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花奖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 1 邓秀茹 王敏 孙卉
《长相思》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虹桥第二小学校: 王敏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长相思》
【教材分析】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魅力至今仍深深的感染着我们。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的诗词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其中《长相思》这首词更是融写景和叙事为一体来表达情感,是描写边塞军旅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对于词这一文体学生们并不陌生,在四年级下册时就学过了《忆江南》,同时积累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自主运用借助工具书、查注释、看插图的方法了解这首词的大意,同时边读变想象画面,把自己当成诗人去体会情感。当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出现困难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离开父母独自在外过夜的生活经验去感受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展现出来。
这首词中还有一些词语的运用十分传神,从这些词语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用词的字斟句酌,并能从中读出一幅幅画面,让人浮想联翩。
一、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我们确定了如下“读”的教学价值:
(一)可以读出什么?
1.将士们在行军的途中跋山涉水,经历了许多艰辛。2.将士们驻扎的塞外风雪交加,条件十分艰苦。
3.想象营帐外灯火阑珊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想象营帐外诗人耳际回响着呼呼的风声,簌簌的雪声,马嘶声„„等嘈杂的声音。5.诗人希望借梦境回归故园的心情,但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6.诗人身在塞外却心系故园的思乡之情。7.诗人舍家为国的高尚情操。
(二)在读过程中可以实践运用、得到发展的相关阅读方法、能力及习惯
1.品词析句、细心阅读的好习惯;
2.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插图理解诗词大意的阅读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的阅读方法及习惯; 4.善于质疑的能力及习惯。
(三)享受阅读的乐趣,感受诗词的魅力
二、可以学到些什么? 1.读准多音字“更”,了解字义,感受多音字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的特点。2.会写“榆、畔、帐”三个字,区分“榆”和“愉”两个形近字。3.学习诗人融写景叙事相结合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书下注释,查找资料,联系上下句,读懂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掌握学习古诗词的一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2.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师生接读、想象画面朗读等多种读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积累语言,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3.在诵读中抓住关键词语“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千帐灯”、“聒碎”等感受作者征途之艰辛与思乡之苦闷;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融情想象描绘诗人故园的景象,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理解诗人舍家为国的高尚情怀。学习叙事写景相结合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4.会写“榆、畔、帐”三个字,区分“榆”和“愉”两个字,感受汉字的魅力,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教学重点】
读懂诗词大意,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词,感受诗人征途之艰辛与思乡的苦闷。【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融情想象描绘诗人故园的景象,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理解诗人舍家为国的高尚情怀。【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诵读导入,奠定情感
1.学生回忆关于思乡的诗句,全班交流。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件中的思乡诗句。
3.教师板书课题,指导通过对比朗读,读出题目的韵味。预设: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设计意图:利用旧知迁移学习新的知识,奠定本文学习的整体感情基调。】
二、初读诗词,分享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词的节奏。2.指名读词,全班正音。教师引导预设:
多音字“风一更”的“更”,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了解“风一更”中更的意思,想象“风一更,雪一更”的景象。
3.学生自由练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来。4.初步分享读诗后的体会。预设:
诗人出兵打仗去了,很想念自己的家人。这也是一首思乡的诗。
【设计意图:初读诗词读准字音,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提供分享交流的机会。】
三、理解词意,体会情感
1.学生默读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插图,了解诗词的意思,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相机指导,丰富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经验。教师引导预测:
(1)引导学生从“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了解诗人走过了哪些地方,想象跋山涉水行路的艰难。
预设:学生可能只抓住“榆关”知道诗人行军去榆关那边,要引导学生抓住“山”和“水”两个字体会作者行军路上的艰难,丰富情感体验。
(2)引导学生从“千帐灯”感受到塞外夜晚露营的凄凉景象,从这里的灯火联想到家乡温馨的景象。
预设:如果学生出现困难,可以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见到的灯火阑珊的夜晚和当时的心境。
(3)引导学生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读懂诗人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宿营在郊外,耳边听着嘈杂的声音,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家乡没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
(4)引导学生从“风一更,雪一更”感受到塞外风雪交加的寒冷。从“梦不成”读出诗人期望在梦中与家人团聚,但这小小的愿望也被各种嘈杂的声音打碎了。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读准节奏和停顿,读出作者身在塞外却心系故园的思乡之情。【设计意图:利用注释、工具书、插图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丰富自己的阅读体会。】
四、融情想象,升华情感
1.伴着音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诗词。
2.闭着眼睛想象诗人站在营帐外所看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3.学生试着写一写诗人故园的景象。(配乐)4.学生再读全诗感受诗人梦境破碎的心情。5.与纳兰性德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
6.分角色扮演读《菩萨蛮》中的“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感受诗人并不是真的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才与家人分别,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融情想象的过程,让学生和诗人进行对话,真正了解纳兰性德故园梦破碎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舍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而毅然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
五、总结写法。
【设计意图:总结写法为本单元的写作打下基础。】
六、指导书写“榆、畔、帐”三个字。【设计意图:正确书写汉字,激发写字热情。】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叙事
聒碎乡心
抒情
心系故园
写景
【随堂检测】
《长相思》课堂检测 班级: 姓名:
一、在加点字正确读音下打“√”。聒(guō guā)碎
风一更(ɡēnɡ ɡènɡ).
二、看拼音,写词语。
nà pàn qiān zhànɡ yú ɡuān
三、读《长相思》回答问题。
长相思
山一程,____________,身向榆关那畔行,____________。
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 _______,故园无此声。1.把这首词补充完整。
2.“故园无此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3.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请说说上阕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
明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行进的方向。
【教学反思】作为五年级上册第二组开篇的课文,以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虽然孩子们在理解诗意上要比理解现代文稍有难度,但是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能大体的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理解古诗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以及插图,并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二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
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3.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4.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3.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四)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4.生练写。
第三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_1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文,了解内容,体会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时
前准备:背诵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第四篇:《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课件,全班齐读古诗正音。(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
1.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2.独:独自一人。独坐敬亭山: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
孤云:孤独的白云;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小结这两句诗的意思。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我看着山,山看着我,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只有敬亭山才是我最知心的朋友。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自己带着感情读 ③汇报:指名读 ④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课件,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读。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4.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
(3)课件出示思考题,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4)解诗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①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⑤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⑥带着这种感情读诗歌。5.多诵读,悟诗情
①出示图片,再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③齐读。
第三课时 忆江南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从古至今,江南风光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并留下了许多的佳作。(课件出示赞美江南风光的诗句及欣赏江南风光的图片)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颂江南风光的词。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出示词,自读。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了解词。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作者简介。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以下字、词的意思。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江南是多么美好啊,那往日的风景是多么熟悉。太阳出来了,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来了,江水像蓝草那么绿,那么浓。怎能叫人不回忆江南?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六、拓展:了解这首词的另外两首。(其
二、其三)
第五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suō,“遮”读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 4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2.默写《牧童》。
/ 4
第二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 4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