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湘教版九年级下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九年级下:第一课 画布上的阳光
一、教材分析 《画布上的阳光》
本课《画布上的阳光》是“欣赏·评述”的类型课,作为本套教材中学阶段三个独立的欣赏课教学单元之一,本课《画布上的阳光》试图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强化一种最为实用与常见的欣赏方法——比较的欣赏方法,帮助学生在对比或类比中获得对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艺术感知与内心体验,从而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二是初步掌握研究一个艺术流派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应该注意关注哪些相关的角度与层面,从而了解一些现代美术史学的研究角度与方法。通过对绘画表现形式从不同角度的比较和经典作品从不同层面的分析,强化学生养成一种“比较欣赏”的良好习惯。
教材主体内容定位在印象派是东西方艺术平衡及与相关课目知识整合的选择。教材介绍了19世纪末印象画派的艺术特点、代表画家以及印象派绘画与科学成就的联系。
本课首先明确了印象派绘画在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和地位。帮助学生进入印象派绘画与古典绘画色彩特点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其为何“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表现能力”。在讨论活动中,教师可以分别从色彩倾向、对光色构成的理解和表现以及笔触的运用和表现特点等方面积极引导并提出相应的思考题,为学习讨论提供基本路径,促进学生之间更有效地展开学习讨论,也为教学的深入进行做好必要的铺垫。
接下来教材重点帮助教学从色调倾向、对光色的理解和表现以及笔触的运用和表现特点几个方面对《日出·印象》进行重点分析,然后通过展现同时代其他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归纳出印象派绘画在题材、笔触和光色气氛表现等方面的典型特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特点。
教材介绍印象画派部分画家和他们的作品,不但帮助学生从不同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归纳印象派绘画共同的艺术特点,也为学生搜集资料和短文写作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线索。
“活动一”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强化一种比较的欣赏方法,帮助学生在对比与类比中获得对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艺术感知与内心体验。
“活动二”设置更加侧重学生对艺术流派的相关了解与探索,通过一篇欣赏短文的写作练习,促进学生从更多角度与层面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及艺术流派的看法。
“教学提示”对印象派绘画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概括:科学成果对艺术风格形成与变化的影响、艺术家对色彩的认识过程以及自然科学法则和他们艺术观点的结合运用。
“教学评价”的建立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为基准,分别从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习得水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资料库”选用了莫奈在不同时间光色变化中对卢昂大教堂的写生,以这一著名的事例及一组写生作品的类比,再现了印象派画家对自然光色探索表现的过程。
“学习大空间”选用了新印象派代表画家修拉和西涅克的点彩画,提示了印象派绘画对其后艺术的影响。突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了解一个艺术流派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应该注意关注哪些相关的角度与层面的编写意图。
二、教学目标
*了解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点,提高运用比较欣赏方法欣赏作品的能力。
*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培养对美术作品进行综合审美评述的能力。
*增进对人类艺术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体会和理解。
三、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日出·印象》可以作为教学的欣赏导入。旭日初升,雾气迷蒙,画家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水面流光溢彩,显得生机勃勃。透过淡紫色的晨雾,港口的船只若隐若现,具有含蓄的气息。画家运用神奇的画笔将这瞬间的印象永驻在画布上,使它成为永恒。提倡课堂教学运用教材中提示的作品局部放大法,强化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视觉记忆,同时为作品笔触、造型等具体的形式分析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教材的两组图片比较明确地呈现了印象派绘画与古典主义绘画的风格差异。适合作为学生展开“学习活动一”设置的教学讨论素材。强化作品形式的比较和风格的感受,尝试引导学生就两组作品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并展开讨论。
1、画面色调的比较;
2、光色的不同表现;
3、笔触。
如果教学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利用影视媒体设备,展现这些作品清晰的放大图片。也可以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课前寻找其他一些风格明显、画面清晰的经典作品,作为教材作品图片的补充信息,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P31一段介绍莫奈的文字提供了对《日出·印象》的一种艺术感受及与此幅作品相关艺术事件的简单描述,教学中不宜把对作品的审美感受拘泥于教材的这一种介绍,鼓励学生自己感受作品的视觉印象才是更为合理的教学选择。
《日出·印象》的欣赏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侧重对细节进行研究和讨论:画面气氛、色彩关系、造型手法以及笔触的运用、表现题材等等。
务必把握教材中提示的几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运用有关色彩知识和学习方法,分析画面的色彩关系;感受画面上表现早晨的朦胧气氛;比较学院派严谨的造型结构和细腻的形象塑造、庄重严肃的主题等等,逐步整体把握印象派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
归纳总结:
1、印象派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
2、作品欣赏学习活动中掌握和运用的方法。
布置课后学习活动,明确为第二课时准备的资料收集和短文写作的方法及要求。
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提供有关书目或直接提供资料供学生选择,根据学生特点分别指定任务。短文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重点落在对具体作品形式美感的感受上。
积极策划一次班级演讲活动:鼓励学生独自完成或小组合作,制作多媒体演示讲稿,整理自己对艺术作品进行自主欣赏探究的结果。
(第二课时)
展开即兴演讲活动,学生根据课前收集、整理的结果,评论自己喜爱的印象派绘画作品,借助媒体,展示学习探究的成果。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同意见进行辩论。活动前教师可以明确提示从以下几点评价学生的演讲,引导学生演讲努力的方向。
1、自觉运用比较的欣赏方法,研究印象派绘画的基本特点;
2、具有较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在欣赏活动中把情感与理智有机结合起来;
3、在欣赏活动中能够表现出对自然色彩、生活情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
4、大胆参与,见解独特,语言生动,表达清晰。
本课时生动活泼的关键是把课堂教学时间作为教学成果展示的时间,把教材上“活动二”的欣赏短文写作变成课前的准备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能,也提供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学习空间。
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尽量在每次学生展示后及时做出简短的评价,一是对应关照活动前提出的评价要点给予学生合适的定位,重点是鼓励;二是必须及时更正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三是提示学生提高作品欣赏水准的具体建议。
四、教学选择
为达到“了解印象主义美术,通过欣赏活动,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这一目标,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的教学活动形式:
1、组织报告会或收集印刷品举办展览,让学生直接从资料中了解印象主义绘画;
2、通过色彩游戏或一定目的的简单练习,如阳光下的云、一棵树和地上的投影、物体明暗两面的色彩关系等等,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了解印象派绘画;
3、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通过艺术史线索简介印象派绘画产生的条件以及对现代美术的影响,从较高的层面上把握和理解印象派绘画的特点。
五、教学建议
为了加强学生对作品艺术手法的直观感受,本课可以大量采用作品局部抽取放大法。
注意在回顾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直接利用《多彩的风景》学习中获得的色彩观察方法与经验来分析印象派作品色彩处理的特点。
本课如果没有更多清晰图片资料的支持,就很难让学生从作品形式技巧方面的分析过程中获得更多真正有意义的直观审美感受。一般来讲,现在许多网络图库中一些高清晰印象派作品的图片都可以基本满足教学的要求。
但是,对于信息资料相对贫乏的地区,或许根本没有多媒体的设备作为日常的教学支撑,所以在此教学就有必要避实就虚了。建议教师紧紧抓住P31大幅的《日出·印象》进行作品形式技巧的重点分析,力争以点带面地组织教学深入开展,帮助学生初步理会印象派的绘画特点。
虽然比较的方法是美术欣赏中极为常见的方法,但是在作品的具体比较中却存在较大的教学选择空间。比如,特定的作品与什么作品相比较?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教材中为凸现印象派的艺术特点,选择了古典主义画派的作品来进行对比。这样的比较适合帮助学生区分印象派以前的艺术风格与印象派之间形式上的大体风格差异,教材上设置“活动一”的讨论就是这个意图。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活动一”很难单独成为支撑一个课时的学习活动,更多意义上可视为课时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至于印象派到底具有怎样的特点与风格,或许光运用对比的欣赏方法就不够了。此时选择比较的作品建议是印象派的一些代表作。对同一画派作品的仔细类比,往往是获得某个艺术流派更多艺术风格特征的重要手段。
六、教学资料
19世纪西方的美术中心在法国,主宰法国画坛的仍然是有政治势力的官方学院派。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画界有一部分青年画家反对官方学院派古典主义艺术的墨守成规,由于他们的创新作品不能在官方艺术沙龙展出而强烈反对官方的艺术作品审查制度,他们要求艺术上的革新和创作自由,经常聚集在巴黎的盖尔波瓦咖啡馆自由交换对艺术的见解,共同寻求艺术创新道路。
由于光学和色彩学研究成果的突破,使追求创新的画家们深受影响和启发,他们尝试着纯粹的“外光”描绘,以及新的色彩关系分析,并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法则和他们的艺术观点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因为光的照射作用,才显现出它的物象,而一切物象又是不同色彩的结合。太阳光是由七种原色组合而成,如果离开了光和色彩便没有这个七彩的世界。他们还认为,画家要认识这个世界,主要是从“光”和“色彩”的观点上去认识,“光”和“色彩”既然成为这个世界的中心,也就是画家认识世界的中心,所以画家的任务也就在于如何去表现光和色彩的效果。“光”为“色”之母,有光才有色,世界上任何具体的物象和事件只是传达光和色彩的媒介罢了,它本身的意义是次要的。这种艺术观念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从而支配他们的创作活动,形成了排斥主题的艺术倾向。
由于他们把“光”和“色彩”看成是画家追求的主要目的,在他们看来世界万物在阳光下一律是平等的。雷诺阿曾说过:“自然之中,决无贫富贵贱之分。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穷困的乞丐是平等的。”这种近乎偏执的艺术观念导致他们在创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绘“光”。一方面促使艺术家开始走进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中,不拘于描绘所谓高雅的画面与室内场景,大量的平民生活场景进入了艺术家描绘的视线,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印象派绘画的主张客观上使艺术从贵族宫殿走进了世俗生活。这标志着与传统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法和艺术效果的决裂。所以说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印象派画家在阳光探索和色彩分析上有重要发现,在对光与色的表现上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他们倡导走出画室,面对自然写生,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出现不寻常的新鲜生动的感觉,揭示了大自然丰富灿烂的景象,这是对艺术创造的一大贡献。他们的艺术是属于现实主义范畴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在艺术中的反映。他们的艺术创造是具有革新和社会进步意义的。
印象派的产生是西方绘画发展的必然结果。绘画自16世纪威尼斯画派起就关注光和色彩的描绘,尤其是提香,而后经鲁本斯、委拉斯贵兹、伦勃朗、哈尔斯和维米尔,在他们的作品中都闪耀着迷人的色彩,尤其是善于描绘阳光的维米尔,他曾描绘过充满阳光的房间,可谓印象派的先驱者;英国风景画大师透纳和康斯太勃尔画中充满阳光和空气,使法国的德拉克洛瓦如获至宝,他在自己的画中就已竭力表现过,人们称他是“打开印象主义天窗”的画家;巴比松画派的画家已经将自己的画架移到室外大自然中去对景写生,为印象主义画家开了先河;库尔贝的画中已经充满了阳光。所有这些大师们的探索成就,都为印象主义画派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官方学院派的压制,这批年轻画家探索创新的作品不能在官方举办的艺术沙龙展出,于是他们共同于1863年举办了“落选沙龙画展”,遭到古典主义学院派的猛烈攻击。年轻画家们没有灰心,又埋头奋斗10年,于1874年在巴黎的闹市区举办了震惊画坛的“无名艺术家、油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展览”。在这次画展中展出了莫奈的一幅风景画,题名“印象·日出”。有位叫勒罗瓦的作家发表了一篇小品文评论这次展览,题为“一次印象主义的展览”,以此讽刺莫奈作品脱离学院派古典主义的艺术审美标准。“印象派”由此而得名。1876年举办第二次展览,有20位画家参加,这次展览干脆打出了“印象主义画展”的旗号,从此印象派登上了法国画坛,扩及欧洲,影响世界。
×《世界美术大典》(电子出版物)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
×《美术及其教育》 尹少淳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教案]
课目
第1课 画布上的阳光
年级
九年级下册
执教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活动导入
一、活动导入
展示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的校园景色,请学生感觉照片上的色彩,分析其中各有哪些色彩成分和色彩成分比例。
小结:大家的感觉和分析是否完整和准确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作品,看看画家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色彩瞬间的印象的。
自拍本校的色彩感觉较强的风景照片。
作品欣赏
二、作品《日出·印象》欣赏
1. 画面的瞬间景象的感受和印象:旭日朦胧的光色,船、物、大气、水、阳光交融成一片。
2. 如何表现画面的光的感受?
①光源:橙红色,天空受光照射变成橙色,水面有的直接变成光源色,受影响有的偏黄,有的偏紫。
②物体的色彩:强调瞬间的色彩氛围,没有仔细描绘物象的具体轮廓。银灰色的海面,在光与物的影响下,色彩丰富多彩。
③笔触:短小而清晰的笔触,把不同的色彩一点点地排列上去,看上去有一种光影在颤动的效果。
欣赏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
活动对比
三、色彩分析
活动:请再一次感觉校园的照片,分析其中各有哪些色彩成分及色彩成分各占多少。
小结:欣赏了作品《日出·印象》后,我们再一次感受照片的色彩成分,同学们对照片的色彩有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分析,同时还发现,绘画色彩绝不是简单的物体固有色的明暗变化。《日出·印象》是19世纪后期,在法国画坛上出现的一个标新立异的画派——印象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莫奈的作品。为什么说是标新立异的画派呢?让我们一起来比较几幅作品。
自拍本校的色彩感觉较强的风景照片。
印象画派的基本特点
四、印象派艺术的基本特点
1. 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彻底打破了传统固有色和棕色调的造型观念。
印象派前的作品《石桥》《父亲的肖像》《卖水的人》以棕色调为主,重点欣赏《卖水的人》,分析画家对写生色彩的认识,即固有色的明暗变化。印象派的作品《草垛》《农家少女》《阿戎堆的桥》,色调有的温暖,有的偏冷,色彩丰富,光与色交融,画面具有生命力。
2. 用明确的笔触画出交织融会的色点和色束,强调客观再现个人的瞬间视觉印象。
印象派前的作品《父亲的肖像》和印象派的作品《打阳伞的女人》进行比较。前者像是在永恒不变的光源下描绘的;而后者则让人不得不叹服阳光这个无形的东西,被画家莫奈描绘得具体而具有生命力。
3. 关注色彩、线条给视觉造成的印象和刺激,而不在乎其内容或画什么,重复地对同一题材和同一对象进行描绘。
画家莫奈的作品《卢昂教堂》与德加的作品《舞台上的舞女》和《芭蕾舞预演》欣赏。
欣赏《石桥》《父亲的肖像》《卖水的人》。
欣赏《草垛》《农家少女》《阿戎堆的桥》。
《父亲的肖像》
《打阳伞的女人》
欣赏莫奈的作品《卢昂教堂》四幅与德加的作品《舞台上的舞女》和《芭蕾舞预演》。
课堂小结
五、课堂小结,布置课后学习活动
印象画派的产生,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模式和色彩观念,建立起一套新的色彩观和绘画表现手法。画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莫奈、马奈、德加、雷诺阿等。每位画家都有自己关注的题材,有自己的绘画风格。请同学们课后根据老师提供的有关书目和网站搜集资料,对印象画派的代表画家进行了解、总结和归纳。下节课,我们将由每一小组组织一个话题,进行演讲,通过对印象画派中某一位画家的作品的评析,加深对印象画派的特征的理解,体会画家的艺术风格。
提供印象画派相关的书目和网站。
(第二课时)
活动链接
一、活动链接(已完成)
课余,同学们已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有关印象画派的资料,今天,就让我们各抒己见,共同走近艺术家的作品。
为学生收集大量印象画派的代表作品,为欣赏、评析提供良好的平台。
即兴演讲
二、即兴演讲
1. 各小组进行即兴演讲,评论印象画派各画家的绘画作品。
在引导的同时,对有不同意见者,多予以鼓励,引导其发表自己的见解。
2. 客观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作品,剖析印象画派的基本特点,领会画家和作品的特色。
②鼓励学生灵活地对生活中大自然的色彩进行感受和表达。
③生动的语言,合理的逻辑。
④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辩驳。
修拉、凡高、塞尚、高更等的作品欣赏。
总结
三、总结
印象主义绘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与解放,它对绘画形式的探索和对绘画性的追求,使绘画变得更丰富、更自由,更具绘画特点,并由此引发了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形成。
板书:初中美术教案九年级下:第一课 画布上的阳光
第二篇:湘版一年级下美术教案
第一课:小雨沙沙①
一、教材分析
《小雨沙沙》是湘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课,是一堂十分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造型•表现课。教材中运用富有童趣的拼音儿歌,小雨沙沙的情景,为的是更有意境地让学生认识美术元素中的点与线,并学习如何来表现雨的意象。教材选用了芦笋和非洲菊在下雨时的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下雨等这些自然现象的美,体会到植物在雨中造型变化的特点,从而用有情感的点与线去塑造。教材还展示了不同雨的画法,拟人化的小花喝雨水的步骤图和两幅不同表现内容的学生作品,对不同的下雨情景进行点与线分析,起到了欣赏和感悟的作用,引导学生去表现春天的雨中动植物的可爱模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美术中的点与线基本知识。
2.过程目标:采用聆听雨声、触摸雨水等形式,结合表演、欣赏、述说等做法,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情感体验来表达下雨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点、线、色彩的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学生感受雨的美,点与线的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丽的大自然的向往,对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点、线及色彩表现下雨时动植物的情景。2.难点:点与线的变化,情感的融合。
四、课前准备
1.学生:油画棒或者水彩笔 2.教师:课件、教具和纸
五、教法和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在教师引导下,采用在玩中学的学法。一是在“听雨”中,玩点与线,表现形象; 二是在“看雨”中,玩点与线,丰富形象; 三是在“讲雨”中,玩点与线,组织形象; 四是在“评雨”中,加深对点线美的认识; 五是在“组合”中,加深对整体美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雨声,唱《小雨》儿歌,体会声音与点、线的关系。1.播放下雨的各种声音,听自然的雨声,请两位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到黑板上画点与线,让学生体会声音与点、线的关系。2.听《小雨沙沙》音乐,打开教材,唱、念《小雨沙沙》的儿歌,体会音乐、儿歌与点、线的旋律。3.播放春雷响了的声音,快躲一躲吧。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从听觉到用美术方法表现的能力。同时师生共唱《小雨沙沙》,放松心情的同时,拉近师生心理距离。(二)展开:看雨天,引出与雨有关的形象,打开学生的思维。播放小雨沙沙情景的幻灯片,用视觉去感受雨中有哪些形象出现和变化,并在纸上画出来。
1.蔚蓝的天空飘来了云。学生练习用线条画一朵云,看一看,谁画的云能轻轻地飘在天空上?
2.眨眼间乌云堆积在一起。学生练习用线条画乌云,看一看,谁画的乌云厚厚的,满满的?
3.春雷响了,划过一道闪电。学生练习用线条画闪电,看一看,谁画的闪电有力量,有速度?
4.天空暗下来了,开始下小雨了,一滴、两滴,学生练习小小的点。雨点串在一起成了什么?理解由点连成线。雨越下越密了,成了长长短短的细雨丝,理解由线连成面。让学生认识用点——线——面来表现雨天变化的方法。
5.风呼呼的吹着,细雨丝被风一吹斜斜的落下来。学生理解雨的随着景象的变化线条也变化的方法。
6.雨也越下越大了,雨点噼里啪啦落下来,打在(教材中)非洲菊的花瓣上,学生观察水滴,溅起了又成了一朵朵的水花。教师描述,与学生一起想象着画。
7.雨渐渐小了,风也停了,(教材图片中)芦笋怎样了,念儿歌,画感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练习,用点和线表现下雨情境中的基本要素。下雨时,不仅有雨点,还有其他天气变化:天阴了,乌云聚集了,闪电了„„所以下雨了不应该仅仅只关注不同的雨点。雨天典型变化图片的播放,让学生对雨天变化有所了解。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可能对天气变化时所有的特征都有所认识,观察之后还需要有个内化的过程,所以采用老师和学生一起画雨天的天气变化,降低了难度。(下图为学生的练习)(三)深入:想雨中情,说雨中的故事,丰富学生想象力。创设雨中情境,启发学生讲故事,拓展思维,为学生画下雨的情境创作准备。
情境1:画下雨天动物和植物的拟人故事。雨好像一个娃娃真调皮,跑到了田野里了。小花特别喜欢雨娃娃,猜猜它会怎么迎接雨娃娃?(出示教具小花),示范小花拟人的方法:在小花脸上添画表情;摆放小花的叶子。还有谁会来迎接雨娃娃呢?雨娃娃来得太急,小青蛙还没做好准备呢。你们有躲雨的办法帮帮它吗?(出示教具小青蛙)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添画荷叶、蘑菇当雨伞。教师再启发学生讲故事,那其他的小动物在下雨天会做什么呢?
【设计意图】动植物拟人手法的指导练习。一年级的学生,处在“样式化前期”,美术基础还是幼儿水平,语言表达的时候说得非常到位,一旦动手表现就未必那么回事了。所以在唤醒了学生对雨景的记忆后,就应该安排雨景的具体画法指导。对于植物而言,拟人的具体手法就是添加表情和动作。表情可以是眯着眼睛享受雨水的滋润,也可以张开嘴巴喝着甜甜的雨水,但是教师示范的只是其中一种,其他表情由学生来思考。小花会拥抱,会跳舞,而这些动作靠叶子来完成。教具中的小花叶子是可以变长的,然后可以把两片叶子相向折呈拥抱姿势,也可以一个高一个低呈舞蹈状态。教师的表情添画和动作摆放是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小草,大树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现。而对于小动物而言可能有趣的就是躲雨的样子:躲到荷叶下,藏到蘑菇下,还可以用小花做伞挡雨。但一堂课里不可能所有的画法都示范,这些用贴的形式会更快更有效。
情境2:模拟雨天人物的情境故事。小雨沙沙下个不停,它跑到我们教室里来啦。用手接住它,(教师做动作,让学生也跟着做)洗洗手吧(师生一起做),洗洗脸(师生一起做),地上有好多水坑呀,踩一踩(师生一起做)雨越下越大了,这可怎么办呀?谁有雨伞呀?快撑起来,(师生一起做撑伞动作)谁有雨衣呀,快穿上呀(教师做动作帮学生穿雨衣)没有伞也没有雨衣的小朋友怎么办呀?快,捂着头,跑回家吧(师生一起做跑步动作。)终于到家了。(甩甩手)【设计意图】调节课堂节奏,适应低段学生心理需求。一年级学生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保持20分钟,当课程过半,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不能高度集中。如果这个时候还是安排高强度的操练或是枯燥的问答,学生根本没办法全力投入。情境2就是根据学生心理的特点设计的一个放松环节:让学生在音乐中跟着老师一起尽情地做雨天才会做的事:撑雨伞,穿雨衣,蒙头快跑,踩水坑„„既让学生紧张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又唤醒了学生雨中情景的回忆,加深了情感体验,为后面的创作埋下伏笔。(四)学生想不一样的故事,创作一幅独特的下雨天的画。教师发各种彩色几何形纸片。学生进行创作。作业要求:画一幅下雨天的画。
可以画小花、小草、小动物的可爱模样,也可以画人们有趣的样子。教师巡回指导,幻灯片放小学生画下雨天各种题材的作业。(五)赏佳作,评雨景。评价要求:
1.用了哪些点和线,为什么这样用? 2.小花、小草、小动物哪里最可爱? 3.能给你的作品取个动听的名字吗? 4.谁的画更有下雨天的情境?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都是针对本课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要求进行讲评。
(六)雨景组合会怎样?拓展思维 1.把作业排成下雨天。(教师摆)2.把作业排成雨伞。
3.拓展:给你的作业配儿歌、古诗、谜语等等。
和你们爸爸妈妈一起去找找有关小雨点的儿歌、古诗、谜语,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比比谁找到的更合适放到你的画面中。最后让我们看着自己画的雨景,再来唱一唱小雨沙沙沙,把我们的工具都收拾好。
【设计意图】组合让学生看到更大的空间,进一步创意的情景,把美的表现方法不断的拓展。
第一课:小雨沙沙②
一、教材分析
《小雨沙沙》是湘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课,是一堂十分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造型•表现课。教材中运用富有童趣的拼音儿歌,小雨沙沙的情景,为的是更有意境地让学生认识美术元素中的点与线,并学习如何来表现雨的意象。教材选用了芦笋和非洲菊在下雨时的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下雨等这些自然现象的美,体会到植物在雨中造型变化的特点,从而用有情感的点与线去塑造。教材还展示了不同雨的画法,拟人化的小花喝雨水的步骤图和两幅不同表现内容的学生作品,对不同的下雨情景进行点与线分析,起到了欣赏和感悟的作用,引导学生去表现春天的雨中动植物的可爱模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美术中的点与线基本知识。
2.过程目标:采用聆听雨声、触摸雨水等形式,结合表演、欣赏、述说等做法,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情感体验来表达下雨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点、线、色彩的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学生感受雨的美,点与线的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丽的大自然的向往,对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知下雨时天气的变化及小雨大雨的不同表现形式。2.难点:点与线的变化,情感的融合。
四、课前准备
1.学生:油画棒或者水彩笔 2.教师:课件、教具和纸
五、教法和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在教师引导下,采用在玩中学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云朵的画法,也会表现小花和小草喝水的样子,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看一看下雨的时候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二)展开:看雨天,引出与雨有关的形象,打开学生的思维。1.展示下雨的图片.2.展示下大雨的图片.2.眨眼间乌云堆积在一起。学生练习用线条画乌云,看一看,谁画的乌云厚厚的,满满的?
3.下暴雨了,下过雨之后的图片展示.【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练习,用点和线表现下雨情境中的基本要素。下雨时,不仅有雨点,还有其他天气变化:天阴了,乌云聚集了,闪电了„„所以下雨了不应该仅仅只关注不同的雨点。雨天典型变化图片的播放,让学生对雨天变化有所了解。
(三)深入:想一想,说一说 创设雨中情境,启发学生讲一讲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情景,为学生画下雨的情境创作准备。
【设计意图】在唤醒了学生对雨景的记忆后,就应该安排雨景的具体画法指导。(四)作品欣赏 七 作业布置 主题:在雨中
建议:可以表现自己或别人在不同雨景中的情景;也可以表现对雨中不同情景的感受;还可以表现动物、植物在雨中的情景;自由地想象对雨中情景的感受。
第二课:软绵绵的云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弧线画几种软绵绵的云朵形状。2.能想象画出小朋友们在云上玩耍的情景。3.体验创作的乐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
想象小朋友在云上玩耍的情景。教学难点:
能用弧线画出云朵的柔软质感。教学程序:
一、欣赏云的照片
1、师:云儿朵朵天上飘,又像小狗又像猫。飞上云天抱一抱,白云堆作游
乐场。今天我们去美丽的云朵的世界玩一玩,好吗?
2、师:仔细观察,云朵长什么样子? 小结:云朵白白的,一团团的。
二、画一画云朵
1、师:你会用怎样的线条画云呢?在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吧。
2、教师点评学生的尝试作业:线条流畅、连贯,云朵形状完整。
3、教师示范画云,边讲解步骤。
三、联想、表演
1、师:云朵的颜色和样子让你联想到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 生:像棉花糖、蹦蹦床、软绵绵的。
2、师:看,小女孩把云朵当做抱枕搂在怀里,真柔软呀,好舒服呀!
3、师:你们想和云做什么呢? 生:抱一抱,摸一摸,跳一跳??
4、师:请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和云在一起,抱抱它摸摸它,和云做好朋友。
四、象形的云朵
1、师:云朵们听说小朋友们要来做客,好好打扮了一番,我们去瞧一瞧吧!
生:哇!打扮成了小狗和小兔呢 2师:它们在说什么呀?
3、师:想一想,在之前画的云朵上添一添,把云朵变成其它的形象。
4、师示范。
五、绘画表现
1、教材手绘插图欣赏
2、学生作业
师:看看这些小朋友在云中做什么呀?
3、师:下面我们也来画一画吧。用弧线表现软绵绵的云朵,想象小朋友们
在云上玩耍的情景,再画一画。
六、作业指导,师生互评、云朵的线条流畅,表现出柔软的感觉吗?
2、想象丰富、有趣吗?画面内容饱满吗?
3、你喜欢哪一幅?对自己的作品满意吗?
第三课:手形画
教学目标 :
1、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不断的尝试,感受设计的乐趣;
2、掌握手形添画的方法,注意手形和内容添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
学习手形添画的方法。
教学难点 :
根据不同的手形进行添画,并注意手形与添画的内容联系。
教学过程 :
一、设悬激趣,情境导入
:
1、(1)小朋友,老师今天带来了5位小客人(出示一只手)你们认识它们吗?(对了,这叫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2)、那么,你会用自己的小手做哪些事呢?
(3)、下面请大家把眼睛闭起来可千万不能偷看。猜:老师现在用手在干什么?(这时,教师在幻灯上很快完成手形画——鸡)
2、(1)好,现在大家把手拿开,看这是什么?哦,原来老师用很快的速度画了一幅非常有趣的画,你们喜欢吗?
(2)、再看:这幅画有点象什么?
对了,这位小朋友真聪明,老师就是用手描出外形以后再添画成鸡,这样画出来的画叫手形画。
3、你们想不想也来学画几幅有趣的手形画?
4、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本领:(板书:手形画)
二、指导点拨,由扶到放
1、(1)请大家看:这幅画的手形,你能试着摆一摆吗?
①摆一摆(先用手摆出一个造型)②描一描(用水彩笔把手形描完整)
③想一想(要变成鸡还要添上哪些东西?)
④添一添(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添完整)
(2)添好了吗?请小朋友回忆一下,刚才你是怎样将这幅画画完成的?
(3)老师把这四个步骤编成了一首顺口溜(出示)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念:“先把小手摆一摆,然后用笔描一描,再动脑筋想一想,描好之后添 一添,小小手形变成画。”
2、(1)除了能添成鸡以外,大家想:还能添成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2)那么老师把手反过来摆呢?倒过来摆呢?戴上手套再摆呢?左手摆?右手摆呢?(引导拓宽思路)(3)谁能摆出与老师不同的手形
(4)学生自行添加尝试(师做简单评析)
3、欣赏范作,了解构图知识
三、激发创作,任务下达:
①动动脑筋,人人完成一组更有趣的手形画。举行“小聪聪”手形画比赛,看看谁的设计最富有想象力。(四人一组,共同完成,每人设计不同的手形画。)
②将自己的手形画作品贴到黑板上,举行手形画展览。
③看一看,比一比。把小红星贴到你认为最好的手形画设计作品上。评选出手形画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
四、展评添趣,总结延伸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什么本领?下面看:这些叔叔、阿姨又用手在干什么?(录像)
2、那你的小手将来想干什么?
3、用自己的小手学更多的本领,做到人人都有一双万能的手。
板书设计 :
1、摆一摆 2、描一描
手形画
4、添一添 3、想一想
第四课 画中画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层层包围添画方法,画一幅“由小变大”的想象画。2.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在大胆想象、尽情表现、互相欣赏中享受美术学习的快乐。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由简单形象想象,包围添画相适、相关的形象。
难点:在画面的“由小变大”关联上体现趣味性。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作业纸、作业展示底板。(2)学生:彩色笔、油画棒。
四、设计思路
(1)教学方法:儿歌激趣法、观察分析法、直观演示法、归纳总结法、尝试体验法、欣赏评述等。
(2)教学过程:儿歌导入,揭示课题;师生探讨,添画方法;创设情境,引导联想;启发想象,明确要求;学生创作,体验情趣;作品展评,拓展延伸。
五、教学程序
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儿歌导入揭示课题 1、1.邀请小画家参加“画中画作品展”。——什么是画中画?怎么画呢?
2.出示儿歌《画中画》(15秒)画好老鼠,画好老鼠;再画猫,再画猫;画张大床,猫儿睡啊;画中画,画中画。
(师生拍手唱儿歌,教师提示认真看、仔细听)。
1.学生熟悉的旋律与教材儿歌相结合,师生唱一唱,更朗朗上口;更吸引学生。
2、.课件图片随儿歌一起,直接分层展示范画1;导入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师生探讨添画方法
1.问:画中画了什么?先画了什么?(出示步骤图示)2.先画好老鼠后,为什么画只猫呀?怎么想到画张大床?(出示教材儿歌后一句。)
3.“画中画”找朋友。(出示三张图片)问:“画中画”会找哪一张画做朋友?(提示:画中的老鼠画在哪了?猫画在哪了?)(板书:包围添画)
4.你发现“画中画”的奥妙了吗?(小结:由小变大,层层关联,包围添画。)1.课件分层演示,通过师生交流探讨,引导学生发现所要学习的画画方式的变化:由小变大,层层包围,相互关联。2.分辨“画中画”明确“画中画”画法的特别之处。
二、创设情境引导联想6’
1.(出示小青虫图片)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所联想到的相关形象。)2.(出示树枝、树叶图片)请你帮老师出出主意,是添画树叶呢?还是树枝?说说你的理由。
3.教师边讲故事边分步出示范画,学生欣赏“小胖虫”的故事。1.“联想”部分选择“树叶”还是“树枝”,将教材思维小训练的意图表达。学生领会:在联想到的不同形象中,选择最合适的进行添画。
2.故事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三、启发想象 明确要求
1.出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品味情趣,明确要求。2.出示作业要求:
先画一个较小的简单形象,然后层层包围添画相关联的形象,画一幅“由小变大”的想象画。
1.欣赏不同的学生作品,开拓学生想象。
2.学生作品
1、作品2对比图片、作品3,分别明确要求:“包围添画、大小合适、巧妙联想”。学生创作体验情趣
学生创作,教师行间个别辅导。学生粘贴作品,布置画展;
教师提示:让“作品”有秩序的登上“画展小列车”。
1.学生在创作活动中,体验想象画的乐趣。
2.教师关注学生的创作表现,适时给予帮助、鼓励。
四、作品展评拓展延伸
1.观看“画中画”作品展,说说画中的故事。
2.出示三组作品,学生在“寻找画中画”活动中,发现“画中画”奇妙无穷。1.学生参与作品的自评与互评。
2.不同形式的“画中画”作品展示,学生意外发现画中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美术绘画的喜爱之情。
第五课 由小变大的画①
根据小朋友爱在小纸片上画画写写的心理,由小变大的画画变大的画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画变大的画是指由不同的可以拼合的小纸片画面来共同构成一个较大的画的过程。此过程需要随机应变的思考,由小变大的画依据已画的内容或是情节的需要适当拓展,既有趣又要动脑筋。
教学目标
◆告诉儿童并使之掌握一种有趣的图画方式,丰富表现手段。
◆画一幅较有趣味的变大的画,获得一次记忆与想象的训练。
◆让儿童在充满情意的学习中,受到一次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教学准备: 几个拆开的小纸盒。
教学重点: 探究怎样从小画不断拓展成一幅大画。
教学难点: 使已画的形象与未画的内容相关连。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变一变
1、出示一幅小图,根据小故事的展开,逐幅扩展小图,使画面由小变大;
2、出示课题。
二、想一想,说一说
1、幻灯演示环变大的过程,探讨此画的特别之处
1)老师的这张画和你见过的连环故事画有什么区别?
(每张画是连着的)
2)为什么8张小图拼起来会变成一张画?(每张画和相连的画是连接着的)
3)这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废纸片)
4)你觉得还有什么样的废纸片能画这样的画呢?
2、小结:平时我们身边总是有些废纸片,大多数同学都会觉得这些没什么用,就把它给扔了,这样做不但觉得可惜、浪费,还不环保,污染环境。你们有没有想过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废纸片?
三、看一看,试一试
1、老师带大家到“趣味小画园”去,看看小画家们是怎样利用这些纸片的。
课件演示:
1)废纸片→拼合→逐幅添画。
2)观察<<火车跑>>、<<赛车>>、<<郊外汽车>>三幅画拼合的过程
说说小画家们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使画不断变大的画的?
3)小结出三种拼合的样式
4)欣赏画园里其他小朋友的画。
2、尝试其它的拼法
1)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拼合方法吗?请那出自己的废纸片试一试
2)让部分学生上前介绍不同的拼合方法
3)请告诉同桌你打算在纸片上画什么内容呢?
启发谈话,拓展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想象与已画形象相关的未画内容。
四、做一做,画一画
1、作业要求:选一种你喜欢的样式,从一块开始,画一幅不断变大的画。
五、比一比,评一评
1、小组交流:向同学介绍你的作品;欣赏别人的作品。
2、评一评:你最喜欢谁的创意?为什么?
第五课 由小变大的画②
根据小朋友爱在小纸片上画画写写的心理,由小变大的画画变大的画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画变大的画是指由不同的可以拼合的小纸片画面来共同构成一个较大的画的过程。此过程需要随机应变的思考,由小变大的画依据已画的内容或是情节的需要适当拓展,既有趣又要动脑筋。
教学目标
◆告诉儿童并使之掌握一种有趣的图画方式,丰富表现手段。
◆画一幅较有趣味的变大的画,获得一次记忆与想象的训练。
◆让儿童在充满情意的学习中,受到一次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教学准备: 几个拆开的小纸盒。
教学重点: 探究怎样从小画不断拓展成一幅大画。
教学难点: 使已画的形象与未画的内容相关连。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拼一拼
1、展示一幅小图,几个空白的地方会添画什么呢?它们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2、将画面添完整,看看哪位同学最棒。
二、想一想,说一说
1、幻灯演示变大的过程,探讨此画为什么变成了一张大画。
小画——内容丰富——大画。
2、小结:平时我们画画的时候总是画了一个单一的情节,如果能给周围添上不同的画面,我们的画就变成了一个故事了,大家想不想画一个故事啊?
三、看一看,试一试
1、欣赏范画,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2、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准备怎么画。
四、做一做,画一画
1、作业要求:选一种你喜欢的样式,从包装盒的中间开始,画一幅不断变大的画。
2、学生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五、比一比,评一评
1、小组交流:向同学介绍你的作品;欣赏别人的作品。
2、评一评:你最喜欢谁的创意?为什么?
第六课 小人国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大与小、高与矮的特征及相对性。
2、尝试用对比的方法表现大小与高矮的区别。
3、通过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创新的精神,培养与人交流的能力和分享快乐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表现大小、高矮的对比关系,进行大胆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有情趣的内容。
难点:敢于大胆想象,表现出有情趣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大小
1、出示一张半开白纸。师问: 谁会用线条画一棵简单的树?
谁能用线条简单的画出一棵巨大的树?
2、选一名学生用线条简单画树。问: 谁能在旁边画一棵更大的树? 比第一棵树大吗?
你们怎么看出第二棵树比第一棵大的?
小结:通过比才能知道大小。大小对比使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指导学生认识到大小通过对比才能看出来)
二、启发想象
1、故事引入。教师给学生讲一段小人国的故事。
2、创设情境。今天,老师也带同学们去小人国游览一下,大家想去吗?
3、引导想象。我们来到小人国会遇到什么事呢?例如我们怎么和他们一起学习、吃饭、休息、劳动、娱乐。和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学生发言,教师简要引导。
三、尝试表现
1、作品欣赏。通过欣赏学生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想到的故事。
3、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构思,抓住有情趣的内容进行想象。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交流,互相丰富构思。
4、把自己想到的故事内容用画面表现出来,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将表现重点放在大小上,通过人与物、物与物的对比来体现大小关系。
第六课 小人国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大与小、高与矮的特征及相对性。
2、尝试用对比的方法表现大小与高矮的区别。
3、通过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创新的精神,培养与人交流的能力和分享快乐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表现大小、高矮的对比关系,进行大胆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有情趣的内容。
难点:敢于大胆想象,表现出有情趣的内容。第二课时:
一、引导阶段: 展示上节课作业导入。
1、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或讲个童话故事。
2、师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说出理由。
3、出示不太满意的作业,你对这些作业有什么意见?怎么办?
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添画前后关系,使之饱满。
二、看故事
笨笨熊《小人国的故事》
三、继续完成作业:
根据《小人国的故事》进行想象,给自己的画添加内容。
四、作品评价
1、评价点
A、学生是否认识了大小高矮的特征及它们的相对性。B、学生能否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大小高矮。
C、学生作品表现内容是否富有情趣性。是否达到了自己希望的效果。
2、引导学生采用互评的方法进行评价,辅以适当的自评。
四、小结
第七课 你的家 我的家
教材分析
学校、家庭、社会与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你的家 我的家通过动手画自己的家,画街道,画商店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社区意识,提高学生的形象记忆和创造的思维能力,对地图的初步识图能力也有极大的帮助。本课你的家 我的家以训练学生的形象记忆和方位记忆而展开教学活动。
通过观察、记忆让学生认识、了解不同房屋建筑的形状、结构和特点,掌握房屋的基本画法来画各种建筑,引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你的家 我的家教师应引导儿童对自己居住的房屋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来表现,并对环境做适当的补充。
教材你的家 我的家的图例以家和学校的路径联系为主线,并通过集体创作活动来作业。学生将各自画好的家剪下来,然后根据家所在方向、位置和距离粘贴在学校的周围,同时将学校和家用道路连接起来,并在道路的两旁添画上商店和其他场所,使人感到如入其境。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录相、图片等)让学生观察、了解各种房屋建筑的形式、结构及色彩,建立感性认识。通过让学生谈自己的家和其它建筑及街道的形状、特点,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的安排要注意各个环节的层次处理和相互的衔接。通过欣赏观察——认知感受——自主表现——集体活动——评价交流的形式,促进学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第一课时,以欣赏、观察入手,认识、了解不同房屋建筑的形状、结构和色彩,掌握房屋的基本画法。引导儿童记忆、想象画出自己居住的建筑物的形状、特征,并能用色彩进行装饰。
第二课时,教师要指导儿童将画好的家修饰完善。学习活动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各人根据自己的家所在方向、位置将其粘贴在与学校相应的地方。在粘贴好家的纸上,要指导儿童根据每天上学经过的道路把学校和家连起来,并在道路旁适当添画场景建筑和环境,以体现学校、社会、家庭的相互关系。
教学评价:谈自己与他人在表现与创造时的感受和集体活动中共同作业的愉悦感。
作业要求:画出各自的家并剪下来,大家一起用道路把学校和同学的家、自己的家连接起来,并添画上其它场景和环境。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之前,可先布置儿童去观察、熟悉自己居住的房屋形状及上学经过的街道以及其它场所的情况。
◆儿童分组作业的纸(对开或全开)可课前准备好,同时将学校的位置先确定好(摆在纸的中间比较恰当),这样便于学生作业。
◆作业中添画街道和场所,可以画的画形,涂的涂色,同时进行。
课
型:综合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记忆创造,感受生活情趣、培养初步的社区意识
◆了解各种房屋形状、结构,掌握基本画法。
◆增强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 教学准备:有关房屋建筑的录相
教学重点:能用记忆、想象来表现自己居住的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并能用色彩进行装饰。
教学难点:对建筑物结构的描绘。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欣赏录象 回忆我家(教师播放有关房屋建筑的录象)了解各种房屋建筑的形式、结构及色彩。
2、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家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并说一说自己的家。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家和其它建筑及街道相比的形状特点。
2、自主表现 描绘自己居住的建筑物,教师辅导协助。
对环境做适当的补充。
3、集体活动:师生一起讨论在学校的周围建造一条大路。引导学生将各自画好的家剪下来,然后根据家所在的方向、位置和距离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再在道路两旁添加上商店和其他场所。
4、游戏活动: 教师请较远的同学按就近原则从家到学校走一遍。看会不会迷路或绕远路。
三、收拾整理 布置下节课用具。
第八课
袋鼠妈妈的口袋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袋鼠的形态、习性特征。2.能想象画出有关袋鼠妈妈口袋的趣事。3.在创作和欣赏中体验学习美术的愉悦。
教学重点:学习袋鼠的形态特征并引导想象。教学难点:能抓住袋鼠的形态特征进行绘画表现。教学程序: 激趣感知
一、导入课题
了解袋鼠
1、听赏音乐。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播放袋鼠之歌)。
老师看出,你们都很喜欢喜欢这首歌,小朋友,你们从歌曲中了解到了什么呢?板书:袋鼠
2、分享讨论。
老师在上周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袋鼠的资料,我们一起来分享吧!前后四人一组说说你了解的有关袋鼠的知识。
3、代表反馈。
刚才同学们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资料,那你们都了解到袋鼠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反馈,老师引导归类:袋鼠的种类、运动 特征、生活习性„„
二、观察发现
技巧暗示
1、亲近袋鼠:刚才同学们说到袋鼠的许多特点,有一个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袋鼠就是不会走,一起表演一下袋鼠是怎样运动的!
2、观察分析
谁能说说袋鼠的长相有什么特征?点击袋鼠身体不同部位出现闪动色块提示学生观察。
你们知道怎样才能画出一只活泼可爱的袋鼠吗?板书:特点
4、小小训练。
老师演示:用不同模块拼出各种动态的袋鼠。
学生试一试:抓住袋鼠形体特征话一到两只不同动态的袋鼠。
三、赏析拓展
引导创作
1、看一看。
刚才我们还了解到袋鼠妈妈还有个口袋,是小袋鼠的房子,有趣极了。
瞧,在袋鼠妈妈的口袋里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呢!板书:想象
2、编一编。
你也来编一个关于袋鼠妈妈口袋的故事吧,请闭上眼睛,伴着轻的音乐,走进了想象的世界。板书:袋鼠妈妈口袋 布置作业提出要求
3.学生作业老师指导
四、说说故事
欣赏评价
1、说一说:你画的袋鼠妈妈的口袋发生了什么事?
2、评一评:你(他)的画美在哪?
第九课
有趣的拓印
教学目标: 运用蜡笔等工具皴涂后获得相应的形象,使儿童在活动中来认识、发现和体验实物纹理所具有立体感、浮雕感和形式的美感,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教学生学会用生活中各种有纹理的器物进行拓印.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发现特别的肌理并能将其运用到拓印中来.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变魔术吗?喜欢看吗?
学生活跃了起来,相互说着魔术的神奇。
师:那老师来给大家变个魔术,好吗?
学生安静下来,注意力集中了。
师:看,我手中有张纸,两面都是空白的,(师出示一片树叶)现在老师要把这片树叶变到纸上去,告诉我,你想要什么颜色的?
生1:红色的。
生2:树叶变黄了,我想让它还是绿色。
生3:我想让树叶上有各种颜色。
教室里笑了起来,说:“哪儿有彩色的树叶“
师:当然,只要想到一定能做到,我相信这位同学一定行。教师拿出大部分同学选择的绿色,并悄悄地拿出另一片树叶放在纸下,用蜡笔拓印。
师:瞧,一片新的绿叶变出来了。
生1:真漂亮,老师,我也想变。有的学生禁不住用蜡笔在纸上画开了。
生:我怎么变不出来?
师:大家想知道怎样变吗?
生:想。
教师将纸挪开,呈现纸下的树叶。
生:原来老师是印的,我也会了。
师:大家可以试一试。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学生动手拓印。(教室伴随音乐)
结果:有的同学拓印成功,纹理清晰,有的却没有出现纹理。
师:让我们来找找原因吧。
2.请拓印好的学生演示拓印过程。
生:把树叶反面向上放好,盖上纸,用手按好后,再用蜡笔平涂。
大家一起夸夸拓印成功的同学,并找自己失败的原因。
生1: 我的树叶是正面朝上了。
生2:我一涂,树叶、纸动了。
„„
3.质疑,体验纹理。
师:树叶为什么要反面朝上才能拓印出纹理呢?大家摸一摸树叶的两面,有什么感觉?
生:正面光滑一些,反面不平不光滑。
师:大家真聪明,树叶反面有许多纹理,是凹凸不平的,所以我们在拓印时只有拓印反面才能印出漂亮的纹理,而正面没有凹凸不平的纹理,就拓印不出花纹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
许多物品有美丽的纹理,都可以拓印出来。
电脑课件展示,让学生拓展思维。
师:大家觉得美吗?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你看看哪些可以用来拓印?
教师将物品按小组分发,让学生摸,体验纹理,找出能拓印的物品。
师:下面大家可以选择你想拓印的物品,开始拓印吧。
4.鼓励创造,体现个性。
师:在刚上课时,有同学想要彩色树叶,现在动手试试,看看谁能作业变得更漂亮.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时表扬,感染全体学生不断创新.结果:有的学生将树叶拓印成一朵盛开的花,有的印出彩色的树叶,有的将硬币印成五环„„
师:大家除了用蜡笔拓印还可以用什么拓印也能让花纹展现出来呢?
生1:我今天没有带蜡笔,用铅笔侧着涂也可以印出花纹.生2: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把东西直接盖在橡皮泥上,也能印出花纹.教师积极肯定学生做法.三.总结
师:这节课玩得高兴吗? 生:高兴.师:今天我们的方法叫拓印.(板书课题:拓印)师:你们觉得拓印有趣吗? 生:有趣.(补充课题:有趣的拓印)
师:大家下课后还可以去找更多有漂亮纹理的物品,把它变成美丽的画.第10课
拓印花纹组合画
教学目标:
1.拓印变化有趣的图形,并想象组合成新奇的画; 2.掌握拓印组合的要领和印制组合的方法、步骤; 3.养成细心工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拓印组合的方法、步骤、要领。
教学难点:拓印纹理清晰完整,拓印过程中想象能力的激发。教学程序:
一、欣赏导入
1、出示画家作品《窗》,师:这幅画运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作画方法,你们看出来了吗?(拓印)
2、回忆之前学过的《有趣的拓印》一课,说说拓印时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3、小结:今天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些美丽的拓印花纹,拼贴组合成一幅有趣的画。揭示课题:拓印花纹组合画(板书)。
二、探索方法
(一)联想大比拼
1、引导不同拓片的不同联想
拿出自己拓印的花纹,仔细观察,说说看到它,让你想到了什么?
2、引导相同拓片的不同联想 老师提供一张拓片,请学生说说不同的联想,再转动拓片,做联想练习。
3、小结:只要我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就能利用这些简单的拓片,组合成一幅幅有趣的画。
(二)技巧大比拼
1、欣赏比较
出示教材中的3幅学生作业,请学生找找制作方法的共同与不同之处。
小结:这三张作品相同之处是都利用花纹拓片组合画面,不同之处是第一张是在纸上多次拓印组合成画,第二张是撕贴、不重 叠组合成画,第三张是撕贴、重叠组合成画。
2、探索方法
请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查看书上的步骤图,说说“多次拓印组合”和“撕贴组合”两种方法的基本步骤。
归纳多次拓印组合成画步骤如下:观察构思——逐步拓印——收拾整理
归纳撕贴组合成画步骤如下:拓片构思——撕碎——拼摆——粘贴(板书)
补充:不管是那种方法,为了产生更美的画面效果,还要注意拓印时的色彩搭配。
三、体验创作
(一)互动尝试
以难度较大的撕贴组合成画为例,师生互动完成一幅拓印花纹组合画。
(1)老师示范随意撕花纹拓片,撕出来的纸片要有大小、形状的变化和对比。
(2)拿出一张稍大的纸片,逐步转动,引导学生做联想练习。(3)请学生上台拼摆、重新组合纸片,教师适当调整,使得画面感觉新奇有趣。
(4)粘贴固定,完成作品。
(二)提出作业要求:
在一张纸上多次拓印不同物体的花纹,或者撕贴几张不同花纹拓片,把它们组合成一幅新奇有趣的画。
四、作业展评
1、引导学生自评作业。你运用了哪种方法组合成画的?说说你的想法?
2、师生互评。谁的花纹拓印清晰?谁的画面组合新奇有趣?
五、总结拓展
你还能尝试新的方法,利用拓片,组合成其他新奇有趣的画吗? 板书设计
拓印花纹组合画
1、观察构思——逐步拓印——收拾整理
2、拓片构思——撕碎——拼摆——粘贴
第11课
剪贴组拼小村庄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各地的民居特征。
2.能用彩纸撕贴或剪贴出美丽的小村庄。3.体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用各种形状组拼村庄的方法、步骤。教学难点:能撕贴或剪贴出不同样式的民居。
教学程序: 欣赏体悟
一、欣赏最美乡村图片
1、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去最美乡村瞧一瞧!
2、最美乡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揭示课题:我们把小村庄画下来,把美景留在身边。
二、动画演示,激趣导入
1、动画: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闪烁出现,缓缓移动,合成教材主图《小朋友的画》。
2、师:这个小村庄漂亮吗?你观察到了什么?它是怎样做出来的?
3、小结:今天我们用基本形剪贴组拼小村庄。
三、欣赏邮票,开阔视野
1、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房子,猜一猜是什么地方,什么民族的房子?
2、你能找到基本形藏在哪里吗?
四、尝试拼贴树,掌握贴纸的方法
1、欣赏剪贴树。师:谁知道贴纸的方法?有什么要求?
2、师:用手中的基本形拼贴一棵树,注意贴平整,先拼再贴。
3、对学生贴的情况做出评价。
五、组拼房子
1、出示一个黄色三角形和一个紫红色长方形。并请学生拼出一个房子。
师:还可以怎样拼?你是怎么做到的?
生:把长方形的房身横着摆和竖着摆,房子形状是不一样的。
2、出示一个红色三角形和一个绿色正方形。要求先后拼出两个不同的房子
3、出示六个图形,让学生组拼房子。
小结:通过改变房身图形和房顶图形的摆放方向,使之产生高、矮、胖、瘦的房子。
六、组拼小村庄+
1、师:房子已经会拼了,把房子和树木组合起来,就能做出一张美丽的小村庄的画。
2、出示两张构图不同小村庄作品
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七、作业指导,师生互评
1、活动要求:用彩纸撕贴或剪贴出美丽的村庄。
2、教师巡视指导。
第12课
动物唱歌的模样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不同种类及形态。2.能想象画出动物们歌唱时的样子。
3.对大自然产生浓厚兴趣,养成观察和了解自然与生活的习惯。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及人类歌唱时的姿态。教学难点:能抓住各种动物的形态特征。
教学程序:
一、视频导入
1、欣赏视频
师:仔细观察哪些动物参加了演唱会,它们长的什么模样?说说你最喜欢的动物。
2、教师:小动物们唱歌的模样真是有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画一画这有趣的小动物唱歌的模样。揭示课题。
二、对比观察,分析特征
1、观察发现动物特征
师:老师还请来了一些表演嘉宾,说说这些动物有哪些显著的特征?
2、对比观察作业
仔细观察这两张学生画的动物,你能看出他画的是什么动物吗?(将画有动物特征明显与特征刻不明显的两张作业进行对比)
3、课件展示修改后突出了特征的作业,小结:善于观察,抓住动们特有的外形特点,就能很好的画出小动物了。
三、了解唱歌神态
1、看局部,猜动物
师:这里有四只动物的嘴部图片,你能猜出分别是什么动物的嘴吗?
2、认识神态
师:想画出他们在唱歌,要怎么画呢?
(嘴巴张开,眼睛的变化、眉毛、耳朵竖起来了„„)
四、感受优美姿态
1、学生表演,体会姿态
师:欣赏了这么多动物,下面我们来放松下眼睛,一起来唱一唱,跳一跳吧。请四位小歌手到台上来唱唱这些歌。(老师提供道 具:玩具吉他,沙锤,小鼓,话筒)
2、谈话交流,发现问题
师:你发现他唱歌的时候除了面部神态很有趣以外,还有什么表达了他唱歌时的快乐和激动。生:手、脚、脖子的动作等„„
师:唱歌时他的身体会情不自禁的跟着歌声一起舞动起来!不光小朋友唱歌时会手舞足蹈,小动物们也是一样。(出示动物唱 歌姿态变化的图片)
3、小结:动物们唱歌时夸张的动作,让他们唱歌时的样子更加有趣可爱了。
五、巩固知识
作品欣赏
1、谈话交流,知识回顾
师:动物们歌唱时嘴巴、眼睛、动作会发生怎样变化?生反馈。
2、背景
师:这里有一只动物在高声歌唱,你知道它是在哪里歌唱吗?
(展示一张没有背景的小动物唱歌,然后再出示一张添加了背景的作品。)
小结:让动物们在一个美丽的环境中大声歌唱,他们会更加的开心。(添加背景)
3、优秀作业赏析(老师引导观察神态、动作、背景)
4、思维发散
师:还有一位小朋友觉得自己画得不够好希望你们来帮帮他,他哪画的不好,怎么改改呢?
教师:你想画什么动物唱歌的模样呢?他会和哪些动物朋友一起歌唱呢?(启发说说不同的动物组合)
六、创作表现
作业:展开想象,画一画动物唱歌的可爱模样。要求:注意画出唱歌的神态和动作。
七、评价交流
拓展延伸
1、学生自主介绍自己的作品,说一说画中动物唱歌的故事。
2、评评同学的作品,说说你最喜欢的画。
3、环保意识宣传:动物给我们生活中不仅带来了很多乐趣,还帮助我们改善生活环境,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人与动物应和 睦相处。
第13课 彩泥连连看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树枝、彩泥不同的材质特征。
2.运用树枝和彩泥进行有趣的人物、动物制作技巧和步骤。3.感受不同材质的美,感受创造美的乐趣。教学重点:用彩泥和树枝塑造出一组生动的作品。
教学难点:学生对初步接触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的把握,怎样让这些作品粘稳。
教学程序:
一、动画欣赏
激趣导入
1.观看动画片,丰富学生视觉感受,激发学习兴趣。2.提出问题:动画中的动画形象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3.板书课题。
二、观察感受
了解特点
感受树枝和彩泥不同的材质特点。
树枝:表面颜色深,并有自然的纹理;粗糙;有一定的硬度;易折断。
彩泥:色彩丰富,鲜艳;柔软;可塑性强。
三、分析指导
合理取材
1.认识树枝的作用。
(1)、把长颈鹿的脖子和四肢换成用彩泥来做,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2)、教师小结:树枝在作品中起支撑、连接的作用。2.分析树枝和彩泥适合做什么。
(1)、小蜜蜂的哪些部位是用树枝做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电脑中逐步拆分作品蜜蜂。)
(2)、教师小结:树枝在作品中代替细长的部位,彩泥在作品中是主体。
3.取材练习,使学生掌握巧妙运用合理材料进行制作。你会用树枝和彩泥分别做七星瓢虫、女孩的什么部位呢? 答对了,七星瓢虫会飞起来,女孩会跑起来。
四、启发思维
设计训练
激发求异思维,引导学生设计出造型新颖独特的作品。1.口头设计,开阔思路,启发创作。
2.学生动手操作课件,组拼动物和人物造型。
五、演示过程
掌握方法
师生共同完成示范作品老鼠。老师先做老鼠的身体,再请学生在老师准备好的各种树枝中选择出适合做老鼠尾巴、胡须、脚的 树枝,并和教师共同完成作品。
六、反馈指导
创造表现
展示部分作业,通过观察,让学生主动发现制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第13课 彩泥连连看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树枝、彩泥不同的材质特征。
2.运用树枝和彩泥进行有趣的人物、动物制作技巧和步骤。3.感受不同材质的美,感受创造美的乐趣。教学重点:用彩泥和树枝塑造出一组生动的作品。
教学难点:学生对初步接触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的把握,怎样让这些作品粘稳。
教师准备:课件
橡皮泥
小树枝 教学程序:
一、动画欣赏
激趣导入(2分钟)
1.观看动画片,丰富学生视觉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问:孩子们,你们喜欢看动画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动画,坐好了,大家一起来欣赏吧!
2.提出问题:有谁发现刚才看的动画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样?动画中的动画形象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橡皮泥)你观察得真仔细!3.板书课题:(2分钟)
这些娃娃都是用彩泥做的,今天,我们没有彩泥,就用橡皮泥代替它吧!让我们一起走进它们的世界。(板书:彩泥连连看)。
二、观察感受
了解特点(3分钟)
1,问:小朋友们,老师布置的材料,橡皮泥和小树枝都带来吗?来,用手摸一摸,两种材料有甚么不同?(抽2——3个回答)
师总结:橡皮泥软软的,可随意造型,颜色也很漂亮。树枝呢?有的直直的,有的有分叉,有同学会奇怪?玩橡皮泥拿小树枝做什么呢?
2,(大家好,我叫黄黄,我叫橙橙,我可以到处跑,我真开心,我只能睡在盘子上,我很难受。)为什么黄黄能站起来,我们漂亮的橙橙却不能呢?橡皮泥太软了,小树枝在这里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三、欣赏感受(3分钟)
1,卢老师还带了许多小可爱到班上来,看,是什么?(掀开布,教室来回走,作品呈现)
2.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把它放进了电脑里边,看看,(1)小树枝变成了刺猬的刺,太阳的光芒。我特别喜欢太阳,因为它的衣服最夺目。(2)为了让他们能站起来,小树枝变成了他们的腿(生答,是指)如果想让小椅子更稳,我们还可以在这里装饰一点橡皮泥。(3)这里的小树枝形状最不一样,我把有拐的树枝变成了娃娃的手和腿,找了一个和吸管最相似的树枝变成了喝饮料的吸管。
四.尝试造型(10分钟)
小树枝的作用可真大,看看谁最会利用它。
1.问:老师这里有只螃蟹,可是没有腿,眼睛也不知道放哪?我们该用什么工具来帮助它呀?(小树枝)哪位小朋友想用小树枝来试一试呀?没有叫道的小朋友在下面可以当当小裁判,看看他做得怎样?
2.师随机指导树枝的粗细,有叉的,或用橡皮泥连一连。(螃蟹有几条腿?一共有十条腿,走路的有8条,剩下那对不能走路的是它的大钳子,只能用来挖洞、防御和进攻,所以我们选择小树枝形状是很有讲究的哟!)(4分钟)
3.看来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卢老师也想做一做了,做什么呢?做一只小老鼠吧!老师的宝贝属鼠的,我想做一个送给她。有谁能教教我,老师做的这只小老鼠哪些用小树枝?能这样吗?让老师来试一试。我希望老师在做的时候,同学们管好你们的手,睁大眼睛认真的看老师是怎样做的,给老师加油,怎么样?
(找一团泥,搓一个圆球,一头搓尖,身子做好了.然后做它的五官,先做眼睛,眼睛和我们平常画的眼睛一样,分为黑眼珠,白眼
第三篇:湘版美术八年级下五角星教案
《五角星》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五角星》主要尝试从“肌理与质感的表现”这个角度来帮助学生了解绘画艺术表现的又一种视觉语言体系。尝试运用明暗、笔触、线条、色彩等手段描绘物体的质感,学习肌理与质感的制作方法与表现技巧,可以使学生获得新颖、有趣的艺术体验,并能初步理解美术作品中质感表现与表达情感主题的关系。学情分析:
.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材质”与“肌理”的感性认识;
.学生思维活跃,能跟上教师的思路,并用完整的话回答老师的提问;
.学生学习不具有自觉性,需要教师设计好教学环节,并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指导。教学目标分析:
1、了解肌理与质感这一视觉语言体系,尝试其简单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体验肌理、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重点:
感受不同材质的肌理和质感的差异;肌理和质感简单的制作方法;肌理、质感表现对美术作品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验肌理、质感的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方法:实践法、欣赏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学具准备:白纸,铅笔、碳条或蜡笔,表面有凹凸感的实物
教学过程环节设计:
一、导入阶段
演示:在蔑编上铺上一张纸,用碳条在其上摩擦,形成肌理。指出:画面上的纹理就是材料的肌理。
二、探究阶段
(一)观察比较
观察比较一:牛
仔 —— 皮
毛 —— 丝
绸
观察比较二:玻
璃 —— 岩
石 —— 不锈钢
(二)交流感受
物
体
肌 理、质 感
感
受
牛
仔—— 粗糙、无光泽、厚重、不光滑
粗犷、奔放
皮
毛—— 蓬松、有光泽、柔软、光
滑
温暖、高贵
丝
绸—— 细腻、有光泽、柔软、光
滑
华丽、典雅
玻
璃—— 坚硬、透
明、光滑、能反光
晶莹、纯净
岩
石—— 坚硬、不透明、粗糙、无光泽
朴实、原始
不锈钢—— 紧密、不透明、光滑、能反光
冰冷、现代
由此得出
(三)基本概念
肌理:指材料表面的纹理、构造组织给人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
肌理有天然和人工之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
质感:视觉肌理一般被称为质感。
三、发展阶段
(一)《五角星》
油画
冷军
提问:这个五角星是由什么材料加工而成的?(碎铁皮)
这是一幅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部分)金奖的油画作品。作品通过刻画一颗用弹痕累累、火迹斑斑、凸凹不平的碎铁片焊接而成的五角星,以极端的写实手法、精致入微的形象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人联想到中国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寓喻中国革命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让我们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二)《钢水·汗水》 油画 广廷渤
作品采用了极度写实的绘画造型语言,以富于感染力的细节描写,把作者体验到的炼钢工人以苦为乐的高尚情操、忘我的劳动精神,以及火一样的热情,钢铁般的意志,排山倒海的力量等准确、形象地体现在画面上,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其中,对汗珠的细腻表现突出了工人的辛苦,强化了“民族脊梁”的主题;哨子的金属质感凭借色彩的冷暖变化得到了真实的表现。
(三)《父亲》 油画 罗中立
思考:由父亲的脸我们会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形象?(老树皮、干旱的土地)
该作品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藉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
(四)思考
提问一:这三幅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都采用了极端写实的表现手法,肌理和质感等细节表现的非常逼真。)
提问二:作者如此强调肌理、质感的表现,目的是什么?
绘画作品中材质美感和表现主题的内在联系?
(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主题。)
四、提高阶段
(一)介绍几种制造肌理的方法
1、拓印 —— 用纸、笔在物体上擦、印。
2、压印 —— 用涂墨或者色彩压印在纸上。
3、喷洒 —— 将颜料调制成适当的浓度,喷、洒或倾倒在平面上。
4、擦刮 —— 在着色的平面上,用利器摩擦或刮刻。
5、熏灸 —— 通过火焰的熏灸。
6、渍染 —— 在具有吸水性的表面上或渍或染。
(二)活动
请同学们寻找不同质感的材料,用拓印的方法制作肌理图。
推荐材料:表面有凹凸感、纹理清晰的——簸箕、钥匙、藤椅、瓶盖、梳子、窗纱、木板、树叶、等
学生拓印,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纸张的厚薄、铅笔的软硬、所选材料纹理的清晰度用墨多少等问题。
(三)展示与评价
1、展示肌理表现较清晰的学生作品,请作者谈谈制作与加工肌理效果的感受。
2、对材料选择有新意、方法运用恰当、拓印效果清晰的同学给予激励性评价。
(四)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拓印作品,思考:
拓印的方法在绘画表现中有什么作用?
(可以直接运用于绘画作品中,也可以在肌理制作的基础上进行加工)
五、总结阶段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绘画艺术表现的一种新的视觉语言体系——肌理和质感的有关知识,感受了生活中不同材料的肌理、质感,对其在美术作品中表达情感主题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还亲自尝试制作了简单的肌理效果。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今后能以一种绘画研究的眼光来观察身边事物,通过不断练习逐步掌握其表现方法;在欣赏绘画作品中的肌理和质感时,学会分析其与作品感情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价
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学生学习的评价融入到各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1)课堂参与情况较好,学生愿意尝试不同材质的肌理感受,参与面较广。(2)通过作品欣赏,了解了肌理、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3)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作品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4)扩展创作:从《五角星》演展到这次汶川大地震中的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来进行绘画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张英姿
第四篇:一年级下美术教案2013.2湘版
第一课 小雨沙沙
一、创设情景。
1、欣赏《小雨沙沙》。
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沙沙、刷刷、滴滴答答……)
3、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感受。
板书课题:《小雨沙沙》。
二、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出示课件:下雨天欣赏(欣赏可以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结合点、线和色彩)。
1、思考:怎样表现雨点?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提问:怎样画中雨、大雨和暴雨的雨点呢?
2、欣赏书本上的点、线作品或教师范画。
3、让学生回忆在雨中的感受。提问:雨天与晴天有什么不同?在雨天你应该准备哪些东西?你做了哪些事情?
4、作品欣赏。结合书本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5、提问:你看了作品后有怎么感受?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你知道的雨具还有哪些?你有与书中不同的表现手法吗?
四、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提供作业主题:记忆中的秋天小雨。(可以画自己或别人在雨中行走、做事,也可以画动物、植物等内容,还可以进行想象性的创作)。
2、提供创作建议:画出自己对秋天小雨的感受,尽量做到与众不同,可以互相讨论画法。
五、师生评价,深入体会。
1、自己评。
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教师小结。
3、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作品的点、线和色彩的表现是否统一等。小组评、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六、提供主题,拓展思路。
1、教师小结: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美感来。
2、提供探索性的主题:观察小雨、中雨和大雨的不同变化,并思考表现的方法(可观察实景或相应的图片)。
3、学生课外的研究思路:
问题:雨前、雨中和雨后有什么不同(包括天气、人物、动物和植物等各方面)?
第二课 软绵绵的云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弧线画几种软绵绵的云朵形状。2.能想象画出小朋友们在云上玩耍的情景。3.体验创作的乐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想象小朋友在云上玩耍的情景。教学难点:能用弧线画出云朵的柔软质感。教学程序:
一、欣赏云的照片
1、师:云儿朵朵天上飘,又像小狗又像猫。飞上云天抱一抱,白云堆作游乐场。今天我们去美丽的云朵的世界玩一玩,好吗?
2、师:仔细观察,云朵长什么样子? 小结:云朵白白的,一团团的。
二、画一画云朵
1、师:你会用怎样的线条画云呢?在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吧。
2、教师点评学生的尝试作业:线条流畅、连贯,云朵形状完整。
3、教师示范画云,边讲解步骤。
三、联想、表演
1、师:云朵的颜色和样子让你联想到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
生:像棉花糖、蹦蹦床、软绵绵的。
2、师:看,小女孩把云朵当做抱枕搂在怀里,真柔软呀,好舒服呀!
1、师:你们想和云做什么呢? 生:抱一抱,摸一摸,跳一跳„„
4、师:请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和云在一起,抱抱它摸摸它,和云做好朋友。
四、象形的云朵
1、师:云朵们听说小朋友们要来做客,好好打扮了一番,我们去瞧一瞧吧!
生:哇!打扮成了小狗和小兔呢
师:它们在说什么呀?
2、师:想一想,在之前画的云朵上添一添,把云朵变成其它的形象。
3、师示范。
五、绘画表现
1、教材手绘插图欣赏
2、学生作业
师:看看这些小朋友在云中做什么呀?
3、师:下面我们也来画一画吧。用弧线表现软绵绵的云朵,想象小朋友们在云上玩耍的情景,再画一画。
六、作业指导,师生互评
1、云朵的线条流畅,表现出柔软的感觉吗?
2、想象丰富、有趣吗?画面内容饱满吗?
3、你喜欢哪一幅?对自己的作品满意吗?
第3课 手形添画
教学目标:
1.对自然形手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产生对手进行描绘的欲望; 2.能把手的外形描下来并添画成有趣的形象; 3.在自主、开放、快乐的学习中爱上美术。
教学重点:通过手形的变化能认识手、并根据手形尝试初步表现手形画。教学难点:能激发创造思维,画出有创意的手形画。教学程序:
一、引导学生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手拍拍》,认识“小小手”。提问:我们能用小手做一些什么事情?
2.小结:手是我们人体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生活、劳动、学习都离不开它。
二、指导学生通过游戏、尝试、体验,形成感知。
1、师生互动,进行一个“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带领学生变换出各种有趣手形。
游戏规则:教师或一个学生各种有趣手形说“请你跟我这样做”,其余学生跟着做出同样的手形并说“我就跟你这样做”。比一比谁变的花样多,反映快。
2、指导学生学习描画手形的方法。
(1)提问:你能用最简单的办法将刚才做的有趣的手形描画下来吗?(2)一两名学生上台尝试。(3)教师点评比、修改、示范。
3、引导学生观察所描画的手形,大胆联想。(1)提问:这些手形,象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联想到的物象。
(3)转动所描画的手形,让学生说说又联想到了什么?
4、请几名学生上台尝试将所描画的手形“变一变”。
教师点评,修改、示范。
小结:我们可以将我们的小小手,想象画成好朋友。
三、指导学生欣赏范画,学习方法。
1、通过课件展示多幅有趣的手形想象画。学生说说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教师点评。
2、引导学生归纳作画步骤:摆手形——描画手形——想象——添画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1、说明作业要求:动一动手,把手的外形描下来,添画成有趣的图形。
2、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展示、评价学生作业。
1、将学生作业,集中展示在黑板上。
2、学生介绍自己所“变成的好朋友”。
3、指导学生从“想象是否有趣”“添画是否生动”两个角度说说你满意的作业。
4、给你同学的作业,提提小建议。
5、教师点评比作业,总结:我们可以用小小手打扮世界,小小手也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
第4课 画中画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种有趣的图画方式,丰富表现手段。2.画一副画中画,获得一次记忆与想象的训练。3.在充满情意的学习中受到一次环境保护的教育。教学重点:探究怎样从小画不断拓展成一幅大画。教学难点:使已画的形象与未画的内容相关连。教学程序:
一、儿歌导入 揭示课题
1、邀请小画家参加“画中画作品展”。——什么是画中画?怎么画呢?
2、出示儿歌《画中画》——画好老鼠,画好老鼠;再画猫,再画猫;画张大床,猫儿睡啊;画中画,画中画。
(师生拍手唱儿歌,教师提示认真看、仔细听)。
二、师生探讨 添画方法
1、问:画中画了什么?先画了什么?
2、先画好老鼠后,为什么画只猫呀?怎么想到画张大床?
3、“画中画”找朋友。问:“画中画”会找哪一张画做朋友?(提示:画中的老鼠画在哪了?猫画在哪了?)(板书:包围添画)
4、你发现“画中画”的奥妙了吗?(小结:由小变大,层层关联,包围添画。)
三、创设情境 引导联想
1、由小青虫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所联想到的相关形象。)
2、请你帮老师出出主意,是添画树叶呢?还是树枝?说说你的理由。
3、教师边讲故事边分步出示范画,学生欣赏“小胖虫”的故事。
四、启发想象 明确要求
1、出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品味情趣,明确要求。
2、出示作业要求:
先画一个较小的简单形象,然后层层包围添画相关联的形象,画一幅“由小变大”的想象画。
五、学生创作 体验情趣
1、学生创作,教师行间个别辅导。
2、学生粘贴作品,布置画展;教师提示:让“作品”有秩序的登上“画展小列车”。
六、作品展评 拓展延伸
1、观看“画中画”作品展,说说画中的故事。
2、出示三组作品,学生在“寻找画中画”活动中,发现“画中画”奇妙无穷。
第5课 由小变大的画
教学目标:
1. 掌握一种有趣的图画方式,丰富表现手段。
3.在充满情意的学习中2. 画一幅较有趣味的变大的画,获得一次记忆与想象的训练。受到一次环境保护的教育。教学重点:探究怎样从小画不断拓展成一幅大画。教学难点:使已画的形象与未画的内容相关连。教学程序:
一、初步感知
1.看老师这有一幅画,都画了什么呢?
2.老师想把这幅画变大,怎么变呢?老师有秘诀,出示教材中的儿歌:加一加,添一添,画完这边画那边。看一看,连一连,小景变作大画面。3.老师播放儿歌并展示小画变大的过程。提问,小画变大了吗? 4.板书课题:由小变大的画
二、激发联想
1.老师出示一张小画。提问,这张小画往上、下、左、右方向发展可以添画些什么内容呢?
2.老师示范在这张小画一旁添画,提问同学们还可以添画其他的内容吗?
3.请几位同学上台添画,教师点评。4.小结:大胆联想,扩大场景。
三、观察分析
1.老师与同学一起完成找一找的游戏。把已经画好的大画中的几块小画移出。请学生将他们复原并说出理由。2.找一找哪个是有小变大的画。3.小结:合理联想,扩大场景。
四、总结方法
1.介绍两种基本绘画形式。在拆开的小纸盒上添画及在多张小纸片上添画。
2.总结绘画步骤:从其中一小块开始,逐渐添画变大。
五、自主表现 1.可以以个人的形式在自带的小纸片或纸盒的反面进行绘画。2.也可以几个同学为一小组,共同完成。3.教师巡回指导。
六、交流评述
1.说一说你画的是什么?怎样添画的?你觉得自己画得怎么样? 2.学生互评。3.总结,下课
第6课 小人国
教学目标:
1.学习改变事物比例造成视觉差异,改变画面效果。2.说说小人国的故事,画画小人国的场景。3.感受创作和游戏的快乐。教学重点:探究画小人国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大小对比画出小人国的感觉。教学程序:
一、影片导入 营造情境
1、播放影片:小男孩卢卡斯被神奇的缩小枪击中后,身体变成只有蚂蚁那么大,他们和蚂蚁们在一起开始历险。变小后的他发现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竟然如此神奇。
2、师:想跟卢卡斯一样变小了去冒险吗?那我们一起进入小人国吧。
二、尝试添画 总结方法
1、尝试添画。师:现在我们都变得和蚂蚁一样大了,咱们结伴而行来到了不同的地方。(边说边给每组同学发一张大的绘画作品,分别画了不同的场景。草地上有花朵、落叶、蜗牛等,餐桌上有餐具、食物、花瓶等,超市货架上各种商品等)尝试着把自己添画到画中去吧。先想好你们在干什么?表情怎样?动作怎样?并且注意自己的大小比例哦。
2、分析总结。展示添画作品,先请小组长介绍本组作品,然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进行赏析分析。①谁的想法妙,还有新的想法吗?②谁添的人物最生动?(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大小比例动态和表情来看,教师适时在作品上进行修改添画。)
3、反例点评。出示几张有问题的作品,学生分析作品的缺陷。
第一张:人物画得太大,周围环境物品画得太小,没有小人国的特点。(点击课件,画面各物体大小发生变化)
第二张:画面内容比较单调。(点击课件,出现一些作为背景的景和物,使画面变得充实)
三、创意交流 拓宽思路
1、创作设想。师:刚才我们进行了一次集体历险,还总结了这么多经验,下面我们单独行动,你变小了想到什么地方去干什么呢?(表扬鼓励想法奇特的同学)
2、欣赏教材以及老师收集的优秀作品,拓宽学生思路。(在电脑主板上进行维修的小工人们、骑着蜻蜓到荷花上玩耍的小姑娘等)独立创作 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四、集体赏评
1、将所有作品粘贴在写有“小人国历险记”长幅上。
2、学生离开座位自由欣赏。
3、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或点评别人的作品。
4、教师总结,抓住大小对比、造型生动、情境活泼等方法的突出表现和不足进入讲评。
五、学习延伸
展示一张作品:《巨人脚下的城堡》。鼓励学生回家后画一画“巨人国历险记”。
第7课 你的家 我的家
教学目标:
1. 记忆创造,感受生活情趣、培养初步的社区意识。2. 了解各种房屋形状、结构,掌握基本画法。3. 增强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
教学重点:能用记忆、想象来表现自己居住的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并能用色彩进行装饰。
教学难点:对建筑物结构的描绘。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到学校周边自拍些社区、街道、商铺、公园等照片或录像。
二、明确目标 欣赏导入
1、学生观看录像。在录像中欣赏学校旁边各个建筑风格,了解各种房屋建筑的形式、结构及色彩。
师:这里面有你的家吗?你能说一说自己的家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2、找出和自家相像的房子,并说说自己的家。
三、自主作业 分析想象
1、学生和教师一起分析房屋的结构,以及自己家和其他建筑的对比。师生互动分析几种代表性的房屋建筑结构图,和周边街道、学校、超市、医院等相比的形状特点。
平房、低层建筑、高层建筑、建筑群。
2、找出自己家和其他建筑、街道相比的形状特点。
3、欣赏优秀学生作业,刺激思维的扩散和想象。
4、学生自主描绘自己居住的建筑物,并用色彩进行装饰。
(引导学生用记忆、想象来描绘自己的家,并能对环境做适当的补充。)
5、巡回辅导协助。及时发现提出表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大胆的想法。
四、确定方位 分组合作
1、组织全班分组。拼拢四张课桌,便于放置4K作业纸。讲解集体作业的规则及具体要求。
2、示范作业方式和步骤。
3、引导学生将各自画好的房屋剪下来。学生按各自的方位把剪下来的房子贴在相应位置上。
4、根据家所在的方向、位置和距离分组贴在老师已准备好的中间贴有学校和主要交通要道的大纸上。
5、造一条自己家通向主要交通要道的小路。
6、师生讨论,再在道路两旁添加商店和其他场所。
7、各组成员分工,把自家边的商店、医院等重要标志性建筑画好,贴在离自己家的正确方位上。
五、体验快乐 游戏活动 学生进行游戏活动
游戏:按就近原则从自己家到学校以及从自己家到组内其他同学家走一遍。看看会不会迷路或者绕远路。
第8课 袋鼠妈妈的口袋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袋鼠的形态、习性特征。2.能想象画出有关袋鼠妈妈口袋的趣事。3.在创作和欣赏中体验学习美术的愉悦。教学重点:学习袋鼠的形态特征并引导想象。教学难点:能抓住袋鼠的形态特征进行绘画表现。教学程序: 激趣感知
一、导入课题 了解袋鼠
1、听赏音乐。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播放袋鼠之歌)。
老师看出,你们都很喜欢喜欢这首歌,小朋友,你们从歌曲中了解到了什么呢?板书:袋鼠
2、分享讨论。
老师在上周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袋鼠的资料,我们一起来分享吧!前后四人一组说说你了解的有关袋鼠的知识。
3、代表反馈。
刚才同学们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资料,那你们都了解到袋鼠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反馈,老师引导归类:袋鼠的种类、运动特征、生活习性„„
二、观察发现 技巧暗示
1、亲近袋鼠:刚才同学们说到袋鼠的许多特点,有一个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袋鼠就是不会走,一起表演一下袋鼠是怎样运动的!
2、观察分析
谁能说说袋鼠的长相有什么特征?点击袋鼠身体不同部位出现闪动色块提示学生观察。
你们知道怎样才能画出一只活泼可爱的袋鼠吗?板书:特点
4、小小训练。
老师演示:用不同模块拼出各种动态的袋鼠。
学生试一试:抓住袋鼠形体特征话一到两只不同动态的袋鼠。
三、赏析拓展 引导创作
1、看一看。
刚才我们还了解到袋鼠妈妈还有个口袋,是小袋鼠的房子,有趣极了。瞧,在袋鼠妈妈的口袋里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呢!板书:想象
2、编一编。你也来编一个关于袋鼠妈妈口袋的故事吧,请闭上眼睛,伴着轻的音乐,走进了想象的世界。板书:袋鼠妈妈口袋 布置作业提出要求 3.学生作业老师指导
四、说说故事 欣赏评价
1、说一说:你画的袋鼠妈妈的口袋发生了什么事?
2、评一评:你(他)的画美在哪?
第9课 有趣的拓印
教学目标:
1.拓印变化有趣的图形,培养审美情趣; 2.掌握拓印的要领和印制的方法、步骤; 3.养成细心工作的习惯。教学重点:拓印的方法、步骤、要领。教学难点:拓印效果清晰、完整。教学程序:
一、游戏激趣
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表演魔术(教师课前在一张较薄的白纸下垫一片有凹凸不平纹理的树叶,用小块透明胶将叶柄与白纸之间固定,以防在表演时树叶移动。)
1、今天,老师首先给小朋友表演一个魔术好吗?请小朋友边观看魔术边思考,这个魔术的秘密是什么呢?
2、教师用深绿色的油画棒在白纸上均匀有序地涂画,白纸上逐渐呈现一片树叶的轮廓及其漂亮的叶脉。
3、提问:哪位小朋友知道魔术的奥秘呢?
4、师生揭秘:原来,在纸片的底下垫了一片有凹凸不平叶脉的树叶,(几名学生上台用手摸一摸、感受凹凸不平的纹理)在纸上用油画棒有力均匀的平涂就能印出纸片下的树叶。这种方法叫拓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趣的魔术!
5、呈现课题。
二、实践探究
1、印花纹
教师让学生尝试在一张小纸片上拓印一片树叶。师生共同探究拓印的方法。教师将几幅有代表性的学生尝试作品呈现出来,共同发现存在的几类问题,讨论拓印的方法。
(1)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印不出树叶的叶脉纹理?大家用手摸一摸树叶的正反两面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树叶的反面有凹凸不平的纹理,所以在拓印时,只有拓印有凹凸不平纹理的反面,才能印出漂亮的纹理。
(2)拓印时,用手压住纸下的树叶,使之不移动,才能印出清晰的纹理。(3)用油画棒平涂时,注意用力均匀,朝一个方向平涂,力度保持在能看清拓印的纹理为佳,印出一个完整的花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多种颜色拓印。
2、找花纹
我们还可以找身边的哪些花纹来拓印呢?(教师带学生从教室走到户外寻找、观察并触摸可拓印的花纹。)
教师帮助学生寻找有可以拓印花纹的实物。教室内:如直尺上的刻度、布袋文具盒上或衣服上的拉链、跑鞋上的小孔或花纹、小朋友带的钥匙、窗户上的花玻璃等。室外:各种树的树皮、落叶、栏杆上的铁艺或木艺纹理等。
三、欣赏感受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漂亮的、不同纹理的拓印图片,你们能看出是在什么物体上拓印出来的吗?拓印的形式与前面有什么不同呢?
2、(同时呈现各种有纹理的实物:钱币、竹编等)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3、小结:(1)这些物体表面都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它们之间的花纹各不相同,因此他引出来的纹理也自然不一样。(2)除了单个拓印,还可以重复拓印或多个组合在一起拓印。
四、创作表现
作业要求:
1、用油画棒或铅笔拓印带来的物体上的花纹或拓印身边物体上的花纹。
2、可以独立完成作品,也可以与同座小朋友合作完成。
五、作品评价
1、学生作品展示。
2、师生评价:说说你喜欢看的拓印纹理,猜猜它是用什么物体来拓印的。
3、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发现、用多种方法表现生活中的美。
第10课 拓印花纹组合画
教学目标:
1.拓印变化有趣的图形,并想象组合成新奇的画;
2.掌握拓印组合的要领和印制组合的方法、步骤; 3.养成细心工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拓印组合的方法、步骤、要领。
教学难点:拓印纹理清晰完整,拓印过程中想象能力的激发。教学程序:
一、欣赏导入
1、出示画家作品《窗》,师:这幅画运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作画方法,你们看出来了吗?(拓印)
2、回忆之前学过的《有趣的拓印》一课,说说拓印时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3、小结:今天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些美丽的拓印花纹,拼贴组合成一幅有趣的画。揭示课题:拓印花纹组合画(板书)。
二、探索方法
(一)联想大比拼
1、引导不同拓片的不同联想
拿出自己拓印的花纹,仔细观察,说说看到它,让你想到了什么?
2、引导相同拓片的不同联想 老师提供一张拓片,请学生说说不同的联想,再转动拓片,做联想练习。
3、小结:只要我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就能利用这些简单的拓片,组合成一幅幅有趣的画。
(二)技巧大比拼
1、欣赏比较
出示教材中的3幅学生作业,请学生找找制作方法的共同与不同之处。小结:这三张作品相同之处是都利用花纹拓片组合画面,不同之处是第一张是在纸上多次拓印组合成画,第二张是撕贴、不重叠组合成画,第三张是撕贴、重叠组合成画。
2、探索方法
请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查看书上的步骤图,说说“多次拓印组合”和“撕贴组合”两种方法的基本步骤。
归纳多次拓印组合成画步骤如下:观察构思——逐步拓印——收拾整理 归纳撕贴组合成画步骤如下:拓片构思——撕碎——拼摆——粘贴(板书)补充:不管是那种方法,为了产生更美的画面效果,还要注意拓印时的色彩搭配。
三、体验创作
(一)互动尝试
以难度较大的撕贴组合成画为例,师生互动完成一幅拓印花纹组合画。(1)老师示范随意撕花纹拓片,撕出来的纸片要有大小、形状的变化和对比。(2)拿出一张稍大的纸片,逐步转动,引导学生做联想练习。
(3)请学生上台拼摆、重新组合纸片,教师适当调整,使得画面感觉新奇有趣。(4)粘贴固定,完成作品。
(二)提出作业要求:
在一张纸上多次拓印不同物体的花纹,或者撕贴几张不同花纹拓片,把它们组合成一幅新奇有趣的画。
四、作业展评
1、引导学生自评作业。你运用了哪种方法组合成画的?说说你的想法?
2、师生互评。谁的花纹拓印清晰?谁的画面组合新奇有趣?
五、总结拓展
你还能尝试新的方法,利用拓片,组合成其他新奇有趣的画吗?
板书设计 拓印花纹组合画
1、观察构思——逐步拓印——收拾整理
2、拓片构思——撕碎——拼摆——粘贴
第11课 剪贴组拼小村庄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各地的民居特征。
2.能用彩纸撕贴或剪贴出美丽的小村庄。3.体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用各种形状组拼村庄的方法、步骤。教学难点:能撕贴或剪贴出不同样式的民居。教学程序: 欣赏体悟
一、欣赏最美乡村图片
1、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去最美乡村瞧一瞧!
2、最美乡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揭示课题:我们把小村庄画下来,把美景留在身边。
二、动画演示,激趣导入
1、动画: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闪烁出现,缓缓移动,合成教材主图《小朋友的画》。
2、师:这个小村庄漂亮吗?你观察到了什么?它是怎样做出来的?
3、小结:今天我们用基本形剪贴组拼小村庄。
三、欣赏邮票,开阔视野
1、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房子,猜一猜是什么地方,什么民族的房子?
2、你能找到基本形藏在哪里吗?
四、尝试拼贴树,掌握贴纸的方法
1、欣赏剪贴树。师:谁知道贴纸的方法?有什么要求?
2、师:用手中的基本形拼贴一棵树,注意贴平整,先拼再贴。
3、对学生贴的情况做出评价。
第12课 剪贴组拼小村庄
五、组拼房子
1、出示一个黄色三角形和一个紫红色长方形。并请学生拼出一个房子。师:还可以怎样拼?你是怎么做到的?
生:把长方形的房身横着摆和竖着摆,房子形状是不一样的。
2、出示一个红色三角形和一个绿色正方形。要求先后拼出两个不同的房子
3、出示六个图形,让学生组拼房子。
小结:通过改变房身图形和房顶图形的摆放方向,使之产生高、矮、胖、瘦的房子。
六、组拼小村庄+
1、师:房子已经会拼了,把房子和树木组合起来,就能做出一张美丽的小村庄的画。
2、出示两张构图不同小村庄作品
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七、作业指导,师生互评
1、活动要求:用彩纸撕贴或剪贴出美丽的村庄。
2、教师巡视指导
第13课 动物唱歌的模样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不同种类及形态。2.能想象画出动物们歌唱时的样子。
3.对大自然产生浓厚兴趣,养成观察和了解自然与生活的习惯。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及人类歌唱时的姿态。教学难点:能抓住各种动物的形态特征。教学程序:
一、视频导入
1、欣赏视频
师:仔细观察哪些动物参加了演唱会,它们长的什么模样?说说你最喜欢的动物。
2、教师:小动物们唱歌的模样真是有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画一画这有趣的小动物唱歌的模样。揭示课题。
二、对比观察,分析特征
1、观察发现动物特征
师:老师还请来了一些表演嘉宾,说说这些动物有哪些显著的特征?
2、对比观察作业
仔细观察这两张学生画的动物,你能看出他画的是什么动物吗?(将画有动物特征明显与特征刻不明显的两张作业进行对比)
3、课件展示修改后突出了特征的作业,小结:善于观察,抓住动们特有的外形特点,就能很好的画出小动物了。
三、了解唱歌神态
1、看局部,猜动物
师:这里有四只动物的嘴部图片,你能猜出分别是什么动物的嘴吗?
2、认识神态
师:想画出他们在唱歌,要怎么画呢?
(嘴巴张开,眼睛的变化、眉毛、耳朵竖起来了„„)
四、感受优美姿态
1、学生表演,体会姿态
师:欣赏了这么多动物,下面我们来放松下眼睛,一起来唱一唱,跳一跳吧。请四位小歌手到台上来唱唱这些歌。(老师提供道具:玩具吉他,沙锤,小鼓,话筒)
2、谈话交流,发现问题
师:你发现他唱歌的时候除了面部神态很有趣以外,还有什么表达了他唱歌时的快乐和激动。
生:手、脚、脖子的动作等„„
师:唱歌时他的身体会情不自禁的跟着歌声一起舞动起来!不光小朋友唱歌时会手舞足蹈,小动物们也是一样。(出示动物唱歌姿态变化的图片)
3、小结:动物们唱歌时夸张的动作,让他们唱歌时的样子更加有趣可爱了。
第14课 动物唱歌的模样
五、巩固知识 作品欣赏
1、谈话交流,知识回顾
师:动物们歌唱时嘴巴、眼睛、动作会发生怎样变化?生反馈。
2、背景
师:这里有一只动物在高声歌唱,你知道它是在哪里歌唱吗?(展示一张没有背景的小动物唱歌,然后再出示一张添加了背景的作品。)小结:让动物们在一个美丽的环境中大声歌唱,他们会更加的开心。(添加背景)
3、优秀作业赏析(老师引导观察神态、动作、背景)
4、思维发散
师:还有一位小朋友觉得自己画得不够好希望你们来帮帮他,他哪画的不好,怎么改改呢?
教师:你想画什么动物唱歌的模样呢?他会和哪些动物朋友一起歌唱呢?(启发说说不同的动物组合)
六、创作表现
作业:展开想象,画一画动物唱歌的可爱模样。要求:注意画出唱歌的神态和动作。
七、评价交流 拓展延伸
1、学生自主介绍自己的作品,说一说画中动物唱歌的故事。
2、评评同学的作品,说说你最喜欢的画。
3、环保意识宣传:动物给我们生活中不仅带来了很多乐趣,还帮助我们改善生活环境,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人与动物应和睦相处。
第15课 彩泥连连看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树枝、彩泥不同的材质特征。
2.运用树枝和彩泥进行有趣的人物、动物制作技巧和步骤。3.感受不同材质的美,感受创造美的乐趣。教学重点:用彩泥和树枝塑造出一组生动的作品。
教学难点:学生对初步接触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的把握,怎样让这些作品粘稳。教学程序:
一、动画欣赏 激趣导入
1.观看动画片,丰富学生视觉感受,激发学习兴趣。2.提出问题:动画中的动画形象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3.板书课题。
二、观察感受 了解特点 感受树枝和彩泥不同的材质特点。
树枝:表面颜色深,并有自然的纹理;粗糙;有一定的硬度;易折断。彩泥:色彩丰富,鲜艳;柔软;可塑性强。
三、分析指导 合理取材 1.认识树枝的作用。
(1)、把长颈鹿的脖子和四肢换成用彩泥来做,会出现什么现象呢?(2)、教师小结:树枝在作品中起支撑、连接的作用。2.分析树枝和彩泥适合做什么。
(1)、小蜜蜂的哪些部位是用树枝做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电脑中逐步拆分作品蜜蜂。)
(2)、教师小结:树枝在作品中代替细长的部位,彩泥在作品中是主体。3.取材练习,使学生掌握巧妙运用合理材料进行制作。你会用树枝和彩泥分别做七星瓢虫、女孩的什么部位呢?
答对了,七星瓢虫会飞起来,女孩会跑起来。
第16课 彩泥连连看
四、启发思维 设计训练
激发求异思维,引导学生设计出造型新颖独特的作品。1.口头设计,开阔思路,启发创作。2.学生动手操作课件,组拼动物和人物造型。
五、演示过程 掌握方法
师生共同完成示范作品老鼠。老师先做老鼠的身体,再请学生在老师准备好的各种树枝中选择出适合做老鼠尾巴、胡须、脚的树枝,并和教师共同完成作品。
六、反馈指导 创造表现
展示部分作业,通过观察,让学生主动发现制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第17课 剪对称鱼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鱼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2.了解对称形的特征,掌握基本的剪纸方法。3.体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对折剪纸的方法。
教学难点:鱼形能抓住形态特征,纹样清晰细致。教学程序:
一、欣赏导入
1、激趣:欣赏各种形态鱼的图片,老师要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看变成了什么?课件呈现鱼儿变成剪纸鱼。
2、认知对称鱼形:演示将剪纸鱼“对折—展开”,设问:你发现了这条剪纸鱼的什么特点?(剪纸,对称)
3、小结:对称剪纸是将纸对折剪制的。(对折、对称)
4、导出课题:剪对称鱼形。
二、方法探讨
1、学习剪对称鱼形的基本方法 观察教材上步骤图,哪位小朋友说一说剪对称鱼形的过程是什么?小结:先将纸反折,在反面画出鱼形后再剪。(折—画—剪)
2、引导学生设计画出独特的鱼形
(1)设问解疑: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帮帮忙,一是对折后是把整条鱼都画下来呢,还是只画半条鱼?二是画在对折纸的什么位置好?小结:我们应该把鱼形的一半画在靠折痕一边,而不是靠开口那边。
(2)根据鱼的结构特点,引导画出独特鱼形的思路
老师这里画了热带鱼、剑鱼、飞鱼鱼形的一半的示意图,请小朋友们根据鱼的头、身、尾、鳍各组成部分比一比,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小结:大自然中的鱼多种多样,有的鱼瘦瘦的长长的、有的鱼胖胖的圆圆的、有的鱼像三角形。鱼鳍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像半圆形、有的像齿轮、有的像长了翅膀一样„„鱼尾有长有短、有的像剪刀、有的像水滴„„如果想剪出一条独特的鱼,画的时候可以突出和夸张它一个有趣的特征。
第18课
剪对称鱼
3、学习与指导剪鱼外形
老师将其中一示意图快速剪出外形。强调沿鱼形边缘来剪,两手配合,转动纸张配合剪刀鱼形。并慢速剪鱼嘴和鱼眼。展开后指出对称鱼形就剪出来了。
4、学习与指导剪内外花纹。
(1)互动:A.比较刚剪的外形与相似的鱼形剪纸范作,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在鱼形哪些地方剪了花纹?B.观察这4幅作品,你能找出打扮鱼儿时运用了哪些花纹吗?
小结:剪条纹、波浪纹、牙牙纹、月牙纹、花瓣纹„„进行装饰。
(2)师生合作尝试剪内外花纹。(提示:有把握的同学就直接剪花纹,可以不用画花纹)。
(3)及时发现学生尝试的问题并指导。
小结:花纹要剪得窄小一点,不要过于宽大,留下来的要相连,不能剪断。
5、回顾总结剪纸步骤:折——画——剪外形——剪内外花纹,补充板书并贴出每个步骤的示意图。
三、自由创作
1、提出活动要求:剪一件外形独特、花纹与众不同的鱼形剪纸作品,全班集体组拼成鱼的海洋。学生作业,教师行间巡视与个别辅导。
2、集体组拼海洋鱼群图。
四、作业展评
1、自评:谁愿意来介绍你邀请来的鱼儿?(从外形和花纹两方面引导学生回答)
2、他评:你认为谁是被邀请来的鱼儿中最美的?
3、教师总评与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欣赏鱼的民间剪纸作品,认知“鱼”与“余”的谐音,了解民间剪纸作品的象征寓意的表达方式。
第19课 会飞的翅膀
教学目标:
1.了解鸟类的翅膀的形态特征。2.掌握会飞的翅膀的制作方法、步骤。3.体验制作和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飞的翅膀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教学难点:翅膀形状优美,色彩大方艳丽。教学程序:
一、观赏视频,激趣引入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一段录像,里面有小朋友喜欢的朋友,看看它们是谁呀?在做什么呢?播放视频。
小朋友,刚才在录像里看到了哪些动物?它们都是靠身体的哪个部分在空中自由的飞翔?
动物有一双舞动的翅膀,能带着它们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小朋友想不想也向刚才看到的小动物们一样拥有一双可以飞动的漂亮翅膀啊?呈现课题并板书。
二、认识了解翅膀的形状、特征,发现对称折剪翅膀的方法。
1、老师请了刚才录像中看到的几位朋友来到了我们教室,他们是谁呀?先出示天鹅、蝙蝠、蜻蜓、老鹰四种动物的翅膀收拢的图片,再出示这四种动物翅膀形状的手绘图。
这四对翅膀的形状相同吗?那么你们能猜出它们分别是谁的翅膀吗?利用课件将翅膀图片与动物图片一一对应。
2、知道了它们的形状不同,你们还发现所有的翅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观察找到答案后,教师利用已剪制好的白卡纸翅膀现场对折示范给学生看,并利用课件演示,加深学生对翅膀对称特征的认识。
三、尝试创作出想象中奇异漂亮的翅膀外形。
1、刚才我们欣赏了解的是动物们的各种翅膀,那么,小朋友想一想我们自己制作的翅膀会是什么新奇漂亮的模样呢?老师出示三组对折好的白纸,请三个小朋友上台来画一画新奇漂亮的翅膀外形,设计前先找到纸张对折的位置,再思考怎样画得新奇漂亮。
2、学生画完后,教师现场用剪刀分别将几个小朋友画在纸上的翅膀沿轮廓线剪下来,师生评价并小结。
(1)以对折位置起笔为中心画,画出一个翅膀的形状,展开后就是左右对称的一对翅膀。否则剪下来的是两个分开不连贯的翅膀。(2)翅膀如果画得太小,剪出来不美观。(3)用各种长或短的圆弧形的线、直线、折线组合能画出新奇漂亮外形的翅膀。
第20课
会飞的翅膀
3.教师现场快速示范,演示翅膀的制作方法步骤。
教师现场演示制作步骤。
(1)先将作业纸左右对折,然后在对折痕处再次折出能用手指捏住翅膀中间的部分。(2)用彩笔在折纸的一侧想象画出新奇漂亮的翅膀外形。(3)将纸对折好后沿着一侧画好的翅膀外形轮廓剪下并展开。(4)涂上自己喜欢的漂亮的颜色。
四、学生练习,提出作业要求。
作业要求:运用折、剪、画等方法,用纸做一对可以捏在手指中飞动的翅膀,和小伙伴们玩一玩。教师巡视检查,分层指导。
五、作业评价,快乐体验。
1、将学生制作的翅膀集中评价。
2、组织学生到室外玩一玩会飞动的翅膀,体验制作的成就感及学习带来的快乐。
第五篇:人美版美术九年级下教案
人美版美术九年级下教案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秦始皇陵兵马俑群
教学目标:
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认识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由身份不同、形态各异的数千个陶俑组成的现实主义的艺术雕塑群。能力目标:
分析兵马俑的造型特点,了解兵马俑在塑造人物方面注重刻画细节、注重表现心里、注重个性变化的表现技巧及艺术效果。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兵马俑群像,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成就,了解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认识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历史文化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
认识兵马俑主要艺术成就及其时代特征。教学难点:
理解兵马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教学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检查多媒体设备和学生课前准备工作。
查找历史资料,了解秦始皇的生平、历史功过及秦朝的社会风俗。
学生自己动手积累资料,培养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又可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和查找资料,同学们对秦始皇的生平了解比较清楚,这位有“千古一帝”之称的君王,为了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下令大兴土木。下面请一位同学说说秦始皇在位时修建的最著名的工程有哪些?(演示秦始皇画像)
一、相互交流后回答:
阿房宫和骊山墓。
山墓是秦始皇为自己修建的陵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兵马俑就是陵墓的陪葬品。(演示兵马俑全景图)
二、同学们想一想:
1、兵马俑作为雕塑作品,它与普通的雕塑作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互相交流后回答:兵马俑不仅是美术作品,而且还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对,兵马俑不仅是雕塑作品,而且还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只有到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才能看到它的真品,由此可见,兵马俑的珍贵在于它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下面我们就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来欣赏兵马俑。
2、假如你是一名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的讲解员,你将如何为参观者介绍这些了不起的杰作呢?
在不同小组间巡视,解答疑难。
三、小结:
刚才大家分组对不同身份的兵马俑进行研究、讨论,现在请小组代表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向大家作介绍。(演示不同身份的兵马俑图片)角色扮演试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扮演讲解员,编写解说词,培养学生信息处以能力。教师应该应引导学生筛选有效信息,从历史和艺术两个层面对兵马俑进行解释、说明每个学习小组经过短暂的商讨之后认领本组的学习任务,并开始研讨和编写讲解词。
一小组:概况介绍(位置、发掘过程)
二小组: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正面和秦始皇陵 三小组:将军俑、代管铠甲俑、戴冠袍俑半身像
四小组:戴铠甲武士俑、铠甲军吏俑、跪射用时俑 五小组:秦始皇陵铜质车马和铜俑
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对图片概括介绍、艺术特点、自己的感受。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照片,然后请同学们说说看了这些照片之后,最让你赞叹的是什么?(演示兵马俑局部图片:发髻、面孔)
大家从这几组照片可以看出兵马俑在人物雕刻方面的突出特点是细腻精美、栩栩如生。不同身份的兵马俑,不仅发髻样式不同,而且面孔表情各不相同,可以说是千人千面,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这且表明:兵马俑将中国古代写实主义艺术传统推向高峰。
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首先进行纵向比较:将秦俑与汉俑作对比,找出秦汉雕塑手法的区别;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将秦俑与古希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雕像作比较,进一步领悟兵马俑的艺术特色。(演示秦百戏俑和汉代的百戏俑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雕像)
兵马俑高超的雕塑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一部鲜活生动的古代兵阵,也显示了秦朝的赫赫军威。大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仔细观察教材上的图片,想一想:秦朝的军威在哪些方面得到体现,由此你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
通过比较欣赏,实现知识的迁移,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兵马俑艺术特点的认识,而且能够使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丰富的内涵及高超的表现技巧。美术欣赏不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掌握,必须进一步探究作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对社会文明的独特贡献。欣赏小结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对学生解释不够清楚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设计制作
秦始皇陵兵马俑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兵马俑,我们能做些什么?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样式,设计制作一件以兵马俑为主题的小作品,然后我们将举办一个展览会,展示出同学们的作品。
学生答:用兵马俑的形象制作小型的仿制品,设计信封、邮票、明信片、台历、书籍封
面等。
学生可以先分组讨论,然后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展构思,创作自己的作品。
欣赏是为了提升创作的水平,美术课程本身就具有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特点。
做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做”中体验、探究、发现问题,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外拓展
组织学生作品展览会,还可以“如何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为题举行演讲比赛。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配上必要的文字说明。
学生组成评审小组,对所展作品进行评比。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即是活动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教学反思:
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的艺术传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了解我国与世界上优秀建筑、雕塑、绘画的艺术风格,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风格。
能力目标: 用语言阐述自己对中国优秀民族艺术的认识。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中西不同风格形式美感的体验,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加深对美术艺术的理解,更加热爱祖国,了解自己民族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豪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教学重点:
通过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个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艺术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特征,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观点。教学难点:
中外美术作品的形式艺术风格的对比。初步理解传统和多元文化并存的关系。教学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过程:
1、导 入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艺术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的艺术传统,那么我国都有那些传统艺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呢?这节课----
2、新课
出示故宫的图片,请同学们讨论,故宫的建筑风格以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1)大屋顶、金黄色的琉璃瓦的艺术美感和实用性。(2)为什么采用木结构的建筑体系。
例:它的材料是以木结构为主的,木结构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人与自然的高度协调,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风格上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自然之美的表达,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于一身。
(3)与西方建筑相比较,在风格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4)它所反映的人文精神是什么。
将同样是通过人物形象表现理想美的题材作品进行比较:将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希腊雕塑的代表之作《米洛斯的阿弗萝蒂特》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去体会不同的风格及其艺术美感。
(1)你是怎样理解顾恺之的绘画精神----“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的?(2)作品分析,了解中国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想对绘画的影响。例:《洛神赋图》是个长卷,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第一段为“惊艳”,描绘曹植一行来到洛水之滨,忽见洛神惊鸿似的出现。第二段“陈情”,描写曹植与洛神互诉爱慕之情。第三段就是结局了。他把结局改了一下,曹植和洛水之神一起乘舟而走。
希腊雕塑的代表《米洛斯的阿弗萝蒂特》作品分析
古希腊和我国魏晋时期,中西美术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在魏晋时期,中国绘画观念就已经深深奠定了“神”的表现重于“形”似紧密联系。
将中西风景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进行比较,中国山水画和西方油画各自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1)中国山水画和西方油画各自所反映的人文精神是什么?
例:在中国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画史中,畅神、追求气韵生动的境界始终是绘画美学的最高标准,从山水画的用笔来看,也能很清楚的发现它的重神重意的特点。对于山水画来说,最有代表特色的技法是皴法。皴法从五代成熟,经过历代画家的演绎和发展,形成了几十种皴法。(3)《千里江山图》作品分析
例:《千里江山图》中景色连绵不断,根据山水布局开合,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各段之间衔接巧妙,过渡自然。
(2)霍贝玛《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作品分析
例:《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被称为17世纪荷兰风景画的最后杰作,将风景回复它本来的面目,回复它在大自然中的模样,体味并表现其中质朴而活泼的诗意与自然之美是霍贝玛所重点表现的。
3、练习
将丢勒和曾鲸的人物画进行比较。
4、小结
西方绘画偏重于“形似”为根本,讲究科学的分析和表现,重视光的运用,重视色彩的配合,重视透视的处理,可以说是科学的绘画。中国绘画走的却是从表现外物神韵到表现内心神韵的路子,讲究是诗书、画、印的结合,讲究位置的经营和表达意境,重骨力、骨法、风骨的笔墨之美,可以形容为诗的绘画。这和民族精神诗相关的,即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形似”是科学的表现对象,是绘画中的理性精神;“神似”是感性的表现对象,是绘画中的人文精神。
教学反思:
环境雕塑
教学内容与目标
1.应知:通过讲授、分析、比较等欣赏活动,让学生理解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人的关系,认识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从而多视角地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应会:学会欣赏、评述环境雕塑作品。
2.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雕塑与历史有关、与特定的时代有关,表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更表明特定环境的特殊意义,从而看到艺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即我们生活和工作所依靠的环境与环境艺术有关,体验到环境雕塑与城市、道路、绿化、建筑、广场和所在环境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环境雕塑方案的提出等活动,更加珍惜自然环境,珍视美术文化。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环境雕塑的特点的认识。
难点: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抛出讨论题的导入方法。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我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学习和发展进行着各种活动,而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活动的环境自然是少不了的,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你对现在的生活环境满意吗?为什么?请说明理由并给予评价。(1)学生讨论(分组),各抒己见地发言,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看法: ①对家中的环境满意,对楼周围的环境一般。
②对以前周边环境满意,因为以前是小草和大树,可两面起了许多高楼,这样的确住的人多,可人却总是觉得心中憋得慌,没有从前敞亮了。
③满意,我每天上下学都经过一个广场,这个广场从前不太有名,可现在多了一些雕塑,人们非常愿意去这里,以前走到这里没有什么感觉,可现在就愿意多看两眼,我每天上学也经过这里,心情特别好,因为这儿的确和以前不大相同,我对生活环境很满意。
④我家住在青云林海小区,这里不仅有花园和绿地,还有一些小亭子,到家像到了花园。⑤每次去人民广场看到许多的外地游客驻足观望、拍照留念,我心中真自豪,虽然人民广场离我生活的地方不是很近,可是它毕竟说明我们这个城市居住和生活环境很好。(2)教师和学生一起举例并小结。
①说明人类在19世纪的进步和发展,即工业革命是以环境的毁灭做代价的,当20世纪的人们在恶劣的环境面前感到痛苦和无奈时,唤醒了不能单纯追求经济第一、物质第一,要保护环境的意识。
②艺术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源泉,无疑在环境营造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3)导入新课。2.讲授新课
(1)阅读课文内容欣赏图片。
(2)教师出示一件架上雕塑实物和一张环境雕塑图片摆放在一起,让学生分析、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
(3)师生共同提取二者的不同特点作为重点内容,加以重申,同时将内容板书或课件打出。环境雕塑与环境互动,主要特点是与特定场合地点的(如绿色、生态因素)环境之间建立起亲密相融的关系,同时反映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表现出时代精神,这是环境雕塑的主要特征。
(4)按照放置地点讲明环境雕塑的分类,城市广场雕塑、园林雕塑、小区雕塑等。
(5)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放置地点、位置,而非雕塑作品的本身,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从内容到形式与环境相互和谐以及与环境中的人相呼应的作品。
(6)以一种作品为例说明环境雕塑作品的整体形态,大的轮廓与远观气势,雕塑的空间尺度、材质、色彩都是构成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条件。
(7)让学生分析,思维可以反向:试想某某环境中的这件雕塑作品其中任何一种元素的改变会让作品不仅失去了感染力而美中不足,甚至对环境还会产生破坏作用。例如:轮廓或空间尺寸或材质或色彩等任何一项元素的改变。
3.学生练习,做“思考与讨论”内容,同时开始策划如何为校园或社区提出雕塑方案。(1)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做“思考与讨论”题。①有的小组以一张图片为题进行讨论。
②有的小组却是将图片汇总起来按照雕塑的放置地点来分类研讨。(2)学习评价与小结。
①学生评价自己身边的环境雕塑作品。
②有的学生还把环境拓展到了公共艺术,如有的学生举例到杭州游览看到西湖边叫《柱》的作品与湖边柳树、桃树和湖光山色很呼应、谐和,并还出示图片给全班看。
③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对要进行的学习活动给予评价。如文字方案,包括小区中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同时还要为提出的方案作出评价,如写实的还是写意的,是主题性的创作还是装饰小品,材质是什么,色彩如何,其整体气势与周边环境是否相适应。
教学反思:
环境雕塑
教学内容与目标
1.应知:通过讲授、分析、比较等欣赏活动,让学生理解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人的关系,认识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从而多视角地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应会:学会欣赏、评述环境雕塑作品。
2.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雕塑与历史有关、与特定的时代有关,表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更表明特定环境的特殊意义,从而看到艺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即我们生活和工作所依靠的环境与环境艺术有关,体验到环境雕塑与城市、道路、绿化、建筑、广场和所在环境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环境雕塑方案的提出等活动,更加珍惜自然环境,珍视美术文化。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环境雕塑的特点的认识。
难点: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复习旧知识导入。教师提问学生:什么是雕塑?你见到的雕塑作品最多的是在哪里?学生回答:
①从前在展览馆见得最多,现在在街头巷尾都能见到。②我们家就有雕塑作品在架子上摆的,不过可没有在大街上摆的雕塑有气魄,可能是家里的小,街上的大的原因。
③我在公园里见到的最多,我去过长春,那里有雕塑公园,里面全是雕塑作品。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的问题,说明在家里(室内)摆放的雕塑和在大街上(室外)放置的雕塑是不同的,一个是架上雕塑,一个是环境雕塑,两者的特点不同。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环境雕塑”,导入新课,播放课件或板书课题。2.讲授新课
教师:刚才那位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已经提出了这节课的知识点,即家中(室内)的雕塑和室外的雕塑不一样,就这问题请大家思考、讨论并回答。(1)学生议论、思考。(2)回答问题。
①家中的雕塑是几个人喜欢的,放在大街上的雕塑考虑到人人都得观赏,因此创作时就特别注意它的艺术性。所以我们会觉得室外的雕塑作品要比室内的好看。
②和创作中的想法没有关系,是因为街上的景致好看,所以雕塑作品就显得好看。
③和室外的景致没有关系,你可以把家中的雕塑作品拿到室外一个非常好看的风景点试试看,根本没有那么好看。
④你们说的不对,室内的雕塑作品根本不可能拿到大街上(室外)摆放,室外的雕塑更不可能放到室内,室外的雕塑叫环境雕塑,室内的雕塑叫室内雕塑。
教 师参加讨论:把大家的讨论意见汇总到一起就是问题所在,即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有一定的区别:环境雕塑是指放置在特定环境中,其主体和形式都受环境制约和影 响的雕塑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主要来自于与环境的相得益彰、相互衬托、相互和谐的关系。而架上雕塑艺术在设计时一般不受周围环境的制约,因此二者的特征是 很明显的。
(3)师生一起阅读课文,欣赏环境雕塑作品。围绕着重点讲授,始终用比较的方进行分析,以使学生加深对环境雕塑的印象。(4)教师播放课件,请学生欣赏环境雕塑作品并思考问题:环境雕塑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5)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6)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和室内环境相协调的雕塑作品是否也是环境雕塑?
教 师回答:当然也是。但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以室外环境为背景的环境雕塑内容。因此,如果从大的环境考虑问题,放置在自然环境的雕塑作品,在设计时,不仅要 想到它的一个季节,还要想到一年四季雕塑周围的环境的特征,只有考虑到这个前提,才有可能去确定雕塑的内容和形式。这才是环境雕塑最主要的特征。3.学生做练习(1)谈谈自己生活环境中的雕塑作品给你怎样的感受?谈这个问题时要表述出当你第一次看到该作品时的感受和现在看到它的感受。(回答问题略)(2)以小组为单位,以自己组内同学熟悉的环境为前提,提出一个环境雕塑最初步的设想。(设计方案略)
4.小结、评价学习结果
(1)组内先展示或说明方案,自己组给出意见。
(2)组与组相互展示或说明自己组的方案,请评价、给出意见或建议。
(3)教师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给大家留出新的作业:课后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带着组内的设计方案到为其设计的环境中去,看看该方案设计是否与周围的自然、人文、建筑等因素相互衬托、相互和谐。在实践中你认为自己组的设计还应该如何修改,并说明修改的原因。
教学反思:
设计制作环境雕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讲授、分析、比较等欣赏活动,让学生学会欣赏、评述环境雕塑作品、了解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多视角地理解环境雕塑的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与设计环境雕塑方案及绘制草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到环境雕塑的特点,以及更加珍惜自然环境,珍视美术文化。
情感目标: 掌握依据不同材料,运用不同的制作方法的技能。教学重点: 对环境雕塑的特点的认识,及学习如何设计环境雕塑方案和绘制草图的知识与技能。
教学难点: 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学习如何把握环境的特征,使自己的作业真正成为“为环境量身设计的雕塑作品”。
教学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一、导 入
现在我给同学们放一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导入课件)同学们都看了上组的图片,你对这样的环境满意吗?为什么?请说明理由并给予评价。感觉看上去是不是少点了什么?(学生回答)环境雕塑。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设计制作环境雕塑。
二、新课
播放课件,欣赏环境雕塑作品。思考:
1、什么是环境雕塑?
环境雕塑是环境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品的主题和形式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特有的审美感受,营造出相应的文化氛围和情调。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心境。因此环境雕塑与环境、与环境中的人及周围的生态因素互动,构成了相互协调的环境景观。它反映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表现出时代精神。这就是环境雕塑的主要特点。
2、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没有环境就没有环境雕塑,脱离了环境的环境雕塑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雕塑与环境互动,它们相互依托,相互和谐,构成了相互协调的景观。环境与雕塑互动:
为下面的雕塑作品配置一个相应的环境,并说明理由。
(1)学生通过欣赏南北湖风景照或者其他学校的环境雕塑,分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为你生活中最熟悉的环境提出一个小组方案和设计并绘制环境雕塑草图。
(2)参与设计:为你生活中最熟悉的环境设计雕塑作品方案需要几个环节?
1、分析:分析环境特征、把握环境特征,使自己的雕塑作品真正成为 “ 为环境量身制作的艺术品 ”。
2、构思:在对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构思设计。其中包括:主题的确定、材料、工具方法的选择和对风格的考虑等等。
3、设计与应用: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和满意的设计草图。)
(3)展示、分析作品(播放怎样设计制作环境雕塑的录像剪辑供学生参考)
三、练习
为你生活中最熟悉的环境设计雕塑作品方案
教师巡视辅导并再一次提示:在整个设计方案和绘制草图过程中,始终不要忘记对环境情况的考虑,即“我是为哪个环境设计制作的”。——雕塑与环境相互和谐,这也是环境雕塑的主要特点。
四、小结
学生以组为单位展示设计环境雕塑的方案和绘制的草图,并谈谈小组的创新:雕塑的特点,环境的特点、材料、方法与工具等等,同时班级集体参与研讨、研讨创意、方案与绘制的效果是否一致,你们是否还有其他的更好创意。
在展示、分析作品的过程中,启发学生重温学习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巩固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学反思:
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 教学内容与目标
1.应知:了解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的作用,了解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的象征性和装饰性。应会:掌握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规律,能够运用传统的色彩搭配方式进行色彩搭配设计。2.通过学习,提高审美能力,增加文化修养。了解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加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对传统艺术的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艺术实践,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的象征性和装饰性。分析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的规律。难点:如何运用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规律进行设计。学习材料
教具:课件,包括丰富、典型、多种风格的传统色彩搭配的图片等。
学具:视条件可以利用电脑、绘画工具等,收集相关资料(图片、实物等)。教学过程:
一、设问:
(1)你最喜欢哪幅画面?为什么?(2)你喜欢哪些画面的色彩搭配?(3)你觉得传统的色彩搭配有哪些类型?
播放课件,为学生展示大量的多种风格的传统艺术色彩搭配的画面、实物等。组织学生欣赏、讨论、分析。
欣赏图片,自由讨论、分析后回答问题。
通过大量图片欣赏,引起学生对传统艺术色彩搭配的兴趣。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传统色彩搭配中常用的色彩搭配有哪些。
二、(1)展示学生带来的资料;(2)欣赏和分析课本上的范例;(3)演示课件;(4)展示其他班级学生的作品等方式。
(1)学生展示和讲述带来的资料;(2)学生分析课本上的范例;(3)师生共同赏析课件中的作品;(4)欣赏同学作品。
分析并总结传统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谈谈自己对色彩关系的理解。
使学生了解传统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以及它所展示出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中化民族是一个想像力丰富、创造力强、乐观向上的民族。
三、演示课件,组织学生对比不同风格的色彩搭配。鼓励学生要有不断深入思考的精神。
畅谈自己的想法,同学间可以互相补充,完善观点。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色彩搭配的文化内涵。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分析传统艺术。
四、你能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和材料为“大成殿”重新搭配色彩吗?(为节约时间可以先将原图大量复印)
对比设计作品与原作的风格各自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大胆表现自己对色彩的感受。体会同样的题材、不同的色彩搭配会给人以不同的文化氛围。
五、你能用传统的色彩搭配法为春节贺卡设计一个封面吗?
练习中,根据学生需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设计上和技术上的困难,及时展示一些创意好的草图。
鼓励学生独创意识。
多材质、多形式地尝试、实施设计。遇到问题互相探讨。
给学生技术上的支持,帮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能在色彩搭配设计过程中体会到创作的乐趣,提高设计应用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传统艺术,传承民族文化。
六、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同学互相谈对作品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谈感想,并提出一些问题。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情感表达能力。教学反思:
建筑艺术的色彩搭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建筑艺术色彩搭配的特征、内容和形式。能力目标 运用色彩搭配的方法,画出自己喜欢的建筑外形并设计色彩搭配。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对建筑艺术作品的认识水平和欣赏能力 重点 创作思想、创作理念、创作形式。难点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体验感受和创作建筑艺术的色彩 教学用具 课件、各种图片、范画、学生优秀作业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常规进行
让学生展示提前收集的资料 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建筑艺术作品? 你注意过中山广场周围的建筑了吗?
谈一谈你对这些建筑的造型、色彩、历史等方面的了解和感受。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和探讨关于建筑艺术色彩的搭配这一问题。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建筑艺术的色彩搭配
出示多张不同的无色建筑设计图
如果你为其中一张建筑图进行色彩装饰,你会考虑哪些内容和因素?
一、色彩对建筑的作用:
1、色彩设计可以使建筑更美丽
2、色彩设计可以展现建筑不同的个性。
3、色彩装饰可以使一座建筑发挥不同的功能。
4、不同功能的建筑需要有相应的色彩装饰烘托。
5、色彩可以起到调节建筑气氛的作用。
二、建筑色彩设计的要点:
1、根据建筑的用途设计色彩效果。(如寺庙、教堂、故宫、天坛等)
2、利用造型特征设计色彩的图形效果和明暗变化。(如图书馆、大剧院、别墅等。)
3、色彩的组织与搭配(运用已学的知识)
4、与周围环境色彩的关系。(别墅、教堂等)
三、色彩搭配的方法
利用课件或范图展示各种色彩搭配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总结已学过的色彩基础知识。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 教师归纳
四、学生练习
根据我们这节课学的知识对你手中的建筑图片进行上色
五、学习评价与小结 展示学生作品
教学反思:
未来在召唤 教学内容与目标
合 理地将数码相机或扫描仪与自己的绘画作品及相应的图像素材结合使用。合理地运用图
像处理软件的图层处理功能和滤镜变形功能,注重对素材的合理修饰和变化,以便按自己的创作思路进行重新组合变化,形成独特的画面效果。巩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能力和创造精神。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合理地运用电脑美术诸功能为自己的创作思路服务,要画龙点睛,不要画蛇添足。
本课的难点是图像处理软件中“层”的合理使用及素材有机合理的处理。设计一(比较适于此前已掌握一定电脑美术知识的班级)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 教学意图
构思作品内容,收集创作素材 提前向学生布置作业:确定准备进行创作的素材,结合自己的想象寻找适当素材。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方式,让学生拥有较多构思创作内容和形式的时间,以及收集比较称心如意的创作素材。完善创作素材元素 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将作品或素材输入电脑。(以下两个步骤也可以直接运用电脑绘画软件在电脑中写生完成)对已选素材进行汇总,特别需要合理地进行色彩、造型方面的调整。要特别注意与整体的协调,切忌无目的地使用各种功能。相关技能技巧复习师生间可结合素材的处理,复习电脑美术的各种基本表现方法,尽可能用量化的方式确定素材的处理结果。主要围绕“图层”、“滤镜”、矢量图的修改变化以及立体造型软件的合理运用进行复习。相关美术知识学习介绍科幻绘画的一般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启发学生大胆独特的想象和表现。此时才介绍相关的美术知识,目的是避免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的构思。创作作品 根据学生自己的创意,动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创作。给学生比较完整的创作时间,同时结合创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辅导。教学评价 小组或全班欣赏作品,鼓励一些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通过相互评价,认识自己的不足,引发更好的思路,保持兴趣。
设计二(比较适合美术创作能力比较强的班级)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 教学意图 相关美术知识学习结合欣赏和介绍科幻美术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方法,启发学生大胆独特的想象。通过感受和认识新的美术知识,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
构思作品内容,收集创作素材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选择或创作自己认为需要的素材。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寻找、欣赏和收集素材进一步启发新的想象。完善创作素材元素 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将作品或素材输入电脑。(以上两个步骤也可以直接运用电脑绘画软件在电脑中写生完成)对已选素材进行汇总,特别需要合理地进行色彩、造型方面的调整。要特别注意与整体的协调,切忌无目的地使用各种功能。相关技能技巧复习师生间可结合素材的处理,复习电脑美术的各种基本表现方法,尽可能用量化的方式确定素材的处理结果。主要围绕“图层”、“滤镜”、矢量图的修改变化以及立体造型软件的合理运用进行复习。创作作品 根据学生自己的创意,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创作。给学生比较完整的创作时间,同时结合创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辅导。教学评价 分组或全班欣赏作品,鼓励一些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通过相互评价,认识自己的不足,引发更好的思路,保持兴趣。
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合 理地运用电脑美术诸功能为自己的创作思路服务的关键是:自己要有明确的创意,并尽可能为自己的创意确定一个基调,如梦幻般的、神秘的、恐怖的、欣欣向荣的 等。一切素材都应该尽全力围绕自己创意的基调进行处理,而不是以是否运用多种技巧为标准。由于电脑美术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已经不可能完全精通后再运用 它们进行创作。在教学中应该在认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活学活用、急用先学,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本课就应该主要将重点放在“图层”、“滤镜”、矢量图 的修改变化以及立体造型软件的合理运用上。
教学反思:
关注身边的广告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广告在我们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广告。能力目标: 选择一个主题,尝试完成一件包括图片、文字、标题、广告语等因素在内的广告设计。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重点: 对广告的兴趣 难点: 关注身边的广告
教学用具: 电脑平面设计或手绘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常规进行
你是否注意身边的广告?你知道哪些广告词、广告歌曲?请模仿表演某些广告的场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从感官开始。”下面我们就共同来体验广告带给我们的全新视觉享受。展示课件,出示课题
三、讲授新课
关注身边的广告设计 提出问题: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广告的重要性,你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提示:如“酒旗”便是广告,还有成语“自相矛盾”的故事,其中的卖主所说尽管是吹牛,但其形式也算是推销商品的一种现场广告。
1、广告在媒体上的分类: a.电视广告b.电台广告、c.印刷广告、d.户外广告、e.网络广告。
2、平面广告:邮寄、报纸、招贴、杂志、卡片、宣传册等。
3、立体广告:橱窗、路牌、灯箱等。
4、CI设计及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广告设计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像,把一些特定的内容展示给观众,使人们从中获得某种信息,得出对某产品或某品牌,甚至某企业的印象。广告整体活动的内容:
a.市场调查、b.统计分析、c.策划、d.设计、e.制作、f.发布、g.效果测定。
四、学生练习
结合我们学校开展的“禁烟——吸烟有害健康”活动,“爱心助学”活动设计一则公益广告。以小组为单位策划、设计
五、学习评价及小结
如今,广告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好的广告作品会给人以美好的教育和熏陶,使我们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我们要用诗意的眼光欣赏我们身边的广告,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教学反思:
我们身边的美术遗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欣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遗存,分析他们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能力目标: 从自身做起,提高保护文化遗存的意识。
情感目标: 从“平凡”中感受到美术遗存的文化内涵,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重
点: 作品的基本知识与艺术特色 难
点: 寻找身边的美术遗
教学用具:课件、书籍、图片、网络等
一、组织教学 常规进行
二、导入新课
学生分享收集到的资料
三、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 播放课件 提出问题:
1、什么是美术遗存?它的特点是什么? 美术遗存就是现存的古代美术作品,之所以称它们为“遗存”,是因为这些作品是“最后的”、“不能再生”的,较多的作品至今仍有被破坏的危险,这些散落在民间看似平常的作品对于我们来说,在人文历史与艺术审美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什么样的作品属于美遗存呢?
从时间上看,应该具有一定的历史,至少要百年以上;还有数量稀少的美术作品,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价值。
3、保护这些文物具有哪些意义?
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贵。
4、北京的民居有什么特点?什么叫四合院?根据学生所答加以总结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四、学生讨论
吉林有哪些美术遗存?
五、学习评价及小结
谈一谈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通过此课的学习,我们对美术遗存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提高可鉴赏能力与文物保护的意识,希望通过这节课能给同学们更多的思考。通过网络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
学生谈自己的一些感受,谈一谈自己应该如何从自身出发来保护身边的美术遗存。
教学反思:
探究书籍的奥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调查、搜集、研讨、统计、制作这一参与过程使学生学习到研究问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更加了解书籍、热爱书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情感目标:通过对书籍知识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书籍的各种知识的探讨与研究。书籍的形式、书籍的装潢、书籍的分类、书籍的印刷发行等问题。教学难点:因知识面较宽,学生社会活动范围较大,教学时间安排和控制是较为突出的问题。教学方法: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我们经常到图书馆、书店去买书、阅读书,就在你的书包里也有许多书,你对书的知识了解有多少?
学生思考、讨论。
可能提出各方面的问题,如书的品味、书的编辑、书的艺术、书的喜好、书的分类等。
激起学生对书籍知识的关注,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是发散性思维,涉及书籍知识的各个方面,可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师有选择地提出本课研讨的题目。
拿出你书包中的书,仔细观察,从形式上能说出哪些知识?
学生观察研究,可几个人讨论,可能提出封面、插图、彩色印刷、开本、版权页等问题。观察研究。这是探究的过程,学生要在书中发现研讨的问题,关心起早已熟悉但从没注意的书本。
三、引导讨论:
这些问题里有那些知识? 学生发表见解:
1、课本有16开、大16开,在书店有8开的、32开等多种形式。开本是怎样确定的?
2、色彩印刷与黑白印刷。封皮的纸是铜版纸,里边的纸薄,是胶版纸。
3、封面、插图的特点,所起的作用。
4、封底有版权页,说明了作者、印数、出版社、定价等。
深入思考的过程。联想过去的观察,用以知的知识,从美术的角度探讨书籍中各种形式和因素。
四、深入引导讨论。(可用实际出版物展示)
这些因素对书记的内容的升华和对发行的影响起到哪些作用?
学生讨论甚至争论:
1、喜欢或不喜欢哪些书籍的装潢?提出理由。
2、那些书籍显档次,愿购买与收藏。
3、哪些书籍定界太高,成本没那么高。
发表自己的见解,人是书籍形式与内容、品味与市场的各种关系。
五、放录像片或展示内容好、形式感强的书籍。
展示书店、图书馆的场景,展示经典的书籍。说明书籍知识的浩瀚,书籍的艺术,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学生观察思考。
欣赏经典书籍,提高艺术文化品位。
六、引导、展示、分析
将自己最爱的藏书展示给大家。(课前应布置,也可教师准备经典的书籍。)
学生展示并发表评述:
1、自己共有多少藏书,收藏的兴趣点。
2、藏书的艺术特点,自己的感受。
3、畅想今后书籍的形式与特色。
结合自己的实际,展示自己的心爱收藏,阐述自己的观点。
七、评价。
本课不设操作作业,以研讨为主。
数的收藏价值、艺术特色、书籍知识的的评述与分析。
学生相互点评,对藏书进行共同分析。
相互交流,提高鉴赏水平,对书籍有进一步的认识。
八、课后组织学生阅览图书馆;走进书店,借(买)几本好书,调查研究书的市场。
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或日记,下堂课进行研讨与展示。课堂教学与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教学反思:
藏书票与书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藏书票与书签的有关知识。能力目标:学会藏书票与书签的基本设计方法与制作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藏书票与书签的知识,认识与书籍有关的文化与艺术,增强与书籍的情缘,提高艺术修养。教学重点 藏书票与书签的文化与情趣。教学难点 制作。藏书票书签虽小,单制作的才料与程序并不少,在技法与时间上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进行“读书、爱书、藏书”的研讨。你的藏书多吗?都是哪些内容的书籍? 你喜欢的书籍是哪些?对你有哪些帮助? 设计一个藏书票用于你的藏书有哪些意义?
谈书籍对自己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谈读书爱书、藏书的乐趣,谈藏书票艺术与读书、爱书、藏书的关系。
《探究书记的奥秘》单元课的深化和展开,更深刻认识书籍文化和书籍艺术,引起学生对藏书票这方寸艺术的关注,戏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实物、录像说明藏书票的样式、设计方法和使用。本课重点围绕藏书票进行学习,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应以设计者的眼光分析藏书票是如何反思、如何制作的,以及作品的风格与情趣。
播放优秀藏书票设计的幻灯片和藏书票展览的录像。还可用实物进行对比分析,如不同的图
案、不同的技法的藏书票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
三、用多媒体、实际演示等方法讲解设计步骤和制作技法,包括设计内容、制版和拓印等。在听与看的过程中,初步形成构思,可提问、讨论、印制操作实验等。
四、艺术实践。可运用各种形象资料制版,多种色彩印制,大胆创意,大胆制作。
可用纸版画、吹塑版画这些简单易行的技法,如有计算机可用电脑设计方法直接打印出来。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制作,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意。
五、展示自己的作品,谈自己的创意;通讯作品相互交换,把收集的作品装订成册,把藏书票运用到自己的藏书上。
组织学生作品展示,讨论,互赠藏书票作品,并把学生的作品收集成册。
展示与收藏是本课最有特点的环节,学生作品直观样式多,相互交换激发了课堂的气氛。
教学反思:
书籍装帧艺术
教学内容与目标
1.让学生了解书籍装帧在书籍中的重要作用,各种题材书籍装帧的艺术特色,以及书籍装帧设计的要素和基本设计方法。
2.通过研讨、学习书籍装帧艺术,认识书籍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提高艺术鉴别能力与欣赏能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书籍装帧艺术的欣赏与设计的尝试。
教学难点:书籍装帧的设计与制作。一是时间,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有难度;二是设计技法的运用。学习材料
1.绘画形式。插图与封面的设计与制作可以是黑白或彩色的,一般用钢笔、毛笔,颜色采用水粉色或水彩色。纸一般用水彩纸。2.纸贴形式。各种彩色纸和胶水。
3.电脑绘画形式。计算机、各种软件、打印纸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通过调查研究对书籍进行了探讨,那么你注意到没有,书籍装帧艺术在书籍中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录像展示书籍装帧艺术,并提出思考题。同学观察思考,结合自己的感受与观察提出自己的看法。拿出自己喜欢的书籍和认为最好的书籍封面设计进行展示与分析。充分运用上节课调查研究的资料,引导学生对书籍装帧艺术分析与欣赏,提高对书籍艺术的认识。
二、知识分析与研究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各种课本,分析理科与文科课本封面的特点,讲解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展示优秀的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分析它的艺术性与作用。对自己书包中的课本进行观察分析,并总结书籍封面所起的作用,即保护书、显示书名、美化书籍。进一步分析好的文学书籍封面的艺术特色。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课本封面与插图虽然相对来说艺术性不是很强,但每人都有,操作性强。再结合文学书籍的欣赏,可较全面地分析书籍装帧艺术的知识。
三、提出设计内容
选出大家熟悉的文学作品书籍,或学校的校刊进行封面设计,引导学生研讨设计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要设计的书籍进行讨论。设计的因素包括书名字体、图案的设计与选择、色调的运用等,并就设计风格、设计思路进行交流。
用大家喜欢和关注的书籍进行设计实践,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四、指导学生进行设计
提示设计方法,可使用绘画、纸贴、电脑制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构思与制作。根据构思画一个构图,并选用好制作材料。
由于时间太少,在课堂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可与本单元课程综合考虑时间,如利用两课时,或利用课下时间完成。
五、展示与评价
将学生设计的封面或插图作业贴在黑板上或用实物投影机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评选最佳设计作品。大胆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能说出自己的创意和构思,对别人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谈自己的看法。
讨论分析与设计制作同等重要,也许设计的作品不够完美,但通过讨论,提高了对书籍装帧艺术的认识,这是本课的根本目的。
教学反思:
毕业纪念册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纪念册设计方面的知识,学习设计方法。
能力目标:运用学过的书籍装帧艺术,设计一个构思新颖、美观实用的毕业纪念册,并结合毕业活动使用纪念册。
情感目标:通过毕业纪念册的设计,提高对艺术设计的鉴赏能力。认识什么是设计、怎样设计、什么是好的设计、设计对人的心理感受的影响以及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毕业纪念册的设计创意。怎样才能设计出美观的、有纪念意义的毕业纪念册。教学难点:纪念册的制作,关键是课时有限,制作时间不够用。教学方法: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运用书籍的装帧知识,我们为毕业留念设计一个纪念册。业前期,学生对于相互赠言和留念一定有许多想法,可能有些同学已经买了一些纪念册,课题提出后,同学会很关注与思考。可用实物展示毕业纪念册的设计,由此开展讨论,也可用多媒体展示三年的初中学校生活、同学的联谊会,唤起友谊的情感。
二、新课
1、讨论。纪念册就是将自己想说的话、想留存的影像珍藏起来,将友谊珍藏起来,同学相互启发,纪念册的设计创意会在讨论中形成。
引导学生研讨纪念册的设计内容,包括样式、内容、装饰等。
通过讨论将纪念册设计的知识、设计的要素进行学习和归纳,增强设计意识。
2、同学设计制作。一般线设计样式与封面,面里内容的装饰可课下完成。
为节省时间,可让学生买好质量较好的硬皮本或卡片纸,再进行设计加工,使之成为有创意的毕业纪念册。
指导学生进行纪念册的设计,如材料的合理运用和制作的技法等。
3、展示学生的设计,评选有创意、有个性的设计。研讨如何使用纪念册,畅谈师生、同学间的友谊。
谈自己设计的想法,结合自己设计的纪念册,谈自己初中学习生活的感受,送给母校和老师、同学的留言。
学生展示与参与的舞台。设计不是最终的目的,提高修养、联系情感是课堂教学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