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教案2011-2012-1
课题
第一节 生物圈
课类
理论课
授课时间
2011年9月5日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知道生物圈位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应该积极,主动认识并保护这个家。
重
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
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
一、生物圈的概念
1.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2.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3.老师总结:地球表层生物和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圆!
二、生物圈的范围
1.分小组作并讨论课本,11页至12页《生物圈范围》然后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2.教师总结: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1.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课本12页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2.学生分别扮演动物和植物在各个星球上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它们对食物、水、氧气的依赖。
3.教师总结: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生,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课堂小结
一、生物圈的概念
二、生物圈的范围
三、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概念
二、生物圈的范围
三、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布置作业
p14
练习2
教学反思
组长意见
课题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课类 理论课
授课时间 2011年9月 7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收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1.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1.教师直接举例,(如人们征服疟疾病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进一步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1.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2.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3.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4.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四、实验探究(需1课时)
1.在实验里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2.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3.将实验结果填在《实验报告册上》
五、结果交流
1.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2.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3.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4.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5.特别注意与结果不一致的误差的分析。
六、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空气
杂草
阳光
蚜虫
土壤
小麦
微生物
水
病毒
湿度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七、分析课本18页的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六、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作业
复习
教学反思
组长意见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课题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课类 理论课
授课时间 2011年9月13 日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学习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
2.通过测量等环节的学习学会探究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形成合作意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了解植物能够增加空气的湿度,认同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测量技能,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途径得出答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出示挂图)。
提
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长颈的长颈鹿,另一位同学上来扮演短颈的长颈鹿,请一位普通话好的同学进行独白。
表演过程:[独白: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一天,长颈鹿们(两学生)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两学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样子)。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两学生把矮处的树叶“吃”掉了。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矮个学生)吃不到树叶。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矮个学生表演“死”的动作),从而被淘汰。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你看,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呢。]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
生:很精彩。
师: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学生鼓掌)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大家看教材第19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
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5分钟后,进行抢答比赛,四个组中,看哪一组获胜。
问题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
问题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帜)
问题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升到46 ℃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
问题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树)
抢答过程:(略)
(注:教师可把三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同学补充正确后也可加10分。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考虑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宣布获胜小组时,其他小组也应给予鼓励)
比赛结果:(略)
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下一堂课,同学们要做一个探究活动,要用到一种仪器——干湿温度计。(展示自绘干湿温度计挂图,介绍使用干湿温度计的方法)
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
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
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提示: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平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师: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布置作业
P22练习3
教学反思:
组长意见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课题】 第四节 生态系统 【课类】理论课 【课时】1课时
【上课时间】2011年 9月 13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 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教材中的图片材料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难点和重点】 ① 生态系统的组成。②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 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 师:准备一个水族箱,里面生活着水生生物。
学 生:记录近日所食用的食物名称。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态系统的概念
① 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② 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庭水族箱。? 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③ 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 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② 学生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环保教育 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意义。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 食物链和食物网
【作业】
【教学反思】
【组长意见】
第二篇:1生物教案
第七单元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第1课时)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养成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培养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
2、通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三、教学用具
课件
小黑板
挂图等
1、教师准备: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生物进化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58—62页,完成下列问题。)
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通过对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遗传和变异”是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基础,而环境的改变是它体色变化的外在动力。如果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的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
学生:我们应关掉曼彻斯特周围的工厂,保持桦尺蠖生活区域内清洁的空气,保持天敌的数目不变。这样浅色桦尺蠖便成为常见类型。
(三)合作探究
教师:尽管我们不能重复桦尺蠖体色变化的整个过程,但我们可以设法模拟。模拟探究有助于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以及对生物进化原因的直观印象和深层次的理解。
在模拟探究之前,我们先了解自然界中几种常见的利用保护色捕食或防御敌害的例子。
注:打开多媒体课件(关于雷鸟、变色龙等体色随环境而变化;或者枯叶
蝶、菜青虫、青蛙等在不同环境中的体色对比)。
教师:图中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就是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这种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接下来我们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来探究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
注:教师在做此实验前需强调以下注意事项:
1、全班分组,各组员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不论彩色布料或彩纸颜色必须单一,每小组所选颜色可不一样;彩色小纸片颜色应多样化,但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或彩纸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3、提醒学生在实验时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捕食者”,在选取彩色小纸片时,不要事先观察小纸片的位置,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4、要及时记录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
5、分析探究后面的讨论题。
实验讨论完毕。各小组汇报其探究结果。
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讨论2、3、4题。
学生1:在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代表生物多样性的彩色纸片颜色种类很接近。而到了第五代,彩纸片的颜色种类大大减少,只保留与布料颜色相近的几种。
学生2:我们组黄色在“幸存者”群体中没有代表。因为我们组所用的布料是红色的,黄色纸片放在上面对比非常明显,所以“捕食者”最先将黄色捕捉。
学生3:我认为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与它的天敌和周围环境有关系。与环境颜色较接近的就不容易被天敌发现,反之则易被捉住。这样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得以繁衍,它的体色便成了保护色。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环境的改变,遗传与变异是基础。
教师: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结果。这是自然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的一个方面。除了保护色之外你还能举出其他方面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教师:这是一种拟态,模拟与周围相似的物体,不易被其天敌发现。像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都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最后,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请大家总结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师总结:简单地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即环境的改变;二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即遗传与变异。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不会被淘汰,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
六、课后反思(优点、不足、设想与改进)
第三篇:初一生物教案1
初一生物 1.2.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1课时)
课型 课时 时间 使用人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概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解决以下问题(在课本上将重点词标出来)
1、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 _ _ 的 _ _ 和 _ _。
2、生物的 __ __ 是普遍存在的。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4、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 ;生物也在不断,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等。
三、展示交流:
1、学生记忆,互相提问
2、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四、合作探究——组内合作解决,并书写要点,准备下节展示。探究蚯蚓对环境的影响?
五、达标拓展:
1、到了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树纷纷落叶,松树却仍郁郁葱葱。这说明()A、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B、法国梧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树比法国梧桐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D、松树和法国梧桐进行着生存竞争
2、下列现象中,属于与缺水环境相适应的现象是()
A、蛾类夜间活动 B、仙人掌的叶变态成刺 C、候鸟的迁徙 D、山顶的旗形树
3、有些动物如青蛙在冬天要进行冬眠,这是()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躲避敌害
4、以下叙述哪一项不正确?()
A、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环境的 B、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地适应环境
C、生物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D、生物与环境是有关系的,生物的生存是受环境主宰的
5、森林中的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把大量的水分散发到大气中,增加了空气的湿度,这说明()A、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环境因素密不可分
6、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A、草原上的动物往往奔跑速度很快 B、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肥力 C、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D、某些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从而净化空气 D、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肥力
教后记: 初一生物 1.2.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2课时)
课型 课时 时间 使用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探究蚯蚓对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回顾
1.在自然界中,生物的生活是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的,各种环境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2.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三、合作探究
探究蚯蚓对环境的影响?
四、展示交流
1、: 蚯蚓对环境有影响吗?
2、做出假设:
3、制定计划要点:
(1)取甲、乙两只相同的大烧杯,在每只底部先铺一层湿土,在铺一层细沙,细沙上面再铺一层湿土,每一层都稍加整平压实,用笔画出沙和土的分界线。向甲 杯中放入若干活蚯蚓,乙杯
,这样就形成了一组
,分别向两杯中放如数片菜叶作为蚯蚓的饲料,并喷洒适量的请水.杯口盖玻璃班并留 一定的缝隙以透空气.(2)将甲、乙量杯放在黑暗处几天后观察
4、这个实验中的变量是
5、为什么要放多只蚯蚓不用1只?
6、全班分成8组进行实验,为什么计算全班的平均值?
7、得出结论:
8、实验作完后,对蚯蚓的处理方式是
五、达标拓展
1、大树底下好乘凉,这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B.生物都能适应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密不可分
2、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是()
A.朵朵葵花向太阳 B.树林能保持水土 C.候鸟迁徙 D.骆驼能生活在荒漠中
3、下列成语中,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的现象的是()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4、鹰有锐利的钩喙和爪,草地昆虫有保护色,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叶刺,这说明生物有()A.适应性 B.捕食性 C.遗传性 D.多样性 教后记:
第四篇:《生物入侵者》教案1(精选)
《生物入侵者》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环境知识。
2、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
3、重点了解生物入侵的危害,了解科学的引进生物物种。教学重点:
1、了解生态环境知识。
2、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教学难点:
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及其危害。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想:
在自然的环境中,生物除了迁徙性动物,变动并不大,都是生活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长途的旅行越来越频繁,生物入侵现象越来越多,对人类产生的损害也越来越大。19世纪,有位欧洲的爵士在美洲有一块领地,这为爵士非常喜欢打猎,而美洲的当地又没有野猪。这位爵士就从欧洲带了满满的一船野猪到美洲饲养。后来这位爵士死后,家人把这篇领地给卖了。结果,这些野猪没有人看管,就逃走了。由于没有天敌。野猪越繁衍越多,对当地的畜牧业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危害。由于找不到足够的食物,这些野猪就捕捉绵羊。给农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在夏威夷,由于野猫的入侵,给当地的鸟类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灾害。另外,大洋州的野兔,我们一些地方出现的食人鱼等都给当地的生物平衡性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这篇文章在教学上可以以事例讲析为主。课前准备:
1、生字学习
2、需要掌握的多音字:
(1)难:()()(2)量:()()
3、辨析形似字:
(1)斓()澜()(2)扼()厄()(3)侵()浸()(4)竞()竞()
4、词语积累
/ 8(1)寻常:平常。(2)难以估量:不容易估计到。(3)安家落户:在他乡安置家庭并定居。落户,在他乡安家长期居住。(4)种种:各种各样。(5)于预:过问(别人的事);(6)失衡:失去平衡:(7)节制:限制或控制。(8)困扰:围困并搅扰;(9)劫掠:掠夺:(10)栖息:本指鸟停在树上,泛指居住或停留。(11)赶尽杀绝:驱除干净,彻底消灭。比喻残忍狠毒,不留余地。(12)与日俱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减少。与,跟着;俱,一起,、(13)扼制:抑制,控制。(14)在劫难逃: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命中注定要遭受的灾难是无法逃脱的。现用来指某种灾害不可避免。劫,大灾难。(15)归咎:归罪。咎,过失,罪过,(16)防范:防备,戒备。(17)斑斓:灿烂多彩。(18)束手无策: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都没有;策,计谋。(19)遵循:遵照。(20)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21)厄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22)无动于衷:一点也不动心,不为感情所动。衷,内心。(23)监控:监测和控制。(24)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讲几个生物入侵的例子来作为导入。
(一)文章整体把握: 文章主旨和结构
本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以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全文一共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解释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文章首先从日常生活人手,引出本文话题,接着为“生物入侵者”下定义,并用一个递进复句,点出其严重危害:“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1、根据第①段内容的表述,给“生物入侵者”下一个定义
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的生物
2、第一自然段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答:解释说明。
3、为什么把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入侵者”? 答:因为他们不仅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写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第2段先指出在“人类文明
/ 8 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用蒲公英种子迁移的例子来说明这属于自然途径,而“没有人为干预”正照应上段的“非自然途径”,所以像早期物种迁移不在“生物入侵者”之列。第3段主要说明“如果—„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接着用几只斑贝的迁移事例,说明它们“无节制地繁衍”,并用“耗资十亿美元”与“几只”对比,来突出其危害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之重大,第4段先用一个过渡句,引出本段要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的问题。与上一段所谈内容比较而言,这种“威胁”更令生物学家们担心。作者举出“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的事例,用“捕食”、“偷袭”、“吞食”等动词来说明棕树蛇对其他物种的严重威胁,并用“不仅如此”一词指出其已造成的破坏。下文说其潜在的威胁更大。
根据第②段内容,试推断“生物入侵”是怎样造成的? 答:交通工具的发达导致。
5、第二自然段中的“凡此种种”指代哪些内容?在文中用“ ”线标出。答: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安家落户„„
6、第③段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答: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7、第③段举“斑贝”的例子是要说明什么? 答:说明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若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给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失。
8、“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够,如果删去,说明人们在清理和更换管道上只花了十亿元,与实际情况不符,反之,更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9、第④段中““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0、第④段举出棕树蛇的例子是要说明什么? 答:说明“生物入侵者”会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威胁。
11、阅读第四自然段,概括出“生物人侵者”有哪些危害? 答:①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②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3 / 8 构成极大威胁。12.统括下文。
12、联系整个选文,说说第①段中“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答:领起下文。
13、针对“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提出一条或几条防范措施。
答:①加大宣传人们防范“生物入侵者”的意识。②严格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
第三部分(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作者通过对“生物入侵者”的详细介绍,并举出恰当的事例加以说明,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它的严重危害,自然会联想到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是什么.因此作者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本段要说明的问题。这样巧妙地安排,把读者的认识引向深入,电的确引人人胜: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应当“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途径是它们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虽然海关“严加防范”,但“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侵入防不胜防,也使每位读者在头脑中画出了问号:对待“生物入侵者”应当怎么办? 第四部分(第6—7段),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这两段写人们的认识,有同有异;其中一些学者主张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更多的学者则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段尾处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具体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并运用反问句,鲜明有力地表明大多数人的观点。
第五部分(第8段),写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举出美国对此采取措施的事例,以说明人类已开始采取相应措施,使读者形成较完整的认识过程。
1.面对“生物入侵”这一问题,学术界有两种态度,他们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答:一种依据是生态平衡的原则;另一种则是认为自然调节的过程太漫长,人类社会会损失惨重。
2.“生物入侵”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答:一种是某些本土物种灭绝,一种是耗费大量钱财。3.生物学与生态学有什么区别? 答:生物学: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古生物学等。生态学: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4.文中提到的生物物种的迁移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完全一致吗?
/ 8 答:不完全一致。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常态下的物种迁移是纯自然的,不依赖外界的力量,而文中提到的这种生物物种迁移则是被人为力量造成的不符合正常的自然界物种繁衍的法则与规律。
5.作者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谈“生物入侵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的? 答:举例子与列数字。
6、调查一下你的身边,看看有没有生物入侵的现象? 答:略
7、通过本文的学习,请你想想如何在利用生物资源的同时,避免产生生物入侵的危害? 答:略
文章结构思路: 《生物入侵者》
(一)引出话题:什么是“生物人侵者”(1自然段)
(二)介绍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一层:(2段)生物在自然条件下迁移、繁衍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二层:(3-4段)以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为例,说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 态环境中会造成人侵现象及其危害。
(三)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5段)
(四)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6-7段)
(五)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8自然段
(二)写作特点:
1、整体逻辑顺序
第一步给“生物入侵者”下定义,这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文中第2段排除了古代生物的“自然途径迁移”,使概念的外延更明确。第二步,说明“生物入侵者”两大危害——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对某个地区原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这是“入侵者”这一贬义词语的自然延伸。第三步由害及因——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引导读者由表及里,由物及人,由自然而社会地深化认识。第四步,介绍学者对“生物入侵者”的基本认识和对策,使读者的认识进入“改造世界”的层次,从而使整个认识过程体现出逻辑性。
2.局部逻辑顺序
第4段中“尤令生物学家们担心”一句体现出程度差异,这正是安排述说两种危害的顺
/ 8 序的逻辑依据;第5段举例说明“生物入侵者”日益猖獗的原因,作者先说“新鲜水果和蔬菜”,因为它们数量大,危害重;次说“跨国宠物贸易”,因为这是“近年来”发生的,数量和程度都居次位。这种根据不同程度安排材料的写法,是常见的逻辑顺序法。文章结尾介绍美国的两条对策,先写加强对交通部门的监控,再写制定跨部门的监控计划,也体现了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
3.事例安排有详有略
本文举例子安排详略有别,举二战期间棕树蛇落户关岛的例子十分详细,因为这个例子非常典型,而又是多数读者不了解的。而对“地中海果蝇”则一提而过,因为有段时间对地中海果蝇的报道充斥着媒体,人们已知之较多。看来.说明文详略的安排,既要考虑说明对象的特点,又要兼顾读者的知识背景。
(三)重点语句: 重点语句分析
1.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这是一个递进复句,说明了“生物入侵者”对人类的危害。文章第4段说明了“生物入侵者”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文中举了棕树蛇落户关岛的事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用这个数字的急剧变化,说明了“生物入侵者”对“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另外,文章第3段介绍了“几只”斑贝迁移到北美大陆后,无节制地繁衍,为了清除它,耗资“数十亿美元”。这两个数字的悬殊,自然使人想到“生物入侵者”对人类的危害之大,非常有说服力。
全文正是围绕着“生物入侵者”的这两大危害,来提出相应的问题: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和途径,生物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采取的相应措施。
2.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总结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一个物种“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必然会疯狂地繁衍,无法加以节制,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 8
(四)指点迷津
①为什么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这种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的事情,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会认为这“不是件寻常的小事”? 普通人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只会感到新奇,不会考虑更多的问题;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此就会考虑许多问题:甲虫是从哪里来的?甲虫是如何到这里来的?甲虫的生态是怎样的?甲虫是否会对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影响?等等。他们是不会视而不见的。
②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文章第2段已经写到,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由于进行缓慢,并受到时间和空间跨度的限制,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么它们的迁移速度就会极大地加快,也会很容易地突破时间和空间跨度的限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③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总结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人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五)课后练习: 课后习题解答
(一)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人手,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见解和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
(二)1.列数字实际上是一种用事实进行说明的方法。数字化的事实也能引发读者的想像。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王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仅仅在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60年间,关岛鸟类就由11种减少到两种,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两句话中的数字,自然使人想到“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 8 2。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蔬菜和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形成”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举出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3.打比方是为了使说明更形象、;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读者这一类“入侵者”的“移民”行为,是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的;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说明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给人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十分形象
/ 8
第五篇:《1 艳丽多姿的生物》教案1
《1 艳丽多姿的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能针对陆生植物茎和叶的特殊类型举出实例,并能说出该种异化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2、知道树叶类型与地域分布和气候环境间的关系。
3、能说出植物花和果实的普遍类型和特殊种类对环境的不同适应方式。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植物的特定形态与某种环境的对应关系。
2、能使用生活实际经验强化知识的学习,也能用书本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结构与功能是统一的,形态结构与环境是相适应的。
2、养成保户动植物和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陆生植物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特点和特殊化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使学生理解植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适应的。
教学仪器
PPT多媒体课件、植株或标本、各种类型植物器官。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观察法等。
教学过程
一、章节引入
1、陈述:“我们的地球处处生活着植物、动物以及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们中大多数是我们的朋友,与人类一起构成了一幅幅协调统一的美丽画卷。”
播放PPT图片,吸引学生眼球并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提问:图片中的各种生物所生活的环境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的艳丽多姿与生活的环境有关系并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得到“栖息地(生境)”概念。
二、本课时引入 陈述:“陆地为生物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生长于陆地上的生物为陆生生物,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认识陆生生物。”
三、展开
1、引导学生讨论:日常见到的陆生植物大部分都是生长在什么上面的?
2、展示一棵完整的植物体,引导学生运用生活常识回答陆生植物体由哪几部分组成。指明学习重点为;叶、茎、花和果实。
3、展开“叶”这一部分知识:
①发放准备的各种陆生植物叶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指导学生总结结构特点。并说明叶片吸收阳光制造有机物的作用。
②发放仙人掌样品,提问:“仙人掌有叶吗”?
基于学生回答指明为了适应环境,有些植物的叶片发生了异化,如仙人掌。③结合实际生长地区再次提问:“仙人掌叶的这种结构适应怎样的环境”?
④陈述:“还有种常见的叫做捕蝇草的陆生植物叶片也发生了异化。”说明其叶片的特点,并播放图片。
⑤再次给予学生针状叶片和阔叶,通过比较分析引出阔叶树和针叶树这一分类。播放阔叶树和针叶树的图片并提问:“你知道哪些树会落叶,它们为什么要落叶吗?”“常绿阔叶树是终身不落叶的吗?”
4、展开“茎”这一部分知识:
利用学生常识,阐述陆生植物的茎大部分是直立的,支撑着枝叶伸向空中。提问:“生活中大家见过茎不直立的植物吗?”
总结学生回答,播放图片,讲解各种类型的茎。并总结这是对陆地生存空间的一种适应。
5、观察水生植物
①向学生展示水生植物的图片,活跃课堂气氛。②实验:观察虾的形态结构及其对水生环境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