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化学实验汇总复习 大树小树桃花开--分子运动实验改进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2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化学实验汇总复习 大树小树桃花开--分子运动实验改进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化学实验汇总复习 大树小树桃花开--分子运动实验改进教学设计》。

第一篇: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化学实验汇总复习 大树小树桃花开--分子运动实验改进教学设计

大树小树桃花开--分子运动实验改进教学设计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该实验在沪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刚接触微粒时的一个重要实验,通过本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观察氨气在空气中的扩散情况,感受到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从而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

二、课本上的装置图存在一些缺点

1、氨水在敞口装置中会散发刺激性的氨气,造成空气污染。

2、氨水的扩散过程不明显,氨分子要扩散到另一只烧杯中用时较长。

3、原装置只能放在讲台上演示,不能移动,教室后面学生观察现象有困难。

三、改进方法

课本的实验图 改进后的演示实验 改进后的分组实验 演示实验:

①将罩的大烧杯 改用 带有底座的密封钟罩;

②将装酚酞溶液的烧杯 改为 喷有酚酞的棉花团;

③棉花固定在树枝上,树枝固定在大橡皮塞上。分组实验:

① 将大烧杯罩小烧杯 改成 集气瓶+玻璃塞; ② 将装酚酞溶液的烧杯 改为 喷有酚酞的棉花团; ③ 将装氨水的烧杯 改为 滴管滴加浓氨水; ④ 棉花固定在小树枝上,小树枝固定在橡皮塞上。

四、实验仪器和药品

演示:带底座的钟罩、小试剂瓶、氨水、酚酞、棉花团、小树枝、小喷壶

分组:集气瓶、橡皮赛、滴管、氨水、酚酞、棉花团、牙签、小橡皮塞

五、实验过程

演示:

① 把棉花团做成桃花状固定在不同高度的树枝上;用小喷壶喷些水和酚酞在棉花团上;

② 将棉花树枝固定在大橡皮塞上,放入钟罩内;观察棉花团还是不变色;

留两朵棉花只喷水不喷酚酞;观察棉花团不变色;

③ 将5ml浓氨水加入小烧杯中,迅速放入钟罩,观察约一分钟棉花团自下而上慢慢变红,好像桃花在盛开; 两朵只喷水不喷酚酞的棉花团不变色;

④ 实验后可向两朵不变色的棉花团喷酚酞,观察到不变色的棉花团马上变红。

分组:

① 用小树枝固定一朵棉花,喷些酚酞试液,固定在小橡皮塞上,放入集气瓶。② 滴5滴浓氨水至集气瓶,勿滴在棉花上,盖上玻璃塞,观察现象。

实验前 实验中 实验后

六、实验效果

1、棉花团从下而上慢慢变红,好像桃花在盛开,对学生有视觉冲击;

2、氨水几乎没有扩散到空气中,减少了污染;

3、演示现象很明显,很直观,很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4、分组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

5、无论是分组还是演示,装置都可以移动,可以让全体学生观察和分享交流;

6、变红后的棉花可喷少许盐酸褪色后晾干重复使用。

七、自我评价

改进后的实验可做演示和分组;

现象明显,直观性很强,趣味性极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较密闭的条件中反应,减少环境污染,体现环保意识;

就地取材,节约药品,使实验用药量微型化但实验现象放大化。

第二篇: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化学实验汇总复习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教学目标】

 通过对物质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创新设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 通过对原有实验的改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而建立绿色化学思想;  通过对比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实验内容】

实验名称:物质燃烧条件的系列探究

实验用品:玻璃棒2根,95%的酒精,水,酒精灯,火柴,500ml烧杯,镊子,药匙,中心有凹槽的4号橡皮塞,普通大试管2个及直径为25mm的超大试管1个(均预先充有氧气),气球2只,带导管的橡皮塞2个,热水,白磷,红磷,实验装置如图1。【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通过对演示实验原型(如图2)的分析,笔者认为实验存在如下的不足:

图2 图1 ①实验中,产生的大量白烟,危害人体的健康,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②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时,熔化的白磷会随着气流游动,难以捕捉,现象也不是很明显;同时也会有白磷被吹出水面,在水面上燃烧起来,产生大量白烟,污染环境。

③该实验不能得出物质要具有可燃性这个条件。针对以上不足,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①用两只充满氧气的试管代替铜板,并塞上带有气球的橡皮塞,使实验完全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减少污染。

②将白磷放在中心有凹槽的橡皮塞上,再将装有氧气的超大试管直接套在橡皮塞上,可有效避免熔化的白磷随气流游动的问题,并有效简化了实验步骤;又因为与氧气直接接触,燃烧剧烈,现象非常明 1 显。

③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酒精、蒸馏水,置于酒精灯火焰上,观察两种物质是否可以燃烧。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物质要具有可燃性这个条件。【实验教学过程】

1.点燃酒精灯,用玻璃棒蘸取95%的酒精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发现能燃烧;再用玻璃棒蘸取蒸馏水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发现不能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具有可燃性。

2.用药匙取少量红磷,放入充有氧气的试管中,用带气球的橡皮塞塞紧管口;再用镊子取少量白磷,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水分,放入另一只充有氧气的试管中,立即用带气球的橡皮塞塞紧管口。

3.将中心有凹槽的橡皮塞放入500ml大烧杯中,向其中倒入约300ml的热水,再用镊子夹取一小块白磷放入橡皮塞的凹槽内,再把步骤2中的两只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观察到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又观察到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有氧气。(如图3)

4.再将充有氧气的超大试管倒扣在有凹槽的橡皮塞上,观察到白磷燃烧很剧烈,说明燃烧需要和氧气接触。(如图4)

5.观察实验后的试管中液面,可以看到:水沿试管上升,静置后,白烟溶解在水中。(如图5)

对比老师课堂实验与教材中实验原型,思考老师教学中采用新方法的意义。

图5 【实验说明】

① 白磷放在有氧气的试管中用热水加热与放在铜片上相比,燃烧更快,现象更明显,并使实验始终都在封闭的体系中完成,体现了绿色化学的要求,减少了污染。

② 白磷在试管中燃烧使气球胀大,避免了白磷受热和白磷在试管中燃烧放热使试管中气体膨胀而导致橡皮塞弹出,更安全。

③ 将白磷放在中心有凹槽的橡皮塞上,再将装有氧气的超大试管直接套在橡皮塞上,与用导管向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相比,白磷不会游动,燃烧更剧烈,现象更为明显,操作更为简单,且不会

图4 图3 2 有白磷残留在热水中。

④ 超大试管罩在橡皮塞上,消耗完氧气后还可以看到试管内水面上升的现象,证明了白磷燃烧消耗氧气。

⑤ 补充了观察酒精和水是否具有可燃性的探究,说明物质要具有可燃性这个条件,使实验更为完整。【实验设计反思】

本实验设计利用了整合思想,即一体化实验的设计方式,这样的设计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实验的可观察性强,且能粗略测量空气的组成;利用了变换思想,即尝试一器多用,即巧妙利用橡皮塞的固定功能,实现了白磷在水中的固定;利用了绿色实验设计思路,实现了渗透环保意识的功能。

第三篇: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化学实验汇总复习二氧化碳性质的研究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性质的研究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

(1)、亲手实验与认真观察是学习化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本节课我改课本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4个探究实验,列举了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在兴趣中启发思维、探求规律。

(2)、思维的活跃才是真正的活跃。所以,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和“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时,我以“提出问题──形成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从设计方案到得出结论,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3)、新课标指出:化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生活,才能真正使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本节课在每个知识点的获得中,我都注重设计问题密切联系实际,是学生充分感受化学就在身边。

二、学生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

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什么叫实验探究、如何实施实验探究,却是学生不熟悉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从整个初中教学看,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要求掌握的重要的化合物知识之一,安排在空气、氧气、水之后,金属、以及酸碱盐之前,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从本单元的知识结构看,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它的实验室制法,是本单元的核心和重点。学好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利于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也为以后学习金属及酸、碱、盐知识打好基础。

从教育目的看,它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对整个地球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由于CO2含量的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已引起了全人类的共同关注,全面系统的研究CO2的性质具有现实意义。

2、教材的内容及特点: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

3、初步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2、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2、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作用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3、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课堂合作交流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4、仪器、药品: 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稀醋酸、、盛有阶梯状蜡烛的烧杯、试管架、镊子、吸管、火柴、质地稍软的塑料瓶、试管、集气瓶、烧杯、蜡烛、雪碧、紫色石蕊试液、酒精等。

五、具体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师:请同学们找找看你的身边哪里有二氧化碳?关于它的信息你知道多少? 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能灭火,能做饮料,能用于人工降雨„„

师:看来,同学们对二氧化碳的了解真不少,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展示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师: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说出你所知道的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播放一段生活中有关二氧化碳应用的视频。

生:学生从身边或生活中感受二氧化碳的存在,了解二氧化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点评】让学生感受二氧化碳的重要性,激发其实验探究热情。

(二)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课件问题展示:(动画播放)“屠狗洞”的故事 提问:你知道杀死小狗的凶手是谁吗? 生:观看“屠狗洞”的故事并分析原因。追问:这个故事说明二氧化碳什么性质?

生:了解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知道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师:你还能用生活中的事实或设计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吗?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设计小实验或联系实际说出二氧化碳性质在生活中的体现。小结:讨论、交流得出用二氧化碳充气球、二氧化碳灭火、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等都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演示实验)二氧化碳熄灭阶梯蜡烛实验

师:从上述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证明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

生:先猜测实验可能会有的现象,观察实验,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并填写学案中有关实验探究1的内容。

(图片展示)你能解释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工作原理吗? 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二氧化碳作灭火器的原理。

生:进一步掌握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并且渗透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点评】

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

2、通过实验猜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感受实验探究的方法。

2、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师:(提出问题)刚才有同学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生:交流设计方案

生:展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1、向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进行震荡,将集气瓶倒置,瓶盖不掉落;方案

2、向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少量水进行震荡,瓶子变瘪)

师:教师评价学生的实验,并给予恰当的鼓励。

分组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盖上瓶盖。师:指导学生完成学案中探究实验2,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生:

1、学生交流合作设计实验并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讲解原理,教师给予评价。

2、完成学案中探究实验2,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

3、部分学生如果实验失败,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失败的原因。【点评】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

2、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

3、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

3、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师:(再提问)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下面让我们开始新的征程: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 3

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师:(提供信息)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

(课件展示实验方案)将实验2的塑料瓶中的少量水倒入另一烧杯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待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后,然后取少量溶液加热,再观察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

生:完成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并讨论、得出结论。课件显示:H2O+CO2=H2CO3

师:为什么变红色的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紫色? 课件展示: H2CO

3H2O+CO2↑

师: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会不会是水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完整的实验证明是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而不是水使石蕊试液变红也不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 生:相互讨论,参照课本研究出探究方案

师(课件展示给出继续探究方案)取四朵干燥的石蕊小花 步骤I 将第一朵小花滴加稀醋酸,步骤II将第二朵小花放入水中,步骤III将第三朵小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集气瓶中,步骤IV第四朵喷水后放入盛有干燥的二氧化碳集气瓶中 步骤V 把第IV中的小花用吹风机吹干

分组实验:按课件展示进行实验,观察颜色变化,并注意分析每一步实验目的。生:

1、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实验,初步确定二氧化碳可能与水发生了反应。

2、完成学案实验探究3,归纳小结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性质。

3、学习并理解下列化学方程式:H2O+CO2=H2CO3,H2CO

3H2O+CO2↑

【点评】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熟悉对比实验中每一步骤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4、实验探究:如何证明一瓶雪碧中溶解有二氧化碳气体?或如何证明人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分组实验:用实验检验雪碧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教师提供澄清的石灰水)师:你能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课件展示: CO2+Ca(OH)2=CaCO3↓+H2O 师:如果有人说将该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说明是二氧化碳,这种方法行吗? 总结:检验二氧化碳只能用澄清的石灰水。

应用:请思考,为什么要用石灰浆抹墙壁?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 抹的墙壁快点干燥, 4

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个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点评】 很多同学都会认为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也可以用石蕊溶液,这里强调能使石蕊溶液变红的气体不是只有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用澄清石灰水,实验现象清晰明了,且初中阶段没有其他气体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过“应用”让学生知道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三)归纳与整理: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你将二氧化碳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归类小结。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点评】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再次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

2、学习应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社会责任感。

六、反思评价: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

本节课不足之处:

1、探究1中将二氧化碳气体倒入阶梯蜡烛中往往会使上面的蜡烛熄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2、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每个步骤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在思考时往往会出现混乱,需要好好的引导;

3、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错误率会很高需要多加练习。本节课的创新之处:

1、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变直接讲授知识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将化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篇:平乡县第三中学分子运动实验改进教学设计

“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教学设计

邢台市平乡县第三中学 梁东旺 设计思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三单元课题2里安排了氨分子扩散的探究性实验。由于要将浓氨水倒入敞口烧杯中,药品用量大,浓烈的刺激性气味会弥漫整个教室,造成环境污染;且罩住的大烧杯有一个尖嘴,装置气密性不好,外面烧杯中的酚酞试液也可能变成微红色。为此组织学生对分子的运动进行实验改进探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2)经历探究分子运动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

培养学生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实验的改进思路。教法学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

4、仪器、药品:高锰酸钾、品红、两个小烧杯、药匙、酒精精、石棉网、三角架、火柴、带针头和帽的注射器、脱脂棉、浓氨水、浓盐酸、酚酞。探究前准备

(1)让学生自己动手将高锰酸钾和品红加入有水的小烧杯中,观察其扩散过程。改进之处:用口红和高锰酸钾做对比,更加清晰的看到用高锰酸钾代替品红加快了扩散的速度。

(2)回忆和多媒体展示未改进前的实验装置(如下图),让学生概括其缺点:

学生探究改进实验设计:

化学反应原理:

(1)浓氨水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挥发岀的氨气遇到酚酞试液,会使其变红。(2)浓氨水和浓盐酸都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一旦接触,就会产生白烟。(即白色氯化氨固体)

(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一

1.实验仪器和药品

10ml注射器(带针头和针帽)、滤纸、脱脂棉球、食用醋精(浓醋酸)2.实验装置及操作

a.裁取一条滤纸,宽比注射器内径略小,长度约为注射器长度的三分之二左右,用剪刀剪成锯齿状,用酚酞试液将其润湿,将滤纸塞入试管内。

b.把脱脂棉球塞在注射器管口,用滴管往脱脂棉上加入适量浓氨水,注射器活塞塞上,组装成如下图所示装置,观察现象。

c.片刻后,锯齿状滤纸由右到左逐渐变红。优点:

(1)氨水和酚酞用量少,节约了药品的使用。(2)操作简单,仪器廉价易得,实验成本低。

(3)实验在注射器内进行,气密性更好,避免了环境污染。

实验二

1.实验仪器和药品

10ml注射器(带针头和针帽)、脱脂棉球、浓盐酸、浓氨水 2.实验装置及操作

a.把一个脱脂棉球塞入注射器底部,用滴管往脱脂棉球上滴加适量浓盐酸。b.把脱脂棉球塞在注射器管口,用滴管往脱脂棉球上滴加适量浓氨水,再将注射器活塞塞上,组装成如下图所示装置,观察现象。

c.片刻后,可见到注射器内出现白烟。注:滴加浓盐酸时,最好不要滴到注射器壁上。优点:

(1)该实验药品用量少,可节约药品。

(2)实验在注射器中进行,气密性更好,避免了环境污染。(3)现象明显,速度快,非常适合做演示实验。

实验三

1.实验仪器和药品

高锰酸钾、两个小烧杯、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药匙。2.实验装置及操作

a.按下图所示装好装置。各组学生配合,同时向两个放有等量水的小烧杯中加入等量的品红,其中一个小烧杯加热,另一个不加热,观察现象。

b.片刻后,发现加热的小烧杯品红扩散速度要快。

优点:

(1)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明显,可明确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2)用高锰酸钾代替品红加快了扩散的速度。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探究结束后,应用一幅只画有桃花枝条的图画,并往上喷少量的氨水,桃花开花变红,片刻后桃花消失。自做一首打油诗:

过去刚才此画中,氨水桃花相恋红。氨水不知何处去,酚酞独在花不红。

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会开花,片刻后花为什么又不红了,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反思评价:

上完本节课后,学生反映良好。主要是学生通过学生猜想、自己动手设计完成实验,同时辅以多媒体演示更加生动、直观、形象的展示了微观粒子的运动,激发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证实了学生的猜想,激励了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对化学的学兴趣。实验和思维有机地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一直处于探索的情景中,并感受到认知加工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了观察现象,由现象分析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经历。

不足之处:

(1)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观察的不细,人云亦云的多;

(2)教学时间紧,不能让学生充分探究、猜想;课堂上学生对实验改进的部分猜想不能一一通过实验验证。

设想:让化学实验兴趣小组通过课余时间在实验老师的监护下再进一步自己的猜想验证,这样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效果会更好。

第五篇: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鸡翅的结构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鸡翅的结构与运动的关系

“鸡翅的结构与运动的关系”是 “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的教学实验。经过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内的学习参与度,增强了学生实验的成功归属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验分析】

1实验目标

说出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说明动物如何通过肌肉、骨和骨连接的协作完成运动。2 实验器材

去毛的鸡翅,解剖盘,镊子,解剖剪,解剖刀等 3 实验内容

“鸡翅的结构与运动的关系”的实验指导:1 两手捏住鸡翅两端,向内、外做伸缩运动;2 用解剖剪和解剖刀除去鸡翅上的皮肤,观察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再次做伸缩运动,观察肌肉是怎样牵引骨运动的;3 观察骨与骨是怎样连接的。4 实验重点和难点

对去皮鸡翅的观察及找出附着在肱骨上的两块肌肉,分别牵拉两块肌肉观察鸡翅的运动情况。这是该实验的重点也是该实验的难点。【实验设计思路】

看过的会忘记,听过的会记得,只有做过的才会理解。针对学生对运动系统各部分如何协调产生运动没有感性认识的学情,结合教材与生活实际,选取生活中最常见且比较容易操作的鸡翅作为实验材料,按照结构层次逐步展开,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实验预测及对策】

1、结合教材进度、综合考虑实验开展气候较炎热等因素,首先将市场买来的鸡全翅放置在冰箱或冷冻柜中,实验前两小时解冻,可免除夏日高温导致实验材料腐败引起的实验失败。

2、鸡翅是鸡的一个运动器官,很多学生只是在餐桌或小吃摊上亲密接触过。要让学生和生鸡翅来个零距离接触并且还要亲手进行相关操作,学生难免会有情绪产生。为了克服学生的情绪障碍,事先为学生准备了一次性手套,这样就可以解决实验操作中实验材料的油腻问题,还避免了实验操作中队实验材料的污染。

3、影响鸡翅运动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鸡翅的表皮。为了在实验过程中能清晰地观察到鸡翅的结构与运动的关系,取出鸡翅的表皮势在必行。教材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选用去皮鸡翅观察座位实验材料。但是由于生鸡翅的油腻滑手,学生经验的欠缺等因素,去皮工作可在课前完成。

4、实验是学生的心头最爱。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对实验的盲目的爱(动手玩过之后没学到知识),帮助他们形成理性的科学的爱,教者选择在实验操作前将实验器具藏于桌肚,待实验指导完毕后再让他们见面。

5、为了实验结果的清晰明显,可要求学生在去皮的鸡翅上找出几个结构,并注意观察由于他们的变化引起的运动,方便大部分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快感。

6、观察到实验现象后,很多学生会弃实验材料于不顾或疯狂破坏,为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前准备一个干净的容器回收试验过的材料,统一处理。【实验教学过程】

[投影展示] 一段各种脊椎动物完美舞姿的视频 导入: 师:完美舞姿的绽放主要是哪个系统的功劳?

生:运动系统。

师:它由哪些结构组成?这些结构如何协调优雅绽放出如此绚丽的舞蹈?今天让我们借助实验来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指导:有的放矢明确目标很重要,为学生提供了难度梯度的3个问题:

菜鸟级(找出去皮鸡翅的三部分组成)高手级(观察鸡翅内侧肌肉两端附着的位置)骨灰级(牵拉内外两侧肌肉,观察鸡翅的运动情况)磨刀不误砍柴工,将实验步骤总结为3个字:

“看”(观察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找”(找出如下图所示①②两块肌肉)“提”(用镊子牵拉肌肉①②观察现象)

操作:学生4—6人为一小组,组长取出实验器材,组员合理分工,心细的负责指导,胆大的负责操作,文笔好的负责记录并完成实验报告,口才棒的负责交流。

教者巡回指导,待时间快到时,用倒计时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实验清理的紧迫感,然后便是学生交流实验成果了。

交流:根据各个小组实验完成进度不同决定汇报交流的顺序。全班8各小组,只有两个小组才完成高手级问题,其他小组全都完成骨灰级问题。菜鸟级问题大家一起回答(学生齐声回答:肌肉、骨和骨连接)高手级问题我们给稍稍落后的两组机会,请他们告诉我们(答案一致都是:一块鸡肉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那最后一个骨灰级的问题呢?请小组派出代表来汇报(小组汇报牵拉肌肉时,伴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牵拉相邻的骨绕骨连接产生运动),各小组基本同意此观点,可有一个学生抛出一个问题:

老师,我让鸡翅产生运动,也发现附着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那到底是肌肉牵拉骨产生运动还是骨推动肌肉产生运动?

意外生成:一石激起千层浪。分歧产生了,而且大部分学生似乎已被迷惑住了。孔子曰:“不愤不启”此时应该是启的好时机了。我让一组学生带着小组的鸡翅了和镊子来到讲台前,向学生展示牵拉肌肉时产生的运动,进而发问:

师:这个鸡翅怎么运动起来的? 生:牵拉鸡翅上的肌肉了 师:很好!谁牵拉的? 生:**同学

师:生物体内有**同学吗? 生(笑):没有!

师:但是生物体会受到各种刺激并产生运动,刺激由神经系统接受,并作用于肌肉,让肌肉收缩或舒张,然后进一步产生运动。也就是说生物体内谁扮演了**同学的角色?

生:神经系统

师:神经系统的刺激可以引起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所以只能是谁带动谁产生运动? 生:肌肉收缩或舒张牵拉相邻的骨绕骨连接产生运动

师补充:还得在神经系统调控下!运动产生了,动力从何而来呢?。。。【教学反思】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趣味性,让更多同学体验到试验成功的欢乐,在实践教学实验前,我试着对课本的实验操作进行了如下改进: 1 实验鸡翅课前去皮

本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实验观察能够说出动物如何通过肌肉、骨和骨连接的协作完成运动。鸡翅的去皮工作是完成实验目的的辅助手段,不是要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在经历了一次次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内鸡翅去皮之后,笔者决定在课前将鸡翅的去皮工作完成。这样不仅完成了实验操作,而且节约了课内时间,一举两得。2实验规范,渗透情感 2.1 戴套操作,卫生规范

生物学科是在实验中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实验是生物学科的特色。而实验规范就好比实验特色的前奏。在该实验中,笔者自备了很多一次性塑料手套,实验时发给学生。戴着手套的学生慢慢克服了之前的恐惧或者畏难心理,实验操作起来得心应手了,愿意跟随着老师的指导一步步实验了。而且戴着手套进行实验操作,不会对鸡翅造成污染,为后面实验材料的回收做了准备。

2.2 材料回收,节约教育

新课程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注重他们各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笔者在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将自己(小组)的鸡翅进行回收,培养他们尊重劳动,尊重劳动成果,节约生活的行为习惯。3创新总结,有始有终

我们的实验课经常会虎头蛇尾,到最后草草收场,错失对学生实验所得知识进行强化巩固的机会。在该实验结束后,特附上一首笔者自制的小诗,学生兴致高涨,小诗琅琅上口,很多学生在下课后还津津乐道呢,很好地完成实验目标。

附:运动小诗 神经大佬把头牵

运动之家联手携 骨骼肌、骨和骨连接 骨骼肌是老大姐

她把骨弟弟小手牵 弟弟绕着骨连接 挥动小手鸟雀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不仅是学科特色,更是创新之本。对教材实验的实施,可以激发师生更多的创新灵感和思维;对实验的不断改进,又可以教会学生向权威挑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缜密思维。实验教学正以燎原之势向教育改革的一线课堂中蔓延开来,我们做好准备了!

下载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化学实验汇总复习 大树小树桃花开--分子运动实验改进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化学实验汇总复习 大树小树桃花开--分子运动实验改进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