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学设计_3
《望洞庭》教学设计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游览的地方!老师就曾经游览过九寨沟、黄龙等风景区,大家游览过哪些地方呢?谁来说一说?(同学们说一说)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那里的美景。(多媒体出示洞庭湖风景图,老师边出示图片边介绍洞庭湖。)
2、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也来到了这里,写下了一首《望洞庭》(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师板书课题并解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听配乐朗读
师: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2、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字音
(1)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2)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4、学习生字
(1)师在田字格中示范,强调容易错的地方和字的结构;(2)生练习写,老师指导。
5、读出节奏
师: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想读,下面老师范读,请注意听节奏!(多媒体出示节奏)
(1)指名读,师评价;(2)生齐读,师评价。
三、自学理解诗意
1、交流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我们会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没有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自读自悟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下这首诗吧!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同桌讨论一下。
3、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讨论得真激烈,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自学中读懂了什么?用了什么方法读懂的?(生分享各自的自学收获,师评价。)
4、齐读古诗
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
四、深读感悟意境
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生读)诗人看到了什么?(生:湖光、秋月)(板书:湖 月)
师:那是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呢?(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显得非常和谐)
师: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板书:和)
师: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齐读)
2、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原来诗人看到这湖面想到了未经打磨的铜镜。)
师:诗人为什么看到此时的洞庭湖就想到了未经打磨的铜镜呢?(生回答)师: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铜镜呢?(未经打磨的铜镜)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出示铜镜图片)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模糊,朦胧)
师:是呀!这正与月光下的洞庭湖迷迷蒙蒙的景色相吻合,于是诗人就想到了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齐读)
师: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请把这美丽的景色一起读出来吧。(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
3、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谁能把它读出来?(生读)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生答)(板书:山 水)
师: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板书:翠)师: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指名读)(齐读)
4、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生答)师: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生答:……比作……)
师: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师: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十分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一起来读读吧!(两句诗齐读)
师: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八百里洞庭不过是案上杯盘而已,可见诗人博大的胸襟!让我们怀着这博大的胸襟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齐读)
五、唱古诗,读古诗,升华感情
师: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诗,老师还想把它唱出来!你想唱吗?(生答)
1、老师范唱,学生欣赏;
2、老师分句教唱;
3、师生合唱。
师:同学们,在我们读古诗、悟古诗、唱古诗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回答)(板书:热爱)
让我们带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再来读一遍古诗!(配乐朗读)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师:是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们古代的诗人总爱游山玩水,之后写下一首优美的诗词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李白眼中的《望庐山瀑布》!(多媒体出示)(生齐读)
再来欣赏一下王之涣笔下的《登鹳雀楼》!(多媒体出示)(生齐读)
2、师:同学们,你喜欢哪一处风景?你收集到有关它的诗句了吗?(指名分享)
3、布置作业:
(1)小小朗诵家:请大家将《望洞庭》朗诵给父母、同学听听;(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学设计_2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组内研讨。(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
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学设计_1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3个生字,正确流利诵读古诗。2.以《望洞庭》为例,学习学古诗的方法。3.学法迁移,学习《题君山》。4.感知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诗人、写作背景等材料。2.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一)看图猜诗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能来诵读一两句?同学们积累得可真不少。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看图猜诗句,看谁的表现最好?
(出示图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看来大家个个都是小诗人,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山水诗)
(二)揭题释题。
师: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就是山水诗!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继续领略祖国的秀美山川,一起来学习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山水诗《望洞庭》,和老师一起把题目写出来。(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望”“庭”,齐读诗题理解题目)
二、方法引领,学习古诗
师:同学们,你们学过不少古诗,老师很想知道你们平时是怎么学的呢?……
师:同学们说的很多,但是有些乱,条理不是很清晰。今天,老师就利用
《望洞庭》这首诗,来教你们怎么学古诗,好不好?
(一)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吧!现在谁来说说诗人和写作背景呢? 学生交流诗人及写作背景。(提醒刘禹锡的禹怎么写)
(二)诵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了解了诗人和他当时的写作背景后,第二步:读通读顺读出节奏。(板贴:读通读出节奏)
1.自由读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不懂得字做个记号 2.检查字音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认识生字庭、潭、螺)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3.读出节奏
师: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你们能试着画上小斜线,然后读一读吗?(教师巡视后,指名两个学生说说他是怎么画的?怎么读的?)
(1)出示正确的节奏,师范读。(师出示幻灯片画出诗的节奏)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看黑板,老师是这样画的,一起来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你们画的跟老师一样吗?比比看,哪一种读起来更顺更美?
(2)学生诵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合作读、全班读)
(3)小结: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完成了学习古诗的第二步,是什么呢?(读通读出节奏),你们会了吗?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师:现在老师要教给你们的第三个法宝就是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师板贴:借注释,明诗意。)这个难度有点大,你们敢挑战吗?
1.小组合作。(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师:以四个人为一组,根据注释试着逐句理解它们的意思,小组长做好安
排和记录。
2.小组交流
刚才各个小组学习得很认真!哪个小组来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课件)3.齐读古诗
师: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洞庭的美丽风光仿佛就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把这首诗一起美美地读一遍。
(四)抓关键词,感悟诗境
师:同学们,学习研讨的第四个法宝来了,那就是抓关键词,感悟诗的意境。(师板贴:抓关键悟诗境)诗人为更生动地展现洞庭的美丽风光,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你们发现了吗?是什么?(比喻)诗中有几个比喻?你能找出来吗?
1.抓比喻,感悟诗境。(1)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
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把它比作一般的镜子不可以吗?
生:不行,一般的镜子表面很亮,而此时是夜晚,诗人远望洞庭,月光下的湖面不是很清晰,模糊一片,所以比作未打磨的铜镜是最恰当的。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月夜下的洞庭湖是模糊的,给人朦胧的感觉。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齐读)(2)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小结: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你感受到了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喜爱、赞美)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的情怀吧!
2.想象画面,感受意境(1)听配乐想象画面。
师:同学们,美妙的音乐能激发人们无尽的遐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音乐,再听听这首《望洞庭》,此时,你就是诗人,此时,你就站在洞庭湖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播放配乐朗诵。(2)指名交流 生:我仿佛看到了……
师:同学们的想象的画面真美啊!现在的洞庭湖还是那么美吗?让我们睁开眼睛感受一下吧?
(3)播放洞庭湖风光
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比喻句,我们进一步感受了这首诗的意境。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遐想,美美地再读一遍这首诗。
三、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一)总结学法。
师: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呢?
(二)学习《题君山》
师:洞庭湖以她的秀美,吸引了不少诗人为之命笔。不同诗人笔下的洞庭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学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雍陶的《题君山》。
1.课件出示:《题君山》(附诗人简介、写作背景、注释)2.小组合作学习。3.小组交流,师点拨小结。
四、布置作业
背诵和默写古诗《望洞庭》和《题君山》
五、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 银盘 方法:了解诗人、背景
山 青螺 想象 读通读出节奏
讲方法明诗意
抓重点悟诗境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学设计_4
人教版四下《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 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课后反思:
我想诗词不应该重意轻韵,我主张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略古诗词的情韵。
在教学《望洞庭》时,我充分发挥了图文对照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意韵。开课,通过学生背诵李白的诗,以及教师背诵《陋室铭》引发学生对诗人的作品的兴趣。然后这首诗整体朗读,了解“秋、月、水、山”四个词。这四个词给你们什么感受?“宁静和谐”
介绍洞庭湖,看图体会诗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说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这几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自己说说,教师整体运用散文语言,创设一种宁静和谐的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同时,对诗中的比喻之处,进行点拨。朗读,将自己体会的洞庭秋夜读出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在读中进一步品味,在说中整理思绪。
齐读后,试着背诵。理解了诗句、读得较多的孩子自然能颂。
第五篇:望洞庭-小学语文四年级下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读写“遥望、银盘、青螺”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会通过看注释等途径,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古诗的大意,并体会诗人喜爱洞庭湖之情。
目标3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法、学法:
师生的双边活动,会使课堂产生灵动和智慧。本节课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教师导学,创设情境,初识诗人揭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我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跟随着教科书的作者欣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喜爱富饶的西沙群岛,喜欢风景迷人的黄山,赞叹壮观的钱塘潮,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飞瀑,最爱“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今天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另一处山水。(播放视频)
和形象的比喻,让洞庭湖的宁静、和谐之美跃然纸上,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播放画面叙述: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在湖南省北部,号称“八百里洞庭湖”。那里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水天一色,真是绚丽迷人。
3、(播放洞庭湖风光课件后),说:“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板书:望洞庭)(注重书写“庭”)(田字格出示)
4、简单了解刘禹锡。
今天,我们就随着刘禹锡一起去欣赏他眼中的洞庭美景。
(二)、初读正音,感受诗的韵律美
1、学生自己练读。(时间两分钟)
(要求:能读多少遍就读多少编,每读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能读正确了,就试着读流利,能读流利了就读出节奏,能读出节奏了,就要求自己背诵。)
小结:孩子们,你读书时的模样、读诗的声音,都将给我带来美的感受。)
2、检查反馈。(出示节奏)
(三)、探究展示,感受诗的意境美
1、了解背景,为蓄情做准备。
了解学古诗就要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你对洞庭湖、诗人有什么了解呢?(总结学法: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转换为自己的语言,为学诗而准备。这是学诗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2、读诗句,赏画面之“和”
欣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美,从反复读诗句入手: 一边读,一边画,诗人都望到了哪些景物?借助注释,结合诗句,你望到了怎样的景像?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合作汇报。(1)两相和(月给了水清辉满怀,水给了月灵动无限,月色与水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2)镜未磨(这里的镜指古代的铜镜,古时候使用的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而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在月色下,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胧胧。再加上洞庭湖面,略带水雾,在月色的映照下,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用铜镜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这句比喻真是妙不可言。)(3)“望洞庭”
A什么是盛靑螺的白银盘呢?(出示插图)
B浩瀚无际的洞庭湖,那湖中翠绿的君山,为何浓缩为精致小巧的白玉盘,一青螺呢?
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初步欣赏洞庭湖的画面的和谐之美。
3、知诗意,品自然之“和”(1)品读前两行诗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别看这首诗仅仅27个字,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品味,你会发现诗句描绘了一幅美好生动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生动的画面:
学生读前两行诗,想象画面,进行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用你的声音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是呀,正是月下湖面的平静,朦胧,才让我们感受到湖光、月色的和谐。这份和谐的美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学生试读)引读: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湖面上泛起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秋夜是最晴朗的,秋月是最皎洁的,秋水是最平静的,尽管刘禹锡接连被贬,但他并不伤感,秋月、湖光融合成为他心中最美丽的画面——
教师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板书:和)(2)品读后两行诗。
月光下的洞庭湖,虽然比不上甲天下的漓江,也比不上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但在诗人的眼中,此时,它就是最美的。让我们继续来欣赏洞庭湖的其他美景。
①(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你从哪里感受到“和”字? ②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怎么读出感受?
(识记生字“螺”)
真美,月夜下洞庭湖面变成了白银盘,君山变成了小青螺,看起来多么精致呀?你打算怎么读这两句?
(师指名读,评价。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两行诗,齐读)诵读过诗后,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叙述画面)创设情境引读: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诗人不由赞叹到——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子,楚楚动人如——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是呀,陶醉在美景中的刘禹锡,只觉得自己身轻如燕,飘飘欲仙。他忽发奇想,如果能够飞上云端,鸟瞰洞庭山水,那八百里月光闪烁的湖面,像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而湖中碧玉般挺立着的君山,不恰好是白银盘中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完成板书简笔画部分)
4、品意境,悟人景之“和”
(1)寻找“和”字背后的故事,探寻诗人的人生经历。这首诗的诗眼是“和”字,在“和”字背后,隐藏着什么耐人寻味意境呢?(出示资料)
(二十三岁踏上仕途的刘禹锡,三十三岁成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进行了半年便以失败告终,刘禹锡接连被贬。四十二岁奉召回京,次年写诗得罪执政,外放为连州刺史,后又担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岁从和州召回洛阳。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可见本诗是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所写。)
小结: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他忘掉了被贬的痛苦,忘掉了四处奔波的辛酸,只感觉心旷神怡,如饮美酒,请你再读读整首诗——(配乐)
2、请你用喜欢的方式来向大家展示这首古诗?(展示)小结:你们读出了情,把静止的画面读活了。我们还可以用歌声演绎对洞庭湖的喜爱,(放歌曲)
五、拓展延伸,感受诗的情感美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孟浩然、雍陶有名的诗句。
1、拓展诗:《望洞庭赠张丞相》《题君山》
2、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洞庭美景,分享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怀,课后让我们继续了解洞庭湖与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