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设计策略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设计策略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设计策略就是对幼儿园活动资源的分析与筛选策略。幼儿教育领域内有许多内容是相对稳定不变的。如幼儿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认识,对中国传统节日和国际公认节日的认识,对周围生活的认识,等等。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应是广泛的、启蒙的,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在选择教育内容时,既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要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开拓幼儿的经验;既体现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又注重幼儿学习的必要性、适宜性以及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
一、选择与幼儿的生活机密相连的活动内容
生活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也是一种体验。教育可以追随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又是他们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应被及时地纳入到教育活动中来。在这样的生活中,幼儿的经验会受到真正的重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幼儿自主生成、自主探索的主题,大多是幼儿在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觉得奇怪的现象以及感到困惑的问题,如“我长大了”“大桥为什么不塌下来”“奇怪的冰”等。当活动的主题是幼儿所喜欢、感兴趣的内容时,幼儿就会调动全部的智慧、情感、意志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构建新的认知。
因此设计活动时,教师首先应考虑活动的内容是否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否是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的或曾经经历过并且留有深刻印记的事物和现象。
1.体现幼儿周围自然界的现象或变化的活动
蕴涵着幼儿周围自然界的现象或变化内容的活动,是幼儿非常热衷的。幼儿生活的这个自然界,本身就充斥着各种“光怪陆离”的自然现象,如雪、雨、风、霜、雷、电、声、光等,蕴含着神奇莫测的无穷的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种子发芽、蝌蚪变青蛙、孩子长大等。这些现象和变化的感性层面的知识和经验是孩子们愿意去探究、能够理解、并且值得掌握的。
案例:下雨的时候
一、听雨
一个炎热夏天的午后,教师正带着幼儿活动,忽然天空出现了乌云,不一会儿便黑云翻滚,天色很快暗了下来。有幼儿看到了这一切,跑来告诉老师:“天空中有许多黑云。”老师说:“是啊,天空中有这么多黑云,你们说下面会发生什么?”幼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教师把幼儿带到一个活动室,让他们安静地倾听外面发生了什么。这时,有幼儿听出:“外面好像下雨了,有雨滴的声音。”“雨点很大,但不急。”“听,现在雨好像下大了,滴滴答答声音听起来很快。”“现在雨更大了,声音连成一片,好像千军万马奔过来了!”幼儿热烈地猜测着,好奇地向外张望。
二、观雨
教师带领幼儿来到走廊上,让幼儿看雨:“哇,好大的雨呀,雨丝都连成了一片,好像天上在倒水。”“看,地面上!好像数不清的女孩正在旋转着她们的舞裙!”“看,小草更绿了,因为它喝饱了。”“小蚂蚁慌慌张张地爬到走廊里来了!”这时,有的幼儿把手伸到雨中,“雨水真凉快呀!”雨开始慢慢变小。
三、雨中行
教师允许幼儿可以到雨中去感受。有的幼儿拿了雨伞,有的什么也没拿,有的卷起裤腿、光着脚丫,大家兴奋不已,都拼命地在雨中跑,全身湿漉漉的,仿佛他们渴望这一刻已经很久了!
四、说雨
回教室更换衣服以后,教师和幼儿围坐一团,“现在请你们谈一谈在雨中的感受吧。”“雨水真凉快,淋雨很舒服。”“雨滴打到脸上有点疼。”“雨水打到伞上很有力,像打鼓一样咚咚的响,我花了好大的力气才撑住雨伞。”“我尝了尝,雨水有点咸。”“我在雨中走的时候,感觉脚下滑滑的。”
五、模雨
教师请幼儿用身体和动作模仿和表现他们刚才所看到的雨。幼儿不但创作了表现小雨、中雨、大雨的不同姿态和动作,他们还发明了用嘴模仿声音,敲打脸部和身体、膝盖,手势表现以及用动作和身体同时表现下雨时的情景和状态,形象、丰富、有趣而生动。
六、画雨
可用颜料、彩笔、海绵、棉签、牙刷等各种自选材料,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刚才雨中的情景。
本次活动教师把自然环境和现象作为幼儿学习和探究对象。雨是孩子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他们有没有真正去听过雨、仔细观察过雨、亲自体验过雨,那就不一定了。教师利用下雨这一契机,把它作为幼儿认识活动的一个内容,并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安排,通过听、看、做,感知、亲践、体语和表达,让幼儿从不同方面去深入地感知和理解这一事务,幼儿对活动兴趣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对“雨”有了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现象的直观刺激下,幼儿妙语连珠)、观察能力(他们上看、下看、左看、右看,见到的雨都不一样)和表征能力(他们能够综合运用语言、形体、绘画等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理解)。
2.反映幼儿周围的事件或社会生活的活动 解决孩子们所关心的切身实际问题,是我们所倡导的,更是受孩子们欢迎的。
活动设计案例:我有好办法 活动由来:
进入中班以后,幼儿园告状现象凸显起来,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们的告状现象常发生在插塑区和建构区等区域,开始时我认为是玩具材料不够的原因,于是就增加了玩具数量,但是告状的现象还没有减少。
针对这个问题我又进行了多次的观察和分析,我终于发现,告状的主要原因是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比较欠缺。而中班幼儿凸显的“自我意识”又使得孩子高度关注自己的权利,不愿与同伴进行分享。同时孩子们还缺乏足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掌握轮流、协商、谦让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于是这一次我运用情景教学法,和幼儿共同讨论制定解决办法,并为幼儿运用这些办法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录像中同伴冲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2.在讨论过程中注重倾听、理解他人的建议,提出个人的想法。3.激发幼儿主动建构规则和执行规则的意识。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录像“当玩具不能满足每个小朋友需要时引发的矛盾”;摄像机;一张
大的记录纸;写有幼儿名字的小桃心若干。
经验准备:学习使用沙漏和定时器;知道“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活动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引起讨论。
1. 教师让幼儿观看录像“当玩具不能满足每个小朋友需要时引发的矛盾”。
过程描述:当幼儿在录像中看到自己游戏的身影时,兴趣立刻高涨起来,但他们
看到由于小朋友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时,立刻产生了共鸣:“是呀,昨天冬冬和亮亮也因为抢玩具而吵架了。”“前天,平平还抢了我的玩具,当时我很生气。”“要是大家都不抢玩具就好了。”
2.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体验当事人的心里感受和争抢玩具的后果。
过程描述:“被抢的小朋友心里不高兴,可是抢东西的小朋友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心里也不舒服。”“为什么不舒服?”“因为想玩而得不到。”“那么有什么好办法大家可以一起高高兴兴地玩玩具?”教师追问。
分析:正因为争抢玩具一直以来是困扰幼儿的头痛的问题,所以幼儿感触颇多,也非常希望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当下的教学内容也备受孩子们的关注。
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1.请幼儿两两讨论并提出矛盾纠纷的解决办法。
2.教师启发幼儿将提出的办法用形象的符号进行记录,边记录边围绕这些办法的可行性、公正性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进行初步的筛选。
3.统计幼儿的意见,提出建议,请小朋友们在活动区玩的时候注意各种办法的效果。
分析: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纷纷谈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提出自己的方案。这样的教学内容既是发生在幼儿周围生活当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实用性;又可解决幼儿缺乏规则意识和共同活动当中缺乏交往策略的不足,具有针对性并促进幼儿发展。
三、实践操作,验证方法的可行性。1.活动区自主选择活动。
2.活动区总结评价:针对幼儿提出的争抢玩具的解决办法进行讨论,肯定幼儿之间共同游戏、相互谦让和帮助的行为。
活动结束。
分析:孩子们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在操作过程中,又发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他们又聚在一起商量,使他们自己制定的规则和办法进一步细化和周全,并对玩法做了一定的调整。
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孩子们相互了解了彼此不同的想法,知道人与人的 差异,而且也知道了人与人虽然有不同,但是通过互相友好的协商、共同制定规则并遵守可以达到愉快相处、共同合作这一事实和道理。教师通过这一教学内容的设置,潜移默化地向幼儿传输了关系学、社会学的知识,使幼儿接受并主动建构了自己关于同伴关系的新经验。
3.反映社会和媒体普遍关注同时又对幼儿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事件或庆典活动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重大事件是值得小朋友去研究的,如有关海啸、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各种节庆日等等,都是幼儿学习和活动的好“教材”。“实践篇”里的“欢欢喜喜过大年”等都是这一类活动设计的典范。
二、选择来自儿童文化及儿童精神世界的内容 1.幼儿喜欢的童话故事
改革开放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在饱尝了世界各国经典童话的“儿童文化大餐”之后,不仅拥有了更多的精神财富,而且,这些经典童话故事也给老师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源空间,为师生合作、教学相长提供了更有利的支持。
案例描述: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前前后后
在上学期的儿童剧排演活动中,一个班的孩子提出要演安徒生的经典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于是,师生共同搜集童话剧的各种文字、音像资料,对照图书、动画片讨论、修改、确定了剧本和表演的主要角色,就等着孩子们自己选择角色了。当时老师心里想:这个表演剧中骗子的“戏份儿”最重,语言和动作诙谐幽默,一定有许多孩子争着扮演,然后再和幼儿一起设计、制作一些有特点的道具服装,演出效果一定不错。而事实恰恰相反,最受欢迎的是那个只有两句台词的“大街上的小孩”,很多孩子都抢着要演,而在老师看来一定很精彩的骗子角色谁都不想演。眼看着活动就要进行不下去了,怎么办?于是老师开始和孩子们聊天,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演“小孩”不愿意演“骗子”。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中心思想就是:小孩是好人,是个聪明的人,他知道国王什么都没穿,还敢说实话,是诚实的人;可骗子是坏蛋,他骗了所有的人,还让国王光着身子上街,我们不想演坏人。当时老师就明白了:在孩子的世界里,人最大的分界线就是“好人”与“坏人”,也就是最简单的“美”和“丑”,任何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好人是美的,而不希望自己和“坏人”沾上边,这就是孩子对美的本质认识。如果是这样,再怎么强迫孩子他们也不会委屈自己去当“骗子”的,所以这位老师肯定地对孩子们说:“我们都是好人,所以不想去演坏人,没关系的,我们就先来演其他的角色吧,先不安排骗子上场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确定的角色,开始了排演。可是没几天,孩子们发现这样根本不行,因为骗子太重要了,没有他童话剧就不能演了。于是,老师又组织孩子们讨论:这个童话剧必须有骗子这个角色,谁都不想演怎么办?孩子们沉默了。最后一个小朋友提议用猜拳的方式,谁输了谁演,大家都认同了。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表演中出现的问题。
童话剧排练好了,该制做服装、演出道具了。孩子们主动上网去搜寻那一年代欧洲宫廷服饰的照片,让家长带自己去服装店看一看裁缝所用的工具是什么样的,制作了国王的大披肩、骗子的大剪刀,还故意将骗子的服装剪破,帽子画上杂乱的图案,突出滑稽可笑的效果。
可是教师觉得这样的外延活动还是不够的,因为幼儿仅仅是对“好人”“坏人”有了简单的理解和自己在行为上的表现,怎样才能让幼儿在有了一定的感受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表现美甚至是创造美呢?这位有心的老师开始从幼儿的兴趣入手。《皇帝的新装》表演完了,该演什么呢?孩子们想让老师帮助找一个故事。于是老师说:“我那天看到了一个《新编皇帝的新装》的故事,这个故事跟咱们演的不一样,有变化,你们想演吗?”孩子们高兴得不得了,都渴望地看着老师。于是老师讲了故事内容:在游行前一天晚上,仙女找到骗子和他说了几句神奇的话,结果骗子第二天向国王承认了错误,并开始认真学习剪裁手艺的故事。孩子们听了以后奇怪地问:“老师,仙女和骗子说了什么话呀,骗子就变好了?”老师说:“你们想一想仙女会对骗子说什么?”幼儿们唧唧喳喳地说了好久,甚至自己还表演起来,不断地体验怎样才能让骗子变成好人。接下来,孩子们就开展了自编图书“新编皇帝的新装”活动,孩子们把自己创编的故事结尾画出来,并拿到全员去展示,充分感受创造的快了。
在童话剧表演活动的原型上,教师通过对幼儿的了解和把握,引导幼儿从多项活动中去感受美的不同形式,并在自己的情感体验基础上先后进行了续编活动、情景表演活动、活动区活动、亲子活动等,使艺术教育活动不是仅局限在艺术范畴里,而是在三大核心目标相互融合相互依托的基础上,达到了艺术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横向联系和整合。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活动愿望,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团结协作,获得活动的愉悦感,大胆的表现自我,充分感受表现与合作的乐趣,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2.幼儿喜爱的动画片及他们喜爱的拟人或超人形象
《西游记》《宝莲灯》《小英雄哪吒》《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蓝猫淘气三千问》《海尔兄弟》《奥特曼》《叮当猫》《樱桃小丸子》《唐老鸭》《名侦探柯南》等大批中外动画片,为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同时,这些动画片中的角色也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动画片的内容、情节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动画片里的语言成为孩子们之间的“流行语言”。许多教师都从中挖掘了教育素材,设计出相关的系列主题活动,既紧扣了孩子们的兴趣,又确确实实地促进了孩子们的快乐和发展。
3.幼儿爱读的图书
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的孩子们爱看的图书也有所不同。教师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小的孩子爱看拟人童话类的书,故事情节要非常简单;中班的孩子爱看有情节的故事书,情节要富于变化,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大班的孩子开始接触科幻故事书、迷宫、探案以及脑筋急转弯等智力书籍。以孩子们爱看的图书为线索,引发孩子们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和探究,以此来拓展孩子的经验,培养孩子的能力,塑造他们的品性,不失为一条捷径。
案例:小班语言活动——我会爱
活动由来与目的:
最近图书角新放置的一本童话书《妈妈的爱》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孩子们经常在一起边看边议论,还边模仿图书上长颈鹿妈妈和小鹿的对话。老师及时地发现了这一点,针对本班孩子们在游戏时不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好感,容易“动手”的现象,设计了“我会爱”的活动,以及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技能。
活动过程:
1.幼儿听音乐进入教室(用音乐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师:最近小朋友都喜欢看这本新书《妈妈的爱》,告诉老师这本书好看吗?
幼:好看。我看见里面有长颈鹿妈妈,有长颈鹿宝宝,它们很好看。
师:哎呀,这么好看的书,老师也没看过,妈妈和宝宝之间都发生了什么事呀,能讲给老师听听吗?(做出很好奇的神态)
幼儿纷纷说出故事的一些主要情节。有的说出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对话。
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点,启发幼儿说出更多的对话,并可以用动作和身体姿势一起表达。分析:调动幼儿的经验,使幼儿的经验和今天要进行的活动建立联系,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同时,拓展幼儿的经验,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加入身体和动作的表达。
2.谈话引入音乐游戏“好妈妈”。
提出问题讨论:你是怎样和好妈妈一起做游戏的?
你是怎样与好妈妈抱一抱的?
教师与幼儿再一次进行“好妈妈”的游戏。
分析:把幼儿的经验带进一种新的情境,使他们由别人的故事中进入自己的故事,外在的感觉上升为一种切身的体验。3.教师与幼儿一同谈话讨论:你还爱谁?你是怎样去爱他们的?启发幼儿用故事中的对话或自己的语言说
出自己对妈妈的爱。
分析:体验升华为一种新的经验。
4..请幼儿家长说一说是怎样爱孩子的。
5.家长与幼儿一同参加音乐游戏,边游戏,边对话。
分析:亲情互动,情感的表达与升华。
三、选择更适应幼儿年龄特点和认识经验的活动内容
将视野转向孩子,将孩子的发展需求作为研究、选择内容的内在依据,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小、中、大班幼儿有着各自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因此面对不同孩子必须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
例如,在小班开展“商店”的活动要比“拍卖”活动更受欢迎,而大班的孩子则宁可花费许多心血,精心“筹备”大型拍卖活动,而不想再去当个“商店的营业员”;探索“微生物世界”的活动在大班很受欢迎,而小班却无人问津-----案例:小班“玩水”活动
我和张老师都发现班级中大部分孩子都特别爱玩水,盥洗活动时,许多孩子都会长时间滞留在水池前,玩玩弄弄舍不得离开,于是我们结合盛夏的天气情况,设计了水的系列活动。根据小班幼儿的实际水平,优化教与学的方式,带领幼儿到水池里玩耍,水池里面放上一些充气小鸭、木板、能够连续扑腾的青蛙玩具等,还鼓励幼儿自己寻找材料来玩一玩、试一试、看一看、想一想,让孩子们在水里扑腾玩耍,积累对水感性的直接经验。在水盆里放一些泥鳅让幼儿观察,准备了盆、桶、筛漏,幼儿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的运水、灌水玩,也可以洗玩具。瞧,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呀!
我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小班年龄段的活动。因为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经常伴随着动作来实现,并且由于他们生活经验少,认识具有浅表性,注意力也极易转移,所以教师设计的活动内容应尽量浅显,贯穿游戏、动作、玩耍于其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在中班,幼儿的想象思维快速发展,生活经验有所丰富,所以活动内容的设计可以更丰富一些。例如前面“认识水”活动的设计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玩水活动,而要适当加入“溶解”“沉浮”等反应水的性质的探究和理解。
到了大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知识经验和社会技能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他们开始关注事物的变化、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区别、联系等,因此在“认识水”的活动内容设计中,还应加入对“水的三态变化过程”的研究、对水的功能的认识以及“水环保”等方面的内容。
总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必须符合以上基本原则。
第二篇: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和策略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和策略
【内容摘要】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和幼儿思维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幼儿一般用语言进行思维,同时也运用语言把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才能表达思想,吸收知识,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 语言 内容 策略
一、幼儿语言的双重角色(一)语言在幼儿发展中的角色
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成人来说,语言有两大功能,一是交际的工具,二是思维的工具;对幼小儿童来说,语言还尚未发展成熟,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需要在这一时期大力发展语言能力。
与此同时,幼儿又需要借助语言来学习。有学者认为,语言直接介入学习过程,概念形成与语言不可分地相互交织在一起(Bay,1962)。
(二)幼儿语言具有渗透性
语言作为儿童学习的对象,有自身的结构要素和结构规则,除儿童在其他活动中获得感性的语言经验外,还需要有专门的语言学习活动,让儿童有机会较集中地感知语音、语词和语法修辞规则,例如语音的感知和产生;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比喻词的归类练习;组词、扩句和变化句型的练习;会话和连贯表达的练习等,都是把语言及其简单的修辞知识摆在意识的中心位置的。专门语言学习活动语言教育必须充分注意到语言的性质和作用,既应把语言教育目标渗透到师生使用语言的所有场合,不断地从语言运用中归纳出必须重点学习的语言现象,不断地引导儿童将在教学中感知的语词和表达模式推广到其他活动中去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工具”和“对象”融为一体。
二、幼儿语言的现状
(一)幼儿掌握的词汇丰富,词汇量大
3~6岁是人的一生中词汇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有了一定的接受外界语言的基本能力,幼儿的词汇量明显增长。更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幼儿所掌握的词汇内容非常宽泛,幼儿的语言中出现了许多对幼儿来说比较难以掌握和运用的词汇,如:刺激、灭绝、酸雨、红外线、爆满、固定、吸引力、软弱、圣火、上网浏览等.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在幼儿的生活语言中出现了较多的成语,如:顾全大局、金碧辉煌、自言自语等。这不仅说明了幼儿掌握词汇的数量,也说明了幼儿所掌握词汇的高质量。然而,幼儿的语言是在生活中自然获得的,生活为幼儿提供了大量语言交往的素材和机会,能使他们通过实践,获得、理解和运用语言。
(二)幼儿谈话内容广泛,想象丰富。
生活是幼儿语言的丰富源泉,然而,随着幼儿生活接触面的增大,他们的小脑子里装的不仅仅是游戏、玩具、妈妈、小伙伴等,他们还有天天与之相伴的动画片、不经意中接触到的高新技术、成人经常与他们聊及的科学知识等,于是,幼儿谈话的内容也就日益扩大。幼儿除了谈幼儿园的同伴、幼儿园的生活、家庭生活以外,还谈到了奥运会;谈到了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谈到了旅游趣事;谈到了自己的“理想”。
(三)幼儿语言水平与家长素质紧密相关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父母都是初中毕业学历,幼儿的语言能力相对较差。首先,词汇量明显少于其他幼儿。其次,语言规范性比较差,语句结构简单,极大多数为简单复句,结构松散且有较多的不规范语言,有较多的口语。如:“我吃了饭饭,你没吃饭饭”等,这与家长的语言不无直接的关系,从家长的提示语中可以看出,家长本身就有较多的不规范语言,如把“今天不洗衣服”说成“今天衣服不洗了”,而教师、医生家庭的孩子语句结构较为复杂而严密,且多为书面语言。由此可见,良好的语言环境是语言发展最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
三、幼儿语言教育的策略
(一)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1.课堂
幼儿园的语言活动,首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宽松无压的心理氛围是幼儿敢于表达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和谐关系。不怕幼儿说错话,在幼儿说话过程当中不要为了纠正语言而打断幼儿的话,教师要允许幼儿说的暂时不对、不完整,要相信孩子会在交往的过程中说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完整。
2.户外游戏
户外游戏时请幼儿观察幼儿园中的各种玩具时,可请幼儿说出玩具的名称及自己最喜欢玩的玩具,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如某小朋友说:“我喜欢玩轮胎,轮胎跑起来很快,我喜欢与多多玩滚轮胎比赛;艳艳说:我喜欢鳄鱼玩具,它是我的大马。也可以春天到来的时候,请幼儿利用散步的机会让幼儿观察讲述春天法桐树叶的变化,孩子们会说,初春时树叶是嫩绿色的,过几天后嫩绿的树叶变成浅绿色的,再过些天,孩子们会说树叶变成深绿色的,到夏天时,法桐树的叶子又变得更绿了,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学新词:“碧绿”,这样语言活动中所学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如幼儿学过“渐渐”一词后,可结合生活实际,启发他们讲“天气渐渐热了”,“雨渐渐小了”。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 1家长树立榜样,培养兴趣。
3-4岁的幼儿正处在接受语言能力最强的时期,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普通话的教育与培养,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家庭中家长以身作则与孩子用普通话交谈,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乐意讲普通话,特别是围绕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与生活,谈一些符合孩子语言特点的,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乐于说、乐于讲。
2、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
双休日家长可带孩子去公园、书店、游乐园等地,充分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周围的景物,在玩的过程中教幼儿认识事物,鼓励幼儿勇于交谈,如与小朋友、售货员、管理员们进行对话。有时,也让孩子与小动物们、植物谈话。这样家长可以从中了解孩子们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孩子们的大脑中有了内容,自然会流露出想说的欲望,同时为幼儿的想象插上了美丽的翅膀。
3、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让幼儿接受语言信息
孩子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强,有时看过一两次广告后也能流利地说出广告语,这充分表现出孩子想学习语言的渴望,因此,选择一些合适的电视节目让幼儿欣赏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是很有益处的,特别是一些孩子较为喜爱的动画片等。利用录音机、影碟机等电教手段,让孩子在日积月累中学习语言,接受语言,加强对孩子的语言培养。
(三)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语言教育的融合 1.在艺术领域中融合语言教育
在实践中,特别是语言教育与音乐教育的互相渗透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歌曲教学中,歌曲是音乐与语言最完美的结合,孩子在优美的旋律伴奏下,唱着充满韵律感的歌词,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享受,可从中感受到音乐与文学艺术的美。如小班教材下册中的歌曲《春天》,这首歌的歌词生动形象,幼儿透过歌词就能看到一幅非常优美的春天的图画,在欣赏完歌曲后让幼儿描述歌中描写的春天,还可以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的春天另外的景色,通过说唱结合,培养了幼儿有节奏地说的能力。另外教师可让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也可以在绘画和手工活动中,加进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提高儿童学习的兴趣。通过念儿歌,做手工,让儿童动手又动脑,既能爱到美的熏陶,又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在体育领域中融合语言教育
在体育活动中,他们兴致高,有时不能控制自已的情绪。根据这一特点,在爬、跳、跑等活动中,应先让儿童观看教师的示范,请儿童讲述并讨论教师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然后请儿童模仿教师的动作进行活动。这样,既注意了活动的动静交替,又使儿童通过自身的体验,讲出了活动特色,发展了儿童的语言能力。
幼儿有话语权,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权力,充分为其创造机会,敞开心扉随时接纳孩子,真正实现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灵的沟通,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幼儿处在宽松、和谐自由、充满童趣的环境中,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尝试、犯错、被纠正,在师幼互动的文化氛围中,师幼双方都能自由地表达和交流,彼此听到对方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幼儿语言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唐淑:《幼儿园语言和科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许丽萍:《让语言去更受孩子们的喜爱》,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
第三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有效策略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有效策略
摘 要: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学校教研组为了提高幼儿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激发幼儿自身的学习动机,提升幼儿原有知识水平,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参与;引领;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幼儿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小学或幼儿园门口耐心等待孩子的家长,可见教育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家庭也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国家也十分重视幼儿的教育问题。本文针对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的策略进行分析。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述
(一)教师的参与
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还要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可以感染并提高身边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渲染气氛,活跃场面,对生活和工作都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信心,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
(二)教师的引领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由于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使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发展停滞不前,我们应尽量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自身能力,向比自己学问渊博的教授或前辈学习和请教,提升自己的同时,也可以教授学生知识和经验。
(三)教学的形式
针对以往单一而乏味的教学形式,我们先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但还应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全班学生一同备课,边听课边对其进行评价,针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做与教学相关的试验等,这些都是对教学单一形式的延伸和拓展,积极开展相关活动,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和策略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遇到的问题
1.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相关专业技能缺乏,自身基础知识不牢固,对专业认识和理解不充分。
2.教学方式单一陈旧,教师主讲,学生死记知识点,课堂氛围压抑,孩子缺乏积极主动性,教师态度过于严厉。
3.国家及政府扶持力度小,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缺乏,偏远山区长期缺乏教学设施和资源,导致学困生、辍学生、学龄期外出打工等问题。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策略
1.增强教师素质和技能
幼儿园教师招聘的主要方向为相关专业毕业生,这样可以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专业素质,可以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包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加深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组织教师观摩学校优质的公开课,也可以是别的学校的,通过这样直接的观察,不仅可以让教师学到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加强教师对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2.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要转变以往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方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采取有效而便捷的方式,让幼儿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变为自己的知识,选择可以加深幼儿记忆的书籍进行教授。
3.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
幼儿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因此,教育要从幼儿抓起,不能放任不管,国家更应大力支持,推动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通过更多的途径和方法,保障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给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未来创造一片更美好的新天地。
(三)案例分析
某班幼儿园老师在操场上给孩子提供了一些球和沙包,让他们先进行跑的基本动作练习,但当老师观察孩子们的动作和速度时,总是觉得孩子们跑得不太积极。有一次,老师在课间意外发现孩子们喜欢上弦的玩具鼠。只要老鼠上足弦就会在地上乱跑,孩子会感到兴高采烈、开心无比。因此,老师就利用空闲时间做了一个外形逼真及色彩鲜艳的灰布老鼠。这只灰老鼠的出现,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眼球,当老师拉着老鼠跑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在后面边喊边追。不到一会儿,灰老鼠就被跑得快的孩子追上,他们揪下老鼠尾巴,好得意!但有些跑得慢的孩子,每次就只能见缝插针地摸到老鼠尾巴,到后来,他们就退出了游戏,站在旁边当“观众”。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老师又准备了另一只彩色的老鼠,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拖着五彩鼠跑的速度很快,跑的方向也是不断变化的;而拖着灰鼠的老师就跑得慢些,变化的方向也较少。这样一来,跑得快的孩子就可以去追五彩鼠,跑得慢的孩子就可以去追灰鼠,把全班孩子的积极性都带动起来,活跃气氛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教育,也是对教学活动的拓展与延伸。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不仅是对教师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检测,也是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开发,更体现了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师不仅要教育他人,更要对自身的素质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不断提升和加强,完善和升华自己,专心研究教学内容。幼儿教育是体现一个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创新和改革,也是奠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只有高水平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李军.浅议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有效性的几点策略[J].科学时代,2013(20).
第四篇: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的心得体会
这是一本幼儿园专业成长丛书,是广州华南示范大学的袁爱玲老师的著作,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一线的教师,因为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是到策略,但是等我随便翻了几下就没有多大的兴趣了,总觉得理论的东西比较多,我最害怕看到这些理论的东西,怕看了半天还是一字半解的。但是当我认真的翻阅这本书时却发现里面的每一个理念都有一个个我们日常教育的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而且对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非常的有帮助。《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一书,无论从幼儿教育的理念上还是在幼儿教育工作指导策略上都给予了幼儿教师可操作性较强的引导。本书由导言和五章内容组成。导言“走向智慧的幼儿园教育学”导出的是本书预设的理想与目的,第一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中的基本理念之重构”,这是作者希望幼儿教师达到的新的认识起点,这也是读者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第二章“幼儿园教育活动运行条件分析与优化”提出了实现本书所指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新的“生态环境”保障。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针对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第四章“幼儿园各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从多种纬度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分类且就主要类型的活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第五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策略”试图以新的评价标准来保障以上指导策略的落实。我认为其中最能帮助指导幼儿教师开展教育实践工作的是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这一内容,以易懂的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来让我们知道“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就是教师为促进幼儿发展,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特定的指导方式、方法,是教育活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求幼儿教师根据具体活动的情境和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具体方法,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即该如何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对这一章节的认真阅读,对我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环节策略方面有一个促动。学习到在观察幼儿时应遵循的原则和使用方法以此帮助自己可以更好的获得有效的信息;学习到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中各环节的实施目的及如何准确把握活动进程与时间、节奏,环环相扣,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认识到幼儿教师语言的使用应富有情感性、形象性、启发性、逻辑性、生活性、文学性、简练性等,学习到幼儿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语音、语调、语气、修辞、节奏、停顿、轻重音等实现在与幼儿交流沟通时实现完整表意的作用。其中最让我有感悟的是我们的教学活动基本分为导入环节、高潮环节、结束环节,书中对这些环节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策略非常的值得我们学习,让我发现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设计的更完美、更有利于幼儿发展。运用了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艺术性、简洁性等策略会使我们的导入更加的有教育价值,书中还用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说明了这些策略的有效运用等,这会让我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提高。在第四章节中的一些教师指导、评价策略也让我受益非浅,其中针对个人活动的指导、小组活动的指导及集体活动的不同指导策略进行了说明,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些不够正确的行为可能会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书中指导我们在指导时不能过分的干预,要按幼儿各种不同表现进行引导和帮助,教师指导时的耐心、细心时非常重要的,要以幼儿的兴趣点启发幼儿思考等。书中还以一个个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案例指导我们如何进行评价和指导,使我们可以感同身受。这些都将对我今后的教育指导实践工作有着更直接的引导,我也会将学到的这些知识内容付诸于我的实践工作当中,发挥其作用帮助我的工作更具有效性同时也提高我的教育活动指导能力。其他章节的内容我同样也不敢怠慢的进行了研读,学习其中的策略经验进行一定的思考以后实施在我的工作当中,争取让我的教育实践工作全面有效的展开。
幼儿园教育指导活动学习后反思查找问题是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学习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有效的开展成为老师们一直研究探讨的问题。山东女子学院的朱海琳教授指出集体教学是教师围绕活动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全体幼儿进行的学习活动。但当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时,我们就有些手忙脚乱了,既想照顾到每个孩子,又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我的集体教学活动遇到的问题,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一、重形式,轻内容,失去活动本身的内涵。作为一名工作不满一年的我来说,每次上课都想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但常常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在中班《找相邻数》这一活动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准备了10个小动物、10座小房子,让幼儿给小房子装门牌号,然后找邻居,继而引出相邻数这一概念。但在活动中,孩子被我营造的过分夸张的情景所吸引,对我所讲的内容兴趣不大,甚 至说出“7比8大”等让我很伤心地话,辛辛苦苦准备的课就“浪费”了。
二、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孩子对活动提不起兴趣。每次上科学时,孩子都等着好奇的眼睛看着我,但我都却很头疼,尤其是实验课时,想让每个孩子都动动手,又怕孩子秩序混乱,出现安全问题,那就适得其反了。在中班课程《寻找空气》中,孩子要做给气球打气、往水盆里吹泡泡、蜡烛熄灭3个实验,虽然实验前我三令五申地讲述实验要求,可开始时,我看着这一组,就顾不上那一组,但孩子们还是兴致勃勃的,但我的心一直悬在半空中,生怕有的幼儿操作不规范,发生危险,所以,第二次时,我只找几个能力强的孩子上前面来和我一起做,其他孩子在下面观察,效果可想而知。
三、语言不精练,浪费孩子的时间。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开始活动前,要求老师把自己该说的话锤炼的非常准确、简单。但在《找相邻数》的“找朋友”这一游戏环节中,贴着一样数字宝宝的幼儿抱在一起,我随口说“你们这是一样的,是双胞胎”,以致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双胞胎”上,而忽视找朋友这件事。同时“虎头蛇尾”这一习惯也让孩子对所学内容把握不住关键点,导致我总是机械地重复重难点,让幼儿非常疲惫。针对上述发生在我身上的问题,同班老师和徐园长都很着急,帮着我分析原因,让我一次次的演课,一次次不厌其烦的给我点评,让我的确获益匪浅。就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的“教学的艺术所需要的也没有别的,也只是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而已。” 首先,重内容,形式灵活,丰富活动内涵。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确实适合幼儿园孩子的形象思维的特点,尤其是数学这么抽象的内容,但这只是为我们更好地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服务,不能忘记这个基本点。所以在开展实际活动时,要理解、尊重幼儿,以适合他们的形式和他们欢迎的方式,去组织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因此,在第二次执教《找相邻数》时,我从本班孩子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合理的设置最近发展区,淡化情境的影响,让还在操作前,我都先示范一次,这样既提供范例,又鼓舞孩子的信心,让他们觉得“跳一跳,能摘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次,良好的常规为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变为可能。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班级也是如此,只有纪律的保障,才能让孩子体会到自由的快乐。因此,在同伴老师的指导建议和我自己的观察下,与陪伴老师共同制定班级规则,并且严格执行,对于违反的幼儿,严厉批评教育。同时,对于实验课的开展,我也继续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过程中,留意每个孩子的操作,及时和陪伴老师同时指导,保证幼儿体验到实验的快乐。最后,提升自己的语言魅力,合理安排活动。用语言去发蒙,用语言去启智;用语言去激励,用语言去引悟;用语言去赞美,用语言去督促,这就是教师语言的独特魅力。具体来说,教师的语言要平实、幽默、机智、激情、激励。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是一个演员,而且是个演讲家,应该有驾驭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这样才能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孩子乐意且热烈地盼望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学习效果也就事半功倍。总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所以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会组织出更优质的活动,让孩子带着问题进课堂,同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包含哪些方面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本纲要。
二、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
本书通过对对传统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反思,阐述了幼儿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未来的方向。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幼儿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自然,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各科知识都在急速生长,知识的淘汰率和陈旧率非常高,因此,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用不了多久就不行了。一个世界以前,如果一个人中学毕业,他的知识可能够一辈子使用,而现在不同了,即使是研究生毕业,如果5年内没有输入新的知识,已有的知识可能已经陈旧一半了,甚至更多,这也正是“终身学习”这一口号的提出的历史背景,现在人们已经对构件学习的社会的必要性达成了公式,幼儿教师教育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被提到一个日程
良渚云华歌罗桥分园 章忠英
这是一本幼儿园专业成长丛书,是广州华南示范大学的袁爱玲老师的著作,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一线的教师,因为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是到策略,但是等我随便翻了几下就没有多大的兴趣了,总觉得理论的东西比较多,我最害怕看到这些理论的东西,怕看了半天还是一字半解的。但是当我认真的翻阅这本书时却发现里面的每一个理念都有一个个我们日常教育的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而且对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非常的有帮助。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一书,无论从幼儿教育的理念上还是在幼儿教育工作指导策略上都给予了幼儿教师可操作性较强的引导。
本书由导言和五章内容组成。导言“走向智慧的幼儿园教育学”导出的是本书预设的理想与目的,第一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中的基本理念之重构”,这是作者希望幼儿教师达到的新的认识起点,这也是读者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第二章“幼儿园教育活动运行条件分析与优化”提出了实现本书所指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新的“生态环境”保障。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针对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第四章“幼儿园各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从多种纬度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分类且就主要类型的活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第五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策略”试图以新的评价标准来保障以上指导策略的落实。
我认为其中最能帮助指导幼儿教师开展教育实践工作的是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这一内容,以易懂的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来让我们知道“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就是教师为促进幼儿发展,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特定的指导方式、方法,是教育活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求幼儿教师根据具体活动的情境和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具体方法,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即该如何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对这一章节的认真阅读,对我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环节策略方面有一个促动。学习到在观察幼儿时应遵循的原则和使用方法以此帮助自己可以更好的获得有效的信息;学习到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中各环节的实施目的及如何准确把握活动进程与时间、节奏,环环相扣,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认识到幼儿教师语言的使用应富有情感性、形象性、启发性、逻辑性、生活性、文学性、简练性等,学习到幼儿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语音、语调、语气、修辞、节奏、停顿、轻重音等实现在与幼儿交流沟通时实现完整表意的作用。其中最让我有感悟的是我们的教学活动基本分为导入环节、高潮环节、结束环节,书中对这些环节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策略非常的值得我们学习,让我发现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设计的更完美、更有利于幼儿发展。运用了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艺术性、简洁性等策略会使我们的导入更加的有教育价值,书中还用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说明了这些策略的有效运用等,这会让我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提高。
在第四章节中的一些教师指导、评价策略也让我受益非浅,其中针对个人活动的指导、小组活动的指导及集体活动的不同指导策略进行了说明,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些不够正确的行为可能会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书中指导我们在指导时不能过分的干预,要按幼儿各种不同表现进行引导和帮助,教师指导时的耐心、细心时非常重要的,要以幼儿的兴趣点启发幼儿思考等。书中还以一个个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案例指导我们如何进行评价和指导,使我们可以感同身受。
这些都将对我今后的教育指导实践工作有着更直接的引导,我也会将学到的这些知识内容付诸于我的实践工作当中,发挥其作用帮助我的工作更具有效性同时也提高我的教育活动指导能力。其他章节的内容我同样也不敢怠慢的进行了研读,学习其中的策略经验进行一定的思考以后实施在我的工作当中,争取让我的教育实践工作全面有效的展开。
浅析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注入式教学 做过幼儿老师的人都不难发现。幼儿教育的方工仍采取一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普遍地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老师教几遍,小朋友跟读几遍,然后小朋友整齐读几遍;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讲,小朋友在下面听,然后做作业。”这种教学过程太机械,缺乏引导和启发作用,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少之又少,从而促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发展。就拿我们熟悉的舞蹈课来说吧,老师在教幼儿练习舞蹈时,只是把碟片放出来,让幼儿欣赏一遍,然后跟着自己,一个一个动作的模仿,边学边叫口令“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等学完后,配上音乐跳几遍就OK了。教学过程中既没有动作要领讲解,也没有让幼儿熟悉舞蹈动作示范,幼儿只是为了跳舞而跳舞,并没有注入自己的感情,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舞蹈,更别说他对这个舞蹈过程中体会到多少快乐了。这种“注入式”的教学不仅存在于幼儿园教育中,也存在我们每个幼教者的身上,还存在各科教学和家庭教育中。我认为这是我们幼教行业应该深刻反思和探索的问题。那么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a、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材料只限于光碟、卡片、挂图等等少之又少的教具,幼儿操作材料也贫乏,教师上课只靠一张嘴和几本书,这样就造成了课堂上气氛不活跃的状态。B、师资缺乏。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力量,很多幼儿园经常更换老师,造成老师流动性扩大,促使幼儿教育出现空缺与托尾,而且还有一些幼儿园并没有配备两教一保,这就阻碍了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提高,想想一名教师每天对着几十名幼儿,而且是形影不离,再加上月、日工作计划的拟定,哪有时间去更新教学方法。C、社会环境影响。很多家长都认为他们的孩子“会跳、会唱、会写、会算”是很多了不起了,他们脸上也会光彩照人了,但他们并没有想到对于一个三至五六岁的孩子是一种多么不良的教育方式,剥夺了他们玩的权力了。
2、教学内容欠规范化 在教学上出现随意性和“小学化”现象。按照《幼儿园的指导纲要》来说,一日的活动内容应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不得象小学那样形式化,更不得随意性的上课,讲解一下就行了,但大多数幼儿园存在一种相同的情况:都不以游戏的形式来上课。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室内识字、算术、写作业的情况比比皆是,再加上户外游戏活动的欠缺,完全把小学教育提前教育了。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小学化现象的主要原因:a、行为规范上,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守纪律,少玩少动。幼儿的天性本来就是活泼好动,然而教育形式上并没有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B、在知识学习上,灌输知识成了幼儿教育的主要模式,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才是有用的人,却没有考虑到给孩子增加的无形压力。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的健康心理,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a、使用权幼儿形成不良的习惯b、促使幼儿产生厌学的情绪c、阻碍了幼的思维的发展和智力的提高孩子不是一个容器,什么东西都往里而塞,强迫他们学这学那是不行的,应该让孩顺其自然的发展,在玩中学。
3、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忽视学习品质的培养 就现状来看,不管是公办、民办、还是私办的幼儿园都在片面的追求知识技能的培养,开设识字、数数、背诗、唱歌、跳舞等课程,开设外语班,他们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行为来考评幼儿教育成效,来向家长交差,却忽视了幼儿学习品质、道德品质、身体健康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幼儿教育品质逐步下降,久而久之,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形成了。学习品质并非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坚持,反复强化建立稳固的动力型,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于,并且自动化。却没想到,幼儿应该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却被无形的知识压力抹杀了幼儿脸上的天真灿烂笑容。
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A、娇惯 孩子是家中的宝,“小皇帝”、“小公主”的现象显而易见,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想干什么要什么,就一定要得手,否则就使性子大哭大闹,家长们见到孩子这样,心痛时,就会满足他们那些无理取闹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自私霸道,以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到幼儿园后,他们好认为“什么都得听他的,得让着他”,如稍有其不顺意,便哭喊攻击,这种行为给教师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教学过程也受到影响。B、替代 现在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什么事都有人代替做了,不必自己动手。这种过分溺爱的现象,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我遇到的孩子中就有过这么两种情况:孩子已经上学前班了,连脱胎换骨衣服都不会,如果老师不帮助的话,就以哭了事。还有一种情况,孩子上幼儿园,不肯自己走进课室,要家长抱进课室。想想下,孩子的独立性真的有待深思,他们连一些小小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又怎么去帮助别人呢?来到幼儿园,老师教育他们,自己的事要自己独立完成,不要什么事都依赖家长,帮他们改正种种不良习惯。然而,有些家长还是一手包揽,他们认为孩子还小,做不来,不愿让他们动手。很难想象,如果继续这样教育下去,孩子的未为会是如何?他们又是将如何担当建设祖国的伟大重任呢?这就可想而知了。C、过渡保护 “捧在手心里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句话就说明了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孩子是长辈的心肝肉,心头肉。一部分家长总是站到孩子的面前,替他们扫除障碍,容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一点点挫折。就拿一件最平常的小事来说吧: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模式,人员较多,幼儿与幼儿之间总会有一些小摩擦,总会不经意之间碰到摔伤,一旦出现问题以后,有些家长不理清事理,就先把老师指责一顿,或者对着做错事的幼儿大吼。尽管最后事出有因,家长也接受了老师的道歉,可是由于家长们的过度保护,使孩子变得不讲情理,变得更无理限闹,孩子们心中慢慢就形成一种扭曲心理:“天不怕,地不怕,出了事有父母撑职工腰”。这一现象,使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极端的心理:目中无人,胆小怕事。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个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A、开展幼教知识宣传活动 幼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在全镇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引导幼儿、教师、家长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比如:开设一些专门的幼教知识讲座,或者电视专题讲座,让家长和老师都同时参与这些知识或专题讲座,从中吸取经验,及时教育我们的孩子。幼儿园应多召开家长会议,让家长与老师多沟通交流,及时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和缺点,全面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工作;幼儿园还应开设幼教宣传栏,帮助家长摒弃传统的知识观念。通过如此种种方法,让幼儿形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让他们养成自信、自立、自强的人。B、提高幼师整体素质水平教师是教育中不要缺少的主体。据了解,我镇有一部分幼师尚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取得任教资格证,政府部门应引起重视。首先,教育局应提供培训机会,使那些有识之士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其次,应该让教师走出去,走出幼儿园,到其他幼儿去学习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秀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来,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第三,保教结合,每班配备一名保育员,既有利于班级管理,又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钻研课题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多订阅幼教专刊,供教师参考学习。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与深索,不提高幼师的整体素质,开创崭新的幼教局面。C、保障幼师的合法权益,稳定幼师队伍 无意中总会听到这样的话“你原来是做什么的?幼师。怎么现在不做了?幼师很好呀”。听到如此问话,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好了,为什么有的幼师会放弃幼教事业,谋求第二职业,这就是幼师的保障问题了。同一样受过专业的培训,有任教资格的教师,幼儿老师工作时间长,责任大,为什么工资待遇没保障,同属教师行业,同样要求德才兼备,要上岗证,要为人师表,为什么不能拿相当的报酬?你有没有见过一个工种每天超八小时上班时间的,还不能分心,背负着巨大的责任,管一群人的吃喝拉撒,玩好学好乐好,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能力,却拿千来块的工资,还要担心被投诉?“尊师重道”不应该只存在学校教育,而且还要存在于幼儿教育,幼师应该与学校老师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幼师把青春献给了幼教事业,到最后连医疗,养老的问题都还得自己解决,更别说个人的发展了,连生活都成问题了。曾经有人提过这样一句话:“学前班的老师能胜任小学一年级的工作,但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未必胜任学前教育的工作。”确是如此,我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考虑儿童的教育,幼儿园的利益的同时也考虑一下幼师的合法权益,使她们更加专心热忱地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去.。D、逐步优化幼教环境,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 环境是每所幼儿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每所幼儿园占地面积大小不一,但应该都充分利用起来。活动室,户外活动场所都应该逐步趋向规范,.各种工作室,环境条件都因该符合相应的要求。减少为幼儿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政府部门应多少给予帮助,使其逐步完善,尤其是教学设备方面,应该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观看与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园在操作中发现、创作、交流,体会活动的快乐与成就感。以上是我对我镇幼儿教育的一些思考与建议,也许写得不够全面,分析得不够透彻,但是我相信,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届社会人士的关心支持与帮助下,在各位幼教同仁的努力下,我们的幼儿教育会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孩子们也会更加全面地得到发展,成为祖国未来的优秀人才。
教师怎样作教育行动研究实施问题解决方案问题情况
行动研究的成果展示以及相关的研究报告的撰写一直面临两种危险:一是满足于“小故事”而导致研究报告过于“随意”而失去“研究”的规范;二是为了追求研究的“规范”而丢失了行动研究的魅力。出色的行动研究报告往往在“规范”与“故事”之间权衡。它既显示行动研究的规范过程,又显示行动研究自身的个性和特点。
一、从“规范格式”开始 就中小学教师而言,部分教师之所以愿意做研究而不愿意撰写研究报告,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套路,以至于他们感到为难、退缩。对于这些教师而言,他们需要专门的关于如何撰写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的训练。掌握撰写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的技术并不困难,对某些教师来说,也许只需要花费少量的时间就可以掌握撰写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的技巧。
教师研究最好先严格练习行动研究报告的经典格式,等到熟练掌握了行动研究报告的经典格式之后,再逐步自由写作、自由发挥。否则,教师很可能因为不知道如何撰写行动研究报告而丧失行动研究的信心,也可能因不知道如何撰写行动研究报告而败坏行动研究的名声。行动研究报告虽然有多种风格和风度,但经典的行动研究报告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一是“问题与假设”;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结果与讨论”。这三个要素实际上是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基本形式。经典的行动研究报告之所以接近实验研究报告,原因就在于:行动研究原本就是“准实验研究”。也就是说,当行动研究者不知道如何撰写行动研究报告时,最好先阅读和参考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规范格式,然后,通过对教育实验研究的规范格式的模仿,逐步掌握撰写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要求。
二、行动研究报告的一般形式
尽管行动研究报告的“原型”是实验研究报告,尽管行动研究报告的一般形式同样包含了“问题与假设”、“过程与方法”和“结果与讨论”三个部分,但是,行动研究报告的一般形式还是在某些细节上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一)研究的问题与假设
“问题与假设”这部分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简要的文献综述”和“研究的假设”等三个要素。(1)问题的提出。比如,研究者遇到一个问题:学生不喜欢学英语,英语成绩低下。(2)简短的文献综述。已有的研究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已经解决到了什么程度,还有哪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研究的假设。研究者借鉴他人的研究思路,形成自己的研究计划或研究假设。比如,将传统的“听说领先”英语教学变为“听领先”的英语教学,这样做的假设是:“听领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于是,行动研究的主题就显示为:“听领先对学生英语成绩和英语学习兴趣的影响的行动研究”。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行动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包括“过程”、“方法”和“研究的工具”等三个要素。(1)报告该研究的时间、地点、人物(被试)等研究“过程”。在哪个年级哪个班做的行动研究,该班级有多少男生和女生。该研究持续了多长时间。之所以需要详细地报告时间、地点和人物(被试)等“研究的过程”,是因为,研究者需要让公众相信该研究是在某个真实的地点所做的真实的研究,而不是虚构的、伪造的研究。(2)解释具体的改革的“方法”,详细报告研究者采用了哪些具体的改革措施或方法。比如,在展开“听领先外语教学对学生外语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影响的行动研究”这个课题研究时,研究者需要详细地解释这个“听领先”的外语教学方法有哪些具体的革新措施,它和传统的外语教学相比有哪些不同的元素。此外,研究需要报告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分枝”和“循环”。这些分枝和循环使行动研究的过程呈现出哪几轮研究。(3)说明收集资料或解释资料的工具。研究者一般采用“试卷”的工具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研究之前和研究之后所发生的变化。除了“试卷”之外,研究者也可能采用“访谈”或“问卷”的工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研究之前和研究之后所显示的差异。
(三)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研究的结果与讨论包含“学习成绩的变化”、“学习兴趣的变化”、“预料之外的结果”等三个要素以及对相关结果的讨论。(1)学习成绩的变化。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可以通过研究之前的考试成绩(前测)和研究之后的考试成绩(后测)的对比显示出来。为了增加解释的说服力,研究者可以利用前测和后测的数据进行多视角的分析。比如,前测与后测的“平均分”的对比分析;前测、中测与后测三次测量所显示出来的“平均分”的对比分析;前测与后测的“及格率”的对比分析;前测与后测的“优秀率”的对比分析;前测与后测的男女生成绩变化的对比分析,等等。(2)学习兴趣的变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可以通过访谈或某种特制的问卷显示出来。行动研究当然可以通过测量的方式探察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教育领域中的人(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等)的情感(比如学习兴趣)往往很难被测量。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在“日记”或“周记”中写下自己对于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改革)的体验和感受。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感受纳入研究的结果与讨论的范围。(3)是否出现了预料之外的结果,并对预料之外的结果进行讨论。
三、走向叙事的行动研究报告
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当“我”这样叙述“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在“叙述”的过程中已经在“思考”或“反思”,这也就使“我”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某种“反思性教学”。尤其当研究者将学生的访谈内容或学生日记的体验纳入行动研究报告时,行动研究报告则显示出“叙事的行动研究”的风格。这种研究报告使以往的“议论文”、“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转换为某种“记叙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记”式的、“传记”式的、口语化的叙事文本。它显得更亲近读者或听众,容易“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也就是说,行动研究报告虽然可以采用量的方式,收集必要的数据并做必要的统计分析。但一般而言,行动研究报告最好采用简单的“百分比”做简单的统计分析,然后大量采用“教育事件”、“教育故事”来描述行动研究之前和行动研究之后的变化。评论 |
第五篇: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策略及案例评析》有感
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策略及案例评析>>有感
龙海萍
作为幼教岗位上的新手,我深知自己幼教理论知识肤浅,所以我利用寒假读了陈晓芳撰写《幼儿教园教育活动设计策略及案例评析》,使我受益匪浅,使我更加明确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幼儿为本”,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需要来决定和调整教师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灵活的安排和组织幼儿的活动,使幼儿真正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此书的教育活动是以幼儿活动兴趣为重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为关键;如何促进幼儿获取学习方法、经验、技能。教育我们广大教师在选择内容上要选择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的活动内容;选择来自儿童文化及儿童精神世界的内容;选择更适应幼儿年龄特点和认识经验的活动内容。从中使我更加深刻了解了在选择内容上要谨慎,切勿拿来主义,要根据孩子的需要,选择好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再进行设计活动方案,在设计过程中,也要时刻关注活动生成的价值,对活动内容的延伸之后,还要进行反思研讨和总结,以便来提升孩子的兴趣和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实施主题教学时有的放矢,对一些好的主题可以“预设”和“生成”一些活动,我想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的孩子会更有主见,更有机会去体会不同有价值的事物,孩子们在生成活动后会更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会一直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样作为教师,可以去组织不同形式的课程,去引导他们如何完成一件件、一个个有趣的活动,孩子们天生是活动的,好奇的,他们的想象力绝对比大人们来的更丰富,更天真。
我认为其中最能帮助指导幼儿教师开展教育实践工作的是实践篇“活动案例及策略分析”这一内容,以易懂的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来让我们知道“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策略”就是教师为促进幼儿发展,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特定的指导方式、方法,是教育活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求幼儿教师根据具体活动的情境和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具体方法,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即该如何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除了以上感受,我还有一下几点体会:
1.要使幼儿喜欢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调动的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设计教案时,应注意如何去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包括教学活动开始时,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吸引幼儿对即将学习课题的注意,并让他们知道要学什么,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如用一些较悬念的问题来进行引导,他们就会认真地去听去想。
2.在设计教案时,应计划好如何在活动结束时,给幼儿一些与课题内容有关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或尝试自己找出答案,以保持幼儿对课题的兴趣,这样激发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又让幼儿尝到成功的乐趣,引发下次再玩的兴趣。3.努力使教学内容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幼儿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一起活动,让他们去想像,去创造,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充分运用多种感官一起学习,既学到知识,又不感觉厌倦。
4.让幼儿参与活动,自然角总是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落,或是瞧一瞧而已,并没有激起幼儿的多大兴趣,分析原因:大部分是老师存放进去,告诉幼儿。由于没有可操作性,他们也就不大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大都让幼儿参与讨论要放些什么,如谁给花浇水,给鱼喂食等,每天由谁负责, 幼儿一次又一次的参与、搜集资科、思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大大的提高了。
无论在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书籍永远是最好的帮手,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保教水平,我应该多读书,多读幼教方面的书刊,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2015.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