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组成评课稿

时间:2019-05-12 17:1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的组成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的组成评课稿》。

第一篇:水的组成评课稿

《水的组成》说课稿

内 丘 蒋 胜 芝 县 第 二

学 中

《水的组成》第一课时 说课稿

内丘县第二中学 蒋胜芝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水的组成》第一课时,下面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谈谈自已对这节课的设计。

-、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三《水的组成》第一课时的内容。水,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部分的内容。第四单元以“水”为载体,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社会到学科、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在物质的认识上由宏观转向微观,从组成转向结构;出现了一些化学式,为课题四化学式的学习略作铺垫,同时也分散了难点。总之,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及电解水实验的视频,学习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通过资料“水的组成揭秘”,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教育。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基于修订版化学课程标准课时目标的要求:准确、具体、可行,符合全面发展观以及统整观下的化学教学目标的制定。融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3、重点、难点

重点:电解水实验,水的组成。

难点:通过氢气燃烧实验、电解水实验,分析、确定水的组成。

二、学情分析

小学科学课、初中物理课、本单元课题一、二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经知道水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对水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水的组成,学生并不完全了解。学生在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中所学习的氧气检验方法是本课题学习的基础之一。

三、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本节课采用:实验、启发式讲解、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落实:一是设计载体,即通过什么样的载体来落实目标;二

是设计路径,即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来落实目标。为此,本节课采用了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和课上探究。

课前准备: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实验、电解水实验视频。课上探究:课上活动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实验探究 获取新知---总结收获 拓展延伸(-)、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故事引入:俗话说,水火不容。可是,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却燃起熊

熊大火。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得利斯某一海湾的水域内,发生了一次大火。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颇为壮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当时,熊熊烈火,剧烈的火焰竟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红彤壮观奇妙的景观,目击者无不目瞪口呆。海水为什么起火?事故发生后,据科学家研究,原来这场大火的原因是时速高达250公里的飓风与海水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的巨大热能使水分子分解,引起氢气燃烧。原来这场大火跟水的组成关系密切,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水的组成。

这样设计主要考虑:情境创设目的在于激疑,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既不能“喧宾夺主”,又要达到“激疑”的效果。

(二)、实验探究 获取新知

先介绍81页资料“水的组成揭秘”,这样处理不仅可以很自然地进入

演示实验这一环节,还可以使学生在研究态度、研究方法上有所启发。

1、氢气的燃烧

氢气的燃烧实验是人们认识水组成的开始,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

教学。利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并进行氢气性质的探究。学生观察并归纳氢气的物理性质。氢气的验纯、燃烧实验前预设问题: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师生归纳得出结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如何用化学语言把这个反应表现出来?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

是什么?学生回答:反应物为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反应条件是点燃。所以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点燃

h2 o2 h2o 第二单元课题三元素的学习(59页讨论)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没有变化。所以在分析79页讨论时能顺利得出:氢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有水滴生成,由:氢气 + 氧气电解

水,思考:氢

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猜想:水中一定有什么元素?

过渡:人们发现了氢气能够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后,又研究了水的分解实验。

2、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这是这节课的重点,但实验室配备的电解器,反应速度太慢,而且化学实验室每个实验台上没有电源,所以对“电解水实验”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播放视频前预留问题:实验步骤、现象(两电极现象、一段时间后正负极玻璃管中的差异)、猜想,使其带着问题进行观看。实验开始后,很快就看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这时候暂停,问学生有没有疑问,有学生提出 “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气体”。此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气体可能是什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被猜到的气体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氢气等等(都是前面接触过的)。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设计验证方案。在第二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知道了检验氧气的方法,而且知道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知道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知道氮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等等。然后逐步实施方案,验证猜想。为了尽量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我将视频设为静音,而且一边看,一边暂停,一边思考,所以尽管没有亲自电解水,但也努力使学生达到探究的效果。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观看视频后,完成80页讨论。师生归纳得出结论:水在电解实验里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那氢气和氧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也正是这节课的难点,如何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我准备了电解水的flash动画,通过动画模拟电解水的过程来认识反应实质。将宏观现象通过微观模拟,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另外,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还指导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式,以分散本单元的难点,为今后学习“化学式的书写”做铺垫。

最后,如何用化学语言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是什么?学生: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条件是通电。电解 氢气 + 氧气 文字表达:水 h2o h2 o2 由“氢气的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及flash动画微观模拟的分析:

氢气+氧气 水 水 氢气+氧气 h2 o2 h2o h2o h2 o2 点燃 电解

得出“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通过“氢气的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的视频,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水的组成,这样的设计基于:“探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方向。”

(三)、总结收获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再来总结一望无际的大海上燃起熊熊大火的原因。

3、氢气能不能作为燃料被利用呢?如何大量的制取氢气呢?(可以进行猜想或查阅资料)

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走出课堂,调动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加深对水及氢气的认识。

作业:82页1、2。又因为这一单元是以“水”为载体将各课题串联起来的,再留一个选做作业:写一篇题为《水的自白》小文章。

五、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组成六、教学反思

用视频代替实验是这节课最大的缺陷。但由于水电解器电解的速度特别的慢,无法在课堂上使用,也只好用视频代替,这也就促使我又有了一个想法:自制水电解器。尽管采用观看视频的方法,由于问题的预设比较合理,层层递进,所以也起到探究的作用中,学生的讨论、分析、结论也较为合理。篇二:水的组成说课稿

《水的组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是如何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学生还是陌生的。本课题要紧扣教材,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开展,既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利于缩小学生对于化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从水的电解实验与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开始的,在此过程中,直观的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与方法,这种展现方法能够有效的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本课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认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的氧气的知识,能够区别并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由对水的分解反应的认识学习,深化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有新物质的生成,但元素种类不变。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正确书写化学式打下了基础。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氢气的性质。

(3)了解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并学会区分。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过程中体会科学的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电解水的化学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对生活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四)教学难点

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认识和区分。

(五)教具准备

试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电解水装置。

二、说学生

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首先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其次是知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的对水的物理性质有所了

解。最后是能力水平: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取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最优组织。

四、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探究学习法、多种感官协同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五、说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为此我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讲述: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里斯某一海湾的水域内,发生了一次大火。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了,这天,一阵强大的飓风过后,海面上突

然燃烧起熊熊大火,颇为奇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剧烈的火焰竟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红彤壮观奇妙的景观,目击者无不目瞪口呆。海水为什么起火?事故发生后,据科学家研究,原来这场大火的原因是时速高达250公里的飓风与海水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的巨大能量使水分子分解,引起氢气燃烧。原来这场大火和水的组成关系密切,那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水的组成。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设置悬念,引入本课题。

(二)演示实验 推进新课 1.通过我演示电解水的实验过程,提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此时,再引导他们猜想、思考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接下来通过气体检验来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氧气,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各种仪器做化学实验的能力。最后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得出实验结论。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加深他们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②鼓励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大胆猜测,调动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③培养学生学习观察、总结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2.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阅读第47页有关氢气性质 的内容,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出氢气的性质,并加深学生对于氢气在使用前一定要先检验纯度这一认识,之后再为学生演示氢气验纯这一过程,接下来引导学生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并尝试写出化学式。最后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是在上述这个变化的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在交流讨论后,询问学生的交流结果,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总结,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元素没有发生变化”两个重要结论。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而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②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介绍氢气的多种用途:①高能清洁燃料。(可用火箭、宇宙飞船的燃料);②最常见的用途是充填氢气球和氢气飞艇;③氢气跟氧气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氢氧焰可达3000℃的高温,用于焊接或切割金属;④利用氢气的还原性,可以冶炼重要的金属。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①拓展学生视野,活泼课堂气氛;②引导学生放宽眼界,不要拘泥于课本,更多的知识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篇三:水的组成说课稿 曹玉侠

《水的组成》说课稿 西峡县城区一中 曹玉侠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行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水的组成》,它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题,本单元主要有两部分内容:有关“身边的化学物质——水”的知识;分子和原子。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板书设计;

五、说本节课的得失。

一、说教材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因素,我把课堂教学的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定位在: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③了解氢气的性质。

④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本课题的重点;从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

3、教具准备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氢氧化钠溶液。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而教又必有法,《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

充分当主导者,而应是学生学习上的同行者、陪伴着。

因此本节课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通过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谈、拓展运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本节采用图片引入,演示实验等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会得到百倍的补偿!为了让教法和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五方面着手:情境导入,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

(一)情境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最强的驱动程序。引入新课时由“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入手,伴随着音乐解说和美丽的水的图片引入新课。此环节迅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设疑自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这种需要尤为强烈。为此,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充分发言,提出问题,教师整理、归纳、补充,形成自学提纲,并由学生自主探究。

我预计学生可能会提到以下问题:(没有提出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或者教师予以补充)?水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水的用途?水的物理性质? ?氢气的性质?检验方法? ?水的组成?

?举例说明单质、化合物以及氧化物的区别?

但在板书的时候可以简略的写:(如下)?存在形式?用途?物理性质? ?氢气的性质?检验方法? ?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现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结论?)?举例说明单质、化合物以及氧化物的区别? 这个环节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也好,远离本节课题也好,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不要抹杀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确定好本节想要探究的问题后,让学生认真自学教材,独立探究,解决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推荐好的自学方法,并予以强调。

(三)解疑合探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所以,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相互评价、补充,对于自学中不能很好解决的典型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人人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对别人的展示进行论证性或补充性的客观评价,尽量做到表述清

楚,观点明确。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能力、思变能力和评价能力主要在这一环节得到培养和体现。

本节课,第三和第四个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想突破,必须要做好相应的铺垫。

第三个问题设计思路是:通过演示实验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准备好“水的电解”实验,因为此实验收集到的氧气很少,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现象不明显,所以换用燃着的小木条接近尖嘴处木条燃烧更旺。这样学生很顺理成章的就得到:有氧气生成。至于氢气,把氢气性质安排在第二题。学生已经知道氢气不纯时,点燃会发出爆鸣声。学生也会知道产生的另外一种气体是氢气。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自己总结。疑惑点由小组讨论解决,学生自然就得到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经过“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小组讨论”就很容易突破了本节的其中一个重难点。

第四个问题设计思路是:由上一个问题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而氢气氧气含有一种元素。【过渡】含有多种元素的还有?含有一种元素的还有?学生很容易把以前学习的物质都说出来,例如:还有多种元素的物质还有:co2、kmno4、kcl、kclo3、mno2等;含有一种元素的还有:n2等。

板书:h2、o2、n2 h2o、co2、mno2 kmno4、kcl、kclo3、然后设置问题“请大家分小组讨论这三行物质在元素组成上有什么相篇四:水的组成说课稿

《水的组成》说课稿

武汉市德才中学化学组 尹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符号为h2o。②了解氢气的性质。

③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知识等能力(3)情感目标

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②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③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3.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本课题的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4.教具准备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课件。

二、说教法 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探究学习 2.多种感官协同法

五、练习(见投影)

六、板书设计(见投影)

七、课后反思 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在水电解实验中,电极的正负极学生很难直观的看出,而且哪里是电极、放出气泡的现象、试管里水位的高低变化、氢气燃烧的颜色后排的学生根本就看不清楚,这就是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使一部分看不清实验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失去兴趣。所以我在做演示实验时,利用多媒体将实验显示在屏幕上,等于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上述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同时,由于水电解产生的氢气量不够,我无法通过现场收集氢气做爆鸣实验,我也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不仅仅只是听我讲解、看书上的文字,能非常直观的看到整个氢气爆鸣实验的操作和现象,特别是爆鸣声不会因为突发事件让学生得到错误的印象。当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整个实验,其求知欲立马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又一次得到了满足,知识的获得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过渡时提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发现玻璃管中的水减少了,提出减少的水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是否蒸发变成水蒸气呢?),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

在学生明白水电解的生成物是氧气和氢气后,我认为应该提示他们去看书p52图3-12,并做一些水分解的微观图片,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较快地,较直观理解水的元素组成,同时,帮助他们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模拟,用一种建模的方式,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会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龙文区景山中学 陆志英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练习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篇五:水的组成_说课稿

《水的组成》第一课时 说课稿

张路口中学 李维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水的组成》第一课时,下面从教材、课标、建议几个方面谈谈自已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三《水的组成》第一课时的内容。水,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部分的内容。第四单元以“水”为载体,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社会到学科、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在物质的认识上由宏观转向微观,从组成转向结构;出现了一些化学式,为课题四化学式的学习略作铺垫,同时也分散了难点。总之,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及电解水实验的视频,学习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通过资料“水的组成揭秘”,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教育。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基于修订版化学课程标准课时目标的要求:准确、具体、可行,符合全面发展观以及统整观下的化学教学目标的制定。融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3、重点、难点

重点:电解水实验,水的组成。

难点:通过氢气燃烧实验、电解水实验,分析、确定水的组成。

二、说课标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对一些常见物质进行简单分类。

(2)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及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水的组成。

(3)利用电解水实验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说建议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本节课采用:实验、启发式讲解、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落实:一是设计载体,即通过什么样的载体来落实目标;二是设计路径,即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来落实目标。为此,本节课采用了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

四、说设计 课前准备和课上探究。

课前准备: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实验、电解水实验视频。课上探究:课上活动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实验探究 获取新知---总结收获 拓展延伸(-)、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故事引入:俗话说,水火不容。可是,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却燃起熊

熊大火。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得利斯某一海湾的水域内,发生了一次大火。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颇为壮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当时,熊熊烈火,剧烈的火焰竟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红彤壮观奇妙的景观,目击者无不目瞪口呆。海水为什么起火?事故发生后,据科学家研究,原来这场大火的原因是时速高达250公里的飓风与海水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的巨大热能使水分子分解,引起氢气燃烧。原来这场大火跟水的组成关系密切,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水的组成。

这样设计主要考虑:情境创设目的在于激疑,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既不能“喧宾夺主”,又要达到“激疑”的效果。

(二)、实验探究 获取新知

先介绍81页资料“水的组成揭秘”,这样处理不仅可以很自然地进入

演示实验这一环节,还可以使学生在研究态度、研究方法上有所启发。

1、氢气的燃烧

氢气的燃烧实验是人们认识水组成的开始,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

教学。利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并进行氢气性质的探究。学生观察并归纳氢气的物理性质。氢气的验纯、燃烧实验前预设问题: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师生归纳得出结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如何用化学语言把这个反应表现出来?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

是什么?学生回答:反应物为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反应条件是点燃。所以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点燃

h2 o2 h2o 第二单元课题三元素的学习(59页讨论)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没有变化。所以在分析79页讨论时能顺利得出:氢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有水滴生成,由:氢气 + 氧气电解

水,思考:氢

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猜想:水中一定有什么元素?

过渡:人们发现了氢气能够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后,又研究了水的分解实验。

2、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这是这节课的重点,但实验室配备的电解器,反应速度太慢,而且化学实验室每个实验台上没有电源,所以对“电解水实验”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播放视频前预留问题:实验步骤、现象(两电极现象、一段时间后正负极玻璃管中的差异)、猜想,使其带着问题进行观看。实验开始后,很快就看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这时候暂停,问学生有没有疑问,有学生提出 “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气体”。此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气体可能是什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被猜到的气体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氢气等等(都是前面接触过的)。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设计验证方案。在第二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知道了检验氧气的方法,而且知道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知道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知道氮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等等。然后逐步实施方案,验证猜想。为了尽量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我将视频设为静音,而且一边看,一边暂停,一边思考,所以尽管没有亲自电解水,但也努力使学生达到探究的效果。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观看视频后,完成80页讨论。师生归纳得出结论:水在电解实验里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那氢气和氧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也正是这节课的难点,如何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我准备了电解水的flash动画,通过动画模拟电解水的过程来认识反应实质。将宏观现象通过微观模拟,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教学难点得以

顺利突破,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另外,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还指导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式,以分散本单元的难点,为今后学习“化学式的书写”做铺垫。

最后,如何用化学语言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是什么?学生: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条件是通电。

电解 氢气 + 氧气 文字表达:水 h2o 点燃 电解 h2 o2 由“氢气的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及flash动画微观模拟的分析: 氢气+氧气 水 水 氢气+氧气 h2 o2 h2o h2o h2 o2 得出“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通过“氢气的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的视频,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水的组成,这样的设计基于:“探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方向。”

(三)、总结收获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再来总结一望无际的大海上燃起熊熊大火的原因。

3、氢气能不能作为燃料被利用呢?如何大量的制取氢气呢?(可以进行猜想或查阅资料)

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走出课堂,调动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加深对水及氢气的认识。作业:82页1、2。又因为这一单元是以“水”为载体将各课题串联起来的,再留一个选做作业:写一篇题为《水的自白》小文章。

(四)、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组成(五)、教学反思

用视频代替实验是这节课最大的缺陷。但由于水电解器电解的速度特别的慢,无法在课堂上使用,也只好用视频代替,这也就促使我又有了一个想法:自制水电解器。尽管采用观看视频的方法,由于问题的预设比较合理,层层递进,所以也起到探究的作用中,学生的讨论、分析、结论也较为合理。

五、说中考 中考化学题,一共有十六题,前十题是选择题,选择题中大概有一至两题是难题,其中大部分是基础题,第十一,十二,较易,属基础题,十三,十四,十五,难度增加,第十六题是计算题,水的组成可以设计成基础题,也可设计成探究题。

第二篇:《水》的评课稿

《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文中通过了泉 眼挑水的艰辛、雨中洗澡的快乐、用一勺水的舒服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水的珍贵和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人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课文有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 写、有详写与略写的结合,多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在这一课中,赵老师不仅让孩子们进入课文领略了“水”给作者带来的“苦”与“乐”,还让所有听课教师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看到了一盏明灯——原来,语文味是这样“品”出来的:

一、品文

开课前的谈话中,赵老师就“拨乱反正”——咱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表现的。这话说得好!我不禁暗中鼓掌,孩子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存在是为孩子们学习服务的,教学并非学生配合老师“秀”给评委看。

开课伊始,赵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品”字。“品”即“品味”,它如同一把开启语文学习之门的钥匙,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品味了乡亲们烈日下长途跋 涉辛苦挑水的画面;品味了课文中表现出水之珍贵的词句;品味了四兄弟“勺浴”时的“苦”“雨浴”时的“乐”。我与“我”融为一体,学习者与文中人物在课堂 中完全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人文合一,学的便不是课文,而是真实的生活。

从赵老师的教学中可以看出,他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 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 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更确切的说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 “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赵老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不 断地研读文本。“让我们抓住“滑”,成为四兄弟中的一位,去细细品味母亲的一勺水吧!”“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边读边想,哪句话让你感受最深刻,在触发你感 受的字、词、句旁边写上你的感受。”简单的几句话,赵教师只是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而并没有用自己的感受来左右学生的思考。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赵老 师要求孩子们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思考这里省略了什么。在交流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学生所说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话,是他们对于文本的真切的、具有个性化 的解读。

二、品情

为使并没有生活体验的学生融入文字,赵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烈日下干裂的土地以及老弱妇孺排队挑水的画面展示出来,并采用了“电影镜头”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孩子们仿佛亲临挑水现场,学生品词析句,甚至于抓住标点进行体会。这些实实在在的学习形式都是孩子真情迸发的基础。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喜欢反复地说“孩子们,读吧!”而赵老师却说“我们不再是朗读了,而是述说我们的挑水生活。”这不仅仅是一种说法的改变,它背后隐藏着 一种读法的指导:当你在读懂、读透文本之后,就可以将自己化身为文中主人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中所描绘的一切喜怒哀乐。这样的朗读的确不再是简单的表演 形式,而是文中人物深情的“述说”。

在学生发自内心深处述说了缺水、珍贵、艰辛之后,到雨中的痛快洗澡才是真痛快,而不是城市孩子偶在雨中嬉戏的好玩,是文中真正的享受。“勺浴”一段,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段写法独特,有很多独具匠心的词句。赵老师让孩子们变身为“四兄弟” 去感受“倾注而下的一勺水”,去争论“瞬间而又缓慢地滑”,去体会“毛孔、血管”的舒服,去感受语言的节奏„„最后再次回顾对比两次洗澡,品味“过节”一样的美好,自然地述说其缺水日子的艰辛,不知不觉领悟了反衬的写作方法。整堂课,学习处处在,却不着痕迹。

三、品生命

孩子们在赵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到了:水,是生命的源泉,课文中的人们生活如此艰辛,生命却依然鲜活。通过文本,我们了解到了别样的生命历程,读者借助文 本使自己的生命历程得以延展。整堂课,我们都能闻到一种生命的芬芳。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习得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受到顽强生命力的熏染。反衬的 写法,让孩子们在认识一种新的写作技巧同时,还感受到人们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一节课潜藏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一节有生命的课。这,不就是我们语文 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吗?《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 内容。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总之,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夙愿。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评析]

1、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 “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 体验。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更确切的说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 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 本,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教师始终是站在一旁,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不断地研读文本。“细细品味描写母亲动作的词语,从 中能体会到什么?”“让我们伴着舒缓的音乐,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边读边想,那句话让你感受最深刻,在触发你感受的字、词、句旁边写上你的感受。”简单的几 句话,教师只是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而并没有用自己的感受来左右学生的思考。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所说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话,是他们对 于文本的真切的、具有个性化的解读。

2、以文为本,关注文本的深刻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 对话的过程。”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如今,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不断充溢着我们的课堂,它在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的精彩纷呈的 同时,逐渐淡化了对文本的研读。随之而出现了一些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但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学习始终紧扣文本,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进行。从“不多 不少、刚好、几乎没有”体会到人们对水的珍惜;“每个毛孔张开嘴巴在吸吮“这可以看出他们很缺水了,对水十分渴望;从“抚摸”这个词语中,还感受到这勺水 带给作者很舒服的感觉„„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完全来源于文本本身。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把握住了文本的内涵:水是最珍贵的东西。

3、以读为本,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 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以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上述 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感悟文本的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课堂中不仅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读:快速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读„„而且指导学生读时也 注意到了层次性:如让学生在交流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时,老师先让学生读给大家听,这时并不作具体的要求,但随着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碰撞,迸 发火花时,教师及时地说“请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此时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在读时自然会更加地声情并茂。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这才是真正的 以读为本。这样一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也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第三篇:《神奇的水》评课稿

《神奇的水》评课稿

1、孟老师这一课把握住了三年级对学生能力训练的重点,即对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的培养。孟老师在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能产生毛细现象的材料特点时共指导学生观察了三次,这三次观察每一次都不同。第一次她提出“为什么水能沿纱布、粉笔上升,而不能沿玻棒和塑料棒上升?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观察。第二次她提出“再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看你有什么新发现?”最后,第三次再提出“再观察,哪些材料有孔隙”。这三次观察是教师对学生面对观察材料进行及时有效指导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的体现。对水的两个现象“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现象”的观察,孟老师都设计了记录单。两个记录单都简洁、明了。一个是打勾打叉的方式记录,一个是画一画,都适于三年级学生作记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记录习惯与能力。

2、孟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课标对三年级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的要求是指导性探究为主,这是由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决定的。从本节课教学来看,孟老师对学生实验与观察的指导是非常到位的。认识毛细现象上,该如何折纸棒、如何在培养皿中使用纱布、粉笔、玻璃、塑料棒这几种材料来实验,她介绍的很清楚。认识水的表面张力时,怎样往硬币上滴水,也介绍的很清楚。这样保证了学生能有效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提高了课堂效益。

3、孟老师对学生实验活动的调控做的非常好,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始终是高效而有序的。她每完成一个实验活动都要求学生把材料收拾好,然后再进行交流汇报、再完成下一个活动。同时,对于材料的出示她也作了不同的安排,有的提前发,有的现场发,很好地借助材料对学生活动进行了调控。

4、孟老师充分发挥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她使用实物投影的方式来展示水在纸巾上的扩散现象,展示学生画的水在溢出硬币前的样子,很好地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重现,这对加深学生对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她采用课件的方式来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机的结合在了起,使课堂生动而有趣。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数数数组成》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数数数组成》评课稿

4.12日上午,我校进行数学校本教研活动,围绕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教师“组织”“引导”作用这个主题,由一年级的高老师上《数数数的组成》这一课。听了高老师这堂课,我收获不少,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应该如何上才能更有效,值得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下面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肤浅看法:

1、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伊始,高老师利用今天教室里增加了听课教师这一资源,让学生数数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既感受到数学的用处,怎么数快,怎么数数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效果良好。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动口数数,动手摆数,在数数中,在摆小棒中,让学生知道拐弯数怎么数,明白数的组成。

3、整堂课尊重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小组接龙数数,让你在男女同学们比一比,拍手数数,共同展示100个手指,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等,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愉快的掌握。

4、高老师能够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够应变课堂出现的问题。在对数数不成功的时候,高老师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数数游戏,将枯燥的数数变得有趣。

5、高老师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让学生竖起耳朵听,坐正身子听,监督别人,都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对学生受益终身。

6、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数感,教师利用实际生活的实物,感受100个到底有多少,如100个硬币的高度大约同一个杯子的高度,100个曲别针,接近生活的感受,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组织者”组织有效,“引导者”引导到位,高老师的这堂富有低段学生特点的有效课值得回味,如果将后面的精彩练习展示完整,时间安排得再紧凑些就会锦上添花。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 3.1 水的组成 说课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说课案

秦文翠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了解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所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出发,以缩小学生对化学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课题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②了解氢气的性质和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③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2)过程和方法 ①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 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③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通过对电解水实验的探究认识水的组成 ②准确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教学难点: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②使学生充分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学中利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动画资料,给学生提供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讨论,归纳总结出知识,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4.教具准备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酒精灯、小试管、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生

因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才刚刚接触化学,在进入九年级以前,对化学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对于身边的物质和现象更不知道用化学的思维和方法去思考、研究。不过这也是化学教学有利的一面,可以使学生产生希望了解化学、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而且所有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都具有角逐的能力。那么让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就成了化学教学的关键,藉此这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采用视频、图片、动画来吸引学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说教学方法

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本课题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创设问题情境,同时利用图象的色彩视频的动感刺激,提供给学生大量生动的感观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使学生迅速融入到学习情景中,并且在学生交流探讨过程中,通过语言的表达,达到学生思想互相“碰撞”,提高实验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的目的,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的突破。

四、说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法 2.观察分析法 3.归纳总结法

从实验探究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让学生归纳总结从中获取的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景,切入课题

(1)在上课之初,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2)看完短片后,让全班同学谈一谈:水虽然是我们最熟悉的物质,你们对与水了解多少?我们与水有什么关系?

(3)学生谈完后,教师再抛出一个问题:水存在于哪里?然后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资料。

(4)教师小结:水与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水,而且云朵、冰雪、霜雾、蔬菜水果、动物、人体都有它的踪迹。(5)既然水对我们如此重要,我们就有必要更进一步的了解水。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设计目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切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

2、实验探究

(1)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曾被看作是一种元素。直到18世纪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才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

(2)生:看课本P48资料《水的组成揭秘》

(3)师:拉瓦锡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得到了“易燃空气”,而我们通过电解水也能得到“易燃空气”,并可以揭开水的组成秘密。(4)老师播放电解水动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在播放之前,提醒学生注意:

1.提示学生观察两电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以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5)实验完毕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现象:

①.通电后,两根电极上都出现气泡,即产生气体,气体都是无色的。②.一段时间后,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6)生讨论:在电解水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目的:教师先入为主,让学生接受电解水的实验可以探究水的组成,和认识到实验研究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同时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初步感受到电解水是化学变化。

3、验证实验

(1)师质疑: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 会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氧气吗?在前一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验证氧气的方法,自然会想到用木条去检验。(2)播放验证实验动画,生观察实验现象。(3)实验完毕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现象:

①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焰颜色呈淡蓝色。

(4)教师在学生明确试管1是氧气,发现试管2中产生气体与氧气不同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种气体是氢气,它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且火焰颜色呈淡蓝色,它就是拉瓦锡所谓的“易燃空气”。

(5)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得出以下结论:

①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提示学生记忆方法“父亲”]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分析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电解水是水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并通过实验验证知道其中一种物质是氧气,另一种是不同于水也不同于氧气的新物质—氢气。同时巩固氧气的检验方法,了解氢气具有可燃性。

4、讲解总结

(1)师:从实验中我们知道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是化学变化,这个变化可以用文字表达式表示: 水氢气+氧气(H2O)(H2)(O2)

(2)生讨论:在上述这个变化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在水的分解反应中,有新物质氢气和氧气生成,但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推知水是由氢元素(H)和氧元素(O)两种元素组成的。

(4)教师向学生提出:电解水这个反应属于前面我们所学过的哪一种反应类型呢?为什么? 设计目的:通过分析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得出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复习巩固分解反应。

5、拓展视野(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气体——氢气,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多少呢? 谁能说说氢气有什么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你是怎么知道的?(2)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3)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该气体是无色的(与氧气相同),无味的,不溶于水(在玻璃管中体积没变),这些都是物理性质;它可以燃烧,即具有可燃性,(有淡蓝色火焰),是化学性质。

设计目的: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知道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去认识物质。

(4)师讲解: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那我们怎么知道氢气是否纯净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氢气的验纯。(5)播放氢气验纯的动画,提醒学生观察如何操作。

(6)学生讨论并总结: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灯的火焰。然后移开拇指,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如果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较纯。不纯的氢气不能点燃,需重新检验氢气纯度,直到声音很小表示氢气较纯了才能点燃。

(7)师提问:在检验氢气的 纯度操作中我们看到试管口朝下,这是为什么?(8)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目的:让学生知道怎么判断氢气是否纯净,并掌握氢气验纯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得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的结论。

6、升华提高

(1)师:我们刚才已经知道水由氢元素(H)和氧元素(O)两种元素组成,大家看看下面的纯净物是由几种元素组成?

H2O H2 O2 N2 H2O2 KClO3 KCl SO2 CO2 P2O5 C Fe S P(2)学生通过观察化学符号分析回答 H2、O2、N2、C、Fe、S、P由一种元素组成; 2 H2O、H2O2、KCl、SO2、CO2、P2O5由两种元素组成; 3 KClO3由三种元素组成。(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后指出: 1.单 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2.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师提示学生观察SO2、CO2、P2O5、H2O2、H2O 的元素组成特点分析总结 : 这些物质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并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这样的物质叫氧化物。

(5)师提问:氧化物与化合物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6)氧化物是化合物,是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设计目的:因本节内容还没有给出元素的概念,所以应引导学生:①、通过对水的组成的研究,知道水由两种不同元素组成,那么水就是化合物;②、知道一种符号就代表一种元素;③、知道通过对化学符号种数的判断,就知道它是属于单质还是化合物,如果是化合物还可以判断是不是氧化物。

7、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H)、氧(O)两种元素组成的。我们还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我们还简要介绍了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根据水、氢气、氧气等物质组成元素的比较,我们还了解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六、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加以改正。⑴水在自然界中一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式存在。⑵冰块与水混合得到混合物。

⑶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

⑷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⑸凡是含氧元素的物质都是氧化物。2.将下列物质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①空气 ②二氧化硫 ③铁水 ④高锰酸钾 ⑤蒸馏水 ⑥五氧化二磷 ⑦糖水 ⑧氯酸钾

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纯净物______________ 单质____________ 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氧化物______________

七.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电解水实验

现象:①两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②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结论: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水(H2O)氢气(H2)+氧气(O2)3.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二、氢气(H2)1.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2.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

3.验纯方法:管口朝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若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已纯。

三、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1.单 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 H2 O2 Fe S 等)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 KClO3 KCl SO2 H2O 等)3.氧化物: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叫氧化物。(如:SO2 CO2 等)

下载水的组成评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的组成评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的组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化学系化学一班的倪扬扬,今天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水的组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

    水的组成 教案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一 水的组成 【目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过程与方法......

    《水的组成》说课稿

    《水的组成》说课稿 《水的组成》说课稿1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是如何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学生还是陌生的。本课题要紧扣教材,从人类认识水的组......

    水的组成(五篇范文)

    教案:探究水的组成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水电解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3.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与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二、本课题分析 本......

    水的组成教案

    第四单元 课题3 水的组成(参考课时:1课时) 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 认识水的组成。② 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体会科学......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评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有幸聆听了 老师执教的这节公开课,感觉自己收获颇多, 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课堂生成的调控,值得我个人好好学习。现在......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来凤接龙中学周光道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组成。(2)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1)结......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及其它初步知识;通过对水组成的分析实验,巩固和提高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电解水实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