了订单减少、效益下滑、劳动力闲置的状况。为响应国家号召,尽可能避免经济性裁员,多数企业采取了班组、车间甚至工厂间职工相互调剂的办法限制加班或不安排加班,或者采取“工作四天,休息三天”,“工作三天,休息四天”,“放半个月或一个月长假”等办法,千方百计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但是,当经济逐步回暖后,不少企业又招不到工人,出现“用工荒”的现象。

三、全球经济不景气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及其劳资关系管理的特殊影响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并逐步通过消费、投资、进出口等渠道向全球实体经济蔓延,金融危机大有逐步上升和演变成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趋势。受发达国家消费需求下降影响,国内大量劳动密集型型企业及产业链上的相关实体经济问题逐渐凸显。介于当前经济形势,从金融危机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的影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市场份额、市场地位以及对企业的利润的影响入手进行分析。

(一)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销售的影响

外部需求下降,订单减少。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消费下降,我国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接到来自国外的订单逐渐减少,特别是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订单下降更为迅速。据广州海关的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广东对美出口355.6亿美元,同比增长5.6%,远低于同期广东外贸出口13%的总体增速,也低于2007年上半年广东对美出口13.4%的增长速度。其中,继去年2月后,6月份广东对美出口再次出现同比、环比双下降。单月出口额64.5亿美元,同比下降1.9%,环比下降0.6%。按行业来看,服装及衣着附件、塑料制品和玩具出口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同比分别下降27.3%、12.8%和3.7%。许多劳动密集中小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停工、停产。

(二)市场份额、市场地位

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贸易条件日趋恶化。随着社会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产结构的升级,人们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逐渐下降,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上升,所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空间正在被不断压缩。由于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也都为发展中国家所有,而且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进入门槛不高,因此,同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间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再加上我国国内各厂商之间“割喉”式的价格战,导致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越来越多。据世贸组织统计,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仅2006年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就达51起,涉案金额17.9亿美元。令人忧虑的是,如今向我国商品设置贸易壁垒的已不仅限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频频设置障碍,近12年来,3/5的对华反倾销都是由发展中国家发起实施的。另外,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等贸易伙伴对我国企业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技术壁垒。

(三)对企业的利润的影响

1、企业产品价格下滑,利润空间缩小或无利润可图

2008年上半年,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及运输费一路飙升,而到10月份开始,原材料如石油有回落迹象,劳动力价格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不变,国际市场需求的下降和原材料价格下降使出口产品价格下行的压力加大。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初级产品,纷纷被要求降价,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全已开辟的销售市场,劳动密集型企业决定降价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据企业测算,按此幅度降价后,企业基本上是微利销售,利润空间缩小。受成本上升影响,大型企业的利润率也有所下降。

2、企业外部生存环境压力增大,经营更加困难

(1)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自从汇改以来累计升值已经超过17%。根据经济学原理,一国(或地区)货币汇率的变动会使该国进出口商品价格相应涨落,抑制或刺激国内外居民对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从而影响进出口规模和贸易收支。所以一国政府有时可以通过本国货币的贬值来促进出口。人民币升值必然导致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优势降低,利润率下降。

(2)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企业的劳动成本大幅上升。据资料显示,纺织行业的平均工资为全国制造业平均工资的70%,因而近年来,纺织企业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在各地区普遍出现,招工困难,企业用工稳定性差,劳动力成本上升。

(3)原材料价格上升压力。美国次贷危机诱发了美元的走弱,从而导致了国际石油价格和能源价格的飙升,进而拉动了生产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以钢材为例,2007年全国30个主要城市,五大品种的钢材平均价格为4316元/吨,2008年1月上涨到了4966元/吨,而到5月末,价格迅速攀升到6207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近5成,绝对吨价提高了2053元。除钢材外,塑料、木材、包装纸等成本也都在涨。

(4)国家对外贸优惠政策的取消或减少。如在税收方面,经过对外贸出口退税的几番调整,很多产品的退税大幅减少。这些措施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出口的收益。同时由于国家信贷政策从紧,银根收紧,企业资金链绷紧,提高了融资成本。自2007年3月18日以来,银行贷款利率已先后上调了6次,已从6.39%调到了7.47%,增加了1.08个百分点,上调幅度达16.9%,仅此一项,企业每年就要增加财务费用约2000万元。

四、企业劳资关系管理的新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一)用人成本的变化

金融危机中,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采取裁员减编等措施,在缩减费用的同时,也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许多隐患。大规模裁员不但严重伤害企业声誉,还会在企业留下来的员工中引起恐慌,影响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在实践中常常发现,裁员后由于团队士气低落导致的突发性的大规模辞职让管理者措手不及,而公司在匆忙间去招聘和培训新人,又会造成人工成本增加。这样反复盲目操作最终将扰乱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影响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一个致力于长远发展的企业应谨慎对待裁员,不能简单地将裁员看作是一个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手段,必须要充分地认识到裁员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

降薪也是金融危机时期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采取的另一重要措施。有的企业按统一百分比降低员工的工资,有的企业采用增加“无薪假”的方式减少员工的工资支出。据调查,有的企业的员工收入在危机时期平均减少了60%以上。除了改变薪酬中工资部分的待遇外,企业还常通过缩减员工的各种福利、津贴和补贴的方式降低员工的薪酬。参与调查的企业61%承 认有可能取消年会及其他员工福利;有75%的企业计划削减差旅及娱乐费用。合理调整薪酬结构,在员工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合理降低浮动薪酬,在组织流程再造的过程中是可取的。但只统一降低薪酬总量而不调整薪酬结构的方式,将打击高绩效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企业内部员工对组织的情感,反而不利于员工共同努力度过难关。

(二)企业劳资关系结构的变化

“劳资关系紧张”威胁企业内部和谐,企业裁员、减薪容易引起员工的恐慌和抗议,这些问题处理不善,就容易引发劳动争议,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威胁到企业内部的和谐。目前,随着 “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劳动合同法》实施,各企业将进入劳动关系的敏感期,劳动争议的发生量大大增加。劳动争议的发生,作为一种“内耗”,实际上是增大了企业的成本,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大大影响员工的士气,对于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未雨绸缪,要防止矛盾的积累和沉淀,要疏导劳资矛盾,要化解劳资矛盾,保证企业内部劳动关系的和谐。

五、优化企业的劳资关系管理

(一)成本优化管理策略

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协助决策层或业务层拓展新客户,增加公司新的收入来源。与原有重点客户进行深度沟通,合作开发出新业务,即使利润低于预期,也可以承接,从而达到避免员工流失的目的。根据业务量和业务流程需要,调整或合并组织,减少管理层,使组织扁平化,圈定出核心人员,优化人力配置,确定辅助人员或冗余人员,实现人力资本的最大化。由人力资源部牵头,财务部协助公司各部门清理出成本费用清单,各部门脑力激荡,研讨降低或控制成本的具体举措,形成可行性报告,经过高层批注,付诸实施。

(二)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员工培训是现代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旨在为组织成员创造学习的机会,使员工通过培训、学习过程、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提高组织及其内部成员的效率和绩效。各企业应依据自身人力资源战略对员工素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设计员工培训课程,设计员工培训体系,配合公司年度经营方针、策略目标的实施以制定培训计划,并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体系以促使培训工作与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建立基于文化认同的能力提升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集中在如何提高组织和员工的学习力上,也就是实现组织管理从制度管人、流程管人、机制管人到文化管人的跨越,培养出企业内生的学习力,不断实现组织和员工能力的提升和飞跃。

(三)绩效考核方法的优化

要有效地实施绩效管理,优化绩效目标,必须配合推行绩效工资体系。确定绩效指标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导向作用。应根据被考核部门和人员的工作内容和产生的影响,设定相应的考核指标。绩效指标按考核方法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由指定部门统计和提供,要求保证指标的及时性、准确性;定性指标由考核对象的主管上级、相关部门定期地进行考核评分,要求做到公正、公平、合理。绩效指标按层次分为公司指标、部门指标和个人指标。公司指标是各个职能部门均要考核的公共指标,如产值、成本、延期交货。设定公共指标的目的是,协调个人、部门利益,激励各部门和人员密切协作,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部门考核指标是根据各职能部门的特点设定的专用指标,这些指标的改善有赖于部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个人指标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工作努力程度,目的是激励个人在改善公共指标 和部门指标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本岗位的工作。

(四)合理制定薪酬福利制度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的薪酬制度设置是否合理,给予员工的福利是否让员工满意,不仅关系到员工的个人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人力资源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应密切关注和了解员工对薪酬福利的满意度,根据企业基本制度和发展需要,适时对薪酬福利方案进行调查和评价,结合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从策划员工行为激励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薪酬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入手,采取有效的薪酬策略,不断去完善和创新薪酬福利制度,从而适应市场要求,创造出一个既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又能提高员工激励智能的薪酬福利制度。薪酬福利作为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劳动用工支付的报酬,更大程度上应该把薪酬福利看作是劳动者基于个人自由意志而向企业出售劳力和智力所应当获取的等级交换,企业应把薪酬福利看作是一种对外可吸纳人才,对内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主要手段。

(五)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指主要依赖于尖端科学技术生产和服务的部门,这些部门自动化程度高、资源消耗低、科技人员比重大、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快,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精密机床、数控机床以及高级医疗器械等行业。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有机结合,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是发展方向。为此,要大力发展围绕高科技产业终端环节或外部配套的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业,如IT业和新兴家电业。此外,还要鼓励发展为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而需采用人工作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个性化服装和用品,以及采用电脑设计的陶艺、雕刻、刺绣等工艺品的生产。

参考文献:

[1] 张春林.浅谈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融政策的启示[D].2010.3 [2] 王宇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思考[N].湖北日报,2007.2 [3] 王知桂.中国人力资源结构大调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J],2006.12 [4] 陈兰通.2009 中国企业劳动关系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M],2009 [5] 王桦宇.企业用工成本控制与法律风险防范: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国法制出版社,[M],2010.3 [6] 张车伟.《劳动合同法》将开启劳动关系的新时代[J].经济管理,2008.9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工业的反应[J].中国工业经济,2008.12 [8] 桂燕,邓波.中国不同类型企业的劳动关系特点分析[J].消费导刊,2009.1

第二篇:经济不景气 如何留住核心员工

经济不景气 如何留住核心员工

经济不景气,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增大,销售业绩有可能下降的同时,企业的核心员工或看不到发展希望,或升薪无望,或升职也不可能,或文化不适等原因而离职的现象也会增加,使企业雪上加霜。从管理学的“80~20”原理来看,核心员工占到企业总人数的20~30%,他们集中了企业80~90%的技术和管理,创造了企业80%以上的财富和利润,是企业的灵魂和骨干。如果在经济不景气的宏观环境下,企业留住核心员工就是关系企业发展与生存的大事,那么我们如何能留住核心员工呢?

首先要调整企业的人才战略。企业的人才战略要解决核心人才是从内部培养提拔,还是从外部获取人才来补充内部增长的问题。如果企业的人才战略是从内部培养提拔,就给了企业员工更多的发展的空间,尤其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员工如果能把企业的事业当作员工自己的事业,让核心员工有充分的发展空间,虽然经济条件暂时不会提升甚至还下降,核心员工也可能会留下来。如果企业主要从外部获取人才来补充内部增长,这不利于留住核心员工。

其次要营造卓越的企业文化环境。企业文化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核心,也是成功企业必然追求的思想内涵。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规定了员工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这就需要企业让核心员工充分参与,鼓励个人积极进取、努力奋斗,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自主创新、具有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氛围,促使所有员工和企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变员工对企业的被动忠诚为主动忠诚。在经济不景气时,卓越的企业文化环境就会成为留住核心员工最好的利器。

第三要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增薪或增加福利企业可能会难以承受,但如果企业能够给核心员工提供学习培训机会,满足他们维持或拓展自己的业绩和竞争力期望,核心员工离职的概率会降低的。

最后企业要建立人才储备库。最先进的公司人才库会早早地为一些关键性职位制定接班计划,以免在最后一刻才采取行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经济不景气时,即使核心人员离职后也不会对公司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事先企业就应该预见到并做好相应的人事准备,做好关键岗位的接班人规划,建立涵盖广泛的人才储备库

第三篇:经济不景气 冲动“裸辞”的五大后遗症

经济不景气 冲动“裸辞”的五大后遗症

调休现在的经济形势下,你会选择离职吗?日前,某人力资源机构最新发布的《2013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在宏观形势不明朗的前提下,员工离职和企业涨薪都格外谨慎。数据显示,2012年员工整体离职率为16.7%,去年为18%,而由于经济形势不明朗,企业在2013年调薪也更加谨慎,预计明年薪酬涨幅为8.6%,同比少了一个百分点。不过,报告指出“85后”作为新生代,离职率则居高不下,其中不乏冲动辞职的“裸辞”者。近日,记者在一些求职论坛上看到,不少职场人在吐槽自己的“裸辞”遭遇。在一些职场人的眼中,干得不爽果断与老东家提出分手,那是一件让自己昂头挺胸的快意之事。但也有一些“裸辞”之后因各种压力而后悔的职场老人给出经验之谈。“裸辞”需要勇气,更需要计划,冲动地选择“裸辞”,最终的结果有可能是毫无所获,成了“裸奔”。“裸辞”,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超五成“裸辞”只因一时之气

毕业于某名校的Lisa,从事会计工作一直是她的梦想。毕业后,她顺利进入一家中型企业工作,因为缺乏工作经验,被安排在出纳岗位就职。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繁忙而又机械重复的出纳工作,让Lisa越来越不能承受工作上的压力和现实带来的落差感。在今年春节来临之前,Lisa给自己想了一个要“充电”的理由,“裸辞”了。Lisa本以为有半年多的工作经验,年后找份适合的工作应该不难,没想到招聘会去了不少,很多企业招聘会计,不仅需要一定工作年限,还需要有会计证。Lisa开始后悔当初的冲动:不仅没有找好下家,还发觉自己能力不足,给自己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与Lisa的冲动“裸辞”相比,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晓娟的辞职理由则显得太文艺。晓娟在公司最忙的时候请假去旅游,结果请假被驳回。晓娟一气之下递交了辞职信。

来自某招聘论坛的调查数据显示,约有53.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裸辞”是因为对老板、同事、公司等情况忍无可忍,最终壮士断腕,选择“裸辞”与老东家一刀两断;而另有6.9%的受访者选择“裸辞”却是因为想给自己放个长假好好地休息一下。

冲动“裸辞”的五大后遗症

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指出,根据他们多年来对前来咨询的“裸辞”者的调查发现,冲动“裸辞”往往带来五大后遗症:

生存压力骤增 辞职后如3个月以内能找到工作,大部分人还能承受,但时间延长到3-6个月,甚至6个月以上,经济上就会出现危机。空窗期要如何维持生存,是“裸辞”人最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求职不顺病急乱投医 满怀希望地投递简历,却一直没有回音;感觉良好的初试,之后便杳无音信。这一切都动摇求职者的信心,焦虑的心理会让求职者失去方向,只想随便找一份工作安定下来,顾不上长远规划。

被迫折价无奈贱卖 好不容易有个自己看中的职位投来“橄榄枝”,但因为竞争太过激烈,迫于求职的压力,即使入职条件不满意,“折价”“贱卖”也只能去了。

职业空白令人质疑 研究发现,一般来说,离职3-6个月是找工作的黄金时间,如果超过6个月以上依然没有找到,面试的HR会对你的能力和以往的经历产生质疑,这对求职者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旧病容易再复发 前一份工作是在非理性的状态下辞掉,即使找到了新的工作,但面对新工作中的压力和问题仍然还是会因为工作没有方向或职业定位不清而再次对工作不满,甚至又很快辞职,最后导致恶性循环。

专家建议:“裸辞”也可以更理性

职业规划师闫岭认为,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说,“裸辞”是一种好现象,人们渐渐地从关注诸如薪水、职位、环境等因素,转移到更加关注自己内在的幸福,但是广大职场人士一定要留意“裸辞”可能给未来职业发展带来的不利。洪向阳则表示,想要成功地将“裸辞”之利好效用最大化,不妨从三处着手:一是重新找工作前围绕未来的工作目标做好相应的一些准备;二是在释放心灵的同时不要虚度时光,而是有计划有规划地享受“裸辞”;三是深度思考自己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接下来的求职做好铺垫。

最后,在决定“裸辞”前最好能得到家人的支持。毕竟“裸辞”虽然是你自己的选择,但背后却需要整个家庭一起承担相应的各项压力,所以取得家人的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职场人“裸辞”前最好能和家人达成一个共识:你计划给自己的空白期或调整期有多久?如果找工作不顺利,家人最长的忍耐时间是多久?提前和家人有充分地沟通,就可以避免“后院起火”的情况发生。

第四篇:全球性大气环流(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季节性移动规律,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与特点。

能力目标: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图上理解并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在季风形成图上理解季风的成因与特点。

德育目标: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与水量平衡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各地的天气与气候,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制约的辩证关系。理解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性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季风的形成以及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通过创设情景,利用假设条件的逐步否定,引导学生渐进式的分析问题,最终得到符合实际条件的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探究式教学〔在对基本理论的处理上,做到“重新发现”与“重新组合”,强调自主学习。〕

教辅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大气时刻在运动,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是热力环流,它所发生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区域,比如城市风等,也可以是一个大区域。就全球性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是本节课咱们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板书〕

〔讲授〕概念:具有全球性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与意义: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高低纬、海陆间水热交换

〔讲授〕1.单圈环流: 〔动态过程演示:以北半球为例〕为简化起见,考虑三条假设条件,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为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赤道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而终年炎热,大气因受热膨胀上升,两极因纬度高,太阳斜射而终年严寒,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进而在赤道与两极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

〔讲授〕2.三圈环流

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但考虑地球自转,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为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动态过程演示:以北半球为例〕

〔分析〕①关于低纬环流

赤道大气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压带;赤道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转西南风再到西风。结果在30°n附近上空堆积因重力下沉,在30°n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在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流向赤道低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东北信风带。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就形成低纬环流圈。

②关于中高纬环流

在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还有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盛行西风带(西南风向),与此同时,在近地面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极地东风带(东北风向)。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分别流向副高与极高上空,补充其下沉气流。这样在30°n与北极之间分别形成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

〔分析〕①关于低纬环流 〔结果〕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三低四高六风带。

〔指导学生观察回答〕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位置与分布规律。

①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并且气压带以赤道为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

②风带风向在北半球中低纬呈“s”型。

〔学生活动〕补充南半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分布。

〔分析〕气压带的成因

①赤道低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空气运动而形成的,属热力原因。

②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是由于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变化而形成的,属动力原因。

〔讲授〕3.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动态过程演示:以北半球为例〕引起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移动。具体来说,就北半球而言,在夏季,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北移,冬季南移。

〔讲授〕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导入〕由生活现象:盛夏中午,在沙滩或游泳池边,光脚在下水前后感觉一样吗?为什么? 〔总结〕下水前在沙滩上光脚感觉热乎乎的,下水后感觉却很温和。因为在同样日照条件下陆地吸热快,故积累的热量多,而海洋吸热慢,积累的热量就少。我们就把陆地与海洋在获得热量方面的这种差异称之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学生读图2.16与图2.17观察后回答〕

①南、北半球一月和七月图上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 ②为什么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存在差异? 〔总结〕①南半球两个气压带基本都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在30°s以南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尤其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割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②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决定的。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温对比与季节变化,进而影响海陆冬夏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从而破坏了气压带与风带的带状分布规律,在同纬度海洋与陆地之间形成高低压相间分布,完整的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故地表性质单一,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演示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北半球为例〕

〔拓展:课后自学完成小论文〕“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与旱涝”

〔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除三圈环流外,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重要组成部分,像黄土高坡歌中唱到“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就是指我国东部的季风,下面咱们就学习季风环流。

二、季风环流〔板书〕

〔学生思考〕①季风的概念? ②季风主要分布在世界哪些地区?风向在海陆间如何变化? ③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显着? 〔分析讲解〕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显着,主要是它地处世界最大陆-亚欧大陆与世界最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极大,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从内陆吹向海洋,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高温湿润。

〔学生读图思考〕我国西南地区及南亚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冬季,由于赤道低压移到赤道以南,南亚受冬季形成于亚欧大陆的亚洲高压影响,吹东北季风,因冬季风远离源地,故势力较弱;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赤道低压与形成于亚欧大陆的印度低压连成一体,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右偏形成西南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会带来大量水汽并形成丰沛降水。可见南亚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总结〕

亚洲东部季风 我国西南与南亚一带

相同点 成因都涉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都是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比较湿润,冬季相反

不同点 成因 只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成因还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不同 偏南风(夏)偏北风(冬)td& 西南季风(夏)东北季风(冬)风力强弱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板书设计:2.4全球性大气环流

第五篇:浅谈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浅谈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内容摘要]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受到影响,中国也不例外。本文分析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成因与经过、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之策。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经济影响 对策

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成因与经过

全球性金融危机人称金融风暴,广义上是形容因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狭义上是指本次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次级贷款是指那些放贷给信用级别较低和收入证明缺失的借款人的贷款,因而存在较高违约风险。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由于风险较大,次级按揭贷款的利率较高,金融机构为获取更多利润,把“次级贷款”门槛降得很低。在追逐利益的动机下,美国次级贷款规模迅速攀升。美国是一个低储蓄、高消费的国家,不但国民大手大脚借债消费,而且国家也鼓励大规模负债和超前消费,同时银行监管能力与银行金融创新程度的不匹配监管制度和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加之中介机构的作梗,推动了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导致的与次级债相关的损失,金融机构纷纷出现严重亏损,就是所谓的次贷危机阶段;紧接着次贷危机升级为债务危机,产生了“骨牌效应”,引发了衍生证券跌价,优质债、信用卡债、企业债等全面债务偿还危机,经济出现恶性循环,进入了债务危机阶段;由于心理恐慌和信用缺失的传导,次贷危机向着全面信贷危机演变并恶化,经整个金融链条的不断扩散和升级,促成了美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这是信贷危机阶段;此后美国金融机构把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捆包成金融衍生产品推销给全球投资者,使本应的一个区域内发生的房贷危机,快速地经多渠道向国际市场输出,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和蔓延,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另外多国与美国大型金融机构盘根错节,欧洲、亚洲等诸多国家金融机构受到巨大冲击,使美国的金融危机向全球金融危机发展,进入了全球性金融风暴阶段。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尽管次贷危机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欧美,但它可能通过其广泛的投资者、衍生品及影响市场预期和实体经济等多渠道向其他地区乃至全球蔓延,美国及世界经济未来增长的风险也增大,因而应该更加清醒地看待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境外投资市场风险增大。

(1)经营不景气而蒙受损失;

(2)在次贷危机背景下,为寻求资金安全,会有更多的资金涌向美国国债,美元资产组合和资产定价势必重新调整,这给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投资和中资银行外汇资产运用带来巨大风险;

(3)一些走出去的企业与美国本土企业合资或合作因危机影响将导致一定的利润缩减;

(4)华尔街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美国经济衰退,抑制美国市场的消费需求,从而影响到中国的出口业增长。

(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股市和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性会产生影响,其一,这几年通过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股市,金融危机引发的国外资产组合调整和对中国新兴市场的重估,欧美投机性资金会调整风险高收益大的投资取向,撤资回国以缓解流动性和融资危机;其二,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向好、投资回报率高、美元降息、人民币加息及持续升值等因素,我国及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成为国际游资的安全避风港,加速热钱流入,阻碍央行抑制流动性过剩,将进一步推高股市和房市价格,促使资产泡沫化和通货膨胀加剧,潜伏了金融危机隐患。上述因素均加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

(三)我国的汇率制度受到挑战。

美国经济下滑对就需要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目前人民币与美元息差缩小、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热钱流入加快、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使我国处于加息与否、急速升值与稳步小幅升值之间的两难抉择,这使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受到严峻的挑战。

(四)我国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大。

(1)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蔓延,美国投行有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计划,出现了抛售在华房地产资产的现象,呈现了潜在的流动性危机,这让低迷的我国房市雪上加霜。

(2)金融危机使人们的心理预警增强,打击购房者的购房信心,市场的观望气氛更加浓郁。

(3)我国房地产信贷没有信用分级和风险定价,假按揭和假资产收入证明时有出现,风险相对集中在银行体系内,随着央行近年多次加息,按揭贷款步入违约的高风险期。

(4)银行给房地产的贷款在减少,上市融资的方式也随着股市下跌而破灭,房地产融资的两个主要渠道均受到阻碍,加之二次购房受限、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提高等等政策,房地产资金供应紧张。

(5)此次金融危机会挤压掉中国房地产自身的泡沫,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所面临的风险。

(五)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通过外贸渠道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1)对出口的影响。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经济主要依赖国外需求,对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尤其是美国占我国出口贸易中的50%,美国国内需求下降极大地抑制了中国的出口,在国内消费乏力的情况下,出现产能过剩和供给过度的问题,而政府必将采取宏观

调控措施来限制产能,容易导致通货紧缩,另一方面,出口受抑也增加了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连环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2)对进口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均使用美元标价,美元贬值造成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如石油、农产品、能源等价格持续上涨,降低企业利润空间,引发通货膨胀,对以进出口加工为特点的我国企业盈利构成极大压力。

三、应对之策略

根据上述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笔者认为应对之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加强金融监管,规避境外投资的风险

要增强金融发展的独立自主和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风险管理;调整投资结构,发展综合经营,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把对外开放与金融自主结合起来,坚持自主是基础,要在自主的基础上利用对外开放的机遇,趋利避害,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应与国内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政府的监管能力相匹配,稳妥推进海外扩张,通过资产的在各区域的合理分布实现风险的配置,有效规避或降低总体风险;稳步推进衍生产品市场发展,为各行业创造应对利率、汇率风险的避险工具。

美国的金融危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能源和资源价格在经济低迷和衰退的影响下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我国可以利用世界能源和资源价格走低,这一有利时机促进经济发展。

(二)调整外汇储备战略

调整与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江率制度,完善对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策略,改美元资产为主为多种货币资产共存,同时优化美元资产的投资结构;购买海外石油及其他稀缺资源,参股收购相应海外企业;尽可能购买有助于培育国内自主创新的海外次核心技术、先进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支持国内居民对外金融理财与投资,以鼓励“藏汇于民”。

(三)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我国的监管部门应设立房地产等行业风险预警机制、危机升级后的处理措施,以避免危机发生或有效应对危机。金融机构应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实行严格的贷款审核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推进资产证券化,增加融资渠道,实现信用风险的分散和转移,同时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四)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

(1)扩大就业,提高人民可支配的工资收入。我国人力资源总量比较大,既决定了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也决定了我国比较大的就业压力。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符合我国的资源和要素供给特点,有利于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发展劳动密集产业并不排斥技术密集的产业,许多高技术产业,如计算机软件、技术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也是劳动密集产业,我们应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就业率,进而提高人民可支配的工资收入,扩大内需,用国内的消费来消化“过剩”的产能。

(2)由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例如医保、教育、养老保障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落后地区校舍改造,增加城市和农村的低保补助,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促使公众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内需。

(3)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将带来投资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基础

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将带动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我国劳动密集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国际市场要求我们必须提升产业结构和技术等级,生产和出口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力求避免贸易摩擦和争端,因此,政府应当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出口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出口企业要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鼓励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落实市场多元化战略。

四、积极应对,共度难关。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首要关注的大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约需投资4万亿元。

上述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体现了中央应对经济危机的决心和采取的有力措施,从中也传递出了新信息:

(1)发出了保增长的强有力信号。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超重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就是要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其中约4万亿新安排的投资对经济的接到至关重要。

(2)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民生工程位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之首,通过对民生工程的投入,改善居民生活、增强消费能力,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意图十分明显。

(3)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但着眼于拉动经济增长,更强调夯实基础、保障民生,体现了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举,此举为应对危机的应急之策,更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4)以投资带动消费,以消费促进增长。眼前靠投资,长远靠消费,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为消费创造条件,提高国民收入更是直接拉动消费的举措。

(5)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它既能发挥投资对经济直接拉动的作用,又能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正朝着企稳向好的方向发展,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这得益于政

府的政策调控和财政投资的拉动,但应对危机不能单靠政府,经济主体应当用好政策,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不断创新。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把二者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进行科学的政府宏观调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经济将平衡回升,度过难关,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梅新育:国际金融传染机制的新特点 中国金融 2007(18)

[2]张明:透视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国际经济评论 2007(5)

[3]杨迤: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相关分析 世界经济 2000(2)

[4]黄序和:金融海啸的成因、经过及对我国的影响 金质大讲坛选萃 2009(1)

下载浅谈全球性经济不景气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全球性经济不景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定稿)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信宜市第二中学 王瑞龙 《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四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

    全球性大气环流 教案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 前面我们花两节课,学习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和风。那么你们还能回忆起什么是热力环流吗? 生答……. ,很好!(板图):我们假设,近地面A地受热......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

    湖北师范学院 http://www.xiexiebang.com 全球性大气环流 地理科学系1002班 舒颖莲 1,教学目的: A.掌握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B结合图形,理解、识记三圈环流、......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了解其分布规律;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原理示意图的......

    《市场不景气 我们怎么办》演讲稿

    最近,我所在的选煤厂举办了一场以《市场不等待、不漠视。时刻做到半年工作目标顺利完成的‚思想不散,干劲不减‛。 有力手段。危急时刻,我景气 我们怎么办》为主题的形势任务......

    行业不景气连接器行业人才求职怎么办

    行业不景气连接器行业人才求职怎么办连接器行业在去年整体还算平稳,但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行业发展那不是特别好,连接器英才网江苏地区的招聘顾问小陈了解到,有许多从事......

    经济周期理论与全球性金融危机[范文模版]

    经济危机周期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

    全球性老龄化与健康讲稿

    P1:人口老龄化是一种既不可避免又可以预测的全球现象。 任何成功应对老龄化的核心都必须是良好的健康。如果我们能够确保人们不仅更长寿,而且更健康,社会就将得到更大机会、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