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出自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而成。讲述了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以造箭为由陷害诸葛亮,诸葛亮神机妙算,巧用妙计向曹操成功借箭,有力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本文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对话精彩纷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以研读故事起因为范例,初步学会用“抓重点,巧添加,换方式”的方法讲故事。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以研读故事起因为范例,初步学会“抓重点,巧添加,换方式”的方法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介绍故事出处;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故事出处: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是三国赤壁之战中很有名的一个桥段。
二、初读故事,把握主要内容;
1.自由读文,夯实字词;分类识字,重点理解“妒忌,军令状”。
2.理清脉络,把握大意
(按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大意)
三、试讲故事,示范渗透方法;
1.默读一二自然段,想一想:你怎么给大家讲清楚故事的起因?
2.交流展示,教师随机引导
预设:(1)从语言表达的流畅,故事情节的完整,主要因素的把握等方面评价引导
(2)依据学生的展示随机引导概括讲故事的技巧:抓重点,巧添加,换方式。
3.结合“技巧“,借助板书再讲故事。
四、学以致用,鼓励续编故事;
以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创编故事。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读
抓重点
讲
巧串联
换方式
编
第二篇: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
1.同学们,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本书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那你知道《三国演义》中有哪些人物呢?向大家介绍一下吧。是的,《三国演义》里描写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和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例如:粗中有细的张飞,英勇善战的吕布,义薄云天的关羽。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和诸葛亮有关的故事——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2.先让我们来了解下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指名学生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好,接下来请你带着大屏幕上的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自学要求:(齐读)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2.找出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文中的词语(一排排指名读,读错必须落实,最后齐读)2.文中人物: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用板贴)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交流讨论人物关系:
周瑜和诸葛亮 理解“妒忌”:什么叫妒忌?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周瑜和鲁肃 派鲁肃探听,回来报告。
诸葛亮和鲁肃 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不要告诉周瑜,鲁肃答应,果然照办。诸葛亮和曹操 诸葛亮用草船借曹操10万支箭。3.下面请你根据人物关系图来复述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A. 师生共说(下面,看着黑板,跟老师一起来说一说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他,让他在三天内造10万支箭,并派鲁肃探听;诸葛亮请鲁肃帮忙,设计向曹操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B. 学生自由说 C. 指名说
三、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1.自由读第1、2自然段,思考:周瑜是如何设计陷害诸葛亮的?用横线划出周瑜说的话,用三角形点出关键词语。
周瑜、诸葛亮的话都找全了吗?(屏幕出示对话,请两位同学读。)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2.诸葛亮明知周瑜妒忌他,为什么还要答应周瑜三天造好十万支箭?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3.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要读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语气,读出他每句话后面的潜台词,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和顾全大局)*指名表演这段话。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看板书师生共说主要内容),最后周瑜自叹不如,称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呢?我们下次课再来研究。最后,请大家拿出课堂作业本。完成—— 时间充足:先做军令状 时间紧张:做1、2、4、5题。
四、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是如何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的呢,下次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2.作业: 抄写本课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第三篇:《草船借箭》参考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草船借箭》参考教案(第一课时)教案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5个生字。
(三)采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四)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查字典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第 1 页 2.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初读课文,标清自然段序号,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1.指导读准字音。
本课虽然只有5个生字,但这几个字的读音都特别容易读错。教师在教学时应逐个指导学生读准。督:d&,不要错读成d#u。惩:读ch6ng,不要错读成ch7ng。寨:读zh4i,不要错读成z4i。饮:读y!n,不要错读成y@n。2.指导区分字的结构。
本课的生字有几个也比较难记,教师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教学生进行识记。(1)加一加:
所谓“加一加”的方法,就是用同学们所熟悉的两个字相加,组成一个新字。
如:“督”,就是“叔”和“目”组成,但要记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
又如:“惩”,就是“征”和“心”组成,这个字也是上下结构。
第 2 页 再如:“饮”就是“饣”字边,加上一个“欠”字,这个字是左右结构。(2)换一换:
如:“寨”与“赛”的字形相近,它们上半部分相同,“寨”的下半部分是把“赛”下面的“贝”换成“木”。(3)组一组:
如:“罚”是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罒”,下面由“讠”和“刂”组成。3.指导理解词意: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2)查字典理解词意,要使学生掌握: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迟延——耽搁,拖延。才干——办事的能力。甘受——心甘情愿的接受。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疑惑——本课指心里不明白。调度——本课指调用。
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面雾大,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第 3 页 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弓弩——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是否能读准字音,对生词是否理解词意。
(四)三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只要读一读课文就能解决的,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同学们自己去读书,从书中寻求答案;如果问题涉及到文章的重难点,教师可以留待讲读时再给学生解决。
(五)四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此时,学生已经是读第四遍课文了,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起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可否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1.启发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
第 4 页 愧、叹服。2.讨论分段结果:
本文是写事的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四部分。具体分法为:
第一段(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以便借机杀害他。这是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3~5自然段)写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消息,诸葛亮要鲁肃瞒着周瑜借给他二十条快船和六百名军士。第三段(6~9自然段)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具体经过。
第四段(第10自然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六)作业。1.熟读课文。2.抄写本课生字词。资料提供者:
第 5 页
第四篇: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课文人物特点,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发现学习疑难。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人物特点,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教学准备:
1.教师:生字新词课件;相关句子课件。
2.学生: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导语:我们阅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就知道,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12、出示课题,读课题
3、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指名汇报,评价
2)相机解疑,问题归类
4、师点拔,小结
1)什么叫草船?什么叫箭?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2)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样草船借箭?最后借到了箭吗?
二、初读感知,质疑问难。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1)找出生字新词
2)发现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地方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交流生字新词
1)指名领读,评价
2)师点拨,小结: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2)交流新词
1)指名说说新词意思,评价
2)师点拨,小结: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3)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质疑问难,问题归类
1)指名汇报,评价
2)相机解疑,问题归类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课文中诸葛亮、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物?
2、小组讨论
3、指名汇报,评价
4、全班交流,师点拨,小结板书:
1)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l、2自然段)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3--5自然段)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6-9自然段)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10自然段)
2)初步感知课文人物特点
诸葛亮:神机妙算
周瑜:心胸狭窄
鲁肃:忠厚老实
四、梳理小结,设置悬念:
1、引导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2、布置下节课任务: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五、作业设计,安全教育:
1、作业内容:记忆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安全教育:进出教室不要拥挤或奔跑;上下楼梯靠右行。板书设计:
原因赶造
19草船借箭经过逼近受箭南岸
结果如期叹服
第五篇:《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高场镇青云小学 杨运明 2016.04.08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2.简介时代背景。(出示课件)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1)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a.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b.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完成第一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接受任务 诸葛亮 有知识 借箭准备 有胆量 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 有肚量 如期交箭 有计谋
说课及课后反思
“让关键性内容起到关键性作用”。“关键性内容”,我们的理解是文本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或句或词等。基于对研究主题的思考,我从如何在《草船借箭》一课中,让本文的关键性内容起到关键性作用角度出发,试着来设计自己的教学。
《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从网上参考了很多资料,有的从“借”入手,有的从“笑”入手,有的又从“词语”学习入手,总之花样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着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来展开教学的。所以对于这篇文章,关键性内容就是文章的重点内容——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确定了关键性内容之后,就开始思考采取怎么样的关键性策略,来引导学生达成对关键性内容的解读。最后决定从周瑜这“长叹一声”的叹字来展开教学,进一步梳理出本课的关键性主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让周瑜自叹不如? 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所以要在一节课内讲完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所以设想了通过解读诸葛亮的“笑”,梳理出关键性的辅助问题——诸葛亮看透了谁?还看透了谁?这样来完成对诸葛亮“知人心”内容的理解。
有了这样的设想,再是通过找句、圈字、学生表演读、师生表演读的具体方式在第一课时里来完成周瑜“长叹”的原因——诸葛亮知人心内容的解读。
但是在教学过程,由于个人教学经验的不足和教学水平的不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
1、在引导学生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够自然,显得有几分生硬,问题在于自己的课前谈话部分没有组织好,没有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三国人物”。应当在学生说出三国人物的名字时,再追加一个问题,“你了解他的哪些故事?能不能简单地说一说。”这样既让发言的学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让全班的学生都受到三国知识的熏陶。
2、课堂的应对技能还不够,教案意识还比较强。特别是在引出第二自然段“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时,显得相当生硬,其实可以在学生说出“周瑜设的是一条破计”这个时候,就追问学生一个问题“他设的是一条怎么的破计?”,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出示“周瑜问诸葛亮的那句话”,这样教学就显得自然流畅了。
总而言之,这是一堂相当不成熟的课,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