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自考试题)

时间:2019-05-12 17:3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自考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自考试题)》。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自考试题)

试卷代号:1179 座位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

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不属于数学素养内涵的是()。A.数学思想 B.数学情景 C.数学交流 D.数学价值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数学形式化 D.注重数学交流

3.下列不属于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的是()。A.基础性原则 B.学术性原则

C.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D.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4.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的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分别是“陈述性

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A.策略性知识 B.过程性知识 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

5.现代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的过程。A.建构的过程 B.吸纳的过程 C.传递的过程 D.训练的过程

6.要通过教师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来帮助学生接受并内化既定的数学

知识,形成既定的数学技能的属于()。

A.接受型的教学组织类型 B。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类型 C.探索一发现型教学组织类型 n自主型的教学组织类型 7.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A.目标取向的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8.空间定位不包括()。A.空间形式 B.空间方位 C.空间大小 D.空间距离

9.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数据”、“关系”和()等。A.状态 B.运算 C.问题 D.方法

10.不属于小学概率与统计学习的课程意义的是()。A.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 B.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C.获得绘制图表的能力

D.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11.我国2l世纪小学数学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以及 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12.教学手段的抉择与运用,主要取决于,”

等这样一些变量。

13.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以及 等几类。

14.发展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策略有、、等。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15.儿童的数学认知思维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16.源自于“启发学习”的理论称之为“发现学习”。()17.课堂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使通过控制予以体现的。()18.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在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某种鉴定。()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9.简述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20.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21.简述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主要模式。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2.请做一个运用“概念形成”途径获得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23.简要说明,儿童在空间几何学习过程中的如下几种反应,分别属于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哪个阶段? ①因为这个(矩形)像门,而这个(三角形)不像门,所以它们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正方形)像一块手帕,而这个(菱形)也像一块手帕,所以它们是相同的。

②因为长方形是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长方形就是一种平行四边形。

试卷代号:117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9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

在题后的括号内。

1.B 2.C 3.B 4.A 5.A 6.A 7.B 8.A 9.A 10.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11.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有利于学生的动机激发 有利于学生的探索与发现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3.改变参算的数的位置 改变运算顺序 参算数的改变弓[起运算结果的变化 14.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 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15.√ 16.√ 17.× 18.×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9.简述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答案:①懂得数学的价值;

②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

③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

④学会数学交流;

⑤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遗漏一条扣1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20.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答案:①过程性评价;(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差异性)②发展性评价;(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③表现性评价。

(遗漏一条扣2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21.简述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主要模式。

答案:①例一规教学模式(先向学生呈现某一规则的若干例证,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尝试或讨论等获得,来发现并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则);

②规一例教学模式(先向学生呈现某个规则,然后通过若干的实例来说明规则)。(遗漏一条扣3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2~3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22.请做一个运用“概念形成”途径获得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答案:①感知具体对象阶段。(要设计一个具体的知觉对象)②尝试建立表象阶段。(设计的活动是学生对对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③抽象本质属性阶段。(设计的活动就是学生找到对象的本质属性)④符号表征阶段。(学生能用符号或命题的形式来表征对象的本质属性)⑤概念运用用阶段。(设计概念运用的活动要能表现学生进一步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错一条扣2分;没有回答出括号内所呈示的活动或不全面的,每一条酌情扣1~2分)23.简要说明,儿童在空间几何学习过程中的如下几种反应,分别属于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哪个阶段? ①因为这个(矩形)像门,而这个(三角形)不像门,所以它们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正方

形)像一块手帕,而这个(菱形)也像一块手帕,所以它们是相同的。

②目为长方形是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长方形就是一种平行四边形。

答案:①直观化阶段(水平1阶段);

②抽象(关联)阶段(水平3阶段)。

(错一个扣5分;没有对本阶段特征的简单描述,扣2—4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

2009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清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

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不属于数学素养特征的是()。A.生活性 B.发展性 C.过程性 D.实践性

2.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结构具有“学术中心的课程开发”、“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螺旋式的课程结构”以及()等等的特征。

A.记忆为主的课堂教学 B.多元化的学习评价 C.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D。发展性的课程目标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人所分为的四个纬度分别是“知识与技

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属于知识学习某一阶段的是()。A.选择阶段 B.领会阶段

C.问题阶段 D.习得阶段

5.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A.传递与接受的关系 B.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C.交互主体的关系 D.知与不知的关系

6.“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可以称之为()。A.照本宣科型策略 B.简单对话型策略 C.任务驱动策略 D.思维交互型策略 7.以下不属于学习评价目的的是()。

A.师生活动质量的判断 B.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C.依据学业对学生排序 D.为师生活动提供反馈 8.下列不属于概念间相容关系的是()。A.属种关系 B.对立关系 C.同一关系 D.交叉关系 9.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的内容有“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

A.数的认识 B.运算方法 C.简便运算 D.理解算理

10.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1.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等三类。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以及—— 等三个问题。

3.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人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一一——、—— 以及 等策略。

4.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 ———、一—————一 以及————一—一一——等这样一些特征。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

1.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和“主观性知识”。()2.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3.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是学生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之一。()4。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2.简述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目的主要有哪些? 3.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的比较能力? 2.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

试卷代号:117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9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A 2.A 3.,D 4.C 5.C 6.B 7.C 8.B 9.B 10.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2。创设的情景必须有效 注重儿童发现知识过程 要注意适当引导 3.情景(导人)活动(导人)问题(导人)4.对事件可能性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收到经验制约 对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1.√ 2。X 3.√ 4.X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答案:①行为参与主要指(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②情感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③认知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与层次。

(遗漏一条扣2分;没有表述完整的或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l~2分)2.简述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目的主要有哪些? 答案:①为学生了解自己的数学学习提供反馈的信息,以便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 程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的行为、情感和策略的参与水平);

②帮助学生改善对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价值,发展自己的数学素养);

③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儿童的数学学习;

④帮助教师与学生一起进一步完善数学课程。

(遗漏一条扣l 5分;没有表述完整的或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2分)3.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哪些? 答案: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

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③空间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⑤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

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⑦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是逐步形成的。

(遗漏一条扣1分;没有表述完整的或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2分,最多扣6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的比较能力? 答案:①所谓比较,是借以认出对象和现象的一种逻辑方法。(2分)②方法:(8分)利用数量关系进行比较;

利用易混概念做精细的比较; 利用揭示本质属性进行比较;

利用一些反思性活动来进行比较。

(遗漏一条扣2分;没有表述完整的或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2分)2.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

答案:①利用游戏来引导儿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等可能性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2分)②活动要求:(8分)第一,具有游戏的特点;

第二,通过游戏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缺失一个要求的——条扣4分;没有表述完整的或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l~2分)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

2008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 在题后的括号内。

1.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再认识包含要形成“儿童数学观”、“现实数学观”以及()。A.科学数学观 B.抽象数学观 C.形式数学观 D.生活数学观

2.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包括“一般性目标”和()。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总体目标

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的三个特征分别是“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以计算为主线

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有“分析型”、“几何型”和()。

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是“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

A.感受环节 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 D.反馈环节

6.下列不属于常见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是()。A.叙述式讲解法 B.学生自学法 C.启发式谈话法 D.演示法

7.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A.形成性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表现性评价 D.质的评价

8.不属于学生概念形成的主要过程的是()。A.感知具体对象阶段 B.尝试建立表象阶段 C.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 D.抽象本质属性阶段 9.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可以称之为()。A.方法 B.性质 C.算理 D.规则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方法有“试误法”、“逆推法”和()。A.算法化 B.顿悟

C.探究启发式 D.逼近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1.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等三种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

2.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主要包括——、——、以及态度等因素。

3.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以及—— 等的识别。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 以及 等。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

1.“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2.一种教学策略就有若干固定的教学方法所组成。()3.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相对评价。()4.不同情境下的各种数据有着各自不同的处理策略和模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简述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2.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3.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将数学运用到现实情境的能力? 2.请用实例说明应当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试卷代号:117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8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D 2.D 3.C 4.C 5.D 6.B 7.D 8.C 9.C 10.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1.陈述(概念)性(知识)程序性(自动化技能)(知识)策略性(知识)2.兴趣 动机 自信心

3.(空间)方位(空间)距离(空间)大小

4.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1.√ 2.X 3.√ 4.√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简述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答案:①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

②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的价值取向); ③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遗漏一条扣2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l~2分)2.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答案:①生活化(策略)。(多样化、丰富、情境、激发、活动)②操作性(策略)。(做数学、尝试操作)③情境激发(策略)。(主动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④知识迁移(策略)。(利用数学结构精良特点、使数学概念系统化)(遗漏一条扣1.5分;括号内为关键词,没有表述完整的,酌情扣l~3分)3.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答案:①空间识别障碍(空间的方位感)(3分)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

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②视觉知觉障碍(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的水平或策略)(3分)(遗漏一条扣3分;括号内为关键词,没有表述完整的,酌情扣l~3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将数学运用到现实情境的能力? 答案:①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来考察现实。

②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情景)的联系。

(遗漏一条扣5分;没有适当举例说明的,酌情扣2~3分)2.请用实例说明应当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答案:①仔细审定问题情境。(按基本成分分解问题情境;注意整体与部分关系)②学会深度表征。(模型尝试;原理联想)(遗漏一条扣5分;括号内为关键策略,缺失的或没有适当举例说明的,酌情扣2—4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

2008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o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 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解题能力 D.注重数学交流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等四个纬度。A.数引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A.语言表述阶段 B.理解结构阶段 C.学会解题阶段 D.符号运算阶段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珍断价值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等一些内容。

A.数的认识 B.运算方法 C.简便运算 D.理解算理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等两个方面。

A.空间想象障碍 B.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牢间描述障碍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埋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和“评价结果”。

A.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等。

A.探究启发式 B.尝试错误法 C.逆推法 D.逼近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1. 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

以及总结运用等四个阶段。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以及 等三个问题。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

以及 等的特点。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以及 等。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2.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3.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4.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简述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与呈现有些什么样的特征。2.简述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主要取决于哪些要素? 3.简述小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目标从内容的特征可以如何描述?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将数学运用到现实情境的能力? 2.从下列案例中分析,不同的学习过程分别反映的是哪一种基本类型的教学组织?教师特别注重了这一类型教学组织十的哪些基本形式? 附案例:

课题: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 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一:

教师止每一个学生随意画一个三角形一清学生观察这些不同的三角形,并提出自己的—些问题一让大家讨论思考,这些三角形除了有这些不同外,可能有哪些是相同的?→形成一个假没,这些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不是会一样?一让每一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尝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一因为学生第一次的尝试发现结沦并不相同,教师继续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尝试探索一获得一般性的结论。

教学组织二:

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随意画一个三角形→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三角形的差异一教师提出问题,这些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不是会一样呢?→教帅采用“撕”、“拼”的方法进行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演示的结果→获得—般性的结论。

试卷代号:117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8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C 2.C 3.D 4.C 5.B 6.B 7.B 8.C 9.B 10.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1.创设情景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2.(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 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3,(运用)情境的力‘式呈现学习任务 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4.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x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1,X 2.√ 3.X 4.√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G分,共)8分)1.答案:

①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

②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

⑧模仿例题式的配套练习;

(遗漏—条扣2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2.答案:

①不同个体生活经历及其个性差异。

②不同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

③不同个体的数学认识能力、水平、风格、学习策略具有个性差异特征。(遗漏一条扣2分;没打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3.答案:

(0使习生获得有关线、角、简单平而和立体图形的知觉映像(空间表象)。

②足学生能建立有关长度、面积或体积等基本概念。

⑧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有较正确的估汁。

④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辨别有各种特征的图形。

(遗漏—条扣1.5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答案:

①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来考察现实;

②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的联系;

(漏或错—条扣5分;没有给出八休的例子的,每一条酌情扣2一3分)2.答案:

①“教学组织一”为“问题解决型的教学组织”或“自主型的教学组织”;(教师在敦学组织中特别注重了“操作用”和“课题”)②“教学组织二”为“接受型的教学组织”;(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包含了“示范”或“演示”)(错—条扣5分:没有回答出括号内所呈示的意义的或答错的,每一条酌情扣1一3分;答案中的“或”表示两种答案均可)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教专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

2007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o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

在题后的括号内。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阶段. A.映象式阶段 B.动作式阶段 C.符号式阶段

D.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渡

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

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等这样三个特征。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以计算为主线

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三种。

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井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 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C.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A.操作材料 B.辅助学具 C.音像资料 D.计算机技术

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A.多例比较策略 B.生活化策略 C.操作分类策略 D,表象过渡策略 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人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 和()等。

A.练习导人 B.问题导入 C.经验导人 D.算理导入

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A.水平0 B.水平l C.水平2 D.水平

lo.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A.问题表征阶段 B.明确条件阶段 C.感觉阶段 D.理解联想阶段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叫、题,每空2分,共24分)1.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等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2.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等三类。

3.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以及 等一些特点。

4.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以及 等的识别。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1.“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2.学生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是认知参与。()3。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4.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简述我国 2l 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简述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3.简述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分析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多纬度的内容结构特征。2.请实例说明三种不同的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方法。

试卷代号:117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教专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7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B 2.C 3.C 4.C 5.D 6.C 7.B 8.B 9.C 10.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1.定向环节 行动环节 反馈环节

2.目标取向的评价 过程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

3.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 重要规则逐步深化 有些规则不绐结语 4.空间方位 空间距离 空间大小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1.√ 2.X 3.√ 4.√

四、筒答题(本大题共川、题,每题6分,共18分)1.答案:

①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

②突破学科中心,③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④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⑤课程标准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学创造性提供了空间。(遗漏一条扣1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l一3分)

2.答案:

①准备原则;

②活动的原则;

③主动参与的原则;

④兴趣性原则;

⑤个别适应的原则(差异性原则)。

(遗漏一条扣1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3.答案:

①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低年段儿童有时不能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通过操作、经验,则有可能预测;不一定需要通过举例来说明)②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源于生活经验;需要举例说明)③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需要用举例的方式来说明)(遗漏——条扣2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括号内为简述内容的基本含义,其中加下划线者是简答的要求)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o分,共20分)1.答案:

①从知识的领域切入:A:数与代数(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B:空间与图形(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c:统计与概率(现实世界中数据、客观世界的随机现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猜测);D:实践活动或综合运用(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②从数学学习的目标切入:A:知识与技能(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u:数学思考(数学素养核心、思维结构、发现、解释、描述、推理、证明、归纳、抽象);c:解决问题(数学素养核心、能力结构);D;情感与态度(非智力因素结构、好奇心、体验、主动参与、克服困难)③从数学活动的素养切入;A:数感;B:符号感;c:空间观念;D:统计观念;E:应用意识;F:推理能力。

(遗漏①项扣4分,遗漏②和③中任一项扣3分;对于字母ABC所表示的项,有遗漏或表述错误的,酌情扣l~2分,如果都没有则该项只给1分;括号内为论述内容的基本含义,整个论述中一点都没有的,酌情扣1—3分)2.答案:

①试误法(尝试错误法)。逐个尝试每一种的可能性,如果发现某一尝试是错误的,就改为另一种尝试,直到获得问题解决。②逆推法。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问题目标出发,向着问题情境的初始状态做反向推导。属于一种“分析”的思维路线。

③逼近法(爬山法)。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问题情境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提出一些子目标,利用不断获得子目标的实现来逼近问题目标。属于一种“综合”的思维路线.(遗漏一项扣3分;①的界定不对或没有界定,扣2分,②或③项的界定不对或没有界定,扣3分;没有举例说明的,酌情扣1~3分)试卷代号:117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教专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属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A.经验符号 B.非形式化 C.实践活动 D.逻辑和推理

2.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包括“一般性目标”和()。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总体目标 3.从问题解决的活动性质看,儿童具有个性特征的数学能力类别主要有逻辑型和()两种。

A.几何型 B.具体型 C.计算型 D.概括型

4.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的是()。A.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B.教学活动的对象 C.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D.教学活动的手段

5.下列不属于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的是()。A.需要原则 B.活动原则 C.个别适应的原则 D.准备原则

6.不属于小学空间几何特征的是()。A.直观几何 B.证明几何 C.经验几何 D.实验几何

7.不属于常见的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有()。A.发生定义 B.外延定义 C.公理化定义 D.枚举

8.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等一些内容。

A.敷的认识 B.运算方法 C.简便运算 D.理解算理

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水平1阶段也被称之为(). A.前认知阶段 B.直观化阶段 C.描述阶段 D.抽象阶段

10.小学统计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包含“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等.

A.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 B.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C.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 D.通过日常活动来引导 二,填空题(本大共4小,每空2分,共24分)1.传统的课程内容结构与呈现方式具有——,——以及——等三个基本的特征。2.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以及——等。

3.概念间的相容关系包括——、——以及——等三种不同的情况。

4.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数学问题主要由——、——以及——等三个成分所组成。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术中心”的特征。()2.负迁移可以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两种形式.()3.教学手段具有“物化”的特征。()4.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相对评价。()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每6分,共18分)1.简述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学科的数学之间的不同。

2.简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有哪些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分析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改革。

2.简要说明,面对"一本杂志要5元,4本这样的杂志要多少元?”这样的问题,学生生成的如下的几种算法中,其思考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①5+5+5+5=20(元)②5×4=20(元)③(5+5)×2=20(元)④(5+5)+(5+5)=20元

试卷代号:117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教专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7年1月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D 2.D 3.C 4.D 5.A 6.B 7.C 8.B 9.B 10.H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每空2分,共24分)1.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 逻辑推理式的以知识呈现 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2.行为参与 情感参与 认知参与 3.同一关系 属种关系 交叉关系 4.条件信息 目标信息 运算信息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1.√ 2.X 3.√ 4.X

四、简答题(本大共3小题,每题6分,共10分)1.简述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学科的数学之间的不同。

①从知识体系看:(完整、独立、人为加工)②从数学活动过程看;(数学家、独立、发现与创造、学生与教师、模仿、发现与创造)③从学习对象特征看:(符号、逻辑、经验、直观)④从活动的目的看:(发现和创造、“接受”)(遗漏一条扣1.5分;括号内为关键词,没有表述完整的,酌情扣1—3分)2.简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有哪些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①接受型的教学组织。(教师、各种提示性活动、帮助学生、接受与内化、知识、技能)②问题解决型的教学组织。(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师生共同活动为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③自主型的教学组织。(教师控制减弱、学生自我学习、主导、教师提出或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探索、建构数学)(遗漏—条扣2分;括号内为关键词,没有表述完整的,酌情扣1~3分)3.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生活化(策略)。(多样化、丰富,情境、激发、活动)②操作性(策略).(做数学、尝试操作)③情境激发(策略)。(主动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④知识迁移(策略)。(利用数学结构精良特点、使数学概念系统化)(遗漏一条扣1.5分;括号内为关键词,没有表述完整的,酌情扣1—3分)

五、论述(本大题共2小,每小10分,共20分)1.试分析我国小学教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改革。

答案:

①体现价值的主体性

②体现知识的现实性

③体现学习的探究性

④体现经历的体验性

⑤体现过程的开放性

⑥体现呈现的多样性

(错或漏一条扣1.5分;没有适当展开的或不全面的,每一条酌情扣0.5—1分)2。简要说明,面对“一本杂志要5元,4本这样的杂志要多少元?”这样的问题,学生生成的如下的几种算法中,其思考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①5+5+5+5=20(元)②5×4=20(元)③(5+5)×2=20(元)④(5+5)+(5+5)=20元

答案;

算法①是完全建立在对加法意义认识的基础上的;

算法②是建立在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算法③虽然有加法的算式呈现,但其对运算的思考主要还是建立在乘法意义上的,与算法②不同的是,该算法的思考表现出一定的良好数感,算法④基本上是建立在加法意义理解基础上的,与算法①不同的是,该算法的思考表现出较强的良好数感。(没有分析对或分析不全面的,每条酌情扣1—-2.5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

2006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不屈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

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逻辑推理 D.注重数学交流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叨人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等四个纬度。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屈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

A.语言表述阶段 B.理解结构阶段

C.学会解题阶段 D.符号运算阶段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由:“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

组成的环状结构。

A.感受环节 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 D.反馈环节

6.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

A.目际取向的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7.概念的抽象过程中大致要经历“分离”、“提纯”和()等三个环节。

A.表征 B.简化

C.描述 D.思考

8.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包括“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和()。

A.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数 B.在实际情境中计算

C.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 D.在实际情境中解答问题

9.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等两个方面。

A.空间想象障碍 B.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空间描述障碍

10.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和“评价结果”。

A.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从知识的领域切入看,我国新世纪数学课程内容中的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 领域主要包含()等内容。

A.数的认识 B.数的运算

C.常见的量 D.式与方程

E.探索规律

2.小学数学的认知迁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等这样几个基本的条件.

A.对象的共同固素 B.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C.学习的内容 D.定势的作用

E.学习的指导

3.所谓练习的科学性主要指()等几个方面。

A.练习要有科学性 B.练习要有理解性

C.练习要有针对性 D.练习要有层次性

E.练习要有多样性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A.注重目标达成原则 B.注重教学控制原则

C.注重行为表现原则 D.注重任务完成原则

E.注重效果全而原则

5.小学数学中不定义概念的呈现方式有()。

A.公理化 B.语言描述

C.枚举 D.直接运用

E.图形描述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及 等三个阶段。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 以及 等三个问题。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以及 等的特点。

4.通常可以将数学问题解决分为、以及 等三个阶段.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

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

2.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3.学习中表现出对材料有整体性的知觉能力,但常常在分析小会忽视细节的数学能力类型可以称之为“综合一概括型”。()

4.学习方式就是指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行为方式。()5.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课程标准

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策略

强抽象

问题表征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简述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与呈现有些什么样的特征。

2.简述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主要取决于哪些要素?

3.简述小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目标从内容的特征可以如何描述?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从数学学习的归纳水平看,如下的几种学习分别属于什么样的层次(要做出简要的分析)

①学生观察三角形的高与底边的关系,从而认识三角形的高的特征;

②学生观察一些三角形的实物或图片,从而认识获得对三角形的形状认识;

③学生学习如何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三角形;

④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哪些因素与三角形的面积大小相关。

2.从下列案例中分析,不同的学习过程分别反映的是哪一种基本类型的教学组织?老师特别注重了这一类型教学组织中的哪些基本形式或关键?

附案例:

课题: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一:

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随意画一个三角形→请学生观察这些不同的三角形,并提出自己的一些问题→让大家讨论思考,这些三角形除了有这些不同外,可能有哪些是相同的?→形成一个假设,这些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不是会一样?→让每一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尝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因为学生第一次的尝试发现结论并不相同,教师继续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尝试探索→获得一般性的结论。

教学组织二

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随意画一个三角形→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三角形的差异→教师提出问题,这些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不是会一样呢?→教师采用“撕”,“拼”的方法进行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演示的结果→获得一般性的结论。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C 2.C 3.D 4.C 5.D

6.B 7.B 8.C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ABCE 2.ABDE 3.CDE 4.ACE 5.BCDE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认知 联结 自动化

2.(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 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要)注意适当时(的)引导

3.(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 数学活动是任务来驱动的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4.指问 形成 执行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

1.× 2.√ 3.√ 4.× 5.√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某个学科教育的整个思想和活动的结构,是某一学科的教育理念、价值、内容,学习活动的实施以及评价方式等的总体要求。(也就是指学科教育的一种规范)

空间想象能力

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抽象的能力。

教学策略

就是指教师在课堂学习的组织过程中的一种指导行为方式与方法决择和创设的方略。

强抽象

(强抽象也叫“强化结陶式抽象”,)指在原型中引入新的本质特征来强化原来结构的一种抽象。

问题表征

就是指形成问题的空间,包括明确问题所给定的条件、理解问题所要解决的目标以及问题解决所允许的操作等等。

(括号内为非必须回答内容;没有回答完整的,酌情扣1~2分)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简述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与呈现有些什么样的特征。

①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

②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

③模仿例题式的配套练习。

(遗漏一条扣2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

2.简述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主要取决于哪些要素?

①不同个体生活经历及其个性差异。

②不同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

③不同个体的数学认识能力、水平、风格、学习策略具有个性差异特征.

(遗漏一条扣2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

3.简述小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目标从内容的特征可以如何描述?

①实习生获得有关线,角、简单平而和裸体题型的知觉映像(空间表象)。

②是学生能建立有关长度、面积或体积等基本概念.

③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有较正确的估计。

④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辨别有各种特征的图形。

(遗漏一条扣2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从数学学习的归纳水平看,如下的几种学习分别属于什么样的层次(要做出简要的分析)

①学生观察三角形的高与底边的关系,从而认识三角形的高的特征。

②学生观察一些三角形的实物或图片,从而认识获得对三角形的形状认识,③学生学习如何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三角形;

④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哪些因素与三角形的面积大小相关

答案:

①属于”一级水平”:(因为需要将对象呈现在面前来观察)

②属于“零级水平”;(因为已经可以观察一些符号特征)

③属于“三级水平”;(因为要学习如何区分命题与逆命题)④属于“二级水平”;(因为考试将一些关系的逻辑特征作为观察和学习对象)

(错一条扣2分:没有回答出括号内所呈示的意义的或答错的,每一条酌情扣1—2分)

2.从下列案例中分析,不同的学习过程分别反映的是哪一种基本类型的教学组织?老师特别注重了这一类型教学组织中的哪些基本形式或关键?

答案;

①“教学组织一”为“问题解决型的教学组织”或“自主型的教学组织”;(教师在教学组织总特别注重了“操作”和“课题”)

②“教学组织二”为“接受型的教学组织”;(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包含了“示范”或”演示”)

(错一条扣5分;没有回答出括号内所呈示的意义的或答错的,每一条酌情扣,1~3分;答案中的“或”表示两种答案均可)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

2005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算法化”是以()为价值取向的.

A.功利 B.数学素养

C.数学家 D.逻辑思维

2.下列不属于我届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

A.基础性 B.普及性

C.科学性 D.发展性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等四个领域。

A.解决问题 B.符号感

C.推理能力 D.实践与综合应用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两类。

A.发现学习B.知识学习

C.技能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

5.属于学生以问题的定向思考为起点,并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尝试性探索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助是().

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

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C.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6.接受型的教学组织主要包含着“讲解”、“示范”、“呈现”以及()等这燕一些具体的行为.

A.对话 B.操作

C.讨论 D.演示

7.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

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8.不属于学生概念同化的主要过程的是()。

A.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 B.尝试建立表象阶段

C.进一步抽象形成新概念 D.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

9.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10.小学概率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包含“通过日常活动来体验”、“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和()等。

A.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B.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C.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D.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

A.非形式 B.公理化

C.经验符号 D.数学世界

E.演绎体系

2.数学观察能力至少含有()等这样几个要素.

A.对象的概括化的能力 B.知觉的形式化能力

C.空间结构的知觉能力 D.逻辑模式的辨识能力

E.空间的想象能力

3.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在()等方面的某些特征。

A.主体性 B.实践性

C.探究性 D.合作性

E.兴趣性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等几个方面。

A.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B.支持学生对知识的探索

C.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D.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交互作用

E.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临床观察法”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A.结构型 B.预设型

C.无结构型 D.非预设型

E.选择——反应式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以及 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2.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以及 等三类。

3。小学数学的教学组织主要有、以及 等三种不同的类型。

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以及 等策略。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

1.“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

2.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指用一种学习方式代替另一种学习方式。()

3.主要追求个体是否已经获得目标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是获得性评价。()

4.指学习者个人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知识称之为客观性知识。()

5.数学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给定的某种状态.()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课程目标

迁移

教学手段

概念形成试误法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2.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3.简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从下列案例(见附一)分析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类型上的差异(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判断各自的能力结构类型)。

2.从一个给定的任务(见附件二)尝试分析儿童“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这一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

附件一:

任务:

作业一:“某效与360的和等于该数与4的积,求这个数?”

作业二:“母亲的年龄是女儿的三倍,十年后,母亲的年龄只有女儿的二倍,问母亲几岁?”

解题:

甲(六年级男生):看了题,仅停留数秒钟,就迅速地、毫不犹豫地写出如下算式井进行解答

360+X=X * 4 360=3X,X=120

X X+10 3X 3x+10

3X+10=2(X+10)3X+10=2X+20 X=10

时间2分11秒。

乙(六年级女生),边看题,就边用笔在纸上面:

接着又开始自言自语地轻声读题,稍停留后,立即动手画:

时间2分20秒。

丙(六年级男生):读题后开始告诉实验者:“第一题,加360和乘以4——因为都一样,所以,„„”停留数秒,“360是三个相等的因素”又停留数秒,“对,这个数是120”然后读第二题停留时间稍长些,自言自语地一口气地说“母女的年龄的差始终是女儿最初年龄的2倍,10年后,这个最初年龄的2倍将等 于10年后女儿的年龄,也就是说,10年后女儿的年龄将是她现在年龄的2倍.所以,女儿应该是十岁,母亲应该是30岁”。然后看了一眼实验者,见没有反 应,又自言自语地说,“对,就是这个答案”。

时间是2分4秒。

附件二:

任务:

判断与A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形有哪些?

试卷代号:117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5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A 2.C 3.D 4.A 5.A

6.D 7.B 8.B 9.B 1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AC 2.ABCD 3.ABCD 4.ABD 5.AC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认知 操作 策略

3.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问题解决型的教学组织 自主型的教学组织

4.过程性(策略)表现性(策略)多样化(策略)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

1.√ 2.× 3.√ 4.× 5.√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它是制定课程内容和确定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实现的要求)

迁移

通常是指一种学习(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的实质是一种训练的组织问题)

教学手段

是指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和收到从学生中来的反馈的手段,(是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用以交流的媒体)

概念形成 就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地发现并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即将已有的经验有选择地运用到异类情境中去,使已有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发生影响,并使已有的经验获得改组,构成一个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试误法

(也叫尝试错误法)指的是逐个尝试每一种的可能,如发现某一尝试错误的,就改为另一种尝试,直到获得问题解决。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①主要就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身心投入,它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方式和行为努力的程度。

②行为参与。(行为表现、最基本形态、可测)

③情感参与。(情感投入、情感体验、刺激、调节、定向)

④认知参与。(思维水平层次、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依赖型策略)

(遗漏一条扣1.5分,括号内为关键词,没有表述完整的,酌情扣1~3分)

2.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①过程性评价(策略)。(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差异性)

②发展性评价(策略)。(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

③表现性评价(策略),(活动过程反映、体验)

(遗漏一条扣2分;括号内为关键词,投有表述完整的,酌情扣1~3分)

3.简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①在实际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

②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

③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结合实际情境)

(遗漏一条扣3分;括号内为关键词,没有或表述不完整的,酌情扣2~4分)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从下列案例(见附一)分析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类型上的差异(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判断各自的能力结构类型)。

答案:

①基本判断:甲为“调和型”,乙为“几何型”,丙为“分析型”;

②主要依据:

a:“视觉—形象成分发展”稍强;逻辑和形象平衡;解题中能运用视觉支持;分析能从逻辑人手但还需要一定直观支持—通过视觉—形象手段描述数学关系;

b:“视觉—形象成分发展”很强;视觉—形象占有时;解题中需要视觉支持;分析材料从视觉—形象人手,将抽象转化为视觉—形象水平来描述;

c:丙“视觉—形象成分发展”弱,语言逻辑占优势;解题中视觉支持不需要;分析材料从逻辑陈述人手:将题目转化为抽象水平来描述。

(①占6分,判断一项错扣2分,a、b、c中,分别只要能答出一项就给分,有一项未答出或答对的,扣1.5分)

2.从一个给定的任务(见附件二)尝试分析儿童“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这一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

答案:

①低年段学生:对不同对象的性质关系理解有困难。(几乎找不到与A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形)

②中年段学生:开始关注图形各个性质要素。(能找到与A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形BEFCH等,因为他们能辨识出这些图形都是“立体”的)③在高年段学生:开始能形成“概念的特征系统”。(能从不同的性质特征角度找到与图形A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形,这时,图形C和D也会被纳入)

(遗漏一条扣3分;括号内为关键的描述,只要意识对就给分;没有分析准确或完整的,均酌情扣1—2分)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客观性网上自测: 单项选择题:(共20道题,每题4分,共80分。本大题机上批阅,可多次做)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C)。

A 抽象性

B 严谨性

C 客观性

D 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 注重问题解决

B 注重数学应用

C 注重解题能力

D 注重数学交流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等四个纬度。

A 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 空间观念

D 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C)。A 语言表述阶段

B 理解结构阶段 C 学会解题阶段

D 符号运算阶段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 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

A 导向价值

B 甄别价值

C 反馈价值

D 诊断价值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等一些内容。A 数的认识

B 运算方法

C 简便运算

D 理解算理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C)等两个方面。

A 空间想象障碍

B 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 空间描述障碍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B)和“评价结果”。

A 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 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A)等。

A探究启发式

B 尝试错误法

C 逆推法

D 逼近法

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B)阶段。A映象式阶段

B动作式阶段

C 符号式阶段

D 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渡 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A 运算规则

B 数的概念

C 图形分解的思路

D 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等这样三个特征。

A 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 以计算为主线

C 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 训练体系的网络式。1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C)三种。A 计算型

B 具体型

C 调和型

D 概括型

1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D)。

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

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C 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 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1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C)。

A 操作材料

B 辅助学具

C 音像资料

D 计算机技术 1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B)。

A 多例比较策略

B 生活化策略

C 操作分类策略

D 表象过渡策略 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B)等。A 练习导入

B 问题导入

C 经验导入

D 算理导入

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C)。A 水平0

B 水平1

C 水平2

D 水平3 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A)。

A 问题表征阶段

B明确条件阶段

C 感觉阶段

D 理解联想阶段

一、判断题:(判断题17道,每题2分,共34分。本大题机上阅卷,可多次做)。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

2.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3.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4.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5.“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

(√)6.学生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是认知参与。

(×)7.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8.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9.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

(×)

10.“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教师将知识讲给学生听。(×)。11.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12.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13.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 和“主观性知识”。(√)14.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

1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是学生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之一。(√)16.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

17.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

二、填空题:(填空题15道,每空1分,共46分。)

1.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以及总结运用等四个阶段。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 以及(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等三个问题。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以及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等的特点。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 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以及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等。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 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

等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6.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等三类。

7.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以及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等一些特点。

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 空间方位、空间距离、以及 空间大小 等的识别。9.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以及

(策略能力)等三类。

10.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获得结论 以及反思评价等。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认知参与)等。12.儿童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

以及(数学的语言能力)等。

13.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三类。

1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 情景(导入)、活动(导入)以及

问题(导入)等策略。

15.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认知)、(联结)以及(自动化)等三个阶段。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十二章至第十三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两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十二章文本论述主题:举例解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三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如何在小学统计教学中运用“游戏引导”的策略。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很多时候,儿童是在游戏中体验与建构数学知识的。因为游戏不仅能激发儿童的思维,游戏还能促进儿童策略性知识的形成。

如:教者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时,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然后通过择优选用简便科学的方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打下基础。

在创设情境,回顾旧知。以旧引新,通过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分一分、数一数,体会初步的统计思想,为下面探索统计的方法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的基础上,继而进行:统计图形,探索统计方法:

1、设计问题,激发统计兴趣。

⑴“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⑵师: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几个?可以用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统计方法。

2、参与游戏,探索统计方法。

⑴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你来说,我来记”,做完游戏,大家想知道的问题,就会得到答案了。

⑵ 老师对同学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

⑶ 学生分组活动搜集数据。

⑷ 小组汇报,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 ② □□□□□

△△△△△△△ ③ □ |||||

○ ||||

△ ||||||| ④ □ √√√√√

○ √√√√

△ √√√√√ ⑸ 比较择优,掌握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学生可能会体会到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比较简便,愿意使用。

3、整理数据,学会应用。

我们把记录的结果整理有表格里(出示表格)

图形

正方形

三角形

一共

看图:你从这个表中知道什么?

学生把表格填完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找到自己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C)。

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解题能力

D.注重数学交流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等四个纬度。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C)。

A.语言表述阶段

B.理解结构阶段

C.学会解题阶段

D.符号运算阶段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

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等一些内容。A.数的认识B.运算方法C.简便运算D.理解算理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C)等两个方面。

A.空间想象障碍

B.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空间描述障碍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B)和“评价结果”。

A.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A)等。

A.探究启发式

B.尝试错误法

C.逆推法

D.逼近法 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B)阶段。

A.映象式阶段

B.动作式阶段 C.符号式阶段

D.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渡

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

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等这样三个特征。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以计算为主线 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1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C)三种。

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1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D)。

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构

C.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1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C)。

A.操作材料

B.辅助学具

C.音像资料

D.计算机技术 1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B)。

A.多例比较策略

B.生活化策略

C.操作分类策略

D.表象过渡策略

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B)等。A.练习导入

B.问题导入

C.经验导入

D.算理导入

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C)。A.水平0

B.水平1

C.水平2

D.水平

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A)。

A.问题表征阶段

B.明确条件阶段

C.感觉阶段

D.理解联想阶段

举例解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基本特征

一、数学的性质

简单考察数学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发展存在两个起点:

1、以实际问题为起点,为了适应人类了解客观存在的内部性质并用以解决实践问题的需要。如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对一些对象进行集合意义上的合并与分解于是四则运算就产生了„„

2、以理论问题为起点,即为了适应人类了解思想存在的内部性质,用以解决理论上的问题的需要。

当然,数学的最初起点还是现实世界,超越现实世界的数学的产生的最终目的还是未了获得对现实世界的更合理、更准确的最一般反映。

二、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试图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数学是什么?数学除了寻在于客观的外部世界外,还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中。恩格斯曾对数学的属性作过如下描述:数学就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种科学。它有一整套理论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方法理论体系的科学。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数学是一门撇开内容而只研究形式和关系的科学,并且主要研究数量的和空间的关系极其形式。数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任何客观现实中的形式或关系。因此,数学可以定义为逻辑上可能的纯粹的(抽去了内容的)形式科学,或者是关于关系系统的科学。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数学是研究存在的形式或关系的科学,即对现实世界的研究;同时还研究思想的形式或关系的科学,即对思想世界的研究。

从数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数学还具有这样几个性质:①由人类发明或创造②数学的创造源于对现实世界和思想世界研究的需要③数学的性质具有客观存在的确定性④数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体系。

三、数学的基本特征

1、知识的抽象性

2、逻辑的严谨性

3、运用的广泛性

第九章文本论述主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发展儿童建构数学概念的能力?

构建数学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及数学认知结构,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记忆、表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也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得,只能在数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加强培养,才能逐步形成、逐步提高。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构建概念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1.重视表象的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尚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以直观思维为主)向形式运算阶段(以呈现思维为主)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形成数学概念往往有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表象阶段”。表象就是对对象的一个整体的“映象”,而在这个“映象”,包含着对象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所有属性,包含着对对象的外在认识,也包含着对对象的内在认识,是在直观感知基础上,并在语言(更多的是外部语言)支持下,通过对对象的分析与综合等思考的产物,其基本特征就是还没有真正摆脱对具体对象的依赖,但它是儿童形成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第一,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充分地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第二,在学生在感知对象时,加强他们语言的运用;第三,在学生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及时地归纳。

2.加强数学交流

准确地运用数学概j念是发展数学交流能力的一个条件,而充分的数学交流活动又能促进数学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1)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2)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3)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

3.促进数学思维

(1)发展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观察是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观察能力是指通过数学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形式化知觉的能力。其中“形式化”是指把对象所共有的数学关系和联系用一般的形式结构表示出来。感知一些数学材料,好像具体数据,具体材料都消失了,剩下的仅仅是标志数学关系和联系的骨架。

(2)发展分析比较能力

分析是比较的基础:为了确定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就需要把其中每一个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分别研究其特征。比较是分析的继续和发(3)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能力表现为善于归纳,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看作一类,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揭开表面上的差异性,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共同特征的能力;概括能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把从特殊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推演到同类粤物中,并形成一般概念的能力。二是从特殊和具体的事物中,发现与某已知概念的关系,把个别特例纳入一个已知概念的能力 ①案例分析: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②临床学习:临床观察。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800字临床观察报告。说明:以上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学生下载对应的附件完成作业,上传提交任务。生活数学观,书上的概念如是说:“作为生活的数学,往往是一种经验符号的数学,更多运用的是语言和直觉。作为生活的数学,就是指存在于生活实践中的那些非形式的数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交流和理解的数学。”可是,我更多地将它理解为孩子们原本已获取的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经验,这正是将儿童日常的生活或经验与书本上的数学结合起来的最好的桥梁,也正是张兴华老师等数学特级教师理论中所提倡的“关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这里的“迁移”的“已有的经验”,就是将孩子们已经获得的生活数学。“迁移”,就是对生活数学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书本上数学知识。现实数学观,书上的概念如是说:“现实数学是依靠‘局部组织’来支撑的,它往往是依赖于人的经验的,是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之中的。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他们加强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和交互,从而获得高质量生存并推进社会进步的一些必要的知识,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他们对现实数学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组织过程中,如果想要体现出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这样的学科性质特征,我们就一定要正视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数学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轨,让我们的数学课考虑儿童需要直观操作的心理特征,让我们的数学课考虑到每个学生经验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实引导。具体来说,可以这样操作:

首先,创设源于生活的情境,回归儿童生活。我们既然已经关注到,儿童诗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认识数学的,我们就应当让儿童的数学学习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创设情境时首先考虑,儿童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再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比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中,可以先播放《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曹冲是将大象替换成了什么解决了难题?这样替换有什么好处?这样,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中迅速唤起了学生经验中关于替换的已有认知。

其次,关注个体认识差异,正确引导现实数学。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沟通抽象的数学与现实实践的联系,强化数学的产生与运用真正回归儿童的生活现实。再次,提供可供操作的素材,经历完整思考过程。儿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是通过直观方式获得数学的,因此,不应简单地将这个直观过程理解为就是教师的呈现和演示过程,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应将这个过程理解为就是学生自己的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

这两点我想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在教学《搭配规律》时,“商店里有两种帽子和三个不同的木偶娃娃,小明想买一个木偶娃娃配一顶帽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依据实际经验利用实物进行搭配,从而发现有序搭配是不重复也不遗漏的关键,可以用第一顶帽子配三种木偶娃娃,有三种搭配方法;再用第二顶帽子配三种木偶娃娃,又有三种搭配方法。还有的学生先选木偶,用第一种木偶配两种帽子,有两种搭配方法;再用第二种木偶,三种木偶„„这样的过程,就是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地操作。

然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符号、数字、字母代替木偶和帽子,进行简化的搭配。甚至最终学生总结出,不论是先选帽子,还是先选木偶,都可以用一个乘法算式来计算出所有的搭配方法:2×3=6或3×2=6。让学生由实物操作,甚至是从个人经验出发不同的操作,进而寻求抽象的符号的搭配,最终归纳出乘法计算方法,这便是在学生经历了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对现实数学的“图式化”,将现实数学引导成为理论数学,沟通了抽象数学与现实实践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才会更加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呢!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一章至第三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三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文本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一章文本论述主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去积极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的联系。请举例说明。

第二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第三章学习文本论述:请用实例分析我国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呈现的基本要求。(1)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数学素养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另一方面,课程目标的确定也应当体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要使学生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更好的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

(2)儿童发展因素的影响。考虑儿童的发展因素,不只是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儿童的发展,包括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学生交流能力、数学情感和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3)数学科学发展的影响。现代数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再也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学内容体系来安排中小学数学内容。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①案例分析: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②临床学习:临床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1000字临床设计报告。说明:以上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学生下载对应的附件完成作业,上传提交任务。关于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⑤对图形性质间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如下阶段性的特征: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②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是: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②空间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义务教育《大纲》中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应依据大纲的精神,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在具体操作中感知,以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长方形的认识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来。学生可以列举出桌面、玻璃板、书面、黑板面等。此后,再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找出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教育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将长方形的特征描述出来。接着,再用纸、笔画出一个长方形来。

二、在观察中比较、想象,培养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如讲圆锥体时,圆锥的高线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较难掌握,教师就要用模型演示,并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细致观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抽象出圆锥高这一概念。教师可以用圆锥教具沿底面圆直径到圆锥顶点切开,让学生观察到切开后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正是圆锥底面圆的直径,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可让学生去量一量圆锥的高,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草图标出圆锥的高,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空间想象力就会初步形成。

三、在实际运用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如向学生出示这样一题: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平均分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最多增加()平方厘米。最少增加()平方厘米。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首先在头脑中要想象这样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由5×4、5×3、4×3组成,沿上下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上下面(5×4面)。沿左右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左右面(4×3面)。学生有一定空间想象力,在头脑中就容易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头脑中有了这样的依托,再去想它的变化,按照长、宽、高位置关系去理解平均分的方法,即沿大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大面积。沿小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小面积。同时也可以理解到若不平均分同样可多出两个面积来。

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四章至第六章之后完成。每位学生可以选择以下三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四章文本论述主题:为什么说儿童的数学认知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

第五章文本论述主题: 请具体分析再创造学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缺点。第六章文本论述主题:如何理解和把握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角色与作用? 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随时对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同认识,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在今天对于教师作为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至少在如下几方面趋向于共识:

1、教师字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的作用

教师作为承担间接知识的学习组织者,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做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呢感中,根据临场的反应作适当的修正或协调,同时要通过自己有效的教学评价来定向和激励学生的持久学习。

2、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但是由于他们经验、认知水平等影响,需要教师通过各种质疑,设疑、组织讨论等方式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

3、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需要利用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水平,通过细心的观察、合理的评价等诊断方式,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修正或调整。

①案例分析:教学活动中的巡视与评价。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②临床学习:临床评析。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1000字临床评析报告。说明:以上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学生下载对应的附件完成作业,上传提交任务。

教师在数学讲授过程中,要多用激励性的说话必定学生的前进和尽力。学生个别千差万别,个性特征了了可见,学生的思维成长程度存在差别,而与之慎密联系的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面临如许的近况,教师必需要给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虑的空间,许可表达不清楚不流利的学生有反复和悔改的时候,更主要的是许可学生有失落误和改正失落误的机遇。一时语塞或背道而驰,当即请他坐下,便扼杀了学生的自负心和自决定信念,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间。教师应极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协调,让学生和教师扳谈时感应心理平安,心理自由,即使回覆问题有错误,也能获得教师的指点和鼓动鼓励,学生处处可赐教师光辉的笑脸,亲热的笑脸,处处可听到“你真行!”、“你讲得真棒”、“斗胆些,教员相信你必然能行”等鼓动鼓励赏识的讲授评价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愉。从而调动起学生进修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自决定信念,也让教师有“送人玫瑰,手有余喷鼻”的愉悦之感。

数学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的问题

小学数学讲堂上,教师得当的评价,对精心呵护学生的自负心,加强学生的进修热情与乐趣很是主要。但若是评价得不合适宜,过于子虚不真实。那么,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和成长就没有价值。

(一)数学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度,万万不成滥用。若是学生很泛泛的行为,教师都年夜加赞赏,如许的评价就失落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超值的奖励会让学出发生惰性,学生往往就会“迷失落自我。”

(二)教师在数学课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个性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必然要有针对性,找准评价的切入点,存眷学生数学进修的个性差别。让讲堂上的评价具有个性化特色,如许才能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长。

当然,我在学生讲堂进修评价方面摸索得还很不敷,此后我会继续在这方面进行切磋。我但愿本身经由过程这方面的进修和思虑,在数学讲堂讲授中,能充实阐扬评价激励功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加强学生学数学的自傲,最终促进学生周全成长。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A)。

A.经验符号 B.非形式化 C.实践活动 D.逻辑和推理 2.下列不属于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C)。A.基础性 B.普及性 C.科学性 D.发展性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D)等四个领域。A.解决问题 B.符号感 C.推理能力 D.实践与综合应用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A)两类。A.发现学习B.知识学习C.技能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儿童的参与主要是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C)。

A.探究参与 B.问题参与 C.认知参与D.评价参与

6.由教师是先创设一个能刺激学生探究的就有现实性的情境,学生则是通过自己(小组合作的或独立的)探究,发现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教学策略称之为(B)。B.探索一发现式策略 C.Hands on活动策略 7.以科学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B)。

A.形成性评价 B.量化的评价C.表现性评价 D.质的评价

8.概念的抽象过程中大致要经历“分离”、“提纯”和(C)等三个环节。A.表征B.描述 C.简化 D.思考

9.不借助工具直接通过思维求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称之为(B)。A.笔算 B.口算 C.估算 D.速算 10.不属于描述空间对象量的方面概念的是(D)。

A.长度 B.体积 C.面积 D.测量

1.所谓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再认识包含“儿童数学观”、“生活数学观”以及(B)。A.科学数学观 B.现实数学观C.形式数学观 D.抽象数学观 2.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D)。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般性目标

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的三个特征分别是“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B.以计算为主线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4.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与(A)两类。

A.心智技能 B.解题技能C.学习技能 D.制作技能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是“定 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D)。A.感受环节 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 D.反馈环节

6.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组织策略的基本要素的两个方面分别是“过程”以及(B)。A.方法 B.行为 C.情境 D.任务 7.下列不属于数学学业评价内容的是(D)。

A.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 B.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 C.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D.数学解题的速度与准确度 8.不属于常见的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有(C)。

A.发生定义B.外延定义 C.公理化定义.D.枚举 9.不属于运算心理活动过程特征的是(A)。

A.运算方法和运算技巧结合B.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协作 C.外部操作和内部思维同步D.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维统和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方法有“试误法”、“逆推法”和(D)。A.算法化 B.顿悟 C.探究启发式 D.逼近法

1.“算法化”是以(A)为价值取向的。

A.功利 B.数学素养C.数学家 D.逻辑思维 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所分为的四个纬度分别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的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分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A)。A.策略性知识 B.过程性知识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是“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D)。A.感受环节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D.反馈环节 6.下列不属于传统的常见教学方法的是(B)。

A.叙述式讲解法 B.探索一发现法C.启发式谈话法D.演示法 7.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B)。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8.“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A)关系。A.属种 B.交叉 C.对立 D.同一 9.空间定位不包括(A)。

A.空间大小 B.空间方位 C.空间形式 D.空间距离 10.下列不属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的是(A)。

A.基本概念是帮助理解的基础 B.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 C.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D.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 L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是数学的(A)。A.大众化 B.公理化C.逻辑化 D.算法化

2.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社会的进步”、“数学的发展”以及(D)等。A.学生的需要 B.国家的需要 C.生活的需要 D.儿童的发展观 3.下列不属于传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有(B)。

A.代数初步知识 B.概率知识 C.几何初步知识 D.量与计量知识

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C)三种。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5.从指向上看,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是(B)。A.行为主义 B.建构主义 C.格式塔理论 D.“数学化”理论

6.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儿童的参与主要是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C)A.探究参与 B.问题参与C.认知参与 D.评价参与

7.主要通过学生的尝试操作来概括出典型本质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称之为(B)A.叙述式讲解法 B.实验法 C.启发式谈话法 D.演示法 8.不属于数学学业评价内容的是(D)。

A.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 B.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C.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D-数学解题的速度 9.从三角形抽象出直角三角形的过程称之为(A)。A.强抽象 B.概括C.弱抽象 D.分离

10.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学习是以(B)学习为起点的。A.方法 B.认数 C.概念D.性质

1.下列不属于数学素养基本特征的是(A)。A.精确性 B.发展 C.过程性 D.实践性

2.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与(D)四因素之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A.目标 B.内容 C.学具 D.环境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四个领域,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D)。A.解决问题 B.符号感C.推理能力 D.实践与综合应用

4.从数学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操作”与(D)等三类。A.逆运算 B.数量关系 C.解题思路 D.策略

5.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A.行为主义 B.格式塔理论C.人本主义 D.“数学化”理论 6.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C)的关系。A.传递与接受 B.控制与被控制 C.交互主体 D.知与不知

7.通过教师的口述和示范,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或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称之为(A)。A.叙述式讲解法 B.探索一发现法C.启发式谈话法 D.演示法 8.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B)。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质性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9.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可以称之为(C)。A.方法 B.性质 C.算理 D.规则 10.空间定位不包括(A)。

A.空间形式 B.空间方位 C.空间大小D.空间距离 1.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A)。A.大众化 B。公理化 C.逻辑化 D.算法化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逻辑推理 D.注重数学交流 3.下列不属于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的是(B)。A.基础性原则 B.学术性原则 C.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D.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接受学习”和(A)。A.发现学习B.知识学习C.技能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5.下列不属于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特点的是(B)。A.客体性 B.思考性 C.单一性 D.接受性 6.“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称之为(B)。

A.照本宣科型策略B.简单对话型策略 C.任务驱动型策略D.思维交互型策略 7.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

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8.概念与词汇的关系是(C)关系。

A.一一对应B.内涵与外延C.内容与形式D.抽象与概括 9.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D)。A.概念 B.图像C.性质 D.表象 10.问题的客观方面就是指问题的(A)。

A.课题范围 B.问题空间C.目标状态 D.起始状态 1.下列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A)。

A.抽象性 B.逻辑性 C.客观性 D.唯一性 2.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包括“一般性目标”和(D)。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C.技能性目标 D.总体目标 3.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是(C)。A.空间几何 B.统计与概率 C.数学问题 D.数学概念

4.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的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分别是“陈述性知 识”、“程序性知识”以及(A)。A.策略性知识 B.过程性知识 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 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的是(D)。

A.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B.教学活动的对象 C.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D.教学活动的手段 6.接受型教学组织的具体的行为主要包含“讲解”、“示范”、“呈现”以及(D)。A.对话 B.操作C.讨论 D.演示

7.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原则包括“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A)。A.发展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结果性原则 D.甄别性原则

8.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A.数的认识 B.运算方法C.简便运算 D.理解算理

9.从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看,“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A)。A.属种关系 B.交叉关系C.对立关系 D.同一关系 10.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1.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A)。A.大众化 B.公理化C.逻辑化 D.算法化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C.注重逻辑推理 D.注重数学交流

3.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内容分为数与代数、(C)、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领域。A.应用题 B.运算C.空间与图形 D.量与计量

4.从指向上看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是(B)。A.行为主义 B.建构主义C.格式塔理论 D.“数学化”理论

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的是(D)。

A.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B.教学活动的对象C.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D.教学活动的手段 6.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原则包括“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A)。A.发展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C结果性原则 D.甄别性原则 7.不属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方式的特点是(D)。A.淡化证明 B.逐步深化C.合情推理 D.注重命题 8.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D)。A.概念 B.图像C.性质 D.表象 9.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数据”、“关系”和(A)等。A.状态 B.运算C.问题 D.方法

10.小学统计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包含“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B)等。

A.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 B.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C.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 D.通过日常活动来引导

二、判断题11.数学素养具有过程性这一特征。(√)12.注重问题解决实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13.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14.在概念的引入教学阶段通常较多的是运用表象语言。(×)11.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12.教学活动的手段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13.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映像。(√)14.低年段的儿童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是以直观的活动为主的。(√)1.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12.一种教学策略就有若干固定的教学方法所组成。(×)13.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14.不同情境下的各种数据有着各自不同的处理策略和模式。(√)11.作为儿童生活的数学,是一种完全形式化的数学。(X)12.师生是课堂活动的“学习共同体”。(√)13.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14.统计的本质就是从局部观察到的资料的统计特征来推断整个系统的状态。(√)11.将学习的全部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皇现给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称为接受学习。(√)12.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13.“操作性策略”是建立概念阶段主要的教学组织策略。(×)14.“概率与统计”学习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儿童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1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12.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术中心”的特征。(√)13.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14.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在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某种鉴定。(×)1 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组织具有“学科取向”的特征。(√)12.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13.“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14.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以数学问题为媒介的相互作用过程。(√)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科取向”的特征。(√)2.儿童的数学认知的起点是他们生活常识。(√)3.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不是现代课堂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之一。(×)4.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绝对评价。(×)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1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手段有---------、-----------、------以及计算机技术等。16.范例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____、—— 和—— 这三个特征。17.问题的客观状态包括____、---------—以及_ ___等三个部分。

18.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以及------------等这样一些特征。

答案:15.操作材料 辅助学具 电化设备 16.基本性 基础性 范例性

17.起始状态 目标状态 中间状态 18.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15.数学的严谨性特征体现在它的____、____ 以及_ _—等方面。

16.儿童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大致要经历________、__—、以及符号运算阶段等这样一个过程。17.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参与主要包含____、____以及____等几种状态。18.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____、以及 等策略。

答案;15.逻辑性 精确性 系统性 16.语言表述(阶段)理解结构(阶段)多级推理(能力形成)17.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依赖(性策略)18.过程性(策略)表现性(策略)多样化(策略)15.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是____、____、---------及总结运用等。

16.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主要包括-----------、---------、------以及态度 等因素。17.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 ___ _、_ ___ 以及------等几类。18.发展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策略有----------、---------、----------等。答案:15.创设情境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16.兴趣 动机 自信心

17.改变参算数的位置 改变运算顺序 参算数的改变引起的运算结果的变化 18.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 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 15.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等三种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____、____ 16.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 以及 .,.__

一、____等的特点。

17.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物体的____、、_ ___、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头脑中的映象。18.常见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____、以及____ 一等三种。

答案 15.概念性(陈述性)知识 技能(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16.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 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17.形状 大小 位置 18.试误(法)逆推(法)逼近(法)(爬山法)15.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等

16.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有----------------、-----------以及------------等。17.数学客观性知识主要包括---------、-------------、---------等。

18.问题的主观方面主要由-----------、-----------以及----------等三个成分所组成。答案:15.社会的进步(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数学自身的发展(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儿童的发展观(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16.对小学数学教育价值追求的基本认识 对儿童学习数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对课堂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诠释 17.数学概念 数学规则 数学思想方法

18.(问题解决的)起始状态(问题解决的)中间状态(问题解决的)目标状态 15.无论哪一种程序教学模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流程。16.培养儿童构建数学概念的能力,主要可以从------、-------、----等三个方面人手。17.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以及-------等几类 18.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以及--------等这样一些特征。

答案:15.解释 显示问题 解答(反应)与确认16.重视表象过渡 加强数学交流 促进数学思维 17.改变参算的数的位置 改变运算顺序 参算的数的改变引起的运算结果的变化 18.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15.推理通常可以分为-------、一---------、-------一等三种不同的形式;

16.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以及总结运用等四个阶段。17.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一----------以及-------等的识别。

18.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一---------以及----------等。

答案:15.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16.创设情境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17.空间方位 空间距离 空间大小

18.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9.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答案: ①行为参与主要指(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②情感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③认知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与层次 20.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答案: ①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一)核心词句: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

②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二)核心词句: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 ③表现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三)核心词句:思维水平;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交流;数学情感。21.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答案: ①情境导人核心词句:情境本身则蕴涵着某一个规则命题;情境刺激着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

②活动导人核心词句: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尝试;探究;

③问题导人核心词句:儿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认知冲突;主动探究。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2.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的儿童空间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案: ①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3分)

核心词句:学习基本上是从认识“二维图形”开始的,但积累的却是大量的“三维”的几何经验,因此,他们在对“二维”图形的空间思考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依附相应的直观的物体,即平面几何的思考中对直观物体的依赖性。

②中年段的儿童,开始有可能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核心词句:在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性质特征时,已经开始不再将图形与相应的直观物体去对应,而只关注图形本身的性质特征。

③高年段的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经开始更多的依赖模型的构建。核心词句:摆脱了对象的直观特征,思考的是对象的性质特征。

23.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答案: ①利用游戏来引导儿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等可能性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②活动要求 第一、具有游戏的特点;第二、通过游戏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筒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9.简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培养儿童的数感,目的在于使儿童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一)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

①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 ②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

(二)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①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 ②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③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20.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一)空间识别障碍。

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①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②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视觉知觉障碍。

儿章在视觉知觉上表现出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在视觉观察中,还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 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21.简述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①问题类型及其难度; ②问题的呈现方式。

(二)问题的表征。

(三)定势。

(四)经验。

(五)认知策略。

(六)个性心理特征。

19.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答案:①注重问题解决;②注重数学运(应)用;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④注重信息处理;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学活动;

20.简述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的特征?

答案: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②空间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21.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重点、应用、中)

答案:①生活化策略 主题词句:多样化的和丰富的情境;激发探求欲;唤起有的经验;

②操作性策略 主题词句:儿童数学学习;直观方式;操作;

③情境激疑策略 主题词句:丰富的情境;有利于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

④知识迁移策略 主题词句:有的稳固和清晰的数学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系统化。19.简述当今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方面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答案: ①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 ②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的价值取向);

③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20.简述空间想象力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案: ①依据实物建立模型的能力;②依据模型还原实物的能力;

③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能力;④能将模型或实物进行分解与组合的能力。21.简述在小学数学的统计教学组织中可以运用哪些基本的策略?

答案: ①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②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③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具体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三种参与之间的关系。

答案:①情感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参与度来显现的(但是,有时参与度与情感参与之间也会 分离,这就与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因素相关);

②行为参与的方式则是影响认知参与的主要因素; ③认知参与策略与参与度则无显著的相关性。

23.请用实例分别说明小学数学的概念引入阶段的主要教学组织策略。

答案: ①生活化策略(数学概念往往就是源于普通的常识); ②操作性策略(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

22.请做一个“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教学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答案:①创设情景环节;②尝试探究与问题解决环节;③共同概况结论(讨论、评析或总结等)环节;

23.简要说明,儿童在空间几何学习过程中的如下几种反应,分别属于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哪个阶段?

①因为这个(矩形)像门,而这个(三角形)不像门,所以它们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正方 形)像一块手帕,而这个(菱形)也像一块手帕,所以它们是相同的。

②因为长方形是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长方形就是一种平行四边形。

答案: ①水平O阶段(前认知阶段);核心观点:只能注意到对象的形状直观特征的某一部分;思维特征依赖对象的具体想象或

自己的触觉的刺激;建立在“形状相同”这样的等级之上;

②水平3阶段(抽象/关联阶段)核心观点:已经开始能形成抽象的定义;区分概念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注意到不随形性质之间的关系;

22.说明在小学数学引入概念阶段教学组织中分别运用哪些教学策略?

儿章学习数学概念有一个学习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之为“概念的引入”。①生活化策略; ②操作性策略;

③情境激疑策略;④知识迁移策略。

23.请分别举例说明小学概率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

答案: ①通过大量的活动来获得对事件可能性的体验;

②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③通过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事件的可能性。

四、筒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9.简述构成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要素由哪些?这些因素构成了哪些小学数学课堂活动 的基本矛盾?

要素:①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②教学活动的对象;③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基本矛盾:①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矛盾;②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 ③儿章数学与成人数学之间的矛盾。20.简述在建立概念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多例比较策略;②表象过渡策略;③概括关键要素策略;④表述交流策略;

⑤多次归纳策略;⑥操作分类策略;⑦导读自悟策略。21.简述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①仔细审定问题情境; ②学会深度表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一)空间识别障碍。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①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

②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视觉知觉障碍。

儿童在视觉知觉上表现出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在视觉观察中,还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 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

23.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

①必须是一个关于“可能性事件”的数学认识活动; ②必须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 ③必须是一个全体学生都参与的游戏活动;

④游戏最终必须通过提问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事件的发生有可能性”或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9.简述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①操作材料; ②辅助学具; ③电化设备;④计算机技术。20.简述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

①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质量判断,从而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策略;

②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和进步进行判断,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 ③为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提供诸如行为方式、策略以及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从而帮助他们随时修正或发展;

④使教师与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预期目标,并共同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

⑤促进教师对儿童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的认识,改善儿童对数学的价值、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参与学习的情感。

21.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生活化策略;②操作性策略;③情境激疑策略; ④知识迁移策略。

19.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①注重问题解决; ②注重数学运用; 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 ④注重信息处理 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学活动。

20.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角色。

①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作用;

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③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21.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情境导入; ②活动导人; ③问题导人。

五、论述题I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2.请举例说明儿童数学技能的发展过程特征。

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

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

③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等方向的发展。

23.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的儿童空间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点。①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

②中年段儿童,开始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

③高年级段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经开始更多的依赖模型的构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做一个采用“规一例教学模式’,.来组织的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 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

(一)必须是规则(计算)教学的内容;

(二)必须是教师先给出规则(法则或者公式等);

(三)至少包含的步骤:

①教师先出示(呈现)规则(法则或者公式); ②教师解释(说明、帮助理解)规则(法则或者公式); ③用实例进行验证;

23.请举例分析在小学空间几何教学中,可以如何落实“强化动手操作”这个策略。

①搭建活动; ②剪拼与折叠活动; ④实物操作活动; ④测量活动;⑤作图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简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哪些变革。①体现价值的主体性

②体现知识的现实性③体现学习的探究性④体现经历的体验性⑤体现过程的开放性⑥体现呈现的多样性

2.简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①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教师通过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②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为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③自主型的教学组织基本概念:学生的自我学习占主导的地位,教师的控制性减弱,学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

3.简述儿童数学技能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③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的发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请做一个“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只要求设计出教学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基本流程:①情境呈现②尝试操作与探究

关键组织行为: ①是否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材料②是否有探索性的实验活动 幺请实例说明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是如何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速度和质量的。①问题类型及其难度

关键词:不同类型的知识;不同类型的问题;检索②问题的呈现方式 关键词:问题的陈述方式;知觉图式的呈现方式;模式辨识

第三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1、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因此,我国小学数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要作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当重视解决问题的作用与价值。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2、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教材内容转变最大的部分,无论是学习目标、内容体系、编排与呈现、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应用题在新课程中的功能性转变,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重新认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审现自己的教学行为。本研究力图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为抓手,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并进而形成解决问题教学的新模式,为教材修订提供依据,为广大教师提供可资参考的教学范例,真正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理念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和四大教学目标之一,是与国际数学教学接轨的重要体现。它应该贯穿在所有数学内容的学习之中,而不仅仅在“应用题”中。“解决问题”不是一种知识形态。对教师而言,不仅是教学目标,更是一种教学意识、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而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的数学能力,是综合性、创造性地解决新的情境中陌生的数学问题的过程。

三、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 通过课题研究,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学会“数学地思维”

2、教师层面: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广大教师对解决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明白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杨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3、学校层面: 通过本课题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培养出一批研究型教师,推动学校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研究的内容

1、解决问题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1)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比较研究

(2)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编写体系及其修订建议(3)解决问题的教育价值

2、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1)低年级段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渗透(2)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3)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

3、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测试与评价

五、研究原则

1、前瞻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努力反映新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知识的需求,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从而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把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工作的指导。

3、创新性原则

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和当前“探究性、体验性、交往性、做中学”等教学改革的总趋向,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性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颖的教学策略。

六、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是一种基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范例,是一种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经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辅以文献的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12.4—2012.6)

1、制定方案,分层次落实课题

课题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2、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要加强领导和计划管理,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争取早出、多出成果。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7—2013.9)

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学习是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指导水平的重要措施,实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有正确的实践活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实验就陷入盲目的实践活动,研究就将遇到挫折。

参加课题研究后,应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研究工作计划;建立研究活动日(每周半天),认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3、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实践活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重视和上好每节有后劲儿的实验课。

实验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实验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的规律。

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科研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地扎实地开展。各种活动应分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

5、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

根据我们构建的实验教学目标和研究理念,实验教学的评估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成绩”测试评价,做到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9—2014.4)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

在课题鉴定验收时,要以实验目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为依据,根据实验资料,对实验结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八、研究的子课题

在总的课题下,实验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教育阶段,可选择采用更为具体的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题目,选题时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题目要“小”、要“近”(贴近本地本校本人实际),内容要实(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实际),视角要“新”(研究的视点要新,要比原有教学超前。

第四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1、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因此,我国小学数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要作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当重视解决问题的作用与价值。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2、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教材内容转变最大的部分,无论是学习目标、内容体系、编排与呈现、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应用题在新课程中的功能性转变,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重新认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3、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为抓手,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并进而形成解决问题教学的新模式,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问题解决”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可理解为方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思维与行动的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

解决问题学习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布鲁纳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⒈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⒊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⒋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探索下去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研究内容

问题解决的过程,会受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问题的内容、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以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为载体,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

1、问题的感知与理解

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

2、解题策略的寻求和确定

经过了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不同,解题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也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我们想通过教师的引导、扶持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3、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及时桌间巡视,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4、交流、评价与反思

学生个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后,再引导他们借助动作、图画、符号、文字等形式把解决问题的结果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并及时进行反思。

以上还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我们准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再实践,以求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与能力。

五、操作措施

1、研究“课标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1)各年级教师在把握《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课标教材”,理清教材在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体系、特点,把握各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目标要求,做到:①体系清: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的?②特点明: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呈现方式是怎样的?③目标准:不同阶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到底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2)观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动作、表情、写字、言语等表现,询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来把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2.设计符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探索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目标性、趣味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

(2)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作为每个学习个体,一般经历以下过程:整理问题的信息,思考各个信息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结果作出预测,正确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反思、验证。作为一个学习群体中的一员,要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3、对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探索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评价的方式。

(1)确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确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观点。(2)明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①第一学段,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②第二学段,重点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六、研究原则

1、前瞻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努力反映新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知识的需求,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从而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把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工作的指导。

3、创新性原则

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和当前“探究性、体验性、交往性、做中学”等教学改革的总趋向,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性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颖的教学策略。

七、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是一种基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范例,是一种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经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辅以文献的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

八、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4月——2012年12月)

1、制定方案,分层次落实课题

课题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2、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要加强领导和计划管理,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争取早出、多出成果。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3年12月)

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学习是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指导水平的重要措施,实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有正确的实践活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实验就陷入盲目的实践活动,研究就将遇到挫折。

参加课题研究后,应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研究工作计划;建立研究活动日(每周半天),认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3、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实践活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重视和上好每节有后劲儿的实验课。

实验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实验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的规律。

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科研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地扎实地开展。各种活动应分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

5、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

根据我们构建的实验教学目标和研究理念,实验教学的评估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成绩”测试评价,做到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

在课题鉴定验收时,要以实验目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为依据,根据实验资料,对实验结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九、研究的子课题

在总的课题下,实验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教育阶段,可选择采用更为具体的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题目,选题时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题目要“小”、要“近”(贴近本地本校本人实际),内容要实(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实际),视角要“新”(研究的视点要新,要比原有教学超前。

十、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2、解决问题策略汇编。

3、教师经验总结、论文。

第五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讲座稿)

材料来自吴卫东博士的讲座记录,引用请说明。

吴卫东老师结合大量的具体案例,在《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的专题讲座中,对有效教学的影响关键因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有效教学的意义

吴教授指出,教学具有双重价值。而我们又很难以某一行为判断出来是不是有效教学。她认为,不同类型的数学课的有效性思考不一样。并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数学课按教学内容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和综合实践课,新授课就好比是掏珍珠,练习课就是擦珍珠,复习课就是把一颗颗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把项链卖出去戴在顾客脖子上。

2、为什么探讨有效教学?(1)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负面影响有:禁锢思维、压抑个性、摧毁自信(2)我们的标准 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3)我们的理解:有效教学,学生的发展是硬道理。

教学是一条折线,始终在寻找起点与目标之间的最短距离,每一段过程都是师生选用一定的学习材料与学习形式,通过互动、对话,从起点迈向终点的过程。可以去思考如下三个问题: 你想达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学生的起点是什么? 距离在哪里?

3、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1)基于学生的起点;

学生的学习起点来自:生活经验,直觉体验和学习积累。

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利用课前谈话或凭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哪些学生的起点为标准?如何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2)选择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A、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按性质分可分为预设性与生成性两大类;按形式分可分为文本材料与操作性材料;按方式分可分为教学情境、教师提问、课堂练习。

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理解有价值?(吴教授的回答是合理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数学结构的。有挑战性的、变式的、思考性的练习;可进行多次教学创作的学习材料。)B、如何处理生成性的学习材料?

生成性的学习材料的功能具有两重性——尴尬、精彩。

原因是由于师生的思维落差造成的。(a、层次不同:教师的狭隘与学生的创意;b、角度不同:数学思考和人文思考。)C、如何利用错误资源?

正确有可能是一种模仿,错误(指经过认真思考)却大凡是一种经历。当错误发生时,我们要展示经历,引导争辩、讨论,转化成有利的学习材料。即发动群众斗群众。(3)采用针对性的学习方式;(4)运用发展性的即时评价;

A评价可以分为:错误的评价、无效评价(重复学生的回答)、低效评价(简单肯定与否定、指令性的集体评价)、发展性评价。B、发展性即时评价具有:激励功能,概括功能,导向功能。C、发展性评价的内容指向:类化思维成果,揭示思维过程,欣赏学习品质。

D、发展性评价的表达形式:口头语、体态语。(吴教授指出有待于研究)

体态语又有象征性的体态语和说明性的体态语。(5)达成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人们对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追求

自从教育产生以来,诸如“如何有效地教”、“怎样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教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又可以学有所成”等问题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在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工业社会,“效率”意识尤其得到强化,与之相应的教学活动也随之更加重视“效率”。有人说,现代教学论就是追求以效率为核心的“有效教学论”。“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以及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的理想落实在“班级教学”中,它是“有效教学”的初始状态。这时人们想到的是“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很多学生”。后来,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突破“教学模式”的思路,而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再后来,人们认识到无论是“大”的(夸美纽斯)、“普通”的(赫尔巴特)教学模式。还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完整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于是,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所以,现今的课堂教学就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在有效的教学生活中得到发展。

人类初始的教学方式往往显示为“个别化教学”。后来出于追求效率的需要,“个别化教学”逐渐演化为“小组教学”,再由“小组教学”演化为“班级教学”。不过现代教学的危机导致教学组织形式越来越显示出由“班级教学”转向“小组教学”,进而由“小组教学”转向“个别化教学”的趋势。其实,这样的转变并不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循环或轮回,更不是重复或倒退,它是当今人们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结果,是关注人的发展和生命成长的必由之路。人类发展到今天,个别化教学向今天的班级授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一突出的矛盾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作为在课堂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教师首先就要考虑到如何优化课堂结构,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当今的课堂教学缺少什么

新课程的推广确实使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应该说当下的课堂教学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和改革的热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用。但仔细思考起来,似乎还缺少了许多重要的东西。就教师要克服旧有的教学习惯来说,要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真正的教学行为就十分艰难,这中间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1. 当今的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试问:这样做究竟要把学生引向何方?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在哪里?这样的启发教学能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作用吗?依我看,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笔者日前在上海某中学听了一节初三英语课。整节课学生都整齐、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听讲,除了时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外一直都保持鸦雀无声。我当时就在想:学生为什么那么安静?学生为什么那么服服帖帖?每一个要学生回答的问题都是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教师唯一想要的就是让学生背下答案和一字不落地听写在黑板上。难怪她自己下了课也无可奈何地说:“我们其实还是在搞应试教育。”

所以说,当今的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而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因为,教学方式的变革的背后是师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最能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也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接受式学习从形成到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与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有很大关系的。实践证明,接受式学习至今仍是最为经济、有效、快速的教学方法。但是,也有许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认为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就要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以至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难于控制课堂而觉得无所适从;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的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敢越雷池半步。

2.当今课堂教学缺少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真备课,都知道要吃透教材,也知道要有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却没能做到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准备好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以及克服困难需要教师具有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着精神。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再次,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3.当今课堂教学缺少智慧的生成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今天的课堂上,很多教师依然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也就是教师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士也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告诉学生,学生若有疑问,老师不是启发他去思考,而是说“照我说的没错”或“参考书上就是这么讲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更谈不上生成智慧了。缺少智慧的生成说到底还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层层束缚造成的。20世纪初,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倡导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时就提出过著名的六大解放。今天的课堂教学更需要解放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手脚、时间和空问,让师生在教学交往互动中自主发展。4.当今课堂教学缺少对生命的关照

我们似乎从未怀疑过“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句话,但以学习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这一工作却很少有人能出色完成。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今天的大多数课堂中教师还是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并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往往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说什么“这是我的课堂,你要是不想听就给我滚出去”、“你看你的作业像什么样,闭着眼睛做”、“重做”之类的话。更可气的是,有的老师竞打着“今天打你是为了你好,将来你就明白了”的幌子,漠视甚至戕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殊不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的情感的唯一载体。舍却生命,还谈什么教育?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具有的品质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说到底这是一个课堂教学评价或诊断问题,它应以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为取向。也可以说,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但问题是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如何最优化的组织教学环节,怎样的教学效果才算是有效的或是高效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被看成是一种学生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作为衡量标准;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比照,我们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换句话说,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应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

首先,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现实的课堂中,许多老师为了体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所以说,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这一点上,我奉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其次,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彰显教师的主体性。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只有具有主体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更体现在对自我的认同和自我反思上。所以说,一节课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而且展示的还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第三,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有研究者提出,要“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实际上,评价一节课质量的高低,关键应看教师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怎样在师生的教学交往、情感交流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动机。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智慧的课堂、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也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第四,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师生生命成长。叶澜教授早就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冯建军教授也说,要“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2,核心思想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3,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总之,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是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

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

其一是显型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的教,使学生的学大倒胃口,从而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

其二是隐型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学(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发展,阻碍学生学的所谓教是糟糕透顶的误人子弟。

在处理学生的困惑和错误时,遵循“最小代价”、“最少干预”、“最多受益”的三最原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

所谓“最小代价”是指老师在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时,力求花最少的时间并把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因个别学生迟到而株连全班学生不能按时下课显然不是经济的处理方式。

所谓“最小干预”是指老师以尽可能少的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省、自我修正以提升其自我教育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疱地直接指出错误的原因并把正确的方法告诉学生。所谓“最多受益”是指老师在处理个别学生的错误时,尽可能使其他同学也从中受到教育,而不是充当旁观的看客。三.有效的课堂教学发展了学生的什么?

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那么发展指什么?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发展观?

第一,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质服务,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履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

过程与方法目标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总之,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四、“有效性”现实困扰 三维目标的割裂化

教学内容的泛化

教学活动的外化 教学效率的低下化

教学方式形式化

数学本质的淡化

1、课堂现象

有的课堂,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有的课堂,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

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

有的课堂,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有的课堂,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有的课堂,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这是低效的教学;

有的课堂,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导致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 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五、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什么?

课堂质量、课堂效率

——质量和效率筑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具有有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

1、教的有效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多种教学方式融合,精心组织学习活动;

有效捕捉、利用、组织教学资源; 多层反馈,有效调控,适当评价。实效性课堂呼唤有效型教师

——我心目中的有效型数学教师

深刻领悟教材:为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给予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学科历史文化,提升数学素养。

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能有效地组织教学素材,优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充满活力的数学教育;

充满热情,有激情,会期待,懂得爱;

真诚、友善、宽容、公平,懂得尊重学生和怎样获得学生的尊重; 给学生以理解和信任; 具有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

2、学的有效

学生是否扎实有效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技能是否提升?

学生是否在学习中经历了“数学化”过程?(即经历了数学发现、抽象、概括、推理、建模、应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与策略?学生是否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是否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是否体验了自信与成功?

学生是否获得了全方面的发展?

3、课堂效率

教师能否在单位时间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是否有“成本意识”?必须要处理好“投入”与“产出”、“长效”与“短时”、“可持续发展”与“暂时利益”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而获取暂时利益。

六、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途径、方法、策略

1、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思考

为什么学生面对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

为什么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毫无兴趣?

对策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亲历过程

2、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我们不得不自问:

思考

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

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

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 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对策

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创设美丽的童话情境

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3、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思考

动手操作就是探究学习吗?

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吗?

只有数学活动才是体验学习吗?

一问到底才是启发式教学吗?

用了电脑课件就是“整合”了吗?

对策

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创设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4、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

“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张奠宙)

思考

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落住了什么?数学概念是否内化?

通过数学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得到提升了吗? 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是否得到发展?

对策

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助学生将 它连成“知识链”; 通过横向沟通,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 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

渗透数学历史文化,提高数学素养。

5、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

①为什么要关注预设?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②为什么要关注生成?

学习过程中会自然生成许多资源,如果我们没有关注生成的意识,一些偶发性的资源就会一纵即逝,使真正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地处理和解决,这样课堂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首先要对课堂生成资源有关注的意识,读懂生成资源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教师要精心预设,为可能在学习中自然生成的资源搭设生成的平台,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因此,教师要以真诚宽容地态度接纳生成,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经验基础、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关注学生,真诚地倾听学生,用宽容的态度接纳课堂生成。这样课堂生成才有“着陆”的基础。

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③生成资源来自哪里?

一是教师精心预设;

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

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思考

你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了吗?教学的每个设 计、每个活动都是有效的吗?

你在预设中为生成留有空间了吗?你是否有效的利用了生成?

你采用的教学形式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如何走出课堂表面繁荣而实质低效的教学误区? 对策

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适时准确评价

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理智地认识生成、机智地筛选生成、巧妙地运用生成

6、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知识技能)

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方法)

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不断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结束语

如果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幅精美的图画,那作为教师的我们就是精彩画卷的创造者。创造的起始阶段就像我们的学习,也许来自于临摹的。临摹是可以的,但是画笔在不同的模仿者手中,即使临摹的是同一幅画卷也会带着各自的神韵。所以简单地临摹是初期,重要的是在领悟之后,赋予自己的思考后的再创造。

因此,我们的学习也是需要再创造的过程。在学习名师的教育思想和经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照自己的教学实际,赋予新的内涵。即使是临摹他人的经验和思想,也要重在是神似,而不是形似。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要领悟名师的精神,认识教育的真谛,经过自己的钻研和努力,在实践中赋予教师再创造的个性色彩。不久的将来,你的经验和思想也将成为别人临摹的样张。下面就以孙晓天专家的话结束我们的交流:

一堂有效的好课要做到: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期待我们共同的提升。如何构建有效课堂(何小萍)(1)学习方式要有效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每节课都得让学生使用这些学习方式。有效的学习方式,必须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进行恰当的选择。如在解决立体图形在分与合的过程中,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时,教师们没有选择让学生被动听讲,而是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豆腐、蛋糕等,在课堂上亲自通过动手切、动眼观、动脑想等,在直观的过程中去理解、感悟。从而得出,立体图形在分与合的过程中体积不变,但表面积要发生变化。形象、生动、直观的操作,学生不仅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课堂实效不言而喻。(2)教学方式要有效 ①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数学课堂中常常出现:设计的教学内容完不成,练习量不够等现象,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备课时应自觉对各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时间进行预设,在不同的课堂按不同实际进行调控,从而尽量减少压堂和知识“贷帐”现象,提高课堂效率。

②机智把握课堂预设与生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执行预设教案,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③充分关注差异。

如果课堂教学中以一个标准或大部分时间以一个标准去实施教学任务,不利于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因此,关注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才能充分提高课堂的实效。(3)设计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

所谓灵活的作业练习是指能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练习,所谓多样的练习是指设计游戏、儿歌、探险、寻宝、解难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选择、连线、找朋友、补缺题„„习题形式的多样性。那么怎样才能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练习呢?

1、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

那种盲目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往往是无益。我们在练习设计中,目的性和针对性往往是相结合的,既要有目的性,更有针对性,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

2、设计有层次和整体性相结合的练习。

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制的,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

3、设计趣味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练习。我们都知道: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有效课堂应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充分体现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课堂要开放,学生思维要开放。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自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自考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825+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范文合集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基于网络形成性考核参考题 考核说明:终结性考试内容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 考核题型形式: (一)填空题:24分(每空4分) (二)判断题:10分(五道) (三)单项选择题:30分(十道) (......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摘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的有效性,简单的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学生学得会,二是学生的能力......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研究 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采用了新的教学方式――对话教......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复习题(精选合集)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2017春网上终结性考试综合练习 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 )。 答案:C 客观性 2.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 )。 答案:D逻辑和推理 3.“算法化”......

    小学数学游戏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游戏教学研究 林州市五龙镇阳和小学 肖军方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要使学生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重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

    29782自考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研究 第一编 语文教育发展论 导言 研究语文学科教育史所具有的三方面价值(B)答:首先是认识价值;其次是借鉴价值;再次是发展价值第一章 古代语文教育第一节 古代语文教育......

    数学教学研究

    1. 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现状 1.1国外对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研究 对“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创下了利用对话法进行问题解......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介绍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介绍 一、本课程的性质及特点1.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类“专升本”)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