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季风水田农业教案
有梦最美,希望相随!—104班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地理公开课
课题:季风水田农业 课型:新授课
地点:大多媒体教室 班级:104班
时间:2013年5月14日 授课人:毕灶娟
有梦最美,希望相随!—104班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 的区位条件。
2、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理解自然条件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制约着人类农业活动的类型。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观念。
2、认识到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区位条件分析。
三、教学难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归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
2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季风水田农业
1、课前复习
投影显示“农业区位因素”及“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科技、政策……)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混合农业
②、季风水田农业 ③、商品谷物农业
④、大牧场放牧业 ⑤、乳畜业
⑥、迁移农业
⑦、热带定居农业 ⑧、谷物家畜农业 ⑨、地中海农业
⑩、市场园艺农业
⑾、游牧业
⑿、种植园农业
2、导入新课
PPT展示有关水稻制成品的图片
3、讲授新课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一副水稻种植过程的图片,并讲解水稻的生长习性
有梦最美,希望相随!—104班
水稻种植过程:犁地----育苗----插秧-----施肥灌溉-----收割----脱粒
水稻的生长习性:水稻是好暖喜热的短日照作物,播种期日均温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单、双季稻要求年降水量分别在750毫米和1500毫米以上。
第二步:多媒体展示世界水稻的主要分布地区,从世界主要分布区中找到水稻的最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世界水稻主要分布区:(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美国南部,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拉美的巴西、委内瑞拉)
水稻的最主要分布区:朝鲜半岛沿海平原地区(东亚)、日本沿海平原(东亚)、印度恒河流域及沿海平原(南亚)、东南亚的平原地区 第三步:多媒体展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亚洲人口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分布”图,并且指导学生一一阅读这四幅图,逐一分析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并做出总结。
1、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气候)
2、地势低平,适宜水稻管理(地形)
3、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
第四步:补充“影响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其他区位因素”。(1)市场:人口稠密,粮食市场需求量大
(2)生产习惯: 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传统经验丰富
(3)食物偏好 :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有梦最美,希望相随!—104班
第五步: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1、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气候)
2、地势低平,适宜水稻管理(地形)
3、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
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市场大)
5、水稻种植历史悠久(7000年),经验丰富。(生产习惯)
6、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饮食习惯)
第六步:给出关于农家种植水稻的材料指导学生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及成因。材料:李守田家住在江淮平原上。全家六口人,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两个上学的小孩。⑴李守田承包了8块地,共0.5公顷,农活主要由他和妻子来做。李守田家与另外5家村邻共同⑵购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一台水泵,其他小型农具各家自备。一般情况下,李守田用0.3公顷田种双季稻,0.1公顷田种单季稻,0.1公顷田种其他作物。他家⑶每年约收稻谷3800千克(双季稻产量约为1050千克/0.1公顷,单季稻产量约为650千克/0.1公顷,小麦产量约为400千克/0.1公顷,玉米产量约为550千克/0.1公顷),其中⑶2500千克留作家庭口粮、饲料用粮,其余的1300千克到市场上出售。
第七步: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及成因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细作,单产高,但人多,自给率)
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的劳动能力能够完成农活)
4、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小农经营无力建设水利工程,需政府大力投资并组织水利工程建设)第八步:课后思考题:“请结合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为季风水田农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第二篇:季风水田农业 公开课教案
《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学习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在分析其区位因素时是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最后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例,引导总结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和特点的思路,为以后学习其他农业地域类型打下基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训练
(2)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找出这些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
(2)培养学生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提高利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归纳。【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农业的区位因素,了解了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所以在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下面我们就来继续认识世界上另一种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板书: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活动一:师生看图探究水稻的生长习性、种植过程以及分布地区,开题季风水田农业。师:请同学们欣赏这张图片,如此美丽的景象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景观吗? 生:略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张图片,梯田没什么稀奇,梯田里种水稻同学们听说过吗,这里梯田里种的就是水稻,那么关于水稻以及它的种植过程同学们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播放水稻种植过程的幻灯片)
师:看了这几幅图片无法不让我们被劳动人民艰辛所感动,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师生共背),在感动之余相信同学们对水稻种植业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结合录像及你们的调研谈谈你对水稻及水稻种植的了解。
生:发言略
生成结论: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水稻的生活习性是耐高温,需水量大。且生产过程及其复杂。那么世界上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呢?(幻灯片展示世界水
稻种植业的分布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说出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地区。
(引导: 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洲,而且这里的气候类型都属于季风性气候,所以我们给这里的农业地域类型取名为季风水田农业。)
板书:季风水田农业 师:那么具体来说季风水田农业又分布在亚洲的哪些地区呢?(展示亚洲水稻种植业分布图)
生:同学说出亚洲水稻种植业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过渡:说到这同学们是不是又有疑问了,为什么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这几个地区呢?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活动二:请结合图片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幻灯片展示四幅图,亚洲水稻种植业分布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亚洲地形图、亚洲人口分布图)
师:提示: 要想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为因素,首先我们要回想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生: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方面;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等。(学法指导)
师: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有哪些区位因素,完成P48读图思考(指导学生读地图)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学生代表发言)
1、回答读图思考题
2、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生成结论:教师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幻灯片展示)
过渡: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亚洲季风区确实是世界上最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地方,中国理所当然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史,当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水稻文化,并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生成结论:师生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幻灯片展示)【课堂小结+方法总结】
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 气候 地形
社会因素
市场 交通 政策 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经营规模
商品率
科技、机械化水平
其他
【课堂练习】同步训练P1
4【作业布置】同步训练p15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作物:水稻
2、分布:亚洲季风区
3、区位因素:
4、特点:
第三篇:季风水田农业教案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一课时 季风水田农业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区位条件。
2、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理解自然条件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制约着人类农业活动的类型。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观念。
2、认识到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区位条件分析。
三、教学难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归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 2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季风水田农业
1、课前复习投影显示“农业区位因素”及“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科技、政策„„)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①、混合农业 ②、季风水田农业 ③、商品谷物农业
④、大牧场放牧业 ⑤、乳畜业 ⑥、迁移农业
⑦、热带定居农业 ⑧、谷物家畜农业 ⑨、地中海农业 ⑩、市场园艺农业 ⑾、游牧业 ⑿、种植园农业
2、导入新课 PPT展示有关水稻制成品的图片
3、讲授新课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一副水稻种植过程的图片,并讲解水稻的生长习性 水稻种植过程:犁地----育苗----插秧-----施肥灌溉-----收割----脱粒
水稻的生长习性:水稻是好暖喜热的短日照作物,播种期日均温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单、双季稻要求年降水量分别在750毫米和1500毫米以上。
第二步:多媒体展示世界水稻的主要分布地区,从世界主要分布区中找到水稻的最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世界水稻主要分布区:(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美国南部,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拉美的巴西、委内瑞拉)
水稻的最主要分布区:朝鲜半岛沿海平原地区(东亚)、日本沿海平原(东亚)、印度恒 河流域及沿海平原(南亚)、东南亚的平原地区
第三步:多媒体展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亚洲人口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分布”图,并且指导学生一一阅读这四幅图,逐一分析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小组讨论,展示成果,并做出总结。
1、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气候)
2、地势低平,适宜水稻管理(地形)
3、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
第四步:补充“影响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其他区位因素”。
(1)市场:人口稠密,粮食市场需求量大
(3)食物偏好 :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第五步: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1、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气候)
2、地势低平,适宜水稻管理(地形)
3、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
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市场大)
5、水稻种植历史悠久(7000年),经验丰富。(生产习惯)
6、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饮食习惯)
第六步:给出关于农家种植水稻的材料指导学生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及成因。
宁陕也有水稻的种植,我们班也有家里种水稻的同学,下面请郑金凤同学介绍水稻种植情况,请同学们思考对应的是什么特点,问题如下:1:你家里有几口人?家里有多少亩水田?单位面积产量是多少?(4口人,一亩,800公斤)
2、水稻从育秧到收割,农民要做哪些田间管理工作?(耕地、插秧、施肥、灌溉、除草、收割)
3、一亩地插秧要多少人?收割要多少人?(8到10人)
4、收获的粮食,一年下来有没有剩余?剩余的粮食是怎么处理的?(很少,酿酒或出售)
5、播种、耕地、收获用人力还是机械?
6、田间地头有没有水利设施?每一个问题对应着一种季风水田农业生产特点,请学生概括。
第七步: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及成因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细作,单产高,但人多,自给率)
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的劳动能力能够完成农活)(2)生产习惯: 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传统经验丰富
4、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小农经营无力建设水利工程,需政府大力投资并组织水利工程建设)
第八步:课后思考题:“请结合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为季风水田农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第四篇:高中地理 《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季风水田农业。
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也是受自然区位因素影响最大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本节第一课时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代表,主要体现了自然因素的影响,让身处农村的学生了解农业十分有必要,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的时代性、生活性。
本节内容是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延伸和具体运用,教材用案例的形式说明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在本章中起着延伸、承接的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还能够掌握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一般方法,并可能运用该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本节内容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方面,教材大量提供地图(分布图、气候图、地形图、人口分布图)力图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密切关系,其他因素则以较短篇幅的文字描述;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方面则以文字描述为主,兼两幅景观图和“阅读”部分。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置了更多的地图和景观图片,可见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视觉信息去推导、掌握本节主要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认知起点:学生为高一学生,有一定地理基础知识,但较为零散不能形成系统。
学习兴趣:本校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农业是他们所熟悉的,多联系生活很容易调动其学习兴趣。
学习障碍:高一学生知识面较窄;读图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学习难度:对专业性术语如:商品率、机械化水平、小农经营等日常生活接触不多,理解可能感到吃力。
设计思想
由于本校是农村学校,学生又大部分来自农村,因此学习本章内容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基础好,课堂设计可以较好地切合新课程改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理念;再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多种媒体的信息传授,使学生能够改变传统接受知识的方式,利于掌握和记忆知识。通过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探究、课堂让学生谈论所看到、听到和了解的水稻种植业生产情况,总结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读图分析法 1 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条件的推导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某地理现象形成的多种因素,这对学生将是终身有益;此外通过分析图3.11“我国水稻种植景观” 以求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主要农业区位因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喜欢地理,特别是身边的地理,让地理形成在他们的身体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当地、当时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2、综合评价区位因素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认识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
3、分析当地水稻生产状况,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和分布及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过程和方法:
1、通过小组课前深入生活的探究活动,并在课堂分析、表达、总结和归纳,学会地理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以及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2、通过对教材4张地图的分析,培养地图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区域产业区位条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
2、理解科技对生产的巨大作用,科技可以改变农业区位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教学准备:
1、把全班学生分为6组,进行探究式预习:
A组:回家观察、调查、了解水稻的生产过程,感受到什么? B组:调查村里每户平均水稻种植面积,为什么? C组:了解家里水稻产量及消费、销售情况,为什么?
D组:当地农村水稻种植过程中机械运用程度、科技含量调查,为什么? E组:水田生产的灌溉情况,为什么? F组:家庭种植作物比例构成,为什么?
2、把相关内容设计、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件展示习题,复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
1.《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2.我们泉州的“安溪铁观音”、武夷山的大红袍驰名中外,有些国外茶道爱好者曾经把茶种带回栽培,但效果很不好。(土壤)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气候都较寒冷,为何这两个地区的农业类型不同?(地形)
4.泉州市区周围形成大规模的蔬菜、乳、肉、禽、蛋的农业生产基地。(市场)
5.惠安的花生好吃。(光热、水分、土壤)
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政策)。
二、引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进入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看图“三种粮食作物”,分辨三大粮食作物的外观特征。
3、提问:惠安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引入季风水田农业
三、季风水田种植业的特点
1、看课件或是P47“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说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学情预设]学生在这里是无法理解季风水田的分布的,仅仅带有初步感性认识,可在课堂最后让学生总结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亚洲时得到解决。
[设计意图]尽管学生不可能一下理解其分布,但带着初步的印象有助于课堂的进行;另外在课堂的最后总结时又可以前后呼应,难题不攻自破。
2、承转:季风水田农业在我国大致分布在南方地区,我们惠安也有水稻的种植,下面请课外合作探究小组分别报告你们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观察生活的习惯,在课堂上结合知识加以引导,今后学生能够养成带地理学科的眼光分析问题。
(1)①A组学生代表发言,描述观察、调查、了解水稻的生产过程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情预设]A组学生兴趣浓厚地描述他们所见所闻,在探究中可以感受到水稻生产的复杂(需要大量劳动力)、需水量大、对光热要求高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感受,让其自己推导出水稻生产“精耕细作、需要大量劳动力、对光热水的要求高”。
(2)①B组学生代表发言汇报调查村里每户平均水稻种植面积的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当地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推出“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小农经营”的结论
3(3)①C组学生代表发言:家里水稻产量及消费、销售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水稻单产高,但自身消费多,用于销售却少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推出“单产高,商品率低”的结论,寻找原因是“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知识链接]商品率:商品率就是生产的产品中用于作为交换的占多少比率,比如共生产了4吨粮食,其中3吨出售(即用于交换),1吨自已消费,那么商品率=3/4=75%;农业生产的产量高、自身消费少、生产效率高、交通和市场条件好,商品率就高。
(4)①D组学生代表发言:当地农村水稻种植过程中机械运用程度、科技含量调查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得出“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的结论,原因“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但又发现与以前相比,电力灌溉、脱粒发展较快,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也逐渐增多,让学生认识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5)①E组学生代表发言:水田生产的灌溉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农村水稻生产灌溉问题严峻,水利设施不足。[设计意图]学生思考:为什么水稻生产容易遇到灌溉问题(1、水稻需水量大;
2、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从而得出季风水田农业另一特点—水利工程量大,但小农无力建设需要国家的帮助。
(6)①F组学生代表发言:家庭种植作物比例构成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当地种植水稻、小麦、花生、地瓜等作物、以水稻为主 ②提问:为什么以水稻种植为主,不象北方以小麦为主?;为什么可以兼种这么多作物?
[设计意图]对该组学生要求较高,学生可通过询问农民了解到:因为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所以选择以水稻种植为主;南方光热条件好,惠安地区一年可以达到两熟甚至三熟,所以可以兼种许多作物。
3、每组再派一代表发言,总结各自得出的季风水田种植业的特点
4、教师总结:形成小农经营、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四、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
1、(过渡)从刚才的分组探究活动中,大家掌握了水稻种植业的特点,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所得出的特点,在广袤的国土中寻找适宜水稻种植业发展的地域 4 呢?
2、各小组再派一代表发言,分别得出水稻种植区的区位要求:光热水条件要好;劳动力丰富;最好是平原便于管理;分布在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的地方。
3、阅读“阅读”部分,了解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读47页图3.10“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方法:将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分别与水稻分布图对照,思考,分析原因。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总结出水稻适宜分布的区位条件了,通过对图3.10的分析,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前面所学知识,加强理解记忆;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五、课堂总结
由学生完成课堂总结:为什么季风水田农业要分布在亚洲?
[设计意图]整堂课下来,学生已经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较深的理解,课堂总结交给学生,使课堂的目的得到实现,知识点前后呼应。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一课时 季风水田农业
一、特点
(一)、习性特点
1、对光热水需求量大
2、对劳动力需求量大
(二)、生产特点
1、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2、小农经营
3、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
4、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5、水利工程量大
二、区位因素及分布
(一)、区位因素
1、气候
2、地形
3、劳动力
4、市场
教学反思
本课打乱了教材顺序,进行大范围的重组,将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区 5 位因素)调到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后面,我认为一来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过程,因为只有了解了一种产业才能理解它的分布以及形成条件,这样使学生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体验;二来本地农村中学的学生对水稻种植比较了解,由生产特点入手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容易掌握,整个课堂设计可以呈现由浅入深的流程结构。
此外,在分析47页图3.10时,要求学生按照前一课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一样的分析方法,将地形、气候、人口分布图分别与水稻种植分布图对照,得出影响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从而掌握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可以用于今后其他农业地域类型乃至工业地域类型的学习。也了解分析事物的地理方法。
第五篇:季风环流教案简易版
季风环流
教学目标:
1.说出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根本原因——热力作用。
2.说出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纬向分布被海陆热力差异打破,以及1、7月气压中心。
3.绘制亚洲季风环流1、7月分布图,说出东亚、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
1.理解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和风带纬度纬向分布的破坏。2.准确说出1、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的3个气压中心。3.理解西南季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
1.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纬向分布的差异。2.季风环流的原因以及西南季风的成因。如何突破:
1.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让学生分别在图中指出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维度位置,通过对比的方法比较容易看出两者的区别。2.因为南亚季风涉及到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这一原因,所以在分析的时候采用带箭头的动态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形象生动。
教学思路设计:
此部分内容属于高考的重点,特别是对于季风气候形成原因的具体应用的考察,结合很多同学读图分析能力欠缺和知识迁移能力欠佳的实情,在讲解时主要采取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学生不是单一只学习某一个知识点,在区别中记忆相对要好。
教学过程
首先,以我们生活的实际自然环境为背景导入,为什么我们夏天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首先,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习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找出课本36,37页三幅图中的两个气压带(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和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其次,指出这两个气压带所在位置的气压中心的变化,进而指出原因,理解陆地上的气压带被截断。2.东亚季风和东南亚季风
(1)东亚季风特点,形成原因(2)南亚季风特点,形成原因 3.探讨课本38页活动题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是分析北半球东亚和南亚地区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其形成原因学生理解起来相对简单一些,但是对于季风气候的相关应用分析,学生还不能熟练的应用,所以在后面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学生对知识点的迁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