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三峡》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新)
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的淋漓尽致。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雄奇美、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
〈八〉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后回答)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点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九〉体会情感
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三峡风光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十〉随堂作业。(分析完了文章内容之后,我们来看下面几个随堂练习)〈十一〉积累关于《三峡》的诗文
①《早发白帝城》(李白)②《夜雨寄北》(李商隐)③《登高》(杜甫)〈十二〉结束语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三峡,用自己独特的歌喉赞美三峡,将来,我相信三峡古老的历史画卷上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的!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比较探究《三峡》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比较·探究 三 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关于三峡景观的文化内涵的思考。
2、比较本文与郦道元《三峡》在写作目的和表达方法的不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关于三峡景观的文化内涵的思考。【教学难点】
从写作目的和表达方法上,比较本文与郦道元《三峡》的不同。【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郦道元的《三峡》用极俭省的文字,描述三峡情状,曲尽其妙,令人动容。沿着这个路子写三峡的文章有很多,但也有别种选择的。今天,我们学习当代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先生的同名散文,就不是以三峡壮丽的自然形貌取悦读者,而是借助诗的想象和散文的智慧,把三峡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历史水乳交融地结合成全新的艺术形象,让情感和智慧交融其间,在自然景观中注入深刻的人文性内涵。
(二)熟悉课文,把握整体
1、教师范读课文,或指名三位学生各朗读一个部分。
2、梳理:作者主要由哪些自然景物引起对于历史文化的人文思考? 文章共三部分,脉络清晰。第一部分:自然景物:白帝城
历史文化:封建权势者与诗人们的两种声音、两番神貌
这一部分写白帝城,由李白的诗句、《白帝托孤》的乐曲和故事串成。“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 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 一语道出诗人与山水的亲密关系:真正的诗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险峻的山这间以一叶扁舟把酒临风,沉着而激动地吟出心中精神与感动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当时无用,却被传记千年。而那些驰骋一时的战将与战事则随滔滔江水滚滚东去。三峡,是真正的诗歌的摇篮,有那《早发白帝城》为证,有李白为证。
第二部分:自然景物:神女峰 历史文化:残缺的神话
这部分写神女峰。如果说三峡的汹涌奇险是力量、是激情、是阳刚,那么神女峰的安静与神女峰的传说则带着神秘美好陪伴着这力量、这激情、这阳刚。无以为报,三峡只有以湍急的浪与呼啸的风作为无言的答谢。李白等诗人执著游吟出没于险山恶水间,找寻这样那样的美,神女峰的美好与独耸千年的落寞也被诗人用锐利的眼与澎湃的情浅浅吟出。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一脉相连,足迹的转移带来感情的波浪思绪的火花,诗是唯一的出路。三峡,是属于真正的诗人的,古往今来,没有变更过。
第三部分:自然景物:王昭君、屈原故里 历史文化:叛逆与不安分
这一部分已出三峡,但作者并未平静,万千思绪,随着王昭君、屈原激激荡荡涌上心头。王昭君的惊人行动,“疏通了一条思绪般的险峻通道”;问天索地的屈原,让汨罗江“也搅起了思绪的波涛”!信守中庸、安分守己的民族,怎么看待这种叛逆与不安分?旅程就要结束了,作者的思索却刚刚开始。
3、小结:
全文没有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线索,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
(三)比较探究
1、比较本文与郦道元、李白诗文的主要异同点。共同处都写到了三峡山水的奇伟。
郦文意在写实说明,重点描写三峡隐天蔽日的地貌特征和四季景观的主要特色。李诗的重点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遇赦东返时无比轻快的心情。余文主要在阐发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方面的思考。包括对诗情、和平、壮美、柔美、冲击世俗的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实际是文化寻根。
2、本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a、主要是利用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点,通过联想、想象、明喻、暗喻等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它们沟通起来。如把江流滔滔声比喻为不绝的争辩声。
b、主要运用了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的借代手法。如以刘备们的马蹄代替战马、战火、战争。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第3小题。
2、你对文中哪些思考深刻的语句有感触?选择一处,写一写感想。
3、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相关练习。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窗》教学设计 苏教版
《窗》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读”和“写”是同一知识层面上的两种能力,“读”培养的是理解能力,“写”培养的是表达能力。但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二者的能力又往往不成正比,会“读”有一些理解能力,并不证明能“写”好,这就是语文教学中难以权衡的难点。怎样找到一个契合点来提高两种能力,我们提出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因为学习是一个渐渐模仿的过程,通过阅读教学来促进学生写作。那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又承担起了学习写作的任务。更多时候,在教学中我们把二者割裂开来,先学习别人怎么写,我们也来试试这么写,但“读写结合”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也不是简单的“双附庸”构建教学。怎样把“读”和“写”在阅读教学中,自然而然,适时择机,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进行,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是此次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尝试方向。
今天,我以《窗》这篇小小说为例,来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容易读懂,因而,这堂课我设计了四次“读写结合”的训练,想把“读”和“写”巧妙地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小说的内容,理解小说主题,认识人物的形象,给小说拟写一个副标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写作的概括能力。
2.通过理解小说独特的写法,对小说进行缩写、扩写训练,培养学生提取主要信息和想象的写作能力。
3.通过对小说的改写,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教学重难点
1.理解小说独特的写法,能要求进行写作训练。2.理解小说主题,认识人性的真善美并学会表达。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导语:同学们看到《窗》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活动: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这就是泰格特用“窗”来作文章的标题的妙处,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窗”既是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又一语双关,既是病房的窗口,也是心灵的窗。
二、走进小说(10分钟)
问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为了让读者更直接地了解小说的内容,你能为文章拟写一个副标题吗?
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从“人物角度”、“故事情节角度”、“主题角度”等进行拟写。如: 人物:一个
的病人和一个
的病人 情节:由
到
的变化 主题:一个
的故事
明确: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近窗者:开朗热情、舍己为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
远窗者:自私自利、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卑劣冷酷)、故事情节的变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主题(通过对比――扬善贬恶 : 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三、赏析小说(20分钟)
问题1:小小说篇幅短小,惜墨如金,但文章中有许多细节和描写占了大量篇幅,我们尝试着来看一看这些地方,请你任选一处进行缩写,再对比读一读,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吗?
活动:学生尝试进行缩写,教师指导一些缩写的方法和原则。之后学生交流,并与原文对比,评价各自的优点。如: ☆ 第四段缩写成“这天,靠窗的病人又在讲着窗外所见到的一切。”行不行? ☆ 第五段缩写成“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好吗? ☆ 六段缩写成“不靠窗的病人是多么地想拥有窗边的床啊!”怎么样?
明确: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公园美景、心理活动,这些描写越生动、细致,我们就越能感受到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这些可以看成是蓄势。
问题2:与这种极力蓄势相反的是,文中有很多地方作者巧用留白,你能选一处发挥想象进行扩写吗 ?并想一想作者这样处理的理由是什么?
活动:学生选一处进行扩写,教师引导和提示。如: ☆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明确:文中许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出乎意料的结局是小说结构的陡转,“光秃秃的一堵墙”给人无尽遐思,掩卷长叹。这就是小小说鲜明的结构特色。
四、学会表达(10分钟)
问题: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泰格特用小小说的文学形式让我们感受到了美与丑的心灵,读完小说你一定有许多感受,你能用几句话把小说改写成一首小诗吗?
活动:学生有感而发,改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考。之后,展示交流。如:
窗
如何让两个生命变得坚强 在窄窄的病房
于是窗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无论清晨和日落 那是一双渴求的眼睛 看到生命的影子
欲望的火焰燃烧着每一种活着的美好 然后悄悄传递给另一双同样渴求的眼睛 当嫉妒的毒液终于淹没了自私的灵魂 窗外等待他的 却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明确:一个简单的故事里总孕育着一个伟大的主题,同一主题却可以用多种文学样式来表达。
五、作业布置: 搜集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六、板书设计
窗(小小说)
窗――一语双关――故事线索――心灵之窗
关系融洽(开端)
近窗病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产生困扰(发展)
远窗病人――行为卑劣、灵魂丑陋见死不救(高潮)未见美景(结局)
对比
——
扬善贬恶
第四篇:2015-2016学年第8课《三峡》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八年级下).doc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推荐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文意,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三峡之美。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朗读中走进文本,在品读中感受三峡之美。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三峡之美。教学难点: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习得语感。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走近作者。
古诗导入,简介三峡,介绍作者。
导语设计:12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头顶彩云片片,脚踏轻舟一叶,随万马奔腾之波涛,一泻千里,峡谷两岸怪石嶙峋,两岸猿鸣声声,诗人心胸开阔,一时性起,写下了千古绝句——《早发白帝城》。
(生齐背《早发白帝城》,师问:大家能说说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吗?导入新课)
二、读,深入文本。
1、读准字音。(投影字词读音)
2、读清句读。(投影所标句读)
3、读通文意。(让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请学生自选文段翻译;教师点拨疏通归纳。)
4、读出画面。
我读()句(段)时,脑海里浮现出了()的画面。
5、读出美感。
先读课文,然后仿照示例进行说话练习:
第1段写出了高山的 雄奇(高峻、雄壮)之美,我要用高昂的基调去朗读。
6、读出情味。
我认为《三峡》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要努力读出这种感情。
7、诵读课文。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放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学生自选一个自然段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按写景顺序背诵;学生抢答背诵。)
三、写,想像美景。
发挥自己的想像,写一段三峡美景的文字。
第二课时
一、探究分析
1、《三峡》一文的写景有何特色?
分析:《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叫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再次,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三峡总的特点来写。最后,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列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三峡》文笔潇洒豪放,以泼墨的手法勾勒了七百里三峡的全景;又想到天外,在波峰浪尖之上,想像虚拟了一叶扁舟,让它击波逐浪,应“王命急宣”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展示了三峡水势的湍急;还用细致的笔调绘写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奇秀脱和趣味以及“晴初霜旦”时的凄冷惆怅与愁思。既拟声绘色、寓情于景,又联想丰富、荡气回肠。《三峡》创设了什么样的意境?
分析:《三峡》虽是为《水经》作注,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作者的审美情思也与眼前景物浑融契合,构成虚实相生、蕴意无穷的悠远意境。解题方法链接
《三峡》一文融情于景,景中见情。探索意境,宜从景物描写入手,结合作者身世经历以及写作背景,探寻流淌于笔下、附着于景物中的生命的震颤。
二、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三峡
山情——山———雄壮美 夏水——奔放美 峡趣
春冬——秀丽美 秋景——清幽美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第五篇: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比较·探究《三峡》教案
《三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了解学者余秋雨。
2.体会本文的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的思考。
3.感悟作者对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导入】.诗歌欣赏《早发白帝城》.公元759年春天,李白被流放夜郎,从四川赴被贬之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自然天成。你不必知道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只单纯地体会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很美了。
今天就请你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去进行一次三峡的文化之旅吧!
【作者】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
近年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场场爆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座标人物”。
【讲解】
文章脉络清晰,由三部分正文组成。
第一部分写白帝城,以李白的诗句、《白帝托孤》的乐曲和故事串起整个部分。
一语道出诗人与山水的亲密关系:“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真正的诗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险峻的山这间以一叶扁舟把酒临风,沉着而激动地吟出心中精神与感动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当时无用,却被传记千年。而那些驰骋一时的战将与战事则随滔滔江水滚滚东去。三峡,是真正的诗歌的摇篮,有那《早发白帝城》为证,有李白为证。
第二部分写过长约200千米的三峡时进入眼帘的神女峰。
如果说三峡的汹涌奇险是力量、是激情、是阳刚,那么神女峰的安静与神女峰的传说则带着神秘美好陪伴着这力量、这激情、这阳刚。无以为报,三峡只有以湍急的浪与呼啸的风作为无言的答谢。正好李白等诗人执著游吟出没于险山恶水间,找寻这样那样的美,神女峰的美好与独耸千年的落寞也被诗人用锐利的眼与澎湃的情浅浅吟出。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一脉相连,足迹的转移带来感情的波浪思绪的火花,诗是唯一的出路。三峡,是属于真正的诗人的,古往今来,没有变更过。
第三部分则相对地平静,正好激情澎湃后小憩片刻的诗人。
有万千思绪,王昭君、屈原激激荡荡涌上心头,不仅是凭古,更是在古今一致的水面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万千感慨归结为一句平平的“还好,还有一位女诗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让你在没有月光的夜晚,静静地做一个梦,殷殷地企盼着。”梦里,是把酒游吟的李白,珠泪轻垂的神女,盈盈浅笑的昭君,问天索地的屈原,满目的热泪,和那亘古不变的汹涌瑰丽。
小结:全文没有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线索,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
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
【总结】
《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也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尽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问题】
1.比较余秋雨与李白、郦道元三峡十五年的主要异同点。答:共同处都写到了三峡山水的奇伟。
李诗的重点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遇赦东返时无比轻快的心情。
郦文意在写实说明,重点描写三峡隐天蔽日的地貌特征和四季景观的主要特色。
余文主要在阐发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方面的思考。包括对诗情、和平、壮美、柔美、冲击世俗的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2.余秋雨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答:A.主要是利用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点,通过联想、想象、明喻、暗喻等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它们沟通起来。如把江流滔滔声比喻为不绝的争辩声。
B.主要运用了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的借代手法。如以刘备们的马蹄代替战马、战火、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