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自我意识教育活动设计
幼儿园自我意识教育活动设计
第六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基本知识体系:
一、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一)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的涵义和特征
1、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的涵义
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根据对学前儿童实施教育的特点,常将幼儿园课程分为语言、数学、科学、社会学习、音乐、美术等科目(领域)。各种学科课程在学科(领域)的划分上可能存在差异,但是一般而言,这种差异只是大同中的小异。在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中,教育活动是各学科(领域)教育活动的集合。
2、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的特征
(1)学科(领域)课程一般是有内在逻辑结构的课程
(2)学科(领域)课程能为儿童提供各学科(领域)中的关键概念(3)学科(领域)课程已有相当长的运用历史(4)学科(领域)课程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幼儿园学科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1、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中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1)所计划的教育活动的程度应尽可能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当(2)所计划的教育活动的次序应尽可能与儿童的发展程序相接近(3)所计划的教育活动应尽可能与个体和群体儿童的需要相符合
2、幼儿园学科课程中教育活动的两种设计倾向(1)教师计划为主的学科(领域)教育活动
这类教育活动以课程或教师计划的活动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活
动的目标比较特化,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根据学科(领域)的性质而由专家或教师预定,选择和组织学科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学科(领域)本身的逻辑顺序,对教育活动评价的标准是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
(2)教师与儿童共同计划的学科(领域)教育活动
这类教育活动虽以课程专家或教师预定的计划为主,但是,在计划时较多地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在教育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以儿童为中心的倾向,即课程的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儿童“生成性”,课程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符合,教育活动常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教育活动也具有相当的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加以调整和改变。
(三)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教育活动实例
1、《北京市幼儿园教学大纲和教材》(1979年)
这套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北京开始试用的地方性课程是学科课程,它是在1963年出版的幼儿园教学大纲和1975年出版的教材的基础上编制的,它继承的是50年代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形成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化程度高,课程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系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容易操作。
2、《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1996年)
《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是由赵寄石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一套教师参考用书。这套丛书包括五个课程领域:健康、社会、语言、科学和艺术,其中科学领域包括科学和数学两个科目;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和美术两个科目;健康领域由身体保健和身体锻炼两部分构成,包括原体育和生活卫生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活动设计者们在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特别重视了两点:(1)将活动目标落实到过程中,使活动步骤能体现所提出的目标;(2)活动进程的每一步都对教师和幼儿的相互作用提出明确的指导。
这套幼儿园课程是在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开始十余年后编制的,是在“经过城市幼儿园课程和农村学前一年课程各四年的研究”基础上产生的。从课程类型看,这是一个学科(领域)课程,课程编制者确定了这一课程的编制思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模式、活动)—教育评价,再反馈到教育目标„„使课程始终处于持续发展的动态之中。”
3、“光谱方案”(Project Spectrum)(1)“光谱方案”的背景
“光谱方案”建立于1984年,是哈佛大学“零点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学前和初小教育的评价和课程的改革所作的研究。光谱方案的研究基于这样的信念,那就是每个儿童都有其能力(或称作为智能光谱)的长处,而智能并非固定不变的,富有材料和活动的环境和教育机会能促进其发展,一旦某一儿童的智能长处得以鉴定,教师即可为其设计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光谱方案被耶鲁大学的斯腾伯格誉为“全世界教育等待已久的杰出研究”。
(2)在光谱方案中儿童学习活动的设计
光谱方案在八个知识领域里为教师提供了不同类型活动的样板,使教师能够看到儿童的长处,并能够在儿童长处的基础上有所作为。每个知识领域由15至20个活动组成,选择这些活动的理由是:(1)能反映各种类型的智能;(2)在各个学习领域内,能强调和练习关键能力;(3)在有意义的背景中能与问题解决的技能有关;(4)能为教师提供有关为每个儿童准备适合的课程的信息。
光谱方案的学习活动分为四个类型:
① 儿童为中心的小组活动:教师作一简述,或作简单演示,4-6名儿童自己进行活动; ② 教师为中心的小组活动:教师与一个小组的儿童一起活动; ③ 儿童为中心的大组活动:教师向儿童介绍活动,随后全体儿童或半数以上儿童进行活动,活动可以是个别化的,也可以是合作进行的;
④ 教师为中心的大组活动:教师指导下的全班活动,教师对于儿童完成学习任务起重要的作用。
(3)对光谱方案的评价
光谱方案的研究者将其立足点放在每个儿童都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东西,以不同的方式懂得和思考这个世界,教师和学校越多懂得儿童及其学习的方式,那么他们就能帮助儿童越多地获得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技能。基于这一基本立场,“光谱方案坚持它的两个原本的目的:尝试扩展幼儿智能的概念,为评价尽可能多的智能方面提供可操作的技术”。
二、幼儿园综合性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综合性课程的涵义和特征
1、综合性课程的涵义
顾名思义,综合性课程就是将课程的各种因素综合化的课程。美国早期儿童教育协会(NAEYC)将综合性课程定义为:“在儿童的经验范围内提供有组织的主题或概念,允许儿童在从一个或多个科目中抽取出教育目标的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理解和去参与。”
课程的综合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学科领域的综合、发展方面的综合、通过专题的综合、通过幼儿园环境的综合等,但是,最为常见的则是通过主题的综合。
(1)学科(领域)的综合
幼儿园课程若由各学科(领域)综合而成,那么各学科(领域)的活动结合成一体,它们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减少重复,使儿童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有效,更具意义。
(2)发展方面的综合
幼儿园课程若以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活动综合而成,那么涉及儿童发展各个方面的活动也会结合成一体。事实上,儿童身体、语言、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个活动一定会影响和导致儿童发展的所有方面,只是每一个活动的侧重面有所不同而已。
(3)通过专题(topic)的综合
专题比主题具体,它往往集中于一个范围狭小的事例上。(4)通过幼儿园环境的综合
幼儿园课程也能够通过室内和室外环境进行综合化。在幼儿的课程中,游戏有其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对幼儿园室内、室外游戏和学习环境的创设,使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内容等得以实现。
(5)通过主题(thematics)的综合
通过主题的综合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是最为常见的。主题可以被看成是一专题的集合体,就主题而言,也许并不在于达成一个具体的目标,但是,每一个学习的专题都与主题有关联。
2、综合性课程的长处和弱点
沃瑟姆(1996)认为,综合性课程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这些都是综合性课程的长处:
(1)综合性课程是有关联的课程
综合性课程以解决儿童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对儿童提出了挑战,使儿童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面对冲突,建构概念。
(2)综合性课程能促进主动的学习
儿童主动的和个性化的学习常是最有意义的学习。综合性课程能为儿童提供活动,让儿童主动地去参与,在与材料和他人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或旁观客观事实。
(3)综合性课程由儿童一起参与设计,并能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在综合性课程中,儿童积极参与教师设计课程的过程。教师充分考虑到每个儿童的文化背景、发展潜能和兴趣,运用多种方式提供适合不同儿童的各种活动;而儿童则不断地为教师提供各种信息,使教师能够根据儿童的个体化状况设计和调整课程计划。
(4)综合性课程能使儿童发展与知识结合成一体
综合性课程不只是关注儿童认知的发展,而是充分顾及儿童多方的发展,使儿童认知、情感和身体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支持,相互增强。
(二)幼儿园综合性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1、幼儿园综合性课程中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1)教育活动应与儿童的个体差异相适合
综合性课程是围绕儿童的经验而展开的课程,在这种类型的课程中,教育活动比较容易与每一个儿童的发展特点相符合。
(2)教育活动应与群体儿童相适合
综合性课程是在儿童群体中实施的。尽管综合性课程更强调儿童的个体差异,但是,儿童常以小组的方式展开活动,而且儿童的组合往往往是自愿的和自选的,发展水平相近的儿童常成为学习的同伴。
(3)教育活动应与文化差异相适合
课程的基础之一是社会文化,每一种课程都是为特定文化背景中的儿童设计的。综合性课程的特点之一是与文化有关联,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关注儿童的这些活动是否适合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使来自不同种族、不同经济状况和教育程度的家庭的儿童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建立起自尊和自信,能从自己的文化以及其他的文化中获得益处。
(4)教育活动应将发展与学习连结一体 发展和学习不是同一的和相互平行的,儿童发展不会追随儿童的学习,儿童的学习也不会反映儿童发展的实际进程。
2、较低结构化的综合性课程中教育活动的两种倾向(1)偏向于以教师计划为主的教育活动
这类教育活动反映出以教师计划的活动为教育活动的主体的倾向,在课程计划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同程度的从儿童的反馈中调整自己原定的计划。
在综合性课程中,这类教育活动相对较多地体现教师的计划性和指导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以及自己对儿童发展特征的理解,将两个以上的发展领域或学科综合为一体,或者以专题或主题的形式编制网络。
(2)偏向于以儿童生成为主的教育活动
这类教育活动以儿童自发生成的活动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课程计划和实施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加入教师的参与和干预。
在综合性课程中,以儿童生成为主的教育活动相对较多地体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就这种活动的性质而言,游戏在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教师难以把握每个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更难以预先设计满足每个儿童不同的兴趣和需要的教育活动,因此,教师往往通过活动区的形式安排教育活动,通过环境的创设,使课程内容得以综合。
(3)两种倾向的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两种不同倾向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可以在动态的过程中结合在一起的。
3、以各学习领域为中心的综合性教育活动(1)以科学领域为中心设计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琳达(1996)认为,“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以科学和社会学习两个领域为核心的综合是最为合适的。一种值得推荐的综合的方法是,首先在基于这两个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展示科学和社会学习领域的研究,随后运用数学和语言技能,有些活动还可以将音乐、戏剧、美术等领域结合进来,以给予创造性的机会”。
(2)以美术领域为中心设计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库尔伯特认为,在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时,美术有四个基本要素,美术知觉、创造性表现、文化遗产和美术欣赏,在教育活动中,这四个要素整合在一起,以支持儿童探索美术的概念,同时,这些领域的学习也会在这种以美术为中心展开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中得以进行。
(3)以体育为中心设计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佩尼等人认为,对于学前儿童而言,体育运动可以成为综合性课程的核心,因为体育运动是具体的,性质上是积极的,从其他学习领域中来的重要概念,如形状、样式、空间知觉、数学原理、字词等都较为容易与运动综合成一体。此外。运动经验也能对于帮助儿童发展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丰富的机会。(三)幼儿园综合性课程教育活动实例
1、《幼儿发展课程及活动建议》(1995年)《幼儿发展课程及活动建议》由曾甘秀云等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这套课程以“环绕单元主题,加强幼儿对单元概念的认识”为基本思路设计教育活动,内容包括有关幼儿动作、认知、语言、自我意识、社会性情绪发展的活动建议,在为4—5岁和5—6岁幼儿设计的课程中分别有14个单元主题。
这套课程是以儿童发展的四个方面(动作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自我意识/社会性/情绪发展)为线索,以单元活动的方式设计教育活动的,这些教育活动综合了体育、音乐、美术、语言、数学、科学、常识、社会等方面的学科(领域)内容。由于课程是以儿童发展为其出发点的,因此,教育活动的设计大都能围绕幼儿各个方面发展阶段的水平和特征而进行。每个单元活动中都有单元概念的陈述,使每一单元活动的内容与要求有了重心。整套课程表述清晰、简洁,便于教师操作。
2、上海市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2002年)《上海市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简称《用书》)是由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一套教师参考用书。这套教师参考用书根据上海市1999年制订的《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规定的“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现与表达三个方面”以综合的方式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
这套课程的教育活动设计者们力图缩短常见的幼儿园教材或教师参考用书与学前教育应注重儿童发展、注重活动过程的理念之间所存在的距离,尽力使《用书》中的教育活动能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贴近,能符合儿童的兴趣,满足每个不同儿童的需要,特别是游戏活动的需要;尽力使《用书》中的教育活动能为幼儿园教师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教师能根据自己特定的教育对象和条件,对各种教育活动进行加工和再创造。
这套低结构化课程的特征之一,表现在强调过程、淡化结果等方面,即每一个教育活动没有具体的目标陈述,在每一主题(或它的一级主题)中只有一个较为笼统的“内容与要求”。这套低结构化课程的另一特征,表现在充分体现教育活动的可选择性和可生成性等方面。
三、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教育活动组成的连续体
(一)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教育活动组成的连续体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模式 Ⅰ 探究式学习
1、探究式学习概述(1)什么是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inquiry learning)中的“探究”一词,取其“探索研究、探寻追究”之意。探究式学习就是指一种以学生自主的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方式。
(2)探究式学习运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义及价值
① 满足儿童探究的本能,使其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 ② 促进儿童的积极思维,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 促进知识的整合,培养和提高儿童学以致用的能力 ④ 有利于儿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2、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①自主性
探究式学习的自主性特点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探究的主题是由儿童自主选择、自主确立的。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和儿童学习的主宰者;学习的发起、内容和主题的确定与生成,不再是教师的“专权”,而成为学生自己的选择。
②开放性
对于儿童来说,其周围的世界是丰富多样而千变万化的,通过探究式学习,通过与环境、材料、他人的互动,儿童可以获得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诸多感受和体验。
③过程性
对于儿童来说,“经历”、“经验”、“过程”就是探究式学习的根本,只要他们全身心地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充分享受了探究的乐趣,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有收获的学习、有价值的学习。
3、探究式学习活动的设计(1)探究主题:从儿童经验出发 ① 根据儿童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方式来分,可以分为直接的探究和间接的探究。
② 根据探究问题所涉及的领域范围来分,可以分为科学领域的探究、生活领域的探究、社会领域的探究和艺术领域的探究。
③ 根据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环节来分,可以分为完整(或完全)的探究和部分的探究。
(2)探究环境: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
教师在为儿童营造一个探究式学习活动的环境时,需要提供充分的支持条件。这种支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探究式学习活动展开需要充足的时间保证。当然,在保证儿童有足够的探究时间的同时,教师还应当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这种空间是自主、自由的,是能够让儿童享有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动和自己的交流的。
第二,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展开对班级或集体的人数有一定的要求。小班化教学教师和探究活动的开展,因为如此才能更有利于儿童充分地表达、充分地交流。
第三,探究式学习活动需要有充足的材料准备。(3)探究过程:倾听、合作、交流、支架
探究式学习是强调和注重儿童探究、体验过程的一种学习模式,教师在设计以儿童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时首先应当要充分地倾听儿童。其次,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要相互合作与交流。最后,教师应当对探究者即儿童主体进行适时指导和推动。
(4)探究结果: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探究式学习的价值和宗旨是为了促进儿童探究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探究式学习的评价目的也是根植于这一价值取向的。Ⅱ 合作式学习
1、合作式学习概述(1)什么是合作式学习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合作式学习的主要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式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程教学技术。”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式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合作式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我国学者王坦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事对合作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他认为:“合作式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2)合作式学习运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义及价值 ①促进儿童形成合作的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②促进儿童自学、乐学。
③有助于建立和谐融合的师幼关系。
2、合作式学习的一般类型(1)师幼互动为主的合作式学习
所谓师幼互动为主的合作式学习,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和参与者加入儿童的学习和探究过程,并在活动过程中即时地、不断地与儿童进行对话、协商、质疑或建议,以推进和扶持的方式“指导”儿童的学习。一般来说,这种形式的合作式学习指向的是儿童个体,因而在儿童的区角活动中比较多见。
(2)幼幼互动为主的合作式学习所谓幼幼互动为主的合作式学习,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创设一个以异质小组为单位的儿童学习小组,鼓励小组成员积极交流、共同合作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教育活动形式。
(3)全员互动为主的合作式学习
所谓全员互动为主的合作式学习,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儿童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的每一成员都积极地互动、互赖,共享经验、合作交流,以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与前两种合作式学习类型相比,全员互动式的合作式学习更多地体现出了“多向互动”的特点,它可以较多出现在集体活动中,但也可以落实在小组的区域活动中。
3、合作式学习活动的设计(1)异质成员的分组
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性别、能力、学习风格、个性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儿童放在同一个学习小组内,通过小组内成员间的互补、互动以及产生认知冲突和调整重构的过程促进儿童的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从而更好地发挥小组的作用。
(2)活动空间和时间的安排
合作式学习的空间环境与传统教学活动区别较大:首先,它的空间布置不同于传统教育活动惯常采用的“稻田式”、“马蹄式”或“半圆式”等,教师处于空间上的绝对“权威”地位,而是改为更自由、更开放式的“田字格”、“扇形区”或“灵活组合形”,在空间上缩短了儿童之间的距离,更利于他们小组间的交流和走动;其次,合作式学习允许儿童在合作过程中共享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群体环境,如小组合作中产生的对学习材料或工具的需要和自行的取放等等,当然,各小组之间还是力求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以互不影响和干扰为前提。(3)材料的设计与投放
由于合作式学习体现的是小组成员的共同学习,因此,从促进小组有效学习和积极互动、建立互赖关系的角度出发,教师对材料的设计和投放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①材料的合作性,即供给每个学习小组一份材料,让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共同探究或操作实践。②材料的互赖性,是指提供给一个学习小组的材料本身是需要小组成员间在一定的分工和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③材料的灵活性,教师提供给小组学习的材料,可以由学习小组商量讨论对材料进行灵活的变通或调整、分配。④材料的开放性,是指教师在提供给学习小组探究的材料时,还应考虑到材料本身的拓展性和开放性,便于儿童在使用和操作、探究材料的过程中,在与之产生一定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对材料的开放性使用和操作,即产生不同于其他学习小组的独特的想法和尝试。
(4)互赖行为的鼓励与支持
在一个儿童充分合作的社会性学习环境中,各个独立个体的目标是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个体之间的行动和探索行为是积极互赖的。Ⅲ 体验式学习
1、体验式学习概述
体验,指学习者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它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活动。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时间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
2、体验式学习的特点(1)情境性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动态相互作用的过程,它认为“知识与活动是不可分离的,活动不是学习与认知的辅助手段,它是学习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真正的学习是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发生的,学习者正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获得了知识,学习与认知本质上是情境性的。
(2)亲历性
所谓亲历性,是指在体验式学习中让学习者进入某种情境,参与其中的实践与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身体、感官和心灵去感受、体验和领悟。这种亲历性反映在学习者个体身上,表现出如下特点:
①由于体验式学习是基于每个学习者个体自身参与的学习活动,而不同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对同一个情境、背景或事物,他们的感受和体验却不尽相同。
②体验式学习是伴随着学习者个人情感体验的活动。
③体验式学习注重学习者在活动中的人际沟通、能力拓展以及潜能发掘,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影响下,体验式学习模式更强调和突出的是学习者的体验和学习过程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中的反思。
3、体验式学习活动的设计
(1)学习情境的设计:真实性、模拟性、社会性
对于学习情境的设计,巴拉布等人曾提出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①进行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实践; ②使学生能真正自主地进行探究;
③教师应当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专家,教师的工作就是通过向学生提问,对其学习和解决问题进行指导和建模;
④应给予学生反思的机会,反思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甚至收集证据来对其行为的功效进行评价等; ⑤给学生设置的困境必须是不很明确的或界定松散的,以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能利用自己的问题框架;
⑥给出的问题必须是真实的问题,而不是经过简化的问题; ⑦工作是合作性和社会性的; ⑧学习的脉络具有刺激性。
(2)学习内容的设计:适宜性、意义性、挑战性
体验式学习是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情感体验进而来认识事物和获得新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在体验和学习的过程中,给儿童所创设的情境中应当包含什么样的学习内容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3)活动评价的设计:过程性、持续性、开放性
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模式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种以学习结果为价值取向,而是更注重学习过程的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以过程目标为导向的体验式学习模式,其评价活动的设计应当体现以下几点:
①注重过程性,对儿童学习成效或儿童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等)的评价应结合具体的真实问题或模拟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过程来进行。
②体现持续性,评价应当自然地与学习整合在一起,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儿童实施持续的、现场式的、跟踪式的评价。这种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是实录式的观察记录或认识成长档案等。
③追求开放性,是指对体验式学习的评价注重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性。Ⅳ 接受式学习
1、接受式学习概述(1)什么是接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与发现式学习相比,接受式学习的内容是以确定的方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不是由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发现和探寻的。
(2)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的关系
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现象,就人类的学习而言,除了能使个体获得经验,掌握社会文化与科学知识外,它还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进行的、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学习过程。
(3)接受式学习运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义及价值
首先,接受式学习能够使儿童通过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有意义加工和积极思维,掌握系统化的知识。
其次,接受式学习还有助于养成儿童良好的学习内部动机和态度。最后,接受式学习相对于其他学习模式而言所需要投入的成本和时空环境等物质条件较少,比较经济易行,即使是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地区或机构、幼儿园等也比较容易开展
2、接受式学习活动的设计
(1)以儿童的经验点为基础,确立与把握适宜的学习材料和内容 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运用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价值。相对来说,接受式学习所适用的学习领域比较偏向以情感为基础的艺术、语言等学科领域内容,而发现式学习所适用的学习领域比较偏向以认知为基础的科学、数学等学科领域内容。
(2)遵循儿童接受知识的心理规律,充分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动机
对儿童来说,一个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活动应当是能够引起他们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的活动。而儿童心理活动的主动积极与否,不仅取决于新的学习内容和材料能否通过教师的传授被纳入到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而产生意义,更取决于儿童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3)采用灵活的、多样的活动手段与形式,拓展儿童信息获得的资源和渠道
对于教师来说,确保接受式学习活动真正对儿童有意义的另一个关键点,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活动环节以及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而不是一味机械地采用讲解、问答等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
重点与难点:
1、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的涵义和特征
2、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3、综合性课程的涵义和特征
4、幼儿园综合性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考点分析:
一、填空题:
1、“综合教育”打破学科界限,以儿童心理顺序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使各种课程内容之间保持整合性。
2、综合性课程就是将课程的各种因素综合化的课程,如学科领域的综合、发展方面的综合、通过专题的综合、通过幼儿园环境的综合等,最为常见的则是通过主题的综合。
二、名词解释题:
“光谱方案”:建立于1984年,是哈佛大学“零点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光谱方案的理论依据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和塔夫茨大学心理学家费尔德门的认知发展的非普遍性理论。光谱方案的研究相信每个儿童都有其能力(或称作为智能光谱)的长处,而智能并非固定不变的,富有材料和活动的环境和教育机会能促进其发展,一旦某一儿童的智能长处被得以鉴定,教师即可为其设计个别化的教育计划。
三、简答题:
简述幼儿园综合性课程中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答:幼儿园综合性课程中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1.教育活动应与儿童的个体差异相适合 2.教育活动应与群体儿童相适合 3.教育活动应与文化差异相适合 4.教育活动应将发展与学习连结一体
四、实践应用题:
节日是幼儿园课程设计常用的主题,请应用幼儿园课程理论,以“中秋节”或“端午节”或“元宵节”为主题,设计具有民俗文化特点的幼儿园中班或大班的主题教育:
1、列出主题设计的出发点、思路和主题目标。
2、列出具有民俗文化特点主题系列活动目录或网络。
3、设计其中一个详略得当的具体教育活动。要求教育活动格式正确,计划详略得当,步骤合理清楚。
第二篇:自我意识教学设计
《自我意识》教学设计
一、辅导理念: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也自我意识逐渐由比较具体的外部生理特征认识向比较抽象的社会心理方面发展的阶段;对自己的评价从顺从他人评价的客我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主我评价,从倾向于仅考虑自己的优点忽略自己的不足到多方面的优缺点进行综合的评价的过渡时期。因此在辅导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多方面途径来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认识自己、悦纳自我,同时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学会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树立自尊和自信避免自傲、自大或自卑树立良好的心态和个性。
二、辅导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确认识自我的必要性。尝试运用正确的认识自我的方法,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提高自我意识的重视。
2、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引导学生体验、感受“我在别人心目中是个什么样子”。教学生认识自我的方法,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在发现自己长处的同时也能正视自己的不足,逐步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3、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更加积极的看待自己,喜爱自己。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全面的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三、教学方法
通过课堂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对课题的了解以及对自我意识的认识与重视,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四、教学准备
课件、舒缓音乐、彩色卡片、彩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游戏“猜猜我是谁”
让我们先来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吧———“猜猜我是谁?”
(课件逐条出示教师的外貌、爱好、朋友的评价、处事态度。)
1.我的个子很高
2.拥有长而卷曲的头发和高高的鼻梁。
3.我很喜欢读书也很喜欢旅游去过很多地方。
4.好朋友说我是一个乐观、乐于助人的人她们都很喜欢我。
5.我做事很认真、待人真诚,希望和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好朋友。
„„
学生积极猜谜,最后猜出写的老师。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兴奋与微笑对本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师:老师写的是自己的性格特点,你了解自己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
课件出示课题“我是谁”?
教师:我们一起来继续刚才的游戏好吗?请你看下面的要求。(课件出示播放轻柔音乐)
1.请每位同学在本子上上写出10条“我是一个……的人”。(要求写出自己的独特之处,性格,兴趣,不记名)
2.请你们先思考10秒,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展现内心最真实的自己。
3.写的总体时间是1分钟。
4.写好后老师用盒子收上来,打乱顺序,让每位学生都抽一张,请几位同学读自己说中卡片,请学生猜写的是谁。(在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查找原因,学生找出原因有可能是写的同学没有全面认识自己,或者同学们对他的认识与他的自我认识不一样)
教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想说的?”(请学生起来谈谈他们的感受。)
教师:我们刚才做的活动实际上是同学们通过自我观察得出的对自己的认识。相信通过你的自我认识,同学们也对你有了新的认识,你想知道吗?
(二)小活动:谈一谈(由自我认识导入其他人对自己的认识)
活动:小记者采访“别人眼中的我”
1、请你来做一回小记者,去采访小组内同学,请同学们说说对你的评价,从个性发展来评价,最好是积极的评价并提出希望。(课
件出示)我采访的是:
他(她)对我的评价是…… 他(她)希望我…… 我的感受是……
(学生回答,通过对他人的采访,得出对自我全新的认识)教师:你接受他的建议吗你喜欢这样的自己吗? 请学生谈感受。
3、老师也很喜欢这样的你们,让我们一起大声喊出(课件出示)我喜欢我健康
我喜欢我自信
我喜欢我自己
(在大声呼喊中增强自信,更进一步深刻悦纳自我)
4、写一写:我喜欢我自己
那我们把它写下来作为你成长的参考好吗?请你完成下面的内容。
用本子真实写出 :我喜欢我自己
1.喜欢自己的原因
2.同学眼中的我 3.我的过人之处多写一些
4.目前我的不足
5.我的改进方法。(能针对自己的不足提出真正有效的方法)6.回忆昨天的我(过去)、分析今天的我(现在)、展望明天的我(设想,理想)
请同学展示。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没有想说的话?有什么收获?(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最后老师要送给同学们我喜欢的一段话,希望你们也能喜欢(课件出示,音乐:天空之城)做一个最好的你
[美]道格拉斯•玛拉赫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高松,那就当棵山谷里的树,但要当棵溪边最好的;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那就当丛小灌木, 但要当丛最茂密的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小灌木,那就当一片小草地,但要成为最碧绿的草地;
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但要当颗最耀眼的星星;
我们不能全是船长,必须有人来当水手。
这里有许多事让我们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身边的事。
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七、课外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了解,请你给自己做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然后给爸爸妈妈看,征求他们的意见,看看他们眼中的自己是否是这样的。
第三篇:中班自我意识活动
中班自我意识活动:我也有长处
活动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并向同伴学习他们的长处。2.能说出并展示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3.体验展示长处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快乐。活动准备
1.有关森林场景的背景图。2.故事中动物图片。活动过程
1.引出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指导语:昨天我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并且把它画了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地方是哪儿呢?(出示森林场景的图片)
指导语:对了,就是这个大森林,你们想不想知道,昨天在这个大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2.初步了解长处的概念,并知道小动物的长处。(1)听故事第一段。
①教师提问:故事中的小河马怎么了?小河马室怎么说的?那你们知道什么叫做长处吗?
②师生共同小结:长处可以是自己最优秀、最擅长的地方,也可以是自己最能干、最棒的本领。小鸟在本领比赛中得了唱歌奖,它的长处就是唱歌;小猴得了爬树奖,它的长处就是爬树。③教师提问引出故事的后半部分。
指导语:那小河马在比赛中都输了,你们觉得它有没有长处呢?是什么?(2)倾听故事的后半部分。
①教师提问:那让我们继续往下听,听听小河马最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长处,如果有,它的长处又是什么呢?最后,小河马还明白了什么?
②师生共同总结:小河马找到了自己的长处,它的长处是游泳,愿意帮助小动物。这也使小河马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3)迁移故事寓意,说出自己的长处,并进行展示。
①教师提问:现在小动物们都找到了自己的长处,它们想听小朋友来说一说,你们有什么长处?
②请幼儿进行现场展示。
3.提升经验,明白要互相学习别人的长处。
① 指导语:刚才小朋友都说了自己的长处,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的长处都不一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更进步一点,有更多的长处?
② 师生共同小结:只有互相学习别人的长处,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长处。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教室后把自己的长处告诉更多的小朋友。
故事:小河马找长处
森林里进行着“看谁的本领大”的比赛,许多小动物都得了奖。小鸟得了唱歌奖,小猴得了爬树奖。可是小河马在各项比赛中都输了,它羞得满脸通红,悄悄地躲在草从中哭了起来:“我,我真没长处。”
树上的小鸟看见了说:“别哭,别哭,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看你的嘴巴很大,就跟我学唱歌吧!’’小河马一听高兴极了,就跟着小鸟学唱歌,可是,它的大嗓门让大家捂起耳朵说:“真难听,真难听!”小河马难过地流出了眼泪。
小猴子看见了说:“别哭,别哭,我看你的腿长得挺粗壮,就跟我学爬树吧!”小河马就跟着小候学爬树,可是,爬呀,爬呀,怎么也爬不上去。小河马伤心地哭了:“我,我真没用。”
小河马没精打采地来到河边,这时来了一只小松鼠。小松鼠要过河,可是河上没有桥,怎么办呢?小松鼠对小河马说:“河马大哥,你力气大,又会游泳,请你帮我过河吧!”
小河马乐意极了,它驮着小松鼠过了河。小松鼠说:“河马大哥,谢谢你,你真有本领。”小河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长处,它高兴地说:“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呀。”于是,它在河边设立了服务站,挂了一块牌子:“免费渡河”。
第四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涵义: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幼儿园全部教育工作的总和。狭义是指一定时间内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
2、作用:1)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2)幼儿园教育是教师指导下的幼儿的学习活动3)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3、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1)活动性质——运动、交往活动、认知活动、艺术活动、游戏活动2)一日活动的组织——生活、学习、游戏3)教育内容——语言、数学、科学、音乐„„4)组织形式——集体、小组、个别
4、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涵义:1)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方案(静态看到的)。2)是一个分析教育问题、设计解决方法、评价的过程(动态的)。3)活动设计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教师的差别(同样的教案)
5、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要素: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形式和评价
6、教育活动的目标(儿童是幼教的主体)(关键词:体验、情感、态度、能力、兴趣、表现):1)初步了解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规则,体验。2)文明卫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3)提高运动能力和行动的安全性。4)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认识与探索的兴趣。5)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6)积极地尝试运用语言及其它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7、教育活动内容: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
8、共同生活:爱的情感,社会行为规范,人际交往能力
9、探索世界(科学、健康):
1、(了解身体器官,学会关心和保护自己的身体,能积极配合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在走、跑、跳、钻、投抛、平衡、攀登等活动中,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与耐力性,乐意在自然环境中进行锻炼。
3、亲近动植物,观察、了解、照顾他们,具有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4)(接触水、土、沙、石、木等自然物质,观察、感受风、雨、雪、雷、电等自然现象,了解它们的显著特征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5)逐步形成数、形、时空等概念,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排序、测量、比较、推理等智力活动。6)接触衣、食、住、行等基本物品,懂得珍惜和学会合理运用。7)在参观、游览、远足等活动中,了解自然、文化景观和设施,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8)初步了解人类取得的科学成果,尝试用简单的科学方法探究问题,喜欢动手操作与实验。9)关注、收集、交流周围环境中的信息,并对此发生兴趣,逐步扩大探索的视野。
10、表达与表现(语言、艺术):1)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2)学会说普通话,能清楚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3)喜欢听故事,看图书,逐步提高感受、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4)接触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标志、文字等,初步理解它们所表达的5)留意和感受生活中的声、形、色及音乐、舞蹈、美术作品中的美。6)在唱歌、舞蹈、演奏、绘画、制作、构造、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活动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7)自主地选择各种材料、器具和多种形式进行表达和创造8)接触和运用多种媒体,扩展认知和表现能力。
11、(9、10是上海独有)
12、教育活动途径:
1、在园的日常活动
2、教学活动
3、学习环境
4、家园合作
13、教育活动形式:
1、集体教学
2、个别教学
3、小组
14、教育活动一般方法:1)从教师角度看(教师是儿童的观察者)2)从幼儿学的角度看
15、从教师角度看:直接指导——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间接指导——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
16、从幼儿学的角度看:
1、幼儿的接受学习
2、幼儿的发现学习
17、教育活动评价:1)形成性评价2)终结性评价
18、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 涵义:由幼儿园依据幼儿教育目标和幼儿园课程标准,有计划地、系统地设计、组织和安排各类教育活动)
19、教育活动计划包括的内容:教学活动;一日生活;自选活动;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家长工作和社区联系等。(或
教学活动;班级计划、主体计划;学期计划、周、日计划;园本特色活动计划;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家长工作和社区联系)20、活动方案:
1、活动名称
2、活动目标
3、活动准备
4、活动过程
5、活动延伸(一两句话足以)
6、活动评价
21、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
1、确定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1、上层目标和上次教育活动的反馈信息
2、幼儿发展的特点与水平
3、教育活动内容的性质)
2、制订目标的基本要求(1、略高于幼儿现有水平
2、有重点发展与全面发展并重(建议:分清楚角度2-3条为宜,布卢姆目标三层次理论作为基础知识经验,情感态度,能力方法考虑目标与环节关系)
3、目标表达要明确具体
22、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活动方法:
1、根据教育活动目标选用合适的方法
2、根据教育教育活动内容选用合适的方法
3、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选用合适的方法
4、根据班级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
5、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活动方法
23、注意的问题:与教案的区别
24、备课:
1、备教材——心中有书
2、备幼儿——目中有人
3、备教法——手中有法
25、备教具:
1、实物
2、图书
3、挂图、图片、照片
4、多媒体、光碟、幻灯片录音机等,自制教具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通过他们自身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进行感知、操作探究的过程;积累数学方面感性经验,建构初步数学概念,简单的数学方法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
2、列马申娜《学前儿童初步数学„》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
1、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发展学前儿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前儿童的数学兴趣和数学天资
4、促进学前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
4、为儿童提供学习数学的环境和材料。学前儿童怎样学习数学:数学知识是高度抽象化的逻辑——数理知识,它并不存在于外在实体,而是人体作用于物体的过程中,对物体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反省抽象”所建构而成的,数的逻辑结构是无法直接教导的,需要儿童自己通过操作和内心所创造的关系进行主题的情况。
5、物体的分类数学:
1、分类(将具有集一共同属性(特征)的物体归并在一起
2、分类的类型(A按对象:(1、按物体的名称分
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
3、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
4、按物体的用途分类
5、按物体的联系分类
6、按物体的材料分类
7、按数量分)B包含关系分类:
1、具体概念分类(将香蕉、苹果、葡萄等同类同名称物体分别归类)
2、一级类概念分类:(将香蕉、苹果、葡萄等归为餐具;将碗、筷子、汤勺、盘子等归为餐具;将公共汽车、物体、卡车归为车辆)C按物体的特征分类:(1、一维特征分类
2、二维特征分类
3、三维及以上特征分类)
6、7、学前儿童认识时间概念的一般特点:
1、主观性
2、含糊性:表达时间的词语发展存在一定困难
3、易受生活实际经验的影响
4、易和空间关系混淆
8、学前儿童空间方位:1)3-4岁:较好区分上下空间位置2)4-5岁:较好区分上下,前后空间位置3)5-6岁:较好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空间方位,并能理解空间位置定向的相对性、可变性特征
9、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
1、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重点):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幼儿,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掌握初步数概念并发展幼儿思维的一种专项活动
2、非正式的教学教育活动(非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各种数学活动设备和丰富多样的学具、玩具、引发幼儿自发、自主、自由进行的学数活动)
3、正式与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的比较
10、其他方法:
1、欣赏法
2、观察法
3、谈话法
4、(重点)归纳法:在幼儿已有知识的基础,运用推理概括出一些简单的本质特征或规律,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11、音乐的本质:音乐是社会审美生活的(主观反映)
12、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动很重要):
1、“体态律动”
2、视唱练耳
3、即兴创作
13、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乐器):
1、“元素性”音乐教育
2、“节奏第一”观点
3、课程内容14、1)综合性:音乐各学习领域综合,音乐与相关人文艺术学科综合。2)创造性3)游戏性4)实践性:人体乐器5)社会性
15、“多通道参与”的基本形式——视觉辅助材料参与、动作辅助材料参与、言语辅助材料参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1、科学、技术的涵义及其功能:包括了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体系与规律。
2、科学技术具有认知功能:科学技术知识使人们的思想日益科学技术文化,科学技术理论对科学技术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涵义(二~四岁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直觉行动性思维向具体形象性)思维的过度阶段
4、直觉行动性思维向具体形象性思维的过度阶段:1)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2)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3)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4)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
5、五~六岁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特点:
1、有积极的求知欲望
2、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的比较内在的、隐蔽的因果关系
3、能初步根据事物的本质性进行概括分类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涵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7、目标: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8、A、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情感态度)B、获取周围世界广泛的科学经验,并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科学经验)是学前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通过他们的亲自操作,以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周围世界所获取的具体事实和第一手的经验;(初级的科学概念)是儿童在感知和经验表象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的外在的,明显的共同特征的概括。C、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包括观察、实验、分类、测量、思考、信息交流等科学方法和技能。
9、目标实质部分:A、人体:人体的结构及其功能;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个体的生
长和衰老;保护身体及身体健康B、动植物:动物,植物C、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诸要素及其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D、自然科学现象:天王现象,气候和季节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E、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技在家庭生活中的运用;现代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科学技术的发展。
10、种植和饲养活动有利于激发学前儿童热爱科学的兴趣与情感;能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学前儿童手脑并用的能力。
11、植物:易生长、易照顾、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植物。动物:可供学前儿童观察和欣赏的,生命力强的,性情温顺的,易于管理、不影响学前儿童安全的小动物。
12、(重点)A、语言的方式包括(描述;计划)B、非语言的方式包括(图像记录;手势、动作、表情)
13、指导:指导儿童用图像进行记录时。图像记录方式指导:
1、要在学前儿童获得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
2、图像记录的形式可多样
14、科学游戏建议:是运用自然物质材料和有关的图片、玩具等物品,进行带有游戏性质的操作活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15、科学游戏意义:学前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丰富科学经验,激发学前儿童对科学物体、现象的兴趣和欲望,可以复习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发展学前儿童的观察力、思维力。
16、早期科学阅读涵义:学前儿童阅读寓有科学知识的作品,包括故事、儿歌、谜语等
17、早期科学阅读的意义:
1、有利于扩展和丰富学前儿童的科学经验
2、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引导学前儿童学习科学
4、帮助学前儿童理解科学概念
5、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儿童创造的潜力主要有(类型):科学诗、科学童话、又称知识童话、自然童话、科学故事、谜语、科普画册、利用电教媒体
18、早期科学阅读选择与指导:
1、选择合适早期阅读材料
2、幼儿教育中结合运用早期科学阅读的内察
3、师生共同阅读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1、儿童获得语言,被称为儿童社会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对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2、目标中强调了语言的交际功能,重视(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过程中)语言的运用。
3、从纵向的角度看幼儿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终期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活动目标
4、目标从横向的角度看幼儿教育的分类:
1、倾听能力培养
2、表述能力
3、欣赏文字作品能力
4、早起阅读能力(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
5、幼儿语言教育目标中都包含了(认知、情感与态度、能力与技能的目标)
6、幼儿语言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实现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手段和保证)
7、语言发展特点:从非语言交际向口语交际转换,从口头语言交际向书面语言学习转换。
8、游戏法:教师运用(有规则)游戏,训练幼儿正确发音,丰富幼儿词汇和学习句式的一种方法
9、幼儿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前言语阶段(0~1岁):1)简单音节阶段(出生~3个月):发简单音,无意义。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可发连音,无意义。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一般10个月左右。
(重点)短暂的相对的沉默出现在1岁~1岁半。词语爆炸时期1岁半~2、3岁。
《
2、言语发生阶段(1岁~2、3岁):1)理解语
言迅速发展阶段(1~1岁)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岁半~2、3岁)
3、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6、7岁)》不是重点
10、小班是语音教育的关键时期,小班语音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听力)和(发音)练习上。中大班幼儿言语器官已发育成熟,中大班幼儿语音教育的重点是对个别幼儿发音的矫正,正音工作注重培养幼儿(语言修养)的能力。
语言修养根本:不说脏话
12、幼儿词汇教育的途径:日常生活;观察丰富;儿童文学作品;各种各类的教育活动
13、起始时间:日常(随时开始随时结束,不经时间)。组织(控制在幼儿园的规定时间内)
14、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与有组织有目的谈话的区别:
形式上(有组织:较讲究方法和手段。日常:比较随意,无预先准备的)
内容上(日常:共同了解。有组织:大部分孩子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话题上(日常:幼儿自发,老师随机。有组织:老师预设)
交谈中心(日常:随机转移话题。组织:只能围绕一个中心不可走题)
两者联系:密切配合,密切联系,相互补充
日常生活谈话是谈话活动语言基础,而谈话活动中的语言学习又是可提高日常生活谈话的水平和能力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1、儿童美术:(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
2、儿童美术欣赏发展的阶段及特征:1)本能直觉期(0-2岁)。2)直接感知美术作品的某些形式审美特征(2-7岁)
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总目标: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2)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3)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4、3~4岁(小班)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1、欣赏教育目标:引导儿童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体验快乐,培养集中注意力。引导儿童欣赏有鲜明色彩和简单造型的美术作品。引导儿童欣赏同伴的美术作品5、4~5岁(中班)儿童美术教育目标:引导儿童欣赏生活经验。引导儿童欣赏初步理解,知道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引导造型美、色彩变化、构图的对称与匀衡美6、5~6岁(大班)美术欣赏教育目标:引导儿童学习欣赏艺术作品、发现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美的能力。引导儿童背景知识。引导儿童欣赏并感受作品的造型美,色彩的瑟德及其情感表现性,构图的对称、均衡、韵律与和谐美。引导儿童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联想。
绘画活动目标(根据总目而来的):引导儿童感知、理解造型、色彩、构图的艺术语言,运用这些艺术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引导儿童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培养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
美术欣赏活动目标:引导儿童了解对称、均衡、节奏、和谐。引导儿童感受美术作品的造型、色彩和构图等。引导儿童体验快乐、培养兴趣。引导儿童评价和审美评价能力
7、儿童手工教学方法:感知——模仿——练习(整体练习、分解练习、整体练习;一般先
密后疏,开始的练习可以相对集中些,每次练习时间不要太长,练习与练习之间的间隔也不宜过长)——创造的模式
学前儿童身体运动的价值
1、“体育”广义的体育,指现代体育,指现代体育,它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活动,现代体育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以及学校体育(即狭义体育)
2、学校体育指学校系统的体育,它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按照年轻一代生长发育的特点与基本规律,以促进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的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3、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和基础环节。《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体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类似于学校体育。但幼儿体育又具有其独特性,它是融幼儿保育的教育为以体的特殊的教育领域。而且,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时,还需把“体育”放在首位。
4、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体质的范畴四个方面:体格、体能、人体的适应能力、心理状态
5、体质所包含的上述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影响幼儿体质强弱的因素很多,有遗传、变异、疾病、营养状况、生活环境与条件、(体育活动与身体锻炼)
6、身体运动与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主要是通过对幼儿的身体施加一定的刺激(即运动的刺激)来实现的。一定的运动刺激作用与幼儿的机体,便使幼儿的机体承受着相应的生理负荷,这种刺激的(经常化),促使着幼儿机构内部不断地进行调整而逐渐产生适应性的变化,从而使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得到一定的完善和提高。
7、运动时注意:身体运动的活动量不宜过大;动的(活动与静)的活动要合理搭配和(交替);让幼儿愉快地参加身体运动,为幼儿提供良好情绪体验。
8、幼儿期应该全面地、综合地提高和发展幼儿的(力量素质)、(耐心素质)和(调整素质)等方面的身体素质。
9、人的身体素质,一般可以包括(力量、速度、灵敏性、耐力、平衡能力、柔韧性)等方面(例:老鹰捉小鸡的活动;培养平衡力,提高身体素质)
10、动力性力量活动的主要特点:进行身体运动时,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是交替进的,肌肉不需要长时间地处于紧张状态,而且没有憋气的动作产生,这类活动有走步、跑步、跳跃、投抛、攀登、钻爬等,这类身体的运动量适合于幼儿。
11、身体运动的活动量要适中(心率一般在130次/分~140次/分),运动的强度和对幼儿心脏的符合均不太大,但要经常地运动。
12、在指导幼儿进行双脚连续向前跳时,重点应放在轻松落地的动作教学和要求上;在指导幼儿进行立定跳远时,强调的重点应该放在摆臂与蹬地动作方面,即要求幼儿摆臂要协调而有力,跪地时要快而有力;在指导幼儿进行侧跳练习方时,要点则应放在教会幼儿如何在跳跃的过程中变换身体的方向,以利于下一个动作的需要。
13、投掷动作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掷远),另一类是(掷准)
14、学前儿童投掷练习知道的基本准点:A、在投掷活动中,应尽可能让幼儿左手和右手都有机会参与练习,这样脑利于促进幼儿身体两侧肌肉的协调发展。B、在掷准的练习中,幼儿掷准的距离应由近到远,掷准的目标应由小到大、由静到动。
15、幼儿基本体操是由(体操动作的练习)以及(排队和变换队)两个部分组成
16、幼儿体操动作的类型主要包括(徒手体操)和(器械体操)。
幼儿韵律操,是将简单的舞蹈动作或律动动作与徒手体操的动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体操动作;亲器械操,是指在幼儿徒手操的基础上,手持较轻的器械所做的各种体操动作。
17、体育游戏,也称运动游戏或活动性游戏。
18、学前儿童各个年龄体育游戏特点:
小班:幼儿对游戏的结果不太注意,没有较强的胜负意识
中班:幼儿对游戏的结果已开始有所注意,喜欢自己能获胜
大班:幼儿对游戏的结果较注意,喜欢有胜负的结果
19、组织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基本原则:1)日常性原则;2)适量性原则:应该保证适宜的运动负荷(影响幼儿活动量大小的因素:运动的数量;运动的时间;运动的强度;运动的密度;运动项目的特点)
20、遵循人体生理技能活动变化的规律,在组织幼儿开展体育活动时,活动量安排的总趋势是由(小到较大),然后再由(较大到小),身体的(准备活动)和身体的(放松活动)都是不可忽视,不可缺少动作。
21、动作技能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要经历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1)粗略掌握动作的阶段。2)改进和提高动作的阶段。3)动作的巩固和运用自如的阶段
22、早操活动的内容:1)慢跑或走跑交替的活动2)做一些简单的模仿动作、律动动作或跳活泼愉快又简单的舞蹈3)幼儿基本体操的练习4)开展活动量较小的幼儿体育游戏活动5)安排一些分散的体育活动。
23、幼儿体育课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以身体动作的联系为主要的内容,注重幼儿身体的全面锻炼与发展
24、一般可以分三个基本的环节或部分,即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25、能引起幼儿高度兴奋或活动量较大的游戏活动,则应该放在该部分的(后半段),以便使之与幼儿身体技能活动的水平相适应
一般幼儿体育课总时间是70~80% 分散、集中两次
26、户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1、各种大、中、小型幼儿运动器械活动,这是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2、幼儿体育游戏的活动
3、也可以适当地组织幼儿复习某些身体活动,如幼儿基本体操等。4晨间分散的体育活动
5、幼儿体育活动区的活动
27、幼儿教师的任务:
1、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户外体育活动的设备、器材和环境
2、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知道
3、注意幼儿活动时的安全,并随时进行必要的安全知道与安全教育
4、控制和调节幼儿的活动量。
第五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名词解释
1.幼儿园教育活动
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是对教师教学组织行为的一种预先筹划。3言语信息
是指儿童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以及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事实,能够用语言将这些事实表述出来。
4智力技能
是指儿童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5认知策略
是指儿童调节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6幼儿园环境
是指幼儿园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7探究式学习
是指一种以学生自主的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方式。8接受式学习
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1)整合性(2)生活性(3)趣味性(4)动态性
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1)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结构出发(2)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征出发(3)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领域出发(4)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性质出发
(5)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出发
3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特征:(1)技术性(2)创造性(3)广泛性
4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1)发展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渗透性原则(4)开放性原则
5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
(1)编写认知学习目标行为动词举例(2)编写情感学习目标行为动词举例(3)编写动作技能学习目标行为动词举例
6认知类教育活动内容的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
(3)认知策略
7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原则:(1)能反映时代发展特征,有利于幼儿的后续学习和长远发展
(2)能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配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3)能对应和覆盖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4)能引发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5)能考虑季节、节日以及周边环境资源等因素
(6)能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8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2)参与性原则(3)可变性原则(4)安全性原则
9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中的可变性原则具体指哪些方面的可变?
(1)一是各种设施在空间、设置、功能上课随教育活动的需要而变化(2)二是指布置的环境内容并非固定不变的,应随活动主题、节日、季节等变化而变化。
10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创设的内容包括什么?
1.室外环境的创设(1)园门及外墙环境(2)户外走廊
(3)户外绿化环境(4)户外活动场地 2室内环境的创设(1)教室环境的创设
(2)幼儿园走廊和楼梯空间环境的创设(3)餐厅、盥洗室环境创设
11精神环境的创设又哪些要求?(1)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2)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3)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12幼儿园教育资源的种类:(1)幼儿园资源(2)教育对象资源
(3)教师自身资源(4)儿童家庭资源(5)社会资源
13探究式学习的特点:(1)自由性(2)开放性(3)过程性
14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1)探究主题:从儿童经验出发
(2)探究环境: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3)探究过程:倾听、合作、交流、支架(4)探究结果: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15合作式学习的一般类型:(1)师幼互动为主的合作式学习(2)幼幼互动为主的合作式学习(3)全员互动为主的合作式学习
16体验式学习的特点:(1)情境性(2)亲历性
17接收式学习活动的设计:
(1)以儿童的经验点为基础,确立与把握适宜的学习材料和内容
(2)遵循儿童接受知识的心理规律,充分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动机
(3)采用灵活的、多样的活动手段与形式,拓展儿童信息获得的资源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