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培养》结题报告[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17:5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培养》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培养》结题报告》。

第一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培养》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培养》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当前英语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课堂提问的效率和功能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能否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否作为核心素质来培养。因此,研究课堂提问对于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却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课堂提问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提问“无意义”现象。提问的内容没有针对课堂教学目标,而是提一些与课堂教学目标无联系的问题,随随便便提一些走过场的并且浪费时间的无效问题,造成教学不严密。

2、提问“放鞭炮”现象。正当学生的思维活动朝着本单元内容的某环节进行时,突然提出与学生思维脱节的问题,来一个380度的急转变,进入所谓教学的新环节,使人感觉转入新内容学习时太突然,摸不着边,不流畅,缺少衔接的艺术性和逻辑性。

3、提问“不公平”现象。提问优生、尖子生多,提问后进生少,提问前排中间多,提问后排,尤其后排两角落少。

4、提问“走过场”。提问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落实教学目标。但一些教师遇到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时,或者学生答错时,就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现象,缺少耐心,一心想着教案中备好的内容要完成,没有考虑让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知识,而是教师自己在表现,存在着教师自己为中心的教学现象。

5、提问内容“表层”化。提问多数是“yes or no”的简单问题,或者是课文的表层理解的识记性问题,缺少深层理解的开放性问题。

6、提问方式“单一”化。教师大多采用“教师——整体学生”和“教师——个体学生”的师生问答,较少采用“学生——学生”,“小组——小组”,“学生——教师”的提问形式。先点名,后提问方式一是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给被点名学生压力,感到突然袭击,没有思考的时机。

7、教师的评价简单化,甚至干脆以自己代答,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回答尽管不全面,但要尽量启发,帮助他完成,耐心点拨或给些时间思考,或将原先的问题降低难度,鼓励学生再次回答,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学习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是教学深化的根本出发点和依据。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想和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英语教学课堂提问时效性的策略研究目标就是以树立全面正确的有效课堂提问的理念为先导,立足于我校英语教学实际及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对课堂提问策略的分析、改进和应用,探索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最佳教学途径,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素养,促进教师教学业务的专业化成长,造就一个新型的高中英语教师群体。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英语教学课堂提问时效性现状的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才能发现课堂提问所存在的问题,这是本课题研究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求解,才能保证研究的针对性、应用性与实效性。2.提高英语教学课堂提问时效性的策略研究。这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从教学流程的推进序列维度来说,主要包含有效课堂提问的准备策略、有效课堂提问的组织与活动策略、有效的课堂提问的评价与评估策略等。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来研究分析。2.案例研究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课例进行研究,探求从个别到一般的教学方法。3.行动研究法: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具体的行动进行实践、研究。

4、反思研究法。及时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提炼策略成果,互相交流,专题研究,验证完善,提升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过程

1.准备阶段: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认真学习,进行资料搜集,并做深入的资料分析和文献研究,把握有关“提高课堂提问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2.实施阶段:展开课题研讨课,参加课题组的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研讨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存在的困惑;交流课题研究的做法与体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录制课题研究成果汇报课。3.总结阶段:对研究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撰写研究心得与论文,把形成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介绍。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研究表明,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趣味性。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创设情景,设计问题要新颖,难度适中,要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元认知能力。2.针对性。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一次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同时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每个提问都有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切中要害。

3、探究性。在提倡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情境下,教师要设计学生的同伴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常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问题往往在课堂阅读教学的深层理解阶段,或者课文的事实性整体理解的发展间段。目的是使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和拓展。

4、思想性。教学过程要渗透德育。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渠道。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是当前教育的三大主要任务。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深层意义,设计有思想教育意义的问题,自然而然地给予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5、逻辑性。提问是以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为标准,根据知识迁移i +1的理论,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等逻辑性强的问题或问题链(questionaire)。问题链方法是以问题为主,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问题——再解决问题为教学过程。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通过不断深化和逐步推进,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问题意识。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6、全面性。课堂提问要顾全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的需要,提问要眼看四处,耳听八方,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注,使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性还体现在问题内容集合起来所涉及面要广,如学生的习惯,品德的影响作用等。

7、灵活性。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问方式的灵活性。教师可用多种方法来提问:“师——生,生——生,个别——全体,小组——小组,小组——全体,小组——个别,先提问——后点名,先提问——后抢答,先提问——后讨论。师生以双边活动变师生的多边互动。二是评价的灵活性。教师对待学生的回答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允许说完,适当点拨;允许犯错,适时纠正;允许质疑,适当宽容;评价多元,鼓励为主。三是教师对课前备好的提问如在课内发现太浅或太深,要作灵活的变更,将已设计好的问题进行修改,或者补充辅助的子问题,调控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好在“学习发展区”中,体现教师是helper, coach, organizer, 学生是center的学习氛围。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英语教学课堂提问实效性的策略研究,经过一个阶段的实际运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作为一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实效性和显著现实意义的课题项目,还要进行扎实的后续研究,以下几方面是今后还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1.课题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过于追求形式完美化的倾向。

2.英语教学课堂提问策略研究侧重于对英语阅读课,新授课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兼顾不够。

第二篇:培养学生自救能力结题报告

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二、承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岔路口镇中心小学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学生安全成长的需要

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也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交通事故、流行疾病等等,随时威胁到我们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弱,生命安全时时在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威胁。据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天大约就有40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每年有近两万名少年儿童非正常死亡;还有40-50万左右的孩子受到中毒、触电、他杀等意外伤害。这些惨痛的数据不容回避地凸显出我国未成年人安全保护力量薄弱与生命教育缺失的严酷现实,也让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保护与珍爱幼小生命”这样一个超越了所有教育根本的沉重话题。未成年学生的幼小生命之所以保贵,因为这是人之唯一且不能再生的年少的生命;为了让学生快乐成长,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意义重大。

(二)实施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需要培育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 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突发事故中有着极强的应对能力。用健康的体魄建设国家。

(三)实施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必须关注受教育人的生命世界。生命是人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而现行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环节往往忽视了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和需要,忽略了生命意义的追求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的教育,造成了学生生命意识的淡漠与浅薄。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使学生知识的增长不以情感的盲目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避免导致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怀疑、虚幻与破灭。学校也正因此更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促进教育在培养人安全健康成长环境里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适合中小学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的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途径及完善的教育体系。侧重培养学生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及幼儿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序列等内容。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中小学生、幼儿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培养学生面对安全事故有较好的防范能力与自救能力。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要论证充分、方法得当、科学实施。

(二)全面性原则:实验研究不仅要关注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也 要关注教师与家长的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三)体验性原则: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四)实践性原则:研究过程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自救能力,构建生命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内容涉及交通、消防安全教育;防溺水、防烫伤、防雷击和用电安全教育;防食物中毒、防疾病安全教育;校内外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国防安全、国家安全教育;安全心理疏导教育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等。紧抓校内主阵地,开辟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新途径,让学生把安全意识转化为安全的生活习惯,从被动的授教育者转变成教育家庭和身边人群的教育者。

主要教育行动有:调整教学活动,渗透安全课程。首先针对课题实施情况,为确保课题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特别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结合教学,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寻找并描绘“安全标记”,自制“安全棋谱”。通过相互交流、讲解,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增强了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及对自救、自护技能的掌握。

本课题研究从2016年3月开始,到2016年12月结束,共一年时间,分准备与启动、研究与实践、回顾与反思、总结与提高四个阶段进行。

第二部分 实践效果

一、通过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学生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

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策略,让学生在各种危急情况下基本能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

(一)学生掌握专业的危机处理和自护自救知识。

校外危机处理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通过与这些校外教育基地的交往互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安全策略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这已经成为我校开展本课题研究活动的重要延伸和补充。

(二)学生形成安全的生活和活动习惯。

课题组老师首先针对课题实施情况,调整教学活动,渗透安全课程。为确保课题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特别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如体育课《小小消防员》、健康教育《游戏中的安全》、科学《安全标志》、品德与社会《在汽车上》、综合实践活动《安全自救演习》。如在安全游戏“红灯停、绿灯行”中,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增强安全意识。在交通安全周活动中,让学生收集各种交通安全标志进行了展览。老师制定了教学内容、目标,制作了大量的色彩规范、内容丰富的交通安全标志。通过有目的教学,所有学生都能够认识掌握并遵守。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增强了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及对自救、自护技能的掌握,形成对规则遵守的习惯,从行为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得到了家长及社区群众的广泛认同和肯定,学生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在学生遵守规则培养目标上,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共开展问卷调查5次,收集个案材料百余个。通过数据统计对比、个案分析,学校的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部分 研究结论

一、自护自救能力的培养注重活动形式多样性、趣味性

学校除了以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自护自救能力培养教育渗透在学校管理的细节中,还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校外基地等教育资源,在整个过程中,注重活动形式的创新。

(一)引导学生从家庭安全、学校安全、社会安全三个方面,由对危机能识辩、能防御、能排除、能救护、能宣传五个重点训练自己。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学会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应急处理技能和措施,懂得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来保护自身人参安全和他人以及公共安全。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走进社会,去体验生活、应对各种安全隐患应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机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队员,都有适合自己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的安全教育活动内容,或是在老师的引导以集体方式下开展,或是在小组间自发组织开始活动。

第四部分 问题讨论

一、本校在课题研究时,总体目标和研究的具体目标尚欠具体化、清晰化、系列化,有可能应形成层级“目标树”相信研究成果会事半功倍。课题研究目标越具体明确,越有利于开展研究,也越有利于过程检测和成果鉴定。个别子课题方案和计划不具体,或者说缺少方案或计划,给研究的具体操作带来一定困难,更不要说如何进行成果检验或结题鉴定。由于这是一个关于安全的课题,范围比较宽,在具体实践中涉及到很多的法律法规和科学性强的制度和政策,教师在理论指导上显得单薄又浅显,从而对一些情况不能进行深入到位的点拨。

二、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加大采用教育案例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力度。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教师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从而使结题时理论得以升华。

一年课题研究有失败,有辛苦,但也有成功,有喜悦。在这两年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教育教学应齐头并进。课题不是空架子,课题研究对教师学生的成长、学校发展、社会进步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未来的科研征途中,我们将更加振奋精神以更加勤奋的态度,脚踏实地的精心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

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结题报告

岔路口镇中心小学王立秋

第三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摘要】: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应以“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教会学生确立自主目标:获得自学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呢?笔者以为,要在以下四方面落实:彻底改变“师主”的课堂教学机制;建立自主学习的评价;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自主参与”的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关键词】:

课堂教学;自主参与;教学设计;发展性评价

经过了一年多的系统观察和实验研究,课题组完成了课题实验中的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下面就课题实验的基本情况作综合报告。a、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传统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与文本发生意义关系,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收状态,机械的理解接受。这种做法,与教育发展趋势相悖,这已成为非常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学科教育工作者的面前。那就是如何针对具体问题,根据当今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改革传统阅读教学模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长期以来,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学生“摘果子”,随着今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真正做到“导学”“互动”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文本发生直接的,有意义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兴趣出发,把学生置身于一个兴味盎然的气氛中。由此,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勇于改革,就能够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路子来。

主要研究内容:坚持教学不再只是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学会求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以课堂教学为扩散点,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的心得体会。篇二:在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结题报告

在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结题报告

【摘要】: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应以“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教会学生确立自主目标;获得自学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呢?笔者以为,要在以下四方面落实:彻底改变“师主”的课堂教学机制;建立自主学习的评价;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自主参与”的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关键词】:

课堂教学;自主参与;教学设计;发展性评价

经过了一年多的系统观察和实验研究,课题组完成了课题实验中的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下面就课题实验的基本情况作综合报告。a、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传统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与文本发生意义关系,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机械性的理解接受。这种做法,与教育发展趋势相悖,这已成为非常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学科教育工作者的面前。那就是如何针对具体问题,根据当今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改革传统阅读教学模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长期以来,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随着近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真正做到“导学”“互动”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文本发生直接的,有意义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兴趣出发,把学生置于一个兴味盎然的气氛中。由此,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勇于改革,就能够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路子来。

主要研究内容:坚持教学不再只是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学会求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以数学课堂教学为扩散点,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的心得体会。目标、意义:防止学生的自主学习浮于表面,在教与学中,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观念,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教师把握自主学习的时机,加强自主学习的指导和监控,使自主学习成为一种有效的课堂学习方法。

一、课堂教学现状及原因简析

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学习自主性的缺失往往是从基础教育开始的。自主参与落实得不尽人意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基础教育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

素质教育在学校轰轰烈烈地喊了多年,但不可否认,现阶段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教师未能从旧观念中摆脱出来

应该承认,当今教坛上,还有不少教师在潜意识中仍存在“教学教学,我教你学”、“传道授业”、“师道尊严”这些狭隘的传统观念。其主要表现是: 教学目标是片面的——片面追求分数,而忽视素质发展的多元建构; 教学过程是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由媒体到学生,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还需要由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任务是单一的——单纯传授知识,狭隘地诠释能力,就算是一些被炒得很热的“学习能力”,其本质上也无非是训练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唯手熟尔”;

3、老师未摸索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门道、掌握适当的方寸现在,许多教师都希望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取得平衡,力求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培养。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希望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在缺乏具体指导和系统、有效方法的情况下,往往收效甚微:讲少了,既怕被批为放羊式,又怕学生不懂,应付不了考试;讲多了,则被告知“方法陈旧”、“满堂灌”,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初衷。可以说,许多老师都无法掌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尺度,总是感到有心无力、事倍功半。

二、课堂教学的实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大部分教师都知道教学过程不再单纯是关注知识与技能、关注学习成绩;而应关注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的人的发展。当前,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应如何将新课程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动呢?下面谈谈笔者个人的一些看法。㈠对“课堂教学的实质”应该有新的认识 课堂教学,“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形式”(巴班斯基),是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场所,也是不同时代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美国教育学家彼得克来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参与是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最基本的保证条件,也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前提。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参与,且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㈡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单纯记忆、复制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自主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

三、“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

㈠彻底改变“师主”的课堂教学机制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忙个不停,却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师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学啥就学啥”,“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学习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对此,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都感到无所适从。实践证明,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扮演一种全新的角色——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学习的伙伴。

1、以目标指导预习

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准备。搞好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讲新课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的和任务,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以语文阅读课为例:⑴初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和思路;⑵能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学习新课文扫清障碍;⑶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挑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来解决。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就抓住了听课的主动权,才能抓住听课重点、难点、疑点,轻松掌握所学的新课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落实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㈡建立自主学习的评价

生本教育观认为: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都具有个别的、有潜在价值的思维个性,都存在着经过自主努力达到掌握的学习潜能,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蕴藏着日后走向发展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片面、单一的做法,坚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1、既关注结果,也重视过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论也发生了变化,知识已被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单指结果。只有关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传统的评价中,往往只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对活动过程很少关注。例如,在课堂提问中,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如何获得答案,却无任何要求,实际上是把学生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思考性质等对学生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都被摈弃于评价的视野之外。这种做法会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这种做法也使得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失去了一个良好的依据。

2、既关注知识,也重视方法 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德国莱因兰——法尔茨州教育部提出“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此新课程中提出关注“过程与方法”,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从单纯地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向关注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科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老师要善于结合日常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细水长流地加以评价引导;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习以为惯,使之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3、既关注能力,也重视情感

新课程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课程评价的范围,这其中包含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评价要向情感目标延伸,即关注学生的状态、反应,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局面中走出来,在学习中焕发新的生命。每一个赏识的目光、每一句鼓励的语言,都是师生情感沟通的催化剂,将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心境,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既关注终结评价,也重视形成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程度,并以分等鉴定为标志;在终结性评价中,教师是考官,目的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师生难以交流,看到的只是学习结果。而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它是在一种开放、宽松和非正式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如一个学生的朗读情况我们就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这个学生每次朗读后,老师、同学都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一段时间后,老师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对该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出评价。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增强其自信心;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㈢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学科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内容。什么是学科教学设计?周庆元同志认为:“学科教学设计就是学科教师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学科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于学科教学的整体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而“学科课堂教学设计”则偏重于学科课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策划。

1、吃透教材,找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生长点” 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这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我们要了解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除此之外,了解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问题情境。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动态生成就成为一句空话。可以说:教师课前的准备越充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

2、目标制订、练习设计要留有余地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能恰当处理意外问题,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备课环节,体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它要求教师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选择、组合教学方法,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3、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自己的经验,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师生问答的环节里,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所以老师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状态。要知道,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笔者近几年来听了相当数量的学科课,发现比较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充分,参与率高、参与度深、参与面广。因此,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就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在实施时保证学生在课堂内独立思考、自主有效活动的时间不少于课时的三分之二,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㈣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用某一个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的班里上课,可是效果迥然不同,感觉完全变了味。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对于教师来说,光有教学设计还不够,成功有效地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精心组织的。

四、效果与存在问题 ㈠效果

1、初见活泼的、开放性的课堂

开展研究以来,教师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开展,形成气氛轻松活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自主开放、凸显个性的生动课堂,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了,兴趣更高了,参与意识很强,学习方式也更加多样了,学生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2、学生自信心增强,自主参与学习如果有人问我们:“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学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我们可以一口气回答:“学生的胆子大了,变得自信了,敢提问题了,而且问题特别多;课堂上,他们显得特别活跃,好像眼睛特别亮;学生变得聪明又能干,有了课前预习和学习资源包,他们有备而来,总是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地讨论问题,大胆地进行质疑;过去上课,学生主要是听,现在,学生要想、要动、要做??”可以说,学生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配角”,而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讨论,喜欢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课堂上呈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课堂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3、促进教师的发展所谓“教学相长”,科研课题的开展,不仅学生有了可喜的变化,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课前:重视教学设计,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备课、上网、去图书馆、到所有能寻找到资料的地方。

课堂上:教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教师不再高高在上,经常有对学生真诚的赞赏;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课后: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㈡存在问题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部分学科老师都要担任班主任,周课时排得很满,平时零碎的杂务使得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大班额与学生自主式教学之间存在矛盾;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五、结语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段话最能深入浅出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承担的任务:“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 【参考资料目录】: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2.李建平《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3.杨建军《学法指导之二谈记忆力》。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参考》,1997年第4期。5.裴娣娜著,《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6.钟志贤著,《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7.裴娣娜著,《发展性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版。8.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篇三:在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结题报告[1] 《引导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策略的研究》 小课堂研究个人总结

经过了一年多的实验研究,我已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在教 学中,真正做到“导学”“互动”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文本发生直接的,有意义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 认知兴趣出发,把学生置于一个兴味盎然的气氛中。通过研究使我 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大胆改革,探索出一条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路子来。

主要研究内容:坚持教学不再只是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要教学

生学会求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以课堂教学为扩散点,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 生的自主学习,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的心得体 会。

为防止学生的自主学习浮于表面,在教与学中,我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观念,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 性,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加强自主学习的指导和 监控,努力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一种有效的课堂学习方法。我具体 做了以下几点:

1、以目标指导预习

课前自主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准备。搞好课前自主预习不仅有 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 的培养。在上新课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的和任务,并向学生 提出具体要求,以语文阅读课为例:⑴初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和思 路;⑵能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学习新课文扫清障碍;⑶查阅相关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简介等。(4)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挑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在课堂上听老师讲 解来解决。这四项学生都可以在课前自学解决。古人云:“凡事预则 立,不预则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自主预习习惯,就抓住了听 课的主动权,才能抓住听课重点、难点、疑点,轻松掌握所学的新课 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落实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㈡建立自主学习的评价

生本教育观认为: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都具有个别的、有潜在价值的思维个性,都存在着经过自主努力达到掌握的学习潜能,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蕴藏着日后走向发展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片面、单一的做法,坚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1、既关注结果,也重视过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论也发生了变化,知识已被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单指结果。只有关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传统的评价中,往往只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对活动过程很少关注。例如,在课堂提问中,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如何获得答案,却无任何要求,实际上是把学生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思考性质等对学生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都被摈弃于评价的视野之外。这种做法会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这种做法也使得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失去了一个良好的依据。

2、既关注知识,也重视方法 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德国莱因兰——法尔茨州教育部提出“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此新课程中提出关注“过程与方法”,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从单纯地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向关注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科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老师要善于结合日常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细水长流地加以评价引导;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习以为惯,使之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3、既关注能力,也重视情感新课程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课程评价的范围,这其中包含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评价要向情感目标延伸,即关注学生的状态、反应,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局面中走出来,在学习中焕发新的生命。每一个赏识的目光、每一句鼓励的语言,都是师生情感沟通的催化剂,将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心境,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既关注终结评价,也重视形成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程度,并以分等鉴定为标志;在终结性评价中,教师是考官,目的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师生难以交流,看到的只是学习结果。而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它是在一种开放、宽松和非正式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如一个学生的朗读情况我们就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这个学生每次朗读后,老师、同学都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一段时间后,老师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对该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出评价。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增强其自信心;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㈢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学科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内容。什么是学科教学设计?周庆元同志认为:“学科教学设计就是学科教师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学科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于学科教学的整体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而“学科课堂教学设计”则偏重于学科课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策划。

1、吃透教材,找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生长点” 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这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我们要了解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除此之外,了解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问题情境。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动态生成就成为一句空话。可以说:教师课前的准备越充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

2、目标制订、练习设计要留有余地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能恰当处理意外问题,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备课环节,体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它要求教师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选择、组合教学方法,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3、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自己的经验,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师生问答的环节里,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所以老师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状态。要知道,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笔者近几年来听了相当数量的学科课,发现比较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充分,参与率高、参与度深、参与面广。因此,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就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在实施时保证学生在课堂内独立思考、自主有效活动的时间不少于课时的三分之二,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㈣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用某一个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的班里上课,可是效果迥然不同,感觉完全变了味。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对于教师来说,光有教学设计还不够,成功有效地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精心组织的。

四、效果与存在问题 ㈠效果

1、初见活泼的、开放性的课堂开展研究以来,教师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开展,形成气氛轻松活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自主开放、凸显个性的生动课堂,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了,兴趣更高了,参与意识很强,学习方式也更加多样了,学生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2、学生自信心增强,自主参与学习如果有人问我们:“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学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我们可以一口气回答:“学生的胆子大了,变得自信了,敢提问题了,而且问题特别多;课堂上,他们显得特别活跃,好像眼睛特别亮;学生变得聪明又能干,有了课前预习和学习资源包,他们有备而来,总是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地讨论问题,大胆地进行质疑;过去上课,学生主要是听,现在,学生要想、要动、要做??”可以说,学生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配角”,而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讨论,喜欢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课堂上呈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课堂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3、促进教师的发展 所谓“教学相长”,科研课题的开展,不仅学生有了可喜的变化,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课前:重视教学设计,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备课、上网、去图书馆、到所有能寻找到资料的地方。

课堂上:教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教师不再高高在上,经常有对学生真诚的赞赏;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课后: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㈡存在问题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部分学科老师都要担任班主任,周课时排得很满,平时零碎的杂务使得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大班额与学生自主式教学之间存在矛盾;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五、结语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段话最能深入浅出地教师在课堂教学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的结题报告

龙山中学加强对培养中学生的欣赏和表现能力

教师培训报告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和表现为核心。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和感情去感知、体验所听到音乐音响,可是中学生生活阅历浅,感情积累少,这是上好中学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课的一大难题。此外,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感性体验,而且还需要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就是说,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逻辑思维能力。可是心理学研究 表明,中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中学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课的又一大难题。

加强美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强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农村中学加快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如何通过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来激发学生感悟音乐的能力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而现状不能很好地满足欣赏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在课改背景下,更需要加强和改进欣 赏教学,做到既有形式又有内容,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为主题服务,最后达到内化学生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人格.为进一步深化欣赏教学的研究,培养、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很有必要做此专题研究,探讨欣赏教学新的思维方法与教学思路.提高欣赏教学的效果.音乐是一门既有技术性,又有整体性、审美性的学科。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是实践性极强的分支,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近几年的实践研究中,至2013年9月要使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教学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一定音乐素质的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者,使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起到培养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作用。更科学合理,更易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音乐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更符合音乐艺术极强的创造性的特点,使我校的音乐教学永远充满着活力。

具体目标:

1)通过课堂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感受与鉴赏是最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审美的有效途径。

2)形成欣赏音乐的习惯,多听、多唱,学会欣赏音乐,培养鉴赏音乐的能力。实现《课标》对中学音乐学习领域目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培养音乐爱好者。

3)通过课堂评价把握音乐要素,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的结构单位;音乐的风格及作曲家个人风格特点;音乐体裁等。积极创造出各种各样很具有个性的表现方式,去表达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教师还 要注意到以下环节。

一、培养积极心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在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课堂上,积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这种同学间的交往、少了老师的威严,多了学生的自主,易于接受的交流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交流中,连那些平时胆小、内向、交往能力稍差的学生也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很好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明确了兴趣的含义,在授课时我校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二、改变教学观念,要求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这就使课堂变得沉闷、凝重。针对这一事实,我校在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课中大胆的加上体态律动这一项,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变传统的师徒模式,追求无权威的学习机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探究过程。任何一个想法,因为他们能用自己的视角来认识世界,这是十分可贵的。音乐课就应该把主动权教给孩子们,让音乐课活起来。

四、为学生创造表演机会。

编排课本剧、音乐剧、集体舞、合唱队,竖笛班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演、自导课本剧、音乐剧、集体舞、力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形成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同时为学生创造去县里比赛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培养起学生的兴趣。

在近几年的艺术课题研究中,我校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成功。我校将继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开拓进取,为探索一种更为适合我校们中学音乐教学的教学方法,为提高中学音乐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为我校们中学音乐教学事业的发展作一点贡献。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宣汉县凤鸣乡中心校陈志林

提问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天性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的提问意识首先不是需要培养,而是需要保护。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呵护学生问题的天性,任何时候都不能扼杀学生宝贵的提问意识。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教师经常斥责学生的“奇谈怪论”,或经常不自觉地嘲笑学生的“无知”,殊不知,这样做会打击学生的提问意识,挫伤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长此以往,使得学生不敢向教师提问题。我们不仅要切实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还应该通过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和精心预设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与时间,要克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切实改变教师的课堂语言霸权,应给予学生提问权,允许学生疑问、质问、反问或追问。让课堂上教师的声音少一些,让学生的声音多一些。教师还应该坦诚地对待学生的课堂提问,对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应该如实承认,不必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民主、求真的课堂气氛,才能真正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

下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培养》结题报告[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培养》结题报告[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又是课堂教学,所以研究改革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课堂教......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七方镇罗岗中学 英语教研组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的确立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我国的......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模版)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1 、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

    浅谈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是刻......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始终贯穿于小学1-6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小学生要识3000左右的字,才能比较顺畅、......

    课堂提问结题报告(全文5篇)

    《小学数学师生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与有效性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现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时,我们才发现,这种最传统、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编号:jy20140201 项目负责人:廖新元参与人员名单:何云富、肖奎兴、左永胜 李成松、高昌明、杨通书 饶高琼、艾如青......

    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结题报告

    “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子课题 《推广高效阅读,为语文课改提速》 结题报告 青州市逄山初中课题组“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子课题 《推广高效阅读,为语文课改提速》 结题报......