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粮食危机研究的论文(小编整理)

时间:2019-10-27 15:1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球性粮食危机研究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球性粮食危机研究的论文》。

第一篇:全球性粮食危机研究的论文

内容摘要:2008年上半年全球粮食问题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危机。引发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说到底其根本原因还是粮食供给不足,文章认为从博弈论的角度阐述这种供给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是国际间粮食补贴的扭曲造成的,从而引发微观生产粮食的不同长效激励机制,最终影响到宏观层面的国家粮食体系安全,并以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为诱因,引发这场全球粮食危机。

关键词:粮食危机原因博弈

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2008年春季年会上,“新的粮食和农业危机正在形成”已成为共识。这次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是在农业工业化程度已相当高之时的一次全球性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场粮食危机,笔者认为必须先从其主要原因入手进行分析。

(一)粮食供需格局失衡引发高价均衡

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众多发展中国家对粮食供给缺乏激励机制。粮食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缺乏供给和需求弹性。在短期内,农产品的供给,主要受制于农地规模、气候变化、生产周期等自然条件。农业满足的,又主要是人们的食物需求,而在短时期内,人口数量是既定的,对食物的需求量,自然也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农业是最不容易扩张的一个部门。但近几年,许多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的国际流通,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非粮食经济作物的生产,从而导致粮食供给数量剧减。由于在粮食需求一定而供给减少的情况下,必然引起粮价的上涨,而这又会引起预期上涨的心理恐慌,导致大量粮食的囤积,需求效应进一步放大,于是引发高价均衡的粮食危机。

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粮食,其经济效益逐渐弱化。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面前,粮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粮食越来越表现出公共产品的属性,市场失灵不断在农业部门出现,使得农业投资常常不足。这也是发达国家对农业实施高补贴的根本原因—他们的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同时,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农业悲剧的根本原因,他们无力弥补这一市场失灵。一方面,他们的政府或者没有认识到农业的基本规律,或者无力支付高补贴;另一方面,他们在面临本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侵袭时,渐渐丧失粮食供给的自主性。

(二)金融市场冲击对高粮价推波助澜

金融市场对粮价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它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萎缩,各主要发达与新兴国家的CPI指数都在上涨,影响到国家金融的是车市、房市与油市的价格上涨,而影响到老百姓的是食品价格的上涨,一方面是工资没有涨,另一方面是除了工资以外的一切几乎都在涨,短期会导致群众对基础食品的采购量加大,导致粮食的局部产品供不应求。

(三)能源危机使得粮食成为新的能源替代品

生物能源是目前的热门产业,粮食和石油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东西也因此紧密联系在一起了。生物能源产业的出现,必然导致国际粮食价格呈现长期上涨趋势。特别是美国《能源政策法案》推动下,美国政府的财政扶持生物能源成为美国新型产业。美国主导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将粮食危机推向了高峰,导致粮价在2008年的4个月内竟然上涨了150%。

全球性粮食危机引发的深层次博弈分析

从上面的原因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引起粮食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粮食供需格局的失调,而金融市场的冲击和能源危机是导致粮食危机的间接原因,是其推波助澜者。笔者认为农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技术和生物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全球居民生存需要,而目前导致粮食供需失调决不是什么偶然原因。经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的粮食危机,其深层原因是不同制度安排相互博弈的必然结果。

(一)粮食生产的制度安排

粮价上涨与粮食供应不足密不可分,包括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农民都缺乏生产粮食的热情,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也正是引起目前粮食供应不足的基本原因。纵观国际各种粮食生产的安排制度,不外乎两种主要制度安排:无粮食补贴和有粮食补贴。无粮食补贴的情形以许多发展中国家为典型,而有粮食补贴以美国和欧洲最为典型,那么这两种制度安排是怎样影响粮食的供给制度,又怎样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热情,笔者将以博弈模型作具体的分析。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本文假定在无粮食补贴或有粮食补贴制度下,所有农民都有两种选择:生产粮食或生产非粮食的经济作物,这里的非粮食作物包括可可、橡胶、甘蔗等系列作物。并且他们的得益因生产作物的不同而相互影响。为了分析方便,笔者首先讨论无粮食补贴的博弈模型,此时,两个不同国家的农民(即A国农民和B国农民)在选择生产粮食或非粮食作物时,其不同得益组合情况如图1所示。

当双方都未获得政府的补贴时,由于粮食需求的非弹性,当所有国家农民都选择生产(粮食,粮食),那么粮食的供给就会增加,但由于粮食需求的非弹性使得农民的收益仍然显得较为劣势,各自收益为(10,10),甚至都低于都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的收益(15,15),这主要是一般非粮食经济作物的需求弹性都比粮食高。进一步分析知,该博弈模型具有两个纳什均衡:一方选择生产粮食,而另一方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此时双方的得益均为(20,20)。

所以,该无粮食补贴的博弈是一个典型的“斗鸡博弈”,一方选择生产何种农作物:粮食或非粮食,完全取决于双方的策略态势,但决不可能构成可信性威胁,即双方都没有自己的上策,无法使对方相信自己一定总会选择某种具体的策略。因此,不同国家的农民在选择生产粮食或非粮食策略时,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交替进行,在该制度安排下,任何国家在生产粮食策略上都没有优势可言。

但现实中各个国家的农产品制度并非都是无补贴的,特别是一些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美国和欧洲国家对粮食的补贴幅度尤为明显,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原因对农产品补贴还没有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或者部分国家有些补贴也微不足道,我国便是如此。如是这些就造成了现实中一些国家有补贴,一些国家无补贴。那么此时博弈模型的相应得益就会发生改变。

为了阐述的方便,本文假定B国农民有粮食补贴,并且补贴为15个单位,而A国农民没有任何补贴,此时的博弈模型的得益情况如图2所示。经过分析发现该博弈不再有双纳什均衡,而变成了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即A国农民和B国农民分别选择生产(非粮食,粮食),其得益分别为(20,35)。也就是说没有粮食补贴的A国农民会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策略,而有补贴的B国农民会选择生产粮食的策略。同时,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正因为粮食补贴使得B国农民有了上策,即选择生产“粮食”的策略,而没有粮食补贴的A国农民却依然没有上策。此时,B国农民的策略选择对A国农民构成可信性威胁,B国农民完全有理由让A国农民相信,自己选择生产“粮食”的威胁已经变成可置信的一种“承诺行动”。而无粮食补贴的A国农民却不能让对方B国农民构成类似的可信性威胁,而只能被动地选择自己的策略。

(三)粮食危机的博弈分析

从上面粮食制度安排的博弈分析,现在可以非常深刻的理解为什么美国是这场粮食危机的主要推手,自1996年美国推出新一轮农业政策后加大了农业补贴,1998年后一直稳定在每年200亿美元的规模上。这种大幅度的农业补贴,使得美国农民具有明显的生产“粮食”上策,并对其它无补贴的种粮国家形成可信性威胁。同时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使得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可以将其经过高额补贴的商品粮,低价在全球范围内倾销,使得其他国家的粮食生产,基本无利可图。这使得许多亚非拉国家农民被动选择“非粮食”作物。原有的农地,多数转作发达国家需要的咖啡、香蕉、香料等作物的生产。由此带来了市场交易条件下的大规模生产结构调整和土地兼并,并导致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的国家越来越多。失去了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粮食上,产生了对美国的依赖。其食物体系,同样因美国建立在廉价粮食基础上的工业化食品体系的强大竞争力,也被美国等国家替代。然后,在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的粮食危机便在美国的主导下一触即发,更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抑制和化解粮食危机的对策

(一)消除国际间不平等的粮食补贴机制

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产品补贴制度,其补贴幅度之高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预期,这是一种扭曲的补贴制度,极大地打击了其他国家农民生产粮食的热情,消除这种不平等补贴机制,只能通过国际间的合作才能完成。这需要发达国家放弃巨额农业补贴政策,同时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提供从资金到技术的一系列援助。只有消除不平等的粮食补贴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种粮国家农民在博弈策略上的上策,否则任何国家在生产粮食策略上都没有优势和威胁可言。

(二)发展中国家加强粮食补贴的均衡机制

首先,必须明确本文不是反对所有形式的粮食补贴,而是反对那些不正常的、扭曲的补贴制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其生产效率仍然低于其他产业发展,若差距过大,不利于产业间的均衡发展。因此,政府加强粮食补贴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种粮热情,有利于市场机制发育完善,包括多种参与主体和多渠道的运作方式,变政府宏观调控为市场主导行为。只有完善的市场运作才能真正灵活调节粮食价格、数量和品种。

必须进一步强调的是,对粮食的补贴要达到一定要求,补贴过低,若产业间的差距依然过大,仍然起不到激励的效果,可只能流于形式,起不到长期发展的效果。当然,这还可能涉及到本国的财政状况,实施起来肯定有一定的压力,如何权衡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展中国家建立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

作为公共产品属性的粮食若完全以私人物品经营对国计民生是不利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在本轮粮食价格上涨中,出现粮食危机甚至社会危机与政治动荡,与他们失去了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直接相关。因此,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是尽力维系一个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体系,以及促进食品安全本地化的食物体系。

(四)努力提升土地使用效率

一方面要完善与土地使用相关的政策措施并健全服务机构,以帮助农民充分实现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权益,激励农民珍惜耕地和保护地力;另一方面,要努力用现代科技技术和生物技术去改造农业、发展农业,在根本上解决土地的整体使用效率。从而提升单位土地的粮食供给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明国.粮食的公共产品属性:中国当代农民贫困的经济根源[J].农村经济,2008

2.赵丽芬,杜超.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8

3.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李昌平,张敏.政府政策关乎粮食安全[OL].中国改革论坛,2008

第二篇:全球粮食危机论文粮食安全论文

全球粮食危机论文

摘要:粮食问题不仅影响国内稳定,更影响国家安全。2007-2008年间的全球粮食危机出现后,非传统安全领域里的粮食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思考。促成全球粮食危机的深层原因包括全球市场上农业领域的分工及人们消费需求的革新;中层原因包括美元贬值和粮食投机;突发原因主要是频发的自然灾害及石油价格的上涨。面对新一轮可能来袭的全球粮食危机,国家行为体应采取更加合作的态度和更加积极的措施应对威胁。同时,这场粮食危机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中国一方面应加强农业生产,力主自给自足,同时适当进口,充裕国内粮食储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国的资源优势,积极促进和开展国际合作,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关键词:非传统安全;粮食危机;国际合作 1 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全球粮食安全

呼吁安全研究应超越传统的以国家行为体为中心,过分强调军事、科技因素的范式始于19世纪60年代。冷战结束后,两极对峙体系解体,军事威胁可能性进一步下降,国际安全环境发生变化,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与此同时,不同于传统的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威胁,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恐怖主义等不断涌现,这些安全威胁由非国家行为体或由非军事性因素促成,被称为非传统安全威胁。各国对持续泛滥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缺乏及时合理的应对措施和合作机制,传统的以军事——政治为核心的国家安全理论

亦不能很好地解释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安全局势。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困境,以人文主义关怀,世界主义理念以及非国家中心主义的研究方法为特征的非传统安全研究逐渐渗透到国际政治研究中,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中相对独立的次领域。“安全到底是谁的安全”成为主要讨论议题,超越国家间差异重视人的安全、社会安全、以及国际安全的新型安全观逐渐被认可与接受。

尽管非传统安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局势也有着种类、程度和认知的差别,但是粮食安全是全球各国和各地区都不容忽视的紧迫问题。特别是2007-2008年间的全球粮食危机出现后,非传统安全领域里的粮食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思考。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被称为“货币的货币”,其生产供给的低弹性和消费需求的刚性决定了国际市场上的供需矛盾。此外,农业劳动力资源的不可储藏性和农业劳动的职业特性也使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无论从空间上还是技术特征上都比较困难。因此,粮食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关系到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正如基辛格所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人民;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粮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非传统安全威胁以跨国性扩散蔓延为主要特征,一国或一地区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易产生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因此国际市场上粮价的波动将涉及到全球各个开放市场国家,并将影响国际格局的构建与走向。然而,自2007年开始,由于受极端干旱、洪涝灾害等自然环境以

及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粮食生产遭遇威胁。粮食安全问题凸显,全球粮食危机愈演愈烈。在去年夏天,俄罗斯部分地区因持续多天的高温天气引发森林大火,随后俄政府发布禁止粮食出口的命令,北半球的高温干旱天气,印度、巴基斯坦洪灾,以及随后的北欧严寒、北美暴风雪、中国北方产麦大省的持续干旱,澳大利亚洪水飓风、南美地区的洪水和干旱,全球粮食市场掀起新一轮震荡。东非、亚洲、中东和中美洲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粮食饥荒。最近的中东政局动荡,引起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粮食生产、加工、运输成本的增加,给全球粮食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报告,2010年10月份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上涨至197,只比2008年6月的峰值低16点。而今年2月份食品价格指数为236,连续8个月走高,同时也创下该指数1990年创立以来的最高纪录,已经超过了2007年到2008年粮食危机期间的最高点213.5。据粮农组织与世界粮食计划署估计,目前全球约有9.25亿人口长期遭受饥饿,每6秒钟就会有一名儿童因食物不足而死亡。与如此紧张的外围环境相比,中国国内也面临着粮价上涨的风潮。

非传统安全研究改变以往安全研究只关注政治、军事的高级政治领域,开始注重包括经济、文化、生态等在内的低级政治领域。作为一种非传统安全威胁,经济领域里的粮食危机问题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们的思考。那么,这种全球性的粮食安全威胁成因何在?本文将从国际政治视角分层次解读粮食危机。粮食危机成因的国际政治层次分析

目前研究全球粮食危机和中国粮食安全的文章达千篇之多,相关的论述著作也是难以穷尽阅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粮食安全成为国际社会讨论的焦点,2007-2008年间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更加剧了各国政府、学者和普通民众对粮食安全的关注。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粮食现状、粮食危机成因、中国粮食安全、如何增产增收等问题。且主要从经济、技术、贸易、农业等角度论述,但很少有从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视角来分析粮食危机的文章。“以前的几次粮食危机表现为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而近几年出现的粮价上涨,则表现为结构性、综合性的特点。”除去天气恶劣、可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全球变暖、人口增长等传统性因素外,石油价格上涨引发的外溢影响、发达国家的生物能源计划、粮食金融化以及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失败这些非传统性因素造成了自2007-2008年粮食危机后的又一轮新的全球粮食恐慌。下面将从深层、中层和突发三个层次来分析粮食危机的成因。

首先,从深层原因看,主要是在于全球市场上农业领域的国际分工,部分发展中国家放弃粮食自给自足,转而生产经济作物,加剧了世界粮食市场的供应紧张。发达国家基于强大的经济和财政实力支持国内农业发展并给与高额补贴;此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也给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带来不利因素。通过高额的政府补贴和绿色壁垒减少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给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和出口造成了巨大损失,甚至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

结构调整,具体表现为农业部门的退化。比如,墨西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华盛顿推动的自由市场政策下,从一个玉米之乡变成了现在的玉米进口国。基于同样的原因,从20世纪90年代起,菲律宾也从一个粮食进口国退化成为一个粮食净进口国。同时,在新自由主义政策的鼓动下,发展中国家减少或取消了对农业的补贴,造成国内农业生产的萎缩。并且部分发展中国家专注于生产经济作物,实行出口创汇型农业发展模式,导致国内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最终不得不依赖粮食进口。“新自由主义政策在绝大部分南方国家摧毁了公共能力(尤其是粮食储备),使南方国家加深了对粮食上的依附性。”通过出售廉价劳动力和经济作物,换取外汇来购买粮食和高科技产品,半边缘国家和边缘国家对中心国家的依附性增强,并有进一步被边缘的危险。此外,人们消费需求的改变也加速了粮食的消耗和供应危机。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并且随着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其对粮食的需求,特别是畜产品的需求不断上扬,加大了国际市场的粮食供应压力。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无限制的间接粮食需求,包括饲料需求和燃料需求引发了全球粮荒。“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富人对肉类、瓜果、生物能源等产品的需求压缩了发展中国家为本国穷人生产粮食的用地,导致全球粮食生产下降”。其次,从中层原因看,主要包括美元贬值和国际市场上粮食的投机炒作,事实上推高了粮价,诱发全球粮食危机。美国有计划地推行美元贬值政策,造成国际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粮食名义价格上涨。此外,由于美元贬值引起了国际

金融市场的极不稳定,国际投资家们纷纷转移战场,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风险相对较弱的粮食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而国际市场上的投机炒作行为使粮食向金融化方向逐渐演进。“在某种程度上,粮食已经实现了从商品属性向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双重并重的转换。在全球量化宽松时代,粮食作为”白金“已经成为继主权货币、黑金(石油)等新的泛货币化的价值符号,粮价基本上不是由供求所决定而是由资本和货币所决定。”跨国公司的囤积居奇以及粮食出口国干预粮食出口恶化了国际粮食市场的供应对立关系。传统的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而部分能自给自足的国家也大量进口粮食,这些因素加剧了粮荒的出现。如中国和阿根廷通过对出口水稻和小麦强制性征税或实施配额的方法来避免本国的粮食短缺。柬埔寨、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则禁止水稻出口。最后,从突发原因看,主要是自然灾害因素导致的粮食减产及石油价格上涨引起的生产成本的增加。2010年6月以来,极端恶劣天气频繁出现,包括洪涝、干旱和飓风等,给全球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带来了巨大破坏。

此外,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扬不仅直接提高了粮食的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粮价,也促使一些国家加快实行生物新能源计划,减少粮食供应。美国和巴西利用玉米生产清洁能源乙醇,欧盟则采用菜籽来生产生物柴油。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市场上的粮食供应紧张,促使粮价的全球性上涨。最近的中东政局动荡,引起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粮食生产、加工、运输成本的增加,也给国际粮食价

格上涨埋下隐患。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中国的应对

“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潜在性、突发性、扩散性和一时难控等特点,它们时常以危机的方式呈现出来,并挑战政府的治理和控制能力。”此外,持续增多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跨国影响性,某国或某地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容易蔓延成为整个地区或全球的大灾难。单独的国家行为体可能会对这些问题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相应的治理能力。因此,物质层面的国际合作显得尤为迫切。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仅带来安全威胁的扩散,使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负面影响跨越国界,给整个国际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促使国际合作与共同治理成为可能。主权国家呼吁共同面对新世纪的安全威胁,从对抗走向合作共存。

为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包括各主要区域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以联合国和区域内大国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尝试,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成就。在国际合作层面上,首先,多国依托联合国所举行的粮食特别会议,及其下设的粮食计划署和粮农组织等实现了合作以缓解国际粮食危机的冲击。其次,二十国集团和八国集团为有效的应对国际粮食危机以稳定国内和国际粮食市场,也进行了多次协商与合作。

与此同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需要用世界上9%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0%的人口。并且面临美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霸权,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中国日后将会面临巨大的粮食供给压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此前宣布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并且我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616亿斤,比2003年增产2002亿斤。但是正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査道炯告诫道:对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界而言,在国内政策选择及中外交流两个层面,粮食安全将一直是个高度敏感的话题。如何使我们的研究有利于国家的政策选择,避免自信过头,将是一个长期的挑战。因此,如何客观认识中国目前粮食生产及储备状况,以及基于对这些客观状况的认知和分析,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世界粮食危机并确保中国粮食安全,都值得我们关注。

粮食安全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也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鉴于中国在全球事务治理中逐渐上升的影响,并处于应对国内可能的粮食短缺现象的考虑,中国应承担起地区大国的责任,促进粮食领域里的共识与合作。这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而在寻求国际合作之前,中国必须加强粮食生产,力主自给自足。中国的粮食安全不能依赖国际市场的保障。在粮食价格高涨以及供应紧张的国际市场上,充足的粮食储备是保证一国在国际上独立自主行事及维护国内政治稳定的前提条件。为保证国内粮食安全,中国政府也通过了一系列文件、决议和纲要,并就此采取了实际行动。4 结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国际社会中不同角色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仅带来安全威胁的扩散,给整个国际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促使国际合作与共同治理成为可能。全球性危机需要也展现出了国家行为体在观念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重合作。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加强粮食生产和国内储备的同时,中国也积极倡导粮食领域的国际合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参加或主导成立粮食问题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三篇: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论文

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论文

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论文

摘要 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性人才争夺战是一场回避不了的残酷竞争。本文讨论了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和西方国家的人才掠夺政策,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关键词 知识经济 人才掠夺 对策

1引言

经济繁荣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单位,得才而兴,失才而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载体的高素质、高智力的优秀人才尤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质上,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面对人才短缺的严重危机。

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的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软件技术人才的缺口已达40多万,其中美国缺少19万人。据美国劳动部估计,1998-2005年,美国每年需要9.5 万名电脑专家、系统分析师和程序编制员。这些职位的空缺已经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据欧洲信息技术观察组织预测,今后五年内,欧洲需要增加50万到200万名IT人才。

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在人才培养上的“造血”功能不强,同时又不得不承受人才流失的巨大压力。因此,发展中国家人才短缺的危机更为严重。

在我国,不少重点高校由于缺乏新一代优秀学术带头人,许多传统优势学科正在失去昔日的风采。一些有抱负、有责任心的领导者由于学科梯队后继乏人而忧心忡忡。作为人才摇篮的高等学校尚且如此,企业界的人才荒更不待言。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资金投入自然要向西部倾斜。有资源、有资金,西部大开发能否成功,关键还在人才。当那些习惯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囿于传统思维方式的人热衷于跑资金、跑项目时,另一些反应灵敏的领导者却已开始筹划如何延揽人才,可谓计高一筹。

知识经济既然是人才经济,人才短缺就必然成为与知识经济共生的永恒话题。在知识经济时代,谁能够解决人才危机这一难题,谁就能牢牢控制制高点,从而稳操胜券。西方的人才掠夺愈演愈烈

3.1 “托福── 一桩不耕耘、只收获的买卖

美国对全世界尖子人才的掠夺由来已久。美国人在经济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善于抢夺人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最得意的“战利品”是它抢来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很快在美国本土上开花结果,转化为现实财富。

对全世界的非英语国家,美国人设置了一个被人称为“教育成果收割器”的“托福”考试。只要你能考出连美国青年也望尘莫及的成绩,美国人就给你提供一笔“奖学金”,让你到美国去留学。

一个尖子人才的成长十分不易,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需要20年的漫长岁月。在这期间,各国政府投入了巨额的教育经费。家长们更是省吃俭用,不惜血本。只要孩子能

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论文

成才,把几十年的家庭积累全花掉也在所不惜。美国人无需考虑你“前期培养”的艰辛,只是巧妙地设置一个“托福”考试(而且须考生自己付学费,自己交考试费),再加上一笔助学金,就把全世界的尖子人才连同凝结在他身上的巨大教育投入一起收购走了。

据美国外国留学生协会统计,1998年,在美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有40多万人,这些最具创造力的青年有相当一部分会在美国落地生根,成为美国的财富。难怪有人说,“托福”是美国人经营的一桩最合算的买卖。

3.2 政府──人才争夺战的急先锋

飞速发展的信息革命加剧了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西方各国政府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

美国首先在移民政策上做文章。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将特殊人才移民(H1-B)名额从原来的6.5万人提高到11.5万人。1999年6月初,当年的11.5万H1-B指标已被用完。美国许多高科技公司纷纷要求政府增加H1-B名额。鉴于此,来自德克萨斯州的联邦参议员格拉姆计划向美国国会提出“经济增长新劳工法案”,提议将H1-B名额从11.5万人增加到20万人。如果格拉姆的法案通过,就意味着美国每年将从世界各地掠夺20万高科技人才。而有资格申请H1-B的人员,一般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998年,中国毕业研究生为4.7万人,即使其中有2万人从事高科技研究和开发,也仅为美国每年所能引进人才的十分之一,且不说其中不少人行将被“二次收割”。

日本也不甘落后,迅即在世界各地展开“抢人”作业部署。日本科技厅的报告称,为了提升高科技竞争实力,在21世纪初,日本的外籍研究员将达到30%。

新加坡提出要采取“最大限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政策。对于企业引进的国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政府财政将给予补贴。

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近年来都大大放宽了技术人才移民的政策[5]

[4][3]

[2]。

3.3 跨国公司──把“抢人”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

寡头企业的抢人作业正象它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样,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随着全球性人才短缺危机的加剧,寡头企业对人才的争夺也日趋白热化。为了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许多企业“感情”、“事业”、“工资”、“福利”、“股权”多管齐下,可谓用心良苦。

跨国公司深感仅靠人力资源部门聘用人才力度已远远不够,对于顶尖人才的引进,多由企业巨头亲自操作。如对于微软看中的大学毕业生,通常由比尔·盖茨亲自打电话商谈。

一些跨国公司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人才挽留办公室,专门从事稳定人才的工作。有些公司甚至在其雇员跳槽半年之后仍会打电话询问他们“离开公司的真正原因”或对“新工作的感觉”,竭力争取跳槽的人再回来工作。

跨国公司通过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分公司中推行“本土化战略”,而把“抢人”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如朗讯公司、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通过其在中国的分公司或研究机构,公开地大规模地汲取中国的科技精英。199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的45名硕士研究生,几乎全部被外企挖走。

[7]

[6] 我国由于人才流失蒙受的巨大损失

对于中国尖子学生的流向,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

一流的学生去美国;

二流的学生去外企;

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论文

三流的学生下岗学外语。

1997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45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3%;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35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4.5%。1998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302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3.6%;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379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4%。我国许多著名高校,每年都有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国。近年来,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自费出国留学的也有增无已。还有一些中青年科技人员,所在单位工作环境、条件不理想,联系到较为理想的单位却被原单位卡住不放,办不了调动手续,最后只好通过技术移民的方式一走了之。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30多万人出国留学,目前回到中国来的尚不足10万人,有20多万尖子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滞留未归。而通过各种渠道移民出去的人数可能会更多,且技术移民能够回国的更是微乎其微。

王选院士赴美考察归来后说:“美国硅谷集中了一大批中国工程师,人们说,硅谷的公司中没有美国人并不稀奇,而没有中国人的高科技公司则是罕见的。”据统计,华人约占美国硅谷科技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且多为技术部门的骨干。在新成立的硅谷高科技公司中,华人所占的比例则高达三分之二。

硅谷的技术骨干,不少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北大和清华校办企业里工作的青年感受最深,他们与去到硅谷的同学,昨日是校友,今日却成了竞争对手,分别代表着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利益。

大批拔尖人才流向国外和外企的直接后果,是国内中青年拔尖人才极度匮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科技队伍的整体质量。我们自身的培养能力十分有限,造就的拔尖人才本就不足,根本无法承受被掠夺、大量流失的重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沈士团院士指出: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引起整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的现代化将受到极大影响。今天,是我们的人才‘预警系统’向全中国发出严重的紧急警报的时候了!”

[8]5 积极应对国际竞争

5.1 努力为尖子人才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全球人才争夺战的战鼓隆隆,我们回避不了这场残酷的竞争。随着加入WTO 日期的日益迫近,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经济全面开放的情况下,处于一个开放型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不可能靠构筑国际人才流动壁垒、限制人才外流来遏制我们的人才流失。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努力为尖子人才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让那些在国内或国有企业工作的尖子人才也能得到与在国外或外企工作一样的优厚待遇。这才是吸引和保护人才的根本途径。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的民族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让那些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先富起来。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等的实施,为我国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开了先河,突破了传统的人才价值观。近一段时间,报纸及互联网上的“特聘广告大战”此起彼伏,热闹非凡,“重金求贤”已成时尚。许多高校借“长江计划”的东风,推出自己的特聘岗位和吸引人才的各种措施,一批外籍学者应聘上岗,不少华人学者也开始纷纷回流,改善了我国的高层人才结构。

应当指出的是,我国推出的这些吸引人才的计划,大都是数以百计、千计,与美国数以万计、数十万计的计划不可比拟。而且过于强调“择优录用,宁缺勿滥”,令许多饱学之士自叹不如,望而却步。

[9]

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论文

5.2 唤起企业抢夺人才的热情

在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基本上是政府行为,企业界的积极性并没有真正调动起来。面临着愈演愈烈的全球人才争夺战,政府当然应率先冲锋陷阵,任最后刺刀见红,在战场上撕杀,还要靠企业。

美国的人才引进,主要靠企业参与。而且引进的高科技人才中,80%以上在企业工作。政府可以给你发绿卡,但不能指令企业雇用你,更不能强迫企业给你高待遇。高薪揽才,那是企业家的事。如1999年1月,微软在北京设立“中国研究院”,一次挖走我国几十位拔尖人才,完全是企业行为。

我们最迫切需要的是能够领导我们的民族工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正如清华大学余寿文副校长所说,我们需要一大批能够拿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人才,同时更需要一大批能够成功运用现有科技成果,促进传统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创业型人才。世界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籍以抵御西方国家新的“炮舰政策”,支撑起我们的民族工业的脊梁。

令人振奋的是,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行动,有的企业在媒体上打出广告,以十几万、几十万元的年薪招聘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要办世界一流的大学,就要给名教授世界一流水平的薪水;要办成能够跻身世界前列的跨国公司,就要让名企业家和顶尖工程技术人才拿世界一流的工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接轨。

5.3 撤除樊篱,让人才自由流动

据调查,我们的科技人员,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仅占50%左右,有些单位甚至不足30%。许多人被一个档案袋长期套牢,陷于“欲干不成,欲罢不忍,欲走不能”的无奈境地。在一些人心思走的单位里,有些领导者面对人才外流的压力,考虑的不是如何理顺人心,如何为科技人员创造干事创业的环境和条件,而是想方设法制订“管、卡、压”的措施或办法。其实,时至今日,“管、卡、压”所能起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且不说私企和外企用人,根本不要档案,不少国有企事业单位,对于急需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若原单位不放档案,也开始采取“重新建档,工龄连续计算”的变通办法。

在一个全球化的人力资本市场正在逐步形成的新形势下,我国彻底改革现行的人事制度已成燃眉之急。撤除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樊篱,让人才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增值,自主选择其安身立命的岗位,心情舒畅地施展聪明才智,是避免人才向国外流失的有效举措[10]。结束语

知识经济使人才成为最为宝贵的稀缺资源。《未来财富》一书的作者迈耶断言,杰出人才很快会像股票一样公开上市,一批匡世奇才被“包装”后会炒出天价。

一切负责的领导者都应当百倍珍惜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人才资源,靠“事业”、“情感”、“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努力做到人得其所,才尽其用,这才是打赢人才争夺战的最佳对策。

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论文

第四篇:浅析粮食危机

浅析粮食危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是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短缺问题正在全球蔓延。

当然,粮食危机并不仅仅由于人口的激增造成的,它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年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温普遍升高、气候变暖现象,使一些病虫害加剧,同时也增大了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与强度,比如目前中国西南地区的重大旱灾,使当地的农作物大幅减产。第二,水资源短缺的威胁。全球水资源普遍短缺,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淡水资源不足,甚至严重缺水。水资源的普遍短缺给农作物带来的一个最大威胁就是使农作物难以得到灌溉。世界银行曾指出“15%的印度粮食是靠抽取地下水生产的”,而目前对地下水的抽取已经超过了降雨对地下水的补充速度,对地下水的过度抽取进一步加剧水资源供应的短缺,从而造成粮食短缺,进而引发粮食危机。第三,耕地面积的减少。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土壤的质量,加上过度放牧和砍伐,使地表植被被告破坏,土壤荒漠漠化现象日益严重,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给粮食安全带来最直接的威胁。

如何扭转粮食危机呢?这是人类面临的又一个相当大的课题。从宏观上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及自然生态的失衡主要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所造成,所以我们一定要强化环保的观念和意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以减少碳的排放量。当然,这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第二,要保护土壤和耕地。粮食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就是土壤,我们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比如植树造林等以防止土壤的沙化,保护土壤,保护耕地,确保耕地面积。

第三,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首先要继续推行人口政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其次要完善农业政策,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次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以保障供应,稳定市场,确保粮食安全。

第四,树立粮食安全意识,实施节约粮食工程。目前我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加上粮食的连年丰收,使一些人少了危机意识,其实我们应该意识到频繁的自然灾害及水资源的缺乏等原因对粮食生产的制约,应该树立危机意识,保持节约粮食的传统习惯。

总之,应对粮食安全问题,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来化解粮食危机问题。

第五篇:思想汇报——粮食危机有感

思想汇报——粮食危机有感

今天,房地产经济学课上,老师为了给我们开阔视野,让我们在网上看了“世界粮食危机”的视屏纪录片,当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还在担心自家的车油箱怎么装满时,非洲国家的居民却为了怎样填饱肚子而犯愁,思想汇报——粮食危机有感。伴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和人们最近热心推广的“生物燃油”是造成粮食短缺的一个大帮凶。加上四大产粮国的出口紧缩,粮食价格一路飙升。其实造成粮食危机的因素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第一是人口增加。目前全球人口约为65亿,联合国人口司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第二是消费的升级。人们的消费升级,更多的肉食消费意味着消费更多的粮食。比如,消费1公斤牛肉,约等于消耗掉6公斤的饲料粮;第三是人均耕地的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减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

大米对于我们来说或许不是什么奢侈品,但却是我们生存的必要之物。虽然当前的粮食短缺对我们的生活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落后国家和一些贫穷地区而言,却是致命的灾难。值得反思的是,当前我们身边的浪费之风正日益严重。当那些白花花的米饭被我们倒掉时可以想想一下那些难民,当在网上看到他们无助和悲哀的眼神时,不由得产生一丝丝的罪恶感。我总是在想,如果让他们看到我们的这种浪费行为,他们将会有多愤怒并埋怨这个世界的不公。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人们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有些人认为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也许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但是正是这一点点造成了大量的浪费。虽然我没有能力去统计那些浪费的数据,但是从所生活的环境中可以发现我们每天浪费的粮食量是不少的,思想汇报《思想汇报——粮食危机有感》。我相信如果我们把每天浪费的粮食节约下来,便可以减少很多因饥饿引起的疾病和死亡。当然引起粮食危机的原因有很多,光靠我们个人的节约可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是我们能节约的就节约,省下一粒便是一粒,积少就会成多。这不仅仅是为了远方的难民,更多的也是为了我们自己。这也是我们预防物价上涨的一种行为呀。不要等到我们身边粮食严重缺乏,价格飙升的时候才懂得去节约。在这个资源严重缺乏的时代,我们应该提倡全民形成一种节约的良好风尚。

早晚在食堂用餐就会发现这种浪费现象真的是非常严重的,每天总有好多米饭和菜被倒掉,真是太可惜,太令人痛心!浪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犯罪”。凡是贵在坚持,节约要从点滴做起,尤其需要坚持。要让节约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

真正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我们中国受到的影响是比较小的。这完全得力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党和政府一直坚持对农业的扶持和补助,认为粮食独立是国家独立的前提,我觉得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判断。像那些非洲国家,刚开始面对大量涌进国内的廉价粮食时,很是高兴,觉得有了便宜的东西,很划算,但是,当国内的人民选择了国外的粮食时,国内的粮食农民就被迫放弃了农业生产,接着,国外的粮食价格一旦上涨起来,国内的人民就吃不消了,但此时已经晚了,粮食在人家手里,自己国家又没有了粮食,只能去买高价粮食,买不起就得饿肚子,这样生活就陷入危难了。

而我们国家却不是这样,党和政府始终强调粮食自给的重要性,并给予了对“三农”的大量资金补助,所以,我们国家的粮食能够自己自足,因此,不受国外粮食价格的太大影响。对此,我表示深深的感谢,否则,我也得跟非洲那些国家的人民一样,为了吃粮食而不顾一切了!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可对外开放!

2011-10-25

王琦

下载全球性粮食危机研究的论文(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球性粮食危机研究的论文(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粮食危机毁灭全球文明?

    粮食危机毁灭全球文明?发布时间:2013-09-27 08:05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作 者:莱斯特·R·布朗在过去的9年中,有6年世界粮食产量低于消费量,粮食储备量不断减少。长期以来都没能解......

    读《粮食危机》有感doc

    读《粮食危机》有感 暑假里读了《粮食危机》,震惊之余暗自为国庆幸,幸好中国还不缺粮,不用搞转基因受控于人。读了这本书,联系现实,惊震之余深深为国忧虑,为什么这么一个事关中华......

    政治演讲之粮食危机

    粮食危机席卷全球 “我们的世界面临着如此严重的粮食危机,很多人却没有感受到它的存在。” 10.16是世界粮食日,今年的主题是“团结起来,战胜饥饿”。 长期以来,饥饿问题一直......

    粮食危机[优秀范文5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是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短缺问题正在全球蔓延。 当然,粮食危机并不仅仅由于人口的激增造成的,它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气候变暖......

    【论文】医院网络舆情危机对策研究

    医院网络舆情危机对策研究 潞安集团总医院 靳伟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和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对此,胡锦涛总书记......

    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doc 6)

    学知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管理资料下载,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严禁用作商业用途。 学知网( www.china-study.net),专注于提供优质的管理培训课程与服务。用途。 济时代,谁能够解......

    国有银行危机论文

    内容预览: (一) 难啃的硬骨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顶梁柱。在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他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都在担忧,中国很快就要加入WTO了,国有银行能......

    危机公关论文

    古语有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旨在说明人类社会不断变化的规律。世间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在运动,换而言之,万事万物都在变,而正是变数的存在让历史得以延续,在变中兴盛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