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麋鹿教后反思(本站推荐)
引领学生在探究中思考与发现
——《麋鹿》教后反思
张应芳
《麋鹿》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引领学生在探究中思考与发现”这一教学主题,按照“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教学设计力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感悟,突现文本的扎实解读;力求在真实的质疑探究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在朴实的教学流程中,灵活体现“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主旨,最终较好地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复习导入,设疑自探
在复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提出的三个主要问题:麋鹿的外形有什么特点?麋鹿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麋鹿有怎样的传奇经历?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麋鹿有怎样的传奇经历)。接着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从而保证了对话的有效进行。
二、精读品味,解疑合探
(一)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这一环节学生围绕“麋鹿有怎样的传奇经历”这个问题自学探究,圈点批注,然后小组合作,教师点拨。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
性,引导学生批注文本,是落实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形式;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保证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教师的适时点拨,为学生的阅读、批注给予必要的指导。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二)班级汇报,细读品味。
此环节是在自学探究、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围绕“麋鹿有怎样的传奇经历”这一问题进行汇报交流,细读品味。
1、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梳理出麋鹿传奇经历的示意图,然后对照示意图来讲述麋鹿的传奇经历。
2、明白了麋鹿的传奇经历后,引导学生再用心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7自然段。
3、出示驯鹿图,辨别它是否是麋鹿,并说出理由。这实际上是巧妙地给学生一个“诱饵”,“诱”他们去观察,“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读书,从文中找出答案。
4、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当讲解员、高级讲解员,介绍麋鹿的主要特点。如果说给学生一个“诱饵”,“诱”学生读书,让语文味、儿童味渐渐弥漫开来,那么让学生充当讲解员、高级讲解员的角色则会让语文味、儿童味更浓。这样的安排是有梯度的:让学生当讲解员,解说麋鹿的主要特点;当高级讲解员,从容应对参观者提出的有关麋鹿的问题。难度一步步加大,但始终咬定“语言”没放松。教师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多个情境,其“醉翁”之意不在“角色”,而在乎“语言”,在乎“思维”。这是一个不断激发学生认真读书、积累语言、活化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锻炼学生胆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浓浓的语文味、儿童
味在这“解说”中尽显,而“抓住事物的特征去描述”这一描述方法的渗透如“春雨润物”般无痕。正如我在课堂上所言:“是啊,读书不能死读,要活学活用。同学们,记住,描写一样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
三、深入研读,质疑再探
引导学生质疑再探: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在学生质疑解疑中自然引领学生探究“麋鹿会不会再次面临灭绝的危险境地”这一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重要。这个环节中,学生提问,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一堂课接近尾声,整体回顾,启发学生思考: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进行小结,从而深化了主旨,升华了情感,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触及心灵。就这样,《麋鹿》一课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五、布置作业,运用拓展
作业超市这一环节的设计,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寻找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体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的大语文观,使学生思维得以扩展;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凸现阅读教学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的完美结合。
教后反思:
一、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设计理念新颖而紧扣文本,凸显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根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引领学生在探究中思考与发现”这一教学主题,按照“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力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感悟,突现文本的扎实解读;力求在真实的质疑探究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在朴实的教学流程中,灵活体现“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主旨,最终较好地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能够引领学生在探究中思考与发现,在阅读中感悟,在表达中创造,释放情感,放飞心灵,实现情感、智慧与品德的升华。
2、教学环节设计精彩,充满童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精彩设计弥补了说明文语言平时枯燥的不足。其中让学生充当讲解员、高级讲解员的角色充满了童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多个情境,“醉翁”之意不在“角色”,而在乎“语言”,在乎“思维”。这是一个不断激发学生认真读书、积累语言、活化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锻炼学生胆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而浓浓的语文味、儿童味在这有趣的“解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自主和谐的课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本节课,我始终以自己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为身份,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探究,一起体会文本,一起感受人物,一起咀嚼思想。课堂就是学生文本感悟、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个性展示的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教学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师只做好引导,学生自己在探究学习中,一步步深入文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气氛活跃、和谐,学生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心智得到了开发,个性得到了张扬,情感得到了熏陶,能力得到了培养。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积极探究,乐于思考与发现,畅所欲言,个性张扬,获益匪浅。
4、精心设计,突显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说到参与就要考虑到主动参与、被动参与以及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等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学习的自主性,问题的开放性,师生交流体现民主和平等,体现课堂生活的真实、自然。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使认识更深入,学习更有效。主题教育理论的滋养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如何在课堂生活中定好位,能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并在学生需要时能适时地给予指导和点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体会到课堂上弥漫着创新的气息,如本节课中设计的让学生谈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视,使学生在主动、积极 的探究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引起学生强烈情感共鸣时,恰到好处地将语言训练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给学生抒写心声的契机,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触及心灵。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这精彩来自于充分的预设,来自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认可,来自于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尊重,来自于教师对课堂生活的理解。
5、教学手段灵活,多媒体的运用优化了课堂教学
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学习枯燥乏味,学生易疲劳。为了避免这类现象,多媒体起到了明显的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因此,课文插图、重点语言训练都借助多媒体展示。由于课件制作精美,多媒体生动形象的演示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不足之处:
尽管教学中能够紧扣主题施教,较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课堂上对学生关注不够。
可能是一门心思放在了教学环节上,所以对学生关注不够。对有些学生错误的读书、写字姿势没有注意到,没有予以纠正;忽略了对学困生的关注;对学生的回答听得不够仔细,有时学生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我却没有注意到,没有予以纠正。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没有落到实处。
这可以说是本节课最大的缺憾。由于本课是一篇说明文,语言比
较平实,不容易读出感情来,因此课堂上过分重视了学生探究解疑的学习活动,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使有感情的朗读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落实。
3、本节课还有一个失误,就是课前没检查课件播放情况,结果上课时一段配乐打不开。本来设计好在出示麋鹿图片时插入一段优美的钢琴曲,以渲染氛围,便于学生入情入境,更好地认识麋鹿,可由于自己的疏忽,配乐没能播放,教学效果自然没有预期的好。
三、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有几点深刻的感受:
1、我深刻体会到,只有自己刻苦钻研、深思熟虑、力行实践过的东西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厚重积淀、广博的知识、充分的预设、先进的教学理念才是衍生精彩的基础。
2、我深深感受到,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我们应善于借鉴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有了这样的探索精神,才有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
3、我越来越感觉到,深入地反思一节课,能强化心智,带给我们新的发现和感悟。我们应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同行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每个人的课堂教学都精彩纷呈,让我们都来享受充满活力的课堂带给我们的幸福吧!
第二篇:《麋鹿》教学反思
《麋鹿》教学反思
《麋鹿》教学反思1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课题实验,我选择了《麋鹿》这篇课文,仿照“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科组里上了一节研讨课。
《麋鹿》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达到这一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三个自学指导:
1、自读2—4自然段,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2、认真阅读5—7自然段,完成表格,并说说麋鹿的传奇经历;
3、默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麋鹿的生活怎样?围绕这三点自学指导,通过让学生自主读文、交流、检测来进行教学。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在教学课文第三部分“麋鹿的传奇经历”时,我按照年代的不同,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范例填好这张表格。学生填好表格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熟悉的过程,而且,填表格这种方式也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发展,而且表格中既包含了麋鹿的各个时期的生存情况,也有生存地点的不断变化,所以说从这张表格中就可以感受到麋鹿的生活经历的坎坷,漂泊不定,颠沛流离,这样引导学生感受麋鹿经历的传奇也就较容易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很顺利,可能是我太高估了自己的学生,觉得学生应该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表格的填写,所以就想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填,结果却收到相反的.效果,学生花了很多时间也没能完成这张表格的填写,以至于最后的课堂练习来不及完成。过后,听了老师们的建议,如果我降低了填表的标准,让学生进行表格的补充,可能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让多些学生来练习讲解。
另外还让我感到不足的是课堂气氛没有学其他课文时活跃,可能是说明文本身的文体特点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热情吧,也可能是学生看到有其他老师在听课,而感到有些拘束,怕回答有错,不敢贸然举手发言。不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将会成为我今后在课堂上的努力方向。
我这次在科组里带头上的第一节“先学后教”实验研讨课,虽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当我看到全班同学(包括那几位差生)都能静下心来读书找答案时,我知道,我的教学方向是对的,我将把这一教学实验进行到底。
《麋鹿》教学反思2
学完《麋鹿》,我组织学生观看了电视记录片《麋鹿》,我特别让学生留意解说员的语言。告诉他们看完后也让你做一回讲解员。或许是电视太好看了,节目结束后学生有些意犹未尽;或许是解说员的语言太优美了,学生有些“望而生畏”,教室里的气氛并不热闹;怎么办?就让这个环节草草收场?我有些懊恼了,忽然脑海灵光一闪,换一种方式试一试?让这个活动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与心灵!或许讲解员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了。于是我又补充道:“如果你愿意把自己当作麋鹿来介绍,用麋鹿的口吻来介绍你的长相、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以及你们家族的传奇经历,一定会更有意思!”话音刚落,我果然看见了孩子们的眼中闪现了亮光,笑容再次绽放,教室里小手如雨后春笋般窜了出来!
“大家好,你们知道吗?我曾经可是姜子牙的坐骑,你们的老祖宗们称呼我:‘四不像”,知道为什么吗?”
“同学们,你们好!你们现在在我们美丽的家园——大丰自然保护区,这里非常适合我们生活,因为这里。”
精彩的发言在继续,望着孩子们兴奋的脸庞,我欣慰,我们的教学不就是为了他们的笑容吗?
《麋鹿》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
《麋鹿》是一篇说明文,从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传奇经历三个方面介绍了麋鹿这一珍稀动物。因为文章的语言浅显易懂,所以我对本课教学作了一些修改。对课堂教学的处理重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对课文的教学,我采用了先激发兴趣,再教学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传奇经历。在教学麋鹿的奇特外形时,我先让学生读书,然后看图断哪是麋鹿。在学习外形特征和生活经历时,我让学生看看书上是如何介绍的,最后再让学生模仿讲解员的形式来介绍麋鹿或把自己当作是姜子牙来向众神仙夸耀自己的坐骑,学生很感兴趣。在学习麋鹿的`传奇经历时,我采用长文短教。并让学生说说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课文教下来,感觉环节设计很流畅,教学的方法也很适合。
在这儿,我想说,教学方法处于不断的更新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更没有可以运用一辈子的方法,不断地结合学生实际,不断地推陈出新,才是课堂教学的出路。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麋鹿的哪些内容。为了能更好地了解麋鹿外形特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到描写麋鹿外形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像麋鹿的样子。有条件的可以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在朗读和观察中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
2、课文介绍麋鹿的“传奇经历”这一部分,作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条理很清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经历的“传奇”。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麋鹿这种珍惜动物,几经灭绝的危险,如今又回到了故乡中国,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
《麋鹿》教学反思4
《麋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称为“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同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要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课堂伊始,我出示了一段自己组织的话,三个小节,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段话,可以说发挥了多重功能。
(1)就识字教学的角度看,这一段话实现了让学生在浓缩的语境中集中识字的功能。因为这一段话,与课文内容相匹配又巧妙地将新词融合其中,学生在读这段话的过程就是复认生字的过程。事实上,学习生字,如果老师一味鼓励甚至强求学生想一些独特的方法认字,例如编谜语、编故事等,只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其实,大部分字词只要反复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在头脑中留下烙印。
(2)就文章教学的角度看,这一段话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一般我们在实践中有这样的倾向:以为整体感知就是把课文读一遍。殊不知,整体感知阶段,并不意味放弃教师的指导,这一段“开场白”,就是一次有效的示范。其中,老师板书概括性的词语,既帮助了学生梳理了文章结构,又为学生概括课文大意提供一些支架,可谓一举两得。
在教学课文的第三部分“麋鹿的传奇经历”时,我按照年代的不同,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范例填好这张表格,学生填表格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课文内容熟悉的过程,而且,填表格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发展,而且表格中既包含了麋鹿的各个时期的生存情况,也有生存地点的不断变化,所以说从这张表格就可以感受到麋鹿生活经历的坎坷,漂泊不定,颠沛流离,这样引导学生感知麋鹿经历的传奇也就较为容易了。
《麋鹿》教学反思5
《麋鹿》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教材中一篇常识性课文。课文条理清晰,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真正读懂文本,是一直困扰常识性课文教学的难题。曾有专家指出,指导学生学习作品,最大的成功就是读后要让孩子有一种想表达自己获得的愿望,那就是触发了学生的兴奋点。因为“读”是理解语言,是从外到内的吸收,是“信息的输入”;而“说”是运用语言,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是“信息的输出”。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想尽方法激发学生“想说”,引导学生“善言”,在看似不经意间让学生把自己的获得的知识积极自主地表达了出来。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后,大致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假如这个时候出现一头鹿,(多媒体出示一头鹿)你能判断是不是麋鹿吗?
生:画面上这头不是麋鹿,虽然它也叫“四不像”,但它真正的名字叫驯鹿。
师:那它为什么是驯鹿而不是麋鹿呢?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到课文中去寻找理由。找到一条,请你用笔,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一条,找到一条不要急着举手,可以找
第二条、第三条,甚至更多。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老师巡视指导,适时指导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随机板书:角、尾、蹄、毛色。)
我们以往在教学麋鹿的外形部分时,一般是让学生说说麋鹿外形每部分的特点,而学生只是把书上的句子读一读,至于是否真正理解并没有有效落实。而我这一堂课上并没有这样简单处理,而是借助形象化的驯鹿图来做比较,让学生根据文本中的有关词句进行判断,这样就使学生能够细心阅读文本,潜心领会文本。
在教学传奇经历这一部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由读文,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传奇经历。在学生学当讲解员时,出示了填空:
3000多年前,( );
汉朝,( );
1865年,( );
19,( );
1967年,( );
1986年8月,( )。
在填空的辅助下,学生能把麋鹿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讲述下来,只是缺乏个人的理解(因为他们都在复述课文),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不理想了。
整堂课,学生发言比较积极,学习氛围比较浓厚,尤其是教学外形特点这个环节,学生对寻找图片上那头不是麋鹿的理由很感兴趣,在充分朗读后一一说出了理由,从而认识了麋鹿的外形特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麋鹿》教学反思6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活动导学”的课题实验的赛课,我选择了《麋鹿》这篇课文,按照“信息技术方法”的教学模式上了一节这节课。
《麋鹿》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达到这一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单:1、复习检查生字词、多音字,课文段落等。2、自读2-4自然段,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3、认真阅读5-7自然段,完成表格,并说说麋鹿的传奇经历。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在教学课文第三部分“麋鹿的传奇经历”时,我按照年代的不同,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范例填好这张表格。学生填好表格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熟悉的过程,而且,填表格这种方式也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发展,而且表格中既包含了麋鹿的各个时期的生存情况,也有生存地点的不断变化,所以说从这张表格中就可以感受到麋鹿的生活经历的坎坷,漂泊不定,颠沛流离,这样引导学生感受麋鹿经历的传奇也就较容易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很顺利,可能是我太高估了自己的学生,觉得学生应该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表格的填写,所以就想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填,结果却收到相反的效果,学生花了很多时间也没能完成这张表格的填写,以至于最后的拓展:介绍珍稀动物,写好广告用语匆匆完成。
另外还让我感到不足的是课堂气氛没有学其他课文时活跃,可能是说明文本身的文体特点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热情吧,也可能是学生看到有其他老师在听课,而感到有些拘束,怕回答有错,不敢贸然举手发言。不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将会成为我今后在课堂上的努力方向。
这一节课,虽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当我看到全班同学(包括那几位差生)都能静下心来参与到小组活动,我就觉得教学方向是对的,我将把这一教学实验进行到底。
《麋鹿》教学反思7
《麋鹿》主要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课时,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较为成功:
1、教学环节设计充满趣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精彩设计弥补了说明文语言平时枯燥的不足。其中让学生“看图读文辨麋鹿”这一环节充满了童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精心设计,整合教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学习的自主性,问题的开放性,师生交流体现民主和平等,体现课堂生活的真实、自然。其中最突出的亮点为“麋鹿的传奇经历”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传奇经历的?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麋鹿的传奇经历并画出示意图。这样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使认识更深入,学习更有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体会到课堂上弥漫着创新的气息,如本节课中设计的让学生谈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视,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探究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教学手段灵活,多媒体的运用优化了课堂教学
通过图片、视频的有机结合,使本课课件制作精美,多媒体生动形象、适时的演示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尽管教学中能够紧扣主题施教,较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没有落到实处。由于本课是一篇说明文,语言比较平实,不容易读出感情来,因此课堂上过分重视了学生探究解疑的学习活动,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使有感情的朗读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落实。
另外,课堂节奏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总之,对教材的充分研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我会继续努力,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麋鹿》教学反思8
从体裁上来看,这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性短文。文本的主角是麋鹿。为了更好地把这种奇特的动物介绍给大家,作者煞费苦心通过巧妙的编排把原本枯燥的科学性的小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画面语言传递给了我们。就像一幕略带神秘色彩的科幻电影,连续不断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电影的开始,首先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十分神秘的背景画卷:“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漂浮在黄海滩涂上”。接着剪影闪现:一群麋鹿“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画外音:人的脚步声。结果:“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寥寥几笔,麋鹿的一些基本特点跃然纸上:群居,胆小,机敏。这一段虽然不长,但是给人留下十分鲜明的印象,在说明中加入适当的描写,就有这样的效果。
在说明麋鹿的外形奇特时,作者不仅写出了麋鹿的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而且和《封神榜》中的姜子牙的“四不像”进行了比较,十分有趣。第三自然段还有麋鹿外形的具体描写。这里仍用了比较的方法,麋鹿虽然是鹿的一种,角似鹿,但是也有不同,那就是站立的时候麋鹿的角尖都指向后方,而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多说一句,按照达尔文进化理论来看,这或许也是麋鹿几乎灭绝的一个原因吧。角对于大多食草型的动物来说,是保护自己最重要的武器。但是,角尖朝后,如何更好的攻击别人,保护自己呢?难怪要濒临灭绝了。这是题外话。至于真正的灭绝原因,我想后面有说明,从麋鹿自身来讲,那就是生殖能力很低,和熊猫一样。
外形特征可用对比的手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它的生活习性呢,则与它的外形特点密不可分,长尾巴、宽蹄子都是为了适应沼泽的生存环境。尾巴长,便于驱赶沼泽中大量的蚊蝇;蹄子宽,这样在沼泽中行动更敏捷。
麋鹿的经历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依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介绍:一、从30前就有,到1900年后在国内绝迹,其间几度兴亡,这里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是文章中强调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二、流浪到各国,成为全世界的财富。麋鹿能有今天的辉煌,我觉得是否也要感谢当时的“盗鹿者”呢?如果没有他们,麋鹿是否就真的绝迹了呢?当我们在谴责“掠夺者”的时候,是否想到过,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他们也是一个“保护者”,当然前提不是为了自己去谋私利;三、回归故土。想当年国破家亡,身似浮萍,现如今国富民强,幸福回归。麋鹿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
另外,作为科普性的说明文章,文章中的语言科学性也很强。文中出现的数字,都经得起考验。关于麋鹿的生活习性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让人信服。经历虽然充满传奇色彩,但并不是人们的恣意揣测,而是有据可查。遣词造句也能够注意到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也是此文语言运用的一个特点。例如:“放养”和“饲养”,“陆续”和“相继”等。虽然看着相似,但是颇有不同。仔细咀嚼,“意”味顿生。
《麋鹿》教学反思9
围绕着“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方面,我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独立完成所出示的学习任务。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时,我让学生围绕着“麋鹿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这个问题展开小组合作。
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一些后进生的踊跃参与,更是让我感到欣慰。因为这是一节研究课例,孩子们也许出于集体荣誉的考虑,他们都能认真听课,积极发言,也都能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一些在常态课上从不主动发言的孩子,这次,也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手。
自从接任这个班以来,学生上课发言不积极已经众所周知。学校很多老师都了解这些情况,而且,这个班的孩子喜欢“人云亦云”,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也是难得一见,而且总是表现在个别学生身上。这节课,孩子们反常的表现也让我抓到了教育的契机,更让我看到了希望,使我不再认为孩子们的`沉闷成为定性,这是完全有转机的。我想,我应该在调动孩子们发言、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方面,在另辟捷径,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能做的,突破陈旧的方法观,给学生一些富有新意的更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喜闻乐见的课堂。
读书以来,也多少学到了些理论,从学生的发展规律到语文学科主要任务的把握上,都有所收获。但真正运用到课堂,却并非始建简单易行的事情。读书,记忆很容易,理解一些理论也不算多难的事情,但要把这些理论收获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际中,对我来说,还学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寻求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句话,不致被我说过多少遍,也多少想到过一些颇为幼稚的方法,而今,一些方法在学生身上已经成为过去,已经成为老生常谈,已经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了。在这儿,我想说,教学方法处于不断的更新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更没有可以运用一辈子的方法,不断地结合学生实际,不断地推陈出新,才是课堂教学的出路。
《麋鹿》教学反思10
《麋鹿》一课,很适合孩子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地检查完孩子的预习情况后,让孩子自学课文,了解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然后交流总结,明白文章写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接着,重点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这一部分的学习也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课文,画出文中描写麋鹿外形特点的语句,感受它的特点。之后集体交流,了解麋鹿角、尾、蹄、毛色的特点,以及各部分的作用。难道课文的重点只是这些吗?很显然,文本想表达的还有更加深刻的含义。应该激发孩子情感深处的涟漪,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一堂课学生收获的大小,取决于其语言表达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如果能够提高语文训练意识,自觉地平衡阅读训练和表达训练的时间,就能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行之有效的表达训练效果。
《麋鹿》教学反思1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十岁以上的儿童,已进入人生的“第二断乳期”,他们开始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在精神与人格上的独立,想扑腾着理想的翅膀独自飞入高空,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也不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正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非常有利的时机。作为教师应根据探究性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善于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第十一课《麋鹿》时,我就运用了这样的方法,并很有感触。
一、问题让学生提
传统教学中课堂上的大多数的问题都是由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出来的。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学生答的内容如果能与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一致,教师就会感到非常满意。殊不知,探究从提出问题起步,而问题是智慧火花。“学问学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探究。这是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麋鹿》这课虽是记叙文,但知识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加之麋鹿是珍稀动物,动物园中几乎没有它的身影,很多学生连见都没有见过。很容易激发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我决定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发问、自己探究。
1、扣课题发问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在揭示课题时,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如果你是本文的作者,你想向大家介绍些什么内容?”由于平时我很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很高,提出了许多的问题:“麋鹿是什么样子的?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它的生活习性怎样?……”我把这些问题一一揭示出来,其目的有二:一是表示尊重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提问的认可;二是作为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引导。
2、扣关键词句发问。
揭题设问这个环节完成了,我没有就此放手,而是对学生说:“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看来你们对麋鹿真感兴趣,想不想自己去了解它、研究它?”学生一听两眼放光,我一看时机成熟了,就引导说:“要弄懂这些问题,主要靠自己仔细读书,现在请你们初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再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们一听积极性更高了,就非常认真地读了课文,很快又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抓住“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这句问道:“麋鹿是一种动物,怎么会有传奇色彩?”有的学生问道:“麋鹿像牛像马像麋像驴,应该叫四像,为什么叫‘四不像’?”……,我把这些问题也写在了黑板上,以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义。
3、扣“留白”发问。
新教材中有不少地方留下了空白,给学生的探究留下了空间,教师应善于发现它们,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麋鹿》教学时,我就注意到这一点,并借以启发学生,“请大家看看课文中有没有没交待清楚的地方,有没有你认为写得不太满意的地方。”学生又读了一遍课文,提出了不少的问题。如:“麋鹿为什么会销声匿迹”、“为什么其他地方的麋鹿都死去了,只有贝福特公爵私人动物园的麋鹿存活了下来”、“为什么将黄海滩涂作为麋鹿自然保护区”……,这些问题,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而且让他们知道读书要边学边思,不要受课本的限制,还应从课文出发,把阅读延伸到课外,去寻找新的信息。当然,这三种发问的切入口不一定每课都适用,应根据不同课文有所取舍。
二、学法让学生自己选
问题提出后,我没有将它作为一种摆设,而是启发学生:“看看这些问题,哪些是可以归为一个大问题的?”以此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分清主次。如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呢?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1、探究的内容让学生选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如果违背他们的意愿把探究的内容硬塞给学生,可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我让学生先围绕主要问题,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去阅读,这样全班自然就形成了几个学习小组,由自选的'组长组织阅读。
2、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选
问题确定后,如何进行有效地学习、探究呢?我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看看这些问题哪些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就可以解决了,鼓励他们向书本学习;哪些可以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可解决的,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哪些必须去实地进行调查了解,鼓励他们向实践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会遇到新的困难、问题,如:找不到理想的图片,不知如何将调查到的内容有条理地写出来……我不是直接将答案给他们,而是根据不同的问题提一些合理的建议,鼓励他们不怕困难,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他们增强了自信心,又培养他们坚韧的毅力。
3、交流的形式让学生选
这样的教学为学生营造了自由、民主的氛围,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除了在课堂上认真研读课文,还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去翻阅自己家的报刊,有的还在网上查寻……搜集资料之多,面之广,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对我国现有麋鹿的数量、种群分布及生存状态作了比较细致的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如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呢?我没有去干涉,而是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安排,第二课交流时,有的小组在班级办了个图片展,有的小组写了小调查报告,有的小组进行现场介绍……形式生动活泼,效果很好。我用欣喜的目光看着他们,情不自禁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一首小诗:“别看我们年龄小,其实人小心不小。谁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再做居高临下的权威,而要做一个引路人,做学生的好伙伴,与学生共同参与读书,探究的劳动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效果让学生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教学活动评价的意义就在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让学生知道评价的结果,更应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以及同学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主动放权
2、此次活动由于是分小组进行的,在总结评价时,我没有自己包办代替,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人。让他们在小组内谈谈本课学习的收获,尤其是自己参与探究过程的感受。让他们评小组内表现最突出的学生。学生都感到这种探究性阅读与以往的学习相比虽然自己花的时间多一些,但学到的东西更多,印象更深,感到更快乐。
2、适当示弱
我们的古人早就发现“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尤其如此。我们的教师应客观地看到这点,放下架子,适当示弱,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不唯师是上、敢于质疑的品质。在本课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不仅对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所取得的效果作了充分的肯定,还情不自禁地对同学们说:“《麋鹿》这课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大家,你们是研究麋鹿的小专家,给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也知道了不少关于麋鹿的知识,你们是我的一课之师。”学生听了个个兴奋不已。我想他们一定尝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3、注意延伸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一篇课文只是一根链条上的一个小点,为了让学生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我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看看哪些内容我们本可以进行探究的;看看后面的课文哪些我们还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样做目的在于告诉学生,探索亦无止境,今后应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不同的课文所选择的学习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一个会学习的人应当学会选用最恰当的方法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麋鹿》教学反思12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大丰自然保护区,我们认识了一种漂亮的野生动物,它是谁呀?(欣赏麋鹿的图片)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置身于充满想象的情景之中,尽情享受成功的愉悦。为下文认识麋鹿并深入学习和探索麋鹿的'故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学习也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课文,画出文中描写麋鹿外形特点的语句,感受它的特点。然后集体交流,了解麋鹿角、尾、蹄、毛色的特点,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孩子画得很准,特别是各部分的特点,词语抓得准确,不过交流时学生不能充分说明文字背后的意思。这直接影响了课堂实效性。
在设计角色扮演这一环节中近学生与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文本的内容,进一步的得到思想情感体验。但是我却忽视了对学生及时性的评价,没有使学生在自己“解说”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怎样灵活地捕捉学生的发言进行创造性的引领呢?这其实成了我教学中最大的绊脚石,自己很难在此能做很大的突破,今后教学应该试着去改变,将自己的教学往更高的层次上去推一推。
《麋鹿》教学反思13
《麋鹿》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围绕这个重点,我设计让学生搜集资料,初步认识麋鹿,课堂上抓住你知道了麋鹿的什么来教学。补充阅读有关的保护野生动物的资料,让学生意识到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麋鹿,读有关的阅读材料,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学生课堂上听讲的都很认真,读课文正确、流利,声音也很洪亮,回答问题也比较到位。
唯一感到不足的是:课堂气氛没有学其他课文时活跃,可能是说明文本身的文体特点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热情吧。
《麋鹿》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新课文,我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但是结构却很简单。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读通课文。由于生字比较多,我采用的是学生自读和老师领读相结合的方式。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举两得。其中有一个生字“叉”的读音比较难决定。通过查字典,我确定它读为第三声。
在第二课时,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汇报自己的读书成果。因为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条理比较清楚。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从课文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要加上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得还不错。
对于这种类型的课文,我还没有好的教学方法。课文本身对要介绍的对象说得就比较详细,我们要做的就是怎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学习课文,并能够从中体会一些说明的方法。“全优课堂”的模式就比较适合这一类型的课文,值得试一试。
《麋鹿》教学反思15
《麋鹿》是苏教版六年级教材中一篇说明性课文。课文条理清晰,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和做笔记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找一找文中从哪几个方面说明麋鹿的外形特点。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很容易的找出依据,并且认识麋鹿的外形特点——奇特。在教学经历这一段,因为文章比较长,因此采用了小组合作方式。先小组分工学习,然后完成表格。旨在培养学生合作与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传奇经历这一部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由读文,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传奇经历。在学生学当讲解员时,出示了填空:
3000多年前,( );
汉朝,( );
1865年,();
1900年,();
1967年,();
1986年8月,()。
在填空的辅助下,学生能把麋鹿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讲述下来,只是缺乏个人的理解(因为他们都在复述课文),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不理想了。
课后,关于这一板块的教学,教研员也给我提了一些宝贵意见。首先,当我在讲解麋鹿传奇经历时直接出示了找时间、地点和数量的变化。我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一部分叙述的变化。其次,这一部分虽然是科学的叙述,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情绪是很丰满的。我可以找取一系列有温度的词语来读出作者的情感。如:销声匿迹、惨遭厄运、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等。
最后,既然采用讲解员的方式来学习这一部分,就不能只是呆板的复述课文。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情绪融入进自己的讲解中。这样既达到了情感的熏陶,又做到了语用的训练。
虽然这次的课堂效果不太理想,但我会在每一次挫折中越挫越勇,不断地成长。
第三篇:麋鹿教案反思
17麋鹿
段村学区普洞小学 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重 难 点: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
2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从麋鹿多舛的命运,领悟到野生动物的命运往往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 合作探究
指导点拨
创设情境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以姜子牙选座骑的故事导入。
2、板题:
17、麋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标上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2、检查反馈 课件出示生字词
(1)指名认读,相机正音。(2)交流个别重点词语。(3)交流初读收获。
课文主要讲了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课文讲了麋鹿的经历很富有传奇色彩。课文讲了麋鹿现在生活的很好。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想想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麋鹿的?
2、交流
第一部分(1)大丰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生活的很舒适。第二部分(2-4)详细介绍了麋鹿的奇特的外形、生活习性等。第三部分(5))介绍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四、精读第二部分,了解麋鹿。
1、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姜子牙为何独爱上了这种四不像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领略一下麋鹿的奇特。
2、指名读此部分,想一想,麋鹿长像奇特在哪?(1)学生交流:(麋鹿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2)在学生阅读基础上媒体资料展示,形成对比,加深学生对麋鹿奇特外形的印象。
(3)文章是还具体介绍了麋鹿哪些方面?
3、除了奇特的外形,此部分还介绍了什么?(繁殖能力低下)
表现:怀胎时间比一般鹿要长,且每胎只产一仔。
4、为了加深对麋鹿的印象,我们一起来读读此部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有了初步了解,相信你们心中还会有一些疑惑。回去准备一下,下节课我们再做交流。
六、指导写字。
七、布置作业
模仿介绍麋鹿的方法,任写一个小动物片断。
板书设计:
17、麋鹿
角似鹿 四不像
面似马
蹄似牛
尾似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真真实实地感知麋鹿的特点习性和传奇经历。
2、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2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教学准备:课件
补充资料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课文讲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以及他的传奇色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麋鹿,具体去了解一下它这三方面的内容。现在我们先去看看他的样子?下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总写麋鹿外形的句子。(生读)
师:哪句总写麋鹿外形呢?
生:这句话总写它的外形‚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
师:哪个词写出麋鹿外形特点
生:奇特
师:怎么奇特,我们看一下(出示对比图片)角似——,面——,蹄似——,尾似——实在太——
师:同学们,现在如果教室来了一头鹿你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吗?(出示驯录图)它是不是麋鹿,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正确判断请同学们迅速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划出写麋鹿外形的句子,然后对照图中的鹿进行判断,一会告诉老师你的判断以及你的判断理由好吗?(生开始读、寻找)
师:图上的是麋鹿吗?
生:不是
师:谁来说说理由。
生1:书上写着‚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而这头鹿的角就是指向前方的,所以我认为它不是麋鹿。
生2:书上写着‚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而这头鹿的尾巴很短几乎没有,所以它不是麋鹿。
生3:书上说:‚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但这头鹿的蹄子好象并不是很大。
师:你连它的蹄子都看到呀,这一点很不容易,但是我们绝对可以从麋鹿蹄子去辨认。
生4:书上说:‚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不管是冬季还是夏季,毛总是偏棕色的,但是图上的这头鹿却是白色,因此它不是麋鹿。
师:同学们,你们所说的这些理由,都是麋鹿区别于其他鹿的显著特点,作者紧紧抓住这些特点来写了,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们,这头很像麋鹿的鹿叫‚驯鹿‛,师:麋鹿的尾巴长得长,蹄子宽大,毛会变色,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1: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长尾巴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沼泽环境中的生活。
生2: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甚至连隆冬季节也不例外。
师:也就是说麋鹿尾巴长,蹄子宽大,就是为了适应在水中活动,在沼泽生活生活。可见他多么喜欢水中的生活沼泽地的生活,你说他的生活习性多独特呀,麋鹿还有那些独特的生活习性?(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麋鹿的还有哪些生活习性?
生:麋鹿自然繁殖力很低,雌鹿的怀孕期比其它鹿类要长,超过九个半月,且……才发育完全。
师:学到这里,你对麋鹿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我们还没真正看到的他的真面目,想看吗?好,老师给你们看,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就是你们要当一回介绍员,可以以自己是麋鹿的身份也可以以自己是介绍员的身份都可以,结合他外形以及生活习性进行介绍行吗?
生:行
师:下面请你们同桌进行介绍在座位上练一会儿。
生:(在座位上练习。)
师:谁愿意上来试试。
生1:大家好,我是一头麋鹿,……
生2:大家好,我是一名管理员,我向大家介绍…
师:讲得真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好!老师给你们看看麋鹿的样子(出示图片)师:刚才大家都针对麋鹿的奇特外形或独特的生活习性进行介绍,但是你们可知道吗?麋鹿的不仅有奇特外形独特的生活习性还有着传奇的经历,麋鹿有哪些不同寻常的经历呢?自读课文,填写表格(生读5、6、7自然段的文字,填写表格)(师生共填表格)
师:大家从这一表格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什么?
生;麋鹿的经历曲折命运坎坷呀。
师:居住的地方由黄河、长江中下游到北京南郊到英国最后回国,他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数量——变化之大。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麋鹿数量变化如此之大呢?请再读课文,读完课文后再读分析报告(生读)
师:看了这份资料你发现了什么?今后怎样做?
生1:我发现造成麋鹿坎坷经历的是人为原因与环境因素。我们要保护珍稀动物,要为它们提供一个好环境……
生2:我觉得还有一个就是社会原因。我们要努力学习……
师:是啊,人为的捕杀、国家兴衰直接影响着麋鹿的生长,也正因为这样我国麋鹿的经历才会如此曲折,具有传奇色彩。今后要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二,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繁荣。因为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下面让我们再读读麋鹿的传奇经历,但要求读出感情来,麋鹿有的经历让你气愤那你就读出气愤的情感有的经历让您高兴你就读出高兴得语气好吗?(配乐读)
师:不回首的一幕一去不复返了,他们受尽了磨难,终于回家了。如今,他们在祖国土地上繁衍后代,茁壮成长。在一个天色微明的清晨,你看,这群精灵出现了……(多媒体显示新生活画面,滚动字幕显示第一自然段的有关语句,师生齐读)
生读:天色灰明……
师:多么自由的一幕啊!麋鹿能够在这里如此幸福的生活,对麋鹿来说都是来之不易的!同学们,昨天今天的麋鹿你们就很清楚,那么明天的麋鹿将会如何呢
生:一定会茁壮成长
师:全文我们就学到这,整篇课文抓住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色彩三方面内容去写,写麋鹿外形抓住它的角、面、蹄、尾四个部位写出它的神奇,写它生活习性又抓住它的喜欢水中生活沼泽地生活这一独特生活习性来写,以后我们介绍一种动物可以学习这篇文章抓住特点来写,下面布置一项作业: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
板书设计:
17、麋鹿
外形特点:
‚四不像‛
麋鹿
生活习性
喜欢水中,沼泽地,繁殖力低
传奇经历
漂泊不定,颠沛流离
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 教学反思:
《麋鹿》第二课时,我觉得在设计上,我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扮演多种角色,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下面结合《麋鹿》第二课时的教学,谈谈我的做法:
一、当探索者
在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一部分。我没有采用传统教学中逐段分析讲解的枯燥学习方式而是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故此,我精心设计,出示形象化的驯鹿图让学生猜一猜,问学生图中的鹿是不是麋鹿,并要求学生找判断的根据,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心理需要,便积极去划麋鹿外形的句子,观察、辨析,潜心体会文本内容。这样的探究很形象,操作性又强,既发挥了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课文,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探究深深地植根于文本语言的沃土中。大大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当介绍员
在学生学习完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一部分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的热情,我精心创设 ‚迁移练说‛的环节——‚当介绍员‛,让学生来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内化课文的语言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学生可以以自己是麋鹿的身份介绍,也可以管理人员身份介绍。当时,时间因素,介绍时间安排上不充分。
三、让学生当填写员、分析员
麋鹿传奇经历这一部分篇幅较长,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安排了阅读资料的练习,让学生了解麋鹿的数量变化以及地点变化,进而理解麋鹿的居无定所,命运坎坷。然后问学生造成麋鹿的居无定所,命运坎坷的原因,让学生默读书本以及资料,学生看完后,让学生进行分析并说说自己今后如何做,在学生回答交流朗读训练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第二目标。课外作业紧扣目标展开,同时对学生进行习作方法的迁移运用。
第四篇:麋鹿教学反思
麋鹿教学反思
麋鹿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新课文,我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但是结构却很简单。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读通课文。由于生字比较多,我采用的是学生自读和老师领读相结合的方式。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举两得。其中有一个生字“叉”的读音比较难决定。通过查字典,我确定它读为第三声。
在第二课时,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汇报自己的读书成果。因为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条理比较清楚。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从课文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要加上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得还不错。
对于这种类型的课文,我还没有好的教学方法。课文本身对要介绍的对象说得就比较详细,我们要做的就是怎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学习课文,并能够从中体会一些说明的方法。“全优课堂”的模式就比较适合这一类型的课文,值得试一试。
麋鹿教学反思2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活动导学”的课题实验的赛课,我选择了《麋鹿》这篇课文,按照“活动单”的教学模式上了一节这节课。
《麋鹿》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达到这一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单:
1、复习检查生字词、多音字,课文段落等。
2、自读 2-4 自然段,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3、认真阅读 5-7 自然段,完成表格,并说说麋鹿的传奇经历。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在教学课文第三部分“麋鹿的传奇经历”时,我按照年代的不同,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范例填好这张表格。学生填好表格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熟悉的过程,而且,填表格这种方式也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发展,而且表格中既包含了麋鹿的各个时期的生存情况,也有生存地点的不断变化,所以说从这张表格中就可以感受到麋鹿的生活经历的坎坷,漂泊不定,颠沛流离,这样引导学生感受麋鹿经历的传奇也就较容易了。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很顺利,可能是我太高估了自己的学生,觉得学生应该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表格的填写,所以就想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填,结果却收到相反的效果,学生花了很多时间也没能完成这张表格的填写,以至于最后的拓展:介绍珍稀动物,写好广告用语匆匆完成。
另外还让我感到不足的是课堂气氛没有学其他课文时活跃,可能是说明文本身的文体特点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热情吧,也可能是学生看到有其他老师在听课,而感到有些拘束,怕回答有错,不敢贸然举手发言。不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将会成为我今后在课堂上的努力方向。
这一节课,虽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当我看到全班同学(包括那几位差生)都能静下心来参与到小组活动,我就觉得教学方向是对的,我将把这一教学实验进行到底。
麋鹿教学反思3
《麋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课文的语言简洁,内容丰富,层次清楚,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麋鹿》这样一篇说明文,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讲清楚课文内容是容易做到的,但这显然又是不够的。我在备课中搜集了许多有关麋鹿的资料,也捕捉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将这些内容与文本进行有机整合,尝试着挖掘说明文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与麋鹿近距离的接触,努力去进行一次情感与智慧的旅行。力求将说明文上得富有情趣,情理交融。
1.目标的设置。根据本课的重难点,我确定了两个目标:一是知识性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一是情感态度目标,从麋鹿多灾的命运中领悟到野生动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保护,体会到国家队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本节课的学习也是围绕这两个目标开展,无论是课文的学习还是达标检测都紧扣目标。
2.为让学生掌握麋鹿外形的特点,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我利用课件从角、毛色、蹄子、尾巴等方面与其它动物对比,进行判断,从视觉上认识麋鹿这一奇特的外形。
3.第二板块主要学习麋鹿的传奇经历。如果仅仅从文字表面去梳理传奇经历,抓住几个时间段,了解那个时间段发生了什么,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我把这部分当作教学的一个重点,并通过相关课外知识的搜集整合来补充所学,深入感知课文蕴含的情感。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以课文内容为媒介,了解麋鹿发展的过程,掌握其发展的“时间”;以课文的语句为依托,加强了学生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说清麋鹿“在那个时间段里麋鹿有着怎样的经历”,侧重对麋鹿“经历”的整体梳理。
在课前设计中,我还想通过学生搜集资料,再结合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感受麋鹿的每一段经历,要让学生读出情感,如:愤恨、惊喜等,情感的变化要随麋鹿的经历而变,这不仅是在了解麋鹿的经历,也不仅是在学习课文内容,更多的是透过语言文字,激发内心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觉得这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精华,可惜的是在时间的安排不合理,导致这一环节匆匆而过,心中颇有遗憾,
第三板块是课文第一小节的学习。感受麋鹿回归故土的新生活。让同学们在读中感知麋鹿生活在故土的幸福。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注重了学法指导,通过自读,勾画句子,思考,写感受等方法,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从教学设计来说,我觉得应该是吃透了文本,挖掘了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但是课堂上的不确定太多,实际操作与课前预设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1. 学生还需培训。因为本学期刚接手本班,对学生的了解与培训正在进行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还不够默契,小组之间的学习过程等训练都不到位,还需继续训练。
2. 时间安排要恰当。每次公开教学都会犯时间上的问题,这次同样是前松后紧。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还是自己太“贪婪”,觉得在教材的处理上这也需要讲,那也需要说,鱼和熊掌想皆得,但课堂就只有40分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还需要合理的选择才行,重难点的处理不太准确,造成时间分配不均。
麋鹿教学反思4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十岁以上的儿童,已进入人生的“第二断乳期”,他们开始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在精神与人格上的独立,想扑腾着理想的翅膀独自飞入高空,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也不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正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非常有利的时机。作为教师应根据探究性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善于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第十一课《麋鹿》时,我就运用了这样的方法,并很有感触。
一、问题让学生提
传统教学中课堂上的大多数的问题都是由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出来的。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学生答的内容如果能与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一致,教师就会感到非常满意。殊不知,探究从提出问题起步,而问题是智慧火花。“学问学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探究。这是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麋鹿》这课虽是记叙文,但知识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加之麋鹿是珍稀动物,动物园中几乎没有它的身影,很多学生连见都没有见过。很容易激发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我决定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发问、自己探究。
1、扣课题发问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在揭示课题时,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如果你是本文的作者,你想向大家介绍些什么内容?”由于平时我很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很高,提出了许多的问题:“麋鹿是什么样子的?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它的生活习性怎样?……”我把这些问题一一揭示出来,其目的有二:一是表示尊重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提问的认可;二是作为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引导。
2、扣关键词句发问。
揭题设问这个环节完成了,我没有就此放手,而是对学生说:“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看来你们对麋鹿真感兴趣,想不想自己去了解它、研究它?”学生一听两眼放光,我一看时机成熟了,就引导说:“要弄懂这些问题,主要靠自己仔细读书,现在请你们初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再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们一听积极性更高了,就非常认真地读了课文,很快又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抓住“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这句问道:“麋鹿是一种动物,怎么会有传奇色彩?”有的学生问道:“麋鹿像牛像马像麋像驴,应该叫四像,为什么叫‘四不像’?”……,我把这些问题也写在了黑板上,以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义。
3、扣“留白”发问。
新教材中有不少地方留下了空白,给学生的探究留下了空间,教师应善于发现它们,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麋鹿》教学时,我就注意到这一点,并借以启发学生,“请大家看看课文中有没有没交待清楚的地方,有没有你认为写得不太满意的地方。”学生又读了一遍课文,提出了不少的问题。如:“麋鹿为什么会销声匿迹”、“为什么其他地方的麋鹿都死去了,只有贝福特公爵私人动物园的麋鹿存活了下来”、“为什么将黄海滩涂作为麋鹿自然保护区”……,这些问题,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而且让他们知道读书要边学边思,不要受课本的限制,还应从课文出发,把阅读延伸到课外,去寻找新的信息。当然,这三种发问的切入口不一定每课都适用,应根据不同课文有所取舍。
二、学法让学生自己选
问题提出后,我没有将它作为一种摆设,而是启发学生:“看看这些问题,哪些是可以归为一个大问题的?”以此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分清主次。如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呢?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1、探究的内容让学生选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如果违背他们的意愿把探究的内容硬塞给学生,可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我让学生先围绕主要问题,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去阅读,这样全班自然就形成了几个学习小组,由自选的组长组织阅读。
2、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选
问题确定后,如何进行有效地学习、探究呢?我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看看这些问题哪些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就可以解决了,鼓励他们向书本学习;哪些可以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可解决的,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哪些必须去实地进行调查了解,鼓励他们向实践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会遇到新的困难、问题,如:找不到理想的图片,不知如何将调查到的内容有条理地写出来……我不是直接将答案给他们,而是根据不同的问题提一些合理的建议,鼓励他们不怕困难,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他们增强了自信心,又培养他们坚韧的毅力。
3、交流的形式让学生选
这样的教学为学生营造了自由、民主的氛围,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除了在课堂上认真研读课文,还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去翻阅自己家的报刊,有的还在网上查寻……搜集资料之多,面之广,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对我国现有麋鹿的数量、种群分布及生存状态作了比较细致的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如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呢?我没有去干涉,而是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安排,第二课交流时,有的小组在班级办了个图片展,有的小组写了小调查报告,有的小组进行现场介绍……形式生动活泼,效果很好。我用欣喜的目光看着他们,情不自禁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一首小诗:“别看我们年龄小,其实人小心不小。谁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再做居高临下的权威,而要做一个引路人,做学生的好伙伴,与学生共同参与读书,探究的劳动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效果让学生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教学活动评价的意义就在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让学生知道评价的结果,更应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以及同学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主动放权
2、此次活动由于是分小组进行的,在总结评价时,我没有自己包办代替,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人。让他们在小组内谈谈本课学习的收获,尤其是自己参与探究过程的感受。让他们评小组内表现最突出的学生。学生都感到这种探究性阅读与以往的学习相比虽然自己花的时间多一些,但学到的东西更多,印象更深,感到更快乐。
2、适当示弱
我们的古人早就发现“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尤其如此。我们的教师应客观地看到这点,放下架子,适当示弱,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不唯师是上、敢于质疑的品质。在本课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不仅对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所取得的效果作了充分的肯定,还情不自禁地对同学们说:“《麋鹿》这课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大家,你们是研究麋鹿的小专家,给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也知道了不少关于麋鹿的知识,你们是我的一课之师。”学生听了个个兴奋不已。我想他们一定尝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3、注意延伸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一篇课文只是一根链条上的一个小点,为了让学生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我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看看哪些内容我们本可以进行探究的;看看后面的课文哪些我们还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样做目的在于告诉学生,探索亦无止境,今后应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不同的课文所选择的学习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一个会学习的人应当学会选用最恰当的方法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麋鹿教学反思5
《麋鹿》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层次清晰地介绍了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叙述了它们历经磨难终于回到祖国的坎坷命运,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
对于这样的说明文,《语文课程标准》也在阶段目标中提到,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篇课文内容简单,条理清楚,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师引导学习,学生很有可能会索然无味。只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热情,学生才会真正走进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实现三维目标。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麋鹿》的课堂应该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先默读课文,自主填写表格,然后再集体交流。这样,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有了很多的静思默想的时间,所以在交流的时候就比较有条理,说得比较充分。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踊跃发言,一改平日里寥寥无几的举手。可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是相当重要的。在学生交流的时候随机进行朗读指导,探讨说明方法的运用,谈谈自己的感受,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麋鹿教学反思6
从体裁上来看,这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性短文。文本的主角是麋鹿。为了更好地把这种奇特的动物介绍给大家,作者煞费苦心通过巧妙的编排把原本枯燥的科学性的小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画面语言传递给了我们。就像一幕略带神秘色彩的科幻电影,连续不断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电影的开始,首先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十分神秘的背景画卷:“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漂浮在黄海滩涂上”。接着剪影闪现:一群麋鹿“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画外音:人的脚步声。结果:“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寥寥几笔,麋鹿的一些基本特点跃然纸上:群居,胆小,机敏。这一段虽然不长,但是给人留下十分鲜明的印象,在说明中加入适当的描写,就有这样的效果。
在说明麋鹿的外形奇特时,作者不仅写出了麋鹿的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而且和《封神榜》中的姜子牙的“四不像”进行了比较,十分有趣。第三自然段还有麋鹿外形的具体描写。这里仍用了比较的方法,麋鹿虽然是鹿的一种,角似鹿,但是也有不同,那就是站立的时候麋鹿的角尖都指向后方,而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多说一句,按照达尔文进化理论来看,这或许也是麋鹿几乎灭绝的一个原因吧。角对于大多食草型的动物来说,是保护自己最重要的武器。但是,角尖朝后,如何更好的攻击别人,保护自己呢?难怪要濒临灭绝了。这是题外话。至于真正的灭绝原因,我想后面有说明,从麋鹿自身来讲,那就是生殖能力很低,和熊猫一样。
外形特征可用对比的手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它的生活习性呢,则与它的外形特点密不可分,长尾巴、宽蹄子都是为了适应沼泽的生存环境。尾巴长,便于驱赶沼泽中大量的蚊蝇;蹄子宽,这样在沼泽中行动更敏捷。
麋鹿的经历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依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介绍:一、从30前就有,到1900年后在国内绝迹,其间几度兴亡,这里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是文章中强调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二、流浪到各国,成为全世界的财富。麋鹿能有今天的辉煌,我觉得是否也要感谢当时的“盗鹿者”呢?如果没有他们,麋鹿是否就真的绝迹了呢?当我们在谴责“掠夺者”的时候,是否想到过,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他们也是一个“保护者”,当然前提不是为了自己去谋私利;三、回归故土。想当年国破家亡,身似浮萍,现如今国富民强,幸福回归。麋鹿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
另外,作为科普性的说明文章,文章中的语言科学性也很强。文中出现的数字,都经得起考验。关于麋鹿的生活习性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让人信服。经历虽然充满传奇色彩,但并不是人们的恣意揣测,而是有据可查。遣词造句也能够注意到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也是此文语言运用的一个特点。例如:“放养”和“饲养”,“陆续”和“相继”等。虽然看着相似,但是颇有不同。仔细咀嚼,“意”味顿生。
麋鹿教学反思7
【教学反思】
《麋鹿》是一篇说明文,从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传奇经历三个方面介绍了麋鹿这一珍稀动物。因为文章的语言浅显易懂,所以我对本课教学作了一些修改。对课堂教学的处理重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对课文的教学,我采用了先激发兴趣,再教学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传奇经历。在教学麋鹿的奇特外形时,我先让学生读书,然后看图断哪是麋鹿。在学习外形特征和生活经历时,我让学生看看书上是如何介绍的,最后再让学生模仿讲解员的形式来介绍麋鹿或把自己当作是姜子牙来向众神仙夸耀自己的坐骑,学生很感兴趣。在学习麋鹿的传奇经历时,我采用长文短教。并让学生说说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课文教下来,感觉环节设计很流畅,教学的方法也很适合。
在这儿,我想说,教学方法处于不断的更新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更没有可以运用一辈子的方法,不断地结合学生实际,不断地推陈出新,才是课堂教学的出路。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麋鹿的哪些内容。为了能更好地了解麋鹿外形特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到描写麋鹿外形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像麋鹿的样子。有条件的可以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在朗读和观察中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
2、课文介绍麋鹿的“传奇经历”这一部分,作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条理很清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经历的“传奇”。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麋鹿这种珍惜动物,几经灭绝的危险,如今又回到了故乡中国,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
麋鹿教学反思8
今天我进行了《麋鹿》一课的公开课教学,这是一篇说明文,这一课很适合孩子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课文内容浅显,蕴藏的知识很多: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以及它们的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从麋鹿那坎坷的经历中体悟“人类一定要保护好野生动物!”
我主要按照“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流程:
一、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这一部分的学习也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课文,画出文中描写麋鹿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语句,感受它的特点。之后集体交流,了解麋鹿角、尾、蹄、毛色的特点,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并且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中认识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表格:从时间、经历和数量来把握,但是感觉效果不太好,学生没能弄明白麋鹿经历的坎坷和艰辛。主要还是没有让学生先好好地读,学生对文本不熟悉,就开始完成表格了。如果我之前把表示时间顺序的词给学生作一个很好的引导,也许效果会更好。
三、当堂训练:
引导学生当解说员来介绍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但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练习的时间,整个流程下来,总体感觉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时间没有把握好,前面的自主学习花费的时间有点长,导致前松后紧,后面的小组合作学习只能草草了结。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不够充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课前多学习,多请教,课后多思考,多总结,争取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麋鹿教学反思9
《麋鹿》是一篇说明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让学生从小懂得保护珍稀动物。对于类似于此的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样的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师引导学习,学生很有可能会索然无味。只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热情,学生才会真正走进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实现三维目标。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麋鹿》的课堂应该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
在教学麋鹿外形特点部分,我主要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比如找一找文中哪些依据说明图中的鹿不是麋鹿。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很容易的找出依据,并且认识麋鹿的外形特点——奇特。
在教学经历这一段,因为文章比较长,因此采用了小组合作方式。先小组分工学习,然后完成表格。旨在培养学生合作与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而来实现长文短教。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分配不当
这堂课时间分配上面出现了一个大问题。
首先在麋鹿外形与习性上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因为我学设计时考虑的不够周全,以及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不当,使教学这一部分上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其次,在学生合作填表格部分,时间也安排了太长,导致最后无法保证随文练笔的
正常进行,草草收场。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吸取这次的经验,在上课之前估算了每一部分大概的用时,以保证课堂的效率。
二、合作不理想
首次在这样的课上尝试小组合作。虽然在平时的课中也常常小组学习,但是没有注重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出现了老师在讲要求,学生已经是“跃跃欲试”“一团乱”的现象。合作的效果没有预想的好,学生不能够很快的找到有效地信息,不能有效率的进行合作。因此,在以后的课中,合作的习惯与小组中人物的分配还是要大大重视的。
三、教师的语言要“美”。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在这方面我要花大功夫。首先在过渡与上没有做到自然与优美,或者设计好了过渡语,到了上课的时候一紧张就完全乱了套。其次,语速显得快,我会慢慢的克服,争取在教师的语言表达上面能有明显的进步。
虽然这次的课堂很不理想,但我会在每一次挫折中越挫越勇,不断地成长。
麋鹿教学反思10
本学期开始,我纠结的教学旅程也便开始了,没有了从前课堂就是学生展示的舞台这样明确的方向,纠结于课堂上如何落实学生的自学,纠结于哪些内容需要展示哪 些则不需要展示,纠结于向谁要时间……以致这样的纠结经过几次校级教研都未寻到出路,就这样纠结着设计了《麋鹿》第一课时的教学。有位哲人说“只要方向不 错怎么走都可以”,像我这样方向不明确的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先说教学流程的落实情况:三个环节的读——朗读、轻声读、默读只有第一环节落实较好,第三环节粗浅,第二环节由于课上时间把握不当直接删掉了。
再说课堂效果:主要解决了读准确的问题,特别是多音字怎么读,弄清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麋鹿的。至于学会生字、推想词语意思没有落实,其实也没有给学生推想的时间。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从教师自身和学生情况两方面作了如下分析:
1、个人:把握不准年段目标,弄不清本学段应重点处理的内容,所以出现了课前设计时的纠结;导入设计没有找准学生的最近思维点,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间观念不强,各环节都有拖延时间的现象,导致教学流程不能落实。
2、学生:预习工作不够扎实,还有好多同学连基本的生字读音都没有标注;行为习惯较差,听不清老师的要求,比如对子合作要求切磋长句子的朗读,学生基本是合读 全篇,浪费时间;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部分学生没有预习课文,即使预习的只是照办了《教材全解》的词语解释而没有实实在在地想一想我会什么,不会什么。
一节课的失败并不是偶然,是长期以来学习方式和习惯养成累积的结果。所以,我们还需要做很多的努力:
1、找准方向: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紧紧把握年段学习目标,围绕年段学习目标展开重点训练。
2、狠抓习惯:a、预习提出具体要求:用发散思维学习生字,推想生词的意思,标号段落序号,长句子划停顿,提出几个问题;b、注重倾听习惯和随文批注、随时批注习惯的养成。
3、能力培养:坚持《日积月累新评价》,从识字写字、背诵古诗词、课外阅读、摘抄积累、日记展示等几个方面抓起,全方位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有 人羡慕六(1)的学生能力高,素质好,其实人们只惊异于花朵绽开的美艳却很少有人关注花朵成长的艰辛,作为六(1)班语文老师——刘老师的朋友我知道这两 年来她是如何用心用情去培养孩子们发展的,我和六(2)班的孩子虽然只有一年的共处时间,但这一年我能做的也还有很多很多,正如我们的石校长倡导老师们称 “后进生”为“待优生”一样,我们这个“待优班”也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努力吧!
麋鹿教学反思11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活动导学”的课题实验的赛课,我选择了《麋鹿》这篇课文,按照“信息技术方法”的教学模式上了一节这节课。
《麋鹿》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达到这一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单:1、复习检查生字词、多音字,课文段落等。2、自读2-4自然段,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3、认真阅读5-7自然段,完成表格,并说说麋鹿的传奇经历。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在教学课文第三部分“麋鹿的传奇经历”时,我按照年代的不同,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范例填好这张表格。学生填好表格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熟悉的过程,而且,填表格这种方式也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发展,而且表格中既包含了麋鹿的各个时期的生存情况,也有生存地点的不断变化,所以说从这张表格中就可以感受到麋鹿的生活经历的坎坷,漂泊不定,颠沛流离,这样引导学生感受麋鹿经历的传奇也就较容易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很顺利,可能是我太高估了自己的学生,觉得学生应该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表格的填写,所以就想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填,结果却收到相反的效果,学生花了很多时间也没能完成这张表格的填写,以至于最后的拓展:介绍珍稀动物,写好广告用语匆匆完成。
另外还让我感到不足的是课堂气氛没有学其他课文时活跃,可能是说明文本身的文体特点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热情吧,也可能是学生看到有其他老师在听课,而感到有些拘束,怕回答有错,不敢贸然举手发言。不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将会成为我今后在课堂上的努力方向。
这一节课,虽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当我看到全班同学(包括那几位差生)都能静下心来参与到小组活动,我就觉得教学方向是对的,我将把这一教学实验进行到底。
麋鹿教学反思12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大丰自然保护区,我们认识了一种漂亮的野生动物,它是谁呀?(欣赏麋鹿的图片)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置身于充满想象的情景之中,尽情享受成功的愉悦。为下文认识麋鹿并深入学习和探索麋鹿的故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学习也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课文,画出文中描写麋鹿外形特点的语句,感受它的特点。然后集体交流,了解麋鹿角、尾、蹄、毛色的特点,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孩子画得很准,特别是各部分的特点,词语抓得准确,不过交流时学生不能充分说明文字背后的意思。这直接影响了课堂实效性。
在设计角色扮演这一环节中近学生与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文本的内容,进一步的得到思想情感体验。但是我却忽视了对学生及时性的评价,没有使学生在自己“解说”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怎样灵活地捕捉学生的发言进行创造性的引领呢?这其实成了我教学中最大的绊脚石,自己很难在此能做很大的突破,今后教学应该试着去改变,将自己的教学往更高的层次上去推一推。
麋鹿教学反思13
《麋鹿》是一篇说明文,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层次清晰地介绍了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叙述了它们历经磨难终于回到祖国的坎坷命运,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本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层次清楚,在朴实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要求,我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讲解中明白文章要点即麋鹿的外形特点,掌握文中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而加深感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何利用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在40分钟内既能对课文形成整体的感悟,又能使教学过程更为扎实、有效呢?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感悟课文所说明的内容,我根据课文的特点,主要采用了“激趣导入设境——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奇特外形——了解说明方法——拓展延伸练讲”五个步骤进行教学,达成了教学目标。
一、在激趣导入设境环节中,我给同学们猜谜语,看课件,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在整体感知内容时让孩子们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并让他们对麋鹿的奇特外形和传奇经历有个初步的了解。
三、“理解奇特外形、了解说明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我让学生自主的品词、品句、品读、合作、交流,明白麋鹿奇特的外形即“四不像”—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在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通过抓住“麋鹿的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个枝尖都指向后方。它的尾巴也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它的尾巴之所以长,是因为要在沼泽环境中驱赶蚊蝇。它的蹄子宽大,行动迅速敏捷。它们还经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的主要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找画,归纳出这段文字主要通过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方法从“体重、角型、尾巴、蹄子、毛色”来说明麋鹿的奇特外形。我自始至终让学生个别读,自主找画,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我让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并评选最佳优秀讲解员。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说的基础上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麋鹿是珍贵动物,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总的来说,这节课算是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己,更要多努力学习。
麋鹿教学反思14
《麋鹿》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文章结构清晰,语言质朴,在朴实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但是课文中蕴含的科普知识与科学精神常常成为教学目光关注的焦点,而被忽略的往往是“语文”。作为一篇语文教材,《麋鹿》的语言训练点究竟在哪里呢?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学生领进“语言的家园”,而“人文性”的教学目标是融合在“语言训练”的实践之中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表达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为此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着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课后习题3明确指出:“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已经了解了麋鹿的哪些知识,然后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这是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一个友情提醒。反思语文教学的历史与现状,“哑巴语文”与“断肢语文”的确让人尴尬,这一友情提醒对于学生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说”的机会,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说”对于“写”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的,能说会道的学生一般来说写作能力也较强,这已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那么在这一课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首先,对课文内容必须“心如明镜”。对麋鹿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等甚至都要达到“了如指掌”的地步。只有脑子里拎得清,才能嘴巴里说得清。
其次,依据教材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通过朗读内化课文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们仅仅读通读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建议你们再用心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读着,你是否高兴了?悲伤了?痛苦了?忧虑了?愤恨了?同情了?生气了?感动了?惊讶了?把你有体会的地方做上记号吧。”如果读书时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不能与作者同喜同悲,讲述时做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再次,要善于创设“当讲解员”的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创设情境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说”是一种内心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我让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并评选最佳优秀讲解员。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说的基础上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麋鹿是珍贵动物,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最后,还要依据提纲、展开想象、变换角色、适度创造,方法不拘一格,贵在有效,目标是全体学生的“流畅表达”。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具备“出口成章”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该是多么的出色啊!于是我又补充道:“如果你愿意把自己当作麋鹿来介绍,用麋鹿的口吻来介绍你的长相、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以及你们家族的传奇经历,一定会更有意思!”话音刚落,我果然看见了孩子们的眼中闪现了亮光,笑容再次绽放,教室里小手如雨后春笋般窜了出来!
“大家好,你们知道吗?我曾经可是姜子牙的坐骑,你们的老祖宗们称呼我‘四不像’,知道为什么吗?……”
“同学们,你们好!我们在我们美丽的家园——大丰自然保护区,这里非常适合我们生活,因为这里……”
精彩的发言在继续,望着孩子们兴奋的脸庞,我欣慰,我们的教学不就是为了他们的笑容吗?
这样的反思是否恰当?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只要不断的反思自己,更多努力学习,我的教学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我很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批评、指点!
麋鹿教学反思15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课题实验,我选择了《麋鹿》这篇课文,仿照“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科组里上了一节研讨课。
《麋鹿》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达到这一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三个自学指导:
1、自读2—4自然段,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2、认真阅读5—7自然段,完成表格,并说说麋鹿的传奇经历;
3、默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麋鹿的生活怎样?围绕这三点自学指导,通过让学生自主读文、交流、检测来进行教学。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在教学课文第三部分“麋鹿的传奇经历”时,我按照年代的不同,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范例填好这张表格。学生填好表格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熟悉的过程,而且,填表格这种方式也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发展,而且表格中既包含了麋鹿的各个时期的生存情况,也有生存地点的不断变化,所以说从这张表格中就可以感受到麋鹿的生活经历的坎坷,漂泊不定,颠沛流离,这样引导学生感受麋鹿经历的传奇也就较容易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很顺利,可能是我太高估了自己的学生,觉得学生应该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表格的填写,所以就想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填,结果却收到相反的效果,学生花了很多时间也没能完成这张表格的填写,以至于最后的课堂练习来不及完成。过后,听了老师们的建议,如果我降低了填表的标准,让学生进行表格的补充,可能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让多些学生来练习讲解。
另外还让我感到不足的是课堂气氛没有学其他课文时活跃,可能是说明文本身的文体特点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热情吧,也可能是学生看到有其他老师在听课,而感到有些拘束,怕回答有错,不敢贸然举手发言。不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将会成为我今后在课堂上的努力方向。
我这次在科组里带头上的第一节“先学后教”实验研讨课,虽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当我看到全班同学(包括那几位差生)都能静下心来读书找答案时,我知道,我的教学方向是对的,我将把这一教学实验进行到底。
第五篇:《麋鹿》教学反思
《麋鹿》教学反思
《麋鹿》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达到这一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三个自学指导:
1、默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麋鹿的生活怎样?
2、自读2-4自然段,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3、认真阅读5-7自然段,勾出关键词,并说说麋鹿的传奇经历;围绕这三点自学指导,通过让学生自主读文、交流、检测来进行教学。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让我感到不足的是课堂气氛没有学其他课文时活跃,可能是说明文本身的文体特点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热情吧,也可能是学生看到有其他老师在听课,而感到有些拘束,怕回答有错,不敢贸然举手发言。不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将会成为我今后在课堂上的努力方向。
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麋鹿,读有关的阅读材料,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学生课堂上听讲的都很认真,感到不足的是:课堂气氛没有学其他课文时活跃,可能是说明文本身的文体特点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热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