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我的老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6课 我的老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训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未上学以前,你们幼小的心灵中会认为天下最可亲的是爸爸妈妈,或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当你们进入学校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循循善诱的教育下成长,这时你们就会认为老师也是最可亲的人。有的老师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许多年后你们还会清楚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从心底激起对他们的敬爱与感激。可是要让你表达这样的感情,许多同学觉得很困难,那么,让我们读读魏巍同志写的饱含深情忆恩师的美文《我的老师》,我想大家一定会得到启发和感悟的。
二、作者简介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及长篇小说《东方》等。《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后收入散文集《春天漫笔》。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
三、快速阅读全文,听录音并思考:
(一)(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二)蔡芸芝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文中用了哪些事来表现蔡芸芝先生?分别用简短的话概括并找出每件事的要素?讨论填写下表:
事件 ?人物? 时间? 地点?起因? 经过? 结果? 表现的内容? 1老师假装发怒
(老师、我 / 有一次 / 教室 /她的教鞭··· /大伙笑了 /表现温柔、慈爱)2老师教我们跳舞
(老师、我们 /课外 / 表现善于丰富课外生活,和对我的喜爱)3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
(假日里 /她女友家 /认识了蜂王··· /表现善于丰富课外知识,是朋友)4老师教我们读诗
(还记得,还能背。表现老师善于教学,培养我的文学兴趣。)5我们看老师写字,依恋老师
(写字的时候 /都急于模仿 /表现老师受学生喜欢)6老师排除小纠纷
(老师、我、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 /我读初小时/学校/我的父亲当兵,不知死活,我和母亲很牵挂他/我的“反对派们”嘲笑我/老师援助了我,排除了纠纷 /表现老师的公正慈爱,对我的理解、同情与鼓励)7梦里寻师
(我、母亲、老师 /一个夏季的夜晚 /我家当屋 /老师放假离开了我们,我思念老师 /夜里我起身找老师 /母亲把我拉住了,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表现我对老师的依恋、热爱)注:
A、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
B、让学生明确记叙要素的交代与否要视中心的需要。
四、总结讨论 :蔡老师教什么学科?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证明? 蔡老师是怎样一个人?我对她的感情是怎样的?本文线索?
——蔡老师是教语文(当时称国文)的。文中有几处可以说明:①“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②“让我们观察蜜蜂”;③“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④“我用石板一迎”(注:“石板”,是旧时私塾和50年代小学生练习毛笔字、听写生字词用的学习用品。有的地方称之为“粉板”。
——蔡老师: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我的感情:喜爱、难忘、依恋、思念
——线索:我回忆、喜爱、依恋、思念蔡老师。
五、具体分析
1、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起全文,引入全文,“最”字突出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
2、第二段说“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温柔是针对什么说的,美丽又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写出老师的心灵美和外貌美。
3、第三段那些词语体现了老师是假装打我?
——仅仅,好像,落,轻轻,敲,笑。“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写出“我”的本能与调皮,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表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两个“笑”字表明了十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
4、“狡猾”的意思是什么?它的感情色彩是怎样的?用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 ——贬义褒用,写出了我机灵与调皮。
5、她教我们读诗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接近文学”与“爱好文学”两个词语位置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影响深远,从我到现在仍能背诗可见。接近是爱好的前提,只有接近了,了解了,才能喜爱。
6、在看老师写字这一件事中,“不由得围了上”、“默默地看”、“连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等语句表现了我们对老师的怎样的感情? ——深切的喜爱、崇拜之情。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记叙的详略
2、词义的辨析与词语所蕴含的情意的品味 教学过程:
一、复述第六、七件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讨论第六、七件事
1、第十段开头说,“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到底是值还是不值?根据是什么?为什么前头说是“小事”,后面又讲“占据”过我的心灵? ——值得。在老师而言是平常小事,但在我心中却影响深刻。我对老师的感情也加深了。“占据”是强行占有的意思,对一件小事“却占据过我的心灵”该怎样理解?分析:所谓“小事”,指的是孩子们之间常常有的一些纠纷,在老师或别的孩子们看来不过是小事,可是从作者当时所处的境地来看,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遭遇:父亲背井离乡,生死不明;母亲抑郁忧伤,时刻牵挂;那些不大懂事的同学还时常对“我”幸灾乐祸,使“我”更感到孤独悲伤,辛酸痛苦。在这最困难的时候,蔡老师常常理解“我”的心情,重视同学之间的纠纷,细致地处理了问题,批评了那些小“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劝”,劝说;“慰”,安慰。又劝说又安慰,蔡老师如此同情、关怀和爱护一个处于困境的学生,使“我”那弱小的心灵充满对她的感激和爱,所以把这看作为“占据心灵”的事。“占据”是军用术语,用在一般场合就特别形象有力。
三、朗读写最后一件事的文段
1、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旁”表现了我对老师的什么感情?还有哪处描写同样表现出这种感情?
——深切的依恋之情。我觉得暑假漫长的反常心理。
2、“迷迷糊糊”的往外走改成“模模糊糊”,可不可以,为什么?
——迷迷糊糊是指说话口齿含糊不清,“模模糊糊”是指视线朦,看不清楚。不能调。
3、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呼应开头,表达深切惋惜、依恋、怀念之情。
四、总结讨论
1、文章一共写了七件事,哪些事写得详细,为什么详写?
——其材料安排由略到详(前五件事略,后两件事详),记叙节奏由快到慢,情感也越来越浓、越来越深,后2件事是我感情的深化。2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 ——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2、这些事是从哪些方面去选择的?
——围绕“老师爱孩子,孩子更爱老师”这一中心,从课内到课外,从平时到假期,从学校到家庭,从各个方面选取典型具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突出“最难忘”。全文紧扣“我”而选材,蔡老师固然是“我们”的老师,课文中的每一个事例也都写到她对“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对她的热爱,但每件事都只是从“我们”起笔,简单带过,而又都落笔在“我”身上,详细地写蔡老师对“我”的教育和“我”对老师的热爱与怀念,其落脚点正如题目所写,是“我的老师”的“我”。
3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4、讨论课后练习三、四
五、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中有哪几处传神的细节描写?具体说说这些描写是如何传神的。——①老师佯怒时;②老师写字时;③梦里寻师时。以①为例,四句话写四个细节:“我„„一迎”,写出了儿童特有的狡猾;教鞭“轻轻”敲在石板“边上”,刻画出老师的温柔慈爱;“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两句,写出了师生之间感情的融洽,这也是“我”敢于“一迎”的原因。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假怒”的全过程。2.课文中有哪几处真切动人的心理描写?试讨论分析。——课文中真切动人的心理描写有:①老师佯怒后;②“我”被小“反对派们”咒骂父亲死了后;③放假前看老师收拾行李时;④回忆梦里寻师时。以①为例,“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狡猾”的语境义是调皮、机灵,它真切地表现出;个天真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和爱戴。
3.蔡老师哪些爱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蔡老师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学生们读诗,给学生,尤其给作者以有益的影响。作者后来走上文学道路,而且一开始就从事诗歌创作,不能不说是由于儿时受到蔡老师有益的文学熏陶。蔡老师教育学生就好像是春天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上面所讲的几件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无一不是以自己的行为给学生以有益的影响。有的是教育学生对他人的尊重,有的是启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有的是激起学生对文艺的兴趣。写到这儿,作者禁不住这样表述自己的感情:“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这儿用了反诘语气来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与崇敬。
4、《我的老师》为什么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刘踞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这种“情”就是真情实感。真情实感绝不是靠火爆的词句、多情的绮语,它必须深植于事实的土壤中。作者魏巍谈到《我的老师》的写作感受时说:“在动笔之前,我确实回到我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我的童年,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邀游。这样,童年时遇到的几个老师,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的那位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我的感情。可以说,那篇文章是真情实感。”作者以“她爱我们”,“我是多么思念我的蔡老师啊”为感情线索,穿起一颗颗孩子记忆中的珍宝:蔡老师“温柔”的性格;“美丽”的心灵;课内课外对学生的爱护和培育;对“我”生活的关怀和影响,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深深思念。这些虽然都是儿童生活的琐事,但因为处处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那些事情无不染上浓重的抒情色调,使我们触及蔡老师跳动的脉博,窥及她慈母般的心地。仅有的一次,“从来不打骂我们”的蔡老师举起了教鞭,但就在教鞭将要落下的时候, 轻轻敲在“我”举起的石板边上,从儿童敏感的觉察中,“我知道她并没有存心打的意思”。这欲行又止的一瞬,透视出蔡老师的热忱与厚爱,她是假装生气。“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令人气恼的事情反而引起双方会意的笑,师生的感情又是何等的融洽。以心发现心,以爱换取爱,蔡老师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不愿意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一个副词“默默地”,两个动词“站”、“看”,静态的描写胜过千汇言万语,缕缕情思尽在不言之中。至于在漫长的暑假里,由于思念老师之切,睡梦中迷迷糊糊地往屋外走,去找蔡老师,直到母亲“喊”、“拉”、“劝”才又熟睡,可见对蔡老师的情感之深。正是这真情实感,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7.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合理的选材。
本文以人物为中心,以深情为线索组织事例,寓情于事,以事传情。开篇第一句揭示全文之旨,点明了作者的情——“使我最难忘”,叙写的人——蔡芸芝先生。紧接着围绕“老师爱孩子,孩子更爱老师”这一中心,从课内到课外,从平时到假期,从学校到家庭,从各个方面选取典型具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突出“最难忘”。其材料安排由略到详(前五件事略,后两件事详),记叙节奏由快到慢,情感也越来越浓、越来越深。其次,全文紧扣“我”而选材,蔡老师固然是“我们”的老师,课文中的每一个事例也都写到她对“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对她的热爱,但每件事都只是从“我们”起笔,简单带过,而又都落笔在“我”身上,详细地写蔡老师对“我”的教育和“我”对老师的热爱与怀念,其落脚点正如题目所写,是“我的老师”的“我”。此外,由于是儿时的回忆,作者以儿童的口吻记叙全文,用了类似”现在回想起来”等十三处回忆性语言提示回忆童年,仿佛又“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邀游”。从那时孩子的眼睛写老师,紧紧抓住了儿童特点进行选材。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终身难忘。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成全文。如“扮女跳舞”、“排解纠纷”等等。(2)质朴的语言。
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成段的抒情议论,只将浓郁的感情熔铸在娓娓动人的叙述之中,将老师的美德寓于素淡平实的描写之中,惟其无华,更见情意的真挚;惟其质朴,更显出亲切感人。另外,作者还以儿童的目光观察事物,以儿童的心理评判事物,用儿童的语言叙述事物,虽显稚嫩,但真实可信。比如“排解纠纷”一事,蔡老师在“我”心灵痛苦时写了一封信安慰“我”,当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有一段抒情性的议论,“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入网。”这里用“慈爱”、“公平”是可以的,用“伟大”则显得大词小用,而这却是具有儿童特点的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们真挚的感情,这比用成年人的心理去评价过去老师的写法更加亲切,更能顺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因为儿童还不能准确地评价人和事物,如果不这样说,反倒有“成人腔”之嫌了。
(3)传神、细腻的描写。
作者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如假期惜别时的场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一句中“默默”两字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孩子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干言万语。还有“梦中寻师”的动作,更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这心理、这感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正像作者说的:“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疏密相间的结构。
(2)自然朴素的语言,深沉丰富的感情。(3)神态及心理的逼真描写。(4)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六、作业布置
1、列提纲,思考是否还可以从其它方面补充一些事件,如何安排详写与略写,重拟一个题纲,为修改本单元作文做好准备。2课外练笔:写你最„„的一位老师。
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魏巍
线索:我回忆、喜爱、依恋、思念蔡老师。顺序:
按师生间 1 从不打骂我们(温柔慈爱)老 学 回忆——难忘)
感情逐步 2教我们跳舞(丰富课外生活)师 生 喜欢——笑 加深顺序 3让我们观察蜜蜂(丰富课外知识)爱 爱 爱戴——公平伟大
4教我们读诗(善于教学)学 老 依恋——默默地、站、围
5我们看老师写字(依恋老师)师、可惜
6排除小纠纷(公平慈爱)7梦里寻师(依恋挚爱)
生 师思念——寻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散步》教案 新人教版
散步
一、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
莫怀戚的《散步》是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2、分析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应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学习的广泛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增强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浅显质朴的语言,并进行仿写。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是否注意过这样一种现象:当你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很多新闻都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词展开,这就是“和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和谐”就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那么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呢?“和谐”就是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要有浓浓的亲情。再具体点来说,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散步》就是通过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体现出浓浓亲情的。
板书课题:散步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问题1:划出新词和词义。
问题2: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写了一件什么事?结局是什么?设计一些抢答题让学生 1 快速回答。
问题3:在散步时,发生了什么分歧?在解决这个分歧时,我的感觉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理解亲情
鲜花献给最可敬的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他献给文中的一个人物,并说明理由。
(四)品味语言,合作赏美
⒈ 请同学找找描写“初春”的句子有哪几句?想一想,这些景色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
①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暗示“生命”的活力。作者由景生情,希望母亲的生命也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活力,表达作者对母亲的祝福、孝敬之情。(珍爱生命)
②表现春天蓬勃生机,提供美妙背景,渲染散步快乐,起烘托作用
⒉ “但妻子和我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①“我”和“妻子” 是怎样背着母亲和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他们走得小心,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的,所以非稳当不可。
②“整个世界”在这里是否大词小用了呢 ? “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品读语言
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说成是背负 着“整个世界”呢?
这个细节大有深远的象征意义,“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 , 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五)小结:
本文通过 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 生活情趣,体现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 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最后送给大家一副对联: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横批:相亲相爱
(六)写作方法借鉴:
在一次散步中发生了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下,共同走向那条开满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 幸福小路。
文章通过这么一件小事表现大的主题 ——“孝”
(七)联系生活,诗意表达:
请同学根据学习体会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家”为主题进行仿写 例: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老人孩子都怡然自乐; 家,是一副沉重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家,是一根生命的链条,老年、中年、幼年,生命就像永远也达不到终点的接力棒,代代相传,繁衍不息。
(八)课后作业 真行实感
1、真行: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2、实感:将这一过程及真实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 理想教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 理想(流水河)教案
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解诗意。
2、研读,悟诗理。
3、吟读,品诗味
二、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2个课时
五、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理想,一个诱人的字眼。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二)检查预习
1、字词音检查预习
蜕tuì 熄灭xī 缀连zhuì 倔强jué 鬓发bìn 洗濯zhuó
寂寥liáo 诅咒zǔ zhòu 玷污diàn 扒窃pá 扒皮bā
2、作者
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
《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三)出示教学目标
1、诵读,解诗意。
2、研读,悟诗理。
(四)自学指导一:诵读、整体感知诗歌 自学要求:
1、听读、欣赏。纠正读音,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有感情朗读,体会文章主旨。
方法指导:
1、《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2、可按照“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人生意义”将2-11节分成三个部分。
(五)自学指导二:研读诗歌1-7节。
自学要求:逐节研讨、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方法指导:概括各节大意,深入探讨诗中比喻修辞的使用。
参考思路:
(1)第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第2节诗是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3)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比较好?
(6)第6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7)为什么理想带来的荣誉是“副产品”?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逐节研讨、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教师点拨引导:
(1)运用了比喻、排比和顶真的修辞手法。“顶针”:即用前一句的结尾部分(词语或句子)作后一句的开头部分,使语句递接连贯下去,紧凑生动而畅达。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了统领的作用。
2(2)理想有时代性、层次性。这一节中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离乱、安定、繁荣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从历史的角度谈理想。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4)诗意的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是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5)“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就是说,理想使人乐观。“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充满活力。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7)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怀有崇高理想的人被人误解,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这在尚未觉悟的人看来就是大逆不道,躲避、反对,奋斗者的处境就陷入寂寥。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六)当堂训练: 使用顶针修辞,仿写句子。
爱心是水,浇灌了幼小的苗; 爱心是,;爱心是,;爱心是,;
(七)小结:
诗歌的2、3两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二)自学指导一:朗读品味诗歌的8~12节 自学要求:逐节研讨、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方法指导:概括各节大意,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本诗的主旨。
参考思路:
(1)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逐节研讨、交流谈论,教师点拨:
(1)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2)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点出了理想对人的灵魂起着巨大的作用。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
(3)对理想“被玷污”“被扒窃”的理解应联系十年浩劫的历史背景。“四人帮”歪曲马列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动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5)“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郁,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小结:诗歌8、9、10、11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三)自学指导二:比较阅读:《理想》与《在山的那边》
自学要求:思考《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找出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方法指导:两首诗的内容、主题有何异同?
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发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以上诗句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四)当堂训练: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
(五)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六、板书: 比喻 历史意义(2-3)
理想 人格意义(4-7)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顶针 人生意义(8-11)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散文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散文诗两篇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篇末含蓄的语句理解。教学方法:朗读法、四环节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金色花》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自学质疑
1、请同学们阅读课下注释并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参考资料: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吉檀迦利》等。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一种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轻声读一遍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在课本上做上标记。【2】读完后,①借助工具书,读准并掌握做标记字词的读音或意义。
②注意标注重音,把握语速、节奏和感情
合作释疑
与小组伙伴交流一下标记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在标记有争议的地方说明理由,达到意见基本统一。展示评价
1、各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读课文。(可读某一节也可读全文)
2、听读后,临近的两个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打分。第二循环 自学质疑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班得瑞钢琴曲《初雪》)。(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练读,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根据听读和自己的体会,说说各节表达的朗读情感: 合作释疑
1、与小组伙伴交流你对这首散文诗朗读情感的理解,并选择两节读给小组伙伴听听。
2、小组内通过交流对这首散文诗的朗读情感达成一致意见。展示评价
1、各组的____号进行朗读展示,要求:读出文章的情感美。
2、展示后,老师简要分析朗读时各节应体现的情感和各组朗读表现并评价打分。第三循环 自学质疑
默读诗歌,感知诗意,思考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谈谈读过诗后的整体感受,说出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小男孩(妈妈),从_____________看出。”句式说话。【2】细心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一朵怎样的花?(2)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3)“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4)“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5)“‘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这一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
(7)诗人为何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金黄的色彩象征什么?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合作释疑
与小组伙伴交流你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并虚心请教小组伙伴,修改完善答案,准备展示。展示评价
1、按照老师的分工,请各组的__号口答展示,小组伙伴帮助他及时修改完善。
2、老师在听答中评价打分。参考答案:
【2】(1)(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2】(2)(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愿望: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2】(3)(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2】(4)(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2】(5)(妈妈寻找孩子的焦急和找到孩子后的惊喜心情;“我”为妈妈做好事保密的高兴和调皮。)
【2】(6)(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母子情深。)
【2】(7)(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巩固提高
让学生根据以下板书内容对课文进行复述并总结文章主题,然后让学背诵课文。板书 :
金色花
泰戈尔
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
母子情深。
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
第二课时《荷叶 母亲》 第一循环 自学质疑
1、请同学们阅读课下注释并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参考资料:泰戈尔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其中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艺术精髓。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和“小诗”,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写母爱与童心、自然以及人生,语言清新淡雅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轻声读一遍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在课本上做上标记。【2】读完后,①借助工具书,读准并掌握做标记字词的读音或意义。
②注意标注重音,把握语速、节奏和感情 合作释疑
与小组伙伴交流一下标记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在标记有争议的地方说明理由,达到意见基本统一。展示评价
1、各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读课文。(可读某一节也可读全文)
2、听读后,临近的两个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打分。第二循环 自学质疑
1、老师配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班得瑞钢琴曲《童年》)(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仿读。)
2、学生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合作释疑
1、与小组伙伴交流你对这首散文诗朗读情感的理解,并选择两节读给小组伙伴听听。
2、小组内通过交流对这首散文诗的朗读情感达成一致意见。展示评价
1、各组的____号进行朗读展示,要求:读出文章的情感美。
2、展示后,老师简要分析朗读时各节应体现的情感和各组朗读表现并评价打分。第三循环 自学质疑
细心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2、围绕“红莲”,作者描写了哪几个情景?
3、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赏莲的情景?
4、作者情绪怎样变化,有什么作用?
5、篇末“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诗中的荷叶和红莲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合作释疑
针对以上问题请同学们在认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法,有分歧的地方小组进行讨论解决,做好展示准备。展示评价
老师让每组的组长从以上各题中抽题,根据所抽题目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教师根据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分。解决不了的问题或不容易掌握的问题老师进 4 行讲解。参考答案:
1、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画面;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
2、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
3、做铺垫,将花与人紧密联系,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4、作者的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
5、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那道道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
6、荷叶——象征为儿女遮风避雨、无私奉献的母亲。
红莲——象征在母亲的关爱、呵护下逐渐成长的儿女。
巩固提高
让学生根据以下板书内容对课文进行复述并总结文章主题,然后让学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荷叶
母亲
冰心
三看红莲:雨前红莲、雨打红莲、叶覆红莲
三种情绪:
烦闷、不适意、不宁心绪散尽
第五篇:二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我选我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以前我们选班委都是老师来选的,那么课文中的班委是由谁来选呢?学习完第6课你们就知道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示标。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文下注音或小声问同桌解决,5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课文读得最正确、最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请同学们听两遍录音范读。第一遍坐直坐正认真听,同时学习录音朗读的语气,语速,第二遍请同学们跟着小声读。
4、抽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报号展示,大号优先。
4、学生纠错,同时老师板书易错的字词。“转”是多音字,zhuǎn转身 zhuàn转圈 愣(lâng)住
5、学生齐读出现的错字。
6、再次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7、连环点号赛读课文。
8、齐读课文。
四、识字。
出示会认的生字:
委(wěi)员 补(bǔ)选 教室(shì)宁(níng)静 愣(lâng)住 亲切(qiâ)集(jí)体 掌(zhǎng)声
1、学生自学生字1分钟。
2、学生认读,注音。
3、各种形式读。
4、检测。
五、写字。
1、出示会写生字:
员(yuán)青(qīng)宁(níng)室(shì)样(yàng)
2、学生自学生字1分钟。
3、小老师上台领学生字:拼音、笔顺、结构、部首、组词。上下结构:员、青、宁、室 左右结构:样
“员”最后一笔是点不是竖弯钩。
4、生练写。
5、检测。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复习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拼读词语
二、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三、朗读感悟:
1.齐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我会读”。1)读书中的例句。2)提问: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说法不同,意思相同。)3)照样子说一说: 刘爽是我的好朋友。___是______。
3、出示思考题,学生自由轻声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1)当林老师让大家补选一名劳动委员时,为什么教室静悄悄的? 2)当王宁说:“我选我”时,为什么大家都愣住了。3)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
学生读后讨论,教师加以点拨,先理解前两个问题。4)“静悄悄”就是一点声音都没有。说明大家对补选劳动委员这件事很认真,都在想该选谁劳动委员。
5)“愣住”的意思是遇到没有想到的情况时呆住了。大家愣住的原因是王宁的发言大家都没有想到。因为一般选举总是选别人,难得有人选自己。)6)6)体会他为什么选自己当劳动委员①王宁和李小青是好朋友,非常想学习李小青爱劳动,爱集体的优点;②王宁有信心,有决心,能做得像李小青那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4、有感情地朗读课第1-3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5、齐读第4自然段。讨论: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全班同学想念王宁一定能当好劳动委员,大家用掌声表示赞同和鼓励。)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齐读、分小组赛读、个别读)
五、总结全文:知道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的原因后,你有什么想法?
六、小小书法家,书写要规范。
1、出示要写的生字,自由“读帖”,说说你的发现。
2、师范写生字,学生仿写、练写。师生评价。
校(xiào)切(qiâ)教(jiào)响(xiǎng)班(bān)“校”不能少写木字旁; “切”念四声; “教”是多音字,本课念四声; “班”第一个王最后一笔变提。
3、检测.七、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