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带雨的花》教学设计
《带雨的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谅、诱”等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偷、请、躲”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美,受到美与情感的熏陶。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难点:
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会读会写会用;体会课文中带雨的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1、同学们,花儿很美,每个人都很喜欢。那带雨的花儿怎样呢?(学生畅所欲言。)
2、多美的花儿呀,这首诗歌围绕带雨的花儿都写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歌,找一找,寻一寻。(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诱饵”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尽情”、“香甜”、“原谅”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来品味。
重点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有哪些体验和诗中的“我”是一样的,比如你有没有偷偷跑出去玩耍的经历,玩得怎么样?开心吗?要回家的时候你担心大人责备吗?
4、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味诗中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躲”、“诱”、“叔”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小练笔:回到家里,“我”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吗?如果你是那位妈妈,你会怎样对待孩子呢?代替妈妈给孩子写几句话吧。
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注意表现自己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表达,教给学生应该做到表达式要有条理性、生动性、形象性及语言组织的科学性。
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梦境,在美好情景的渲染下,通过一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体验、感悟。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其对真善美的向往,从中受到教育。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叙事诗,为我们展现出一颗纯真的心。我们在诗中体会到了诗人炽热饱满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文章开篇就将孩子纯净透明的童心捧到了读者的面前,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多么率
真。第一小节首先概括“我”因受到美好世界的诱惑而偷偷跑出家,尽情地玩耍。第二至四小节具体地讲了“我”淘气地追赶蝴蝶、好奇的看叔叔钓鱼、看爷爷捉虾。第五小节写了“我”在雨中奔跑的快乐情景。第六小节写出了“我淘气后的心虚雨害怕。
童心因纯而真,因善而美。我去追赶蝴蝶,因蝴蝶飞回这些美丽的诗句,终于幻化成灵动的意象飘舞在读者的心中。所以我们坚信诗人那真诚的祈祷,必然会穿越孩子们的心灵,直击未来的生命。
这首诗是对自由与生命的礼赞。因为诗中的事物都以生命的形态出现;都是有生命的实体,有血有肉的灵魂,他们都渴望得到爱,寻找爱。诗人浓浓的爱也孕育其中:一是对母亲的爱,在担忧“挨一顿打,还是挨一顿骂”时,还想着给妈妈采一束带雨的花;二是对生活的爱,“妈妈最爱带雨的花”;三是诗人对儿童的爱。
诗歌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诗句细腻婉转,又浑然天成。
选编这篇课文就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童真的世界,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美,让我们受到美与情感的熏陶。
第二篇:《带雨的花》的教学设计
《带雨的花》的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 曹丽萍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谅、诱”等5个生字,掌握“偷、请、躲”等9个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诗的内容,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激发孩子们读诗的兴趣,享受美好的儿童诗的润泽。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内容,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诗歌,搜集有关诗歌、金波的资料,幻灯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诱饵”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尽情”、“香甜”、“原谅”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
1、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写了一件什么事?
(诗歌描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到大自然中尽情玩耍,又爱妈妈,不忘给妈妈采朵带雨的花,又怕回家挨打的愧疚心情。)
2、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畅所欲言)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诗歌。
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带雨的花》,齐读课题。
2、师:请大家回忆一下,金波老爷爷的这首叙事诗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回忆诗的主要内容)
3、是呀,金波爷爷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小姑娘偷偷跑出了家,尽情地玩耍的情景,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呢?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充满童真的世界,请同学们打开书81页。
二、品读文本,情感体验
1、师范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2、师: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三、交流体验,升华情感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朗读,在读中品位情感。
【预设】
1、“我偷偷的跑出家,尽情地玩耍。我忘记了您,也忘记了家。”
(生:调皮的孩子)
师:你有没有偷偷跑出去玩耍的经历?玩的怎么样?开心吗?有没有担心回家后被责骂?把你的经历和大家说一说。
(学生谈自己偷跑出家的经历,说出自己当时的心情。)
2、“我去追赶蝴蝶,它躲进了一朵小花。”“我向叔叔要一条小鱼,向老爷爷要一条小虾,我保证不会吃掉它们。”
师:从中你能看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文中的‘我’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热爱小动物的孩子)
3、“忽然下起了雨,雨点又急又大,打在脸颊上,又疼又麻。我想起妈妈最喜欢这带水珠儿的鲜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孩子贪玩,爱妈妈)
4、“我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说你当时的心情。
四、情感朗读,加深理解
1、师:其实我们每个少年儿童都爱玩,有好奇心,充满童真。那就让我们自己来扮演文中那个不听话的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吧!(学生练习朗读,可以自己读,可以小组合作朗读。)
2、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评议。
五、扩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如果你就是那位妈妈,望着那把带雨的花,会怎样对待您的孩子呢?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代替那位妈妈给孩子写几句话吧。
从题目入手,质疑激趣,产生阅读期待。
用多种方式来理解词语,教给学生自主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检查朗读情况,发现阅读障碍,彻底扫清字词障碍。
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
了解学生对“我”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体会。
复习旧知,引出新授。
依中心问题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日常玩耍时的情趣积累,边读边想象,使学生的情感自然与诗歌融为一体。
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味诗中所蕴涵的情感。
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第三篇:带雨的花教案
《带雨的花》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写的是纯真的童心,童心因纯而真,因善而美,是一首自由与生命的礼赞。
诗的第一句就写出了孩子们的率真:“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开篇就将孩子纯净透明的童心捧到了读者眼前。
第一小节首先概述“我”因受到美好世界的诱惑而偷偷跑出家,尽情地玩耍。
第二、三小节具体的讲了“我”淘气的追赶蝴蝶,好奇的看叔叔钓鱼,看爷爷捉虾。
第六小节写出了“我”淘气后的心虚与害怕。
整首诗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很容易使人产生音乐的美感。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带雨的花》体现着诗人深沉的爱,一是对母亲的爱,二是对生活的爱,三是诗人对儿童的爱。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谅、诱”等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偷、请、躲”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美,受到美与情感的熏陶。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诱饵”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尽情”、“香甜”、“原谅”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来品味。
重点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有哪些体验和诗中的“我”是一样的,比如你有没有偷偷跑出去玩耍的经历,玩得怎么样?开心吗?要回家的时候你担心大人责备吗?
4、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味诗中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躲”、“诱”、“叔”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小练笔:回到家里,“我”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吗?如果你是那位妈妈,你会怎样对待孩子呢?代替妈妈给孩子写几句话吧。、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带雨的花》(教师板书课题,顺便课件出示带雨的花的画面)师:回忆一下,金波老爷爷的这首叙事诗主要写了什么?(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回忆诗的主要内容)是呀,“我是您不听话的孩子,我偷偷的跑出了家。”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偷偷的跑出过家?你跑到哪里去玩了什么?在玩的过程中心情怎样?该回家时你是不是也担心妈妈骂或者打?(学生回忆自己偷偷跑出去玩的经历,在小组内交流)
4、师:谁愿意把你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指名说一说自己的经历,体验童真童趣)
二、品读文本,情感体验
1、师:我们每人的童年都是快乐的,充满了童真、童趣。(板书:童真)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充满童真的世界。请同学们打开书81页,再一次品读诗歌,找一找你与文中的我有哪些相同的经历体验,有哪些不同的经历体验?并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学生品读诗歌,思考、体验、勾画。)
2、师:如果你有了自己的想法、体验就找到你小组的伙伴说一说,把你的感受传递给他。(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三、交流体验,升华情感
1、师:你与文中的我有哪些相同的经历? 情景预设:
(1)第一自然段:“我偷偷的跑出家,在明丽的湖岸上尽情的玩耍。我忘记了您,也忘记了家。”
师:怎样理解尽情?(自由自在,忘记了一切。)
师:联系实际,你有没有尽情的到哪里去玩过?当时心情怎样?请你联系实际谈一谈。
(学生谈自己偷跑出家的经历,说出自己当时高兴的心情。)
(2)第二、三、小节。“我去追赶蝴蝶,它躲进了一朵小花。”“我向叔叔要一条小鱼,向老爷爷要一条小虾,我保证不会吃掉它们。”
师:从中你能看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热爱小动物的孩子)师: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你能体会的到?
(重点抓住‘香甜’‘青绿’‘鲜嫩’‘蹦蹦跳跳’等词语来理解。)(3)第四小节“忽然下起了雨,雨点又急又大,打在脸颊上,又疼又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孩子贪玩,下雨了才想起家。)(4)第六小节“我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 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说你当时的心情。
2、师:你与文中的我哪些经历是不同的? 情景预设:
(1)第五小节“我想起,妈妈最喜欢这带水珠儿的鲜花。”(下雨了,还想着给妈妈采一束带水珠儿的鲜花,‘我’是多么爱玛玛呀!)
3、再读全文,想一想文中的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贪玩,顽皮,善良,有爱心,对什么都好奇,爱护小动物,爱妈妈„„)
四、情感朗读,加深理解
1、师:其实我们每个少年儿童都爱玩,有好奇心,充满童真。那就让我们自己来扮演文中那个不听话的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吧!注意要读出感情呀!(学生练习朗读,形式多样,可以自己读,可以同桌分小节读,也可以小组合作朗读。)
2、师:哪位同学或是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
(指名或是一小组感情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评议。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并配以音乐。)
五、回读全文,质疑问难
师:对于这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
(学生再次读文,质疑问难,交流解决。)
六、扩展延伸,积累实践
1、师:如果你就是那位妈妈,望着雨中那把带雨的花,会怎样对待您的孩子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代替那位妈妈给孩子写几句话。这留作我们这节课的课下作业,把它写在自己的写话集里。
2、金波被称为“为孩子写诗的人”,他的诗深受儿童喜爱,是适合我们少年儿童阅读的理想作品。向大家推荐三首他的诗:《花的梦》《风筝》《雨》,请同学们课下读一读,看能从中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并试着把自己的经历也写成一首小诗,说不定你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
第四篇:《桂 花 雨》教学设计
桂 花 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
咀嚼重点词语,理解文本内涵;借助情境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通过写话,体会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1.欣赏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2.同学们,你听出了歌曲中唱的是什么花?(师板书:桂花)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与桂花有关,叫----桂花雨(板书:雨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2)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3、检查自读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抽生认读,并随机正音。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悟
1.分别画出描述桂花树和桂花香气的语句,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并与同小组的同学交流感受。教学预设: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2)不开花的时,只是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2.画出描写“我”摇桂花树和表达心情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预设:
(1)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2)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羔饼。
四、精读课文,品悟乡愁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1)学生交流,各抒己见。
(2)师小结: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其实母亲也道出了我的心声,这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的仅仅是桂花本身的香味吗?这香里还蕴涵着我和母亲许许多多的情感,那你说香的还有什么?(快乐,乡情,记忆,思念等)板书:思念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儿看出来的?(1)生交流汇报
(2)师小结: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多少年来,琦君漂泊他乡,可家乡的桂花总是让她魂牵梦萦,难以忘怀,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又想起了什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7桂 花 雨
花香
乡情
快乐
思念
第五篇:《桂 花 雨》教学设计11
《桂 花 雨》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师生、生生对话交际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中充分考虑文本的特点,教学时紧扣课文的语言,让学生在文字与情感中走个来回。凭借文本,挖掘教材资源,在想象、诵读、体验等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整节课抓住桂花香、摇花乐、悟乡情、思故乡四个板块,因势利导,通过原境、意境、心境等不同层次的读、写、说的训练,努力令课堂飘溢甜美的桂花香味、再现快乐的摇花童趣、尽显浓浓的朴素乡情,缠绕丝丝缕缕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咀嚼重点词语,理解文本内涵;借助情境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通过写话,体会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1至2小节知道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是因为桂花虽然(引读)——笨笨拙拙的,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喜欢桂花,是因为它的香味令人陶醉,芳香——四溢。喜欢桂花,是因为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和阵阵令人情牵梦绕的桂花雨。所以,作者在课文的结尾写到:——(出示句子)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2.“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小节。想想从哪儿感受到作者的快乐。用——画出体现“摇花乐”的句子。
(三)、精读感悟作者(心情)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
(出示)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小作者怎样“缠”?谁能表演一下吗?
(2)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3)a从“老是”、“缠”这个词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盼望早点摇桂花)
b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这句话的结尾用的是什么标点?(!)
c对呀!作者是不是用错了?感叹号一般用来抒发比较强烈的感情,作者这里用感叹号是为了?
(说明作者自己非常急切盼望早点摇桂花)(说明作者恨不得马上就摇桂花。)
d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2——3人)(4)读得真好!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是件大事,她迫不及待想摇桂花,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有点烦,但又很耐心地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5)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情更加——急切了,心想这桂花怎么还开——不足呀!于是我又缠着妈妈——(读句子)
2.所以当母亲吩咐提前摇桂花的时候,作者说这下我——可乐了。(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作者为什么乐了?
(A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母亲为什么提前摇桂花呢?
(因为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赶紧吩咐提前“摇桂花”。)B.提前“摇桂花”,那是因为桂花如果被风雨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就——差多了。如果赶在下雨之前把桂花摇落下来,那桂花就——朵朵新鲜、完整。哎,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是作者期盼已久的大事,她自然高兴,当然“——乐”了。
3.同学们真会读书,刚才我们从作者摇花前的心情感受,(动作)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
1.)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我从作者的动作体会到了摇花的欢乐: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 花树使劲地摇。)
2.)谁能表演一下作者的动作?
3.)这里作者抓住了摇桂花时的动作来写,虽然只用了几个平常简单的词语,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却跃然纸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面带微笑的——小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在庭院中帮着——铺竹席,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4.)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种快乐和这样的景象读出来,试一试,谁来读,齐读
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作者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可以——摇桂花了,她喜
形于色,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这几个连续动作就是作者摇花时欢快心情的流露。
(语言)还有哪些地方也反映了作者摇花的欢乐呢?
(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 呀!”)
(出示课件)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现在你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喊”?又为什么说:“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 呀!”
A师或者生:“喊”:平常我们高兴的时候才会大——喊大叫,现在作者看到 金灿灿的桂花从绿叶中,飘飘——洒洒落下来,而且落得她——满头满身,她自然会高兴得情不自禁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一个喊字写出了作者的——快乐。
桂花纷纷落下,像()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 的雨呀!”
(a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b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不断地落下来。)(c桂花像夏天的雷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 毯。)
同学们说得真好,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a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b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
(c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使得我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树。)
6)指导朗读。
a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感觉?我们也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还不够兴奋,再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此时此刻,满头满身是桂花的我,心里也是满满的,我的心里装满了芳香四溢的——桂花。我的心里是一种快乐的满足。这一个“满””字用得多妙啊!于是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出示课件)b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于是我就()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快乐、开心、心花怒放,欣喜若狂、笑逐颜开,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
C对呀!现在我们大家再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7)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作者怎么能不兴奋快乐呢。而这诗情画意般的桂花雨,这心满意足的快乐,怎能不在作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这童年快乐的一幕幕,依然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快乐,那样的意味深长。
沐浴着这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香,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在关心着桂花雨,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
妈妈、爸爸
4.引读[出示课件] 母亲洗净双手
对呀!摇花给全家人带来了欢乐,不是吗?你瞧!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则——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你读懂了什么?“洗净”?(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拿或捏。从中你觉得母亲是怎样一个人,母亲对桂花的感情?
(1)(a摇花给母亲带来了欢乐,她洗净双手去撮桂花,说明她很喜欢桂花,不忍心把桂花弄脏了,而且把它放在漂亮的水晶盘中。享受桂花的芳香。)(b摇花也给父亲带来了欢乐,他喜欢把桂花香味与檀香混合起来闻,此刻他高兴得诗兴大发。)
(2)“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口占一绝”?
(随口吟诵一首诗)(3)[出示诗句]
父亲的诗你读懂了吗?
(4)摇桂花是童年里最快乐的事情,孩子们做梦都梦到它,连梦都被桂花熏得又香又甜。可想摇桂花在作者的心里留下了多么深的印象。
最后,让我们来甜甜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桂花丰收给作者一家人带来的——快乐,还能感受到那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情景。
(5)引读第4节。
可不是吗?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读下去)——拣去小枝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
摇花除了给作者和全家人带来了欢乐,还给谁也带来了欢乐? 全村人
[出示课件]: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1.指名读。你又读懂了什么?(摇花给全村人带来了欢乐)
2.我们只知道桂花开得最茂盛时,香飘——十里,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都浸在桂花香气里。现在怎么会“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桂花可以制作食品吗?](因为全年人们都能品尝到桂花作的食品,如课文中说的桂花卤、桂花茶、桂花糕,除此以为还有桂花酒酿、桂花元宵)
3.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给作者带来了童年的快乐,给一家人带来天伦之乐,给全村人带来丰收之乐。桂花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我念中学时到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爱桂花的我总要给同样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
(四)体会感情。
1.[出示课件]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a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老师将原文的这一部分找来,我们读读。
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珑,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 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b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
(因为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师: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珍爱的。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他乡的桂花再香,香不过家乡的桂花。他乡的山再秀,也秀不过家乡的——山,他乡的水再美,也——美不过家乡的水。正如歌曲《故乡情》中唱的那样。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下《故乡情》。播放歌曲
哎,正如杜甫诗中说的那样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香。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会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对亲人的思念。爱家乡的桂花,其实就是爱——故乡。母亲难忘,作者我也难忘。难怪母亲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1)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吗?
琦君,原名潘希真,小名春英,是著名的温籍台湾作家。以写回忆故乡童年故事享誉及至国际文坛。她1917年出生于温州瞿溪,并在那里度过了十二年的童年生活。随后跟父亲到杭州求学。1949年离开内地,去了台湾。1977年随丈夫旅居美国纽约新泽西州。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琦君虽然离开了故乡,但她的心永远是恋爱着故乡。她那广博的心灵,总是落实到眷恋的童年、母亲、故乡的土地上。琦君心灵中的故乡,就是她生命之根!
(2)哎,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桂花雨》就是作者1962年写的,那年她44岁,此时的她远离家乡,不管她是在台湾写的,还是在美国写的。总之文章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热爱和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板书:爱花思乡情)
3.所以作者说——
(出示):“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四、拓展阅读
1、作者琦君在她的许多作品中记叙了童年故乡的人和事。在另一部作品《烟愁》里有这样一段后记(教师朗读):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从段话中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热爱家乡、重视感情)
2、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书,都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五、板书设计
桂 花 雨
花香
乡情 浸 思念
快乐
六、作业设计
课后你们可以写一写童年的趣事,也可以看看有关琦君的其他作品,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