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5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篇:(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教学构想

本单元的话题是“体悟山水神韵”,包括三篇必读文本,两篇选读文本,必读、选读中各有一篇文言文。

必读文本中,《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幽幽情思;《石钟山记》虽也游历山水,表达的却是作者对人生充满哲理的思考。两篇散文语言丰富细腻,意境美好自然,情感真诚深厚,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感受意境,从而领悟作者寄托在美好景物中的情思,学习多角度评价作品语言和感情的方法。一篇文言文语言平实浅易,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借助工具书解决文字障碍,教师只做检查及明确,而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丰富的自然与深刻而普遍的人生哲理的契合上。三篇必读篇目,分为“美读·构建”“品评·提升”“拓展·运用”三个环节,用课上时间统一组织学习,用时8课时。

两篇选读文本,《游褒禅山记》内容与手法都与《石钟山记》相似,都是在记游的基础上阐发哲理;《钓台的春昼》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作者述所见,抒所感。另外,《语文读本》还收录了11篇有关山水神韵的诗文,可以与两篇选读文本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选读其中两篇,写下自己对文章(或句子)的感想,然后进行小组或班内交流。

二、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阅读文本,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整体意境,构建文本整体世界。

2.学习赏析评价山水诗文语言的方法,更深入地领会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理美,掌握山水诗文赏析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3.走进文人富有魅力的精神世界,培养对山水自然的敏感的心灵,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4.进行广泛的阅读,品味意境情感,体悟山水神韵。

三、学习活动设计(一)文本品读 1.《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都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感人的情思给人以美好的享受,请反复朗读体味,并背诵《再别康桥》。2.《石钟山记》语言洗练,朗朗上口,请反复朗读并背诵,同时总结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3.《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有许多精彩的描写,请摘录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或一句),与同学交流。两篇文章中或许还有读不懂的地方。质疑,与同学讨论。总结山水诗文赏析的基本方法和规律。4.《石钟山记》应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认识作者对前人不迷信不盲从、勇于探索事实真相的精神。(二)运用拓展

1.略读两篇选读文本及《语文读本》,从中选取两篇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运用课上学到的评价赏析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篇目、段落或句子,写在笔记本上。

2.小组内交流自己对选读文本及《语文读本》作品的赏析,每个小组选出小组最佳,代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

单元教案

说明:本单元按照学习规律分为三个层次,即美读·构建一品评·提升一运用·拓展,每个层次需要二至三个课时,每个课时一个教案。

美读·构建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解决对生字词和长句难句的理解与朗读节奏。2.初步感受文本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能建立起对文本世界的初步建构。3.能充满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方式

1.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揣摩,并进行朗读练习。3.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可配乐,评选优秀。

三、教学重点

《听听那冷雨》要读出作者心中那种长长的幽幽的深深的思乡之情。《再别康桥》要读出缠绵心中的康桥情结;《石钟山记》要读出对科学精神的执著的追求。

四、教学难点

《听听那冷雨》要读准一些长句的节奏和重音的落实;《再别康桥》要能读出诗的韵味;《石钟山记》要注意夜泊绝壁时的气氛和人物心情。

五、课时安排

《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2课时 《石钟山记》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解决对生字词和长句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方式

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接力赛,找出重点字词和长句,进行阅读强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语:本单元的话题是“体悟山水神韵”,山水,人人可见,神韵,却并非人人可感,只要你有善感的心灵,山水自有神韵,正如辛弃疾在《贺新郎》中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本单元的两篇优美的诗文《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正是作者将自然山水与心中浓浓的情感的完美融合,于是就让我们借助作者笔下的文字,走进呈现在我们视野中的山水世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悟山水神韵,去感受人情的美好。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接力赛,随时订正学生朗读不准确的地方,强调重点字词和语句。最后评选最佳选手。其他同学边听边考虑“冷雨”和“康桥”中寄托了什么情思,从哪些内容看出的。

1.重点强调的字词:惊蛰 料峭 霏霏 孺慕 氤氲 岑寂 铿锵 惊悸 寒濑 想入非非 太初 迷离 如椽 石破天惊 羯鼓 一通 冥想 2.重点句子

《听听那冷雨》(略)《再别康桥》

●第一节要读出离别的感觉。

●第二至第五节从意象特点、意境风格上看,作者应该是幸福愉快的心情,所以要努力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而且到“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他感情的高潮。

●从“但我不能放歌”作者感情陡然降落,直到“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几乎说不出话来,所以,语气要低缓、沉重,几乎哽咽。

●最后一段,离别的感觉要比第一段更强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习整体感知文本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式

找出文本中由“冷雨”和“康桥”分别写到了哪些人、事、物,这些内容组成了怎样的意境,作者在“冷雨”和“康桥”中寄托了什么情思,何以见得。分组讨论,然后找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 1.导语

经过上节课的朗读,我们对全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两篇文章各有一个中心意象,各是什么?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冷雨”和“康桥”。这节课我们再细读,看看作者由冷雨又写到了些什么人、事、物,给我们描画了怎样的一幅雨中世界,作者写康桥又写到了目之所及、心中所想、身之所行的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分组合作,一起从文中找出这些内容,概括到笔记本上。

2.学生活动15分钟 3.学生交流、总结

《听听那冷雨》

●冷雨一中国历史一那片土地(大陆)一文字一冷雨

●美国落基山雪峰一台湾山中雨后清晨美景

●听雨一大陆秋天一人生一王禹偁

●日式瓦屋一二十年前的雨一孩提时母亲的吟哦——江南水乡的蚕吃桑叶的声音一瓦屋里听台风台雨一雨中的回忆(江南,桥上,船上,四川,秧田,嘉陵江)●台北雨声的变化一雨中的浪漫故事

●回到巷子尽头的小屋整理深深的记忆

总结:

教师:从台北淅淅沥沥的春雨到大陆的杏花春雨,从美国落基山雪峰到作者在台湾的山中见到的雨后清晨缭绕的山雾,从中国历史写到中国的现实,从20年前的雨声写到20年后雨中的记忆,全由一张雨网编织,全凭千伞万伞装饰,由此这篇文章立体交构起一个雨中世界。

解决下列问题,收束全篇:

1.这个雨中世界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概括并用原文的内容来加以说明。

明确:朦胧,内涵丰富,五彩多姿„„(学生答案应各有不同,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2.这样一个雨中世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找出原文中作者对雨中世界的每一笔是如何写的。

明确:对故土河山的追思,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对半生漂泊经历的感慨,对25年没有回到故土的遗憾。

《再别康桥》

招手作别一西天的云彩一河畔的金柳一波光里的艳影一软泥上的青杏一柔波里的水草一榆荫下的一潭一星辉一笙箫、夏虫一挥袖告别

总结:

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歌呈现给我们的康桥世界,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康桥的秀丽宁静空灵,诗人曾经拥有的浪漫的学习生活,诗人在此寻梦的过程,诗人悄然而去的身影。

2.由此我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感受作者心中的有哪些方面的情思? 明确:身处其中的幸福和深爱,即将离别时的依恋与伤感。本节课的总结:

阅读散文诗歌,整体感知全文应该感知什么?(学生总结,教师补充明确)意象呈现给我们的文本世界及渗透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如何感知?(学生总结,教师补充明确)1.寻找意象组合的线索,把握意象之间的联系;

2.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由意象引发的叙述、议论、抒情等; 3.感知文本世界的整体风格或感情基调。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顺畅地朗读《石钟山记》,并落实一些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感知本文,让学生由此了解“记”这种文体,认识本文的写作目的。

教学方法

朗读接力,整理笔记,笔译重点句子,师生共同探讨本文写的事和明的理。

教学过程 1.导语

前两节课我们体会了现代散文和诗歌的优美,这节课我们再走向古代,去追寻古人的足迹,聆听古人的心声。让我们先通过语言走进文本。2.学生朗读,教师正音并强调重点词语的读法。

重点句子:(略)3.看看本文有哪些方面的重要词语(让学生充分读语句,体会词语的语境义,明白句式特点)实词:略 虚词:略 句式:略

4.小测,检验学生对基本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5.默读,完成下列任务

本文所记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答:探讨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

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体现在哪一段? 答:最后一段。

最后一段的中心意思体现在哪一句? 答: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用三个词,概括三段的内容。

答:质疑,解疑,心得(学生答案合理即可)6.由此可见,苏轼写本文不仅是为了写景叙事,而且是为了明理,他走进自然,也不纯是为了游山玩水,而且是为了倾听自然真实的声音,探究事实真相,并由此给自己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启示。这也是记这种文体的特点之一,即因事明理。

品评·提升

教学目标

1.解决学生对充满美感的文字往往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评析文意的基本角度与方法。

2.能够从语言、情感、表达技巧各方面品味文本的精美之处,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3.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教学方式

教师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对文体作摘要、评析,然后进行交流、评价。

教学重点

明白用来评价文章的角度和方法,深层探究《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中作者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两篇文章细腻、柔婉的语言风格,以及《石钟山记》中作者勇于求实的精 神,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从语言形式、思维情感各方面把握三篇文章的深层内涵。

课时安排 《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2课时 《石钟山记》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品评文章的一般方法与规律。2.完成关于《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的评析。

教学方式

教师教授方法,学生自选角度作书面评析。

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在阅读《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时,总感觉到文章写得实在是太精彩了,但是真要说出是怎么个好法,往往感觉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还是我们不太了解评析这种诗歌散文的方法。大致来说,评价诗歌散文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评价语言,可就其修辞方式谈,也可谈用词效果、语言风格等;

②评价文章,既可就其形式(如语言、结构、表达等),也可就其内容(意境内涵、思想情感等);既可从整体人手,也可从局部的某一段或某一句谈起。

另外还要注意:第一,在评价的时候,要紧紧地抓住文本的语言因素,不能空谈观点;第二,即使从局部人手,也应该联系全文的背景,思考得深入一些;第三,可以从一个角度来分析,也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2.针对《听听那冷雨》和《再别康桥》,为每篇各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3.教师巡视、指导。

附:评析参考

品评语言:(略)品评意象:(略)品评意境:(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领悟文章精彩之处,深层探究《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中作者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两篇文章细腻、柔婉的语言风格。

2.做个性化解读,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教学方式

1.学生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归纳。

2.由文本联系到学生的生活。谈自己曾有的强烈的感情。

教学过程 1.导语上一节课大家都完成了对两篇文章的赏析,这一节课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记下其他同学的发言摘要。

2.小组交流,由一人代表本组作总结发言,摘要本组的精彩内容。

3.教师总结余光中的散文强调人的精神世界的再现、自我感受的抒发,展示人瞬间的主观感觉和心理。一篇文章,从语言上讲,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同时,大量使用叠音词,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的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修辞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而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从内容上说,《听听那冷雨》思绪超越辽远的时空,但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韵,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去体会,写到美国的奇岩怪石,写到台湾溪头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但无一不渗透着那种缠绵的家国之思。

而《再别康桥》这首诗,用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舍弃与人的对话而去告别“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到,沉默地告别,悄悄地离去,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而用“金柳”“柔波”“青草”“星辉”等意象抒情,避开了人间烟火,使康桥如诗如画,加以优美的节奏、错落的诗行,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4.启发学生联想自己曾有的为某人某事某物所激发的强烈感情。

教师启发:《听听那冷雨》和《再别康桥》,都是作者因为有着强烈的情思,以至不吐不快,加上作者丰富的联想,写成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感染着一代代的读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这种那种为某人、某事、某物所激发的强烈感情,试着说一说。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石钟山记》叙事过程中作者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体会整个事件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可贵的精神。

2.品味本文事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作者的观点作出评价。3.在更高层次上再次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方式

教师带领学生品读,引导学生体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1.导语:前面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石钟山记》一文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再深入领会作者在探讨石钟山命名原因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许多可贵之处和可圈可点之处,大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发现,去体会。2.学生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是针对谁的说法进行的质疑? 明确: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和唐朝李渤。

作者的这一做法给我们些什么启示?不迷信传统或权威,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充分体会“余固笑而不信”中的“笑”)3.他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提出质疑,有依据吗?如果有,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略)这一点又给我们什么启示?科学探究不是凭空进行的,要有充分的依据。4.学生朗读第二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探究事实真相的?遇到困难了吗?(尽量用原文的语言回答)5.作者对此番探索作出了深刻的思考,即“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对作者的这个论断,同学们是否同意?(让大家充分发言)教师的自我观点:(教师不同,观点也可以各异)6.统观全文,可以看出事理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目的是明理,但确是在叙事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叙事是为了明理,结论仅仅扣住叙事而来。

运用·拓展

教学目标

1.广泛接触山水诗文,理解作品深远美好的意境情感,走进古今作家丰富博大的内心世界。

2.运用课上所学习的评价赏析诗文的基本方法,赏析名篇佳句。

教学方式

1.学生自读,写出评析。2.小组交流。学生评价。课时安排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引导:通过评析三篇课文,我们更深一步地理解了文章的美好与丰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文宝库之中,山水类诗文数量极大。除课本上两篇选读文本《游褒禅山记》和《钓台的春昼》外,《语文读本》在这一单元还选取了11篇诗文。略读这13篇文章,从中选取一篇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运用课上学到的评价赏析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篇目、段落或句子,写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小组内交流自己对选读文本及《语文读本》作品的赏析,每个小组选出小组最佳,代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

(说明:学生由于水平不一,在进行评析时,教师可以适当作一些角度指导,以帮助学生完成作业。)评析参考:略

【教学设计点评】

国家新课标语文教材(山东人民版)已经实验近一年了。从整个实验区老师们的反映来看,总体上感觉比较理想,教起来也比较顺手。由两位老师编写的第一模块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在充分贯彻新课标理念和挖掘教材特点的基础上。体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思想。语文教学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以学生作为自己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未来的发展,真正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从上面两位老师的单元教学设计当中,我们看到了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变讲堂为学堂的可贵努力。从单元体设计到单元教案,从单元教学构想、学习目标、活动设计到教学过程,教读文本到选读文本。从文本品读到运用拓展等等,在诸多环节和方面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渗透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

2.突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体验和感悟,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发展,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一是整个教学设计依照新课标中“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的层级要求设计出了“美读·构建”“品评·提升”“运用·拓展”的三个层递环节,让学生自主走进教学文本,去品读和感悟。二是强化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无论是文本中重要的词语句子还是精彩语段的体味、咀嚼,都立足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认识和描述。如在“品评·提升”这个环节中所设计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就紧紧抓住了语文课独有的语文味儿。三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设计了学生思考和交流的学习活动。四是课内外结合。开拓课程空间,丰富课程资源。这主要体现在单元教学构思和“运用·拓展”环节。

3.重视山水诗文的诵读教学。这个教学设计高度重视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诵读。通过让学生多诵读和感悟来领悟文本世界的深层内蕴,从而达到学习山水诗文的文内之旨和言外之意的教学目的,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美好而高尚的情操,丰富学生纯正的精神世界。这种教学思想主要渗透在“单元整体设计”的“学习活动设计”和“单元教案”中的“美读·构建”的环节里。应该说,拿出相当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诵读,以诵读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品味,并“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是新的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4.紧紧抓住了本套教材的特色。本套教材的整体设计是话题点击式的设计,以语文学习活动为切入点,带动主体的发展。这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就抓住了这一特点来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完成了教师的各项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山东教材的独特个性。

第二篇:初中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初中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不详 知识结构

1.通过课文阅读,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状物和在景物描写中抒情的方法。3.学习抓住特征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专题研究

一、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方法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思考:

1.弄清文章的写作对象,即找到文中描述的中心景物。这个中心景物常在文章的标题中出现,如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基本是如此。当然,还有的写作对象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只要读懂全文,就不难找到。但需要注意,写作对象必须是全文描述的核心。

2.掌握写作对象的特征,即文中所写的对象是什么样的。这是文章所有的材料、所有的语言围绕的主题。写作对象的特征有的在开头交待,如《济南的冬天》;有的在文中体现,如《海滨仲夏夜》、《秋魂》等;有的则在结尾点明,如《春》。本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的散文,春光、冬景、夏夜、秋实的特征自然各不相同,只有把握了写作对象的特征,才能进一步分析作者描述的方法。还需要注意,写作对象的特征有时有主次之分。作者写次要的特征,是为了突出表现主要特征。

第 1 页 阅读中要加以辨别,分清主次。

3.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述景物特征及描述的顺序。在阅读这类文章时,我们常发现作者在直接描述写作对象的同时,还会写到一些其他的人、物或景,如《春》中描述的“春草图”,除了描写草的质地、色泽外,还写到了人的活动;“春雨图”除了直接写雨的细密、轻盈外,还写到了树叶、小草。这是不是偏离中心呢?其实,这是描写景物的文章中常见的方法——侧面烘托。“春草图”中看起来是写人的活动,其实却烘托出春草的的柔嫩可爱;“春雨图”看起来是写树叶、小草,其实却是体现春雨对万物的滋润。文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景物特征更鲜明、突出。

为了体现这么多的内容,作者是如何写得脉络分明的?这就要考虑到描述的顺序:或由主到次,如“春花图”中由桃花等写到不知名的野花;或由总到分,如《秋魂》中由“题记”的总述到下文的分述;或按时间顺序,如《海滨仲夏夜》中由“夕阳落山不久”写到月至中天,如《济南的冬天》里对小雪覆盖的山的描写。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注意这类文章常从感官变化上去描述景物的特征:或视觉,或听觉,或触觉,或味觉等,角度多变。阅读文章时,应把握这些方法,并结合语、精彩语句、修辞方法等来解决相关问题。

二、体会精彩、句的含义及其作用的方法

第 2 页 这里首先应做到的是掌握语的含义及其妙处。而要把握住词语的含义,则应做到:

1.了解词语的一般含义。这除了平时多查字、词典,注意积累外,还可利用一些小技巧:如根据形声字形旁判断字义,推知词义;将词语分成若干单字(若用专业术语讲,就是“语素”)解释,再将意义酌情合并;还可以展开联想,例如要解释“悖”,可由字想到“与常理相悖”的说法,就可推知到“悖”解释为“相反、相冲突”。

2.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好词语在句子或文章中所表示的意思,有可能仍是本义,也可能是由本义引申出的引申义或是基本上通过比喻手法形成的比喻义,甚至是指代文中的某个内容,这些就需要结合上下文来揣摩了。一篇文章的中心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乃至为体现中心而采用的暗示、象征、感情色彩的变化等方法,都有助于我们对语的理解。而要体会语的作用,也就是词语使用的精妙之处,就更需结合文章的主题和具体内容了。体会时,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该词,将形成的新句与原句比较对照,分析优劣及原因,作出判定。二是暂时删除语,对新旧句进行比较、分析、判定。一般来说,这类词语多为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动词的妙处是能传神地刻画人、事、物,表现人物的性格、景物的特点。尤其在本单元写景物的散文中,动词更起到了化静为动,在写活了景的同时,又寄托了

第 3 页 作者的情感的作用。如《济南的冬天》中的“卧”字,《海滨仲夏夜》中多次借翻滚的海浪赋予霞光、灯光以活力等。形容词则能绘声绘色地描绘人或事物,饱含作者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而副词则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使文章语言更准确,如《秋魂》一文中写秋叶落下时,用了“它似乎既不留恋枝头”一句,“似乎”二字表明这只是作者的猜测、用语准确。,1234 3.②句a、b、c处应填的喻体是()

A.火 霞 云 B.火 霞 雪 C.阳 霞 雪 D.阳 桃 云

4.⑤句d处应用的标点符号是()

A.。B.; C.: D.,5.①句中“赶趟儿”的意思是()

A.花儿赶上了开放的时间。B.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C.花期赶得上结果实。D.各种鲜艳的花同时开放。6.下列对这段文字理解恰当的是()

A.①-③句着重写春花颜色的鲜艳繁多。

第 4 页 B.⑤句写“野花遍地是”是为了与桃花、杏花、梨花形成对比。

C.③句想象表明作者要赞美的是秋实。D.④句是侧面写春天的百花盛开。

1.文章可以不可以先写春天后写春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C 2.触,柔和 嗅,芳香 听觉,和悦 3.B 4.C 5.B 6.D 7.不可以。有两个原因:一是从时令节气上看,是草先发芽,然后才有百花争春的景象;二是从文章内容上看,只有先写小草“钻”,然后才可以写“野花……散在草丛里……”。12. 济南的冬天

1.分析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2.陈述作者观赏景物的独特感受。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在作者笔下是怎样突出出来的?

特点是温晴,于第一段点明。作者通过三组对比突出这一特点,即将济南的冬天分别与北平的冬天、伦敦的冬天、热带的天气相比较。

2.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济南的冬天的景色的?描写中又怎

第 5 页 样体现“温晴”的特点?

具体通过写老城、写山、写水来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写城时略去琐碎细部,突出冬天济南城秀美的睡态;写山时强调这一圈小山可爱之处在于“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交代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重要原因;写水时着力渲染它的绿。城、山、水的特点,从不同侧面,表现出济南的冬天的“温晴”的特点。

3.作者写济南冬天的山、水,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采用了多角度描写、衬托的手法。比如第4段,先写城外,再写城外的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房顶上,这是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又如第5段,先写水中冒着点热气,再写水藻,再写垂柳,再写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这是由近而远,由小而大。1.给加点字注音

济南()害羞()发髻()水藻()贮蓄()澄清()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正确的一组是()①事情 不好办,我们也要努力把它做好。② 大家不断的帮助他,他有了很大的进步。A.因为 所以 虽然 但是 B.如果 那么 因为 所以

C.虽然 但是 因为 所以 D.虽然 但是 如果 那

第 6 页 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3-5题。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非曲直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文中划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一个小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它的本体是。5.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234 A.这段文字写老城,略去了琐碎的细部,着力描写冬天济南城秀美的睡态。

B.写山,一起笔就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小山把济南围了个

第 7 页 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C.写人,不知男女老少,不写耳鼻眉目,只是抓住济南冬天人的情态的主要特征:面上含笑。

D.这段文字写景用的是“以小观大”的写法,抓住细部、次要的部分来突出主要特征。

答案

1.jǐ xiū jì zǎo zhù chéng 2.C 3.拟人手法。“晒”“睡”“醒”把老城拟人化,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4.一圈小山。5.D ,1234

第 8 页

第三篇:鲁教版三下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太阳是大家的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第1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关于太阳的诗。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检查读课文情况。

3、我来提醒:学生提醒生字的读音。

”彤”字本音第二声,在ABB式词组中变成第一声。

4、检查读诗情况。

5、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并想一想自己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小组同学听,相互评价。

3、全班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原因。

重点感悟:课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孩子、小树和鲜花的朋友,显得亲切、易懂。诗歌中把孩子、小树和鲜花并列,是因为它(他)们都有蓬勃的生命力。这样写显得新奇、有诗意。

4、想象说话:我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几句话……

第2课时 总第55节

一、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感受诗意。太阳是大家的,世界是大家的。

2、学生交流读课文后的感想。

3、有感情地朗读。

二、练习背诵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三、拓展交流

学生搜集其他国家小朋友生活情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介绍。

四、指导写字。

学生自己观察书写。教师进行提示。

五、积累语言

六、板书设计

撒在鲜花上

9、太阳是大家的

照耀着小朋友 小朋友做游戏

世界是大家的 一面五星红旗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假日、防止、壮胆、无影无踪、荒无人烟、小镇、处境、交易、鼻子、犹豫、反应、摔倒、费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播放天安让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2004年奥动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录像。

2、师:看完了这个短片,你们对五星红旗有了怎样的认识?学生各抒已见。

3、在一位身处异地的中国留学生的心中,五星红旗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揭题:一面五星红旗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画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认读生字,轮流读课文。

三、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围绕什么来写的?(五星红旗)

2、汇报交流,列出标题

手举五星红旗、脖系五星红旗、拒换五星红旗、花拥五星红旗。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在这些写到”五星红旗”的句子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选择你最为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2、汇报交流,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并相互解决问题。

(1)手举五星红旗部分:

作者去河漂流,带的东西本应越少越好,为什么要手举五星红旗?

(2)脖系五星红旗部分:

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3)拒换五星红旗部分:

在怎样的情况下,面包店的老板提出用面包换五星红旗?

”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我可能”会想些什么?

”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忽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4)花拥五星红旗部分:

小组讨论:画出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模拟采访,深入理解。

记者:面包店老板,你为什么要帮助一个你素不相识的中国留学生呢?

面包店老板:……

记者:这位中国留学生,你想对面包店老板说些什么呢?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播放歌曲《五星红旗》,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课文两个人物的看法,引导他们体会国旗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第2课时 总第57节

一、复习字词

1、用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练读。

(第三自然段表现了”我”的困难处境,要读得低沉一些;第十自然段写”我”拒绝老板的要求,要读得稍快,读出坚决的语气。)

2、学生展示读。

3、评议。

三、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字形复杂的字,如”窄”“漆”“鼻”“摔”,”窄”〔了可以联系”作”“昨”书写;”漆”字的右下部分不能写成”水”;”鼻”字是上中下结构,上中部分的”自”和”田”都要写得略扁;”摔”字右边中间部分是”幺”,不要写成蛟丝旁。

四、展示台

1、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

2、学生将搜集有关于国旗的故事和资料,或者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生活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3、进行班级交流。

五、板书设计

26、一面五星红旗

手举五星红旗

脖系五星红旗

拒换五星红旗

花拥五星红旗 卖木雕的少年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第1课时 总第58节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理清课文的顺序:

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四、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可以让学生先和以前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较,注意不同之处。

第2课时 总第59节

一、复习生字词

1、各种形式朗读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二、个性阅读,突出重点

1、学生分小组学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哪里可看出少年的可爱?

2、全班交流

3、想象: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想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把人物的对话语气读好。

四、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五、学生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运用。

六、板书设计

27、卖木雕的少年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

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12*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总第60节 学习目标:

1、培养默读能力。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提示课题

1、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课题:中国国际求援队,真棒!(指导学生用骄傲的语气读出来。)

3、师:你们想知道这篇通讯是怎样报道中国派出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吗?就请继续阅读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1)练习默读课文,读通读准课文。

(2)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想想这篇课文里有哪些好词好句。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三、讨论与交流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生汇报。

2、重点讨论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

其次,在受灾不行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

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不最喜欢的地方。

2、展示: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齐读课文。

五、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你知道中国救援队的其他事情吗?

(1)小组交流。

(2)班级交流。

2教师小结。

3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六、板书设计

12、中国国际救援队

速度快

不怕危险

真棒!

援救技术高超

第四篇:鲁教版四下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父母之爱”教材简析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至于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故事。《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 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

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词语盘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和“课外书屋”2课时。9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三、教学课时:2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1)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2)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3)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4)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四、布置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下你对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

9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课后反思:

10*慈母情深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2.介绍作者。

3.采用分组、分角色、分段等多种方式朗读全文。

二、默读课文,勾画表现母亲深情的词句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2.体会母亲挣钱的辛苦。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崇敬之情。

三、小组交流读懂什么,体会到什么,到全班来说说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2)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以上这些,与妈妈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强烈对比。“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四、拓展练习:

1.老师非常想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小小的电视剧,让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现在请你当导演兼摄像师,你准备选取哪些镜头?为什么?先读书思考,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然后我们交流。

2.学生读书准备后交流。3.谁先说说电视剧的开头?

4.生边答师边指导朗读,引导体会对母亲及母亲对我浓厚的情感。

五、是啊!挣钱不易,毅然给钱,两相对比,足见慈母情深!分组朗读全文。注意集中表现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

在角落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

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

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集中表现了慈母深情,同时反映了“我”当时的感受、体验,表达出强烈的热爱母亲的情感。强调“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六、总结: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

七、拓展

课后题:“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抽生谈谈日常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小事,表达热爱母亲的感情。

八、作业

1、阅读颂扬母爱的文章或诗歌进行阅读。

2、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板书设计: * 慈母情深

母亲:瘦弱

辛劳

贫穷

通情达理 儿子:感激

崇敬

热爱

课后反思:

1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三、课时安排:2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2、导言: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错的词。2.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3.互相交流识记方法。4.写生字。

三、尝试自读,讨论交流

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可以查找资料,可以直接在课本上画画写写(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一点批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还可以写读书笔记。学生既可以同座交头接耳;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谈得来的同学切磋。(老师则密切关注学生的自学状况,释疑解惑。)

四、朗读课文,领悟情感

1.师范读,后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最后请几位学生读个别段落。2.朗读指导要点:

⑴母亲和父亲对“我”的诗不同的评价及“我”不同的反应。如,母亲的兴奋和赞美,父亲的严肃近乎冷酷;“我”听到母亲表扬后盼望父亲回来的心情、表现等孩子的一系列体验,都应努力读出来。

⑵课文最后两段,是作者对两种评价的冷静思考和独到见解,是成年后的理性认识,也应有别于前面的朗读。

3.想想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听写以下短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订正,再读一读。

眼睛(发亮)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有点(迫不及待)怀着(一种)自豪感 实在(等不及)了 把头埋得(低低的)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一如既往)地鼓励我 2.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句子,互相交流启发。

二、以问启思,悟情明理

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七八岁时;几年后,似乎还未满12岁;现在。)2.“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

3.几年后,作者对自己写的第一首诗又是如何看的?

4.“精彩”也好,“糟糕”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样说你赞成吗?“我”儿时真的是“多么幸运”的吗?为什么?(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诱导,但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

5.父母师长的不同评价对孩子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三、生问师答,个性阅读

构建“生问师答”的阅读教学模式。有时候可以尝试“不问则不讲”。学生如不发问,说明他们没有问题,那老师还一厢情愿地讲什么呢?结合本课学习,学生可能会问及下列问题。教师可实实在在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1.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那又将如何?

2.爸爸为什么不说“一般”、“普通”,却硬要说“糟糕透了”。是译文的关系,还是爸爸说得不好?

3.“我”一定是作者自己吗?(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不是作者自己,仅仅是一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而已。)

4.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

12*学会看病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说“母爱” 1.欣赏《懂你》。

同学们,你们知道满文军的这首歌要献给谁的吗?(献给母亲的歌)2.叙说“母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请大家把你知道的或你亲身体验到的有关“母爱”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可引导学生从电视电影、课外阅读、自身经历等方面去说)

3.导入新课。

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阅读课文,懂“母爱” 1.一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自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朗读、速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2.二读课文。

(1)按要求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2)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3)深入理解感悟:(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磨练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3.三读课文。

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也是异彩纷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好体会母亲的感情。(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等句子是重点,读出感情的变化是关键)

三、联系实际,赞“母爱” 1.教师引导。

“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

2.独自准备。3.交流共享。

四、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

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

板书设计:

12学会看病

“冷漠”处理

独自看病 母亲

儿子 ──── 尽责的“爱”

路线图”

口语交际·习作六

一、教学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学生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二、教学重点:

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教学难点: 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成长,“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是父亲对阿曼达的爱;一本《青年近卫军》是贫穷、慈祥的母亲给梁晓声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给巴迪的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同。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一、引出话题

1、让学生自己阅读书中几则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

2、小组讨论: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否妥当,说说自己的理由。

3、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 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二、联系实际,畅所欲言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讲述故事。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

三、拓展延伸

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同文章的作者一起体验着伟大、无私的父母之爱,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爱的看法,其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都感受着父母的爱。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可是,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书写父母给我们的爱,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雨中遮雨的伞吗?

二、选择话题

1、读一读书中的习作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2、选择自己的习作话题。

3、交流自己选择的话题。

三、教师示范说话

1、教师以具体事例讲述自己的故事,述说父母之爱。

2、引导学生评价。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老师这个故事讲得怎样?

3、读诗歌,感受母爱。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 / 我从梦中醒来 / 妈妈正在给我扇扇子 / 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 /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 / 妈妈到学校接我 / 一把雨伞遮在我的头顶 / 雨水打在妈妈身上 /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回我病了 / 妈妈抱着我去医院 /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 / 她着急地哭了 /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三八妇女节那天 / 我给妈妈献上一束鲜花 / 妈妈把我抱在怀里 / 轻轻地亲吻我的脸颊 / 啊,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 / 我在妈妈的爱里一天天长大

4、每个人都有疼爱自己的母亲、父亲,请你也讲一讲父母爱自己的故事。

5、教师小结: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雨中遮雨的伞吗?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临行前细细的叮咛吗?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一个紧紧的拥抱吗?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犯错误时耐心的教诲吗?

四、明确要求

1、读一读书中的习作要求。(选择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2、教师的建议:运用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动笔写作

第三课时

一、回顾习作要求 学生回顾,师板书习作要求。

二、作品赏析 选取内容不同的习作让学生赏析、评价。

三、例文评改 学生读例文,集体评改。

四、修改习作

1、小组交流,互相评改。

2、自己修改习作。

五、佳作赏析

1、小组推荐优秀习作,让大家赏析。

2、作者谈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

3、朗读作品。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 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3.读懂漫画内容,了解漫画集《父与子》。教学重点:

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读懂漫画内容,并试着讲一讲。

教学准备:

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内容。

3、准备自己喜欢的漫画书。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盘点

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练习用其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写一句或几 句话。

2、读一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并练习用自己熟悉的词语口头说一句话 或几句完整话。

二、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母之爱,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朗读体会。朗读范例中的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3、拓展练习。在自己习作或课外书中找一找类似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读一读书中的名言和警句。想一想这些句子的意思和小组同学交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适当讲解。

诗句解释如下: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敦:忠厚;笃:忠实。意思是兄弟之间要崇尚和 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

孝在于质实,而不在于饰貌: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而 不只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

非淡泊无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同“淡泊”,清静寡欲。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练习背诵。

4、拓展。把自己会背的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和同学交流。

二、课外书屋

1、自己看漫画,并弄明白漫画的大意。

2、和小组同学交流漫画的大意。

3、全班同学交流漫画的大意,注意说好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

4、拓展: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漫画,并讲一讲漫画的内容。

第五篇:鲁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单元

鲁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单元 《关注国家发展》说课标说教材演讲稿

古云中学 马芬霞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鲁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单元《关注国家发展》。接下来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大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第一:说课标

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与思品旧课标(2003年版)相比,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规定,这是极其重要的规定,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重视以及用其育人的重要理念。对此,一定要认真落实。

在课程总目标的指引下,制定了九年级第三单元《关注国家发展》的单元目标是: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改变祖国科技落后状况作出应有的贡献。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体会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能力:

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和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伟大意义,提高对不同文化的分析鉴别能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以及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增强建设祖国的本领。

知识:

知道党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懂的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

方面的成就与差距。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

同时,依据新课标理念,设置本单元的内容标准是:

1、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4、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第二:说教材

1、编写意图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设置这一主题单元并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2、编写特点:

一是在素材的选取上: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重在导向正确,内容科学,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内容,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样,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二是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三是在正文内容的编写上:每一框几乎都是按3W的方式编排,即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模式层层递进的渗透了三维目标,并配有文字描述、插图、典型案例、等教学所需资源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设计教材结构。总之,与人教版相比,鲁

教版故事性更强一些,人教版知识性更强一些,陕教版则是习题训练性更强一些。

3、编排体例:

鲁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每一单元都是由一个个主题模块构成。分别是课前故事引领(孟杰和他的伙伴们),课内主题探究(共同探讨),课后是走进生活、创新实践平台和我在成长五个模块。具体到九年级第三单元,围绕其教育教学目标,根据其内容特点和内在逻辑,设置了前四个模块内容。

故事引领《孟杰和他的伙伴们—故事十九》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共同探讨”模块设有第六、七、八、九共四个专题课,是课程的主要内容,按课、框、目三个层次编写。

(1)课:每课都与《课程标准》的内容相对应。每课的标题贯彻课程标准有关“导向正确、内容科学”的要求,以体现价值取向的观点来表达,有利于学生了解本课所要讲述的主题。课题下设引言,引言都用简练优美的文字、生动活泼的形式、富有情景性和启发性的材料引出本课主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框:内容一般为一节课的量,也就是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框题是以洋溢生活气息、富有启发性的标题,作为课题的分解和细化,着重贯彻课程标准有关“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自学”的要求,同时充当量化教学内容的单位。

(3)目: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也是教和学的基本环节。

走进生活模块由生活再现和活动在线两部分。生活再现设计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象,提升经验,提高能力。活动在线是开展各种活动,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两难问题,能够感悟践行,学以致用。

创新实践平台,是结合本单元设置的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校内走向社会的实践平台。带领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你也可根据本单元内容另选课题。

四大模块前后联系,相互融合,共同落实《课程目标》规定的教学目标。

4、内容结构:

本单元设有第六、七、八、九共四个专题课,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上将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第六课“走强国富民之路”讲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据此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从总揽全局的高度,为国家发展指明了强国富民的总路线、总政策。第七课“走科教兴国之路”讲我国科技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据此制定的科教兴国战略,从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个侧面,为国家发展指明了正确道路。第八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讲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状况和据此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这个侧面,为国家发展指明了正确道路。第九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讲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巨大作用,我们国家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这个层面上,为国家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总之,我们可以以上四课的主题凝练为:国家发展必须走强国富民之路;国家发展必须走科教兴国之路;国家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发展必须靠民族精神支撑。归结起来就是九年级学生应该着重关注的国家发展之道。

5、单元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1)横向联系:本单元是在第一、二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关注经济发展、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在这种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感情。这一单元是教材第二单元内容的延伸。二三单元内容又是第一单元内容的具体化。同时第三单元为第四单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之奋斗起到了承上而下的重要作用。

总之,新教材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以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为过程,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目标而组织编写的。四个单元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具有内在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活的有机体。

(2)纵向联系:思想品德课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组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所以,本单元也是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的有机组合。如:七、八、九年级均涉及到道德品质教育方面,九年级第三单元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法律教育方面,第三单元涉及有《宪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保护环

境、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国情教育方面,第三单元有走可续发展之路和国家科技文化建设等内容。(七、八年级见课件所示)

6、考点分析:

第一方面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二方面了解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第三方面是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第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

(1)采用明确目标、自学指导、交流合作、精讲释疑、达标检测的“五步”教学法。

(2)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5)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6)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7)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热点,学会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热点库。

2、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有力手段。根据思品课的特点,我提以下建议:

(1)评价内容要更加全面,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也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可实行学生学习、生活量化考核。

(2)评价主体应更加多元,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3)评价形式要更加多样,口头评、书面评、即时评或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相结合。

(4)评价应量质结合,可采用观察、谈话、作业、检测、考试等

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立足学校资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思品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新的教材观,可以在参考教学用书的基础上,活用教材,用好教材,适当拓展思品课课程资源,同时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发挥教师群体智慧,把我们周围大量鲜活的信息引入思品课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利用好学生资源。

(2)运用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

切合身边人、事,开展当代社会调查,有效利用社会热点和乡土资源。(3)广泛开发各种课程资源

由于学科特点,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的滞后性总是存在的。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等。如,各种报刊杂志是大量信息来源;各种党的文献、文件汇编是我们有效的工具书。网络资源是我们最便捷、实用而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可借助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对创设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情境,对于再现法律案件、故事场景、对于教师板书的设计和演示,对于教学重点的突出都有很好的作用。也有助于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教师运用多媒体应注重实效,不要弄花架子。原则是简洁、实用、直观、趣味、高效。

老师们,知识的传授很简单,但把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却不是一日之功,我愿大家共画知识树,同摘智慧果。更希望我们的共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思维活跃、气氛愉悦、教学相长的高效课堂。最后,愿我们共同交流,一起进步。

谢谢大家!

下载(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教版第三单元《溶液》说课稿

    第三单元 溶液说课稿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一、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对于“溶液”这个词并不陌生, 对溶液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是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且存......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模块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模块单元教学设计 (以必修二模块(北京版教材)第三单元(中国戏曲)为例) 北京市东城教师研修中心夏宇 【编者按】 2007年7月16日—7月29日,北京市教委对新高一有关学科的教师......

    第一模块第三单元教学构想(高中语文)

    “宏观”把握第一模块第三单元教学内容举例 必修(一)第三单元,“社科科普文”,也可算是说明文。对这些说明性文章的学习重点,必须在“说明文知识”以外有更丰富的考虑。 《洛阳牡......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第三章 证明 中心发言人:马忠卿 (中心发言人负责制定本章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突破重难点的措施、课时安排等初稿,然后集体讨论,集思广益,最后形成章备课。) 主要内容 1、 2、 3......

    鲁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测试题

    鲁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发展是硬道理”,下列关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发展就是指经济的发展②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发展必须坚持......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9、《寓言两则》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丁丁冬冬学识字(一) 【教学目标】 1.感知汉字演变的过程,了解汉字构字的表意特点,对在生活中独立识字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2.学习和建筑有关的文字。 3.认识与建筑相关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