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角与三角形的认识(第三次教案)
三、繁忙的工地——角与三角形的认识
信息窗1:角的认识(第三次教案)葛浩响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2~33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斗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学会画角的正确方法;探究怎么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今天咱们一起到繁忙的工地看一看,播放课件:繁忙的工地上。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铲斗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
生1:画面上有5台挖掘机。
生2:铲斗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发现了数学问题。我的铲斗臂形成的角呈现了出来,大家仔细观察。(课件演示: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同学们,请伸出你的右手是指,试着画出屏幕上的角。(同学们用手指比划)好了,同学的画的可证认真,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是怎样画的? 同学上来展示,有的是从两边开始画,有的是从定点开始画。强调:数学中画角要从顶点开始画。
从第一个铲斗臂形成的角开始,请同学说出它们分别是什么角,到最后一个时,有的同学能说出它是什么角,有的不知道。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第一个问题。(第二次修改,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出示课件:动动手)
1、学生做各种活动角。
师:课前发给大家的活动角,请大家用手中的活动角做出不同的角,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做出的角多。改:让同学在利用活动做角的同时画角,教师在教室内巡视。
师: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做出的角?(做的同时,大声的告诉大家做的是什么角)
2、小组汇报交流
生:展示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改:老师说一边不动转动另一条边)
学生做出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在此引出直角,利用课件把活动角形成角抽象成真正的角,观察一下平角有什么特点。
生1:有一个定点。
生2:角的上面有个弧。(第一次修改,弧表示一条边的转动)
第二次修改:教师再利用活动角做一遍平角,展示平角转动形成的过程。做游戏:用自己的手臂跟着师做的活动角做出各做角,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都容易做出,但到周角时,手臂做不出了,引出周角
师:观察一下这个角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特点。生:有的弧,另一条边背挡住了
.......,请同学观察这是不是平角与周角,板书平角与周角:角,不在同学画角时板书)如果不是怎样改,请同学上来帮着改成平角与周角。(同学们一起看着我板书画
(二)角的表示方法: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下面我就给这五个角编号(出示课件)
师: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读作角,(大家想一想,把∠和1结合在一起怎么读,是一角还是角一)这句话去掉,直接读出角1,请同学读出其他四个。
(三)角的画法
师:观察这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特点,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你所发现的相同之处(出示课件说一说)修改课件,让同学直接观察由活动角抽象成的角有什么特点。
生:都有两条射线,有一个共同的定点。
师:可是我只看到周角有一条边啊,设置冲突,强调周角的特点。师:把那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共同的点叫做顶点。出示课件: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了角。(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这句话去掉
三 巩固练习练习1
师:既然大家都认识了角,那咱们就来做个练习。出示课件:练一练
师:同学们判断一下,这四个图形中,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为什么不是。
分别请同学回答。
生1:第一个不是,因为它没有共同的顶点。
生2:是
生3:这个不是,因为它的一条边不是射线。
生4:不是,它没有顶点。练习2 师:同学们说掌握的可真棒,下面咱继续做个练习,出示连一连。让学生完成课本中的连一连,然后
请同学上来连线,其他同学看着课本上连的进行指正。把“比一比”放在“练习1”与“练习2”的前面讲授
比一比:事先准备好学具:,角一与角二为三十度,角三最大。请同学利用手中的学具比较这三个角哪个最大。小组内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找出的方法多。(请同学拿出自己的练习本,尺子,按正确的方法画出几个角,画完之后小组内动手探究,)这句去掉。怎样才能比较出他们的大小。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比较方法。请同学上来展示。
生1:用活动角进行比较,分别做出这几个角,然后在比较活动角的开口大小,开口大的角就打。
生2:利用三角板的角进行比较。(角一与角二均为30度)
师:我有个疑问,为什么有的角边特别长,可它的角却不大呢?
生: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展示课件,用三角板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
师:既然知道了哪个角比较大,那到底大多少呢?同学课下思考。四 总结回顾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
生:认识了周角与平角,怎么比较角的大小,角是怎么形成。师:大家的收获可真多。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第二篇:角与三角形的认识 教案
三、繁忙的工地——角与三角形的认识
信息窗1:角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2~33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观看的小朋友看到正在隆隆作业的机器,兴奋地交谈。拟借此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斗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课件)播放:繁忙的工地上,五台挖掘机在紧张的工作着,铲斗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画面上有5台挖掘机。
生2:工人叔叔工作非常繁忙,非常辛苦。生3:铲斗臂上形成了很多角。生4:铲斗臂上的角不一样大。……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她已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了!(课件演示: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师: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什么样的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从而来复习角的知识,进一步研究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学生做各种活动角。
师: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然后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折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师: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折的角?
2、小组汇报交流
师:展示你们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实物投影展示,再把角贴在黑板上)
(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很容易说出名称。个别学生可能还会说出平角和周角。)
【设计意图】这是一节概念课,所有角的定义都是规定的,如果只是告诉学生这些角的定义,学生有可能记得很牢,但是缺乏必要的体验,肯定没有深刻的印象。这里以操作体验为主让学生在复习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基础上认识平角和周角,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
3.分类。
师: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小组活动):
师:把你们小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组同学在台上分)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学生上台展示)
生1:我们把直角分为一类,把锐角分为一类,把钝角分为一类。师:这位同学分的非常合理,有不同意见吗?(个别学生可能会按平角和周角分类,如果说不出,教师再启发、演示。)【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作出各种活动角,把剪下来的角贴在黑板上,故意给学生造成一种“视觉混乱”的局面,激发学生探究新知。
4、认识平角。
师: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怎样转动,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问:
师:这是角吗?为什么?
生1:是,因为他仍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我认为不是角,因这里是平平的,不尖了。生3:我也认为不是角,因为它看上去是一条直线。生4:我反驳他们的意见,请问两位同学,角是怎样形成的? 生5: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生6:那么请问你看到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了吗?角还可以怎样形成?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
(画平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平角。(示范平角的画法)。
5、认识周角。
师: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⑴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⑵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师:(老师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
生1:我认为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我认为是角。
生2:我认为不是,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这里只有一条射线,所以不是角。生3:我补充,因为这两条射线重合了,其实是有两条射线的。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画周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我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力图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形成相互碰撞,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力图教给学生从角的定义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角的表示方法: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两生上台板演)
师: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设计意图】学习角的表示方法,放手让学生先动脑想,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教师再演示角的表示方法,学生印象很深刻。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师: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生1:我们发现:平角是直角的2倍 生2:周角是直角的4倍 生3:周角还是平角的2倍
师:同意吗?(学生都点头同意,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研究学习中对于平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和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两种特殊角的形成,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自然,并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的很好把握。
三、回归生活 1.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课件播放,学生回答)2.找出身边的各种角
师: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角吗?(生举例)3.播放生活中的各种角
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请看大屏幕(播放:生活中的角画面:斜拉桥、路灯、篮球架、滑梯、起重机、各种扇子、自行车等等)师: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第三篇: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一.填空题(共8小题)
1.(2013•威海)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摆放,点C在EF上,AC经过点D.已知∠A=∠EDF=90°,AB=AC.∠E=30°,∠BCE=40°,则∠CDF=.
2.(2013•上海)当三角形中一个内角α是另一个内角β的两倍时,我们称此三角形为“特征三角形”,其中α称为“特征角”.如果一个“特征三角形”的“特征角”为100°,那么这个“特征三角形”的最小内角的度数为 _________ .
3.(2013•黔西南州)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B、C、D、E在同一直线上,且CG=CD,DF=DE,则∠E=
4.(2013•荆门)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50°,则它的顶角为.
5.(2013•葫芦岛)三个等边三角形的位置如图所示,若∠3=50°,则∠1+∠2=°.
6.(2013•河北)如图,四边形ABCD中,点M,N分别在AB,BC上,将△BMN沿MN翻折,得△FMN,若MF∥AD,FN∥DC,则∠B= _________ °.
7.(2013•达州)如图,在△ABC中,∠A=m°,∠ABC和∠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得∠A1;∠A1BC和∠A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得∠A2;…∠A2012BC和∠A2012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013,则∠A2013=
8.(2012•呼和浩特)如图,在△ABC中,∠B=47°,三角形的外角∠DAC和∠ACF的平分线交于点E,则∠AEC= _________ .
二.解答题(共13小题)
9.(2011•青海)认真阅读下面关于三角形内外角平分线所夹角的探究片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
探究1:如图1,在△ABC中,O是∠ABC与∠ACB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通过分析发现∠BOC=90°+,理由如下:
∵BO和CO分别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
∴
∴
又∵∠ABC+∠ACB=180°﹣∠A
∴
∴∠BOC=180°﹣(∠1+∠2)=180°﹣(90°﹣∠A)
=
探究2:如图2中,O是∠ABC与外角∠ACD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试分析∠BOC与∠A有怎样的关系?请说明理由.
探究3:如图3中,O是外角∠DBC与外角∠ECB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则∠BOC与∠A有怎样的关系?(只写结论,不需证明)
结论: _________ .
10.(2010•玉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
(1)如图a,若AB∥CD,点P在AB、CD外部,则有∠B=∠BOD,又因∠BOD是△POD的外角,故∠BOD=∠BPD+∠D,得∠BPD=∠B﹣∠D.将点P移到AB、CD内部,如图b,以上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说明理由;若不成立,则∠BPD、∠B、∠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2)在图b中,将直线AB绕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交直线CD于点Q,如图c,则∠BPD﹑∠B﹑∠D﹑∠BQ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不需证明)
(3)根据(2)的结论求图d中∠A+∠B+∠C+∠D+∠E+∠F的度数.
11.如图,CB∥OA,∠B=∠A=100°,E、F在CB上,且满足∠FOC=∠AOC,OE平分∠BOF.
(1)求∠EOC的度数;
(2)若平行移动AC,那么∠OCB:∠OFB的值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变化,试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
(3)在平行移动AC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情况,使∠OEB=∠OCA?若存在,求出∠OCA度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2.实验证明,平面镜反射光线的规律是: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和被反射出的光线与平面镜所夹的锐角相等.
(1)如图,一束光线m射到平面镜上,被a反射到平面镜b上,又被b镜反射,若被b反射出的光线n与光线m平行,且∠1=50°,则∠2= _________ °,∠3= _________ °;
(2)在(1)中,若∠1=55°,则∠3= _________ °,若∠1=40°,则∠3= _________ °;
(3)由(1)、(2)请你猜想:当两平面镜a、b的夹角∠3= _________ °时,可以使任何射到平面镜a上的光线m,经过平面镜a、b的两次反射后,入射光线m与反射光线n平行,请说明理由.
13.已知:△ABC中,记∠BAC=α,∠ACB=β.
(1)如图1,若AP平分∠BAC,BP,CP分别平分△ABC的外角∠CBM和∠BCN,BD⊥AP于点D,用α的代数式表示∠BPC的度数,用β的代数式表示∠PBD的度数
(2)如图2,若点P为△ABC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BD⊥AP于点D,猜想(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变化,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14.已知:△ABC中,AD⊥BC,AE平分∠BAC,请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1,若∠BAD=60°,∠EAD=15°,求∠ACB的度数.
(2)通过以上的计算你发现∠EAD和∠ACB﹣∠B之间的关系应为: _________ .
(3)在图2的△ABC中,∠ACB>90°,那么(2)中的结论仍然成立吗?为什么?
15.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两点同时从原点O出发,点A以每秒m个单位长度沿x轴的正方向运动,点B以每秒n个单位长度沿y轴正方向运动.
(1)已知运动1秒时,B点比A点多运动1个单位;运动2秒时,B点与A点运动的路程和为6个单位,求m、n;
(2)如图2,设∠OBA的邻补角的平分线、∠OAB的邻补角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P的大小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其值;若变化,说明理由.
(3)若∠OBA的平分线与∠OAB的邻补角的平分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点Q,∠Q的大小是否发生改变?如不发生改变,求其值;若发生改变,请说明理由.
16.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数学知识,只要同学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图两幅图都是由同一副三角板拼凑得到的:
(1)请你计算出图1中的∠ABC的度数.
(2)图2中AE∥BC,请你计算出∠AFD的度数.
17.如图,在△ABC中,∠A=40°,∠B=72°,CD是AB边上的高;CE是∠ACB的平分线,DF⊥CE于F,求∠BCE和∠CDF的度数.
18.已知如图1,线段AB、CD相交于点O,连接AD、CB,我们把形如图1的图形称之为“8字形”.如图2,在图1的条件下,∠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并且与CD、AB分别相交于M、N.试解答下列问题:
(1)在图1中,请直接写出∠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 _________ ;
(2)仔细观察,在图2中“8字形”的个数: _________ 个;
(3)在图2中,若∠D=40°,∠B=36°,试求∠P的度数;
19.(1)如图①∵∠B+∠D+∠1=180°
又∵∠1=∠A+∠2
∠2=∠C+∠E
∴∠A+∠C+∠E+∠B+∠D=180°
(2)将图①变形成图②,∠A+∠DBE+∠C+∠D+∠E仍然为180°,请证明这个结论.
(3)将图①变形成图③,则∠A+∠B+∠C+∠D+∠E还为180°,请继续证明这个结
论.
20.如图
(1)如图(1),∠ADC=100°,试求∠A+∠B+∠C的度数;
(2)如图(2)所示,DO平分∠CDA,BO平分∠CBA,∠A=20°,∠C=30°,试求∠O的度数.
21.在小学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三个角之和等于180°,如图,在三角形ABC中,∠C=70°,∠B=38°,AE是∠BAC的平分线,AD⊥BC于D.
(1)求∠DAE的度数;
(2)判定AD是∠EAC的平分线吗?说明理由.
(3)若∠C=α°,∠B=β°,求∠DAE的度数.(∠C>∠B)
第四篇:《认识三角形》教案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三)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三、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纸条、双面胶以及图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
预设: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2.提问:这是什么?(手执三角尺)
生:三角尺。师: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
师:好!那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什么是三角形(提示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
(1)师:请同学们随意地画一个三角形。
师:画三角形的同时,思考三角形的组成(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汇报。
(2)摆一摆三角形。(打开百宝箱,拿出纸条、双面胶)归纳总结: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即时练习。
2.两个“三角形”好朋友的小故事。(引出关于三角形的高的思考)
a)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汇报。
b)三角形有几条高?(通过画三角形的高,意图使学生体会到事物的相对性,同时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c)即时练习。
3.认识三角形的表示方式(∆ABC)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a.三角形的概念。
1)三条边 2)三个顶点 3)三个角
b.三角形的高
顶点到对边的垂线。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1)由三条()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个顶点。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条高。
五、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1.三角形的定义 1)三条边 2)三个顶点 3)三个角 2.三角形的高
顶点到对边的垂线。
3.三角形的表达方式 ∆ABC
第五篇:认识三角形教案
认识三角形
教学内容:四年级数学下册80—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三角形的特征
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证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准备: 教学道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瞧,这是正在建设中的会展中心,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成为我们城市新的标志性建筑。你在建筑框架上、吊车上发现三角形了吗?请你描出几个三角形。
2.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3.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
4.导入课题: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呢?
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学生操作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1、2、3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习题: 1﹑填空。
①三角形是由()条边、()个顶点、()个角组成的。②三角形具有()性。
2、判断。
①有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②三角形有三条高三个底()
③自行车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3、作图:画三角形的三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