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以福建省“三优联评”活动为例
福建省电化教育馆研究室 陈凤燕
关键词:信息时代 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创新与实践 摘 要: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面临挑战与机遇,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本文阐述了如何从省级电教馆层面提升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并对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一、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1、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不仅引起了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变革,还给传统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赋予了新的使命:教师的信息素养务必得到提升。然而,在教育领域,传统滞后的教学观念、僵化保守的教育体制、参差不齐的教师信息素养,严重制约着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是新时期教育发展赋予教师的特殊使命,是教师自身发展所必备的条件之一。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一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三是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新取向
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信息时代教育意识和素养,并掌握信息化相关的教学技能。纵观现实,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将技术纳入到他们的课堂。随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师被赋予更多新的内涵和角色。教学的对象出生于信息时代,他们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联系,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也正发生着改变,学生的学习不只仅仅依赖于课本知识,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网络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获取大量信息,教育者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的能力已成为当代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命题。
二、致力于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福建省“三优联评”活动 如何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本世纪初我们就开始尝试引导一些信息化环境较好的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开始组织教师收集资源,制作课件,随后逐渐把课件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做了几年后,一些教师开始写文章,谈感受,总结得与失。至此,围绕“一个好的课件,一节好的整合课,一篇好的整合论文”,福建省“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优联评活动(以下简称“三优联评”)初具雏形。活动主旨是引导各学科教师通过领会新课程理念,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促进信息化教学反思,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该活动与教师需求相吻合,参与面和影响力逐年增加。截止2012年已举办八届,累计有超过两万的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中职学
校教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参与,活动带动并提高了我省各地市电教机构和一线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兴趣和水平。引领了全省教育信息化走向并培养出一批懂技术,能教学,会反思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骨干,促进了全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发展。通过近十年的实践,“三优联评”活动在福建省一线教师心目中已形成品牌效应,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基于“三优联评”活动的广泛教师队伍,每年我们把其中的获奖课件和课例推荐参加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都取得很好成绩,已经连续七年荣获全国团体最佳组织奖。
三、“三优联评”——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一)、“三优联评”的组织形式
在每年的新春开学之际,省电教馆向各设区市电教馆系统,各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发出通知,发布参赛信息指南,组织各个层面参与该项活动。各参赛单位在网络上报名并提交作品,经专家评审,评出作品等次并推荐其中优秀作品参加全国比赛。在一些地区,通过活动的组织和作品的遴选,行政领导已经感受到此项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成效,他们提供好的机制体制,并把“三优联评”作为促进本地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抓手。在一些学校,各教研组先组织评比,再进行全校范围内筛选,最后送到市里和省里。这些举措成为该项目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二)、“三优联评”的具体内涵和做法
一个好的课件 一个好的课件是一节好的整合课的必备条件。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中,课件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能力是基本能力。在“三优联评”活动初期,课件多是辅助教师教学用的,作品表达出的信息是教师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还停留在辅助作用的观念,简单的PPT课件占参赛作品的80%以上,这样的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难以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由于学生可操纵的资源很少,教师主宰课堂的情况依然严峻。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组织专题培训,请优秀课件制作者现身说法,不断推进活动进程,随着培训工作的开展,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愈加深入人心,关注学生学习,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课件越来越多,技术层面上更加先进,如FLASH动画场景,OTHWHER网页设计、视音频技术介入;教学层面上更加人文,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活动主体的场景和画面越来越多。近几年,由于年轻教师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积极介入,我省“三优联评”中课件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其中《秒的认识》和《找规律》等作品获全国大赛一等奖,这些课件既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又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深受一线教师好评和欢迎。
一节好的整合课 一节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离不开对信息资源的有效设计。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中,与以往区别最大的就是应具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具体来说,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要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最需要用什么样的课件与教学内容、学生需求有机融合。在组织活动初期,我们发现教师们对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概念,有的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拍摄下来,再刻录成光盘,认为就
是信息化课堂教学,有的把原来书上的图片、黑板上的文字做成PPT进行教学,认为就是信息化课堂教学。这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关,与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理论素养缺失有关,当然也与教师的信息技能不足有关。教师在信息化课堂中角色意识和功能的转变是整合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早期整合课作品表现为:在课堂上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多,如比较关注教材、关注电脑、关注技术的使用、关注按教案的顺序展开教学等,总之关注物的层面要比关注人的层面更多。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召开全省教师培训会议并下校指导,传播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介绍课件如何与学科教学更加有机融合,并把优秀整合课结集成册,供教师观摩学习;一些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每年都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比武,从中选拔优秀作品参加省里的“三优联评”活动。本世纪初,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在这个大背景下,2008年,福建省全面启动该项目,“三优联评”活动的宗旨与全国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不谋而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一篇好的整合论文 在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中,教师的分析综合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任何时代的教师都不可缺少的。信息时代,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中会经历很多困难,有很多困惑、矛盾和冲突,经过实践、学习、再实践,他们或许会豁然开朗,从中悟出门道,获取经验,得到成长。这是非常重要的个人“从教”经历,如果不去提炼和提升,这样宝贵的经验就无法广泛共享,惠及他人。一些教师总觉得很忙,口头说说还可以,但要动笔去
写还是挺困难的。但教师的写作习惯是需要培养的,“三优联评”其中一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比赛,为激发教师的写作热情,活动初期,我们稍微放低门槛,信息化教育教学运用感想、课后反思、教学小片段,只要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切身体会的好文章均可入围。我们还把每年的优秀作品汇编成“福建省三优联评优秀论文集”,进行总结和推广,让更多的教师共享教育信息化智慧之果。随着活动的逐步推进,教师的信息化整合论文写作态势越来越好。2010年,以反映教育信息化成果为主旨的首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教师创新论文大赛拉开序幕,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我们组织了近800篇论文参赛,在国家级层面获奖的达80%,到2011年第二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教师论文大赛时,我省教师参赛论文数量达3000篇,获国家级奖项超过80%。事实表明,“三优联评”活动的开展为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论文写作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上所述,我们在组织三优联评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同时我们感到: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原动力来自于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如果说“三优联评”活动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大舞台,那么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则是为这个舞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台前亮相的那一刻,凝聚了多少幕后的冥思和苦练。开展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之源。在活动的组织和作品的评审中,我们发现,凡是有开展信息化课题研究的学校,他们参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比较好,这些老师表现出来的信
息化教学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也比较强。最近几年在国家级层面获奖层次较高的作品,大部分是来自课题学校老师的作品。每年“三优联评”所设立的优秀组织奖也大都为这些学校获取。
四、“三优联评”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反思
近十年的“三优联评”实践,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专业结构更趋合理,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参赛队伍结构看:2006年仅有部分城市中小学教师参与,2007年农村远程项目县教师参与了;2008年,中职教师参与了;2009年,幼儿园教师参与了;2010年,特教教师参与了。从参赛教师数量看:2006年仅300人次;2007年800人次;2008年1300人次;2009年1600人次;到2010年近2000人次;从活动设置项目看,2005年,仅有课件项目,随后陆续增加了各学科教学课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论文、近两年与全国大赛对应增加了一对一教学设计、主题学习社区等项目。从全国获奖情况看,2006年,获全国一等奖作品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1件;2009年,获全国一等奖作品有2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4件;2010年,获全国一等奖作品有2件,二等奖8件,三等奖11件。
在“三优联评”活动伊始,我们有过困惑:教师们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如何?作品的质量怎么保证?评审专家队伍如何组建?基层教育行政领导对教师参与的认可度如何?随着活动的深入,这些困难逐一解决,并且我们越来越坚定地认识到:凡事先做,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事实证明:一个以提高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为主旨的活动是能够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也是有生命力的。但是,要让这项活动
走的更远更好,还有可以拓展的空间:其一,形成共识,制度保障。在我省,目前各地对此项活动关注和参与度不平衡,主要是当地行政领导的观念和认识存在差异。因此,在一定区域内,教育行政相关部门要形成共识,并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省、市、县上下联动、目标一致的,能为教师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机制体制;其二,注重研训,持续发展。“三优联评”是信息技术应用结果的评比和展示的一项活动,活动的可持续性有赖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因此注重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和培训,给予研训的各种便利条件成为活动能够持续开展的重要前提。其三,项目整合,提高实效。“三优联评”活动要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以及其他信息技术教育培训项目有机整合,形成对接,更好地实现从专项培训到实际教学应用的转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因此尽可能协调各部门职能,统筹相关项目,进一步整合项目效益,形成合力,是活动深入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篇: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及其模式心得体会
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及其模式心得体会
我有幸参与某某老师3个小时短暂而富有营养的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及其模式的培训,在培训之中,我对信息时代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有所感悟,现我对本次总结如下:
1懂得了什么是幸福
作为一位老师,幸福就是学生能够懂得所教知识且能够在考试之中成绩优异,还有在教师节之时能够收到学生富有情感的短信这就是幸福。
2怎样打造自己成为名师
名师要富有感召力、影响力、亲和力、创造力。3懂得了什么叫5G 法则。拥有目标和梦想、收集技术资源、应用资源与技术、收获反思与完善、坚毅激情与感恩。本次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是我受益匪浅,并且我会用本次培训所得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当中,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使学生能够高效快捷地理解我所授知识。
第三篇:小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学生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计划
东高平联小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人类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
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带动各学科深化教学改革,使原来的以教为主的传授式教学真正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创造性教学。
③能促使学生优化学习行为,从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精神,能不断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2.研究内容:
①明确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
②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实施策略。
③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指导方法。
3.研究假设和创新点:
重 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指导方法。
难 点: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实施策略。
创新点:构建学科间渗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教育新体系,有机地向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得到训练,科学素质得到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方法:
①运用问卷、访谈等方法,采用量化与非量化手段了解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理性分析,从理论上提高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认识,进而把握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创新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采用文献法,了解国内外有关创新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实施策略。
③以行动研究法作为探讨创新教育规律,验证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
④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相结合,依据我们制定的课题规划,结合参与学校实际和课题的具体实施情况,重视过程形成和技术的创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研究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主动地建立与应用的各方面的条件,形成典型,以点带面,使之达到提高学生创新素养的目的,总结出在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成果。
2.课题研究思路和步骤:本次设计的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为保证课题实施内容的落实,达到预期的研究成果,共分为四个阶段来实施完成。
第一阶段(2012.3——4月)——确定实施对象,通过问卷、提问和访谈等形式,让实施对象全面了解、明确开展本课题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树立创新教育的新理念。
第二阶段(2012.5——8月)——实施活动的阶段,强化组织与实施,实现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创新,总结实施活动的策略。
第三阶段(2012.9——12月)——创新指导方法,保证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开展。
第四阶段(2013.1——3月)——总结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活动,整理写出实施本次活动的研究报告,达到预期的活动目的。
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计划
东
高
平
联
小
2013.09
第四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其次简要概括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期能给各高校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口授笔录不如实践演练,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欲望和能力。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包括独到见解、独特方法),完成实践环节、学习任务,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在新时期,作为目前各高校普遍实施的重要教育方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如何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成为摆在职业学校面前的一个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全省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实施以来,随着职业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大步前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职业学校教育正在研究和探究的重要课题。在如今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我们的教学方法非常必要。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富有创新意识、伸缩性和灵活性,使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强调学生的自主、自动学习;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其它各种能力基础,达到培养较高素质的全面人才,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我国大学生因长期接受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力的训练,忽视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缺乏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思维死板、缺乏活力、缺乏创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面对许多既尖锐又艰巨、既复杂又实际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制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到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而这一过程正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和培养的过程。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给了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社会实践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枯燥与乏味的不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为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教育构建了一个实践平台,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在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不同于理论.知识的简单运用,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有40%的院校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呆板,流于表面,缺乏深度,针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由于经费和其他方面的原因,高校多以组织学生参观厂矿企业甚至风景区为主,缺乏让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空间;暑期组织的几支队伍虽然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但多为象征性的做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更谈不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眼界,但对于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
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统一,资源分散。在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健全的机制与之相配套。但从目前存在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内部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不够统一,资源分散而又“政出多门”。如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是由学校各级团委负责实施的,学习实践教学则由教务处统一负责管理落实;各个院系自己专业课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往往是自己的院系负责,而实践环节中的经费和场地等实践教学条件又往往需要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协助和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管理不统一造成了低效、无序开展;另一方面,由于实践资源的分散而难以形成合力。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一)建立培养创新素质的社会环境
社会期待对于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激励。如果一个社会给予他的成员在创造创新方面更多的期待,很可能就会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之中:
社会资源对于创造力潜能的发挥很重要,有机会接触成功的创造者、并能得到必要的文化资源对于一个创造性构想的完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先进的社会文化形态应无差别地让所有人自由使用文化资源和文化手段,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所有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改良和创造发明之中;(二)在高校内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人才是高校的产品,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长远发展,也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但与物质产品不同,人才是有生命的,其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反应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让成才的选择权回归学生手中,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需要着力解决以下两方面关键问题:
首先,需构建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会。其次,要切实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的内容。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还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必须的条件: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重组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
一、实践演练,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自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多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组织好一些竞赛,充分实现电化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课外活动实践中,让学生始终处于较高的思维水平状态,这样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课程设计应从生活走向课本,使学生较快进入兴奋的思维状态,设计中尤其注重让学生体验与经历创新和实践的过程,领悟创新和实践的思路,并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硬件组装,参观相应工厂的流水线工作,或者是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设计思路,创作完成,当然对待学生作品要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
知半解,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就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使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从感官上加强学生的认知,课外活动在无形中完成教材内容时,一定要发挥教材典型例子的潜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才能起到优化思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2]毕庆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3]高嵩.社会实践与研究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4]方静雨.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9).[5]吴志华《论学生实践能力发展》
[6]陈克勤《中学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的实验研究报告》
第五篇:浅谈生物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生物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不断凸显就业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就业能力差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方法上的欠缺,也反映了大学生由学校转入社会时能力的欠缺。对于生物专业学生,应更加注重培养开放性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我们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生物,实践,创新,素养
最近几年,在全国各地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难”与用人单位“招聘难”共存的现象引起广泛关注。求职人员关心的是“你能给我多少薪水”,而用人单位关心的是“你能为我做什么”,供求双方没有在实践能力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因而尽管岗位空缺,但是招聘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又陷入求职难的窘境。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比较扎实,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差,实践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差,创新能力就更不用说。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遇到许多实际问题时,往
【1】往不能找到解决方法,束手无策。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不佳,比起其他专业更为紧迫,竞争更大,压力更大。因此,对于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提高生物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
一、注重实践能力
大学四年的学习却找不到工作岗位,四年知识几乎用不上,这主要是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无法将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出来,不能将知识转化为有用的东西,求职的时候也就没有办法体现自己的价值。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高校的原因: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很多高校缺乏实践场地,尤其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张,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原有的试验场地远远不能满足蜂拥而来的学生需要,常常是很多人围绕一个实验设备转,一人演示,多人围观,起不到动手效果。部分高校可能由于资金不足,使学生的实验流于形式。没有做
【2】 实验的条件,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难提高。
2.自身的原因:缺乏吃苦耐劳的毅力。
当前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这类学生又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核心家庭”,自小备受宠爱,经济上高度依赖父母,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空前优越,对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竞争估计不足,忧患意识淡漠,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低下,导致其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普遍较差。.社会原因:科研学术氛围不浓。
当前人们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更是急功近利,科研成果没有实际意义,特别是基础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十年磨一剑’的从容氛围已经荡然无存。浮躁功利,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苦心钻研,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出现。因此,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学生的实践动手、研究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那么,针对这种现状,对于提高生物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有一下几点:
1.强化实践意识
学校需要通过就业指导以及其他课堂教育,收集大量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使得学生明白实践能力对于其本人就业、择业、创业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实践技能要求强的课程,采取笔试和实操各占5O 的考核方法,由此督促学生重视实践能力提高。
2.加大实践教学投入
在政府资金投入基础上,学校也应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包括科研经费、企业资助、个人捐款、科技成果的转让、技术服务等,集中资金改善现有实践教学条件。要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创造良好氛围和物质保障。
二、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一种重要素质,它既是个人能力充分发展的动力,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然而我国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这些将不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缺少创新能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①素质教育实施不够完全。在教学过程中沿袭了中国传统教学观念和方式,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播,轻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只满足于考试成绩;②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专业课程设置落后和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③师生交流开放程度
【3】 不够。高校教师只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缺乏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高校的教学内容普遍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普遍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与遵从意识,忽视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
3.创新和科研机制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投入不足,资助经费少,实验设备陈旧以及实验器材与当前高端科技完全脱节,吸引不了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的兴趣,更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多数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实践机会和科研机会不足,严重阻滞了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的进行,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强实践创新教育观念。
高校既要注重对学生的共性培养,也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把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使大学生课堂内外都能长见识,增才干,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革教学体制
高校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各种学术讲座、开设创新系列学术报告会、成立社会实践社团等,着重建设适应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促进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的兴趣,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建立创新科研平台
高校加强对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新实验仪器等措施满足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的基本要求;定期开发实验室,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实验研究相结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兴趣,鼓励大学生的参与创新实验和科
研项目,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三、结语
大学毕业生普遍对未来生活充满热烈的憧憬之情,对未知的生活领域往往具有积极的探
【5】索之心,这是大学生身上一种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珍视。但是,毕业生往往期望
立即就能找到一份工资高、环境好、稳定、不太辛苦之类的好工作,这是不切实际的。面对现在紧张的就业压力,作为大学生更应该思考自己的价值所在,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好高骛远或者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当然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依靠学校提供合适的环境与氛围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普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只有在高等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使人才脱颖而出,才能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创造优越的实践教学环境,拓展实践教学空间,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使学生自觉形成自我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彭青霞.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6):154-155.【2】 彭红涯.理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时代报告.2012,12: 127.【3】陈劲,王黎萤.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M].北京:国家行政学出版社
社.2008.77-78.
【4】王丽,陈江博,苏雪琼,等.科研融人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
究与探索,2011(8):1l2-114.
【5】梁剑光,朱东兴.生物专业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教育的实施策略[J].高教高职研究考试
周刊.2009,36: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